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4-05-21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共6篇)

篇1: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知识点一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的之一。

2.元谋人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元谋县。

(3)生活状况

① 依据: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遗迹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碳屑和烧骨。

② 结论:证明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点二 北京人的发现

1.地点: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命名:“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3.发现:经过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4.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知识点三 北京人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采用不同的打制石器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靴器,石锤和石砧等猎取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3)北京人学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4)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1: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本课顺口溜总结:

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会造工具会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知识拓展 山顶洞人

1.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缝纫技术。

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距今约三万年前。

由上可知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人会创造和使用工具。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一 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时间时间: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黄河流域陕西东部半坡村一带。

3.生产生活:

(1)居住: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居住区有房屋,窑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穴和烧制窑厂。

(2)饮食: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等。

(3)农业

① 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用石器和骨器,角器,从事农业生产。

② 种植水稻。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

(5)手工业:制作陶器,最具有特色的为彩陶(代表:鱼纹彩陶盆)。

知识点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1.距今时间:7000年左右。

2.生活地点:长江中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3.生产生活

(1)农业工具以骨耜(si)最为典型。

(2)人工栽培水稻,说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3)畜牧业: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4)手工业:制作陶器,最具有特色的是黑陶,(代表:猪纹陶钵),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有中国最早的织布机,会养蚕缫丝。

(5)居住: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的木构建筑干栏式房屋,有木结构的水井(最早)。

知识点三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2.最早栽培粟:黄河流域,公元前900至公元前7000年。

3.原始农业

① 时间:距今9000-7000年。

② 范围: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③ 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发展到 用耒(lei)耜(si)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④ 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

知识点一 炎黄联盟

1.早期社会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2.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3.概况

(1)黄河流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结成联盟。

(2)炎黄部落在逐鹿打败蚩尤部落。

4.影响:

(1)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2)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知识点二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互换;传说他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相传黄帝时期的发明

衣食住行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文化艺术

仓颉(jie):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3.这些远古传说,反应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考古学者在河南等地距今8000至5000年的遗址中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原始骨笛,船形陶壶等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知识点三 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含义: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首领先后顺序:尧-舜-禹

① 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②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止水,解除水患。

③ 禹: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失败,禹总结经验教训,不辞辛苦,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篇2: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总结

正数: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1.概念

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是整数,一、正数和负数

自然数,有理数。

(不是带“—”号的数都是负数,而是在正数前加“—”的数。)

2.意义:在同一个问题上,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概念

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

(有限小数与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注: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整数。

2.分类:两种

二、有理数

⑴按正、负性质分类:

⑵按整数、分数分类:

正有理数

正整数

正整数

有理数

正分数

整数

0

有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负整数

分数

正分数

负分数

负分数

3.数集内容了解

1.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对应关系: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是一一对应的。

三、数轴

比较大小: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3.应用

求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在原点的同侧作减法,在原点的两侧作加法。

(注意不带“+”“—”号)

代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

1.概念

(0的相反数是0)

几何:在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相反数。

2.性质: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即a=-b;反之,若a+b=0,则a与b互为相反数。

四、相反数

两个符号:符号相同是正数,符号不同是负数。

3.多重符号的化简

多个符号: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符号的化简,看负号的个数,当“—”号的个数是偶数个时,结果取正号

当“—”号的个数是奇数个时,结果取负号

1.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1;0没有倒数)

五、倒数

2.性质

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反之,若a·b=1,则a与b互为倒数。

若a与b互为负倒数,则a·b=-1;反之,若a·b=

-1则a与b互为负倒数。

1.几何意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

(若|a|=|b|,则a=b或a=﹣b)

2.代数意义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a

>0,|a|=a

反之,|a|=a,则a≥0

六、绝对值

代数意义的符号语言

a

=

0,|a|=0

|a|=﹣a,则a≦0

a<0,|a|=‐a

注:非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性质:绝对值是a

(a>0)的数有2个,他们互为相反数。即±a。

4.非负性:任意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大于等于零,即|a|≥0。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0,则每个非负数都等于0。故若|a|+|b|=0,则a=0,b=0

1.数轴比较法: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七、比较大小

2.代数比较法: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八、加减法

2.加法运算律:两个

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a

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b+c=(a+b)+c=a+(b+c)

3.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即a-b=a+(﹣)b

⑴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⑵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乘法法则

⑶多个不为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数,即先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绝对值的积就是积的绝对值。

⑷多个数相乘,若其中有因数0,则积等于0;反之,若积为0,则至少有一个因数是0。

2.乘法运算律:三个

⑴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a×b=ba。

九、乘除法

⑵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a×b﹚×c=a×﹙b×c﹚。

⑶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在把积相加。即a×﹙b+c﹚=a×b+a×c。

3.除法法则:三个

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⑵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⑶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4.四则运算法则: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1.概念: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得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一个数可以

看做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

αn

2.法则:先确定幂的符号,然后再计算幂的绝对值。

十、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3.混合运算法则:

⑴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⑵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⑶如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时,要分两步走:先确定符号,再求值。

1.科学记数法概念: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为正整数)。这种记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1≤|a|<10﹚

注:一个n为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n-1

2.近似数的精确度:两种形式

⑴精确到某位或精确到小数点后某位。

⑵保留几个有效数字

十一、科学记数法

注:对于较大的数取近似数时,结果一般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例如:256000(精确到万位)的结果是2.6×105

3.有效数字: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尾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注:⑴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的有效数字时,只看乘号前面的数字。例如:3.0×104的有效数字是3,0。

⑵带有记数单位的近似数的有效数字,看记数单位前面的数字。

例如:2.605万的有效数字是2,6,0,5。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一、代数式与有理式

1、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3、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二、整式和分式

1、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2、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三、单项式与多项式

1、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2、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

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4).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a.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b.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c.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说明: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六、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m)n表示n个am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m)n

=am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am)n=(an)m。

七、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nbn

=(ab)n。

八、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an=am-n(a≠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a≠0)。

九、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十、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十一、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

3、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

2、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4、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n)(a+b)=ma+mb+na+nb。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2+(a+b)x+ab。

十二、平方差公式

1、(a+b)(a-b)=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之差。

2、平方差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平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a+b)(a-b)。

4、平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化成(a+b)•(a-b)的形式,然后看a2与b2是否容易计算。

十三、完全平方公式

1、(a±b)=a±2ab+b即: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2、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十四、整式的除法

(一)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根据法则可知,单项式相除与单项式相乘计算方法类似,也是分成系数、相同字母与不相同字母三部分分别进行考虑。

(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注意多项式各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

1700+50x=1800,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注:⑴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⑵

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二、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等式的性质(1)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2)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等式的性质(2)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

三、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把方程化成ax

=

b

(a≠0)形式)

5.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六、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题,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设:设未知数(可分直接设法,间接设法)

3.列:根据题意列方程.

4.解:解出所列方程.

5.检: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答:写出答案(有单位要注明答案)

七、有关常用应用类型题及各量之间的关系

1.和、差、倍、分问题:

增长量=原有量×增长率

现在量=原有量+增长量

(1)倍数关系:通过关键词语“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来体现.(2)多少关系:通过关键词语“多、少、和、差、不足、剩余……”来体现.2.等积变形问题:

(1)“等积变形”是以形状改变而体积不变为前提.常用等量关系为:

①形状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②原料体积=成品体积.(2

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依据形虽变,但体积不变.

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V=底面积×高=S·h=r2h

②长方体的体积

V=长×宽×高=abc

3.劳力调配问题:

这类问题要搞清人数的变化,常见题型有:

(1)既有调入又有调出;

(2)只有调入没有调出,调入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3)只有调出没有调入,调出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4.数字问题

(1)要搞清楚数的表示方法:一般可设个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百位数字为c.

十位数可表示为10b+a,百位数可表示为100c+10b+a.

然后抓住数字间或新数、原数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a≤9,0≤b≤9,0≤c≤9)

(2)数字问题中一些表示: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关系,较大的比较小的大1;偶数用2n表示,连续的偶数用2n+2或2n—2表示;奇数用2n+1或2n—1表示.5.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完成某项任务的各工作量的和=总工作量=1

6.行程问题: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1)相遇问题:

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2)追及问题:

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3)航行问题:顺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逆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抓住两码头间距离不变,水流速和船速(静不速)不变的特点考虑相等关系.

7.商品销售问题

(1)商品利润率=×100%

(2)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商品销售量

(3)商品的销售利润=(销售价-成本价)×销售量

(4)商品打几折出售,就是按原标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如商品打8折出售,即按原标价的80%出售.有关关系式:商品售价=商品标价×折扣率

(5)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商品标价×折扣率—商品进价

8.储蓄问题

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本金和利息合称本息和,存入银行的时间叫做期数,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做利率.利息的20%付利息税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税=利息×税率(20%)

(3)利润=×100%、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1.2.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1)平面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2)从不同的方向看(“三视图”)

3.几何图形的形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4.几何图形的结构:点、线、面、体组成几何图形。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4.2直线、射线、线段

1.点: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通常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点B。

2.直线

(1)直线的表示方法:①可以用这条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字母(大写)来表示;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2)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直线的特征:

①直线没有端点,不可量度,向两方无限延伸;

②直线没有粗细;

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④两条直线相交有唯一一个交点。

(4)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点在直线上(也可以说这条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也可以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5)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平行

3.射线: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1)射线的表示方法:

①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表示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在两个字母前加上“射线”;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2)射线的性质:

①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②射线只向一方无限延伸,有一个端点,不能度量、不能比较长短;

③射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④两条射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可能只有一个,可能有无穷多个。

4.线段:直线上两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1)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它有两个端点,它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度量,可以比较长短。

(2)线段的表示方法:

①用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3)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两点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5)线段的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

如图,点M将线段AB分成AM=BM两段,M即为线段AB的中点。

判定:∵

AM=BM(或AM=BM=AB,AB=2AM=2BM),M在AB上,∴

M是线段AB的中点。

性质:∵M是线段AB的中点,∴AM=BM(或AM=BM=AB,AB=2AM=2BM)。

(6)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1)叠合法;

(2)度量法;

(3)估测法。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一样,也可以用“>”、“<”或“=”来表示,字母前面的“线段”省略不写。线段的和差与其数量的和差是一致的。

4.3角

1.角:

(1)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角也可以看做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射线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称为角的内部,平面的其余部分称为角的外部。

注意:

①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边张开的幅度大小有关;

②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也可以参与运算。

2.角的表示方法:

①用角的符号和数字表示一个角;

②用角的符号和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一个角;

③用角的符号和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的角(在一顶点处只有一个角);

④用角的符号和三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任意一个角,表示顶点的字母要写在中间。

3.角的分类:按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

4.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

1°=60′,1′=60″,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1周角=2平角=4直角=360°,1平角=2直角=180°。

5.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1)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把角叠合起来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同一条边的同旁,则可比较大小;

(2)度量法:量出角的度数,就可以按照角的度数的大小来比较角的大小。

6.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如图,射线OC将∠AOB分成两个相等的角,即∠1=∠2,则OC是∠AOB的平分线。

判定:∵∠1=∠2(或∠1=∠2=∠AOB,∠AOB=2∠1=2∠2 ∴OC平分∠AOB。

A

O

B

C

性质:∵OC平分∠AOB,∴∠1=∠2(或∠1=∠2=∠AOB,∠AOB=2∠1=2∠2)。

7.余角与补角

(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互余、互补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篇3: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是社会、家长、学生潜意识中给历史学科戴上“副科”“古板”“乏味”的帽子, 这一偏见导致历史学习效果不佳。二是部分历史教师的课堂预设不充分, 整堂课只是照本宣科, 形式呆板、僵化, 就像一台知识填鸭的机器, 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提高兴趣离不开教学技巧的助推。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教学技巧, 供参考。

一、讲故事:为历史教材的学习推波助澜

在历史教学中, 教材中正规的知识往往犹如水滴, 飘落在学生脑海中激不起半点波澜, 甚至转瞬消失;倒是那些“野史故事”却像瓢泼大雨, 常常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以笔者所见, 是野史不乏人性、没有官腔的特质, 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这种共鸣, 恰恰是学习重要的推动力, 它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一) 导入历史名人的趣闻轶事以励志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 有待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人物带领群众拼搏进取的生平和品格, 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好恶感,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例如, 近几年来,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红极一时, 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对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虽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但这一讲史形式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其收视率非常高。据此, 笔者在历史课堂中尝试通过讲历史故事提炼人物品格的教学,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例如, 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第43页讲扁鹊时, 说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于是, 笔者引入了以下一则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扁鹊人品的认识。

最高明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 都精于医术, 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 中兄次之, 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 :“我长兄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 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 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 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 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 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通过这个故事, 学生对扁鹊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人品有了深刻的印象, 并从扁鹊的话语中得到启发: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 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有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二) 引进历史小故事体味深刻哲理

引进和诠释历史小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入了解历史人物,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智慧。中国历史中的许多成语故事, 如“背水一战”“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三顾茅庐”等, 短小精悍, 蕴藏着深刻的哲理, 能让学生悟出不少的道理。

例如, 在《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中, 对华佗的介绍寥寥一小段, 犹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于是, 笔者引进了下面一则故事。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 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 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 一个叫李延, 一个叫倪寻, 都得了头痛发热病, 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 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 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 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 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 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 你们症状相同, 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 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 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虽然心存疑惑, 但仍按照华佗的药方服药, 病果然很快就好了。

通过笔者讲解成语“对症下药”, 学生懂得了故事中的“症”原指病症, 现在扩展了这则成语的用法, 不光指治病, 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 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不仅如此, 笔者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还有哪些四字短语有类似的意思。有的学生联想到了“有的放矢”:“的”指靶子, “矢”指箭, 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 强调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因材施教”:“因”指根据, “材”指资质, “施”指施加, “教”指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以及“言传身教”“尊师重教”……尽管其中一些与“对症下药”并不完全贴切, 但学生敞开了心扉、开阔了视野, 在相互学习和认真倾听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了解更宽广、更深入了。

二、角色扮演:充分展示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

初中生活泼好动, 整节课让他们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课不现实。怎么办?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是个好办法。在教学历史相关内容时引进趣味野史后, 可以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进行角色扮演。如在教学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起 (二) ”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时, 针对其“仁”的学说, 笔者引进了下面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三季还是四季?

有一天, 孔子的一个弟子在大门外扫地, 来了一个穿绿衬衫的客人, 问该弟子:“你是谁呀?”弟子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学生呀!”客人说:“那太好了, 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弟子很高兴地说:“可以呀!”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弟子心想, 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 一年只有三季。”“哎, 您搞错了, 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 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 客人向弟子磕 三个头, 如果是三季, 弟子向客 人磕三个头。

恰好孔子正 从屋里走 出来, 弟子向前问道:“老师, 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 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弟子快吓昏了, 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 磕头!”弟子没法, 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 弟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 一年明明有四季, 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变的, 蚂蚱春天生, 秋天就死了, 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 你讲三季他会满意, 你讲四季他懂吗?就是吵到晚上和这样的人都讲不通。你吃点亏, 磕三个头, 无所谓。”

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 赢得了阵阵掌声。在此基础上,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各个小组自行选择一个人物, 进行讨论、总结, 并根据其行为, 寻找其性格品质。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及讨论总结, 学生品味了孔子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风范, 对为什么“孔”文化能长久地占据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席位有了更多的理解。

篇4: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cloudy adj. 多云的

sunny adj. 晴朗的

snow v. 下雪 n. 雪 weather n. 天气

cook v. 做饭 bad adj. 坏的;糟的

park n. 公园 message n. 信息;消息

problem n. 困难;难题

dry adj. 干燥的

cold adj. 寒冷的;冷的

hot adj. 热的

warm adj. 温暖的 visit v. 拜访;参观

summer n. 夏天;夏季 sit v. 坐

juice n. 果汁;饮料

soon adv. 不久;很快

vacation n. 假期 hard adv. 努力地 adj. 困难的

mountain n. 高山 country n. 国;国家

skate v. 滑冰 snowy adj. 下雪的

winter n. 冬天;冬季 rainy adj. 阴雨的;多雨的

1. —How i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北京的天气怎么样?

—It’s sunny.

天气晴朗。

(1) weather作名词意为“天气”,是不可数名词,前面不能用冠词a / an修饰。

例如:

What fine weather! 多好的天气啊!

(2) 询问天气用How is the weather?或What’s the weather like?来表示。回答一般用It’s ...。

例如: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hanghai?

上海什么天气?

—It’s cloudy. 多云。

(3)在表示天气状况的名词后面加-y可以变成表示天气状况的形容词。

例如:

rain—rainy;cloud—cloudy;wind—windy;snow—snowy

注意:如果名词以重读闭音节结尾,且词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这时应双写词尾的辅音字母再加-y。如sun—sunny等表示天气状况的词。

2. One girl is skating on a river and a man is taking a photo of a snowman. 一个女孩正在河上滑冰,一个男人正在拍一幅雪人的照片。

take a photo of... 意为“拍……的照片”。

例如:

He is taking a photo of a cat. 他正在拍一幅猫的照片。

1. 以What和How开头的现在进行时句型结构。(见Unit 6第四部分语法讲解)

篇5: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免费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一)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 暴虐成性、荒淫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 殷 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 治:分封制

农 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商鞅变法

1、背景:①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和推广,导致私田出现。②奴隶主改变剥削方式,出租土地,转化为地主。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时间:公元前356年。

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建立县制。

5、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6、影响: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其它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流域: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成果: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粟、水稻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先民栽培的稻、粟和黍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影响: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4大变革的时代

1、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都江堰: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岷江流域。“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防洪灌溉水利工程,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上千万亩,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主张执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

原因:富国强兵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成败: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

3、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表内。)

1.考古发掘的遗址和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在何处的考古发现(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C.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D.陕西省半坡遗址

2.新华网消息:3月31日,丙戌年中华人文始祖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隆重举行。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3.从夏商两代的兴亡史中,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一国的国君应该( )。

A.增强国力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重视军事

4.春秋时期第一个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5.历史上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在(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6.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实行商鞅变法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7.全球各地现有孔庙1300余座。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查阅( )。

A.《道德经》 B.《论语》 C.《庄子》 D.《韩非子》

8.西汉的大一统出现于那个皇帝时期?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9.秦统一后,全国市场上通用的货币是( )。

A.圆形方孔铜钱 B.刀形币 C.铲形币 D.蚁鼻钱

10.下列哪一战争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

A.淝水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城濮之战

11.下列对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抵御匈奴的著名城防 B.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性

C.秦长城东起临洮,西至辽东 D.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2.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

A.秦始皇 B.陈胜 C.班超 D.汉武帝

13.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14.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汉武帝 B.班超 C.甘英 D.张骞

15.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27年 C?公元前1 D 公元前60年

1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客观影响是 ( )。

A.促进民族融合 B.形成南北对峙

C.民族矛盾激化 D.促进南北统一

18.下列政权定都洛阳的是( )新课 标第 一网

①魏②吴③西晋④东晋⑤南朝⑥北魏

A.①③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19.下列战役中,不是以少胜多的是( )

A.巨鹿之战 B.城濮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0.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 ( )。

A.兰亭序 B.洛神赋图

C.女史箴图 D.龙门石窟佛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 的根本区别。

2.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人。

3.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 和 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4.公元前2070年 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 个王朝.

5.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 。

6. 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7.266年,司马懿的孙子 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

8.“神医”华佗发明的“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9.王羲之的代表作《 》,他被后人称为“ ”

10.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和天文学家。

11.蜀国的 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 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12.北魏的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13.山西大同的 石窟和河南洛阳的 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三、历史诊断(每空1分,共5分,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那时已有卜辞。 【 】

2、战国时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方面的措施。 【 】

4、小红问:“小明,你最敬佩哪一个历史人物呢?”

小明说:“我最敬佩蔡伦,因为他发明了纸,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 】

5、小红问:“小明,我想了解一下北魏的历史,我该看什么书呢?“

小明拍拍胸脯答道:“那还不简单,看司马迁的《史记》不就行了吗” 【 】

四、材料解析题(13分)

1、阅读下列材料。(8分)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上面的话是谁说的?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2分)

(2)、这部作品记载了什么时期的事情?(2分)

(3)、这部作品开哪种史学体裁的先河?(2分)

(4)、鲁迅先生是怎样称赞这部作品的?(2分)

2、阅读下列材料。(5分)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务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曾著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哪位科学家的成就?(1分)

(2)这位科学家生活在什么朝代?(1分)此材料节选自他的什么著作?(1分)

(3)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2分)

五、问题探究(22分)

1、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8分)

2、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6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6分)以及改革的作用?(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B A D B B B A C C A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A C A B

二、识图判断题(第21题、22题各3分,第23题、24题各6分,共18分)

21.A禅让制、B禹、C启。

22.四羊方尊、司母戊铜方鼎、秦始皇陵兵马俑。

23.图1:曹操C;图2:孔子A;图3:华佗B

24.(1)×,改夏朝为商朝;(2)√;(3)×,改秦始皇为汉武帝;(4)√

三、材料解析(第25题16分,第26题12分,共28分)

25.(1)秦始皇(或嬴政)。(2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4分)

(2)陈胜。(2分)秦朝统治非常残暴。广大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沉重,刑法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或秦朝的暴政)这导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6分)

(3)秦朝创立的统一国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经济与文化的统一措施等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虽短暂,但其兴亡的教训也为后来汉初的统治者所接受。(此题是开放式答案,举任意一方面的例子即可)(2分)

26.(1)A魏国、曹丕; B蜀国、刘备;C吴、孙权。(6分)

(2)魏国。(2分)

(3)官渡之战、赤壁之战。(4分)

(4)台湾、夷洲。(2分)

四、简答题(14分)

27.(1)丝绸之路,长安,陕西西安,大秦(或古代罗马)。(5分)

(2)西汉,张骞。(4分)

(3)西域都护。(2分)

(4)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纷纷东来。作用:不同地区的人们互相学习,丰富了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各地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其他意思相近,或合理的也可以)(3分)

初中七年级历史学习方法

1精读课文

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如世界现代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目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一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三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四是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

2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3学会归纳总结

学习政治和历史不能仅仅是囫囵吞枣似的死记硬背,要学会归纳总结。对于初中的历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所学的历史事件串起来,然后拓展,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进而牢牢掌握课本的内容。对于初中的政治,可以把类似的热点话题总结到一起,比较他们的不同点,比较他们反映事实的差异。把政治和历史知识点用自己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有助于学习和掌握。

4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篇6: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

第7课 法兰克王国

一.法兰克王国

1.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建立在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

2.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

3.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到他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二.封君与封臣

1.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2.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三.查理曼帝国

1.8世纪,法兰克国王丕平之子查理继承王位,成为法兰克国王。继位后,查理四处征伐。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2.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2

第9课 西欧庄园

一.庄园的领土与佃户

1.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2.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公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3.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

二.庄园法庭

1.庄园还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这些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也不像现代法院那样随时开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2.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也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也会被罚款。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3

第10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西欧的农业、工商业普遍衰落,罗马时代的很多城市变成了废墟。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2.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的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手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就意味着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因为城市是有着一定特权的地区。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3.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三.大学的兴起

1.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教师私人办校也须从教会那里得到授课许可证。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3.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性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完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4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1.马帝国的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有农业比较发达的埃及、叙利亚,有许多大都市和国际贸易港口。因此,东罗马帝国的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2.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3.《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11世纪末期,《罗马民法大全》的手抄本在意大利被发现,西欧开始对《罗马民法大全》进行研究。《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从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帝国的部分地区。9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又面临着多个外部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国家。

2.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内部财政枯竭,拜占庭皇帝不得不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早就垂涎东方土地和财富的西欧封建主组建了十字军。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拜占庭帝国一度灭亡,不久后又复国,但领土大为缩小,国势日渐衰弱。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上一篇:城管转正申请书范文下一篇:男性霸气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