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4-05-03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1: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6.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六大板块组成的;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7. 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仍在升高?(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二者相互挤压,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而且这种运动仍在继续,所以,珠穆朗玛峰仍在上升。)

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2.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气温最低。

气温较差: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好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3.气温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P53_图3.17)

影响因素

气温分布特征

纬度因素

①世界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

海陆因素

②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

③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

人为因素

④全球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4.降水的分布规律:(四多四少)(P53_图3.17)(P56_图3.21)

影响因素

降水分布特征

纬度因素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海陆因素

③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

地形因素

④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北风坡降水少

5.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和人类活动。

6.几种主要的气候及其特点:(P58_图3.23)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气温温和

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终年温和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部

地中海式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于温带大陆西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南昌就是这种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类型中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温带区域的分布最广。

7.以上气候图的分析方法:先看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第二,看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值(年较差)——确定所处温度带;第三,看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确定气候类型

篇2: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1、世界各国领土面积前六名: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世界人口居前10位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

3、发达国家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亚洲)、澳大利亚、南非(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为主(注:拉丁美洲不是七大洲之一,是北美洲南部+南美洲全部,是拉丁语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小技巧:白种人、英语、---、发达国家的分布地区相似,都有欧洲、北美、大洋洲,这与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有关)

4、发达国家购买廉价原材料制造高技术产品,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出口资源或者对资源进行初步加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5、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6、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合作,经济联系紧密,产品分工协作。表现:跨国公司和经济贸易组织

7、联合国:①成立于1945年,现在包括192个成员国 , 总部:美国纽约

③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最重要的六大机构之一,中国是常任理事国(共5个:美、俄、中、英、法)之一

④联合国职责:防止战争、维护和平;发展友好关系,开展合作,解决国际问题

关注问题:人口素质、卫生条件、生态环境、恐怖主义、毒品犯罪、自然灾害等

篇3: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的基本理念。在活动建议方面, 新课标也多处提到开展地理实验教学。

2. 课例研究——以《大洲和大洋》为例

2.1 航天梦想, 激发兴趣。展示杨利伟、翟志刚、加加林的照片导入新课, 用航天梦想, 激发学生的兴趣。2.2 海陆分布, 探索精神。读海陆面积比例图得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陆地仅占29%, 概括地说, 地球上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读南北半球图得出: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 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读东西半球图得出: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结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小活动】请每组同学拿出地球仪, 用桌上的红绳将地球仪以任何一种方式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请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 还是陆地面积大?学生通过活动观察得出: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3 七大洲、四大洋。读课本第32 页的图2.5 找出岛屿、半岛、海、海峡的概念并在地球仪上找出亚欧大陆、台湾岛、印度半岛、亚洲、太平洋、黄海和马六甲海峡。在了解了大洲的概念基础上, 我们知道地球上分布了七大洲。【小活动】2.3.1 请同学们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找出七大洲, 并结合书上P35 图2.11 七大洲的轮廓图和地图册P17 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 仔细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2.3.2拼图游戏:请同学们首先写出各大洲的名称, 然后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 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通过拼图游戏得出: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南北美, 南极欧大洋。【小活动】“一笔画世界”:用简单几何图形一笔画出七大洲, 注意赤道和180 度经线。世界上除了七大洲还分布着四大洋。和老师一起在地球仪上找下四大洋的位置。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包围的是太平洋, 它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是大西洋, 它是世界第二大洋, 轮廓象“S”形。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的是印度洋, 它是世界第三大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 它位于北极周围, 终年被冰覆盖。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2.4 归纳小结, 理清思路。亚非南北美, 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2.5 课后探究, 引发思考。请查阅世界地图, 观察哪些大洲是相连的?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请查阅资料, 看看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所依次经过的大洲、大洋有哪些?

3.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3.1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 有意识地观察地理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现象, 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例如, 在用绳子将地球仪以任何一种方式分为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 并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 还是陆地面积大时,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 得出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论。3.2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学生按照教师提示, 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 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提升。例如, 在拼图游戏中, 同学们写出各大洲的名称, 并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 并思考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和各大洲所处的半球位置以及赤道穿过哪些大洲, 学生通过亲自尝试、动手操作以及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从而认识到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3.3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初中生想象能力不足, 在地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实验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 在“一笔画世界”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出七大洲的轮廓和位置, 在画的过程中, 注意赤道和180 度经线穿过的位置,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3.4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己实践,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3.5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地理实验教学中, 多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 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 共同探究,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摘要: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通过地理实验更直观、形象的展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从而培养了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意识。笔者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与地理能力有机结合,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 探讨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课例研究,地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红, 李春艳.深化地理实验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智能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114-115.

篇4: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1. fine adj. 好的

[用法]用作形容词,常放在系动词后面,指身体健康的,用作“How are you?”的答语。eg:

——How is your father? 你父亲身体怎么样?

——He is fine. 他身体很好。

[拓展]fine还可以表示“天气晴朗的”,相当于sunny。eg:

The weather today is fine. 今天天气很好。

2. name n. 名字

[用法]用作名词,询问对方的名字常用:What’s your name? 也可简略为Your name? eg:

——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I’m Lucy. 我叫露西。

[拓展]given name/first name 名字;middle name 中间名;family name/last name 姓

3. list n. 名单;列表

[用法]用作名词,常与其他名词构成短语,也可用作a list of…,意为“一份……列表,一份……清单”。eg:

Give me the shopping list, please. 请把购物单递给我。

This is a list of English words. 这是一份英语词汇表。

4. what pron. (疑问代词)什么;什么样的人(或事物)

[用法]what是疑问代词,用来引导特殊疑问句。以它开头的特殊疑问句,其答语不能用Yes或No来回答。eg:

——What’s this? 这是什么?

——It’s a desk. 是一张课桌。

[拓展]其他常用的疑问代词有:who(谁),whom(谁),whose(谁的),which(哪一个)。疑问副词有:when(什么时候),where(在哪儿),why(为什么),how(怎样)等。

5. map n. 地图

[用法]用作可数名词,在表示“一张……地图”时,常用a map of…。eg:

This is a map of France. 这是一张法国地图。

[拓展]a map of…如果有big, small这类的形容词修饰时,应放在map前。eg:

What a big map of America!多大的一张美国地图啊!

6. orange n. 橙子

[用法]由于orange以元音音素开头,所以在表示数量是一个时,应用an orange。eg:

Have you got an orange? 你有一个橙子吗?

[拓展]orange也可用作形容词,意为“橘红色的,橙黄色的”。eg:

His sweater is orange. 他的毛衣是橘红色的。

二、句子

1. Hi, Cindy!How are you?

How are you?意为“你好吗?”,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它常用于熟人之间,其答语为:Fine./I’m fine./I’m OK. Thanks. And you? eg:

——Hi, Tom. How are you? 嗨,汤姆。你好吗?

——Fine, thank you. And you? 我很好,谢谢。你好吗?

——I’m fine, too. 我也很好。

2. I’m fine, thanks.

Thanks.是感谢用语,也可以说Thank you.。当别人给予我们帮助、表示关心或者善待我们时,我们应用Thanks./Thank you. 来表示感谢。当对方称赞、夸奖我们时,我们也要用Thanks./Thank you.来作答。eg:

——Your English is so good! 你的英语真棒!

——Thanks./Thank you! 谢谢(夸奖)!

[拓展]回答Thanks./Thank you.的常用语:That’s all right./That’s OK./You’re welcome.(不客气。/不用谢。)

3. What’s this in English?

(1)此句用来询问“某物用英语怎么说”,回答用It’s…句型。eg:

What’s this in English? 这个用英语怎么说?

It’s a pencil-case. 这是文具盒。

(2)this是指示代词,意为“这,这个”,指近处或距离说话人近的人或事物。eg:

This is a pen. 这是一支钢笔。

This is my mother. 这是我母亲。

(3)in English意为“用英语”。表示“用……语言”用介词in。eg:

——What’s this in Chinese? 这个用汉语怎么说?

——It’s Jiaozi. 这是饺子。

4. It’s an orange. It’s a map.

(1)it是人称代词,意为“它”,用来指代单个事物。eg:

I have a pen. It’s black. (其中it指代前句话中的pen) 我有一支钢笔。它是黑色的。

(2)a和an是不定冠词,只用在单数可数名词前面,表示“一个”的意思。a用在以辅音音素开头的词的前面;an用在以元音音素开头的词的前面。eg:

a pen 一支钢笔

an apple 一个苹果

5. What’s this?

这是一个特殊疑问句。当我们面对不认识的东西时,就可以这样问。回答这个特殊疑问句时应用“It’s…”,不能用“This is…”。eg:

——What’s this? 这是什么?

——This is a book. (×)

——It’s a book. (√) 这是一本书。

6. What color is it? Color the picture.

(1)What color…?是用于询问某物颜色的特殊疑问句,其中color为名词,回答时可用“It’s+表颜色的形容词”或直接用表示颜色的形容词。eg:

——What color is the key? 这把钥匙是什么颜色的?

——It’s yellow./Yellow. 是黄色的。

(2)Color the picture. 中的color为动词,意为“给……着色”,结构为“color+物+颜色”。eg:

Color the picture green. 把那幅画涂成绿色。

7. It’s black and white.

and是并列连词,意为“和”,用来连接两个对等关系的词、短语或句子。eg:

Tom and Joe are at the party. 汤姆和乔在参加聚会。

He stands up and walks out of the room. 他站起身来,走出了房间。

She’s good at sports, and she’s smart, too. 她的体育很好,人也很聪明。

篇5: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1、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周期:一天

2、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3、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 (南北半球的季节和昼夜长短情况相反)

气节 日期 北半球季节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

春分 3月 21日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 6月 22日 北半球夏季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

秋分 9月 23日 北半球秋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 12月22日 北半球冬季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

4、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地球绕着地轴自己转)

5、公转的意义:(地球绕着太阳转)

a、一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变化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短,北极圈极夜;南北半球情况相反)

C、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66.5°—90°);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热带(南北纬23.5°之间);热带与寒带之间是温带(23.5°—66.5°)。 (五带划分参考P70图4—22)

★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 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印度

★ 初一地理上册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 初一上册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 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

篇6: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②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如矿产资源。

基本特征: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现状):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4、合理利用自然资源①可再生资源:,我们应合理利用,并注重保护和培育,实现永续利用;②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一点少一点,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5、人口与资源的矛盾:①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持续增长;③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破坏和浪费严重。

对策: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世界土地日)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④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⑤对策: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例:读图3、7和3、8,并联系我国地形、气候等知识,从有利、不利两方面,简要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1)国土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2)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矛盾尤为突出.):

4、分布地区

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7、保护措施: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2)在农耕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3)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4)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

三、水资源(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2-28日中国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⑵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是和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空间分布不均:南丰北缺,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⑵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

3、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4、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

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

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5、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南多北少——空间分布不均;夏多冬少——时间分布不均;

篇7: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证据例举: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海上看帆船;月食现象;北极星高度的变化;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

2、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刘三起义);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陆地1.49占29%,海洋3.61占71%)。

二、地球仪

纬线(纬度);经线(经度)。

形状圆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等长约为2万千米。

①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

②赤道: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赤道。

口诀一:南纬S、北纬N,西经W、东经E。

口诀二: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周期:一天。

2、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

3、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地球绕着地轴自己转)。

4、公转的意义:(地球绕着太阳转)。

a、一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变化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短,北极圈极夜;南北半球情况相反)。

C、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66.5°—90°);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热带(南北纬23.5°之间);热带与寒带之间是温带(23.5°—66.5°)。

四、大洋和大洲

1、七大洲(按面积顺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欧洲、大洋州;赤道穿过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亚洲的东南部和大洋洲的群岛。

2、四大洋(按面积顺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北冰洋纬度最高且跨经度最多。

3、“水球”: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4、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白令海峡 ; 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5、半岛: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如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如何学好地理的方法

学习地理,从初一抓起

初一地理中包含了整个地理学习的最基础的知识,非常重要。比如经纬网,等高线,地球运动,世界气候等重要知识。这些知识在地理学科的后期学习也是经常运用到的,所以要打好基础。

上课要认真听讲

不要指望着上课睡觉而课下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地理成绩,那是妄想!地理原理是要理解的,你课堂上认真听课了,真正理解了,课下就不用再费大力气去自学了。况且很多重要的知识和原理隐含在“活动”中,课本中根本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你必须认真听课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充足的睡眠是你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保障。

初中地理记忆口诀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

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

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

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

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

篇8: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八年级上册新旧地理教材宏观知识体系分析

新旧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均为中国地理总论, 组织顺序为:世界视角中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组织顺序既符合学科逻辑, 由整体向局部, 由自然向人文, 也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从易到难。现将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如下。

第一章内容都是“从世界看中国”, 介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 新旧教材基本知识体系没有变化, 均是“疆域→人口→民族”。

第二章内容为“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体系及组织顺序不变, 为“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但在局部做了调整和增删。旧教材介绍了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 还着重介绍季风与气候类型, 而新教材则将其概括为气候的主要特征, 化繁为简, 降低了正文部分的难度, 并新增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教材删除了“湖泊”, 对“长江”增加了“治理”内容, 侧重于“开发”;对“黄河”增加了“开发”内容, 侧重于“治理”, 让学生明白长江除了开发之外也需要治理;而黄河也并不是只带来灾难, 经过治理也可为人类所用, 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 且增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除此之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第四节自然灾害”, 能够贴近最近几年中国的现状, 有助于学生了解全面的中国, 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如附表一所示。

第三章内容为“我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体系不变, 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顺序展开, 只在局部做了改变:新教材在第一节中引入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资源中符合中国现状地增加了“耕地比重小, 耕地正在减少”内容。

第四章内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体系不变, 按照“交通→农业→工业”的顺序展开, 局部知识做了改变。“交通”部分, 内容减少且顺序发生改变。旧教材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枢纽、铁路线与高速公路线。新教材则化繁为简, 删除了这些内容, 详细介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铁路干线的分布, 且改变组织顺序。旧教材最后编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而新教材则最先对其介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只是文字表述变化了。

综上, 新旧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没有发生调整, 仍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体系间联系性增强。因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联系更紧密, 如新教材增加了“自然灾害”内容, 将学过的地势地形与地质灾害联系起来, 将气候和河流与气象水文灾害联系起来, 不仅将已学知识加以综合, 也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联系性。

二、八年级上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分析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备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本文将在地理教材结构与地理教材文字表述两方面做比较。

(一) 地理教材结构

笔者现以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比较新旧教材在地理教材结构的异同, 其他章节均是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教材结构来组织内容的, 如附表二所示。

据上表可发现新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以下特征。

1. 阅读材料增多, 内容丰富度提高。

新教材中阅读材料数量 (23篇) 多于旧教材数量 (17篇) 。相关阅读材料增加, 不仅能够使所学知识易被学生理解, 且能开阔学生眼界, 幽默的语言还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地理。

2. 配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许多景观图, 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地理景观图。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3. 活动数量大, 目的性强。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 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均设有活动

(二) 地理教材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解释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本文将对引言部分、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来比较。

1. 引言部分, 重视学科逻辑与学术理性, 需重学生生活与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由问题作为一个章节的引入, 新旧教材问题的基本方式都是“你能说出……吗”“你知道……吗”。虽然问题做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但上述问题并不与学生生活贴近, 且过于学术化和理性化, 问题中多含专业术语, 如“内流区、外流区、水文特征”, 这些都是正文部分要重点说明的概念。上课之前, 学生对学术知识不了解, 难以产生兴趣。且先让学生接触理性的概念, 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了知识逻辑却不符合心理逻辑。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到这些地理知识, 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那么在课文之前设置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应遵循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

2. 基础知识部分, 语言生动, 图文并茂。

文字表述部分用轻松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且配有各种图片, 如景观图、直观图、图表等,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且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在需要科学阐述时, 教材用到大量数据来说明, 如气候中介绍南北气温差异与东西降水差异时, 介绍土地类型及耕地比重时, 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 具有科学性。

综上, 课文系统方面新教材有进步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度直观性提高及活动设置目的性增强。在教材表述方面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系统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 但仍过于学术化。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教材传承旧教材优点, 知识体系较为完善, 局部内容有增删。 (2) 文字表述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3) 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加, 附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图表增加, 科学性增强。 (4) 活动数量较多, 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引文设置学术化, 具保守性, 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二) 建议

教材编制时, 每章开头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合, 具有生活气息。

篇9: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我于2005年工作至今,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已有10年有余。虽然教学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颇多,期间也在不断地自我总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来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么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對于他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么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么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篇10: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梳理

① 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

②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2、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地形以高原为主,德干高原占印度半岛的大部分;

3、河流:恒河—印度的母亲河。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

4、邻国

陆上邻国:西北—巴基斯坦,东面—缅甸,孟加拉国。东北—中国,尼泊尔,不丹。

篇11: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 :自转 /公转

绕什么转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 约24小时 /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 、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基 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 、东南亚等

○3基 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基 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10.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篇12: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

⑵方向的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①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②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③常用图例:(P18中的图1.25)

2、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篇13: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下面就笔者与学生共同发现的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部分瑕疵一一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1.《散文诗两首》之《金色花》一文,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了“沭浴”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 “沭音shù, 沭河, 发源于山东省, 流入江苏省。”此处“沭浴” (shùyù) 不伦不类, 令人匪夷所思。查课文正文, “当你沐浴后……”可知“沭浴”实为“沐浴”之舛误, 洗澡义。真是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2. 同为《散文诗两首》之《荷叶·母亲》篇, 对于课下“菡萏”一词注释, 尽管近年来学界质疑争论声不断, 但教参编者仍抱定宗旨, 任你“口诛笔伐”, 我自“岿然不动”, 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对于原文“那一朵红莲, 昨天还是菡萏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一句中“菡萏”一词, 课下注释为“荷花”, 此注释原也并无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如是注释, 并标注系书面语用法。但在上句中, 此注解并不恰当, 结合语境, 联系上下文, 此处当指荷花含苞未放, 似开未开之态。给课文词语作注, 非单纯解释词语, 而是要结合语境, 随文释义。其实“菡萏”作荷花含苞未开之态讲, 虽无权威工具书作证, 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应该说, 冰心先生此用法是受了清人李渔的影响。李渔在《闲情偶寄》之《芙蕖》篇中云“迨至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自夏徂秋, 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李渔以“芙蕖”总称莲的根、茎、叶、花、实, 明显“菡萏”与“花”是两个不同时期, 是“未开之荷花”。因此, 课本此处宜注为“菡萏, 本指荷花, 课文指荷花含苞欲放的情态”。

3.《虽有嘉肴》一课, 课下对“嘉肴”一词的注释亦令人费解, 该注为“[嘉肴 (yáo) ]美味的菜。佳, 好、美。”“嘉肴”一词注释并无不当, 关键是“佳, 好、美”是在注释哪个词呢?明显是说“佳”即“美、好”之意, 可原句中并无“佳”字。受此注影响, 学生在背诵默写中, 普遍将此句写作“虽有佳肴”了, 当然, 在现代汉语中也只有“佳肴”而无“嘉肴”一词也是学生普遍出错的一个原因。因此, 此注后半应改作“嘉, 好、美”。

4.《化石吟》一课也有瑕疵。该文系一首赞颂科学的现代抒情诗。诗歌分节, 节与节之间用空行隔开, 据此, 本诗共分六节, 即第一节共八句, 其余各节均为四句一节。现代诗虽格律较为自由, 但对于夲诗来说, 句式相对工整,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仍是其鲜明特色, 节与节之间句数不统一已显得有些突兀。课后练习二为“……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怎样的关系”。配套的教学用书与各种教辅资料均认为是前后照应关系。可事实上, 原文第二节与第六节并非照应关系, 第二节系分说之一部分, 第六节系诗末总说, 之间应为总分关系, 况且分析第二节与第六节之关系原也无甚意义。实际上, 第六节与第一节后四句系前后照应关系, 据此, 疑为课文第一小节分节不当, 即前四句应为第一小节, 后四句应为第二小节, 全诗共分七小节。这样, 全诗均为每节四句, 节与节之间协调一致。笔者比对了前几版教材, 均为四句一节, 全诗共七节, 并无六节之说。因此, 实为新版教材编校之误, 需修正过来, 这样, 课后练习二也落到了实处。

总之, 在教学中, 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观点, 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教社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编者虽做了较大修订, 后出转精, 但仍瑕疵多多, 现将部分瑕疵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篇14:如何教授七年级学生学习地理

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进来,在小学阶段没有认识地理这门课程。新的学期,新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非常困难,因为地理学科太抽象。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的人连远门都没有出过,怎么去认识世界呢?怎么去学好世界地理呢?现在我就怎样教授七年级地理和大家探讨。

一、确立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翻开初中七年级地理课本,首先我们看到的就是地球,即怎样认识了解地球,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一词没有了解,但对地球可以说了解一小点的。但在他们小小的脑筋里,识事甚少的心境里,怎么一下子就要求去了解如此庞大的“地球”,他们的心态能承受得了吗?我想当然无法承受,无法承受就无法学习,无法学习就学不懂。因此这个难题就必须由我们当老师的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难题它不是简单的计算题,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培养地理空间想象思维能力。那么地理空间想象思维能力怎么培养呢?可以让学生首先熟悉世界地图,而且把它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共11块,心中时常想到这七块陆地位置与他们间分界线,在平时间有意间或无意间把世界地图简单地画上几次,这样时间长了,空间想象力就培养出来了,有了这一思维能力作基础,何愁学不好地理呢?

二、在生活中时常把地理知识与生活中看到的地理事物联系在一起去思维

生活离不开地理,例如、大江、大洋、四季的变化,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产品、旅游景点、火山与地震、森林与平地、山地与平原等之类的地理情况。这样学生随时带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到生活中,又回到书本上去查找答案的话,地理学科会学不好吗?例如学习《长江》一节时,假如正好学生的家乡就在长江边上,这样就可以让他去想自己的家是在长江的中游还是下游呢?家乡的长江在世界第几大河等。

三、带着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丰富我们的生活的思维去学习

人类自开始进行生产活动,就注意观察所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且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逐步形成了地理学,地理学科范围非常广阔。用一句民间的俗话讲叫做“上知天文,下知鸡毛蒜皮”,不论大事小事地理都涉及。例如你走到哪个地方看到的什么景观就属自然地理;你走到哪个村寨,看到那里的人穿什么衣服就属于人文地理;看到哪里的村庄的坐落就属于聚落地理等等。这些只要你认真观察,都带一个为什么,都带一颗好奇心去了解,你实际上就了解了许多地理知识,学习到了许多地理知识,我国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的《霞客游记》上许多好文章不就是这么产生的吗?

四、要学会进行归纳和比较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及的特点,表现为在自然地理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在学习中还需会系统地思考问题

当我们学习完成每一个章节时,我们感觉已学到了许多知识,但这个时候如果不站到一个高度上去系统分析这些知识的话,你的知识结构就是零乱的,根本记不住,这时我们就必须会系统地梳理这些知识。还是回到空间想象力上加上思维,这样时间一长,世界地理知识便尽收你的思绪之下,这样你不是学好地理了吗?

六、学习地理尤其注意学习方法

要指导好学生用好目录,以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因此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对初一年级的学生必须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还要引导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要善于动脑,学习地理要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通常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学什么?如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为什么日本的经济会是加工贸易经济。有何作用?学习日本的经济特征对我们有何作用。只要我们随时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地理我想我们学习好地理就不难了。

七、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公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他们掌握住了。

八、学习地理要学会复习巩固的方法

温故才能知新,当同学们掌握大量地理知识后,为了避免遗忘,也为了检测的需要,因此要掌握复习巩固的方法。

首先是阅读。围绕复习的中心课题,认真阅读有关的教材内容,地图、作业、试卷。尤其是平时老师上课时,让同学们标的重点地方,阅读的次数应不少于10次。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尽快回到曾经达到过的水平,并加以巩固。

其次是整理。整理出系统的复习笔记,以便随时查用。主要包括,整理出比较系统的提纲,这样使繁杂的知识系统化;使所要学习的知识更清晰易于记忆。

再次是练习。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通过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不懂的要弄懂,这样可以加深所学知识。做练习时要注意:题型要灵活多样,覆盖面要广,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现在提倡减负,因此题量要适中,不能用题海战术;选题要有针对性,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并且练习要经常化。

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很密切。学习了地理之后,会觉得自己长了不少知识。你可以随心所欲飞的在地图上指任何一个国家及著名的城市,可以辨别出不同国家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特征。学习地理最重细心,拿一张地图来说,上面的每一点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考试内容,稍不留神那张图可能就白读了。地图是地理的重要工具,有时候比书本上的文字描述还重要,地图上的山川、河流、城市等等,应把它们的地理位置记清楚,争取第一遍时就记熟。因为记地图有一个特征,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所以不如一次就学好为最佳呢!

上一篇:田庄中学教育扶贫工作整改报告下一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