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态透视

2024-05-23

文化心态透视(精选8篇)

篇1:文化心态透视

大学毕业生心态透视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不是真的很难,记者在走访了众多高校的毕业生之后,发现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阶段,“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的现象,暴露出大学毕业生心态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就业地区冷热不均

记者在北京的几所高校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北京或者到沿海大城市,而对中西部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毕业生兴趣不是很浓。当然里面有很多原因。北京学生都选择留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潘维朗认为一直在北京生活学习,习惯了这里的环境,而且家人、同学、朋友等都在这边,对自己的发展有便利的条件和资源,所以没有理由到外地去。

从就业需求来看,越发达的地区就业机会就越多。在一个地区的劳动力构成中,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越多,对这个地区的发展越有利。因此,首都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王峰对记者说:“我的专业在小地方不可能有发展,只有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才能有发展的空间。”

在谈到西部问题时,学生们谨慎而又积极地表达了意愿。人大哲学系姓曹的一位博士毕业生告诉记者:“国家、社会、学校应该加大服务力度,从信念、意识形态、管理层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志愿去西部的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专业对口还是待遇诱人

许多毕业生选择当公务员和去企业。公务员是一个高安全、高稳定系数的职业,尤其随着我们国家法治进程的推进,公务员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提高。因此这几年,不仅文科和社会科学的学生青睐这条道路,更有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学生也把此作为一条备选之路。

“公务员成为很多人的首选,是因为今年国家机关招聘的时间比较早,大家对今年的就业压力也早有心理准备,所以都在多方面谋划出路。”人大历史系一位硕士毕业生认为:“对于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公务员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福利好,尽管薪水不是很多,但是综合衡量,整体的工作氛围更重要。”

企业则以高薪和很好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一大批毕业生。“周围学生都很看重待遇,所以大多选择公司,签约时间灵活,便于今后进一步发展或者转行。”北大拥有双学士的冯静是这样说的。

在面临专业和待遇选择的时候,毕业生们都很难抉择。北外的胡志强学的是欧语系的阿尔巴尼亚语种,他对记者说:“我学的小语种专业选择余地很小,90%的公司都不要,除非是直接点名需要这种专业的。同学中很多找的工作都用不上专业,我还是希望找到能发挥专业所学的工作。”

考研?考博?出国?

当本科毕业生发现自己所学无法竞争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时,自然都要更进一步——考研或者出国。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物的本科生易立涛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他们班30多个毕业生,有将近30人都考研,因为该专业的研究生毕业时很吃香,一般都选择去生物制品公司,发展空间大。

首师大物理系的于姓女研究生看到周围同学工作都找得不理想,她选择了考博,以延缓就业压力。她说:“当初考上研究生的时候,别人都非常羡慕,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专业的硕士生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但现在硕士求职也费劲了。”

对于出国大家比较慎重,现在海归越来越多,毕业生逐渐趋于冷静。北大中文系的蒙娃告诉记者:“我们专业毕业60人,出国的不超过10人,很多人觉得出国回来前景也不一定好,如果继续做研究还可以,搞实际工作很吃亏,因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

生存在就业与不就业的夹缝中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有一部分毕业生不想正式找一个单位就业,也不愿意什么都不干待在家里,他们大多有自己的目标,偶尔会找点临时工作做,大部分时间干自己的事情。民大生物专业的易立涛告诉记者:“我们专业的一个男生喜欢摇滚,一心想进入摇滚文艺圈,所以没有找任何工作,经常去摇滚歌手常出没的地方。”北京联合大学的潘维朗也介绍了她们班里的一个学生,将来想做口译的工作,所以在刻苦练习,没有找工作。

“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就会落入这一状态,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家里也不管,任自己发展。”北大的冯静这么认为,“有些人要么就是家庭环境好,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工作,自己也不着急,随便找一个先做着。”

中央民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守利向记者介绍,该校很多艺术类的毕业生,尤其是学美术和音乐的,都倾向于做自由职业者,或者搞自己的创作室。

看来就业本身并没有一个好与不好的概念,不好说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在什么地方工作,关键是毕业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恰当的职业定位,以一种平实、乐观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就业。

篇2:文化心态透视

11月15日零时,研究生招考报名截止。据最新一期的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快报显示,今年的考研人数之多再创历史新高。

考研热连年不退,记者就此进行采访,了解到考研族的一些心态。

为圆梦 一心执著

在记者采访到的部分考研者中,有的考研者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研究生梦,不想过早地参加工作,非得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才踏入社会。

祝军说他身边的人都叫他“老祝”,不是他的年纪大,而是他“考研的岁月比较久远”,今年是他第三次考研了。说到这次考研,他一边叹气摇头一边说:“前两次都是砸在了英语上,这次考研的英语又换了题型取消了听力,也不知自己会考得如何。”祝军这三年一直是边做家教边复习考研,挣的钱刚够自己开销。当记者问他考了两次没考上为何仍不想放弃时,他说:“我就是不大想走出学校,想让自己有了充分的准备后再踏入社会工作。另外,读研一直是我的心愿,我一定会圆这个梦的。”周同学则告诉记者,因为高考的时候发挥得不好,没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次考研她报考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专业。虽然跨校跨专业考难度比较大,但她觉得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工作暂时不去想了,现在就一门心思考研了。”周同学一脸执著地说。

为工作 挑灯夜读

“现在本科生就业那么困难,有一个研究生文凭的话,就业应该会相对轻松一点。”广西大学新闻系一名女生告诉记者,新闻系表面上看来是个很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很大。现在报社、电视台招人往往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或者有媒体工作经验,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竞争优势就打了折扣。

余同学今年毕业后已经在媒体找到了工作,但这次考研他仍报了名,边工作边复习让他倍尝艰辛,记者眼前的他两眼血丝,感觉到他天天在“挑灯夜读”。“你问我为什么要考研啊?其实没什么,我原来也没打算考,可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本科所学知识在工作中捉襟见肘,虽说现在做好本职工作没问题,但今后要有所突破就难了,与其以后着急不如趁现在赶紧考研充充电,为以后的发展做些准备。”余同学很坦然回答记者。据了解,绝大多数考研者都是为了谋份好的工作。

为父母 背水一战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这样一群特别的考研者,他们考研除了为自己的前途外,还背负着父母的期望,简直就是在“为父母而战”。

陈晓晔今年大学毕业后回钦州老家找了几家单位都不满意,国庆节过后又回到南宁准备考研。她与人合租一套房子,每天就是从住的地方到学校“两点一线”地赶。她说:“我家里还有一个念高中的`弟弟,妈妈下岗了,家里经济状况不好。如果这次考不上,我就回家找工作了。因为弟弟还要考大学,我不能再增加父母的负担了。”记者看到,她的桌上放着两个馒头、一袋榨菜,她说这些是她常备的晚餐,想为爸妈省些钱。

另一位考研的同学则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其实我自己并不是真正想考研或者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是父母逼着的。反正我自己暂时也不想工作,压力太大了,考就考呗。”他的想法跟某些“校漂族”的想法很相似,不想离开学校,加上有不可违逆的父母之命在先,索性就考来试试。

篇3:养生文化透视

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已经拥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养生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一些变化, 养生文化这个词的概念在不断的被扩大。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 值得庆幸的是, 养生文化的内容也因此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然而, 就在人们对养生都抱有极大的热情的时候, 养生文化也在一点一点的被曲解。

养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努力, 在悠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改进, 一步步运用自己的智慧, 创造出一套套独具特色的对抗疾病和延缓衰老的理论方法, 再经过实践的锤炼, 逐渐形成了养生文化的现象。

养生文化是融合了社会生活、经济、政治、哲学等诸多学科的文化内容, 它的研究对象不单单是狭义的人们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更多的是传递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时间的迁移改变了养生的本来面貌, 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用来当成自己追求利益的手段, 在理解养生文化时, 我们要还原它的原貌。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要求提高, 让养生这个话题又称为了人们视线的焦点。树大招风, 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极大的商机, 便导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养生大戏, 让人们一再对养生文化这个词谈及色变。

张悟本这个红极一时的养生专家, 在开设了无数场养生讲座, 推动绿豆产品涨价, 以及众多谬误的养生知识备受推崇之后, 他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身世之谜、学历之谜和养生秘方之谜, 一个接着一个经受着世人的拷问, 最终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下, 一切真相都浮出了水面, 他所向世人传授的伪养生知识, 也无处遁形。

健康长寿自然是人们所不懈追求的, 但一切的养生秘诀都需要接受科学的检验, 人们不可因美好愿景而蒙了心智, 去伪存真, 把一切都放到科学面前试炼一下, 才是最好的办法。在已经变形的养生文化面前, 用科学检验, 是尊重自己, 更是尊重养生文化。

综合中医养生、西医养生、五行养生和健康养生的几大养生观点, 可以得出, 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在于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项行为中要保持平衡与和谐。

身体的平衡、情绪的平和还有心态的积极与乐观, 等等, 这些构成了一个人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也构建了养生文化的核心。养生文化所传递的正是一种平衡, 既是身体内各项功能的平衡, 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 更是人与自然的平衡, 学会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养生知识。

篇4:透视炫耀性消费心态

例如,在一个充满竞争文化的国家,政府为减少贫富差距而对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反而对相对贫困的人士相当不利,因为他们在不甘落后于人的心理驱使下,会花费更多的金钱在高档消费品上。另一方面,高档消费品制造商可能会从政府的税收政策中得利,因为需求的扩大必然带来销售量的增加。

另一个例子是,那些把顾客划分为金卡、白金卡、银卡等多重等级的航空公司不妨考虑减少一些等级,把大部分顾客列入同一层级。这样,一些顾客可能会为了追求高人一等的身份象征而甘愿多付票费,这将为航空公司带来更大利润。

篇5:从孔子透视中国文化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孔子》受到了各种不同的褒贬之议,电影主要情节是描写他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隳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影片中虽然注重孔子在仕途方面的经历,但还是大致真实地遵循了《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一生的描述。影片中向我们重现了德才兼备的孔子坎坷的仕途之路和不得志而一生流浪的生活。

当然影视作品毕竟作为人们消遣的一种方式,为了达到大众化和引起观众的兴趣的目的,影片中大量添加了许多战争场面和勾心斗角的利益斗争,甚至夸大或改写某些故事情节,我觉得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例如齐鲁峡谷会盟,影片中注重展现了孔子过人军事谋略和才能,这与《史记·孔子世家》略有不同,据里面记载: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1]可见,孔子是凭借着君子之道令齐景公恐惧和折服了,使齐景公自愿归还汶上三城以此道歉。

而电影中主要是通过孔子精密的军事策略和外交手段保证了会盟的胜利结束和讨回了汶上三城。还有对于一些虚构的情节如颜回之死,我们或许不应该去追究其虚假性,而应该把它作为影视作品在原著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当然影视作品中很多细节与历史记载略有出入,无论怎样,这些误点、瑕疵也难以否定这部电影的内在价值。作为观众的我们,我们应该看到电影中更深沉的文化内涵,去挖掘电影中努力给我们呈现的孔子的主张和精神魅力,让我们在孔子带领下重新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一、中国的 “礼”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丰富而又深奥。在这里,孔子将“礼”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来教导人们,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无论是电影里还是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面,我们都感到中国 “礼”文化的深沉内涵,看到孔子在个方面努力去实践“礼”这种文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即他儿时经常把祭祀时盛放祭品所用的方型、圆形器皿摆设出来, 模仿成人磕头习礼,这说明孔子在儿时就对 “礼”有一种喜爱和重视。无论是执政,或是自身修养上,还是与家人朋友相处,孔子始终主张以“礼”为核心。

在影片中,鲁定公向他问政时,他说到:“齐国的老百姓不犯法,是因为他们害怕刑罚,如果人们不犯法,是因为他们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那不是更好么?”这里正是对《论语为政篇第二》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阐述。我们还可以看到电影中孔子每次进朝的跪拜礼仪都是严肃认真的,这正是孔子自己将“礼”作为自己的准则认真实践着。

对待君臣关系时,正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论语·八佾篇第三》中“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说明君臣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制度来处理,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在自身修养方面,提到要“克己复礼”才能达到仁的地步,正如《论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第十二》)也就是说约束自身, 使言行合乎礼, 就是仁,一旦能做到这一点, 天下就归依于仁。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 不能有半点含糊, 他认为不掌握礼仪, 很难做事合理,行为得体。这表明了“礼”成为孔子的仁的重要体现和前提,正如他说的:“不学礼, 无以立”。这也作为他教导学生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

在对待父母上,《论语 为政篇第二》提到:“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我们侍奉他以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他死了,我们则在埋葬他时也按照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举行祭奠的仪式时也遵照祭祀仪式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行了。

当然,我这里谈到的也只是礼的一部分,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我只能在其中一支文化来分析这种礼文化而已。当然,在孔子对礼的发展和继承的基础下,各朝代对 “礼”也都非常的重视。例如,孔子向齐景公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八字方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汉代时儒家学派代表董仲舒借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提出“三纲五常”,促使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成为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影响深远。

二、中国的 “孝”文化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从古到今,孝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尔雅·释训》中说:“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则是对西周以来的孝道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孔子以自己为准则,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从孔子葬母这件事情我们能看到孔子是一个严格遵守孝道的人。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主张孝,并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的根本所在,也是仁之本。在怎样孝敬父母时,《为政篇第二》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里仁篇第四》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的时候要好好照顾父母,即父母在的时候要恭敬的奉养,更加不应该远游,死后也要按照礼节来安葬和祭祀。孔子对“孝”的规定,不仅包括“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而且还包括“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劝谏和帮助父母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

《学而篇第一》中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说明了孝的重要性。《为政篇第二》中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如果养活父母没有诚敬之心,那么和养活动物义能有什么区别呢?孔子主张孝是做人的根本前提,也是实现仁的基础所在。孔子的这种把父母之意愿、奉养视为高于一切,然后将家庭之孝推及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孝文化所视为的最高品质和精神。

孟子也对孝进行了发展和补充,孟子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强调“事亲,事之本也”。孔孟对于孝的含义更加加深了,也为后世的孝道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盛行,孝道也理当成为教化民众的内容之一,孝道成为统治者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系统化,理论化。汉代许多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孝文帝,孝武帝等都是受孝道影响的结果。同时,西汉首创“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孝道与取得功名利禄紧密联系起来。“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直为后世所沿袭,直到清代。汉代出现了很多孝子,例如孝女曹娥和缇萦,他们分别被记载《后汉书·列女传》和《汉书·刑法志》中,他们的孝都为后世所赞叹。直到元明清的时候,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他们进一步将孝道作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元代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成为当时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它也是统治者维护礼教秩序的工具。随着专制的需要,愚孝思想极度地泛滥和膨胀,也使孝道畸形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好的现象。正如鲁迅评论《二十四孝图》说道:“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这就是后来孝道畸形发展的表现和结果。总的来说,孔子宣扬的伦理观内涵丰富多样,而礼和孝只是其中之一。就孔子伦理思想而言.其内在的核心目标是将孝和礼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修养高低的基础,从而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对于“仁”的追求,要通过礼和孝来“教化”人民,使人达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的崇高境界,从而达到“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世家》)的和谐天国。

三、天命思想

天命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和西周。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记载孔子说夏代尊天命,即是说夏王朝是受天之命来统治万民的。因此,天命思想在夏代就有了,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有神论的宗教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却渗透着一种天命思想,无论是电影中还是在《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中,都展现了孔子在潜意识中的一种天命思想。这也许是归结于古代道德根源的唯心主义色彩吧。

《孔子世家》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于匡地的时候,他说道:“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就是上天打算毁灭这周朝文化,我这个后来人便不应该掌握周朝的文化。上天不想毁灭周朝的文化啊,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当宋国司马桓魋想拔掉大树来杀死孔子时,他说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即上天把德行降生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当子路责怪孔子不应该见南子时,他否认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虽然是一种发誓诅咒,但不乏有主宰在天之思想观念。当颜回死后,他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因为当心爱的学生比自己早死后,内心极度痛苦,这难道不是上天要亡他么?孔子这样指责上天。

在《论语》中,《八佾》孔子回答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了上天,连祈祷也没有用的啊!《子罕》孔子批评子路时:“吾谁欺?欺天乎?”《宪问》当公伯僚诋毁子路时,孔子说:“道之將行也与,命也;道之將废也与,命也。公伯僚其如命何!” 意思即我的道德理想將会施行,那是天命決定的;我的道德理想將会被废弃,那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僚能把天命怎么样呢!他认为“道”是否行得通,都是由命来决定的,这是人们阻碍不了的。这里可看出孔子将天命看得如此重要。

孔子在《季氏》里提出了“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尧曰》里说道:“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这里面,显然是要被统治者安于自己的地位,服从统治,要尊天命。可见,孔子重视天命的程度是多么的深。他还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认为“道”是否行得通,都是由命来决定的,这是人们阻碍不了的。可以这么说,孔子是维护传统的天命思想的一个集大成者。西汉中期以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董仲舒建立了一套所谓的“天人感应”说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他主张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最高主宰,皇帝受命于天,体现天的统治权力,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具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因此,天人之间可以感应,达到他所说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可见董仲舒将天命思想被定格到了一种神圣的地步,也被专制统治者用来教化人民的一种工具。

在宋元明清时期,天命思想则发展为一种哲学范畴。在后期封建社会的危机中,程朱理学出现是为了维护地主阶段的永恒统治的思想工具,也是为日益加强的君主专制而制造的一个理论。从理学思想的来源来说,它是儒家孔子、孟子以来唯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程颢和程颐则将天理强调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他们认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这个天理被二程说成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东西,它不仅是自然界,而且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理存在于人和世界万物之中,是无所不在的。理或天理就是天命,体现于人的心、性中,因此天与人事之间就有“感应”。这样天命思想彻底地被改造为一个思想统治工具。

篇6:跨文化交际中性别差异的文化透视

跨文化交际中性别差异的文化透视

本文从男女在会话、话语的解释框架以及行为、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归纳分析,从性别思维定势、性别角色意识形态、文化变迁、个体经验等一些文化因素出发,多角度探讨性别差异的文化成因,从而揭示文化在性别差异跨文化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作 者:陈艳清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刊 名: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年,卷(期): “”(6) 分类号:G04 关键词:性别差异   解释框架   性别定型   性别角色意识形态   文化归因  

篇7: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

一、图书信息

书名:

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 作者:

高岩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版次:

2010年5月第1版 2012年5月第一次印刷平装:

499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

787 x 1092 1/16 ISBN:

978-7-5032-4425-4 条形码:

9787503244254 印张:

字符:

450千 定价:

38.00元

中国版本图书馆GIP数据核字(2012)082634

二、作者简介:

高岩,女,汉族,1975年7月生,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硕士,2002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于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东密歇根大学访学。2009年7月被评为渤海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来,在《编辑之友》、《求索》、《甘肃社会科学》、《理论界》等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核心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一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一篇获锦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并主持完成了省级科研项目4项、市级科研项目1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3项。

三、永恒的西方经典文化——奥斯卡(前言)1927年5月,美国电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发起组织一个“非营利组织”,定名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缩写为A.M.P.A.S.)。“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简称“学院奖”,旨在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对优秀电影工作者的显著成就给予表彰。

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米高梅公司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画了个草图,后由刚从艺术学校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乔 治.斯坦利塑成铜像。这尊铜像是个手握长剑、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的男性人体塑像,高10.25寸,表面镀金,所以叫金像奖。1931年后“学院奖”逐渐被其通俗叫法“奥斯卡金像奖”所代替,这是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

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从1929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颁奖地点在美国好莱坞,至今已有八十四届。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进行,后改为发奖大会,在发奖大会上又增加了文娱节目。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于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酒店举行,所颁发的奖项都是为了奖励1927年至1928年的优秀影片和电影人,1928年制作的美国电影《翼》是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影片;第一位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是珍妮.盖诺;第一位最佳男演员奖获得者是埃米.詹宁斯。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奖,简称“学院奖”。当时只颁发了十五个奖项。

奥斯卡奖的参选门槛很低:凡上一年在美国国内上映的影片,都可以参与翌年奥斯卡奖的评选。奥斯卡奖的评委目前已经接近6000人,他们分别来自于好莱坞制片人、导演、演员、摄影师、编剧等各个工会。从集体投票中评选出最佳影片奖。然后按专业评选出其它奖项,表决揭晓后进行授奖仪式,并由著名演员主持奥斯卡颁奖大会,前奥斯卡奖获得者为获奖者颁奖。

在1940年的十二届以前奥斯卡颁奖时,纽约的报纸在颁奖大会前公布获奖者名单,这使得众落选者因没有获奖而不愿出席颁奖典礼,使奥斯卡颁奖大会很冷清。从1941年的十三届奥斯卡以后,组织者决定采用将获奖名单装在信封内封存,现场公布获奖者名单的方法,这使得奥斯卡获奖者在名单宣布之前成为一个迷。让奥斯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奥斯卡奖项侯选人争相参加奥斯卡颁奖大会。奥斯卡大奖从成立至今已走过84年,从最初的鲜为人知到今天的全球瞩目,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它不仅见证了好莱坞巨星们的事业起伏,也曾为众多电影大师加冕。

电影是科技、艺术、娱乐、商业的有机结合体,同时更是文化的体现。电影自诞生至今不过百余年历史,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人类,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享受方式。电影作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不可替代的。电影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而奥斯卡电影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给我们以启迪。电影的教育意义更多不在于它们所呈现的画面,即银幕上我们看到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而是在于它所包含的一种文化,即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奥斯卡电影基本主题围绕爱、正义、家庭、亲情等,并把这些内容贯穿在一起,爱情和家庭是电影永恒的主旋律,是美国人最为看重的东西。9·11后,美国人彻底改变了生活观念,他们更加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所以反映爱情和家庭亲情的美国电影深受美国人的喜欢。同时奥斯卡电影宣扬人的各种欲望和要求,宣扬奋斗、解放、浪漫主义的精神;主张自由、民主、和平,崇尚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意识;强调以武力换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美国赤裸裸的文化价值观,本质上形成了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理性主义、享乐主义、冒险主义、恐怖主义思想的根源。

文化是人类共享的资源,电影也是全世界共享的文化。而奥斯卡的评奖用西方的文化模式,更多地折射了西方人文精神,因此本书从奥斯卡电影中透视了西方文化的特征,剖析了西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揭示了西方人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诚实、责任、勇气等美德和精神。

本书按“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视”等进行编写。通过奥斯卡影片来揭示西方文化,并剖析西方国家、民族、阶层的一些主观的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给观众以启迪。

每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故事,然而电影让观众感受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电影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通过奥斯卡电影,我们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电影展现出来的西方国家地理、地貌、建筑、绘画、音乐、服装、舞蹈、方言、菜肴、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是西方文化的体现。在奥斯卡八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些最佳影片不断丰富着西方文化,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实质。奥斯卡奖从1929年至今已有八十四届,但是我们可以从每一届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中洞察历史,感悟人性,体会奥斯卡的西方文化内涵,挖掘西方文化的深层哲理。

正如其它电影奖一样,奥斯卡的获奖影片和获奖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票选结果有时常带有投票人主观意识,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加之欣赏水平和欣赏标准各异,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深度,但不能否认奥斯卡最佳影片是西方文化之精髓,奥斯卡电影维持和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人类共享的文化艺术和奥斯卡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内容简介

从奥斯卡透视西方文化按“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视”等进行分类。通过奥斯卡影片来剖析西方文化,并揭示西方特定国家、民族、阶层的某种主观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每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情节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境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出来。然而电影导演让观众领略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电影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通过电影,我们可以认识西方文化或显或隐的人文性格与精神,以点带面,呈现其“心灵史”的历程。具体而言,电影中展现出来的地理地貌、建筑、绘画、音乐、服装、舞蹈、方言、菜肴、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都是西方文化的体现。在奥斯卡近百年的发展史上,这些最佳影片不断充实着西方文化,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内涵。通过奥斯卡影片的文化内蕴,我们感悟人性,洞察历史。警示现实,并对这些优秀影片中的哲学思辨和美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奥斯卡是一个很好的西方文化载体,它不仅使那些想成为艺术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费尽心思去创作的东西,同时更是启发人的思维.发展想象力,反映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

五、后记

从电影开始有声的1927年到电视冲击电影的五十年代中的30年中,电影是整个世界的主导娱乐工具。而好莱坞主导整个电影世界,并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电影文化模式。

奥斯卡电影是西方电影文化的“主场”和“秀台”,在奥斯卡84年的发展史上,这些最佳影片不断创造着电影的神话。我们对这些奥斯卡最佳影片进行深层次的透视和探析,对西方电影文化中的哲学思辨和美学特征进行剖析,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奥斯卡电影承载着西方文化的特有模式,是获得奥斯卡奖项的艺术巨匠们精心创作的杰作,启发人们的思维.发展想象力。奥斯卡电影可以体现西方文化的内涵,可以折射或反映出蕴涵在其中的西方特定国家、民族、阶层的某种主观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并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电影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社会和人的意识形态。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最古老的电影奖,奥斯卡奖为美国电影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促进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本书中我们开辟了“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视”等内容。书中我们对每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进行了分析。每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是一个故事,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的经历、境遇和喜、怒、哀、乐来影响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然而电影导演想让观众领略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电影想要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通过奥斯卡电影,我们可以认识西方世界或显或隐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精神,呈现其“心灵史”的历程。电影创造出来的音画空间堪比一幅幅文化长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高岩 2012年3月1日

六、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翼(1929)„„„„„„„„„„„„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百老汇的旋律(1930)„„„„„„„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西线无战事(1931)„„„„„„„„第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壮志千秋(1932)„„„„„„„„„ 15 第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大饭店(1933)„„„„„„„„„„ 19 第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乱世春秋(1934)„„„„„„„„„ 23 第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夜风流(1935)„„„„„„„„„ 27 第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叛舰喋血记(1936)„„„„„„„„ 32 第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歌舞大王齐格飞(1937)„„„„„„ 36 第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左拉传(1938)„„„„„„„„„„ 41 第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浮生如梦(1939)„„„„„„„„„ 45 第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乱世佳人又名飘(1940)„„„„„

第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蝴蝶梦(1941)„„„„„„„„„

第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青山翠谷(1492)„„„„„„„„

第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米尼弗夫人又名忠勇之(1943)„„

第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卡萨布兰卡(1944)„„„„„„„

第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与我同行(1945)„„„„„„„„

第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失去的周末(1946)„„„„„„„

第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黄金时代(1947)„„„„„„„„

第二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君子协定(1948)„„„„„„„„

第二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哈姆雷特(1949)„„„„„„„

第二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代奸雄(1950)„„„„„„„

第二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彗星美人(1951)„„„„„„„

第二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2)„„„

第二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戏王之王(1953)„„„„„„„

第二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乱世忠魂(1954)„„„„„„„

第二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码头风云(1955)„„„„„„„

第二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马蒂(1956)„„„„„„„„„

第二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环游地球八十天(1957)„„„„

第三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桂河大桥(1958)„„„„„„„„

第三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金粉世界(1959)„„„„„„„

第三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宾虚(1960)„„„„„„„„„

第三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桃色公寓(1961)„„„„„„„

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西区故事(1962)„„„„„„„

第三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1963)„„„„

第三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汤姆·琼斯(1964)„„„„„„

第三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窈窕淑女(1965)„„„„„„„

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音乐之声(1966)„„„„„„„

第三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永远走红的人(1967)„„„„„

第四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炎热的夜晚(1968)„„„„„„„

第四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雾都孤儿(1969)„„„„„„„

第四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午夜牛郎(1970)„„„„„„„

第四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巴顿将军(1971)„„„„„„„

第四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法国贩毒网(1972)„„„„„„

第四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教父(1973)„„„„„„„„„„第四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骗中骗(1974)„„„„„„„„„第四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教父2(1975)„„„„„„„„„ 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飞越疯人院(1976)„„„„„„„第四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洛奇(1977)„„„„„„„„„第五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安妮霍尔(1978)„„„„„„„„„第五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猎鹿人(1979)„„„„„„„„„第五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克莱默夫妇(1980)„„„„„„„第五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普通人(1981)„„„„„„„„„第五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火的战车(1982)„„„„„„„„第五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甘地传(1983)„„„„„„„„„第五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母女情深(1984)„„„„„„„„第五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莫扎特传(1985)„„„„„„„„第五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走出非洲(1986)„„„„„„„„第五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野战排(1987)„„„„„„„„„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末代皇帝(1988)„„„„„„„„„第六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雨人(1989)„„„„„„„„„„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为黛茜小姐开车(1990)„„„„„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与狼共舞(1991)„„„„„„„„第六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沉默的羔羊(1992)„„„„„„„149 156 161 167 172 178 184 189 196 204 209 215 220 228 236 242 249 255 260 267 272 277 283 288 293 299 306 313 320 327 334 341 349 358 364

第六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不可饶恕(1993)„„„„„„„„

370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辛德勒名单(1994)„„„„„„

375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甘正传(1995)„„„„„„„

383 第六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勇敢的心(1996)„„„„„„„

391 第六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英国病人(1997)„„„„„„„

396 第七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泰坦尼克号(1998)„„„„„„„

403 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莎翁情史(1999)„„„„„„„

411 第七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美国丽人(2000)„„„„„„„

417 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角斗士(2001)„„„„„„„„

423 第七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美丽心灵(2002)„„„„„„„

第七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芝加哥(2003)„„„„„„„„

第七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指环王3:王者归来(2004)„„

第七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百万美元宝贝(2005)„„„„„

第七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撞车(2006)„„„„„„„„„

第七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无间行者(2007)„„„„„„„

第八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老无所依(2008)„„„„„„„„

第八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贫民窟的百万富(2009)„„„„

第八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2010)„„„„„„„

第八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国王的演讲(2011)„„„„„„

篇8:安康龙舟文化透视

一安康龙舟习俗的历史渊源

安康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龙舟的记载, 其他史料记载也很多, 据康熙三十四年兴安知州王希舜《重修兴安州志卷二·古迹志》载:“望江楼:在汉南岸, 昔人观竞渡处, 今废。”据此可以推出安康龙舟竞渡的风俗至少在明代已具规模且相当热闹, 当时已提升至官府活动。《重修兴安州志卷二·风俗志》记录:“端阳, 官长率僚属观竞渡, 谓之踏石。”关于龙舟竞渡的盛况, 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的《石泉县志·风俗》载:“……鼓乐盈街, 红榴绿艾, 命索虎符, 馈送竟日。官僚尉具席于楼船, 敦请长令观龙舟竞渡。男女盈岸, 轻舟画艇而载歌舞者, 邑中士绅之家也……左顾右盼, 应接不暇。终日而后骖掉, 皆游倦而言旋矣。”随着时代的演变, 龙舟竞渡成为安康百姓广泛参与和热爱的活动。龙舟竞渡便开始定形制、定人数, 且出现由龙舟竞渡而增设的其他游乐竞标项目。1932年石泉县《续修石泉县志·风俗志节九·民俗》载:“汉水上制龙舟数艘, 舟约载二三十人, 挥旗击鼓, 各抓木桡齐划, 状如矢飞。上下竞渡, 投鸭夺标, 喝彩之声不绝。邑僚尉具席, 敦请长令同观……”新中国成立前, 安康城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至初六连划四日, 数十里内的男女老幼齐观龙舟, 有时形成举火夜赛的盛况。1946年6月2日《兴安日报》记载:当年端午节“竞赛龙舟有十条只, 情况激烈, 观众如云, 河街自西关至小北门, 皆为之途塞。”20世纪50年代, 除民间自发的龙舟竞渡外, 政府也组织群众进行比赛。1958年端阳节, 安康县人民政府举办规模宏大的“安康龙舟赛”, 沿安康城江面十余里龙舟竞渡, 汉江两岸观者如林。20世纪60年代初期, 每年也有群众自发组织龙舟竞渡活动。然而自十年“文革”开始后, 这一传统民间习俗被认为是“四旧”而中止活动。1991年原县级安康市人民政府在端阳节举行“安康龙舟竞赛活动”。当时有18支来自安康城区街道办事处、企业、机关单位的队伍参加比赛。进入新世纪以后, 为了发扬安康传统文化, 打造龙舟文化品牌, 安康籍老领导徐山林同志提议于2000年6月举办“第一届安康龙舟节”, 至2011年共举办11届, 规模不断扩大, 内容、形式不断创新, 功能和价值不断演绎, 从而使这一传统民间风俗活动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二安康龙舟的发展状况

“2009年4月28日, 第九届安康龙舟节筹委会龙舟赛队组队成功。据了解, 本届龙舟节共计22支龙舟队参加竞赛, 安康市九县区及市直单位组10支队伍, 汉滨区组队10支, 其他2支由外国友人组队参赛。目前, 各赛队已组建完成, 各项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 5月18日将正式下水训练。据悉, 此次龙舟赛事共分六个单元:冲锋舟花样表演;龙舟方阵入场表演;龙舟横渡汉江表演;群雄闹汉江;百名游泳队员横渡汉江;500米下水龙舟表演。”

“2010年安康龙舟赛, 即‘第十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时间定于2010年6月15日至18日传统端午佳节期间举行。地点在安康城区, 届时, 明星大腕将助阵开幕盛典, 参加今年开幕式的明星有:朱军、王宏伟、张也、冯巩等。美丽如画的安康汉水之畔彩旗招展, 锣鼓喧天, 宽阔的汉江两岸, 宾客云集;美丽的金州古城, 双手迎客, 第十届中国安康汉江“明江杯”龙舟文化节隆重开幕。”

“2011年4月25日~27日在安康市金州广场、汉江南岸龙舟文化园合并举办中国陕西 (安康) 茶叶节及第十一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以‘龙腾汉江、陕茶飘香、富硒安康’为主题。‘两节’的合并举办, 将进一步提高办节规模, 整合资源, 提升档次, 突出亮点, 达到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 有利于扩大对外宣传, 树立安康良好形象,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本次20支参赛龙舟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上午十时, 在汉江南岸龙舟文化园内, 举行了屈原祭祀仪式、龙头点睛仪式和文体表演, 到场观众一万多名。抢鸭子环节引人注目, 放鸭船放出鸭子, 各参赛龙舟竞相追逐争抢, 谁抢到的鸭子最多为胜利者。下午进行了500米下水直道龙舟竞赛项目, 4月25日举行300米上水直道龙舟赛。”

三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特征

安康龙舟竞渡自汉朝开始繁衍, 至宋代开始形成竞技比赛风俗, 流传至今已两千余年历史, 深受人们喜爱, 并形成鲜明的特征。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特征: (1) 崇尚爱国精神。龙舟节已成为安康民间民俗。而龙舟竞渡这一风俗中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爱国精神的崇尚和对先贤的追忆, 附带有祈福求平安的社会心理。 (2) 聚合人心功能。龙舟竞渡之所以弥久愈香, 是因为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体现了民族体育的传统性、参与性、观赏性、竞技性等, 还能强身健体, 聚合人心、人气。 (3) 表演形式独特。安康龙舟竞渡与其他地方的龙舟竞渡相比有明显的特征:龙舟制作上的不同、比赛办法的不同、增设有桡手, 桡手边指挥边表演, 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 (4) 纪念历史人物屈原。安康龙舟竞渡是中国历史上纬度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龙舟竞渡。加之安康时秦时楚的历史渊源和明清湖广移民因素, 与荆楚的龙舟有血缘关系, 尤其是屈原一度流放汉水流域, 使安康汉江龙舟竞渡更具有纪念屈原的性质特征。

四安康龙舟习俗的传承价值

安康的龙舟竞渡可为所有人参加, 划手平时亦农亦商亦医亦杂工, 没有固定的传承谱系。安康的龙舟较早参加的队伍有镇江寺的红龙队、西泗王庙的金龙队、竹木行的青龙队、中渡台的黄龙队、小桃园的白龙队与中河街的红龙等。安康民间盛行龙舟竞渡也是现陕西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 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 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 奋勇向前, 顽强拼搏, 志争上游”, 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和培育地方文化精神相吻合。第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 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第三, 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竞渡运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第四, 文化创新价值。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 为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 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五, 实用价值。龙舟节的举办对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龙舟节既可加快安康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市场化运作, 达到“宣传企业, 增加社会效益, 减少政府投入”的目的, 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推动了安康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推进了安康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的发展, 对安康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可开阔当地人民的视野, 吸引各地的旅游者来此观光旅游。

五结束语

安康龙舟闻名中外, 集中展示了中华龙舟运动的发展情况。安康龙舟既是一种群众娱乐活动, 同时对人的体质增强、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安康龙舟应进一步扩大规模, 加强与各地龙舟队交流, 打造气势磅礴、世界品牌的龙舟赛。

摘要:2007年11月7日安康龙舟被列为安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11年共举行了11届国际性龙舟比赛。本文分析了安康龙舟的发展历史, 褒扬其闪光之良策, 策励其不足之弊端, 为各地龙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安康,龙舟,现状,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邦基.安康龙舟文化[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公交公司应急预案汇编下一篇:社区工作人员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