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缕炊烟散文

2024-04-20

那缕炊烟散文(共12篇)

篇1:那缕炊烟散文

那缕炊烟散文

姊妹们都长大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加之我们与父母不住在一起,总是聚少别多,偶尔回去一趟,父母也总会挽留一定要吃过饭再走。那天快到用晚餐时间,路过顺便去看看,父母此日恰巧提早用餐,见我来了,也竭力挽留吃饭:“不够饭,煮点粉!现在煮也快、省事!不象以前要用柴火灶……”

提起用柴火灶,让我想起儿时的烟囱里袅袅娜娜地升起的那缕炊烟。

记得很小的时候,天刚蒙蒙亮,当我睡眼朦胧地从热乎乎的被窝里上爬起来,赤着脚走进厨房,看见母亲已经坐在灶火前已经点燃了松节在给我们做早饭,还不时地用嘴对着火棒筒吹着灶膛里的柴火,从灶膛里返冒出的青烟呛得母亲抹着眼睛,并咳喘着:“莫进来――烟!”等母亲下了米,往灶膛加上一把柴火后,不久,母亲便把半生不熟的饭捞起放在罾里,我喝过母亲舀的米汤,手上还捏着小饭团,便跟着母亲一道去村口的菜园里摘菜,趟过小河爬上一个小山坡。当我慢慢地走上菜地旁那块长有金银花的石堆,接近那棵老梨树时,借着东边泛白的天光,回头看看村子大门口的家,还依稀地看见烟囱里冒出的炊烟,袅袅升起,飘逝在空中。

傍晚放学的时候,我肚子很饿,急匆匆地往家赶。当我走到村口小河边上的那棵老梨树旁时,朝村子大门口的方向望去,心头觉得热乎乎的,充满了温暖与幸福。因为,看见了村子大门口的家,烟囱上方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是母亲给我们做饭了!我便加快了步子,三步并作两步走,沿着小道跑回了家,等着母亲做的可口饭菜。

尽管我们小的`时候家比较穷,可是母亲对我们姐弟五个的生活照顾得很好。那时候粮食很少,所以我们家的主食里经常会掺和一些山里捡来的板粟制成的粟粉或小白菜、水菜梗粥,那里头饭少,且放的油也少,因而吃在嘴里有些干涩,肚子也常没有到吃饭时间就开始“闹革命”。于是有时,在遇上下雨的时候,生产队里不出工,母亲会给我们烫上一些蒸笼糕或锅糍粑,给我们加加餐,让我们吃个饱。母亲常提起我小时候,我记忆中那深刻做锅粑糍的事,当时家人每人下了一斤米料去做锅粑糍,吃完后,母亲问我:饱不饱?我说还想吃。因为我觉得那锅粑糍好象吃不够,吃不腻似的。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父亲总是去会想办法给我们弄些猪肉之类的给我们解解馋,一家人围着灶头,其乐融融的,父母围着锅里炒着菜,我们姐弟几个围在灶前,学着大人的样子,往灶膛不停地添柴加火,烧出来的饭菜是那么香,那时的饭菜被我们吃得一点不剩,那时我们都感到特别地开心!

我在山沟沟里生活了近,因为外出念书,因为工作,也离开过好几年,只能假期才能看到母亲做饭时的炊烟。后来我们全家都离开了那山沟沟,搬到县城住进了商品房,再没有柴火灶了,煮饭炒菜都是电汽化,再也看不到那缕缕炊烟了。

去年我有空回到自己曾生活过的山沟沟,当趟过小河爬上那小山坡,站在那块长有金银花的石堆上,再靠近那棵老梨树,却没有看见那缕炊烟。我慢慢地走近那个旧宅子,已物是人非,沧海桑田,那残剩半间的老屋,门前已经长满了齐人高的杂草。而那曾经的家和那缕炊烟,留给我的只有儿时的记忆!

篇2:那缕炊烟散文

那缕炊烟真好

在那一栋栋房屋中,升起了一缕缕炊烟:它像一朵朵乌云,由下而上;它像一条丝巾,在空中飘荡;它更像一个闹钟,时刻呼唤着我。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每次放学以后,便和小伙伴们结伴回家。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有时,也会在田地里玩“泥巴战”。因此,洁白的衬衫总会变成“泥巴色”。直到那缕炊烟升起,听见奶奶喊道:“回来吃饭了。”这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回到家时,奶奶总会慈祥地说:“回来了,饿了吧,快来吃。”

在那个山脚下,有个村子,村子里住着奶奶,她总会以那独特的方式,时刻牵挂着我,提醒着我。那缕炊烟真好!

有一次,我因赶不上车子,不得不徒步回家。一路上马路不停地吐出热气,路边的行道树也不时地“流汗”。在这炎炎烈日下,我只能不停地往前走。此时,那一条条树根正悠闲地喝着水,那一片片树叶正安详地晒太阳,那一个个果实正悠闲地躲在树荫下。我顿时皱起眉头,心想:今天真倒霉。当我回到家时小学生作文 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大概已是一点钟了,村里的人大概都吃过午饭了。可这时,平时很早就吃午饭的奶奶竟还在烧饭,屋顶不时的冒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你终于回来了。”奶奶见我回来了,头上的汗还没擦,鞋子也没穿,便一个箭步飞奔过来,“快点去吃,一定饿坏了。”

到了下午,我吃饱了奶奶才开始吃。沙地里,我赤着脚玩沙子,可沙子烫得不得了,但心里却变得暖暖的。

那一缕缕炊烟中,我感受到了太阳的热、关心的暖、牵挂的美。让我明白,那缕炊烟有着独特的魅力。

从前,我总认为,生活中有电脑最好,有吃的最好,但我现在明白了,那缕炊烟最美好。

篇3:“炊烟”散文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分)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寬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选自《江门文艺》

1散文第二段描绘了记忆中的炊烟图,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散文第三段父亲对“我”说那番话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

梦里炊烟诗中境

王民选

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有删改)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說“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第⑥段又说“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种“使命”。(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鉴赏】1用心描绘“炊烟”,各显神通

两文都按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描写,展现出一天之中“炊烟”全貌,给读者完整印象和认识。前文第二段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后文第五段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充分。

2由形到神,由实到虚,突出主题

两文都采取了由实到虚的写法,先实写生火做饭的炊烟,再慢慢揭示炊烟的文化和情感意蕴,炊烟是行文线索。两位作者笔下,“炊烟”已不再是自然景观,而被赋予了情感和文化,“炊烟”代表故土、乡情文化。炊烟将人间美好情愫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纠结在一起,与人们精神生活也紧密相连。

马文侧重写了三方面内容: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炊烟慰藉思亲怀乡之情;在城市遭到挫折时,炊烟给了前行的力量;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炊烟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

王文侧重揭示了四方面内容: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缠绕着游子乡情、绵延出时光推移、氤氲着诗情画意。

【参考答案】

一、1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2分),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安详,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2分);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2分);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2分)。

3点题(1分);前后照应(1分);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1分);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1分)。

4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2分);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2分);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2分)。

二、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总写对“炊烟”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挈全篇;奠定文章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每点2分)

2第一句话:缭绕的炊烟凝聚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韵,在游子的心灵世界中,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系,挥之不去。(围绕“游子的乡情”进行具体阐释,也可从“故土情结”、“乡情文化”的角度作答。)

第二句:炊烟将人间的美好情愫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纠结在一起,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紧密相连。(“人间情”指炊烟中蕴含的诗情、气韵;“烟火味儿”则重在表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灵魂的脐带”则明显涉及人们的精神领域)(每句2分)

3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一天之中“炊烟”的全貌,给读者完整的印象和认识;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充分。(每点3分)

4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炊烟”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的意义所在;其次,“炊烟”作为农耕文明与劳作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我们须臾不能将其割舍;要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以勇敢担当神圣使命的姿态和美好的情感,将“炊烟”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发扬广大。(每点2分)

【作者简介】

吴建刚,高级教师,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发表文章多篇。

篇4:知青点上那缕炊烟诗歌

算来整整四十年。

它熏香了我的心田,

它拷进我深刻记忆,

它牵引我回到从前,

它钩起我无限眷恋……

飘香的炊烟,

篇5:那缕炊烟散文

那缕炊烟从老屋缓缓升起,穿过我的童年,载着朴实无言的爱,来到我的面前。——题记

很久很久没有瞧见过谁家的屋顶上还环绕着缕缕炊烟了。一幢幢高耸的楼房甚至竖不起一根烟囱,又哪里去寻找缕缕不散的炊烟。

那悠长、环绕的炊烟在这绚丽的霓虹灯下是没有容身之处的,它只适合老屋破败的屋顶与外婆苍老的笑脸。那才是一张完整的画,一张饱含乡下人质朴善良的乡村水墨。

儿时的我与外婆同住在乡下。那里有蔚蓝的天空与眼前大片大片的金黄色;那里有甜到心坎的甜酒和酸到牙根的酸枣,当然,那里还有像外婆一样朴实、善良的乡下人。

乡下的空气里有一种在城市难以找到的踏实感,我用我的一颗童心努力与乡下的一切相融合,试图将时间停在这里,好让我能免去沾染城市俗气的噩运。

但我毕竟没有乡下人的特有的品质,全然忘却童年的生活,现在的我只记得环绕着老屋的缕缕炊烟和外婆唤我回家的响亮嗓门。

还记得每逢夏日的中午,我光着脚丫,坐在村头那棵歪脖子树上向远方张望,望着望着,远处自家的屋顶上便会升起袅袅炊烟,那烟弥散开来,将老屋的屋顶整个包裹起来,每到炊烟最浓郁时,外婆就会从老屋门口走出来,解下围裙,搓搓沾满炉灰的手,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扯开嗓门唤我的名字。

而我,从望见炊烟时就等着外婆唤我回家,她那朴实无华的粗嗓门像一双大手,拍拍我的肩膀,催促我快些回家。

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谢,歪脖子树已绿了一季又一季。我在炊烟袅袅和外婆日复一日的呼唤声中逐渐长大。

外婆唤大了我,却苍老了自己。

我终于明白自己终究不能将时间停在这里,因为我并不真正如外婆一般是完整的乡下人。

篇6:生活中那缕阳光散文

“哇”的一声啼哭,一个新的生命降生了。

我懂事了,父亲对我说,你就降生在清晨那一缕阳光里。

我竟与清晨那一缕阳光结下了生命之缘?我诧异,我高兴,我看看我的身体,我那红润的肌肤不正是那一缕阳光的反射吗?顿时,我觉得那一缕阳光已流动在我的血液中,浸润在我的神经里。

此后,我便很在意清晨那缕阳光。那缕阳光,金红金红的,是那样的鲜艳,是那样的柔和,又是那样的蓬勃,充满无限的活力。看着看着,我的眼前晃动着许多紫色的圆点,我知道太阳已走进我的眼睛里,心里也亮堂起来,热乎起来了。

清晨,太阳升起,变戏法似的,满世界抹上了金红,满世界充满生机活力。

东方天边的白云,被染成了金红,那片片红云移动着,翻卷着,变幻着,仿佛燃烧的火焰,也仿佛天边红色的飘带,让天空亮丽起来,让天空富有激情。那美丽的红霞引来诗人几多遐想,“红霞万朵百重衣”,美得富有诗情画意,美得让人心动神摇。

海面上,仿佛铺上一道金子,闪烁着金光,格外耀眼;也仿佛在波浪上跳动着金色的音符,或高或低,连成一串。渔民们推着小船移到海里,他们架着船沿着那道金光,向天际驶去,一面撒下渔网,仿佛要将那金子网住,也仿佛在拨弄那些音符,弹奏充满激情的打鱼曲。那些金子被弄碎,闪闪烁烁向两边荡开。那缕晨光让海面变得神奇起来,变得浪漫起来。

山坡上那片酢浆草花在晨光中睁开了睡眼,挺起身体,展开红色笑脸。酢浆草花朵小,形似喇叭,它与阳光竟是如此默契,仿佛签了久远的约定。太阳落山了,花朵便收拢起来,垂下了脑袋,只看到粉色的花背,了无生气。早上太阳出来了,那缕光线一照到它们的身上,仿佛注入了能量,便一朵朵挺立舒展,红灿灿一片,与阳光辉映,光彩夺目。

田里的庄稼也被那缕晨光唤醒,懒洋洋地伸枝展叶。那缕晨光仿佛神奇的化妆师,旋即在绿叶上涂抹上金色,给庄稼化了美丽的晨妆,让庄稼亮丽起来,让庄稼精神抖擞起来。风儿吹来,庄稼的叶子在晃动,金光在闪动,仿佛叶子把那金光一点点吸吮。我想,在庄稼的生命里也一定流动着这缕阳光。

你看,叶子上那紫色的叶脉,不是这缕阳光流动在它们的血液里?那金色的稻穗、麦穗、高粱、玉米棒子,那黄色的南瓜、地瓜、土豆、黄豆,那红色的西红柿、辣椒、粟米,那紫色的茄瓜,不是这缕阳光在它们身上积聚能量而结下的果实?我确信,必定是。

吃饭时,我咀嚼着这些食物,我想起那缕阳光,我感到我是在咀嚼那缕阳光,我咀嚼出了它的味道,它的能量。我在咀嚼中一天天成长,就像那些作物吸吮着它成长一样,我的身体渐渐高大起来,我的力量渐渐强大起来,我的心灵渐渐亮堂起来。

(医院)

读书时,我坐在教室东面的窗口,那一缕金色的晨光照在我的脸上,照在我的心房上,暖暖的,我觉得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精神,我听课没有疲倦。一日之计在于晨,那缕晨光每天都给我动能,给我鼓舞,让我心中充满无限的期待,我在努力地追求。

篇7:炊烟的情结散文

忘记了是谁曾经写了一篇关于炊烟的诗歌,但隽永的笔触和妙曼的诗情,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炊烟是乡村的纱巾,炊烟像粮食的一缕香魂缭绕在村头地边,炊烟是大地蘸着阳光草书的诗篇,挥洒的旋律。”以妙曼的笔触赞美了炊烟,也道出了炊烟曼妙之魂,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对炊烟的美好回忆。

有炊烟的地方是人出没的场所,炊烟袅绕的地方才是温馨的家园。炊烟是天地的分界线,根在人家,梢临仙境,炊烟天上人间的连接的纽带,人间憧憬着仙境,神仙顾盼着人间的美好。家是炊烟升起的地方,缕缕升腾的炊烟,是人们挂念的根。无论你权位有多显赫,无论你的身价有多高,亦或你是一个个默默无闻的草根百姓,也无论你曾经闻过的炊烟是何种味道,都是你无法忘却的家的味道。炊烟似思念的脐带,连接着游子和家。

在那黄海之滨,云山之南,灌水之北,有我一直牵挂的那缕炊烟,以及在其背景下的那些时光,那些时光里的那些人,与那些人相关的那些事……一个地方一种风俗,一种风俗展示着风情。虽然曾经是贫瘠的盐碱滩涂,炊烟的味道也是贫淡的,但,尽管我家那缕炊烟因为父母的远行不再升起,已经不再飘舞,尽管与那炊烟升起的有关的人和事渐行渐远,不是在休憩的午后,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空中,像丽日下那件旧棉絮,在我的脑海中,不断膨松,占据着的心房,成为我永远挥之不去的思念。

穿越时空,趟过岁月的河,在少小儿郎时的时光码头上,虽然自己在极力地想做一个勤快的好孩子,但,清晨的炊烟总是在我清梦时飘舞而去的,它们在黎明的晨光中飘舞而去,父母也在早晨的炊烟熄灭后,匆匆忙忙地扛起农具,迎着朝霞,踏着晨露,走进了充满希望和期盼的田野里。待我钻出被窝,洗漱,就餐时,炊烟注定是不见了踪影,是披星戴月地升腾上空,还是溶进厚重的晨露里,亦或是踏上黎明的云层而相嘻而去,我还真的无法知道。每天父母烹饪早餐的炊烟的模样,在我的心中是空白的,似丹青妙手墨宝中的留白,至今还在猜测,品味,也给我留下了无尽想象空间。

用完早餐,唱着:“小儿小儿郎,背起书包上学堂……”一蹦一跳地走向学校。但总是会向父母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所,去望上几眼,感受一下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即使走进校门,有时看不到父母的身影,还会再次回眸一下,因此,在我心海中,这首诗要比“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记忆,来得更为深刻。

当太阳高悬南天时,一阵缓慢的下课铃声,慢条斯理地敲响在校园里,慌慌忙忙地将书本装进书包,扔在那搭在泥垛上的长条形的木板上。“最怕”的事常常会就在这个时候发生,有的老师往往会在这个节骨眼说:“最后补充几点……”因为此时做在教室里实在是一种“煎熬”,不远处那充满诱惑和馨香的炊烟,已经飘来。

走出校门不远后,倘若看不到老师紧跟在队伍的后面,任凭大队长的一再叫嚷:“注意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调皮的几位同学都会寻找机会,放弃应该走的平坦大道,抄近路、走小道,向那炊烟升腾的地方来个百米冲刺。当然,有时身后也会跟着大队长的身影,因为他也同样希望自己,早点看到自己家的那缕炊烟,闻到那缕炊烟的味道。

中午的炊烟,在阳光下看去,很轻淡,白色的,丝丝缕缕,似有若无,甚至有时连影子都不会在庭院里留下(除非是雨后初晴,那些柴火被淋湿过)。但,无论是贫困人家还是富裕家庭,中午的炊烟最香、最具有诱惑力,似雪中的寒梅,浮动着暗香;有时又如空谷幽兰的气息,远浓近无。我们各自跑回自家的炊烟下,无论是珍馐佳肴,还是萝卜青菜,同样都可以让我们大快朵颐。一阵风卷残云的狼吞虎咽后,在喝上一碗咸淡可口的汤。虽然那时是清茶淡饭的日子,那汤即便是三二片菜叶、二三根葱管,但,一旦经过炊烟的熏染,就变得可口、润喉、舒心。

在我们孩童再次走进教室后,头戴斗笠或者草帽的农人们也再次走进了田野里,尽管那些土地在当时贫瘠到无法撑壮炊烟的腰身,男人为它累弯了腰,女人也为之锁愁了眉,但信念却一直在农人的心中熊熊燃烧……也正因为这样,才推进了社会的发展。

校门口那颗歪脖子的老槐树上,终于又响起了悠扬的下课铃声。每天下午放学后,离夜纱垂下总还有一段好长的时间。在这段时光里,应该是孩童最为惬意的时候,三五成群,或在路上玩耍,或到生产队的社场上嬉闹,或者躲进牛屋里去下棋、打牌……

夕阳西下后,被染红的云朵在西天形成了红色的山峦,或者流淌成为红色的河流,形成了红色的画面。不知不觉中,晚风吹来夜色时,光线也渐渐地暗了下来,不知是哪一家的炊烟率先升起,很快就引来村庄里炊烟四起,袅袅娜娜的炊烟似白云飘舞起来,又似雾岚一般渐渐地笼罩小村庄,让村庄犹如仙境,胜过天堂。

炊烟的香味一旦舞来,使得好多孩童马上收敛了玩心,懒懒散散地向炊烟升起的地方走去。此时的炊烟不知是夜色的渲染,还是那轮明月的映衬,由中午的轻淡的白色变得有些灰白,间或还有一些细小的火星精灵般地舞蹈其中。炊烟与西方那缕最后的晚霞,一起把村庄烘托得静美而祥和。

有些孩童的玩心太重,往往会让东家大娘、西家大嫂站在庭院前,大声呼喊自己儿女的名字,这些声音虽然含有一些不悦,却充满着厚爱。胆大的孩童会大声回应,而胆小的就会偷偷地溜回家,然后故意从母亲的背后出现,抱住母亲的胳膊,还调皮地叫到:“天天喊,烦死了!我不是早已在家里吗?”于是就会传来母亲的笑声:“哈哈,乖孩子,真懂事了,都怪我没有注意,那我下次不在叫唤了……”可孩童总是经不住这个“善意”的话语,只好乖乖地说:“别、别,下次当喊还是喊吧!我不会责怪妈妈的!”于是欢天喜地地走进那炊烟升起的厨房间,点起煤油灯,共进晚餐。尚若此时你走出家门,向遥远的地方望去,你会感到天际的星月与万家灯火的交汇,是一种真正的美,一种和谐,一种静雅,一种祥和。

有炊烟的地方是家。可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由于气、电灶具的使用,好像已经看不到炊烟升腾了。因为现在家庭燃料非电即气,煤气的那缕炊烟也被抽油烟机不知不觉地排走,就是看到也失去了炊烟的原有含义。

在我的孩童时代,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灶头,特别是农村,低矮的草房里大多垒砌着一米高左右的灶头,炉膛是用砖瓦镶嵌而成,有一个沿墙而上的烟囱穿过房顶后,在砌高几十公分。当时的燃料大多是植物的秸秆和树木那枯槁的枝条。做饭时,划着火柴去点燃一把易燃的软草,再引燃植物的秸秆等硬柴火。植物在燃烧起火的同时,将产生一些烟雾沿着烟囱滚滚而上。无风时似一根白色的圆柱直插云霄。哪怕有一丝微风,就会袅娜舞动,云般飘向远方,又似一条条白龙腾空而去,最后消失远方,化为乌有。同时在炊烟的飘舞时,也将家家户户的饭菜的馨香,携带空中,是村庄的气息在不知不觉中纷纷起来。

无法忘怀的是有几年是农业减产的年头,柴火自然而然就缺少了许多,无可奈何的人们只好将细碎的锯削、稻壳子等做燃料,为了便于燃烧,人们不得不将铁匠打铁用的风箱装在灶头下,进进出出地拉动风箱,产生的风带着充足的氧气,使得它们得到了完全的燃烧,从而也使得炊烟的从黑色变成了白色,同时也使得炊烟灵动起来,似舞台上舞动的白色的水袖一般。

在我的童年时代,生产力较为落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十分贫困,每年的春节后人们就进入了春荒岁月。虽然春天景美色新,绿色盎然,充满希望,但春天的炊烟升起的时间相对短暂,炊烟的味道也显得单调乏味,不过,越是饥饿,炊烟的味道越是具有诱惑力。

走进初夏后,刚刚结束了春耕春播,三麦也随着成熟了,无论是丰收还是减产,炊烟的味道就开始香浓起来,加上蔬菜和瓜果的下市,炊烟的内涵有所延伸,从又魅力起来。最有魅力的炊烟,应该是金秋时节。虽然万木凋谢、杂草枯黄,但这个时光是收获的季节,天高云淡,缕缕白云飘曳长空,似乎那就是炊烟的化身,给人以安宁与祥和的氛围。冬天的炊烟是静雅的,也很悠闲。脱去绿装的树木使得村庄瘦弱了许多,空间也好像宽敞了许多,低矮的茅屋显得高大起来,老远就可以见到炊烟的倩影。最为浓烈的炊烟味道应该是在春节时分,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的汇聚,但也是千家万户力所能及的.体现。

在我的记忆里,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是家,炊烟就是母亲的化身。一年三百六十五的1095次炊烟,往往都是母亲默默地在案上切好菜、河里淘好米,在锅里添上水、锅下点燃柴火,在不紧不慢地升起炊烟。春日含辛、夏日茹苦,秋月下任劳、冬雪中任怨,为家燃起充满爱意的炊烟。可以说,那袅娜升腾的炊烟,就是母爱的奉献。艳红的炉火在烧熟饭菜的同时,也将母亲的青丝熏染成为白发。从某些角度上来说,炊烟飘走的是母亲的岁月,虽然看似轻柔的炊烟,却活生生地将母亲的背给压弯了。

当然,那炊烟也是父亲那如雨汗水的魂,也是父亲辛勤劳作的结晶。虽然父亲有时默默无声,也不去烧火做饭,但那翩舞而去的炊烟,同样充满了父亲的那份爱。正如刘和刚唱到的那样:“……凝望您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有老有小,您手里捧着笑声,再苦再累,您脸上挂着温馨。我的老父亲呀,我最疼爱的人,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

曾经行走在缕缕袅娜的炊烟下,渐渐走出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又渐渐地离远了那炊烟,走向了喧哗的、没有炊烟味道的城市。每每想起那缕缕炊烟,就会想起了乡情和母爱,可以说炊烟就是一道故乡的原风景。

不知是谁曾经这样说: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于我们的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走过了五十春秋的我,到今天才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炊烟,源于钻木取火的洪荒时代,一经升起,就世代传承,无怪司空见惯的炊烟,会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泼墨倾情。无论是秦汉赋,还是盛唐诗,亦或是大宋词,都可见炊烟的墨中风流,或悲壮,或凄婉,或浪漫,或豪放,无不展示着炊烟在他们心中的位置。譬如王维曾经这样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身为宋代明相的王安石也曾经触景生情地写道:“日暮炊烟孤起,不知渔网谁家。”

篇8:跟着炊烟回家散文

五月,是母亲的节日。那日,我在微信里写下:母亲,一个有炊烟的地方。祝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燕啾鸽鸣,借着远方的彩霞,赶往有炊烟的地方。路过,它日,老叟夹架的篱笆墙,成了新乡村,怀旧的景象。一路的风景,从簇拥的紫色槐花开到青藤瓦上。久违的炊烟房梁上白色轻芒,与云接壤。我仿佛听到儿时母亲的叮咛浅唱,我仿佛又听到童年里溪流旁蛙鸣的歌声嘹亮。我听到老槐树呜呜的交响。还有那年雨后蘑菇出土的惊喜蹦状。有燕子低飞,有一场小雨要来缠绵惆怅。我飞赴赶往和亲人团聚的家乡。

同步,发了一张母亲坐轮椅的照片。

我想,我是故意的,我在试探那人的反应。

也许,对于他来说,母亲是他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不信,他不想念有母爱,有炊烟的地方?也许,在我们看来,一口简单的饭菜香,对他竟是那么遥不可及。

他,是我同母异父的哥哥。一个我加了微信,却仍不知我是谁的人,一个三岁时就和母亲分开的孩子。

母亲的婚姻是不幸的。年轻的她,心高气傲,母亲的美丽也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只是我不知有文化的 外公外婆怎么会把母亲嫁给了一个有古怪脾气的.婆婆。母亲在丈夫和刁难的婆婆中间难以周旋。倔强的外婆把她领回了家。扔下刚满三岁的他。而她直到他八岁那年,才在路上相遇。母亲至今记得当时,哥哥悄悄跟在身后,母亲发现时,他转过身,弯下腰,从胯下偷瞄母亲。然后,飞快的跑开。同样倔强的他,也不愿和母亲正面对话。他恨母亲。我想。他也恨奶奶的无情,不让他和亲娘见面。有些恩怨,外人总是难以化解。也许,所有的心结,自有自己才能解。

时光倒回在二十年前,我们见过一次面。那是在外婆家的小屋里。整个一个我舅舅的翻版。他像极了母亲,玉树临风,温润儒雅。只是也继承了冷峻和孤僻。他话不多,甚至都没问问我们的情况。骨子里,他也许在怨恨我们夺了他的母爱。 也许血液里流着相同的原因,我觉得很亲近。因为,我知道有些伤是无法弥补的,他需要时间的慢慢愈合,才能慢慢走出心结。他在外面吹风的时候,我觉得他是那么孤单。

之后,我们再也没见面。中间听别人说,他父亲试图和母亲复合。母亲终没舍得抛弃我们姊妹几个。

算算今年,他已人近中年,至今未娶。

他的微信动态极少,像极了他的人,清寡,少言。

几天前,他发了两张照片,写他和弟弟回故乡的照片。那里,也是母亲生活的地方。他写道;阔别故乡很多年了,凭着记忆找到了自家的祖屋,感觉大不一样了。儿时很高的院墙和马路变得矮小狭窄了,不见了儿时的满院满街的小伙伴,只看到寂静清冷的老屋街道。唯不见提到母亲半点字样。他,似乎在逃避……

这么恋旧的人,岂会不想念母亲?不想念炊烟升起的地方?不想尝尝娘亲亲手做的饭菜香?我,不信。

今日,我踏上归家的路,去寻找一段丢失的记忆,去寻觅童年时我们那仅有的一次短聚。 望着袅袅的炊烟,突然好想吃一口母亲做的饭菜香。可是,她在轮椅上坐了很久,我要带她到有阳光的地方,晒晒那些陈年的忧伤。

而他会在有炊烟的地方,找到有我们的地方么?

篇9:无处不炊烟散文

一个清晨,一个城市的觉醒,然后窗前的我仿佛听到了知了的啼唱。人世烟火,飘散在每个角落。

——题记

其实,我想说,我昨天给他们做了顿饭吃。虽然这么说有点不完全。

厨房是我所爱,这个独立王国的厨房当然也不例外。看他们每次三两个人一组轮流做饭,我是有点小期待,总会轮到我值日的。所幸昨天饿了的我百无聊赖,困顿又疲乏,闷闷得很,我就跑去厨房凑热闹,这一去,他们竟统一口径让我炒菜。可是择菜、切菜的活计全然不是我的任务,对于这样的安排,我有点小别扭。做一道菜,不管择还是切那都应该是炒菜人的工序,在这个过程里炒菜人会和菜建立一种别人无从参与的弥合关系,而这种接触和菜蔬等待被烹饪的心情都会慢慢安抚下来,大家可以想像成入殓师给奔赴另一个国度的生灵入殓,也可以想成一位化妆师正精心地装扮着嫁娘。

我看着墙角的食材,在那三两个男生的调侃里,选了青豆角和土豆。我刚点了这两个菜,他们已经端盆、取水、洗菜、削皮地忙活开来。择菜的同志居然从未择过豆角,拿一根给他做了示范。削皮的90年的小孩子却是手起刀落,刷刷刷削皮如飞,一看像是个行家。削完皮就急匆匆跑去切了,我善后他们留下的战场。90年的小男孩确实是不能小觑的,刀工一流,土豆被他切得细若发丝,这就树敌若干了,好几个人也拿把菜刀和他在一个砧板上比划,却都没有一个敌得过他。倒是也有小女孩参战,在明显的退败下恶作剧般把自己切烂的土豆扔进小男孩的成果里。

我扎了那个连体的藕粉色围裙,白衬衣的领子从上端衬出来,一步裙只露出黑色的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挽起的`发髻更显一个小女人的姿态,让我自己觉得有些滑稽。倒是切菜大军们惊呼着:“专业”。也许女子本就该给男子做饭的,这种职责的分配会让彼此更性感,而性感不就是各自更具备各自的性别特征么。同事们无一不是单身汉,一群刚从妈妈的饭桌上离开的愣头青,有些自己也是会做饭的,我的对桌甚至连水饺也做得,想来不知道是不是和他们的专业有关,因为要解剖小动物,十指自然也就灵动了,不过我的对桌学的是平面设计专业。看着这群理科男一脸的喜悦,刀工的比拼里带着孩子气,我觉得厨房这方小天地可爱而有生气。

等我开火炒菜的时候,才发觉这个电炒锅并不是那么好驾驭,只有锅底是热的,但却有满满一锅菜。翻来覆去的搅拌却也都是里出外进、不匀实的。细如发丝的土豆丝已经粘锅底了,第一次这么慌张,看着窘局却无可奈何,只能加快手上的速度,旁边的小男生已经开始笑了,说:“我们就喜欢吃糊的。”等我加了水,平定了“糊底叛乱”,已经没有人影在厨房了。倒是对桌时不时又跑回来,乐呵呵地看我一眼。等我炒豆角的时候,他帮我往锅子里加菜,抓一把问一声好了没,最后全部倒进锅里才算完。豆角是不会粘锅的,但是不容易熟,本来就有生味儿,再加上受热不均,这就更难熟了。

其实做菜做的是心情,诚心做好,会在锅里加上对食客的爱,这样菜做出来总是真的,纵使不是很好吃,也绝对不会难吃。菜蔬也懂得感念,看着青白色的豆角变作鲜绿色,偶尔的几根还是斑驳着白色的,定是没有熟透。只好盖锅盖了,以前炒菜我是从来不盖锅盖的,总觉得炒菜炒的就是个敞亮,要菜见天光才是。好不容易都出锅,我站在走廊的一头喊:“吃饭了……”活动室玩得正酣的同事们答应着往餐厅走。

看着一桌子的人,很是夸张地边吃边“嗯!嗯!”,我是开心的。虽然知道并没有多好吃,豆角甚至能吃出生油的味道,但是他们是欣然的,我是满足的。我的同事们,都是技术人,没有哪个会去多想什么,也许对他们而言,做饭仅仅就是做饭,好吃就是好吃,都是单纯的事情,可是和他们同桌而坐,一起用餐的做饭人却在心里思量了许多。生出对这个地方的眷恋来。

篇10:炊烟何处散文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因为有了炊烟而生机盎然。千百年来,炊烟就像一枝枝温暖而高蹈的毛笔,将农人们的心事、思念和憧憬,不知疲倦地书写在广阔的天空和厚实的土地上。

在乡村,家家户户烧火做饭,都离不开一种叫做“地锅”的灶膛。这种灶膛大部分都是用土坯垒成的,外形方方正正,一口大铁锅结结实实地坐在顶端。与“地锅”相搭配的,还有一根不算很高的烟囱,和一只木头做的风箱。小时候爱帮母亲烧火做饭,特别是冬天,坐在“地锅”前面,既明亮又暖和。拉起风箱,“呼啦,呼啦”,火苗就冒了起来,忽闪忽闪地蹿出了灶膛,像一条可爱的巨蟒不停地吐着红红的信子。

烧火用的一般都是庄稼的`秸秆和树叶。这些东西是最不经烧的,刚放进去,一股浓烟冒上去以后,就没有了力气。特别是干燥的麦秸,更是如此,于是人们把脾气暴躁的人俗称为“麦秸火脾气”,有点儿“外强中干”的味道。那些结实的木头,是烧火的最佳材料,不仅火势稳定,而且很持久,也没有多少废烟,不呛人。结实的木头并不好找,到了冬天,人们就争相到大树上砍枯干的树枝。有时候这些树枝并没有真的干透,放到灶膛里不仅不会立即着火,而且浓烟滚滚,呛得人泪流满面。

之所以喜欢地锅,除了它做出来的饭菜味道醇正以外,就是捎带着烘烤玉米、红薯。在灶膛的边上,放进去玉米、红薯后,用小火慢慢烘烤,如果火势太猛,就会变得焦糊,没办法吃了。有时候,光靠烘烤还不够,等饭菜做熟后,再将那些余烬覆盖到玉米、红薯上,闷上一段时间,它们就熟透了。别看这些烤出来的东西沾满了黑色的灰尘,绝对原汁原味,又香又美。不过,吃过后一定记得洗手洗脸,可不要弄成了“包青天”。

灶膛是农人们非常尊崇的地方,也是最能牵动流浪在外的人们的地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以前,外出的人们都会如约般赶回家里,为的是告诉那张贴在厨房的“灶神”,自己还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在“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祈愿中,供上又黏又甜的“祭灶糖”,了却又一年的心事。有的地方把这一天唤作“小年”,记得鲁迅先生在《祝福》中详细描述过那些场景,热闹的气氛可见一斑。其实很多地方,就是从这一天,在灶膛前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生活一直向前,朝着我们期望的美好而马不停蹄。在这场现代化的进程中,煤炭、液化气、电器也接二连三地涌进了古老的乡村,使人们渐渐忘却了曾经燃烧柴草的“地锅”。那些炙手可热的树枝和庄稼秸秆,也成了乡村的累赘,被胡乱堆在路边和墙角,任由腐烂。那些袅袅的炊烟,也再难觅踪影了。

篇11:炊烟的散文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对炊烟的记忆,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情结,是一个人大浪淘沙之后的顿悟,是人生归于平静的从容。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漂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粱秸秆。手上和鼻尖上都早已经变成了黑色,像一个演戏的大花脸。

篇12:难忘家乡炊烟抒情散文

昨天夜里梦到了家乡,梦到了家乡暮色中袅袅升起的炊烟,轻如白云,在微微暖风中如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花儿,温馨的开在了家乡的天空上。

记得儿时,随父亲到田地里干农活,小孩子顽皮的很,其实根本帮不上大人什么忙,只是做个帮手罢了。刚来野地里,心里倒还有些新鲜感,一会爬树,一会抓个蟋蟀,一会看见个野兔子什么的,也倒闲不住。可是过不了多长时间便索然无味了,就好比小孩子玩玩具一样。再加上肚子也呱呱的叫唤了,于是想要回家。但看到还在埋头苦干的父亲,便自己知趣地爬上了山坡,呆呆的看着村落,耐心的等待第一缕炊烟的升起。因为有了炊烟就说明在田地里干农活的人应该收工回家吃饭了。等啊等盼啊盼,终于发现村中央袅袅升起一股浓浓的黑烟,我便迫不及待的对着父亲大喊:“爸爸,村里人都吃饭了,我们快回家吧!”说完,我脑瓜一转,又补充了一句:“爸,看你满头大汗的`,也该累了吧?”爸爸抬头,憨厚的脸上溢满了豆大的汗珠,笑着说:“你这狗娃子,从小便没有一点毅力,这时村里都刚开始做饭呢,当你看到村里的炊烟都细若蚊香的薄烟时,就说明饭菜已经做好了。”这时,父亲又说:“爸爸交给你个任务好不好,你找找哪条炊烟是咱家的呢?”结果听爸爸这么一说,我觉得找自家的炊烟一定很有意思,心里便开了花,屁颠屁颠的坐在山坡上,一本正经地找起了我家的炊烟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带着家人的殷切期望,开始辗转于异地他乡求学,家乡的炊烟便如家乡般离我越来越远了,不只是在我的视线里,更多的是在我的内心里。每当漫步于车水马龙的街头或繁华热闹的闹市,面对一张张陌生而冷漠的面孔,我往往会迷失了自我,感到自己就好比古代村民闯进了现代的文明,顿感心里失落落的。我不止一次收回那迷惘的眼神,只身站在都市的高处,极力的远眺餐着,满怀期待着那么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出现在天边的尽头,像一位焦急的妇人在暮色中盼望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一样,把整颗心都交了出去。然而,我等来的却是无尽的失落。我也看到了“炊烟”,但那些都是从工厂高大漆黑的烟筒里冒出来的浓浓的黑烟,像一双双罪恶的黑手划破了明朗的天空!

印象中家乡的炊烟是这样的:宁静的村庄下,偶尔传来几声鸡鸣与狗吠。暮色渐渐暗淡了下来,农人陆续从田地里归来,疲惫里掩盖不住那爽朗的笑声。贪玩的孩子在母亲的召唤下,敲开了屋门,鸡也嘎嘎的溜进了窝棚……接着一柱柱白色的炊烟便如喷泉般从一家家的屋顶袅袅升了起来。远远望去,那是一件令人感到心清气爽的享受……

上一篇:平台接口对接工作方案下一篇:写英文商务邮件必备的9大黄金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