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秋节风俗

2024-04-28

杭州中秋节风俗(通用12篇)

篇1:杭州中秋节风俗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故事,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西湖月景:杭州中秋赏月有个自古闻名好去处----西湖。明代就有了中秋夜到西湖观赏月色、游玩娱乐的习俗。西湖十景中有三个是月景,即“平湖秋月”、“三潭映月”、“月岩望月”,可见西湖赏月习盛。

钱塘江观潮:每年中秋时期,特别是农历八月十五,杭州、绍兴、余杭、海宁等钱塘江附近的人们,有到钱塘江下游观潮的习惯。钱塘涌潮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观潮圣地,其壮观景色可与亚马逊河媲美。

浙江省山区流行“抢瓜”习俗。青年和孩子们分别在白天或晚上举行抢瓜比赛,看谁最先抢到瓜。胜者,意味幸福吉祥,还可得到奖励。

绍兴

绍兴人把月亮叫“月亮婆婆”,晚饭后开始“供月”,在院子里摆一张桌子,放上月饼、老南瓜、水果等。

温州

温州人就是有在中秋节陈列小摆设的习惯。

舟山

舟山人除了八月十五过中秋,他们的习俗最特殊的就是芋艿鸭。

[杭州中秋节风俗]

篇2:杭州中秋节风俗

(一)腊月二十三,小年。农村人一般要大扫除,办年货,送灶君菩萨上天,也有些地方在这一天祭祖。过年拉开序幕。

(二)大年三十,除夕夜。贴对联,放鞭炮、烟火,吃年夜饭,守岁,祭天地菩萨,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开始给“压岁钱”了。年夜饭是比较隆重的,家人要团聚,饭菜要丰盛,要有鱼,取“年年有余”之意;除夕饭不能全吃完,要留饭于初一吃,取“吃剩有余”之意。守岁一直到晚上12点,新岁到来,烟花庆祝。

(三)正月初一,过大年。首先是“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打“开门炮”,一般认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有讲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灾难,并表示接新年。三发鞭炮越是声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红花满地,喜气洋洋,此时,年味最浓。

其次,穿新衣,祭祖拜神。农村城市,男女老幼,都换上新衣。农村一般摆上香案和祭品,中堂挂起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给长辈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习俗在浙江部分地区还保留。

(四)春节期间的习俗。新年鼓:春节期间,民间娱乐活动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乐。新春天亮,小孩结队成群,沿街敲锣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则集合村民,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1.杭州春节的风俗

2.杭州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3.春节风俗

4.春节有哪些风俗?

5.满族春节风俗

6.海南的春节风俗

7.春节风俗资料

8.春节的风俗资料

9.满族春节的风俗

篇3:重庆中秋节风俗

这打糍粑其实也很有讲究,追求“快、准、稳、狠”四个字,两个人围着石臼,手持木棍快速的打下去,收起来也要很快,糯米粘性太强,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头要足,两根棍子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

儿时的中秋节,你是否还记得,小院子里摆上桌上,端上水果、花生,将鸡蛋液包裹着糍粑,炸得焦黄酥脆,旁边准备的白糖、黄豆粉、芝麻粉及花生米等蘸料,吃起来软糯香甜,十分可口。有些家庭还会将糍粑切成薄片,加上尖椒、葱姜蒜,混合回锅肉一起吃,又是另一番风味,院子里的邻居会各自拿着小吃,一边吃,一边欣赏中秋月色,那时候其乐融融,别提有多么开心了。

篇4:中秋节风俗作文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 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 传,至今犹存。

篇5:中秋节风俗作文

中秋节这天,妈妈刚出差回来就去了学校接我放学了。只见很多孩子在父母亲的包围下离开校园,我的心也早就飞到了今晚的家庭活动——BBQ去了。晚上,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有说有笑的。吃完饭,妈妈带着我到商店里买灯笼。商店里的灯笼款式新颖多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外型简单的传统纸灯笼,有惹人喜爱的动物造型的塑料灯笼,有线条优美的彩色灯笼……真的光是看,已经让我乐而忘返了。我从中挑选了一个小白兔模样的给我自己,还挑了几个颜色鲜艳的给我的表兄妹。

外婆说:“嘿,来挂灯笼吧!”“好啊,”我们都说,“快来了!”我们往灯笼里插上蜡烛,继而点上火。一个一个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的灯笼亮了起来。外婆用铁丝挂上灯笼,在灯笼烘托下的月亮真漂亮啊!我想:那些划船的神有否和我们一样提着灯笼,沉醉在月色之中呢?

九点半,我们开始烧烤了。我烧了两只鸡翅膀一条香肠,独自倚靠在阳台边上享用我这美味可口的杰作。皎洁的月儿像月饼里面的那颗咸蛋黄一样诱人,还参和着柔和的光芒。月亮姑娘似乎感到了一丝凉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半露着迷人的脸庞。她悄悄地望着每一个仰慕她的人,轻轻地呼吸着,静静地听着人们对她的赞美之辞。每一个仰望月儿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妩媚和柔情,无一不为她的媚态而醉倒,连阳台上那些千姿百态的跳舞兰也醉倒在这柔和的月色下,随风翩翩起舞。

篇6:湖南中秋节风俗

湖南的中秋节习俗:品茶赏月斗文

中秋最浓的是情,香茗最浓的是味,留下你记忆犹新的情,你为之难忘的味,中秋佳节,古时候文人雅士喜欢品茶赏月斗文,月饼象征吉祥、团圆;茶则带给人亲切、温暖的情怀,月饼糖分含量高,老人不宜多吃,而茶,特别是安化黑茶,最能消食去腻。华灯初上,元月如盘,杜甫江阁上众人身着唐宋华服,尝果品、赏明月,品怡清源茶,开怀畅谈,其乐融融。怡清源系列茶推出了很多的品种,适合不同的人群。同时,在今年首次推出了一款茶食品“福满茶缘”,把月饼和茶香融合在一起,兰韵幽香的铁观音,再配上特质的饼皮,酥软顺口,内里包裹着厚实绵软的莲蓉和油润的蛋黄,入口即化的同时,又层层叠叠的碰撞出多重或香甜或咸鲜的口感,淡淡的观音兰香,就如这潇湘圆月,圆润又脱俗。

湖南的中秋节习俗:偷南瓜送子

中秋之夜,乡土长沙亦流行“偷南瓜送子”, 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将所偷南瓜放在久婚不育夫妇床上,而南瓜瓜内多子,俗信以为可使生子。

篇7:台州中秋节风俗

本文中我只简单列举一下我所了解的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大都和祭祀有关。浙江一带的人是很重视祖先和祭租的,所以,据说浙江的家谱记载也是全国最完整最有研究价值的。读过鲁迅的小说《祝福》的话,相信对浙江一带的祭祀是有点体会的。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台州黄岩地区的风俗习惯吧。

1.重大节日

先来说春节。春节到来前,一般是从农历十二月二十至三十日中选一个吉利的日子去祭祀,也叫“谢年”,大都是去祠堂或庙里,摆个猪头或者公鸡来祭祀。猪头嘴里要咬着尾巴,公鸡要留着尾毛还要翘起来的(我想,这样做大概是为了显示公鸡的神气和活力,象征着新年兴兴向荣吧,至于为什么猪嘴里要咬着尾巴,我就不得而知了),另外还要在旁边放把小刀子,以方便神明来享用。

到了大年初一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放张桌子,桌上摆着水果、糖、糕点等,点上香烛,朝南祭祀,直到中午放完鞭炮后才能收回。这天不能开后门,不能拿菜刀,因为后门的地方一般比较阴暗,拿刀不吉利,这些和春节的吉祥和喜庆气氛是不合的。 大年初二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初二是祭拜过去一年死了的人的日子,如果家里在过去一年有老人去世的话,初二这天就要在屋子里摆个灵堂,亲戚们就都过来烧纸祭拜,主人还要准备一桌酒菜招待。这天不能走亲访友,包括初四一般也是不走亲戚的。

我们习惯把大年初一叫“过年”,过了初一也就过了年了,于是初二就是新的一年了,我们那叫“开年”。各家要在很早,最好是零点的时候弄个年糕做的元宝或羊在门前祭拜一下,烧香,放鞭炮,乞求新的一年平安。因为是在午夜开年,所以大家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就要过了午夜才睡,这个晚上叫守岁。

过了初四就没任何禁忌了,大家就都开始了走亲访友了。

再来说说端午节。我家乡那一带一年中除了春节,最重要的节日大概就属端午节了。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都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置的节日,但是家乡的人民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大都说不清了,不过那些习俗却一直保留至今。

端午节的正餐是在中午吃的,我小时候端午节还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所以家乡的小学为了这顿午饭都提早放学,孩子们一放假都欢喜地往家里跑,因为午餐很丰盛。开饭前,每家都在门口钉上“菖蒲剑”。这种菖蒲剑是用一根菖蒲,大概半米长做剑身,再用一根十厘米左右长的较粗的菖蒲套在剑身上,这样就成了一个长“十”字形的菖蒲剑,一边一个钉在大门的门梁上。午餐很丰盛,是除了年夜饭一家人一起吃的最丰盛的一顿了。

这天不吃米饭,主食是“食饼筒”,还有“麦油煎”,就是跟北方的煎饼差不多的,是直接拿面糊在窝上糊出来的薄薄的一张。有些人喜欢把菜包在“麦油煎”里,卷成一个卷筒吃,这样味道很好。奇怪的是,不像北方,我们那并没有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只在过年的时候才包粽子吃。另外还要喝点雄黄酒,酒喝得差不多了后,用手指沾一下雄黄,涂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和头顶的发旋点上,这样做大概是为了驱除病害吧。 吃完饭后,几户人家的女主人就一起提着香纸去附近的各个池塘边烧,有的把纸放在稻草做的草垫子上,随着风飘向池塘中心。我问大人这么做的意义他们一般都不知道了,不过我猜这个举动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因为屈原是投江而卒的。

再来说说中秋节,这应该是除上述两个节日外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了。但我家乡那一带似乎并不重视中秋节这个节日,而且不同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是,我从小以来大人们都把中秋节叫作“八月十六”,也就是说我们这的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六这一天,而不是八月十五,这一点很奇怪。

中秋节最主要的传统自然就是吃月饼了,这一点全国都一样。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最盼望的就是能吃到美味的月饼了,那时的月饼就那几种,花样很少,年年如此,不像现在的月饼,花样百出,又贵又不好吃,而且现在的月饼带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息了。时光流逝,小时候品尝月饼的那种美好体验到现如今是再也体会不到了。

2.祭祀文化

我们这一年有两次重要的祭祀兼宴请的日子,叫“月节”。一次是在农历七月半左右,叫“做七月半”,另一次是在冬至前后,叫“做冬至”。

到了这两个时候,每家都要摆酒席,先祭祀祖先。祭祀是用素菜,九碗,再加一个杂烩菜,就是把九碗里的菜都拿一些并在一起。祭祀一般去“上间”,就是乡里专门供奉上一代人牌位的地方(也就是祠堂)。摆上九碗素菜,放上筷子,倒上老酒,虔诚地祭拜先人,最后还要烧纸钱,放鞭炮。

祭祀完后的晚上就摆酒席请亲戚来一起享用。这些亲戚包括男女双方的,主要是双方的兄弟姐妹及其孩子们,如果有上一辈的老人也接过来。

这样的“月节”没有固定的时间,只要在七月十五或冬至前后都可以,所以基本是各家亲戚轮流着进行,保证每家办的时候亲戚都能到齐。于是到了那个时候,每家都会去亲戚家,大家相会叙旧,这也是维系亲情的一种形式。

这样的宴请跟过年走亲戚不一样,过年走亲戚在亲戚家吃饭比较随便,主人可以随便买几个菜就行,但是“月节”的时候就必须买整桌的菜,就跟摆一桌酒席差不多。不管穷与富,“月节”每家都是要办的,因为是要祭祀祖先,如果不办会被人说闲话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庭都喜欢在酒店里宴请宾客,吃饭的地方换了,但维系的感情没有变。 再来说说“三官会”,这是民间的一种道教活动,也是跟祭祀有关的。所谓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也有说指的是道教里的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朝拜这三位“官”大概是乞求平安、财富以及风调雨顺吧。 “三官会”的组织形式是乡里各户按自愿原则报名参加,我们村那里是有近一百户人家参与,分成几个组,一般一组里有四五户人家。各个组轮流着负责在一年的三个日子里祭祀祠堂和摆酒宴。这三个日子是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个日子里,轮到的家庭就组织去集市买菜,选择一家作为烧菜的地方,也可以选择在祠堂门前露天进行。 这些日子祠堂里要诵经、点香祭拜。到了傍晚,烧好了菜摆好了酒席,参加“三官会”的每户人家各出一个人来吃宴席。这个宴席有的比较丰盛,有的一般,主要看负责的人怎么打算。吃完后就算帐,一天花销的所有钱大家分摊,所以谁也不吃亏。一般每家出个20元左右就差不多了。

“三官会”每三年满一次会,满会后又重新组织,重新分组,趁那个时候已经参与的家庭可以退出,以前没参与的也可以新加入进来。满会的时候特别隆重,要在祠堂前摆很多桌子,有一百多张。那种桌子是方的大桌子,也有老八仙桌,有些桌子还要叠放在一起,再在上面放一个香龛点上香。另外还要请道士来诵唱,然后家家户户的妇女就去祠堂前听着道士诵唱,俯身祭拜。总共要拜好几个道场,也拜好几天。一般满会是从正月初三开始,持续到初八才结束。

这些满会的活动有好多,也各有自己的名字,比如“抢仙桃”(仙桃是用糯米粉做的桃子形状的糕点),只见道士们在台上把“桃子” 从树叉上一颗颗地摘下来扔给下面的人群,大家就都争着去抢。据说吃了这个仙桃能保平安除病害的。 满会后每家抽签获得一个元宝,也是用糕做的,元宝上立着十二生肖中的其中一个。如果能抽到有龙的元宝就比较幸运了。因为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象征着权贵的,我们那边当然也不例外。

还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每家都要“谢年”、“开年”,等等之类的传统,这些也都和祭祀相关,前面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3.婚俗嫁娶

我们那的嫁娶也比较讲究。先来说嫁。结婚的那天,新娘要在娘家打扮好,以前是穿那种传统的红色嫁妆,现在的新娘都穿婚纱了,不过在农村,婚纱的颜色还是以红或淡红的为主,很少有人敢穿白色婚纱。在农村,白色是死人时候的颜色。

当天上午,新郎穿着西装,带着几个迎亲的随从来了。中午他们要在新娘家吃完酒席,然后新郎就要回家去了,只留下迎接新娘的几个女孩子,这些女孩子都是未婚的,一般四个,她们从那一刻开始就要陪着新娘一直到新娘进门。

出门的吉时到了后,新娘就去祠堂拜祭祖上,再随接亲的车队一起走。新郎回到家后就在家招呼客人,等着新娘进门。新娘进新郎家门前的一大段路上要一路放着鞭炮,很热闹,也引来很多围观的人们。记得小时侯只要哪家要结婚了,孩子们都兴奋地跑去看新娘子,去讨喜糖。这里还有个有趣的说法,新娘从车上下来走进门的那一段,新郎以及新郎的父母不能站在门口看,要回避,最好躲到后门的菜园子里(“园”谐音“缘”,预示着新郎以及新郎的父母都和新娘有缘,以后和和美美地过日子),直到新娘进门了才可以回到台前。

结婚的酒席一般要请吃三餐。女方主要的一餐是在中午,就是新郎过来的那一餐,而男方主要的一餐是在结婚那天的晚上,另外两餐是结婚前一天的晚上,以及结婚当天的中午。酒席上,新郎新娘来各桌给亲友和乡里的人倒酒,倒酒时新郎新娘是握着手一起倒的。另外新郎给大家送香烟,新娘发喜糖。酒席上,还要为难一下新郎新娘,比如要求当众亲一下,或者故意说酒倒得不好,要再来,这些都没有恶意,是为了增加气氛,图个开心和喜庆。用完酒席后,很多人就要去参观新房,新娘就给每位宾客沏茶,给小孩子们发喜糖。如果新郎新朋好友来兴致了,还可以闹洞房,其花样和节目也是多种多样,特别是现在信息发达后,很多外地闹洞房的花样也会传过来,所以,这方面大家可以尽情想象,并没有什么固定的传统。

婚后的第三天,新郎要和新娘要一起回新娘的娘家,这叫“走三日”,一般是在那边吃顿饭,给邻里发点喜糖什么的。结婚后不久一般就能添个孩子了。孩子满月的时候要理发,剪指甲,然后把头发和指甲一起和泥土混合放在小坛子里,再种上葱。随着葱的生长,孩子也就聪明了,呵呵,很有意思。

另外,有的家庭在孩子满月的时候还会摆酒席,叫“满月酒”,黄岩一带喜欢隐晦地叫“吃姜汤面”,请亲朋好友们过来,吃个酒席,给孩子送点小礼物,祝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也是增进感情的一个方式。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大多是历史传统留下来的,也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增的,或者从原来演变过来的。这些风俗习惯维系着亲情、友情、爱情,也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家庭中,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篇8:中秋节的传统风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时节的花

一、凤梨花

凤梨花,水塔花属,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观花观叶植物,最适宜盆栽观赏。其叶片坚而细长,具波浪边缘,色泽有乳黄、红或紫红等,叶面有纵长条纹放射如蟹状,花白或浅绿色,生于叶簇群中,形成一圆盘。

二、石斛兰

石斛,兰科植物之一,对人体有驱解虚热,益精强阴等疗效,随着花卉产业的兴起人们发现它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而归入洋兰的范畴,逐渐从草药圃跨进到大花园中去,成为当今非常时兴的新花。石斛兰的植株由肉茎构成,粗如中指,棒状丛生,叶如竹叶,对生于茎节两旁。花葶从叶腋抽出,每葶有花七八朵,多的达20多朵,呈总状花序,每花6瓣,四面散开,中间的唇瓣略圆。许多品种的瓣边均为紫色,瓣心为白色,也有少数品种为黄色、橙色。

三、蝴蝶兰

蝴蝶兰属是著名的切花种类,全属50多种,蝴蝶兰是单茎性附生兰,茎短,叶大,花茎一至数枚,拱形,花大,因花形似蝶得名。其花姿优美,颜色华丽,为热带兰中的珍品,有“兰中皇后”之美誉。

四、玫瑰海棠

玫瑰海棠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杂交种,茎为肉质多汁,根为须根系;茎枝肉质、多汁;单叶互生,心形,叶色多为绿色,也有的为棕色;花形多样,多为重瓣,花色有红、橙、黄、白等,变化繁复,令人叹为观止。

五、红掌

红掌为多年生附生常绿草本植物。叶革质丛生,长圆披针形,先端尖,基部圆形。根肉质,节间短;叶常绿,革质,长椭圆状心脏形。佛焰苞直立开展,肉穗花序无柄,圆柱形,先端黄色,下部白色,花两性,小浆果内有种子2-4粒,粉红色,密集于肉穗花序上它有如一只伸开的红色手掌,在掌心上竖起一小条金黄色的肉穗,故名红掌。

六、黄金宝玉

别名亮丝草,其叶片宽阔光亮,四季翠绿,尤其是夏季观叶,有凉爽之感,是目前栽培比较广泛的室内盆栽观叶植物,亮丝草原产我国和东南亚一带。目前,亮丝草已成为重要的室内装饰植物之一。

七、一品红

一品红又名圣诞花、老来娇等,是原产于中非的某种变色型观叶植物。其杯状聚伞花序很小并不容易被人注意,位于植株顶端的总苞片,全缘,绿色,12~15枚,开花时变为耀眼的红色,艳丽非凡,为主要观赏部位。

八、变叶木

变叶木又名洒金榕,为大戟科变叶木属植物。变叶木叶形千变万化,叶色五彩缤纷,是观叶植物中叶色、叶形和叶斑变化最丰富的,也是最具形态美和色彩美的盆栽植物之一。

九、一帆风顺

一帆风顺又名白鹤芋、白掌,为天南星科苞叶芋,属多年生常绿草本观叶植物,原产于哥伦比亚,生于热带雨林中,为欧洲最流行的室内观叶植物之一。一帆风顺因叶片与竹芋相似,花儿酷似鹤翘首,亭亭玉立,洁白无暇,故给人以纯洁平静、祥和安泰之美感,被视为清白之花。民间因觉得白鹤芋有一种吉祥的寓意,特按其花的形象美其名一帆凤顺。

十、秋菊

秋菊是菊科所有花卉品种的总称,菊属有30余种,中国原产17种,主要有:野菊、毛华菊、甘菊、小红菊、紫花野菊、菊花脑等。单叶互生,卵圆至长圆形,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一朵或数朵簇生。舌状花为雌花,筒状花为两性花。舌状花分为下、匙管、畸四类,色彩丰富,有红、黄、白、墨、紫、绿、橙、粉、棕、雪青、淡绿等。筒状花发展成为具各种色彩的“托桂瓣”,花色有红、黄、白、紫、绿、粉红、复色、间色等色系。因其花开于秋季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

中秋节的四句古诗

中秋节的四句古诗1: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中秋节的四句古诗2: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注释】

强饭:亦作“强饭”。 努力加餐;勉强进食。狭衣:不宽阔的衣服。溪声:溪涧的流水声。

【译文】

不想吃饭身体日渐消瘦,穿着平破烂的衣服,秋天的寒意不知不觉中到来,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忆童年。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的艰难,早上的露气飘进茅屋,在沙滩边能听到溪水的声音。每每到了晚上月亮(山中)就出来了,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中秋节的四句古诗3:中秋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赏析】

篇9:清代中秋节的风俗

拜了兔儿爷,还要祭拜月宫神码,用到的贡品最重要的是月饼,垒成一个金子塔模样。还要上九节莲藕,意为“节节平安”。西瓜外皮要刻上花纹,叫“团圆瓜”。祭拜完毕,月饼要留出几块保存完好,待到当年的除夕夜再吃,意味当年圆满平安。

八月十五这天,当朝皇帝要接受大臣朝贡,一般选在排云殿,中午皇帝“做东”,在景福阁设宴招待大臣,那时大臣就跟着皇帝沾光了,宴席上的盛菜器皿都是金银所制。菜品虽不稀奇,但“规格高”,只有三品以上大员才能参加。

清朝中秋节,老百姓只过正节一天,皇帝一般过3天,到了慈禧太后这里前后要过5天。老太婆能折腾会享受,大清国在她手里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弄得国库空虚,国力衰微,以至于被外国侵略者到处欺凌。

篇10: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风俗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篇11:中秋节赏月的风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篇12:东莞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草龙舞,在东莞主要分布于企石、横沥、凤岗等镇,每年春节和中秋都有表演。以企石镇上洞村草龙舞为代表,体现了一种生龙活虎的精神,早在就是省级非遗项目。

(二)炒田螺

当许多人的中秋节,“穷”得只剩下月饼时,在东莞却有不少特色的节日食品,比如田螺。这个时节的`田螺,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以前东莞人在中秋节前几天都会到河塘中抓田螺,然后养在家里两三天,中秋节炒好后,一边吮着田螺,一边赏月。

(三)灯笼

东莞的中秋习俗,流传最普遍、最受小朋友欢迎的,莫过于“外婆送中秋,外孙担灯笼”了。从每年农历的八月初一至十四,做外婆的或舅父舅母的,都会送礼物到外孙、外甥家中庆贺,这称为“送中秋”,意为照亮孩子的前程,祝愿学业进步、身体强壮、活泼快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光也带给这个传统习俗一些变化:上世纪60年代,外婆挑竹篮来,礼物是花生芋头灯笼;到了90年代,电动灯笼和饮料是“新宠”;现在,碰碰车、金镯子等都不在话下……

(四)拜月娘

很多人家里中秋都有拜月娘的习惯,一般都是准备好水果和月饼各种美食。作为小孩子一般都是期待摆完月娘可以吃那一桌的好吃的哈哈哈

(五)拉纸船(拉屎船)

上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优秀下一篇:公务员逻辑问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