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2024-04-29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精选8篇)

篇1: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观后感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指日可待。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俨然成为中华史上不朽的传奇。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一百年的今天,虽然英雄已逝,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与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仍值得万人敬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了宣传革命党人的光荣事迹、大无畏的奋斗精神,以及纪念无数革命先驱,电影《辛亥革命》应运而生。

以张黎为导演的《辛亥革命》真实再现了晚清末年的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历史。影片开篇就以秋瑾的死来唤起中华儿女的奋斗精神,而秋瑾临刑前的话语更是发人深省,如今安逸的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居安思危。

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等事迹都讲述了出来。孙淳将袁世凯这一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胡歌饰演的林觉民也真实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总之这部影片将辛亥革命那段历史拿捏的十分到位。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帝国主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走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的仁人志士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革命前辈们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从而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未来,充满着革命的因素和希望。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进步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虽然1911年的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辛亥革命是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教训,也为后人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篇2: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一)

在公司团委的关怀组织下,我们部分青年团员观看了影片《辛亥革命》。影片讲述了广州起义到武昌起义胜利,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袁世凯取代的过程。

从影片而言,影片整体符合史实,但在秋瑾赴死、林觉民《与妻书》、黄兴与徐汉达等情节上过于煽情,这可能是商业电影的通病,由于电影篇幅限制,许多细节也被忽略,当然导演也有自己的想法,例如作为辛亥革命重要的战役——武昌起义在影片中微不足道,主要是因为导演张黎经过考证后,发现武昌起义胜利不过是件偶然的事件。这也说明历史常常是在种种偶然事件中被创造的。

尽管电影没有将辛亥革命诠释得完美,但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年期间观看此电影却能让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再次回顾辛亥革命,学习当时的革命精神,思考自己的人生。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其成功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思想上的影响,刘少奇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这使得更多的有为青年加入革命的行列,为一个民主共和的梦想抛洒热血。但在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辛亥革命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袁世凯作为原清朝的官员,其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当上大总统却是为再次恢复帝制,在其领导下的中华民国自然无法在临时纲领的指导下运作。孙中山1921年写信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时也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他在遗嘱中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总结辛亥革命最终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者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们可以付出一切与大清王朝一战,但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已经拥有政权的革命党人趋于保守,希望以和谈形式逼迫清帝退位,甚至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后,为了促使清帝尽快退位,在未征求他人意见的前提下,向公众提出了“谁让清帝退位,就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这个观点,最终让袁世凯不费吹灰之力就窃取革命果实。二是武装力量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军队。辛亥革命虽然胜利了,但是很多省的真正权力还是掌握在拥有军队的地方军阀手中,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真正掌握军权,也就丧失了在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三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其指导思想,发展方向都以资产阶级为主,没有从广大农民群众出发,无法为人民解决温饱等基本问题,难以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辛亥革命的精神,我认为在今天仍是值得广大青年学习的。我们的身边就有黄花岗葬着的七十二烈士提醒我们,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当时的有志青年抛弃富裕的生活、抛弃家庭妻儿、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之后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又将个人的命运融入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强盛的滚滚洪流,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比较现面临转型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产生,道德理想缺失青年处处可见,趁着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应该进行自我反思。

特别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们要走在社会文明建设的前列。在工作上,要脚踏实地,业务中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发扬创造精神,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公共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参与政治,为社会有利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带头传播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例如近期发生的佛山小悦悦遭车碾事件中路人视而不见的行为足见社会道德的倒退,我们必须勇敢地站出来,做出表率,改变这些窘境。我们不需要如先烈般牺牲生命,只要我们表现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青年应有的形象——在需要我们的时候主动伸出手,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电影出现不少关于革命目的的解释,归根到底,革命是为了明天我们能拥有幸福的生活。目前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却未可言“幸福”,需要我们个人及集体继续努力奋斗,借用孙中山先生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与诸君共勉。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二)

穿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

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中原大地,当腐败的统治奴役着华夏儿女,当列强的阴谋弥漫在谈笑之间,当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奋不顾身,以自身绽放绚丽,亦是甘之如饴。

秋瑾:淡然赴死,高洁如白莲

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面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觉民:白衣飘袂,傲然如白梅

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即使沉尸于水下,嘴角依旧有浅浅的笑意,此情此景,凄美如画,可不难读出其中的深韵。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心疼,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换取了毕生的信仰,却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自古情义难两全!

他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绽放出革命的芳华„„他们用身躯支撑起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用生命铺筑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们用热血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们用信念维护了泱泱大国的不屈。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无比凄美,无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驱,那年轻的生命,那不屈的灵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动人的镜头。

辛亥革命观后感(三)

以前,辛亥革命这个名词总是在历史书中看到或是在新闻中听到。至于对它的了解也只是从历史老师的口中得知而已。(Motivational model yuedu.mipang.com)辛亥革命这个名词在我脑中很平面,没有立体、鲜活的感觉。但是《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兼顾艺术欣赏性和历史的客观性鲜活的展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黄花岗烈士序》中写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而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为了革命一个一个倒下,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要革命呢?牺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进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对革命者的选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其实,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这样。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说是要让大清帝国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朝廷在组织内阁的时候过半数都是皇族和满人。让人看不到一点儿清政府推行宪政的诚意。所以孙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孙中山为什么要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使得他复辟帝制,窃取革命果实。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孙中山希望中华民国这个共和体制的政体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令清帝退位的人。虽然说孙中山不该让位于一个满脑子封建思想的军阀,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我理解了孙中山此举的无奈。但孙中山这样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观后感(四)

现在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中国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或许《辛亥革命》真的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我个人认为,只要电影还原的是历史事实,是不是主旋律电影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的真相。我们的话题必须还要回到100年前的这场革命,之所以是革命,的确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革了清政府的命。事实上,我相信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辛亥革命的了解只来源于当年上学时候所学的那一点,对于这场革命的细节、前因后果知之甚少,这个包括我在内!但是《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已经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而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 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其实,在那个时代,孙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无奈,有很多人看到这种革命电影都会首先以意识形态去评判电影,但我必须要说的是,《辛亥革命》整体上来看基本上与意识形态无关,而且整部电影和我们现在的党 和政府基本没有任何关系(除了最后出的字幕部分),只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谱,没有吹嘘,没有功过是非,没有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批判,有的只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的无奈,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篇3: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此次《辛亥革命》的拍摄要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长内表现百年前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卓绝奋斗, 而又不抵触主旋律与红色土壤, 这多少算是颇为艰巨的任务——对于张黎, 比起主旋律导演们, 在电视剧市场里淘涤出来的分量与胆色, 角度与境界, 别有姿采。

一、革命阵营的执著信仰

其实本片的主线简单明了, 即清廷以四川铁路为抵押向四国银行借贷——保路运动爆发, 武昌调兵镇压——孙先生对中长江下游局势前瞻, 武昌起义爆发——先生获悉赶赴欧洲, 清廷派袁世凯“灭火”——黄兴武汉战场失利, 全国多省光复——四国银行借贷暂缓, 孙先生回国——革命军与袁世凯开始和谈——清帝逊位, 孙先生卸任。将此叙事主线与电影本身内容相比, 惊奇发现开篇前二十多分钟都只是在营造一个基调和氛围——虽然, 站在对于革命先辈的尊敬上, 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定然是爱国革命里不可不提的英勇壮伟, 但的确拖沓了整个叙事的节奏。然而, 导演张黎将孙先生在国外募捐与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处理成交叉蒙太奇, 倒显示了他注意到叙事节奏问题, 并相应做出的弥补。此处以怀表为内在联系线索, 寓意革命时间紧迫, 并将两个“战场”动静结合地连接起来, 准备起义——等待结果/起义进行时——起义失败, 利用插叙、倒叙、闪回等手段, 还是比较完整地重现了以广州起义为代表的,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过程和结果。

由于影片从秋瑾受刑赴死开始, 一开始就抛出了对“革命”的探讨——所谓革命, 革谁之命?两分钟的片头, 秋瑾的答案是“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并利用镜头一再扫过围观的民众, 将晚清末年底层百姓对“革命”之懵懂的尴尬浅浅涂描了一笔。接下来正片中, 对“革命”之诠释多出自孙先生之口——这也较符合历史形象, 先生无疑是中国谈革命最多之人, 也是终身践行“革命”二字之人——无论是对华侨、对四国银行代表、对唐维雍、唐曼柔, 还是对革命人自己, 本片中先生不离“革命”二字, 并将“革除封建专制压迫之命, 革除列强横加干涉之命”作为对他心目中未来之“共和”的具体解释。影片也继承了主旋律电影向来的传统, 在孙先生这一支故事线中还是把他塑造成了完美革命者形象。

辛亥革命中标杆式的人物担起了文戏线索的重任, 武戏自然就落到了黄克强身上。也许因为我对这段历史的特别偏好, 编导在黄兴这一人物的故事线上撒了些爱情的碎末让我很不适应——虽然这条副线有始有终, 也有起有落, 并且客观上来说较好地完成了其丰满黄兴这一人物和革命这一事实的任务, 但我仍觉得这种基本游离主线之外的生硬催化序列总有画蛇添足之效。不仅徐宗汉的设置有些“鸡肋”, 黄兴在影片的作用就我看来并没有平衡文戏与武戏。

当然, 就整体而言, 广州起义、武昌战场和阳夏之战中黄兴的举足轻重可见一斑;但是这个英勇无畏、并随时准备为革命献祭的黄克强在某些细节上的处理就比较造作了, 比如广州起义失败后, 清兵将黄兴一人围困, 又用大炮轰之——我实在不解这场戏除了开始能零星表现黄兴精准的枪法外 (这还带有那么点革命浪漫主义的味道) , 还负载了什么表情达意的功能。再有, 黄兴在广州起义与阳夏之战都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具体行为描写, 然而不知何故这两段颇为近似的表现都有些故作与莽撞之嫌。

当革命者文武两条线索合并, 辛亥革命终于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 叙事脚步明显加速。利用最常见的吃饭一事, 将革命者与反革命者的形象精准地区分开来。在创制共和与逼迫清帝退位一段, 镜头反复在革命者与袁世凯——清廷之间切换——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没有像北洋军那样的精锐在握, 甚至连一支隶属的正规军都没有, 虽然在创制共和上内部同样出现了分歧与矛盾, 虽然在和谈后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 然而“革命”的烙印深深打在每个个体身上, 尤其是先生与黄兴, 对共和之欲求、对民主之渴望, 是宁可战火重燃也不惜拉皇帝下马的拳拳决心。于是这样坚决的表态立时化被动成主动, 袁世凯筹谋不及, 不背上“千古罪人”的骂名都不行了。这一段叙事上比较紧凑, 镜头表现就电影语言而言偏于平实, 两线交织互为影响补充放在电视剧里属于精致, 放在电影里则少了导演的匠心设计——或者导演张黎在电视剧领域内镜头表现更具独到吧。

二、反革命者的没落权谋

影片中“反面角色”毋庸置疑当然是非清廷与袁世凯势力莫属。就我看过的影视作品, 对袁世凯这一形象演绎得最为贴切、亦最接近历史原型的又非孙淳莫属, 或者是张黎与孙淳合力之功。在《走向共和》里, 朝鲜战争结束后, 袁世凯正式登场紧接着一连串影响历史进程的行为, 他就像一个政治投机分子, 一步步把手里攒着的赌注变成骰子, 还是那种可以随人掌控的骰子。

孙淳 (或者是张黎) 将这种精神贯彻到了《辛亥革命》之中, 从北洋军与革命军对抗的胜利, 到暂缓进军威逼清廷, 积极笼络汪精卫、朱典尔与革命军和谈, 再是在清廷诸皇亲前讲起了路易十六的故事, 最后在众记者前装模作样地剪辫子, 对白也罢、行动也罢、表情也罢, 在我看来全片对人物塑造上最立体丰满的就是袁世凯了——尽管他是传统意义上的“反面角色”。当然, 本片顶着献礼的任务和主旋律的标签, 并没有就袁世凯个人立场进行如《走向共和》那样尝试性的探讨, 他就像一整个反革命集团的总军师, 策划并施行与“革命”终极目的截然相反的各种阴谋和私利。作为一个被封建专制思想荼毒的枭雄, 袁世凯与孙先生为代表的革命者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没有时代进步意识的封建势力就像黄兴片中所说的, “他和我们没活在一个世界里”。

在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构建中颇有意味的三组人物设计, 张鸣岐——林觉民;唐维雍——唐曼柔;隆裕——溥仪。前两组很好理解, 援引林觉民片中原话, “我选择了死, 可我依然年轻;你虽然苟活, 可是你已经老了”, 一老一少各自拥护的阵营不正是一个垂暮挣扎, 一个青春昂扬吗?至于第三组人物, 他们在影片内和影片外的历史事实都属于一个阵营, 他们不相对, 但孤儿寡母的弱势居然领携这一批所谓的国之栋梁——隆裕, 毫无掌权者风范的怯懦;溥仪, 毫无帝王像的幼小——使得清王朝在形象视觉上便败于革命者们。

浅谈普契尼歌剧作品的风格特点

高霞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普契尼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 并且发展了威尔第的艺术成就, 揭开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本文针对普契尼歌剧的风格作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普契尼歌剧;风格特点

一、普契尼歌剧创作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 浪漫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潮流走到了它的尽头。在世纪之交, 欧洲传统的音乐概念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音乐流派, 这种发展趋势必然会对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浪潮下, 普契尼在有选择地继承传统成果的前提下做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和革新, 更多地着力于反映现代生活题材和普通人人物形象, 音乐语汇、技术手段等与过时的创作理论和创作技巧决裂。

二、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

(一) 普契尼的生平简介

贾科莫·普契尼, 1858年11月23日生于卢卡, 1924年11月29日卒于布鲁塞尔, 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他16岁参加管风琴比赛获得第一名, 19岁担任圣马丁教堂合唱队长和管风琴师。1880年普契尼入米兰音乐学院, 师从A.蓬基耶利和A.巴齐尼学习。1883年毕业, 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获得好评。

(二) 普契尼歌剧作品简介

普契尼一生共创作了12部歌剧, 至今仍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经常演出的主要有4部:《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图兰朵》。纵观普契尼的歌剧作品, 虽然都与爱情相关, 但是透过丰富的管弦乐法和音乐美学, 再配合张力十足的戏剧情节, 他塑造了歌剧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 从温柔抒情的咪咪 (《艺术家的生涯》) 、柳儿 (《图兰朵》) 、巧巧桑 (《蝴蝶夫人》) 到个性刚烈的托斯卡、杜兰朵以及游戏爱情的穆塞塔 (《艺术家的生涯》) 、曼侬·莱斯戈等, 普契尼为歌剧舞台树立了经典的女性角色。

三、普契尼歌剧作品的风格特点

(一) 真实主义

普契尼的歌剧创作将法国正歌剧的传统与意大利的真实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在音乐写作上, 他继承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成果, 充分利用当代新音乐流派的新的作曲技法。他打破了歌剧传统的分曲结构, 发展了瓦格纳主导动机的手法, 咏叹调流畅而富有表情, 宣叙调更具形象性。他广泛采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民间音调, 借鉴印象主义音乐的和声、配器手法, 充分发挥乐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普契尼将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推向了最高峰。虽然真实主义歌剧由于题材狭窄, 且作品匮乏, 没有形成大气候, 对后世也没有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只要有一个普契尼就足够了, 他代表着歌剧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现象。

(二) 普契尼的“小人物”情节

普契尼不避讳题材的渺小, 偏好于塑造性格软弱的主人公, 以“打动世人”“使世人流泪”为自己创作的目的。普契尼善于从平凡朴素的市民生活中捕捉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的感情和命运, 揭露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具有悲剧性色彩的女性形象。如风流轻浮、追求享乐的

影片末尾不得不提的一个亮点, 就是清隆裕太后横心宣布“退位”时, 镜头内完全颠倒的画面, 与之后紫禁城关上的大门, 及皇城内跪满的旧制大臣全是带有明显张黎式标签的极强表意镜头, 两百多年的清王朝、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终于在玩偶敲着小鼓声中彻底终结;不断升起的镜头就像新升的共和朝阳与观曼侬, 巴黎穷人区娇弱可怜的绣花女咪咪, 热情而盲目的歌星托斯卡, 以及轻信但忠于爱情的日本妇女巧巧桑, 普契尼都赋予其真挚、热烈的形象和性格。这就是普契尼的歌剧, 其力量不是靠戏剧崇高的感染力, 而是靠情感的深度。爱情是普契尼歌剧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而他的那些爱情咏叹调和重唱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普契尼一生共写有10多部歌剧, 而绝大多数至今仍是各大剧院的保留剧目, 而除了威尔第以外, 没有其他人的歌剧会像普契尼一样受人欢迎。

(三) 普契尼的“东方情节”

普契尼歌剧创作的另一大特色是题材的“国际性”, 在这方面, 他也是独一无二的。一般来说, 西洋歌剧作曲家往往是采用自己本民族、或者欧洲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戏剧、小说中的素材, 来作为自己歌剧创作的题材, 而普契尼的视野更广阔、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一提到普契尼, 东方人的脑海中很快就浮现《蝴蝶夫人》或《图兰朵》。这两部歌剧可说是西欧作曲家以日本和中国的故事作为题材的最早作品, 也使得欧美人士借以歌剧认识了这两个东方国家。只是《图兰朵》的故事纯属杜撰, 残忍的情节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民俗。

还有一些国家对普契尼也有着不同的形象认识。法国人心中的普契尼是《曼侬·莱斯戈》。而马斯内也曾取用同一题材谱写歌剧, 那就是以“泰绮思沉思曲”闻名的法国代表性歌剧《曼侬》。至于意大利人印象最深刻的普契尼歌剧, 无疑就是《托斯卡》了, 此剧叙述歌女托斯卡和画家卡瓦拉多西的悲恋故事, 由于意大利的艺术和声乐举世闻名, 这样的题材非常适合这个国家。对美国人而言, 当然是《西部女郎》最为亲切、熟知了, 它的背景便是马可·波罗眼中所见的美洲大陆。设想如果普契尼能像威尔第那样长寿, 很可能还会写出以印度、非洲或南美为舞台的歌剧, 不过除了美国是普契尼亲自游历所见之外, 其他未到访国家的形象都是普契尼依据小说、戏剧或观光导游小册等发展组合而成的。从普契尼所写的“异域”题材歌剧我们可以非常鲜明地听出, 它们既溶入了异域音乐素材, 更是极富普契尼特色的。这是普契尼“国际题材歌剧”创作上的有别于他人的最为成功之处。这一创作现象, 既与他的艺术趣味和艺术审美有关, 也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相关。这样的有别于其他歌剧作曲家的创作意识使得他走在了同辈人的前面, 也使得他成为不可多得的国际性的歌剧大师。

普契尼曾谦虚地说:“我不是像威尔第或瓦格纳般伟大的人物, 所以作曲时必须全力以赴。”他确实是一位非常勤勉的作曲家, 在题材的选择、剧本的吟味, 以及作曲的洗练上, 都努力追求尽善尽美。由于这种不肯妥协的脾气, 他时常和剧作家发生冲突, 但又由于他对剧院的大小细节了若指掌, 对戏剧又有敏锐的感受力, 而得以写出具备精彩舞台效果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欧南、李莉.《歌剧经典》[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2]张巍、谢丽丽.《普契尼》[M].东方出版社, 1998.

[3]李岚清.《李岚清音乐笔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M].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篇4:数字电影幕后革命

去年12月28日,《闪电狗》在全国各大3D影院上映,小粉丝们相当雀跃。上映两周,仅110块银幕,便取得了超过3000万元的票房成绩。

一场3D电影,将数字电影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得到了最奇妙的感官享受。

2008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了要在2012年实现数字影院70%的覆盖率的计划。同样,美国计划在2014年实现全球播放数字电影,胶片电影退出舞台。

从好莱坞到东京,从东京到北京,“数字电影”正以强烈的光芒招摇过市。在奇妙的电影画面背后,经历着怎样漫长而艰苦的技术革命,它还要经受多少商业模式的蜕变,“数字电影”的完美演出还有多远?

工业革命

还是视觉革命

“胶片若断了,再用胶布接上继续放。有时接不上了,观众一急,我们放电影的就只好到幕前来告诉大家后来的情节怎样……”说起30年前在部队的文艺队里放电影的情景,现已从事多年媒体工作的孙老师乐开了花,“那时骑着单车,轮子两边挂两大音箱,乒乒乓乓、风风火火的。”

在娱乐方式极为匮乏的年代,看“坝坝电影”是个时髦的休闲方式。一到放电影时间,更是万人空巷,坐小凳子也好,盘腿而坐也行,大家齐聚一起乐呵呵地看着电影。

赶场子则是放映队的家常便饭,从这村到那村,电影一宿一宿地放。孙老师如今回忆起来,都成了趣事,“胶片的顺序放错,使得电影情节全部乱套,也由于放太多遍,最后胶片被磨得不成样子。”说到剪辑工作,更是出神入化,一把大剪刀,嚓嚓两下就把不雅镜头剪掉,随后用胶布把断掉部分再衔接上。

“胶片放映机使用的是胶片拷贝,每部胶片拷贝在放映一部影片一百余场次后,放映中画面会出现较明显的抖动现象。相比之下,如使用数字拷贝放映,即使多次放映,拷贝也不会损耗,画面依然保持清晰。胶片电影虽有这些不足,但星美影院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鑫还是喜欢胶片电影,“胶片电影的色彩和亮度更好。”

那么,对观众来说,数字电影带来何种独特的体验?

为此,记者曾特意挑选了两部不同版本的电影做对比,胶片版的《游龙戏凤》在开场字幕就出现了轻微抖动,问问旁人,竟都觉得是电影特效。在观看数字版《疯狂的赛车》时,除了画面暗一些,在其他方面记者已无从分辨。但放映系统出了不小的纰漏,中途黑屏,观众开起了玩笑:“用的盗版,还自动黑屏?”中断持续了10分钟左右,两次调试才找到断开的时间点。

“数字放映系统死机不常见但很正常,就像电脑会死机一样。”Sony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技术总监王亚明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大多数2K标准放映机已经能够达到35mm胶片的放映质量。对同一部电影而言,数字版与胶片版并无太大区别,清晰度的体现取决于荧幕的大小。

电影活动的画面是由单格静止的画面组成的。2K与4K指的是数字电影每格画面的分辨率。4K是指投射出的画面具备4096×2016像素分辨率,2K即指2048×1080分辨率。目前,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和价格昂贵等原因,4K放映设备在国内并不普及,目前只有Sony等极少数公司提供4K放映设备。数字电影市场上比较主流的是2K设备。当然,还有一些更低标准的放映机,如1.3K的投影机,即1280×1080分辨率。

据了解,目前影院的荧幕一般高8米至14米,在这个范围中,胶片电影的放映效果不会有偏差,而数字电影的效果也没有多大凸显。然而当荧幕高达20米时,高清晰度与高分辨率的数字电影便会体现出明显优势。如王亚明所讲,在超大荧幕上,4K标准放映机与2K标准放映机所投射出的效果会一目了然,胶片放映机的差距就更不用说了。

在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给观众带来的是视听的震撼,不变的是作为载体的胶片。然而在数字技术的变革中,带给电影的,不仅仅是视听的变化,还有胶片地位的直接撼动。

“2003年影院纷纷炒作数字电影,观众好奇,但看过后,不觉有变化,甚至还觉得不如胶片电影。”当记者询问起放映质量时,万达院线的副总经理陈国伟一针见血,“数字电影是工业革命大于视觉革命。”

神奇背后的

“黑匣子”

“大学毕业第一次进放映工作室,看到个‘黑箱子’,稀奇了老半天,轻轻触摸播放服务器上的显示频,便可以前进、后退。”美嘉欢乐影城放映厅经理郑的感受,记者也体会了一把。

美嘉影城与星美国际影城的放映室活像迷宫。放映室全线打通,弯弯拐拐,每个放映厅有两到三个投影窗口,每个窗口前都有对应的放映系统。墙上贴满密密麻麻的工作流程,大到如何检测机器,小到何时清理,星美影城则把维修工具一同挂在了墙面上。

“目前,影院大多还是胶片放映与数字放映并存的情况。”郑轻轻拍了拍身旁的“黑匣子”,这就是数字电影放映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上方是放映机,下方是数字播放服务器。记者看到整套系统约1.7米高,服务器是个大块头,放映机显得秀气些,但与一般的会议投影仪相比,放映机的身板还是硬朗得多。

在服务器的外壳上镶有一个触摸屏。“服务器上的显示屏与电脑显示器一样,”在郑的引导下,记者看到显示屏的下方是前进、暂停、后退的图标,右方则是文件名,左方有条时间轴,显示播放时长。

同样,在放映机的“腹部”也有一块小小的操作面板,通常有遮幅与宽银幕两种格式,分辨率1920 x 1080或2048 x858。据工作人员解释,播放时是按照影片格式来选择分辨率的。

“数字放映机的操作简便,仅仅是你看到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在于加密技术。”说到这里,星美国际影城总经理袁鑫很有兴趣,“目前中国还暂时没有卫星传输,多使用硬盘传输。发行方将数字节目源拷在硬盘里,这时内容已经加密,分发到影院时会给一套密钥。插入USB接口需要一次性密码,当片子拷入服务器便立即锁死,规定12点才能放映的片子,若提前一分钟也无法解密,在片子放映前还会有一次性密码。”郑告诉记者,这密码是3年都解不开的。

除了在传输上的加密外,为防盗版,设备厂商使出浑身解数。据王亚明介绍,为了解决服务器与放映机的双联接容易使数据被盗的问题,厂商将基带联接改为总线连接,甚至将服务器与放映机放置在一个物理机箱中,通过控制面板操作,若打开机箱,系统立即断电,无从盗版。

“对于观众而言,很难体会到‘胶转数’的时代变化。”陈国伟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数字电影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但同样,他也用了“颠覆性”来表现数字电影给整个电影产业带来的变化。

袁鑫向记者讲述了中国的第一个数字人物形象—青娜。“表情做得有些生硬,动作还不是很自然。”据袁鑫介绍,青娜是china的谐音,2001年9月21日,一个一头短发的18岁中国小姑娘出现在画面上,这个最早的数字偶像在当时并没有给社会甚至业界带来多大的轰动效应,现在看来更像是5分钟的动画MV。

其实,在青娜诞生的两年前,《星战前传1》首次采用数字电影放映机在美国的6家影院进行数字放映。这次的尝试标志着数字电影时代从呼声变成了脚步声。

放映标准的演进

早在2002年元月,国家广电总局决定由广电总局投资两亿元人民币,中影集团实施与运作,打造数字影院,在2004年建立100个数字影院。

当时,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群飞正在美国,美国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很是不解:没有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拿出一笔钱做投资会不会太浪费?“伴随技术的不断更新、标准的出台,最初的那部分设备其实是闲置了起来,这部分投资算是中国为进入数字电影时代交的学费。”

在袁鑫看来,0.8K与1.3K放映机所投影出的电影,效果实在太差。“颜色要么红得不成样子,要么暗得没有颜色。”同样,郑也有这样的感受,“放1.3K的数字电影时,心想还不如看胶片。”

时隔多年,再看当时的投资与建设,都成了投石问路。

“2000年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成立了DC28工作组,开始着手标准的制定。”王亚明表示,就技术门槛而言,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但由于牵涉到政治、经济各方利益,2002年标准的制定仍然没有结果。在王亚明的回忆中,没有技术标准的情况下,生产放映机的厂商与服务器的厂商都在做测试,一家一个准。广电总局在购入1.3K放映机设备后,标准无法与服务器匹配,最后也无法运行。

混乱的标准无法使得技术变成为影院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好莱坞的七大片厂在2002年联合成立了DCI公司制定标准,2004年DCI草案出台,2005年7月公布了V1.0版本的数字影院标准,对放映系统、版权保护系统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尽管该文件不是强制规范,但由于七大制片商控制着全球电影市场的绝大部分片源,如果影院达不到该标准,将无法放映好莱坞的大片。

“在DCI公司的数据库里记录着中国每个数字影院放映机与服务器的编号、型号、规格。一旦不是标准内的产品,电影绝对无法播放。”王亚明告诉记者,投影机的技术门槛不高,但对芯片的要求很高。

据了解,DCI标准对数字母版的压缩算法,文件存储的格式,服务器、放映机以及传输的加密都有一套系统的要求。通过对芯片的测试,DCI确定使用德州仪器的芯片,使用DLP技术。2004年德州仪器授权巴可、NEC、科视使用此芯片进行放映机生产,1.3K放映机不在DCI标准内,逐渐淘汰,从此2K放映设备以及4K放映设备出现。

这场标准效应很快在中国的数字电影中显现。据资料显示,2005年下半年,中影集团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在全国建立的166个专业数字影厅中,有一部分设备无法达到DCI标准,就被迫取消了《星球大战3》、《绝密飞行》等大片的播放。

伴随标准的制定,放映设备从无序走向了统一,也开始了2K的时代。到今天,我们观看到的绝大多数电影都用的是2K标准的放映设备。

随着数字电影的发展,上游放映设备厂商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

2006年,张宝全旗下的时代华夏院线在京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放电影送电影机”活动,免费赠送1万台蒙太奇V8数字电影放映机。实际上,时代华夏已砸了上亿元进行攻城略地。

这是一个犹如中国电信赠手机赚话费的模式,获赠者需向时代华夏订购2000元或者6000元的拷贝。花一万元可以建立一个有100部影片的片库,获得半年的播放权,花1.5万元就可以获得100部影片的全年播放权。张宝全希望以“卖内容”的方式来实现滚动盈利。

“在2K放映设备市场上,厂商是你争我打,但4K放映设备市场却还很空旷。”王亚明表示,Sony在2005年进入数字放映设备市场,已经比较晚,而2K放映设备市场的饱和,使得Sony另辟蹊径。

与2K放映设备相比较,Sony公司研制的4K放映设备有更高的分辨率,同时还有更严密的防盗版措施,但在记者的走访中,看到多家影院有使用巴可等品牌的2K的设备,且众多影院经营者表示,暂时不会考虑使用4K放映设备,而到目前为止,也仅仅是《蜘蛛侠3》与《全民超人汉考克》使用了4K数字放映设备。

这是为什么呢?王亚明给出了答案,“如今绝大多数的影片在制作时使用的数字中间件为2K标准,在片源上便限制了4K放映设备的应用;另一方面,2K的放映设备仍然可以放映4K标准制作的影片。”他还表示,对于中国市场,Sony的4K放映设备还在试点阶段,希望能在明后年达到10%~20%的市场占有率。

商业模式之辩

“就商业模式而言,中国的数字影院建设或改建几乎是政府买单。”黄群飞认为,正因为这样的模式,使得中国的数字影院在发展初期就处于了领先地位。

2002年,广电总局在投资两亿元推广数字电影激活中国电影市场后,中影集团成为国内数字电影舞台上的主角,通过向各大影院提供数字放映设备的租赁服务,每年收取5%的票房分账。同时中影数字电影管理中心在供片方式上采取对数字影院直接供片的方法,将数字节目直接排映到各数字影院。

其实,在美国数字电影发展中,电影院改装设备的费用问题也曾相当棘手,这一问题使得在2004年前,美国的数字荧幕发展速度远不如中国。

“尽管电影发行方因为节省了拷贝的制作、运输、储藏、回收等费用而大幅度减少了支出,但投资改造电影院的任务基本落在了放映商,即影院拥有者们的头上,大多数影院经营者是无法承担的。”其实,陈国伟提到的这一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存在。

郑直言,要购置一套数字放映设备,最开始时需要100多万元人民币,现在也需80万元,但盈利模式并不清晰,这使得影院不敢轻举妄动。

据了解,截至2008年全世界拥有符合DCI标准的数字电影银幕5000多块,其中美国占到4000多块; 中国处在第二位,拥有近800块银幕; 韩国拥有160多块; 日本仅有50多块银幕。

黄群飞算了一笔账,目前中国拥有4097块荧幕,若中影今年即将购买的2000套数字放映设备全部到位,再加上其余电影公司购入的200台,那么在一两年内大城市的70%的影院将被覆盖了。

“在数字院线建立的前几年,中影集团可以说是处于‘垄断’地位。”郑表示,10万元的租赁费与花近百万的设备费相比,前者受到绝大多数影院的欢迎。但星美传媒集团却有另外的选择,在政府的带动和鼓励下,2004年末,星美花费2000万元签下20套高端数字电影设备,成为除中影集团之外第一家投资数字电影设备的公司。

“作为国内拥有电影完整产业链的星美传媒集团,在多年前就有打造数字影院与数字院线的计划,因此在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截至目前,星美传媒集团的旗下五星级影院拥有的数字影厅占总放映厅的1/3。”据袁鑫介绍,高额的设备购置费仍然会制约设备的大规模购进,尤其是在前几年没有明确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可能等到机器报废也无法实现成本回收。因此,5年就该更新的机器,有可能还不能撤下。这样一来,自行购入设备的步伐也慢慢放缓。

“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是中国数字电影发展遇到的大石头。”王亚明表示,美国的虚拟拷贝费是一种适合美国影院市场的商务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兼顾了发行、放映、设备制造商及投资人的各方利益。

据了解,在美国,采用第三方中间人模式以平衡各方利益。第三方人出资向影院提供数字放映设备,有了放映终端,发行商便能采用数字拷贝,以前需要1000美元的胶片拷贝,如今只要200美元,中间人从发行商处收取一定费用,将其转化为设备投资。由此一来,解决了发行商与影院经营者的矛盾。

虚拟拷贝费

的引入

中国能不能引入虚拟拷贝费呢?黄群飞认为比较困难,他给出的原因是众多采访者所认同的,“中国的院线制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真正的院线,影院采用加盟的形式造成院线难以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所有的影院。院线还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

“由于中影集团既提供数字放映设备,又直接排片到影院,院线在其中反而插不上‘嘴’。”黄群飞告诉记者,目前该问题正在解决当中,无论数字版还是胶片版,院线要求全权执行排片,中影集团向院线旗下的影院提供设备即可,这样的分工才不会乱。

然而,作为独立投资建影院的万达院线,租赁模式仍然持续多年。“数字影院的效益只有在规模化之后才会真正地体现出来。”陈国伟对是否自行购买设备显得相当谨慎。

在这一问题上,袁鑫更为乐观。“我们一定会考虑继续购买数字放映设备,政府为推动数字影院的发展,正试运行影院购买数字设备的专项补贴政策,有了这一保证,影院会轻松得多,也更有积极性。”

电影业者们的困惑正在逐渐解决。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已经多方着手,鼓励境内企业建立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影院的数字放映。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中影数字院线、星美数字、时代今典中国数字电影市场的“三雄”逐渐形成。同时,数字电影在农村市场也加速落地。2009年2月4日,国家广电总局召开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专题会,明确提出要在农村市场加快数字电影院线建设,做好数字放映设备的研发,并建设农村数字电影公共服务与监管平台建设。

篇5: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此刻的中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这一刻,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奋斗与牺牲,仍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下。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在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不甘承受列强欺凌,几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复兴。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进行多次尝试,辛亥革命就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可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提高打开了闸门,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今日,社会上有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想以温和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可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篇6: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林觉民,我想握住你的手,感受你《与妻书》的侠骨柔情。

秋夜,窗内灯光昏黄,你用一种哀伤的语调轻轻地吟着:“吾今作此书与汝诀别矣,吾作此书泪水与墨珠齐下,不能尽书而欲搁笔。”你百感交集,彷徨不定,牵系意映;又想起遍地腥风血雨,满街凶狼恶犬。你说:“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黄花岗起义失败,面对鸣岐的审问,你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留下了一生的孤独与寂寞伴随意映左右。

孙中山,我想握住你的手,感受你的睿智与无私。

曾几何时,中国是那么贫穷落后,那么愚昧无知。你意识到了,被动就要挨打,落后更要挨打;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19xx年,一切都改变了。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你领导的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唤醒了麻木的国人。面对总统一职,你无奈,自动请辞。国民不了解你,可是我了解你,我懂你的无奈。

唐曼柔,我想握住你的手,感受你的叛逆。

身为大清朝王公重臣的女儿,你离经叛道,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当孙文来欧洲与四国银行谈判时,你出手相助。孙文告诉你:“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活着的人更好的生活!”此时,你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秋瑾,我想握住你的手,感受你慈母般的关怀;徐宗汉,我想握住你的手,感受你坚韧不屈的脊梁;黄兴,我想握住你的手,感受你忠肝义胆的赤诚。

在岁月的长河中,你历经磨难,饱含沧桑,用炽热的鲜血,浸染五星红旗的风采!

我想握住你的手,告诉你,正是因为你对革命的坚持,现在的中国才能自尊、自强、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特大洪水已悄悄退却;xx年的冰冻也已被十三亿人的体温融化;xx年的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决心,地震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却是繁华。

我想握住你的手,告诉你,正是因为你对革命的痴狂,才换来了今天中国的强大。看见了吗?北京奥运展雄风,上海世博靓申城,法网夺冠震华夏,“天宫一号”冲霄汉!

我想握住你的手,告诉你,正是因为你对祖国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才让我们感知责任、使命。现在,我们正紧跟时代步伐、上下求索、不惜一切代价寻求祖国更强之路。

篇7: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电影精心塑造了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形象。同时它也把那个时代的一批知识界的风云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今天的观众面前,展示出一幅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史,这对我们今天是极富启示意义的。一些不太熟悉的人物,如章太炎、刘师培等,以及像杨度这样的人物,他们的精神轨迹通过一部大众化的电视剧,形象地展示在我们今天观众面前,展示在今天的知识分子面前,展示在今天的青年面前,这对于我们的启示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所以我觉得这部电视剧是我们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文艺创作的一个重大成果。电影用辛亥革命那批志士仁人的精神写辛亥革命,同时这部剧的这批演员,确实是在屏幕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享受。

我们今天要肯定和发扬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对待历史,尤其是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重要历史的敬畏态度。这些电影创作人员可以说是在我们党史专家、文献专家的带领下、启发下,认认真真地学习历史,小心翼翼地走近历史,感悟创造了符合历史人物的心灵,精益求精地塑造好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为今天的观众提供历史营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地对待历史的传统,跟那种借历史去展示明星的做法大相径庭。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经过这次的起,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

在四川,清廷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不惜以热血和生命保卫飘扬着革命红旗的武汉三镇。经过这么多血与火的洗礼,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不断升华,两人决定结为革命夫妻继续比并肩战斗。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

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经过艰难谈判,双方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光阴荏苒,一百年转瞬即逝,今日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可否认辛亥革命为我们今日的成就奠定的基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但我们也应适时回望,铭记历史,在历史经验教训中,把中国做大做强!周恩来总理年轻时就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至今日我们则应抱着“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前进”的崇高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素质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国家建设,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行。

篇8:电影《革命之路》意识形态分析

拍摄于2008年的电影《革命之路》改编自主流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同名小说, 是由萨姆·门德斯导演的一部爱情片。片中,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弗兰克和凯特 • 温斯莱特饰演的爱普尔两夫妻生活在一个名为“革命之路”的康涅狄格州近郊小区, 生活安稳, 经济富裕。弗兰克在乏味的工作之余免不了花天酒地, 而爱普尔年轻时学表演但婚后成了家庭主妇, 生活平淡无味、千篇一律。爱普尔在一次业余的戏剧演出失败之后意识到, 这样陈腐和毫无生趣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 她梦想去巴黎开始新的生活, 并成功地说服了弗兰克。但面临晋升机会和爱普尔怀孕, 弗兰克却退缩了, 失望的爱普尔最终在家堕胎而死。

从表层看, 好莱坞影善于运用流畅的叙事和唯美的画面制造出影像奇观, 让人沉迷其中。然而, 在好莱坞电影背后, 更是一次美国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力宣示。

二、作为意识形态分支的电影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定义是:“意识形态是感知—接受—包容的文化客体, 它基本上通过人们所不理解的过程对人发生作用。”[1]即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产生影响。“意识形态和电影的结合首先由这样一个事实反映出来, 即观众的需求和经济回应也已经归为同一件事情。”[1]电影想要取得成功, 首先要获得多数观众的认可。因此, 意识形态必须选择符合大众要求的主流意识形态, 实际上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要求。

一开始也许会有很多人不理解爱普尔,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 剧情慢慢地唤起了观众的怜悯心理, 观众潜意识地增加了对这个角色的认可。观众, 特别是女性观众会将自己的现实状况慢慢移情到主角身上, 在辨析出其与自己的共同点后, 进一步产生一种联想:银幕上的爱普尔就是生活中的自己, 被家庭生活的琐碎所牵绊, 试图改变却在男权居上的世界中失去了话语权。

在男权社会中, 爱普尔被置于“他者”地位, 她从男权的神话中被唤醒, 但是她自认为完美的计划侵犯了男权文化, 挑战了整个男权社会。

影片的结局给人以很深的思考, 爱普尔敢于打破传统, 试图过上男主内女主外的生活, 不仅受到邻居的嘲笑, 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影片隐喻地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妇女除了当家庭主妇和母亲之外其他都不重要, 如果试图改变, 付出的代价必然是惨痛的, 这种意识形态通过媒体来实现共识。

三、从阿尔都塞的“询唤”理论分析影片

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是以一种在个体中‘招募’主体或把个体‘转变为’主体的方式并运用非常准确的操作‘产生效果’或‘发挥功能作用的’。”[2]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中, 意识形态询唤个体成为“主的意识体”, 个人成为意识形态的行为主体。

弗兰克在片中穿着旧式灰西服, 带着呢礼帽, 他从火车站出来, 混入无穷无尽相同穿戴的上班族人潮中。呢礼帽和旧式的灰西装是20世纪60年代上班族的符号, 是生活富足、追求生活安逸的中产阶级的代表, 暗喻在二战后主流人民逐渐放弃了对现实的关注, 沉溺于虚无的歌舞。影片中有一个出彩的安排:在纽约车站, 弗兰克敞开西服, 露出衬衣和领带。较之其他墨守成规的上班族, 弗兰克内心还是厌倦此种重复单调的生活, 渴望改变。弗兰克生日当天带公司秘书出去吃饭, 说起自己爸爸在Knox公司做了一辈子的推销员, 自己本不屑步其后尘时, 满脸的孤寂落寞让人心疼。而当弗兰克试图拒绝老板升职的诱惑去巴黎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时, 他的老板说:“人生只有几次机遇, 如果你熟视无睹, 浪费它们的话, 以后你唯一能做就是不断思考别人是怎样成功的。”就这样, 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召唤下, 弗兰克背叛了他心中的理想, 成为安于现状、碌碌无为的中产阶级中的一员。看到片中男主角被主体意识形态所询唤背弃理想时, 观影者心理上会同情爱普尔, 而谴责弗兰克的懦弱。

爱普尔向她的邻居骄傲地宣布他们即将要去巴黎, 这样的决定在保守的康州社区真可谓惊天一炮, 邻居大囧, 同事震撼。在主流人群不思进取的背景下, 爱普尔代表着对社会反叛精神消亡的不满, 她渴望变革也急于追求变革。与弗兰克不同, 爱普尔并没有畏惧主流权势, 而是忠于内心, 寻求改变。惠勒夫妇房产经纪人的精神病儿子约翰敬佩加赞叹地说:“很多人都能意识到生活的空虚。但承认绝望, 这可真需要胆量!”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提到:“好莱坞连续深入地控制大众的潜意识, 将集体的梦想强加于大众的内心世界, 从中获取利润。”[3]影片似乎充满着劝说人们安于现状、不要轻易冒险的宣教意味, 实则是抨击这种不思进取的风潮。每个人几乎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于是, 观众开始在心理上接受导演所树立的更大的主体, 相信自己如果接受导演安排给这个主体的思想、行为和各种规范之后, 也能变成被社会、家庭所认同的爱普尔般的英雄。人们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按照影片所教化的那样, 勇于改变, 抓住机遇, 成为冒险进取的主流人。

四、结语

影片中, 在工商业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里, 人们安于现状, 怯于冒险。目前, 美国进入了经济危机、赤字危机的特殊历史时期, 影片促使人们对美国超前的消费观念、赤字财政政策的自由经济和冒险文化进行拷问。

摘要:好莱坞电影作为商业电影典范, 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 这些深层次意识在观众观看影片的同时无形地渗透到了观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上, 使美国所宣扬的文化观念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达成共识。本文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基础, 试图运用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 从意识形态电影及询唤等方面, 对好莱坞电影《革命之路》进行分析, 揭示其中所隐藏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观念。

关键词:电影,意识形态,分析

参考文献

[1]杨雯璃.影片《不忠》意识形态分析[J].商情, 2010 (14) :159.

[2]阿尔都塞.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616.

上一篇:化学相关求职信下一篇:升高一英语学科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