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在军训中学会成长

2024-05-11

华中师大在军训中学会成长(精选8篇)

篇1:华中师大在军训中学会成长

华中师大在军训中学会成长

成长

今日,桂花开始飘香。

今时,我们决定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而在成长的过程中,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亦或是大雨倾盆,都是不可或缺的美好。军训,正是带给我们这些美好的最好契机。

不得不承认,军训很累人。我说除了累还是累,哥哥曾说,只有品尝过酸甜苦辣的大学才是完美的大学,只有经历风雨洗礼的人生才是无憾的人生。细细想来,其实该是如此。虽然军训很苦,但我还能感受到跳跃在胸膛里的`那股热情;虽然酸痛侵袭全身,但我还能体会到年轻不屈的倔强;虽然疲惫的身躯得不到依靠,但我还能轻嗅到金桂的芳香。

单调的黑色签字笔勾画出高中三年的成长足迹,而大学,我们看见了五彩笔渲染了我的画纸。尽管经历过高考的战斗,但我们依旧无法振翅高飞,所以,我们需要成长,于是,军训用它的严酷教会我们用坚持铸成丰满的羽翼,用汗水灌溉稚嫩的心田,用不屈唱响嘹亮的成长曲。

听,号角划破长空,墨绿之下,桂香之中,秋风在呢喃,我们在歌唱。怀揣梦想的希望,我们伫立在青春的战场,一个个踌躇满志,随风肆意地吹,任雨疯狂地淋,任炎日暴烈地晒,只为我们的口号能够响彻云霄,只为搏击的心能够扬起生命的风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了收获成长的力量,我们不惧苦难。

此时,花香洋溢华师。

此时,我们收获成长。

八连一排: 刘芳

篇2:华中师大在军训中学会成长

军训4队 杨芷倩

军训终于在我的期盼中拉开序幕,带着几分兴奋,几分渴望,外加几分担忧,进入这个特别的军营。在五天的军训中,我们体会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军训的第一课就是站军姿,抬头、挺胸、十指夹紧贴于裤缝,真是难受,虽然有教官陪我们一起站,可我们还是坚持不住,头上顶着火热的阳光,我感觉到汗从我的额头滴到了地下。真是苦,这还不算苦的。练习正步的时候,教官让我们控腿,一控就是十分钟,当然有教官陪伴,十分钟不到,我们已经东倒西歪了。可教官却稳稳地站在那,还和我们聊天呢。我不禁佩服他们的毅力和耐力。

站军姿、齐步走、跑步、正步走、停止间转法、蹲下起立、脱帽与带帽、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枯燥的动作,用尽全身力气喊叫,却总不能换来教官满意的笑容。不管是流汗还是流泪,我们不能停止步伐,铁一样的纪律无时无刻地约束这我们。在严格的要求下,有我们疲惫的身躯在挺立着,我们酸痛的手脚在重复着动作。

本来我以为这五天的军训会很刺激,可我错了,全程下来,我像过了几个世纪。部队的生活是那么枯燥与乏味,而我像个无知的孩子,错误百出,啼笑皆非。可我仔细想想又觉得很庆幸,因为我又一次在困境中磨练了自己,使自己变得坚强起来。这个跨度似乎是从孩童直接到了青年人应该有的成熟,感觉很自豪。

这短短的五天里,哭过,笑过,感动过;疼过,累过,勇敢过。这些日子里想家,所以眼泪是最多的,但想起妈妈的话:“给植物浇水会宠坏了它们,它们的后代只会越来越虚弱,所以你应该让它们周围的环境变的艰难一些,根部会向深处生长,自己寻找地底深处的水分。”想起自己的目标,就有了勇气。我知道自己必须经受这一切的洗礼,才能争取成功的资格。其实回头想想,我失去的只不过是几滴泪几滴汗,而我获得的是一张张友善而可爱的脸,一个整洁、严明、自信、独立的自己!我感到无限的快乐和轻松。离开部队的那天,有些失落。可我知道,我人生的路真正开始了,我会勇敢,毫不畏惧。因为我相信:

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蓦它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它的芽儿

浸透的奋斗的泪腺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当你拥有美丽的时候

别忘了所需的奋斗。

篇3:华中师大在军训中学会成长

【片段一】

课件出示:最恐惧的还是报分数的时候。空气凝固了似的, 我的心紧绷着, 大气不敢粗喘, 眼睛紧盯着老师手里的那份试卷, 双耳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嘴里发出的每一个声响。

——季杨《好学生有些累》

生:我觉得他的这段话好在把自己等分数时的紧张心理写得很形象, 入木三分。

师:你很善于发现。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体会?

生:他说“空气凝固了似的”, “凝固”这个词让我心头一震。

师:借空气写心境, 这叫“境由心生”。高手!

生:我觉得“紧绷”“紧盯”等词语用得都很传神, 让我觉得他非常害怕。

生:还有这里的“每一个声响”。

……

师:是的, 季杨同学抓住了自己的心理活动、神态等细节, 把等分数时的恐惧与紧张刻画得很传神, 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回味一番。谁带大家回味一下? (生读)

常言道“言为心声”, 文字即心声。可以说, 如何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是习作的深度要求, 而通过文字就能让读者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的一定是习作的高手。从这一点来说, 习作的小作者是成功的。那怎样让其他学生学会这样一种表达方法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我引导学生先通过读找出习作片段中最传神的词句, 再通过深度品味, 去感受这些词句的妙处, 加之教师的点评与小结, 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评价, 且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如何才能写出这样的佳句, 最后不忘再次回味这样表达的妙处。

【片段二】

课件出示:上课了, 铃声还未停, 老师就已“飘”进来。当他“唾沫横飞”地讲完了30分钟, 又“六亲不认”地训完一堆人, 下课铃响了。

——王玉祥《成长真烦》

老妈对我也是不屑一顾, 老说我是“大活桶”“花岗岩脑袋”, 还有更残酷的话——“你将来去要饭吧!”听了这番话, 我心里拔凉拔凉的:你为什么生我这个大笨蛋呢?

——夏文轩《当个小孩有点累》

师:我看见有的同学读着读着就笑了。你们喜欢这样的句子吗? (喜欢) 喜欢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句中的两个四字词语, 还加了引号, 用得很妙。

生:我说说第一句。第一句的“飘”字特别好, 既让我们看到了朱老师那严厉的样子, 又让我们感受到老师一上课就来了, 那速度可真快。

师:是的, “飘”字很有味道。有时用好一个词, 句子就活了。

生:我觉得第二句虽然都是大白话, 但是我们读起来觉得挺轻松的。

生:第二句特别搞笑。

师:夏文轩, 你能再现一下妈妈说你时的情景吗?

(夏文轩用方言再现了第二句, 生哄堂大笑。)

师:是呀, 原生态的语言, 原汁原味, 也有滋有味。看来, 好句子不一定都是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的, 用词幽默、准确、真实, 同样是佳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句子,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 怎样才能写出精彩的句子呢?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板书:细节、语言、修辞、真实等)

师: (小结) 其实, 修辞也好, 细节也罢, 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像刚才这几句话, 抓住了心理、神态等细节仔细描写, 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 表达出真实的情感, 这样的句子才是精彩的、鲜活的, 才能打动人。现在让我们小组内交换阅读, 去发现同学们习作中的精彩之笔、智慧之语。

篇4:在苦难中学会成长

这是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女孩葵花和哑巴青铜因为一个特别的机缘成为一家人,从七岁到十二岁两人相伴成长,一起去经历成长的磨炼。看着青铜和葵花五年的时间里一次次经历苦难,一起慢慢成长,我真是无限感动……

读着他们的故事,我才明白人生的道路总会有一些坎坷,会经历一些磨难。无论是遇到天灾人祸,还是心灵的打击,不少人几乎难以承受,一蹶不振,甚至被彻底击垮。而那些强者,却把困苦当作磨炼自己的好机会,依靠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最终度过难关。

我不由得想起海伦•凯勒。她的一生经历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啊。两岁的时候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成了一个又聋又哑的可怜人。可是她没有因此绝望,相反,她凭借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最终获得了不凡的成就,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书里的青铜和葵花又是怎样面对苦难的呢?那一年蝗虫突然来袭,田里的庄稼毁于一旦。村里人陷入了饥荒,年老的奶奶一下子卧床不起,全家人都一筹莫展。年幼的青铜和葵花居然主动挑起家里生活的重担。坚强的葵花作出了勇敢的决定,她要一个人只身去江南采银杏。作为同龄人,我敬佩她的勇气和智慧,而两个好朋友在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坚毅、果敢和友爱,更让我感动。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人的一生也许只有经历了大苦大难,磨炼了自己的意志,才能懂得生命的真谛。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带给全中国人多大的灾难,而那些少年英雄们的事迹令人敬佩。救人小英雄林浩,“敬礼娃娃”郎铮……他们小小年纪就用自己的行为写下了对“坚强”的理解,在绝境中没有悲观失望,而是勇敢面对。他们在危难中不计个人安危,救助他人,面对失去亲人,身体残疾的痛苦,挺起“不屈的脊梁”。我相信,等到他们长大,一定会有了不起的成就。

是的,成长就是学会面对,有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灾难是人类无法控制的,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埋怨老天爷为什么这样不公,而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视苦难,绝不放弃希望。想想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吧,海伦、贝多芬……他们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景仰,就是因为他们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决不低头、勇往直前、坚韧无比的品格。我们应该把苦难当作磨炼自己品质的好机会,在克服困难、争取胜利中学会成长。

篇5:在失败中学会成长

那么找工作要先准备哪些东西呢?

满满的自信心是最重要的

满怀自信,求职过程马力十足。每个过来人都清楚,找工作过程中,受打击是不可避免的。我在整个求职过程中,总共投了20多份简历,参加面试的公司有10家左右,每一家都是面试完了之后让你回去等通知,但都是等得心都凉了,手机短信都翻遍了也没有一个通知。这时很多同学都会有些情绪,开始怀疑自己,动摇自己找工作的决心,所以这个时候自信心是特别关键的,这个时候你要知道不是你不够优秀,只是那公司眼光不行。这么说虽然有点玩笑的意思,但是如果真的这么想,真的会缓解一点内心的不悦,给自己日后的求职增添一些动力。毕竟求职也算是半个体力活,不仅要耗费脑力去做准备,更要耗费体力东奔西跑,要是内心再有情绪,恐怕求职路上会更加艰辛。每个人给自己缓解压力,增添信心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求职途中要记得带上自己满满的信心哦!

一份真实且比较丰满的简历

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能不能赢得一个面试机会,就要看简历这个敲门砖敲得够不够响了。提到简历,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大学期间没有什么有用的经历,也没有什么特长,简历上究竟要写啥?”有这个问题的同学,其实都是把简历内容的准入条件定得太高了。简历的内容不要求多么“高大上”(当然,高大上的经历要着重写),只要是你个人真实的经历,能够让HR知道你大学四年大概都做过什么,这些就足够了。如果写了一些经历,感觉自己的简历还是不够丰满,我们还可以写一些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就拿我们学院来说,我们组织过到长虹的实习活动,组织过走进企业的暑期学校,虽然说有些是学校带领全部学生参加的,但是我们也是可以让这些经历成为我们简历的一部分的。除了丰富简历的内容之外,我们还要准备一下面试官可能就简历内容提出的问题。一般面试官提问题的顺序都是先让你简单介绍一下某项经历,然后问你在这个经历中担任了什么角色,做了什么工作,最后会让你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可以提前准备一下的,尤其是你感觉比较有吸引力的经历,一定要着重准备。就拿我的简历来说,其中在华为俱乐部期间的一段经历是面试官经常会提起的,所以我就提前写下了自己在华为俱乐部参加过的活动,做过的事,起到的作用,以及收获到了什么。准备好了之后,再遇到面试官问起这个经历相关的问题,我的回答也都行云流水了。

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外部形象

篇6:在逆境中学会成长作文

————题记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逆境,也许你会闷闷不乐,但记得,管绿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来雄才大略之士,无不陷于逆境。千辛万苦,不辞劳瘁,始能成一伟大事业。”所以,只有学会在逆境中成长,才能成功。对此,我有很深的感受。

对于像我这样因分数高而人人羡慕的学生,也曾有过学习上的困难。

刚上小学一年级,我的成绩就很不尽乎人意,看着别人的一百分,我很羞愧。甚至一次期末考试,我整整丢掉了一道大题!四年级时还有过六十多分的成绩(当然满分是一百),可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要在逆境中学会成长。

这天,我回到了家,不禁为我那惨不忍睹的分数哭泣。父母也不好意思说我了。我坐在房间里,父亲走过来对我说,当困难来临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而倒地不起,问我是哪种人。我没有回答,父亲走了出去,我沉默了……同时,我也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成功!于是,我努力学习,在六年级毕业考试取得了全班第一的优异的成绩。

篇7:在痛苦中学会成长作文

这些都是疼痛所给予你的。你不该去埋怨它,说它让你失去了许多你不想失去得东西——童真,欢声笑语……反而有了不想现在就得到的—成熟。可是,在当你失去他们的同时,你也得到了快乐,幸福,甚至于成功。

一次意外的伤害,能让一个5岁的小女孩知道了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她能忘记摔伤的疼痛,而体会到快乐与成就感。这就是一次成长。

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贝多芬。17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然而,他却从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毅然创作出了许多有名的钢琴曲,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在逆境中不屈服,坚韧不拔,这也是痛苦所给予的。这是一次成长。

痛苦,是通向成长的一条荆棘重重的艰难坎坷的路,但,它也是一条捷径。

在痛苦中,我们懂得了许多;在痛苦中,我们得到了快乐,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在痛苦中,我们哭过,我们笑过,但我们长大了许多。之前所有的付出,所有流过的泪,都是值得的。

篇8: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一、在阅读中获得学习的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益无穷。”未来学专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获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方法怎样一步步从阅读中获得呢?试举一例笔者执教《曹冲称象》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 的教学片断:

师: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请小朋友打开书, 把第6课的这个故事读读就知道了。请等等, 我不放心, 如果你们在读时遇到困难, 如读不通顺了, 是不是要跳读过去呢?

生:我们不会跳读的。

生:我遇到了不会读的字, 看拼音多读几次, 就会了。

生:我读不通顺时, 就把这句话多读几遍。

生:遇到困难还可以请同学或老师教教我。

师:好!这样做我就放心了。

(老师出示课件: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现在我来检查检查, 看看小朋友把故事读通顺了没有?谁愿意试试?

(学生争着站起来要读。)

师: (点名) 你想采用什么方式来读, 是你一个人读一段, 还是邀请好朋友一人读一段?

生1: (邀请同桌一起读) 我读第

一段, 你读第二段。

(生2笑着点头答应。)

(生1把课文第1自然段读得很通顺。生2把“这头象”读成了“这头大象”, 把“身子”读成了“身体”。)

师: (对生2) 请你别着急, 看着第一句, 再读一遍。

(生2读好了。)

(接着生3邀请了三个小伙伴站起来读。她自己读第三自然段时, 把“秤杆”读成了“秤平”。)

师:你说, 砍一棵大树做什么?

生3:做“秤平”。 (没意识到读错。)

师:仔细看看这句话, 读作什么?

生3:“秤平”。 (仍没意识是错误, 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大家不要笑, 我们一起帮帮她吧!

(老师板书“秤杆”, 请大家教生3读两遍。)

师:“秤”和“杆”偏旁不同, “秤”里面有“平”, “杆”里面有“干”。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3: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师: (欣慰) 你终于读对了。我们用掌声来庆贺你!

师:小朋友, 我们以后自己读书时, 可像他们一样邀请小伙伴一起读, 互相帮助, 互相鼓励, 进步会更大!

(老师出示课件:合作阅读进步大)

这里, 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习得两种学习方法:“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合作阅读进步大”。如果教师长期这样做下去, 学生就能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阅读中, 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甚至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语文, 这样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 就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二、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教科书里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大海捞针般, 从无限丰富的文化宝典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珍品”, 把它们供给孩子们阅读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课文中精妙的词语、生动的句子、规范的语言, 需要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加以体会内化, 才能正确运用。再以《曹冲称象》第2自然段教学为例具体说明:

师:请看!喜欢它吗?说说理由。

(老师出示课件:热带雨林中玩耍的一头既高大又可爱的大象。)

生1:我喜欢大象, 是因为我想骑在大象的背上玩耍。

生2:我也喜欢大象, 是因为大象的鼻子像水管一样, 可以给我洗澡。

生3:大象有两颗长长的大牙齿, 很可爱。

生4:大象又高又大, 我很喜欢。

师:看来, 大家的确喜爱这头大象, 那么就用这句话夸夸它吧。

(出示课件:“大象又高又大, 身子像堵墙, 腿像四根柱子。”)

生:老师, 他读得还算流利, 可是很平淡, 感觉不到“高大”的形象。

师:听口气, 你一定能读出“高大”的形象, 那就请你读。

(这位学生把“又高又大”“像堵墙”“像四根柱子”读得紧凑, 重音落在“高”“大”“墙”“柱子”上。)

师:你真会读!确实体现出了“高大”, 大家学学他。

生:我还有一种读法, 也能显示“高大”。

(这位学生表情丰富地把这句话读得舒缓, 重读了“又……又”“像……像”。)

师:大家感觉如何!

生:感觉又高又大!

师:这样读也能突出大象的高大形象, 大家都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想知道吗?

(老师出示课件: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呢?)

师:这个问题, 如果很想知道答案, 就读前面那句;若是随便想想, 就读后面这句。

(学生选读。)

师:请把你的想法用读的方式告诉同桌。

(学生互读。)

师:能告诉老师吗? (指名)

生: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把“到底”读出重音。)

师:老师知道了, 你是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现在请小朋友把第2自然段读读, 读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读。)

这位教师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 通过“官员说话, 曹操表态”的表演, 让学生体会“直摇头”和“摇摇头”的不同含义:“直”要读得又重又长, 表现曹操的摇头时间长。通过“曹冲与官员年龄相比”体会“才7岁”和“7岁”的不同意思, “才”要轻读才能表现曹冲年龄小。这些都是在读中比较、读中感悟出来的。“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思想, 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事物”, 这种感悟不是老师强加给孩子们的, 而是在老师引导读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悟、自得并通过朗读而感受到的。

三、在阅读中引发情感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一定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其有效方法之一, 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议论, 让他们对文本产生亲切感, 并非常愿意接近它、表现它, 从而达到身临其境、读中忘我的境界。如《曹冲称象》第3自然段的教学:

师:我这儿有几顶官帽, 戴上它你就成为朝廷官员了, 就要学着他们的说话议论议论这头大象。

(学生纷纷举手。)

师:看样子大家都想, 请大家分小组扮角色试着议论议论, 哪组学得最像, 就请哪组上台表演。

(学生4~5人一组合作阅读, 进入状态, 老师巡视指导。)

师:请这组同学上台表演 (给他们戴上官帽) , 现在你们个个都是朝庭大官, 说话可得神气点儿!

(学生表演。)

师:这几位朝廷官员议论得怎样?

(大家评演, 然后纷纷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 形成了台上官员议论热烈、台下观众阵阵掌声的和谐氛围。)

在此教学活动中, 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模仿、好想象的特点, 在学习课文时,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学生想象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表演, 从而锻炼自己把握语言的能力, 享受语言带来的情趣, 内心充满了阅读愉悦感。

四、在评读中体现平等的对话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知识、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平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 设计“学生评读”的学习活动, 以满足儿童内心需求。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请看《小鹿的减法》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 第2~7自然段的教学案例: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展示台, 展示读?

生:我们读。 (两位学生表演读。)

师:他们表现得怎样?

生:獐子角色的语言很响亮, 也很好听, 还有动作, 有獐子的感觉。

生:我也赞同这一点, 但是我觉得劝小鹿时的话, 应该再真诚些。

师:说得好!请你真诚地劝劝小鹿。

(生读。)

师:大家也学着獐子真诚地劝劝小鹿。

(生齐读。)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觉得小鹿也读得好, 如果他能加上“抹抹汗”的动作就更好了 (该生边读边抹抹汗。)

生:我认为, 他把“獐子不解地问”的那句话读好了。

师:好在哪里?

生:他读出了獐子不理解、不明白的语气。

师:请这位同学带大家读读这句话。

(生教读。)

师:有句话, 老师特别喜欢, 但不告诉你们。请你们猜猜是哪句话?

生:我知道, 肯定是这句“从今天开始, 我要坚持做减法了, 减去一天, 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猜对了, 你们最喜欢的是哪句?

生: (许多学生) 我也喜欢这一句。

师:请把你们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读出来。 (学生大声读) 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请为自己竖上大拇指, (学生纷纷为自己竖上大拇指) 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吗?

生1:我知道, 我的声音很大, 很响亮。 (读句子)

生2:我读得好, 是因为我读出了坚定的语气。 (在胸前握了一下拳, 再读)

生3: (拍拍胸脯) 我读得信心十足! (读句子)

师:你们真是读得太好了, 让我们一起自信而坚定地读读这句话, 好吗?

生: (大声地) 好!

(生齐读。)

案例中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评读, 起到了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以及自我反思的作用,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阅读变得更加精彩了。有了“同伴评读”, 就有了对话沟通;有了补充完善, 孩子们就会读出层次;有了“自我评读”, 就有了示范, 有了榜样, 也有了自信!

上一篇:中国电信营销策划书下一篇:个人每日工作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