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情况梳理

2024-05-02

僵尸企业情况梳理(共11篇)

篇1:僵尸企业情况梳理

徐闻县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局 收集征求意见建议梳理情况汇报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局机关作风整治年活动深入开展,按照机关作风整治年活动方案时间要求,切实找准我局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我局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我局除了向服务对象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出征求意见函的外,又在5月25日上午9时召开了徐闻县国资局开展机关作风整治年活动征求意见会,邀请了各企业主要领导、党大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领导、企业离退休干部代表、职工代表及局股级以上干部32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各位与会人员通过口头和发放书面征求意见表的形式,对局领导班子、各股室、干部在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现梳理汇报如下:

一、局个别干部文化水平较低,业务不熟练,办事效率不高。

二、个别干部上、下班纪律遵守的不够好,有迟到早退现象。

三、个别股室工作效率不高,对属下企业来办事有拖拉现象,甚至个别人办事提条件也时有发生。

四、局领导对停产企业干部关心不够,下企业调研较少。

五、由于改制企业(破产企业)出现问题难度大,涉及部门较多,导致改制速度较慢,职工有意见。

六、职工危房改造资金难于筹集,改造速度较慢,效果不显著。

七、信访维稳工作任务重,稳控难度大,导致个别企业职工上 访。

八、建议局领导多下企业调研,分类指导企业工作,积极为企业争取优惠政策,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以上是我局采取各种形式征求企业干部、职工及管理服务对象对我局领导班子、各股室干部在机关作风建设方面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进行整理。下个阶段要按照有关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订整改工作方案,切实纠正存在问题和不足,进行全面整改,把我局机关作风建设搞好。

徐闻县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局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篇2:僵尸企业情况梳理

XXXXXXX

2014年4月18日

“四风”问题开展以来,通过党员座谈会的方式,根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深入查找班子、个人存在的“四风”问题,共梳理出 “四风”问题10个。现就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四风”方面梳理的主要问题

(一)在形式主义上:

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

1、接到工作任务,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有时存在着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影响了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

3、对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不够,工作方法较简单,同志间的思想交流不多,深入基层和村组调查研究不够,对全市的工作指导和督促还不够深入,致使工作效果不够理想。

(二)在官僚主义上:

群众意识不强,为民服务的宗旨不够

4、虽然也经常下基层调研,但主动性不强、不够深入,只注重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未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关心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没有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5、在工作上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主要靠听汇报和抽查,不够全面系统,联系群众不广泛,与干部职工谈心交流少,直接听取基层群众意见不及时不全面,对干部思想状况和基层干部生活情况了解不全面,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不多。这些都是宗旨观念淡薄,群众意识差的表现。

(三)在享乐主义上:

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贪图安逸

6、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特别是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可以往后推一推,从而导致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而且学习的系统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

7、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

8、学用结合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在理论体系把握上和“融汇贯通”地运用理论学习成果去指导实际工作上不适应,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而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四)在奢靡主义上:

9、勤政廉政不深,廉洁自律的力度不够,树立勤政优政的宗旨意识还不够牢固。

篇3:切问近思“僵尸企业”

何为“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是指一些经济效益不佳、长期扭亏无望, 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 且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的濒临死亡的企业。目前, 在我国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 “僵尸企业”比较集中。企业规模大、附加值低、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是“僵尸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僵尸企业”的危害

一者, “僵尸企业”需要银行和财政不断输血, 浪费资金资源, 形成一个无底洞。一方面, “僵尸企业”占用各类资源却不产生与之匹配的效益, 长期靠政府“输血”来维持, 长年依赖借贷发放工资, 耗费了国家大量资金, 使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 “僵尸企业”靠银行信贷支撑, 累积下来就会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因素。

二者, “僵尸企业”形成逆淘汰机制, 让劣币驱逐良币, 抢夺了其他健康企业的机会。“僵尸企业” 不死, 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就得不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僵尸企业”会让一个区域改革创新氛围变得死气沉沉, 甚至变成“僵尸行业”和“僵尸经济”。 “僵尸企业”大多是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 牵涉众多, 地方政府只能继续输血。不仅拖累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更是占用着大量的经济资源, 延缓改革的推进。

“僵尸企业”清退的难点

清理“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困难在哪里?主要难点在劳动方而不在资产方的原因。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 资本流动的障碍小, 而劳动力退出壁垒大。从实践看, 当前依法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有“三难”:一是启动破产难, 二是协调破产难, 三是审理破产难。

“僵尸企业”清退10方

(1) 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补偿, 鼓励企业的去产能行为。政府通过成立专项基金、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 适度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直接收购或间接补偿可能是一个有效方法。

(2) 妥善处理就业问题, 减少失业风险的掣肘。一方面要以补助和失业保险金等方式对失业者提供资金救助, 维持其在失业期间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失业人员和调整转产人员的职业培训。

(3) 妥善处置银行不良资产, 减少金融风险的掣肘。其方法有:政府推动的外部处置和银行自主的内部处置;加大冲销坏账的力度和速度;组建资产管理公司, 剥离有毒资产。

(4)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行业集中度。在破产清算社会成本较高的情况下, 兼并重组能减少产能存量和调整结构, 控制增量。同时,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政府推行限产、减产和转产等去产能政策, 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5) 完善设备注册制度, 建立产能监测体系。采用设备注册制度有利于了解设备情况和对产能进行管理, 建立产能检测体系有利于把握产能利用动向和降低产能过剩的风险。

(6) 提高技术、环保、能耗等行业标准, 坚决关停不达标企业。关停“僵尸企业”必须要设定明确而严格的标准。

(7) 把淘汰落后产能与增加新产能捆绑。将淘汰落后产能和增加先进新产能进行捆绑, 以避免去产能对企业造成过于剧烈的冲击, 在循序渐进去产能的同时实现产能存量的升级。

(8) 完善破产清算制度, 健全市场退出机制。通过企业自行注销、进入破产程序以及资本退出机制等市场化退出机制让市场主体自身调整, 从而淘汰或转移过剩产能。

(9) 打破刚性兑付, 破除“大而不倒”预期。很多“僵尸企业”认为最后政府一定会刚兑兜底, 打破这种预期必须抓住典型, 发挥杀一儆百、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

篇4:“僵尸”企业何以僵尸?

何为“僵尸企业”?是指虽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只是,“僵尸”企业为什么会僵尸?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弄清楚这样的问题,似乎比对“僵尸”企业进行调研还重要。

优胜劣汰是一条重要的市场规律,“僵尸”企业的存在明显违背了这条规律,但某种力量支配下,却能形成一个自我循环的怪圈,其原理无外乎整体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无法通过减产、停产、转产进行自发调节,短期和长期负债太高,一旦转身,前期投入都会打了水漂,甚至招致银行催贷。经营和资产状况堪忧,甚至入不敷出、资不抵债,企业无法通过出售资产、减员增效、兼并重组等手段获得新生,因为有些资产不能动、有些人员不能开、有些企业不能挪往他处,即使是金融体系继续输血,地方政府继续给予补贴,企业僵而不死,也就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一群幽灵,最终只能“僵尸”。

谁都不能否认,如此现状只是中国企业的冰山一角,许多企业的问题甚至比“僵尸”还严重。事实上,原因首先在于地方政府过度保护,其动机是出于政绩需求,也是考虑社会稳定。哪个地方的政府都不想域内有企业倒闭,更不希望有职工群体上访,即使是“下岗”早已成了“失业”代名词,但政府领导们依然愿意企业职工仅仅是因为重组或者改革下岗,却不希望他们“失业”。正如有的政府领导所言,下岗后可以再上岗,失业了就再也没了工作,我们的经济职能部门是怎么服务的?又将去给谁再服务?

由于央企垄断了能源、金融、电信以及优质资源产品供给,大多数地方国企和大型民企生存空间仅限于公用事业和广阔的竞争性领域,这些领域要么无利可图,要么已成红海,地方政府为拉动本地经济仍通过税收优惠、土地赠与、金融扶持等鼓励投资,一旦经济下行超乎想象,这些前期同质化的投资很快就成了企业负累,企业慢慢也就“僵尸”了。

当然,都因不尊重市场规律一切都难以挽回,这里面政府的干预之手是否伸得过长?金融体系扭曲的扶持是否也是问题?

不可否认,处置“僵尸”企业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市场化道路,由市场来优胜劣汰;而以往国企整合和兼并重组之所以推进艰难,还是因行政化命令特性,其依据往往忽视了市场。如今地方政府需扮演的角色不是企业的指挥棒,而是民众的兜底网,不是传统动能的维护者,而是新动能的培育者,需要在经济转型换挡中扮演引导角色。如此,中国经济在立新破旧的博弈中才不会出轨,才不会停滞不前。

篇5:僵尸企业调研报告

僵尸企业>调研报告

(一)20**年2月24日至2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部分法院依法处置僵尸企业调研及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二级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万华介绍了下一步人民法院开展破产案件审理、依法处置“僵尸企业”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建立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近年来,普通民事商事诉讼案件数量激增,人民法院整体上面临“案多人少”困境。很多法院都将有限的审判力量全部投入到普通案件审判中,未建立专门的破产审判组织。所以在破产工作中就形成了“由于没有专门的审判组织,所以法院不愿或不会处理破产案件;由于不处理破产案件,就更不需要专门的破产审判组织”的不良循环。这种局面十分不利于开展“僵尸企业”司法处置工作。截至目前,只有广东深圳中院、浙江温州中院等少数地方法院成立了专门的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实践证明,设立专门审判庭的法院,处理企业清算和破产事务的积极性高、效果好。专门审判庭是企业清算和破产审判工作专业化、常态化的重要保障,也有助于破产审判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法院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建设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根据中央要求加紧研究制定有关方案,并将与中央编办协调推动这项工作。这次会议结束后,各高级人民法院要切实担负起职责,监督指导辖区内中级人民法院立即开展相关工作。各中级人民法院要尽快行动起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启动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建设工作。省会城市、较大的市和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中级人民法院,要率先将建立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作为重点专项工作,立即协调地方编办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在地方编办未审批之前,要调剂使用现有编制,先把专门的清算与破产审判庭成立起来,立即开展工作,不能因审批而耽误工作。

从目前开展企业清算与破产案件审判工作的需要看,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应承担以下11项职能:1.企业破产和企业强制清算案件的立案;2.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企业强制清算案件;3.依法处理企业破产案件、企业强制清算案件的善后事宜;4.负责企业破产案件、企业强制清算案件审判工作的有关调研;5.对下级法院企业破产案件和企业强制清算案件审判工作进行业务指导;6.企业破产案件审理法院之间的协调,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7.破产管理人的管理和>培训;8.高级人民法院对本辖区内下级法院破产审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9.最高人民法院对有关司法解释的制定与贯彻实施;10.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企业破产大要案审理的监督指导;11.破产档案的管理。上述11项职能是否科学全面,可以做进一步研究探讨。

在建立专业化审判机构过程中,人民法院要同步推进破产审判法官队伍和司法辅助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已有专门破产审判法官的法院,要加强对在任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将纪律意识强、业务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同志配备到破产审判岗位,实现破产审判新生力量补充常态化;要结合破产审判工作特点,做好“传帮带”工作,组建成熟的破产审判团队,切实避免“一人离岗、工作皆停”的情形。目前尚无破产审判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法院,要加紧发掘、培养专门人才,确保专门审判人员及时到位。同时,在当前司法改革推进法官“员额制”过程中,各地人民法院必须将专门审判庭作为一项内容特别考虑,要在各方面为下一步工作预留空间。各高级人民法院要将当地专门审判庭、破产审判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专业队伍建设情况,在今年8月1日前报告最高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建立后,企业清算、破产案件的管辖会相应发生变化,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已着手研究,并将适时予以明确。

二、做好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工作。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513条至515条规定了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原则,解决了法院内部执行转破产的程序启动问题,拓宽了破产案件受理渠道。对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重庆、深圳、温州等地部分中级法院已开始积极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制定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具体规定。当前,在适用上述规则时需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执行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及时发现、整合分散在不同法院的针对同一“僵尸企业”的多起执行案件信息。执行法院及其上级法院要依法尽力创造集中管辖、集中执行等有利条件,促进“僵尸企业”及时、顺畅转入破产程序。

二是判断当事人同意移送破产的时间点,既可以是执行不能时,也可以是当事人申请执行时。同时,不仅要考虑债权人的同意,也要关注债务人的申请,尤其要充分考虑债务人对企业重整的申请。在同意的形式上,应采取书面形式。

三是要注意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执行法院对依法应当移送破产的执行案件要及时移送,不得故意拖延。破产法院要克服对破产案件的“畏难情绪”,应当依法受理的破产案件要及时受理,切实避免在受理破产案件上“踢皮球”。

四是执行法院将案件移送破产时,应当中止执行程序。企业破产法第19条已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二)也作了规定。但是司法实践中还有相当一些地方法院未严格遵守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在破产程序启动后继续对被执行人进行执行和保全。这种情况要坚决予以禁止,严格依法办事。

三、加强破产管理人队伍指导和管理。破产管理人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破产工作的质效。人民法院要加强破产管理人队伍指导和管理,提升破产管理人队伍素质。破产管理人队伍建设既要严格依法也要解放思想,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适应企业重整需要的破产管理人才的吸收,把破产重整的需要作为主要的考量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家、经营者、管理者,乃至科技工作人员的作用,不断加大破产管理人工作程序规范化建设。当前,应当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要强化破产管理人队伍人才的积聚。人民法院要引导担任破产管理人的传统中介机构吸收擅长>企业管理、熟悉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确保对企业破产重整、破产清算能作出准确有效评估。同时,对破产管理人如何管理,各地法院可以以有利于工作开展为原则积极进行探索。

二是要试行破产管理人分级管理制度。破产案件个案之间差异较大。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破产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事务繁重,而有的小微企业破产则相对简单。从近年破产审判实践情况看,对管理人分级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破产案件从不同级别、资质的管理人名册中指定管理人,既有利于确保破产案件质量的提高和破产程序顺利进行,又有利于管理人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提升。管理人的分级管理应是当前人民法院在破产管理人管理方面的工作重点。

三是要试行管理人的淘汰、增补和升降级制度。从多数地区情况看,管理人名册自2007年建立后就一直未发生变化,既未增加一些符合条件并具有一定破产管理水平的中介机构入册,也未对一些不符合条件的管理人予以除名。这种状况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尤其是在实行管理人分级管理之后,要根据业绩和水平采取管理人的增补、除名、升降级措施。

四、建立破产费用专项资金。很多“僵尸企业”停工停产多年,因无力支付破产费用而无法进入破产程序。破产费用中的诉讼费部分虽可减免,但律师等破产管理人的报酬部分应当支付。目前,务必要克服“僵尸企业”因无力支付破产费用而无法进入破产程序的问题。建议财政部门拨出资金建立破产费用专项资金。人民法院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补充企业破产案件中的破产费用缺口,要保证管理人能够按劳取酬,激发破产管理人工作积极性。已经建立破产费用专项资金的人民法院,要依法依规妥善利用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要在使用破产费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做好开源节流,适时推动建立政府财政援助的常规机制,同时逐步探索企业正常经营中自行提取破产费用资金等措施。

五、慎重适用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相当一批企业会采取破产重整方式实现提质增效。在制定重整计划草案时,应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重整中的市场参与者协商和谈判,最终重整计划力求由当事人表决通过。“僵尸企业”重整一般应包括债务重组和营业整合两方面内容。如果“僵尸企业”重整计划草案只规定债务重组的有关内容,而不涉及营业整合和资产重组,人民法院在批准这类重整计划时应当谨慎。因为这类重整计划草案可能并未解决导致企业破产的深层次矛盾,企业经营前景和市场空间并不明朗,重整的目的和作用可能只是削减债务,不能真正实现重整让企业提档升级、更加适应市场的目的。因此,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应当坚持重整计划由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按照企业破产法第87条第2款的规定,通过自由表决决定。如果重整计划未经利害关系人表决通过,人民法院不宜行使强制批准权。

六、积极探索破产案件快审快结程序。破产案件尤其是破产清算案件,要注意快审快结。快审快结包括两个方面要求:第一,对于有挽救希望的企业进行重整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既不能一味图快,也不能久拖不决;第二,对于没有挽救希望,不需要进入重整的企业,要通过破产清算程序,尽快结案。浙江法院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如简化审理程序,当事人之间对财产评估已协商一致的可以不再鉴定等,其他法院可以学习借鉴。

依法处置“僵尸企业”涉及的问题面宽、政策性强,各级人民法院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依法积极稳妥开展各项工作。上级法院要针对企业清算破产工作特点,依法依规采取审级监督、审判管理、组织监督、纪律监督等综合手段,加强对“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监督指导,保障有关工作顺利进行。目前破产案件审判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地法院要克服畏难情绪,抓住工作机遇,把破产案件审判工作抓实抓好,开创破产审判工作新局面,力争相关各项工作都取得丰硕成果。

僵尸企业调研报告

(二)3月25日下午,《改革内参》“僵尸企业治理之道”内部研讨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大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我国经济学家何帆教授担任主报告人。研讨会邀请了中央财经大学公共财政研究院王雍君院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周放生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都阳教授,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波,国家统计局就业大数据小组组长李志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等学者担任点评和发言嘉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史克毅、编辑部主任刘学军、调研部主任贾存斗、财新智库宏观经济研究员朱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轶侠、上海钢炼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竹倩,以及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民生银行等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共同参与研讨。

何帆教授研究团队的主报告《中国僵尸企业: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是在长期跟踪、研究僵尸企业,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报告提出处置僵尸企业不能紧靠企业自身之力,需要银行、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形成“企业自救、银行辅助、政府托底”的分工格局,这是成功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保障。何帆教授认为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去产能以及解决僵尸企业,难度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去产能的主体是市场而非政府,但现在是政府在主导去产能,比如让各省拿出一个去僵尸企业的数量名单,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导致激励机制的扭曲。从国际经验来看,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企业本身,政府要做的是在配套政策上去支持,在社会政策上要托底。

王雍君院长从财政治理的的角度来剖析僵尸企业,认为讨论僵尸企业的对策必须关切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僵尸企业的制定标准,二是僵尸企业应该正确分类,三是财政压力和可承受性的测试,四是政府的职能边界,五是财政支持的方式。

都阳教授和李志龙博士均从就业角度来分析僵尸企业的治理。都教授认为如果把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判断成很严重,会阻碍这个进程的推进。应采取保护工人,不保护岗位的原则来解决就业问题。李博士认为去产能带来的冲击可能不是那么大,保就业,可能还是要把目光放的更宽一点。对员工的安置问题,他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分享经济可能是下一个淘宝式的就业发动机;二是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更加有针对性的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高波总经理建议由国家部委牵头成立高级别巡视组,摸清现有僵尸企业和即将成为僵尸企业的数量及产能,立即停止求助、补贴及银行贷款,对各类钢铁企业压缩产能的奖补一视同仁,优先解决从业人员分流及安置问题。

陶然教授认为去产能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实现真正的国退民进,而现在的很多做法是国进民退,包括压产能,把民营压掉,保国企。

篇6:信访案件排查梳理情况

根据《关于做好扬言采取极端行为的老上访户排查和防范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公司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认真做好对重点上访人员的排查梳理,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做好重点区域的安全检查和应急准备,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切实防范上访人员采取极端行为危害社会,确保我司管理范围内社会稳定,现将我司维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认识到信访活动是广大群众、申诉求决、民主监督一种重要形式,是开发经营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重要反馈渠道,为此,我局领导始终站在讲政治、顾大局、保稳定的高度,深化认识,从制度上、措施上、行动上加强信访工作,领导亲自阅处来信、接待来访,处理重大信访问题,掌握信访情况,认真部署和指导信访工作,及时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把信访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同时,要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公司各部的维稳工作力度,确保信访工作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

二、突出信访重点,积极做好维稳排查。

一是对公司历史遗留问题方面进行排查:经过半年来的工作努力,安置了3户拆迁户;产权证办理方面,办理20户产权证。楼盘永久电工程力争6月底前完成永久电联接工作,以解决好群众的生活用电、安全用电的问题。以上几个方面原来都是可能影响信访维稳的问题,但经过多年的努力攻艰活动已基本解决,情况比较稳定,出现影响维稳的苗头发生的机会不大。

二是对辖内商铺、重点人员进行排查。加强物业租赁管理工作,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信访突出问题及矛盾纠纷进行认真排查化解,抓好辖内商铺重点群体、重点人员的排查摸底,对前段时间集体群访高度重视,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重视群众的诉求,着力化解突出矛盾纠纷,强化工作措施,消除不稳定因素,达到案结、事了、息访。

三、健全信访维稳防控体系。

篇7:公司反恐防暴工作梳理情况

工作梳理情况

什邡瑞邦公司作为路局非运输生产型企业,公司反恐防暴工作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当前反恐防暴形势的宣传、教育,增强公司员工反恐防暴知识,提高防范意识;

2、针对我公司特点,公司成立反恐防暴应急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反恐防暴应急措施预案,防止不测,提高应对措施;

3、加强公司门卫管理,严格外来人员进出的登记、盘问制度;

4、加强公司人员聚集地(如办公室、车间、食堂等)、重点物资储备点等的巡查和监控,加强出差人员的教育,提高自我防范能力,确保在外出差期间的安全。

5、加强“重点人员”的疏导、教育和监控,加强出差人员的

6、畅通信息渠道,使反恐防暴相关信息能及时得到识别,提高应急处理速度。

什邡瑞邦公司

篇8:征求意见建议梳理情况汇总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建议

梳理情况汇总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知要求,我村于3月份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意见箱、电话征询等多种形式,对“四风”方面的问题、意见、建议进行了广泛征集。共发出征求意见表37张,收回37张,回收率100%,归纳、梳理汇总意见建议情况如下:

一、领导班子

1.深入基层调研还需进一步加强。2.创新性工作举措还不够。3.学习的针对性不够。

4.在工作纪律上,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但存在失之于宽、管理不到位问题。

5.在工作作风上,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缺乏创造性开展工作,思想不够解放、创新的勇气不足、办法不多、能力不强。

6.在业务工作上,政策水平参差不齐、把握政策清晰度低,业务学习不够、素质有待提高,推动政策落实的力度不够。

7.在服务基层上,存在怕麻烦、怕苦怕累,方法不多、形式不活,服务不及时、不到位,服务欠主动、效率还需提高。

8.政治理论学习不足,理论水平有待提高。9.局内事务的沟通机制有待完善。

二、党员领导干部

(一)李绍玉

1.学习的针对性不够强。注重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知识多,政治理论学的少。

2.忙于机关事务多,深入企业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少,创新性的工作措施还不够。

3.建议:(1)由于单位新进人员多、业务素质差,适当安排一些技术业务培训。(2)进一步加强基层调研、开展项目现场办公,推进项目园区建设。

(二)王文祥

1.创新性的工作措施少、不够强。

篇9:国资委摸底僵尸企业(推荐)

2016年11月20日00:25 经济观察报

日前,经济观察报获悉,国资委已经全面梳理出中央企业需要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2041户,涉及资产3万亿元。

刚刚进行了兼并重组的一家资源性央企,已经向国资委上报了22家待处理僵尸企业。与该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的相关央企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对于两家企业兼并重组前就存在的僵尸企业,目前正在共同商议处置措施。

在上述央企人士看来,目前乃至明年处置僵尸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三点:债务重组、人员安置和资产瓶颈。

资金瓶颈欲解

涉及的3万亿资产,真正处置起来并不容易。

一家矿产央企人士表示,以自己所在企业为例,在资本金上,自己所在企业是转型而来,资本金非常少。今年以来,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去产能的企业,需要清理的僵尸企业,大多数经营极度困难,面临债务问题、人员安置及资产处置困难等多重现实难题,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需要更加具体的政策支持和更加到位的资金支持。

另外一家煤炭央企的打算是,推进子公司功能界定与分类改革,从而推进困难企业减亏脱困,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下一步将认真研究总部定位、部门设置,拟定方案,择机推进集团总部、子分公司“瘦身”,严格控制煤矿、电厂、车间等用工人数。

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除了“人”的问题,另一个挑战便是债务问题。

前述矿产央企人士透露,集团内部在处置僵尸企业前达成的共识是,自己所在的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强周期行业,但绝不是夕阳产业,现在处置僵尸企业,剥离相关资产,进行债务重组,是为了更好地轻装上阵,等待下一个可期待周期的到来。未来几年,考虑到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行业产能出清周期较长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预计集团会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进入最为艰难的时刻。该人士还表示,自己所在企业正在完善相关的债务重组方案,但是目前来看,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政策支持,希望上层能给企业提供更多可参考的细项操作建议。

这家矿产性央企的着力点之一便是破产企业的后续处理上,这家央企希望能让僵尸企业顺利进入正规的破产渠道。不过,推进也不容易。该央企内部人士表示,集团下属的一家地方僵尸企业,便不愿意进入司法渠道,剥离起来困难重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袁东明认为,解决此类企业的问题需要远近结合。近期,建议各地尽快摸排统计本地区内停产超过1年且复产无望的企业数量,由主要领导牵头,组织地方国土、劳动、法院、银行等相关机构协同配合,集中处理一批停产企业破产。远期,应逐步完善土地、债务、职工安置、企业破产等方面的制度,提升行政能力,提高市场效率。

去产能初见成效

被率先纳入供给侧改革中的钢铁和煤炭行业,去产能已初见成效。经济观察报从国资委获悉,中央企业已经化解钢铁过剩产能483万吨,完成率达到67.2%,分流安置职工2.5万人,完成率达到91%;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642万吨,完成率达到83%,分流安置职工2.6万人,完成率达到69.9%。

其实,一些央企能够较好完成去产能及人员分流安置的目标,原因之一在于早有规划。前述煤炭央企下属子公司从2013年起,就开始为减员增效做铺垫,该煤炭央企内部统计显示,集团的用工总量已经由2013年初的4万多人减少到了目前的3万人左右,累计减员超万人。

为了核减现有用工,上述煤炭央企“彻底清理了管理和技术岗位劳务工”。目前,这项工作还在逐步推进中,截至目前,这家煤炭央企已经通过清理管理和技术岗位劳务工实现减员314人。同时,这家央企还在绩效考核层面发力。比如试用期考核的标准更加严苛,按照企业自己的说法,“不合格人员予以辞退,不胜任工作岗位人员进行转岗培训或辞退”。

另据了解,目前,各地和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按照验收办法开展去产能完成情况的验收工作,有的地区还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结合各地验收工作进展,国家层面的抽查工作已经陆续展开。

篇10: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概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抓手。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僵尸企业课题组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1998-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库,对中国僵尸企业进行了全面研究。

首先,人大国发院报告提出了新的识别僵尸企业的方法。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年和前一年都被FN-CHK方法识别为僵尸企业(即企业获得的贷款利息率低于正常的市场最低利息率),那么该企业在当年就是僵尸企业。相对于官方标准和学界流行的CHK标准,这一方法能够较好地减少僵尸企业识别过程中的“漏网之鱼”,又可以减少“误伤”。

其次,本报告描述了中国工业部门僵尸企业的全貌。(1)分年份来看,2000-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时(2000年)大约30%,此后呈下降趋势,并在2004年之后保持稳定。2005-2013年的工业部门僵尸企业比例大约为7.51%。这说明中国僵尸企业的问题是在逐渐缓解的。(2)分行业来看,利用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我们发现: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行业是:钢铁(51.43%)、房地产(44.53%)、建筑装饰(31.76%)、商业贸易(28.89%)和综合类(21.95%);僵尸企业比例最低的五个行业是:银行(0.00%)、传媒(4.12%)、非银金融(4.65%)、计算机(5.23%)和休闲服务(5.88%)。(3)分地区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南部地区僵尸企业比例比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僵尸企业比例较高。(4)分所有制来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民营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相近,且远低于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5)分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但由于基数比较小,大部分僵尸企业还是小型企业。(6)分年龄来看,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僵尸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高。成立1-5年的企业中,只有约3%的企业是僵尸企业;而在成立超过三十年的“老”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都是僵尸企业。

再次,我们梳理了导致僵尸企业的五个主要原因。(1)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政企合谋。为了政绩和维稳,地方政府不断给濒临破产的僵尸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输血”,或者给非僵尸企业施加就业压力和产量扩张压力,然后再通过补贴和贷款来维持其局面。这使得本来不是僵尸的企业变成了“僵尸”、已经是“僵尸”的企业更加难以清理。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企业获得了更多补贴、或者冗员更多、或者是国企,那么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就更高。(2)地方政府之间和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旦国家将某个行业列入重点扶持范围,地方政府就一拥而上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在该行业出现大量僵尸企业之后,地方政府又纷纷提供优惠政策和补贴来支持当地企业,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扶持”来“挤垮”其他地区的企业。许多政府部门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兼并、“以大吃小”,甚至在行业救助时直接规定只救助一定数量的大企业,这直接造成了企业间“竞相做大”的囚徒困境。(3)大规模刺激的后遗症。2008年11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压力,中国政府推出了投资总量约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然而,四万亿投资计划在一些行业引起了过度投资、盲目扩张,埋下了产生僵尸企业的隐患。(4)外部需求冲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需求减少,使得出口依赖型行业和企业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订单不足、商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投资方撤资,许多原本发展良好的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甚至沦为僵尸企业。(5)银行的信贷歧视。2008年以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利润率在波动中下降,但负债率却逐年增高;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利润率一直比较稳定,但负债率却有所下降。虽然国有和集体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却更容易获得贷款;虽然民营企业盈利能力非常稳定,但却更难获得贷款。

篇11:全面业务流程梳理情况介绍

1.2.1 内控体系框架回顾1.2.2 流程架构的内容1.2.3 业务流程分类1.2.4 业务流程分级1.3.5 业务流程目录和定义1.3.6 流程架构使用说明1.4 流程梳理的相关知识1.4.1 业务流程的概念1.4.2 流程梳理的概念1.4.3 流程梳理的意义1.4.4 流程梳理的内容1.4.5 流程描述的概念

1.3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1.3.1 内部控制的概念1.3.2 控制活动的概念1.3.3 控制活动的分类1.3.4 内部控制关注要点1.3.5 内部控制措施4蒋洁敏总经理在2007年学习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业务流程是公司重要的基础工作。流程要再梳理通过梳理进一步调整完善解决交叉、重叠、缺失的问题先解决缺失再解决交叉和重叠。流程管理的目标是简单、效率、规范实现“流程统一、控制集中、简洁高效”。越规范越简捷越有效率。讲程序就影响效率反之讲效率就超越程序。要解决好效率与程序的问题方法就是流程管理。蒋总在2009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进一步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机制突出抓好业务流程管理有效规避经营风险1.1总部业务流程管理要求5蒋总在2008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完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部门和企业的管理职责持续改进和优化实现流程统一、控制集中、界面清晰、简洁高效的管理要求。蒋总在2009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进一步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机制突出抓好业务流程管理有效规避经营风险1.1总部业务流程管理要求62008年10月为动员和组织总部机关和地区公司全面开展业务流程梳理、规范和改进工作股份公司召开了业务流程管理视频会议周吉平总裁在讲话中强调按照流程统一、控制集中、界面清晰、简洁高效的工作目标遵循风险导向业务驱动、规范描述、强化执行的原则突出控制和效率全面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工作到“十一五”末实现全部业务流程规范的设计和实施。流程管理的关键和核心是强调流程的权威大于部门权力部门是资源库、信息库但一项任务、一个项目是通过流程来完成的这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1.1总部业务流程管理要求7耿总在公司09年职代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改革管理目标突出控制和效率原则系统梳理业务流程全力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强化精细管理深挖内部潜力全面提升公司管理素质。重点工作要以“流程统一、控制集中、界面清晰、简洁高效”为目标全面梳理业务流程规范生产经营和后勤服务的工作秩序。1.1石化公司业务流程管理要求8几年来在股份公司的统一部署下我公司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科学实施、积极推进业务流程规范化工作。在巩固完善财务报告控制、实现上市业务内控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基础上2008年又完成了公司法律风险防控手册编制工作实现了法律风险防控流程化公司内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向全面风险管理延伸。目前公司已初步完成18个一级流程、185个末级流程的梳理其中重要业务流程130个嵌入财务报告风险379个完善防控措施615项关键控制点266个法律风险防控流程59个嵌入风险点112个完善防控措施715项。1.1石化公司业务流程管理要求9控制活动为管理和减少风险而制定的政策制度和程序贯穿整个公司范围、所有层次以及所有职能措施包括审批、授权、复核经营业绩、资产保护和职责分工监督评估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定期监控执行情况与独立评估相结合发现内控不足的改进报告1.2集团公司业务流程架构1.2.1 集团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回顾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包括五方面内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我们此次全面业务流程梳理是针对控制活动部分进行的。10ARIS平台1.2 集团公司业务流程架构1.2.2 集团公司业务流程架构的内容业务流程架构是对公司全部业务流程分类和分级的结构化反应包括流程的分类和分级、通用流程总图、流程目录和流程定义。流程目录111.2.3 集团公司业务流程分类按客户导向原则确定六大主体流程归集为三大类:战略发展类流程SP、经营业务类流程KP、管理支持类流程MP。注释此处的“客户”指“流程服务的对象”分为外部客户、内部客户、利益相关者1.2 集团公司业务流程架构12流程步

骤图流程区域图流程过程图流程总图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通用流程总图油气管道运输流程图油气运输流程区域图运输调度流程图1.2.4 集团公司业务流程分级集团公司业务流程分为流程总图、流程分类图、流程过程图、流程步骤图四个级次。对应公司实际业务分别对应目录中的一级流程、二级流程、三级流程、四级流程。末级流程反映流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控制内容并展示为具体流程图。流程步骤图是过渡层次将在今后逐渐规范化后取消五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1.2 集团公司业务流程架构131.2 集团公司业务流程架构集团公司通用流程总图1.2.4 集团公司通用流程总图是对公司业务流程的全面反映是对公司一级流程和流程分类集成化的组合结构视图。14一级流程目录40个二级流程目录253个三级流程目录1189个四级流程参考目录516个五级流程参考目录77个。1.2.5 集团公司业务流程目录和定义集团公司已建立起三级流程目录体系流程总图流程区域图流程过程图流程步骤图1.2 集团公司业务流程架构151.3.1 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控制活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是一项由各级管理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由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共同实施的系统性控制工作。1.3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监事会企业董事会管理层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全体员工内部控制共同实施161.3.2 控制活动的概念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指令得以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它存在于公司所有级别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包括授权、批准、查证、核对、报告、内部审计、重大风险预警、经营业绩评价和资产保全措施等活动控制活动通常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等1.3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171.3.3 控制活动的分类四种方法按控制活动的手段划分分为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1人工控制是以人工方式执行的控制如财务报告必须由企业负责人和总会计师签字并盖章、原始凭证上必须有经办人员的签字等。2自动控制是由计算机等系统自动执行的控制如禁止未授权的用户登录系统、系统自动的账目核对等。1.3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181.3.3 控制活动的分类四种方法按影响的范围分类分为公司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1公司层面控制是管理层确保在公司内部各个领域获得适当、有效控制的重要机制。包括控制环境范围内的内部控制、反舞弊程序与控制、风险评估流程、集中化的处理和程序、监督、期末财务报告流程、统一的规章制度等2业务层面控制直接作用于公司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的具体控制亦称业务控制如业务处理程序中的批准与授权、审核与复核以及为保证资产安全而采用的限制接近等控制1.3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191.3.3 控制活动的分类四种方法分类按控制活动的作用划分分为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1预防性控制是指为防止错误和非法行为的发生或尽量减少其发生机会所进行的一种控制是防止问题发生所设立的机制例如房门的锁2发现性控制是指为及时查明已发生的错误和非法行为或增强发现错误和非法行为机会的能力所进行的各项控制是为发现问题而设立的控制机制例如报警器1.3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201.3.3 控制活动的分类四种方法分类按重要程度分类分为关键控制和一般控制1关键控制是在相关业务流程中影响力和控制力相对较强的一项或多项控制其控制作用是必不可少和不可替代的如果缺少该项控制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风险的发生。2一般控制只能发挥局部作用影响特定范围的控制。1.3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提出付款申请提出付款申请业务负责人审批业务负责人审批业务部门领导审批业务部门领导审批财务部门主任审批财务部门主任审批主管领导审批主管领导审批总会计师审批总会计师审批检查付款理由是否充分见到业务负责人签字了自己就签字了不做任何比对财务上核对付款申请以及原始凭证审核付款是否充分见到业务负责人签字了自己就签字了不做任何比对见到上述人员都签字了自己就签字了不做任何比对可能是形式控制财务上的审核有效可能是形式控制可能是形式控制高层领导审批并非全是关键控制业务上的审核有效211.3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公司层面业务层面信息管理和操作人员

测试过程中的要求执行要求按流程运行、按程序操作、按控制执行1.3.4 内部控制关注要点一是针对公司各项业务活动都有必要和适当的政策和程序。二是已确定的控制行为得到有效的执行重点关注关键控制管理措施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内部控制重在设计、关键在执行。体系建设是执行的基础和前提而执行是体系的“灵魂”执行决定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存在价值。221.3.5内部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主要风险进行控制差异分析统一规范控制设计完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梳理健全管理制度。对应用系统明确控制类型建立信息系统控制以业务流程为载体结合公司管理职责和规章制度将风险和控制落实到具体业务工作中确保责任落实执行到位增强企业管理控制能力。1.3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231.4 流程梳理的相关知识1.4.1 业务流程的概念业务流程是有关经营管理的一系列有组织、相互联系的工作程序体现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流程”的定义包括了这样六个要素输入资源、活动、活动的相互作用即结构、输出结果、顾客广义、价值。我满意因为流程为我创造了价值241.4 流程梳理的相关知识1.4.2 业务流程梳理的概念业务流程梳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架构将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相关要素及其关联性以业务流程的形式反映出来。谁做什么怎么做证据25报告目标

1.3.3 业务流程梳理的意义1.3.3 业务流程梳理的意义1.3 流程梳理的相关知识有人将流程比做是企业的生命有人将流程比做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目标从上至下的贯通线。企业目标从上至下的贯通从而使得每一层次的流程都从而使得每一层次的流程都有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完善有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完善或是设计的流程通过人或是或是设计的流程通过人或是系统的实施保证执行从而系统的实施保证执行从而为实现目标提供保证。为实现目标提供保证。因此说因此说业务流程是实现目标的基础业务流程是实现目标的基础梳理和完善流程是实现目标梳理和完善流程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证。的基本保证。有人将流程比做是企业的生命有人将流程比做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目标从上至下的贯通线。企业目标从上至下的贯通从而使得每一层次的流程都从而使得每一层次的流程都有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完善有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完善或是设计的流程通过人或是或是设计的流程通过人或是系统的实施保证执行从而系统的实施保证执行从而为实现目标提供保证。为实现目标提供保证。因此说因此说业务流程是实现目标的基础业务流程是实现目标的基础梳理和完善流程是实现目标梳理和完善流程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证。的基本保证。26是形成有着内在有机联系的工作程序的需要是识别风险的前提是分析控制措施以及分析风险管理水平的前提是进行流程管理、内控建设以及ERP建设的前提1.4 流程梳理的相关知识1.3.3 业务流程梳理的意义1.3.3 业务流程梳理的意义271.4.4 业务流程梳理的内容对企业主要流程中的末级流程从始点到终点理清发生在实际业务中的步骤节点、执行的部门岗位、流转的文件及记录表单、风险可能产生的环节、存在的控制对该业务起到规范性要求的文件及规章制度等形成一整套固化的业务流程体系。开始步骤结束执行的部门岗位流转的文件及表单控制风险规章制度1.4 流程梳理的相关知识281.4 流程梳理的相关知识1.4.5 业务流程描述的概念业务流程描述是按照业务流程架构遵循业务运行实际结合风险控制要求描述业务工作步骤实现业务管理程序化的过程。它的基本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程描述要采取某种特定的方法比如文本法、表格法和图示法。二是流程描述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三是流程描述的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末级流程中的业务活动。292.1 工作思路2.2 原则和目标2.3 内容与时间安排2.4 工作组织2.总体安排302.1 工作思路全面梳理、重点规范全面梳理就是按照股份公司《业务流程管理办法》统一执行股份公司业务流程总体架构未上市业务参照集团公司业务流程架构由公司统一组织按业务梳理建立涵盖公司经营管理各领域的业务流程体系统一执行2009年完成公司各单位包括托管单位的全部业务流程梳理工作绘制所有业务流程图汇编成册并纳入业务流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说明股份公司风险数据库未识别风险的流程只绘制业务流程图股份公司风险数据库已识别风险的流程须同时编制风险控制文档。312.1 工作思路重点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流程一是按照股份公司已完成的科技、信息、资本运营、预算管理以及投

资业务流程规范要求完成公司相关业务流程梳理规范工作。二是与ERP建设相关的业务流程。包括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炼化产品生产、炼化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和资产管理等业务流程。32按照集团公司业务流程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公司经营管理实际遵循“风险导向、业务驱动、规范设计、强化执行”的原则突出控制与效率以“流程统一、控制集中、界面清晰、简洁高效”为目标全面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工作优化业务流程、明晰管理职责、理清工作界面、完善规章制度切实防范风险强化控制力度不断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2.2 原则和目标33“流程统一、控制集中、界面清晰、简洁高效”的含义流程统一按集团公司的统一的流程架构统一制度和标准、统一描述和发布、统一信息管理平台涵盖公司全部业务领域实现业务流程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控制集中按照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的要求实现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投资决策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要害部位的集中控制使企业管理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有效控制风险确保责任落实、执行到位。2.2 原则和目标34“流程统一、控制集中、界面清晰、简洁高效”的含义界面清晰对每个管理节点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等进行梳理和界定横向上解决部门职责交叉、重叠、缺失的问题纵向上作到工作环节、业务步骤清晰明确、内容要求具体也便于操作和考核。简洁高效各项业务流程要脉络清晰、简单明了各个节点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管理链条直接简短、便捷流畅确保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运行成本最低、管理效率最高。2.2 原则和目标352.3 内容与时间安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工作准备与启动阶段3月1日至4月30日包括建立工作机构、召开启动会、开展人员培训2.第二阶段流程梳理阶段4月1日至8月31日包括范围界定、描述业务流程、风险分析和控制设计、流程分析与确认、流程审定五个步骤3.第三阶段发布管理文件阶段9月1日—9月30日梳理完成后的业务流程作为内控管理手册的补充文档手册维护时纳入统一管理托管单位特殊业务单独编制管理文件。36流程梳理主要时间节点55--77月月编制完成组织结构图、业务工作网络图、员工岗位职责描述、单位管理职责编制流程管理职责对照表、基本业务流程目录编制完成全部业务流程图VISIO编制完成公司风险数据库编制风险控制文档初稿及关键控制对照表初步完成ARIS系统建模99月月补充完善管理制度修改完善公司权限指引发布管理文件44月月88月月补充、修改完善ARIS系统建模完善公司基本业务流程目录和重要业务流程目录完善业务流程图ARIS、风险控制文档、证据表单及关键控制对照表2.3 内容与时间安排372.4 工作组织第一步为确保公司业务流程梳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公司成立流程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业务流程管理工作组工作组成员由企管法规处和内控处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公司全面业务流程梳理工作制定工作整体运行和分阶段推进计划确定工作程序与方法培训业务流程梳理工作人员对各阶段工作提出指导意见验收各阶段工作成果向公司流程管理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提供流程梳理技术支持。内控处作为公司业务流程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公司业务流程的描述与维护通过发布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发布公司业务流程。382.4 工作组织第二步各单位应对应成立流程梳理工作组由单位负责人和具体进行流程梳理的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职责负责本单位业务流程梳理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并向公司流程管理工作组汇报工作。人员要求各单位应固定1人作为业务流程梳理工作联系人其他参与人员也应该是精通业务的员工否则描述的流程不先进、不合理将给以后执行带来很大麻烦。工作人员应与ERP项目人员保持一致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业务流程梳理的人力资源投入又能满足公司同一业务同一流程的要求。39第三步公司流程管理工作组根据集团公司流程架构确定公司基本业务流程目录根据各单位职能分工明确每一末级流程的业务主管部门若一级流程涉及多个部门指定一个负责部门和负责人。2.4 工作组织40第四步公司内部控制处负责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培训使工作人员明确业务流程梳理的方法及标准熟练掌握业务流程梳理各种表单的编制方法及编制标准。第五步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对本部门负责流程进行梳理编制业务流程图、《风险控制文档RCD以及相关文件经部门主管

上一篇:学生减负学习材料下一篇:2011年护士相关专业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