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

2024-04-24

述而不作(精选12篇)

篇1: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与辞达而已--关于富含原始儒家诠释学思想的两个命题的思考

“述而不作”与“辞达而已”均出自<论语>,且都是富含诠释学精诣的命题,前人多分别进行过论述.今将两者放在同一个诠释学理论的平台上,以求更好地揭示出这两个命题间的内在关系.我们今人对“述而不作”的理解是建立在“辞达而巳”的基础之上的,“述而不作”对元典或经典的诠释态度最终凝结于语言得以表现,“辞达而已”恰好囊括了我们对“述而不作”诠释的`维度.

作 者:卢可佳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37刊 名: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4)分类号:B222 I0-03关键词:诠释学 述而不作 辞达而已 原始儒家诠释学思想

篇2:述而不作

【拼音】tiān bù zuò měi

【简拼】tbzm

【近义词】天不做美、天公不作美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进行的事情因刮风下雨而受到了影响。

【成语出处】孙犁《芸斋琐谈(四)》:“天不作美,忽然飘起雪花来。”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口语

【例子】林斤澜《海上仙山》:“可以怨天不作美,可以怪人为成灾。”

【英文翻译】the weather is not cooperating.

【产生年代】现代

篇3: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一、教师专业化成长

1. 培训教研一体化

我们在培训中坚持以科学理念为先导,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 着眼于教师教学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选择以研代训, 以训促研, 研训一体的工作模式, 按照以校本培训为主, 区域培训为辅的培训思路, 将各种培训形式有机整合, 层层落实培训目标, 使培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第一, 在培训内容上, 我们主要进行通识性培训、提高性培训。注重多视角、高起点, 使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为建立以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做了良好的铺垫。第二, 在培训层次上, 我们组织了校长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 新教师培训班, 面对具有不同教育经验、水平的教师开展不同要求的提高性培训。骨干教师培训, 面向的是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 培训的目标是建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特色的提炼, 以及高质量开展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新教师培训, 是针对参与实验的一年级教师的培训, 重点对学科知识与教育综合理论的学习, 提高他们对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与把握水平。第三, 在培训组织形式上, 我们组织开展多样化、灵动的、非模式化的机智培训, 采取了“教科研训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做到边实践, 边研究, 边培训, 及时总结教改经验和教学研究的成果。我们采用了跨学段培训———针对非语数学科要求教研员半学期要组织八次培训, 对不同学段存在的共性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巡回流动培训———教研员根植于学校, 进入年级组, 对教师进行培训, 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 集体备课规范化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灵魂。集体备课具有“三个体现”:体现互助、交流、合作;集体备课分三个层次。第一是“个人备”, 首先是教师个人自备, 每位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个人的教学风格, 发挥自己的特长, 备出个性化教案;第二是“集体备”, 集体备课时要吸取伙伴备课中的“亮点”, 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二次设计, 达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第三是“课后备”, 教师课后反思自己教学行为, 将具有实效性、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总结经验、加以完善, 对于不符合本班实际, 针对性不强, 效果不理想的教学设计查找原因, 加以改进。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做到五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每一节课的共性内容、统一重难点、统一考查。

3. 网络教研现代化

为弥补现场研讨交流的时空局限, 突破面对面交流时的思维拘束和思想顾虑, 给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提供更广泛、更自由的研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2009年秋, 县教研室创办玉山教研网络平台, 并开辟了“教研动态”、“校本教研”、“教研员园地”、“教研员博客”等教研信息专栏, 及时报道最新教研工作动态, 上传各校最新教研信息, 介绍切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的教研工作方式, 刊登教师教育教学心得和教学随笔等, 分学科开展网络教研, 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除此之外, 玉山一中的边慧英、下镇中学的曾修武、冰溪镇中学的黄家福等老师建立了学科网站、网络博客。网络教研方式提供了教师平等参与教研活动、自由发表教研观点的机会和空间, 进一步激发了一线教师的教研热情和工作激情。

二、学校特色化发展

1. 研究形式多样化

为贯彻新课程理念, 推动校本教研, 各中小学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的基础上, 立足学校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达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办学境界。玉山一中高标准、高起点实施“三五八”培训工程, 确立“321”教师培训新模式, 打造研究型、专家型名师。玉山二中根据学校规模扩大, 年级班数增多的实际情况, 突破原有低效的教研组办公模式, 实行级部管理下的教科研活动, 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文苑中学以德育为主线, 组织活泼生动的德育主题活动,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优良的育人环境。六都中学开展联片教研活动, 拓展教研活动的形式。瑾山小学立足课堂、聚焦课堂,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赛课活动提升教研活动的品位。逸夫小学建章立制, 确定集体备课流程, 实行师徒结对, 同题异构, 互动教研, 构建“五课一讲座”的教研模式。樟村小学以“一创、二赛、三学、四研”促进教师培训, 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2. 校本教材本土化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导意见, 我县各个学校已相继开发编写适合本土文化, 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怀玉小学的《家在怀玉》, 挖掘怀玉山的“古色、红色、绿色”三色资源, 提高了学校德育的生动性、实效性;樟村小学的《可爱的樟村》, 弘扬了当地的人文精神, 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冰溪镇小学的《小学生礼仪》和文成小学的《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养成教育的生动读本, 有助学生的健康成长;岩瑞小学的《岩小教苑》记录着教师们“教、思、研、绩”的点点滴滴;玉山一中的《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能力, 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玉山二中的《大课堂》从文字艺术、社会人生、科学技术、自然环境等方面全方位地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些教材图文并茂,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谐, 极大丰富了我县的课程资源,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 课题研究常态化

校本教研须有统领的课题才能上质量、上水平。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 引导教师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学习一点、实践一点、研究一点、提高一点”。目前, 广大教师科研兴教意识不断增强, 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成果日益突显。近几年来, 全县共有国家级课题5个, 省级课题104个, 市级课题448个。其中《小学英语教师转岗培训模式研究》、《“开源式”作文教学研究》、《历史活动课的开展研究》等课题得到了省、市教研部门的高度肯定与重视。玉山一中、逸夫小学被定为省级课题研究基地, 冰溪镇小学被评为市级课题研究基地。

三、成果多样化展示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校本教研活动的切实开展, 使我县的教育呈现出“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校本教研示范校方面:玉山一中、逸夫小学为省级教改实验基地, 玉山二中、文苑中学、怀玉小学等六所学校被评为市级“校本教研示范校”。

综合实践方面:近三年来, 全县已确立了75个研究课题, 其中研究课题《三清山旅游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学生早餐文化研究》在省级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中获得省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与推广。

教师参赛方面:近三年有王锋、吴萱、乐以诚等多位教师在省级优质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有顾玲慧、宋丽娟、俞海燕等教师在省级教学能手、教学基本功大赛、录像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学生参赛方面:近三年在省级以上的数学奥赛, 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知识竞赛, 中小学生电脑机器人竞赛中, 有陈冲、刘鹏飞、陈强元、杨志勇、柳熠等五位同学获国家级奖, 有张学普等三十多位同学获省级奖。

四、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近几年来, 我县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探索实施, 使学校、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均衡发展问题。

它体现为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学段之间、城乡之间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与实践有着较大的差距。一些学校已从规范化-任务驱动阶段, 逐渐迈入有效的、甚至常态化的教研阶段;而有的学校则刚起步, 甚至部分校长与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 无动于衷。就不同学段而言, 高中段学校在校本教研工作方面就显得力度不够;城乡之间也存在差异, 城镇学校大多数比农村学校做得好。

因此, 如何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整体均衡发展, 将是我们继续为之努力的方向。

2. 有效性问题。

随着我县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校本教研的有效性问题开始浮现在我们面前。有的教师写论文只是为了评职称, 与他的教学活动不相关;有的学校教研活动评课时尽说好话, 只怕得罪人, 表面化, 形式化, 没有科研含量。因此教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 校本教研活动如何能进一步提高有效性, 切实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从而使学校、教师、学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实实在在地从中受益, 这是我们要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3. 可持续发展问题。

如何使校本教研能以更好的方式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 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行政推动下的僵化模式, 在制度与文化层面上得到更深入的实践;如何摆脱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形式化的、务虚的东西, 从而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正内需, 成为教师教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而得到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我们要正视的问题。

篇4:热而不闹 静而不冷

1 冷静思考,让思考更加深刻

在很多县、市、省级优质课和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非常热闹的场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频繁,学生讨论,你问我答;学生操作,你连我记.学生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但热闹不等于理解、热闹不等于深刻,在热闹的背后,学生可能只是学到肤浅的知识、认识了表面现象,没有触及物理知识的本质.因此,在热闹的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提供一个冷静的时空,让学生深入地思考一下问题的本质.从陈述性知识层面上升到科学思维的过程.

初中物理第七章,在学完欧姆定律之后,由于以分组实验的形式探究了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学生再去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可能已经能比较熟练的三次测量,计算出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电阻.《课程标准》中只要求会测小灯泡的电阻,如果到此为止,多数学生就不理解灯泡的电阻为何发生变化,可能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灯泡的电阻随电压的降低而减小.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它关系到学生对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理解.教师就提供这样一个静静的课堂,让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愤悱状态,在提示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后,有学生终于举手了:“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而与电压、电流无关.小灯泡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没有变化,只可能是温度的变化使灯泡的电阻发生了变化.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灯泡亮温度高,灯泡暗温度低.实验发现:灯泡两端的电压高,通过它的电流大,灯泡就亮(其温度就高),其电阻就大.反之,电阻就小.可见:灯泡的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学生的正确理解就在安静的思考中诞生了,他们自我构建了认知结构,比教师直接讲解印象要深刻的多,且更有成就感.

再如,在学习“变阻器”一节,教师应及时让学生想一想:改变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可以改变导体的电阻,但这四种方法中,改变什么最简单?在冷静的思考中,为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做铺垫.我在参加县教学基本功大比武中,执教《光的传播》一节时,演示了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直线传播,然后从反面论证,如果光不是沿直线传播,就是沿曲线传播,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自己坐在二楼教室中,能看到一楼教室中同学的活动、不用回头我们能看到脑袋后面的物体.但这些现象没有出现,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接着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学生不加思索的回答:是.教师接着演示“光在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的传播路径”,当看到光沿曲线传播,学生愣住了.显然,让学生在课堂上冷静地思考一下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很有必要的.物理需要一个“悟”的过程,理科要有理,科学要深刻.这里的理是物理学知识的本质和逻辑关系,它必须通过思考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刻的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冷静思考.

2 冷静探究,让探究更加有效

学生对实验和探究非常有兴趣,但实验和探究背后蕴含的实验目的和科学思想学生未必理解,教师应引导他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如在“测量液体的密度”实验前,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据前面所学知识,要测液体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2)如何得出液体的密度?(3)有哪些具体测量的方法?(4)哪种测量方法最好?为什么?做完实验后可提出更高要求的思考:(1)用天平、量筒如何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不沉入水中的塑料块的密度?你有哪些方法?(2)能否只用天平和水测出空墨水瓶的容积?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他们从实验的简单操作者转化为实验的设计者,领悟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实现了学习角色的转化.思考成为实验的向导,实验成为思考的表达和深化.更有的学生提出 :可以用天平、水和墨水瓶测出酱油或其他液体的密度.显然,冷静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实验更好地承载了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任务.波普尔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学完“阿基米德原理”后,我又提出:“质量和密度”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测密度的方法,学了阿基米德原理后,要测一能沉入水中的土豆的密度,现有(1)弹簧测力计、水、烧杯(2)天平、水、烧杯(3)量筒、水、小刀.如何分别测出土豆的密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领悟到密度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密切关系,阿基米德原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不断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

再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初中物理学生接触到的第二个较完整的探究实验.新课标对此实验的要求做了较大的修改,由观察性试验,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变为探究性学习.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没有终结性要求,即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有缺陷,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实验设计上,而不是成像特点本身.在实验开始前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的要领,在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实验设计的要领和思维方法有哪些,使实验的目的落到实处.“替代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分散在不同的实验中,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在探究实验后思考具体实验设计中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感受科学方法的理性之美.学生通过冷静的思考,体验到“等效”的不同(平面镜与玻璃板)、替代的作用(用等大的未点燃蜡烛替代玻璃板后的虚像).这些感悟来自学生冷静的思考.可见,冷静的探究使思考与动手同在、知识与智慧共生.

3 冷静交流,让交流更加深入

教育界有一个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将有两种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用的学习形式.小组内及小组间的交流和小组成果汇报是常见的教学环节,但如果没有个人冷静、深入的思考,耐心的倾听,虚心的接受,课堂讨论交流就会流于一种形式.例如,设计“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时,通过推理得出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的假设之后,分析出实验需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怎样测量磁性强弱,怎样改变和测量电流,怎样改变线圈匝数.首先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要求每位同学都发言,并且先由学习差的同学说明方法.在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要思考他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与自己的方案进行比较,轮到自己发言时只要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点即可.交流讨论结束,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小组再进一步讨论完善最佳方案.在其他小组发言时要注意记录不同点,吸收其他小组合理的成分.整个交流过程中,少有七嘴八舌、舌剑唇枪,显现出思维的理性,这里引发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观点的融合,方案的优化,在冷静的思考中,完成了充分、深层的交流.

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时,我们结合当地开业、庆典、节日燃放很响的炮竹展开辩论会,学生扮演各方面的代表,当事人、观众、朋友、邻居、学校学生、医院病人、环保专家、生产厂家等,他们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发表对燃放很响鞭炮的看法,观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教师引导学生从全局、长远角度讨论鞭炮的危害,并启发学生如何就禁放鞭炮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以寻求解决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学会了宽容与接纳不同的观点,学生在冷静的思考与辩论中,完成了深入的交流.使辩论这种教学形式真正起到它的教育功能.

4 冷静训练,让训练更加扎实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教法、新学法,使课堂发生积极的变化.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实施新教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左的成分,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满天飞,好象不这样做就不是新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似乎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有些教师曲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言,不重视教材.物理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首先学好课本,才能掌握基本知识,才能继续发展.所以物理课堂中或课堂之外要有安静的阅读,冷静的训练,教师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经过独立看书,带问题听课,参与课堂教学,独立训练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众所周知,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并不否认传统课堂训练的价值,让学生在课堂花时间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永远是不可替代的.象画力的示意图、电路图、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像的绘制,单靠口头的讲解是无法深刻理解的,只有让学生自己冷静的训练,才能真正理解、才能真正扎实.独立练习、冷静训练有时更能让学生领悟知识.

在很多教师追求课堂热火朝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课堂冷静一下,课堂中的冷静不是沉闷,而是冷静表面下思维的热烈涌动,在这种冷静的背后有知识的构建和智慧的生成.在这种冷静的教与学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得到了锻炼提高.

篇5:述而不作

数日不作诗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吾诗郁不发,孤寂奈愁何!偶尔得一语,快如疏九河。

黄流舞活荡,白雨助滂沱。

篇6:怎样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只有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爱孩子

在教师和孩子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是实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前提。对此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妈妈也爱自己的孩子,但有些妈妈在爱孩子的同时容易对孩子溺爱、放任、姑息迁就,使孩子得不到正确的教育。而对一个幼儿教师来说,她对孩子的爱则体现在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懂得幼儿教育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去满腔热情地关心孩子,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与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生动、有效地对儿童进行教育。

二、要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所以应从小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助人为乐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意识。但是,孩子由于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孩子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孩子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孩子表现出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教师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给他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这种以说服和表扬为主的管理方式,因为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故极易被幼儿接受,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

篇7:述而不作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显然,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的写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隐含顾影自怜的意思。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颓唐萎靡,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豁观、洒脱的胸襟。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思考题:

1、这首诗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揣摩诗人的心理,描写诗人“烧高烛照红妆”时的心理活动。

作者邮箱: gyszjq@sina

篇8:述而不作

唐宋在写实状物上已达到历史的顶峰。宋画,客观里带有主观;元画,以主观为主又带有客观。都是以单纯色彩来表现绚烂世界。

绘画不仅是表现外在的感受形式,还是解放灵魂的一种活动。

天才是一方面,功力是一方面,中国人讲究功夫、功力,一定量化后才会有笔踪墨迹的可欣赏性。世上有许多事可以学而不会,不学而会,有人画了几十年仅仅是一个有功力的画匠,离那种“带有天才的创造”还不知有多少之遥。“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搞艺术天赋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全面,要有高度、难度。举凡颇有名气的画家,几乎都有假画行世,但难度高的,赝品仿得差且少;相反,难度小易摹而名气大且又有市场者,赝品满天矣。

中国人讲精,要精到极限。功夫达到极致,而后才可以立精神。

相对而言,在中国画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中,花鸟画水墨大写意是最具有抒情性、创造性和艺术生命活力的。

然而近年来,伴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改变、展览模式的示范效应和立足于西方艺术本位的现代美术教育的普及,花鸟画中的写意精神和写意画法却逐渐淡薄了,萎缩了,在一些国家级的大型展事上,阔笔画风的写意花鸟有时竟成了难得一见的稀缺品种,而代之以大量工笔重彩的精细之作。但另一方面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一些民间艺术市场的“走穴”行为和各种“笔会”上,以大写意花鸟为幌子的粗制滥造之作却大行其道,极度猖獗。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今天的大写意花鸟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这其中,被誉为是“用生命作画”的青年才俊陈鹏,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关于陈鹏大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点和绘画风格,论者多有评述。有谓其“潇洒舒畅,风神顿爽”者,有谓其“气韵生动”、“深得禅意”者。这些说法当然都不无依据,各有其道理,然而,若从更深层面的艺术精神和画学理念上分析,则笔者以为似可用恣肆而不放肆,充分而不过分两句话来加以概括。

大写意是一种恣肆、狂放的画风,真正出色的大写意作品尽兴时,似夹雷霆万钧之力;落墨处,常具惊心动魄之奇。即在强调“放”的同时,也同样要注意“收”,注意“放”与“收”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

陈鹏有着很强的造型能力,曾受过严格的造型训练,但追求的却是一种意象化的造型原则。同时,陈鹏有着极好的书法功底,其笔墨恣肆率意,自由奔放,然而却又潇洒逸迈,从容舒展,诚可谓既有骨力又有韵致,既有顿挫又有弹性。笔与墨之间刚柔相济,参差互补,构成了一种极具音乐感和节奏感的视觉张力。而更重要的是陈鹏的笔墨,是为营造诗化意境,抒发精神主体服务的。因此,陈鹏的笔墨是有节制的,而不是任性而为的;是有法度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看陈鹏的作品,虽然落墨沉雄,下笔果断,但却从不力大伤韵,更不是狂野乖张,而是气韵俱得,形神兼夺,显示出这位青年才俊对于笔墨与气韵关系的深厚功底。

篇9:静而不喧,香而不炫

小时候,家里的那个槐木衣柜,是我的私人重地。

衣柜不高,勉强一平方的空间,红颜灼目。可关了柜门,便一片漆黑。那些百转千回的情怀,混合着槐木的原始清香,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后,慢慢平息下来。和父母对抗时,也喜欢躲进这片领地里,任他们在外面一再地呼唤和找寻,自己仍稳稳地盘踞在衣柜深处,恶作剧般地体会那一刻隆重的惦念和宠爱。内心因情感饥饿带来的深深不安,会在大人的焦虑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待走出衣柜,小小的人儿已变得心平气和,结实笃定。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应该有点轻微的自闭,需要借一个安静的角落收纳,修缮因早早萌芽却无力保护而显得千疮百孔的自我。

迷信黎戈所言:“动荡之后的安宁,比较结实。”

蒙古人前瞻草原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想看清楚天地间的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空气中的淡蓝,如此静默。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关于克什克腾的一些旧事,譬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立碑、康熙大战葛尔丹等等一俱杳然无踪。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一直都以为弄堂是可以与人交流的,穿过长长的弄堂,尘嚣变得悠然,凡俗变得清淡,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幻化为宁静怡然。爱情或者其他,成了纷繁往复的轮回。静静地,细细地,铺在了弄堂的每一个角落,铺在石板的每一个间隙。回过头望去,墙角一朵不知名的小花,正悄悄地开放。

篇10:述而不作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来 源:古诗词网

编 辑: 明月文轩 水陆草木之花,可憎者甚蕃。晋独爱菊。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正人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出自北宋诗人的《爱莲说》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赞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示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显明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心坎深沉的感慨。

文章的前一局部,写出了莲花的高尚品德。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一尘不染,不随世俗、守身如玉和无邪天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力;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崇高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略。

前文所说的,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门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叹于像他一样存在莲花之洁的人确实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烘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写莲花的形象,讴歌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拟,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思,表明作者对君子的憧憬之情和守身如玉的生涯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夸奖,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唾弃和讨厌。在写法上,《爱莲说》具备“说”这一体裁的独特特色,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刻画了莲气宇、莲的风节,寄托了作者对幻想人格的确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趋炎附势的美妙情操。同时,文章还应用了对比,反衬的伎俩,在文中几回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绝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超手段,到达深入主题的目标。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这首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点,那就是精美简洁,确实是如莲之美?? “不蔓不枝”,不过剩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白的意思刚好相反。其核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个别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自身拥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教训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欲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情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回避与阔别。或者如他那样爱岗敬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恶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恨,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牵强附会的伏笔。如斯开篇,出笔皆成非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白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情,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比较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粗心是周敦颐自己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情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坚持清白与单独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世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维境界上实质的差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鼓作气,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实在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常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征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味道。“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庸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堪称浑然一体,不着涓滴痕迹。而更主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述的酣畅淋漓,而无一言直接责备。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常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良多,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照,将本人比方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打成一片的意思。不外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厚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当初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污浊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多少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清高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慨,是由于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明哲保身,不与世俗随波逐流的立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唾弃。歌唱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篇11:《论语》述而之五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读后感:

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说人们专注于某一事物时,中枢神经会留有习惯性记忆,梦境中就会有所显现。梦中的境象,不像白天思考的那么集中,甚至完全相反,或隐或现地与之关联,这是人们发散思维在飞扬的结果。

孔子之所以在年轻时经常梦见周公,是因为他志深信笃的缘故。孔子恨不得一日之间恢复周礼,凡事皆以礼相衡,惟恐与之相悖,甚至诚惶诚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孔子能与周公梦寐相见。

至于老来,孔子很少梦见周公,并不是他不专注于礼,而是心境已经平静了下来,不像年少时那样飞扬罢了,读后感《《论语》述而之五》。从人的生理特点讲,健康、理性的老年人是很少有梦的。当人的身体出现状况时,譬如休息不好、心情紧张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多梦。老年人多梦,是一种亚健康的表现。

孔子因少梦而言衰,既是对自身信仰持之以恒的自豪,又是对精力不再充沛的悲叹。人总是要老的,不管向仁向智,有道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物,不可能脱离由壮及衰的自然规律,圣人也是难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不满百。”

篇12:挫而不折

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418    更新时间:-4-1《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 教案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  王晓凤一、教材分析:第九课“风雨中我在成长”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磨练坚强意志为主要目标。第二项目“挫而不折,积极进取”主要阐述要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战胜挫折的本领,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培养挫而不折的精神,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把自己磨炼成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二、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学生生活阅历浅,只看到挫折的消极作用,没有看到挫折对人格发展和智力开发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挫折,并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这对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发展健康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重点、难点:战胜挫折的途径和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    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战胜挫折的基本方法,才会在遇到挫折时冷静分析,找到合适的对策去战胜挫折,并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经受磨练,走向成熟,成为生活的强者。否则,会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容应对挫折和逆境,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能力目标: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认知目标:知道战胜挫折、磨砺意志的基本方法。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活动引领法、自主感悟法等。教学流程: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屏幕显示贝多芬画像---

师:刚才上课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生: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师:对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不管是伟人还是普通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可能有的同学还沉浸在刚才美妙的音乐之中,可这美妙的音乐声背后隐藏着贝多芬多少的艰辛。26岁的贝多芬,遭受了双耳失聪的打击,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充满了贝多芬那年轻的心灵。在苦难中他悲观厌世甚至走到了自杀的边缘。但是,不甘就此退出乐坛的强烈信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贝多芬曾经说过一句话---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我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学都能像贝多芬一样做生活的勇者、智者,都能在挫折中奋起。这就是本课第二项目所要讲述的问题。出示第二个学习项目:“挫而不折,积极进取”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板块:名人故事(媒体显示)师:在上一节课我让大家从网络、报刊、书籍、等媒体收集名人战胜挫折的事例,同学们肯定收集了许多资料吧,下面请全班同学分组进行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师:同学们收集的还真不少,古今中外的名人战胜挫折的经历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它激励我们,要在挫折中奋起,做生活的强者。老师也给同学们收集了两个典型事例: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图片,这是什么图?多媒体出示女排夺冠图、比赛图

生:女排夺冠后庆贺胜利的场面

师:11月15日中国女排以11战11胜的骄人战绩,重新夺回阔别了           整整的世界桂冠,并在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第31枚金牌。17年来中国女排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多媒体出示材料:1、聚焦中国女排:中国女排在1981至1986年夺得五连冠登上世界之颠后,就一直下滑且17年没有站起来。1988年汉城奥运会遭受重创,1994年巴西世界锦标赛上女排“历史性”获得第8名,跌落到了低谷.此后,郎平回国执教重新夺回的亚洲冠军及取得第七届世界杯比赛第三名,依然使中国女排无法问鼎悉尼奥运会。世界杯锦标赛中国队未能把握最后夺冠机会.这个打击对陈忠和和年青的中国女排来说,确实过于沉重,精神上的溃败比分数上落后更刺痛人心。

陈忠和上任后就重提女排的“草棚精神”,坚持走女排“两严”和“三从一大”原则,“两严”即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三从一大”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盛夏冒酷暑战高温,艰苦磨砥,挥洒汗水,……三年来队员训练得很苦,每次训练都是对自身极限的挑战,新一代中国女排终于以超人的毅力和卓越的奋斗夺得世界冠军。大家谈:

出示:1、中国女排在1981年至1986年夺得五连冠后遭遇了什么挫折?2、为了冠军之梦,她们是怎么做的?(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虽然通往冠军之路充满坎坷,但女排姑娘们仍然执着追求着自己的目   标,她们卧薪尝胆17寒暑,以超人毅力和卓越的奋斗,终于夺回了冠军,登上世界巅峰。多媒体出示陈忠和的照片:

师:同学们一定认识这个人吧。

生: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陈忠和。

师:陈忠和为了中国女排的奋起付出太多了。

出示材料:陈忠和的材料:陈忠和,21岁入国家女排当陪练,辅佐过五位主教练,经历了五连冠,与中国女排一起在低谷中卧薪尝胆十七载,每逢大赛对于陈忠和来说,既有汗水,又有泪水,还有血水,既要承受比赛压力,更要接受命运无情的摆布,家里连遭不幸――――少年丧兄,中年丧妻,父亲病故,母亲瘫痪刻骨铭心的大悲大痛。(1991年12月回家探亲,归京时妻子哭着与其道别,一个月后却接到了妻子车祸死亡的消息。同年母亲患脑血栓至今还瘫痪在床; 父亲因脑溢血压住进病房,出征悉尼前,陈匆匆回到龙海在昏迷的父亲床头默默流泪。等他从悉尼回来,父亲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一切对他打击太大了,但仍没动摇他深埋在心中的信念,那就是率领低谷中的中国女排东山再起,登上世界之巅峰。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中国女排十七年后重夺冠军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女排能在十七年之后夺回世界冠军,是陈忠和教练和女排队员们勇敢地面对挫折,顽强拼搏,艰苦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多年比赛训练积累的经验和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目标是分不开的)出示:央视“感动中国人物”对陈忠和的推荐理由是:他带领女排赢得了久违的胜利,而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一座阔别了十七年的奖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面对人生不幸坎坷的生活态度融入到体育事业中,他不仅在教女排姑娘们怎样打球,更在引导女排如何面对人生荣辱,他使女排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体育的魅力,他使女排和他一样,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总能面带微笑。这种微笑出自内心,也因此更加动人。师:真诚的希望同学们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振奋精神,增强自信,战胜挫折。(师过渡):我们知道,挫折无处不在,不但名人会遇到挫折,普通人同样存在烦恼和忧愁。 让我们进入第二板块:生活场景多媒体出示:1、活动:挫折处方单1 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四人。

2 每个学生在三张纸上写同样的内容:

“我目前面临的最大的挫折是:

3 然后传递给同组的另外三个同学,大家互相交流。

4 每个同学在纸上给同组的三个同学写战胜挫折的良方。

5 最后,把“处方单”交给原来的同学。师:生活中的挫折和烦恼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学习上、心理上,我们都遇到了不少,不过可喜的是,同学们能够正确的面对,冷静的分析,从容的解决。下面,请开动你的脑筋,伸出你的双手,让我们一起来帮助烦恼的小明。出示材料:烦恼记事本:《烦恼记事本》:9月22日 开学第一次数学考试我就不及格,我对自己失望至极,我真笨、真没用,我觉得前途一片黑暗。而且今天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他们一定都在说我笨。我该怎么办?

10月10日 今天学校要组建校足球队,我也想报名参加,可老师残酷地拒绝了,我的梦想就此破灭,我痛恨他,我再也不踢球了,可恶的体育委员还嘲笑我又矮又胖,象个矮冬瓜,我火冒三丈冲上去拿起凳子就砸过去――我是一个特别不幸的人!

思考:1、小明对待挫折与失败的态度正确吗?这种态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  2、如果你是小明的朋友,你将如何帮他解决烦恼?   3、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将如何面对挫折与逆境,并把它作为箴言送给小明。(学生四人小组思考、讨论 、回答)答案举例:1、不正确。――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迁怒别人。              学习成绩越来越下降,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上一篇:平洛幼儿园开班典礼简报dierqi第二期下一篇:重合同守信用申报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