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安全感调查问卷

2024-04-26

公众安全感调查问卷(精选8篇)

篇1:公众安全感调查问卷

政法干警为民服务调查问卷

1、您认为我县现在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

2、近三个月来,您所在地区周边是否存在违法犯罪?

3、请说说是哪些方面的问题最影响您的安全感?

4、您对社会治安最不满意的是哪些方面?

5、就如何加强社会治安提高公众安全感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6、您对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印象如何?

7、您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的?

8、您认为政法部门在公正执法方面做得如何?

9、您对政法干警为民服务有什么看法?

10、您认为政法机关开展工作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篇2:公众安全感调查问卷

一、您所在村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

好 一般 不好

二、您对当前我镇社会治安状况总体感觉如何?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三、您认为最缺乏安全感的地方?

学校周边 车站

娱乐场所

居住地

四、您是否愿意作为志愿者参加村的治安巡防工作?

愿意 基本原意

不愿意

五、您对社会治安最不满意的是哪些方面?

家中被盗现象 抢劫抢夺现象 公共场所扒窃现象 打架斗殴现象 赌博

机动车(自行车)被盗 遇到矛盾纠纷无法及时解决 居住地的安全

遇到非法侵犯时能得到合法保护 其他

八、您认为影响我镇公众安全感的主要原因是?

安全防范的宣传教育不够 警察巡逻和治安管理不到位 对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不够 流动人员管理不善 居住人口素质较低

本人或亲友受过盗窃抢骗等财产侵害 说不清 其他

九、您认为我区哪些安全防范措施不完善?

自行车固定停车点 家庭及防盗窗 安装报警器 路灯

夜间志愿者巡逻队 家庭防盗门 其他 以上都没有

十、您认为搞好社会治安提高公众安全感应从哪些方面加强?

法制宣传教育 青少年法制教育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 加大打击违法犯罪力度 增加巡逻力量

篇3:公众安全感调查问卷

应急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是传授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知识与一般技能的基本途径,是灌输和影响公众应急意识与思想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提高公众应急准备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公众应急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在应急管理的多方面开展了实践与研究,也开展了一定的突发事件的宣传和教育, 积累起了较为丰富、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经验[2]。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应急宣传教育不够,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完善,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并没有制度化[3],宣传教育形式单一。

为了掌握目前公众应急知识宣传与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了解公众对应急知识宣传与教育的认识,分析公众对应急知识类型的需求,以及期望获取应急知识的方式与渠道,对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对公众进行应急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以切实提高公众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有效增强公众的应急危机意识,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培养处理危机的能力。

1 公众应急知识宣传与教育需求调查基本情况

1.1 问卷调查方式和样本量

对在全国七个大区(华东、华南、华中、华北、东北、西北与西南),31个省份,采用入户访问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工作。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口分布情况确定调查样本,根据抽样误差控制技术和抽样方法测算,在全国实际完成调查共完成有效样本5065个[2]。实际样本情况见表1。

1.2 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2.1 性别情况

本次问卷调研受访者中女性比例为48.9%,男性占51.1%,男性被访者比例略高于女性。见图1。

1.2.2 年龄结构

本次调研中,20-29岁、30-39岁、40-49岁受访者比例相对较高,分别占总体的27.9%、26.0%和21.8%;50-59岁受访者占总体的14.5%;15-19岁和60-69岁受访者比例相对较少,分别占总体的4.8%和4.9%,见图2。

1.2.3 城乡结构

本次调研受访者中,69.2%居住在城区,16.3%居住在城乡结合部,13.5%居住在农村,见图3。主要是考虑重大灾害发生时,城市人口密集众多,灾害影响大和后果较为严重等情况。

2 公众对应急知识宣传与教育需求调查结果

2.1 公众对学习应急知识重要性的看法

在调查中显示,有88.2%的公众已经意识到学习应急自救、预防灾害相关知识,提高应急自救能力的重要性。其中45.8%的人认为非常重要,42.4%的人认为比较重要。说明随着近些年各类灾害的不断发生,学习应急自救、预防灾害、提高应急自救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见图4。

2.2 公众需求的应急自救知识类型

调查结果还显示,公众中有74.0%的对于地震相关的应急自救知识关注度最高。这应该与近几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的实际情况有关。其次,由于火灾、交通安全/交通事故与公众日常工作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希望学习火灾预防及逃生、交通安全/交通事故相关应急自救知识的公众比例也相对较高,分别占到64.8%和64.6%。事实上这些灾害类型也是与人民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内容。

此外,分别有60.3%、58.7%、58.4%、58.0%、54.4%、46.3%、38.8%的公众希望学习关于防止暴力侵害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依次还有关于突发性疾病、洪涝灾害、食品安全、危险化学品、电器安全、旅行等户外活动的安全防护方面应急自救知识。见图5。

2.3 公众期望获取应急自救知识的方式

通过对于应急知识的需求分析,进一步了解公众倾向于通过何种方式能够获得这些知识。调查结果表明公众更愿意通过“宣传手册、宣传册”、“电视上播放宣传片”和“在报刊、杂志上刊登相关知识”的方式获取应急自救方面的相关知识,分别有61.0%、57.8%和54.1%的公众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应急自救方面的知识。这也表明媒体在公众应急知识的传播中也以起到的重要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在宣传上也应适当参考,为民众提供更适宜的方式。见图6。

2.4 公众获取应急自救知识渠道与途径

本次调研发现,目前公众获取灾害预防、自救相关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电台(34.4%),网络(29.7%),知识讲座与宣传(16.9%),这与上面提到希望获取的方式还有一些差别,也是今后在制定政策和进行有效地宣传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的空间。按照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学校教育占到很大的比重,有些在课程中明确设置这些相关内容并作为毕业时需要考核的内容,这对于我国今后的素质教育也可提供参考。具体见图7。

2.5 公众对应急知识宣传与教育的建议

在调查上述内容之后,了解对于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在应急宣传方面有何要求和建议,结果显示公众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多种方式并举: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69.6%);对于学校教育的关注度较高,如将相关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应急意识与应急处理能力等(68.6%);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范围(66.2%);鼓励和组织企业、学校等集体单位集体参加相关方面的培训、演习活动(59.2%)。见图8。

3 结论

(1)电视、电台、网络等主流媒体的知识讲座与宣传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灾害预防、自救相关知识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和拓展应急知识宣传,并扩大宣传覆盖范围,节目多样性、知识性,并对于重大事件的讨论和案例的分析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2)建立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社会化应急教育体系。应急知识宣传和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青少年,建立不同层次的应急教育[5]。应将应急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加强基础教育,重点强调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提高。对于大学以上层次应在提高风险意识的基础上强调应急响应中的各种能力学习。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了解和掌握保障安全的方法技能。针对公众层面,加强社区应急文化建设,组织对于应急知识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各类常见危机类型的技能。企业和和社会团体应将应急文化教育和演练作为常态化的管理内容。

(3)政府和各级组织应将应急知识和文化的教育列入到应急管理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的提供给公众应急知识多样化宣传与教育,宣传应急知识,增强吸引力,扩大宣传效果;积极开展应急演习活动,增加公众的实战经验,使得在各种灾害来临时能从容面对,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

摘要:公众是突发事件应急的一个重要的责任主体,公众应急准备素质与能力的水平高低关系到突发事件应急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应急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公众应急准备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公众进行应急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在全国大范围的入户和网络调查,具体了解了公众对应急知识宣传与教育的态度与认识,公众对应急知识需求的具体类型,以及对加强我国公众应急知识宣传与教育的建议等。根据问卷调查了解到的公众需求现状和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扩大应急知识宣传方式和覆盖范围,建立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社会化应急教育体系,将应急知识和文化的教育列入到政府和各级组织应急管理工作中,可为今后制定应急知识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急知识,宣传与教育,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陈立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对策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7-23CHEN Li-mei.A strategical research on propagation andeducation of emergency public affair management[J].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 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Journal of Nan jing University of Posts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2007,9(2):17-23

[2]邢娟娟.应急准备文化现状调研与分析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6):79-85XING Juan-jua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mergencypreparedness cultur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Technology,2012,8(6):79-85

[3]姚迪.当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思考中国应急救援[J].灾害学,2009,24(2):134-137YAO Di.Some thinking about the current propaganda andeduca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J].Journal ofCatastrophology,2009,24(2):134-137

[4]邢娟娟.应急准备文化的推进与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9):115-120XING Juan-juan.Promoting emergency preparedness cul-ture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7(9):115-120

篇4:气候变化与社会公众意识调查

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

在气象学上,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1992年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过去150多年来,由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了现代化,紧跟其后,一些亚、拉美、非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路前行,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伴随而来的是主要由工业生产和交通消耗的化石燃料带来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空气中大量排放。创立于1988年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作为监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最权威机构分别于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发布了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第四份评估报告指出,过去的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74℃,最近50年有加速之势;200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379ppm,为过去65万年来最高,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这一科学界的权威报告强调,“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毫不含糊的”。预计在21世纪,全球仍将表现为明显的增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可能更加严重。

气候变化问题的社会学视角

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带来的深刻影响是全方位的,需要多层面、多角度的支撑力量。气候变化绝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反而更是一个社会科学问题,不是科学造成了气候变化,而是科学在社会层面的误用造成了气候变化;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不能单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更为重要。

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于2009年出版了《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提出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吉登斯悖论”,主要指这样一种困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它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是有形的、直接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会对它们有任何实际的举动。然而,坐等它们变得有形,变得严重,那时再去临时抱佛脚,定然是太迟了。纪录片《地球2100》深刻揭示了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导致的洪水、干旱、飓风、海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后一百年内持续增强以致失控难以挽回,人类社会文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面临着如同当年复活岛一样的历史命运,“吉登斯悖论”变成了不幸的事实。

国外对气候变化问题公众意识的调查

关于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态度,英国最大独资市场调查研究公司——MORI市场研究公司于2008年5月进行了一项关于气候变化的公众态度的调查。该调查从关注气候变化、科学不确定性及影響、信任或宿命论、对政府的态度、经济与环境、可再生能源的坚定支持、个人利益与社会规范、采取行动与个人责任、污染与环境等9大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态度。这次调查中,3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心”气候变化;更有高达47%的人说“相当关心”;77%的受访者认同这一说法,即“大多数人还没有做好付出巨大牺牲的准备”来帮助阻止气候变化。关于给英国面临的问题排序时,33%的人选择了经济作为最大的担心,只有7%的人将全球变暖排在首位。有相当高比例的人认为,“我们太弱小,无力回天”、“在国家采取行动之前,我们不应该有所行动”。气候变化似乎被看成了一种风险,解决它的责任归属于政府“当局”。这些调查结论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正在印证“吉登斯悖论”的观点,即气候变化问题尽管是一个结果非常严重的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公民来说,由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见、不直接,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计划中很少被纳入短期考虑的范围。

美国耶鲁大学和乔治梅森大学联合于2008年对2129位美国成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8%的美国公众确信由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正在发生,且很快会造成严重后果,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国内对气候变化问题公众意识的调查

2008年9月,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联合搜狐绿色频道开展了一次气候变化问题的公众网上调查。调查显示,被调查者的83.73%非常关心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97.6%已经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后果;88.91%的被调查者愿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行动,并且其中45.79%的人已有实践经验,42.29%的被调查者认为气候变化灾难会波及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事关百姓利益,老百姓最应该关心;62.57%的被调查者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自己很关心气候变化的影响;94.66%的被调查者愿意从自身做起应对气候变化。接近八成(79.2%)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应持积极的态度,但同时,也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45.34%)相信尽管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短时间内可能影响经济的增长,但从长远来看是利大于弊。调查结果表明,气候变化问题在中国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并且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持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愿意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2月,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中国科技部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在全国开展了“气候变化公众意识及消费者行为调查”活动。该活动从衣、食、住、行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民众消费观念的冲击。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16~18岁在校中学生和18~35岁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青年职业人员或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已在经受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只有25%的人确信了解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大部分受访者声明会选择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如愿意购买环保产品、减少垃圾产生、提高生活用品回收率等。在调查社会公众采纳环保行为的方式时,76%的人首选运用激励监督机制,69%的人认为社会认可性是行为改变的强劲动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青年群体不仅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而且乐于接受所有有效的改变。

2009年8~9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7大城市,及浙江诸暨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地区的3785名18~60岁常住居民进行了气候变化公众意识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公众认为最迫切需要治理的环境问题的前三项分别是空气质量、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气候变化问题排在第四位。近八成(76.9%)公众无法正确指出《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为控制碳排放而制订的协议,27.3%的公众误认为中国未签订《京都议定书》;近七成(69.8%)公众表示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超过八成(83%)的公众表示愿意为改善气候环境而付出实际行动。在涉及愿意用何种行为来应对气候变化时,多数公众选择的是成本较小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尽量少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多乘坐公共交通或走路、尽量开窗减少使用空调等。86.6%的公众表示通常是通过电视来获取气候变化相关信息;47.9%的公众通过报纸,39.8%通过广播和杂志,而网络新媒体只占到16%。调查表明,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参与意愿高,但认知有待提高,而传统媒体在推动公众参与气候变化方面功不可没。

|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编校:韩占雷

篇5:公众安全感问卷调查报告

您的性别 [单选题]

○ 男

○ 女

2.

您的年龄段是 [单选题]

○ 20 岁以下

○ 20-30 岁

○ 30-40 岁

○ 40-50 岁

○ 50 岁以上

3.

您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单选题]

○ 发达

○ 不发达

○ 一般

4.

您在购买食品时最关心什么 [单选题]

○ 价格

○ 质量

○ 味道

5.

您觉得一次性塑料碗筷干净吗 [单选题]

○ 干净

○ 不干净

○ 没注意

6.

你对一般性小饭店的卫生情况是否满意 [单选题]

○ 是

○ 否

7.

请问您对路边的小吃的态度如何 [单选题]

○ 反感

○ 喜欢

○ 没感觉

8.

您认为买来的水果、蔬菜的农药残留物会超标吗 [单选题]

○ 会

○ 不会

○ 不关心

9.

您如何看待您购买的食物中存在激素、添加剂等物质的情况 [单选题]

○ 存在但不影响健康

○ 存在并且有害健康

○ 不存在

○ 不追究

10.

当您就餐的食物不干净比如有苍蝇等您的态度是如何 [单选题]

○ 到相关的部门投诉

○ 找店家协调要求更换或索赔

11.

您觉得当地相关部门对国民卫生饮食的管理力度如何 [单选题]

○ 严格遵法

○ 应付了事

○ 不理睬

12.

您觉得目前公共饮食卫生方面安全吗 [单选题]

○ 不安全

○ 安全

13.

您是否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单选题]

○ 是

○ 不是

14.

您出门的交通工具是 [单选题]

○ 自家车

○ 公交车

15.

您所在地的交通现状如何 [单选题]

○ 优

○ 中

○ 良

16.

您对当地的交通现状满意吗 [单选题]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17.

您是否遇到过超载车辆 [单选题]

○ 经常

○ 偶尔

○ 不常

18.

请问您觉得交通事故是否全都无可避免 [单选题]

○ 全部是

○ 部分是

○ 都不食

19.

您觉得当地相关部门对交通的管理力度如何 [单选题]

○ 严格

○ 一般

○ 不严格

20.

为增强公众的社会安全感您觉得最应解决哪三类问题可多选 [单选题]

○ 加强治安管理

○ 实施奖惩制度

○ 严格制定法律法规

○ 普及安全教育

篇6:公众安全感问卷调查表

年龄:职业:

问卷调查内容(请在相关内容“√”)

1、你认为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否满意?

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2、您认为本地治安环境是否有所转变?

转变很大□转变不大□没有转变□

3、您认为今年本地的治安状况与去年相比,是否有所转变? 明显好转□一般□和以前一样□比以前差□

4、您认为本地那类治安问题最影响你的安全感?

刑事犯罪□交通事故□入室盗窃□抢劫抢夺□打架斗殴□吸毒贩毒□未成年人犯罪□公共秩序混乱□

5、您认为目前增加群众安全感最重要的是解决:(单选)增加街面警力□ 改进警察装备□ 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加强巡逻□ 加强青少年教育□ 提高警察素质□其他□

6、您认为当前政法队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

效率不高□态度生硬□执法不公□以权谋私□ 耍特权□刑讯逼供□工作推诿□贪赃枉法□ 警容风纪不整□不了解□其他□

7、今年以来,您和您家人是否遭受不法侵害(包括家庭财产):遭受过□未遭受过□(结束)

8、今年以来,您和您家人遭受不法侵害(包括家庭财产)的次数:一次□二次□三以次及以上□

9、您或家人遭受不法侵害是否报案:

是□没有□

10、报案后,公安机关采取了什么措施:

受理并立案□已破案□已调查了解或查处□未采取任何行动□其他□

篇7:社会公众安全感调查问卷表

您好!我是XX市调查队的调查员,我们正在进行一项社会公众

安全感状况的调查,需要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您回答的信息将受到《统计法》保护,谢谢您的合作!

XX市调查队

(一)近半年来,您所在地区存在哪些违法犯罪现象?(限选三项)

1、盗窃()

2、抢劫()

3、打架斗殴()

4、诈骗()

5、吸毒贩毒

()

6、制假贩假()

7、卖淫嫖娼()

8、其他(请注明)

(二)在您看来,影响我县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限选三项)

1、贫富差距过大()

2、民众法制观念淡薄()

3、警力不足()

4、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

5、流动人口太多()

6、其他(请注明)

(三)请问您知道泗阳正在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吗?

1、知道()

2、知道一些()

3、没听说过()

(四)请问您对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否满意?

1、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满意()

4、差()

(五)请问您周边或住地区所在小区出现矛盾纠纷能否及时得到排

查协调处理?

1、能及时处理()

2、不能有效处理()

3、无人处理()

4、不了解

()

(六)请问您周边或住地所在小区出现突出治安问题能否及时得到有效整治?

1、能及时()

2、得到了但反映多次()

3、反映了得不到有效处理()

4、无人处理()

5、不了解

(七)请问您所在的居住地是否经常见到民警、保安或其他人员巡逻?

1、经常见到()

2、偶尔见到()

3、从未见到()

(八)您认为当前本地政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限选三项)

1、效率不高()

2、态度生硬()

3、执法不严()

4、以权谋私()

5、刑讯逼供()

篇8:公众安全感调查问卷

调查方式:由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0级学生10人,每人就“调查职业”为任务分配原则,依据天津城市具体情况,展开问卷调查。实发问卷100份,收回100份,调查任务完成率为100%。其中受访者职业包括:退休人员(10人)、教师(11人)、个体工商户(9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11人)、服务业人员(14人)、农民工(11人)、文化工作者(9人)、公司职员(7人)、企业员工(8人)、大学生(10人)。

参加此次调查工作学生:杨哲、高嵩、吴曼芸、赵子嘉、刘璐、李百惠、付艳敏、王婉真、张玉、冯威。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撰写者:张玉

问卷Q.3印象最深的一件雕塑作品:

石窟佛像、维纳斯、大卫、兵马俑、仕女佣、观音像、说唱俑、乐山大佛等等。

问卷Q.4最满意的雕塑作品:大卫、维纳斯、罗丹雕塑等,另一些人不了解。

问卷Q.5最不满意的雕塑作品:酒店门口的石狮类作品等,一些人不了解。

问卷Q.6生活或工作环境中的雕塑作品与您的关系:

美化生活、欣赏作用、教育工具、带来精神力量、带给人愉悦的心情、增强艺术气氛等等。

问卷Q.7从身边的雕塑作品中,您希望享受到哪些文化权益:欣赏权益、知情权、参与提出意见等。

问卷Q.8这个时代的好雕塑应是什么样的:积极向上的、有时代特征的、生动形象的、有文化内涵的等。

上一篇:大三管理实习总结报告下一篇:求函数极限的若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