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2022-08-26

第一篇: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

——人类对生态的破坏 生态环境,英文名称:ecological environment ,意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 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生态地理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或称为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当其发展到一定稳定阶段时,各种对立因素通过食

物链的相互制约作用,使其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如果环境负载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弱化或衰竭。人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剧了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也因自然规律的反馈作用,而遭到“报复”。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有民意测验表明,环境污染的危胁相当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成为制约经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就全球来说,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的丧失;淡水资源紧缺;生物种消失;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人口激增等等。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情境也不容乐观,我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同时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我国的气温也呈上升趋势。下面我就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的全球变暖这一生态问题做简单的论述。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

来潜在的重大影响。地球正在升温,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 20世纪90年代是自19世纪中期开始温度记录工作以来最温暖的十年,在记录上最热的几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中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中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

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与此相关的报道也是举不胜举,比如 “全球变暖,孟加拉湾一小岛消失”“北冰洋含冰量剧减”“全球生物正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地球的‘冰河时代’将要来临?”“加科学家发现北极海永冻层完全消失”“海中的甲烷释放速度加快”“马尔代夫沉没百年倒计时”“北极冰川融化 地球或被淹没“水城”威尼斯再遭水淹”由全球变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报道也很多:“岛国马尔代夫将在海上建家园”“澳大利亚下冰雹,像高尔夫球一样大”“百年大旱:产粮大县面临部分绝收”“甘肃罕见雪灾,最深1.5米”“澳大利亚遭暴雨侵袭,墨尔本市区洪水齐膝”“地球或进入强地震频发期”“德国雪崩,46辆汽车挤成一团”等等。

这一切无不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不得不在这种严峻的时刻好好的反思我们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活动中有所改变,不要一味的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不考虑对生态带来的破坏。如果不这样,那么到最后受惩罚的只有我们人类自己。

第二篇: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反思

河南省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屈伟杰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本节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点运用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其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后在教学中,我还会经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第三篇: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课程论文

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 要: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其供水,环保,绿化,游乐等生态功能, 已逐渐被应用到生态城市建设中,传统的用混凝土等硬化覆盖河岸的城市河流整治方法,已 逐步被各国普遍否定,而建设生态河堤成为国际大趋势,城市河流整治应以保护,修复生态 环境为前提,以建立良好的滨水环境为目的。 关键词:城市河流,环境保护,河道整治,生态系统

1城市河流的作用与意义

河流是城市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加强河流生态维护,对城市生态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从生态学角度对城市河流进行整治,以及河流在城市中的生态价值,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明确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意义。城市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环境、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多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今河流治理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维护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性。城市河流治理与维持河流健康将对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河流赋予城市神韵,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依托,优美的河流景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内涵。城市环境建设离不开河流与水面,是城市景观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水赋于城市生命与活力,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首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与热岛效应。使城市物种具有多样性,景观变得生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实现城、水一体的人文设计理念。在河流被城市广泛使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享受的同时,生态环境倍受考验,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城市河流的整治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发展建设有着特殊的作用与意义。

水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融入城市市民的整个生活环境中。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促使人类向往自然环境,以人水和谐的方式处理城市与河流的关系。要结合城市景

1

课程论文

观规划,以水造景,把水景观融入城市景观,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构成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谐和富有情趣的滨水环境。 3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及整治

河流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正在受到建设者与居住者的关注,就我国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

河流在美化城市的同时,还承担着排涝、防洪之重任。首先,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开发都喜欢依山傍水。河道周围的土地开发与利,严重的损坏河床与河道。由于国民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在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污水涌入河道,对河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次,大量的人工河道修建,破坏河流湿地生物生存空间,随着河道的降低,河床到河岸的延伸空间缩短,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阻断了水系与土系之间的联系,高筑的防洪大堤,石砌的护岸,破坏了河流的自然规律,影响了水生态环境的同时生物种群受到影响。最后,大量的人工河,造成河道蓄洪能力减弱,使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从而出现一下雨就涝的现象。

3.2加强对城市河流的整治

城市化建设实现人文理念,对城市河流整治也要以人为本,对河流规划突破传统思路,引进先进的生态的环境设计理念,开展城市河流整治工作,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首先,在对城市河流整治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河流原有的自然特性与生物的多样性。自然河流对洪水具有一定的调节做用,在自然水流的长期作用下,所形成的曲流,浅滩等,能有效的缓解下游的洪水压力。在对城市河流整治的过程中,保持河流的曲折蜿蜒以及河流的多种形态,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保持了河流的原生态。其次,在对城市防洪的设计中,要把堵与疏相结合,蓄与泄并重的理念。增设河流过水断面,是现代防洪的新概念。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尊重河流自然演变规律,保留原有的河流,洼地,湖泊等。最后,河流护堤的整治,应按保持自然的国际治理准则,建设生态活堤,是今后城市河堤整治的发展趋势。把保护生物生存环境与创造生物生存环境做为首要任务,在考虑防洪功能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河堤生态效果,把河堤整治与水系,土系,生物链相结合,建造适合生物生长的,具有自然形态的河堤。

2

课程论文

4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城市化建设对河流水域的污染,污染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大面积的开挖,使得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生物栖息地缩小,严重的损害了生物的多样性,由水资源引发的社会问题已严重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4.1施实行政干预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水污染的防治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直以社会道德教育进行城市河流生态保护。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明文规定所有工业排放必须达标排放,否则就实行关停,整顿措施。从而增强了企业与各地方政府的责任心与紧迫感,推动了环境整治的脚步。

4.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实行国家补贴,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的原则,实行多渠道积资政策,执行排水许可与排污收费政策。同时也可将污水处理进行市场化,根据污水处理需要,按标准收取污水处理费,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提供公平竟争的平台,实行全新的治理污水理念,减少城市河道的排污量。

4.3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市政工程实行管网雨污分流,减少污水排放量,把分离出的高浓度污水在污水厂进行处理。实现高效,节能,减少河道环境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与建设,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进行工艺改造。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增,加大城市的供水量与污水排放量,然而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总污水排放的40%,在大城市已达到70%。加大城市污水投入建设,既清洁了城市又保护了城市河流生态环境。

4.4加强河道清理工作,消除河道内部污染源。河道内部污源多是产生在河道比较缓慢的区域,在水流平缓的河段一般都会累积污泥。污泥的有机物含量高,当水体的CODMN含量达到15毫克每升时,就是最差水质的标准。当气温变化,温度升高时,底泥上翻融入水体是造成城市河流黑臭的主要原因。因此,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工作,是清除河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4.5加强截污排污工作,禁止河道养殖。河道的污染源除了工业排放外,还有利用河道进行养殖的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等。生活污水可以通过市政工程设计,把生活废水直接送入污水处理站,污水经过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对上游养殖基地进行政干预,禁止在城市上游进行放鸭,养鱼行为,把污染降息到最低,

3

课程论文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4.6 控制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道,从根本上消除河流污染。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河流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 城市河流不应是接纳工业、生活污水的纳污之地。城市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那就意味着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城市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因此,城市与河流要和谐相处。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好水污染治理,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5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流的改造治理已经不容忽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如果我们把绿地比作城市之肺,那么城市河流则是城市的血管,而河水则是城市的血液。在对城市河流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应从全新的视角,全面地加以探索和研究,不应还停留在传统的河流治理上,过度追求防洪、排涝、排污等基本功能,而应着重考虑以自然和生态为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环节均贯彻“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及“人水合一”的理念,以城市河流生态的可持续性和维持城市河流健康生命来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保护好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城市建建设工程,保护好河流水环境就是保护城市,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自已。加强城市化建设,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4

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曹梅英,王建华.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山西水利,2008,(1)

[2] 刘树坤,刘树坤访日报告: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五)[J].河海水利,2009,(5)

[3] 朱向宏,刘兴仕,王宗亮,等.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J].节水灌溉,2010,(1).

[4] 沈清基.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学认识[J].上海城市规划,2008, ( 2)

[5] 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 2010, ( 11)

[6] 宋庆辉, 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水科学进展, 2009, ( 3)

5

第四篇:生态美学与环境保护

美的栖居

——浅论生态美学对环境保护理念的支撑

14中本2班

孙辉

14211420133

摘要:随着如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当前社会的现实与时代的特征,使得人们在谈到保护环境时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生态美,生态美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美学对环境保护理念的支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生态美学要求在环境保护时顺应自然景物的美的规律发展,并且还要注重人在其中所获得的幸福感;其次,生态美学要求环境保护着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要注重人的精神需求;最后,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能让人们自觉形成一种生态美的意识。

关键词:生态美学

环境保护

生态意识

精神家园

随着当代人类对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的觉醒,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在人文学科中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生态美学就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生态美学是一门将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的学科,主张“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生态美学的研究中。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这样的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诸多生态美学问题,都有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述。艺术源于自然,传统山水画作为中国画艺术的精华,更是离不开自然之本。自然之美应是一种和谐之美,而这种美只能心领神会却无法真正用语言表述。而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却将这种不能够言传的美临摹了出来,在作画的过程中,那种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就是这样一种和谐之美。作画之人将这种无与伦比的契合跃然纸上,便使这种和谐之美、自然之美传递了出来。例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面峰峦起伏、林木秀美,祥和的小村落点缀在自然山水间,溪流、飞瀑、亭台、小桥,随着画卷的不断展开,景随人动,人随景迁,让我们领略到人与自然的灵性律动,描绘出人

1 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不言而喻,谈到生态美学,最先让人想到的就是自然,然后就是人和社会,这也导致了如今人们在谈到环境保护时总能想到生态美的问题。毫无疑问,如今人们所倡导的环境保护理念已经融入了生态美学的思想。

首先,生态美学不仅仅要求在环境保护时顺应自然景物的美的规律发展,也同样注重人在其中所获得的幸福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许多地方的环境遭到了破坏,于是一种顺应自然环境同时满足人们需要的生产发展方式应运而生,而这里面所包含的就是生态美学的思想。由于现今经济发展的迅速,许多家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需求的追求,而是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精神需求。而在如今旅游业发达的前提下,“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津津乐道。“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生态旅游不仅仅着重与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关注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幸福感。如果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那肯定是不会产生幸福感的。若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没有打扰当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对他们的生活品质起到了提升的作用,那一定会产生幸福感。与此同时,来旅游的游客也能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下感受到幸福感与满足感。

其次,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寻求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即不仅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要注重人的精神需求,这也是生态美学的体现。现如今大热的“诗意地生活”的理念中就包含着生态美学思想。前段时间,网络上盛传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旨在倡导人们忘却生活里的世俗与嘈杂,力求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而这种诗意也是人们现在在倡导环境保护时的一贯热衷。诗意的生活不可能是人类独立于自然与环境的生活。如果说这句话中的“诗”所代表的是人类思想与灵魂的深度,那么这个“远方”所代表的就是人类理想的自然,而这“眼前的苟且”便是人类简单的生存欲望和财富权利的欲求。只有外物的理想化加上内在的深度化,才能达到忘却“眼前的苟且”。所以,诗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人类自我精神所达到的高度。然而人是不可能脱离物质世界生存的,所以这种“诗意地生活”不可避免地要与整个现实相契合,或 2 者说要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相协调。就好像我们口渴时喝茶,很多人不光是为了解渴,更是为了感受茶的馨香与内心的满足,所以我们会去讲究喝茶的茶叶、茶水、茶具等等,喝茶也就成了品茗,成为了一种审美对象。

最后,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能让人们自觉形成一种生态美的意识。我们所追求的环境保护理念是要塑造人们自觉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种自觉的环保意识也需要生态美学的引导。自觉的环保意识来源于良好的公民素质,而正确的审美意识是这种公民素质的一部分。如今,许多人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认为人类的价值与利益高于一切,他们所缺少的正是生态美的审美意识。就像古代的文人,在自然的体验中感受到了自然与灵魂的契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便是感受到了这种生态美,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去破坏这样的一种美。而环境保护理念的核心便是让公民自觉地产生这样一种生态美的意识,从而产生自觉的环保意识。

总之,生态美学对环境保护理念的要求不仅仅着重于自然与环境,还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曾繁仁. 生态美学导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叶 朗. 美学原理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3]高尔泰. 美是自由的象征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万书元. 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其意义 [J]. 江苏社会科学,2004(2). 3

第五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维护

庭院设计:对于那些经济较为发达或近郊型乡村而言,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经济得以发展的同时,乡村整体风貌受到了城市化建设的冲击,建筑物以现代风格为主,绿化植物选择上也偏向于运用城市园林植物,对乡土树种的采用越来越少,从而造成了乡村风貌、乡村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丧失。

有些乡村,由于人们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维护的忽视,造成多数乡村居住环境恶化,绿化状况、卫生条件差,普通存在有些地方“有人的地方没有树,有树的地方没人”;有些地方缺乏科学规划,大力引进外来树种,庭院绿化效果欠佳,不能很好的体现地域特色;有些地方绿化水平较低,绿化模式单一,生态服务功能降低,景观不和谐: 有些地方村民绿化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管理,年年栽树不见树等等的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充满乡村风情、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受到威胁,倘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制约乡村各项事业的开展,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乡村庭院是乡村居住环境的重要元素,也是乡村景观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绿化不仅能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还可以美化乡村,为乡村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因此,注重对乡村庭院的整治与规划,科学指导乡村庭院绿化建设,是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重要途径,也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目前,国家关注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乡村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乡村庭院绿化作为“村容整洁”的一项实质性的内容,开展乡村庭院绿化意义重大,它不仅能美化家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还可以促进乡风文明,农民致富的需要。

开展乡村庭院绿化是实现村容整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措施,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z}.对于开展乡村旅游事业的地区而言,乡村景观中的乡村庭院作为乡村旅游的游览项目,可以反映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还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

而且良好的乡村庭院环境,还有助于开展“农家乐”项目,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 但目前我国对于乡村庭院的研究主要是在庭院经济、庭院生态等方面,并且对于庭院绿化的研究也多是从别墅庭院绿化、城市居住区绿化等方面进行的,而对乡村庭院绿化的研究则不完善,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若一味地照搬城市绿化模式,将会带来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乡村庭院绿化进行理论研究与技术探索,为今后构建功能完备、景观和谐的乡村庭院绿化体系提供参考。

庭院设计:HTTP://WWW.YXSJTY.COM/

上一篇:手术室实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师生共读一本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