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县凉坪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2024-05-03

巧家县凉坪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共9篇)

篇1:巧家县凉坪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巧家县凉坪煤矿四大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巧家县凉坪煤矿自建矿以来,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采取生态环境保护与煤矿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取得了环境保护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成立机构,强化管理。建矿伊始,凉坪煤矿就注重矿区生态治理,专门成立了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办公室,聘请了专职环保管理人员,配合乡、村做好矿区生态保护的同时,专抓矿区荒山人工绿化、复耕绿化工作。

二是履行职责、制定措施。为做好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煤矿与东坪乡人民政府,凉坪村委会签订了林地占用协议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议,同时向巧家县林业局提出林地占用申请,并得到了批复,同意煤矿占用林地0.361公顷。制定了《巧家县凉坪煤矿环境保护意见》,并报巧家县环境保护局,得到了批复认可。之后,又委托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编制了《巧家县凉坪煤矿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明确制定了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三是加大投入,狠抓落实。煤矿按照既定的保护治理措施,先后投入近百万元资金,组织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首先是植树造林。对矿区荒山进行人工绿化,种植各类树种 10多万株,绿化面积达1000余亩。同时对矿区当地和周边群众退耕还林每亩给予100斤大米补助,激发了群众退耕还林积极性。其次是建设拦砂坝。在矿区河道修建拦沙坝1座,一方面减少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拦截的砂石可用作矿区建材,防止了地表的破坏。再次是固废处置。煤矸石主要用于采空区地表塌陷回填,回填后复土植树;部分用于铺设矿区公路路面。然后是废水处理。矿区内污水采取先沉淀后排放的措施进行处理;在煤矸石堆场周围和煤仓附近修建截洪沟,减少进入堆场降水径流量,确保污水治理和达标排放。

四是和谐发展,实现多赢。为杜绝 矿区周边群众对植被的破坏,解决群众的生活燃料问题。煤矿免费向 矿区周边群众发放节能炉200个,向矿区当地群众无偿提供生产生活用煤,对周边群众按成本价提供生产生活用煤,不仅减少了当地和周边群众的劳动力,还使矿区植被逐渐得到了恢复,矿区逐渐变绿了。目前,矿区范围内植被与矿区外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矿区范围内绿树成荫,植被茂盛,矿区外荒凉一片。

篇2:整合煤矿生态环境治理特点

1 煤矿基本概况

1.1 煤矿概况

该矿是由原先的3个煤矿及扩大区原地整合而成, 3个煤矿均于2009年之前关闭。煤矿位于陕西省府谷县新民镇西, 面积约9km2, 开采33、44和52煤, 单水平斜井开拓, 长壁综采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地面工程包括工业场地 (在原先一个煤矿的工业场地基础上改扩建而成) 、排矸场 (新建) 及炸药库 (新建) , 场外道路包括工业场地进场道路及炸药库进场道路。目前井下、地面工程已基本完成, 正在进行设备安装。

1.2 方案范围

根据煤矿已批复的环境影响报告, 煤矿生态调查范围为煤矿边界外扩200m, 面积约12km2。评估区包括场地区、排矸场区、道路区、地面塌陷区及5年地面塌陷区, 面积约5km2。

2 生态环境调查

2.1 矿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本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 属于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蒸发量相当于降水量的4倍。区内地表水系属黄河水系, 均为季节性河流。调查区地势西高东低, 相对高差约252m。地貌类型为河谷阶地和黄土梁峁沟壑, 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土地利用现状类型[1]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其他土地共6个类型, 其中草地面积最大, 约占调查区面积的60%。植被类型为典型的草原植被, 代表群系为铁杆蒿群系。植被覆盖度以低和极低覆盖度植被为主。土壤类型以栗钙土为主, 存在极强烈水力侵蚀。根据现场调查, 调查区发现由采煤引起的大型[2]地面塌陷1处, 由原先的3个煤矿于2003至2009年开采33煤上分层形成, 由于均采用房柱式炮采, 现场调查部分区域已产生塌陷坑及裂缝[3], 而局部还未塌稳, 所以该塌陷现状稳定性较差, 威胁耕地0.9030km2、林地0.2361km2、草地2.1020km2及裸地0.0075km2。

2.2 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调查

2.2.1 场地区

工业场地占地11.45hm2, 为采矿用地, 目前正在建设, 经过现场调查, 除生活福利区有少部分已完成了绿化外, 大部分区域还存在未绿化区域。整合前2个煤矿的工业场地还未进行闭坑治理, 对生态环境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2 道路区

煤矿新建道路为工业场地进场道路及炸药库进场道路 (后统称“道路区”) , 总占地1.10hm2。经现场调查, 两条道路均已绿化完毕, 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整合前煤矿的进场道路均是在乡村道路上扩建的, 目前已作为村民生产生活使用。

2.2.3 排矸场区

占地0.27hm2, 经现场调查, 目前还未堆积矸石, 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整合前煤矿产生的矸石均被周围砖厂拉走综合利用。

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3.1 开采区影响预测

经过预测, 煤矿5年期将会对部分乡村道路造成损坏, 从而影响车辆及行人的正常通行。此外5年开采产生的地面塌陷还将影响0.4km2的原有地面塌陷, 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地面塌陷不同区域的变形程度, 对煤矿5年区内受影响的土地类型、面积及影响程度进行预测。预测分级结果见表1所示。

单位:km2

3.2 场地区及道路区影响预测

场地区及道路区均为采矿用地, 预测5年期无新增占地, 两者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整合前2个煤矿的工业场地对周围生态环境也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3 排矸场区影响预测

预测5年期每年约有1.35×104t矸石堆放, 将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4 治理措施及工作量

4.1 地面塌陷区

治理范围包括了原地面塌陷区及5年地面塌陷区。

4.1.1 裂缝充填

采取周边以及裂缝上坡方向就地取土的方式人工充填, 经计算, 裂缝填充面积11.31hm2。

4.1.2 耕地恢复治理工程

主要为土地平整。即对起伏不平不便耕种的塌陷地, 通过就地平整法进行挖补平整, 保证标高基本一致, 有利于耕种和植物的生长。经计算, 需要平整土地30.30hm2。

4.1.3 林地恢复治理工程

由于此区域的特殊性, 林地及园地复垦主要采取的是对受损的树木, 及时扶正树体, 保证正常生长。经计算, 需平整土地0.12hm2, 抚育林木约149株。

4.1.4 草地及裸地恢复治理工程

对填充后的土地进行人工平整;土地整理后, 选择优良草种播种, 进行草地改良;严禁放牧, 尤其在复垦恢复阶段。需要平整土地1.12hm2, 需要紫花苜蓿草籽33.35kg。

4.1.5 乡村道路治理

由于5年区内道路都为土路, 仅进行裂缝充填。

4.2 场地区

4.2.1 新建工业场地

计划在生产区及生活福利区种植侧柏、油松两种乔木以及紫穗槐灌木和草籽, 植树面积2.83hm2, 需要苗木 (含紫穗槐) 3208株, 种草面积3.83hm2, 需要草籽114.91kg。

4.2.2 整合前原有工业场地的治理

整合前两个煤矿的工业场地占地面积分别为3.21及2.79hm2。共需场地平整6.00hm2, 草籽选用紫花苜蓿, 共需草籽180.0kg。

4.3 排矸场区

对5年新增矸石进行治理, 需0.15hm2顶面进行压实并平整, 覆土0.3m后种草绿化[4], 共计绿化0.15hm2, 需覆土750m3, 种草面积0.15hm2, 草籽选用紫花苜蓿, 共需草籽4.5kg。

5 结论

对于整合煤矿生态治理的重点必须包括原有的场地、道路及排矸场等区域, 在治理这些区域时还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尽量将这些区域恢复治理到与周围地类一致, 种植的植被也应用当地的优势种, 在不得不引进外来种时, 要进行专门的论证。在新矿进行开采之前必须将已有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妥善治理, 做到清理旧账、不欠新账。此外, 本方案对于异地整合煤矿的生态环境治理方案的编写也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2]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S].2000.

[3]贾宏林, 冉广庆, 何宝林.煤矿地裂缝的发育与成因研究[J].陕西煤炭, 2007, (4) :11.

篇3:巧家县凉坪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关键词:煤矿;地质勘探;地质环境;综合治理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质勘探领域的投入自2012年达到顶峰的1400亿元左右后开始逐年减少。在环保理念下,地质勘探领域的市场收紧,市场上的矿产品价格走低,导致投资减少,同时我国在地勘领域呈现出畸形的产能过剩状态。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矿勘探既面临着市场紧缩的挑战,又有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关键还是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地质勘探技术,并加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一、地勘技术

1、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一般包括采区地面地震勘探以及矿井地震勘探。前者主要是针对矿井区设计前,利用该技术,勘探采区的地质构造以及可能断层发育情况、煤层赋存状态和煤层底板的起伏,并且评价含水层的影响,同时指定防治水害的措施。该阶段主要是针对采区范围小构造的勘探,包括5m左右落差的断层、采空区分布、陷落柱。后者则主要针对井下的勘探。一般有四种勘探方法。其一,井巷二维地震勘探,这是地震反射波方法的一种,且应用最为广泛。沿井巷走向布置覆盖观测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近源全空间多分量勘探时,要依据煤层的分布以及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来设计合理的观测参数,确保观测数据准确。其二,地震波超前探测,即地震超前预报技术,井下环境十分复杂,井下观测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所以必须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尽可能多地设置激发点和接收点,超前采集地震数据,提高探测效果。其三,瑞利波勘探,瑞利波就是在激发点水平面附近传播的波,首先通过采集瑞利波,其次从已知资料中分析得出不同频率面波的速度和波长,并制作离散分布曲线,反演得出地质解释。其四,槽波勘探,将煤层作为低速波导,并在其中激发以及传播导波,进而探查煤层。

2、地质雷达勘探。该勘探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一定范围内的不均匀体(如空洞、岩石、水体)的分布以及岩性的变化,在大比例尺构造以及岩体结构形态的使用中效果良好(注意是近距离)。

3、电阻率法。该方法的依据是岩土介质的导电性,通过对人工建立的稳定电流场分布规律的分析来找矿或解决某类地质问题。

4、井下直流电法透视。这种方法可主要用来探测水文地质异常区域,在煤矿勘探中主要是探测采煤面内的导水构造、煤层底板的含水层。

5、坑透法。又称无线电波透视法,即向地质体发射无线电波,并观测电波在传播途中场强的衰减确定异常体位置和形态。

二、综合治理

尽管我国地大物博,但接近14亿的人口数量,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对能源需求量的提高。特别是火力发电行业对煤炭的需求极大。尽管新常态下矿产品市场紧缩,但依然保有相当规模的市场,所以煤矿行业在目前依然是热门产业。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开发和利用程度高,技术也相对成熟、系统。但是长久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煤矿开采当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如不合理开发、不科学的规划等给地质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破坏资源等等。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会挖掘出很多埋藏在地底深处的有害物质,这些物质扩散开就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其次,地質灾害问题,在开采煤矿时,很明显会造成地质构造的破坏,这可能导致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后,破坏资源问题,主要是地下水资源会遭到破坏。这些问题又会对煤矿开采工作造成困难,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在强调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做好地质勘探以及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破败的生态环境在治理时所要耗费成本极大,所以做好地质综合治理工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外部政策,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要建立起完善的财政支撑体系,将环境保护纳入公共财务制度当中,加强各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并以有偿的资源使用原则为准,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及治理费,同时强制要求资源利用单位缴纳一定的补偿金,充实治理资金库。另一方面,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二,治理措施。一方面要針对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详细的调查取证,并进行备案。要将煤矿开采当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其特征的资料进行汇总,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地质灾害的预判能力,做好预防工作,特别是要积极采用新型的勘探技术,进行超前勘探,准确掌握地质情况,确保安全生产。另一方面,要建立起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对矿区地质环境当中的动态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评价。而这些动态因素包括矿区瓦斯情况、地表水、地下水、放射性物质等,并辅以新式煤矿开采技术,以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指导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整体把控环境问题。要组织专门地质环境人员,辅以先进的设备,组成小组,专门从事地质环境的检测。主要任务是针对矿区开采工作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细致的调查,并进行详细准确的评价与预估,实施过程控制,动态观察。从整体上把控地质环境的变化,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原则,为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结束语:在新常态下,煤炭行业依然保有相当规模的市场,煤炭行业依然是热门行业之一。长久以来,在煤矿开发过程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导致地质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造成各种地质环境问题时有发生,在国家强调安全生产的背景下,抓好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十分必要而且重要,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往往破坏易,治理难,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而且任务艰巨的工作,必须要抓好地勘技术,并考虑各种外部或内部的因素,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最终实现煤矿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立刚.探究煤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3,11:174-175.

[2]许超,张艳芳.关于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5:47.

[3]袁桂琴,熊盛青,孟庆敏,等.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地质学报,2011,11:1744-1805.

篇4:谈煤矿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

煤炭的开采形成了以煤矿为中心的工业产业的发展, 由于生产的特殊性, 其在促进地域性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破坏了矿区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造成大气、土壤、水域等的污染。随着煤矿矿区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恶化间的矛盾产生,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成为促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地煤矿把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 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

1 煤矿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大量粉尘飞扬是形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露天堆放的储煤堆、逐年生产形成的矸石山、运煤皮带走廊、地销系统汽车外运时产生的粉尘以及燃煤锅炉产生的烟气等等, 由于煤的湿度小, 在生产过程中、存放、运输时均产生大量粉尘, 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有害有毒气体超标, 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且局部地区大气能见度差, 交通受到一定影响。且大量粉尘造成矿区及周边建筑表面、地面、道路等场所尘土堆积, 遇到大风天气尘土飞扬是矿区“脏”形成的主要因素。

1.2 逐年形成的矸石山是影响矿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煤矸石产生的总量包括掘进、采煤过程中开采出来的矸石以及洗煤厂生产过程中洗选出的矸石, 约占原煤总量的15%~20%, 例如年产600万t的矿井, 年产矸石90万t~120万t, 总容积60万m3~80万m3, 按堆积高度20 m计算, 则需占地3 hm2~4 hm2, 因而煤矸石的堆放需占大量土地。

矸石堆放时如不采取一定措施, 通过雨淋渗透将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且煤矸石中所含的黄铁矿 (主要成分为二硫化铁) 易被空气氧化, 放出的热量可使煤矸石中所含煤炭风化以至自燃, 燃烧时发出难闻的气味和有害的烟雾对人的身体造成危害。常年积累的矸石堆放成山, 造成矿区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

1.3 塌陷地对环境的破坏

我国的煤炭多埋藏在数百米乃至千米以下, 因而采煤方式多为井巷开采法, 煤炭资源开采完毕后当撤去支护设施, 采煤后的空巷往往会冒顶, 造成岩层下降从而引发地面沉降, 而地表塌陷还会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同时对地面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和输电线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在人口密集的村庄, 大量的裂缝引起人口迁移, 造成村庄搬迁等。

1.4 水体的破坏与污染

煤矿开采使岩层产生竖向裂缝从而引起区域性水位下降, 并造成地面干涸、居民用水困难, 使人们生活用水越采越深。而在采煤过程中必须排出工作面四周的水或潜水, 而大量排出的水形成径流, 破坏了区域性的良性补水途径, 造成水资源的不平衡。

煤矸石在堆放过程中, 经降水淋洗后部分物质被溶解, 并形成地表径流流进水体, 其所含的有害成分污染水体。

2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原则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应贯穿煤炭生产的全过程,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的原则, 根据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气象、地理因素, 合理确定生态环境治理的内容, 优化矿区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布局, 秉承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环境。实现安全稳定, 对人类和动植物不造成威胁;对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与周边自然环境及景观相协调;恢复土地基本功能, 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生态有序、经济合理”的原则, 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最终创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花园式新矿区。

3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追求的目标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不是盲目的, 作为企业需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 但更多的是追求经济利益, 以最小的投入求得最大的产出, 因而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要达到与功能性、生态性、视觉性和经济性有效结合的目标。

3.1 与功能性的结合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是与煤矿生产息息相关的, 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涉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从影响生态环境的各个环节出发, 才能彻底恢复区域小气候、小环境。通过改造地面生产系统、储装运系统、煤场等来解决粉尘污染问题;通过矸石山、塌陷地治理解决绿化、水体污染问题, 进而还林、还耕以造福百姓。

3.2 与生态性的结合

结合自然环境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气象、地形、地貌影响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因素,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通过对矿区生产、生活区的改造, 建筑空间变得井然有序;行道树的种植、小游园的设置、矸石山的绿化等等手段, 使矿山绿化率、绿地率逐年攀升, 矿区空气日渐清新, 达到小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3 与视觉性的结合

矿区建筑空间的合理整合、道路系统的分流、粉尘的治理、绿化的增多使矿区面貌焕然一新, 空气质量越来越好, 原来矿区给人们的“脏、乱、差”现象不复存在, 现代化、工业化、标准化、花园式的具有煤炭企业文化特色的新矿山展现在人们面前。

3.4 与经济性的结合

企业在对消耗环境资源进行补偿的过程中, 要讲求经济效益, 确保以最小的经济投入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治理恢复生态环境, 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 企业的投入只有得到回报才有治理和恢复的动力, 以保证矿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4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方法

生态环境的恢复需循序渐进、由简入繁、从近至远逐步实施, 使矿区“绿化、净化、亮化、美化”, 以达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4.1 绿化

植树造林、植草护坡、扩大植被是调节局部生态小环境的有效途径, 绿化的场所包括生活区、生产区、塌陷地、矸石山等场所, 通过设置小游园、绿地、公园、种植行道树等手段来改善人们工作、生活的场所, 从而增加了绿化面积、净化了空气。

4.2 净化

地面生产系统、储装运系统、地销系统、燃煤锅炉、矸石山等场所是煤矿产生粉尘的主要场所, 达到净化的目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粉尘飞扬, 有效的手段即是封闭、治理。

1) 地面生产系统、储装运系统、地销系统:a.运煤走廊的封闭, 且在走廊内设置喷洒设施, 保证煤的湿润度, 减少皮带运输中的粉尘。b.储煤场的封闭, 最初经济条件稍差时煤场四周设置挡风抑尘墙从而形成半封闭煤场, 再加上喷洒系统湿润煤, 根据风的作用原理达到防止粉尘扩散的作用;经济条件许可后实现原煤不落地的原则, 设置储煤仓来堆放原煤、块煤等 (保证储量满足日生产量3 d~7 d的产量) 。储煤仓直接和装车系统连接。c.煤炭在地销时要求地销场地硬化并洒水防尘, 运输车辆应采取围挡、遮盖等措施。

2) 燃煤锅炉:设置脱硫设施,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净化空气。

3) 煤矸石山:复垦利用是煤矸石治理的最好办法, 进而恢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为解决煤矸石山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一是搬掉矸石山, 将矸石运往塌陷区或低洼地作为充填复垦的填充物;二是对矸石进行综合利用;三是对矸石山整形改造, 植树造林, 达到消除危害, 美化环境的目标。

4.3 亮化

矿山亮化的重点是矸石的治理, 消除矸石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植树造林或复垦, 使矸石山成为当地一大亮点。矸石治理分两种情况:一是既有矸石山的治理;二是新产生矸石的治理。

1) 既有矸石山治理:a.综合利用, 可用于平整工业场地、修筑路基、建材原料、充填塌陷区等;b.整形改造、植树造林;c.如为自燃矸石堆则应先灭火, 然后改造。

2) 新产生矸石:《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规定“禁止建设永久性煤矸石堆放场 (库) 。确需建设临时堆放场 (库) 的, 原则上占地规模按不超过3年储矸量设计, 且必须有后续综合利用方案。”因而在选择场地时尽量选择在荒弃的缓坡峡谷, 且地基稳定地区, 适宜封场后用于复垦或植树造林, 还耕还林, 造福百姓。

4.4 美化

建筑物的井然有序, 粉尘的治理, 矸石山植树、栽花、种草, 在废弃地建设公园等等措施, 使矿山生态恢复, 减少了污染, 矿山处于绿色的海洋中, 美景如画。

5 结语

在当前推行“绿色、环保”的大背景下, 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的原则应始终如一, 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 逐步恢复生态功能, 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1]冯国宝.煤矿废弃地的治理与生态恢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2]HJ 651—2013,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 (试行) [S].

篇5:巧家县凉坪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1、引言

石壕煤矿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东部,于60年代由武汉煤炭设计院设计,开采二1煤层,1971年底开始建井,1984年底建成投产。全井田共布置四个采区,11采区已回采结束,12采区和13采区为矿井目前的开采采区,14采区尚未开采。矿区包括煤炭生产加工区(工业场地区)、煤矸石区(矸石山区)、生活中心区、公路及铁路区。

2、矿山地质环境

2.1地层岩性

井田内西部及北部基岩广泛出露,据地表基岩出露和钻孔及生产矿井揭露,地层由老至新发育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2.2地质构造

石壕煤矿井田位于陕渑煤田西部,处于渑池向斜仰起端的北部,基本处于渑池向斜的轴部,总体为一倾向E的单斜构造,矿井构造复杂程度应为中等构造。

2.3含煤地层

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其中山西组下部的二1煤层为普遍可采煤层,太原组下部的一3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3.1评估范围和级别

3.1.1评估范围

根据石壕煤矿井田资料及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矿区采掘活动影响范围没有超过井田范围,故本次评估以该煤矿的井田边界作为评估区边界。

3.1.2评估级别

(1)评估区重要程度。石壕煤矿评估区内共有1个乡镇,涉及自然村庄15个,其中集中居住区人口500人以上的自然村庄有3个,井田范围内有陇海铁路和310国道通过,破坏耕地、园地,因此评估区重要程度确定为重要区。(2)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石壕煤矿现有实际生产能力为0.9Mt/a(90万吨),根据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标准,其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中型。(3)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评估区内断层较发育,矿井进水边界条件中等。二1煤层顶板多为大占砂岩,岩体稳定性好;二1煤层底板以黑色砂质泥岩为主,岩体稳定性中等。井田内现有地下采空区面积2.6km2,现状条件下采空区面积较大,地面下沉量为1~6m,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少,危害小。地处丘陵区,微地貌形态较复杂,地形起伏变化中等。综上,可判定评估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4)评估级别判定。综上,确定石壕煤矿井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

3.2现状评估分区

(1)严重区(I)。主要位于工业场地及其它场地、11、12、13采区已采空区域,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与影响程度差异,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又细分为3个亚区,分别是①工业场地及其它场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I1)、②井田西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I2)、③井田北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I3)。(2)较轻区(III)。位于石壕煤矿井田东部和南部,该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形起伏不平,现阶段地表以村庄、农田及未利用土地为主。该区目前受开采活动影响小,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矿业开发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为较轻,对含水层破坏较轻,基本不对土地资源造成影响和破坏。

3.3预测评估分区

(1)严重区(I)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与影响程度差异,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又细分为4个亚区,分别是①工业场地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I1)、②井田北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I2)、③井田西部矿山地質环境影响严重区(I3)、④井田南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I4)。

(2)较轻区(III)

主要分布于矿山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以外的其它区域,该区在预测年限内不受开采活动影响或受开采活动影响程度较轻。

4、矿山地质环境防治

4.1近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按石壕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在治理近期,安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2个,包括地面塌陷及地裂缝治理工程1个、矸石山滑坡防治工程1个。

4.1.1地面塌陷及地裂缝治理方式

(1)地面塌陷治理方式

本次地面塌陷治理工程设计中尽可能采取“矸石充填法”或“挖高垫低法”增加地面标高,或采用“疏水排导法”消除陷区积水等方式实施土地平整,尽量减少开挖取土坑获取土源充填的方式。

(2)地裂缝充填方式

对不同规模的裂缝,其处理方式不同,针对裂缝特征,可采用自然恢复、人工治理和机械治理3种方法。

4.1.2矸石山滑坡防治

为防止矸石山发生滑坡、渣石流等地质灾害,在矸石山下游用地边界采取维护结构,如挡渣墙、沙袋等。本方案设计采用矸石山坡脚挡墙,目的在于防止因疏松或暴雨冲刷而产生滑坡。遵循经济、安全与施工便利兼顾的原则,采用浆砌石重力式挡渣墙,墙型采用墙背直立型。

4.2中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按石壕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在治理中期,安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2个,包括12采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治理工程和13采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治理工程。

4.3远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按石壕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在治理中期,安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2个,包括14采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治理工程、工业场地土地整理工程和矸石山生态恢复工程。

4.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主要有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的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三项。

5、结论

石壕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矿山规模为中型,确定该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现状评估划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3处,较轻区1处;预测评估划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4处,较轻区1处。部署治理恢复工程8个。其中,地面塌陷及地裂缝治理工程4个,矸石山滑坡防治工程1个,工业场地土地整理工程1个、矸石山生态恢复工程1个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1个。

篇6:煤矿废弃地生态恢复治理研究

关键词:煤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

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财富资源, 它的开发和利用虽然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 找到合理解决由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生态环境问题也迫在眉睫。

1 煤矿区废弃地貌条件与评价

1.1 地形地貌条件

由于采矿过程中需要挖和填入大量的土方石, 因此造成地貌高低起伏, 支离破碎, 使其周围地形地貌发生较大改变。

1.2 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影响了山体的稳定性, 使废弃地中的排土场和煤矸石山风化的土质中粉砂岩、石砾比例大, 水土保持能力差, 使得有机质容易从土壤中流失, 而毒性物质的含量过高, 因此植物无法生长。

1.3 生物多样性被限制

煤矿地区的地质条件严重的摧毁了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而水体污染导致水生物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开采过程中噪音污染对动物及微生物产生严重的影响, 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被摧毁。

1.4 地下的水系统

矿山疏水系统排放的废渣废水破坏了地下水整体的水均衡系统, 同时雨水将采矿时堆积产生的尾砂矿带入地下水层, 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2 煤矿废弃地生态恢复治理

2.1 利用地质条件, 进行土地复垦

利用煤矿废弃地的自然条件和土地类型, 复垦土壤使其成为耕地, 从而达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并且为植被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复垦后的土壤较原来的相比, 土地质量较高, 水土流失情况较轻, 生态水平优于原生态质量。但在复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复垦费用, 注重在复垦后能获得相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2 利用植被恢复矿区生态

大多数的煤矿废弃地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 使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很难将其修补或恢复, 特别是土壤基质已经发生变化的区域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因此, 应进行下列方法进行植被恢复。

2.3 筛选适应能力强的植物物种

植物物种的筛选不仅是煤矿废弃地植被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还是生态恢复的有效手段。选择的植物物种最好为地方乡土树种, 若需引用外来物种, 则需考虑物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环境协调能力, 以防外来物种引起当地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造成生物灾害。

2.4 选择积极有效的生态恢复对策

植被生态恢复可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在复垦后的土地基础上种植已筛选好的优势植物, 形成简单的植物群落, 并在此基础上播种其他植被以丰富植物的多样性, 稳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次在具有稳定生态系统的区域种植适应能力较强的经济植物, 以此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5 配置合理的种群结构和群落结构

在矿区废弃地恢复时期, 将筛选获得植被进行合理的搭配种植, 例如乔木、灌木和草丛的搭配, 以此形成多种结构、层次和类型的植物群落, 进一步形成丰富复杂的植物环境, 营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合山市地处亚热带气候区, 常年水热丰富, 因此此地矿产废弃区重建中应选择乔灌草资源进行配置种群结构和群落结构。

2.6 积极采用适宜的生态恢复措施

一般煤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主要包括井口植被、 煤场和煤矸石堆场、矿山公路和矿区居民生态恢复几个部分。

井口植被生态系统恢复。为达到此类要求, 井口周围应以回填客土和植树等方法为主, 同时, 应对停产矿井的地面采取防护措施, 防止对所在的地域造成地质威胁。

煤场和煤矸石堆场生态系统恢复。 改良土壤、推平复土和植树造林为恢复其生态系统的主要方法。设计绿化防护时应按照高矮排序, 形成良好的防护层防止粉煤等物质产生的大气污染。

矿山公路的生态重建。为保护矿山公路周边水库及河段的环境, 可采用沿岸种植防护林带、水源林、经济林和竹子林等方法。

矿区居民生态恢复。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建设等措施是对居民区生态恢复最可靠有效的措施。

结束语

篇7:巧家县凉坪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 环境损坏 治理方法

0 引言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约占74%,煤炭提供了78%的发电能源,70%的化工能源和60%的民用商品能源[8]。我国2005年生产煤炭21.9亿t,规划2010年为25亿t,2020年为28亿t,煤炭将长期是我国的主要能源[9]。煤矿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它主要是开采、分选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岩石——煤矸石,约占煤炭产量的10%-15%,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近年来,随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煤炭企业逐步加大对煤电的投资力度。煤电生产过程中排除大量的粉煤灰也成为煤矿固体废弃物。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有矸石山1500多座,占地约22万多公顷[2]。目前,我国煤矸石的存积量已达41亿t以上,随煤炭产量的逐年增加,煤矸石排放量也不断增长,按照我国目前的煤炭年产量25亿t计算,排矸量在仍在以每年4~5亿t左右的速度增长。大量矸石堆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损坏,成为影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

1 煤矸石的物理、化学成分及特性

煤矸石是多种矿物混合组成的沉积岩,主要由高岭土、石英、蒙脱石、长石、伊利石、石灰石、硫化铁、氧化铝和少量的稀有金属氧化物组成。主要的岩石种类由黏土岩类、砂岩类、碳酸盐类和铝质岩类,在不同地域的煤矸石还含其他盐类及重金属盐类。煤矸石中的部分盐类可溶于水。煤矸石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成分为氧化硅、氧化铝、硫化铁。煤矸石经过高温煅烧可具有表面活性。

2 煤矸石污染途径

大量的煤矸石露天堆放形成矸石山,其中的有害成分和化学物质可以进入大气、土壤、地表、地下水造成环境污染。通过环境介质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如图所示为煤矸石进入环境与其中的化学物质危害人类,传播疾病的途径。

3 煤矸石堆积造成的环境损坏问题

3.1 占用耕地资源 土壤是很难再生的资源,地球上每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经过300-500年的漫长岁月。而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非常紧缺的国家,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1.51亩,是世界人均量的45%,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堆贮煤矸石已经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且在逐年增加。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1500余座矸石山占用了约22亿公顷以上的耕地。煤矸石累计堆积量超过41亿吨,且在逐年增长。特别是在东部、中部矿区,矸石山基本都堆积在可耕的粮田之上,例如,据平煤集团统计,煤矸石平均占地系数为41.46亩/百万吨,预计到2010年排放矸石累计占用耕地达到11485.16亩[7]。煤矸石的大量排放堆积造成了较为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

3.2 污染水资源及土壤 矸石山表层暴露于空气,经雨水的浸渍、阳光暴晒下分解产生可溶矿物、煤矸石本身所含的可溶性矿物随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江河湖泊、开采沉陷积水区。矸石山扬尘在风力作用下携带有害物质进入地表水体。或随渗流沥水进入附近土壤渗入地下水,矸石山流出的水PH值可达到3,并且携带镁、钠、钾离子及铅、砷、铬等有害重金属离子,造成地区和区域性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位于阳泉一矿北头村东平沟煤矸石山自燃后,矸石山下原有的一个山泉积水池失去引用价值,泉水颜色改变,生物绝迹。据村委会调查,全村120户人家490人中,有10人患癌症,其中肺癌4人,食道癌2人,喉癌1人,肠癌1人,膀胱癌1人,骨癌1人。矸石山在长期的淋滤作用下,相应的元素运移至地表,被土壤吸附而富聚到表土层中。而土壤是由多种细菌、真菌组成的生态系统,有害成份进入土壤,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使土壤腐解能力降低或丧失、土壤肥力丧失。破坏了植物适应的环境,导致土地产力下降,甚至草木不生。

3.3 污染大气环境 煤矿矸石造成的大气污染可分为固体微粒悬浮物污染和有毒有害气体污染。造成的堆积成山的表面矸石在半年到一年后产生约10厘米厚的风化层,随时间的推移和风化程度的加深而变细。据统计,当发生4级以上风力时,直径在1~1.5cm的粉尘将从矸石山表面剥离。形成扬尘悬浮物进入大气,其飘扬的高度在20~50m以上,造成矿区大气污染。“灰尘满天,污水横流,地面设施一片黑”成为很多矿区的典型写照。矸石山自燃、矸石发电产生会产生大量的CO、SO2、H2S、NH3等有毒有害气体和烟雾污染进入大气层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例如,陕西省铜川市由于煤矸石自燃产生的SO2量每天达37t[4]。矿区大气污染使附近居民慢性气管炎和气喘病的患者增多,周围数目落叶,庄稼减产。

3.4 煤矸石其他危害 随煤炭工业的发展,矸石堆积量不断增加,使潜在的矸石山滑坡威胁增加,特别是矸石山的自燃加剧了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对矸石山附近居民住所、矿区交通系统造成威胁。国外曾发生过矸石山滑坡掩没山谷下小学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2005年5月,平顶山四矿的矸石山由于自燃发生崩塌事故,造成埋没附近民房烧死8人的重大事故。辽宁本溪也曾发生过矸石山自燃造成人员中毒伤亡的事故。

4 矸石山的治理及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4.1 国内外利用治理现状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煤矸石的处理和利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就引起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到70年代,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煤矸石利用率已达30%~50%,部分矿区的煤矸石利用率甚至达到100%。英国煤管局在1970年成立了煤矸石管理处,波兰和匈牙利联合成立了海尔得克斯矸石利用公司。这些机构专门从事煤矸石的处理和利用。英国在70年代初开始以法规的形式提出矸石山的治理。1988年,英格兰有近4700hm2的煤矿区废弃土地荒芜,其中93%的需要复垦治理[1]。

我国煤矸石处理利用起步较晚,起初对煤矸石处理主要是“以堆为主”,综合利用率较低,“八五”期间综合利用率一直在38%左右长期徘徊。进入21世纪,树立了“因地制宜,积极利用”的综合利用指导思想和“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以用为主”的利用原则。2000年,全国煤矸石综合利用量已达6600万t,比1995年增加1000万t,综合利用率由1995年的38%提高到43%。2005年全国煤矸石综合利用量增加到8000万t,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目前,全国119处国有重点煤矿,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在50%以上的有72处,占60%以上。其中开滦矿区2000年的综合利用率达92%[2]。

4.2 煤矸石综合利用 煤矸石综合利用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技术经济政策。如何利用煤矸石,减少它对环境的污染,成为当前的一大技术课题。煤矸石综合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集体的工艺、技术,又涉及复杂的各种社会经济矛盾[3]。我国政府专门制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变害为利”的煤矸石处理方针,实施了如《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关于公布“在住宅建设中逐步限时进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大中城市名单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和优惠措施,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率[5]。

目前,将煤矸石综合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2.1 煤矸石用作燃料发电。2000年底,全国有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电厂120余座,总装机容量184万KW,年发电量8.5亿KW.h。到2005年年末,煤矸石电厂装机容量已经发展到550万KW,新增装机容量360万KW。

4.2.2 煤矸石用于制造砖块、水泥、加气混泥土、微孔吸音砖、瓷砖、轻集料等各种建筑材料。未经燃烧的煤矸石配料制砖可以节约原煤。并且有投资少、方法简单的有点,已被广泛使用。2000年底,全国煤矸石砖场达240余座,生产能力为22亿块标准砖。“九五”期间,全国共建设煤矸石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10条,生产能力达6亿块标准砖。2005年产量以增加到100亿块。生产建筑轻集料因工艺较复杂,对技术设备要求高,在国外使用多但我国使用较少。

4.2.3 煤矸石用于复垦。煤矿开采将导致地表沉陷损害,破坏宝贵的耕地资源。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调整矿区产业机构,降低煤炭资源枯竭对矿区持续发展影响风险,是我国当前煤矿区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要统筹规划开采和复垦工作。煤矸石充填是一种重要的复垦方式,在利用废弃物的同时解决沉陷地的复垦问题,可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4.2.4 煤矸石用于道路工程。筑路对于煤矸石的种类和品质没有特殊的要求,对有害成分含量的限制要求不高。煤矸石用于筑路工程具有耗渣量大、无须进行特殊处理、不需采用特殊技术手段的优点,是利用煤炭工业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损害的有效途径。曾用于徐丰公路庙庄矿区1.2km塌陷区路段和徐州市重点工程的施工实践。

4.2.5 煤矸石用于注浆技术。煤矸石具有潜在的火山灰活性,在一定条件下可激活并运用于工程注浆,将破碎松散的岩层胶结成一个整体,利用浆液与土体、岩石破坏结构体的共同作用改善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能,从而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防水性能高、化学性能稳定的“结石体”。将煤矸石制成注浆材料,对因开采工作造成的岩层移动变形损坏空间及时注浆,减少岩层移动、变形、破坏量,进行地面减沉控制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得到运用,成为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有一个发展方向。

5 结束语

煤矸石造成的环境损害将随煤炭产量的增加而加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极大的损害了煤炭企业的自身企业形象,阻碍矿山绿色开采进程和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煤矸石综合利用作为我国长期的技术经济政策是保证保证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英)莫法特,麦克内尔.废弃土地的林业复垦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9.

[2]李永生,郭金敏,王凯.煤矸石及其综合利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8.

[3]付梅臣,胡振琪. 煤矿区复垦农田景观演变及控制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7.

[4]王绍文,梁富智,王纪曾.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运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6.

[5]顾国维,何澄.绿色技术及运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

[6]余学义,张恩强.开采损害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9.

[7]杜水锋,潘义民,邓寅生.平煤集团煤矸石综合利用现状和发展建议[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4.2.

[8]谢和平,矿山岩体力学及工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03.5(3).31~37.

[9]钱鸣高,缪协兴,许家林.资源与环境协调(绿色)开采[J].煤炭学报. 2007.32(1):1~7.

篇8:巧家县凉坪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平沟煤矿1958年建矿至今已有56年的开采历史。矿井建井之初设计生产能力为45万t/a, 1984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改扩建, 至1991年设计能力达到120万t/a, 2008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80万t/a。从建井至2014年底累计开采和损耗资源储量3209.7万t。

平沟煤矿目前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是采矿活动产生的地面沉陷、矸石堆放及矿坑水的排放等。所以, 平沟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将成为矿井生产活动中的重点工作。

1 矿山概况及地质环境背景

1.1 矿山概况

平沟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的桌子山煤田卡布其矿区, 行政区划隶属于乌海市海勃湾区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6°50'00″~106°57'00″;北纬:39°31'00″~39°37'00″, 东西最宽约2.52km, 南北长约6.4km, 面积15.6451km2。

矿区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东南约13km, 乌拉公路、乌拉铁路、临乌高速从矿区西侧通过, 距包兰铁路11km, 乌拉铁路支线为本矿铁路外运专线, 且有公路通至矿区, 交通十分方便。

1.2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1.2.1 自然地理

1.2.1. 1 气象

矿区属半沙漠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阳光辐射强烈, 日照丰富, 春季多风少雨, 夏季炎热短暂, 秋季多雨凉爽, 冬季寒冷漫长。一年四季干燥多风, 昼夜温差大, 最高气温达39.4℃, 最低气温-32.6℃ (一月份) , 年平均降水量247.7mm, 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份, 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 最大降雨量357.6mm, 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年蒸发量3132.1mm~3919.3mm, 平均3486.1mm。常年以西北风为主, 平均风速3.2m/s, 最大风速24m/s, 最大冻土深度1.50m。

1.2.1. 2 土壤和土地利用现状

矿区所在区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地表多砂质化、砾石化和有龟裂结皮, 土壤p H值在9.0-10.0左右, 呈强碱性反应, 土壤类型主要有棕钙土、栗钙土、风沙土等。土壤层土质较粗, 多为砂土、沙壤土, 地表多沙砾化, 部分地段表层为较薄的吹砂覆盖, 土壤肥力差。

平沟煤矿土地利用现状以其他草地、裸地和采矿用地为主。

1.2.2 地形地貌

矿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低中山和沟谷, 总体地势呈东高西低。低中山主要分布于矿区的Ⅰ盘区和Ⅲ盘区, 地势陡峻;Ⅱ盘区以宽缓的沟谷为主, 地势相对较为平缓。

2 矿山采动造成地质环境灾害的评价

2.1 地面沉陷、地裂缝

平沟煤矿建矿至今分别开采9-1#、10#、14#、16-1#煤层, 开采顺序自上而下分层开采。矿井采煤顶板管理方法为自然垮落法, 采空区面积较大 (目前形成采空区面积340hm2) , 采空高度约2.5m~5.0m, 呈不规则状。

除发生地面塌陷外, 矿区主要地质灾害形态以地裂缝形式显现, 地裂缝长度一般在20m~70m之间, 宽3cm~50cm。

2.2 矿区荒漠化

平沟煤矿由于大面积和多煤层开采, 沟通或破坏了矿井主要含水层, 在矿井采掘中曾发生过2次突水事故, 分别为1986年3月29日和1986年6月21日, 均为底部奥灰出水, 初始水量分别为88.2m3/h、123m3/h。上述情况造成地面沉陷、地裂缝外, 加之矸石渣堆堆放及矿山“三废”的排放, 已经危害到矿区内及周边的植被, 导致植被枯萎、死亡。地表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 形成矿区土地荒漠化。

3 矿山地质环境灾害的治理措施

3.1 治理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贯穿矿山开采的整个过程, 特别对于开采历史较长的矿山, 由于早期开采过程中, 忽视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因而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较多, 且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因此, 在未来的接续生产阶段, 必须加强对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

(1)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重点, 预防为主的原则。

(2) 执行以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3) 严格控制矿山采掘接续阶段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扰动和破坏, 最大限度地维持或减弱矿区的地质环境破坏程度, 建设绿色矿业的原则。

(4) 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特点, 对矿山破坏区及权属不明或灭失的采矿用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恢复治理方案, 不同的地段、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恢复治理措施, 以最少投资实现高效的恢复治理效果为原则。

(5) 边开采边治理, 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确保施工人员和矿山生产人员的安全。

3.2 治理措施

3.2.1 目标

(1) 保护与恢复矿山地质环境, 使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防治,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降低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2) 加强后续矸石的合理堆放, 对已存在的矸石进行规范化管理与设计, 避免造成次生地质灾害; (3) 努力减少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减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4) 努力创建绿色矿山, 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2.2 治理工程及治理方法

3.2.2. 1 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

地面塌陷、地面裂缝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地质灾害。因矿区地形复杂, 高差变化大, 地表变形区常表现为错动型地面裂缝或塌陷台阶。

对于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宜采用浅层平整法和排矸充填法进行处理。回填材料充分利用平沟煤矿排矸场风化稳定的矸石。

浅层平整法就是在塌陷不深或积水不多的地方 (3m以下) , 采取平整土地、修缮排灌系统的方法, 改善耕作条件, 恢复作物种植。

对沟谷出现的塌陷、裂缝, 当塌陷深度小于3m, 地裂缝宽度小于300mm的, 可就近取矸填埋、夯实。对出现的局部洼地, 因地势平整, 疏导过水通道。对损坏的草地, 适时补栽 (种) 。

3.2.2. 2 矸石堆治理

矸石是煤矿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由于历史原因, 平沟煤矿一直采用地面堆放的排放方法。随着资源开采量的加大, 平沟煤矿今后还会产生更多的煤矸石, 如果继续采用地面堆放的处理方式, 势必加剧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地资源的压覆、破坏。

对于平沟煤矿矸石堆的治理宜采用矸石综合利用和矸石堆覆土绿化的方法进行处理。

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在矸石综合利用上已经总结出一系列科学、合理可行的路子, 例如矸石发电、矸石制砖等等。

矸石堆覆土绿化主要是针对历史上已经产生的矸石堆而采用的方法。对于已经稳固的矸石堆, 在其表面覆土压盖, 一是可以封堵有害气体外泄, 二是在覆土面可以种植草木绿化, 达到改善矿区环境的目的。

另外, 也要重视矸石堆边坡的处理。首先将矸石堆边坡按原有的台阶面进行削减, 削减坡度不大于40°, 并在台阶面上留设一定宽度 (一般不小于2m) 马道。马道内侧设置一条排水沟, 用以排除矸石堆的雨水, 马道平台之间设置竖向排水沟连通, 保证上部雨水顺利引至山底, 矸石场底部建浆砌片石环形排水沟, 将雨水引至沟谷排水系统中。其次, 在矸石堆坡面上也要覆土, 待稳固后植草, 可以起到加固边坡的作用。

3.2.2. 3 矿山荒漠化治理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含水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造成矿区水土流失, 植被受损, 形成土地荒漠化。

治理主要以黄土填坑植树的方法进行治理。当然, 林木成活需要水源, 这里矿井的废水即可发挥作用。在矿井废水排出井下后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可浇灌林木。

4 结束语

随着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21世纪的能源结构将逐渐改变, 到本世纪中叶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但煤炭的绝对消费量有增无减。为了可持续发展, 要把能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煤炭作为能源的利用方式必须改变, 必须大力开发推广先进的洁净煤技术和煤炭转化技术, 煤炭要通过洁净转化和定向转化变成优质能源和宝贵的化工产品, 煤化工将取代石油化工在21世纪得到蓬勃发展。煤炭的综合利用及其共 (伴) 生矿物、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大有可为。煤炭综合利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煤转化和煤伴生矿物的利用。因此, 应大力发展煤气化、煤液化, 并加强石煤、煤矸石、煤共 (伴) 生矿物的利用。

篇9:巧家县凉坪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治理方案

引言

通过对我国海洋区域环境的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可知,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针对我国海洋环境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及政府单位理应积极开展相应的污染治理工作,不仅仅对污染情况进行治理还需要对海洋环境内诸多不合理开发情况进行管理和约束,通过区域化的治理与管控,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研究

20世界末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程度得不断提升,国内主要江河海域都已经被大量污染物所影响,国内重要城市近岸三分之二的重点海域也已经受到营养盐污染[1]。通过国内相关部门的整体调查可知,国内辽河入口、胶州湾、长江入口、大连湾区域、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以及乐清湾等海域环境的污染情况较重,且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率的不断加快,这些重点海域的污染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大部分海湾以及河流口的海域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经过海洋污染调查相关部门对我国主要入海口的海域污染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直接导致其将会受到沿江、沿海居民城市生活污水、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以及食品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影响。其中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的污染物对于入海口海域的污染影响较重,是导致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2]。

从2004年至2012年我国海洋沉积物质质量检测结果表明,国内大部分海洋区域环境的沉积物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部分海域在持续性的海洋污染治理工作下仍旧保持着较好的生态样貌,但是,仍有部分海域环境及近岸海域遭受着较为严重的沉积物与污染物的影响,一些重要海湾与河口更出现沉积物污染严重的危害性情况。通过对我国近海、近岸以及远海海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查可知,海洋沉积物主污染海洋环境的主要危害性因素之一,其中所包括的铅、砷、滴滴涕、汞、铜、镉、、石油类、硫化物、多氯联苯以及有机质等物质都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我国锦州湾、珠江口海域以及大连湾,近几年来都出现了严重的沉积物污染情况,并且污染情况仍在持续加重,部分区域内残留的铅、镉、砷、滴滴涕以及大肠菌群更达到较高的层次,严重危害海域附近的生态环境,更会对海域附近居民造成极大的影响[3]。

2.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案研究

2.1提高海洋环境的监测水平

有关部门及政府监测单位应当积极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化技术,在海洋环境探测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利用新型遥感仪器,实现水生探测以及卫星遥感遥测,在传统海洋环境及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海洋环境的监测水平。针对我国传统的探测方式,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对技术手段进行改进与创新,实现自容式、直读式、拖曳式、坐底式以及船载式的水生探测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探测设备的自动化运行与回收,利用这些先进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对区域环境内的垂直剖面上的海流分布进行监测,为今后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2.2加强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的建设

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重点污染区域的管理与整治工作,对于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具有示范作用,能够充分提升海洋污染治理的复合性与累积效应。针对我国不同海洋污染环境的治理情况,相关部门及政府污染治理单位应当抓住导致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海洋环境内积极建设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通过治理实验以及关键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加强有关部门对不同污染情况的治理效果,通过对重点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区域环境进行封闭保护,建立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以此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

2.3健全海洋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

自1987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多个涉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多项行政法律法规的保护措施,通过对涉海领域进行资源与环境保护,充分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的整体安全性,促进了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管理工作的综合治理。随着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涉及到了很多法律法规所未曾涉及到的问题内容,这就导致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很多企业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在海洋环境资料的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与破坏,严重影响着我国海洋环境的整体平衡,致使沿海居民与重要港口海岸遭受污染问题的影响,严重降低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我国政府单位及相关组织部门应当根据分工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区域内的海洋污染情况及企业单位违法开采与生产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改革与处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保证实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进一步提升我国法制工作的实施力度。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海洋污染问题的治理工作是我社会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将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纳入我国法制化的轨道,更是我国政府部门现阶段应当关注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任京民.沿海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2(09):23-24.

[2]胡广宇.近岸海域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理论与实践[J].海洋信息,2012,23(07):23-25.

[3]周静,赵志靖.海域使用管理基本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2,13(07):23-25.

上一篇:小学书法课教学设计下一篇:渡槽施工方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