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024-05-17

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精选10篇)

篇1: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一、选题的依据:

民族行政对于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和俄罗斯而言,更是如此。中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俄罗斯采用的是联邦制。

二、应用方法:

本文使用比较行政的研究方法(比较法)对民族事务行政管理体制的行政机构设置、行政职能确定、行政过程的运行、存在的弊端,改革的思路与相应的对策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中华民族事务行政管理体制框架和民族行政体制改革。本选题的部分内容与一些学科形成了交叉,因此应用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

主要对比对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创新民族行政管理体制

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涂尔干:比较社会学比较行政研究的基本方法:

1、比较法

2、实证主义方法

3、诠释的方法

4、批判的方法

三、问题:

普京的创新民族行政管理体制的行政策略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影响和有哪些借鉴作用。

篇2: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津政发[2004]9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以下简称《决定》),结合本市实际,现就我市贯彻落实《决定》,改革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化我市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坚决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政府只对其中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对其他项目实行备案制。实行核准和备案后,取消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开工计划及投资计划等审批环节。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方式、资金管理和项目审批程序。实施投资主体招标,对于具有垄断性的项目,政府在确定建设规划后,试行特许经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选定项目业主。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

(三)同步推行配套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决定》的要求,抓紧进行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其他审批环节的配套改革,对企业能够自主决策的事项坚决精简下来,政府不再审批。研究确定改革后的项目审批程序和审批流程。

(四)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促进全社会投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五)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对咨询评估、招标代理等中介机构实行资质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中介服务市场,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中介服务。

(六)建立和完善对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监管体系。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对政府投资进行全过程监管。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对违法建设行为依法查处。

二、改革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总的原则

改革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总的原则是:坚持改革,适当集中,强化职能。

(一)坚持改革。《决定》对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机制的改革是一次根本性的改革,核心内容是把项目的决策权从政府部门还给企业。对实行核准制的项目,政府只是从社会和经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项目的外部性影响进行审核,不再代替企业决策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的技术方案等内容。实行备案制的项目,政府只对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查,对于合规项目必须予以备案。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决定》关于改革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的精神实质,通过改革,真正做到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还权于企业,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适当集中。要切实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津党发〔2004〕7号)精神,结合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市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建立,按照公开、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确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对核准项目,实行“一门受理、告知相关、按时审核、一门办结”的管理模式。即:首先,由发展改革部门在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受理企业申请,并同时抄告相关部门。然后,按照现行审批部门分工,以并联方式由有关部门对项目审核。其中,工业、建设、农村经济、商务等行业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对工业技改项目、城建项目、农业项目、外商独资和增资项目提出审核意见。最后,由发展改革部门归纳各部门提出的审核意见及规划、土地、环保等职能部门的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一门办结对项目的核准手续,以发展改革部门和并联审核行业主管部门的名义,下发项目核准通知书。对备案项目,由发展改革部门在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受理企业申请,会同相关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三)强化职能。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工作,处理好办理项目核准备案手续和全过程投资管理的关系,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有效运转、依法监督,调控和管理好全社会的投资活动,防止出现管理失控和缺位、不到位的问题。

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负责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目标管理,确保实现投资总量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在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办理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手续。建立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制度,定期对全市建设项目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形成有效的项目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

经济、建设、商务、农村经济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行业分工,充分发挥职能,制定好行业发展规划和准入标准,做好项目审核、协调、服务等工作。要搞好项目服务,加强项目监管,筹划、协调和推动行业内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各行业的投资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要综合运用规划导向、市场准入、资质管理、信息发布、项目监管和资金引导等手段,规范和引导各行业的投资活动,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观念,确保新上项目水平,把住“病从口入”关。

规划、土地、建设、环保、质监、工商管理、安全生产监管、消防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管。凡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审计机关依法对国有企业的投资进行审计监督。

三、改革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项目核准制

由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重点投资项目进行核准。

对实行核准制的项目,项目单位须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并附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对涉及农用地征用的项目,还需提供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用地预审报告》。发展改革部门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后,并联告知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审核。发展改革部门归纳行业审核意见以及规划、土地、环保等职能部门意见,对申请项目实施核准。项目单位凭核发的《项目核准通知书》到规划、土地、建设、消防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为确保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对核准过程中有较大争议的项目,应委托评估。

核准项目最长时限为自受理项目申请后20个工作日。因故不能作出决定的,由核准机关负责人批准延长10个工作日。

具体核准内容包括: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是否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国土规划,生产力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产品是否对国内市场形成垄断,是否符合经济安全的要求;是否符合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特别是项目建设地的公共利益等。对于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还要审查是否符合国家资本项目管理和外债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关于项目备案制

由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项目单位应填写《天津市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表》,加盖本单位公章,并提供以下文件:有效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有关法人证明材料;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对涉及农用地征用的项目,还需提供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房地产开发项目须有开发资质证书;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须提供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对备案项目范围内,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应及时进行备案。项目单位凭发展改革部门出具的《备案通知书》到规划、土地、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前期工作手续。

对一般投资项目原则上当天完成备案手续,最长时限不超过3天。

(三)关于管理权限

按照《决定》和国家有关文件,结合贯彻津党发〔2004〕7号文件精神,将核准和备案的管理权限确定为:

1.内资核准项目。国务院下发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本,以下简称《目录》)规定由国家核准的,由市发展改革部门受理申请人申请材料后,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审查意见,上报国家核准机关核准。其中工业技改项目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主管部门联合上报国家核准机关。《目录》规定由地方核准的,按照《天津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管理权限》的规定,分别由市和区县及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以下简称“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核准。除《目录》规定不能下放和涉及全市统一规划平衡的项目外,“三区”区域内项目由“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区县区域内各自所属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核准。

2.内资备案项目。中央及外省市在津项目、市属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区县属(不含“三区”)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办理。“三区”区域内项目由“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负责办理。其他项目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办理。

3.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及以上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限制类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审查意见,转报国家核准机关核准。总投资3000万美元至1亿美元之间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不含“三区”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下的限制类项目,以及跨区县实施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核准。“三区”各自区域内总投资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由“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其中对涉及全市统一规划和平衡的社会事业类重大项目,“三区”核准项目前需征求市发展改革部门的意见。不跨区县实施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由项目实施所在地的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其中对涉及全市统一规划和平衡的项目,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前需征求市发展改革部门的意见。

4.境外投资项目。中方投资额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和中方投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非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审查意见,转报国家核准机关核准。上述项目之外的境外投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核准。

(四)关于后续监管

对赋予各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的核准和备案事项,要建立后续监管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发布。

各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在项目核准或备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抄报市发展改革部门。市发展改革部门对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和备案项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超权限核准备案及不符合核准备案范围、条件、程序等的项目,市发展改革部门依法撤销对该项目的核准备案文件。

各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决定》和本通知的有关要求,在办理核准备案手续中做到公开、透明,制订简化办理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公示办理要件等措施,切实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规范服务,不得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要加强对核准备案项目的跟踪服务,并根据项目单位的要求,帮助协调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附件:1.天津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2.天津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管理办法

3.天津市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4.天津市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5.天津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管理权限

6.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

篇3: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本文参照马斯洛(Maslow,Abraham Harald)的需求层次论,按照农业、农村、农民对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的轻重缓急,将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类,为满足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基本需要的公共物品,如农村道路桥梁、农田水利设施、生态林网、农村电网、大型的农机具等。这类公共物品是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必须的硬环境。

第二类,为满足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的安全需要和社会服务类公共物品,如公共治安、医疗、廉洁有效的乡政府、行政服务、计划生育服务、民兵训练、公共政策与信息的搜集与发布、农村公共池塘资源的有效管理与维护等。

第三类,为了满足个人娱乐休闲和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需要的农民科教、精神、文化娱乐类公共物品,如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农村广播电视、农村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农村电影院以及各类乡村文化表演团体及其活动等。

第四类,为满足民族地区福利类需要的公共物品,如农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救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

二、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一)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在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上,大部分设施都已使用运行了三四十年,同时,维修经费紧缺,公共设施维护较差,病险设施数量多、比重大,特别是水利排灌泵站老化率高达60%以上,此外农村道路上的桥梁,有的已超过使用年限,有的是宽路窄桥,严重影响了乡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民族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类的公共物品供给质量不高

1. 村委会的执行效率,民族地区农村两委的选举的民主表达机制欠缺,这是直接导致民族地区农村工作低效率的原因之一。

2. 社会治安,由于我国大多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政府财力不足,警力有限,致使治安管理的真空地带和薄弱环节较多。

3. 医疗卫生工作,大多数农户最不满意的是农村医疗卫生方面,“小病看不好,大病看不起”,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农户还希望医生能下乡给予指导和检查,希望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希望村卫生员提高业务素质。

(三)民族地区农民科教、精神、文化娱乐类公共物品供给匮乏

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一是学校经费紧张,特别是在税费改革后,原来作为教育经费的两个重要来源的渠道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将被取消,农村中小学的财务状况更加紧张。二是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差,生活和工作条件不好。三是分配不合理,每年会有一部分支教生被聘请分配到乡镇中学,造成了民族中学、民族小学和下面各村级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的恶性循环现象。

2. 在科技投入方面

一方面与国家的投入体制一直向城市倾斜有关,另一方面就是与我们民族地区的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有关。

(四)民族地区社会福利类公共物品短缺

1. 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近年农村合作医疗在民族地区逐步展开,很多农户也都加入了进来。但是,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不可能建立全面的、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只能使这些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地方。

2. 农业保险

由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广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渴望日趋旺盛。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又成为制约农业保险的主要因素。

3. 农村养老保险

民族地区农村养老方式十个家庭中有八个家庭是家庭养老,而从农民收入来看,由农民自身承担养老责任十分困难。但是农村中参保人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农民交不起保费。

三、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短缺的原因分析

(一)供给主体单一

一是农村基层政府收入结构单一,减收明显,削弱了公共物品供给能力。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的负担是少了,而乡镇财政负担更重了,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政府职能“越位”,导致支出过多,使农村基层财政吃紧。三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职责划分不合理,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等。四是政府层次过多,基层政府臃肿,政府运行成本高昂。

(二)供给的城乡二元分割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物品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就有着一个明显的偏好,偏向城市,忽略农村。在这种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村资金的流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公共物品的建设,而国家通过财政、税收等制度内方式供给又很少,使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更加依赖各种“摊派”和“收费”,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上不足,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三)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

一是供给决策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无法反映乡、村基层的内部需求,所以公共物品的提供体现的是基层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目标,必然导致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脱节,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数量、供给结构上出现矛盾。二是供给决策的权力由众多部门来执行。三是供给决策缺乏科学的监督措施。

(四)供给结构失衡

一是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而对一些见效慢、期限长,但具有战略性的公共物品,如农业基本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则没有投资的积极性;二是热衷于投资新建公共项目,而不愿投资维修存量公共项目,也就导致乡村的水利灌溉设施和桥梁没有人来维修,需要农民自己解决;三是热衷于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物品,如对上级要求考核的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交通道路建设等公共设施项目,千方百计地组织资金加以实施,而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的综合规划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等“软公共物品”却没有太高的积极性。

(五)供给效率低下

由于通过统筹收缴的资金分散在各行政事业单位内,而农民本身又是一个弱势群体,无法对统筹提留资金的使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致使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现象严重,而且极易产生“搭便车”行为。

四、完善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

(一)政府加大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的配套改革力度

1. 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建立公共财政运行体制

一是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只有事权明确了,才可以重新划定乡村财政范围,提高民族地区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二是政府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建设和经营的转移支付力度,向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农民倾斜,使县乡有稳定、合法、合理、充足的财政收入,从资金上保证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三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和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减轻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财政压力。四是要建设现代农业,走农业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民族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此外政府要完善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对农产品信息网络和营销组织建设的投入,建立适应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信息网络支持系统。

2. 改革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很大程度上实行的是以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公共物品供给政策,使广大民族地区的农民在公共物品的享用上没有得到“国民待遇”,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革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的基本供给制度,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向城乡提供均衡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3. 建立能充分反映农民需要的需求表达机制

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民族地区农民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成本分摊变得更加敏感,当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符合农民需求的时候,农民会有不满情绪。此外随着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具有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参与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的愿望也越来越强,这与现行的“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相对立。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使民族地区农村的供给决策机制实现“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以完善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

4. 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

这里的精简机构和人员不是从数字上减少乡镇机构部门和人员,而是以“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运行效能的提高”为核心的乡镇体制改革。

(二)建立“多中心”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

1. 供给主体的多中心

(1)以政府为供给主体。一是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对关系到民族地区全局性、国家性的公共物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如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与治理、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国防等公共物品。二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由于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主要就提供与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战略性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如区域性农田水利建设、辖区道路交通等

(2)以农村社区为供给主体。我国农民一般生活在村落之中,社区供给这种方式能够把公共物品的供给范围缩小到一个以村落为中心,对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物品,如村内道路建设与维护、村灌溉渠的清淤工程,农村电网改造这类公共物品供给,农民愿意按“一事一议”的方式集资,符合农村的村情民意也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3)以私人(企业)为供给主体。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较好的地方一般都有民间精英。主要是村上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户,他们在一些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上,比如修路,愿意拿出自己的钱,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4)以非营利性组织为供给主体。在民族地区农村的实际操作:如各种农村专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它们可以在一些领域成为农业、农民需要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如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土特产信息服务等。

2. 筹资机制的多中心

一是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投资农村公共物品,主要是对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低息贷款。二是政府采取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加快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清晰归属,明确权责,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政府发行中长期国家债券,成立某项公共物品建设的专项发展基金。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源上保证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农村基层政府供给农村公共物品提供资金保障。

3决策机制的多中心

在民族地区要努力建立多中心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一是坚持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政府决策机制。二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使“自上而下”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转为“自下而上”,使多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以表达,改变过去单一听从上级安排的制度。

摘要: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类的公共物品供给质量不高,农民科教、精神、文化娱乐类及社会福利类公共物品供给匮乏。其原因在于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单一、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供给结构失衡和效率低下等。我国政府应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的配套改革力度,建立“多中心”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以完善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

参考文献

[1][英]萨拉.科诺里,阿里斯泰尔.曼洛/崔军,等.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美]鲍德威.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国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4]楚永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9)

[5]雷原.农民负担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重建[J].财经问题研究,1999(6)

篇4:民族地区学校管理及课程改革探究

一、强化常规管理工作,落实措施,提高实效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学校常规管理凸显“细、严、实、常”的原则,以“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全面发展、乐观向上”为办学特色,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全面实施“三全”(全面、全程、全员)管理模式,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我们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工作,严格考勤和教师工作制度,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注重抓好教师的导学案备写、课堂教学设计、作业批改,课前先学的组织、课外辅导、测试等几个基本环节,从而掌握教学状况,起到监督促进作用。

通过落实常规,使教师在备写导学案、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得到改革和提效,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

2.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积极组织相应年级的学生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竞赛,积极倡导校内作文竞赛中成绩突出的学生作品向各级刊物投稿,对全校期中水平测试中全科合格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庆“六一”表彰大会中对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好儿童进行表彰奖励。

3.重视学科渗透,提高学科育人功能

学校引导教师全面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注重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等教育,倾注情感关怀,切实做到教书育人,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

4.重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安全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重视对学生的日常安全和交通、食品安全等教育,把安全工作始终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针对当前全国各地各类学校校园事故层出不穷的现状,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遵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组建校园安全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的卫生、安全等工作做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定期进行防火、地震、消防疏散应急演练,通过演练使学生具备应急防护意识,组织后勤、宿管适时对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和事故易发场所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尽早发现隐患,及时消除隐患。

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倡发扬奉献精神,树立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的典型,努力塑造爱岗勤恳的教职工服务形象,敬业勤勉的师表形象,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爱育爱的目的。提倡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通过各种形式,互通信息,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加强交流沟通,增强理解,公平、公开评优选先机制,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2.继续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

要求教师能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参加集中培训和其他业务培训,培训教师返校后,在教职工大会对个人培训情况进行汇报,写出培训心得,并对学区内相应教师进行再培训,全面提高全体教师业务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函授、自学考试,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

3.继续开展转变作风、提升效能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从“闲、懒、满、难、散、浅、慢、乱、贪、怨”等十个方面诫勉教师工作作风,提高教学效能,力求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做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三、加强教研教改工作,推进课改,打造高效课堂

学校各项工作以质量为中心,加强教研教改活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大胆尝试“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并进行教案备写改革,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资源,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进一步加大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学校领导、教务人员和科任教师随机深入课堂,观摩教学过程,互相点评,相互促进,对导学案备写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题座谈,通过观看网络教学视频资源和课改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从经费投入、设备配备、领导重视参与、培训学习、制度约束等多渠道推进课改工作,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为构建高效课堂趟出一条新路子。

篇5: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雷菊芳

人民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马晓慧)“如果把民族药完全作为中药注册,民族药的特色方面有些地方会讲不清楚。”昨日,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菊芳在做客人民网访谈时指出,民族药和中药在理论体系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药品注册管理过程中应该有所区分。

雷菊芳指出,目前民族医药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政策准入方面的瓶颈问题,这一点在药品的注册管理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按照当前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民族药是在中药分类中进行审评,于是很多困难伴随而生,甚至“削足适履”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一切极大地阻碍了民族新药的研发和民族药的发展。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药新药研发的难度大大提高。为了满足中药新药注册审评的要求,民族药新药的功能主治必须体现民族医、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相关要求,这不仅仅增加了民族药新药研发工作的工作量,更会出现中医和民族医在同一个疾病上的术语的冲突、医学解释上的矛盾、临床证型的错乱等众多的技术难题,使得研发人员和临床研究者都无所适从。例如藏医认为“乳腺增生病”是热证,但中医认为是阴证,不能清热。

第二,药品注册法规的相关要求与民族药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吻合,阻碍了民族药对于落后剂型进行创新性改剂。按照目前的审评要求,剂型改变要求作优效试验或安全性上有明显提高。但是,对以一些提高患者依从性为目的的改剂,如将大、黑而硬的丸子改成适合内地服药习惯的片剂就很难符合这种审评要求。

第三,已有国家标准的民族药制剂品种的注册申请仍然不予放行。在部颁标准中收载了众多的经典的民族药,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民族药产业发展落后的状况,有很多品种有标准、无实际生产企业,这些品种有悠久的临床使用历史,疗效和安全性都有一定保障,开发和生产的难度较低,投产后可以极大地满足民族药品种不足的窘状,但是这种利国利民、事半功倍的事情由于审评政策的问题还是难以实现。

雷菊芳认为:“现行的注册法规把民族药新药研制的道路几乎给完全堵住,这对民族医药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民族医药的发展。”

鉴于民族药在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与中药有着巨大的差异、民族药产业在发展阶段上与中药产业也有巨大的区别,雷菊芳呼吁在新药审评中将民族药单独分类,提出以下4条建议:

1、为民族药的新药审评制定单独的指导原则。充分考虑民族药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对民族药的新药创制、仿制、改剂型和补充申请的原则要区别于中药、化学药和生物药。

2、在民族药新药审评工作中,要在国家局药审人员的技术指导下,由民族医药专家负责理论和临床部分,同时吸收中医专家和民族地区的专家共同对民族药的质量标准、药理药效等进行审评。

3、适当增加民族医药临床研究基地的数量,以满足民族药新药临床研究的需求。

篇6: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本文根据民族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民族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为目标,确立了新的`课程体系结构,运用基于Web的辅助教学手段,确立了层次化的实验教学方法.

作 者:云健 王春霞 刘爽 郑海旭  作者单位:云健,刘爽,郑海旭(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王春霞(大连民族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辽宁,大连,116600)

篇7: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管理办法》已经交通运输部2011年第12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交通运输部部长 李盛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平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管理,保障港口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港口总体规划区内建设码头等港口设施使用港口岸线,应当按照本办法开展岸线使用审批。

第三条港口岸线的开发利用应当符合港口规划,坚持深水深用、节约高效、合理利用、有序开发的原则。

第四条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的港口岸线工作,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具体实施对港口深水岸线的使用审批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本办法和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具体实施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港口岸线,含维持港口设施正常运营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

港口岸线分为港口深水岸线和非深水岸线。港口深水岸线和非深水岸线划分标准及范围由交通运输部另行制定并公布。

第六条需要使用港口岸线的建设项目,应当在报送项目申请报告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向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港口岸线使用申请,申请材料包括:

(一)港口岸线使用申请表;

(二)申请人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

(三)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

(四)海事、航道部门关于建设项目的意见;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前款规定的港口岸线使用申请表样式,由交通运输部统一规定。

第七条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对申请材料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受理;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八条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使用的岸线进行现场核查,核实申请材料,转报至省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省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收到港口岸线使用申请材料后,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意见后,提出初审意见,连同申请材料报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收到申请材料和初审意见后,进行审查,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九条申请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港口岸线使用申请材料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核查、初审和转报工作。

交通运输部应当在收到港口岸线使用申请材料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审批决定。二十个工作日内不能办结的,经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

岸线使用专家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期限内。

第十条港口岸线使用申请审查、专家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设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和港口规划;

(二)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提出的岸线使用方案是否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

(四)岸线使用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五)岸线使用方案是否满足航道、通航安全的相关要求;

(六)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一条由国务院或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的港口建设项目,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时,应当同时抄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对港口建设项目提出行业意见时,一并提出岸线使用意见。

由国务院或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的其它建设项目,在港口总体规划区内建设港口设施,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审批、核准之前,征求交通运输部关于建设项目使用港口岸线的意见。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所指建设项目,不再另行办理使用港口岸线的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港口岸线使用审批机关审查决定批准港口岸线使用申请的,应当出具港口岸线使用批准文件。

审批机关决定不予批准使用港口岸线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且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使用港口岸线的港口设施项目未取得港口岸线使用批准文件或者交通运输部关于使用港口岸线的意见,不予批准港口设施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许可。

第十四条被批准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建设项目取得审批、核准文件后的十个工作日内,持港口岸线使用批准文件和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文件向交通运输部领取港口岸线使用证。

港口岸线使用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岸线使用人;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三)岸线的范围和用途;

(四)有效期限;

(五)其它事项与要求。

本条所指港口岸线使用证由交通运输部统一制定。

第十五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在相关政府网站发布港口岸线使用批准情况的信息。

第十六条批准使用港口岸线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取得岸线批准文件之日起两年内开工建设。逾期未开工建设,批准文件失效,已经领取港口岸线使用证的应当予以注销。

批准文件失效后,如继续建设该项目需要使用港口岸线,应当重新办理港口岸线使用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港口岸线使用证的有效期不超过五十年。超过期限继续使用的,港口岸线使用人应当在期限届满三个月前向原批准机关提出申请。

第十八条批准使用港口岸线或者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证后,如因企业更名或者控股权转移导致岸线实际使用人发生改变,或者改变批准的岸线用途,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办理港口岸线使用证的注销手续:

(一)有效期届满未延期的;

(二)项目法人依法终止,不再使用港口岸线的;

(三)因港口规划调整,建设项目所使用的岸线不再作为港口岸线的。

第二十条港口岸线使用审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港口岸线使用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岸线使用许可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港口岸线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

第二十二条未按本办法规定取得使用港口岸线的批准,擅自使用岸线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港口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篇8: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 考察主要内容及体会

一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学科结构,两所大学较好地实现了转型发展。青海民族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比较成功地对学科进行了结构调整,即从传统的人文社科为主,转变为文理工医并重。目前青海民族大学理工医科的招生人数已经超过了50%,西北民族大学13个一级学科中,理工医科占5个,在校学生人数中理工医科的比例接近40%,他们主要开设的理工医科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软件工程、医学、土木工程、生命科学、畜牧学等。这对我校当前的学科调整有积极借鉴意义。

二是以学生兴趣为开发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理工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西北民族大学的教务处提出了以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第二课堂,学习实用工科技能的理念,在全校设立了几十门选修课,涵盖了大多的理工科技能型的课程,设立了工程技术学习中心,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汽车、电脑维修、工程机械等动手能力特别强的技术课程的学习,同时,设立了20多个工作室,学生可以自我选择参加,如动漫、机器人、技能环保、文化传承、英语翻译等,学校有浓厚的应用技能学习的氛围和条件。

三是严格执行学分制和辅导制。考察中发现,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整体培养质量的提高,尽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成绩较差,但学校坚持执行学分制和60分的及格线,并采取积极的帮扶措施,如教务处在图书馆设立了公共课程补习中心,安排老师轮流值班,给学生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帮助,在全校形成依法治教,人人平等的理念,确保毕业生的质量。

四是重视研究生的统筹管理。两所大学均按教育部的要求设立了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统一对全校研究生的招生、就业、培养、学位及党建、社团、奖助、学生住宿、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等进行管理。学科建设放在了学校的规划发展处。其机构设置如下表所示。

为了实现管理的垂直性,同时充分发挥各学院的积极性,各学院有专兼职研究生教学秘书、研究生班主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等,在研究生处和研究生部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各学院的研究生具体管理。目前我校拟定中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学院,基本可以借鉴其研究生处和研究生工作部的共管的运作模式。

五是积极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青海民族大学已经实现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占全校研究生40%的比例,西北民族大学目前在11个硕士专业学位专业进行招生,正在按教育部关于逐步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1∶1的结构优化。加大专业学位点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成为其研究生教育的转型目标。

六是大力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两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力推行以一级学科招生和培养的改革,在课程设计上,按一级学科设计2门左右公共学位课程,按二级学科设计3门左右专业课程,研究生其他学分的完成,可以按照兴趣,在全校研究生的课程中进行选修,拓展研究生的视野,实现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当前我校正在进行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其相关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七是设立全校研究生创新课题和研究生学术月制度。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处为了支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等,设立了研究生创新课题,平均每一个课题给3000元经费,支持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同时每学期集中进行一次研究生学术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八是重视研究生的党建等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通过设立研究生党委工作部,统一在各学院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积极发展优秀研究生加入党组织,西北民族大学还经常以观看革命题材的电影、时事政治知识竞赛、评选优秀学生党员等方式,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各民族之间学生的交流与交融。

2 学校转型发展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优化的借鉴

(1)围绕公司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积极推进学校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理工医的比例,不断巩固优势学科,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力争建设一批拥有杰出的领军人才、较强实力的学科团队、明确持久的学科研究方向、先进的学科平台、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较高、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起引领作用的、社会知名度较高的一流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到2020年,民族学(藏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基础医学3个学科达到区内一流学科的能力和影响力;同时使我校成为区内高水平大学。

(2)重点突破,主动服务新常态下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以卓越的学科建设成果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以服务国家治边稳藏方略、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为导向,突出重点,提高民族学(藏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基础医学3个学科的科研能力。优化整合资源,健全科研机制,搭建“大平台”,建设“大学科”,形成“大成果”。围绕西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问题,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重要领域的对接,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以卓越的学科建设成果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引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紧跟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主动服务新常态下的西藏经济发展需求,为西藏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3)选派年轻博士和研究生导师到西藏、陕西等单位挂职锻炼,切实加强提高双师型教师建设,改进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案例教学、互动授课的方法,聘请社会高层次人才,开设一批面向全校学生的技能型课程,彻底实行学分制,围绕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改革现有的教学育人模式。

(4)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若干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将以慕课为代表的开放课程作为课堂教学重要补充。

(5)积极实施研究生招生及课程建设综合改革。①我校现有的4个硕士一级学科列为研究生课程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其建设的主要目标为“实现按照一级学科招生与培养,每个学科按照各自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学位标准重新修订一级学科培养方案,增设创新创业、新闻写作、互联网+等跨学科公共课程,增加研究生选课的空间,拓展知识视野,合理构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与结构”。

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研室和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作为研究生公共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单位,改革的主要目标为“实行课程责任教授制度,改进和优化公共课程的教学模式,建设适合我校实际和具有西藏特色的自编配套教材,采用启发式、讲座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双师同堂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等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

(6)加大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逐步实现专硕和学硕学生1∶1的比例,在“十三五”期间,与时俱进新增加3~5个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学位点,如教育学、临床医学、工学、金融学等。

(7)先人一步做好我校博士点申报的工作。加强申博办公室力量,形成有战斗力的专班,在年底前积极完成三个博士点的预申报的填写工作,并及时向自治区教育厅学位办公室报送文件,主动和教育部相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

(8)启动研究生管理机构的再造工作。在我校研究生规模已经达到近700人的今天,完全具备了按教育部的要求设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条件,学校创新设立研究生管理学院也是可行的,把研究生的教学、学生管理和党建进行统筹,统一对全校研究生的招生、就业、培养、学位及党建、社团、奖助、学生住宿、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等进行管理。

(9)积极进行现有3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库和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设立专项建设项目和经费,提高专硕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的水平。

(10)加强研究生的党建工作,积极发展优秀研究生加入党组织,丰富党员活动,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和模范作用,引导和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学秋.论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

[2]陆瑜.应用学科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思考[J].药学教育,2012(3).

篇9: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普通高校  民族器乐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上世纪90年代初教育部公布了关于高等教育艺术院校音乐学(非师范类)本科专业要“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目标,因此,我国各高校培养本科人才的模式都应建立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本文在已有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期达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在更肥沃的土壤中得到了滋养,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以上人才培养的目标已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充分证明了这一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股学习艺术的热潮,招生市场异常火爆,全国各高校纷纷设立艺术类专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全国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比之前增加了一倍有余,这为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条件,也增加了高校的经济效益。然而,也带来了当前大学生培养与就业,即“供与求”的矛盾。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各高校高度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学如何能够与现实接轨,如何快速调整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了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二、明晰音乐教育的目标

在高校教学中,尤其是师范类的音乐教育中,不仅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还需在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方针、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及相关课程的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而这些内容中对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的改革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基础。关于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中民族器乐教学的改革,笔者就从事多年民族器乐教学的经验及对全国部分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认为民族器乐的教学应首先明确教学的理念,即音乐教育的真正目标。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应以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具备扎实基础的综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民族器乐教学的学科特点,全面深入地分析高校民族器乐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打破以往民族器乐教学中“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需求,应采取不同级别、层次、阶段的教学与之相适应,因材施教,在保证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最大化地满足学生更高程度的知识需求。这样分级别、层次、阶段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充分地提高高校器乐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遵循音乐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研究

(一)增加文化课比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近几年,我国的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音乐风格丰富多样,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喜爱。音乐风格的形成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环境、民俗等诸多因素。要想将一首民乐作品的风格掌握的非常地道是很困难的。随着当今科学技术及文化的发展,具有地方流派风格特征的音乐逐渐由口传心授、民间熏陶的传播方式转变为了专业训练。无论演奏何种风格的音乐,都离不开一定的基本技巧,音乐表现中演奏技巧能给听众以最直观、最直接的感受,因此以往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较注重关于演奏技巧规范化的训练,而对教学中学生掌握音乐作品风格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须予以更高的关注和进一步地加强。

培养学生掌握风格能力的训练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模仿大量作品的学习方式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广泛地积累丰富的音乐素材,把握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将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模仿转变为对音乐风格的自然表达,以提高学生的内在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技能课应增加文化课比例。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变为艺术实践课程

艺术教育必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是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艺术实践。如组建民乐队日常排练和参加演出表演等,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音乐教师大多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目标,教育模式单一,专业划分越来越细,造成学生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不够宽,缺乏文化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通才教育”在德、日、美等国家的盛行,与我国传统的“专长教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才教育”才逐渐被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所重视。“通才教育”主张对人才进行综合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包括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经历重知识、重能力到重素质,充分体现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变革过程。因此,建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育中,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促进学生的实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在音乐教学和实践中积累、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培养音乐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教学实践技能、组织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再结合理论升华为自身素质,最终成为创新性人才。

随着国家对基础性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国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育必须革新并加以完善,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多元化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的发展,显示出其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基金项目:

本文为支持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音乐表演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奇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2002.

[3]李民雄.民族器乐概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篇10: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如何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其长效机制,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难点工作。

一、宁波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宁波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

年代初,随着宁波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宁波吸引了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员前来工作和生活,少数民族人数迅速增加。

据统计资料显示,1956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宁波市少数民族人口仅为6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548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1175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3980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33714人,暂住少数民族有6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来自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目前宁波市有

54个少数民族成份(缺塔吉克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

20.7

4万人,暂住少数民族人口近万人,其中城区暂住少数民族人口为

2428

1人。人数较多的为苗族、土家族、布依族、壮族、回族等。据民族宗教部门抽样调查资料,在城市少数民族暂住人口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80.2%;年龄在18岁至55岁的占83.2%;以打工为主的占72.7%;月收入在1000至2000元的占62%,整体收入水平相对于全市处于较低水平;从事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业、文教卫生、饮食商贸行业等。

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具有工作短期性、居住不固定性、流动随意性等特点,很难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和管理难度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本情况难以掌握。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在城郊结合部居住,语言交流不畅,同族同乡群租,居住条件简陋,与周边居民接触较少,社区和居委会很难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

二是盲目流动难以疏导。年龄小、文化低、无特长、居无定所的盲目流动少数民族人员呈增多趋势,有的结团四处流浪谋生,有的以坑蒙拐骗、扒窃偷盗为生,很难疏导管理。

三是民族特色经营混乱难以管理。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开拉面店、烤羊肉串、卖葡萄干等为生,经营活动不规范,尤其是流动经营摊点容易与当地居民和城市管理人员产生矛盾和纠纷。

四是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是群众工作,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支持。但实际工作中,仅有民族工作部门“单打独斗”,街道社区民族工作尚未量化考核等。

五是局部性民族习俗矛盾时有发生。主要是清真食品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较为多见。目前全市共有清真餐馆、拉面店

200多家,从业人员近千人,无证经营现象比较普遍,有的非穆斯林人员打“清真”牌子开店,有的违规经营非清真食品引起穆斯林群众不满等。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主要做法

宁波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民族工作,出台《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民族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工作,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一)依托民族工作网络,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主要是依托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民族工作相关部门,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与管理纳入政府工作重要内容,使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常态化。如海曙区建立了由区民宗、公安、城管等部门参加的流动少数民族工作联络联系制度,街道和社区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地对区域范围内流动少数民族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把流动少数民族服务与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范畴,消除了流动少数民族服务和管理的盲区。

(二)依托社区管理服务,延伸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重点在社区,关键在基层。宁波在加强社区基层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将服务和管理延伸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海曙区汪弄社区近年对辖区内常住少数民族及其流动人口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并将少数民族人员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分门别类建立档案,还设立了少数民族管理服务站和流动少数民族维权中心,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民政、计生、就业、治安、人口管理、帮困等一站式服务。

(三)依托流动经商联系点,促进少数民族流动经商有序管理

在少数民族流动经商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清真餐饮店等地设立少数民族流动经商服务管理联系点,以此推动少数民族流动经商的有序管理。在少数民族流动经商人员中选择一些能胜任联络员工作的、有一定影响和活动能力的代表,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确保城市民族领域的稳定。如吸纳青海化隆县回民在甬从事拉面业的代表人士、新疆维吾尔族在甬从事卖羊肉串等小买卖的代表人士为市伊斯兰协会的正式代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出现矛盾纠纷时,他们能和阿訇一起积极配合政府协调化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依托少数民族组织,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主要是依托宁波市少数民族联合会和各县(市)区少数民族联谊会(或少数民族联谊小组)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与管理。如北仑区1998年在区民宗局支持下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小组,2007年成立北仑区少数民族联谊会,该联谊会每季度开展一次联谊活动,为政府和少数民族同胞牵线搭桥,近年相继成立了街道、社区少数民族联谊组织、文娱组织、维权组织——“新碶街道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社区少数民族联谊小组”、“社区少数民族学校”、“社区少数民族博物馆”、“社区少数民族维权站”,为流动少数民族同胞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权益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办实事、办好事。

(五)抓住重点民族企业,突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与管理

对少数民族务工较多的企业和法人代表是少数民族同胞的企业,尤其是新疆籍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企业,强化管理与服务。如慈溪市高氏精梳棉有限公司、余姚市凤山街道华联纺织有限公司以及法人代表为少数民族同胞的江北华乔包装厂等,企业一把手均能亲自负责抓好企业民族工作,并成立企业少数民族联谊中心,开设少数民族服装饰品展示室、电脑培训和文化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并经常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排练演出歌舞,举办体育比赛、汉语培训教育等,以优质的服务与管理促进民族融合。

(六)制定相应规章政策,规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为了规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市和各县(市)区出台了相关规章政策。如市民宗局、工商局、财政贸易办公室联合发布《宁波市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加强对清真餐饮、食品经营的监督管理。海曙区针对部分流动少数民族人员无证经营和无序设摊的实际,出台了《海曙区涉及民族问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近年已妥善处理新疆食府私设清真标志、路边无证拉面店以及多起新疆籍少数民族人员和藏民因无证设摊而引发的矛盾纠纷。

三、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民族工作领导机构。在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扩大成员单位,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政府部门为成员单位。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民族工作专题会议,共同协商解决民族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县(市)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管理网络。民族工作重点乡(镇)要配备民族工作专职干部,有民族工作任务的行政村和社区应成立民族工作管理小组。三是建立民族工作的检查监察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工作监督检查,明确工作责任,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

(二)加强宣传教育

进一步加强对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民族知识的宣传,使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民族工作。要进一步开展民族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要指导基层做好民族工作,为基层从事民族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培训机会。

(三)加强流动经商管理

要把少数民族流动经商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范畴,建立公安、工商、城管、民宗、卫生、环保等部门参与的联合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互通工作情况,针对发生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及时协调、稳妥处理,共同做好少数民族流动经商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要强化与少数民族流动经商务工人员的联系制度,在少数民族流动经商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地设立少数民族流动经商服务管理联系点。

(四)健全激励机制

要建立街道、社区民族工作的激励办法,出台街道、社区考核和奖惩办法,突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年终由街道、社区的上级主管部门和民族工

作部门联合考评,促进街道、社区多为少数民族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要加大社区经费支持力度,政府应对民族工作进社区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补助,并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作为社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评选民族团结新风家庭和民族团结楼、院等,促进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五)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服务中心,在就业咨询、就业培训、工作推荐、单位用工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照顾,鼓励少数民族餐饮业、少数民族企业吸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爱心基金,帮助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际生活困难。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律援助中心,无偿为有困难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便民服务中心,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民政救助、计生服务、治安调解、户籍管理、维稳协调等方面的快捷服务。

黄楼街道办事处地处市中心,是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商贸业最繁荣的地区。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西部地区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群众涌入经营谋生。目前,来黄楼辖区经商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有新疆维吾尔族、青海化隆县回族和西藏藏族等200余人,主要经营新疆风味小吃、兰州拉面、核桃糕、葡萄干、藏刀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也导致我处涉及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突发事件、治安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处的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面对新的形势,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去年以来,我们在区委统战部和民宗局的指导下,切实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责任、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扎实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营造民族团结和谐氛围,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我们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办事处分管副主任、辖区派出所分管副所长任副组长,各社委会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切实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议事日程。二是成立管理办公室。针对辖区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逐渐增多,且居无定所、流动性大等特点,我们专门成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由办事处分管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三是建立联席会制度。为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求职就业、自主创业,维护其合法权益,办事处与辖区派出所、工商、民政、城管等部门建立了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有关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各方面情况,研究探讨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的对策、措施等。

二、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排忧解难

一是设立服务窗口。我们在办事处服务大厅内设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窗口”,并公示联系点负责人和联系电话,为需要帮助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帮扶平台。把救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的困难群体纳入社区服务重点,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经营中的困难,逢重大节日为他们送去米面油,大坝社区时常还送些特色小吃,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三是开展真情服务。想方设法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就业经营创造条件,办事处派专人与社区主任共同处理这方面问题,如: 积极帮助他们租赁门面房,为其优先提供经营场所和摊位,协调水电安装;主动支持和参与他们的伏羊节联欢活动;针对少数民族子女存在的语言障碍,专门邀请师范大学 的学生为其补习汉语和文化课,等等。

三、拓展沟通渠道,搭建互信平台

一是加强民族政策的宣传。充分利用社区市民学校和相关宣传阵地,通过制作展板、发放宣传单、举办民族特色活动,在广大居民群众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丰富广大群众的民族知识。二是开展政策咨询、培训活动。举办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政策咨询、培训活动,为他们宣讲相关法规政策,使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尽快适应徐州的社会环境;聘请理财专家举办辅导讲座,帮助他们掌握投资理财风险知识;组织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三是拓展联络渠道。各社区在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庆日邀请少数民族同胞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邀请少数民族同胞参与社区管理。

四、维护民族团结,妥善化解矛盾

一是制定了《黄楼街道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规范工作原则、适用范围、职责分工、应急程序和保障机制,以确保妥善处置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二是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在“三项排查”工作基础上,重点开展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各社区每月排查一次,并及时上报排查情况。三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在调解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过程中,充分考虑民族因素,坚持依法办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同时展开相关心理咨询及心理疏导,从思想根源上化解矛盾隔阂。今年4月,位于淮海东路东路的兰州拉面馆因店后垃圾着火引起火灾,我们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妥善处置了此事件。四是培养少数民族专职调解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中挑选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思想素质较好、公信度较高的人员,经过相关培训后担任专职调解员。同时,聘请了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强理论水平、熟悉民族历史、热爱民族工作的社会知名人士作为调解顾问。我办事处现有专职调解员2名。

做好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省、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城区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实现新突破,为鼓楼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近几年,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带动民族地区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收入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由于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上的差异以及少数民族群众对我市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了解不够等因素,容易产生一些矛盾纠纷,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对社会安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

随着我市“一高两进”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推进,园区规划日趋完善,“4+X”重点产业的培育发展,扶工惠企力度不断加大,黄衢南高速

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使用,杭长高铁的动工建设,可以说,我市正处于一个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他们参与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中一部分人已经开始站稳脚跟,开拓创业,成为了事实上的“长住”人口,另一部分则仍然流动性较大。就目前来说,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人数快速增长。根据市公安局治安大队的登记,2005年,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仅有8人,2006年,增长到53人,2007年为76人,2008猛增至257人,2009年为414人,2010年上半年止已有554人。

(二)来源地相对集中。从调查登记的信息来看,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来自新疆、青海、贵州、广西、云南和湖南,其它省份的很少,而且,在这六个省份中,也相对地集中于某几个县域,如贵州的望谟县、剑河县,云南的华宁县、文山自治州等地。

(三)从事工作比较单一。从调查信息来看,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竹木加工、建筑工地、搬运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单位,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他们的居住地也相对集中,主要是在上余镇和贺村镇,其次是新塘边镇、大桥镇、峡口镇,因为这几个乡镇的竹木加工类及其它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市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主要从事“穆斯林面馆”、“兰州拉面”、烤羊肉串、贩卖葡萄干、哈密瓜等具有非常鲜明民族特色的经营活动,经营形式既有固定店面,也有流动摊点。固定经营的以餐饮面馆为主,从事服务人员也多以同乡少数民族为主,流动

经营的一般沿街叫卖,没有固定摊点,这类人员更容易与居民或城市管理者产生矛盾纠纷,管理相对比较困难。

二、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给我市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主要体现在:

(一)情况不易掌握。对流动人员的建档登记工作一时还无法做到及时准确。目前,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登记只局限于有固定居(租)住地和经营场所的人员,对于那些无固定居(租)住地和经营地,以及在建筑工地等从事打短工的人员很难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二)管理难以到位。有经营场所的少数民族经营人员大多没有办理合法手续,申领经营证照,往往是临时添置一些简单的经营用品便开张经营。沿街叫卖的经营者,往往不顾城市管理规定,选择交通要道和繁华路段摆设摊点,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影响交通秩序和城市卫生。

(三)增加治安隐患。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当中多数人文化素质偏低,政策法律意识淡薄,违反社会治安管理规定的案件时有发生。同时由于他们身处异乡,“老乡”观念根深蒂固,一旦有点事情,不问是非,胡乱帮忙,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另外,由于各种原因,来我市务工的外来流动人员,在一时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干起违法勾当,造成偷盗抢劫案件高发,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民族关系协调难。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习俗和

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加上我们一些执法部门和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习俗、禁忌不大了解,因而在执法和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影响民族关系的事情,而这类事情一旦发生,往往影响较大。

三、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要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努力使管理工作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一)要加强民族政策的宣传。“民族宗教无小事”,要加强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这是正确解决和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的前提和保证。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如新闻媒体应当定期报道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做好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营造民族团结、社会和睦的良好氛围。相关执法部门要普及民族知识,结合普法工作,将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作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学习,并贯彻执行,努力做到在执法过程中依法办事,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在执法过程中,要多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二)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对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一方面我们要依法加强管理,对于违反管理规定、占道经营的摊点要劝离、取缔,同时严厉打击坑蒙拐骗、偷盗扒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容市貌和治安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宣传我市管理中的规定和政策,让他们了解并遵守。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少数民族人员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在就业、医疗、计划生育等方面提供方便,让他们感受到党和

政府的关心,感觉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从而自觉地遵纪守法,服从管理,减少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摩擦和纠纷。

上一篇:描写冬天景色的英语作文下一篇:我的老师最最棒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