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社会治字综合治理责任书

2024-05-24

计划生育社会治字综合治理责任书(共7篇)

篇1:计划生育社会治字综合治理责任书

某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为加强我中心计划生育管理,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及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字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精神,保障本单位职工安居乐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所有本中心职工(乙方)与中心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甲方)签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

1、本单位不得发生群众性闹事,群众性械斗,集体上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非法集合游街示威等各种不利会稳定的事件.

2、单位财务、人事、文书档案室要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加强管理,门窗要采取防盗设施,各科员下班时清查好电器,用具、财物等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3、干部、职工要互相监督,杜绝赌嫖娼等六害行为,杜绝各种丑恶现象的发生。

4、加强法制学习和宣传、认真落实“三五”普法,增强党员、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使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家属子女学法、懂法、用法、自觉守法。

5、做好“三防”、“六无”工作。

6、鼓励属本中心职工实行晚婚晚育

7、达到生育条件要求生育的夫妇,必须及时准确办好《生育证》做依法生育,凭证生育。

8、再婚生育夫妇不符合生育条件者,在办理婚姻登记时,必须按《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第25条规定落实以一胎为主的绝育措施。符合生育条件者必须凭男女双方的婚育情况证明,方能办理《再生证》。

9、计划外怀孕对象、无证怀孕对象,均必须中止妊娠,逾期不中止妊娠者,处1000一3000元罚款,并强行中止妊娠,以坚决杜绝计划外生育。

本责任书有效三年,从二00六年一月起实施。

甲方:某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领导小组责任人(盖章):

乙方:

篇2:基于社会责任重塑公司治理机制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不断扩张的同时已经不能脱离它所依附的环境, 从2008年汶川地震, 三聚氰胺事件到2010年4月玉树地震等一系列的突发社会灾难, 安全事故, 质量问题, 环境污染无不考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心, 企业在其中的表现受到了社会公众、学者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从公司治理结构而言, 企业社会责任是由其实际控制者来履行的,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在于对企业管理者行为的规制, 有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就能够很好地克服短期行为以及违法行为, 股东的权益就能够得到保障, 环境就能够得到优化, 职工及消费者的利益就能够得到保护, 进而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因此, 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分析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

公司的社会责任最早是在1924年由美国人谢尔曼提出。此后掀起了学界的论战, 主要论证公司是不是只需要照顾股东的利益而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股东攫取超额利润还是要兼顾社会责任。同时各种群众性运动也风起云涌:职工为了争取权益的运动, 环保人士为了当地环境、国家环境甚至全球环境而发起的运动, 以及消费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发起的运动。这些都迫使各个国家的企业不得不正视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

美国学者伯文将公司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 做出相应的决策, 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雷蒙德·鲍尔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认真思考公司行为对社会的影响。”阿奇·卡罗尔在麦奎尔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 (慈善) 的期望。”台湾学者刘连煜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营利公司的决策机关确认某一事项对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性之后, 该公司应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导向不计较营利之义务。国内学者刘俊海博士认为, 公司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赢利赚钱为唯一目的, 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卢代富教授认为, 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不同学者对公司社会责任有着不同的界定, 但是有着共通之处, 即: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作为唯一存在的目的, 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实际上是要求公司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要平衡公司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 达到股东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和谐统一。而公司的运营目标与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公司治理来完成的, 由此公司治理的范畴也被扩大为:公司为协调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以实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而实施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的总和。

二、基于社会责任构建公司治理机制

长期以来, 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都是公司的经济责任, 即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 研究和解决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使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相一致, 最终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然而在实践中, 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和制度环境, 这种“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就必然会导致公司忽视其社会责任, 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 要想使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完善这种传统的治理模式, 建立起能够让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机制, 即:遵循“利益相关者合作”的逻辑, 建立起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以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通过借鉴国际经验, 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建立起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就必须在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双管齐下, 进行制度创新。

(一) 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

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方面, 要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 以及公司治理文化。主要包括:

1、设立公司社会责任董事

公司除了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还要承担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 在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下, 公司一味的追求超额利润, 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因此在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可以在董事会中设定专门的社会责任董事来充当此任, 公司章程中可以具体的界定这些人的任职资格、任职条件以及奖惩措施。

2、完善监事会职能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其职能是对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 防止违反国家、社会、公司以及股东利益的行为发生。传统的监事会主要是代表股东或职工对公司实行监督活动, 而基于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模式下的监事会则应代表更加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来监督公司的活动。通过在监事会中建立共同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行为的监督, 完善公司的监事会职能, 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基于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模式下的监事会包括股东监事、员工监事、债权人监事以及政府代表监事等。

3、构建公司治理文化

公司文化是一种弥漫于公司组织各方面、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 良好的公司文化能够给公司创造的业绩远远超过它所提供的有形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 构建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就需要塑造公司治理文化。公司治理文化是指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等公司治理的重要成员在公司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关公司治理的理念、目标、哲学、道德伦理以及行为规范。在公司内部通过建立一套伦理道德支持体系以及根植于员工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 能够妥善地处理不同的利益分配关系, 实现各方利益的制衡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构建公司治理文化主要包括:树立以实现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为目标的公司治理目标, 建立综合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治理理念以及在公司内部形成重视利益相关者的文化氛围等。

(二) 外部治理机制的构建

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方面, 主要是建立起三种制度:

一是要建立保护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制度。通过立法形式, 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 明确地规定公司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从而使公司社会责任法制化。

二是要建立符合公司社会责任要求的市场准入制度。凡是不符合要求的公司一律不能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投资活动以及获取各种资源。例如, 凡是不符合“绿色证券”制度、“绿色贷款”制度的公司一律不能进入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凡是不符合“绿色产品或服务”制度的公司一律不能进入产品或服务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等。

三是要建立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想要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信息仅仅通过财务报表是不够的, 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比如, 政府需要了解企业在保护环境、资源消耗以及公益事业等方面的信息;社区居民需要了解企业在社区周边环境建设方面的信息;消费者需要了解公司的信誉, 产品的质量以及安全信息;职工需要了解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环境, 职工福利和企业文化等等信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 无论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还是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其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因此, 建立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运转公司治理机制。公司社会责任披露制度主要包括责任主体、披露方式、披露内容和评价标准等内容, 以便社会各方面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

总之, 在如今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 企业应该主动地去履行社会责任, 将公司社会责任引入到公司治理机制之中, 不仅关注内部治理, 更要加强对股东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外部治理, 有效地利用公司治理手段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 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使企业达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海.论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2]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3]卢代富.公司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4]朱德平.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创新[J].上海商业, 2007, (01) .

篇3:社会治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治理模式,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相适应,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规范和价值等方面,可以分为统治型治理模式、管理型治理模式和服务型治理模式1。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模式也不相同。社会组织分为三类,政府、企业,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非营利组织。政府是公益性质的公共组织,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对于营利性的企业而言,其对投资者自然承担经济责任,要满足投资人追逐利益的需要。在特定的治理模式下,为企业在社会中的行为提供了特定的社会治理基础。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规定也不相同,这种关系模式也决定了企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不同。考察企业的社会责任内涵的发展,就要考察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要从社会治理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化。

一、统治型治理模式与企业社会责任

农业社会是熟人社会,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种以权力规范为基础,以统治利益为导向的专制型治理模式,即统治型治理模式。它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尚未完全确立的社会基础上,是以权力统驭社会及社会活动的治理。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政府作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农业社会中,政府和社会融合在一起,没有存在领域分化,没有现代意义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在这种治理模式中,政府和社会包括社会中的企业(这一时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为了表述方便,此处仍暂用“企业”一词),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状态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有着特定的外延:企业在保证对统治权力的服从基础上,承担伦理责任。

农业社会是权力关系和伦理关系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因此,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的是权力责任和伦理责任。就权力关系而言,企业是作为被统治者的角色出现的,属于权力的末端。企业要做的就是服从于统治者利益的需要。就伦理关系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遵守由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责任为内涵的。

严格的说,农业社会的治理模式是统治型的治理模式,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所谓的企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虽然有法律,但是没有法制,不是法治型的社会。法律不过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工具,因此,企业需要守法,与其说是遵守法律责任不如说是有服从统治者利益的义务。农业社会,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化没有完成,作为王朝的统治者,家天下状态下实质是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公共领域。社会关系主要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统治与被统治的权力关系,社会规范也主要是以权力规范体现出来的,企业不能违背和干扰权力的运行,不能破坏这种权力关系的状态。

统治型治理模式下,在社会治理体系内部,主要的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在日常生活领域,社会规范是以习俗和道德体现出来的。熟人社会的关系模式使得商业组织的社会责任集中体现为伦理责任。统治型治理模式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狭隘地域为限的经济,自给自足且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社会流动性很小。因此,农业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自然经济形态使人们终其一生都要依附于土地,从而依附于这片土地所承载的一切因素——历史文化、大众心理、生产经验等等。土地的不可动性导致了土地上作业的人的稳定性,缺乏流动性的社会造就了人与人之间频繁的交往和互动,依于核心家庭的不断繁衍构建了不断扩大和壮大的交往群体,就是熟人社会。在这个熟人社会中,伦理关系成为最广泛存在的关系,是最为古老和稳定、也是最为基本和重要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之所以能够产生伦理关系,是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社会联系。基于伦理关系基础上的道德伦理规范则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基本准则。农业社会中,商业不发达,商业组织规模小,活动领域有限,作为熟人社会中组成,依附于自然经济而存在。不作为普遍的经济形态存在的商业组织,没有成为现代意义的庞大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独立主体,依附于熟人社会的,具有熟人社会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规范。与周边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伦理关系特征。同时,在农业社会,没有健全的法制,商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商家的道德自觉。因此,企业主要承担的是伦理责任。社会责任在这种语境下是一种伦理责任,也有用商业伦理来表述的。

这种伦理责任的承担历史成为商业伦理的历史传统积淀,也为今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奠定了文化思想基础。在我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道德伦理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儒家思想中的“见利思义”、“以义驭利”的义利之辨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伦理责任的重视和强调。中国的晋商被称为儒商,究其原因,是其秉承了儒家文化中的诚实守信原则。商业伦理是商人和企业的道德底线。2

统治型治理模式下,商业组织本身并不是农业社会的典型的主导地位的组织,社会对商业组织也没有更多的要求。但是作为熟人社会的组成部分,商业组织为了生存,必须履行熟人社会的行为规范——伦理规范,建立与熟人社会圈子内部的信任关系。

二、管理型治理模式与企业社会责任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是在工业社会中才出现的。管理型治理模式是工业社会的典型治理模式。工业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大量出现,改变着经济形态,也改变着社会组织的运行模式和存在方式。社会关系与社会规范不同于农业社会,治理模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平等关系。企业主要承担经济责任,维护股东利益的责任主体,成为私人领域中不可侵犯的空间,此外,政府和社会之间相对分离,政府和社会之间是平等的法律关系,这种管理型治理模式中,法律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治理规范主要是法律规范,法律责任成为企业需要承担的主要责任。相反,这个时候,道德责任和权力责任被淡化。

陌生人社会是一个相对开放性的社会,公共事务的增加,对社会治理提出了管理化要求。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受制于地域局限,熟人社会呈现出封闭性的特征。但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使人们在人身上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在社会交往上,也呈现出相对开放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范围比以往扩大,除了上下层级之间的线性沟通之外,沟通也呈现出点线结合的特征。由于商品交换活动的频繁,每个个体活动范围的扩大,其与外界交往的范围也扩大,原有的统治模式可以规范的交往活动在相对开放的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作用。正是这种相对开放的社会对社会治理的管理化提出了要求。工业社会中,最大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由熟人社会的等级化,走向陌生人社会的平等化。社会秩序面临失衡的威胁。社会秩序实现的方式——统治已经没有了稳定的社会结构作为依托,权力赖以实现的熟人社会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迅速走向陌生化。农业社会中的思维方式不再适应工业社会的特点,作为个体的人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农业社会中,个体的存在是以群像表现出来的。个体的特征就是在其所在的等级秩序中的群体特征,个体的行为方式就是其所在的等级体系中特定位置的行为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是由习俗和习惯所确定下来的,这种稳定性使统治有了更多的可靠性。但是,恰恰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打破了原有的熟人圈子,因而破坏了原有的等级体系,在熟人社会中的基于习俗、习惯的规范失去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从土地的依附中涌向城市的劳动者,摆脱了原有的身份,拥有了新的城市工人的身份,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为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在资本面前,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更为简单,就是一种平等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也存在层级节制的关系。但是,不同于农业社会的等级之间的层级节制,农业社会中的等级之间的权利义务是由权力所确定的,在工业社会中的社会资源包括治理资源不能再由统治权力所分配,对同一层级内部、不同层级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基于效率目的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协作所确定。这种社会结构需要治理主体结构确定新型的规范去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这种规范就是法律规范。

管理型治理模式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然确立的社会基础上构建的。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以后,市场平等竞争的主体作为经济生活中具有抽象意义的独立的“人”而存在。政府和社会相对分离。公共领域中,政府是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政府成为公平正义理想的维护者;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主体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存在,相对于公共权力的私人领域成为独立的存在,公共权力不能再任意侵占私人领域的空间。(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形成于资本主义时代3。)这个时期,正是思想家们推崇市场机制的时期,理论家所追求的是完美的自由秩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管理型治理模式中,政府和企业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权力关系,而是法律关系。自上而下的命令与服从的权力关系仅存在于治理主体——政府内部。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各个主体的利益不受侵犯。政府和社会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行为规范是法律规范。在法制社会中,法律规范是主要的社会规范。对于企业而言,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就是被允许的,法律规范是企业行为的最底线。为了参与社会生活,保障私人利益,因此,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主要是法律责任。对政府没有权力责任,或者说政治责任被淡化。

在管理型治理模式下,企业是否要承担伦理责任呢?对于这一点颇有争议。政府与企业在角色定位上完全没有交集之处。政府代表公共利益,企业追逐私人利益,政府企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正是在这一治理模式前提下,亚当斯密乃至后来的哈耶克、弗里德曼等否定了企业承担伦理责任乃至社会责任的说法,因为,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离的前提下,在政府作为社会治理唯一主体的管理行政的前提下,政府与社会角色定位完全不同。政府被冠以“看门狗”或者“守夜人”的角色,守护着公平的市场自由竞争秩序;市场主体——企业追求着效率,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主要是为了更大限度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仍然是功利性的逻辑。

伴随着罗斯福新政,国家在广泛的层面上干预经济,政府侵占了私人领域的空间,政府公共权力进入市场体系,企业不是作为经济主体而独立存在,而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成为政府等级秩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也不需要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思考。除了企业要服从政府的领导,社会对企业没有其他的期望。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政企不分,政府依靠行政权力命令的方式干预企业管理。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获得其存在合法性4就只是需要遵从政府的指令。与其说社会对企业存有伦理期望不如说社会对政府存有道德期望。这种治理模式下,企业必然承担伦理责任。但是,企业承担的伦理责任其实是政府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然延伸。社会对企业承担伦理责任没有特殊的要求。

可见,由于企业是作为与政府相对应的私人领域的存在,而不是公共领域的构成,也不是社会治理主体,只是作为社会治理对象而存在,因此,不具有公共性特征,这个时期的社会责任也必然缺乏公共性色彩,企业缺乏主动承担公共责任的社会治理基础。西方自由主义拥护者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对自由秩序的破坏。从亚当斯密开始,就对那种期望从“那些装作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进行贸易的人”那里能得到利益抱有怀疑态度。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也对此有所反对,认为企业主要是为了股东的利益而存在的,让其承担社会责任是对自由竞争的破坏。弗里德曼也反对“自由企业制度中商业的社会责任”的说法。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中,“仅存在一种、而且是唯一的一种商业社会责任——只要它遵守职业规则,那么它的社会责任就是利用其资源,并且从事那些旨在增加其利润的活动,这也就是说,在没有诡计与欺诈的情况下,从事公开的、且自由的竞争。”在人们对“资本主义”、“利润”、“没有灵魂的公司”的普遍反感下,“这样做是使公司取得信誉的一种方式,而这种信誉是作为那些被完全证明为符合该公司自己的自身利益的支出的副产品而存在的。”5企业担当社会责任是出自于功利性的目的,是一种虚伪的、粉饰门面的行为,因此,不能指望企业为了公共利益而展开活动。社会责任的承担只能是政府的工作。弗里德曼更为直接地表述说——总经理不是公务员。理论界这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否定性意见在实践中,往往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佐证,某些企业“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主动承担伦理责任只是为了提升企业形象。事实上,这些思想就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管理型治理模式下,企业社会责任是以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为核心的责任。

三、服务型治理模式与企业社会责任

后工业社会来临之际,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管理型治理模式向着服务型治理模式演进。在服务型治理模式下,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最广泛的内涵。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含了对股东利益负责的责任,也包含了对利益相关人的责任。在服务型合作治理模式下,作为社会治理的共同行动者,企业也具有对政府、对其他社会主体的多元责任和多元利益。

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是建立在新型的陌生人社会基础上。人与人之间,随着信息通讯交通等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摆脱了地域的限制。全球一体化浪潮下,原有的陌生人社会带有了更多的熟人社会的气息,陌生人之间,多了基于信任而产生的合作要求。在这种新型陌生人社会中,公共领域范围扩大,政府和社会重新走向融合,这种融合是以政府和社会保留各自独立性的合作与交流为主导的。政治参与的扩大,民主的发展,社会自治力量的壮大,基于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以非政府组织为载体的市民社会之中兴,促使社会治理出现了多元主体。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使得广泛的民主参与具备了技术上的可能。社会生活一系列的变化,致使政府不再垄断社会治理唯一主体地位,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角色由管理为主转向服务为主。除了政府这一社会治理主体之外,非政府组织力量的发展壮大,迎来了社会自治的曙光。同时,在一度被排在治理体系之外的并被看成是纯粹私人领域的企业,被视为“企业公民”,和其他社会自治力量一道,也成为社会治理的行动者。

正是在这种新型的治理模式中,企业同非政府组织一样,具有了一定的公共性。尽管这种公共性与政府的公共性色彩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在公共责任上,三者就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要素,对公共管理主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力,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参与着社会治理活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由伦理责任,扩展到法律责任,再扩展为公共责任。这种公共责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有着一定的差别,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的公共性表现也有差异。如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外延必然包含着政治责任。但是,所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环境责任、劳工责任等。不同于管理型治理模式下的法律责任,服务型治理模式下企业社会责任蕴含着伦理责任,基于法律责任,同时又高于法律责任。

服务型治理模式为企业承担伦理责任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服务型治理模式是合作型的治理模式。在社会治理的层面上,社会各个构成要素展开广泛的合作,使得在管理型治理模式下企业所丧失的伦理责任在合作治理模式下重焕生机。这是因为,服务成为合作治理中的核心伦理价值,成为这种社会治理模式得以生长的基础。这种包含着更多利他因素的伦理精神所统摄的社会治理活动中,政府所追求的不再是管理型治理模式下的效率主导,而是强调公共利益的实现,倡导公平正义的实现,强调建立服务型政府,西方学者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也是这个思路。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除了利益追求,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追求。当服务的价值成为社会治理的普遍价值时,伦理责任的主动担承就是现实可行的。同样,伦理责任也不再是政府自身的角色规定,也是其他社会力量的角色期待。“服务”成为越来越多社会组织——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的宗旨。实践中,很多企业也把企业精神定位于“服务”这个包含着丰富伦理要求的词上(如国家电网公司将之表述为“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社会发展。”)可见,作为社会治理行动重要参与者的企业,也不再把社会责任的承担定位在对股东的经济责任,而是放眼于社会中的利益相关人,放眼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强调企业的伦理责任。

伦理责任的担当,不再是企业家手中的小玩具,成为装点门面的粉饰功夫,也不是企业家必须采用的政策,而是成为企业家的哲学。在哈佛大学MBA的课堂上,企业伦理成为必修课;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伦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从形式上到实质上,有了承担伦理责任的社会治理基础。

企业主动担当伦理责任,不是一种高调行为,也不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行为,而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企业中的个体,从企业家到企业管理者再到企业基层操作人员,都是社会普遍联系中的一员。每个成员都有他的家庭,朋友,在情感上他都会归属于他的团体、他的城市和他所热爱的国家;就企业整体而言,它又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它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并为社会进步而贡献自身的力量。在普遍的伦理关系纽结而成的社会联系中,企业承担伦理责任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篇4: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

(1) 关于人性。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多元的价值追求, 包括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重价值;每一个人由于成长经历、社会建构和社会位置的不同, 都具有不同的能力、信息和资源;每一个人都具有决策理性, 也就是说其在做决策时, 总是会在决策的时点在他所知的可能选择方案中, 做出他所认为的最佳选择。所以, 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应尊重人的选择, 顺应人的全面发展。

(2) 关于企业本质。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认为企业作为社会功能的载体, 是不同社会主体实现其多元价值追求的平台。因此, 企业有责任发挥和凝聚不同利益主体的社会价值创造潜能与合力, 满足他们对多元价值的追求, 推动各利益主体的全面发展。

(3) 关于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认为, 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或者充分地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因此企业管理模式强调通过创建有效的利益相关方合作机制, 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 增进社会福利。

(4) 关于企业管理的范式。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采用的管理范式是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目标, 以最大限度地创造综合价值为主线, 以创建利益相关方合作创造综合价值机制为根本的管理范式。资源配置对象包括利益相关方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元价值追求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能力、资源和信息。

2 推进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机遇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一方面在经济活动中, 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另一方面通过良好的社会信誉、社会影响力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相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 如《公司法》、《劳动合同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等, 明确了社会责任意义上的法律责任。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关行业协会、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或地区组织也积极参与对社会责任指导或制定社会责任指导性文件, 有利促进和推动了各行业、各地区社会责任的发展;从国际上看, 国际社会开始把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放进了企业产品、品牌、竞争力认证的内容, 甚至把社会责任 (如劳工人权) 放进国际贸易, 有些把其作为贸易战的筹码。这也使得我国企业不能不顺应国际潮流。

可以说, 实践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环境及平台的不断改善给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机遇, 但现实也充满了挑战。

3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

(1)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社会责任工作。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少企业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部门, 统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工作。

(2) 企业劳动关系问题突出。一些企业在劳动管理上的违法违规现象十分严重, 表现在劳动合同、工资、劳动时间和职业安全等各个方面。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另一个领域是矿产采掘业。据国家安监局网站发布的文件, 2009年上半年仅煤矿发生安全事故就有749起, 死亡1175人。延长劳动时间、不提供社会保障、非法使用童工、民工讨薪难、年轻人“过劳死”和多起员工连续跳楼自杀等事件对社会和谐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不和谐的劳动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

(3) 企业诚信缺失严重。一些企业利用虚假信息、虚假广告、虚假财务骗取钱财, 偷税漏税, 采用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谋取资源, 逃避国家法定义务等。企业诚信缺失侵害了各利益相关方权益, 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 毒化了社会风气,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投诉热点方面, 电视购物、航班延误、互联网服务、保健食品、预付美容费、假冒农资和计算机维修方面问题最多。

(4) 社会责任报告成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渠道。根据有关机构统计, 2009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达582家, 较2008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169家相比增加3倍多。但是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有待完善, 编制水平有待提高, 提供的信息有待监督。

4 推进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策略

(1) 坚持科学的社会责任观。判断企业行为是否对社会负责任, 要以企业行为能否促进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 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福利为标准。在目前的管理实践中, 由于将企业社会责任简单等同于环境保护和支持公益, 误导了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为, 使得企业从事其并不具有优势的活动, 浪费了社会资源。各种媒介和舆论平台应大力弘扬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树立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2)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竞争环境, 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常常可以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企业应该从战略性角度来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 可以利用行使社会责任来改善自己的竞争环境, 进而使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统一起来, 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使其长远利益得到增进。当前特别需要努力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组织文化、核心业务和与利益相关方互动的关系中, 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自身战略和管理的有机部分, 全面提高以责任竞争力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3) 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对话和信息交流机制。展开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多方社会责任论坛”,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对话和信息交流机制, 督促企业建立起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平台, 定期对外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这样有利于社会各界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共同推进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企业赢得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信任和大力支持, 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创建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创造综合价值的体制机制和具体策略, 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福利。建设有效的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参与机制, 将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核心内容。

(4) 企业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 诚信经营尤为关键和必要, 是社会责任的基本前提。企业应该将诚信理念融入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中, 形成为企业员工认可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 这样能让员工萌发一种荣誉感、责任感,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诚信的企业文化, 不仅能留住企业原有人才, 还可以吸引大批社会高水平人才,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这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5) 构建和谐的利益相关方关系。企业在履行好传统利益相关方, 如客户、员工和政府等责任的同时, 应该加强和供应商、社区和民间组织的沟通, 共同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在客户责任方面, 进一步完善向客户传递信息的渠道, 积极鼓励客户开展责任消费;在员工责任方面, 首先要自觉遵守《劳动法》, 按时发放员工的工资, 逐步增加员工收入, 使其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适应;其次, 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职业健康安全体系, 给员工创造安全、愉悦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尊严, 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在政府责任方面, 严格做到遵守法规、按时主动纳税, 积极参与政府倡导的产业扶贫等活动。在供应商责任方面, 主动分摊供应商社会责任审核成本, 积极为行业贡献经验、参加社会责任审核、培训;在社区责任方面, 主动依法利用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民间组织责任方面, 逐步加大实施行业标准和规范的预算;在环境责任方面,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积极提升环保能力。

(6) 政府创建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如果企业只投入社会责任, 而不能正常地从社会中得到补偿, 久而久之, 企业也就难以为继。政府努力创建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那些因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而获得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的企业, 如王老吉在2007年的收入是46亿, 汶川地震捐了一个亿, 迅速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受到高度尊敬的品牌之一, “怕上火, 喝王老吉”一时间成为坊间最流行的广告词。当年的收入就增长到了96亿。为了鼓励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社会捐赠, 政府应当给予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现行规定, 企业捐赠款物的金额如果超过当年税前利润的3%, 超额部分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这就意味着企业捐赠越多, 纳税就越多, 显然是不合理的, 势必会打击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期望的提升和企业对自身功能认识的提升产生的结果。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入, 社会对企业的功能必然会产生更高的期望, 而不会仅仅限于它的经济功能。企业是社会的, 必然应该回归和融入社会。绝不应该简单地视为股东实现其利润目标的营利组织, 而应该承担更加广泛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综合价值,企业社会责任,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伟阳, 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J].WTO经济导刊, 2010, (4) .

篇5: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

【关键词】排放门;公司治理;社会责任

一、引言

2015年9月18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指控通过安装非法软件,在尾气排放检测中造假,欺骗美国监管机构,误导消费者。“排放门”事件曝光初期,即造成大众公司股价暴跌26%以上,约280亿欧元市值不复存在,随着这一事件的持续发酵,公司品牌形象受创,销售业绩下滑,信用评级调降,并被指数提供机构从富时罗素社会责任指数中除名,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该事件不仅成为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成立以来的最大丑闻,更令全球的汽车行业陷入动荡之中,引发了人们对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思考。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实现绿色发展、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是目前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必然选择,因此大众“排放门”事件也为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司治理敲响了警钟。

二、公司治理新诠释——企业社会责任

1.利益相关者理论

随着股权的分散及市场环境的改变,股东早已不再是企业唯一的剩余风险承担者,企业的生存依附于整个社会,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为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求得长远发展,企业就必须兼顾经营者、债权人、员工、客户等多方利益诉求。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作为受到市场及社会各方影响的组织,掌握大部分经济资源,理应针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要求负有不同的责任,而非单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突破了传统“股东至上”的观念,使得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联系,为把企业社会责任引入公司治理打下了基础。

2.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以及治理理论的演进使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不断融合,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它们产生于现代大公司的出现这一相同背景下,最终目的都是为提升公司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需以有效的公司治理为前提,公司治理贯穿整个组织的决策、经营与安排,形成各利益主体间的制约与平衡,既要从内部保证企业结构的健全合理,又要从外部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只有在自身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础上,才更能顾及环境、社区建设、公益捐助等,担负更多社会责任。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又有助于推动公司治理的完善,社会责任承担与否直接关系公司的形象和品牌价值,是决定其所产产品能否为消费者接受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股东所获经济利益多寡的隐性要求,因此,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夠帮助企业规范治理环境,促使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三、从大众“排放门”事件挖掘公司治理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1.盲目逐利,背离公司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大众集团一向奉行包括以人为本,诚信至上,遵守法律等原则在内的企业文化,并提出“蓝·创未来”的理念,大力倡导低碳、环保、节能的行车方式,但“排放门”事件的发生似乎令这一切都变成了一纸空谈。大众集团为增加汽车销量,扩大市场规模,在追逐低成本高利润的道路上丧失了理智,在技术未能达到排放标准的前提下,选择依靠对监管机构、投资人和消费者主观故意造假来掩盖其盲目逐利的实质,背离公司的价值观。相较于罚款和赔偿,信誉受损对企业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远,因此大众集团不仅没能创造神车神话,反而只能自食恶果。

2. 内控体系存在漏洞,监督制约不力

大众的排放造假最早开始于2005年,起因是其为实现在美国大规模推广柴油车的战略目标,但在技术上又无法达到美国的排放要求,导致公司选择在车辆内加装作弊软件以调整排放数值应付检测。如此长时间的造假若说公司相关部门不知情定然是不可信的,排放丑闻曝光后,首席执行官马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很快引咎辞职,在2006-2010年期间担任柴油发动机研发负责人的鲁道夫(Falko Rudolph)被停职,多名高管相继被解雇。虽然植入作弊软件的只是几名工程师,但公司整体也难逃干系,企业对非法行为的纵容反映了监督机制的失效和内部控制体系存在漏洞,最终造成企业丧失基本的诚信与道德,抛弃社会责任。

3.体制僵化,员工意见难以到达高层

排放丑闻发生后,文德恩称自己并不知情,且不说他是否操纵排放数据,单从他声称自己对此事一无所知来看,至少反映公司存在体制僵化的问题。大众公司自1937年成立至今,历经近80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发展与变迁中,无论企业的制度建设还是机构设置都较为完善,但随之而来的思维固化,部门间推诿责任的现象也更加严重。在企业文化中人们普遍习惯报喜不报忧,以委婉语描述欺诈和贿赂,且部门与层级设置越是复杂,信息传递就要经历越多障碍,决策人员离开研发和销售一线,从下级汇报中得到的消息往往已经多次修饰,很难准确掌握实际情况,基层人员意见难以到达高层,监督流于形式,造成个别人员丧失道德和底线的不当行为演变成整个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4.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存在信息不对称

越是规模较大的公司,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保密工作做得越好,在很多大公司中都存在明明只隔一个隔板工作,却不知道对方业务细节的情况,但组织目标的实现恰恰又离不开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监督。大众这样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的公司,虽有利于人员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但工程师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长期从事某一种或某一类型的工作,容易造成其缺乏总体眼光,过分注重本部门的任务或目标是否完成,在技术未跟上标准时选择造假以应付监管、欺骗消费者和投资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内部信息的传递缺乏应有的透明度,社会责任的履行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全员参与。

四、改善公司治理,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1.领导转变发展观念、重视公司长远利益

大众集团虽在制度建立和理念提出上有其出色之处,但“排放门”事件说明这些制度和理念在执行和实施上仅是虚有其表,未能引起领导者的足够重视。领导者因掌握高于一般员工的权利,能够对企业目标的制定以及文化的建设施加重大影响,因此领导者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协调企业目标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适当改变扩张战略,并通过定期培训和宣传教育使员工真正理解公司提出的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制度和理念,保证已有的制度和理念都已得到贯彻实施。既想性能好,又想价格低,还想排放不超标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通过技术的提高实现油耗和排放的减少,进而依靠优质环保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真正从中获利。

2.完善内控与监督机制,

要充分发挥公司三方治理结构的作用,一方面要保证监督的独立性,避免其被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所操纵,通过设立外部监事,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监督,允许银行、部分供应商、消费者、环保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列席公司重要会议,从而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监督;另一方面,不能仅仅认为监督只是监事会的职责,股东会和董事会在制定战略决策时势必要将眼光放长远,将社会责任的承担作为一项内在标准。大众建立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被称为“第二董事会”,但就此次事件来看,它并未发挥任何作用。因此,不能让所设部门成为虚有其表的空壳子,而应真正赋予实权,让其能够参与公司经营与业务监督。

3.严格把关,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

除企业自身严格把守质量关,主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之外,还要加强必要的外部监督。一方面,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将尾气排放检测、车辆实际路况排放水平等检测交由专业的外部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通过公开检测数据和结果、细化社会责任报告中有关环保和排放的内容等方式,完善相关指标的对外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接受社会公众和环保机构的监督;另一方面,行业监管部门在对车辆进行实际测试时,要对质量、性能、环保等与社会责任和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发挥监管部门在敦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4.鼓励公众参与,推动社会调控的形成

大众“排放门”事件只是诸多丧失社会责任的案例之一,大型企业尚无法避免此类问题,足以说明社会责任的缺失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首先,由于人们有追求产品质量和生活品质的共同需求,因此就易形成要求企业提高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舆论压力,最终影响其利益实现,通过社会调控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规范企业行为。其次,人们受教育水平和求知欲望的提高使其不再满足于只单纯接受企业制造出的产品,因此,鼓励公众参与到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环节当中,不仅有利于改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有利于对其产业链条上的多个环节实行监督,促使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公司治理的完善。

五、结论

任何企业,尤其是像大众集团这样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品牌一定是其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良好的信誉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企业能否保持良好的形象,实现持续、长远发展不仅是员工、客户等关心的重点,也是影响股东经济利益的隐性因素,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绝对不能仅仅只做表面文章,必须将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在构造企业文化之外,还应从完善三方治理,完善内控与监督机制,优化信息传递等途径入手,将社会责任的承担融入公司治理,并依靠行业监管、公众参与和社会调控等手段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

参考文献:

[1]沈忠浩,饶博.奥迪品牌也卷入“排放门”丑闻.[N].光明日报.2015-09-29 (12)

[2]謝文武.公司治理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分析.[J].现代财经.2011,31 (01):92-96

[3]王丽梅,薄建奎.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J].会计之友.2011 (03):77-78

[4]吴壮倩. 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探究.[J].现代工商贸.2014(11):23

[5]杨帆,黄秋菊.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完善内部控制.[J].企业管理.2014 (11):95-96

作者简介:

篇6:计划生育社会治字综合治理责任书

1 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内涵

企业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过程, 不仅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过程, 而且是为全社会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过程, 实际上是对社会和环境产生影响的过程。企业管理者在内生的道德动力推动和外在制度约束下, 应注重企业经营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充分发挥企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 归根结底是为了尊重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创建有效的利益相关方合作机制, 发挥和凝聚不同利益主体的社会价值创造潜能与合力, 满足他们对多元价值的追求, 推动各利益主体的全面发展[1]。

2 推进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机遇

(1)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指出, “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 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 完善经营模式, 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企业树立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企业在经济活动中, 应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这样企业可以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社会影响力, 进而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从而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战略, , 为企业应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挑战, 推进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国家先后颁布的许多法律, 如《循环经济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公司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等, 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意义上的法律责任。《公司法》明确规定,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 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 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与此同时, 政府和政府部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规定、办法和法规, 成为推动和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外在制度, 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更好的环境。

(3) 有关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组织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或地区组织也积极参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指导工作或制定社会责任指导性文件, 这样有利推动和促进了各地区、各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另外, 公益组织、媒体、咨询和认证机构等群众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也能够积极地推进和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4) 从国际范围来看, 企业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一种时代发展趋势和潮流。一些国际社会组织已经开始把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如环保) 放进了企业品牌、产品和竞争力认证的内容, 有的甚至把社会责任 (如劳工人权) 放进国际贸易, 把它看作是贸易战的筹码。我国企业要在国际范围内获得发展的空间, 必须重视履行社会责任。

可以说, 实践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环境和平台的不断改善给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机遇, 但现实也充满了挑战。

3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

2010年6月5日, 在北京召开了第五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 会上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基准报告”, 此报告全面揭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发展现状, 总结如下:

(1)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 负责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工作。此外, 部分做得好的企业建立了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将社会责任工作融入企业战略和日常管理工作中。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网的统计, 2009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达582家, 较2008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169家相比增加3倍多[2]。但是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水平普遍有待提高, 提供的信息准确度不高, 内容则需要进一步完善。

(2) 企业劳资关系不够和谐。一些企业在劳动管理上的违法违规现象十分严重, 表现在劳动合同、工资、劳动时间和职业安全等各个方面。据卫生部2010年上半年通报2009年全国职业卫生监督的结果, 我国劳动者安全生产权益保障状况不容乐观。报告显示, 2009年新发各类职业病1.8万余例, 其中尘肺病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9.96%。2009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1.4万例, 死亡病例748例, 健康生产问题非常严峻。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另一个领域是矿产采掘业。据国家安监局网站发布的文件, 2009年上半年仅煤矿发生安全事故就有749起, 死亡1175人。延长劳动时间、不提供社会保障、非法使用童工、民工讨薪难、年轻人“过劳死”和多起员工连续跳楼自杀等事件对社会和谐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由此引发了许多劳动争议案件, 而且群体性、突发性、恶性的劳资双方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不和谐的劳动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

(3) 企业诚信缺失严重。一些不法企业采用偷税漏税、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得公共资源, 利用虚假广告、虚假信息、虚假财务谋取不义之财, 逃避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法定的义务。企业诚信缺失侵害了各利益相关方权益, 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 毒化了社会风气,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09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显示, 2009年消费者关于产品质量投诉有636799件, 涉及金额63557万元, 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得到加倍赔偿的投诉6060件。投诉中涉及到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包括企业质量、诚信问题) 的占了80.7%。在投诉热点方面, 电视购物, 航班延误、互联网服务、保健食品、预付美容费、假冒农资和计算机维修方面问题最多[3]。

4 推进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策略

(1) 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本质,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最大程度地增进社会福利。所以, 确保企业综合价值的实现是企业最根本的社会责任。因此, 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 要看这个企业的行为是否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福利为标准。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必须超越单纯的道德行为动机, 超越满足于企业自愿回报社会的高尚商业行为的感性认知。如果将企业社会责任简单地认为是支持公益和保护环境, 这样会误导企业配置资源的决策, 使得企业从事其并不具有优势的经营活动, 最终浪费了整个社会的宝贵资源。各种舆论平台和媒介应着重宣传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确立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2) 积极建立社会责任沟通和参与机制。企业应意识到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公众等相关方的利益, 尊重他们的期望并做出积极有效的响应, 与各利益相关方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因此, 要求企业建立透明、可信的监管与沟通机制。展开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多方社会责任论坛”,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对话和信息交流机制, 鼓励企业创建披露社会责任的信息平台, 要求企业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这样有利于社会各方力量共同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共同推进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企业赢得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信任和大力支持, 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立足发挥利益相关方的优势和潜力, 凝聚发展合力, 创建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创造综合价值的体制机制和具体策略, 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福利。建设有效的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参与机制, 将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核心内容。

(3) 积极承担对各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企业除了对传统利益相关方, 如政府、媒体、客户和员工等履行好责任, 还应该加强和民间组织、供应商和社区的沟通, 大家一起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在员工责任方面, 首先要自觉遵守《劳动法》, 按时发放员工的工资, 逐步增加员工收入, 使其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适应;其次, 企业应该进一步健全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体系, 给员工创造愉悦、安全的工作氛围和环境, 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 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尊严。在客户责任方面, 积极鼓励客户开展责任消费, 进一步完善向客户传递信息的渠道;在供应商责任方面, 主动分摊供应商社会责任审核成本, 积极为行业贡献经验, 参加社会责任审核、培训;在政府责任方面, 严格做到遵守法规, 积极参与政府倡导的产业扶贫等活动, 按时主动纳税。在民间组织责任方面, 逐步加大实施行业标准和规范的预算;在社区责任方面, 主动依法利用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环境责任方面,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积极提升环保能力。

(4) 政府应构建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如果企业都羞于因尽责而赢利,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无法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 只能变成少数企业所谓道德高尚的表演;如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只有投入而不能从这一行为中得到补偿, 企业的竞争力就会下降, 企业的经营也就难以为继。这对整个社会来讲, 不利于形成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机制。政府应创建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 为了鼓励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社会捐赠, 政府应当给予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现行规定, 企业捐赠款物的金额如果超过当年税前利润的3%, 超额部分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这就意味着企业捐赠越多, 纳税就越多, 显然是不合理的, 势必会打击企业捐赠的积极性。在加拿大, 公司向慈善机构的捐赠, 假如在其应纳税所得额的75%以内, 则可以在所得税税前扣除。美国税法规定, 公司法人捐赠享有经调整后毛所得10%的税金扣除额的优惠[4]。政府可以补贴企业对环保设施的投入, 还可以在税前加成扣除企业的认证费用和环保技术研究费用, 鼓励企业积极参加ISO26000认证、SA8000认证和各类绿色标志认证等, 激励企业积极投身于社会责任的国际潮流中去, 从而在国际范围内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中央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企业创造综合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家相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为企业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企业应坚持正确的社会责任观, 积极创建多方参与的社会责任沟通机制, 积极承担对各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 政府应努力构建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

关键词:综合价值,企业社会责任,机遇,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伟阳, 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J].WTO经济导刊, 2010 (4) .

[2]李伟阳.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内涵[J].WTO经济导刊, 2010 (1) .

[3]鞠龙克.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 .

篇7:计划生育社会治字综合治理责任书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社会责任; 企业价值; 结构方程

一、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

现代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体系重要的微观主体,其公司价值对企业本身运行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公司治理一直是理论与实务界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能否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好坏的指标,这使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迅速成为了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共同起源于现代企业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进行综合的深入研究,以揭示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价值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关系的研究

关于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关系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在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性方面,Demsetz(1985)认为由于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存在冲突,控股股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常常会以牺牲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股权分散型公司价值较优。Beiner、Drobetz(2003)认为公司治理同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构建公司治理综合指数,并得出公司治理综合指数较高、治理水平较好的公司能够获得较高的市场估价的结论。孙永祥、黄祖辉(1999)认为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最有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杨善林(2006)认为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提高股价与企业价值之间相关性,股权分散能更好地提升企业价值。

在股东和管理层激励和约束方面,Jensen、Meckling(1976)认为公司的价值取决于经理所占有的股份比例的多少,经理的利益随着其股权比例的增多而与全体股东的利益越趋于一致,经理持股的增加可以减少代理成本,经理层所占比例越大,公司价值越高。McConnell(1990)认为托宾Q值比率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存在着类似倒U型曲线的关系,在管理层持股比例达到40%~50%的区间,曲线先向上倾斜随后缓慢向下倾斜。魏刚(2000)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货币收入与公司经营绩效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在董事会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方面,Weisbach(1988)认为外部董事能实施相对独立的监督作用,由外部董事支配的董事会比内部董事支配的董事会更有利于公司价值的增长。Jensen(1993)认为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价值具有负相关性,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会降低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性,决策可能会更多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牺牲其他股东权益。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关系的研究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关系的研究,众多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Preston和O'Bannon(1997)认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表现和企业财务价值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和提高公司的价值,不合法和不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负效应。Waddock和Graves(1997)认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表现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肯定的关系,与股东报酬率、资产报酬率和营收报酬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从而对企业价值有肯定的关系。沈洪涛(2005)从相关利益者理论角度,通过定量指标分析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绩效、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认为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提升企业价值有积极作用。李正(2006)认为从当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企业价值越低;但从社会资本理论看,长期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且资产规模、行业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有着正相关关系。温素彬、方苑(2008)认为短期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越高,企业价值的负影响越大;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企业价值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田虹(2009)认为当期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与提高企业利润、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成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关系的研究

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刘连煌(2001)从公司治理机制角度,通过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改造设计,从而更好的促使公司有效地履行其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必须要贯穿到企业治理中得以实现。卢代富(2002)从公司治理制度安排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要尽量让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管理,改变传统的以股东利益为本位的公司治理模式,从而使公司能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以使企业社会责任得到落实。祖良荣(2004)从公司治理、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重组的角度,分析了采用内部人治理模式的公司,在公司重组过程中由于职工参与程度高,其社会责任程度较高;而采用外部人治理模式的公司,由于公司市场控制程度高、职工参与程度低,因此,社会责任程度较低。仇书勇(2004)从企业外部环境角度,分析了产品、经理人、劳动力以及资本等外部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认为企业有必要通过加强企业外部市场环境治理来更好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韵江、高良谋(2005)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和设置融入到公司治理中,认为将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这三者整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实现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更好的良性发展。张兆国等(2008)从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两个角度,指出要逐步改变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起一个能够让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机制。王阳(2009)认为应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模式进行重构,以克服传统的公司治理所存在的不足,并论述了职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新模式。

综上可见,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是侧重研究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两者分别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对于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系统的综合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两者来研究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极少。本文试图运用经验证据,综合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来检验二者对企业价值有无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也越受人们关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要与政府、股东、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据此提出假设1:

H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价值有着紧密的关系,良好的公司治理水平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力和企业绩效得到提高,从而使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企业价值得以提升。据此提出假设2:

H2: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企业要做大做强,跟企业的治理水平息息相关,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价值。同时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的完善能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从而使企业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据此提出假设3:

H3:公司治理结构越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三、变量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变量设计

有关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深沪两市A股上市的重污染行业公司为样本,剔除公司治理变量数据和相关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共得样本公司214家,数据来源于聚源数据工作站和样本公司2010年度报告。

四、统计检验

在AMOS Graphics中绘制出路径图并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

从输出结果看,模型指标拟合效果不理想。对于结构方程模型,一般很难在第一次模型拟合中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第一次拟合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直至达到最佳效果。本文首先根据残差分析结果修正。残差值是实际变异量与估计变异量之间的差异,残差值为正/负时,表示模型低/高估了两变量的差异,需要增加/减少变量之间关系的路径。本文通过去除那些路径系数非常小的变量来进行修正,然后添加潜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来对模型进行修正。根据初步估算时输出的修正指标(Modification Indices,简称M.I),从中发现e3和e7间的M.I值为29.783,是所有M.I值里最大的。这就说明假设中的e3和e7之间有联系,所以通过建立e3和e7之间的相关关系来使模型最优化,通过输出的模型修正拟合指标以判断模型是否拟合,如果拟合程度不好就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模型拟合理想。本文经过重复上述步骤5次,拟合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发现模拟结果比较理想,模型可以被接受,被接受的模型输出路径如图2。

五、研究结论

通过模型修正并标准化后,从图2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系数是0.98,产生正的影响,表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价值,假设1成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面,对职工的贡献、对政府的贡献、对供应商的贡献、对客户的贡献和对公众的贡献路径系数分别为0.59、0.61、-0.27、-1.04和0.3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是正相关的,由此可见,对职工的贡献、对政府的贡献和对公众的贡献和企业价值是正相关的,因为对职工、政府和公众的贡献能获得更多的回报,从而提高企业价值。对供应商的贡献、对客户的贡献和企业价值是负相关的,其原因是对供应商的贡献、对客户的贡献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和经营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二是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系数是0.08,说明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价值产生正效应,能提升企业价值,假设2成立。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大至第六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管人员持股数占总股数的比例对应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8、0.82和0.38,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价值是正相关的,由此可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企业价值呈负相关关系。因为“一股独大”可能存在侵吞公司资产等利益掏空行为,从而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第二大至第六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管人员持股数占总股数的比例和企业价值是正相关的,前者原因是第二大至第六大股东持股比例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治理层的股东制衡机制来提升企业价值,后者原因是高管人员持有部分股权,使高管人员得到激励,企业价值越高其所得到的回报也会越多,从而达到降低代理成本和提高企业价值的效果。

三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和企业治理结构总的影响系数是0.14,同时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公司治理结构越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与企业价值是正相关的,假设3成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改善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提高企业效益,使企业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更好更有能力履行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六、研究建议

一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有助于企业价值提升的。重污染行业不能只追求企业短期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这不仅是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企业具体运行中贯彻实施的必然趋势。对于不能很好履行社会责任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应加强管理监督,限期整改,必要时强制关闭,这是我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才能促进企业本身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同时,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扶持,通过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来促使企业更好更快地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Demsetz,Haroll and Kenneth Lehn.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cause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

[2] Beiner,Drobetz.An integrated fra-

mework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valuation-evidence from Switzerland[J].Finance Working Paper,2003(34).

[3] 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

[4] 杨善林,杨模荣,姚禄仕.股权分置改革与股票市场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6(12).

[5] Jensen,Meckling.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6] McConnell,John,and Henri Servaes.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7).

[7]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8] Weisbach.Outside directors and CEO turnover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

[9] Jensen.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exit,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3,48(3).

[10] Preston,O'Bannon.The Corporate Social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 Typology and Analysis[J].Business and Society,1997,36(12).

[11] Waddock,Graves.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Financial Performance Link[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4).

[12] 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3] 李正.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14] 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15] 田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基于中国通信行业的经验数据[J].经济管理,2009(1).

[16] 刘连煌.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法律出版社,2001.

[17]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8] 祖良荣.欧洲公司治理体制与企业社会责任重组[J].产业经济研究,2004(5).

[19] 仇书勇.论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外部治理的完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4).

[20] 韵江,高良谋.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基于整合与协同演化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21] 张兆国,赵寿文,刘晓霞.公司治理研究的新发展:公司社会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2] 王阳.基于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模式重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上一篇:秘书节开幕式讲话下一篇:新郎父母在婚礼致辞优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