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责任书

2024-04-11

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责任书(精选14篇)

篇1: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责任书

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责任书签订工作总结

按照《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省委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六个坚持、六个上水平”的要求及成华环治办〔2012〕10号文件的要求,我社区结合工作实际,严格按照《龙潭街道2012年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规定及内容要求,认真划分确定了我社区内城乡环境治理责任区、落实责任人,并与辖区企业签订了《城乡环境治理责任书》,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严格要求

接到街道城乡环境责任书签订工作相关要求后,社区领导高度重视,并根据我社区实际制定了《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企业门前“三包”责任书》,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发放到社区各企业,为《龙潭街道2012年城乡环境责任书》签订做好了宣传。

二、严格划分责任区

根据社区内各不同单位划分责任主体,将责任落实到位,明确相关要求。

三、认真签订目标责任书

由于我社区企业众多,分布较散,社区安排专人深入各企业与之签订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累计签订责

任书企业22户,圆满完成了街道下达的任务。

篇2: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责任书

为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将综合治理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确保辖区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根据实际,特制定此责任书。

一、各责任单位及其主要领导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和“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感,把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解决突出、重大问题,认真兑现奖惩。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票否决权制及重大案(事)件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综治工作晋职晋级和奖惩直接挂钩,建立主要领导干部综治工作档案,督促组织、人事部门与街道综治办建立起相关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按规定加强各级综治机构建设,各责任单位要明确1名专职人员抓综治维稳工作。综治经费、维稳经费、平安建设经费、群防群治经费等应予以保障。

二、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各责任单位要认识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转发《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和省、市、区的部署,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统筹安排,加强知道督办,给予人、财、物保障,全面落实综合治理措施,扎实开展平安单位,平安家庭、平安大道等基层安全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提高水平,扩大规模,推进平安街道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不发生影响全省和本地区稳定的群众性事件和信访突出问题。继续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落实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各类重大纠纷、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挫败境内外敌对势力、“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阴谋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四、始终保持“严打”整治斗争的高压态势,控制刑事案件总量,遏制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上升势头。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铲除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依法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严重经济犯罪、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坚决查禁取缔“黄赌毒”,深入开展治安复杂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工作,重点抓好对学校及周边的综合整治。

五、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意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防范恶性暴力犯罪案件、重特大治安灾害事件的发生。加强责任单位党组织、政法组织及其治保组织、调解组织、内部保卫组织建设,健全完善责任

单位治安防控机制,大力开展群防群治,建立完善各级政府、受益单位和个人共同出资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因地制宜地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机制。加强重点单位、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

六、深入开展全民法制教育,积极推进依法治理。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扎实开展综治宣传月活动。

七、充分发挥社区的组织协调、例会、检查考评的作用,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国家安全防线建设、电力设施保护、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等项工作落到实处。

本责任书的执行,由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负责指导督促并和社区进行检查考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问题突出的,实行一票否决,并视情况查究领导责任。若单位责任人变动,本责任书由接任者继续履行。

龙泉街道龙山社区居委会(盖章):治安责任单位(盖章):

治安责任委托人:治安责任人:

篇3:浅谈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及治安防范

一、建立治安防控体系, 提高社区治安整体防范

1. 没有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牢固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 各级党委都应该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扎扎实实的工作, 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 由于各种原因, 现在居民上访现象比较突出。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 2011年上半年, 共防止群体上访3起、个体上访8起。 (1) 2011年8月, 部分协解老同志在办公楼大门口悬挂横幅、标语, 要求就待遇问题与领导进行交涉, 一直持续到下午, 一些人在要求得不到满足后, 竟然准备组织集体上访, 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2) 居民李某 (女40岁) 因个人利益问题多次上访, 并扬言进京。针对这些问题, 社区各单位、各级领导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的作用。强化和落实包括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单位和法人责任制等多重责任制。由单位纪委书记、综治办主任、管委会领导联合找上访人谈话做工作。针对上访人提出的问题, 政策允许的坚决予以执行, 经过耐心说服, 终于将矛盾逐一化解。

二、重在防患于未然, 夯实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基础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 要求我们及时调整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解决各类社会矛盾, 要在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上下功夫。由利益冲突引发的矛盾纠纷一般都是在基层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化解, 矛盾就会越积越深。为此, 我们必须积极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 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 做到积极预防, 有效化解, 努力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2. 笔者认为要坚持以争创“平安社区”活动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平台, 深入发动群众、科学、合理整合群防群治队伍, 不断提升创安质量。发动治安志愿者、离退休党员为主的巡逻力量, 在巡逻中坚持用小喇叭喊话, 提醒居民加强防范意识, 综治办同志每周都下到各社区检查, 督促各社区的巡逻防范工作, 以保证各项措施及人员的落实, 发现情况及时向社区进行通报。

3. 还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要把流动人口管理好, 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把健全群众性管理队伍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 针对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和暂住人口的不同类型, 充实调整管理队伍, 配备精干高效的协管员, 以提高应对社区治安的突发性事件。要加强对暂住人口经常性的登记, 积极协助公安部门办证验证, 坚持做到治安联防、四防检查、调解纠纷、收集信息四位一体, 加强与公安部门的联系, 一旦发现违法犯罪, 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向公安部门通报, 强化警民联防的机制和功能, 增强社区治安的自防能力, 尽量减少案件事故的发生。

4. 进一步建立完善维护稳定工作机制, 只有建立了健全的制度与机制, 才能使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走上长效管理的路子, 才能做到长治久安, 因此, 要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 制定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 成立了应急分队, 建立完善信息网络, 保证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解决。要根据不同时期稳定工作的特点, 认真排查梳理突出的矛盾, 问题和重点人头, 明确到单位, 责任到人, 在协调处理各类矛盾过程中, 各部门要相互配合, 齐抓共管, 钝化矛盾, 维护稳定。

三、加强社区的服务职能

治理与服务结合城市社区的治理工作涉及面广, 要使治理工作及时到位, 达到预防违法犯罪的效果。首先, 要治理领导机构到位, 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治理办法, 完善自治治理制度, 比如:制定社区文明公约, 规范居民个人行为;制定出入凭证制度, 净化社区来往人员;制定治安联防队员选拔、培训、教育和考核制度, 强化激励机制;完善外来流动人口登记治理制度, 加强对外来人员控制;落实社区出租屋治理, 杜绝将房屋出租给有犯罪嫌疑的人, 有嫖娼、涉毒和参赌嫌疑的人等等。其次, 要广泛采集信息, 结合人口普查、户口调查和情况询查, 建立综合信息网络。运用电脑治理, 将外来暂住人口按照常住人口的方式治理, 全部登记造册, 输入电脑, 并明确治理重点, 有条件的还可以大力发展信息员, 发展科技治理, 使社区治理进入现代化。最后, 要配合当地的公安机关, 坚持走群众路线, 建立一支高效的现代化治安治理力量。众多公益福利性服务, 不但体现了社区治理机构对广大社区居民的关心, 也体现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关心, 相互照顾, 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 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促进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形式, 改变原来的社区特有的疏远冷淡的邻里人际关系, 从而使社区居民感到生活环境的安全和人际关系的融洽, 形成团结的一个整体, 在减少犯罪分子作案可能性的同时, 维护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的传统美德。

四、搞好社区工作提高居民素质

宣传教育与重点帮教矫正结合地开展城市社区的宣传教育, 是城市社区治理的基础, 其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来提高居民素质, 消除产生犯罪的主观条件, 提高预防犯罪的意识和积极性。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及高尚情操教育, 使居民了解目前治安状况及预防犯罪与本身利益的关系, 树立共同创建美好家园的集体主义思想, 净化社会环境, 预防犯罪。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 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法制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教育, 提高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 使社区居民自觉守法并懂得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打击和预防犯罪。除宣传教育以外, 社区还应加强重点帮教, 实现城市社区的矫正。

篇4: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责任书

[关键词]街道体制;社区治理;责任机制

[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1--0031-03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下,基层社会治理成为改革全局中的一项基础性攻坚问题迫切需要突破。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调研课题形成的《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简称“1+6”文件),就是针对当前现实问题和矛盾而进行改革的破题之作。2015年作为实施“1+6”文件的第一年,上海率先在街道体制改革上寻求突破。

一、街道体制改革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一)社区治理新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的问题。依据上海市委2014年一号课题的指导,上海市各街道积极推进街道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组织架构,即1+2+6+2模式。“1+2”体制,即街道党工委下设行政党组和社区党委,“6+2”即六个职能科室和两个自主设立的科室,其目的是重新整合工作职责,实现扁平化管理,理顺社区治理关系,强化服务职能。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成为新的社区治理问题。社区党委作为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下的机构,其基本职能是负责“两新”组织和居民区党建工作。如果作为决策机构,则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平台,整合区域内“两新”组织和居民区党建资源,激活党建活力。而社区党建办公室作为履行社区党建职能的具体工作部门,则更要处理好与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指导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同时,八个职能科室的职责分工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街道公共服务职能的凸显与考核评价体系缺位的矛盾。街道体制改革亮点之一在于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及相应的考核指标和奖励,街道经费支出由区政府全额保障,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推动街道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工作上来。同时,赋予街道党工委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赋予街道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权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等。权力的收、放完善了街道的职能定位,能更好推动街道为民服务,向下负责。但是,这种转变还必须建立在完善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支撑上。原来强调税收返还、通过物质激励的方式,加上考核的指挥棒,基层对招商引资就有积极性。在社会管理和服务这块上,如果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就会容易局限于简单地完成任务。街道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要以居民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为主,把群众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着眼点来考量。有自下而上的评估体系作支撑,能在一定程度改变信息不对称的格局,真正实现有序治理。

(三)社区治理主体责任的强化与社区共治作用的发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点在于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在权力和资源下放、为基层减负赋权的同时,街道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责任也更为明确。诸如违法建筑、违法用地、违规种养、非法营运、无序设摊、群租、环境污染等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顽症问题的治理,都将责无旁贷地纳入街道职责范围之内。街道党工委不能只是忙于一些行政事务类的工作,而是真正转向服务社区,服务百姓。当然,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扶持等方式,为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创造条件。但同时还需要有更多可发挥的机制和平台,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使社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真正参与进来,并在动态管理中不断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发挥社区共治的作用。

(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前景与人才缺失现状的矛盾。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是街道体制改革的亮点之一。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迫切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群众满意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但是目前来看,社区工作者队伍种类过多、归属各异、缺乏规范,既存在待遇偏低的问题,也缺少职业发展预期,还存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不符合社区管理专业化要求,缺少持续稳定的制度保障。为此,市委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明确了社区工作者范围,也能让社区工作者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明确自己的发展空间,形成较为完整的职业发展体系,提高了社区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认同度。只是这一制度优势的显现,恐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原因分析

(一)责任主体认识不到位。一是对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少数党组织负责人片面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的工作,没有必要大动干戈翻牌子,感觉翻来翻去“换汤不换药”,认为意义不大、作用不明显。二是对新体制下怎么抓工作思路不清晰。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存在观望情绪,工作开展仅仅停留在保证规定动作的完成上,没有认真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严肃对待和认真处理党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制度机制未跟进。街道体制改革不是简单地翻牌,它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体制架构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是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落实效果。一是考核评议体系不健全。任务量化指标相对笼统,责任主体任务不够明确,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各自所负的责任模糊。二是考核结果运用缺乏刚性约束。虽然文件强调要坚持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评定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训教育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激励作用不强。

(三)党员群众参与有效性不足。一是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群众认为基层党建工作是党员的事,与自己无关,对党组织的一些活动包括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等不愿参与或尽可能少参与。二是群众参与渠道不畅。有的群众有参与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由于缺乏信息来源,找不到参与渠道,得不到有效引导,不知道怎么参与。三是群众意见吸收不充分。基层党员群众对社区治理的意见建议有时候得不到有效的采纳或者反馈,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参与的积极性。

(四)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政府简政放权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特别是社会组织的作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而社区共治的推动,更需要多元组织力量的参与,尤其社会组织在民主发育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但总体上看,社会组织发育还存在不足,承接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使政府转移职能后社会组织能够接得住、接得好,还需要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一)理顺工作关系,建立健全目标明确权责一致的党建责任体系。2015年上海市100个街道党工委已全部完成更名,市、区县、街道三级党建服务中心已全部更名翻牌,新的社区党委组建工作顺利完成。但是,街道1+2+6+2的新体制并非简单的翻牌,必须要理顺条与块、上下级之间的责权关系,建立起相关的责任体系,通过责任体系的分解量化,形成责任清单作为考核的标准,这是落实责任制保证新体制正常运转的关键。首先,必须科学把握好党建工作目标。党建工作目标应该包括总体目标任务、具体目标任务、个体目标任务等方面内容。总体目标任务,就是要依据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规划和上级组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本级组织党的建设提出的总要求和总方向。具体目标任务是在总体目标任务的指导下,结合各级党组织工作的现状提出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目标要求。个体目标任务是在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双重指导下,按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不同的实际,分解出的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党员的个体目标则要根据其不同的岗位职责而确定。其次,明确新体制的责任主体。一是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的领导责任;二是党政班子成员的分管责任;三是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其办事人员的直接责任。明确不同工作领域的不同责任担当,既要有共同的责任,也要有“量身定做”的岗位责任,这样才能防止责任漏洞。迄今为止,浦东、普陀等区对社区党委、行政党组的工作职责、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工作关系予以明确,嘉定等区出台关于党建服务中心建设的文件和方案、建立职能清单,为健全责任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突出建章立制,整合区域化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共治机制。坚持把服务群众、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这次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亮点。上海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改革,都留下这一时期的相关规章制度,需要不断清理取舍,形成适应目前街道社区新体制的新制度。深化拓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是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应多元多样、互联共生的特大型城市基层社区特点的工作新路。2015年10月27日,上海黄浦区召开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讨论通过了《黄浦区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章程》。以此为契机,开启了进一步完善三级(区—街道—居民区)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夯实工作基础的序幕。对街道和社区层面来说,社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功能的发挥,还需要聚焦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整合完善社区共治机制,打破行政和资产隶属关系束缚,实现共建共享、互利共赢,更好地推动发展、促进共治、服务群众。运作机制上,要进一步完善联系沟通、需求征集、项目化运作、互联互通、评议激励、经费保障等基本工作机制。黄浦区五里桥街道通过设计推出同步服务社区群众、区域单位需求,实现“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双向认领”工作制度,紧紧围绕服务民生、服务发展,有效地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规范和细化了“双向认领”平等参与、双向服务、共建共享等基本原则和公益慈善类、生活服务类、文体活动类等服务领域,并明确了集调研、通报、协调、例会、跟踪、考核为一体的“六大工作机制”。这些有益的探索实践得到了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一致认可,才使社区共治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值得复制推广。

(三)注重绩效评估,坚持在激励约束上树立导向。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是街道体制改革,推进基层社区治理的坚实保障。首先,评议内容的科学性。要围绕中心工作、突出党建重点、体现本地特色,注重评议内容易考核、便操作。将党建工作同经济工作、中心工作纳入党委绩效考核体系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是党建工作由标准模糊的“软任务”转变为目标量化的“硬指标”。上海浦东新区出台了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检查考评指标,内容包括党建基础工作、本单位党建特色创新和围绕重点工作谋划党建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内容清晰,更加便于评价考核。其次,评议方式的多样性。通过建立广泛、畅通、有效的述职评议渠道,使评议更具真实性和公信度。一是坚持上级评议与基层评议相结合。定期开展党建工作专项述职评议活动,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年要向上级党委开展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并接受考核评议。同时,基层党委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也要向基层党委述职党建工作职责履行情况,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述职评议体系。在述职测评的实践中,重点邀请对党建工作责任述职情况比较熟悉且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人员参加,提高基层一线群众的参与率,把上级领导评价与基层党员群众评议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评议工作的参与面和透明度。二是坚持网上评议与现场评议相结合。要在自查自评和考评组到实地考核的基础上,通过评议对象述职、考核组通报考评结果、评议组成员逐一点评、民主投票测评并现场公开评议结果等环节实施现场评议。为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创新评议形式,利用新媒体等途径,开展网上评议,使评议结果更全面公开公正。再次,评议结果的导向性。开展评议考核,目的是通过评议增加压力、增添动力,推动党建工作落实。述职评议结束后,要对照评议结果制定整改措施,确定整改责任人,整改情况在下一次评议会上通报。要把评议结果纳入单位目标考核、干部年度考核和提拔任用的内容之中,对评议为“优秀”的对象,要进行总结宣传,优先提拔使用;对评议为“基本称职”的对象,要进行专题谈话,限定整改时限,跟踪督办考核,帮助整改落实;对评议为“不称职”的对象,要采取组织措施进行免职,彰显评议结果的严肃性,营造基层党组织自觉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浓厚氛围。尤其要落实街道党工委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强化街道对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考核结果的运用。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篇5: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状

为了落实“维稳创安”工程,创建和谐社区,实现场区社会治安的长期稳定,特制定此责任状。

一、认真贯彻落实XX2012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定的各项工作,制定居民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和综治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责任落实到户、到人,完成全年综治目标任务。

二、建立健全综治组织机构,居民委党支部书记、居民主任为居民委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负责领导、组织、实施全年综治各项工作。

三、保持本辖区政治稳定、社会治安良好,加大对矛盾排查和调解,将问题化解在基层,做到矛盾不上交,坚决杜绝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群体上访事件发生。

四、认真落实好原法轮功习练者的包保教工作,掌握他们的动向,加强教育管理,预防外来法轮功人员渗透和串联,坚决杜绝出场、出局、进省、进京事件发生,如发现有反动宣传品、聚会情况发生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五、进一步开着创建’平安社区”活动,继续落实栋户联防和治安联防工作,大力提倡邻里守望,“打、防、控”相结合,形成制度落实责任。

六、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探索管城、兴城的新模式、新方法,按时保质完成建三江社会管理信息平台的信息采集、录

入、更新工作。

七、充分做好治安防范的宣传,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八、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对本辖区居住的流动人口做好登记管理、流动人口登记率达到100%。实行居民委主任、书记包片,居民组长包户原则,做到登记详实、不漏报,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工作,签订好出租房主安全责任状。

九、切实实现辖区治安稳定、全年无重大责任安全事故、无重大火灾事故、无“黄、赌、毒、的社会丑恶现象发生。

十、建立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制度,对本辖区发生的重特大事件进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德行政和法律责任,并扣发当年的效益工资。违反第三、四条责任规定的,实行“一票否决”

立状单位:XX街道办

书记:

主任:

责任单位:第居民委

责任人:支部书记:

居民委主任:

篇6: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责任书

2012年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

为切实做好2012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完成区卫生局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扎实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适应社区居民的健康要求,由中心与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2012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

一、任务目标

1.提高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十一项目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严格执行统一制度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按照县卫生局一体化、规范化管理要求,做到组织健全、措施到位、管理规范。

2.按照社区责任医生培训计划,接受继续教育,服从上级安排,按时参加社区责任医生岗位培训及全科医学转岗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3.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和深入居民家庭等形式,围绕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开展健康、防病知识的宣传,宣传稿每年至少6篇,每季更换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健康知识讲座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并且记录照片与资料。提供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咨询服务,提高居民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满意度≥90%。

4.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积极做好各类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按时对诊疗场所及医疗器械进行消毒且有记录,按规定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置台账。

5.积极开展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建立35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对本社区(村)的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病人的规范进程,统计本社区(村)的精神病人并有这些的监护人记录,及时上报本村当月的死亡人数和新发的肿瘤病人表。

6.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和“三查七对”制度。做到认真询问病史,细心诊断疾病,看病有详细病历记录及登记,用药有处方且规范书写。急救药械设备齐全并处于应急状态并定期检查,不准截留危重病人。

7.认真做好双向转诊工作,按照双向转诊要求,严格执行转诊制度,不得截留危重病人和传染病人。

8.切实加强药品管理,保证药品质量。及时做好药品入库验收记录,定期检查药品质量、有效期等,近期药品必须上墙标示。药品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且按零差价进行销售。

9.严格执行例会制度。准时参加中心例会,并对例会内容认真做好记录,及时完成上级领导及各职能科室交办的工作任务。无故不得缺席例会,无故缺席例会一次罚款50元。

10.严格执行服务站的工作制度。遵纪守法、挂牌上岗、衣着整洁,严禁在服务站内喝酒及酒后上班,严禁跨区域出诊,严禁到病人家中输液,保持服务站内工作环境整洁。

11.积极配合中心两年一次的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及65岁以上老人的体检工作。

12.加强防火、防盗等消防及综合治理安全的管理。

二、考核工作

1.考核由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领导小组采取季度考核制度。平时按20%、20%、20%,年终考核占40%。考核各项工作必须在90分以上,低于90分个服务站年终奖励按实际考核成绩百分比发放。

2.奖励。(1)对出色完成上述工作任务,成绩显著的服务站前三名,由中心给予表彰奖励。(500元—1000元)

(2)对出色完成上述工作任务,成绩显著的服务站长前三名,由中心给予表彰奖励。(300元—500元)

(3)对未完成上述工作任务的服务站按目标管理进行必要的经济处罚。

具体标准:1.未按要求做好居民的健康档案和规范电子档案录入,扣500元

2.未按要求做好慢病随访工作,扣600元。

3.未按要求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每少一期,扣200元。

4.未完成中心及职能科室交办的工作任务,站长扣300元,不服从行政工作安排,扣200元/次。

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心主任(签字):站长(签字)

篇7:社区反邪教工作责任书

一、村行政一把手是本村反邪教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反邪教创建工作负总责,分管人员为直接责任人,负责抓好反邪教创建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村要把反邪教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三、各个行政小组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对邪教组织的“严打”斗争,发现情况早报告、早化解、早处置。

四、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广造舆论声势,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邪教组织的危害性及同其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长期性。

五、对本辖区内的邪教人员实行实名制摸排登记管理,严格落实“四位一体”包保责任制,对刑满解教人员落实安置帮教措施,定期进行回访。

六、大力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铲除滋生邪教组织的土壤,压缩邪教组织活动的空间。

本责任书所规定的各项职责任务,列入干部任职目标和年终综合考核,对年度内发生邪教活动事件的,视其情节追究相关责任。

责任人:xuexila

篇8: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责任书

关键词:油田社区,综合治理工作,问题及对策

社区的本质属性属于基层组织结构, 而油田社区的主要工作是为居民提供环境卫生、劳动就业、社会治安等服务。换言之, 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终极目的就是构建一个和谐社区, 以集中各项公共服务职能, 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近年来, 随着油田企业的不断发展, 油田社区的发展步伐也进一步加快, 做好油田社区的综合治理工作, 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以把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阶段, 从而达到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目的。然而, 在油田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 仍然无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了综合治理工作难以进一步开展, 长期以往, 势必影响到油田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质量。鉴于此, 新形势下, 有关部门单位必须要认真面对当前综合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找出改进策略, 以更好地为社区和居民服务。

一、油田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 综合治理工作的内容和任务难以落实

由于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 油田社区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自身认识理念无法得到及时更新, 在开展综合治理保卫工作和维检工作时出现“两张皮”现象。尽管油田社区针对此问题制定了一票否决权机制和综合治理责任制等, 但是还是难以把社区的综合治理工作融入到维检中, 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层出不穷, 而能够真正实现综合治理和维检任务同检查、同考核、同部署的却少之又少。再有, 社区职工组织流于形式, 部分成员甚至连自己的帮扶对象都不知道, 职工组织应用的功效无法得到有效发挥。除此以外, 综合治理工作过于层面, 没有落实到深处, 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不到位, 整体的安全防范意识弱化, 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 二) 综治保卫队伍得不到加强

首先, 社区领导人对环卫工人的重视力度不够, 无论是在精简内部人员, 还是在进行机构调整, 领导都会第一时间把矛头指向环卫工人, 部分环卫工人在此过程中或被撤职, 或被兼并。在此情况下, 环卫工人开始对自身工作职位失去原有的信心, 工作积极性日益下降, 工作流于形式,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次, 在油田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只顾抓生产效益, 对社区的保卫工作重视力度不足, 认为保卫工作不能为油田社区增加效益, 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都没有给保卫组织予以支持, 社区综合治理防范系统呢设备老化或缺乏。再有, 社区为了节省支出, 把一些老、弱、病、残职工或其他部门无法安置的人员安排到保卫部门, 造成社区保卫部门组织结构涣散, 人员素质弱化, 各项防范治理措施都得不到有效落实。

二、新形势下完善油田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可行性策略

( 一) 认清社会形势. 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油田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各参与人员作战意识的提高。新形势下, 油田社区应脱离传统综合治理理念的禁锢, 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新经济发展态势的良性理念, 并用新的理念带领整个油田社区贯彻综合治理和维检的决策。只有在科学高效、现代化的综合治理理念的带领下, 才能增强每个参与人员的时代认识, 才能在综合治理队伍中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才能确保油田社区的综合治理与油田社区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相融合。为此, 油田社区综合治理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应根据油田社区实际, 逐步强化各参与人员的时代意识, 增强制度的约束性。除此以外, 作为负责油田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职能人员也应不断深入了解各项管理制度, 立足自身所负责的工作岗位, 从常规的工作做起, 强化综合治理工作的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

( 二) 加强社区治安管理, 搞好社区文明建设

油田社区要想取得稳步发展, 就必须要做好安全工作, 治安搞不好, 居民就会缺乏安全感, 其他的任何建设更是无从谈起。为此, 油田社区应以治安为突破口, 强化市民文化素质, 搞好公益福利, 以切切实实做好社区综合治理工作。

1. 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管理

第一, 设立民警执勤部门, 每天增派巡警人数, 让民警深入群众基层, 更贴近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实际, 更贴近群众。同时, 油田社区还要从周围环境的巡查工作入手, 加强防护, 对周边环境以及社区治理的各个“角落”进行监管控制, 确保社区环境良好, 以把各种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第二, 增设保安巡逻队伍, 落实油田社区内部环境的巡查工作, 加大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深入社区内部巡逻, 找出可能存在或者潜伏存在的安全隐患, 以针对性找出防范对策。总而言之, 通过加强社区治安管理, 增设民警和保安队伍, 不仅可以在社区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还可以通过日常的频繁流动, 给犯罪分子带来震慑力, 以降低犯罪分子得手的几率, 达到维护社区内部安定、提供综合治理水平的目的。

2. 搞好文明建设, 培养提高社区居民素质, 倡导社会新风尚

文明是一种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状态。对于油田社区文明建设而言, 其不仅包括了社区以往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还体现了社区文明进行的发展状态。为此, 油田社区可以以“文明建设”为基点, 在社区内部举行相应的文明教育活动, 通过各项教育活动的渗透教育, 强化各居民群众的社会功德、家庭美德; 同时, 还可以发展安全社区、卫生社区、植树美化社区环境、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群众志愿者活动等, 调动居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性, 让他们积极投身其中, 自觉维护社区秩序稳定和环境。

( 三) 建设一支相素质过硬的综合治理队伍

首先, 从治理理念入手, 增强时代认识。综合治理人员是油田社区开展综合治理工作的主体, 他们是各项工作的执行者, 要想稳步推进社区综合治理建设, 维护社区治安秩序, 就必须要从人员队伍的理念入手, 转变传统的工作思想, 树立现代化的工作理念, 在工作中做到“为社区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其次, 从能力素质入手, 强化培训。随着油田产业的繁荣发展, 油田社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社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征。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以及社区的发展需要, 负责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人员, 必须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工作能力。再有, 还要培养治理人员的职业精神, 增强他们对自身职位的认识, 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促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 敬业爱业,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为社区的居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和专业的服务。最后, 还要引进新生力量, 增强综合治理队伍的生命力, 提高治理执行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油田社区稳定与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民生工程。新时期下, 有关部门单位必须要意识到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进而加以改进, 找出脱离困境的改进策略, 解决综合治理工作中难以避免的“瓶颈”问题, 确保治理执法有效开展, 以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社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发桂.我国基层维稳运行机制的理性化建构探析[J].长白学刊, 2010 (05) .

[2]曾里.暴力维稳的思维很可怕[J].刊授党校, 2010 (09) .

篇9:加强社区治安治理工作思考

关键词:社区;治安;综合治理

1 当前社区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宏观上看,当前我国的社会治安状况总体来说情况良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治安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微观上看,我市的社区治安还存在着一些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各类案件发案率仍然居高不下。(2)居民上访现象仍然比较突出。(3)城市拆迁引发的矛盾仍然尖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观上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多发期、凸显期。各种隐形矛盾显性化,各种文化、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需要一个磨合期。微观上由于涉及到了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要充分显现出来,表现为各种矛盾尖锐冲突。

2 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对策

(1)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责任意识。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的作用。强化和落实包括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单位和法人责任制及一票否决权制等内容在内的多重责任制。落实责任制,必须严格兑现奖惩,该表彰奖励的表彰奖励,该追究责任的严格追究责任。

(2)大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我们所要建立的治安防控体系应该是:党委、政府领导,综治机构组织协调,以公安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会面治安防范为重点,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多警种联动,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配套。通过建立这样的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范水平。

(3)构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做到积极预防,有效化解,努力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坚持以争创“平安社区”活动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平台,深入发动群众、科学、合理整合群防群治队伍,不断提升创安质量,维护治安安定。坚持从完善制度入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针对油田各类市场集中,流动人口多、绝大多数是敞开型社区多等薄弱环节,研究制定了“一项计划、一支队伍、一个喇叭、一面旗子、一种检查”的五个一制度。即:一项计划,就是各社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争创“无刑事案件社区”、“平安社区”的工作计划;一支队伍,各社区都加强了治安志愿者、离退休党员为主的巡逻力量;一个喇叭,各社区在巡逻中坚持用小喇叭喊话,提醒居民加强防范意识;一面旗子,就是综治办每季度在各社区开展流动红旗评比,“无刑事案件社区”作为评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竞赛氛围;一种检查,即综治办同志每周都下到各社区检查,督促各社区的巡逻防范工作,以保证各项措施及人员的落实,发现情况及时向社区进行通报,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干部和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4)进一步建立完善维护稳定工作的制度和机制。只有建立了健全制度与机制,才能使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走上长效管理的路子,才能做到长治久安。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油田各社区都制定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与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制定了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成立了应急分队,建立完善三级信息网络,保证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解决。根据不同时期稳定工作的特点,认真排查梳理突出的矛盾,问题和重点人头,明确到单位,责任到人。

篇10:社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一、责任单位:

二、目标任务

1、创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工作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

2、各单位设置创卫宣传专栏,在群众及职工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常识宣传。

3、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不低于90%,健康教育面达95%以上。

4、对沿街巷单位门(店)签订“门前四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并有标牌且责任落实,杜绝占道经营、跨门经营现象。

5、经常开展责任区的卫生监督整治及日常保洁等管理工作,并进行检查评比。

6、配合有关单位抓好食品及公共场所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

7、负责抓好背街小巷、居民院落、无主地段、城乡结合部的卫生管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8、负责辖区内“十三”乱的治理工作,对乱张贴、乱涂写的“牛皮癣”进行彻底清除,街巷两侧建筑物整洁美观。

9、协助搞好主要道路的硬化,辖区街、巷路面平整无坑洼、积水,下水道(含阴阳沟渠)无垃圾堵塞。

10、抓好辖区犬只管理,且无违规饲养禽畜现象。

11、定期组织居民和职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达到卫生整洁,场地绿化、环境美化的要求。

12、搞好本辖区内的旱厕改造工作。

13、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搞好长效保洁工作,确保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举达标。

14、积极落实办事处安排的其它创卫工作。

三、奖惩

2、社区将创建卫生城市纳入各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3、凡创建不力而被媒体曝光或在工作检查中发现违规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经济处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对创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参照有关文件精神予以奖励。

张小楼社区居委会: 责任单位:

篇11:社区局信访工作目标责任书

1.信访稳定工作列入单位全年工作重点,健全信访稳定工作组织机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信访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有专(兼)职信访工作人员。

2.完善群众投诉、接待和受理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接待、协调处理重大信访事项,并及时参加县、局指定的信访接待日。

3.对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分析及时准确,做到日常工作每月排查,临时任务突击排查,并按要求及时上报不稳定因素排查结果和化解责任落实情况。

4.结合“六五”普法工作,广泛开展《信访条例》等相关法规宣传教育,引导涉访人员依法信访、有序信访,依法打击涉访违法行为,促进信访秩序进一步好转。

5.落实“首访责任制”,深入细致做好信访问题化解工作,积极解决历史遗留信访案件和单位存量案件;减少到局集访,确保不发生进京非正常上访和重复访,无去省进京集体访、无因信访现象。

6.不断提高信访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按要求参加信访稳定工作会议和业务培训,及时上报工作计划、报表、总结等等相关工作资料。

7.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出台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8.单位有专门的信访接待场所,有接访记录。来信、来访、电话访登记簿使用规范;信访台账资料做到一案一卷、卷宗规范。

9.及时上报信访稳定信息,全年上报人民建议不少于1条。

10.严格执行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在信访案件中有失职行为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金湖县卫生局:

领导(签名)

签责任书单位:

领导(签名)

篇12:社区矫正工作5+1监管责任书

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刑罚,刑期自年月日至年月日,刑期变动情况_________社区矫正自年月日至年月日,为落实好对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制定以下监管责任书:

一、对矫正对象每月帮教不少于1次;

二、按监外执行罪犯守则和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进行经常性法制、政策、道德、前途以及遵纪守法教育,敦促其认罪伏法,悔改前非,早日新生,并自觉遵守各项监管规定;

三、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和手续办事,做到既在政治上、思想上、制度上从严,又在生活上、工作上帮助解决一些许可范围内的实际问题,把严格要求与关心帮助结合起来;

四、对监管和帮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社区矫正机构和上级有关机关汇报。

******司法所(签名):

辖区民警(签名):

联村干部(签名):

社会志愿者(签名):

社区矫正机构(公章):

篇13: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责任书

社区精神医学不仅仅是医院精神医学的延伸,而是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保健医学融为一体。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单元开展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目的是提高该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服务对象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以社区中的全体居民为对象,包括目前心理状态正常者以及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开展全方位式的服务,需要政府及其各部门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狭义者,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区中的现症精神疾病患者,由卫生部门承担主要任务,同时也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同和配合。对于后者,我国专业工作者习惯上称之为“精神疾病的社区防治”[2]。

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增多,人们的心理压力比较大,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本世纪初资料估算中国内地约有精神病患者1 600万人,重性精神病患病率已达13.47‰,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世界卫生组织推算,到2020年,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为中国疾病总负担的1/4[3]。在这种情况下,费用较低、覆盖面广、有利于就近诊治、方便患者和家属、有助于患者心理和社会功能康复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显得愈发重要。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在1958年全国首届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历史原因发展缓慢,虽然近10年来我国在重性精神病的社区防治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就全国而言,此项工作还不够普及,各地防治工作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在广度上和深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对这些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初步的分析探究。

1 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精神卫生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

目前全国精神科医师不足2万人,精神病医院病床数量不及20万张,每10万人口仅有精神科医师1.5人,精神科护士2.4人,远低于4.15人和12.97人的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精神卫生服务的重点是精神病专科医院和重性精神病患者,其服务范围不足1%。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呈直线上升趋势,精神疾病的谱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现有的精神卫生资源和服务体系与当代精神卫生需求相距甚远。

1.2 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从事精神卫生专业的服务人员非常缺乏,经过正规的精神科专业培训的医师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多就职于精神病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虽然卫生教育部门加大了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工作条件较差,待遇较低,很少有精神卫生专业的毕业生愿意从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因此,绝大多数的社区医生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往往忽视了患者的精神症状,把许多精神病理现象或病理性心理反应当成正常心理反应。专业人才的匮乏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承担对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处理工作,是制约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环节。

1.3 社区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不足,社会偏见严重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以及心理精神卫生知识的大众知晓率低,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有精神卫生问题的人存在普遍耻感与歧视,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避之唯恐不及,从而促使患者及其亲属产生显著的病耻感,即使患有精神障碍,也不愿到医院就诊,讳疾忌医,结果延误病情。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治疗率自然也上不去。

1.4 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来,国家686精神卫生项目工作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由于患者医疗负担过重以及地方财力不足等问题,各级财政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占当年卫生总投入的份额较少,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和设备装备条件较差,不能满足精神疾病患者治疗需要。另外,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不同人群在医药消费领域处于不平等地位,仍有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措施,看病就诊完全自费,因为经济困难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受上述因素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以医养防、以药补医”的情况,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未完全到位,直接影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

1.5 精神卫生事业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近几年以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精神卫生工作支持力度,做出一系列的部署,尤其是国务院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卫生部等17个部门下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更是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指标性要求。但我市至今还没有精神卫生工作地方性法规、政策,没有对精神卫生工作的规范化、规划性管理的条例、方案、意见出台,没有具体的法规保障措施来落实国家部署的精神卫生工作。我市目前急需尽快制订相应的法规、政策,以便依法、有序、协调地发展社区精神卫生事业。

2 对综合医院精神科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思考

按照国家新医改政策和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的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公众受益,社会福利最大化,社区卫生服务正在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开始转向社区医疗和预防保健,逐步建立“大病到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医疗体系。面对这种趋势,为配合社会发展需要及提升市民的精神卫生保健意识,我院应抓住机遇,主动与社区服务机构沟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我院精神病专科的技术优势和先进设备的共享、医院管理与服务理念的传输,让社区基层群众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城市大中型综合医院的优质服务,形成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为满足我市群众对精神卫生资源的需求,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

2.1 建立和完善精神卫生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

综合医院精神科首先应做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常见精神卫生问题的能力,减少和避免误诊,有利于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其次,要建立大中型综合医院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下社区的制度,积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到综合医院学习进修,加快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使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落实到实处,以缓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人才不足的局面。

2.2 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疾病监管治疗模式

鉴于目前精神卫生资源不足,建议尽快建立综合医院精神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制度,由社区医生负责发现、报告各社区内的精神病例,由综合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对确诊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进行应急处理,符合收入院的患者及时收住院,治疗好转后转给社区进行康复治疗、随访管理。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疾病监管治疗模式,相互转诊,无缝对接,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连续、完整的优质服务,实现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三赢。

2.3 建立精神患者健康网络

建议医院成立了一支由科主任、护士长、资深医师、资深护士组成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小组,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精诚合作。由科主任担任医疗顾问,负责健康咨询,为开展此项工作联系社区相关领导,并与社区签订合作协议书;由护士长负责具体安排及组织实施工作,准备相关资料,如调查表格、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由资深医师、资深护士负责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社区医务人员建立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病历档案,并进行信息化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出本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规划和措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通过健康网络的组建,大大方便了患者,减轻了家属的负担,能够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达到医院增加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

2.4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社区服务的经费

目前,国家已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对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采取激励机制,来提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个体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首要的激励措施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建议参照公务员标准执行。其次,调整医保报销政策,适当提高患者在社区卫生机构门诊就医的报销比例,使患者感到在社区卫生机构就医的实惠。第三,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由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购买社区卫生机构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使社区公共卫生职能尽快到位。

2.5 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和规范

我市精神卫生法制建设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初步构建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保障体系,尽快出台《十堰市精神卫生条例》,使精神卫生工作有法可依,保障精神疾病患者和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合法权益[4]。在精神卫生条例中突出社区精神卫生的内容和作用,让人们认识理解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性,为社区范围内开展精神卫生工作营造氛围与平台。

大力发展和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是当前医疗改革的突破口,除了国家加大基层医疗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以外,公立大中型综合医院扶持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在我市城区中刚刚萌芽,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社会的支持,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逐步构建起行政部门、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级精神卫生医疗、康复、防治、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完善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精神科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有效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建立精神心理疾病防御能力,改善和提高精神患者生活质量,营造安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模式转变,社会变革的加剧,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保健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精神医学发展的趋势。笔者针对如何搞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分析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本地区综合医院精神科如何发挥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

关键词:综合医院,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陈秀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展望[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6):535-537.

[2]沈渔邨.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95-996.

[3]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等.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2):125.

篇14: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责任书

[关键词]社会治理;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0-0045-03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不断加快,大量的社会成员脱离传统的“单位”而走入社区,转变为“社会人”和“社区人”[1],城市社区成为基层社会的基本治理单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度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社会治理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治理的绩效,而社区治理取得良好绩效的关键在于社区治理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否具有充分的胜任能力。因此,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选配好社区治理的领导班子[2],优化社区治理的专业队伍,是达到“善治”的重要途径。[3]实践证明,城市社区治理的成败离不开一个“以党群工作作为自己事业来做”的“班长”,而一个“班长”能量的发挥离不开一个“能力强、素质高”的集体。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也着重强调村居党组织带头人建设。

在上海城市社区发展的实践中,社区治理的组织者与实施者的角色由社区党群工作者所扮演。但是,目前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出现了断层情况加剧、人才流失严重、工作压力巨大等问题。[4]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涉及社区党群工作编制少、待遇低,党群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不高,培训机制不健全等方面。[5]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能力因素也是当下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6]

二、胜任力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

党群工作者能力的构成假设

胜任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于1973年提出的,他把能够影响个人工作绩效,进而能够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根据胜任力理论,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是指这一特定主体能够胜任这一岗位所需的综合性本领。胜任社区党群工作这一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既与先天的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的学习相关;既与内在特质相关,也受外部环境影响;既包括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也包括核心化的价值取向、个性动机。本文依据胜任力理论把社区党群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构成分为技巧性能力、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三个层面。第一,技巧性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政策解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内容。第二,基本能力,包括资源动员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矛盾化解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服务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受内在动机、特质与外在

知识、技能共同影响决定的。第三,核心能力,包括政治鉴别能力、统领全局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变化预判能力等,这些能力是由内在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所决定的。

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构成假设的三个层面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实施具体有效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能力。社区党群工作者所需的技巧性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相对比较容易培养与提升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提升,一方面依赖于技巧性能力所提供的基础支持,另一方面也与后天的学习培养密切相关,其中个人的动机、内部特质是影响基本能力发挥程度及其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核心能力不仅受基本能力的内化状况、个人动机、内部特征等的影响,而且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引导相关联。

三、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党群工作者

能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静安区位于上海市中心,社区形态较为成熟,社区成员构成多样,历来十分重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在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问题上,静安区委组织部在实证调研中发现,党群工作者自身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不高是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遂提出能力与岗位的匹配性是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依据胜任力理论和方法,对静安区236名党群工作者(包括71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46名社区党群工作者、119名其他类党群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

(一)社区党总支书记队伍能力状况分析。在被调查的全部71名社区党总支书记中,认为自身现有的知识能力能够完全满足工作需求的仅占到9%,72%的书记认为其能力结构仅仅是基本满足工作需求,另有17%的书记认为现有的知识能力已不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求。从年龄结构来看,静安区社区党总支书记年龄结构偏大,50岁以上的党总支书记48人,占总数的68%,40岁以下只有9人,占总数的12%。在年龄较大的党总支书记中,有相当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因转岗而分流到社区工作的,他们中许多人曾是国有企业的业务骨干和管理能手,表现出适应能力较强、工作思路清晰、对党忠诚敬业的显著特点,但也由于年龄结构偏大,其信息获取、计算机应用、公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年龄相对较小的党总支书记一方面缺乏历练经历,另一方面担任党总支书记的时间不长,在统领全局、变化预判、资源动员、矛盾化解等方面显得能力不足,但这些年龄较小的党总支书记具有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在一些基本能力与技巧性能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因此,静安区社区党总支书记队伍的年龄断层造成了能力结构的短板不一,年龄小的总支书书记核心能力以及部分基本能力有待提升,年龄偏大的总支书书记则更应适应新时期居民的新需求,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技巧性能力。

(二)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能力状况分析。从年龄结构来看,静安区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年龄优势较为明显,年龄段在23-29岁的有33人,占总数的72%,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大学校园直接走进社区。在与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交流过程中,许多人提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碰到“不知如何说起”、“没有共同话题”等问题,造成了很难贴近社区居民开展工作、提供服务的尴尬局面。也有一些人感慨,“老书记经验丰富,在处理突发事件、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往往得心应手,社区居民也往往很买老书记的面子,自己处理类似的事情则缺乏魄力,偶尔有失稳妥”。由此可见,目前静安区的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并造成能力不足。从能力运用情况来看,技巧性能力有余,基本能力有待提升。对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调查问卷显示,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业务处理能力、政策把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处在十分关键且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当问及目前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时,有26.7%的党群工作者直接提出自身的能力素质有待提升;有38.8%的党群工作者认为群众不理解自己的工作,也就是在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有58.2%的党群工作者认为自己的资源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存在资源动员能力不足的问题。而通过访谈发现,在年龄结构相对较轻的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中,由于其学历层次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其信息获取、公文写作、语言表达等一般的技巧性能力都相对较突出。因此,静安区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结构的特点为信息获取、公文写作等技巧性能力有余,沟通交流、资源动员、政策把握等基本能力有待提升。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的评价与需求。居民是社区党群工作者的工作对象,在对静安区71个社区的居民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中,有近90%的社区居民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或矛盾,会向社区党总支书记或党群工作者求助,居民对社区党群工作者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居民对其能力的评价也是社区党群工作者现实能力状况的真实反映。从居民参与度来看,居民对社区党群工作者组织的活动或提供的服务有着良好的参与度,多次参与的占69.2%。从满意度来看,居民对活动或服务的满意度相对更高,多次参与的居民满意度达到99.3%。由此可见,居民对静安区社区党群工作者的总体评价相对较高,对其能力相对较为认可。从居民要求来看,居民对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解决居民实际问题的能力、听取居民意见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反映居民诉求的能力。这四个能力都是最贴近居民的能力,这就要求社区党群工作者要切实提升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矛盾化解、危机应对等基本能力。

四、提升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的主要对策

(一)拓宽选拔,建立后备梯队。针对城市社区党总支书记年龄结构老化、后备人才不足的现状,按照“内育苗子、外引人才”的思路,不断畅通选拔渠道。一是探索“广蓄、优育、严选”的科学化发展路径,大力培育本社区(地区)的后备人才。从党群工作者、党员社工、就业年龄段的党员居委会成员中遴选、储备一批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同时具备一定领导才能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后备队伍。二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党总支书记助理的方式,定向培养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对于德才兼备、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广泛认可的优秀助理,通过届中任命或公推直选转为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或书记。

(二)保障激励,留住人才资源。全面落实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表彰奖励等政策,为社区党群工作者内在价值观和职业精神的塑造提供资源保障。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方面,明确薪酬福利与职业发展的等级制度,凡是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考核通过的社区党群工作者均可有序的晋升到上一级,为社区党群工作者提供了可视化的晋升空间。在表彰奖励方面,挖掘、宣传社区党群工作者中的优秀典型,及时提炼特色工作方法、工作成效,对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先进社区党群工作者进行表彰。

(三)以老带新,互补能力短板。实行以老带新制度,充分发挥老社区党群工作者经验丰富与年轻社区党群工作者技巧性能力突出的双向优势。年轻的党群工作者跟随老书记深入居民区组织活动、化解矛盾,学习老书记的方法,积累经验;老党群工作者则学习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学习运用微博、微信等新的信息获取与信息交流工具,并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社区工作。

(四)培训教育,学习中提高能力。以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为手段,不断提升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职业胜任力。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明确培训内容,不断优化培训方式。从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从观念上帮助社区党群工作者把社区工作转化为自身的事业,形成自我的内在激励。在培训内容上,系统设计培训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定期开展各类课程,包括政策理论、岗位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在培训方式上,坚持问题导向、实践为重的培训理念,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地考察等基础上,重点围绕基层社区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实践思考为核心,通过专家理论解读、先进典型交流心得、分析研讨、归纳总结,在社区党群工作中形成对于破解难题机制和方法的共识。

(五)共建活动,实践中积累经验。共建活动包括支部结对共建与领导(指导)共建两部分。其中,支部结对共建主要指社区党组织与社会组织、两新组织的党组织的共建活动;领导(指导)共建是指在党群工作者与区级层面的对口政府部门领导直接面对面,共同探讨解决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有效地将社会组织、两新组织的资源、经验等引入到社区中。领导(指导)共建使党群工作者与对口政府部门领导直接进行交流,对组织沟通、政策把握等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对社区治理中疑难问题的妥善解决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德荣,邱素琴. 社区党群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与社会化[J]. 党政论坛, 2007(2):30

[2]申利侠,章再彬.上海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9):51-53

[3]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中国乡村治理的“杠杆”效应——江苏如皋机关驻村“第一书记”的创新探索[J].人民论坛,2012(21):64

[4] 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组织部.对加强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4):44

[5]朱雯,史文锐,贺明. 社会管理转型期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6):46

[6]石旭. 对提升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的思考[J].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0(4).13

上一篇:a类雅思阅读有几种题型下一篇:魅蓝Note2邀请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