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集团与Logis校企合作文稿

2024-04-14

四通集团与Logis校企合作文稿(精选9篇)

篇1:四通集团与Logis校企合作文稿

四通服务集团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

2016年4月20日,北京四通服务集团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Logis”)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四通服务集团总部隆重举办,四通服务集团、Logis领导和长风学院师生等参加了此次仪式。

随着四通服务集团“三年业绩倍增,三年上市标准,五年建立百家公司”战略目标的实施,搬家包装、物流仓储、家政保洁三大板块同时发力,北京、上海、西安、唐山、成都、天津、长沙、贵阳、南京等大中城市布局完成,大量优秀人才加入到了四通服务集团大家庭。人才,增加了四通优势,增强了四通实力,实现了四通服务集团的快速发展。接下来适应新常态经济形势,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建立百家公司的宏伟蓝图,四通服务集团需要更多优秀人才担当重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四通服务集团新的人才引进模式——校企合作应运

而生。

四通服务集团具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储备、培养计划,为每一位优秀员工提供丰富的晋升渠道和创业支持。优秀员工可以晋升为集团总部和全国公司的中层、高层管理者;也可选择在家乡与四通服务集团业务板块合作,创业成为老板,集团将给予创业者巨大支持。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够优秀,四通平台就会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四通集团总调度向学员们介绍智能化的调度平台与系统化的管理。

本次四通集团与Logis签署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探索人才培养

模式,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校企合作长远发展,为每一名走出校园的人才提供丰富多彩的舞台。

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北京四通家庭服务集团

篇2:四通集团与Logis校企合作文稿

1 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1.1 体制机制建设

成立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实施平台。在国防工业职教集团构架下,成立了“宝塔山”校企合作工作站和“兵器第845厂”校企合作工作站等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共同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经过多年运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已经形成[1]。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坚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既满足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需要,又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科技支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校企合作运行制度,如《校企合作运行章程》、《校企共建共管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科研管理办法》、《专兼职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管理规程》、《顶岗实习管理规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明晰校企双方职责,通过监督人才培养实施过程、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可持续实施。

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国防职教集团办学指导委员会的框架下,成立了以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制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顺利对接。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教学环节,依托实验实训室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及职业技能鉴定;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实现了实习、岗前训练和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化工生产的特点,充分利用校企双方教育教学资源,实施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交替、虚拟仿真与岗位实操交替,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完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进阶,实现了教学中的“虚实交替”;为满足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计划、可持续性地进行“订单培养”[2]。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构造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引进行业企业标准,进行专业课程建设。通过深入相关企业开展调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职业领域成长规律进行学习领域转换以及学习情境设计;根据主要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需要,引入行业职业标准,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积极将企业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体现到教材中。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材,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

1.4 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陕西国防职业教育集团,实行“1+1”工程,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及“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现专业带头人一个由国防科技工业企业领军人物担任,一个由校内专任教师担任;骨干教师队伍一半由校内教师担任,一半由校外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结合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暂行办法》、《关于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实施办法》、《关于教师进修培训的实施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暂行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暂行办法》、《外聘专业带头人的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打造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教学质量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效果突出的优秀教学团队。

1.5 实训基地建设

紧扣“校企联动、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特点,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校中厂”;在合作企业设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建成“厂中校”。结合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由校内实训基地向校外实训基地及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学生能力训练体系。

围绕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建成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化工)实训基地,1个国防科技工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成了包括化工基础实验中心、化工专业实验中心、化工分析检测中心、火工品火炸药实训基地、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化工中试(仿真)车间在内的“三中心、两基地、一车间”多功能化工实训平台,形成了集教学、培训、科研、服务、生产五位一体的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由基础实训→模拟仿真→单元实训→生产实训、由小型装置→大型装置训练的教学思路。同时为举办省级化工技能大赛,开展高职教师培训、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企业科研开发、技术合作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4]。

1.6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及地方政府深度合作,依托“陕西国防工业职工培训中心”开展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每年为国防工业企业培养火工品、火炸药等军工特有专业(工种)人才1000人次以上。整合学院技术资源,建设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服务平台,承担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

通过学院牵头,以陕西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陕西联合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5]。整合优势资源,协同进行《高温转相乳化制备零VOC排放包装用胶粘剂》、《脂肪酸加氢工艺研究》、《UV光固化涂料在石油管道中的应用》、《水性热反射隔热涂料》、《高固体份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等应用课题研究,将校企双方合作推向深入。

2 校企合作的成果总结

学院按照“市场导向、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打造精品”的专业建设思路,立足陕西省能源化工行业,服务省域经济发展。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6];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结合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特色,创新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校企合作共建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强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校企合作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优秀教学团队。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过程中,精细化工技术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发展。近年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该院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力的带动了陕西省其它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本文以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为观测点,介绍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职教集团架构下的校企合作研究与实践。本研究对于了解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职教集团建设与运行、校企合作模式与实践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贾宝勤,张鑫,樊建海.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实现教学研全过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1):1-3.

[2]闫晓前.高职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探讨[J].职业时空,2013,9(9):59-61.

[3]孙宾宾.有机化学课程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15):284-286.

[4]郗伟,闫晓前.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研究[J].山东化工,2015,44(8):148-149.

[5]刘耀鹏,张军科.校企合作之实施经验——丰富“订单培养”形式,开展“校企科研合作”[J].山东化工,2015,44(5):112-113.

篇3:四通集团与Logis校企合作文稿

座谈会上,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总裁朱勇详细介绍了集团转型发展、与院校合作的项目、人才使用等情况。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总经理朱伟明介绍并带领参观了作为上海纺织时尚产业旗舰项目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徐明稚校长用“眼睛一亮、非常振奋”等词语,对纺织集团围绕“科技与时尚”的发展战略大加赞赏;随后从学科、科研、人才队伍、时尚创意等方面介绍了东华大学近年来各项事业发展的情况。

他表示,校企双方应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东华大学将继续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及时尚优势,为上海纺织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供智力支撑和服务,推动学校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共同发展。

双方领导还围绕“科技和时尚”等项目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民指出,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优秀实践者,校企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东华大学将在合作中更加积极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集中精力将合作项目做大做强,积极为上海纺织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席时平再次感谢东华大学及三位院士长期以来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给予纺织集团的支持。他表示,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的新形势下,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愿与东华大学进一步加强沟通,寻求合作机遇,实现双赢发展。

篇4:四通集团与Logis校企合作文稿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用工与学校育人紧密结合,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合了校企之间的资源,实现了学生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加入职教集团,对于职业学校的发展有极大的益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职教办学的针对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另外,加入职教集团,学校还可以通过企业获取更多的行业最新信息,加强对外交流与沟通,不仅信息接收范围扩大了,学校在本行业的知名度也获得了普遍提升。此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受职业理念,提升职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同时,企业也可以获得职业学校有效的智力支持,企业通过“订单培养”,稳定了劳动力的来源,企业也可以将人才需求反馈给学校,职业教育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布局,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市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对企业来说,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既可以解决职工入职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问题,还可以与学校联合研发新产品,利用学校资源搞科研,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办学水平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有效地阻止恶性竞争,不仅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还有利于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以给学校带来连锁互动,立体交融、特色各异的地域优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有利于优化教师结构、精选骨干教师。教师作为社会资源,在职业教育集团化背景下,能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职业教育集团化背景下,教师不仅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理论功底,同时还可以提高实操能力,做到“上讲台授课,下车间指导”。通过校际合作,以强带弱,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化优势,还可以不断扩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规模。集团中的每个学校都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存共赢,共同进步,不仅可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建设良好的职教体系奠定基础。

二、“政府主导、校企合作、集团办学”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确立外部支撑机制,科学引导职教集团化办学

作为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主导者,政府应该对职教集团化办学做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职教集团组织形式、运行方式等。同时严格把控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门槛”,科学评估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质量。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办学机制为主体,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调职能,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政府还应该发挥统筹兼顾、引导推进的作用,以行业为依托,高效而公平地配置职教资源,科学引导职业教育集团化,促进中职、高职相衔接,改变职教资源条块分割的现状。在科学引导的前提下,给予职教集团更多的自主权,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加快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推动职教集团的有序发展。另外,政府还要针对职教集团化办学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借助国家财政扶持有特色的职教集团,对办学出色的职教集团要优先投入经费,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投入体系,面向广大社会募资,鼓励企业加入职教集团,设立投资风险分担机制,科学引导职教集团化办学,有效保障投资风险。

(二)加强校企合作、推动集团办学模式的创新

企业参与职教集团,经济利益是最佳动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首先要提高企业的人员素质。通过对职业学校较低的投入,不仅可以得到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还可以享受较为低廉的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所以,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是最直接的反应。所以,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要做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以换取企业的实习就业机会,赢得企业的资金支持。另外,推动办学模式的创新,还必须因地、因时制宜,不断引进创新机制,优化整合办学资源,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成立由学校牵头、行业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推动集团办学模式的创新。同时,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促进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的创新。以领导班子建设为保障,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综上所述,“政府主导、校企合作、集团办学”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该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5:四通集团与Logis校企合作文稿

关键词:纺织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引 言:现如今,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教育、科研、生产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受人关注。职业教育指的是劳动者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给予不同水平的专业教育,培养可以掌握专业劳动的实用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1]2005年11月初,教育部提出了:“职业教育要着重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互惠双赢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2]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任务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让教育能够面向全社会。” [3]在此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开始了蓬勃的发展,“职教集团的校企合办学模式”也伴随职业教育的推进而遍地开花,其中的纺织类职教集团因其更突出的实用性而倍加人们的关注。

校企合作又被称为产学结合,指的是在政府部门的协调及扶助下,职业学校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中共同协作。职业学校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专业、制定计划,为相关的行业、企业培养其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4]纺织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可以结合纺织服装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围绕 “专业群”的建设思路,整合相关专业,形成以纺织服装和工艺设计为主体,服装经济和商业贸易为延伸的特色型“专业群”,努力建设专业培养方向,增加其数量,使其能涵盖纺织服装产业链,从而构建具有纺织类职教集团特色的人才培养点。

一、国内外纺织类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究

1.1 国外纺织类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德国纺织类职教集团的“双元制”合作办学模式。“双元制”的合作办学模式中的一元指的是职业学校,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另一元是相关的行业、企业等学校之外的实际训练场所,负责学生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双元制”合作办学模式的特点在于:专业培训是在企业和学校分开进行,这种模式一般以企业培训为主,突出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提高了企业参与度。(二)美国纺织类职教集团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学生先在学校学习半年的时间,而后就在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实际训练,到毕业时再集中授课,完成毕业设计。其主要特点是:职业学校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取得联系,双方共同制定合同。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去指导学生,企业提供岗位和报酬,教学的时间大致分为1:1。(三)新加坡纺织类职教集团的“教学工厂”模式。新加坡的职教集团让教学和工厂结合,学校按照工厂模式办,工厂按照学校模式办,学生通过生产,学习知识和技能。将学校和工厂统一领导和组织,以便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2国内纺织类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我国的纺织类职教集团一般能够结合政府扶持,利用区域优势,挖掘有效的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其中的纺织类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以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为基础,分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订单式校企结合;专业设置校企结合;教学方法上的校企结合;师资的校企结合;实践训练的校企结合。

二、纺织类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1 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对于纺织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相关规定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缺乏专门针对纺织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法律法规,有关的法律法规仅在《职业教育法》中部分条文有体现,随着带来了法律实施的随意性问题,从而致使实际操作中的纷争不断,政府在纺织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作用很难发。

(二)教育管理体制阻碍了纺织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校企合作办学可以使学校学生更加快速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完全由行政部门管理,相关的行业、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校企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的状态,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当让校企双方对责、权、利的规定相对模糊,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阻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三)纺织类学校自身实力不足阻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目前,由于职业学校的实验条件不够完备,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学校和企业合作途径不畅等因素的影响,阻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

(四)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如今的合作办学模式思路不够开阔,片面强调专业的对口,没有真正的培养学生能力,更没有把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在寻找联合办学的企业时,也很难跳出国有企业的范围,而且只能把学生安排在少数额几个工作单位之中,单位一次性接纳人才的数量一般不能满足要求,导致了企校合作办学的开展困难重重。

2.2 改进策略

(一)完善政府的行政职能,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和微观调控,建设良好的校企合作社会氛围,不遗余力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社共同体意识,专业教育和行业实体都要积极探索,科学共建,形成优质资源有效率的利用。这样才能增强合作教育的力度。我国重学术轻技术的观念严重,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政府应承担社会宣传的责任,引导正确的舆论,弘扬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增加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社会文化基础;结合上文中发达国家的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例,加大针对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专门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国际相接轨的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法律体系。

(二)纺织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层次由专科向本科延伸。上世纪末,很多校企合作刚起步,基本的教育定位是在大专的层次,这和定位是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大专层次所培养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纺织类企业的扩展和结构调整。因此,在不破坏大专层次人才培养的同时,纺织职教集团应逐步提高培养人才的规格,慢慢摸索发展本科甚至本科以上层次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的优势进一步的体现,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

结语:随着职业教育被逐步重视和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对于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又被称为“产学结合”,纺织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可以结合纺织服装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围绕 “专业群”的建设思路,整合相关专业,形成以纺织服装和工艺设计为主体,服装经济和商业贸易为延伸的特色型“专业群”。职教集团发展时要注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改进教育管理体制,提高自身实力,开阔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路,逐步合延伸作层次。

参考文献:

[1]李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李伦娥.周济在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 高职高考发展方向:育人为本,产学研结合[J].湖南教育,2002,22:2.

[3]李辉.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评价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篇6:四通集团与Logis校企合作文稿

关键词:创新,体制机制,集团化办学,西部特色

校企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办学机制, 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 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机制不灵活, 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活力不足, 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要求。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建立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为突破口, 坚持走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在人才模式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优化、教学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稳步推进, 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依托军工行业优势, 走集团化办学之路

1. 军工传统深厚, 行业优势明显。

学院始建于国家“一五”期间, 1958年建成招生。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国防工业、依托军工行业办学的策略, 为国家同期重点建设的军工企业培养输送急需的技能人才。经过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多年的探索, 学院与100多家军工单位在专业建设、订单培养、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了较密切的合作, 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 为不断完善体制、优化机制, 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学院更好地服务国防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2. 政府出台政策法规, 为集团化办学指明方向。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 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 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些政策的出台, 给学院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探索和实践多元主体办学模式, 既指明了方向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探索西部特色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1. 成立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

依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和陕西省国防科技与航空工业办公室《关于组建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组建了以陕西省国防科技与航空工业办公室为主导, 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 各企事业单位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 (简称“国防职教集团”) , 搭建校企合作办学平台, 明确合作各方的角色职能, 初步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为校企合作提供体制保障。

2. 建立国防职教集团组织机构。

国防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制度, 理事会下设办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办公室、陕西国防工业职工培训中心等机构, 接纳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机构加入集团, 成为集团理事单位。陕西国防科技和航空工业办公室任理事长单位,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任秘书长单位, 理事单位包括兵器、航空、航天企业院所、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户县职教中心等40余家企事业单位。

3. 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载体, 实施校企合作办学。

学院与核心理事单位共同组建了4个“兵器某厂校企合作工作站”, 厂方提供工作站办公场所和实训实习设备, 委派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学院提供日常运行管理资金, 委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同时, 充分发挥工作站的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与相近行业的企业合作共建, 形成了以点带面、多元合作、优势互补的良好校企合作办学局面。 (1) 校企合作工作站的组织机构。校企合作工作站是校企双方在企业内设置的合作办学常设机构, 在办学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的指导下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校企合作工作站下设教学部、培训部、学生工作部、技术研发部等机构, 负责教学、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工作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 校企合作工作站的主要职能。主要职能是:落实实习岗位、实习管理和实习评价;根据企业需求为职业院校安置毕业生, 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成人教育等服务;了解企业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为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信息;为职业院校探索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平台;发挥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优势, 合作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3) 校企合作工作站的运行方式。校企双方采用契约约束形式运行, 按照双方投入核算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学院除了每年对校企合作工作站投入日常运行经费外, 还将重点建设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安排在工作站进行现场教学、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 并把该部分学生的全年学费作为合作办学的投入。企业从中除获得合作办学收益、社会培训收益、技术服务收益外, 还获得合作办学的社会效益、人力资源效益和政府政策优惠, 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4. 建立国防职教集团制度体系。

(1) 政府出台集团化办学的法律制度。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宏观调控政策, 包括《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校企合作办学企业拨款、投资、税收特惠管理办法》、《行业入职资格认证管理条例》等, 规范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咨询机构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 通过投资、评估、指导等方法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 多策并举, 为形成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长效机制提供了政策保障。 (2) 建立国防职教集团制度。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为基础, 根据管理的层次、幅度和授权决策次序, 制定和完善职教集团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业务流程、操作规范, 建立由职教集团组织、行政、财务、质量管理、绩效考核等体系组成的国防职教集团制度体系, 确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完善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宏观管理体制, 规范职教集团的内部管理体制, 建设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保障体制。 (3)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落实合作各方责任, 规范操作流程, 监督合作办学实施过程, 评价合作办学质量, 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完善人才“共育”的专业建设制度, 包括《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章程》、《院长与企业厂长 (经理) 联席会议制度》等;建立校企“共享”的师资培育管理制度, 包括《校企共引共享高级人才管理办法》、《关于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的有关规定》、《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健全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 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章程》等;建立校企“共赢”的激励制度, 包括《校企合作办学效益分配制度》、《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管理办法》等。

5. 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1) 互惠共赢机制。以职教集团为合作平台,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 以“如何使企业在合作办学过程中获利”为突破口, 确立互惠共赢机制, 保障校企合作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依靠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 获取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实现人才终身学习的需要;通过订单班、冠名班、委托培养等合作办学形式, 将员工或准员工的技能培训与企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降低人员培训成本;企业通过学生顶岗实习, 解决短期内的人力不足, 而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践提升了专业技能;把企业作为教师科研项目的来源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基地, 调动教师参与产品开发、科研立项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因此, 互惠共赢机制的建立, 为校企合作、多方共赢提供了动力保障。 (2) 多元合作机制。职教集团以互惠共赢为基点, 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 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 调动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 精心策划校企合作发展规划, 多方协商筹措合作办学经费, 依据投入比例合理分配合作办学效益, 逐步形成互利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多元合作机制。 (3) 协调机制。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基于合作多方的利益与发展需求, 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方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 积极发挥各方在产学研方面的优势, 建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机制, 充分调动利益相关主体在集团化办学中的作用, 增强内部凝聚力和社会竞争力, 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4) 激励机制。职教集团建立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制度, 引入市场经济成本概念, 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产权界定和利益分配, 形成校企合作共赢机制, 真正实现合作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达到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协调发展、互动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

6. 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学院结合地方和军工企业特点, 构建了具有西部特色的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一是依托职教集团平台, 将合作对象分为三个级别, 即:核心级、骨干级和普通级;二是根据合作级别, 因地制宜的选择合作模式:与核心级企业共同投入资金和人力,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办学 (如工作站) ;与骨干级和普通级企业主要以签订协议的方式, 共同实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具体工作;三是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合作办学规划, 循序渐进, 逐步深化集团化办学。这种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办学形式与学院现状相适应, 既避免了紧密型办学中产权、人事等难点, 又避免了松散型办学中游离不相融的弊端。

三、结语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军工行业,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 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载体, 实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促进了资源共享, 拓展了办学空间, 疏通了就业渠道。通过科学组织、精心设计, 建立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增强了合作办学的活力, 基本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体现了国防职教集团的多元利益, 初步形成了具有西部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耀明, 魏志春.论我国教育集团发展的现状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11) .

[2]周兴德, 曾东升.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0) .

[3]穆丽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和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 .

篇7:职教集团校企深度合作现状调查

现状:职教集团内校企深度合作面临多重障碍

调查结果显示,有73%的企业和67%的高职院校在回答“校企合作的目的”时,分别给出了“物色满意的员工”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答案,这说明职教集团内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合作动力。校企间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了合作意向,在接受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兼职教师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缺乏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集团内没有形成有效合作机制、合作各方价值取向不一致等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职教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需求还没有真正实现吻合,集团的强大合力并没有得到体现。

校企深度合作面临政府“政策缺失”障碍 一般而言,职教集团本身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与其成员单位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集团本身的调控能力、办学自主权、运作资金等都非常有限。因此,迫切需要政府指导和协调,为职教集团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调研情况来看,80%以上的企业认为:目前国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虽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原则,但由于没有建立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制度体系和有效机制,缺乏配套的税收、信贷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岗前培训、劳动力准入制度方面没有制定相应政策规范等,导致校企合作双方的责任权利不明确,企业缺乏参与合作的约束力和驱动力。

校企深度合作面临企业“观念倦怠”障碍 从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除外部因素外,自身也存在观念认识问题。

追求现实利益的观念、对校企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抑制了企业参与合作的内动力。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讲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权利和利润,企业因参与人才培养造成的经济损失得不到补偿。60%的企业认为,由于目前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疏于管理,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增加安全管理风险。而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处于供大于求的高峰期,对于短期内难有回报的校企合作教育,部分企业往往将其视为额外负担而怠于参与。

校企深度合作面临院校“能力缺陷”障碍 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二是利用知识和技术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提供技术服务。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只有17%的企业认为“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了职业院校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缺乏研究和解决能力,难以形成合作优势。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普遍要求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安排技术骨干承担教学任务、接受学生实习和就业等。这导致64%的企业认为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对院校的贡献大于院校对企业的贡献”,从而对这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合作毫无动力。

对策:创新职教集团校企深度合作动力机制的途径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新形势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也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从资源有效聚集与利用的角度看,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校企深度合作机制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因素,实现互惠共赢。

构建“政府政策的外部驱动机制”,形成企业参与合作的驱动力

政府应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体系,辅以专项基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等财政手段,以解决目前校企合作缺乏政府有力政策支持的问题。

通过政府立法明确校企合作的企业社会责任。 政府应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参与学校的职业教育,企业要履行法律义务,与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按协议实施合作培养计划,政府给予税收等优惠政策,并对绩效好的企业予以奖励,以有效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

设立政府基金,建立校企合作经费保障机制。 各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设置集团專项经费和项目建设经费,为集团建设实训基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搭建信息平台等方面提供财政支持;积极协助集团开辟或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出台鼓励社会捐资支持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面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设立职教集团化办学发展基金。

政府通过基金投入,与职教集团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约束职教集团按照合同规定完成服务数量和保证质量。或在时机成熟时引入职业教育入股(或奖励)等,逐步形成与职教集团间的利益交换方式。

构建“互惠互利的内在动力机制”,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原动力

第一,集团要引导企业充分认可、主动依靠和积极参与职教集团实施订单培养的模式,从短期订单、零碎订单向长期订单、系统订单过渡。第二,职教集团要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创造条件,使得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第三,职教集团为实现校企互动的产、学、研结合开辟通道,针对企业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发挥积极作用。第四,促进企业与学校构建资源共享机制。除校企联合开发项目、协同配置实习条件和人员交流外,校企双方可以向更广的交换领域和交换项目上延伸,并完善相关的交换支付手段,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动发展。

构建“集团主导的调控保障机制”,增强校企深度合作的凝聚力

重点设立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建立和完善集团内部各种规章制度,促进校企合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增强集团成员合作凝聚力。

构建集团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首先,建立理事会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集团理事会的主导作用,统筹集团内院校与企业两种资源。发挥集团理事会的组织、资源调控和管理优势,寻找成员间利益和兴趣的重合点,以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建立一整套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推进校企合作。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兼职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聘任管理办法》等,从不同角度对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合作双方各自目标的实现。再次,在集团内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有计划地对校企合作进行全面的评估,保护和激发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指导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构建集团校企合作的调控机制。在集团理事会的统一协调下,成立相关委员会,实行扁平化管理和有限垂直分权。一是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产业调整和升级带来的企业和市场人才需求规格与数量的变化,合理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及市场对接;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以开发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二是成立创业就业工作委员会,制定具体的创业就业实施方案,搭建创业就业载体,拓宽创业就业渠道,推进创业就业素质教育项目建设。三是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委员会,建立集团共享的人才资源库,聚集技术研发型、技能型、教学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四是成立技术服务工作委员会,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咨询等工作,为企业开发继续教育项目和课程等。

篇8:四通集团与Logis校企合作文稿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高校责无旁贷,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南农大”)始终以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温氏集团”)精诚合作,开创了产学研的典范——温氏模式。

温氏集团创立于1983年,是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为主导,兼营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的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建成110多家一体化公司。2010年温氏集团上市肉鸡7.24亿只、肉猪505万头、肉鸭1 144万只,生产饲料514万吨,销售收入219.4亿元。华南农大是广东省和农业部“九五”、“十五”共建“211工程”大学,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双方合作近二十年来,在畜牧兽医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领域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成功探索出一条“产、学、研”联合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分析华南农业大学技术转移的具体案例,探讨高校技术转移的实践模式,旨在为其他高校实现技术转移提供参考。

1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合作的历史与发展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合作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2年以前的“顾问式”产学研松散合作;1992—2006年的单一学科“契约式”产学研紧密合作;2006年以后的多学科“跨越式”产学研全面合作。1992年以前,华南农大的老师通过担任企业顾问、短期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与温氏集团进行合作。1992年10月,华南农大畜牧系(现动物科学学院的前身)应邀加盟温氏集团,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创了产学研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1997年10月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畜牧系又签订了第二期合作协议。2006年11月,华南农大以学校名义与温氏集团正式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实现了由单一学院、单一学科向多学院、多学科的跨越式转变,学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技术服务和支持,包括养鸡、养猪、蔬菜、加工、兽医、兽药、肥料、信息、金融、管理等。

2 技术转移的模式

技术转移又叫科技成果转化,出自英文的“Technology Transfer”,是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2]。笔者认为高校的技术转移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主要有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入股、产学研、自办企业等模式。而华南农大在温氏集团实现技术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 技术入股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的合作一开始就以技术入股这种模式运行的。1992年10月,温氏集团以10%的股份邀请华南农大加盟,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技术转移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双方达成长期合作的协议后,华南农大组建专家组进入集团,与集团开展全面技术合作。动物科学系的系主任作为温氏集团董事会成员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专家组成员主要担任技术指导工作,兼任副总经理、经理、场长、所长等职[3]。华南农大的加盟大大提升了温氏集团的生产技术水平,使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温氏集团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2 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是华南农大与温氏集团长期合作的有效模式。如1997年,温氏集团开始发展养猪业,与华南农大兽医学院签订了猪病防治技术服务协议;2006年11月,华南农大与温氏集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温氏集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为落实全面合作协议的精神,2007年3月,温氏集团在原合作基础之上,与华南农大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学院分别就畜禽养殖技术和兽医技术等内容续签了服务协议,与园艺学院签订了蔬菜产业化的技术服务协议。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的合作取得了新的突破,由单一的技术服务扩展到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为温氏集团的转型和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3 组建合资企业

华南农大与温氏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弥补了双方在生产过程中的劣势,在合作中不断加强资源整合,共建了实体企业。如2000年,温氏集团的业务向乳业和生物制品拓展,与华南农大共同出资成立养猪股份公司、大华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使温氏集团的经营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大大提高了集团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2.4 技术转让

华南农大辛朝安教授研制的“禽流感灭活疫苗”获国家新兽药证书,2003年这一技术以600万元成功转让给肇庆大华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温氏集团下属子公司),全学院教职员工还参股这一公司,学校方面占有了49%的股份。2004年春禽流感发生后,大华农生产的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产品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对禽流感的预防与控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接挽回经济损失21亿元人民币,避免人群感染禽流感,既有利于社会安定,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养禽业的发展。

2.5 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转移模式与科研成果直接转让比较相对复杂繁琐,但华南农大与温氏集团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转移在广东省甚至全国都具有示范作用。这种模式让温氏集团成为华南农大规模最大的教学科研基地,同时,华南农大也成为温氏集团的主要技术、成果和人才中心。在温氏集团总部建立了华农楼,并捐资在华南农大修建了动物科技楼、图书馆,还设立了温氏奖学金。温氏集团建立的肉鸡试验场、试验肉猪室、GMP车间和P3实验室等,成为华南农大产学研项目实施的载体,也是华南农大的教学科研基地。目前,华南农大有十多位老师长期在温氏集团工作,分别担任部门副总经理以上的职务或为技术骨干,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本科生的实习和研究生的实验及科研工作,每年都有数十乃至上百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温氏集团实习、就业[4]。温氏集团也依靠华南农大的技术力量,将产学研合作深入到了企业的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市场开拓以及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成功将华南农大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包括饲料加工、鸡种选育、肉鸡饲养、禽畜保健、禽舍设计、产品加工、市场开拓等10大体系)转化应用,大大促进了养禽业、养猪业和奶业的产业化的生产、流通和市场运作;同时,还依托华南农大组建了一支有800多名技术人员及400多名养户助理员的庞大技术推广服务队伍[5]。

2.6 联合攻关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就肉鸡、肉猪产业及动物保健品关键技术等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产业技术的集成与创新,选育出优质肉鸡品种(品系)28个(品种审定2个),研究技术46项,开发相关产品37个,在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属下的广东、广西等20个省(市、自治区)共110多家一体化养鸡公司得到了推广应用,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优质肉鸡生产基地,年上市肉鸡达数亿只;培育出肉猪新品种(系)8个,研究技术23项,开发新产品4个,建立了包括2个广东省原种猪场、6个种猪繁殖场和31个肉猪场在内的种猪育种和肉猪生产基地,建成国内最大的瘦肉型猪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瘦肉型猪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年上市肉猪250万头。双方以禽流感疫苗的研制和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开展禽流感疫苗的研制和产业化生产,建成了6间GMP生产车间,取得研究成果5项,3项产品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新兽药证书,1项产品获得农业部中试批文[4]。2006年,由华南农大、温氏集团合作完成的“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7 共建研发平台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的合作逐渐从单纯的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模式发展到共建研发平台的实体合作模式。2002年,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共同组建了“广东温氏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08年,温氏集团与包括华南农大在内的多家高校合作成立了“温氏集团研究院”,兽医学院与温氏集团的子公司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先后成立了“华南农大-大华农宠物保健品工程中心”和“南方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在华南农大的协助和支持下还组建了农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个省级研究开发机构,大大增强了企业汇集行业高素质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的能力,大大提升了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合作的成功实践使加盟温氏集团的农户随着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大幅度增加,目前加盟温氏的合作养殖户达4.7万多户,养殖户获利20.77亿元,户均获利4.53万元。加盟养殖户告别了传统的千家万户面向市场和承担风险的养殖模式,成为现代大规模生产的养殖专业户,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富裕了。

3 结语

华南农大与温氏集团双方本着“优势互补、精诚合作、长期持久、平等互利、成果共享”的原则开展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合作,改变了学校教学工作脱离生产实际、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有机统一,为温氏集团的企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科技资源,大大提升了龙头企业的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带动千户农民合作致富,达到了多赢的局面,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蒋艳萍,田兴国,吕建秋,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0(8):38-40

[2]百度百科.技术转移[EB].百度网.http://baike.baidu.com/view/417542.htm#3

[3]吕建秋,徐思祖.农业企业与农业高校合作办产业的范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2(2):27-31

[4]刘红斌.“产、学、研”联合模式的实证分析:以温氏集团与华农大的校企合作为例[J].农业考古,2009(6):287-289

篇9:校企合作新模式:专业化职教集团

摘要:东莞理工学校在长期的校企合作实践中,依托各专业组建专业化的职教集团。文章阐述了东莞理工学校专业化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教学实践、办学模式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教集团;东莞理工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109-03

一、构建专业化职业教育集团,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东莞理工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近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与教学模式。从1999年开始,数控专业就率先与东莞铭锋实业公司、力劲机械公司、华隆公司、东莞轴承厂、三星电机公司等企业合作,合作模式一般是建立实训基地。电子专业与文一办公设备公司、勤上光电股份公司合作多年,并请工程师来校授课,共同培养公司所需要的人才。汽修专业与东莞鸿燕、东奥等汽车维修企业合作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习上岗 。但随着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过去的校企合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合作规模小,岗位少,企业热情不高,合作难于长久为继,缺少长效机制,更不能深入发展。

校企合作的瓶颈根源是双方的“责、权、利”不明确。“责、权、利”的共享是合作的核心问题,也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动力源。企业需要追求利润,如何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促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校企合作中,政府如何协调各合作单位的利益?如何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这些问题不解决,校企合作的瓶颈就不能突破。因此,学校总结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决定以专业为依托,探索实践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与当地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真正破解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

二、依托数控专业,联合地方政府,成立“东莞数控模具职教集团”

1.运行机制

(1)学校牵头,政府推动,政、企、校合作共建

横沥镇是东莞市的模具制造重镇,模具企业相关年产值近50亿,曾多次与我校合作进行过短期模具人才的培训。2002年,位于横沥镇占地430亩的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正式启用。借助新校区坐落在横沥镇的区位优势,学校与镇政府在原来短期合作培训模具工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了“东莞数控模具职业教育集团”。

(2)六个“共同”目标,责、权、利共享

集团成立了董事会,由学校校长担任董事长,镇经贸办主任担任副董事长,董事成员为首批签定合作协议的15家模具企业。集团拥有专项办学经费,镇政府、学校、合作企业各出资三分之一。集团内部成立了3个业务部门,分别是:教学培训部,就业指导部,人事保障部。集团的“责、权、利”,体现在六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育技能人才,共同参与技术进步,共同安排学生就业。

2.办学实践

(1)学制灵活多样,培养百名模具工与百名模具师

集团成立后,将原先的“百名模具工”培训工程提升为“百名模具师”培训工程。为了鼓励当地青年就业,镇政府通过集团为每位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对我校全日制学生进入模具企业上岗的,政府提供奖学金,对接收学生就业的企业进行奖励。几年来,集团化办学已培养培训模具工与模具师共5期,累计培训学员400多人。

(2)定向招生,企业冠名,定单培养

集团还应企业的要求,为企业定向招生,定单培养。东莞信易电热机械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塑料辅机制造商,需要机械加工、模具制造技工人才。该企业通过与集团的合作,到我省边远地区定向招生,企业冠名专班培养。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3)教师参与企业技改与升级,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集团化办学为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几年来,数控专业教师深入集团企业,参与了多项产业升级与技改项目,如铭锋实业公司微型吸尘器和塑料托杯等产品的模具设计与加工、华隆机械公司铆合机的三维造型设计、润星机械公司高速加工中心床身导轨的数控加工方案设计等。

(4)建立“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提高数控专业办学水平

我校是教育部和北京FANUC机电公司共建“应用中心”的广东省内3所院校之一。FANUC公司捐赠价值50万元的最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师资。以“应用中心”为合作平台,进一步开展机床维修、员工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深度合作。

三、依托光电专业,与国家光电联盟合作,成立“全国LED产业产教融合(东莞)职业教育集团”

1.集团组织框架与章程

(1)组织框架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成立于2004年,目前已有312家成员单位。近年来,CSA在政策支撑、技术创新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引领着半导体照明行业快速成长。借助职教城新校区的建立使用,学校加强与CSA的深度合作,依托光电专业,牵头成立了“全国LED产业产教融合(东莞)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成员有东莞市半导体照明协会等4家相关行业协会,有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光电企业,有东莞理工学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18所职业院校。集团设理事会、常任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秘书处设在东莞理工学校,是集团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

(2)集团《章程》主要内容

宗旨: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形成院校为主体,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培养体系。

任务:探索教学改革和学分互认;实现师资和专业优势互补;进行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科研、产品开发合作;开展相关经营和服务活动。

成员单位实行“四个不变”:原有的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变,管理体制不变,经济独立核算不变,人事关系和教职工身份不变。章程还明确规定了学校、企业、行业学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2.产、学、研近期规划与实施

(1)目前已经在东莞理工学校实训中心大楼建立一个固定资产300多万的LED灯珠封装生产车间,日产量达到25000只。车间有5个工作站,可以同时容纳一个班50人上岗实习。

(2)计划在东莞理工学校建立2个基地1个中心。即LED产品生产实训基地、LED制造装备生产实训基地和LED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3)计划建立LED光电产业人才认证体系,在广东省内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

3.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集团的产学研资源与机制、以及在我校的生产研发基地,拟在光电专业率先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为LED产业输送多层次的实用人才。

四、依托汽修专业,与东莞汽修协会合作,成立“东莞汽修职教联盟”

1.联盟简介

2008年,学校依托汽修专业,与东莞汽修协会联合成立了“东莞汽修联盟”。联盟中有东莞51家汽修骨干企业,由学校、协会、骨干企业共同组建联盟理事会。

2.主要教学实践

(1)成立“汽修技师之家”,为汽修企业以及汽修专业教学提供人才支持

汽修企业与学校汽修专业教学常常因缺少优秀人才而苦恼,东莞汽修职教联盟为此成立了一个“汽修技师之家”,利用市政府相关政策将一大批汽修行业的技术能人聚集在这个“家”中,解决人才难题。共聘用了100名理论基础好、维修技能强的技师作为“汽车技师之家”的双师型教师。这一活动得到了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汽修技师之家”的成立,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校企人才共用,校企利益共赢。

(2)与保时捷合作共育“保时捷铜级技师”

在东莞汽车维修联盟支持下,汽修专业与保时捷(中国)公司合作,选拔富有潜力的优秀学员,到保时捷中心培训,经过统一考核,成为“保时捷铜级技师”。通过合作,引入保时捷职业技能课程,配置符合保时捷项目教学要求的硬件设施,提高汽修专业整体教学素养和水平,提升学校在汽车服务行业的品牌知名度。

(3)与世界著名车企博世公司合作,成立“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

在东莞汽车维修联盟推动下,与博世公司合作建设“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将在师资培训、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方面与博世公司展开全面的合作,借鉴和引进国际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培养具有现代汽车服务理念的汽修专业人才。

五、依托计算机应用专业,与广州逸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移动互联网南方培训基地”

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移动互联网技术(MIT)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而大部分传统企业还没有应用到这种新技术,没有意识到这种新技术将给我们的传统企业的营销、信息管理及生产过程带来怎样的变革,移动互联网技术将成为很多企业运营新的源动力和增长点,其作用不亚于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影响。

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因此,学校紧贴市场,依托计算机专业,与广州逸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移动互联网南方培训基地”。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新的需求,学校参与广州逸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课程开发,决定在计算机软件专业内部率先开办移动互联网企业应用专业方向。并合作建设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华南基地东莞中心,立足东莞,面向企业,为东莞广大企业培训、培养MIT应用人才,体现中职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培训基地组织专人迅速编写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教材,除了对外培训外,还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我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目前,我国各院校都还没有相关的专业设置,企业MIT应用人才匮乏,作为开放前沿的东莞在产业转型升级阶段,更是急需这方面的人才。

六、依托职业素养课程团队,与北京澜海源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职业素养研究与传播中心”

职业教育的内涵主要由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构成,如何以人为本对所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职业化培养,是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1.成立职业素养传播中心,在全校开设职业素养课程

学校在北京澜海源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合作与支持下,专门成立了职业素养研究与传播中心。“传播中心”直属学校教学部门领导,面向所有学生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目前,已经开发的职业素养课程有团队合作、人际关系、时间管理等13门课程,将职业素养课程与专业对接,促成校企深度合作,同时也增强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2.邀请企业培训专家来校对教师进行职业化培训

“传播中心”还承担了全校教师的职业化培训工作。学校多次邀请企业培训师及心理专家来校讲课,主题有“卓越人生导师”“催眠式销售”“用销售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等,以及如何将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知识延伸引用到教学领域,引导教师寻找良好的师生沟通方式,探寻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有魅力的教师。

上一篇:紫峰中学校长下一篇:我喜欢的金宝乐园-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