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阅读心得

2024-05-07

道士塔阅读心得(精选8篇)

篇1:道士塔阅读心得

应该说,这是一座被人遗忘的破塔,不值得一提,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再次深重的怀念中国苍苍的历史保存。

文化是不可复制的,但是精神却可以源源流淌,当我们在历史的废墟中,捡拾曾经的影子时,结果只有贝壳,有黄金,还有愤怒和垃圾。

这一篇讲述的是,一个道士默然中无知的卖掉了历史瑰宝的故事,当他打开那座装满古物的洞穴时,其实就是打开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源泉,可惜的是,先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只能在官场中送来送去,最后却白白送给了异族。我知道,尽管这个文化,会继续流淌在世界民族的文化长廊里,但是很可惜,这无疑是一种强盗,而那个时代,特别是这个看管的家伙,完全把这种强盗当作了一种荣幸,这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愤怒。

文化上的无知,正是民族衰败的真正原因所在!

你可以搬走文化的册本,但是你却无法搬走历史的沉吟,而这一点往往被遗忘。

这是最后的脚注。

篇2:道士塔阅读心得

文章中的王道士十分愚蠢,他认为敦煌壁画“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于是就把几面壁画用石灰刷白;他又认为“几面洞墙全部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浅浅的笑容有点尴尬。”他想起了自已道士的身份,于是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无价的莫高窟文化就轻易地被破坏了。

5月26日清晨,王道是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发现了满满实实一洞窟的古物,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窟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王道士趁着去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不久,甘肃的金石学家叶炽冒也知道了这件事,他建议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官僚们因为运费太贵,也犹豫了,他们其实不是穷,只是舍不得花这几个小钱来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点路费与他们生活中吃喝玩乐所消耗的相比,只是九牛一毛罢了;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推测着书写年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与中国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他们不远万里,风餐露宿,甚至愿意变卖掉自己全部家当,也要来莫高窟带走一两件文物回去,他们这种对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中国人远不能及的。

文章中记载“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经文。”“法国人帕西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10大车,6000多卷写本的经书”“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去了300多件写本和两座唐塑”读到这些,我不禁痛心,中国的文物就这样流入了其他国家,这是要怪王道士的愚蠢,还是要怪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篇3:从《道士塔》看文化散文阅读法

一、要“了解”历史, 更要“理解”历史

文化散文的表现平台往往与历史有关, 从历史题材中读出文化含量, 从而启发今人, 探究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或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读者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了解”历史, 进而“理解”历史, 看透历史的本质, 把握历史对今天、对未来的启示。所谓“了解”历史, 是指大体知道历史的真实面目, 明白其必然的规律;所谓“理解”历史, 是指分析出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 领悟到历史事件对今人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真正读懂文本。

《道士塔》就是以莫高窟文物大量流失为题材、背景而创作出的一篇具有深刻意蕴的文化散文作品。作者在了解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上, 对以上史实作了描述, 启发读者去研究历史与文化。阅读这样的作品, 特别要用智慧去理解。解读文本, 解读历史, 进而解读我们的民族。在阅读关于历史的文本时, 只单纯追求知识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 而不了解历史又会使理解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追求智慧, 追求个人的体验, 逐步形成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和思想, 接触文本、体悟情感、理解思想, 进而扬弃、创造, 这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更高层次的阅读方法。

二、分析语言, 更要体味情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阅读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文本, 要把语言文字化作思想, 要读准、看透文字背后的意思、意蕴, 把握好作者借助文字表达出来的情感。对文化散文要看穿文字背后的隐藏意义, 揣摩文字背后的文化思考, 才能把握作品的精髓。

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历史已有记载,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从文字上看, “罪人”“小丑”固然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王圆箓的愤怒之情;但是, 我们读者还要能掂量出“民族悲剧”沉甸甸的分量。作者的视角不仅仅在偶然的“个人”, 更在于必然的“国家”“民族”。这两句话的核心意思是:王道士的悲剧是民族的悲剧。值得一提的是, 作者用“罪人”“小丑”等词形容王道士, 描述他刷墙的动作和神态, 塑造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要旨并非在讽刺中国的农民、道士、贫民, 而是突出事件的悲剧性, 民族的悲剧性。

三、写作需要联想和想象, 阅读更需要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艺术创作的一对翅膀, 失去了这对翅膀, 文章的内涵难以丰富, 风格也灵动不起来。同样, 在欣赏作品时, 离开了联想和想象, 读者往往会就文字论文字, 就景说景, 就事论事, 不能透过文字, 让思绪飞扬, 欣赏到文字背后的美丽景致。

文化散文明显区别于传统史论。作者往往借助细节来展现文化自身的魅力, 或者通过联想与想象还原所写历史人物的真实生活。作者假想自己生活在20世纪初, 面对骗子与强盗, 万般无奈, 作者只有一条路可走, 决不俯首帖耳, 而要奋起反抗, 哪怕单枪匹马, 势单力薄。但从另一个角度说, 即使阻拦住了盗贼, 下一步将这些无价之宝的文物运向何处?偌大的中国实在存不下这些祖先遗产, 原因是什么?——腐朽的政府, 愚弱的国民。无可奈何的作者只好站在沙漠里大哭一场, 眼睁睁地看着强盗离去。

四、区分文学与历史, 更要黏合文学与历史

就文化散文的创作手法而言, 描述历史是一个基本手段。这种描述——注意不是记录, 体现着作者独到的创造艺术, 这就是合理地虚构细节、描写场景, 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活生生地展现于读者眼前。“那天傍晚, 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 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事情干得不赖, 才几下, 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 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一方面作者让历史人物复活, 另一方面, 作者走进历史, 把感情融入历史的生活画面中去。面对已遭毁坏的壁画、塑像, “我几乎不会言动, 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 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 满眼困惑不解。……我甚至想向他跪下, 低声求他:‘请等一等, 等一等……’”

篇4:《道士塔》教学后记

下面就我曾上余秋雨《道士塔》所遇到的情形来谈谈以上提出的问题。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大意很好把握,但文章很长,所以我在授课时只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自理思路、自寻答案:1、在处理敦煌文物的过程中,王道士都做了些什么?2、对于王道士,余秋雨是怎样评价的?(从课文中找原话)3、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又是如何看待的?理由何在?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在赏读课文时很容易找到答案,也是按照我预想中进行的。可是在第三个问题上就出现了分歧。当然,大多数学生的基本意见是一致的,都认为余秋雨将主要矛头指向道士王圆箓是不公正的。但是在自由发言时有两位同学不由自主地辩论起来,甲同学认为殖民者最大的特点是侵略和贪心,为了得到这些宝物他们会不远万里、不择手段,如果得不到宁可毁掉也不会让他人得到,并举了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例来证明王道士的低价变卖实质上是保护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物,所以他倒是做了一件好事;而乙同学则说当时敦煌莫高窟地处偏僻的大沙漠,如果王道士不发现这些宝物或者说如果他不抱着邀功请赏的念头将文物送给那些官员,也许这些宝物就不会落入一个外国人之手,也就不会引来大批的冒险家,所以祸根还是由王道士引起的,那么指责批评他也无可厚非。甲乙两方的辩论精彩地进行着,这时他们的辩论又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一位同学也认为错不在王道士,但却反驳甲提出的侵略者会不远万里来敦煌的观点。很明显,讨论的指向出现偏差,这时我提醒大家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地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推出。正当我为这堂课可以圆满结束而高兴时,另一位同学语破天惊地冒出一句:祖先的文化在现实中真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为什么不用他们留下的文化去换取更先进的文明?将这些文物放在博物馆也许能得到一丝赞叹,可如果把它们换成钱财去投资教育、进行科技研究不是更实在……

说实话,在备课过程中我的确没想到会出现这个环节,而且乍一听他说的也有道理,并且很有代表性,现在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比如像兵马俑,我们说它是文物,但有人认为那样一堆泥巴留着有什么用,研究它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此时,怎样对他的问题作出评价?肯定?抑或是模棱两可?还是……很明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祖先留下的遗产,我们后人是没有权利去变卖它的,更何况,如果卖掉这些文物,而研究历史时我们还得依靠外国,这岂不是一种悲哀?但这个问题我们此时不可能在课堂上花时间解决,我事先也没充分准备,所以我当时告诉学生可以在这周的练笔本上各抒己见,有可能我们还会举行一场辩论赛来探讨这个问题……

反思:虽然我当时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但这堂课下来,我还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授课过程中,一个教师再怎么考虑全面都不可能想到四五十个学生可能会突然冒出的问题,面对学生突发性的提问,该怎么办?当学生思维出现误区时该怎么办?当学生转移问题时又该怎么办?而同时,一方面我们的课堂还必须承担着“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国家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评价体系的改变,要从传统教学评价中过分偏重知识与技能,发展为一要评价知识与技能,二要评价过程与方法,三要评价情感与态度。尤其是要关注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合情、合理。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教师该如何处理,既能让学生满意,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呢?……都说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可是面对这个常说常新的问题,面对学生那不可预估的大脑,教师又如何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备课到底应该备什么?什么才叫备课充分?……这些都成了我在那以后不断认识和考虑的问题。

篇5:《道士塔》的读书心得收获

恨,恨谁呢,恨那王道士?恨那外国探险家?然而,真正应该我们恨得,是这千年泱泱文明古国的贪婪,和它的臣子滔滔不绝区对此只字未提的奏折。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站阵

决胜负于城下

这个是余秋雨在文章中回忆起的一首诗,全片贯穿着恨,他恨他没有早生一个世纪,他恨他没有办法阻止这一切,他恨他,办更恨的是那个王道士。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要知道,对于这些外国探险家来说,这个是足以让他一辈子荣华富贵的宝贝,但对于我们来说,这箱子、这卡车所装载的是我们国家的文明遗产,是千百年我们祖先智慧凝聚的精华,它不是钱,它是一种精神,前代人为后代人留下的已经万年流传的精神,它记录的是一个文明,它代表的是一种使命,它的意义不是让人去消费,它是一种艺术。

然而,在王道士眼里,它,是废物。

也难怪,当外国探险家一个个风餐露宿不远万里来到莫高窟“遒经”的时候,那些中国文官却在他们的书房中间,欣赏者,把玩着,“但他们没有那付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么多的东西,要运的话,没有路费,正如作者所说“没有运费。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不难猜测,此时的中国官员们在干什么?

文化就是这样,渐渐被荒废与黄沙的……

这一箱箱文物被运走,划开的是一个文明古国的伤口;一卡车一卡车的偷渡,是一场反客为主的节目;王道士驻守的地方,是中国文明的心脏!

现如今,事情已经发上很多年啦,一切于事无补,但是镇一笔千年文化的债不应该算到王道士的头上,他承受不起,也不应该他承受,是当朝的政府使这千年的文明消失,这个是悲剧,是一比无价财富的损失。

篇6:读《道士塔》有感

很少读余秋雨的散文。可是,一部《文化苦旅》却让我喜欢上了他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的余秋雨,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它不甘甜,因为里面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至今时时萦绕心间的滋味。

“我好恨!”这是在读过《道士塔》之后,我同作者一样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夫声呐喊。然而,却仍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那份难言的痛楚。试想:世界园林之瑰宝——圆明园的毁灭还是缘自西方列强的武力掠夺,可是莫高窟无价珍宝的流失却是缘自无知道士的拱手相送。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的一句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真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悲剧啊!

请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当几十年之后,新中国的敦煌文化研究者们拿着从外国拍回的胶片研究时,请想一想:他们心中会是怎样的感受?

因此历史虽然不可更改,但我真的好恨!„„

篇7:读《道士塔》有感

余秋雨先生的洋洋几千言,我想,再如何的犀利仍是惨白的,犹如倾盆大雨冲刷那一片沙滩,无力、徒劳、无奈。那个时期的中国有着太多太多的屈辱,而这些个屈辱的源点非是外国的船坚炮利,而是普遍性的无知和平庸就如那个王圆一般。

窗外的雨在下着,忧伤的蓝调配着滴答的雨声。

看着“道士塔”三个字,内心是一种萧索,一种悲伤但又觉得可笑……笑什么呢?王道士?国人?还是……或许是一种哀叹吧!大概是一个苦笑!也可以说是一次沉思。

余先生的见识之广博与阅历之丰富是我所万万不能企及的,我也从未去过敦煌,也不曾听说过“道士塔”,只晓得敦煌有飞天是我国艺术的瑰宝,而我在文化潮水的渺小以致于我不知道潮有多大,水有多深,只是依稀晓得在很久之前它便开始消亡,不是很快也不是很多,仅是一点点地流逝着。

是的,只不过是失了那么一点点罢了,但我们总共又有多少呢?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个点,它所创造的文化至多也就是个点,少了一点也就没了一点,其实文化很脆弱,只有在盛世中它才会怒放,将其弃于荒野便会凋零。它的高贵,自然而然带来它的娇气。

在千年的风沙中,物是人非,敦煌早已失了昨日的繁华与奇丽,虽有如生的佛像和惟肖的壁画,也只是往日的烟霞与浮云罢了。

篇8:《道士塔》教案

[教学要点]

1.了解敦煌文化的有关知识。

2.了解作者余秋雨。

3.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1至2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简介莫高窟的来历、传说

2.背景知识介绍

二、简介作者余秋雨

出示投影:余秋雨, 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 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与学生交流, 让他们谈谈对余秋雨的了解)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有4节, 选4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课文, 一人读一节, 其他学生边听边疏理课文内容, 讨论各节之间的联系。

明确: (1节) 罪人塔— (2节) 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3节) 贪图私利, 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4节) 牢记耻辱, 保护文物

四、分析课文内容

第1节:罪人塔

第2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 指定学生概括, 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 敦煌文化悲剧谁之过?明确:王圆箓。

(2) 王道士是什么人?明确: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3) 他对敦煌犯下了哪些罪行?明确:粉刷壁画, 敲掉塑雕, 出卖文书、经卷、画卷。

(4) 他为什么会犯下这些罪行?明确:愚昧、无知、贪婪。

(5) 作者在写事、写人中倾诉了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悲愤。

五、课堂小结

这两节内容, 介绍了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 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 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心理活动、细节描写与对话描写都想象有据、生动, 跨越时空, 在叙事中表露愤情。

六、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2.反复诵读课文,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3至4节。

2.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3.揣摩词句的深刻含义。

4.体会文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 我们研习了文章1、2节的内容, 知道了敦煌文物盗掠的经过。本节课, 我们继续研习课文3至4节, 并一起来感受一下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烈的抒情意味。可以说, 文章蕴涵的内容十分丰富, 每一个句子都浓缩了作者的深情。

二、继续分析课文内容

第3节:贪图私利, 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第4节:牢记耻辱, 保护文物

三、揣摩词句的深刻含义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2.那里,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偌大的中国, 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 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四、体会文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明确:以文章第二部分为例。首段写到:“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 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 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劈头就是一段议论, 悲愤之情跃然纸上。接着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恶行径, 无奈中兼有揶揄。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迸发:“我甚至想向他跪下, 低声求他:‘请等一等, 等一等……’”这是一种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五、探讨写作主旨

讨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不再是清朝民愚国弱的中国了, 你认为本文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它的价值是什么?

点拨:借古鉴今, 警示后人。

六、拓展思考

思考:我们有接受这种警示的必要吗?多媒体显示文物“兔首和鼠首”。

提问:读过本文后, 你有什么感想?

点拨:我们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吗?我们应怎样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能够继承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吗?

七、布置作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道士塔阅读心得】相关文章:

塔阅读答案04-30

海量阅读心得06-20

高中阅读心得04-24

孟子阅读心得05-05

海量阅读心得范文05-27

个人阅读学习心得07-01

海量阅读读书心得07-03

群文阅读学习心得07-12

群文阅读教学心得07-12

亲子阅读读书心得07-12

上一篇:销售助理职责下一篇:《陈书樊毅传》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