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的管理

2024-04-26

人工气道的管理(通用6篇)

篇1:人工气道的管理

2012年临床ICU护理辅导资料: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的管理:

1、新入科的有人工气道的病人,准确记录插管位置妥善固定并记录在特护单上。

2、每班评估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

3、长期插管的病人,每日8—4班口腔护理、检查气囊充气情况(若需放气者,放气前必须认真吸净口咽部痰液)、更换固定的胶布及布条,胶布污染随时更换,插管外口有分泌物及时行囊上吸引。

4、评估病人气道痰液的粘稠度,合理滴入气道湿化液,一般情况使用0.45%盐水。对于痰液粘稠的患者选择微量泵泵入,10ml/h开始,根据吸痰情况适当增减;凡脱离呼吸机而未拔除人工气道患者常规使用人工鼻;一般情况应保证200~300ml/d(微泵5~12ml/h;滴速2~5滴/分)

5、认真做好胸部物理治疗。

6、严格按照电吸痰的正规操作做,非机械通气的病人,吸痰后应使用呼吸气囊膨肺,防止肺不张。

7、发现有气道不通畅的迹象,必须马上报告小组长和值班医生,积极采取措施。

8、气管插管的固定方法:胶布+布带双固定法(清醒或烦躁病人),胶布法(昏迷病人)。

9、插管病人必须制动,防止自行拔管。

10、气管切开病人,保持局部清洁(包括纱布、布绳、固定氧气管的胶布),管腔内有血迹,必须清理干净(深部冲洗,管口处用消毒棉签擦拭)。

篇2:人工气道的管理

在救治危重患者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人工气道的建立能有效维持呼吸道通畅,方便清除分泌物,保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迅速改善患者缺氧状态,是抢救的重要手段,所以,有效、细致的气道维护保证了人工气道建立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是疾病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一、人工气道的概念及种类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口腔或鼻腔置入气管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是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为气道的有效引流、通畅、机械通气、治疗肺部疾病提供条件。

人工气道的种类:㈠简易人工气道:口咽、鼻咽通气管;㈡喉罩;㈢经鼻气管内插管;㈣经口气管内插管;㈤气管切开置管。目前

常用的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

二、建立人工气道的主要目的㈠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㈡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

㈢保护气道,预防误吸;

㈣利于机械通气或加压给氧;

㈤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提高呼吸道气体交换效率;

㈥利于气道雾化及气道内给药等。

三、人工气道的维护

㈠环境的管理

1、病房注意定时通风、消毒,净化空气;

2、限制探视及陪护人数,减少病房流动人员;

3、病房的温度控制在22~24℃,湿度在55%~65%;

4、病室内地面、桌椅、床头(尾)、床栏每天至少一次用消毒液擦拭,护理人员操作前要进行洗手消毒。

㈡气管的有效固定

气管插管:(详见附件1“人工气道有效固定操作指引”)

1、对于经口插管者,完成插管后用湿纸巾擦净面部的油渍、汗渍,先用一条短胶布固定牙垫与气管插管,然后用两条长胶布“x”型固定,胶布要保持干净、粘贴结实,两端覆盖3㎝透明贴膜。因贴膜与皮肤粘膜严密,且能防止胶布因面部油渍、汗液、口腔分泌物而致潮湿松脱,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经鼻气管插管的固定只用两条长胶布行“x”固定即可,余同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方法相同。

2、固定后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动度是否一致。每24小时更换牙垫,并将气管导管位置从口腔的一侧移至另一侧。

气管切开置管:

1、将两根寸带,一长一短,分别系于套管两侧,将长的一端绕

过颈后,在颈部左侧或右侧打一死结或打手术结,以防脱出;

2、松紧要适度,以一指的空隙为宜,在间隙处垫纱布。翻身时

最好有两人合作,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且注意对气管导管的压力减小到最低。

㈢气囊的管理

1、气囊的作用:使气管导管固定在相应部位,使导管与气管壁之间严密无隙,既防止呕吐物、血液或分泌物流入肺内,又避免机械通气时漏气。

2、气囊的充气:充盈程度以气囊有弹性,如触口唇,一般充气8~10ml,气囊压力保持在25~30cmH2O,不需要气囊定期放气、充气,可有效的防止通气时泄气和管壁受压坏死。

3、气囊漏气判断:将听诊器放在患者颈部气管旁,听诊是否有漏气声音。若要进行测压、充气或放气,操作前都应先吸引气管及口鼻腔分泌物,清除气囊上方的滞留物,以防吸入性肺炎或加重肺部感染。

㈣气道的湿化维护

人工气道建立后,呼吸道加温加湿的功能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做好气道的湿化是至关重要的。

正常状态下:鼻咽,呼吸道粘膜对吸入体内的空气有加温和湿化的作用,吸入干冷的空气到达肺泡后可变得温暖湿润。

人工气道形成:吸入的空气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湿润功能的额窦和

上呼吸道,直接从下呼吸道本身吸收水分而导致呼吸道水分和热量丢失增加,粘膜干燥,分泌物粘稠,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分泌物排出障碍,加上呼吸道阻塞,影响气体交换,造成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只有合理恰当地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进行湿化维护,才能保证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判断人工气道湿化的标准

⑴ 湿化满意: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导管内没有结痂,病人安静,呼吸通畅。

⑵ 湿化不足:分泌物粘稠,吸引困难,可又忽然的呼吸困难、紫绀加重。

⑶ 湿化过度:分泌物过度稀薄,咳嗽频繁,需要不断吸引,听诊肺部及气管内痰鸣音多,病人烦躁不安紫绀加重。

2、湿化的方式

湿化方法

机械通气

湿化方法

非机械通气

湿化方法

人工鼻

加热型湿化幻器

湿纱布覆盖法

气管内间断滴注法

气管内持续滴注法

雾化吸入法

喷雾器加湿

空气的湿化

输液管持续滴注

微泵或输液泵

持续注入

3、湿化液的选择(详见附件2“人工气道湿化操作指引”)

㈤有效排痰

人工气道建立后,有效排痰对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控制感染极为重要。

1、氧疗:为防止造成缺氧和低氧血症,吸痰前后各给予给2~3分钟高浓度吸氧;

2、吸痰管的选择:吸痰管长度应选择比气管套管长

4—5

厘米,而以深入气管导管下方

1—2

厘米为宜,吸痰管的粗细宜选择气管插管内径的1/2

粗度或略小于人工气道内径的1/2,一般以能被顺利插入的最大外径为妥。

3、吸痰时机的选择:⑴患者咳嗽有痰,听诊有痰鸣音;有气道不通畅或通气功能低下或障碍;⑵直接听见痰鸣音,听诊呼吸音粗糙或肺部有湿啰音;⑶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容量控制模式气道风压增加或采用压力控制模式时潮气量减少;⑷患者不能进行完整有效的自主咳嗽;⑸气道压力增高或气道内可见痰液;⑹呼叫机流量或压力曲线呈锯齿状震荡,排除呼吸机管路积水;⑺怀疑误吸;⑻明显的呼吸费力;⑼血氧饱和度降低;⑽需留痰标本。

吸痰前必须正确评估吸痰指征,遵循最小吸痰频次原则,做到按需吸痰,以尽量减少吸痰对患者造成的刺激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吸痰的负压:保证负压吸引装置各管道连接正确、紧密、通畅,保证有效的负压,成人300-400mmHg(40-53.3kPa),小儿250-300

mmHg(33-40kPa)。

5、吸痰的方法:吸痰前,应拍背松解痰液,吸痰时戴无菌手套,倒入冲洗液,严格无菌操作,关闭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内,若遇到阻力稍退1㎝后打开负压,轻轻左右旋转进行抽吸,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0~15秒,吸痰操作要柔、准、稳、快,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

6、痰液的观察与记录:

Ⅰ度:痰如米汤,容易咳出;痰液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

Ⅱ度:痰液外观黏稠,需用力咳出;痰的外观较1度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容易被水冲净

Ⅲ度:痰的外观明显粘稠,呈黄色,附于气管壁上,不易咳出,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上常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净。吸痰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表示:

痰粘稠度

区别

Ⅰ度(稀痰)

Ⅱ度(中度粘痰)

Ⅲ度(重度粘痰)

痰液性状

稀痰

较Ⅰ度粘稠

明显粘稠

痰液颜色

米汤或白色泡沫状

白色或黄白色粘痰

黄色伴血丝痰、血痰

能否咳出

易咳出

用力咳

不易咳出

吸痰后玻璃头内壁痰液滞留情况

易被冲净

大量滞留,不易冲净

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

补加湿化液时间及量

2ml

/

h

3ml

/

1h

4-5ml

/

h

备注(湿化程度)

1.湿化不足:痰痂形成湿化过度:呼吸急促、痰液呈水样、SpO2下降3%以上

7、注意事项:(1)吸痰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每次均须更换无菌吸痰管;⑵

吸痰时先吸引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内分泌物,再吸引口、鼻腔内分泌物;(3)

吸痰的同时要观察心律、心率、血压、血氧以及患者的神志。如有明显的脉搏氧饱和度下降或颜面紫绀要立即停止操作;⑷吸痰后将吸痰管弃于医用垃圾桶中,储液瓶内吸出液要及时倾倒,不得超过1/2满。(具体操作详见附3

“有效吸痰操作指引”)

㈥气管切开伤口皮肤护理

1、局部皮肤观察:检查局部有无渗血、红肿、炎症、感染、皮

下气肿等。

2、清洁消毒:保持切开部位皮肤清洁,换敷料时先将气管内痰液吸净,管口分泌物喷出时要随时清除、擦净。切口部位皮肤按无菌技术原则处理,每日用0.9%氯化钠棉球清洗后,再用75%乙醇棉球消毒切开皮肤及套管翼,清洁伤口自内向外消毒,感染的伤口自外向内消毒,最后用无菌敷料覆盖,使其保持干燥,避免与分泌物接触。如局部敷料污染则随时更换,如有切口感染,则增加换药次数。(详见附见4“气管切开伤口皮肤换药流程”)

3、气管套管口仅需覆盖一块无菌干纱布,每2小时对准套管口在纱布上缓慢均匀地滴注湿化液。不但可以增加吸入气体的湿度,防止致病菌的侵入,也能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气管切开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切口处皮肤如果长时间处于污染、潮湿状态,容易引起真菌感染、湿疹等,一旦发生会迅速蔓延,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加强皮肤护理,能显著降低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恢复。

㈦常见并发症的观察

切开部位出血:切口渗血。

感染:切口处及敷料可见黄色或绿色分泌物,常伴体温高。

气胸:呼吸困难,胸痛,口唇及指端紫绀,听诊呼吸音减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皮下气肿:切口周围皮肤肿胀,可扪及皮下捻发音。

纵隔气肿:头晕头痛,呼吸快且费力,口唇及指端紫绀。胸片示肺叶萎缩,纵隔移位。

气囊高压:盲目给气囊注气,造成气囊内气量不断增加,若压力大于35 cmH20,则形成高气囊压,可以引起明显的气管损伤,应用专用的气囊压力表,每4~6小时测量一次气囊压力,调整气囊压力维持在20 cmH2O~30 cmH2O为宜。

㈧非计划性拔管的处置

1、概念

是指管道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管道拔出,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

2、非计划性拔管的处置

注意导管的有效固定,烦躁病人应适当约束,必要时使用镇静剂、肌松剂等药物约束,一旦发生脱管,通知医生的同时,应立即给予吸痰、吸氧或简易人工呼吸气囊面罩通气,若是气管套管脱出,可用凡士林纱块和干纱块覆盖气管切口,同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详见附件5“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流程”)

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后,当班护士或责任护士应在8小时内填写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逐级上报护士长、科护士长、科主任,后果严重需抢救的应同时电话报告医务科及护理部。护士长要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或专科护理小组对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补充改进并落实相关措施。

㈨拔管后护理

1、拔管后,床边继续备吸痰用物,按需吸痰;

2、鼓励患者咳嗽和深呼吸,若是气管切开患者,应教会病人用手按压气管切开部位进行进行咳嗽,同时观察患者的依从性,咳痰能力及效果;

3、鼓励患者拔管后8小时内少说话,观察有无声带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

4、气管切开皮肤切口用凡士林纱块和干纱块加压覆盖,观察敷料有无潮湿、渗血等,定时更换。

5、观察患者的吞咽能力及说话能力,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

㈩心理护理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患者精神状态及情绪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有否认、焦虑、烦躁、躁动、沟通障碍等,因此,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人工通气的目的及需要其配合的意义,尽量满足患者生活照顾需要,对清醒患者要注意有效沟通,耐心解释,解除患者焦虑情绪,使患者达到最佳的配合效果。

附件:

1、人工气道固定操作指引。

2、人工气道湿化操作指引。

3、有效排痰操作流程。

4、气管切开伤口皮肤换药流程。

5、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流程。

END

篇3:人工气道的建立及管理体会

1 人工气道的种类

①口咽、鼻咽通气道, 临时及简易的改善通气方式;②经口气管内插管, 尤其适用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 插管时患者往往处于无意识状态;③经鼻气管内插管;④气管切开置管, 适用于急性的呼吸道梗阻的紧急处置, 此时患者多有清醒的意识。其中气管切开置管目前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它对患者刺激不象鼻插管那么大, 患者容易忍受, 容易固定, 吸痰方便, 对气流的阻力小, 患者可进食, 而且可长时间放置。

2 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的固定:意外脱管将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 所以建立气道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安全稳定地固定套管。

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经口气管插管深度一般在 22~24 cm, 一般门齿到气管隆突的距离为26 cm, 太深则易进入一侧肺内。固定前, 测量导管顶端距门齿的距离, 并标记清楚, 固定时多需要 1~2个牙垫。需要粘性较好的胶布 (3 m 绸胶布) , 一般长约 30~35 cm, 宽约 2 cm, 两端分别固定面颊部, 中间部分缠绕导管与牙垫 (2~4圈) , 一般用2条胶布, 在颊部再辅以3 m透明贴膜 (6×7 cm) , 因其与皮肤粘贴严密, 能防止胶布因面部油脂、口腔内分泌物而致潮湿松脱, 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

经鼻气管插管的固定:剪一根长10 cm, 宽2.5 cm的白布纹胶布, 从中间剪开一部分, 宽的一端贴在鼻翼上, 将另一端2条细长的胶布, 分别环绕在气管插管的外露部分。经鼻插管比经口插管更容易耐受, 留置时间也可以稍长, 但会对置管侧壁鼻黏膜产生压迫, 有时还会影响鼻翼的局部皮肤, 引起压迫性水肿甚至感染。

要充分发挥呼吸机管路支架的固定作用, 并经常改变固定导管的支撑点, 可内外两侧交替, 应尽量避免呼吸机管路和接口处对其支撑点的长时间压迫。

气管切开置管的固定:用两根长短不一的绷带, 分别系于套管两侧, 将长的一端绕过颈后, 在颈部任意侧打一结, 以防脱出, 松紧度以一指的空隙为宜。改变患者体位时应多人合作, 以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套管的相对稳定, 配合有效支架扶托, 最终达到固定的目的。

3 气囊的管理

由于气囊的存在使气管插管固定在相对稳定的部位, 使导管与气管壁之间密封无隙, 一方面可以机械通气时的漏气, 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呕吐物、血液及分泌物流入肺内。

充气时如无测压装置可用以下方法以确保密闭又不至于损伤气管黏膜:将听诊器放于胸前, 向气囊内缓慢注气, 直到听不到气流通过声为止, 抽出少许气体, 再做如上动作, 可闻少量气流通过, 然后再注气, 直到在吸气时听不到气流通过声为止。

气囊压力过低或漏气的判断:如果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气道压力过低, 在排出体外段气道漏气后即应考虑气囊破裂, 此时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喉鸣, 呼吸机会发出低压报警, 此时应及时更换完整插管。

4 人工气道的湿化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得正常的上呼吸道黏膜的加湿、加温、滤过功能丧失, 纤毛运动功能减弱, 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 因而给各种微生物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所以给吸入的气流进行加湿和加温就显得特别重要。呼吸机的控温加湿器就是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设计的, 它以加温湿化空气, 减少寒冷、干燥的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使气体进入呼吸道后温度逐渐升至体温水平。该装置温度设置在32℃~37℃, 气体相对湿度95%~100%左右, 24 h湿化液量至少250 ml。

加温后的气体在呼吸机管道产生的冷凝水要经常清除, 以免积水太多进入气道内发生气道感染。另外应注意加热器必须使用是灭菌注射用水或蒸馏水, 禁止使用生理盐水, 因为盐的结晶会使恒温调节器发生故障, 从而导致呼吸道损伤。呼吸机的雾化器是利用射流的原理, 以压缩空气源作动力将液滴撞击成微小颗粒, 进行喷雾, 起到湿化和通过雾化呼吸道局部给药的作用。产生的雾滴可以进入终末肺单位。可以预防和减少呼吸道的继发感染, 并可以对感染进行治疗。

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目前不推荐使用, 因为0.9%的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肺内, 水分蒸发后, 盐分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 易引起支气管肺水肿, 不利于气体交换。

此外, 对于部分清醒的患者, 当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滴入气道时, 会引起患者剧烈咳嗽, 致大量气体进入呼吸道, 当分泌物由于气管插管气囊的密封作用而使痰液进一步向纵深进入肺组织, 使肺内感染机会明显增加。可应用2%碳酸氢钠溶液, 在吸痰前抽吸 2~5 ml, 于患者吸气时注入气道, 有迅速降低痰液泡沫的表面张力的作用, 从而稀释痰液, 使其易于吸出。湿化过度可增加气道阻力, 加重心脏负担或诱发心力衰竭。蒸馏水用于分泌物稠厚、量多、需积极排痰者。温-湿交换过滤器是由数层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的装置, 使用时一端与人工气道连接, 另一端与呼吸机管路相通, 当气体呼出时, 呼出气内的热量和水分保留下来, 吸气时热量和水分被带回气道内。人工鼻对致病微生物有一定的过滤作用, 能降低管路被细菌污染的风险。

5 吸痰

5.1 吸痰目的

吸痰可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 减少合并感染的机会。

5.2 吸痰方法

电动吸引器: 接通电源后由吸引器形成的负压将痰及分泌物吸出。

注射器: 在无吸引器的情况下, 可用 100 ml 注射器, 接头处连一橡皮导管, 其远端放入口腔、鼻腔或气管套管内有分泌物的地方, 边抽动注射器活塞边使导管后退, 吸出痰液。

中心吸引装置:该装置利用管道通路到达各床单位, 应用时装上吸痰导管即可抽吸。吸痰管长度应选择比气管套管长 4~5 cm, 而以深入气管导管下方 1~2 cm为宜。吸痰的时机:适时吸痰:过去常规1~2 h吸痰1次, 实践证明过度频繁的刺激反而使分泌物增多, 而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 血氧饱和度降低, 所以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通过细心地观察我们完全可以掌握吸痰的时机, 患者呼吸时的“呼噜”声出现即可说明呼吸道有明显的分泌物了。

5.3 吸痰注意事项:

①吸痰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每次均须更换无菌吸痰管;②严格掌握吸痰时间, 以免加重患者缺氧。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 s, 如患者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很弱, 吸痰与冲洗要同时进行, 每次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0 s;③吸痰同时要观察患者的脉搏氧饱和度变化。如有明显的脉搏氧饱和度下降或颜面紫绀要立即停止操作, 患者出现剧烈咳嗽的时候也应立即停止操作;④为防止或减轻吸痰时出现的憋气, 吸痰前后建议给予高浓度氧吸入, 如果吸痰前后不给予高浓度氧会造成氧分压降低, 因此, 吸痰前后各给予2~3 min纯氧应列为吸痰常规步骤;⑤吸痰时本着先相对清洁部位, 后相对污染部位的原则进行操作, 即先深部后浅部地进行, 切不可将污染的吸痰管插向相对清洁的气道深部。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 且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0~15 s, 如果吸痰超过3次或持续时间太长, SaO2会显著降低甚至出现窒息并且容易引发气道损伤。

6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肺炎指机械通气超过24 h发生的肺炎, 是由于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防御功能受损, 并暴露于大量潜在的病原菌之后所发生的一种肺炎。国外报道:在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 肺部继发感染的发生率高达14%~38%, 机械通气每增加1 d, 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即增加1%~3%。

篇4:人工气道的管理

1人工气道管理的关键环节

人工气道管理环节主要包括患儿体位、保持人工气道的畅通、预防感染等。

2人工气道关键环节管理措施

2.1患儿体位:使用呼吸机患儿,一般床头抬高30°~45°,这样可以防止胃内容物返流时引起的误吸,也可以使膈肌下降有利于肺扩张,改善通气功能。但应注意始终维持气道伸直,保持呼吸道畅通。

2.2保持呼吸道通畅

2.2.1气管导管的固定:小儿气管插管成功后,由于气管导管进入气道的长度较短,固定不当很容易使导管滑出引起脱管,所以气管导管固定应牢固。经口气管插管者,气管插管导管固定在口角旁,先用胶布将导管和软牙垫固定好,再将胶布固定于口角的一边。连接气管导管时,气管导管可摆放在患儿胸前或固定气管导管口角的另一边,这样可避免气管导管的潜在拉力将气管导管拉出引起脱管。同时呼吸机管道与气管导管连接时,应尽量避免呼吸机管道施加给气管导管的外力,如果有向外的拉力容易引起脱管,向内的压力会使气管导管插入过深,使气管导管误入单侧支气管,引起一侧肺不张,影响通气效果。

2.2.2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气管插管的患儿应按需吸痰,吸痰时应先吸净口腔内分泌物,后吸气管内分泌物。婴幼儿和新生儿气管插管使用的气管导管多数不带气囊,即便带气囊,也无法完全阻止液体从气囊和气管内壁的纵皱襞之间通过。气管内吸痰时,在呼吸道会形成一定的负压,气管内的负压作用会将口腔内分泌物吸入气道,导致逆行感染。如果先吸口腔内分泌物后吸气管内分泌物,可减少从口腔逆流到气道的分泌物,降低逆行感染的可能性。吸痰前后要给予吸入纯氧2min,吸引负压以100~200mmHg为宜,一次吸痰过程不超过15秒。吸痰管硬度适宜,外径为气管导管内径的1/3~1/2粗。吸痰应准确、迅速、无菌、预防损伤,在吸痰过程中,要确保吸痰管尤其进入气管内的吸痰管不被污染。吸痰时,最好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因反复分离气管导管与呼吸机管道接口而发生污染的机会,又可以减少因通气中断而造成的缺氧,或因操作不当使气管导管刺激气管而发生支气管痉挛,诱发心律不齐等。

2.2.3气道湿化:根据痰液性质决定湿化次数和湿化液量。痰液粘稠时应加强湿化,防止痰痂形成;痰液稀薄者可以减少湿化次数和湿化液体量,以免过度湿化而引起喉头肿胀和加重咳嗽等不良反应。

2.3预防感染

2.3.1口腔护理:每天进行口腔护理2~3次,气管插管患儿吞咽功能障碍,应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以避免分泌物沿气管导管逆流至呼吸道。当患儿出现口唇干燥时,应及时湿润口唇口腔,提高患儿舒适度,减少并发症。口腔护理时,可根据口腔PH值选用口腔护理液,pH值为中性时用生理盐水;pH值<7时用2%碳酸氢钠溶液;当pH值>7时选用2%~3%的硼酸溶液。存在口腔感染时,可局部使用抗生素,口腔护理可有效减少细菌向下呼吸道移行。

2.3.2气管导管气囊管理:使用带气囊的气管导管时,应充气2~4小时放气一次,3~5分钟后再充气,防止气管壁缺血坏死。但应注意气囊放气前必须吸净口咽部内分泌物,以避免气囊放气后口腔分泌物流入呼吸道,造成窒息或加重感染。

2.3.3呼吸机管路管理:目前呼吸机管道多长时间更换一次尚未达成共识,但多数学者不主张频繁更换。当呼吸机管路有明显痰液和血渍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呼吸机管道中的集水瓶位置应低于气管导管位置,集水瓶中的液体应及时倾倒,以防呼吸道管路中冷凝水倒灌入气道内。临床实践中,使用带加热导丝的呼吸机管路,能有效减少管路内冷凝水的形成。

2.3.4翻身拍背:气管插管患儿每2~4小时更换一次体位,有利于改善肺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通过拍背震动气管内分泌物,有利于分泌物排出体外。但翻身前应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翻身时两人配合,一人固定气管导管和呼吸机管道,保证气管导管不移位,另一人给患儿翻身,两人动作要同步,否则容易造成导管脱出或返折,或因气管导管前端刺激气管引起支气管痉挛,加重缺氧。

2.3.5病区环境管理:使用呼吸机患儿尽量安排在单间病室,控制陪伴和探视人员,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室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两次,物表用消毒液擦拭,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均应进行手消毒,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发生。

3小结

篇5: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

1、气囊的管理

1.1 气囊的作用:气囊的基本作用是防止漏气和误吸;对于气管切开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如果自主气道保护能力好,可将气囊完全放气或更换为无气囊套管。

1.2 气囊充气方法与压力监测:不能采用根据经验判定充气的指触法给予气囊充气。

应使气囊充气后压力维持在25~30cmH20。可采用自动充气泵维持气囊压;无该装置时每隔6h重新手动量气囊压,每次测量时充气压力宜高于理想值2cmH20;应及时清理测压管内的积水。

1.3 囊上滞留物的清除:为预防VAP发生,应定期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尤其是气囊放气前。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采用带声门下吸引的`人工气道,宜进行间断吸引。

1.4 囊漏气试验评估上气道通畅度:气管插管拔出前宜采用气囊漏气试验评价上气道通畅度,阳性判断标准为:将气囊充气状态时和气囊放气后的呼气量进行对比,成人患者呼气量差值≤110ml,或呼气量差值与气囊充气时呼气量的比值≤15%。

2、气道湿化

湿化的前提是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液体入量随病情不同而不同,机械通气时,液体入量保持每天2500~3000ml。按照不同的湿化策略将人工气道的湿化分为如下几类:

2.1 湿纱布覆盖法

用无菌生理盐水湿纱布直接覆盖于人工气道的方式,存在误区。研究认为湿纱布应做成罩状.置于距人工气道口一定距离,湿化充分又不会减少有效通气面积,且吸痰时不必反复取走湿纱布而减少污染。

2.2 间断推注法

临床常每1~2h向气道内滴入湿化液3~5ml。吸痰前后再滴3~5ml。当一定量的湿化液滴入气管时.对于存在咳嗽反射的病人易引起刺激性咳嗽,而出现不良反应。输液管持续滴注湿化法.明显优于间断推注湿化法。因其收费较高且微量泵每次只能输50m1.需反复配制,而制约其在临床广泛使用。输液泵持续滴注湿化气道的原理与微量注射泵相同。能够在匀地向人工气道内滴入湿化液,少人工气道并发症,并可在l~500ml范围内选择滴注速度与应用微量注射泵相比可减少工作量和材料消耗。

2.3 雾化吸人法

通常每4~6h1次,每次15~20min。以生理盐水20ml,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万U配成湿化液,行气道内雾化吸入,3次/d、15min/次。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率。使用时适当降低通气频率,增加吸气时间,使雾化效果更好。于脑外科重症患者,采用24h持续雾化吸入湿化气道,亦可预防和消除由于昏迷、咳嗽反射减弱造成痰液附着管壁。

2.4 直接喷雾湿化法

将喉头喷雾器对准套管口处,按压气囊45次,将湿化液直接喷到气管内。这种方法能使湿化液进入气管分叉处甚至更深的部位,充分湿化气道。

2.5 人工鼻的应用

人工鼻以其高效的加温湿化作用,在我国已逐渐被使用。它是由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构成.当气体呼出时,呼出气内的热水被人工鼻保留下来,当气体通过人工鼻进入气道时,热水重新进入气管内,保证气道获得有效、适当的温湿化。

3、有效吸痰

3.1 引负压要求:美国呼吸治疗协会提出成人适合的负压范围13.3~20.0KPa.吸痰吸引负压波动范围较大,应注意气道湿化及吸痰过程中患者的反应,以此为依据来选择合适的吸引负压。

3.2 痰注意事项:应用呼吸机病人吸痰前后提高吸氧浓度2min,即按100%纯氧或智能吸痰操作键,避免吸痰时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吸痰操作要柔、准、稳、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吸引时间小于15s.注意无菌操作,避免造成肺部感染,抽吸过口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管决不可再吸气道内分泌物。

3.3 吸痰方法:开放式和密闭式2种,而密闭式吸痰的安全性更高,因此广泛用于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

4、预防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以先气道后口腔为原则,吸痰时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相对固定。

上呼吸机的病人有条件可采用封闭式吸痰管,护理操作应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每次吸痰后应立即更换,湿化液每日配置更新。

体位护理:病人进食后应给予30度~45度半卧位,防止误呼吸反流。长期卧床病人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应给予翻身叩背(方法为:五指并拢,向掌心微弯曲,呈空心掌,从肺底到肺尖,从肺外侧到肺内侧适度叩背);特别是在吸痰前应翻身叩背,可使痰液易于吸出。有条件者可应用机械辅助排痰。

呼吸机的管理:上呼吸机的病人应及时清理呼吸机管路中的积水,防止管路中冷凝水的细菌繁殖,并返流至下呼吸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每星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湿化装置。

口腔护理:做口腔护理时,应以保持口腔清洁为原则,根据口腔的pH值选择适宜溶液进行清洗。如:pH值呈碱性时可选用2%~3%硼酸溶液;pH值呈酸性时选用2%的碳酸氢钠;pH值呈中性时选用1%-3%过氧化钠。同时必须在气囊充气情况下进行,以防误吸。

小结

人工气道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病人治疗的效果,以及是否能够早日康复。这需要有关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要以“待气管如血管”的态度严格认真完成各项医疗护理工作,减少可避免性并发症的发生。不但为病人减轻了痛苦,减少了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为了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降低了死亡率,促进了早日康复,取得了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施毅,陈正堂.现代呼吸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

[2]李有莲,郭搂英.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护理相关因素的监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0(2):141.

篇6: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北京 100053)关键词: 胸外科; 围手术期; 气道管理; 专家共识

中图分类号:R82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848(2013)03-0251-05 DOI:10.7507/1007-4848.20130081 2012 年,卫生部临床路径审核专家委员会胸外科专家组成员同麻醉学、呼吸病学和重症医学等领域专家进行多次讨论,撰写了《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指南草案》。本指南仅针对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的相关内容,不涉及其它肺部并发症。指南草案针对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1 术前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及防治措施 1.1 术前危险因素

术前危险因素主要源于患者自身存在的状况,主要包括5 个方面。

1.1.1 年龄 年龄> 65 岁的患者肺实质纤维结缔组织增加,肺弹性减弱、肺泡塌陷,导致肺顺应性下降、呼吸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减退,增加胸外科手术后气道炎症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1.1.2 吸烟 吸烟可导致呼吸道粘液纤毛清除功能紊乱、分泌物增加。长期吸烟者发生气道炎症及肺部并发症的相对危险度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1.1.3 肺部基础疾病及其它胸部疾病 术前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或慢性肺部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结核等其它病变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等。

1.1.4 既往治疗史 如术前接受过放疗和/ 或化疗,或长期应用激素,以及既往有胸部手术史及外伤史等。

1.1.5 健康状况和其它危险因素 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贫血等,肥胖,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其它器官如心、肝、肾等功能不全亦是手术后气道炎症及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1.2 术前风险评估

胸外科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气道炎症及肺部并发症风险评估,包括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气道炎症、吸烟指数、肺通气和弥散功能等,其中肺功能的具体评估标准见表1。根据患者术前的身体状况,美国麻醉师协会(ASA)于麻醉前对手术危险性进行了分类,见表2。

1.3 防治措施

胸外科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减少术后气道炎症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1.3.1 戒烟 临床戒烟指南(2012)明确指出戒烟

可以改善肺功能,逆转肺功能降低的速度。医生应建议患者首诊后尽早戒烟。1.3.2 呼吸功能训练 建议患者术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呼吸锻炼:(1)深呼吸训练:在围手术期内进行深呼吸锻炼有助于术后康复。(2)深呼吸训练器的使用:使用简易激励性深呼吸训练器可帮助练习深呼吸,增加肺活量,锻炼呼吸肌,以改善肺功能。(3)登楼训练:登楼训练可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肺容量加大,与此同时呼吸肌和呼吸辅助肌也得到了锻炼,有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登楼的高度和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以不加重患者疾病负担,同时达到锻炼效果为宜。

1.3.3 改善健康状况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对长期营养不良、蛋白质消耗而造成严重贫血、水电解质失衡者,应积极予以纠正。

1.3.4 物理治疗 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体位引流、胸背部拍击等方法,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1.3.5 药物治疗 详见第4 部分临床常用气道管理药物治疗方案。2 术中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2.1 术中危险因素

2.1.1 麻醉操作(1)气管内插管 在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中,多种因素对气道的刺激可破坏呼吸屏障,产生炎症和水肿,诱发支气管痉挛。气囊压力过大可导致气管黏膜缺血坏死;反复多次插管操作和困难插管等可引起声门及咽喉部损伤、气管和支气管膜部撕裂伤等呼吸道的机械性损伤。

(2)机械通气 机械正压通气可致胸腔内负压消失,生理无效腔和分流增加,机械通气不当可导致肺气压伤和高容量损伤,多见于机械通气时大潮气量、高气道压。

(3)麻醉药物 麻醉药物可抑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改变通气/ 血流比值,引起术中低氧血症;麻醉性镇痛药(如芬太尼家族、盐酸派替啶、盐酸吗啡等)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小儿外科患者。高浓度和大剂量的全身麻醉药对循环和呼吸系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肌肉松弛药的残余作用可导致通气减少、缺氧和呼吸停止;全身麻醉药物抑制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当胃内容物反流至口咽部,可误吸入呼吸道内引起呼吸道梗阻、缺氧和吸入性肺炎,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4)肺膨胀不全 肺膨胀不全不利于支气管内分泌物的排出,同时可加重低氧血症,影响呼吸功能的恢复,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5)单肺通气 胸外科手术麻醉术中气道管理多用单肺通气,单肺通气时,灌注无通气肺的血液未经氧合进入循环系统,造成静脉血掺杂,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气道并发症,且因肺组织缺氧、牵张易造成肺损伤。

2.1.2 手术因素(1)开胸方式 主要指对胸壁结构及完整性的损伤。(2)术式:不同的手术部位、手术方式会影响气道的炎症反应。(3)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越长,发生气道炎症及肺部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4)手术操作:过度挤压或牵拉对肺组织造成损伤,电刀、手术器械的烧灼、剥离、切割等同样可造成肺损伤;压迫或牵拉心脏及胸腔内大血管,对循环干 扰大,间接影响呼吸功能。(5)术中并发症:如术中大出血,喉返神经、膈神经、迷走神经损伤等。

2.1.3 体液失衡 胸部手术中输液量、种类及速度控制不当,如液体总量尤其是晶体液输入过多可导致肺水肿和弥散障碍,从而造成缺氧。输液量不足或过分利尿又可导致过度脱水、气道干燥,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减弱,痰液潴留甚至发生肺不张。2.2 防治措施

2.2.1 麻醉操作(1)气管内插管 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时应尽量做到在肌肉松弛药充分发挥作用时进行,操作轻柔,选择双腔支气管导管大小适中,宁细勿粗,避免插管时的气道损伤。肺隔离技术多采用双腔支气管内插管,亦可用支气管堵塞器或单腔气管内插管和支气管插管。对儿童及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采用支气管堵塞器进行一侧肺隔离或者一叶肺隔离。(2)机械通气 加强术中麻醉的保护性肺通气策

略以及肺复张策略的应用。一般患者术中气道压力控制在20 cm H2O,COPD 患者可控制在30 cm H2O。麻醉中行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力不超过40 cm H2O,应使用小潮气量(5 ~ 7 ml/kg),允许一定程度的低氧血症(SpO2 > 90%)。(3)麻醉药物 避免使用长效肌肉松弛药,防止术后肌松残余作用和减少对呼吸系统的影响。(4)肺膨胀管理 尽可能做到肺无漏气,关胸前确认肺已膨胀良好,关胸后保证胸腔引流管通畅,分别于侧卧位或平卧位再次膨肺排除胸内残余积气。检查肺是否漏气时膨肺的压力不大于20 cm H2O,检查支气管残端是否漏气时的膨肺压力不大于25 cm H2O。

(5)单肺通气 单肺通气时间过长可造成肺损伤,因此术中应加强单肺通气的管理。通常应尽量缩短单肺通气时间,在膨肺前尽可能吸引干净患侧和健侧的气道分泌物和血液。单肺通气时如发生低氧血症(SpO2 < 90%),可使用通气侧肺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增加吸入氧浓度,或于非通气侧肺持续气道正压供氧等措施予以处理。

2.2.2 手术操作(1)合理设计切口:手术尽可能做到微创化;尽可能保持胸廓完整性,尤其在处理重症胸外伤、胸部肿瘤和胸壁组织大块切除时,防止胸壁软化。(2)操作轻柔:尽可能地保护肺组织,避免过度牵拉、挤压、钳夹和捻搓肺组织。(3)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合理设计切除范围。(4)尽量控制并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由此带来的气道炎症。(5)精细解剖,减少副损伤。

2.2.3 体液平衡(1)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主张合理用血,提倡自体输血。(2)加强液体管理:术中应根据病情和手术种类制定个体化补液方案,维持循环功能稳定,肺外科手术中应实行限制性补液策略。在麻醉诱导期如果采用了扩容疗法,或术中输入了较多的晶体液,在手术结束前应适时用利尿剂,排出体内过多的液体。3 术后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3.1 术后危险因素

3.1.1 麻醉复苏 胸外科手术后,患者因手术和麻醉的打击,器官功能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吸入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和麻醉性镇痛药(阿片类药物)的作用尚未完全消失,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容易发生喉痉挛、通气不足、呕吐、误吸以及循环功能不足等并发症。

3.1.2 术后辅助通气时间过长 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过程中,过度通气可导致肺气压伤;过高的吸入氧浓度可导致氧中毒;过长的机械通气时间会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增加,并易发生出血、气道堵塞等。

3.1.3 疼痛 术后伤口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患者恐惧深呼吸,导致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肺通气不足致潮气量及肺活量下降,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同时疼痛可限制患者体位改变,使气道内分泌物不能有效地排出,从而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3.1.4 长期卧床 易引起肺不张、静脉血栓栓塞症等并发症。

3.1.5 排痰不充分 排痰不充分易诱发术后肺不张、气道感染、呼吸衰竭等。3.1.6 胸腔积气积液 术后肺因弹性回缩而塌陷,又由于手术创伤造成胸膜腔内渗血、渗液,故易发生 胸腔积气和积液。3.2 防治措施

3.2.1 麻醉复苏 手术结束前30 min 内应停止使用和追加肌肉松弛药,静脉麻醉药物宜提早停止输注,吸入性麻醉药可通过增加通气量、呼吸频率和增加新鲜气流量等方式加速药物从体内排出,可在手术结束时才停止使用。麻醉诱导后至手术结束前可使用止吐药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拔除气管插管应在患者意识恢复,肌松作用消除后方可进行。

3.2.2 术后合理使用机械通气 避免术后呼吸机过度辅助通气,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节氧浓度,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3.2.3 术后有效镇痛 术后应立即开始镇痛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镇痛方法有口服镇痛药、注射镇痛药、持续硬脊膜外腔镇痛、持续静脉注射镇痛、患者自控镇痛和肋间神经冷冻止疼等,提倡多模式镇痛联合应用。

3.2.4 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可减少肺不张、静脉血栓栓塞症等肺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3.2.5 呼吸道管理 鼓励并协助患者尽早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辅以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详见第4部分临床常用气道管理药物治疗方案。

3.2.6 控制液体入量 术后仍严格管理液体入量,根据病情,术后前3 d 液体入量控制在35 ~ 50 ml /(kg • 24 h),对全肺切除者,入量控制更加严格。鼓励术后早期恢复饮食,减少静脉液体入量。但也应防止补液过少,影响正常组织灌注,导致急性肾损伤。4 临床常用气道管理药物治疗方案

临床常用气道管理药物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和黏液溶解剂等。根据证据分级和推荐级别的标准,对围手术期气道管理的相关治疗药物进行了分类,见表3 和表4。(表略)

4.1 临床常用气道管理药物

4.1.1 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针对高危人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气道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2](证据级别Ⅱ级,推荐级别C 级)。对于高热、痰多者应及时作痰菌培养、药敏检查,必要时作血培养,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调整抗生素的应用。抗菌药的使用参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 号)。

4.1.2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强平滑肌细胞β2 受体的反应性。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应激调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抑制前炎症介质的合成或释放,减轻患者术后的创伤反应[3]。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支气管哮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控制气道炎症,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以及降低病死率(证据级别Ⅰ级,推荐级别A 级)[4-6]。吸入糖皮质激素用于COPD 的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肺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证据级别Ⅰ级,推荐级别A 级)[7-8]。研究表明,在拔管前12 ~ 24 h 给予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拔管后的气道损伤,并降低拔管后气道炎症(如喉头水肿,喘鸣等)及肺部并发症等的发生率[9-11]。

对于术前有气道高反应性和肺功能下降的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年龄大于65 岁、肥胖、有吸烟史、支气管哮喘和COPD 等,推荐术前1 周和术后3 个月进行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每日2 ~ 3 次。

4.1.3 支气管扩张剂 在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中应适量、适时地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气道炎症,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联合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围手术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可有效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缓解反应性高张高阻状态,预防支气管痉挛及其它围手术期气道并发症,是保障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12]。麻醉诱导前预防性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可减少COPD患者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时支气管痉挛的发生,并降低患者插管后的气道压力和气道阻力,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证据级别Ⅱ级,推荐级别B 级)[13]。

4.1.4 黏液溶解剂 对于可自主咳痰的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黏液溶解剂,可在舒张并湿化气道的基础上,溶解和稀释气道内黏痰,利于痰液排出[12]。胸外科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黏液溶解剂可稀化痰液,易于排痰,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证据级别Ⅱ级,推荐级别B 级)[14]。

4.2 临床常用气道管理药物的给药方式

气道管理药物的给药方式有静脉、口服和雾化吸入等3 种,由于雾化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具有起效快、所需药物剂量小、全身副作用少等优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射流雾化装置对患者协同性无要求,尤其适用于手术患者。雾化吸入药物剂量调节方便,可同时辅助供氧,并联合其它药物治疗[15]。雾化吸入的颗粒直径以3 ~ 5 μm 最为适宜。超声雾化气溶胶直径约为3.7 ~ 10.5 μm,肺沉积率低,仅为2% ~ 12%,且对一些雾化的药物有破坏作用,所以一般不采用超声雾化。而喷射雾化气溶胶直径在2 ~ 4 μm,肺沉积率为10%,对雾化的药物无影响,临床推荐使用喷射雾化吸入治疗[16]。

不是所有气道管理药物都适于雾化吸入。由于对受体有高亲和力、适当的水溶性、独特的酯化作用、高亲脂性和气道选择性,且全身清除速率快,故推荐布地奈德用于雾化吸入治疗,而地塞米松结构上无亲脂性基团,水溶性较大,难以通过细胞膜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而发挥治疗作用。由于雾化吸入的地塞米松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导致肺内沉积率低,气道内滞留时间短,难以通过吸入而发挥局部抗炎作用;另外,由于其生物半衰期较长,在体内容易蓄积,对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也增强,因此不推荐使用。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糜蛋白酶可以在中小气道产生治疗作用,此外也缺少配伍相关的药理学研究证据,禁用超声方式进行雾化治疗。

雾化吸入治疗时需注意以下事项:(1)定期消毒,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2)避免超剂量;(3)避免因药液低渗、防腐剂、气雾温度低、过敏等引起支气管痉挛;(4)禁吸刺激性强的药物,如碱性药物、高渗盐水、蒸馏水、油性制剂等;(5)气体驱动流速设定为 6 ~8 L/min;(6)超声雾化具有加热作用,可破坏布地奈德、酶和蛋白质等的活性[16-17]。5 结语

该指南强调气道炎症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中心环节,进行术前、术中、术后高危因素的分析、评估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减少手术后气道炎症及肺部并发症很重要的方法学之一。同时对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黏液溶解剂等治疗方法进行了评价。尽管大多数建议尚缺乏循证医学依据,但也为今后进一步大规模临床研究指明了方向。对于抗菌药物治疗,该指南强调应结合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征选择抗菌药物。对于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及黏液溶解剂的使用,也提出了如何正确地选择药物及雾化装置,从而更有效地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气道管理,以减少术后气道炎症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造福于患者。

上一篇:汗蒸房广告词下一篇:玩爬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