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年代》观后感

2024-04-19

《开放年代》观后感(精选5篇)

篇1:《开放年代》观后感

《开放年代》观后感

纪录片《开放年代》共有五集,我看了前两集,“融入世界”,“开放的代价”。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有了更多的了解。

入世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促进了改革,也促使真正的改革开放发生。

开放,就是不再闭关锁国,不再固步自封,引进来,走出去,聆听世界的声音,也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而加入世贸组织是开放的一个典型代表。世贸组织,世界自由贸易组织,会员国之间能进行绝对的自由贸易,大大的开拓了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与国之间的限制减少,大家都要遵从更高的规则要求——世界贸易规则。要想在这个大环境下生存发展,实现强国的梦想,就必须接受它,适应它,融入它,运用它。

为了加入世贸组织,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谈判,付出了这么多,就要大大的发挥与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优势。这一点中国人做的还行。从很多方面可以发现,比如大量的中外合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在国内为国人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企业不再都是国家控制,个体经济大量涌现,创业热情高涨。中国成为了继美国,日本之后的又一世界制造业中心,港口吞吐量排在世界前列,中国的商品每天都发往世界各地。“Made in China”随处可见。这正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廉价,产品成本低,土地资源广等优势。

政府怀着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引进了大量外资企业,但通过十年的发展,我们的目的实现了吗?我们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了吗?我们发展起了自己的黄金品牌了吗?没有,还是没有。结果反而是国外品牌深入中国人心,稳扎中国市场,甚至有的中国原有品牌企业也在激烈的竞争下,或倒闭,或被收购,或改行专业。这就是一直存在着的问题,即怎样在开放与产业保护之间进行博弈,在竞争中求发展。

在开放过程中,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受到国外品牌的冲击,出口贸易在国外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纪录片中的那个紧固件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要真正的融入世界,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与改进。政府需要在政策与立法上做出改进。在不违背世界的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更多的为中国人着想,为中国企业谋利益,防止垄断,破除垄断,营造一个好的经济环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习国际法规,更要运用国际法规,它不仅是别人挑毛病,找麻烦的依据,同时它也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权益,为自己说话的有力武器。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就看你如何去趋利避害,获得最大的好处。面对一个新事物,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害怕、不作为、退缩,都只会让我们败得更快,更彻底。只有保持一颗清醒理智的头脑,满怀信心,去面对,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反应。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巨大的变化,有的外国企业抓住了这个机会,早早的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例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大开中国人的眼界,原来东西可以这样卖啊!既然国外的特色品牌能很快地进入中国,那中国人是不是也时刻关注形势的变化,并提前做好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准备呢?应该是没有吧!我们现在有享誉世界的特色品牌吗?我们把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发扬出去,成为世界人皆知的中国人的骄傲与带名词了吗?没有。我们不断地受到外来的冲击和阻击。

为什么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突如其来?明明中国为了入世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大家不都知道了吗?但人民群众都知道了吗?都知道入世的意义与挑战了吗?提前有做好了心理准备了吗?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基本的计划,基本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十年后找不到自我价值吗?还是仅仅看G D P的增长。在我看来,原因是政府没有与人民做好沟通,政府派出人员辛辛苦苦为入世做努力,人民呢?两者做不到心意相通,政策不透明,命令不能快速准确的从中央到地方到各个单位甚至到个人。国家的计划人民不知道或不关心,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者都不满意。

据说日本人做长远计划到两百年以后,那我们呢?不是说让给国家政府事无巨细的都为我们操心,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在一些重大的具有转折与跨越意义的行动与事件上能给人民打好预防针,有一套真正为人民着想的计划。不至于让大多数反应慢的人被残酷的打击和抛弃,毕竟太多的人不行了,没跟上节奏了,影响就大了去了。

总之,开放是好的,能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自己,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计划与目标,不能太被动,不能做独行侠,政府与人民要保持通话。

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李冬丽2012年10月4日

篇2:《开放年代》观后感

这是一部中国电视媒体纪念中国“入世”十周年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纪录片,也是2011年最值得关注的财经类纪录片力作。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关注祖国经济发展是我们祖国新青年的必修课,积极建设和维护祖国经济新体制更是我们未来义不容辞的责任,看了《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后,我对中国入世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了更客观,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我的世界经济课程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一集是《融入世界》,记录了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艰辛。中国入世是个何等正确的决定,我们生活在这里,一切有目共睹。而这之间的艰辛,我们上一代的领导人是尝尽了的。朱镕基总理一句话道出了入世的艰辛“我们谈入世谈了13年,从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终于,我们再也忍受不了与美国之间的不愉快的谈判,以强硬的态度博得了好的结果,同时也减弱了欧美对中国的歧视。

然而入世之后,我们的经济发展也并不如所想的那么顺利。要想从世界经济中获得好处,那么大家必须遵守同一套游戏规则,我们的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体制不那么相符,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为实现世界贸易而做出改变,中央政府甚至在宪法上做出了改变,这足以表现我们入世的决心,随后,各地政府也相应对法律做出了调整以适应世界经济。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从这时候起,我们开始谈人权了,法律关系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牵制着生活质量,都说明我们入世改变的不只是中国经济,这是关系到中国人民生活各方面的需求,推进了社会发展,这为我们能长久地与世界合作下去奠定了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多家外贸企业也凭借自己的优势与能力在国际上取得了相应的地位,但是这对我们的企业发展是否真的有利呢?

再仔细回顾这十年历程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典型案件。以低成本著称的中国制造,在一些欧美人的眼中,不免有低价倾销之嫌。2003年,中国彩电被美国公司以涉嫌倾销为由提出诉讼,于是乎,美国就征收了高达75%的反倾销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国,同样,由于中国劳动力低廉,货品低成本,在2009年欧盟为了反倾销保护本土利益,向中国紧固件征收了高达85%的反倾销税,这使得我们的公司出口量大大减少,而这背后关系着几千万人的工作。我认为中国在入世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但是中国会更有信心面对这些问题,使我们真正与世界接轨,在世界这个大市场中获取市场经济的最大收益。

第二集《开放的价值》从宏观的,长远的角度说明了开放对中国的价值,客观地揭示了中国政府当年的不妥当的做法。开放的意味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像当年在小县城上学,觉得世界就是这么小,自己很优秀毋庸置疑,但是来到了大城市,发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优秀的学生,通过外来者的侵入让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秀也许就不值一提。中国在面临开放的纠结中,就像这样的心态,开放需要面临的挑战就是外来企业对本土企业的压力,外来的更好的对本土的不够好的的压力。这样的反逼迫才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成长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很多企业都成功地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了重围,当年的担心不仅没有到来,反而是中国的企业压向了全世界。遗憾的是,我们走了十年才发现这个问题,当年对开放有限制的决策,对于银行,证券之类的行业采取的保护措施让这些企业呆在温室里,没有经历面对全世界优秀企业的挑战,现在是只有字面的达成。

本集中重点讲述了汽车行业,影视行业与超市行业在中国开放后的发展。中国汽车在质量上的发展飞速,我们的国产车也越来越受到外国友人的好评,甚至承接了英国伦敦街头的象征性出租车制造,这充分表现了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的电影行业也在前进,开放前,大家对电影不够热衷,经典作品的辛苦制作似乎也不受大家关注,直到国外影视入驻中国,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人们喜欢的这样的电影,这样的观影方式。我想我们缺乏创新意识与关注人性化意识,如果没有开放,中国的进步的梯度不知会拉多长,而开放带给我们同种理念与规定下的不同思维的博弈则打开了我们心中紧闭的大门,这样的机会是需要把握的,于是,我们的电影行业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在“群狼”中尽力站起,快速地发展着。我作为一个小市民,以为超市就像百货商店一样,应该是本来就有的,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才知道,这样一种经营模式也是人们深思熟虑的得到的结果。国外引进超市带给中国人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对方获利的基础是中国庞大的市场,中国获利的是中国市民生活的便利与市场的成长。

总而言之,一些纪录片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这一系列纪录片却能带领我了解中国市场宏观的秘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国际化的视野来看中国的原因吧。这部纪录片以大众化的视野来诠释比较专业化的经济知识,同时每一集都是以个人的角度讲一个小故事,将人引入背后的宏观的经济背景,这样就显得浅显易懂。《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是一部我比较喜欢的纪录片,我希望老师能推荐更多这样的片子供我们学习与欣赏。

《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

观后感

篇3:《开放年代》观后感

小时候看的电影,以战斗片居多。象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杜鹃山什么的,其次就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影片了,那些影片现在大部分不记得片名了,只记得青松岭、海港、艳阳天等有限的几部。那时候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电影就是主要的娱乐形式了。十里八乡的,无论哪个村放电影,周围村子的人都赶了去,即使是重复的,也是乐此不疲的看。有些片断,因为看得多,竟成了当时的流行语言。象什么“搜索队,搜索队,打起仗来往后退”,还有“老九不能走”、“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等等,若干年后再提起,同龄人仍然觉得很亲切。不仅看,我们那时候还排演片断,也没有什么剧本,大家都是凭记忆先写好词,然后又七嘴八舌头的在一起纠正,每次也都把词记得八九不离十。记得学校组织排演过《智取威虎山》,当时有一段对白,座山雕问杨子荣“脸怎么红了?”杨子荣答:“精神焕发!”座山雕又问“怎么又黄了?”杨子荣答:“防冷涂得蜡。”可是那天演杨子荣的同学有些紧张,当扮演座山雕的同学问“脸怎么红了?”的时候,他一紧张回答:“防冷涂得蜡。”把后面的提前面说了。扮演座山雕的同学一看错了,却不知道怎么补台,仍然接着问下句:“怎么又黄了?”扮演杨子荣的同学这才意识到前面说错词了,可是还得硬着头皮接着往下演,只好临时编了一句词:“又涂了一层蜡。”当时台上台下那个笑啊,戏也演不下去了。直到现在同学聚会,一提起这件事情还乐个没完。

农村那时候放电影,可没有现在这个条件,基本都是露天电影。找一片空地,立两个木杆子,再把幕布挂在木杆子上,准备工作便基本就绪了。放电影的消息是不用通知的,早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兴奋的孩子们晚饭顾不得吃,早早地搬了板凳去占据有利地形。那时村子里还没有通电,放电影必须要一台发电机,在乡村静寂的晚上,当发电机的轰鸣宛如惊雷滚过,白亮的灯光刹那间刺破暗夜的长空,昏昏欲睡的村庄顷刻清醒过来,社员们从各自狭小的院落浩浩荡荡汇聚到放映场地,场地顿时热闹起来,调皮孩子的打闹声、父母焦急寻找孩子的叫喊声、青年男女的嘻笑声等各种杂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那个特定环境下的交响乐。电影放映过程中也难得有安静的时候,常常为了电影中的一个情节争吵不休。那时的电影都有一个规律,浓眉大眼的一定是好人,贼眉鼠眼的一定是坏蛋,生产队长一律是抽着旱烟袋的骠悍大叔,穿黑绸马褂的铁定是汉奸……特别是小孩子,看电影最大的快乐就是看谁能第一个指出潜伏的坏人,正确率基本高达百分之百!换胶片的时候,调皮的孩子们常常钻到机器前,在机器发出的那屡白光前做各种各样的手势,看着手势放大数倍成像于宽大的屏幕上,发出惊奇的欢笑。也有淘气的孩子爬到周围的树上,吹着凉风观看。这时候,担心的是大人,时不时的要呵斥几句,生怕孩子睡着了掉下来摔着。但事实证明大人的担心是多余的,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娱乐,偶尔放一次电影如同过年一样令人兴奋,怎么有可能睡着呢?

后来去了微山县城上学,再看电影就去电影院了。那时票价很便宜,大部分都是一角钱一张。不上晚自习的的时候,我们就常常溜到电影院去看电影。除了上课,电影仍然是我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学校也常常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不过说教的内容居多。而且,回来还要求我们写观后感,实在没有了看电影的乐趣。电影院那时候很牛的,一场接一场的放,里面瓜子、食品袋满地都是,根本没有人打扫。设备也很简陋,是那种又凉又硬的木头椅子,有些还是坏的,偶尔碰到了,要求影院工作人员给调换一下座位,遭到的常常是斥责,根本就没人理会你的投诉。但就是这样的条件,电影院常常人满为患。后来参加工作,常常有关系单位送票,同科室的一位老大姐,娘家是电影公司的,隔三差五的带着我走后门去看内部片,当时对她是既羡慕又感激。再后来,电视开始普及了,我的兴趣转到了看电视上面,感觉看一场电影,情节太简单,不如看电视连续剧来得过瘾。加之工作繁忙,渐渐地,电影院就去得少了,电影开始淡出我的生活。偶尔去一次,偌大的电影院也只有稀稀落落的十几个人,气氛寂寞而又冷清,再也找不回当年看电影时候的渴望和兴奋。

篇4:《摩登年代》观后感

其实不太好评价《摩登年代》,本片会让很多抱着看《泰囧》式爆笑喜剧片的观众失望,因为该片喜剧成分浅尝辄止,更多还是从小人物的悲惨境遇和父女亲情入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摩登年代》讲述一个骗子与从天而降的“女儿”行走江湖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亲情为切入点,将魔幻、喜剧与情感进行巧妙融合,父女搭档一唱一和的配置,以同类作品为参照模板,本片既有《非常主播》的搞笑,《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温情,温情要明显大于搞笑成分,这就是本片所要给观众呈现的效果。

徐铮是一个很有志向的演员,当年主演《嘻游记》之后,在微博上向观众致歉,许诺从此不再拍烂片,从《人在囧途》、《搞定岳父大人》到票房称霸华语影坛的《泰囧》,至今这个诺言似乎没有被打破。《摩登年代》也未让徐铮食言,这部笑料不如预期,但亲情却超出预期的电影固有缺点,但不是烂片。

《摩登年代》的名字很明显在致敬卓别林的名作《摩登时代》,其实该片更像其另一部作品《寻子遇仙记》。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魔术的虚幻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有一丝童话般的色彩,然而这个童话是不完美,一个到处行骗的三流魔术师的惨淡神话,莫名其妙出现的小女儿的纯真天性,成人与孩子格格不入的世界观,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正是魔术。这个桥段不仅让人想起来两部作品,其一是法国动画大师的名作《魔术师》,其二是北条司的经典短篇漫画《天使的礼物》。本片与这两部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始终在牵动着观众的内心,父女二人面临生活与事业的压力在厦门街头流浪,体验着他们最艰辛最酸楚的底层生活里伴随着爱的温意和感动。而这一部分编导采用含蓄的手法,通过一些惹人发笑的幽默来展示底层生活,典型的卓别林式“苦中作乐”的手法,观众的心情也会随着电影的情节而上下波动。

所谓过程是悲惨的,结局是圆满的,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是所有亲情片中一贯采用的方式,正当观众认为徐铮饰演的欧大卫会为了女儿、为了自己的事业最后绝地反击,在所有人面前完成一场旷世的魔术表演时,但电影后半部分的走向却没有如观众猜测的那样,魔术表演失败,父女之间出现裂痕,事业人生双重失败,而电影真正的结局却让人眼前一亮。

正如《天使的礼物》与《魔术师》那样,电影的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结尾桥段照应开篇,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结局,可谓皆大欢喜,却不乏现实笔触,魔术是虚构的,现实世界却是真实的,虚幻与真实的交织,演绎的是残酷与温情并存,绝望与奇迹同生。

篇5:《觉醒年代》观后感

新文化运动之前,陈独秀是一位激进的革命党,曾经和蔡元培一起在上海研制炸药,密谋炸死清廷主要领导,发动革命。无奈,那个时代的革命者无法摆脱屡战屡败的命运。众多优秀的革命者牺牲了,如秋瑾、林觉民等;也有人觉得国家无药可救,民众愚昧不堪,悲愤自杀,例如蹈海自杀的陈天华。

后来民国建立了,可胜利果实却很快被北洋军阀窃夺,革命者又发动了二次革命,仍然是无情的失败。这不能不使人抑郁乃至丧失信心,怀疑中国到底还有没有前途。就连文化革命的闯将——鲁迅,当时心头也是一片乌云,躲进小楼抄了四五年的古碑帖。

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流亡日本。痛定思痛后,他觉得的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国民素质太低。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再努力也无法唤醒沉睡的群众,即使建立了共和,也会复辟,革命自然无法成功。

于是他抱定宗旨,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要改变思想,须创办杂志”。在《新青年》创刊时,陈独秀就申明:“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由此,他以《新青年》为阵地,开始了改造国民思想的战斗。并且他坚持“二十年不谈政治”,要集中精力搞文化宣传,这一点与后来加盟《新青年》编辑部的胡适博士不谋而合。

可是,陈独秀后来为什么又食言了,开始大谈特谈政治?

影片中给出的原因是北大学生上街公开宣称新文化,反对儒教的三纲五常,被警察以“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抓捕。真实的历史我们不得而知,但不谈政治就无法将新文化运动继续推进却是事实。

因为搞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这就是政治的一部分。当它尚没有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统治时,可以不受阻挠地搞文化宣传。但是革命就是要扰乱旧社会的“治安”,就会招来反对。随着新文化运动推进越深,同旧思想以及旧势力的冲突就越大,矛盾就越难以调和,不得不采取“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

不谈“政治”不行了。

马克思说,任何时代主流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怎么能允许你宣传自由民主?统治阶级不是傻瓜,当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他们的统治时,他们就用手中的权力对其进行压制。

所以,单纯的学术研究是不可能的,它或者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为被统治阶级呐喊。如果像胡适或者像陈独秀最初设想的那样,“二十年不谈政治”,《新青年》或者是被政府收编,或者是成为无关痛痒的学术刊物。

那么,政治究竟是什么呢?

政治是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是阶级斗争的集中体现。

所以,反动的统治者拒绝人民谈论政治,或者只允许跟着官方的调子谈政治。因为他们在利用手中的权力压迫人民,还要在思想上奴役人民。不让老百姓谈政治,就是让大家永远跪着当奴隶。

但是陈独秀之前搞的 “政治”和革命为什么统统失败了呢?为什么革命义士的血没有唤醒广大的民众?

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依靠少数人搞暗 杀,即使像俄国民粹派那样干掉了沙皇,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头子来统治。再比如,孙中山依靠军阀反对军阀,而不是去发动人民群众,也是屡战屡败。这其实是英雄史观的反映,真正决定历史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陈独秀包括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志士,他们搞得是精英的“政治”,而不是平民的“政治”。

革命不能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群众自然冷淡回应。可是,等到共产党成立后,发动了土地革命,亿万农民的革命热情就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而且爆发出巨大的革命威力。这是因为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

政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特 权,共产党人搞得政治应当是符合群众利益的政治。人人都应该来谈政治,人人都要敢于说话,因为你来谈论政治,就是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人人都来谈论政治,一个民族才有希望。

所以说,不是不谈政治,而是要学会正确地谈政治。

自然,同统治者唱反调,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不能不艺高且胆大。民国的著名报人邵飘萍和史量才都死于“谈论”政治,但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只能尽量做到既能杀伤敌人,又能保存自己,还能扩大群众基础。就像鲁迅先生那样,在国统区安然无恙地战斗了十年左右。

一旦政治宣传在群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批判的武器就会化作武器的批判,头脑被武装起来的群众将拿起武器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五四运动,一次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群众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宣传下诞生的。

上一篇:阳离子PDMDAAC改性粉煤灰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下一篇:w开头w结尾的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