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装饰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2024-05-03

某装饰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精选6篇)

篇1:某装饰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某装饰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它山之石 2008-03-24 14:09:35 阅读855 评论1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基本情况

吉林省某装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5月8日,注册资金60万。主营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具有建设部门颁发的三级资质。主营业务分为“工装”和“家装”两部分。该单位04年申报收入265064元、申报营业税7951.92元;05年申报收入355278元、申报营业税10658.34元;06年1至7月申报收入

576972元、申报营业税17309.16元。企业所得税属于国税局征收。

二、信息采集

通过采集该单位的信息,了解到该单位以从事“家装”业务为主,并且每从事一项业务都签订合同。根据“装饰行业评估数据信息采集表”和“从业人员调查表”上的信息显示,该单位从业人员仅为4人,并且合同

在会计处保管。

外部信息:在确定评估对象之后,我们首先调查了几个物业小区(长春明珠、太阳世纪居、南郡水云天……),通过个别物业公司提供的装饰装修记录显示,仅长春明珠小区内05年由该单位装修的就25户。

三、疑点分析

1、该单位具有建设部门的装饰三级资质,而建设部门规定,具备装饰三级资质的企业年工程量必须超

过50万元,否则将影响资质的年审。而该单位04年、05年收入分别为26万元和35万元。

2、该单位的账面显示,该单位04年、05年收入全部为从事“工装”业务的收入。而通过该单位的信息采集,发现该单位主营为“家装”业务。在会计处调取该单位合同全部为“家装”部分,并且了解到该公司有项目经理32人左右(内部称工长),从理论上讲这些项目经理都应该有工程的,据此推算每个项目经理所做的工程额度不应仅为1万元左右。

3、通过对物业小区的外部信息调查显示,该单位05年为长春明珠的业主装修25户,虽然没有装修

金额,但25户的装修费用理应超过05年全年收入35万元。

在南郡水云天我们了解到该单位7月份就在10栋、11栋进行了5个业户的装修,而该公司这期间申

报收入仅2万元。这与“行业数据信息采集表”上的数据相差甚远。

4、我们在采集该公司数据,填写“行业数据信息采集表”时发现该公司有两处营业场所(一处为吉发广场、一处为太阳城),而对这两处地点同时调查时,发现有两个会计,而且都是从事记账业务的,有此可

初步推断该公司存在两套账。

四、约谈取证

根据以上内外信息的比较分析,决定对其中一名会计进行税务约谈,同时调取相关证据。在调查该单位资料时,从该会计处取得已填开收据60本、04年至05年的内部账本9本,记载收入的台账3份。通

过上述资料,该单位会计及法人承认有部分收入开白条收据,不入账不交税的行为。

五、评定处理根据上述信息,以及约谈取证,经分局纳税评估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后,确定该公司隐

瞒收入,有偷税嫌疑,依法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篇2:某装饰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字数:3338

来源:财税前沿 2010年3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一、内容提要

某药业有限公司为一制药企业,主要生产猴耳环消炎胶囊和复方木芙蓉涂鼻膏两种产品。2006年1季度以来该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实现税收呈明显下降趋势,2006年4月11日被××县国税局列为重点评估对象。县局成立分管局长任组长,企业责任区税收管理员、评估业务分管科长、综合业务科科长等任组员的评估小组,以税负分析为中心,以收购农产品进项抵扣分析为重点、以产品品种结构及原材料库存数量、生产能力和产品销售量分析为基本点、依托计算机设定的评估指标,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展开分析评估。至7月24日,历时三个月的评估处理终结,对某药业有限公司共追缴税款、罚款、滞纳金计55.69万元。

二、案例介绍

(一)分析选案

1、选案背景。制药行业既是龙里县的支柱产业,也是全县财源建设的重点行业。但2006年1?3月以来制药行业税收大幅下滑,同比下降471.32万元,降幅达169.28%,剔除国家大政方针(如治理商业贿赂)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下降仍然很大。县局决定选择部分制药企业,以纳税评估的方式进行解剖,以查清行业税收大幅下滑的原因。同时,负责制药行业税源管理的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管理中发现部份制药企业各月进项较大,存货余额较高,在存货较多的情况下,仍持续购进大量原材料,由此把该企业纳入了评估范围。

2、对象筛选。××县国税局开发的纳税评估软件在按照设定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增值税税收负担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存货周转率、应收(付)帐款变动率8个评估指标对贵州省龙里县某药业有限公司进行自动评估分析后,发现有二项纳税评估指标异常,其中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远高于全省中成药制造业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60%)的预警值,农产品收购发票所列进项税额与所有进项税额之比高达98.76%,经过批准将该企业确立为评估对象。

3、疑点分析。××县国税局按照上级局公布的关于中成药制造的8个纳税评估指标,采集了基期、评估期相关收入费用、利润,存货、原材料耗用,应收应付款项等数据,经过细致的数据对比和审核分析,发现该药业有限公司2006年2月份的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为98.76%,远远高于省局发布的60%的预警值。进一步调查,该公司2006年1-2月收购中药材猴耳环叶(干枝)11671公斤,价值826306.8万元,涉及进项税额107419.884元,采购农产品数量金额巨大。而据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显示: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正常,也未研发出任何新产品,为何需采购如此多的农产品呢?为此,审核评析人员质疑该企业可能存在虚开虚抵农产品收购发票及税负偏低的问题,决定对其进行约谈,并拟定了约谈提纲,发出了《税务约谈通知书》,指出异常涉税指标,要求企业对评估初步确认的问题进行自查,一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约谈举证

为摸清该企业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偏高的原因,按照纳税评估工作业务流程,2006年4月15日管理人员首先对该企业财务总监兼会计主管李某进行了约谈,要求其对疑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及详细的说明。在约谈举证中,纳税人的陈述说明不仅未能消除疑点,反使疑点加剧,纳税人一接触到重要的,实质性的问题或推委搪塞、顾左右而言他或吱吱唔唔、东扯西拉,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提出的分析疑点和质询问题也不能提供相应举证材料,导致约谈没有进展。

(三)实地核查

基于税务约谈无法消除疑点问题和充分认定评估指标分析的可行性基础上,指出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指标的异常,企业的购进环节很有可能存在问题。经批准该局派出两名税收管理员有针对性地到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审核有关帐簿凭证。在实地了解到该企业由于没有中药材处理设备,其购进的中药材全部委托其他两家制药企业进行加工处理,为进一步搞清楚该企业实际购进的农产品数量,4月21日县局再派员到这两家受托加工企业调查核实其为该药业公司加工的情况,提取了相关证据资料。在对该企业农产品收购业务相关帐务处理记录及有关的会计帐、仓库帐、银行存款日记帐、现金日记帐等证据材料的检查中,发现纳税人在农产品的购进和抵扣方面存在严重问题:①仓库帐与实际库存不符;②仓库帐与会计帐不符;③委托加工业务帐与外调取得证据资料不符;④会计原始凭证存在严重逻辑错误,销货人收款收据时间早于现金支票时间;⑤农产品质检报告反映的农产品来源地和农产品收购发票上反映的农产品来源地不同。初步判定该企业存在涉嫌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虚抵进项税额的嫌疑。

(四)评估处理

根据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稽查部门处理。我局税源管理股于4月28日按程序将该案源移送县局稽查局进行查处。稽查部门依法对该企业下达了处理处罚决定书,于7月24日查结该案,稽查结果表明该公司2005年?2006年3月间存在虚开虚开农副产品收购发票行为,涉及金额264.69万元,偷税34.41万元,追缴税款、罚款、滞纳金共计55.69万元。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征管漏洞制定《征管建议书》反馈相关税源监控岗。

三、评估建议

1、构建企业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形成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有效案源,税务稽查保证纳税评估疑案的有效落实。该案中,开展纳税评估之前4个月纳税人申请抵扣农产品收购发票34份,涉税金额132.64万元,抵扣进项税额17.24万元,开展纳税评估之后4个月纳税人申请抵扣农产品收购发票份税为0,入库增值税款是开展纳税评估之前的2.59倍。

2、税收管理员须采取多种途径、形式提高与管户税源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的获取能力,最大限度占有评估所需的有用信息,了解行业特点,熟悉行业财务制度,掌握行业税收政策。

3、建立农产品收购发票管理长效机制,防止虚抵进项税额。一是严把用票资格审核关,对农产品开票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严格把握,加强跟踪监控。二是严把抵扣关,对农产品收购凭证实行“先审核、后抵扣”的办法。先审核,税收管理员在纳税申报之前,对纳税人当期准备申报的农产品扣税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全面审核,事前控制;后抵扣,经税收管理员审核无误的农产品扣税凭证准予抵扣进项税额。

4、探索科技之路,增强查找疑点问题、筛选对象的及时性和实效性,该案中,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上级局发布的中成药制造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及预警值自行探索开发的简单的纳税评估软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采集录入纳税评估所需涉税信息后,软件在纳税人申报期结束后,自动提示纳税评估指标是否异常,为审核评析人员指明了纳税评估的重点和方向。

四、本案点评

1、案例概述

本案选择制药行业中的低税负企业为评估对象,以税负分析为中心,以收购农产品进项抵扣分析为重点、以产品品种结构及原材料库存数量、生产能力和产品销售量分析为基本点、依托计算机设定的评估指标,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展开分析评估。

2、评估各环节的特点做法

在选案环节,结合同行业税负持续下降的趋势,依托制药行业设定的评估指标,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和人工分析筛选,选准对象。

在评估分析环节,运用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与上级局发布预警值相比对分析,找出涉税疑点。

在约谈举证环节,评税人员应在约谈前,拟定详细的约谈提纲,使约谈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这样,一方面找准切入点,让企业难以自圆其说,及时地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参与约谈的态度,从中可判断出企业存在问题大小的程度。

篇3:某装饰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涉税事项,问题,原因,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属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 行使管理、执法和服务等公共职能, 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涉及纳税事项上,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依法纳税意识淡薄, 使用收入票据混乱, 对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重视不够, 导致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甚至因此发生了偷漏税款的事实, 情节严重的还被加倍罚款。现就下面的案例分析行政事业单位涉税事项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税收检查案例分析

案例:2012年11月某省税务局对本辖区某行政事业单位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执行税法的情况进行纳税检查。在检查过程中, 主要采用了详查法和逆查法等检查方法, 审核了该单位的原始票据、会计凭证以及有关资料, 发现以下问题:

1、出租房屋场地租赁收入少缴房产税67, 218.15元。2009-2011年, 账面租金收入合计为560, 151.25元, 未按营业用房租金收入的12%计缴房产税, 少缴房产税共计67, 218.15元。

2、签订合同协议少缴印花税58, 823.16元。

(1) 截止2011年12月31日, 签订租赁合同金额共1, 968, 000.00元, 按租赁金额的1‰贴花, 少缴印花税1, 968.00元。

(2) 截止2011年12月31日, 签订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总金额为185, 485, 072.40元, 按承包金额0.3‰, 贴花, 少缴印花税55, 645.52元。

(3)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共签订图书采购合同协议总金额为4, 032, 136.95元, 按采购总金额的0.3‰贴花, 少缴印花税1, 209.64元。

3、其他业务收入少缴营业税金及教育附加31, 886.57元。检查发现:

(1) 2009年其他业务收入66, 200.00元, 未申报缴纳营业税, 少缴营业税2, 386.00元、少缴城市维护建设税119.30元、少缴教育费附加47.72元。

(2) 2010年其他业务收入571, 985.02元, 应交营业税22, 459.55元、城市维护建设税1, 122.98元、教育费附加449.19元。已交营业税8, 699.21元、城市维护建设税2, 946.57元、教育费附加872.08元, 少缴营业税13, 760.34元。

(3) 2011年其他业务收入690, 559.90元, 应交营业税31, 413.02元、城市维护建设税1, 570.65元、教育费附加942.39元, 地方教育费附加628.26元。已交营业税16, 581.39元、城市维护建设税1, 989.77元、教育费附加497.44元, 地方教育费附加331.63元。少缴营业税14, 831.63元、教育费附加444.95元, 地方教育费附加296.63元。

上述案例少交税157, 927.88万元, 如果按此计算罚款, 对单位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不仅没有节约资金反而增加了纳税成本, 由此, 行政事业单位的涉税事项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根据上述案例结合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税务检查暴露出的涉税问题, 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涉税项目的账务处理不真实。有的单位将涉税收入列入经费收入或者冲减支出, 有意无意中归避了纳税义务。如果将其他收入记入了行政事业收入, 不查看原始凭证根本无法从账簿上反映出应税金额, 给税务稽查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印花税的纳税事项概念模糊。上例中单位与供货单位签定的购销合同、建筑合同等均应交纳印花税, 但税负单位认为本单位使用的是财政资金, 购销合同和建筑合同的印花税均应由供货商和承建商交纳, 本单位不应该再承担印花税, 并且以前也从未交纳过, 也没有税务机关要求交纳。

3、发票管理不严谨, 存在非税项目和应税项目混用发票的现象。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税收费项目使用财政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和行政事业单位结算凭证, 而应税项目则应使用税务票据, 有的单位还使用收款收据, 导致发票使用混乱, 应税基数不真实。

4、房屋租金收入设置账外账的现象较为普遍, 有的单位将收入记入单位工会财务账上, 有的单位由非财务部门收取, 减少了相关税费。

5、处置不动产时不交税。对不需用的不动产进行处置时, 未缴纳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以及地方教育费附加, 也未缴纳土地增值税和印花税。

6、没有设置“应交税费“科目, 也不做纳税调整, 不及时向税务机关报税, 存在饶幸逃税的思想, 只要不检查就不会发现问题, 就可能成功逃税。

二、行政事业单位纳税问题的成因

1、纳税意识缺乏。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不熟悉, 对应税收入不明确, 该扣除支出的不扣除, 该申报的未申报, 该代扣代缴的未代扣代缴, 造成税款流失。如承包费收入、租金收入应交营业税,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集资建临街门面, 年终时发放集资利息没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未按规定代扣代缴外聘人员的个人所得费等。

2、税法宣传缺位。税务部门对企业宣传的较多, 且执法较严, 而对行政事业单位宣传得少。宣传活动只停留在表面, 纳税事项没有深入细致地宣传和指导, 新税制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非预算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收人、店租收人等应依法纳税, 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没有宣传落实到位,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仍停留在财政预算拨款单位无需交税的“老皇历”上, 未按规定自觉申报纳税。

3、税务执法力度不强。行政事业单位纳税意识淡薄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加上税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偷税漏税的问题, 处罚不严, 甚至存在较严重的人情税, 致使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不重视涉税事项。

4、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各自为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检查一般由财政部门组织实施, 但财政部门的检查人员不熟悉税务知识, 只侧重于财务检查, 忽略了税务检查;而税务部门因行政事业单位涉税金额不大, 未与财政部门联合检查, 形成税务检查的盲区。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涉税问题的建议

(一) 增强纳税意识。

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 是国家的重要法律, 这种法律不仅是义务性的强制规范。依法纳税是公民、单位、部门的一种应尽职责,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 更应该自觉维护和遵守国家法律。增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的纳税意识, 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税收氛围和环境, 提高纳税收缴率, 充分体现财政再次分配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 加大宣传力度。

税务部门要向行政事业单位大力宣传有关税收政策, 组织力量对这些单位进行纳税辅导, 使其领导和财会人员正确掌握好征税范围、对象、程序等有关规定, 使其能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加强代扣代缴义务人的辅导培训, 推行税务代理等多方面举措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缴税的自觉性。

(三) 加强票据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财政部门提供的非税收入发票和税务部门提供的税务票据, 多种票据共存, 容易造成票据混用。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在领用, 核销发票的过程中要严格管理, 严格审查发票使用的规范性, 以防非税收入发票收取应税收入, 规避税收。

(四) 明确涉税事项。

税务部门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纳税鉴定.明确涉税事项, 定期对各行政事业位进行全面调查, 确定征免范围, 使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正确区分征免涉税事项, 并明确纳税程序, 做到及时报税, 足额交纳, 提高纳税管理水理。

(五) 加大处罚力度。

税务稽查的威慑力来自税务稽查执法力度, 特别是税务稽查处罚力度。税务、财政、物价部门联合执法, 加大税收检查力度, 防止税收流失。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税收方面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 决不人情执法, 看人执法, 尝罚要分明, 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六)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涉税会计核算科目和账务处理程序。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处于使用财政资金不纳税的老皇历上, 纳税意识不强, 导致会计人员在账务处理上也从不使用涉税会计科目, 在账务处理中很少有单位使用“应交税费”, 纳税情况混乱, 纳税申报较随意。财政部门应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设置“应交税费”科目, 并按税种设置明细分类进行核算, 规范涉税会计业务进行规范处理。

参考文献

[1]陶其高:公立高校涉税事务及处理[J].教育财会研究, 2009, (08) .

[2]蒋欣:浅谈行政事业单位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 2009, (1 0) .

篇4:某公司渠道管理解决方案与评估

关键词:渠道管理;解决方案;评估

1.总体解决方案

某公司销售组织和渠道商两方面改进调整。某公司自身销售组织管理与渠道选择以及管理相一致。在自身销售组织设计上,除了保留原有的办事处模式外,要增加设置行业渠道经理和库存商渠道经理两个团队。在渠道结构上,根据前面的分析要采用复合型渠道,采用选择独家结合选择分销的方式。

2.销售组织设计

设立行业渠道经理:对于一些重要行业,现在薄弱但未来要重点发展的行业,设立行业渠道经理。职责是了解行业特点、政策和发展趋势,整合设计资源,协调项目,推动拉动办事处或区域库存商跟进,对行业经销代理商或代理人进行直接管理支持,协同操作项目。

设立库存商渠道经理:职责是对于各区域库存代理商,制定规范协议,并协调销售部业务人员和办事处共同做好对区域库存代理商的管理,监督执行协议情况。对各区域代理商之间的冲突进行协调化解。这个职位是厂商和代理商联系的窗口。库存商管理渠道经理要引领各区域办事处和库存代理商的工作,发挥杠杆作用,创造合作伙伴和公司双赢。

3.行业经销代理商

行业经销代理商主要是对石油化工行业,选择其固有的供应商或中间人来合作。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沟通的精力和时间,也可迅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还可以规避货款风险。行业代理的主要内容如下:执行项目报备制度,有某公司行业经理统一协调设计院、业主、工程公司等多方面资源,并依据此项目参与的各渠道成员的贡献进行利益分配。行业代理商必须及时提交所负责的石油化工客户当年的适合某公司产品的设备采购计划、新项目计划和设备改造计划。每年根据综合情况设定年任务额度。经销代理产品以高压力、大流量的计量泵为主。某公司与行业代理之间不允许赊欠货款,必须全款到才能发货。如行业代理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特殊情况下,业主需要直接向某公司采购,则某公司需要把相应的利润返还给行业代理商。

销售部员工和驻外办事处继续对区域库存代理商的协议范围以外的客户开展直销业务。其主要目标客户群是大的用户,大的工程公司,化学品供应商,大的设备制造商等等,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设计院,大企业用户上,投入到相对比较高端,技术复杂的计量泵以及成套系统的销售上。

新的分销渠道如下图。

4.渠道管理政策

对于渠道的管理,以协议规定的双方责权利为基本框架来约束某公司和库存代理商和行业代理商的商业行为。库存代理商的任务按销售额和产品分解,按月按季度分解,及时监督完成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在协议也列明奖励和惩罚条款。对某公司的员工加强内部教育,及时与代理商沟通交流。对于串货行为,除了特别情况需要技巧性处理外,要严格管理,打消某公司自己人员和其代理商不劳而获的念头和侵犯他人利益的思想。

由于某公司的产品销售很多涉及到项目,而项目的特点在于,其包括的成员,如业主、设计院、工程公司等分属不同地区,这就需要制订专门的管理办法来协调管理项目运作。其重要原则就是先入为主,按项目贡献分配参与成员的权力和利益。由某公司确定最终分配方案,当然某公司首先要做到不与渠道成员争利,这样才能得到渠道成员的信服。对于不听从协调安排的渠道成员给予警告并责成承担相应的损失。

渠道商的选择标准上,除了对原有渠道、实力、技术水平、商业信誉等进行考察外,还要对其经营的理念思想进行了解,查看是否符合某公司的发展策略。

5.解决方案的实施评估

上述解决方案实现后,在实物流方面,由于大量的,低价格的计量泵有各地区库存经销商来销售,而这些库存经销商必须备有充分库存,这样对于某公司可以减少发货频次,对用户可以缩短到货时间。在所有权和付款方面,尤其针对石油化工行业比较苛刻的付款条件,通过行业代理商可及时拿到货款,规避风险。在谈判、信息和促销方面,由于各区域有库存商和二层经销商的参与,大大增加了客户接触面和接触质量,而某公司自己员工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重要的客户上,投入到合同额更高,技术更复杂的系统类产品销售中,也有精力去做设计院推广和重要的业主推广,以便在市场上形成拉动的作用。

改进后的复合型渠道,在长度和宽度上都有提高,大大增加了网络密度,能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也弥合了与竞争对手的渠道建设差距。这必将带来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提升,这也实现了某公司的目标要求。此外,由于采取的是选择性分销办法,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渠道冲突,也同时能给渠道成员一定的压力,促使其不断发展。

改进后的渠道比以往增加了行业代理商,增加了的库存代理商,增加了更多的二层经销商,复杂程度超越以前模式。这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更多的渠道冲突。另外,渠道的变革,对原来某公司自己的业务人员和办事处都将产生影响,也会发生更多的矛盾。对此,要在员工内部调整业绩要求和考核内容并加强教育,对外部渠道成员多沟通交流,设法在长远利益目标上达成一致。渠道冲突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只能尽量化解,事先规避。

篇5:某装饰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纳税评估案例

根据省局重点税源纳税评估的工作安排,由我局对xx酒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2011纳税情况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一、企业基本情况及纳税申报情况

xx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行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经营范围:白酒、玻璃制品生产、销售,登记注册类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注册资本315000000元。该公司于2002年成立,目前共有六个生产厂区,8000条窖池,35条灌装生产线,年生产量10000吨左右。其中,六厂为新建厂区,建设工程刚刚结束,已经调试生产, 新增加窖池3000多条,14条灌装生产线,六厂工程进行外包建设。本次评估涉及税种: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

增值税:2010,销售收入102301万元,应纳已缴税额6578万元,税负率6.43%;2011,销售收入121942万元,应纳已缴税额6018万元,税负率4.93%。

消费税:2010应纳消费税23319万元,税负率 21.66%,2011应纳消费税27565万元,税负率21.56%。

企业所得税:2010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914万元,销售毛利率为38.6%,所得税贡献率0.89%,2011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1184万元,销售毛利率为35%,所得税贡献率0.97%。

二、案头分析及疑点核查

1、关注销售毛利率下降及增值税税负率下降:

2010年销售毛利率为38.6%,2011年销售毛利率为35%,下降3.6个百分点,2010年增值税税负率6.43%,2011年增值税税负率4.93%,下降幅度23.3%。通过比对分析,评估组认为企业可能存在虚增进项税额、销售货物未确认收入或未不及时确认销售收入、低价销售等问题;

2、分析企业财务报表:

2011年年初存货4.9亿,年末6.7亿,与年销售10亿的规模相比其占比是不合理的;应收票据年初2011年年初2.4亿,年末3.7亿,其他应收款2011年年初0.75亿,年末0.98亿,应收的款项都呈增大的趋势;

预收帐款2011年初1.73亿,年末4.58亿增加,本年增长近3亿,另外该企业存货数额也很大,结合存货科目一起进行联动分析具体核查采用预收帐款方式,核实发出商品时是否按规定确认销售收入,有无少计或延迟缴纳增值税;

在建工程2011年期末达到了2.6亿,企业在建工程规模较大,可着重核查企业是否有领用材料用于不动产在建工程和购进不得抵扣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抵扣的现象;

3、核实免税产品是否按规定做进项税额转出

大型白酒生产企业多以自酿原酒加少量外购酒液勾兑生产为主,而自酿生产工艺的副产品酒糟是很好的牧业饲料,由于酒糟饲料免征增值税,在销售实现后应计算转出耗用材料的进项税额,企业是否存在产出酒糟不按规定入账、少转出进项税行为;

4、核实消费税计税依据

很多酒类生产企业通过设立销售公司来规避消费税,而该企业同样设立独立的销售公司负责产品销售,评估组认为应核实企业是否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白酒消费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9]380号)的规定计算消费税.根据该规定,企业销售给销售单位的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计税价格高于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70%以上的,税务机关暂不核定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对于低于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按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对于高于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税;所以消费税计税价格是很多酒类生产企业筹划的重点,重点核实企业是否严格按文件规定计提消费税。

5、审核其促销方式。

白酒行业一般促销方法多样,促销力度大,核查有无用成品酒折扣、促销返利,或用于业务招待、职工福利等未计消费税问题,有无将白酒用于捐赠、广告、样品等而未视同销售提取销项税金;

6、关注收取违约金、串户罚款、保证金罚款处理账务方式。

审阅该公司与代理商签订的合同,对收取随同货物销售收取违约金、串户罚款、信誉保证金罚款应作价外费用计提销项税。重点核实收取违约金、串户罚款、保证金罚款长期挂其他应付款科目的情况;

7、资本化支出与费用化支出是否严格划分。

鉴于该企业处于扩充产能的高峰期,在建工程量较大,核实企业是否如实划分资本化支出与费用化支出。

8、计提工资是否如实发放。

评估人员在审阅相关材料过程中,发现企业计提的高管人员工资薪金数额很大,而高管实际薪金发放又与其业绩挂钩,评估人员认为应核实企业计提的高管工资薪金是否如实发放,存在的差额是否及时准确调整。

三、评估基本方法与核实情况:

评估组在通过案头分析确定上述八大疑点之后,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确定了以下评估方法:

1、先调取企业真实的申报及财务报表数据,核查数据的准确性。查阅库存商品明细帐,抽查个别品种核实真实的结余数,发现确有货物已出库,库存商品明细帐已真实记录但财务未确认销售收入的现象,企业解释是根据定单进行生产,经销商先预付部分货款,发货与收款有时间差,所以造成预收货款数额较大,我们明确:该部分属于根据定单组织收入,且已经预收部分货款,而且货物已经发出,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已全部转移给了经销商,根据增值税对于预收账款方式销售货物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应为发出货物的当天,企业未及时确认。

2、检查企业往来款项,特别检查应收帐款、应收票据科目,核查往来是否属实,是否在业务发生时就及时确认销售收入;经核实企业其他应收款下设的近十种不同名目的保证金:如合同保证金、价格保证金、促销品保证金、瓶保金等,逐一进行定性分析。各保证金年末余额总计达到2亿多元,企业解释这些保证金属于押金性质,如经销商终止合同会全额退还,与增值税核算无关,我们指出:对于与销售量有关,如促销保证金及瓶保金,先由经销商下订单时按订货量的一定比例支付,在第二期按该比例作为折扣冲减前一期的货款,属预付返利性质,应在收取当期确认收入,在实际退还时冲减;另外公司收取超过合同期限未退还的保证金,属于经销商因违约而承担的违约金,应当征收增值税。

3、检查在建工程科目,查看有无违规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经核实企业的在建工程明细账、原材料和低值易耗品贷方发出数,发现有基建部门领用记录,对照应交税金明细账发现这部分材料购入时已抵扣了进项税金;说明企业有领用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用于不动产在建工程的情况,另外,不动产在建工程一定耗用水电费,经核实,企业也未单独核算,未做进项税金转出处理;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外购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金不予抵扣;

4、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是否划分准确;通过核实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合同,发现合同有注明专门为基建部门的不动产在建工程的借款,再查看账务处理,发现利息支出的核算放在财务费用,而未反映在建工程的成本;企业没有正确划分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 ;

5、核实有无用成品酒折扣、促销返利,有无将白酒用于捐赠、广告、样品等而未视同销售提取销项税金;我们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员工、翻看凭证中餐饮发票、对部分经销商进行电话沟通等方式;核实企业有用于业务招待、职工福利等未计消费税问题。

6、查验消费税申报表,调取消费税计税价格明细计算表,抽取部分品种与销售公司的销售价格进行比对,发现有2种消费税计税价格只有销售公司对外销售价格的50%,按照文件规定,实际销售价格低于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的,按最低计税价格申报纳税;另外有部分品种销售部对外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时间达到3个月以上、累计上涨20%以上,企业没有上报重新调整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仍按原消费税计税价格申报消费税,减少了消费税计税基础。

7、实地查看企业酒糟销售处,取得过磅处的原始数据,确定酒糟真实产量,一方面便于划分免税酒糟应转出的进项税额,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生产工艺,为推算企业原酒产量提供依据。经实地核实,企业放弃了免税权,选择了缴纳增值税,抽查了企业的过磅台账,企业全部计销售收入并计提了销项税金。

8、通过企业实际工资发放表与计提工资进行比对,尤其关注高管的绩效工资、年底分红等发放金额、时间;经核实,企业的高管的绩效考核有很多未兑现,实际未发放,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也未做纳税调整。

四、评估结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规定,该公司2010年及2011年共计补缴增值税7825026.36元,消费税4484184.87元,企业所得税2712332.59元,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将税款及滞纳金自查入库,并进行了相应的帐务处理。

五、评估建议:

通过以上评估案例,为加强税源,促进税收征收,达到对白酒生产企业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目的,拟建议如下:

1、关注各性质的保证金,区分不同性质区别对待 对于白酒行业品种繁多的保证金,应认真研读经销商合同,区分不同性质,公司收取未退还的经营保证金,属于经销商因违约而承担的违约金,应当征收增值税;对其已退还的经营保证金,不属于价外费用,不征收增值税。

2.加强白酒消费税计税价格监控、管理

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由白酒生产企业自行申报,税务机关核定,对于已核定最低计税价格的白酒,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或下降时间达到3个月以上、累计上涨或下降幅度在20%(含)以上的白酒,税务机关应重新核定最低计税价格。由于企业未及时上报数据,导致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未及时调整,所以白酒消费税计税价格的不仅企业要自觉申报,当地税务机关也需要跟踪管理。

篇6:某装饰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增值税纳税评估案例

——陕西省国家税务局

一、内容提要

西安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10日,2003年8月7日申请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3年9月1日批准纳入防伪税控。税收管理员在对辖区一般纳税人申报资料进行初审时,发现该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税负下降幅度很大,2005年10月被碑林区国家税务局列为重点评估对象,纳税评估岗位人员会同分管税收管理员运用相关比率、相关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其实施评估。2005年10月21日移送稽查局,11月3日,稽查处理终结,该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76份,抵扣进项税额839635.19元;隐瞒销售额582439.57元;错用税率少申报销项税额86681.89元。经重新核定,该公司少缴增值税共计772645.55元。

二、案例介绍

(一)分析选案

2005年10月,某局税收管理员在对辖区一般纳税人申报资料进行初审时,发现XX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税负下降幅度很大,与该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不符,随即将这一情况提供给纳税评估岗位人员。评估岗位人员在与综合征管软件查询核对后,根据该公司报送的财务报表和综合征管软件中相关涉税信息资料进行了案头分析,发现该公司税负率明显低于本区域同类行业税负率预警值,于是将该公司作为纳税评估对象,决定对该公司2005年1月至9月期间的纳税情况进行重点评估。

为了确保评估工作有序进行,对评估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评估人员首先对企业税务登记、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及申报纳税等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该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10日,经营范围:炉料、金属材料、化工产品(化学危险品除外)、矿产品(国家专控除外)、电力设备及配件、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的批发、零售以及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计算机软硬件、五金工具的销售。2003年8月7日申请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3年9月1日批准纳入防伪税控,最大开票金额为:十万元,月最大购票限量为:二十五份。

2005年1月至9月期间实现销售收入9,576,831.60元,申报销项税额1,253,200.80元,购进货物金额9,638,900.00元,进项税额1,488,751.94元,实现应纳增值税额17,136.01元,期末留抵252,687.15元,本期库存商品出库8,129,291.63元。2004年1月—9月申报销售收入12,943,184.20元,进项税额1,259,903.28元,上年留抵9,008.55元,已纳增值税426,381.96元,本期库存商品出库10785986.83元。

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在了解该公司相关情况后,决定对该公司的申报纳税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1、对相关比率进行分析(1)税负率分析

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在了解了该公司相关情况后,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决定对公司的税负情况进行测算。

通过对该公司2005年1—9月税负率进行分析,该公司税负率明显偏低,仅为0.18%,而2004年同期税负率为3.29%。该区域同行业税负率预警值为2.03%—3.42%,2005年1—9月该公司税负率低于预警值1.85个百分点,同时与2004年1—9月税负率相差3.11%,税负相对值仅为0.05。

(2)销售额变动率分析

税负率明显偏低,公司的销售情况又怎样呢?

该公司2005年1—9月销售额为:9,576,831.60元,2004年1—9月销售额为:12,943,184.20元,销售额下降明显。

销售额变动率为:

(9,576,831.60 —12,943,184.20)/12,943,184.20×100% =-26.01%。

销售额变动率为负数,明显低于该行业8.3%—17.5%的预警值。销售额变动率与税负率变动率同时低于正常峰值,企业是否存在抵扣方面的问题?

(3)进、销项税率分析 评估人员在翻阅企业有关资料时发现了新的疑点,公司的销售额明显减少,而公司的进项税金为何却在增加?进项和销项之间又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

该公司2005年1—9月,销项税平均税率为13.09%,进项税平均税率为15.45%,进、销项税率差异2.36%,高于该行业预警值0.87%。

2、对相关系数进行分析

(1)进、销项税额离散系数分析

企业进、销项税率之间关系异常,为了进一步核实,评估人员对该公司的进、销项税额之间的离散系数进行了分析。

该公司2005年1—9月各月份进项税额离散系数为27.3,而销项税额离散系数只有11.8,通过测算,评估人员初步判定公司在进项税金的抵扣方面可能存在问题。

(2)应纳增值税税额与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分析

为了进一步判定企业纳税是否存在异常,评估人员又对企业的应纳增值税税额与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进行了分析。

应纳增值税税额增长率=(17,136.01—426,381.96)/426,381.96×100%=—96%

商业增加值增长率=(1447539.97—2157197.37)/ 2157197.37×100%=—32.9%

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商业增加值增长率=2.92

该公司应纳增值税税额与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小于该行业弹性系数预警值3.94,企业可能存在少缴税金的问题。

3、对税源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2005年1月至9月份,该公司计税销售收入主要来源于铁精矿,2004计税销售收入来源仍然是销售铁精矿取得的收入,增值税税率为均为13%。

两年计税收入主要来源一致,可以看出企业主营的商品类型没有太大变动。

通过层层分析,评估人员产生了很多疑问:(1)是否隐瞒销售收入?(2)企业销售额减少,是效益下滑吗?如果是效益下滑,为何购进货物数量却在增加?

(3)购进货物数量在增加,企业的库存是否也同时增加?

(4)进项税率高于销项税率,会不会是企业申报时错用了增值税税率?(5)企业有没有接受虚开发票、骗抵进项税和扩大抵扣范围的可能?

(二)约谈举证

为了破解种种疑点,评估人员决定对公司相关人员进行约谈。

评估人员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并根据发现的疑点问题,拟定了详细的约谈提纲。但该公司法人代表及财务负责人都推说在外出差,派来一名一般财务人员前来约谈,该人员对约谈提出的疑问一问三不知。约谈的情况又一次加深了约谈人员的疑问:

法人代表为什么不露面? 是心虚,还是另有隐情?

企业是否真的存在很大的涉税问题? 下一步的评估重点应该放到哪里?

(三)实地调查

公司消极回避评估约谈,种种疑点又无法排出,评估工作一时陷入僵局。为了尽快核实企业情况,破除重重迷雾,评估工作按程序转入调查核实环节,评估人员决定对企业存货情况进行重点查实。

评估人员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了公司的货物存放地点,于是兵分两路,一路到其办公地点调取该公司评估期间的进项抵扣税票和已开具的销项专用发票清单,对其购进货物与销售货物逐笔进行核对,对该公司财务报表、现金、银行等相关账簿及现今流量情况作进一步的比对分析;另外一路到该公司货物存放地及钢材经营部进行实地调查。

经过调查核实,该公司存的有关涉税问题浮出水面:

1、该公司2005年1月至9月,该公司以销售铁精矿为主(增值税税率为13%),销售金额9,371,511.95元,占总销售收入的97.9%;销售钢材等(增值税税率为17%)金额205,319.65元,占总销售收入的2.1%。

2005年1—9月产品销售比例图 2005年1月至9月购进货物金额9,638,900.00元,抵扣进项税额1,488,751.94元。其中税率为(13%)的购进货物(精矿粉为主)2,000,001.18元,抵扣税额260,000.15元,税率为(6%)的购进货物577,358.52元,抵扣税额34,641.51元,两项购进货物金额仅占购进货物总金额的26.7%。税率(17%)的购进货物(主要品名为钢材)7,061,540.30元,占购进货物总额的73.26%,抵扣税额1,191,526.93元。

2、现金流量较大,以现金结算的购进货物占全部购进货物的82%。大额的商品采购不是通过银行结算而是进行现金交易,企业的采购工作似乎也不符合常理。

3、该公司于2005年7月9日租赁库房及销售钢材经营部(地址在西安材料总厂),但购进钢材业务早在2005年1月就开始发生了。第二路调查人员查询库存情况及出入库单据未得到配合,调查人员对未配合调查的情况作出了书面说明。

(四)评估处理

根据以上问题和评估经验,评估人员认为该公司涉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嫌疑,且数额巨大。同时,该公司对税务机关约谈采取消极回避态度,对库存查询完全不给以配合。按照评估规程的规定及相关程序,该局立即将此案件移交稽查部门进一步查处。

稽查部门对移送的资料非常重视,立即成立了专案组,顺藤摸瓜,查出该公司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76份,抵扣进项税额839635.19元;隐瞒销售额582439.57元;错用税率少申报销项税额86681.89元。经重新核定,该公司偷逃增值税共计772645.55元。随后,稽查部门将稽查的具体情况对税源管理部门进行了反馈。

三、案例点评

通过该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增值税纳税评估案例,我们进行了总结,启示是:

(一)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是强化税源管理的有效手段

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可以有效地利用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开展,借助纳税评为税务稽查提供针对性的案源和线索,通过税务稽查落实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发现的问题,保证评估疑案的有效落实,同时,评估与稽查反馈结果可以不断改进评估分析和税收分析工作。

特别是税务稽查作为纳税评估和税收分析的坚强后盾,能够有效解决评估对象对税务机关约谈及调查核实消极回避、不配合甚至进行阻挠等问题,不断强化评估的手段。

(二)“人机结合”是开展纳税评估的有效方式

所谓“人机结合”选户评估,就是税收管理员在纳税申报初审过程中,将发现的一些可疑户和可疑的问题,及时提供给评估岗位人员,作为当期纳税评估的疑点纳税人。评估岗位人员再根据计算机稽核对比参数的提示,最终确定当期评估对象。这样,可以更有效的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减少了单纯由电脑选户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使评估分析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采取这种方法,选户准确率较高。

(三)事先了解评估企业的全面情况是进行纳税评估的基础

评估人员要对评估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申报纳税情况以及所属行业和企业特征进行分析,了解行业特点,熟悉行业财务制度,掌握行业税收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在审核分析中发现疑点,做到有的放矢。

(四)约谈方式的正确运用是澄清和确认疑点涉税问题的关键

评税人员应在约谈前,根据评估分析的不同疑点问题,拟定详细的约谈提纲,使约谈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这样,一方面才能找准切入点,才能让企业难以自圆其说,及时地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参与约谈的态度,从中可判断出企业存在问题大小的程度。

(五)工作经验分析法是确定疑点问题的重要方法

上一篇:市管理局局长就职表态发言稿下一篇:年终教学评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