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难酬的诗词

2024-04-10

壮志难酬的诗词(通用8篇)

篇1:壮志难酬的诗词

壮志难酬的诗词

《猛虎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陆机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

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咏怀》

年代: 魏晋 作者: 阮籍

昔年十四五,

志尚好书诗。

被褐怀珠玉,

颜闵相与期。

开轩临四野,

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冈,

万代同一时。

千秋万岁后,

荣名安所之?

乃悟羡门子,

噭噭今自嗤。

《洛阳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蓟中作》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南海旅次》

年代: 唐 作者: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送僧元暠东游》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宝书翻译学初成,振锡如飞白足轻。

彭泽因家凡几世,灵山预会是前生。

传灯已悟无为理,濡露犹怀罔极情。

从此多逢大居士,何人不愿解珠璎。

篇2:壮志难酬的诗词

与陆游同时期的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和陆游一样,是一名坚定的反投降、反妥协斗士。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豪迈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他对起义部队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瓦解和调集兵力、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是他们重点镇压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形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起义军大部分溃散了,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了金兵。张安国也被金兵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他还向金兵宣称: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开到,劝他们赶快投降。军中不少将士都是耿京的旧部下,听辛弃疾这么一说,当场就有上万人投到了辛弃疾一边,跟着他南下。张安国后来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

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他被朝廷派往江阴做官。江阴虽靠近前线,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辛弃疾的抱负和才能根本无法施展。宋孝宗即位后,重用主战派的张浚,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但张浚在符离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主和派又占了上风。

尽管如此,辛弃疾仍向宋孝宗上奏了他的著名的《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在文中,他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从而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但他的主张、建议都没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感到了极大的悲愤和苦闷。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词,大都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悲愤的。

从1168年起,辛弃疾先后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职,后来又当过江西、湖南的`安抚使,成了职位颇高的“封疆大吏”。可是主和派当道,他职位再高也实现不了杀敌报国的志向。他只能花力气整顿地方政府,并创办准备北伐的“飞虎军”。这却又给主和派们抓到了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挤,罢官回江西上饶的带湖闲住。

十多年后,直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他才又被起用,担任过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不久又被罢官。公元12,他再度被起用,担任了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

在绍兴期间,他特地去拜会了年近八十的陆游。这对文坛骁将、抗敌志士喝酒做诗,相见甚欢。这年底,宋宁宗召辛弃疾去临安,征求军国大计。临行前,辛弃疾又去向陆游告别。陆游特地写了一首七言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为他壮行。诗中有“稼轩落笔凌鲍谢”,“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这是陆游称赞辛弃疾的词作超过南北朝的著名诗人鲍照、谢灵运,并且具有非凡的才能,可以超过历史上的英雄们。陆游对这位文坛后起之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公元12三月,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正当他积极备战时,朝廷却以他所推荐的官员有不法行为而把他连降两级,后来又把他罢了官。公元12,宰相韩侂胄(tuozhou)在北伐失败后,又召辛弃疾等人去挽救局势。可是辛弃疾已重病在身,于当年九月十日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去世后,留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后人辑录的有《辛稼轩诗人钞存》,存词六百多首,数量为宋代词人之冠。他的词继承苏轼的风格,以慷慨豪放为主,是南宋词人中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写自己的报国心声的,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的,也有揭露主和派投降丑行的,也有吟咏大好河山的。但作品的中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抗金御敌,恢复中原。

此外,辛弃疾的文章也写得很好,特别是政论文,和他的词一样大气磅礴,充满激情,很有说服力。

篇3:壮志难酬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关键词:陆游,爱国情怀,诗歌,壮志难酬

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一般而言,越是在国家面临忧患的时代,国人的爱国情怀表现得越是明显。我国南宋时期国力衰弱、政治腐朽,于江南一隅偏安,频繁受到外族的欺辱。南宋各阶层人民的爱国行为、反抗壮举在此背景下风起云涌。其中,陆游是诗人群体当中最响亮奏起爱国主义号角的一位。他一生写下了近万首诗篇,诗中大多灌注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爱国正气,使得陆游的南宋爱国诗人形象十分鲜明[1]43。

一、诗书武功气质兼备,不忘家训忠义满堂

陆游,号放翁,字务观,今浙江绍兴人。绍兴在南宋时期被称为山阴,而山阴的陆家是当地有名望的大家族。从陆游的高祖开始,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当过朝廷的大官。陆游的几位伯叔要么是中散大夫,要么是右朝散大夫。他的多位同胞兄弟有朝奉大夫、奉直大夫等,皆是主文章、通政事的知识分子和官僚精英。可见,陆游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和官僚背景的大地主之家。陆游的父亲陆宰,官拜直秘阁朝请大夫,在山阴一带以喜好藏书闻名。此外,他还是一位极富爱国心肠、日夜为国思虑的好官。陆游小时候就经常到父亲的藏书楼饱览群书。他曾在《解嘲》中说,“万卷纵横眼欲枯”,一则表明其父陆宰收藏颇丰,二则表明陆游自己嗜书、看书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在万卷书当中,陆游尤其喜好读兵书,还喜好在读完兵书之后到藏书楼外的院子里练剑。他曾在多首诗篇中说道:“夜读兵书”、“学剑四十年”、“上马能击贼”、“终夜守短檠”。

陆游的诗书、武功气质兼备多少与其父陆宰有很大关系。作为一位出了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和官僚,陆宰经常在距离南宋都城临安不远的家中招待前来高谈阔论国事的士大夫们。这些士大夫忠君爱国,对卖国贼所带来的国耻国难而痛心疾首,多是南宋朝廷中的积极主战派。他们在陆宰家中每每谈及国事,“未尝没有掩面落泪者,虽投食在前,却无法下咽”。有一次,陆宰和士大夫们谈到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人虏劫,敌寇残暴、百姓涂炭,在场所有人都目眦欲裂、怒发上指,恨不能立即上战场与敌寇拼个你死我活。顿时,一股忠义豪气在陆宰家的议事堂内弥漫,深深感染到了正在一旁旁听的青年陆游。在家接触到多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陆游很早便形成了坚定的爱国主义理想,也很早就写下了“下马草军书,上马击狂胡”的激昂壮志诗篇[2]21。

二、人生得意唏嘘时短,人生失意忧患愁长

纵观陆游的一生,大约只经历过三次比较得意的时期。第一次是奸人秦桧一命呜呼,让时年34岁的陆游有了出官的机会。他一开始先是在宁德县担任主簿一职,后又担任福州的绝曹,在官场上初次展现了他的才华。第二次是朝廷充分肯定了陆游的政绩和才华,逐步升他为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并被赐予了进士出身,受到宋孝宗的亲自接见。为报皇恩,陆游先后起草了《蜡弹省札》、《与夏国主书》、《条对状》等多篇政论文章,深得宋孝宗和多位朝廷重臣的赏识。第三次是1176年,宋孝宗亲命陆游为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赴前线履职。尽管这一差事只干了不到一年,但陆游策马巡边、纵情宴博、打猎射虎,堪称其人生当中的最得意时刻,甚至连诗歌创作风格都有所改变。

上述陆游的人生得意时期加在一起不到六年时间,与之相比,他所遭受的人生挫折和打击时间更长,影响也更大。他的第一次人生打击发生在他22岁那年,他迫于家命,休掉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妻子唐氏,给他造成了一生无法抹平的内心伤痛。第二次挫折是他29岁参加朝廷选拔人才的考试时,主考官已经擢陆游为第一名,但由于秦桧、孙秦埙等人的阻挠,陆游未能因此而出官。第三次是陆游年近40岁时,因与多位大臣谈论朝廷上下结党营私一事被宋孝宗察觉知晓,陆游被贬官到镇江任通判。仅过了两年,陆游就遭到了人生第四次打击。有朝中不满他的官员向皇帝上奏弹劾陆游的通判之职,原因是他罔议朝政、力荐张浚领兵、有不臣之心。而皇帝误信人言,真的将陆游从隆兴通判之职上罢免。十年后,52岁的陆游第五次遭遇打击。他刚刚重新受到朝廷启用,又被其他官员举报其“燕饮颓放”而被免去了嘉州新命的官职。其后从56岁到84岁,二十多年时间里,陆游在官场三起三落,接二连三遭到打击挫折。如此波折的人生经历消磨了陆游很多精力,但他的爱国情怀却从未消散过[3]26。例如他每一次被启用,几乎都是缘自其救国救民之愤书疾言,而他每一次被罢官,并非有逆君不臣之心,而是要么被小人陷害,要么是由于其爱国言论或方式超出了皇帝可以接受的范围。

三、壮志难酬悲恸言诗,痛斥权贵寄情山水

当代人们认识陆游,皆是由于他是一位作品等身的爱国诗人,其落脚点仅仅是在“诗人”上。但事实上,陆游当时并非想以诗人为其终身的职业,他的人生理想就是想做一位像吕尚、伊尹那样有功国家、辅佐明君的臣子。他在《初冬杂咏》、《春夜读书感怀》等多首诗篇中说道:“蹲蹬乃去作诗人”、“丹心向谁明”、“后世但作诗人看”等,表明写诗只是为了表达他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而已。陆游一生创作近万首诗篇,看似言及范围极广,实则有一个基本的主题红线,那就是统一中华、恢复中原。例如在四川,陆游看完长安城的布防图后,创作了一首《观长安城图》,诗曰:“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道出了百姓不见朝廷派兵出征收复失地的惆怅之情,这也是陆游自己内心惆怅之所在。再有,即便是一些小事也能够激荡起陆游统一国家的诸多联想。在《秋夜将晓》中,陆游诗曰:“三万里河东如海……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出了陆游在秋夜小河边想起万里黄河看不到朝廷派兵前来“拯救”自己的悲凉。陆游寄情于诗句中的理想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成了他的梦结或酒殇。

由于统一中华、恢复中原无法实现,陆游后来便将诗歌创作的风格方向转变为痛斥权贵、反对投降上。他认为,那些主张投降的权贵卖国贼正是阻碍朝廷统一中华、恢复中原的罪魁祸首。此类诗歌有《战城南》、《出塞曲》、《关山月》等等。例如在《关山月》中,陆游巧妙地借用了戍守边疆的士兵之口,深刻揭露出戍边将领求和而不战、士兵求战却不能、边民望恢复而不得的残酷实情,痛斥了朝廷投降派和主和派的政策误国、亡国,最后将矛头隐晦地指向了下诏“和戎”的皇帝。陆游还在《追赶往事》、《夜读揽辔录》中斥责朝廷“无人用岳飞”、“诸公可叹善谋身”,认为投降派和主和派早已勾结在一起,罔顾国家统一大业和国家利益。此外,陆游还严辞抨击了这群只顾独享荣华、不顾百姓国家的害群之马,骂他们“巨浸稽天日沸腾……俊宇雕墙已遽兴”[4]134,说总有一天会因他们的误国而弄得天怒人怨。作为朝廷主战派的中坚力量,陆游从未屈服过投降派和主和派的人身威胁,并一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都还在写诗痛斥他们。

即便是陆游的一些山水诗也在不同程度上透射出他浓浓的爱国情怀。陆游一生宦游多地,钟情山水、热爱家乡。作为一位爱国诗人,除了为国献计献策、痛斥昏庸官吏之外,陆游还用诗歌褒赞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例如,《思故乡》一开始便唱道:“听我长歌歌镜湖”;《夏日六言》诗曰:“溪涨清风拂面……一声笛起山前”,既绘情又绘景,别有一番风味在诗句间;《柳桥晚眺》诗曰:“小浦闻鱼跃……故傍碧山飞”,在近观远眺之处,情景交融,仿佛诗人早已融入了秀美的大自然中;《稽山行》虽然没有显露出太多的个人情感,但它有数家珍一般描绘了秀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幸福的百姓、和乐的风俗,假如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这些景象也不会那么容易就印刻在诗人的脑海里、展现在诗人的诗篇中。

四、梦诗风骚梦境凯旋,醉酒当歌醉诗当抒

在陆游一生的爱国实践和近万首诗篇中,“梦诗”是最能代表他的爱国情怀和诗歌创作造诣的作品,这类诗歌数量庞大、内容独领风骚。所谓的“梦诗”,指的是与梦境相关的诗歌作品,它们或者是诗人从梦境中得到创作灵感后的杰作,或者是诗人直接以梦境为素材的创作,又或者是诗人借梦和诗直抒胸臆。在中国诗歌创作史上,“梦诗”向来是众多古代诗人最喜欢的创作方式之一,而陆游堪称这方面的佼佼者,而且他的“梦诗”与他浓浓的爱国情怀紧密结合,散发出别样的风采。由于前文已知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社会氛围、官场气息,陆游深受民族意识、爱国情怀的熏陶,积极主张抵抗和反击外辱,却一直不能如愿。所以他只能在梦境里和“梦诗”中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例如前文提到过的《九月十六日觉而有作》诗曰:“杀气昏昏横塞上……夜脱貂裘抚降将……朔风卷地吹急雪……太行北岳元无恙。”陆游作此诗时正履职于嘉州,眼见国家收复失地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他只能无奈地将希望变成梦幻,在梦境中寻找寄托。

陆游不仅统一大梦不能实现,而且还多生空有满腔爱国热情而报国无门之感。前文已述,陆游的祖上都是心系国家、民族的士大夫。而陆游生不逢时,出官时早已过了而立之年,此后虽然被步步擢升,但也因各种原因被多次罢官。在官场起伏数十年直到临终,陆游深感虽身在官场却有太多身不由己,以至于报国理想没有机会实现。所以,陆游不仅在梦境中寻求慰藉,而且在现实中经常以饮酒来麻痹自己,创作出不少爱国情意绵长的“醉梦诗”。例如《楼上醉书》诗曰:“丈夫不虚生世间……八年梁益凋朱颜……益州官楼酒如海……信手枭卢喝成采……故都九庙臣敢忘,祖宗神灵在帝旁”[5]168,诗中描绘了陆游自己豪饮于酒楼的场景。最后两句说明,他即便宿醉也念念不忘报国之志,搬出宋室列祖列宗来蔑视当朝统治者和那些昏庸的官僚,其郁积在内心的悲愤之情和爱国之志也只能在酒醉后借诗篇畅快地抒发出来。

参考文献

[1]孔凡礼.陆游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齐治平.陆游传论[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4.

[3]邱鸣皋.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96.

篇4:壮志难酬的诗词

关键词:壮志难酬 主题 中学 古诗词 表现形式

中学语文教材中在诗词方面许多作品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主题,无论是魏晋陶渊明还是唐代的李杜,亦或是宋代的苏轼,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了这种感受,这些文人墨客的心理转变过程也直接影响到作品风格和主题,表现形式也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壮志难酬主题表现形式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壮志难酬这一主题普遍存在,无论哪个朝代的作者都曾用作品来抒发自身的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感。但各个时代壮志难酬主题的表现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批判现实

汉代的文学经历了批判-赞颂-批判的过程。汉代的文人五言诗的代表诗人郦炎正是处于后一个批判时期。郦炎的《见志诗》两首抒写理想,描绘现实,以鸣不平,“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贤才不遇明世,备受压抑,壮志难酬。

(二)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魏晋时期的文人们追求一种魏晋风流的人格,使自身有一个诗意的、艺术化的人生。陶渊明是这方面的代表。陶渊明一生坎坷清贫,躬耕田园,追求隐士之乐,在他一再描绘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中何尝不是为自己描绘的快乐,勉励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无悔,如果无报国之心就不会一再出仕,也不会在出仕和隐居之间犹豫不决,更不会在最后对朝廷伤心后决然隐居,一生壮志难酬,所以决然离去,于酒与菊中追求桃花源般的生活。他的诗于潇洒的躬耕生活中传达一生壮志难酬的情感。

(三)从少年情怀到中年思虑

盛唐诗人李白,他的仕途坎坷多舛,他曾经历过数次漫游,一生漂泊,于漫游途中写下许多名作,他在《蜀道难》中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不仅是蜀道路途的艰难,也是他仕途的艰难,他并没有放弃“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是受人排挤的李白以酒来宣泄心中的苦闷,表示对侯门显贵的不屑,一首《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宣泄了诗仙李白受人排挤的苦闷。“诗仙”李白用少年般浪漫的情怀,于狂放不羁中挥洒壮志难酬的苦闷。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时代,他曾漂泊西南,困守长安十余年,这十年他游历在上层社会无人赏识不受重用,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官僚的腐朽,沉浸在下层百姓中见惯了民生疾苦。他经历安史之乱,在被俘押解回京的途中与百姓深入接触,创作“三吏三别”诉说民生疾苦,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以史诗的笔触见证了安史之乱时期人们的苦难。一生坎坷,壮志难酬。如果说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壮志难酬,杜甫则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抒写了人生苦楚、壮志难酬。

(四)执着追求,笑面人生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躲不开被贬谪的命运,大多遭贬谪的文人都是一代文学大家,因此他们将满腔报国热情融入到诗中,通过文字表现他们的壮志难酬,大文豪苏轼就是这样。苏轼曾经有一句诗概括自己的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略带嘲讽的一句诗反映了大文豪苏轼的坎坷一生,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作为豪放派的大词人,他用一生在诠释“豪放派”一词,即使老年也不失豪情壮志,随贬谪流传的不只是苏轼的文学创作还有他乐观的人生态度。柳宗元遭贬谪时在诗中宣泄他的苦闷,而苏轼却赞美贬谪地的美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壮志难酬中表现了一代文豪的乐观态度。

(五)夹缝中生存的痛苦

元代的统治是民族歧视最为严重的时期,像马致远,素有报国之愿,却始终不尽人意,长期的沉抑下僚,使他饱受屈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萧瑟悲凉的秋景中表达了他的壮志难酬以及在夹缝中生存的痛苦。

(六)山河破碎国难复的悲凉

清代也是异族统治的时期,在清初有一群由明代进入到清代的遗民诗人,他们不满清王朝的统治,企图反抗清朝的统治,恢复明朝,但是复国无望。像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他们是由明入清的遗民诗人,受传统思想及爱国主义的熏陶,一心想救世救民,恢复明朝,但是以一己之力推翻一个朝代是何其艰难,于是在诗中宣泄山河破碎国难复的悲愤,“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他们的壮志难酬不同于上面提到的诗人们自身的壮志难酬,而是恢复王朝的豪情壮志难以实现,是更大的志向。

二、壮志难酬主题的表现模式

虽然在各个时期壮志难酬这一主题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但是,根据上文对于壮志难酬表现形式特点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壮志难酬主题归纳出以下几种模式:

(一)批判型

如汉代时期的郦炎和中唐时期的杜甫。郦炎生活在汉代桓帝时期,当时桓帝沉迷女色,宦官当道,汉王朝由盛转衰,汉代文人五言诗也由班固张衡时期的抒情转为对现实的批判;杜甫所處的唐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也是由盛转衰的转折之际,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乱,将安史之乱造成的人民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景象记录在诗中。我将形成批判型模式的原因归纳有如下两点:

1.作者所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朽

中国古代是朝代频繁更替的时代,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在朝代建立之初一定会吸取、总结它之前王朝衰亡的经验,并避免出现同样的状况,同时,国家经历了战乱使得城市经济、政治都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者就会实行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黄老之学,因此王朝建立之初大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繁荣。就好像一个制度施行之初会卓有成效一样,一个王朝建立的最初也会社会安定、繁荣。但是这种美好的景象会使得统治者膨胀,使得官僚腐败,社会变得黑暗腐朽,就会出现越来越多不公的现象,以至于中国的文人大多会有壮志难酬的感慨,壮志难酬这一主题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像郦炎处于东汉后期,宦官当道,皇帝沉迷女色,社会黑暗腐朽;像杜甫经历的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作者所处朝代统治者的昏庸

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黑暗、奸臣当道的根源。如果一个统治者不清明,就会使得官僚体系腐败,加速王朝的灭亡,像乾隆时期出现了大贪官和珅。像中唐时期成名的大诗人杜甫,他身处在安史之乱时期,可以说是这一次战乱成就了诗人杜甫,造就了他为人称道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正是唐明皇李隆基在王朝统治的后期荒淫无道,造成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这一惨痛叛乱的发生,唐明皇李隆基后期贪恋杨贵妃“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杀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唐王朝则发生了重创,就像明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京,但是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皇帝昏庸、朝廷腐败。

(二)逃避型

像《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多是追求功名的游子,他们的身份多为寒士,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抱负难以施展,报国无门,他们最后追求美酒华服的享受,对现实妥协。陶渊明辞官前在报国与隐居两种想法之间徘徊,辞官后所创作的作品,虽然一直描绘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内心依旧不宁静,他的诗作更是坚定自己隐居想法的一种途径,逃避社会逃避现实。

我认为形成逃避型模式的原因是文人伯乐难求。人才要想被发现要有一个能发现才能的伯乐。但是,有这样慧眼的人却很少。韩愈在《杂说四》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他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就有文人依附于高官以求能实现壮志,就像孟浩然曾写《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推荐自己,“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见其进入仕途的迫切。伯乐不常有,于是就出现了科举考试中的“行卷”风气,使得文人竞相把自己的平日的词作誊录到纸上给德高望重的学者,以期其发现自己的才华,将自己推荐给主考官。伯乐不常有也是造成文人壮志难酬的一个原因。

(三)豁达型

苏轼屡遭贬谪,却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创作多为凄苦之音,反而写道“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虽處逆境,但并无衰疲颓唐之意,诗作中充斥着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面对沉浮荣辱,依旧冷静旷达。

形成豁达型模式主要是文人的文化性格造成的。苏轼所处的北宋,儒释道三家思想逐渐融合,苏轼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乌台诗案后能够淡泊平和的面对当时的人生遭际,因为老庄道家强调无为,真正达到无为了最后也就无所不为了,不受外界的影响,强调自然而然,同时又主张“心斋”和“坐忘”,就是宁静的思考人生,超脱世俗。苏轼受老庄的思想为人乐观豁达。

三、壮志难酬主题的心理原型

上文总结了壮志难酬主题的表现模式,那么诗人大多是在什么状态下会产生壮志难酬这一感慨呢?

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这个角度来看,所谓集体无意识就是“它在所有人身上别无二致,并因此构成具有超个人性的共同心理基础,普遍存在于我们大家身上。”1所谓无意识是先天存在的,不是后天影响的,那么也就是说壮志这一主题是人类本身就有的一种追求,从出生就带来的。我们从那些追求功名、热血报国的文人身上就能够看到这种与生俱来的壮志。以李白为例,李白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浪漫主义情怀,但是,李白自小就有“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青年时期的李白充满浪漫的游侠思想,他曾游历山林之中漫游和读书,后来抱着济世报国的思想决心出仕。满怀济世壮志,但是人生有时候并不是按照你的计划走,因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壮志难酬是人类本身就有这种壮志,与生俱来,但是由于社会、君主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无法实现他们的壮志,因此壮志难酬。

所谓原型“从本质上讲,原型是一种经由成为意识以及被感知而被改变的无意识内容,从显形于期间的个人意识中获取其特质。”“源自集体无意识的必要且必须的反应,通过基于原型形成的观念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经过流传已经成为一种原型,当文人的人生有与前人类似的不得志经历时就会用前人的经历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就如同用典,比如左思的“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由于以上几点,壮志这一主题千古流传。

[本论文是吉林省社会科学项目《中学语文文本内部解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B147]

篇5:壮志难酬的诗词

一、壮志难酬主题表现形式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壮志难酬这一主题普遍存在,无论哪个朝代的作者都曾用作品来抒发自身的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感。但各个时代壮志难酬主题的表现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批判现实

汉代的文学经历了批判-赞颂-批判的过程。汉代的文人五言诗的代表诗人郦炎正是处于后一个批判时期。郦炎的《见志诗》两首抒写理想,描绘现实,以鸣不平,“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贤才不遇明世,备受压抑,壮志难酬。

(二)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魏晋时期的文人们追求一种魏晋风流的人格,使自身有一个诗意的、艺术化的人生。陶渊明是这方面的代表。陶渊明一生坎坷清贫,躬耕田园,追求隐士之乐,在他一再描绘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中何尝不是为自己描绘的快乐,勉励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无悔,如果无报国之心就不会一再出仕,也不会在出仕和隐居之间犹豫不决,更不会在最后对朝廷伤心后决然隐居,一生壮志难酬,所以决然离去,于酒与菊中追求桃花源般的生活。他的诗于潇洒的躬耕生活中传达一生壮志难酬的情感。

(三)从少年情怀到中年思虑

盛唐诗人李白,他的仕途坎坷多舛,他曾经历过数次漫游,一生漂泊,于漫游途中写下许多名作,他在《蜀道难》中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不仅是蜀道路途的艰难,也是他仕途的艰难,他并没有放弃“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是受人排挤的李白以酒来宣泄心中的苦闷,表示对侯门显贵的不屑,一首《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宣泄了诗仙李白受人排挤的苦闷。“诗仙”李白用少年般浪漫的情怀,于狂放不羁中挥洒壮志难酬的苦闷。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时代,他曾漂泊西南,困守长安十余年,这十年他游历在上层社会无人赏识不受重用,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官僚的腐朽,沉浸在下层百姓中见惯了民生疾苦。他经历安史之乱,在被俘押解回京的途中与百姓深入接触,创作“三吏三别”诉说民生疾苦,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以史诗的笔触见证了安史之乱时期人们的苦难。一生坎坷,壮志难酬。如果说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壮志难酬,杜甫则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抒写了人生苦楚、壮志难酬。

(四)执着追求,笑面人生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躲不开被贬谪的命运,大多遭贬谪的文人都是一代文学大家,因此他们将满腔报国热情融入到诗中,通过文字表现他们的壮志难酬,大文豪苏轼就是这样。苏轼曾经有一句诗概括自己的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略带嘲讽的一句诗反映了大文豪苏轼的坎坷一生,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作为豪放派的大词人,他用一生在诠释“豪放派”一词,即使老年也不失豪情壮志,随贬谪流传的不只是苏轼的文学创作还有他乐观的人生态度。柳宗元遭贬谪时在诗中宣泄他的苦闷,而苏轼却赞美贬谪地的美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壮志难酬中表现了一代文豪的乐观态度。

(五)夹缝中生存的痛苦

元代的统治是民族歧视最为严重的时期,像马致远,素有报国之愿,却始终不尽人意,长期的沉抑下僚,使他饱受屈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萧瑟悲凉的秋景中表达了他的壮志难酬以及在夹缝中生存的痛苦。

(六)山河破碎国难复的悲凉

清代也是异族统治的时期,在清初有一群由明代进入到清代的遗民诗人,他们不满清王朝的统治,企图反抗清朝的统治,恢复明朝,但是复国无望。像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他们是由明入清的遗民诗人,受传统思想及爱国主义的熏陶,一心想救世救民,恢复明朝,但是以一己之力推翻一个朝代是何其艰难,于是在诗中宣泄山河破碎国难复的悲愤,“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他们的壮志难酬不同于上面提到的诗人们自身的壮志难酬,而是恢复王朝的豪情壮志难以实现,是更大的志向。

二、壮志难酬主题的表现模式

虽然在各个时期壮志难酬这一主题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但是,根据上文对于壮志难酬表现形式特点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壮志难酬主题归纳出以下几种模式:

(一)批判型

如汉代时期的郦炎和中唐时期的杜甫。郦炎生活在汉代桓帝时期,当时桓帝沉迷女色,宦官当道,汉王朝由盛转衰,汉代文人五言诗也由班固张衡时期的抒情转为对现实的批判;杜甫所处的唐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也是由盛转衰的转折之际,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乱,将安史之乱造成的人民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景象记录在诗中。我将形成批判型模式的原因归纳有如下两点:

1. 作者所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朽

中国古代是朝代频繁更替的时代,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在朝代建立之初一定会吸取、总结它之前王朝衰亡的经验,并避免出现同样的状况,同时,国家经历了战乱使得城市经济、政治都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者就会实行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黄老之学,因此王朝建立之初大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繁荣。就好像一个制度施行之初会卓有成效一样,一个王朝建立的最初也会社会安定、繁荣。但是这种美好的景象会使得统治者膨胀,使得官僚腐败,社会变得黑暗腐朽,就会出现越来越多不公的现象,以至于中国的文人大多会有壮志难酬的感慨,壮志难酬这一主题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像郦炎处于东汉后期,宦官当道,皇帝沉迷女色,社会黑暗腐朽;像杜甫经历的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 作者所处朝代统治者的昏庸

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黑暗、奸臣当道的根源。如果一个统治者不清明,就会使得官僚体系腐败,加速王朝的灭亡,像乾隆时期出现了大贪官和珅。像中唐时期成名的大诗人杜甫,他身处在安史之乱时期,可以说是这一次战乱成就了诗人杜甫,造就了他为人称道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正是唐明皇李隆基在王朝统治的后期荒淫无道,造成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这一惨痛叛乱的发生,唐明皇李隆基后期贪恋杨贵妃“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杀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唐王朝则发生了重创,就像明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京,但是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皇帝昏庸、朝廷腐败。

(二)逃避型

像《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多是追求功名的游子,他们的身份多为寒士,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抱负难以施展,报国无门,他们最后追求美酒华服的享受,对现实妥协。陶渊明辞官前在报国与隐居两种想法之间徘徊,辞官后所创作的作品,虽然一直描绘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内心依旧不宁静,他的诗作更是坚定自己隐居想法的一种途径,逃避社会逃避现实。

我认为形成逃避型模式的原因是文人伯乐难求。人才要想被发现要有一个能发现才能的伯乐。但是,有这样慧眼的人却很少。韩愈在《杂说四》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他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就有文人依附于高官以求能实现壮志,就像孟浩然曾写《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推荐自己,“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见其进入仕途的迫切。伯乐不常有,于是就出现了科举考试中的“行卷”风气,使得文人竞相把自己的平日的词作誊录到纸上给德高望重的学者,以期其发现自己的才华,将自己推荐给主考官。伯乐不常有也是造成文人壮志难酬的一个原因。

(三)豁达型

苏轼屡遭贬谪,却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创作多为凄苦之音,反而写道“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虽处逆境,但并无衰疲颓唐之意,诗作中充斥着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面对沉浮荣辱,依旧冷静旷达。

形成豁达型模式主要是文人的文化性格造成的。苏轼所处的北宋,儒释道三家思想逐渐融合,苏轼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乌台诗案后能够淡泊平和的面对当时的人生遭际,因为老庄道家强调无为,真正达到无为了最后也就无所不为了,不受外界的影响,强调自然而然,同时又主张“心斋”和“坐忘”,就是宁静的思考人生,超脱世俗。苏轼受老庄的思想为人乐观豁达。

三、壮志难酬主题的心理原型

上文总结了壮志难酬主题的表现模式,那么诗人大多是在什么状态下会产生壮志难酬这一感慨呢?

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这个角度来看,所谓集体无意识就是“它在所有人身上别无二致,并因此构成具有超个人性的共同心理基础,普遍存在于我们大家身上。”1所谓无意识是先天存在的,不是后天影响的,那么也就是说壮志这一主题是人类本身就有的一种追求,从出生就带来的。我们从那些追求功名、热血报国的文人身上就能够看到这种与生俱来的壮志。以李白为例,李白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浪漫主义情怀,但是,李白自小就有“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青年时期的李白充满浪漫的游侠思想,他曾游历山林之中漫游和读书,后来抱着济世报国的思想决心出仕。满怀济世壮志,但是人生有时候并不是按照你的计划走,因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壮志难酬是人类本身就有这种壮志,与生俱来,但是由于社会、君主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无法实现他们的壮志,因此壮志难酬。

篇6:壮志不再难酬等

攀登在半山腰的人,如果他能不畏惧浮云遮眼,勇于向着高处攀登,那么,我坚信,他一定能登上绝顶,他的未来绝对不是梦。

有的人,在挫折面前总是容易退缩,在一步之遥就是成功之际,机遇竟然与他擦身而过。面对失败,他总是说:事与愿违,这难道是我的错?

我想说,你没错。只是你缺乏一种品质,因为缺乏这种品质,便注定你成不了伟人。

其实,伟人也并不那么神圣,只是他比你多了几分执著罢了。做了九十九遍的题,你还是没有办法攻破的时候,也许你会说No。但具有伟人潜质的人绝不会,他一定会傻傻地把它解出来才罢休。

难道天才仅仅源自于百分之一的灵感而已吗?实践证明,成功还得靠后天努力去经营。

有了这份似乎傻气的执著,我相信,壮志不会难酬的。

也许你相信命运的安排,也许上天也有不公道的时候,这一点我不妄作评论。但我相信人是能扼制命运咽喉的。毕竟有“人定胜天”一说。有了坚定的信念,难道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攻克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的尘埃挥之不去,无数史实可以见证人类的顽强。

典型人物一:

体坛风云人物桑兰,在一次跳马运动中不幸摔倒,导致下肢瘫痪,但她仍不放弃,坚守在体育这一方热土上,最终获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致称赞。

典型人物二:

霍金,他是现代科学史上的奇人,被称为“宇宙之父”。几乎全身瘫痪的他,用仅能动弹的几个手指在键盘上艰难地敲打,成为了继牛顿、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此,不难推断出成与败的因果关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困难,应执著于奋力前行。迎难而上吧,壮志将不再难酬!

(指导老师:袁世谦)

拜访诸葛亮

顾敬桥

20××年,我乘坐刚发明的时光仪,去看我的偶像——诸葛亮。

素闻“老诸”足智多谋,得好好向他讨教讨教!

看到了——

一个老头子正坐在藤椅上,手摇着羽扇,悠然自得地哼着歌……

“诸……葛亮!”

“我就知道会有人来问关于我的头脑!”

“真不愧为……”

“你认为我的才智真的很过人吗?”

“当然,你第一次指挥,就火攻取胜了!还有空城计,还有……”

“告诉你吧!比起那些有能力的人,我只知道一点:对于笨人,要聪明;而对聪明人,要有能防范聪明的聪明,对这种聪明,笨点儿便可以了。比如:火攻一事,那军统以为我是聪明人,认为我知道他们会知道我会用火攻,我就不会火攻,从而放心走这条路,我呢?就傻乎乎地用了火攻,最后得胜了。

关于空城计,司马懿认为我使用空城计会知道危险,可我使用了后,他认为我必定要有防备,没有进来。

借东风也是如此,周瑜是想在我借完东风后追杀我,他认为我知道乘船不能跑,他就没做准备,其实,他是因为没准备,才没抓到我。”

诸葛亮停顿了一下,又说:“人或许不需要太过的聪明。有时,容易做的事反而会克制住一些难题,这便像猫会吃老鼠,狗会咬猫,老虎能吃掉狗,大象能把老虎踏死,老鼠又能把大象置于死地,打败‘大象不需要比大象更强壮的体格,你懂了吗?许多人认为我特别特别聪明或特别笨,我全都不是,或者说全都是。一个人有许多面,而善于调节自己才是获胜的关键。”

篇7:英年过劳 难酬壮志

江涛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靠卖冰棍将他养大。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上山下乡时他被抛到山村10年。他白天栉风沐雨地劳动,晚上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复习功课,终于考上了大学,又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后来一家人从地区调到了北京某部委的研究院。他没有“刀枪入库、放马南山”,而是加倍努力。

1994年他到日本去讲学,日本中年知识分子的一些观念将他感染了。一个日本中年人告诉他:“活着就拼命学习、拼命工作、拼命挣钱,老死、病死、累死,最终都是一死”。许多日本中年人白天工作完8小时后,匆匆吃点饭便又奔去干第二职业,还要上班4~5个小时。有些人累死在办公桌上,有的倒在了人行道边……江涛在日记上写道:“人生苦短,来日无多,我要报效祖国、报答母亲,活着干,死了算”。

江涛学富五车,但眼睛没有近视。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不注意保健,而是更加超常地用眼。白天在研究所里他全神贯注,盯着电脑屏幕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晚上回家看资料到深夜。出差的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他都在读书。45岁那年眼睛突然花了,近视度数越来越深,还经常冒金星、发昏嗉,见风遇冷就流泪。严重的眼病经常迫使他停止工作。

老母亲谅解他尽忠难以尽孝,妻子暗叹丈夫成了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电脑机器人”,儿子说他爸爸一天到晚忙得像打仗……

而后不久,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他又患了严重的颈椎病和萎缩性胃炎。头颈和手臂剧痛难忍,消化不良,瘦骨嶙峋。病魔终于将这个科技铁人击倒在病床上。他痛悔了:过劳并未功成业就,积劳成疾还拖累家人。

人到中年,进入人生的鼎盛时期。从工作来说,中年人大多是单位的骨干和中坚,他们日理百事,独当一面,指挥一片,心力与体力都是超负荷的。这段时期是人生最忙最累最苦的阶段。古人说:“力所不胜而极举之则形伤也”。久而久之,身体这部机器就会出故障。

从生理来说,此时虽然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但也正是身体由盛变衰的时期。他们呼吸机能逐渐减退,内脏功能慢慢老化,消化器官日趋疲惫,以往的一些疾病和损伤正在演变为慢性病或难治症。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肿瘤和慢性胃炎等,多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如果不注意保健和锻炼,恃强逞能,有病或抗或拖,待到大病临头时再去抱佛脚则为时已晚了。

从精神与心理方面来说,中年人正是多事之秋。他们身处激烈的竞争之中,还要去处理周围的社会关系,单位的人际关系,家庭的婆媳、夫妻、子女关系,要应对许多冲突、矛盾,甚至承受许多委屈。他们心力交瘁,很多人都感到心累甚于身累。由此会引发一些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失调或疾病。心理疲劳与障碍正在成为许多疾病的起因。

用牺牲健康作代价,往往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没有健康,没有身体,壮志未酬身先病,不是光有良好愿望没有实际结果吗?汉朝一代英杰贾谊写下了《过秦论》等千古名篇,但却中年而夭。当代一些杰出的知识分子中也有英年早逝的事例。这些都给人们留下了永远的缺憾。

篇8:寄情于酒 壮志难酬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用浩荡奔流的酒潮酒浪去荡涤万古悠悠的大悲愁,这就是李白,和他的《将进酒》。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与吴道士吴筠共居剡中。吴应诏赴京,荐之(指李白)于玄宗。秋(李白)应诏入京,被召见于金銮殿,命供奉翰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为高力士、杨贵妃等人所谗毁,诏许还山,赐金放还。三月出京……”这次政治上的挫折,给了李白以沉重的打击,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有忧国之思。曾在边地游猎,自言一箭射穿两虎;一射并中双鸢”(以上引文见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年表》)。当时,李白与岑勋、元丹丘友善,岑、元曾招李白相会饮酒(李白有《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诗纪实)。《将进酒》大约就是李白当年在友人元丹丘处所作。

《将进酒》思想感情极为复杂。这首诗鲜明地表现出诗人豪放傲岸的性格和他对现实不满所特有的那种忧郁、愤懑的情绪。诗一开头就用浪漫的夸张手法,巧妙地引出了人生若梦的主题并烘托出惊心动魄的悲剧气氛。接下去歌咏及时行乐,先说暂时把不愉快的事丢开不想且与友人纵酒放歌;再说要尽情地欢娱戏谑,销万古愁于十千斗酒之中。虽然通篇不离酒,但酒中有深情。人生若梦、及时行乐这个主题,在诗中犹如大江大河波涛汹涌,使读者无法回避,应该承认,人生若梦和及时行乐本身确实是一种消极思想,但李白产生这种思想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诗中虽然没有直接触及到任何社会问题,却流露出一种极为深沉的忧郁和愤懑的情绪。这首先是诗人当时在政治上遭到严重挫折的反映。李白“赐金放还”“浪迹天涯”之后,对当时社会的看法是悲观的,但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他虽然内心充满矛盾,但却有着宽广的胸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何等的气概!他感到在现实中没有出路,人才受到压抑,便高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人代表无数在封建制度压抑下的人们叫出来的呼声,也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反抗的豪语。在那个时代,一些有才能、有理想、有高尚品格的人,在政治上却总是失意,心情十分孤独、忧伤,但诗人毕竟是一个积极面世并怀有强烈政治抱负的人,所以在诗中唱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诚然,诗人内心思想的矛盾使他非常痛苦,但也使他的诗篇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但愿长醉不复醒”,从字面看来极为颓废,可它并不使人产生颓废的感觉,反使人产生奋发的情绪;“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并不是诗人斗争失败后的消沉,相反的,正是诗人对于现实不满的极端愤懑的表现。应该说,这些都是诗人的“济世”热望无法实现时发出的愤激之词,背后隐藏着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抗议!

郭沫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嗜酒自然是坏事,但对李白来说,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那就是,酒是使他从迷信中觉醒的触媒。……因而他的好诗,多半是在醉后做的。……读李白的诗使人感觉着:当他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当他没有醉的时候,是他最糊涂的时候。”(《李白与杜甫》)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将进酒》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对唐王朝统治者的绝望,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怀疑。这首诗不仅充分地显示出诗人的性格及其思想上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已经同社会政治发生了深刻的联系。应该说,这是李白后期作品的普遍特点。在李白的后期作品中,“酒”与“愁”总是紧紧联结在一起的:“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上高楼”(《梁园吟》);“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友人会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江夏赠韦南陵水》);……这些“愁”,皆系由政治失意而来,并包含着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对现实社会已经感到极度失望,却仍旧不肯抛弃“济世”的理想。从这一点出发,就能对李白及其诗篇《将进酒》作出正确的解释。

我们欣赏像《将进酒》这样的饮酒诗,不是因为对酒或对李白饮酒感兴趣,而是因为以饮酒为题材的诗篇往往最能代表李白的思想和艺术个性。作为诗人的李白,历来被人称为浪漫主义者。《将进酒》这首诗就是在广阔无边的背景中,贯串着大江大河似的奔腾浩荡的气势,具有清新、开朗、自然、豪放的风格。透过诗篇,我们可以望见诗人的灵魂,感受到诗人的跳动脉搏。在《将进酒》中,诗人一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就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形象地展示了黄河的奔流气势,气魄雄伟豪放,一种高超、雄浑意境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向往。接下来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度夸张,形象生动地说明,飞光似箭,使诗人百感交集,其中不无壮志难酬,年华虚掷的悲哀,读之令人慨叹!这既是托物起兴,也是触景生情。至于诗的中间忽三言、忽五言、忽七言,长句短句错综。这种用奔放的语言铺陈畅叙,有类似赋的写法,亦有移山镇海之势。

上一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精选500字下一篇:主管会计岗位职责描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