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岳麓版历史教案

2022-09-17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岳麓版历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最新岳麓版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岳麓版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现代人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该亚的传说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厄瑞斯忒的传说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人类的出现》、《南方古猿头像和猿人头像》、《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头像》,了解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

②通过课后的温故知新题,思考原始农业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③通过课后题“想一想,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就早期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段画一幅想象画”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本课的图片,或播放有关录像资料,揭示人类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

②介绍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思考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自然,也创造了美。

③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目的课中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养成唯物观,培养其崇尚科学的精神。

②使学生会懂得劳动创造了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正是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前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通过讨论第一目的课中题,培养学生平等、博爱的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难点: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一年级所学的有关内容,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古猿进化而来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说法,包括许多神话传说,但现在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界上最早的原始人类以及人种的形成等知识。 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1.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镜内最早的古猿——元谋人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有关南方古猿生活的时间及所在的大洲等情况,再进一步分析: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说明南方古猿处在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将南方古猿与元谋人进行比较,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古人类较早生活的地区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提问: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什么标志着古猿演变成了真正的人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①首先是劳动促使了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手脚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满足劳动的需要。②制造工具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创举,动物不会制造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随着脑力和生产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现代人产生了。

2.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人类随着适应自然的能力增强,逐渐到从未涉足的地域生活。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又相对隔绝,主要的种族逐渐形成。按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人类学者将现代人类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思考课中题:“西方国家某些人认为白种人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种起源于古猿和猿人;白色人种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在学生会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有关地理知识思考人种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学生看书了解了三大主要人种的分布情况后,提问:美洲的黑人是怎么来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种的形成,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历史原因,并指出世界上的人种,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因人种间通婚,还形成了混血人种。

二、母系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在当时险恶的自然条件下,个人无法单独生存,只能维持群体的生活。 特点:是以母系的血缘为纽带的稳固的集团;妇女在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加深学生的印象。思考课后温故知新习题,认识原始农业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作用。

2.该亚的故事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小字,了解该亚的故事,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更多的神话。

三、父系氏族社会

1.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教师要求学生看课本,整理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随着生产的发展,男子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特点:以父系的血缘为纽带;男子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财富增多,出现私有财产。

2.厄瑞斯忒的传说

要求学生看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教师总结指出,今天的人们一方面是根据考古发现,另一方面是依靠神化传说对原始社会进行研究探索的。

小结巩固

归纳本课的基础知识,从人类的形成、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等认识到劳动、生产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从人种的形成、原始农业对人类发展的作用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2课 亚非文明古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古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金字塔 、古巴比伦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城邦出现和奴隶制小国的建立、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①指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②指导学生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印度的种姓制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③组织学生探讨“古代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探究,使学生了解亚非文明古国的有关历史。 ②通过看文字、图片、录像资料,使学生感知亚非古国灿烂神奇的文明。 ③通过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探讨“金字塔的建造之谜”,指导他们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增强学生的团对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讨“金字塔的建造之谜”,使学生认识到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埃及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通过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使学生认识到法典保护奴隶主利益的实质,也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③通过学习“印度的种姓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为巩固奴隶主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统治服务的,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古代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 教学建议

本课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借此并运用多媒体软件,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充

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一问一答,一问多答,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行互动式的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些内容。 新课教学

提问: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哪些国家吗?学生回答并在地图上指出各国的位置,指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

要求学生看书,注意思考以下问题:这些文明产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为什么古代文明多产生于大河流域?各个文明是怎样产生、发展的?

一、古代埃及

1.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产生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那里到处是五谷不生的荒野、沙地,终年雨量稀少。然而,发源于苏丹的湖泊、汇集着沿途雨水奔涌而来的尼罗河改变了这一切。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河水灌溉了两岸的土地,还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埃及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后来这里成为古代著名的粮仓,古代埃及也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产生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2.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形成 公元前3100年形成,首都孟斐斯 3.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

提问:①为什么叫“金字塔”?②为什么古埃及的国王热衷于即位后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并要将陵墓修建成金字塔的形式?③你知道哪些有关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知识?

④金字塔的修建有何历史影响?

指出:修建金字塔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加剧了古埃及国内的阶级矛盾,削弱了国力。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二、古巴比伦王国

1.两河流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约公元前3000年,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它们之间为争夺奴隶、土地不断战争。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

2.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公元前18世纪,首都巴比伦 3.《汉谟拉比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特点:是历史上以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古巴比伦王国长期处于混乱和分裂状态,国家并不巩固,约公元前16世纪早期被外族所灭。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印度河流域奴隶制城邦的出现

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城邦 2.种姓制度

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提问: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有什么影响?

指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为了保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的。它是为巩固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亚非四大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和中国 小结巩固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到五六千年前,亚洲、非洲先后出现了一系列

文明古国,主要有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了解了它们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和建立统一王国的时间。这些文明礼貌古国在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3课 欧洲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爱琴文明的兴起、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 、伯里克利当政时的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出现、布匿战争与罗马的扩张、罗马共和国的衰落、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①通过识读《爱琴文明》、《古代希腊》、《公元前2世纪末的罗马》等图,增强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你怎样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布匿战争对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有何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通过解答课后的畅想天地题“古代希腊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有何不同”,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在“爱琴文明”一目的教学中,采取自学辅导法。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本,识读地图,播放有关录像资料,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②在“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和“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两目的学习中,注重探究式学习。首先鼓励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课堂讲述雅典伯里克利当政时的故事、布匿战争的故事,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从而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探讨扩张战争对罗马共和国兴衰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爱琴文明”一目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使学生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从而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②在“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的奴隶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但伯里克利毕竟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家,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本质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对奴隶的专政。

③通过“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罗马先有共和国后有帝国这一史实,从而感悟到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奴隶起义是打击奴隶主统治、推动奴隶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的奴隶民主政治 难点:布匿战争和罗马共和国兴衰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古代亚非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分别产生了哪些文明古国?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古代亚非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现问题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

新课教学

一、爱琴文明

1.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岸,位于欧亚非三洲交通的要冲。

2.爱琴文明

提问:①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②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先后的中心分别是什么?③爱琴文明为什么先以克里特岛为中心?④说一说爱琴文明创造了哪些灿烂的文化?

指出: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爱琴文明,是希腊的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公元前12世纪衰落,历时约800年。古希腊爱琴文明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古代希腊人辛勤创作的结晶,更是希腊奴隶们辛劳的见证。

二、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 1.雅典的繁荣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希腊最著名的城邦。工商业发达,是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学生思考:①雅典是什么阶级专政的城邦?②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改革的内

容是什么?改革后的雅典社会是否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呢?③雅典为什么在希腊各

城邦中居于领导地位?

指出:梭伦改革只是雅典民主政治众多发展里程碑中的一个,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当属伯里克利当政时。伯里克利当政时,雅典处于全盛时期。

2.伯里克利当政时的民主政治

学生讨论:你怎样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

归纳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伯里克利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扩大奴隶主的民主。但是伯里克利毕竟是奴隶阶级的政治家,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本质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对奴隶的专政。当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城邦时,在意大利半岛也出现了一个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

三、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1.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

公元前6世纪末,意大利半岛中部出现了罗马奴隶制共和国。

思考:①罗马共和国的统治机构如何设置?它属于什么政体形式?②罗马何时称霸地中海?它是怎样成为地中海的霸主的?

2.“布匿战争”

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三次战争。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思考:布匿战争对罗马共和国有何影响?

布匿战争给罗马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后果:一方面它导致罗马奴隶制经济的高度繁荣,使罗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达到极盛;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小农破产、公民兵役制的瓦解、社会道德风尚败坏沦落,从而为罗马共和国的衰亡埋下了隐患。

3.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4.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独揽各项大权,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指出:无论是罗马共和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都是奴隶主阶级掌握政权,对奴隶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的社会。

小结巩固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爱琴文明是希腊的早期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罗马共和国经过布匿战争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从而也使国内的危机爆发,共和国衰落,进入帝国时代。

第4课 中古欧亚文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查理·马特改革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丕平献土、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城市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拜占廷帝国的衰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①通过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内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理解内因、外因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提高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②通过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提高运用不同方式表述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通过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提高通过多种途经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日本大化改新”一目,采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补充讲解,师生共同分析讨

论的方法。

②学习“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一目,在学生自主阅读、讨论问题的基础上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并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

③学习“西欧城市的兴起”一目,通过自主阅读和网上搜集信息,了解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对比西欧封建城市与唐宋时期的中国城市,归纳其不同之处。

④学习“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目,除自主阅读课本外,还应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或有关历史背景书籍搜集信息,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

①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从而理解改革开放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②在了解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的基础上,对比西欧封建城市与唐宋时期的中国城市的不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③探讨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理解城市的兴起对削弱封建领主力量,发展商品经济,推进政治改革和文化进步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意义、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难点: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及拜占艇帝国的兴衰等资料。

新课教学

一、日本大化改新

首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该目四段文字几卡通问答,归纳这一目所讲蜀的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大化改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意义。

1.大化改新的背景

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的各种矛盾十分尖锐。主要表现是:贵族与部民、奴隶、平民的阶级矛盾;贵族豪强内部争夺权利的矛盾;皇室、留学中国的改革派与当权的豪强贵族守旧派的矛盾。

2.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归纳小字部分的内容即可。 3.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

提问:为什么说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然后引导学生从大化改新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打破了奴隶族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其次,部民边为班田农民,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的实施,建立了新的封建剥削制度,解除了豪族对部民的奴役,使农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固定下来,给农民在经济上以一定的独立性,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生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日本的幕府统治 学生看卡通问答。

指出:幕府统治即日本将军控制中央政权的时期,历时600多年,它的实质是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它的废墟上,日尔曼人建立起许多封建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改革 提问: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作用?

指出:采邑制的建立,加强了法兰克国家的军事政治力量。后来,采邑变为世袭领地,大批农民沦为农奴,加速了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的发展。

3.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提问: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怎样形成的?主要有哪些等级?它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影响?

特点:受封的中小封建主和骑士直接向自己的领主效忠,并承担服兵役等封建义务;领主有义务保护自己的附庸和调解附庸之间的纠纷。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

影响:导致西欧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系不完善,王权衰落,兵连祸结。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教师予以适当指导。

4.丕平献土

学生看书了解基本情况及其影响,指出:教皇给丕平加冕、丕平向教皇“献土”,说明教皇与西欧封建统治者的关系日益密切,互相利用,愚弄人民。“丕平献土”使教皇拥有大片领土,从而奠定了罗马教皇国的基础。

三、西欧城市的兴起 1.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提问:西欧城市在11世纪前后为什么会重新兴起?重要城市有哪些?欧洲的封建城市与唐宋时期的中国城市有什么不同?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共同讨论作答。 2.西欧城市反封建领主的斗争

讨论: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

归纳: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②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商业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得到发展。③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导致了政治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这一切都是西欧最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前提。

四、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2.奥斯曼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1453年)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存在1000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扩张影响

16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帝国。 影响: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延缓了这些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控制了地中海东部地区,关多税重,战争不断,妨碍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小结

本课讲述的是中古亚欧文明,时间跨度从5世纪后期至16世纪中期,空间跨度从东亚的日本到西亚、东南欧的奥斯曼土耳其、拜占廷帝国及西欧的重要封建国家法兰克王国,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形成、确立、发展及走向衰落的发展进程。

第5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的扩张、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马可·波罗来华和《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①利用课中的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阅读历史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课中问题“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形式”,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讲解或观看多媒体课件、阅读地图、组织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

经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认识到一个庞大的国家,特别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辽阔的疆域内包含着多个民族或多种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在战争、征服、扩张中交流融合,批判野蛮掠夺、征服的危害性,肯定其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性,探讨各民族、个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背景意义。

②在培养学生开放、进取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信念。 重点难点

重点:希腊化时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很大,且涉及的地理名称多,学生难以把握。怎样正确认识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两种主要交往形式——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

教具准备

挂图: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展示一幅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地图,讲解有关地理名称。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

阅读本课温故知新 《文明向西转移》

,说明地中海东部是人类早期文明集中的地方,它们之间的相互交融,进一步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新课教学

一、希波战争 1.希波战争的经过

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伊朗高原为中心的波斯帝国,为控制爱琴海地区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重点介绍马拉松赛跑的由来) 2.雅典强盛促进了希腊繁荣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亚历山大大帝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讲解“希腊化时代”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

三、罗马的扩张 1.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

2世纪,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

回顾罗马帝国境内的古代文明中心,说明罗马的扩张,再次使不同的文明得到融合并发展。

2.罗马同北欧、印度、中国都有交往

回顾丝绸之路的路线,由学生讲述两汉时期的中西交往。

四、中印文化的西传

根据地图讲解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认识其辽阔疆域在东西交往中的重要性,并介绍阿拉伯人是一个善于游历经商的民族,这有利于东西文明的交融。

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阿拉伯人加以改进并传到欧洲,由此产生了“阿拉伯数字”。

2.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其他贡献

五、马可·波罗来华

思考:马可·波罗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与前面介绍的那些活动比,有什么不同?

说明:前面介绍的多与武力扩张有关,马可·波罗来华是和平交往;前面多为一国的行为,马可·波罗来华是个人的行为;前面的活动是直接的交融,马可·波罗则留下一部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小结巩固

知道学生看课文中的卡通问答,了解文明交融的基本形式,然后再讨论课中题:“有学者认为,把残酷的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说成是东西文化由冲撞而融合的重要方式是错误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第6课 世界三大宗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阿育王和佛教、基督教的产生、传播与分裂、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和扩张过程中的作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经典 ①通过分析佛教教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通过对基督教产生的原因的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概况、分析的能力。 ③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的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

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④通过学习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及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研究、表演、角色互换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②通过对世界三大宗教起源的探究及现状的认识,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使学生认识为什么统治阶级要利用它。 ②基督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也是造成中世纪西欧落后的原因之一。

③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关于一神教的宣传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 难点:基督教会的演变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亚非的几个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其中古代印度不仅产生了古老的文明,还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你想知道释迦牟尼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佛教又是如何兴起和传播开的吗?另外两大宗教又是怎样诞生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

新课教学

一、佛教 1.佛教的产生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思考: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佛教教义有哪些进步意义?又有哪些局限性?

2.佛教的教义

宣扬“众生平等”,提倡消除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

3.阿育王与佛教的传播 公元前3世纪中叶,定为国教。

二、基督教 1.基督教的产生

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相传创始人是耶稣。 2.基督教的教义及经典

基督教宣扬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类与生俱来即有“原罪”,耶稣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人们只要信奉耶稣,忍受苦难,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

3.基督教的发展及分裂

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逐渐盛行于欧洲各地。

三、伊斯兰教 1.背景

长期以来,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各部落有着不同的信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6世纪时,建立统一国际成为阿拉伯人民的共同愿望。在这种前提下,一神教的产生,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创立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号召人们信仰宇宙间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主张凡是信仰安拉的人,不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

3.发展 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也随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思考: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什么作用? 小结本课内容

设计表格,比较三大宗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经典、产生地区、教义。

第7课 古代科技和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古希腊科学家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及其成就《荷马史诗》、《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伊索寓言》、《俄狄浦斯王》和《天方夜谭》、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及其建筑特点:

①比较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了解两种早期文字的特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及对教材有关插图的观察,了解其建筑风格,并认识到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③通过课中题及课后的畅想天地和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历史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阅读、师生问答和教师生动的讲解介绍,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就。

②通过卡通问答,结合中国的甲骨文,让学生了解文字产生的过程,认识到文字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人类文明产生的一般性标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先人文化成就的尊重赞美和欣赏的态度。 ②通过介绍古希腊的科学家及其成就,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③通过文学、戏剧和建筑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古希腊的科学家及其成就《荷马史诗》、《伊索寓言》

难点: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异同、如何欣赏古典文学名著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将一杠杆原理教具带入教室,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其中包含有什么科学原理吗?这一工作原理首先是谁提出来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这位科学家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中有所介绍,希望同学门如古人一样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新课教学

一、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1.古埃及象形文字

出现时间:公元前3000年左右 发明人:古代埃及人 特点:用图形表示事物或概念

影响:是后来世界通用的字母文字的源流之一。 2.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出现时间:公元前3000年左右 发明人:苏美尔人

特点:用木棒和芦苇杆等做笔,用粘土制成半干的泥版做书写材料,把文摘刻在泥版上,木棒和芦苇杆等在泥版上刻画落笔后笔画极似楔形,故称楔形文字。

影响:是两河流域众多民族通用的文摘, 对西亚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古希腊的科学家 1.毕达哥拉斯 成就:提出勾股定理

说明:毕达哥拉斯在音乐、天文、哲学方面也作出了一定贡献,如首创地圆学说,认为日、月、五星都是球体,浮悬在太空之中等。

2.亚里士多德 成就: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逻辑学等学科体系。

说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和科学集大成者,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如对地球的大小作出了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合理的估计。在哲学方面他创立一个新的哲学学派,后世称为逍遥学派。

3.阿基米德

成就:发现了比重原理、杠杆原理;发展了机械学;确定了许多数学计算方法。

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阿基米德定理吗?回答后,可要求学生联系省会实际举出现

实省会中运用比重原理、杠杆原理的实例来。

三、文学和戏剧 1.古希腊文学成就

史诗:《荷马史诗》、寓言:《伊索寓言》、戏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王》

2.阿拉伯文学:《天方夜谭》

四、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1.清真寺建筑及其艺术特色

著名建筑:麦加克尔白神庙、奥玛雅大寺

特色:建筑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庭院,四周有带拱门的回廊, 中心是圆屋顶的大教堂,

而且用阿拉伯字母和几何图案将其装饰得华美壮丽。 2.巴黎圣母院及哥特式建筑特色

巴黎圣母院是欧洲哥特式教堂建筑的代表,特色: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外观形似高塔,屋顶正中是尖尖的塔楼。

小结巩固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制《古代科技和文化成就简表》。并提问: 有哪位同学还知道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希腊另外的科技文化成就?以此让学生对世界古代的科技和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二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第8课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初步发展、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但丁《神曲》、达·芬奇及其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哥白尼及其“太阳中心说”、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学说开普勒、伽利略 、文艺复兴的意义、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绕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麦哲伦船对环球远航、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和影响。

①引导学生完成“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出现在欧洲的意大利”、“新航路的开辟从哪些方面促进了世界向整体发展”,培养学生会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启发学生完成

“中国对欧洲开盘新航路是否做出过贡献?为什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③要求学生会以《新航路的开辟》图上画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或绘制哥伦布开辟西欧至北美新航路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绘制历史简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①在本课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寻找相关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答案。

②本课自己动手题看起来简单,但要做好并不容易。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思想解放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在理解》神曲》和欣赏《最后的晚餐》等著名文艺作品过程中,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②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视角设想一下西欧人开辟新航路遇到的艰险,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新航路开辟的艰险和先行者的勇敢与智慧,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③指导学生解答“比较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异同”、“中国对西欧开辟新航路是否做出过贡献?为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全面正确认识中国和西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成果与影响、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因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欧洲古代社会生活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抓住欧洲社会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和天主教会主宰社会各个方面这两大特点分析,因势而导入:当历史进入14世纪后,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则是引发这一巨变的重要因素。

新课教学

一、文艺复兴

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为何首先出现在意大利?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你如何看待当时以人为中心的主张? 1.文艺复兴的背景

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打破封建教会的精神统治,与之相适应,资产阶级文化思潮即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思潮首先在意大利兴起。

2.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其实质 兴起:14世纪、意大利 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3.但丁和达·芬奇

但丁:意大利的先驱,代表作《神曲》。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4.文艺复兴的扩展

15世纪后期,从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近代天文学成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学说,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开普勒:证明了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呈椭圆形; 伽利略:制成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5.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 ①欧洲国家对东方财富的渴望 ②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出示挂图《新航路的开辟》。教师指图讲: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国家,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的财富,最热衷于探寻新航路。当时人们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了吗?(学生看书答: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

(1)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2)1497年~1498年,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 (3)1519年,麦哲伦带领5艘船,262人组成的远航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因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三个多月,很多船员因饥渴而死去。当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时,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麦哲伦在冲突中被杀,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几个人了。这样,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从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3.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孤立、分散的世界走向整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小结巩固

引导学生依据板书理清教材知识线索,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第9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战争、处死查理一世、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从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入手,培养学生初步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能力。

通过分析《权利法案》的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与王反复斗争过程的归纳整理,使学生认识到与过去的所有革命不同,这次革命的领导者不是个人英雄而是议会机构,革命成果不是政权的更迭而是“民权高于王权”法则的确立,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看待历史。

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掌握《权利法案》的内容,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影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切成果都是法律的形式得以体现和巩固的,培养学生法律至高无上的观念。

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认识一种新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

重点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认识议会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等等,强调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变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革命爆发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问: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指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海外贸易的积极开展、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等,通过这些方式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原料和劳动力。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同时出现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

2.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实质上是封建专制王朝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

3.革命经过

开始: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内战:1642年开始、1645年纳西比战役击溃王军主力、1648年,议会军取得内战胜利、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统治

二、《权利法案》 1.“光荣革命”(1688年)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2.《权利法案》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

三、历史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小结巩固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英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和反复,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这场革命也是一场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第10课 美国独立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来克星顿枪声、华盛顿、萨拉托加大捷、《独立宣言》、约克镇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①在教师指导下,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区分战争性质的能力。在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的斗争是正义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非正义的。正义战争得到人民支持,最终会取得胜利。

②美国独立战争以弱胜强,通过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培养学生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充分运用《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并自己动手,按时间先后,自编“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年表”。 ②运用问题讨论法,探讨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理解因果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美国独立战争,使学生认识:较弱的民族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不懈,就能最终战胜强大敌人,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②独立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对欧美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

难点:美利坚民族形成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评价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英国在17世纪殖民扩张的重点在哪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点在北美和亚洲。在北美,1607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到1733年,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来克星顿的枪声

1. 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2.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和北美人民的反抗

(让学生归纳: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即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3.来克星顿的枪声: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4月)

二、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1.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2.华盛顿整编大陆军

三、《独立宣言》 时间:1776年7月4日 内容: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摆脱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说明:《独立宣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它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摆脱民族压迫的要求,包含了资产阶级对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主张。

四、独立战争的胜利 1.初期失利和萨拉托加大捷

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2.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

3.美英和约:独立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

提问: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会分析战争初期英美双方力量对比,认识到美方处于不利地位,让学生理解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

归纳总结: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华盛顿的个人作用;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支持等。

4.独立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五、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 1.1787年美国宪法

宪法规定美国由各州组成联邦制国家。 2.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国第一届总统 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小结巩固

由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极力压制盘剥,引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反抗,激起他们民族意识的觉醒,北美人民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经过从1775年到1783年的艰苦斗争,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同时也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独立后的美国,制定了宪法,成立了联邦制国家,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稳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为以后美国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第11课 法国大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及进步意义、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拿破仑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通过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通过对拿破仑等历史人物业绩与功过的评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辩证方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充分认识时代背景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中题“你如何看待《人权宣言》关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以及课后畅想天地关于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掌握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学习方法。通过评价拿破仑,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讲述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在大革命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资产阶级各阶层充当革命的领导,而人民群众则是革命的主力军,是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封建专制对法国的统治,并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认识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最激烈、影响最广泛的一次革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一次革命。

②通过讲述拿破仑在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中以战争起家,而又以相信强权、穷兵黩武最终走向失败,从而命断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引导学生认识拿破仑发动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质: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重点难点

重点:《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拿破仑帝国的统治 难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刚停,仅仅隔了几年,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又响起了反抗封建统治的隆隆炮声。这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是欧洲大国,也是当时的强国,同时还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发生的?雅各宾派专政又是怎么一回事?拿破仑是如何崛起的?这些问题将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通读本课大字部分内容。

新课教学

一、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了导火线 2.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7月,巴黎人民起义,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二、《人权宣言》的颁布

1.主要内容:①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思考:你如何看待《人权宣言》关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提示:认为它是进步的,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提出合理的依据。)

三、拿破仑帝国

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804年) 2.拿破仑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

内外政策:①颁布《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②采取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提问:你如何看待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再总结。 总结: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最初具有保卫法国大革命果实、反对封建复辟的进步性。这些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进一步摧毁了封建旧制度,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 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也有侵略扩张的一面,而且它的侵略扩张性质到战争后期越来越明显。对被占领地区的奴役和掠夺,印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这也是导致帝国覆没的重要原因。

③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还具有争霸性质。

思考:法兰西第一帝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灭亡?(引导学生读图) 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国内,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国际上,它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格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结巩固

本课讲述法国大革命,共分4个方面的内容: ①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②《人权宣言》否定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③拿破仑发动政变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帝国,最终因奴役和掠夺占领区而导致帝国覆没。

④法国大革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是进步的,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提出合理的依据。

第12课 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部门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汽船和火车机车问世、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和影响

①通过学习工业革命的兴起,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对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地评价工业革命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及围绕设置的问题进行探讨,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的物理等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了解工业革命中各生产环节是怎样相互促进的,知道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从而使学生知道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要有先进的社会制度,要建立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先进的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帮助学生将爱国情感和报国情感结合起来。

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作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教学建议

本课以讲述法为主,同时可采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问、看图等方法,尤其要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世界古代史,你们能不能说出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学生答:14世纪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的出现)

(师:)手工工场阶段从14世纪就在欧洲开始了,持续了大约400多年,当历史发展到18世纪60年代时,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发生了。这次革命被恩格斯称为工业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工业革命。

新课教学

一、珍妮机的发明

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产生于棉纺织工业部门。

1.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纺纱和织布的进步 珍妮纺纱机(板书):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是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然而,必然性又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从飞梭引发的。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使织布速度大大加快,棉纱顿时供不应求,这就引起了纺织工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连锁反应。到了1765年,经过几年心血的研究,纺织工人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终于发明了手摇纺纱机。请同学们看课本插图《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纺纱功效一下子提高了16~18倍,他用女儿珍妮的名字命名这台机器为“珍妮纺纱机”,它被认为是工业革命的第一台机器,工业革命以此为起点开始了。

水力纺纱机(板书):珍妮机虽然提高了纺纱速度,但纺出的纱并不理想。纺出的纱细而易断,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有一个学徒出身的钟表匠阿克莱特克服困难,苦心钻研,在1869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很结实,但是纺出的纱较粗。

水力织布机(板书):棉纺织业包括纺和织两个相关部门,纺纱环节的重大突破,把织布环节又抛到了后面,这就促使人们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突破。有一个叫卡特莱特的钟表匠想,既然机器能用于纺纱,就一定也可以推广到织布。经过研究,他在18世纪80年代终于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提高织布效率40倍。

二、瓦特改进蒸汽机 1.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

思考:想一想,在使用蒸汽机以前,人类先后使用过哪些原动力来进行生产,改善生活?

2.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三、火车的发明 1.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2.“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

蒸汽动力用于陆路交通的主要标志是火车的出现。请大家看课本的插图。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因此被称为“火车”。1830年,英国正式使用了火车。

3.铁路交通飞速发展 哪位同学能简要叙述一下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发明?从工业革命过程中的发明家身上,你们发现他们有些什么共同特点?(此处让学生进行

二、三分钟发言、讨论,进行科技是生产力、要从小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技术的思想教育。然后出示事先

准备好的小黑板或幻灯片《工业革命各部门的互相联系》,教师进行小结如下)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有重大意义的几项突破性发明之间是互相推动的。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新动力又推动了冶金、采矿等重工业部门采用新技术,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及工业革命的扩展

指出: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这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18世纪末,工业革命跨出了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后来,又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19世纪60—80年代,法、美、德、俄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对人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①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同学们请看英国棉花、生铁产量增长表,我们以英国棉加工和生铁产量为例,珍妮机发明的前一年即1764年,英国棉花加工量为380万镑,到1789年就增长至3240万镑;1740年英国生铁产量仅有l.7万吨,1800年增至25万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也说明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②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③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板书)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引发了工业带来的交通、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强国后,它们以世界为市场,密切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外掠夺和倾销造成了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传播了工业革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冲击了这些地区的旧制度,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小结巩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于18世纪首先发生在英国不是偶然的,1689年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三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13课 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6世纪最强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英、荷、法的殖民扩张、三角贸易的航程、奴隶贸易的影响、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殖民掠夺的影响

①通过整理西方殖民者在16—18世纪扩张的史实,了解西方殖民扩张第一个时期的概况,培养学生梳理、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解答课中题“设计一幅简单明了的三角贸易示意图”和课后自己动手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③通过对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影响的分析,以及对课后马克思那段话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文图片、文字资料及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感知奴隶贸易、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血腥和残酷,以及殖民地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从而认识到无论殖民扩张给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怎样的进步,但对广大殖民地人民而言都只是灾难,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其反抗斗争的正义性。

②通过对对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影响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通过对本课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奴隶贸易、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血腥和残酷,树立同情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与剥削的正义感。

②通过了解殖民扩张使殖民国家获得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学生树立鲜明的是非观念,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制度进步性与贪婪性共存的本质。

③通过讨论

“为什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无法抵御西方国家的侵略”,培养学生建设一个独立、富强、进步的中国的历史背景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殖民罪恶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奴隶贸易、抢劫、掠夺这些血腥的手段所具有的客观上的进步性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展示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根据各图展示的内容提问,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1.16世纪最强大的殖民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 2.英、荷、法成为新兴的殖民国家 (1)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 (2)17世纪晚期英法的殖民冲突

(3)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帝国。

二、三角贸易 1.三角贸易的航程

要求学生设计一幅简单明了的“三角贸易”示意图。 2.对三角贸易的评价

提问:大家已经了解了三角贸易的基本情况,那么你如何评价这一历史现象?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要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分为二的学习方法,说明三角贸易一方面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17世纪初,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对亚洲进行侵略;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 3.对殖民掠夺的评价

一方面,殖民掠夺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使大量财富流入英国,转化为资本,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小结巩固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英、荷、法成为新兴的殖民国家,它们在亚、非、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在扩张过程中,为争夺殖民霸权,英、荷、法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最后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殖民主义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充满着暴力、掠夺和血腥,

一方面掠夺的巨额财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亚、非、美三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第14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知识与能力

拉美民族独立战争的原因、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西属拉美独立运动、拉美独立运动的意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章西女王英勇抗击英国殖民军的主要事迹、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了解拉美民族独立战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历史背景,认识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正义性,学会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和由学生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英国对印度野蛮的殖民压迫和掠夺,是拉美独立战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啦美和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正义的。

玻利瓦尔、圣马丁和章西女王在领导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崇高品质,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值得珍视、继承和发扬。

重点难点

重点: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难点:拉美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最先到美洲进行殖民掠夺的是哪两个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拉丁美洲逐渐沦为欧洲列强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拉丁美洲人民深受殖民压迫之苦。18世纪末到19世纪早期,拉美人民开展了反对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

新课教学

一、“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1.拉美民族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

提问: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大规模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指出:①根本原因是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残暴的殖民统治。 ②有利的国际条件(提问: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北美洲和欧洲发生了什么大事?)

③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正是这长达300年的殖民剥削和压迫导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爆发。 2.玻利瓦尔领导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提问:玻利瓦尔为什么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3.圣马丁在南美解放斗争中的贡献 4.拉美独立运动的意义

①彻底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长达3个世纪的殖民统治;②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国家格局。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直接原因:英国对印速籍土兵的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 导火线:密拉特事件

2.章西女王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的英勇斗争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意义

①充分体现了印度人民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强意志,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②有力地支援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小结巩固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运动。这场运动打击了欧洲殖民者和封建主义,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本国家格局,为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单元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扩大和国际工人运动

第1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俄国农奴制危机、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影响、19 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 武装倒幕、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性质及影响

①引导学生分析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史论结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讨论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从而理解废除农奴制在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意义。

②引导学生观看有关19世纪中期日本现状的图片、录像资料等,使学生认识日本明治维新的必要性,感受明治维新在日本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俄国农奴制改革及日本明治维新后,俄国和日本社会的巨大变化,充分说明了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

②通过认识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转变,培养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

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难点:1861年改革对农民的掠夺性和历史进步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教法建议

以教师启发、讲述为主,穿插学生的阅读议论。在读读、讲讲、议议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工业革命什么时候首先从哪国开始?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广泛开展起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新课教学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1.背景: 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危机非常严重。一方面它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实际是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实行的改革。正如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的:“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2.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强调)

①“解放”农奴。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②收取份地赎金。农奴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3.如何看待、评价1861年改革?

首先这次改革有其积极意义:1861年改革从性质上看是农奴主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可指导学生看插图《“解放”农奴》。这幅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吻自己主人的脚,形象地反映了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实施而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恩赐”的特点)

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收取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资金。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为什么1861年改革又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呢?因为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取得的份地,按当时的市价,总值约6.5亿卢布,而需付出的赎金却高达9亿卢布,他们后来实际付出的总共不下20亿卢布。正如列宁所说的“当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二、日本明治维新

1.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提问:你能用几个字概括 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面临的严峻形势吗?请说说其具体表现。19世纪中期,摆在日本面前的道路有哪些?他们选择了哪一条道路?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归纳。

2.武装倒幕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武装倒幕的简单经过。教师指出:推翻幕府统治后,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3.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 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4.明治维新的性质和影响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小结巩固

19世纪中期,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俄国宝和日本的历史告诉我们:改革是强国富国之路。当前,我国也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才能使我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17课 美国南北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美国建国初期领土的大致范围、西进运动、南北经济发展的矛盾、美国内战的基本经过和结果、林肯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通过对西进运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北战争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列表概括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的主要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制表能力。

③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林肯,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识读《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对比1783年的美国领土与1867年的美国领土范围,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美国领土的扩张过程。

②列举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的主要表现,使学生认识废除黑人奴隶制度和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③利用相关的影视资料和惠特曼名作《啊,船长!我的船长!》,感受林肯对美国历史发展的杰出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认识它不仅是一部领土扩张史,也是一部渗透了印第安人、黑人血泪的历史。

②通过对林肯的介绍,培养学生坚忍刻苦的意志,正直廉洁的情操和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③通过对战争结果的讲述,使学生明白,进步的、正义的力量必将战胜落后的、反动的势力。

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内战的原因、影响。

难点:南北两种经济制度间的各种矛盾。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于何时?当时美国的范围有多大?(1775年~1783年、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教师指出:美国独立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民族独立的战争,同时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此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生产力的提高,美国国内南北两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矛盾又突出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在美国独立后的80多年后,即1861年~1865年又发生了一场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美国战(板书课题)。 新课教学

一、美国的领土扩张

独立后的美国,制定了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出示《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仅仅70余年,就通过低价购买、武装强占等手段,从法国、西班牙、墨西哥和英国手中获得5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使领土东临大西洋、西达太平洋,南到墨西哥湾,北抵五大湖区,总面积达770多万平方千米。这样,基本形成了美国今天的版图。随着领土的向西扩张,出现了西进运动。对于西进运动,同学们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一方面,大批印第安人被武力驱赶到西部更荒凉的地区。西进之路也是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另一方面,东部人口把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广到西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开发。

随着美国领土面积的扩大,独立前就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于是,南北双方进行了一场内战,史称南北战争。

二、美国内战

1.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问题 : 北方南方焦点劳动力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使用奴隶劳动,把几百万黑奴禁锢在种植园里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原料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棉花等工业原料将棉花等工业原料输往英、法等国

关税问题

提高关税,扩大国内市场,把西部变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极力主张降低关税,以购买廉价的外国商品,并向西部扩展奴隶制

2.经过:(1861年~1865年)

①导火线: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②爆发:1861年南方11个州建立南方同盟,分裂国家,挑起内战。 ③形势: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战备松懈,节节失利。 ④转折:1862年《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后,北方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⑤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美国内战的五个过程用投影或电脑打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教师提问,用讨论法解决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导火线?

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这就意味着美国在政策的制定上,林肯必将行使总统的权力,反对奴隶制的扩张,南方奴隶主把奴隶制扩展到西部的希望化为泡影。他们决定作最后的挣扎,发动叛乱,脱离联邦。因此,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导火线。1861年南方11个州建立南方同盟,分裂国家,挑起内战。

②分析《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有关内容,说明这两部文件所起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凡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即可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五年以上,这块土地就可成为私有财产。──《宅地法》

材料二:1863年元月一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从这两个文件的内容看出,美国政府满足了广大人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解放了所有叛乱州的奴隶成为自由人,可以参加联邦政府军队。这样,广大工人、农民和黑人积极参加革命战争,使战局得以扭转。

③为什么称林肯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林肯在内战最危急的关头,顺应了广大人民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毁了奴隶制,解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林肯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此目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教师可略讲;学生完成不好的,教师则详讲。

3.意义: 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称之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因而称之为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小结巩固

19世纪中期,随着领土的扩张,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都迅速发展,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最终引发了内战。林肯领导美国人民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南北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第五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19课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标志、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发明实用发电机 、格拉姆发明实用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电器,成为“发明大王”、电车发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讯时代到来

①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回顾物理学知识,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跨科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有哪些异同,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②运用物理学的有关知识,理解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原理

③联系生活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④从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技术的发明,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述的有关电的发现发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分析爱迪生等发明家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理解社会的支持和保护对个人成功的作用,使学生树立不仅关心自我发展,还要关心社会进步的现代意识。

③分析法拉第等科学家、发明家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学习他们造福社会、热爱科学、虚心好学、勤于实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电能的利用和电讯业的兴起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我们前面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影响如何?共同回顾后,教师指出:19世纪中后期,又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主要内容有哪些?特点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课教学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何时兴起?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

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原因:客观上讲主要是政治环境的优化、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研究的推动;主观上讲,主要是一些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三个方面:电力、石油等新能源的利用;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电报、电话等通讯手段的发明。

二、电力的使用和电器的发明 1.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2.实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实用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实用电动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能的开发和利用变成了现实。

3.“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灯泡 4.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三、电讯业的兴起

请同学阅读第7页第二段大字后,谈一谈当时发明了哪些新的通讯手段。(教师小结)

19世纪中期,美国人莫尔斯首次拍有线电报成功,为近代电讯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19世纪晚期,定居美国的苏格兰人贝尔,研制有线电话成功(参见教材插图)。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1899年,马可尼在英国向法国发报,获得成功。两年以后,他在纽芬兰清晰地收到由英国发来的无线电信号,引起巨大轰动。

有线电通讯和无线电通讯的发明,为迅速和远距离交流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人类通讯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小结巩固

制表:请按成就、时间、人物、国籍列表掌握本课所学的发现发明内容。

第20课 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内燃机创制的时间和意义、柴油机的研制及其应用、石油化工的迅速兴起、卡尔·本茨、亨利·福特、莱特兄弟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①引导学生认识内燃机的发明对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工业的推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②通过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③通过解答课中题“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发明的”,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内燃机的发明、改进和应用的过程,认识任何一项科学发明都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结果,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②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运用直观法,引导学生了解汽车、飞机发明和改进的过程及其原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了解卡尔·本茨、莱特兄弟等科学家的发明活动,学习他们献身科学、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②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兴起,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重点:汽车、飞机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何时?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指出:内燃机的创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成果,它使汽车、飞机的发明成为可能。汽车、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新课教学

一、内燃机的创制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1.内燃机的创制

1876年,奥托制造出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80年代,卡尔·本茨发明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1897年,狄塞尔发明柴油机。

2.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

第二篇: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 东晟中学:杨业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时]

第1课

鸦片战争

[课标内容]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2)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经过和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积累有关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逐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一种罪恶的掠夺手段,表明资本主义侵略的贪婪性和侵略性。

(2)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清政府的动摇不定、妥协求和,暴露了清政府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4)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

导入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

2、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2、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3、鸦片战争的影响

[小结] 回顾鸦片战争的过程,点明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2课时] 第2课 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课标内容] (1)知道太平军抗击洋队的事迹。

(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将《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变成简表,培养学生制作历史简表与寓史于图的基本技能。

(2)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一定的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听、看、议,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是西方侵略者的贪婪和清政府的 2

落后,落后必然要挨打)。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积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外国侵略者的暴行和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政府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的理解。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制作表格的方法,并逐步感知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并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

[重点和难点] 重点:火烧圆明园。

难点:在于如何认识俄国“蚕食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俄国与英法对中国侵略的方法方式与追求目的的差异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主要由学生读、看、议、说,来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然后由教师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教师提问:哪一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学生读和议为主:读圆明园的宏伟壮观,议“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教师点拨:除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还有一个趁火打劫的国家得益最多。过渡到第二部分。

(4)关于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主要通过学生看图来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遣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

(5)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讲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小结] 第二 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直接出兵,俄、美积极参与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太平军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概。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3课时]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战争

[课标内容] (1)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2)讲述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3)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辩证唯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收复新疆与甲午战争与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和《时局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看图说史能力;通过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和《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血战黄海的史实,积累对近代民族英雄的认识,理解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为重要内涵,学会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质以完善人格的方法。

(2)感知新疆危机、甲午战争、瓜分狂潮等史实,积累对19世纪晚期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会从宏观高度把握时代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是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由此进一步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外部根源。

(2)制度落后、国力衰弱和投降路线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失败的内部根源。由此进一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信念。

(3)认识近代日本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并且十分残忍,增强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性。

(4)通过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的史实,认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学习左宗棠、邓世昌等近代民族英雄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2)邓世昌黄海血战。

难点:(1)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2)《马关条约》。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感知历史:教师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并使用课件讲述基本史实。

探究问题:(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些外国势力侵略新疆?目的是什么?(2)左宗棠是怎样收复新疆的?为什么他能收复新疆?(3)左宗棠为开发新疆做了哪些贡献?(4)伊犁是哪年收回的?(5)新疆在哪一年建省?新疆建省有何意义?

实践创新:(1)“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扬了左宗棠的哪些功绩?(2)你怎样评价左宗棠?(3)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这一点。

二、黄海大战

感知历史:先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再用课件讲述本目史实。

探究问题:(1)甲午中日战争哪年爆发?为什么称为甲午战争?(2)日本为什么要挑起甲午战争?(3)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血战的主要事迹。(4)甲午中日战争哪一年结束?结束的标志是什么?(5)中国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

实践创新:(1)邓世昌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描绘该图反映的战场场景。(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沉痛教训?(4)谈谈你对旅顺大屠杀的看法?(5)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讲述战争的主要过程。

三、中日《马关条约》

感知历史: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用课件讲述本目基本史实。

探究问题:(1)《马关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清政府派谁签订的?(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相对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哪些进一步的危害?(3)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表现在哪些方面?(4)租借地、势力范围是什么意思?(5)“门户开放”的含义是什么?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实践创新:(1)有人说《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最严重的卖国条约之一,对中国祸害深远,试用史实说明。(2)观察《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讲述英国是怎样一步一步侵占香港地区的?香港哪一年回归祖国?香港的割让与收回的过程说明了哪些道理?(3)观察《时局图》,谈谈你的感想。

[小结] 通过提问,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4课时]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内容]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观察《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3)通过对畅想天地栏目中材料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深化对中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3)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国耻,由此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伟大的抗争,义和团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弘扬。

(3)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说明在综合国力落后的形势下,落后阶级领导的采用落后观念与斗争方法的反侵略斗争是无法抵挡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侵略者的;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

难点:义和团运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读、讲、议、评”四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引导学生回顾上课内容,然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列强对中国的新侵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人民的又一次伟大抗争——义和团运动。

导入新课

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观察《义和团的旗帜》图。

讲:请学生来讲:(1)义和团的前身叫什么?在哪一带活动?参加者主要是些什么人?他们是怎样开展活动的?(2)义和团运动是哪一年在山东兴起的?旗号是什么?说一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时的两件大事。(3)针对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后,义和团得到怎样的发展?

议:(1)

19、20世纪之交,为什么会爆发义和团运动?(2)为什么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3)你怎样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4)清政府为什么对义和团由镇压改为招抚的政策?

评:(1)分析义和团爆发原因和在山东兴起的原因,要结合已学知识和时代背景去分析,着眼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2)评价“扶清灭洋”口号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3)分析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原因,可以从清政府与义和团和列强的三角关系,来看政策选择的可能性。

2、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读: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

讲:讲学生讲一讲:八国联军是什么时候发动侵华战争的?参加联军的是哪八个国家?

议:(1)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的参加国中,哪一国对中国侵略时间最长?哪一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哪两国侵略中国的开始时间也比较早?还有哪两国侵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19世纪末示开始起步,但来势凶猛?

评: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可以从根本原因的借口两层次进行;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深入趋势和要求来看根本原因,从义和团运动兴起看侵略的时机和借口。

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及相关图片。

讲:(21)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有哪三次重大战役?(2)要求学生依照地图讲述八国联军的入侵路线和大致经过。(3)你们还了解哪些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将你感触最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议:(1)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失败?(2)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说理由。(3)义和团运动有哪些功绩和教训?

评:(1)分析失败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综合国力的强弱、

文明程度的高低、组织战争的水平三个层次着手。(2)分析教训应从失败原因进一步引申,立意应在怎样才能避免失败,走向成功。

2、八国联军的暴行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讲:(1)请学生讲讲史海拾贝栏目里的故事。(2)请学生讲讲八国联军的其它暴行。

议: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暴行后,你有何感想?

评:对八国联军暴行感受,可从三个角度谈:对其本质的认识、对其影响的认识、对其教训的认识。

三、《辛丑条约》

读: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讲:(1)《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有哪11个国家强迫中国签订?(2)为什么这个条约抵消《辛丑条约》,这个条约的赔款叫庚子赔款?(3)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议:(1)近代以不定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的有哪些?哪个条约中的赔款最多?(2)《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小结] 根据板书所列问题,师生互动进行。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第5课时] 第5课

洋务运动

[课标内容]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的民用工业。

(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的内涵,培养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及思考当时中国除向西方学习外还有没有别的强国之路的问题,培养切入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评价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建立、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等史实,积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2)学会从生产力标准和从人类文明演进高度运用历史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

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中国由封建王朝发展模式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转型中,洋务运动作了最初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培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

(2)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3)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洋务派的出现;近代工业的创办。

难点: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对李鸿章的评价。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洋务派产生的时间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3、洋务派的主张

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

3、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4、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1、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小结] 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提问1:什么时候,洋务派出现,洋务运动兴起?

提问2: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提问3: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可以分哪两个阶段?各阶段分别提出了什么目标?创办哪些著名企业?

提问4:洋务派除了兴办近代工业外,还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提问5:洋务运动有哪些进步作用?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从而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重点的突破:运用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等人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难点的解决: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我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 阅读指导法 探究法 提问启发法 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资源】

1、含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图片的演示文稿;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学生编排历史短剧 【板书设计】

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结果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9月

(百日维新)

第6课

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是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而进行导入的,但也可以让学生作复习小导师自行导入,不过我认为第一种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设计思路:在讲第一部分维新变法拉开序幕时,先打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让学生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资料,我认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并为下一步讲授开展变法的原因做好铺垫。关于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很容易找出答案,即“公车上书”。随后教师设问:康、梁等人为什么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梁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第一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达到既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维新变法的开始——“公车上书”1895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图片

学生介绍两人的资料,教师总结: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本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然后设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导入“公车上书”学生介绍“公车上书”的过程,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维新运动拉开序幕。随后设问: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想一想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原因都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清朝统治阶级腐朽无能,一味妥协退让 (3)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日益高涨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提高自身地位

2、“公车上书”的结果

学生回答完公车上书的结果后,教师提问: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学生讨论后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 进而导入 第二目

教学反思:通过实际授课,我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下查找的资料也特别多,但是如果教师不在上课之前对资料进行筛选的话,很容易出现用时过长的情况,因此 11

必须提前精选学生资料。一切以教学需要为目的。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设计思路:第二部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我计划的授课时间较少,主要让学生围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又进行了哪些工作?”这个问题自学,最后教师再总结维新派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舆论宣传,先后创办了多份报刊和政治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中外纪闻》是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内容重点不多,只要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就可以了。

1、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

《中外纪闻》

根据导入第二目所提的问题,学生首先自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然后回答:“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又继续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和团体,其中有《中外纪闻》和强学会。教师紧接着提问,康梁二人的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教师小结:我们知道维新变法运动从一开始就遇到重重阻力,因而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极为曲折,提问:维新变法运动遇到哪些阻碍?

2、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在讲到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时,我先让学生结合当前的改革开放政策来思考康有为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并谈谈自己的感想。最后小结:通过论战,维新派在舆论上占据主动,并且成功的说服了当时的光绪皇帝。为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进而导入第三目。

教学反思: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本课重点,因此不要耗费太多时间,而学生在回答“结合当前的改革开放政策来思考康有为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并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个问题时,集思广益。有的同学举例:“深圳从过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就是靠我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这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也应该随之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当今国际形势的需要,康有为等人提出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把历史和政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也能从侧面看出,现在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和开阔。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

设计思路:第三部分维新变法中的重要事件------“戊戌变法”是本课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为更好的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失败原因做好铺垫。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各种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变法的进步性在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两大方面,局限性表现在:“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随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表演“袁世凯告密,谭嗣同就义”一段历史短剧,让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谭嗣同就义到底值不值得?到了这个时候,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本课达到高潮。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6-9

首先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内容逐条讨论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变法的进步性在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两大方面,局限性表现在:“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2、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这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可以先由学生表演“袁世凯告密,谭嗣同就义”一段历史短剧,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谭嗣同就义对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有何贡献?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得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2)顽固派的实力强大(3)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较弱。(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随后,我再设问: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后回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关于“谭嗣同英勇就义对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有何贡献”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戊戌变法的进步性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

教学反思: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烘托主题,如表演历史剧、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都是不错的方法。但是必须注意理清授课思路,合理设置问题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结:

我们本课的重点就是维新变法的意义及影响。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而且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反之,顽固派实力较强,又拥有军权。所以失败是必然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白流,他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政府统治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关于辛亥革命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来学习。至此课文内容就全部讲完了,为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串联和记忆, 我编了一段顺口溜:

《马关条约》传北京,公车上书变法请。康梁二人劝皇帝,维新变法终实行。

慈禧太后法政变,百日维新遭劫难。六位君子扬浩气,救亡图存更兴起。

第7课 辛亥革命

探究预习提纲: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准备〗

1、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 14

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

2、教具准备:借用王朝杰老师自制教具《武昌起义的旗帜》,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课标内容]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有关作品,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整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献身的精神。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由三个代表人物和三个代表内容组成: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口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推动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教材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独具匠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教材通过选取三个代表人物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既可以让教材内容形象化、富有趣味,又可以让学生掌握通过了解代表人物把握历史事件的方法。在处理教材时,拟以代表人物为基础,弄清人物与事件的联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程标准描述可以看出,本课内容大都属于“列举”“知道”“了解”层面的要求,目标不难达到。所以尝试性地把这节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设计成了以历史活动为主的课,把学习的重点由获取知识转向发展学生阅读、组织、合作、交流等多种历史学习能力和形成一定认识上。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15

小组、“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小组、“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小组、“新文学的巨匠――鲁迅”小组。先提前安排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预习课文,搜集资料,准备展示。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交流、展示与发展的平台。但由于本课本来就是一节知识课,所以展示交流活动并不是本节课的惟一内容,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设问题情景,交代事件背景阶段。先创设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没有走上真正的民主与富强、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仍是一片黑暗的情景,后提出假设:“假如你生活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思考,目的是再现新文化运动发起的背景,让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是中华儿女在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又一次寻求中国新出路的运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场”。第二阶段是历史情景展现阶段。这一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四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利用图片、音像、多媒体或其他手段,展示各自内容,规定每组展示时间不得超过8分钟。第三阶段是课堂学习总结阶段,通过教师、学生两方面的评价,总结学习活动中的得失,适当指出在学习中的盲点,再出示由教师设计的本课知识结构卡片,师生共同完成,从而完成对本课知识上的总结,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在教学中让三个小组完成这些内容。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这些代表人物,更深刻地理解代表作品。最后通过总结、填知识结构卡片,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掌握。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通过代表人物认识事件,再分析该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我将设置历史问题情景、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指导纵向比较历史现象等,还尝试性地设立了“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习氛围

师:边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残破、黑暗、混乱的图片,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介绍: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袁世凯依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国内军阀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还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国家形势越来越乱!同学们,如果你生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局面,你有什么感受?你又将怎样做呢?

生:思考,回答。

师:相机点拨,引出本课。

面对越来越乱的国家局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接触西学、学习西学的同时,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认为中国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于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斗争,解放人民的思想。(投出动态效果的课题)

二、再现历史人物风采,感受新文化运动盛况

师:接下来是我们展示交流活动成果的阶段,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笔 16

记。首先请“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展示,大家掌声有请。

第一小组主持人:(多媒体出示解说内容,并有感情地解说)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它产生在辛亥革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而后以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为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这场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还有钱玄同、王敬轩、沈尹默、李大钊、高一涵等人(屏幕投出相关人物图像)

„„

第一小组主持人:介绍由本组主办的历史小报“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投影投示)

第一小组主持人:最后是我们搜集的历史记录短片《新文化运动》,请大家欣赏。

师:感谢第一小组精彩的展示,接下来请“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小组展示,我们掌声有请。

第二小组主持人:同学们,谈起新文化运动,我们会不由地想起一本杂志――《新青年》,提到《新青年》,又不能不说它的创办者――陈独秀。今天,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吧。(投出《新青年》与陈独秀,有感情地介绍)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礼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攻击专制统治,提倡共和立宪,批判孔孟纲常礼教,指斥忠孝贞节等都是奴隶道德,宣传人权与科学,表现了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接下来请欣赏我组同学朗读的有关他的文章片断:

同学甲:(激情朗读)“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同学乙: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文学》中,这样评价陈独秀:“„„文学革命的进行,最重要的急先锋是他的朋友陈独秀。陈独秀接着《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发表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子„„”

第二小组主持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到后来却没能跟得上历史发展的步伐,犯了历史错误,这确实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大家又有什么感受呢?可以谈谈吗?

生:思考,回答。

师:古语说:“人孰能无过”,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也为他坚持错误感到惋惜。他的经历的确值得我们思索啊。下面将要展示的是“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 第三小组主持人:(投影出示胡适像,有感情地解说)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

1910年赴美留学,《新青年》问世不久,正在美国忙于写毕业论文的他,抽时间翻译了一篇俄国小说《决斗》,发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这是《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1917年回国以后,胡适先后在《新青年》 17

上发表倡导文学改良的文章和通讯,成为《新青年》颇有影响的重要撰稿人之一。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

新思潮、新文学的反封建内容需要新的形式去适应,白话文的提倡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他还率先尝试用白话写诗,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就是他写的《蝴蝶》,请欣赏:

同学二人:(有感情地朗诵)

蝴 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

孤单。

――1917年2月

第三小组主持人:

胡适不仅自己在倡导白话文方面身体力行,而且在课堂上言传身教,不遗余力。

同学甲:上台讲胡适让学生用文言文拟电报稿的故事。

师:感谢同学们的展示。尽管这位白话文的倡导者后来也未能走向我们期望的道路,但他在倡导白话文方面的确功不可没。下面请第四小组的同学展示“新文学巨匠――鲁迅”的风采。

投影出示鲁迅像与《自嘲》中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四小组主持人:提起鲁迅,人们没有一个不知道的。上学期咱们还在语文课上学习了他的《鲁迅自传》一文,深切感受了他彻底反封建、反压迫,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文化伟人,聚焦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经历,感受他的风采。

同学甲:上台展示自己按课文内容提示刻出的三枚图章:“文章误我”“戛剑生”“戎马书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鲁迅当初刻三枚图章的用意。

同学乙:有感情朗读《狂人日记》片断。

第四小组主持人:上面同学朗读的是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片断,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在小说中愤怒地揭露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之后,他又创作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下面是我们创作的短剧《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请欣赏。

同学五人:表现如下场景:

场景一:夜深了,在昏暗的灯光下,鲁迅正奋笔疾书;

场景二: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编辑《新青年》;

场景三:鲁迅在大学课堂上对青年讲学,并寄厚望于青年。

第四小组主持人:最后是鲁迅知识竞答,请同学们积极参与。(投影出示试题)

1.《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中的狂人最后发出了的呐喊。

A.救救我 B.救救孩子 C.我不疯狂 D.别再吃人了

2.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把反封建的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典范。他在这一时期写的小说一般收录在。

A.《朝花夕拾》 B.《彷徨》 C.《呐喊》 D.《二心集》

三、总结展示活动,形成知识体系( 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结构卡片。)

作业

1.请把你对三位代表人物的感受写成一篇小论文,交给老师。

2.制作好本课的知识结构卡片,贴在课本上。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课程准备〗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优秀的精神品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了解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一些基本史实。

难点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展示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几个专题供学生分组准备、探究、汇报:

(1)整理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

(2)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

学生准备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

2.由科代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7~10人为一小组,对老师提供的几个主题进行分配,合理分工后着手准备汇报材料。由同学们推选主持人,准备课堂学习活动的主持事宜。

3.搜集资料,准备与本课题时段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4.通过搜集阅读资料、请教老师,理解“五四精神”。

5.通过阅读教材、课外资料,发现疑难问题,准备课堂质疑交流。 〖教学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第10课学习展示活动开始。

2.请历史教师发表祝辞。

3.宣读展示活动的评委及注意事项。

(1)采用小组竞赛评分制。

(2)竞赛分小组专题学习汇报(15分)、小组历史故事讲述(15分)、小组质疑能力表现(15分)、自由竞答(20分)、现场影评(20分)、畅谈五四精神(15分)六部分。前两部分和后两部分每个小组每个项目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讲述、评价、畅谈感受;第三部分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题学习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内涵价值评分;第四部分采用抢答的形式,由主持人主持,抢答问题。

(3)每一项取评委的平均分。

4.展示竞赛活动过程。

(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资料性课件)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分配的历史专题进行逐一介绍;

第一小组,介绍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

第二小组,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历史故事。

(3)各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提问(按组轮换,分四轮),部分问题教师可做简要点拨、释疑。

(4)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两轮抢答。

(5)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谈五四精神。

5.评委公布各组的最终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前三名,并选出展示活动最佳表现者3人,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6.学生代表总结本课题线索,谈学习感受。

7.教师总结性发言。

作业:

课外阅读反映五四运动或中共诞生的书籍,利用专门时间进行介绍、推荐。

通过预习,整理出下一课的基本线索。

第11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课标内容〗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 20

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主旨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了解中共一大的一些基本史实。

难点 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展示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几个专题供学生分组准备、探究、汇报:

(1)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3)简单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2.为同学们提供《开天辟地》等相关历史影片,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影片。

3.帮助同学们搜集有关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及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有关课外资料。

4.制作多媒体资料课件,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

学生准备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

2.由科代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7~10人为一小组,对老师提供的几个主题进行分配,合理分工后着手准备汇报材料。由同学们推选主持人,准备课堂学习活动的主持事宜。

3.搜集资料,准备与本课题时段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4.通过阅读教材、课外资料,发现疑难问题,准备课堂质疑交流。 〖教学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第11课学习展示活动开始。

2.请历史教师发表祝辞。

3.宣读展示活动的评委及注意事项。

(1)采用小组竞赛评分制。

(2)竞赛分小组专题学习汇报(15分)、小组历史故事讲述(15分)、小组质疑能力表现(15分)、自由竞答(20分)、现场影评(20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15分)六部分。前两部分和后两部分每个小组每个项目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讲述、评价、 21

畅谈感受;第三部分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题学习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内涵价值评分;第四部分采用抢答的形式,由主持人主持,抢答问题。

(3)每一项取评委的平均分。

4. 展示竞赛活动过程。

(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资料性课件)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分配的历史专题进行逐一介绍;

第一小组,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

第二小组,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第三小组,简单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历史故事。

(3)各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提问(按组轮换,分四轮),部分问题教师可做简要点拨、释疑。

(4)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两轮抢答。

(5)播放影片《开天辟地》,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谈观后感(影评)。

(6)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谈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各组的最终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前三名,并选出展示活动最佳表现者3人,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6.学生代表总结本课题线索,谈学习感受。

7.教师总结性发言。

作业:

课外阅读反映中共诞生的书籍,利用专门时间进行介绍、推荐。

通过预习,整理出下一课的基本线索。

第12课

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课标内容] (1)知道南昌起义。

(2)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风山会师的故事。

(3)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起义史实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特点即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并由此加深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解。

(2)指导学生分析“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基本经验。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创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战线关系着中国革命的成贩,国民革命运动的成败就是最好的佐证。

(2)通过了解叶挺独立团的光辉战绩,充分认识到共产党员在北伐战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学习叶挺等共产党人英勇奋战、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3)张学良冲破日本阻挠,毅然宣布东北易帜,体现了张学良维护统一的爱国之心,这是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正义之举,有利于中国的团结和统一,应给 22

予充分肯定,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故事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黄埔军校的建立

2、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和功绩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对象和方针

2、叶挺独立团的英勇作战及北伐的胜利进军

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宁汉合流

2、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第13课

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课程标准〗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南昌起义。

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的有关史实,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通过识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习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而抛头颅、洒热血,与国民党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同敌人作斗争、坚信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进程当中的三件大事: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 23

根据地的创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三件事对今后中国革命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尤其是“农村包围城市”为今后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在八年级上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没有八一南昌起义,就没有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没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就无立足之地;没有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不会保存革命的火种。鉴于以上原因,就必须讲清楚每个事件的过程、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主要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授课过程为主,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做好准备工作。教师根据现有的资料,尽可能运用挂图、投影、地图、歌曲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新亮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动脑动手、相互交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

难点 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情感互动,讨论交流,问题导学,诱思探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师:8月1日是我国的什么节日?

生:“八一建军节”。

师: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八一建军节”跟什么历史事实有关?

(设置悬念,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不要着急。我想,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的。 导入新课

师: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第一目第一段小字,然后回答问题)

生:(读后回答)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将对革命者斩尽杀绝的政策,高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起义。

师:回答得真不错。这说明当时进行武装起义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出示挂图(油画:《南昌起义》)

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幅油画,结合课文以及你所收集到的有关南昌起义的历史资料,来给大家讲一讲“南昌起义”。(选一名有较强表达能力的学生讲述)

生:(观察图画,整理资料后讲述)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在总指挥贺龙的领导下,暴动枪声一打响,起义官兵如猛虎下山,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经过四个多小时激战,起义军歼敌一万多人,占领南昌城。这幅油画反映的就是南昌起义前一刻,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人在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前鼓动士兵组织起义的场面。

24

师:起义胜利以后,南昌起义的这支部队又到哪儿去了呢?

生:起义胜利后,部队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在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攻下,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

师: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为什么又在南下广东中受到严重损失?(要求学生同桌讨论)

生:(讨论之后回答)由于敌人兵力强大,装备精;革命队伍少,力量小。

师:那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准备哪些条件呢?(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①壮大革命队伍;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作基础;③制造先进武器„„

师:队伍怎么壮大呢?

生:到边远的山村去壮大。

师:说得好!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着大城市,力量又非常强大,革命队伍少,不能在大城市里打败国民党,只能到农村去。虽然这次起义由成功转为失败,但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谁来说一说南昌起义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要求学生整理思考后回答)

生: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步,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开辟了新的篇章。

师: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生:因为通过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队伍。

师:很好!同学们要记住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南昌起义紧密联系。南昌起义以后,中共又发动了一次起义。(导入第二目内容)

革命摇篮井冈山(板书)

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秋收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第一段大字,大家推荐一位同学讲解)

生: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起义。因为是在农民秋收时候发动的起义,所以叫秋收起义。这次起义的目的是攻占长沙,但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遭到数倍敌人的围攻,损失严重。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师:投影出示问题:

(1)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损失严重。这说明了什么?

(2)秋收起义的部队为什么要向井冈山进军?

(3)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回答)

生:①说明了在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无法夺取政权。②因为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海拔多在800~1000米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的几个县都建立过共产党组织的农民协会,群众基础好。井冈山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大城市,敌人的统治力量在这个地区比较薄弱,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壮大革命队伍,所以秋收起义部队要向井冈山进军。③因为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一些补充。 25

出示油画《井冈山会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生:井冈山会师。

师:谁来给同学们讲一下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生:(由学生毛遂自荐)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最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此时中国共产党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正规部队。

师:讲得非常好。(投影井冈山会师图片)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你们从中看出什么?又想说点什么?

生:(观察图片后)可以看出当时井冈山地区非常贫穷落后。当时的革命斗争非常艰苦,革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一样都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师: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例子?

生:(略思后)讲述“朱德的扁担”等事迹。

师:从这些中共领导人身上我们应学习什么?

生:无私奉献、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精神。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教材上的一幅插图,今天的井冈山地区跟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整齐、美观,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林立,绿树成阴,人民生活大变样。

师:可见中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当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结合课文讨论回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师:这条道路正确吗?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明确)在当时来讲,这一决策显然是正确的。因为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仅仅依靠工人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师:突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革命摇篮。

投影1928―1930年中国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这幅图反映了什么?

生:(观察讨论)中共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越来越多,革命队伍发展壮大。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4课

红军长征

[教学过程]

1.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学习长征的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前一课学习的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的内容,指出 26

胜利的原因;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

3.要用好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红军长征示意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4.本课有几处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 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

5.要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七根火柴》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比较胜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4.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赏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其他诗词,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文学作品,欣赏、学唱《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观看反映长征的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等,并交流心得体会。

问题探究[动脑筋]

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练一练]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

(1)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

(2)在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活动与探究]

1.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金沙江

红 27

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2.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谈谈长征的精神。由学校或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可用不同的形式交流。 课后完成本课作业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5课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课标内容] (1)简述九一八事迹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讨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过程等问题,学生培养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思考讨论“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1936年,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联共抗日。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从而学会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感知九一八事就业兵团日本侵华的史实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理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2、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三省的沦陷

28

3、伪满洲国的成立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1)一二八事变

(2)华北事变

2、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表现

(1)东北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2)一二九运动

(3)社会各界支援抗战

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作业] 指导学生解决课后习题。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3、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把祖国建设强大以免遭外族侵略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

2、难点: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引导]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一步加紧侵略中国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中国,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随之开始了全面民族抗战。

导入新课

一、七七事变(板书)

1、七七事变(板书)

教师提示:事变爆发前,日军控制了北平的北面、南面和东面,卢沟桥成了北平通往南方和其它地区的惟一通道。日军占领了卢沟桥,北平将成为一座孤城。办要中国军队一反击,日军就有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

引导学生阅读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第29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29

提问: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什么?(卢沟桥事变)

2、八一三事变(板书)

学生阅读本节内容。

提问: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泸会战粉碎了日军的什么“狂妄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3)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表示“准备应战”。

(4)国民党正式接受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这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二、南京大屠杀(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互动。

讨论: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后有什么感想?对于日本战后几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最近的教科书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质,中国人民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笔血债。对于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历史事实的行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三、血战台儿庄(板书)

1、血战台儿庄(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以下重点内容:指挥——李宗仁;时间——1938年春;战果——歼敌1万多人;意义——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板书)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组织了哪些大的军事行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1)在枣宜战役中,中国军队奋起抗击,一度击退日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2)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迫使日军北撤。(3)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痛击日军。

四、百团大战(板书)

1、背景

百团大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动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师指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介绍百团大战的简况:发动时间——1940年秋;指挥——彭

30

德怀;规模——八路军105个团约20万人;进攻重点——华北日军交通线和据点。

3、意义

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有关百团大战历史意义的课文。

[小结]

1、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2、南大屠杀:中国军民被屠杀30万人以上。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4、敌后战场: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作业布置] 让学生思考“课后题”。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2、难点:理解分析“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经及探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导入新课

一、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文。

1、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进行局部反攻(1944——1945年春)

2、国民党正面战场局部反攻的起点——湘西会战(1946年4月)

二、中共“七大”召开(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探讨:

(1)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及背景是什么?

(2)你能归纳并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吗?

(3)中共“七大”的召开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板书>

1、时间、地点:1945年,延安。

2、主要内容:(1)制定党的政治路线;(2)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3)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3、历史意义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板书)

1、抗战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归纳:

31

(1)国际:一是盟军对日反攻,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二是苏联对日宣战。

(2)国内:一是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人民全面反攻;二是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向日占区推进。

2、日本无条件投降(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及课内“史海拾贝”,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四、台湾回归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板书)

1、台湾回归(1945年10月25日)

提问:

(1)台湾被殖民统治了多少年?何时回归祖国?

(2)你是如何看待台湾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探讨: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进行过哪几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中国都失败了,并与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2)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原因有哪些?

[小结] 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得大进展后,中国军民的局部反攻也取得了重大胜利。

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特别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反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作业布置] 让学生思考“课后题”。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9课

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课标内容]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蒋个石为什么要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毛泽东不应该去参加重庆谈判”、“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在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等问题,培养学生 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32

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一目的要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识读《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并结合地图讲述三路大军挺中原的经过,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简单的图示法描述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的战略态势,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动手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难点:重庆谈判的背景。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

[教学过程] 提问: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重庆谈判

引导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为什么阴谋发动内战?

(2)蒋介石既然内战的方针已定,为什么还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蒋介石打了什么如意算盘?

(3)你认为毛泽东应不应该去参加重庆谈判?说说你的理由。

(4)重庆谈判的结果如何?

(5)重庆谈判有何意义?

(6)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2)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的?

(3)1947年春,国民党重点进攻哪两个解放区?

(4)陕北解放区是怎样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的?

(5)解放区军民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本目内容如下问题进行教学:

(1)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的条件有哪些?

(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在哪里?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地区?

33

(3)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什么?

(4)三路大军是怎样挺进中原的?

(5)从地图上找出大别山的位置,说一说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

(6)你能否用图示法,描述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的战略态势?

[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还是发动了内战。第一目重庆谈判讲的是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为争取和平民主冒风险赴重庆谈判;第二目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讲的是内战爆发后的第一年,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的军事斗争情况;第三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讲的是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开始外线作战。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

34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

(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

(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

(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辽沈战役

(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3、淮海战役

(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

(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

(3)提问: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4、平津战役

(1)提问: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

(2)借助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

(3)提问:平津战役有何意义?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让学生从书中归纳。

三、渡江战役

本目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以了解渡江战役前夕的形势;得出答案后,再讲渡江战役的经过,最后总结全课。

(1)提问:渡江战役前夕,蒋介石玩弄了一个什么阴谋?蒋介石的这次“求和”与1945年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

(2)讲述渡江战役经过。

(3)总结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小结]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六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

35

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内容]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

(2)了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问题讲座,了解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情况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与束缚的状况。

(2)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图片及问题讨论,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时间、原因、情况。

(3)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自主阅读,了解张謇等著名实业家热心办实业的原因和事迹。

(4)通过自主阅读、问题讨论,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兴衰的原因及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謇办实业和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难点:分析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问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讨论问题:

(1)中国的民族工业闪起于何时?其原因是什么?

(2)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得到初步发展?原因有哪些?情况怎样?

这一部分,不是本课重点,只求大致了解。关于民族工业兴起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间及情况,教材已明确写出。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原因,教师补充说明:(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3)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使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二、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讨论的问题:

(1)中国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原因是什么?情况怎样?

(2)状元张謇为什么热心办实业?张謇所办企业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3)与张謇同时的著名实业家还有哪些?

36

(4)《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图》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以上问题中应重点讨论

一、二题。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

讨论的问题: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中国民族工业为什么会有较大的发展?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到了哪些摧残?

(3)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的民族工业为什么会纷纷破产?

本课最后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与洋务企业相比,有哪些不同?

(2)为什么说另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曲折的?造成曲折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小结]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37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背景

2、交通工具的变革

3、通讯工具的更新

4、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作用

2、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3、近代中国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4、近代中国的出版业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的变化

2、发式的变化

3、称呼的变化

4、礼仪的变化

[小结]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日益增多,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向中国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革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3课

近代科技之星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 38

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权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4课

近代思想、教育和文艺

[课标内容] (1)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2)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3)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魏源和严复思想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近代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介绍魏源和严复的思想时,结合鸦片战争和维新变法运动,分析为什么说严

39

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说明社会思想的产生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联系已学的有关民主共和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初步了解西学在我国传播的基本情况。

(2)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文学艺术的作品、图片,更直接地感知历史。注意与前面已学的有关知识联系,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认识到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自身特色,从而形成对祖国文化认同感,产生爱国主义感情。

(2)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立志图强、勇于探索的精神,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海国图志》

难点:《海国图志》所体现出来的魏源的思想及其影响。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思想家魏源和严复

1、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

2、严复和他的《天演论》

二、新式教育的兴办

1、新式学校的兴办和学制的改变

2、近代后期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

三、文学艺术

1、鲁迅的小说和杂文

2、小说家茅盾、巴金、老舍、周立波等的代表作

3、戏剧、音乐的杰出成就

4、绘画的新发展

[小结] 联系第23课的有关知识,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对近代科技、思想、教育和文学艺术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40

41

第三篇: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等途径了解考古动态,关心有关的研究进展,锻炼收集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以及中国神话中女娲造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人类的起源

1、关于人类的起源,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神话。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 神话故事呢?

2、今天人类已知的最早的直系祖先是非洲的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与人类有哪些主要差别?那么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或者说人脱离动物界、走向独立发展的最关键的是:直立行走和工具的制造。

3、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4、三大人种的形成 给出三大人种图片,说一说:他们分别属于哪一人种?你是怎么样分辨出来的?人种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各人种毛发、肤色等体貌特征的差异,就是他们适应各自环境演化的结果。

强调:各人种只有外表上的差异,决无智商高低、种族优劣之区分,各种族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是后天因素决定的,种族歧视是决无道理的反文明行为。

二、母系氏族社会

1、原始社会主要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石器(复习新、旧石器时代)

2、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组织是什么?氏族(介绍氏族,河姆渡和半坡遗址)

3、人类社会先经历母系氏族,后经历父系氏族。

4、古代希腊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中,有一位最早从混沌状态下分离出来的大地女神该亚。相传她生下乌剌诺斯(天)、蓬托斯(海)以及许多其他神灵,她是最初的万物创生者,被看作人类始祖、培育植物和幼儿的母亲女神。

1、这则神话会话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

2、关于这种氏族的情况,你知道的有哪些?

三、父系氏族社会

厄瑞斯忒弑母却被雅典娜女神宣布无罪的神话传说,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 说一说:相对于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出现了哪些变化?

议一议: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其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能否举例说明?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小结 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逐步加剧,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这表明,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已接近尾声,人类行将跨入文明时代。

第二课 亚非文明古国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古埃及法老 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能力培养:

1、看地图了解亚非文明古国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空间观察,因果联系、共性归纳等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以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为例,透视其内含的阶级关系,从而锻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

1、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四大上古文明,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应该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是广大劳动人民辛苦和智慧的结晶,理解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从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事例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关系,领悟政治、法律、宗教、军事等手段所体现出的国家职能。 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一是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二是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可播放埃及、印度和古巴比伦文明的相关照片,让学生猜是属于哪一国的导入。 讲授新课

一、古代埃及

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约在公元前3100年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都城在孟斐斯,国王称为法老。 问题: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史书(希罗多德的著作)的记载,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二、古代巴比伦王国

1、西亚两河流域约在公元前3000年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首都在巴比伦。

2、汉谟拉比法典

a适当介绍一下汉谟拉比法典被发现的经过(1901年,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的苏撒考古时发现,后被劫夺到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激发学生的兴趣。

b这根石柱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法典的上部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汉谟拉比国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阳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汉谟拉比头戴传统的王冠,神情肃穆,举手宣誓。太阳神的宝座很象古巴比伦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关于法典的内容,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点。该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奴隶对奴隶主仅说一声"你不是我的主人"就被割掉耳朵,理发师剃去奴隶头上的标志,要被截断手指,等等。所有这些条文都说明了这部法典维护奴隶主专政的实质。它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结合课本地图,讲清古代印度历史上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2、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城邦。公元前15世纪后,雅利安人陆续入侵印度,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

3、种姓制度

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

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力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小结 四大文明古国各有自己显著于世的辉煌文化。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法典等,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课 欧洲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能力培养:区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同古埃及法老制度和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同,培养中外历史知识的横向比较能力。

情感、价值观:

1、理解古希腊文明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希腊文明渊源与爱琴文明,从而感悟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继承和发展)、多元性和丰富性。

2、雅典民主政治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它体现的民主法治精神却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对后来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雅典民主政治

难点:对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辩证地认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发源在地中海东部,不是在黄色的陆地,因而也称为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 讲授新课

一、爱琴文明

1、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兴起

2、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

二、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

1、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城邦。

2、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前444-前429年)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 雅典主要的权力机构是什么?国家大事是怎么决定的?

当有国家大事时,他们就用这些石子投石表决,根据人数的多少决定是否通过。由此看,雅典民主有什么特点?

全民直接参与(广泛性),多数决定制,雅典是典型的民主政治的城邦国家。全民直接参与(广泛性),多数决定制,雅典是典型的民主政治的城邦国家。 请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看法。

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三、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1、公元前6世纪末,意大利半岛中部出现了罗马奴隶制共和国。

2、两名执政官掌握行政权力,协议处理政事,元老院掌握实权。

3、公元前2世纪,通过布匿战争,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4、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5、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共和国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小结 欧洲文明的起源与我们前面提过的亚非文明古国的起源是有区别的,请大家思考一下区别在何处。

第四课 中古亚欧文明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日本大化改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城市的兴起、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能力培养:对比中古亚欧文明文明,形成较完整的全球历史发展观

情感、价值观: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与日本的交往关系以及已学过的希腊、罗马历史的主要内容。 讲授新课

一、日本大化改新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向学生介绍日本的自然特点:它是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2、法兰克王国建立,8世纪前半期,逐渐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3、丕平献土

结合“丕平献土”和教材导入框的小故事,谈一谈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如:布鲁诺最后就是被烧死在火刑柱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说明:正是在整个中古时期教会对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重大,以至于以后西欧中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事件,无不与教会有关。

三、西欧城市的兴起

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时间和著名城市。

2、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四、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化,它绚丽多彩,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

1、东罗马帝国灭亡

2、奥斯曼土耳其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3、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帝国。

思考: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奥斯曼土耳其成为地跨三洲的封建帝国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 日本通过大化改新进入封建社会,在中古欧洲社会,西欧封建制度、城市的产生与基督教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 第五课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中印文化的传播;马可波罗来华

能力培养: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正确认识战争的本质。 情感、价值观: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中印文化的传播;马可波罗来华 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希波战争

1、希波战争爆发(公元前5世纪早期)

2、希波战争后,希腊的雅典确立了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

二、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

1、亚历山大大帝

2、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

2世纪时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四、中印文化的传播

1、“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早期人类结绳、刻木记事的故事和古代印度人发明0~9十个数字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字、数字的发明来源于生活,科学技术的发明同样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独立探究的精神。

2、中西方文化的互相传播

五、马可波罗来华

1、马可•波罗不仅把意大利的文化带到了中国,而且还向西方传播了中国和东方的文明与文化,是东西方友好交流的重要使者

2、《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影响”:向西方介绍了当时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东部各国的情况;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小结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六课 世界三大宗教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产生、教义和传播 能力培养:透视宗教产生及其内含的阶级关系,从而锻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正确认识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正确认识三大宗教的本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直接提问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三大宗教? 讲授新课

一、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倡导“众生平等”

佛教教义对解除渴望苦难的劳苦大众很有吸引力;很多国王也利用它“忍耐服从”的说教,大力扶植佛教。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更大的发展,并开始向古代印度以外传播。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天,全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二、基督教

你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吗?你知道还有哪些与基督教相关的节日?

三、伊斯兰教

长期以来,阿拉伯地区信仰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六世纪,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了。

伊斯兰教创立的过程及阿拉伯统一的过程,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①创立伊斯兰教(时间、地点、教义等);②在麦加城传教失败;③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三大宗教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立者 经典 教义 传播 佛教 前6世纪 古印度 释迦牟尼 众生平等 亚洲

基督教 公元一世纪 巴勒斯坦、小亚细亚 耶稣 《圣经》 人人平等 欧洲各国 伊斯兰教 7世纪初 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 《古兰经》

小结 三大宗教产生对世界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第七课 古代科技和文化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古希腊的科学家、文学和戏剧、建筑成就

能力培养:了解古代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就,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见闻,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了解古代科技和文化的主要成就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简单给同学们提到了世界上各个主要文明的情况,今天我们从科技和文化方面了解它们的贡献。 讲授新课

一、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1)什么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于它是用符号把客观物体的形象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即所谓“画成其物”,所以我们习惯上把它称为象形文字。

(2)什么是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几乎和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3)字母文字的演变和影响: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后来经过多次演变,外形逐渐简化,向字母文字过渡。它的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二、古希腊的科学家

1、毕达哥拉斯定理和勾股定理

2、亚里斯多德的成就(亚力山大大帝的老师)

3、阿基米德:比重原理和杠杆原理

三、文学和戏剧

1、《荷马史诗》 特洛伊木马计、阿基里斯腱(后脚跟)的寓意-(致命伤)

2、《伊索寓言》的经典寓言(龟兔赛跑、狐狸和葡萄等)

3、戏剧: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索福克利斯的《俄狄浦斯王》

4、阿拉伯的《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对以上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这两个著名建筑的最突出特点和重要的相同点是什么呢?

小结 古代科技和文化有着伟大的成就,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结晶。

第八课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能力培养:文艺复兴的成就和新航路开辟都是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情感、价值观:通过评价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比较、分析和判断能力。

重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影响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回顾教会在欧洲封建社会的地位,联系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引导出为什么会出现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讲授新课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①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②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控制。进而分析:随着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从而掀起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2、人文主义

3、代表人物:但丁和达•芬奇

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一位艺术大师

4、天文学的成就: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的天文成就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

①经济根源: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成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而《马可•波罗行纪》关于东方富庶的描述,更加引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另外补充说明:当时天文、地理知识有了进步,地圆学说流行,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客观条件。

2、设计新航路开辟的表格,和郑和下西洋比较 时间 国籍 代表人物 成就

1492 意大利 哥伦布 开辟通往美洲的航路 1498 葡萄牙 达•伽马 开辟通向印度的航路 1519-1522 葡萄牙 麦哲伦 环球航行 1405-1433 中国 郑和 七次下西洋

3、影响:如何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 第九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及意义

能力培养: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

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反复与曲折的斗争中,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文艺复兴不仅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而新航路的开辟,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不久,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讲授新课

一、革命暴发

1、“为什么会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

2、过程: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废除君主制,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二、《权利法案》

“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历史意义

设计欧美三个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表格 国家 名称 时间 过程或方式 重要文件 国家形式

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9 革命、“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制

小结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第十课 美国独立战争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和意义

能力培养: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美国独立战争以弱胜强以及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美国诞生的过程。 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美国的国旗有何特点? 13条代表美国独立前的13个殖民地;一个星代表一个州,50个星代表现在美国的50个州。当今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就在200多年前,它还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诞生的呢? 讲授新课

一、来克星顿的枪声

1、背景: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的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还有德、法、荷兰、瑞典等国人。他们经过长期开拓和经济的频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成为统一的语言,这样由来自欧洲移民融合成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就形成了。

严厉的高压政策,北美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斗争,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2、来克星顿的枪声

二、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美力量对比 国别 英国 美国

经济 老牌殖民国家 年轻国家

人口 连同殖民地在内共3 000万 不到300万 军事 有强大舰队,军需品充足 无海军,物资奇缺 性质 非正义 正义

三、《独立宣言》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并发表了《独立宣言》

四、独立战争的胜利

1、意义

2、组成联邦制国家,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 国家 名称 时间 过程或方式 重要文件 国家形式

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9 革命、“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制 美国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战争 《独立宣言》 联邦制

小结 美国独立战争的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第十一课 法国大革命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能力培养: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 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重点:《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难点:对拿破仑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看看欧洲的另一个重要国家――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讲授新课

一、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背景:革命的爆发实际上是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分析《重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这幅图得出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工匠、城市贫民、农民(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主力是人民群众)与封建地主阶级(教士、贵族)间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2、1789年7月,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二、《人权宣言》的颁布 1789年8月,颁布《人权宣言》

三、拿破仑帝国

1、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

2、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国家 名称 时间 过程或方式 重要文件 国家形式

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9 革命、“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制 美国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战争 《独立宣言》 联邦制 法国 法国大革命 1789 人民起义 《人权宣言》

小结 法国大革命有力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第十三课 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能力培养: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 难点:“三角贸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新航路的开辟,拉进了世界的联系,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充足的原料产地和市场,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1、殖民国家之间的互相争夺

2、英国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帝国

二、三角贸易

由于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导致美洲殖民者的种植园劳动力紧缺,这样奴隶“三角贸易”就出项了。

试一试:设计一幅简单明了的“三角贸易”示意图。

一趟“三角贸易”,西方奴隶贩子可以获利数倍,因此,西方殖民者争先恐后,奴隶贸易几百年不衰,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英国更是后来居上。

“几百年的奴隶贸易对非洲,对欧洲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奴隶贸易为欧洲积累了巨额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但却给非洲大陆带来了长期的贫困。

三、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英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印度进行殖民活动?” “负责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的机构叫什么?”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活动有什么特点?” “沿海据点→内地扩张→抢掠财富”。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的影响

英国在印度掠夺了巨额财富,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同时英国逐步把印度变为其殖民地和巨大的商品市场,使印度人民长期陷于贫困。

小结 通过罪恶奴隶“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西方殖民者完成了血腥的资本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十四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斗争,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 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思维方法

情感、价值观: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民族责任感。 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殖民地人民为什么抗争,抗争什么?” 讲授新课

一、“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讲清“美洲”和“拉丁美洲”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而美洲包括南北美洲大陆及其邻近岛屿。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 “殖民者到拉丁美洲后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什么?”

介绍玻利瓦尔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然后利用教材《南美独立战争形势》图讲授南美独立战争的概况,引导学生分析南美独立运动的突出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北国家联合作战等。并注意突出玻利瓦尔的军事才干和在南美独立战争中的重要贡献,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

①赶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②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③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密拉特事件

2、印度民族大起义

3、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小结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殖民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世界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第十六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培养:分析俄国和日本改革的性质,与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

情感、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及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解放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另两个重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和日本又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呢? 讲授新课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1、农奴制阻碍了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2、“1861年改革”

3、1861年改革的历史意义,分为两个方面:进步性和局限性。。

①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②改革是由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实施的。③改革的前提是维护地主利益。这样,改革存在局限性就不难理解了。

4、如何评价1861年改革?

联系俄国近代对中国的掠夺和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二、日本明治维新

回忆中国历史上讲过的“甲午中日战争”,提问:“为什么国土狭小的日本能够战胜地大物博的大清国?”

1、幕府统治的危机

2、“倒幕运动”

3、明治维新改革内容

这些改革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改革使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4、 “明治维新的影响”,

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正面的评价主要是指改革对日本国内产生的影响,这里要注意和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进行比较,正面评价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反面评价主要指改革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史实加深理解。

小结 俄国和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不彻底的,这也对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十六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二、日本明治维新

第十七课 美国南北战争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美国北部工业经济和南部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状况;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南北经济发展的矛盾;美国内战的基本经过和结果;林肯。

能力培养:从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结果分析,理解“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这两个文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从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结果分析,认识内战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以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从美国内战的影响,认识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的贡献,他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 重点:南北战争中的作用。 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美国独立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民族独立的战争,同时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此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生产力的提高,美国国内南北两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矛盾又突出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在美国独立后的80多年后,即1861年~1865年又发生了一场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 讲授新课

一、美国领土的扩张

1、美国领土的扩张

2、西进运动:为什么说“西进运动”的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二、战争的爆发

经过:(1861年~1865年)

①导火线: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②爆发:1861年南方11个州建立“南部联盟”,分裂国家,挑起内战。 ③形势: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战备松懈,节节失利。

④转折:1862年《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后,北方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⑤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三、北方取得胜利

颁布文件 主要规定 所起作用

《宅地法》 美国公民开发西部土地享受优惠 满足人民对土地的需求 北方转败为胜,完成了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 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黑人踊跃参军,北方获得雄厚兵源

如何评价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林肯政府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个重大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十七课 美国南北战争

一、美国领土的扩张

二、战争的爆发

三、北方取得胜利

第十八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英国宪章运动为代表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19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巴黎公社。 能力培养: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

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选择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职业的高尚情操和巴黎公社的战斗精神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继承发扬。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难点: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播放《国际歌》导入 讲授新课

一、英国宪章运动

1、宪章运动的起因。工业革命过程中,工人面对很差的待遇,不断进行反抗,最初是直接对准机器。

2、宪章运动的中心内容:争取普选权 3宪章运动的历史影响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

随着工业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水平的提高客观上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2、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开展的革命实践活动。

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优秀文化成果。

3、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4、《共产党宣言》发表 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三、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出现的背景

2、巴黎公社的建立

3、保卫公社的战斗“五月流血周”

4、巴黎公社的影响及宣扬巴黎公社精神的《国际歌》 小结

第十九课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 能力培养: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价值观: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难点:科学家们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科技革命”。 讲授新课

一、电力的使用和电器的发明

“家中或周围有哪些电气?它们有什么作用?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

回想一下,人类历史上所使用的能源的变化?

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运用于人们实际生产生活中去的?

1、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弟)

2、谁研制出发电机?(西门子)

3、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使用更加方便和广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4、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前面?(美国、德国) 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作“发明大王”?

(他发明了电灯等许多电器产品,其中正式注册的就有1300种之多)

1.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请你根据这句话和书本、网络上的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A.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所谓“天才”,虽然比常人聪明,但是更比常人勤奋。青年学生要想成才,首先必须具备勤奋的品格。)

B. 爱迪生等科学家为什么能够在科技领域取得杰出成就?除了科技成果之外,他们还为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爱迪生等科学家志存高远,年轻时就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们为了改善人类生活,热衷于发明创造,自愿献身于科学研究,专心致志地勤奋试验,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终于获得成功。他们这些崇高品格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2、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这可以联想到今天偶然停电的日子,许多家用电器打不开,夜晚漆黑一片等等,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不方便。)

在没有电灯之前,我们的先人在夜晚采用哪些方法照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那时人们多使用煤油灯、煤气灯、蜡烛来照明,照明范围较小,亮度差,不利于广泛使用。)

二、电讯业的兴起

利用电流能传递信息的特点 发明 发明人 国家 有线电报 有线电话 无线电报

第二十课 交通工具的新纪元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发明的发明成就 能力培养:汽车等交通工具具有哪些优越性和破坏性?怎样对待汽车工业?

情感、价值观: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难点:科学家们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科技革命”。除了电的应用外,另一种能源的广泛采用,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特别是一大批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 讲授新课

一、内燃机的创制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1、简单介绍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2、思考:哪些运输工具宜用柴油机做发动机?

载重汽车、远洋海轮、航空母舰、挖掘机、越野汽车、推土机、重型坦克

3、石油化工的兴起

联系近几年来,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对我国的生产和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巨大影响,从中给我们何种启示?

科学发展、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等

二、汽车、飞机的发明

1、第一辆汽车在什么时候、由谁试制成功?(1885年,本茨)

2、与人力车、牛车、马车等旧的交通工具相比,汽车具有哪些优越性?(它的动力是新型的,既稳定又强大,行驶速度快,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汽车的大量使用具有什么样的破坏性?应如何看待?(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应该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后果;同时加强科技研究,用科技成就来趋利避害,满足人类需要。

4、19世纪50年代初,法国人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飞艇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趣味活动:猜汽车车标?国产的车标少,为什么?有何启示?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发明的?

电话、电灯、蓄电池、拖拉机、坦克、摩托、洗涤剂、塑料、合成纤维、无烟火药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它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比较项目 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 第二次(欧美)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成果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内燃机(石油)

生产生活器 具 纺织、采矿和冶金等生产部门的机器 各生产部门的新机器以及电报、电话等新型通讯工具和电灯等家用电器

交通工具 轮船、火车机车 电车、汽车、飞艇、飞机等

作 用 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启 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 第二十二课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主要过程;理解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的根本原因及严重后果。

能力培养: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因矛盾变化而做出的相应调整及对策,培养学生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认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实质,为学生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做好铺垫,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重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严重后果 难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之间的利益冲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发生在什么时候?其标志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过渡)19世纪晚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并催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随着垄断的出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是,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彼此矛盾重重,最终促成了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在欧洲形成。那么,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各指什么组织?分别是怎样形成的?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一起探讨。 讲授新课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德国居第二位,而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却退居第三位,法国退居第四位)

2、从英、法、美、德等国的经济发展的趋势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新技术、设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

德国为什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呢?(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看法)

20世纪初,德国工业量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但德国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只能跟在法、俄、英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后面捡食残羹剩饭,所以对殖民地占领的现状极为不满,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懂得: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影响到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越演越烈。帝国主义之间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德、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法、俄。

三、战争危机

两大军事集团军费增长表 年份 陆军军费 海军军费 1900 7.45亿美元 3.9亿美元 1913 11.9亿美元 7.2亿美元 德、法两国陆军人数增长表 年份 德国 法国 1870 31万 43万 1914 87万 80万

德、英两国无畏舰数量变化表 年份 德国 英国 1905 0 1艘 1908 9艘 12艘

引导讨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小字,分析以上三表,讨论:“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后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想一想,20世纪初战争危机日益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必然使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加剧 直接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疯狂扩军备战、展开激烈争夺。 小结 第十三课 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二、三角贸易

三、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三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性质

能力培养:第一次大战的性质怎么样?分析它给人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历史教训?它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彼此矛盾重重,最终促成了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在欧洲形成。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讲授新课

一、大战爆发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说:“Europe became a ‘powder keg’ ,waiting for the spark that make it explode.[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课件演示这个英语资料和133页地图,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

1、 “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巴尔干半岛)

2、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

3、哪一事件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4、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先参加的军事集团?(意大利)

二、重大战役

1、主战场:欧洲战场

2、战线:欧洲西、东、南三条战线,以西线和东线为主,西线是关键。

3、主要战役:西线的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 凡尔登战役(1916年) 被称为“绞肉机”

三、大战结束

1、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

2、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

3、德国投降

4、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发生了哪些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把这些事件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如何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作适当提示)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一些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最终导致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

B. 联系世界历史大背景来分析中国历史事件时,可以从下列角度切入: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北洋军阀政府的软弱外交);世界局势对国内的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政府与民众对国际问题的不同态度(五四运动 第二十四课 著名科学家和启蒙思想家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了解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爱因斯坦的伟大贡献。

能力培养: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重点:科学家、思想家的重要成就 难点:科学家、思想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文艺复兴后,自然科学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也产生了一批启蒙思想家。 讲授新课

一、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1、牛顿: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

2、达尔文:1859年,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物种起源》。

3、爱因斯坦: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

二、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18世纪,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伏尔泰:天赋人权,宣扬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无情地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反对等级特权和不平等现象。还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

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原则后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普遍遵循的原则。

卢梭:反对保留君主制度,主张采取共和政体,全部政权归人民所有。社会契约论 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十四课 著名科学家和启蒙思想家

一、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二、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第二十五课 文学和艺术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凡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人物生活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重点: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凡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难点:认识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同样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讲授新课

一、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二、著名艺术家及其名作 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十五课 文学和艺术

一、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1、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

学生从莎士比亚的生平事迹、他的经典名言以及后人给他的评价,找一找莎士比亚成功的原因和他身上有哪些成功的秘诀。

2、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

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你知道托尔斯泰哪些文学代表作?它们在俄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

二、著名艺术家及其名作

第四篇: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5课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时] .....................................................................................................................................[第8课时] .....................................................................................................................................

第7课 全国大** ................................................................................................................[第9课时] .....................................................................................................................................[第10课时] ...................................................................................................................................[第11课时] ...................................................................................................................................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2课时] ...................................................................................................................................[第14课时] ...................................................................................................................................[第15课时] ...................................................................................................................................[第16课时] ...................................................................................................................................[第17课时]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8课时] ...................................................................................................................................[第19课时] ...................................................................................................................................[第20课时] ...................................................................................................................................[第21课时]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22课时] ...................................................................................................................................[第23课时] ...................................................................................................................................[第24课时] ...................................................................................................................................第六单元 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26课时] ...................................................................................................................................[第27课时] ...................................................................................................................................[第28课时] ...................................................................................................................................[第29课时] ...................................................................................................................................[第30课时] ...................................................................................................................................[第31课时] ...................................................................................................................................[第32课时] ...................................................................................................................................[第33课时] ...................................................................................................................................[第34课时] ...................................................................................................................................[第35课时] ...................................................................................................................................

- 3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时]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内容]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

- 5

问题探究:(1)抗美援朝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谁?入朝的中国军队为什么叫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遇到了哪些困难?(3)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为什么说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情景体验:继续播放有关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的喜悦。

问题探究:(1)美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同中、朝代表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2)新中国刚成立,贫穷落后;美国在二战后是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却以弱胜强,这是为什么?(3)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结合你所学过的中国近代史,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4)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为什么会受到热烈欢迎?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归纳几个环节解决问题。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爱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3课时]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课标内容]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步骤及顺利完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要求学生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2)要求学生整理出知识要点,巩固本课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中有关政策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明确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运动。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涉及的内容繁杂,许多措施不易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二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能够打败美国侵略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由此引出国内土地改革。因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之一。

导入新课

(1)简述一段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土地占有情况和农民生活状况的片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必要性。然后提问,要求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2)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它规定了怎样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向学生提示与之相关的图文、影视、记录片、实物等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卡通问答,以理解土地改期的基本目的。

(3)提问: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何时开始?其总政策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进一步提问: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文字、图示和卡通问答,指导学生讨论解答。

(4)提问: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结果怎样?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得出答案。

(5)提问:你认为土地改革有何历史意义?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已有结论,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如消灭了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等等。

(6)国民经济的恢复

提问: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为此,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为学生理解和认识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措施的必要性、正确性奠定基础。 [小结] 依据板书要点,师生共同回顾小结。 [作业]

- 89

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在适当补充讲述的基础上,解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问答,明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与内涵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2)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要点。实际上,“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的具体化。

(3)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完成?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等图片,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性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师提问: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和何时颁布的?由此引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教师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教师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关系?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

(6)教师提问:何谓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小结] 教师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惟一的经济基础;(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7课时]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提问: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 12

(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的指导;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英模人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8课时] 第7课 全国大**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鼓吹个人崇拜等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大**历史教训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事物,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的情况。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损失的一场内乱。

(2)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抵制“文革”的错误做法,“二月抗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3)全国大**是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学习主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题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而增强民主意识的法制观念。

探究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个解决问题。

导入课课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样错误发动起来的?

问题二:中央文革小组的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上海夺权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问题四:江青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

问题五:“革命委员会”取代地方保级党委说明了什么?

问题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为什么整整十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问题七:“文化大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恶果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权力地位急剧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问题二:“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这一运动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问题三:全国大**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严重危害?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为什么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问题五: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会被迫害致死,成为党的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问题六:“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公安、检察和司法机关遭受冲击,甚至被“砸烂”,带来了什么后果?

3、维护民主法制的斗争

问题一: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二月抗争”是什么性质的斗争?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三:刘少奇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被诬蔑为“二月逆流”;刘少奇以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却不起任何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上述问题采取分组讨论方式,由学生自主探究解答。其中难度较大的问题,由教师作适当辅导。 [小结] 围绕本课重点,从以下几点小结:

(1)说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2)在“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的内乱中,民主法制横遭践踏,社会秩序混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为捍卫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捍卫民主法制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他们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 第9课时]

8课 **中的国民经济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培养**时期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整顿前后经济形势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认识政治**的危害性,理解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的相互关系。

(2)运用比较法教授**对国民经济的破坏,理解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对经济恢复的积极作用。

(3)运用问题讨论法,阐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覆灭的原因以及“文革”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说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阴谋家、野心家决没有好下场;历史又一次证明失民心者遭唾弃,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1)林彪集团的形成,以及林彪在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后发动政变,阴谋杀害毛泽东的原因。(2)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主题知识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本课的主题是**中的国民经济。为了突出这个主题,教学时可以调整课文内容,进行分层探究教学。

导入新课

1、**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问题一: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二: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1974年,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为什么又陷入混乱局面?

问题四:1975年,国民经济为什么再度回升,后来为什么又遭到破坏?

- 161718

提问:邓小平在批“两个凡是”中有何重大贡献?帮助学生归纳:(1)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2)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提出:邓小平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什么为题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后,可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时候召开?主要内容有哪些?指导学生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怎样的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两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对内改革的目的和具体政策的设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和目的。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在组织上是怎样进行拨扰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为什么说十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段小字内容并加以适当阐释。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小结]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时,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坚持“左”的错误,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提问:邓小平是怎样批“两个凡是”的?真理标准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运动有何意义?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以什么题目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意义何在?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意义如何?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3课时]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标内容]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思维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和城市改革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 20

效如何?

议:(1)为什么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2)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3)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行:请你谈一谈你所熟悉的一个改制取得成效的国有企业的情况。

四、民营企业的勃兴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相关图片。

讲:(1)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包括哪两种经济成分?它们从什么时候莛发展起来?(2)说一说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议:(1)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有何异同?(2)我国改革大潮中,民营经济为什么会莛发展起来?(3)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有何意义?

行:以本地的某个民营企业为对象,了解它的创业的艰辛历程。 [小结] 提问: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农民有哪两大创举?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哪种经济形式成为改革的重点?哪种经济形式莛发展起来?

提问:1984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4课时] 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内容]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的能力。

(2)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3)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想像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2)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联系身边实际,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2)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3)通过学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为什么要创立经济特区?(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按“体验情景——讲述信息——讨论问题——实践创新”四步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导入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的深圳特区》、《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2)我国哪一年开始创立经济特区?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3)设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4)请计时 一讲深圳设为经济特区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情况。

讨论问题:(1)什么是对外开放?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2)什么是经济特区?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它哪些方面又不能特殊?(3)我国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4)为什么经济特区都设在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5)为什么深圳特区设立后,当地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实践创新:深圳特区建设者最著名的口号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句口号的看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报道》、《发展中的上海浦东新区一角》、《对外开放新格局》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开放了哪14个城市?国家给予这些开放城市怎样的经济政策?开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3)我国哪一年建立了哪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给予沿海经济区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建立沿海经济区有什么作用?(4)党中央、国务院哪一年决定实行浦东开发开放?给予浦东怎样的开发开放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作用?(5)

我国哪一年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开放这些城市有什么作用?(6)通过逐步开放,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7)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讨论问题:(1)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些特点?(2)

- 232425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逝世

2、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小结] 本课的主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课文重点阐述的是理论上的伟大贡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3)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7课时]

讲评第三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三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8课时]

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

[课标内容]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新另的民族政策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指导学生对解放前后的民族工作情况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2)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如节日、服饰、艺术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

- 2728

2、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二、港澳回归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2、香港、澳门回归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2、台湾和祖国大陆最终必将统一 [小结] 师生共议:(1)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2)“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是怎样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0课时]

第17课 历史专题讲座——台湾问题

[活动目标] 进一步加深对台湾问题的了解,扩大知识面。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增强对复杂历史现象的认识,提高辩证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确定讲座的中心内容: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讲授人:请黄平二中党支部书记杨通章同志主讲。 讲座地点:黄平二中多媒体阶梯教室。 主持人:八(10)班杨宇同学。 [活动过程] 主持人首先向全场听众介绍主讲人,然后简要说明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宣布会场纪律。 主讲人进行演讲。 学生向主讲提问。 [活动评价]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台湾问题的由来及现状,明白了台湾问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对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此次活动,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激发,决心努力学习,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贡献。

[第21课时] 讲评第四单元测试试卷

- 30

难点:我国发展尖端武器的原因。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我军缺乏海、空武装,国民党陆军残部在海、空军掩护下大量从海上逃跑、撤到台湾,并占领没海岛屿的资料。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导入新课

一、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

1、建立的背景

2、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

3、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发展

二、科技强军

1、发展尖端武器的决策

2、尖端武器研制的成就

3、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的发展

4、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三、民兵和预备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2、民兵和预备役的地位、作用 [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3课时] 第19课 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课标内容]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将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背

景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赞同”的问题,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问题实质的能力。

(3)通过对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为什么要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史实及建国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的学习,感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正确英明,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走向世界舞台的重大意义,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结论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及时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及原则这一历史过程,认识新中国的自主外交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有着载然的不同,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学习和平共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提出的意义,认识国际社会不同的国家这间要建立或维护真正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

(3)通过学习新中国建国之初的重大外交建树及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为人类和平、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是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以怎样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的?取得了哪些辉煌的外交成就?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导入新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创建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

2、中国出席万隆会议 [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4课时]

第20课 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课标内容] (1)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讨论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另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了争与生产共处的坚实基础,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

发展变化,我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了许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导入新课

一、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其意义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2、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5课时] 讲评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六单元 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26课时] 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

[课标内容] (1)讲述邓稼先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2)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3)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列举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

(2)通过讨论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制作火箭或人造地球卫星模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或者阅读有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探讨中,了解新中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科研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畏艰辛的工作精神,认识到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还应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热爱科学的理念。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深远意义。

难点:我国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讲解、阅读、思考、讨论相辅相成。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前几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请简单归纳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几个时期。学生归纳后,教师提出:这些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有着很大的发展,其原因不仅在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正确、全国人民的努力,还包括许多科技工作者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

导入新课

- 36373839404142

第五篇: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

历 史 教 案

1

2012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了从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三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宋元经济重心南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经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历史巨变。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议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六、教研教改课题和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开运河

创科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隋朝的建立;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大运河的作用;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①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④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②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③写一个关于隋炀帝功过的短评,进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

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③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的创立

难点: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3 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政权。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小结

就隋的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开凿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请一位学生简要归纳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

课后作业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含义;“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教师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4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

课后作业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措施;开元盛世;曲辕犁和筒车;唐都长安。

①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对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现的分析,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武则天由后妃到皇帝的历史过程及其政绩,认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运用两分法评价武则天。

②通过对唐太过、武则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综合分析,说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础及其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人物。

②唐玄宗在贞观之治和武则天业绩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其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③唐都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引导学生认识大唐盛世的历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开元盛世

难点: 如何评价武则天 导入新课

5 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教师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后,贞观之治的局面如何发展?唐朝的国势走向如何?接着,教师板书课题。

一、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掌权和称帝

2、“贞观遗风”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2、开元盛世

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唐都长安 小结: 通过小结,简要介绍唐朝从建国、强盛到衰亡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对唐朝的历史有大致了解。

课后作业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朝疆域的四至;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①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②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③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④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难点: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导入新课

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教师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小结:

用图表法小结有关内容。

民族 活动地区 政权名称 重要首领 与唐关系 突厥

吐蕃

回纥

南诏

课后作业

第5课

唐代的中外交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7 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僧一行实测子午线;药王孙思邈。

①通过观察《赵州桥》图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自刻印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像进观察、提练信息并深入探究。

②通过实践了解雕版印刷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了解雕版印刷的情况,通过换位假设、逆向推理认识雕版印刷发明的意义。

③了解隋唐时期天文和医学的重要成就,学会以问题作引导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②学习隋唐科学家和发明者借鉴前人经验、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服务百姓的精神。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隋朝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难点: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和药王孙思邈,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纲要

8

一、赵州桥

1、赵州桥的特点

2、赵州桥建造的意义

二、雕版印刷术

1、印章与拓碑

2、隋唐雕版印刷的方法

3、晚唐印刷《金刚经》

4、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意义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四、药王孙思邈 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本上习题。

第7课

隋唐的文学艺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的诗;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初唐画家阎立本、“画圣”吴道子;敦煌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群;隋朝音乐家万宝常、唐朝音乐家李龟年;隋唐时的健舞和软舞及其代表作。

①通过对隋唐文化高度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政治、经济与文艺的关系。

②通过对唐诗、隋唐书法绘画以及石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欣赏能力。

③通过想像李白诗的意境进行作画和临摹颜字与柳字,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以及临帖练字的兴趣。

④通过学习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诗态度与怀素学书的事迹,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与探究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认识他们诗歌的特点,理解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学会联系已学知识理解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感知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和阎立本、吴道子的书画作品,认识他们作品的特点,理解唐朝是我国书法和绘画艺术高度繁荣的时代。

③通过感知史实,理解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和世界艺术的瑰宝。通过思考莫高窟壁画历经千余年仍保存较好的原因,学会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成就辉煌,在我国和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怀民情的高尚情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诗歌的黄金时代;隋唐的书法与绘画成就。 教学纲要

9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1、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

2、“诗仙”李白及其诗歌成就

3、“诗圣”杜甫及其诗歌成就

4、白居易及其诗歌成就

二、书法与绘画

1、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2、张旭、怀素的草书

3、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

三、敦煌莫高窟

四、音乐和舞蹈

1、音乐家万宝常和李龟年

2、隋唐的健舞和软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练习,教师讲评。

第五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隋朝、唐朝的都城都是在(

) A长安 B东京 C北京 D南京

2、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的是( )

A.隋朝的统一 B.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开凿大运河

3、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请你计算一下,隋朝完成全国的统一到最后的灭亡,前后仅经历了(

)

A.36年 B.37年 C.28年 D.29年

4、下列人物中与成语“罄竹难书”有直接关系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5、隋朝重新统一南北是在(

)A、581年 B、605年 C、601年 D、589年

6、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能知人善任、重视讷谏的皇帝是(

)

A杨坚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7、三省六部制源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8、“三省六部制”中负责起草政令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9、人们把谁的统治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以下关于唐朝盛世繁荣时社会风貌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 A、国人饮茶之风盛于唐朝,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B、妇女以穿着男装、幼年缠足、骑马出游为时尚 C、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在中原受到追捧

D、长安城里云集边疆各族和世界许多国家的留学生

11、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什么地方为中心(

) A、长安 B、涿郡 C、洛阳 D、余杭

12、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13、“赞普”是哪个民族对君王的称呼?(

) A、匈奴 B、鲜卑

C、吐蕃

D、女真

10

14、公元八世纪时世界最大的城市是(

) A、罗马

B、长安 C、洛阳

D、开封

15、哪位诗人的诗被誉为“诗史”?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杜 被西北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6、“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谁的领导。(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7、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的是(

) A、龙门石窟的佛像 B、云冈石窟的佛像 C、莫高窟的壁画与塑像 D、乐山大佛

18、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羁縻州”制度

19、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代唐高宗视政,初显管理才能。 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C、“武周政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 D、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李唐宗室

20、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21、隋朝时,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的是(

) A、僧一行 B、郭守敬 C、鲁班 D、李春

22、下列关于历史手抄报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

A、历史手抄报是以中国历史为基本内容的手写报纸;B、它有显眼的报头、报名并设有一定的栏目;C、以文字书写为主;D、也配有一定的图画、图案。

23、僧人都有法号,“西天取经”的陈祎,法号是( ) A、三藏 B、玄奘 C、鉴真 D、一行

24唐朝文学里,最光彩夺目的是 ( ) A.辞赋 B.诗歌 C.散文 D.词曲

25、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最杰出的三位是(

)

A、李白、 杜甫、 白居易 B、王维 、陈子昂、 岑参

C、李商隐、 杜牧、 贺知章 D、王昌龄、 孟浩然 、王之涣

26、“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27、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28、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29、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

A.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B.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C.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30、下列关于唐代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饮茶之风风靡全国 B.人们可以用上青瓷碗白瓷壶 C.农民可以用曲辕犁犁耕,筒车灌溉 D.除夕夜,百姓挂年画,贴“桃符”

11

31、自称是唐朝皇帝外甥的少数民族首领是下列哪个民族的?(

) A.吐蕃 B.回鹘 C.突厥 D.南诏

32、唐代两位最著名的散文家是(

)

A、韩愈和柳宗元 B、李白和杜甫 C、李商隐和杜牧 D、王维和岑参

33、在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朝治国措施的共同点是重视人才、任用贤能。下面历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时被提拔担任宰相的(

)

①房玄龄 ②杜如晦 ③魏征 ④姚崇 ⑤宋暻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

34、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侣 D、一行

35、你知道电视剧《西游记》剧中的唐僧是依据历史上哪个人物原型创作的?(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普照

36、隋唐时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

)

A、开始形成时期 B、初步发展时期

C、繁荣发展时期 D、走向衰落时期

37、下面有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社会安定,经济发展;D、提拔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干的人

38、“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出自: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9、维吾尔族的祖先是:( )A、突厥人 B、靺鞨族 C、六诏 D、回纥族 40、唐朝时先后13次派遣唐使到中国的国家是(

) A、朝鲜 B、日本 C、大食 D、波斯

41、同李白、王维等大诗人有着深厚友情的日本留学生是(

) A、崔致远 B、阿倍仲麻吕 C、卑路斯 D、马可波罗

42、隋唐文化处在我国封建文化的(

)

A、高峰时期 B、形成时期 C、发展时期 D、衰落时期

43、有关鉴真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他是唐玄宗时的一位高僧

B、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的古代建筑唐招提寺由他主持设计

C、他被日本药商界奉为始祖

D、他帮助日本创制了日本文字

44、要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应查阅(

)

A、《马可·波罗行纪》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45、古代一个平民百姓通过读书途径做官,出人头地,最早应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二、填空

46、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

)多个。

47、(

)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8、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

49、我国早在(

)代就知道刻字技术,(

)时,刻石和印章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大约在(

)时就出现了。

50、(

)印制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后来,雕版印刷术传到(

)、(

)等地。

51、唐玄宗时,在世界上首次主持实测出子午线长度的是(

),本名张遂。他制定出《

》,形成了我国古代成熟的历法体系。他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

)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提出的恒星自行观点早了近(

)年。

12

52、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主张医生不贪,有同情心,对患者一视同仁的是隋唐的(

),著有《

》,后世尊称他为“

”。

53、唐政府组织编著的《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药典,被唐政府列为医校教科书。

54、(

)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近(

)首。

55、唐朝著名书法家(

)、(

)的楷书,(

)、(

)的草书,各成一体。张旭创造了“

”。

56、唐初画家阎立本以(

)著名。盛唐画家吴道子,被后人尊称为(“

”)。

57、吴道子画的《

》,人们称赞说“吴带当风”。

58、莫高窟又称(

),大部分开凿于(

)时期。是我国最大的(

)艺术群,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59、莫高窟现存壁画中最为优秀的作品是(

)和(

)。 60、隋朝的(

)和唐朝的(

)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隋朝时期的舞蹈有雄劲的(

)和柔和婉转的(

)。唐朝的《

》和《 》是其中的代表。

61、开科举制先河的是(

)。(

)又创设(

),科举制正式形成。 6

2、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

),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三、材料题:

63、阅读材料:唐朝一位皇帝与魏征讨论用人时说:“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坏一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

①这是唐朝哪位皇帝与魏征的对话?表明他们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②他们的用人标准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6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吐蕃(现在的藏族),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2)材料二表明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是怎样的?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通好。

(3)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你对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很值得提倡的政策。

四、问答题: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各有什么特色?写出他们的主要代表作。

讲评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13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五代十国、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与契丹改国号为辽;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寇准与澶渊之盟;元昊建立西夏;宋夏战争、宋夏和议。

①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通过讲述杨家将的故事,培养学生联系文学作品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有关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契丹兴起与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及其统一活动、西夏建立与宋夏和战等史实,认识辽、宋、夏并立的局面和当时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②学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和识记历史地图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认识北宋统一中原与南方的意义,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观点。 ② 了解寇准济国安邦的人生理想和敢于抗敌的崇高气节。 ③

了解辽、西夏在边疆开发上的成就,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④ 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进一步说明,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

重点:契丹、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难点: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 教学纲要

一、契丹的兴起

1、五代十国

2、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3、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4、辽的历史地位

三、陈桥兵变

1、赵匡胤建立宋朝

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三、澶渊之盟

1、澶州之战

2、澶渊之盟

四、宋夏和战

1、党项族的崛起

14

2、元昊建立西夏

3、宋夏和议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习题,教师讲评指导。

第10课

宋金对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东京保卫战;“靖康之变”;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

①通过学习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过程及其原因的史实,增强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事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让学生搜集岳飞抗金的故事,培养学生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通过讲述岳飞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比较岳飞、秦桧在历史上的不同作为,使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应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是否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②通过观察《宋金对峙形势》图,使学生了解宋金双方作战情况以及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两个政权的控制范围。

③通过搜集金灭辽、灭北宋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知识的海洋去学习和探索。

④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女真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对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认识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

②正确看待、客观分析女真与辽的战争、金与北宋的战争和岳飞抗金的性质,认识到反掠夺、反奴役的正义斗争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而掠夺战争和投降派的可耻行为必定受到人民的遣责和唾弃。

③通过学习岳家军英勇抗金和岳飞遭奸人陷害的史实,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引导学生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审视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重点和难点

重点:岳飞抗金和宋金和议。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岳飞抗金斗争。 教学纲要

一、靖康之变

1、女真的兴起

2、金国的建立

3、东京保卫战

4、“靖康之变”

二、岳飞抗金

1、南宋的建立

2、岳飞现“岳家军”

3、郾城大捷

15

4、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

三、宋金和议

1、宋金和议的内容

2、宋金和议的影响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本课习题,教师讲评指导。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3、宋代商业的繁荣

16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元世祖重视农业;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①通过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 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思汗。 ②了解蒙古政权武力征服南宋的过程,具体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议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

③仔细阅读《元朝疆域图》,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全面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的贡献。

②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③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④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朝的大一统;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关于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关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两宋时期,我国先后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学 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两宋时期,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吐蕃和蒙古政权等。这个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元朝统一全国,才结束了 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元朝是怎样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情况怎样?

导入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2、蒙古汗国的建立

二、元朝大统一

17

1、忽必烈建立元朝

2、文天祥抗元和元灭南宋

3、行省制度与宣政院的设置

4、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堂练习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战国时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宋朝时制成了指南针,用于航海;唐朝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火红制造武器,宋元时,火药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出现了大量的火药武器;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及其作用。

①通过自制指示方向的小磁针以及用萝卜、泥巴或者木头自制活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引用马克思、鲁讯对四大发明作用的有关论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归纳宋元科技的特点,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阅读、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认识到它们的巨大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四大发明传播及其影响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步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火药发明及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四大发明的传播。

难点:正确认识宋元科技的突出成就。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引导学生归纳宋元时期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如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元朝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在民族政权对峙的过程中,民族 融合进一步加强,到元朝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宋以来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随着海外贸易的加强,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这一切为 宋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导入新课

一、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

1、战国时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2、宋朝时制成指南针,用于海上交通

二、火药的发明与使用

1、唐朝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火药在军事上的使用

三、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18

2、元明时发明了木活字、锡活字

3、活字印刷的优点

四、四大发明的传播

1、四大发明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

2、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堂练习

第14课

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词是宋朝的主要文学成就;开创豪放词风的苏轼及其代表作;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继承并发扬了苏轼词风的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元曲是元朝文学创作的主流;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马致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赵孟府的《秋郊饮马图》。

①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体例,初步了解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纂特点,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宋词、元曲及宋元时期绘画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本课的卡通问答,将《资治通鉴》与《史记》对比,了解《资治通鉴》的编纂特点;通过补充一定数量的阅读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编年体通史的典范。

②在补充材料的基础上,播放或诵读有关名家的代表作,初步了解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以及苏词、李词、辛弃疾和关关词的艺术风格。

③结合第15课。要求学生谈谈《清明上河图》和《秋郊饮马图》美在什么地方。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资治通鉴》②苏轼开创豪放的词风;③李清照的词;④辛弃疾的词。

难点:①《资治通鉴》取材广泛,考证严密,叙事明晰,文笔生动。②对《清明上河图》和《秋郊饮马图》的欣赏。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指出宋元时期文化繁荣,在史学、文学和艺术等许多方面都取了辉煌成就。

导入新课

一、《资治通鉴》

二、宋词

1、宋词的主要文学成就——词

2、豪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及其代表作

3、女词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

4、发扬苏轼词 风的辛弃疾用其代表作

三、元曲

1、元朝文学创作的主流——元曲

2、关汉卿和《窦娥冤》

四、绘画

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赵孟府的《秋郊饮马图》

19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六单元测试

一、选择(每题1分,共50分)

1、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 A、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B、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2、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

3、在我国历史上,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正式行政区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参加呼伦贝尔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可领略(

)

的人文风情。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5、对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几段历史时期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时期。

B、五代、辽、宋、夏、金、元是我国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 C、北宋时期,中国重新出现大一统的局面。

D、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6、四大发明中,不属于宋元时期发明或改进的是(

)

A、活字印刷术 B、火药 C、造纸术 D、指南针

7、在我国历史上火药在军事上开始广泛使用是在(

)

A、唐朝 B、五代 C、北宋 D、元朝

8、元代江南棉纺织业的中心在(

)

A、建康 B、杭州 C、海南岛 D、松江

9、关于《资治通鉴》,不正确的是(

)

A、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 B、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C、按年月日顺序叙述原始社会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10、苏轼与辛弃疾的共同之处是(

)

A、都生活于南宋 B、词风都属于豪放风格

C、都胸怀收复失地之志 D、善于运用口语,格外清新自然

11、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因为(

)

A、戏曲元代空前发达,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结合

B、《窦娥冤》在当时反响很大 C、它把诗歌、音乐、舞蹈熔于一炉 D、它把诗歌、散曲、说唱熔于一炉

12、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

) A、李清照 B、窦娥 C、关汉卿 D、汤显祖

13、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和议(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辽与西夏 D、金与南宋

14、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A、后周与北周 B、西晋与东晋 C、东魏与西魏 D、唐朝与后唐

15、你认为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

)

A、东京的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居住区)”、“市(商业区)”的界限。 B、东京城内的店铺不仅白天营业,还有夜市和早市。

C、东京城内还出现了娱乐场所,叫做“瓦肆”。

D、北宋都城东京商业发展程度比不上唐都长安。

16、下列哪一项是成吉思汗的业绩(

)

20 A、创制蒙古文字 B、建立蒙古政权 C、灭亡金朝 D、定国号为元

1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18、下列选项,属于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和女真三族杰出首领共同之处的是( ) A.都称皇帝 B.都统一本族各部 C.都任用汉人 D.都用宋制建立官制

19、辽和北宋被金国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家统治者不得人心

B.人民反对抗金

C.国家统治腐朽 D.国家内部发生分裂 20.宋朝手工业中的哪一行业水平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 A.棉纺织业 B.制瓷业 C.采矿业 D.造船业

21.既是两宋时期的重要港口,又是元朝最大的港口是( ) A.泉州 B.广州 C.明州 D.刘家港 22.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他遭奸臣谋害

C.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D.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23.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政策调整 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C.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D.南方贸易发达 24.“陈桥兵变” 的事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

)

A.唐玄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明太祖

25. 一位生活在北宋前期的都城东京的商人,他可能有的经历是(

)

A. 到“瓦肆”看了精彩的杂技和武术表演

B.游览了敦煌莫高窟

C.随身携带着“交子”

D.友人送他一部<<水浒传>> 26.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

)

A.辽 B.金 C.西夏 D.蒙古汗国 27.西夏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28.我国现在56个民族中,形成于元朝的是:(

)

A.蒙古族 B. 回族 C.维吾尔族 D. 朝鲜族

29.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出自: ( ) A.岳飞 B.文天祥 C.司马迁 D.郑成功

31.下列我国古代著名外贸港口中,属于两宋时期的名港是 (

)

① 泉州

②广州

③ 明州

④杭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33.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

)

A.丝绸之乡

B.鱼米之乡

C.瓷都 D.产茶中心

34.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

A.赵高 B.杨国忠 C.秦桧 D.和坤

35.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

A.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 B.流动商贩走街串巷叫卖

C.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D.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

21 36.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37.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到(

)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A.隋朝

B.唐朝

C.两宋

D.明朝

38.“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宋 B.元 C.明 D.清

39.《鸡肋篇》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引文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情况(

)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40.宋代南方人的主食是(

)

A.米饭 B.面食 C.肉类 D.鱼类 41.我国历史上,管形火器出现是在(

)

A.五代时期 B.北宋时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42.指南针的发明和开始用于航海是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43.1271年怱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今天的北京,当时叫(

)

A.会京 B.上京 C.大都 D.东京

44.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

)

A.匈奴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女真贵族

45.“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的是(

)

A.唐朝时,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 B.北宋时,占城稻的推广 C.五代十国时,南方经济取得的成就 D.南宋时,稻米产量的增加

46.宋元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是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这主要是因为(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发展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城市经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四川地区的"交子",它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8. 一位生活在元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 去江南贩运棉布 B、 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读《马可·波罗行记》,了解意大利商人经商的情况

D、购买景德镇真花瓷器

49、走进《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城市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下面哪些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

)

①可以去夜市买东西 ②边喝着茶边在瓦肆里看杂技表演 ③普通百姓可以穿多种颜色的衣服④大街上店铺林立,你可以随意吃到各种风味小吃⑤城市平民都住着高大宽敞的瓦顶平房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50、穿越时光隧道,假如你是宋代的一名市民,下面哪些社会风貌是可以看到的(

) ① 在当时商业都市里你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其中就有精美的景德镇瓷器② 夏天,在夜市上、瓦肆里你可以喝到冷饮③ 四川地区的人们可使用“交子”④ 农民的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的住所以瓦顶平房为主。⑤ 出行时,人们都只乘轿子或马车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1、关于“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B.宋朝时期,雕板印刷进入全盛时期C.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更先进,很快取代雕版印刷术D.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52.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政府在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下列可能设置过市舶司的城市是(

)

A.天津

B.泉州

C.上海

D.海口

22 53.你知道“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表明了两宋时哪个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A.长江流域 B.太湖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

54、“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一首上海(古称松江)一带的人们世代相传的歌谣。人们歌颂的是一位对我国棉纺织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妇女的事迹。请你判断,歌谣中的“黄婆婆”生活的朝代是(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二、材料解析题:

55.①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从三国时期起,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朝中期以后,移动的速度加快。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请回答:

⑴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⑵新的手工行业是指什么?棉纺织业。 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交子

⑷简述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原因。

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开发;⑵南方相对安定;⑶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56、“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请回答:

⑴“一代天骄”是指谁?他分别于什么时候统一了蒙古和建立蒙古汗国?铁木真。13世纪初。1206年。

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是指哪个朝代?它的都城是哪里?这个王朝是在哪一年统一中国的?元朝。大都。1279。

⑶简述忽必烈的主要活动。

①建立元朝;②灭南宋;③推行汉制;④重视农业生产。

三、问答题:

57、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⑴废丞相,设三司;⑵建立厂卫制度;⑶八股取士;⑷大兴文字狱。

58、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道士丘处机偶逢郭姓杨姓猎户即将生子,就给二个孩子争别取名郭靖、杨康,二家猎户夫妇非常乐意。

请你说说丘道长为什么给他们取这样的名字。

提示:为了让二个小孩从小就记住北宋灭亡(靖康之变)的国耻,从小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讲评第六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讲评 试卷

二、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七单元

2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明朝的建立;废丞相,设三司;厂卫制度;八股取士。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精神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辩方法。

③通过分析比较明朝和唐朝科举考试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②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到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君主专制,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导入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废丞相,设三司

1、撤中书省,废丞相

2、废行省,设三司

三、厂卫制度

1、锦衣卫

2、东厂和西厂

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影响 课堂练习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 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24 ④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预习,并收集郑和、戚继光的有关资料。

课前引导: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 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导入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2、戚继光抗倭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25

第18课

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军失贩;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

①通过了解从到女真、建州女真、满洲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探寻历史线索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专制皇权的强化过程,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朝八股取士与清朝大兴文字狱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介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有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②从清朝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两个方面,结合课中题和课后题,说明清朝进一步强化皇权,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达到了项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创业事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②通过讲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有关史实,痛斥奸邪,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专制统治的危害,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化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设立军机处以及文字狱的特点和影响。 难点:清朝强化专制统治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历史上曾经有哪几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的中央政权?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除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外,还有满洲建立的清朝。

导入新课

一、清朝建立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

3、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二、军机处

1、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2、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

三、文字狱

1、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

2、文字狱的危害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26

第19课

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6——17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国哪些地区?我国人民又进行了怎样的抗击”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及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对比观察《中国地图》,分析现在中俄东段边界与《尼布楚条约》签订时的边界有何不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对外交往中各国既可以和平共处,也会兵戎相见,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台湾有关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现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实,分析中国被入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②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初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民族,她的英雄儿女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及其历史功绩;②雅克萨这战;③《尼布楚条约》。

难点:①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为什么纷纷侵略我国东南没海和东北地区;②为什么雅克萨之战是自卫反击战。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学生预习,出示思考题,然后以问题为线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掌握本课知识。

导入新课

①16——17世纪有哪些西方殖民者侵扰了我国东南没海的哪些地区?

②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侵占澳门的?澳门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从澳门被占到回归说明了什么?

③荷兰殖民者是怎样侵占台湾的?

二郑成功收复

①谁能用学过的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有何意义?

③我们怎样评价郑成功?

三、雅克萨之战

①16——17世纪我国的黑龙江流域遭到哪个国家的侵略?它占据了中国的哪些领土?

②雅克萨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为什么?

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平等条约?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27

第20课

疆地区的管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氏政权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康熙帝平定藩叛乱,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清朝册封**和**,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前期的疆域。

①组织学生讨论当年郑成功抗清,后来郑氏政权归顺清朝的历史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根据没时代背景阐释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归纳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史实的能力。

③要求学生描绘《清朝前期疆域图》,标出清朝疆域的四至,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措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②通过阐释郑氏政权从抗清到归顺清朝、吴三桂等从降清到反清等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现象。

③运用讨论、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肯定康熙帝、乾隆帝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斗争中所做的贡献,弘扬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评价郑猪八戒政权从抗清到顺清、吴三桂从降清到反清叛乱的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③通过批判噶尔丹的分裂和大小和卓叛乱等行径,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树立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④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祖国版图的基础,这是我国各族人同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清朝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5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前期平叛和反分裂的斗争。

难点:①如何看待郑成功抗清和他的后代归顺清朝;②如何看待吴三桂降清和反清。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郑成功为什么收复台湾?台湾的收复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上节课内容。

导入新课

一、清朝设置台湾府

1、郑氏政权归顺清朝

2、清朝设置台湾府

二、平叛和反分裂斗争

1、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

2、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和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3、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三、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28

四、清朝前期的疆域

1、清朝疆域

2、清朝的行政区划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22课

盛世危机

教学目标

康乾盛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通过对康乾盛世的学习、了解清朝前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局面,但此时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繁荣的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辩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清朝的社会危机,对东西方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清朝前期社会繁荣的诸方面,从而对清朝前期的繁荣局面有整体的认识的把握。

②比较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影响;比较17——18世纪的中西方发展状况,认识近代中国遭到外来侵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清朝前期,随着统治政策的调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繁荣——康乾盛世。

②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殖民侵略活动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后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重点和难点

重点:“闭关锁国”。

难点: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采取了哪些措施?

导入新课

一、康乾盛世

二、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及其产生的原因

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三、社会危机

1、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2、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外部危机)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29

第23课

明清前期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①通过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对本课最后一段大字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看有关录像资料、阅读有关材料或听取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对课中题和课后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分析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明长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宫;③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

难点: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明长城和北京故宫

1、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

2、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

二、《本草纲目》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三、《天工开物》

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30

第24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教学目标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京剧的形成。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②通过画想像画和制作京剧脸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了解并归纳明清小说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并对它们进行初步的鉴赏。

②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文学艺术创作,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反映,培养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结合上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仍然创造了大量先进的、辉煌的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其中一些人物的介绍,确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曹雪芹及《红楼梦》。

难点:对四大古典名著、绘画等的欣赏。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指出,我国先秦时期文学的主流是诸子散文,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庄子、韩非子等。然后提问:唐朝、宋朝、元朝文学的主流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导入新课

一、明朝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1、曹雪芹

2、《红楼梦》

三、绘画

四、京剧的形成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31

上一篇: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下一篇:中心组学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