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

2022-09-04

第一篇: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

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教案2]

导 言 课

一、什么是历史?

大家从小学到初中都有学过历史课,那什么是历史?

历史就是逝去的昨天,也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物,这些事情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到宇宙、生物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发展,或一个国家的历史。小至我们我们开原高中也有建立,发展的历史。即使你们个人也有17年成长的历史。

在我国,“历”在古代主要指历法,“史”指“史官”。“历史“广义地讲,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一般是指人类发展史,即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好处)

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英国培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人生苦短,不过百年。我们不可能每件事都样样亲身实践,只有从历史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我们不可能老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以史为镜,只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少走弯路。

2、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九月十八日即将来临,大家知道这一日子有什么深刻意思吗?2006年九一八来临之际,某报社在街头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对九一八事变的认知程度。调查的结果让人汗颜,有90%的人不知道“九一八”是什么日子,50%的人将“九一八”和“南京大屠杀”事件相混淆。据此有许多学者忧虑:当参加或经历过这些事件的老一辈逝去时,年轻的也有几个能记得。

近年来一些当红艺人对历史的无知更引人深思? 台湾当红艺人————杨丞琳

在一次直播的电视节目里,在谈到抗日战争的时候,吴宗宪问她抗日战争打了几年。杨丞琳说,好像11年吧,吴宗宪告诉她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了8年耶!我不知道她她怎能样看8年的,一个人又有几个8年。 台湾著名歌星————周杰伦

周杰伦大家都比较熟悉,2007年7月8日,周杰伦做客《鲁豫有约》,据报道当时演播厅的观众创记录坐满了。周杰伦的号召力可想而知。但在谈话中,谈到不同时代偶像对青年的影响,谈到雷锋,周杰伦居然不知道雷锋,还反问“他会不会唱歌”这件事被网友批为“杨丞琳第二” 大陆当红艺人———赵微

靠演《还珠格格》红遍大红南北的小燕子赵微,2004年身穿日本军旗装事件,引起国人愤慨。

可能有些人要说,有些事都已经过去哪么多年了,记不记得有什么意义?总提干吗?这些影星只是一个缩影,代表新一代年青的中国人在渐渐地淡忘、遗忘历史,而这是一个关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问题。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近些日本的一些情况。

我国和日本关于东海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纷争不断,有言论说日本将有可能采取武力解决;日本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层层设卡限制我对其出口农产品问题;日本修建上海环球金融大厦,几次改变造型,但军刀形状仍然明显。(网友称:设计图有如两把军刀穿破大地托起一轮红日,顶端设计太像日本太阳旗。又是上海第一高楼,建在近500米的高空中,活像一面日本国旗高高飘扬在中国领空。近年来,日本个别领导人不顾我国人民的感情,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尤其是前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职期间六次参拜。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罪行等,再看日本学生的历史考试试题,试题内容更令人忧虑,他们不是和我们一样,侧重于考一些忠于史实的主观题,而主要是一些主观发挥题,而且内容多是类似“假如对中国开战,你该怎么办?等等尖锐的话题。

补充:靖国神社:历史不过百年,最初的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个祭祀的土地却变成了供奉二战战犯灵位的地方,而且因为战后日本政府首相和议员等政界要人的参拜,给本来就阴魂不散并且兴风作浪的日本右翼势力作怅,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曾经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广大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引起了无数人的强烈愤慨。

在近代历史上,靖国神社的名字是与战刀和征伐相联系的,折射着日本向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发展,走对外侵略的道路,最后失败的轨迹。靖国神社一直由陆军省和海军省 所以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正视历史。因为记忆历史亦即意味着背叛。

3、为了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学会做人。

历史如同生活的教科书,让我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历史人物形形色色,既有崇高伟大的,也有卑劣昏庸的,历史事件纷纷攘攘,既有慷慨激昂,也有阴暗污浊的,学习历史,能帮助我们透过重重的历史迷雾,让我们明辨善恶美丑,弃恶扬善,从善如流,而历史上传承下来的道德品质,个人素养方面的优秀思想,无疑是净化我们的灵魂,陶冶我们的情操的精神养料。

4、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的热情,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古老悠久,文明辉煌灿烂。人民勤劳智慧,这无不让人为之自豪,翻开古代史,遥遥领先的科技成果,光耀古人的诗坛文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远洋航行的盛况壮举等等,都会感受到伟大祖国的辉煌历史,自信心油然而生。

5、学习历史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情,也能更好地了解世界。

通过学习中西历史,了解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进而认识到国家富强的根本,好迎头赶上,使中国富强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生活中需要历史

旅游——探寻历史的踪迹。(名胜古迹,如果你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底蕴,就能更好地领略各国各地的风土人情。) 收藏——(货币、邮票)

鉴赏——解读历史的意趣(诗歌、歌曲)

7、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高考/学分)

中学历史课程的价值:对历史学习的价值,江泽民同志有过很精辟的论述:“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许多人一辈子只有在中学阶段有较为系统地学习历史的机会。中学时代是人的一生最宝贵的年华。中学历史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而言。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重要价值。

为了高考:作为文科生,历史是高考必考的一门课程。作为理科生,必须修满学分。

三、怎样学好历史(历史学习方法)

1、读:精读教材,由厚到薄,不留死角,广泛地史料阅读。

2、记:动脑动手,横向纵向比较

3、听:先预习,然后上课,有针对性地听。

4、写:做好课堂笔记,

5、讲:上课大胆发言,集中探讨,各抒已见

6、思:要有独立思考的个性,学会思考质疑,对历史问题可以有多角度的理解。

四、认识高中历史课程结构

必修课程:三本: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和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论;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五、认识本册书导读与单元目录 导读:

目录:第

一、二单元:讨论古代政治制度(农工文明时代的中西政治制度)

三、

四、五单元:讨论近代政治制度及相关事件(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及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遭受侵略、反抗、探索的历史)

第六、七单元:讨论现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格局。

六、认识教材的结构:

目录:要对全部内容及线索有一个总体把握

导读:单元导言以及课前导语。分别是对该册书的主题、该单元的内容以及每一节课的内容的概括。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并提示重点,引起思考。 正文:大字传述主题内容,小字是对正文的阐述或补充发展。

其他材料:图表、史料、知识栏、思考题等。概括,提示重点,帮助理解、启发思考,开拓视野。

大事年表:把中外史事放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同时给纵向展现社会各横切面的互动与流变;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内容都有,是对三门必修课的整合,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发展全貌的认识。而本册书又以政治史为主线,以经济史、文化史等为辅。

教学后记:

这节课是高中生上的第一节历史课,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初、高中历史的衔街,明确初、高中历史的侧重点不同。

2、 从网上摘取几个著名影星的事例,吸引学生参加到课堂讨论当中,效果很好。

3、 简单了解教材编排体系,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4、 由于所教是理科班,针对高考不考,以后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从网上摘取一个关于心态的话题,要求学生调整心态,

5、 从所上的几节课来看,有些学生知识面很广。涉猎很广。

第二篇: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案(岳麓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所体现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难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的选择,认识三大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型:高一新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延安“窑洞对话”

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然后扣题设问:根据材料指出“这条新路”是如何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的?“这条新路”能不能让我们“跳出周期率”?

用“窑洞对话”导入既紧扣了本节主题又形成了思维冲突,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窑洞对话”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探索又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抉择和中共的智慧。 新课展示:

一、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进行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建国。为讨论新中国建立的有关事宜,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想一想:假如你是当时的首都市民,你会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哪些内容的报道呢?

(让学生经过讨论和协商,大致达成以下共识。)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确立了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③决定了国名、国旗、国歌、首都等

2、开国大典

根据新政协的决议,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课件展示图片开国大典时人们激动的场景)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的激动呢?

3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为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展示课件,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提炼大会的有关信息)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

想一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目的、内容、性质、特点和意义? 目的:保证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内容:106条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和首都。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三大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确立:<<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2、职权:修改宪法,制定法律,选举国家主席等14条。通过分析其职权,让学生认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是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

1、合作基础: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形式:政治协商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群策群力。 它是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重要表现,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原因:①由历史情况去分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由现实情况去分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民族关系)

通过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得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2、确立与发展:5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州,自治县。

3、实施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加强了民族团结, 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第23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何新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本课在《课程标准》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和政权巩固后,创造性地建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的新模式,(即上述的三项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它有别于西方的代议制、两党政治,又不同于苏联、东欧的一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广泛的、高度的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它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真正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原则,从而为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和前景。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历程的一大贡献。

本部分内容在初中中国现代史和初三的政治课中有过分散的简单叙述。但不是专题,也不系统。然仍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

鉴于本学期高一学生正处于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社会知识水平、政治理论水平、抽象思维能力都还不高。而本课不少概念难度较大,理论水平较高,而学生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又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故应引导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去采访、去感知、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参与的能力。同时要求进行课前预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

教学目标

一、 基本知识

开国大典、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情况。

二、 能力与方法

1、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在关系、建立的意义和特征。

3、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课堂的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探索,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度民主的政治体系。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2、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逐步完善。树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1页(共10页) 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高度民主、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方式

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用具

搜集、剪辑有关“人大”“政协”、少数民族的录像和资资,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件的底色为蓝色,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并不易疲劳。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课前发动学生各历史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收集“人大”的选举和职权、“政协”的政治商、参政议政和“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资料,要求有条件的同学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好记录。组内进行讨论,归纳,准备课堂交流。

2、预习课文,思考课后“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评”。

(二)导入设计 教学导语

西方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建立起代议制和两党政治,那是资 产阶级的民主。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后,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来确保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当家,做国家的主人呢?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设计意图

本模块贯穿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演变的线索。这里以中西对比方式导入、点题,意在引起学生关注。

屏幕打出以山水蓝天为背景的本课标标题: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设计意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结构

一、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1、新中国成立的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2、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目的、内容、性质

第2页(共10页)

2、颁布的意义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1957年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确立:以宪法形式确立 1949年9月《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大”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时,名存实亡。

5、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完善。

6、认识:只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顺利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确立:1954年以宪法形式确立。

3、性质: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4、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6、意义: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7、曲折:1957年严重破坏;:“文革”时瘫痪

8、发展:1982年提出成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1、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2、确立:以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

3、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4、新阶段: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

六、三大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作用

设计意图

本板书设计,供教师参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结构,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疏理、掌握这些知识结构,同时可在巩固新课时灵活应用。

(四)师生互动

一、开国大典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次全体会议

2、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情景营造

请全班同学齐读毛泽东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感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基本胜利的形势。

课堂设问

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时、地、任务、内容?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

第3页(共10页) 情景营造

放出开国大典图和国旗,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

问题2:为什么说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体现了共产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特色?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分析得出答案。

问题3: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和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历史得出答案。

二、第一部宪法

情景营造

放一分钟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的录象,让学生感受第一部宪法通过情景。 课堂设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目的、性质、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

2、要求学生分析部分宪法条文,回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怎样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2)说明中华人民共和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3)宪法颁布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上述,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加深对宪法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归纳能力。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以宪法形式确立 1949年9月《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大”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时,名存实亡。

5、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完善。

6、认识:只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顺利发展。

情景营造

放一分钟一届人大开幕式录像,并要求学生看后快速看课本137页内容。 课堂设问

问题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注:所有提问均投影。) 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共同纲领》的规定,特别是1954年宪法的正式规定。)

设计意图:看录像以增强直观感,看书是让学生自已归纳,并得出决论:是以宪法形式确立起来的。

问题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者有何区 别?

要求学生快速讨论回答。接着课件打出参考答案。(内容见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理解上述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问题3: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第4页(共10页) 请学生根据《共同纲领》内容回答。(参考答案见课件) (提问请概括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请学生快速阅读并简要归纳课本137页宪法关于全国人民代表职权的规定。 设计意图:上述两问是让学生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全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联系和区别,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同时解决课后自测题。(各问在学生讨论和均投影出参考答案。)

问题4: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高度民主的,它的实 行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请学生归纳课本138页的第一段和表格内容,结合投影出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所掌握资料,分组讨论,各舒己见,概括回答上述问题。(提问后,教师可提示并说明自己的看法:

1、与西方比较:三权分立,两党政治不适合我国;

2、中国仍处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3、选举制度:人民代表普选产生,有高度的民主性和广泛性。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及全国人大的最高权力。)(在讨论中也许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故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如:人大代表有何权利和义务;允许自己推荐自己做人大代表候选人吗?在押人员有无选举权?等等。也可教师提出让学生去探究。)

设计意图:

1、通过提供新情景和有关材使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培养正确价值观。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

(演示)教师演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构图表。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这一图表,并简要加以说明选民与人民代表的选举、监督 负责的关系,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人民就是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管理国家,实现当家作主。使学生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使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认识人民与人民代表、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这一制度是高度民主的。从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问题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有何意义?

请同学朗读138页大字第二段内容。接着投影意义主要内容,以加强对意义 的掌握。

问题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经历了怎样曲折发展历程?你认识到了什么

第一问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归纳课文要点回答。第二问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参考答案见课件)

设计意图:曲折发展历程,在下节有专门讲述,故此处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解决。无需用过多时间,这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突出了前面重点,节省了时间。第二问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从而得出认识:什么时候坚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在什么时候就得到顺利发展。因此,今天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以培养爱国精神。如何进一步完善呢?可请学生进一步讨论,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参与意识。

师:我们的国家实行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由此导入第二方面内容。)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

第5页(共10页) 历史

2、确立:1954年以宪法形式确立。

3、性质: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4、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6、意义: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7、曲折:1957年严重破坏;:“文革”时瘫痪

8、发展:1982年提出成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课堂设问:

问题1: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主党吗?请学生回答。

接着投放出八个民主党派情况的表格。提问学生:前苏联和前东欧各国大多 是一个政党,西方各国大部分实行两党政治或多党制,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本138页至139页内容后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从

1、西方的政党政治不适合中国国情;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础;

3、1949年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共同参加新政协;

4、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等方面提示。(参考答案见课件)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掌握这制度建立过程。

2、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问题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请学生快速回答。

提示:西方的两党政治中,一个是执政党,一个是在野党,两党互相竞争,互相攻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接受领导,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多党团结合作的关系。

设计意图:

1、进一步理解这一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制度的内涵。

接着请学生简要介绍采访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情况。投影1949年新政协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名单;中央重大决策征求民主党派意见;政协会议讨论国家大事和政协提案等资料。

问题3:请学生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设计意图:

1、通过提供的新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参政议政,多党合作的内涵。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问题4: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什么?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指导思想是什么?现在坚特发展这一制度的指导思想又是什么?

请学生阅读课文快速回答。(参考答案见课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能力。

问题5:请列举事例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结合内容、讨论回答。

教师提示:

1、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一届政协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2、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基本组

第6页(共10页) 织,成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发展。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教师演示图表,归纳这一制度确立、曲折、发展历程。边演示边提问,使学生掌握这一制度形成、发展全貌。以落实基础知识。

师:新中国建立初期确立的另一重要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1、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2、确立:以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

3、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4、新阶段: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

情景营造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投影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要求学生分析歌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们是各族平等、统一的国家,各族人民热爱祖国。)

(设计意图)美妙的旋律、欢快的乐曲、熟悉的歌声,把学生带入浓厚的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中。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同时用学生最熟悉的歌词思考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而导入课文。

课堂设问

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中的前提、原则、目的是什么?

(请学生分析140页第一段回答。)

参考答案: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和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设计意图:

1、使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2、培养分析能力。 问题2:为确立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先后在哪些法律文本中作了相关规定?

参考答案:(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其中标志着进入新阶段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能力;使学生了解这一制度的发展情况。 问题3: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度的实施起到了怎样作用?

(投影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材料。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方面归纳分析课文和投影内容。)

参考答案:政治上:实行后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州、自治县,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经济上:各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民族自治区日益繁荣与发展。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分析提供的新材料和课本相关内容,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它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以及国家的统一。进行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问题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提示:由于时间关系,此题可作为学生课外作业。

课堂总结

第7页(共10页)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不断提问学生,结合多媒体动态,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形成本节知识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关系。

2、引导学生归纳以三项政治制度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 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持国家统

一、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共同 繁荣的重要政治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的双边活动,使用权学生掌握整节课内容的结构和特点,进一步深化知识。

3、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各项政治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不断提问,让学生不断补充完整。(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教育、国际地际迅速发展和提高来说明。接着可以进一步以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标准说明这些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制度。)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项政治体制的认识,并进一步培养爱党、爱国情操。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方法。

配套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后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

1、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 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

② 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治生活开始沿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程序运行

④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按照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有

① 立法以权、决定权 ②立法权、司法权 ③管理权、任免权 ④任免权、监督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这表明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政治协商会议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是在

第8页(共10页) A.建国初期 B.一届全国人大之后 C.“文化大革命”期间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中国共产党提出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党派进行建设 B.改造现有的民主党派 C.取得民主党派的支持 D.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6、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多党合作 B.政治协商 C.人民代表大会 D.政治协商会议

7、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A.政治协商会议 B.多党合作 C.政治协商 D.人民代表大会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的作用,不包括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民族差别,实行民族融合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

10、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材料分析题

11、做课后141页阅读与思考 问答题: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参考答案

选择题:1——5:BCCBA;6——10:BDACD 材料分析

11、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制

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来源于群众,从而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愿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路线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了人民民主,又有利于实行正确的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这就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2、(1)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相结合,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2)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因民族制宜,因地制宜,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3)有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课后活动建议:

对所学三项政治制度,可任选一项,分组进一步搜集和采访本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议政情况和人大、政协职能、民族区域自治情况,思考哪些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整理成文。

第9页(共10页)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多,理论性强。为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教师、学生一定要做充分准备。如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相关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课堂中应强干弱枝,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思想,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第10页(共10页)

第四篇:什么是历史?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44w-华东师大版

前言

说明:

1.教学实录,略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分析,需要说明的内容,将在实录中以注释的方式出现。

2.本人将尽力真实的再现教学过程,故名为“实录”,其实也只能是„,

3.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七年级)三个班的教学任务,二班、五班、六班。从入学成绩来看,六班成绩较好,为重点班。每周每班三节课。本教学实录以六班为主,其他两个班在注释里体现。

4.教材为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的到来,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岳--(板书),是你们的历史老师。(有点儿心慌,写字的时候手也有点儿抖。)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看教材的前言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前言》。下面,我们将要谈到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历史?(板书)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板书)

三、怎样学习历史?(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前言部分,并思考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希望大家读后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六班上课时,我是让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的,读的很好,很吸引人,但时间有点儿长,后面的效果就不太好了。后面二班和五班,我找三个同学来分别读前言部分的第

二、

三、四自然段,效果较好。)

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谈谈什么是历史?

(六班的同学比较积极,争着发言。二班和五班的学生没有主动要求发言的,我只好指定,二班被指定的同学先是一言不发,最后才挤出几个字来。我申明课堂纪律,起来回答问题时,不能一个字也没有,不管对与错,都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明自己为什么不会,如果一言不发,你就站在哪里听课,什么时候说了,什么时候再坐下。)

生:历史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事。

历史是陈年往事。

历史是几百年前、几千年的事。

历史是过去的事。(板书)

师:历史是过去的事。现在,我们以刚才哪位同学读课文为例。请两位同学记下这件事。(其他二个班也是以刚发生的事为例)

生:

1.她的课文读得很好。

2.2004年9月6日下午第一节历史课,老师让她读历史课的前言,她读得声情并茂,声音悦耳。

师:两位同学记录了同样的一件事,记录的结果一样不一样?很明显,不一样。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历史是真实(板书)的,正如刚才那位同学读书一样。如果我们不记下这件事,几天、几年、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这件事吗?即使我们真实记录下这件事,后人能理解你记录的东西吗?能真实的理解我们每一个人听到她读书后的感受吗?因此,真实的历史往往会因为有意或无意而被掩

盖。而我们将要学习的历史,其实应该称之为历史学(板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问题的一门科学,它要求自己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但它并不等于历史,历史与历史学不是一回事。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课文有叙述,学生回答的比较积极,我总结为三点:

一、历史有你感兴趣的内容,有你竭力想理解的东西;

二、历史可使你变得博学,变得聪明;

三、历史蕴藏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资源。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同学喜欢插嘴,强调纪律:当同学和教师回答问题,陈述问题时,不允许插嘴,打断别人,一是为了他人把问题陈述清楚,二是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一个问题讲完之后,举手要求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现在,我为大家加上一点,为了学业考试?我们安徽省中考历史与政治,进行开卷考试,同学们开卷考试过吗?知道什么是开卷考试吗?就是考试时,可以把课本带进考场,抄!

(此时,气氛最“活跃”,绝大多数同学开始“交流”,约一分钟后,我要求学生停止交流,并申明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刚才那样积极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开卷考试是不是就可以不看书,不听课,不背历史了呢?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开卷考试大家都能抄到100分,就不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考了。升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无论用何种形式考,总是要让大家分出个高低、上下。开卷考试主要是考大家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把握能力,对历史的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求不一样了。大家看看我们教材的封面,上面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几个字,我们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全国现在有十几套这样的教材,我们安徽省使用的有几套,我们市里现在用的就有三套,教材不一样,考试可是用同样的试卷,那就看我们谁能灵活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看谁能举一反三,看谁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思考、勤思考、善于思考。因此,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让你的思维活跃起来,多提几个为什么?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要问个清楚,要想个明白,给你机会,让你回答问题时,你不要抱着葫芦不开瓢。

最后,第三个问题:怎样学习历史?我现在只能给大家两个字“兴趣(板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至于具体的方式、方法,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摸索、总结。每个人情况不同,学习方法也千差万别,希望我能帮助大家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希望大家能尽快适应我的教学方法。如果你们有问题,我随时欢迎大家和我交流。现在,我把准备的一份资料“什么是历史”发给大家。根据资料和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内容,写下“什么是历史”(在前面的板书处强调),要写自己的感悟(板书),不能抄袭。可以是一篇短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几句话。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作业,希望大家认真完成,写在作业本上,不要找一张小纸头,就交上来了,以后的作业,要在这个本子上完成。

资料

什么是历史

名人论史

西塞罗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马克•布落赫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载万千,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狄尔泰

人是什么,只有历史告诉你

雅斯贝尔斯

如果我们放弃历史,那么对历史的每一次超越都成了幻觉。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

海登•怀特

在现代西方,历史知识已经取代了形而上学和宗教,历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也是一种生命方式,思维方式。人们依靠自己的人生经历理解历史,对历史进行有选择的吸收。

克罗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弗兰西斯•培根

读史可以明智。

马克思

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赫尔巴特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阿克顿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雷蒙•阿隆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列宁

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到了另一个房间。

龚自珍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梁启超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李大钊

历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

鲁迅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网上论史(摘录自教育在线:《什么是历史》

康生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历史是民族凝聚的同心圆。

日知

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人类的一切财富;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昭示后人免蹈前人的复辙。

岷江

历史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给人智慧,使人明智,为后来人提出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南北

历史是一种“过去”。

历史是一种“记忆”。

历史是一种“解释”。

“过去”其实很难再现。

“记忆”总有个人色彩。

“解释”同样很难客观。

回望历史,最为需要的是辨认和思索。

开心慧子

历史与现在同在。

从时间上来说如果你没有用心去把握现在,那么即刻它会成为最新鲜的历史。

从英语语法上来说历史属于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属于进行时,但你正在进行着历史。

从心理感受角度来说,历史是你产生成功、失败等各种体验的基础。于明东

历史:事实在在的过去(不经雕饰,难为人所知的真相)

历史:史官的记载(自认为真实,有取舍的细节)

历史:神化(不可言说,只能认为是神化)

插班生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腥风血雨,遍撒江天。

今天的人们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开创未来。历史不能仅仅是轻松的故事,历史是责任,是使命。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十笑

有人说: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惑,你就去读读历史,其实一切都发生过。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惑,你就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 素月

我言历史

是首诗,朦胧中的真实,真实中的朦胧,

要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不断的去追寻那永远也解不完的问题。

我言历史

如春天的花朵,是灿烂的;

如夏天的阳光,是灼热的;

如秋天的果实,是殷实的。

如冬天的寒风,是无情的;

历史就是这样轮回着,有花有泪有血。

就这样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不断续写着明天的新曲!

准能

历史好可怜的,百孔千疮,曾经受到影射、掩饰和阉割!

认识历史需要见识、需要胆略、需要实证,需要技术,通过望远镜和显微镜认识历史。

作业:《什么是历史?》

下面录入的是部分同学的作业,除少数没办法显示的字外,没有改动。 吴珂:

历史是一本日记,记载着我们过去的故事。

历史是一本书,讲的是那发生的故事。

历史是一瞬间把你带回古代的时光机,带你去了解过去。

张祥祥:

历史是一个国家留下的脚印,向人们诉说它如何走到今天,历史是人们的第一次生命,凝结着无数人心血的那一刻,历史是世界上最诚实的东西,向人们诉说过去的情景。历史是正义的史诗,批判那些历史罪人,一切的一切都被历史记载。

张凯越:

历史是什么?是一首悠悠的歌。我们每天都在哼它,但最后,每天都将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部份。

蒋嘉宝:

历史是一过去,是一天的前一天。不谨记历史的教诲将会一错再错弄得不可收拾因此,回忆历史可以教人对与错历史可以把人看得一清二楚,不让他逃脱。

庞莹莹:

历史,我对它的了解就是它是对发生过的事情的见证,它会让我们了解过去,去同它一样见证过去,让我们记住过去。

历史它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它会让人去迷它,去探索它的来源。历史是一门学无止尽的课门,它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你这它着迷。

有人说“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人类的一切财富;历史是一面镜子,昭示着后人免踩前人的复辙”倒不如说它是一本翻不完的书,每个人不看书都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每个人看完上段都不知道下段写着什么,书里面有哭有笑,有悲也有喜,只要看上了一眼就想继续往下看。无法自拔也。看完也前面就会记住精彩的部分,你会自觉的去评价它。

臧红红:

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就是历史,同样我们每天也都在创造不同的历史。

史学锋:

历史:就是让人变得聪明的记忆。就是人的大脑的司令部。

魏佩佩:

比如昨天发生的事,在今天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还比如说古代的一些事,一些人,到如今也是历史。

历史就像一张白纸,你想让它黑,它就黑,你现在做坏事,将来一定会有人来评判的是非。

朱胜男:

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是永远的事实。

朱燕:

可以知道过去,记载现在,能让人从中领悟出一个道理。

葛静静:

我感觉历史是描素人生的事件,比如:大小事件或有意义的事。如大事件大的惊天动地人人皆知。而小事件件就是几个人知道。

历史也有祖先或者上一辈发生的事。或者是刚刚发生的事,刚过去得事。刚过去的一分一秒也算历史。

历史是人生的好学科,可以让我们增添许多史人的故事,并且了解他们,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险与恶。

历史是让人们记载一瞬间的酸甜苦辣,让他人更好的记住那一瞬间的酸甜苦辣。让自已也了解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虽然不怎么重要,但是人们也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历史吧!

倪士高:

我言历史:

是回忆过去的疮伤和灿烂文化,认后人经此为见。这也是一种光荣与可耻。

方多月:

我言历史:

是长篇大论,像我用过的笔记本,就这样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为断续写明天的新曲,这就是我对历史的看法。

第五篇:历史必修1第一课教案 岳麓版

1.孔子生平第1课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2、孔子的思想学说

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 “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3、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4、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二、老子的学说

1、老聃和《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

2、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天发道,道发自然”否定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2)提出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守静”可以“以弱胜强”。

3)政治上“无为而治”,反对使用权谋,威逼百姓,要以“无事取天下”。 4)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3.评价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个人感想下一篇:研究生学习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