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一历史12课

2023-06-16

第一篇:岳麓版必修一历史12课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

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难点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

没有疑问——掌握

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掌握

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

或合作探究解决

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

教学导语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机构

2.官吏的选拔考察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制定严苛的法律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

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情境营造

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设问

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

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情境营造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课堂设问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还兼为皇室服务。其余四卿则仅仅是为皇帝、皇室服务的。

第二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2课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228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文革基本史实和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学习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就,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 教学重点 】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 教学难点 】

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 复习巩固】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 引入新课】

导言: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尤其是文革对民主法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了进步。 补充概念:

民主: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

法制:The rule of law;法律制度,静态的法律法规;

法治:The rule by law;法律治理,不但包括静态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它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文革,1966-1976年,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2、文革发动的原因:

历史根源: “左”倾错误,最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其它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澜。 狂热的个人崇拜破坏了党内的民主决策。

毛泽东犯了什么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注:修正主义 修改马克思主义;否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区别,否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区别;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 反革命集团利用中反革命集团指的是? 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对文革的发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毛泽东决定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的错误个人决定成为了党和政府的决定而且无法更改。 这是为什么??

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盛行,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造到破坏。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人治传统影响深远。 我们来看文革是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3、经过:在毛泽东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得鼓动下,红卫兵运动兴起,文革全面发动,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4、文革的危害

政治上: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民主法制遭到野蛮践踏、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科教文上:对文化的摧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出身唯成分论)

大学 大学 大家都来学。大家指的是工农子弟兵。工农兵大学。 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举刘少奇案。 (1)、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2)、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3)、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遭到破坏; (4)、中共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6、文革的教训 (1)、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必须坚持国家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历史的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决定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平反冤假错案; (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环节)

(2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颁布1982年新《宪法》并多次修订,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4)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民主政治建设一大进步) (5)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强调:“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据法律规定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一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是根本大 法宪法。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证人民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内容:城乡居民依法直接选举居委会、村委会。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

上级政府指派

(前) 城镇居委会

干部

农村村委会

(后)

根据选举法由人民选举

思考:根据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性质、职能转变? 性质:自治组织,职能:由监督管理转变为人民服务。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村民自治权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意义: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 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文革期间遭受巨大的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向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目标前进着。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

2、文革发动的原因:

3、经过:

4、文革的危害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

6、文革教训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3、制度的意义

第三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3课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178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课标导航]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分解课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含义;

2、掌握“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过程及意义;

3、熟悉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新发展的表现;

4、探讨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及重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与香港问题的解决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

2、联系台湾问题的现状掌握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一个中国”的观念,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意识。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难点]统一台湾存在的阻力;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 [自主天地]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史料链接]“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平统一祖国。那你了解台湾的历史吗?

(1)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3)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 (5)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 (6)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 (7)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一)形成过程:

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物都有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以派人参加中央政府;

2、基础;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 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等。这些原则后来称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4、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5、成为方针: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注解]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享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的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

问题探究1:为什么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原因:(1)“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中国的实际,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2)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 (3)“一国两制”既可以确保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又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之,“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历史回顾]香港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

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②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③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条件:

①物质: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理论:“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方向;

2、香港回归:

(1)过程:①提出方案: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正式提出以“一国两制”方案收回香港;

②签署声明: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把香港交还中国;

③恢复主权: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正式生效。

(2)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②香港的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澳门回归的过程:

①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4、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1)对中国:①洗雪百年国耻,提高国际地位;②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成功典范。

(2)对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问题的成功范例;

问题探究2:同是“一国两制”,政府在港澳和台湾的具体应用上有什么不同?

——除了享有香港、澳门拥有的一切权力之外,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问题探究3:为什么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重要性:①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②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③解决台湾问题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紧迫性:①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颠覆活动仍然存在,不断插手台湾事务;

②台湾岛内的台 独势力日益发展,企图分裂国家。

△国际敌对势力和台湾岛内的台 独势力是台湾统一的两大障碍。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文革结束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上了议事日程;

2、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3、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

4、两岸还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并于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

5、1995年,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

△八项主张核心内容: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②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意义: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6、2002年,中共十六大关于台湾问题的内容:

①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呼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仅在恢复对话;

③郑重声明: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注:其中斜体加黑部分为记忆方法,要求学生了解、能大致复述即可。

[各抒己见]依据以上内容,你认为台湾如何才能顺利回归?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

1、方式:由学生各抒己见,注意强调“一个中国“立场;

2、意义: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时政要闻]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思维拓展]你认为国共两党60年后能够再度握手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你从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条件:①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③祖国大陆经济政治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提高;

④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联系日益密切;

⑤“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 认识:①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②中国统一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共同排除外国干涉势力的阻挠,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③台 独势力猖獗,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④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第四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4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教学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

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教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废丞相、设内阁

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设问:结合第二课的内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的? 提示:学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总说: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三公中,太尉一职在秦代虚有其位而无实人,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职权划分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提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封驳审议,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

课堂提问:二府三司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实质是相权的再分割,财权划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军政归枢密院管辖,行政归于中书门下,三省形同虚设。相权的再分割实质上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

4元:一省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鸣的进谏,以中书省代替三省,而实行一省制。

课堂设问一:一省制导致了皇权的加强吗?

提示;没有

设计意图: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进中的回流。通过上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情境营造:阿合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克忒(今乌兹别克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收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联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课堂设问二:你从材料中提炼出什么信息?

提示:相权扩大而产生负面影响。

课堂设问三:四个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课堂设问四:以上四个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丞相(宰相)权力最大?

提示:元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了实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弄清趋势;皇权逐步加强。

5.明:废丞相、设内阁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 完成右图。

课堂设问一:你从右图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 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情境营造:钱宰被征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课堂设问二: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无孔不入;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课堂设问三:原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丞相被 废除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术,为此设立内阁。在明朝,内阁的职权有无变化?

课堂设问四:什么叫“标拟”和“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加以解释?

提示:标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课堂设问一: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提示: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课堂设问二: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这道题可作为学生课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课堂上解决,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学总结

本课通过对秦、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讲述,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教材是通过三大方面展现主题的。其一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秦朝确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权来体现皇权的加强;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权的再分割体现主题;元代出现历史的回旋,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这一体现己现弊端。其二为丞相制度的废除:相权的加重,影响到皇权,有鉴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权过重引发的政局动荡,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这样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其三为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至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可以对各种奏疏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地位变得重要,但所办之事是否算数,还要由皇帝最后定夺。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五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6课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五四精神的实质。

二、能力和方法

1、 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结合文中所给的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史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五四运动作出价值判断,由此感受到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由此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难点:理解五四精神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

大家都应该知道青年节在五月四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吗?中国共青团团歌里为什么要写上:“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这一天,青年学子带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五四爱国运动。那么五四运动一场怎样的运动呢?它为什么会发生呢?它体现了什么精神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回顾这段青春燃烧的历史吧!

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在我们走进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呢? [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试归纳,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1、国际方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讲解]:一战期间,日本和美国趁西方列强无暇顾及在华利益之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更是企图独霸中国。主要体现在它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

[设问]:通过教材第二三段小字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灭亡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

[设问]:袁世凯对于日本提出这样的“二十一”条作何反应?

[提示]:1915年5月9日这天,称帝心切的袁世凯除了对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其余内容竟然全部接受了。中国人把这一天作为国耻纪念日,称作“五九国耻”。通过“二十一”条,日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野心。

2、国内方面: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讲解]: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则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不断增加赋税,而且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使人民生活悲惨,苦不堪言,这就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除此之外,一场运动的爆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来给同学们补充一下运动发生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在一战期间得到壮大

[讲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短暂的春天”。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就为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过渡]:此外,早在运动前的1915年,中国发生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同学们还记得它是由谁首先发起,提出什么样的口号? [提示]: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运动的开始。运动提出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是民主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4、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以上我们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中国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就像一堆干燥的柴,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燃烧起来。这时这点火星出现了,这就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5.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哪些正义的要求?

答: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当时中国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富强的国家。

(3)中国的外交失败 说明了什么道理?答:弱国无外交。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派出了20万华工在战争中担负起了繁重的后勤任务。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当时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期待胜利能改善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北洋政府派出了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正义的要求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但是主宰会议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强国不仅拒绝了中国代表正义的要求,而且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了日本。

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也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先进的知识分子认清了这个真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命运。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

1、经过:在斗争中,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运动的中心、斗争的主力和主要形式发生了什么样变化?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中心:北京——上海

(全国地域范围扩大)

主力:学生——工人

(工人 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参加,群众性爱国运动) 形式:游行示威—— “三罢”斗争

(斗争日益深入)

《山东·青岛》一画,把日本帝国主义绘成标有“太阳”标记的恶魔骷髅,它口中衔着“山东”、“青岛”,企图往下吞,而中国“国民”正用绳索套着“山东”、“青岛”奋力往外拉,不让日本恶魔吞下去。作品鲜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誓死争回山东、青岛”的强烈爱国要求和坚定斗争决心。

《工、学、商打倒曹、陆、章(漫画传单)1919年沈泊尘作》 :

三个有力的拳头:一个拳头写有“劳动”字样,代表工人阶级;另一个关头写有“学”字,代表学生界;还有一个关头写有“商”字,代表商业界。三个拳头结合在一起,狠狠地打击了写有“曹、陆、章”字的三个小丑人物——曹汝霖、陆宗兴、章宗祥。作品醒目地号召工人、学生、商人团结起来,结成有力的同盟,打倒反动军阀政府卖国贼曹汝霖、陆宗兴、章宗祥

五四爱国运动已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爱国主义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五四运动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由北京到全国,由学界到各界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吓坏了北京政府。五四运动因此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什么直接成果?

2.结果:释放、罢免、拒签——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这次拒签的意义是重大的,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第一次向列强说“不”,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关键力量是什么?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

“众志成城,其力断金”,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虽然发挥了先锋作用,尤其是工人阶级参加,并发挥主力军作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低头. [过渡]: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最终由于卖国贼被罢免和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而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那么它对当时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深刻的影响意义?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

2、一场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3、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追求真理、勇于解放——传播马克思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民主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1)、一次伟大的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爱国运动。(性质) [设问]:为什么这说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总结]:这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运动先由青年学生发起,接着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响应。他们组织集会、游行及举行罢工活动来抗议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和帝国主义列强无视的中国主权,斗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2)、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补充]:这里主要强调五四运动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3)、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设问]:从哪里可以体现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呢?

[归纳]:运动前的中国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学说。五四运动广泛传播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如教材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等等,其中马克思主义在运动之后渐渐成为主流,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

(4)、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设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伴随着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新的解放中国思想的出现

当然最基本的区别是领导阶级和革命的最终目标不同

[提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五代,这股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了曙光。而且运动也促使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所以我们说中国革命从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虽然五四运动离我们有89年之遥,但却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为了纪念这场青年人发起的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把5月4日定为“五四”青年节。而五四精神更是被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所继承。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

[提示]:爱国主义精神(主旋律);民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八字概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小结]:20世纪初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下民族、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巴黎和会中国人争取国家主权的斗争失败后,终于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了,他们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嘹亮口号,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中国人争取主权的表现,更是中国人从沉睡中觉醒的表现,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宣传进步思想的运动,由此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崭新一页,而五四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远离了国家衰亡的风雨飘摇。不再经历枪林弹雨,不再需要上街游行,们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识的营养,我们可以沐浴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

五四运动已成为过去,但是五四精神却长存至今,21世纪的青年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这是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它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呢?

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更高地举起爱国和进步的旗帜。 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发扬民主、崇尚科学。

弘扬五四传统,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

——江泽民《在北大100周年纪念会的讲话》

新时期的“五四精神”———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民主,崇尚科学,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振兴中华,全面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解放思想、勤于学习、 开拓创新、勇于奉献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要让青春绽放光彩,我们就必须珍惜分分秒秒,努力学习,发奋进取,为祖国的明天,我们的未来而奋斗。

上一篇:职场面试经典问答70例下一篇:赞美家乡的句子10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