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常见的用字技巧解析

2024-04-29

对联的常见的用字技巧解析(共3篇)

篇1:对联的常见的用字技巧解析

对联的常见的用字技巧解析

对联有许多独特的用字技巧,以下为一些常见的技巧。

(一) 复字

所谓复字,就是某一个字在对联中重复出现几次。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 隐字

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如: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三) 嵌字

所谓嵌字,就是把有关的人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如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之联: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其中“三强”为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家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为首次记载勾股定理的.名著,而又为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又如陈铭枢书赠袁雪芬的嵌字联:

雪散天女花,超离苦海,

芬洒甘露水,普济众生。

(四) 叠字

所谓叠字,就是将联中某些字叠起来使用,形成反复重叠的艺术效果。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冶冶;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五) 拆字

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如: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踏破磊桥三快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六) 合字

所谓合字,就是把联中的某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同时内容也蕴含着某种含义。如:

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七) 针顶

所谓针顶,就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邻的两分句首尾相连。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八) 数字

所谓数字,就是运用数字巧妙构成对联。如:

一孤舟,二客商, 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运,九里香, 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九) 歇后联

所谓歇后联,就是用歇后语构成的对联。 如:

开花芝麻,步步高;

出土甘蔗,节节甜。

(十) 同旁

所谓同旁,就是将同偏旁部首的字组合成对联。如:

湛江港清波滚滚

篇2:对联的常见的用字技巧解析

进行对比的另外两本书,《绍兴市志》与《绍兴县志》经过众多修志人员撰稿,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完成,两书的方言卷中记载了大量绍兴俗语。对此三本书进行对比整理,可以对存在的一些用字、用词的不同,语言的变化等导致的不同表述进行解释。非敢自是,仅提出个人观点。

对难以理解的俗语和语音对比,笔者对绍兴地区的一些老人进行采访,采访对象均为70岁以上识字且一直居住在当地的老人。

第一组:

薄粥搡大肚,荒年自受苦。———《〈越谚〉点注》P22

薄粥楦大肚,荒年自受苦。———《绍兴市志》P3010

笔者在采访绍兴地区的老人时,老人所述俗语与《绍兴市志》同,呼作“xuàn”大意为“平常时吃不下了还喝很多薄粥把肚子撑得很大,在荒年时没有余粮只能自己受苦了。”

“搡”sǎng在《汉语大字典》P2054中有两个义项,一是用力推。一是顶撞。前者《汉语大字典》引用了鲁迅《呐喊·风波》的例句“(七斤嫂)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吧!’”

“楦”xuàn在《汉语大字典》P1346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楦子,做鞋用的模型。一是用东西填紧或撑大物体的中空部分。后者《汉语大字典》引用了刘大白《田主来》的例句“譬如贼偷和狗咬,他凭楦得大肚饱”。

“楦”字第二个义项“用东西填紧或撑大物体的中空部分”与当地老人所述“把肚子撑得很大”相同,非常形象生动。并且鲁迅与刘大白皆为绍兴先贤,《汉语大字典》引用刘大白《田主来》中“譬如贼偷和狗咬,他凭楦得大肚饱”一句,解释“楦”字,更是有力证明。所以,在笔者看来,“楦”应为本字,用“楦”可能更符合句意。

第二组:

田怕秋来旱,人怕老来贫。———《〈越谚〉点注》P22

田怕秋来旱,人怕老来苦。———《绍兴市志》P3010

此句大意为:“庄稼怕秋天干旱,人怕年老时生活贫穷艰苦。”年轻时生活贫穷艰苦身体尚撑得住,老了就吃不消了。据老人所述,“贫”、“苦”皆可使用,“苦”字使用较多。

第三组:

巧言弗如直道。———《〈越谚〉点注》P28

巧言勿如直道。———《绍兴市志》P3008

“弗”在《明清吴语词典》P192中有一个义项为副词。表示否定。不。而“勿”在《明清吴语词典》P644中有三个义项:一是副词。不。二是副词。没有。三是动词。不要。

可见,“勿”的义项比“弗”更多,当做为副词,表否定即“不”的意思时,两者可以通加:

冬至弗出年外。———《〈越谚〉点注》P137

冬至勿出年外。———(《绍兴县志》)P1944

外水弗进,里水弗出。———《〈越谚〉点注》P58

外水勿进,里水勿出。———《绍兴县志》P1949

第四组:

鷌鸟、豆腐、绍兴人。———《〈越谚〉点注》P32

麻鸟、豆腐、绍兴人。———《绍兴县志》P1947

鷌má在《汉语大字典》P4956中的解释为:“鸟名。黄雀。”而《越谚·卷中·禽兽》中也收纳“鷌鸟”一词,注释为:“黄雀。‘鷌’,‘马’,越音‘麻’。小鸟也。”可证“鷌鸟”即“麻鸟”,“鷌”为本字。“麻”为同音字。

第五组:

记拳头打勿杀人。———《〈越谚〉点注》P33

受记拳头打勿煞人。(受记:长时间记在心里)———《绍兴市志》P3007

筹计拳头打勿杀人。———《绍兴县志》P1950

从绍兴当地人的采访中发现,在口语中“杀”与“煞”,以及“记”、“受记”和“筹记”是同音字。“煞”在《汉语大字典》P2381中有一个义项为同“殺”。弄死;杀死。相同的还有:

依得官法要打杀,依得佛法要饿杀。———《〈越谚〉点注》P39

依得佛法要饿煞,依得官法要打煞。———《绍兴县志》P1952

第六组:

晴天捉漏,雨落照旧。———《〈越谚〉点注》P34

晴天筑漏,落雨照旧。———《绍兴市志》P3013

《绍兴方言》P319中认为“捉漏”指“修理漏雨的房屋”。《明清吴方言字典》P760中认为“筑漏”同“捉漏”,指“修补屋顶漏水处”。绍兴地区“捉”与“筑”读音相同,“筑漏”和“捉漏”皆可使用。

“下雨”、“下雪”,绍兴人一般称为“落雨”、“落雪”。温州也有此句俚语,“晴天捉漏,落雨照旧”。

第七组:

倪子上腰,吃饭讨饶。———《〈越谚〉点注》P34

倪子上腰,吃饭讨饶。———《绍兴市志》P3009

儿子上腰,吃饭讨饶。———《绍兴县志》P1946

“倪”字在《汉语大字典》中的解释为:“本义:小孩。”“倪”与绍兴方言中“儿”字白读音同。

类似的还有:

田要冬耕,倪子要亲生。———《〈越谚〉点注》P22

田要冬耕,倪子要亲生。———《绍兴市志》P3011

儿要亲生,田要冬耕。———《绍兴县志》P1942

第八组:

在行人都是呆子变。———《绍兴市志》P3006

在行人都是偐子变。———《绍兴县志》P1951

第九组:

要人传句好,一世苦到老。———《〈越谚〉点注》P36

拨人传句好,一世苦到老。———《绍兴县志》P1949

在《绍兴语言文化》P99第一章“绍兴方言词汇表”中收纳“拨:被。【例】伊上夜(昨天)拨狗咬了一口”。“拨”应为记音字,绍兴地区呼“bō”有“被”、“给”、“把”等意思。“要”和“拨”都有使用。

第十组:

第十一组:

此句俗语的大意为在为女儿选婚事时会挑拣的父母是挑新郎的人品,不会挑拣的父母是看男方家的田庄的多少(家庭条件)。《越谚》中范寅注解为:“富者择婿,每取田园屋产之多,往往花败穷饿,反害女儿。岂知要择佳婿哉?”

心宽屋自宽。———《绍兴市志》P3010

只要银子多,巷牌抬过河。———《绍兴县志》P1944

“许”这里有许配的意思,在《明清吴语词典》P682中解释为“许〈动〉允诺;答应。特指许亲。”据老人所述,当地使用的与《绍兴市志》同。

第十二组:

耐可佮天下,勿可佮厨下。———《〈越谚〉点注》P38

宁可佮天下,勿可佮厨下。(佮:合、共之意)———《绍兴市志》P3007

宁可合天下,勿可合厨下。———《绍兴县志》P1946

“佮”gé在《汉语大字典》P184有一个义项为:“相合;聚合;通力合作。”与《绍兴市志》中对“佮”的注解“合、共之意”相同,可见此处为“合”之意,“佮”与“合”是同义字。此句大意为“宁可和天下人结交,也不可与长期吃住在一起的人结交”。因为厨房地方小,相处距离近,容易产生摩擦。“耐可”、“宁可”都可使用。

第十三组:

七簇落地,还种嗄个麦地。———《〈越谚〉点注》P38

七簇落地,还种啥个麦地。———《绍兴县志》P1942

“嗄”shà在《汉语大字典》中的解释为:“什么[what]———表示否定。”“啥”也有“什么”之意。两者为近义字。

第十四组:

生意做勿着一次,老嬷讨勿着一世。———《绍兴市志》P3009

第十五组:

好笋出东笆外头———《〈越谚〉点注》P55

好笋出在笆外头———《绍兴县志》P1948

“东”与“咚”在绍兴方言中音同。《绍兴方言·语法篇》P20中虚词部分对“带、咚、夯”三字的用法有详解:“(1)表示动词‘在’的意思,必须加‘带(近指)’、‘咚(中指)’、‘夯(远指)’以标明存在的位置与说话人的远近。(2)作为介词、副词‘在’的意思,也需要‘带’、‘咚’、‘夯’表位置。普通话无法全译。(3)‘带’、‘咚’、‘夯’用于句末作语气助词,也表位置。(4)附在有发展变化意义的形容词后面表远近,普通话均无法把远近表达出来。”此处“东”的用法应该为第二种“作为介词、副词‘在’的意思”。《绍兴县志》是用普通话中的介词“在”代替了“东”。

第十六组:

拳头打出外,手背弯进里。———《〈越谚〉点注》P78

拳头打出外,手臂挽进里。———《绍兴市志》P3008

“弯”与“挽”在绍兴方言中音同,“弯”表示手臂弯曲的形状,“挽”表示手臂的动作,带有保护性质,更形象。

第十七组:

正月镫,二月鹞,三月上坟船哩看姣姣。———《〈越谚〉点注》P68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绍兴县志》P1948

“镫”,古通“灯”。“哩”与“里”音同。旧时绍兴人出行多用船,三月除上坟外,也是踏青的日子,姑娘们都出来了。姣姣指女孩子。

第十八组:

出门一里,不如屋里。———《〈越谚〉点注》P76

出门一里,勿如屋里。———《绍兴市志》P3009

“不”与“勿”都可使用。通常使用“勿”作为否定词。

第十九组:

僎得绍兴钱,除非活神仙。———《〈越谚〉点注》P78

赚得绍兴钿,除非活神仙。———《绍兴市志》P3013

“僎”通“赚”。“钿”即“钱”,绍兴地区常用“钿”,称钱为“钞票”。

第二十组:

鸡无三只骽,娘有两条心。———《〈越谚〉点注》P79

鸡无三条腿,娘有两条心。———《绍兴县志》P1949

“骽”古同“腿”,绍兴地区呼“条”为“只”。

第二十一组:

养老日日蔫,养小日日鲜。———《〈越谚〉点注》P79

养小日日鲜,养老日日厌。———《绍兴市志》P3009

养小日日鲜,养老日日蔫。———《绍兴县志》P1946

此句大意为““养小孩日日新鲜,养老人日日厌恶。”在绍兴方言中“厌”、“蔫”音同。

第二十二组:

仔迹仔迹,一百廿个污迹。———《〈越谚〉点注》P86

致洁致洁,一百廿个污迹(致洁:清洁的欲求)。———《绍兴市志》P3007

此句大意为:“努力保持整洁,但还是染上了很多污迹。”“仔迹”与“致洁”在绍兴方言中音同,“致”有“极致”之意,表示程度,极致整洁,可能更符合原意。

第二十三组:

搦卵子过江桥。———《〈越谚〉点注》P101

捏卵子过江桥。———《绍兴市志》P3007

“搦/捏卵子过江桥”,形容人小心翼翼的样子。“卵子”,即男性生殖器。“搦”nuò在《汉语大字典》P2053中第三个义项为:“握;持。”即用手拿住。“搦”与“捏”在当地都有使用。

第二十四组:

肚痛謈怨灶司。———《〈越谚〉点注》P102

肚痛埋怨灶司。———《绍兴市志》P3007

“謈”在《汉语大字典》P4268中有两个读音,分别为pó和páo。前者有两个义项:一是因痛而叫喊。二是声。后者有一个义项是痛甚。“謈怨”这里即“埋怨”意。根据老人发音,文读时为“埋怨”,白读时呼若“毛怨”。

第二十五组:

铜钱眼里翻跟陡。———《〈越谚〉点注》P103

铜钱眼里翻筋斗。———《绍兴市志》P3013

此句大意为一切为钱运作。在绍兴方言里“跟陡”与“跟斗”音同,即筋斗。据老人所述,当地一般呼作“翻畚斗”。

第二十六组:

多管鸡娘管鸭卵。———《绍兴市志》P3008

多管鸡娘孵鸭卵。———《绍兴县志》P1950

第二十七组:

恶人自有恶人磨,明蚣只怕蜒蚰螺。———《绍兴县志》P1953

此句《越谚》中范寅注解:“‘蜈’,呼‘明’。”

周志峰教授的论文《〈越谚〉方俗字》中认为“●”是“《越谚》借其字形而用作‘碰’的方俗字”。“蜈蚣碰见蜓蛐螺”句意符合。

第二十八组:

捞得蕰藻就是鰕。———《〈越谚〉点注》P119

捞得蕰草就是虾。———《绍兴县志》P1952

篇3:奇妙的对联——浅淡对联用字法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如“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对联要求用字灵活多法。字用得好,妙趣横生,吟之感到口有余香,三日不绝;字没有用好,则干巴巴的,死气沉沉,毫无咀嚼之味。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对联世界,探讨对联用字之法。

一、数字法

将数字巧妙地用于对联之中,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如苏州虎丘花神庙联“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二十四番花信,吹香七里山塘”,如“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又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这些数字嵌入对联之中,不仅使得对联平仄协调,韵味十足,更丰富了对联的内容。

二、倒顺法

又称回文法,即正读反读都能通顺表意的方法,能够形成一种别致、奇特的妙联。如“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上下联是以中间为界,两边用字相同,不论倒读或正读,联意相同。又如“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文字虽然不能倒排,但字音却与顺读一样。又如“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通联可倒读,变为“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三、缺字法

或叫隐字法,是指在对联中故意空出某个关键性的字,让人填补,以增加想象的空间。如“醉翁之意不在口;君子之交淡如口”,上联缺了个“酒”,下联缺了个“水”。又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此联的寓意为“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四、嵌字法

就是把有关的人名、地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入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的撰联方法。如“园静有(梅)独啸傲;(兰)幽伴竹共芬(芳)”,此联将“梅兰芳”三个字嵌入联中。又如“(物)能致用人求(质);(文)可移情意欲(明)”,此联将“物质文明”四个字嵌入联中。又如“(灵)鹫向云中(隐)去;奇(峰)自天外(飞)来”,此联散嵌“灵隐飞来峰”五字。嵌字法能把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巧妙地融入對联中,大大增强了联语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五、拆字法

就是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将一个或几个字拆开,使之单独成字,运用于对联之中。如“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又如“踏破磊桥三块石;分开出路两重山”;又如“深山藏珠宝,你说是王家宝?朱家宝?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儿!亥时儿!”,此类对联类似于猜字谜语。

六、合字法

与拆字法相反,把拆开的字合起来撰写对联的一种方法。如“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又如“执一刀,向一牛,钩心斗角,牛死见刀方懈;拾一草,飘一水,交映各影,遍地黄花休落”。

七、叠字法

也叫复字法,即将一个或数个同样的字相继重复运用于对联中的一种方法。如苏州网师园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如屈原故居联“三闾青山峰接峰,峰峰风景美;响鼓溪水浪打浪,浪浪白花开”;又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又如“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多次出现在一副对联之中,使之感情强烈,音调和谐。

八、顶真法

又叫联珠法,即在上下联为复句的联语中,每句句尾字词均为下旬的句首字词,上递下接,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如“蚕结茧,茧牵丝,丝丝织成绫罗绸缎;羊生毛,毛扎笔,笔笔写出锦绣文章”;又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九、隐喻法

也称譬喻法,是指在对联中对要反映的事物不直接言明,而用相关的话语暗示,以深化主题。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也可以以甲比乙,借题发挥,以活跃文字,增添情趣。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又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十、谐音法

利用一字多音或同音不同意的特点,使一句话同时涉及两件事,含有两层意思。如“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需梅(媒)”;又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又如“饥鸡盗稻童筒打;鼠暑凉梁客咳惊”。

十一、部首法

也叫同旁法,指将相同的部首偏旁用于联中,虽局限性很大,但如能用好,则别有韵味。如“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又如“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又如“荷花茎藕蓬莲苔;芙蓉芍药蕊芬芳”;还有广东东莞虎门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此联中上下联同位置的字部首偏旁相同。

当然,一副对联的用字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如“听雨,雨住,住听雨楼里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此对联就运用了顶真法、叠字法。

上一篇:踢踏舞踢踏社团活动方案下一篇:扎西烈士陵园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