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湖为话题的作文

2024-04-09

以西湖为话题的作文(通用8篇)

篇1:以西湖为话题的作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们知道这个诗句是描写什么的吗?没错就是描写我们杭州西湖的荷花。接下来就让我来给你们大家介绍一下西湖的荷花吧!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着我去看西湖的荷花,我一到那里就已经被荷花的美给吸引住了双眼。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一阵清香。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之间有几朵粉红色的或白色的荷花冒出来了,走进一看,原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其实荷花的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秘密呢!比如说:里面有小莲蓬,小莲蓬里有莲子,这些莲子还能吃呢!我让妈妈给我买了一些莲子,我先吃了一粒,感觉莲子实在是太好吃了,就大吃特吃,吃完了所有的莲子。

这就是西湖的荷花,如果你们没去看过西湖的荷花,听完了我对西湖荷花的介绍,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西湖的荷花呢?

作者:钱唐睿

公众号:明日之星网络文学社

篇2:以西湖为话题的作文

我轻轻地走在瘦西湖边,微风浮面,杨柳跳起了美丽的舞蹈,伴随着水面那缓缓的波浪。我向远眺望,只见那孤立在对岸的白塔层层叠叠,塔上那酷似葫芦的塔尖在蓝天绿树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

围绕着瘦西湖的是一圈自然的绿色。停在乾隆堤上的一艘艘小红船,在这一圈自然之绿的包围下,变得鲜艳而美丽。

我们泛舟在瘦西湖上,水里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水面上倒映着白云,蓝天,绿树,红花,美丽极了。

篇3:以西湖为话题的作文

1. 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西湖及其空间格局

杭州西湖, 在2011年成为我国第41个世界遗产, 也是我国第三个“文化景观”类的世界遗产。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包含六大组成部分, 其中“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与“两堤三岛”景观格局, 共同构成了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中最为核心的空间格局。

“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 是指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的空间特征。群山以湖面为中心, 层叠连绵地在北、西、南三面环绕着西湖, 状如马蹄;湖东则为平坦的土地, 坐落着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杭州城[3]。

“两堤三岛”的西湖景观格局, 由“白堤”“苏堤”和“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及它们所构成的西湖水域的观赏和交通格局共同组成。它既呈现为西湖景观的一种整体布局设计特色, 又因其交通路线的内在关系而具备了湖山观赏的游览格局, 纵横两条长堤, 点状分布的三岛, 及其分隔出的5片水域, 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景观框架 (图1) [3]。

(图片来源:“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申遗文本”, 国家文物局, 2009, P48)

西湖特殊的建筑空间格局, 是在古泻湖的自然沼泽化与人工反沼泽化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下, 在西湖历次治理与疏浚工程中逐渐成型的。虽然西湖“两堤三岛”的建筑要素往往被后人称为象征了中国传统“一池三山”的神话仙境意象, 然而, 作为从最初水利工程目的出发、跨越不同朝代、由不同人员主持的堤岛建设, 是不可能在最初有过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构思”的。城湖一体背景下两堤三岛划分出的大小空间, 既是西湖各景观要素的框架, 也是游览行为发生的依托, 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整体系统。

自然界的有机物、人类聚居的大型城市等复杂事物在长期演进过程会产生某种自组织的特征, “自下而上”的演进方式也可以生成某种机制与逻辑, 那么, 西湖建筑空间格局在其漫长的生成过程中, 堤岛等建筑景观要素是怎样开始互相作用的?这些互相作用又造就了哪些内在关系, 并让各要素跨越千年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西湖空间格局的演进与成型

杭州西湖的空间格局形成, 历经了千余年的持续过程。

2.1 唐代之前:围堰隔海, 白堤形成

唐代之前, 西湖与江海联通, 水潮涨落不定, 水质咸苦, 从汉朝起, 地方政府便开始修筑防潮大堤。白堤便是西湖尚与江海连通时的围堰之物。白居易做杭州刺史时, 常到白堤漫步, 他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云:“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荫里白沙堤。”又在《杭州春望》里提到:“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4], 可见早于唐代白堤便已建成, 白居易时期的白堤已有成荫的杨柳, 成为城郊一景。

2.2 唐代:“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基本确立

从隋唐开始, 西湖与江海完全隔离, 水质长期沉淀, 渐可饮用。唐代大历年间 (766-779) , 杭州刺史李宓掘六井, 引湖水入城, 并对六朝时已淤塞的西湖进行了初步疏浚。沿西湖东侧的城市区域开始发展起来, 并与南侧原城区结合成整体。“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基本得以确立。

2.3 宋代:苏堤及三塔建成

西湖“三面云山”的格局, 使西山泥沙入湖拥塞一直成为问题, 需要对西湖西侧定时疏浚。北宋元祐五年 (1090年) , 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担任杭州知州时大规模疏浚西湖, 并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湖泥堆筑而成苏堤。现存苏堤的堤身, 堤体为南北走向, 南起南屏山北麓, 北至北山, 纵贯湖面。苏轼并于水面设三塔为标志禁止沿岸种植, 以防泥沙淤积。

2.4 明清时期:湖上三岛依次建成, 西湖空间格局成型

宋代以后, 伴随着西湖的疏浚工作, 湖上逐渐形成湖心亭、小瀛洲、阮公墩三个小岛。湖心亭建于明代, 据清雍正《西湖志》记, 宋、元时西湖曾有湖心寺, 后倾圮, 明代知府孙孟建振鹭亭, 后改清喜阁, 是湖心亭的前身。小瀛洲 (三潭印月) 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岛, 面积约七公顷, 其中水面积占60%, 岛基是明万历年间钱塘县令聂心汤利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筑而成的, 岛中湖面被桥堤分割成“田”字形, 构成湖中有岛, 岛中有湖的格局;清代又对其进行了扩建, 东西连柳堤, 南北建曲桥, 形成了今天的格局。阮公墩在三岛中建设时间最晚, 清代嘉庆五年 (公元1880年) , 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 将浚挖的淤泥集中堆叠成岛, 号阮公墩。

依托于唐代始成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关系, 唐前遗留的古围堰、宋代建设的苏堤、湖上三塔, 明清建设的湖上三岛, 这些建于不同时期、跨越千年的建筑要素, 划分、标志了西湖湖面, 最终确立了杭州西湖特有的空间格局。

3. 西湖空间格局的生成逻辑

3.1 湖上交通流线确定的空间控制点:联系水道与步道的压堤桥

西湖本是钱塘江边的一处泻湖, 到了隋唐时期, 经过历代开河泻潮、凿井筑堤, 西湖才从一个自然湖变成了与城市共生的人工湖。虽然历代以来西湖水面逐渐缩小, 但湖底地貌从东北到西南一线最深, 这一地理特征一直延续至今, 同时也在西湖上产生了一条历史悠久的东西向水行路线。从魏晋起, 去西山灵隐天竺的香客, 就基本从湖东城区出发, 沿此水道泛舟至茅家埠山脚上山进香游览。

宋代苏堤的建设虽出于疏浚的目的, 但对西湖最大的影响, 是在湖面开辟了一条南北步行道路。这一南北步行道路打断了东西向古水道, 需要架桥开口, 于是苏堤上的“压堤桥”便定位在这个南北步行流线与东西舟行流线的交叉点上 (图2) 。同时, 压堤桥进一步与原湖上步行系统的白堤取得关系, 从现状看, 压堤桥处于西湖东西方向古水道、白堤方向的延长线与苏堤本身三者的交点上。

通过对苏堤上“压堤桥”的空间位置解读, 我们可以发现从宋代开始, 湖上人工建筑要素开始依托人群行为与西湖自然地理空间发生互动, 从而开始了其后八百余年时间各建筑、景观、空间要素, 逐渐生成、联系成整体的第一步。

3.2 建筑要素的定位与场所秩序确立:从三桥到三塔

从平面看, 西湖西侧岸线有三处向东凸起, 分别是曲院风荷、丁家山与花港观鱼。压堤桥北侧相邻的东浦桥也遵循了交通流线节点的原则, 是曲院风荷西向东步行流线与苏堤南北向步行流线的交点, 而压堤桥南侧相邻的望山桥, 则是离湖上丁家山最近处。这样, 苏堤中心的东浦桥、压堤桥、望山桥三座桥, 基于湖上交通流线及与西湖整体地形互动, 确立出一个同时包含了“自然-人工”要素的空间基准。

苏堤建成后, 为防西湖西侧再度淤积, 苏轼在苏堤东侧立石塔为标记, 下令三塔以内, 不许种植菱, 以防湖泥淤积。苏轼当时立的水上石塔, 并不在今天三潭石塔的位置, 它们是按与苏堤平行的南北向线形排列的。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 此三塔的定位与苏堤中央“东浦、压堤、望山”三桥有对应关系。

清雍正《西湖志》卷三记道:“东坡留意西湖, 极力浚复, 在湖中立塔以为标表, 著令塔以内不许侵为菱荡。旧有石塔三, 土人呼为三塔基。南宋旧图, 从南数, 湖中对第三桥之左为一塔, 第四桥之左为一塔, 第五桥之右为一塔。”[5]其中提到的作为三塔参照的苏堤从南数第三桥、第四桥、第五桥, 即是苏堤中央的望山、压堤、东浦三桥。雍正《西湖志》中提到的“南宋旧图”为南宋《咸淳临安志》中的“西湖图”, 图上可明显看出宋代湖上三塔位置对应了苏堤中央三桥位置, 三桥中的压堤桥同时又对应着白堤位置, 作为西湖空间格局中的重要建筑要素的两堤、三桥、三塔, 在宋代已经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 与被划分的西湖水体共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为西湖空间确立了初步的场所秩序 (图3) 。

3.3 场所秩序延续过程中的尺度生成:三塔迁移与三岛建立

苏堤中央三桥与宋代湖面三塔所确定的场所秩序, 在明清两朝的湖面建设中一直得以延续。明代弘治年间宋代湖上三塔虽毁, 但明代开始的湖上“三岛”建设, 均依托、参照及延续了宋代湖面三塔位置, 如“三岛”之中的湖心亭, 是明代嘉靖年间以宋代湖面三塔的北塔基为基础建设的, 明代聂心汤《钱塘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 其中塔、南塔并废, 乃即北塔基建亭, 名湖心亭。”[6]

在明清两朝湖上三岛的建设过程中, 由苏堤三桥与宋代湖面三塔确定的场所秩序, 延伸到西湖更大的水域空间。在这一过程中, 湖上两堤三岛的建筑景观要素, 与湖岸码头节点联系起来, 并生成了两个内在的空间尺度 (表1) 。

一是与舟行相关的1300米的水面尺度。前文所提到的西湖东西向古水道, 东端为涌金门码头, 西端是西山山脚茅家埠码头, 苏轼三塔中最重要的北塔, 也就是现在的湖心亭, 正处在这一古水道的中点, 距涌金门与茅家埠均为1300米。北塔设在古水道中点的动作强调了湖上码头与景点之间一小时舟行距离, 从而产生了湖岸码头与湖上景点之间的1300米的最初空间尺度 (图4) 。

在后续三岛的建设中, 也延续了这个“一小时舟行”的空间尺度, 从三岛之一的小瀛洲到西侧湖岸的茅家埠码头、北侧湖岸的孤山码头, 这两处水上距离也均是1300米。

二是与步行相关的500米尺度。苏堤中央三桥的压堤桥由湖上舟行流线和苏堤步行流线的交叉点定位, 相邻压堤桥北侧与南侧的东浦、望山两桥则依曲院风荷、丁家山的步行流线交点定位。这三桥间的距离, 从压堤桥到北侧东浦桥为500米左右, 从压堤桥到南侧望山桥为560米左右, 中央三桥往南的两桥设置也遵循了这个500米尺度, 从望山桥到锁澜桥的距离, 大约520米左右, 从锁澜桥到映波桥的距离, 大约510米左右。

宋代苏堤以步行流线上500米间距设桥的原则及空间尺度, 在其后的湖面建设中, 也影响到西湖湖上其他步行系统中。如苏堤西侧明代建设的杨公堤一带, 其各桥间距也均在500米左右。又如白堤虽建于唐代以前, 但其上锦带桥也历经宋、明复建, 从现状位置看, 锦带桥与断桥间距也在500米左右。

西湖步行游览行为中, 桥往往是停留与眺望的节点, 与上述1300米因一小时舟行而来的景观空间尺度一样, 500米设桥带来的步行系统节奏, 产生了另一个景观空间尺度。

4. 行为、场所与尺度:文化景观遗产的空间格局演进

作为典型的文化景观类遗产, 杭州西湖的空间格局演进是基于特定地理条件与人地关系的发展过程。西侧靠山的地理空间特征, 使西湖西侧水面需要定时疏浚西山泥沙淤积入湖, 而“城湖一体”的城市结构, 又使西湖的游览功能日趋被强化。因此, 基于特定地理条件的围堰疏浚行为与游览行为, 成为西湖空间格局演进的起点。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以西湖西侧水域为中心的疏浚行为, 使西湖水面堤岛的建设呈现出从西侧苏堤到湖中三岛的由西而东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建设过程中, 湖上的步行及舟行游览路线, 使得桥、塔、岛等水面点状空间要素互相对应, 并产生两个内在的空间控制尺度, 使这些空间要素与湖岸码头共同成为整体。

分析杭州西湖的空间格局的演进, 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行为—场所—尺度”的控制脉络与发展机制。西湖作为一个有机演进的整体系统, 其空间格局中的各要素在自然条件与人类行为双重背景下彼此作用、互相影响, 在长时段的动态演化过程中, 空间要素间产生了特定的关系, 并形成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独特的内在特质。作为典型的文化景观遗产, 杭州西湖的空间格局是经历千年的人地互动形成的, 虽然现状各空间物质要素更具有遗产的实体感, 但其背后包含的非物质性的关系及“人与自然共同完成”的空间生成特点, 才是此类遗产最特殊, 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西湖而言, 其内在的演进机制与空间尺度, 明显也应该被纳入遗产保护与监测范围。

文化景观类遗产, 与其他种类遗产相比, 一是遗产规模较大, 包含了多种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要素;二是与人类生活空间关系密切并共生发展, 故其空间格局往往是在长时间跨度中人类与自然合作, 由多种目的的建设、改建行为叠加形成的。其大尺度的空间格局生成与演进, 往往从某一空间局部开始, 在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类行为的作用下产生空间场所的初步秩序, 并通过生成内在空间控制尺度来整合空间要素, 在长时段的发展中将这一秩序拓展到遗产整体, 形成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密切结合的特有空间形态与空间格局。文化景观类遗产是一个历史演变至今的有机整体系统, 其非物质、不可见的内在演变机制、场所秩序等要素, 正是此类遗产最重要也是最独特的组成部分。只有立足文化景观遗产的“有机演进”的视角, 从“行为—场所—尺度”的演变机制入手, 才能在更本质的层面认识与保护这类具有活态特征的遗产。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EB/OL].2005.http://whc.unesco.org/en/conventiontext/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EB/OL].http://whc.unesco.org/en/conventiontext/

[3].国家文物局.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申遗文本[R].2009.

[4].白居易.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5].王国平.雍正西湖志 (李卫) , 西湖文献集成[M].杭州:杭州出版社, 2004.

篇4:以西湖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游扬州瘦西湖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一进园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弯弯曲曲向前延伸的河道。前方,一座座小桥横跨在湖面上,像一道道五彩缤纷的彩虹。河道两旁,各种各样的亭子,再加上垂柳和花朵为配饰,别有一番风味。

湖的对面有一座小山,山上古木参天,山顶上有一座威武、雄伟的白塔,它也是瘦西湖的一大景点,游客们对它赞叹不已。

再看瘦西湖,翠绿的湖水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玉带系在小山身上。站在瘦西湖的岸边,可以看见湖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它们互相嬉戏玩耍,你追我赶,多么自由、快乐啊!

瘦西湖的水平静得如同一面镜子,倒映出飘逸的白云和在风中轻盈摇曳的柳树与红花,仿佛水底暗藏着一个神秘、美丽的童话世界。清澈的湖面犹如被仙女铺上了一层薄薄的、轻柔的纱,一艘华丽的游船驶过,顿时,轻纱好像被划破了一道似的,慢慢地,轻纱又被仙女缝补得不见裂痕了。仙女高兴地抖着纱,荡起一层层美丽的涟椅。

篇6:以诗画瘦西湖为话题的写事作文

瘦西湖的口碑甚好,但因着西湖更大的名声,她显得相对淡雅安静和含蓄了些,而且人们提起最出色的水,也往往会想起九寨沟什么的,不会先轮着它。而我因为这次适时、适地又与合适的人同行,看到这静美得恰到好处的瘦西湖,就在心里爱煞了她。

细雨霏霏,瘦西湖上风丝雾气笼着水面,似醒非醒。过二十四桥,信步湖畔,看湖边碧玉妆成的垂柳,满树盛开的白玉兰,已是心头沁凉如水,芬芳如花。

湖边早有画舫泊岸,有人上岸招揽生意。我们虽然不太喜欢那样龙舟模样的画舫,觉得与整个瘦西湖的色调不和谐,然而如果由北而南,全湖观光一番,先得一个总体印象,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于是坐了一次画舫泛游整个瘦西湖。从静香书屋门前码头下船,先往北边环湖而行,大致见到诗画长廊,一溜的都有杨柳掩映着;一带白墙上“诗画瘦西湖”的字样在雨中越发的笔酣墨饱。烟柳轻拂,若隐若现的有“歌吹古扬州”的余韵。北湖是游人极少的,又逢下雨,更是安静。过“蜀冈朝旭”,又往南回到碑廊,到二十四桥景区,拐过据解说员称可以考驾船执照的“落帆栈道”下石洞,又折而向东。过吟月茶社,见观芍药亭,亭上有郑燮写的“观芍亭”三个秀美中带着刚劲的大字,但是亭下芍药还没有开。过玲珑花界,远远便见法海寺前的白塔。穿五亭桥,绕过凫庄,望见春波中的钓鱼台,过玉版桥,绕过小金山,又折向南,到四桥烟雨,徐园,真是一路的好风景。

好一幅江南烟雨图啊!四望满眼都是早春的画面,那么干净,那么安静,即便点缀几个撑着伞的行人,也还是优美如诗如画。满眼是多情的春波,风吹过,船行过,柳丝漾起的涟漪,含蓄着春天的绿意,层层远去,委实美得让人不敢出声。岸边粉墙丰姿婉约,草坡青翠欲滴,最动人的还是杨柳。这个季节,扬州的琼花还没有开,络绎不绝的游人还在远方都没有来。瘦西湖是属于杨柳的,杨柳又属于春风和这场解人春愁的微雨。刚刚抽了嫩芽,丝丝垂碧,有多少春愁待酒来浇呢?如烟如雾的嫩绿映在柔波里,端的是一块融化在天里水里的碧玉。从春波桥处下了船,上岸在湖边漫步。走在瘦西湖的堤岸上,只觉得移步换景,无一处水一座桥不成画,无一丝雨一缕风不成诗,处处都是古诗的意境。“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说的当然是乡村的景致。可贵的是,瘦西湖这一体现着历代审美眼光的景致,既有如《红楼梦》中“大观园”般的人工园林妙笔,又有乡野朴质自然淡远的诗意。才看着人工的匠心,偏又忽然出现一带柳堤,不事雕琢,让人全然释放在那一片柳林和满塘残荷中。

很多地方本来很美,但是也许旅游旺季时人多了也没有意思,但那天恰好全无喧嚣,没有到处飘扬的导游旗,没有小喇叭的尖叫,就觉得什么都很好,没有一处“视觉污染”。于是就觉得二十四桥特别诗情画意,觉得诗画长廊特别舒展开阔,觉得“四桥烟雨”特别清新静美……这就值得流连又流连了,春意浓浓地化在瘦西湖中,慢慢的泡开来,溢了满湖;而我们,真甘愿在这里沉沉地品这杯泡得恰到好处的春茶。

特别喜欢的几个地方:

五亭桥:这是瘦西湖的代言者。因为它的有名,我们反倒并没有太多期待。谁知在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游客的微雨的早春时节,这莲花桥如此轩敞通透而又沉着宁静,我们清楚地看到桥洞里的青苔,蕨草,石缝,偶有船只从桥下驶过,一掠而过的笑语更衬出桥的沉静。细雨如丝,闲闲散散地飞入亭中,沾湿了衣襟。襟袖上便满是春水的气息。有风徐来,静听飞檐四角垂下的风铃清妙的乐音。也许铜片在风中的撞击是最为清越的。风铃谁没有见过呢?而我从不知道一种风铃的声音可以美妙如斯。之后又从许多个角度去看桥,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风韵。扬州,把五亭桥景观作为自己的城市名片应该是有道理的。

凫庄:这是白塔脚下的一个小小岛屿,原是一乡绅的别墅。因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名。东为水榭,西设水阁,南建水楼,遍植各种草木,堆叠奇巧湖石。雨落在黑色的瓦上,湿润着而又闪亮着,使这只汀上水禽显得更加灵动。庄有茶社,可惜四壁排门紧闭,不然就此品茶看湖,岂不美哉?但凫庄的水趣并不因茶社紧闭而打折扣。站在门前水台上,观眼前春波绿,听桥上风铃声,想像去年大雪时凫庄天、庄、水俱为一体的情形,应该不输于明朝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吧?真愿时间就此停留,一并化入这样的春水中。

湖畔“剪纸社”:小小的庭院,院落中照例的有橱窗,陈列着各种内容。剪纸倒是一般,但我们被庭院中的一棵白玉兰感动了。其实在环湖泛舟时已被吸引,后来上岸步行,专门又访,静听花开的声音。离开剪纸社,从另一侧偏门出来时,见粉墙绵延,竹林掩映,觉得它很像《红楼梦》中大观园中一处宅子,自有玲珑婉约之美。

鹭岛:这是环湖漫步时走到的最南端,已过了四桥烟雨和锦境阁,旁边就都是迎宾馆后院了,几乎无路可以再走。就在此时我们听得声声奇怪的叫声,伴随阵阵扑翅声。那声音从眼前岛屿的树林中传来,又飞过天空,又回落枝头。仔细辨别,竟发现满树栖鹭,居然也成一番图景!

静香书屋:这是我们环湖泛舟的起点和环湖漫步的终点。先去看望就觉得好,它的门庭,假山,石舟,天然桥,一座极静的居室,陈设着简单又不乏精致的木雕家具。心中喜爱,但是因为“兰舟催发”,只匆匆浏览。泛舟时听解说员提起,《红楼梦》中怡红院曾于此取景。下午漫步湖畔时我们还是念念不忘,傍晚临走前又去看它。一进门庭,便见石壁流淙,此处又名“水竹居”。石峰嶙峋,泉水从石缝间悬挂激射,形成瀑布。静香书屋不是有意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蓝本,而是按旧时《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清代园林档案中的效果图复建的。但步行其间,却觉与大观园景色那样相契相合。一艘画舫卧波,上写“莳玉”二字;主体建筑旁的假山上有天然桥,也很是可爱。

……

篇7:以西湖为话题的作文

500字

当你的皱纹开始生长,当你的忧愁升上心头,就说明你心生烦恼。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一)

童年是快乐的,犹如一条欢快的小溪,无忧无虑,可我也有小小的烦恼。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现在,我将这泛起的涟漪说出来。星期六早上,我睡得正香,妈妈又高又尖的嗓门把我从梦中惊醒:“欣欣,起床了!待会儿家教老师要来

了,你还磨磨蹭蹭。”我极不情愿地伸了个懒腰,从床上爬了起来。“妈妈,我能去公园玩吗?我约了同学,补课推迟到下个星期行吗?”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一听,甩开了我的手,火冒三丈地说:“不补哪行!告诉我你同学电话,我打电话叫她不要来了”我摇了摇头:“不,妈妈,我们约好去公园,不去就不守信用了。”妈妈根本就不听我解释,进厨房做早餐去了,嘴里还唠叨着:“明明知道今天要补课,却偷偷约同学,想造反吗?”我鼻子一酸,只好在家等家教老师来。补完课了,我想出去玩一玩,又被妈妈叫住了:“玩什么玩,整天只知道玩,不学习怎么会有出息呢?走,听听英语去。”我捂住耳朵,跑进房间关上门……

到了星期天,妈妈叫我学钢琴,练书法,为了不让妈妈纠缠,我只好答应了。我看看钟,已经十一点半了,我吃完午饭,想偷偷地溜出去玩,可我怎么也躲不开妈妈那双敏锐的“电子眼”。妈妈看到我很悠闲,就说:“欣欣,快拿日

记本写一篇日记,也好提高提高你的写作能力。”我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妈妈,说:“妈妈,让我出去玩玩吧!”妈妈又严厉地说:“不学习,能考上重点吗?”我垂头丧气地回到房间,写起日记来。妈妈,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吗?我现在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我也有自由,让我玩玩吧!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二)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烦恼,当然我也不例外。我有个弟弟,但是家里的活总是我在干。我不愿意的时候,妈妈总会瞪着我说:“整天就在那里玩,叫你做点活都不肯做,白养你了。”而就在这个时候弟弟总可以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我只好不甘心的拿起工具天始干活。记得有一次,那天是星期三,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平常多了很多,回到家吃完饭我正准备回房间写作业时,“等下,”妈妈叫住了我,说,“先别进去,把桌上的碗收拾一下,洗干净,然后再把地扫一扫,再去写作业吧,反正你每天作业都不怎么多,我要出去一下。”我听后跟妈妈说:“我今天作业真的很多,而且每次你都这么说要我来做,就今天不做不可以吗?”“不行”妈妈说着就起身穿鞋子准备出去,就在这时我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顶撞丁妈妈一句:“每天都是我在做,弟弟就只会在那里看电视,什么都不用做。”妈妈愣了一下说:“你要跟弟弟比较,你做姐姐的就不会给他做个榜样吗?什么都跟你弟弟比,那你怎么不干脆做妹妹呢?”听到这里我那股勇气忽然没有了。

我何常又不想当小的呢,妈妈怎么就不理解我呢?想着我便朝厨房起了过去,我忽然感觉自己很累,也懒的跟妈妈再说下去,快速的洗好碗,走出厨房时,妈妈的身影早已经不在了,整个屋子里只剩下电视吵杂声和弟弟时不时的笑声,我默默的去拿了扫把开始扫地了,我对这些工作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每次都是我在弄啊,所以我又很快把地

扫完,连忙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生怕妈妈忽然想起有什么事没做一通电话又打回来叫我去做。这种生活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啊?到底要做到什么时候我才可以不这私累呢?妈妈,你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理解我,眼里不只只有弟弟,也多关心一下我呢?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三)

长大以后,每个人都失去了幼时的天真,而招惹来了每个人都不想招惹的烦恼,烦恼就像那瘦小的蟑螂,每个角落都有它的踪迹,烦恼就像那狡猾的老鼠,每天都来关顾咱们家,烦恼就像那人见人拍的苍蝇,烦恼无处不在。

烦恼就像那快老的种子,只要你种得越多,脸上的皱纹就会越多,只要你种得越多,白头发就会越多。每个人对那可恶的烦恼可是恨之入骨,为了把它赶到九霄云外都绞尽脑汁了,可是那烦恼就是死缠着我们。每个人一讲到烦恼,每个人就胆颤心惊。其实烦恼还是有得医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乐”就是

篇8:植物滨水景观研究——以西湖为例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植物,植物配置,滨水景观

水是生命之源, 很多古文明都诞生于水边, 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 代表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本性, 是延展着水而展开的, 城市也开始在水边开始了自己的繁荣, 因此水的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不管在任何时候, 水都是诗人、画家和作家的灵感的源泉。

中国的山水画都围绕着水、植物而展开,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一副江南初春水边的秀丽景致, 浅浅伸出的水的桃花露出在水面, 后面正是清秀的竹林, 河滩上布满了蒌蒿, 芦笋也开始抽芽, 鸭子在水中嬉戏, 而此时的河豚正从大海回游到江边。描写的正是当时的滨水景观——由桃花、竹子、蒌蒿、芦笋共同构成的滨水植物景观, 加上鸭、河豚组成了一副和谐的山水国画。

1 基本概念

1.1 城市滨水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 (Ciytwalafiontwedmd2landscape) 是滨水景观的一种类型, 处于城市水体与陆地过渡地带, 多是在城市中原有保留或残存的滨水湿地基址上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滨水湿地恢复技术, 借鉴自然滨水湿地生态系统建成的人工景观。

1.2 滨水植物

滨水植物就是指能够在滨水环境中完成生活周期的植物, 包括沿岸的乔灌木、草本、藤本及生长在近岸浅水区的水生植物;滨水植物是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 包括沿岸的乔灌木、草本、藤本及生长的近岸浅水区的水生植物。

2 基本原则

2.1 生态性

西湖原是一个水利工程, 杭州的饮用水和灌溉水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西湖, 但西湖曾堵塞和疏于治理, 而现在开始大力的建设西湖, 因此我们在滨水景观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保护西湖, 使其为我们所用。

2.2 因地制宜

西湖边根据地域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树种, 同在水边的植物景观设计, 也会采根据土壤的不同而选择树种, 同时会兼顾不同的造型而选用不同的树种进行搭配, 如太子湾水边采用了自然地缓坡入水, 种了大量的黄菖蒲和百合科的植物。在进入花港观鱼的水边区域种植了大叶柳显示了其枝干美, 边上点缀几块太湖石。

2.3 功能性

西湖作为以湖光山色而展开的园林旅游景点, 其突出的就是滨水景观设计, 而以植物营造景观是西湖边的一个很成功的案例。我们在设计的滨水植物景观的时候要满足其功能性, 让游客至于美丽的景色之中, 休憩, 观赏, 在杭州的游客都喜欢在西湖边散散步, 看着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 同时体会着人生的趣味。

2.4 艺术性

西湖边的植物景观变化多样, 让人在其中心情愉悦。如曲院风荷:水面上呈现了大片的荷花, 其不同的品种, 不同姿态的荷花, 其背景为耐水湿的香樟、垂水杉、湿地松。俨然一副中国山水画。

2.5 文化性

滨水植物的景观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水边的文化, 延伸开去的是这个时代的植物运用, 也体现了其地域特色。西湖边的植物应用充分结合了历史文化但同时也继续发展着其西湖现有的文化。例如“六桥烟柳”“苏堤春晓”配置了垂柳和春季花卉, 但是突破了其桃红柳绿的景色, 隔一段距离换一些种类, 各个桥头配置了不同植物。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3 西湖的滨水植物景观总体情况

西湖虽然是个人工湖, 但是它却类似自然, 有种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境界。它的水体随着地形变化而变化。在西湖里, 你可以找到各种形状的自然水体, 如河、湖、池、溪、泉、瀑。西湖的滨水景观通常由植物配合水岸线、桥、小岛、雕塑等形成了观赏性较强、层次明显的园林景观。西湖的滨水景观有流动的水体和静态的水体, 结合周围的植物, 反应了不同的自然情感特征。太子湾的后山上, 一路望去, 是层层次次的植物, 忽而临近, 豁然一片瀑布, 让人有种偶然间在山涧中偶遇瀑布, 心情说不出的畅然。西湖边很多地方的水体都很安静, 看着水中景物的倒影, 让人无限遐想。

杭州西湖的植物景观, 围绕着水而展开, 它充分与西湖及周边的水体想结合, 及其注重以植物与水体相融合营造景观。它以湿地植物和水生植物为主, 同时还有花卉灌木植物和大小乔木。在杭州西湖的滨水植物景观的设计中, 乔木主要以湿地松、黑松、河柳、垂柳、水杉、池杉、落羽杉为主, 背景会加以常绿的高大乔木树种。中层植物有桃花、鸡爪槭、木绣球、琼花、红叶李、红枫、桂花、紫藤等。中下层则是山茶、迎春、杜鹃、美人蕉等花卉植物, 水边则以黄菖蒲、石菖蒲、水芋、水葱、花叶芦竹、再力花等。水中漂浮植物有睡莲、荇菜、田子苹、浮萍、野菱等。植物品种相对丰富, 合理的顺应了植物生长规律, 植物与水体、建筑等关系处理和谐。

4 案例

西湖的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在国内是比较优秀的, 因此笔者选取了西湖边的花港观鱼、太子湾、曲院风荷、苏堤和白堤等做重点分析, 其他的稍作分析。

4.1 太子湾

隐隐约约透着郁金香即将盛开的的郁金香的色彩, 让人在太子湾中能够感觉到这里的郁金香有多么的旺盛。沿着樱花路, 走向琵琶湖, 自然式的溪岸缓坡入水, 岸边种植了黄菖蒲, 偶尔水弯之处还种植了几株或是一株迎春花, 对岸以乐昌含笑、无患子、湿地松为背景;种植了成片的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等玉兰科植物为中景;水体、草坪和水边的植物为前景。视线开趟, 到春季时, 沿着水面, 看到白玉兰、紫玉兰花开的场景, 感觉心旷神怡, 到3、4月之间, 郁金香盛开了, 玉兰加郁金香, 整个色彩就会更加明亮, 让人耳目一新。

在玉鹭池里望去有两个岛, 岛可以丰富水面的层次, 使得整个景观一下子就亮丽了许多。水面犹如一个大草坪, 岛屿就如同树丛或者树群, 两个岛屿之间就会如同两个树群, 会形成景深。这里的一个岛和另一个半岛之间形成了一个景深, 感觉水面会变得深邃。此处的植物配置层次比较丰富, 以成片的水杉为背景, 上层乐昌含笑, 中层桂花和红枫, 下层黄菖蒲, 另一个半岛上层是乐昌含笑, 中层为鸡爪槭和红枫, 加木绣球作为点缀。两个岛屿之间相互照应, 形成一个整体。在色彩搭配上也较为鲜明, 当入秋时分, 水杉呈现红褐色、乐昌含笑为绿色, 红枫为暗红色, 鸡爪槭为红色, 整个层次有色彩过渡, 景观独特。太子湾的整个水系呈现自然状态, 线条曲折婉美, 加上黄菖蒲点缀, 整个水面通透明化, 整个水体根据不同的空间的功能需求而变化多端, 草地空间加一览无余的水面形成了开趟空间, 走向的是用植物遮隐水面的半开趟空间, 经过园路顺着溪水, 两边植物密闭, 忽然又走向了另外一个开阔的空间。植物空间的多变、水面空间多变, 你在太子湾及西湖的其他地方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4.2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经典的滨水植物景观较多, 花港观鱼的整个滨水植物配置上层用了黑松、湿地松、白皮松、香樟、河柳、乐昌含笑、榔榆、三角枫、柿树;中层基调树种为鸡爪槭, 同时应用樱花、木绣球、琼花、红枫、红叶李、梅花;下层用藤本植物、草本应用品种较多;水生植物挺水类的有菖蒲、黄菖蒲、水葱、水芋等。植物配置相对丰富, 景观指数较高, 尤其是红鱼池景区、花港区、花港观鱼湖滨长廊滨水植物景观。

红鱼池景区该区域三面环水、是一个人工小岛, 有土石堆叠而成, 其岛边上有太湖石假山, 整个植物配置追求山水画中古朴、高傲的姿态。上层植物为松类, 如黑松、白皮松较古朴的植物;中层鸡爪槭、红枫、梅花姿态丰美的植物, 犹其是梅花, 松、梅的搭配在中国山水画中堪称佳作;灌木层为紫藤, 紫藤枝干盘旋曲折。尽显古画本色, 加之水面点缀黄菖蒲, 整个植物搭配突出春季景观, 黑松、鸡爪槭、紫藤体量会相对较多, 由于植物颜色偏暗, 因此秋季会相对难以区分。但总体配置尽显其自然本身, 尤其初春到初秋之季, 整个植物配置会显得相当漂亮。

花港观鱼花港景区滨水植物景观上层由河柳、垂柳、柿树组成;中层鸡爪槭, 红叶李组成;下层为石蒜、黄菖蒲、沿阶草。整个植物景观四季分明, 颜色形成鲜明对比, 秋季欣赏变色叶, 冬季则是枝干美的表现。该区域的呈现弯曲状态, 值得提倡的是应用了《园冶》中提出“堤弯宜柳”是由于柳树姿弯曲状, 而水岸如同垂柳般弯曲, 柳树姿态随风摇曳, 更显其飘逸姿态。加之以水面为背景, 形成了一个曲线的立体构成或者是平面构成。

花港观鱼湖滨长廊, 该处体现了建筑、水体、植物融洽的一个场景, 同时在这里可以看到松鼠的跑动。该处主要以春秋两季的景观为主。中间有棵大香樟, 使得建筑与植物的比重相对平衡。而周围配置了较多花卉灌木、乔木。白色的绣球花、樱花和琼花, 配着红花绿叶的酢浆草, 一片繁荣春季的景象。该区域的水岸线曲折但疏密有致, 可以丰富植物景观, 与水面近距距离接触时, 则视线和驳岸构成直角, 但各种植物的树冠形成了此起彼伏的天际线。

花港观鱼区的滨水植物景观不仅仅包括以上三处经典处, 还有其他一些。其驳岸采用自然式干砌驳岸, 保持自然水岸线的通透性, 以及水陆间的联系, 也为一些鱼类等生物提供了生长环境, 体现了生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该区域的植物配置总的来说, 在层次、色彩、姿态上的组合可谓佳作。

4.3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以体现夏日观荷的主题景点, 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 其中特别吸引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 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名种荷花, 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曲院风荷的水面采用量化来加大景观的震撼力, 选择了荷花 (水芙蓉) 、木芙蓉、睡莲及荷花玉兰 (广玉兰) 作为主景植物, 使其夏天景观丰富多变

该区的友谊园边上的一块小路与水系形成的一个狭长地带, 其水平与垂直的线条的对比来说是一组良好的景观组合。该区域上层植物为水杉、合欢、垂柳;中层为红枫;下层为山茶、野蔷薇、木芙蓉、火棘;地被为沿阶草;水面植物为黄菖蒲、菱角、荷花、睡莲等。其以竖线条的水杉为背景, 根据地形的起伏而种植不同大小的水杉, 同时又用垂柳、合欢打破竖线条, 形成一个统一而有节奏的竖线条景观。整体搭配色彩感鲜明, 水面背景层景色优美, 倒影映入眼帘, 将水面的荷花与倒影结合在一起, 感觉此处的风景别样红。此处的水面较小, 因此没有将荷花大片量种植, 只是在几处种植, 可留出水面观赏倒影。到了秋季, 水杉变成红褐色, 荷花剩下莲蓬颓杆, 景色成一色系, 有种别样的意境美。

曲院风荷整个植物配置主题明确, 其驳岸采用了松木桩驳岸和自然式干砌驳岸, 当松木桩式驳岸与旱伞草、水葱、黄菖蒲等相结合, 有种田园风格的自然趣味, 让人留恋往返。其垂直线条和水平线条之间的组合值得借鉴。

4.4 苏堤和白堤

苏堤上层植物为重阳木、无患子、三角枫、垂柳, 中层为碧桃、、海棠;下层为迎春、溲疏、杜鹃、金钟花等。为了反映“苏堤春晓”“六桥烟柳”的意境, 故在植物的应用上采用了以柳树为主要树种的春季植物景观, 春天可以看到堤上桃红柳绿, 而且六个桥头的配置了不同的植物, 同时隔一段距离便会种上另外一些植物, 来突破其单调和沉闷。另外白堤则为体现“树树桃花间柳花”的桃柳特色, 将碧桃、垂柳沿岸相间栽植, 极具特色。

苏堤和白堤整个植物的配置以春季景观为特色, 从湖边看堤上, 桃红柳绿, 感觉堤的桥和植物融为一体, 呈现出美丽的水岸线;在堤上行走, 桃红柳绿间感受整个西湖的味道, 感觉十分惬意。

4.5 其他

西湖其他的滨水景观很多, 以下稍讲西冷印社和西湖西线的滨水植物景观。

西冷印社是文人雅士聚集交流书画诗词等场所, 此地以“雅”为主题, 运用了书画中常用的“松”、“竹”、“梅”, 将其种植于水边, 梅枝伸向水面, 月夜十分, 在水边欣赏梅花盛开的样子, “印泉”便是如此, 在其泉边叠加石块, 间种植沿阶草, 边上种植了一丛孝顺竹, 一株梅花探向水面, 形成了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的精致, 耐人寻味的冬季景观。

西湖湖西湿地主要是以水生、湿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湿地植物景观, 其中茅家埠的人工湿地景观 (茅乡水情) 该区根据纵横宽的水面不一致而配置的艺术独特。根据水面空间的大小和该区域的功能的不同而设置, 时而开阔、时而密闭, 宽阔的常常采用多种水生植物, 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整片的种植, 如香蒲、水葱、黄菖蒲、睡莲、慈姑、茭白、芦苇、野菱组合等。芦苇应用的最多, 呈现水边湿地特有的景观美。在植物配置上丛植主要以禾本科、鸢尾科、莎草科、水生植物为主, 而以观赏性较高的姜科、石蒜科、雨久花科、天南星科等植物为点缀。

整个茅家埠景区的滨水植物配置极具乡土特色, 让人沉浸于自然呈现的滨水湿地的优美景观, 但同时在景观设计也存在些不足, 由于乔灌木较少, 因此缺少一些体量的景观, 在枯草期间, 景区内的绿量不够, 使得整个湿地景观较为萧条。还有在一些水面狭小的地方不宜全部种植植物, 应留出空白之处可看水中倒影。

5 总结

5.1 水边植物配置

(1) 水边乔木除了需要有耐水湿、还要姿态优美、色彩有特色, 水边的乔木植物应用的比较多的为松、杉、柳三个科的植物。这和古代山水画的植物选择是一样的, 这说明植物配置受到文人山水和文化的深远影响。柳树其姿态优美、随风舞摆在水面, 其线条随着风在水面上更显其姿态美;而杉树成圆锥形同时竖向线条优美, 其色彩变化较丰富, 在水面安静的倒影尤显其秀丽;而松则集中在文化内涵上, 独屹水面, 高风亮节, 可能与现在松的应用稍有区别。在西湖边有普遍的应用。

(2) 中层植物搭配喜欢应用观叶或者观花植物, 在色彩的搭配上及其注重视觉效果, 突出了人们在渴求在暗绿的世界中寻求亮丽色彩的视觉感受。

(3) 水面应该应用枝干美或者曲折的植物, 如大叶柳、紫藤等。在水面可以设计特定的区域来观看大叶柳那横斜水面的枝干, 你会被其生命和形态所震撼。

(4) 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应用要多样化, 多采用乡土树种, 让其自然生长。水面是一个很重要的滨水景观的表现之一, 应该让水面做到有所观, 也就是当人们一眼望去, 会看到一些景观、或是植物、或是雕塑、或是动物。让人在亲水性的同时体会到水的生命。

5.2 滨水植物景观中各类水体的植物配置

水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 综观园林景观水体、不外乎静态水湖、池等静态水景及海、河、溪涧、瀑、泉等动态水景。根据以上案例进行简要概述。

5.2.1 湖

湖是园林中常见的水体景观, 如颐和园昆明湖、济南大明湖。杭州西湖, 湖面辽阔, 植物配置四季分明。春花烂漫;夏日赏荷;秋赏月桂、红叶;冬品梅。各个景区有突出的季相配置, 如太子湾以春景为主、曲院风荷则为夏景。其次, 较注重群落林冠线的丰富和搭配。

5.2.2 池

在较小的园林景观中, 水体的形式以“池”为主, 要做到小中见大, 通常植物要求其个体姿态美或者植物被用来划分空间增加层次, 水岸线应布置水生植物丰富空间。而此时水面要做到不能全满, 留下部分空间观看水中的倒影。这在西湖大部分的池边空间都可以看到应用, 但有些水面会全部填补满植物。

5.2.3 溪涧

在太子湾可以看到溪水的流动, 其婉转的水岸线, 加之黄菖蒲点缀, 使得空间变的通透, 但其水生植物较为单一, 可以增加其其他品种。在期间偶尔在水中堆叠太湖石, 让人感觉自然清新。水面横斜出植物的枝干, 空间随其变化。

5.2.4 堤

堤是划分水面空间的主要手段, 而且增添了水面空间的层次, 丰富了水面空间的色彩, 倒影成为其主要的景观, 因此堤的植物配置要有特色, 如苏堤和白堤以春景为主, 桃红柳绿, 摇曳风中。同时植物景观与水相连, 倒影浑然一体, 其植物的轮廓映入眼帘。

5.2.5 岛

岛的类型较多, 大小不一, 岛可以丰富水面空间层次, 不同的岛组合会形成景深, 而岛屿之间应该相异但同时相互应和。如太子湾的玉鹭池的两个岛屿, 相互辉映, 形成景深。

其他几个形态的水体在西湖中也都能找到原型。如泉为西冷印社的“印泉”, 太子湾的瀑布。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2]吴彩芸, 夏宜平.杭州园林水景的水生植物调查及其景观配置[J].中国园林, 2006, (1) :83-88.

[3]孔杨勇, 王丰, 夏宜平.西湖风景区水体景观的水生植物建植形式[J].园林实践, 2006.

上一篇:小与大小学作文下一篇:求你 优秀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