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寻找幸福毕业留言

2024-04-09

要去寻找幸福毕业留言(共7篇)

篇1:要去寻找幸福毕业留言

幸福日子的毕业留言

从春花到夏荷,

这是一段离别前忙碌而幸福的日子!

沉稳大方的你,已出落得亭亭玉立。

和你一起在春阳下赶车闲聊,

惬意的.感觉让我觉得你的懂事和善解人意。

亦师亦友的我们

珍藏着属于你我最美好的时光,

我见证你的童年,

你见证我的青春迈向中年……

感谢你是我的学子,

感谢你六年辛勤的付出,

这也是属于你的最好的成长收获——

坚定信念,努力付出,

你定会创造出

属于你的最美的人生光彩!

篇2:要去寻找幸福毕业留言

生活中的满足很奇妙,有时海鲜不如面包甜美,有时坐轿车不如骑自行车舒服,有时买菜不如种菜快乐,有时酒宴不如独斟快活,

什么是幸福?没有痛苦就是幸福。什么是快乐?内心愉悦就是快乐。什么是成功?不懈追求就是成功。什么是前进?没有止步就是前进。什么是真诚?实事求是就是真诚。什么是朋友?危难相助就是朋友。什么是伟大?能给人幸福就是伟大。

如果事前多些思考,那么事后就会少点遗憾;如果少年多些努力,那么年老就会多点欣慰;如果人生多点自信,那么事业就会多点成功;如果头脑多点创意,那么生活就会多些色彩;如果对别人多些爱心,那么你就会多些朋友;如果在谈笑中多点幽默,那么朋友就会多点笑声;如果对事业多点奉献,那么你就会多点伟大。

工作要像红色那样热烈,邻里需要蓝色那样温馨,爱情要像粉色那样迷人,做人要像白色那样纯洁,环境要像绿色那样环保,生活要像彩云那样多姿,生命要像花朵那样绚烂,

专心使你成就事业,童心使你永远年轻,信心使你永不停步,善心使你赢得赞赏,雄心使你成功登顶,恒心使你百折不挠,爱心使你高朋满座,宽心使你愉快轻松,热心使你一生美名。

人生须“五自”:自知、自信、自醒、自立、自律。生活须“六戒”:戒纵、戒毒、戒懒、戒愁、戒独、戒从。

面对生活选择微笑,面对朋友选择真诚,面对失败选择奋起,面对成绩选择谦虚,面对孤独选择读书,面对欺骗选择反思,面对不幸选择抗争,面对弱者选择帮助,面对恶人选择揭露,面对病魔选择驱除,面对死亡选择自然。

生活的“生”字由“牛”和“一”组成,寓意牛辛勤耕耘一生一世。所以,我们要一如既往,如牛那样勤勉终生。

生活充满着辩证法:工作忙说明你还没有失业,竞争失败说明你雄心犹存,恋爱失意说明你还在追求,误入歧途说明你还在奔走。

篇3:要去寻找幸福毕业留言

本科教育是哈佛大学教育的核心,演讲人都会对本科毕业生的前途发表看法。2007届的讲话人是两个比尔:盖茨和克林顿。下面这篇2008届毕业典礼演讲值得反复阅读,优秀的大学应该培养理想远大道德高尚的君子,而不是技艺超群惟利是图的小人。

在这所久负盛名的大学的别具一格的仪式上,我站在了你们的面前,被期待着给予一些蕴含着恒久智慧的言论。站在这个讲坛上,我穿得像个清教徒教长——一个可能会吓到我的杰出前辈们的怪物,或许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重新致力于铲除巫婆的事业上。这个时刻也许曾激励了很多清教徒成为教长。但现在,我在上面,你们在下面,此时此刻,属于真理,为了真理。

你们已经在哈佛做了四年的大学生,而我当哈佛校长还不到一年。你们认识了三个校长,而我只认识了你们这一届大四的。算起来我哪有资格说什么经验之谈?或许应该由你们上来展示一下智慧。要不我们换换位置?然后我就可以像哈佛法学院的学生那样,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不时地冷不防地提出问题。学校和学生们似乎都在努力让时间来到这一时刻,而且还差不多是步调一致的。我这两天才得知哈佛从5月22日开始就不向你们提供伙食了。虽然有比喻说“我们早晚得给你们断奶”,但没想到我们的后勤还真的早早就把“奶”给断了。

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我刚才提到的提问题的事上吧。让我们设想下这是个哈佛大学给本科生的毕业服务,是以问答的形式。你们将问些问题,比如:“福校长啊,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我们上这大学四年是为了什么呢?福校长,你大学毕业到现在的40年里一定学到些什么东西可以教给我们吧?”在某种程度上,在过去的一年里你们一直都在让我从事这种问答。从仅仅这些问题上,即使你们措辞问题都倾向于狭义,而我除了思考怎么做出回答外,更激发我去思考的,是你们为什么问这些问题。听我解释。提问从2007年冬天我的任职被公布时与校方的会面就开始了。然后提问一直持续,不论是我在Kirkland House(哈佛的12个本科生宿舍之一)吃午饭还是在Leverett House(哈佛的12个本科生宿舍之一,本科高年级学生使用)吃晚饭,或是当我在办公时间与学生会见,甚至是我在与国外认识的刚考来的研究生的谈话中。你们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关于课业,不是让我提建议,也不是为了和教员接触,甚至是想向我提建议。事实上,更不是为了和我讨论酒精政策。相反,你们不厌其烦问的却是:为什么我们之中这么多人将去华尔街?为什么我们大量的学生都从哈佛走向了金融,理财咨询,投行?

对于这个问题有多种思考和回答方式。有一种解释就是如Willie Sutton所说的,一切向“钱”看。(Willie Sutton是个抢银行犯,被逮住后当被问到为什么去抢银行时,他说:“Because that is where themoney is!”)你们中很多人见过的普通经济学教授Claudia Goldin和Larry Katz,基于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学生的职业选择的研究,作出了差不多的回答。他们发现了值得注意的一点:即使从事金融业可以得到很高的金钱回报,很多学生仍然选择做其它的事情。事实上,你们中间有37人签到了“教育美国人”(Teach for America,美国的一个组织,其作用类似于中国的“希望工程”);1人将去跳探戈舞蹈并在阿根廷从事舞蹈疗法;1人将致力于肯尼亚的农业发展;另有1人获得了数学的荣誉学位,却转而去研究诗歌;1人将去美国空军接受飞行员训练;还有1人将加入到与乳癌抗战当中。你们中的很多人将去法学院,医学院或研究生院。但是,和Goldin和Katz教授有据证明的一样,你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将选择金融和理财咨询。Crimson对于上届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就业的学生中,58%的男生和43%的女生做出了这个选择。今年,即使在经济受挑战的一年,这个数据是39%。也许是为了高薪——难以抵抗的招聘诱惑,也许是为了留在纽约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工作生活和享受人生,也许是为了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对于这些选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对你们中的一些人,无论如何那也只是个一两年的契约。其他的一部分人相信他们只有在过得“富有”了以后才有可能过得“富有”价值。不过,你们依然会问我,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我发现我自己有时候对于回答你们的问题并没有多大兴趣,比较而言更感兴趣的却是捉摸你们为什么提那些问题。如果果真如Goldin和Katz教授所说;如果去搞金融确实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为什么你们会不停地向我提出这类问题?为什么看似理性的选择却让你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令人费解的,伪理性的,或出于某种需求和强迫所作出的并不自由的选择?为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困扰着你们当中的很多一部分人?我想,你们问我的是:关于人生价值的问题。虽然你们问得比较隐晦——即是些可以观察和衡量的大四学生职业选择的问题,而不是那抽象的,晦涩的,甚至会令人难堪的形而上学范畴的问题。人生价值,要人生?还是要价值?作为Monty Python那部片子(指的是六人行里《人生的价值》那一集)的讽刺意味的片名是不难理解的,作为《辛普森一家》(美国特别受欢迎的动画连续剧)的其中一集的主题也是不难理解的,可是当关系到“生存问题”的时候,就是不那么好办了。那让我们还是暂时摘下那戴着的哈佛面具,收起那缺乏热情的冷漠,卸下我们看似刀枪不入的伪装,让我们尝试去探寻你们问的一些问题的答案。我觉得,你们之所以担忧,是因为你们不想仅仅是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而且要活得有价值。可是你们不清楚“鱼”与“熊掌”怎样才能“兼得”。你们不清楚是否,一家拥有著名品牌的企业提供的数目可观的并且预期着你未来财富的起薪,可以让你们的灵魂得到满足。

然而,你们为什么担忧呢?这部分也是我们的责任。当你们一踏进这个学校,我们就告诉你们:你们将成为领导未来的中坚人物,你们将成为美国人民依赖的最顶尖、最杰出的精英,你们将改变整个世界。我们“望子成龙”的期望使你们背上了负担。而你们为了实现这些期望也已经做得很好:在对课外活动的从事中,你们展示出对于服务性工作的奉献精神;从对可持续发展的热情拥护,你们表达出对这个星球的关怀;通过对今年总统竞选的参与,你们做出了希望使美国政治重新恢复活力的实际行动。但你们中的很多人现在会问,“怎样才能把做这些有价值的事情和一个职业选择结合起来呢?”“是否必须在一份有报酬却没价值的工作和一份有价值却没报酬的工作间做出抉择呢?”“如果是一个单选题,您会选哪一个?”“有没有折中的办法?”你们在问我,也是问你们自己问题,即关于价值观的根本性的问题。你们在试图调解两个商品潜在的相互竞争,承认也许不可能兼得两者。你们在经历一次人生的转折,而这个转折需要你们自己做出一些决定。选择一条道路——一份工作、一项事业或一个研究生课题——不单单是在选择东西。每个决定都意味着“得”与“失”——过去与未来的种种可能。你们问我的问题其实有几分是关于“失”,即你放弃的那条道路让你失去了什么。金融、华尔街,“招聘”一词已经成了这种博弈的符号,代表着比仅仅选择一条职业道路更广更深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早晚将面临着你们每个人——如果你是从医学院毕业,你将选择一个具体从医方向——做私人医生还是专攻皮肤病,如果你学的是法律,你将决定是用你的法律知识为一个公司法人卖命还是成为公众的正义化身,或是在“教育美国人”两年后你决定是否继续从教。你们之所以担忧,是因为你们想拥有充满价值的同时又是成功的人生;你们知道,你们被教育要有大的作为,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为了自己生活地舒适,而是要让周围的世界因此而改变。因此你们才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让其成为可能。我认为你们之所以担忧有第二个原因——和第一个有关系但不是完全一样。你们希望过得幸福。你们蜂拥着去修“积极心理学”这门课——课程代号“心1504”——和“幸福的科学”这门课,不就是为了听点人生“小贴士”?可是,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在这儿,我可以提供一个启发性的答案:变老。调查数据显示年长的人——也就是我这把年纪的人——觉得自己比年轻人更幸福。不过,很可能你们没有人愿意去等着去看这个答案。

在聊天时我听过你们谈到你们目前所面临的选择,我听到你们一字一句地说出你们对于成功与幸福的关系的忧虑——也许,更精确地讲,怎样去定义成功才能使它具有或包含真正的幸福,而不仅仅是金钱和荣誉。你们害怕,报酬最丰厚的选择,也许不是最有价值的和最令人满意的选择。但是你们也担心,如果作为一个艺术家或是一个演员,一个人民公仆或是一个中学老师,该如何才能生存下去?然而,你们可曾想过,如果你的梦想是新闻业,怎样才能想出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呢?难道你会在读了不知多少年研,写了不知多少毕业论文终于毕业后,找一个英语教授的工作?答案是:你不试试就永远都不会知道。但如果你不试着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不管是玩泥巴还是生物还是金融,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你终将后悔。人生路漫漫,你总有时间去给自己留“后路”,但可别一开始就走“后路”。我把这叫做我的关于职业选择的“泊车”理论,几十年来我一直都在向学生们“兜售”我的这个理论。不要因为怕到了目的地找不到停车位而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20个路口的地方。直接到达你想去的地方,哪怕再绕回来停,你暂时停的地方只是你被迫停的地方。

你也许喜欢做投行,或是做金融抑或做理财咨询。都可能是适合你的。那也许真的就是适合你的。或许你也会像我在Kirkland House见到的那个大四学生一样,她刚从美国西海岸一家著名理财咨询公司的面试回来。“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她说,“我讨厌坐飞机,我讨厌住宾馆,我是不会喜欢这份工作的。”找到你热爱的工作。如果你把你一天中醒着的一大半时间用来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你是很难感到幸福的。但是我在这儿说的最重要的是:你们在问那些问题——不仅是问我,而是在问你们自己。你们正在选择人生的道路,同时也在对自己的选择提出质疑。你们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也知道你们将行的道路不一定会把你们带到想去的地方。这样其实很好。某种程度上,我倒希望这是我们的错。我们一直在标榜人生,像镜子一样照出未来你们的模样,思考你们怎么可以过得幸福,探索你们怎样才能去做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这些也许是文理教育可以给你们“装备”的最有价值的东西(liberal arts education,可以译为自由思考的艺术的教育)。文理教育要求你们要活得“明白”。它使你探索和定义你做的每件事情背后的价值。它让你成为一个经常分析和反省自己的人。而这样的人完全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或未来。从这个道理上讲,文理——照它的字面意思——才使你们自由。学文理可以让你有机会去进行理论的实践,去发现你所做的选择的价值。想过上有价值的、幸福的生活,最可靠的途径就是为了你的目标去奋斗。不要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随时准备着改变人生的道路。记住我们对你们的我觉得是“过于崇高”的期待,可能你们自己也承认那些期待是有点“太高了”。不过如果想做些对于你们自己或是这个世界有点价值的事情,记住它们,它们将会像北斗一样指引着你们。你们人生的价值将由你们去实现!我都等不及想看看你们都最终会如何。

篇4:要去寻找幸福毕业留言

瞬间感动丰盈于心;擦肩之缘诠释岁月。与你携手亦无悔。花开是我懂你的笑颜;花落是我为你舞动的诗行。毕业了,无论海角天涯,留一路花香便是永恒。

一颗星划过,心跳快了两下,因为雀跃,一片雪飘落,左眼跳了两下,因为欣喜;而今,左眼没有跳心却痛着,因为我们从此别过!仅次献给毕业分离的同学们,祝福彼此!

用青春定义我们今天的时光,用幸福计算我们灿烂的明天,用永远讨论我们未完成的梦想,用祝你成功设置我们各自不同的理想,同学,毕业,加油。

祝福我们,祝福所有的经历。感谢父母,感谢每一位老师。祝福所有毕业的兄弟姐妹,愿我们以后更加坚强,我们的路更长更广,一路走好。

走过的三年时光,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的芳香,更收获了人生的芳香,远去的灯光书影,我们不仅失去了青春的光芒,而且还失去了岁月的忧伤。毕业之际,愿你们有一个辉煌的前程。

学业可以毕业,学习不可以毕业,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青春可以毕业,梦想不可以毕业,所以要勇敢一点,时光可以毕业,同学情谊不可以毕业,所以要常联系。

曾经一起并肩奋斗,曾经与你共同进退,曾经与你吵闹不休……那么多的曾经都是我们快乐幸福的见证。毕业在即,分别在即,不愿与不舍都藏在心里,送你一句永远快乐,一切顺利。

走过尘烟沸腾的沙漠,走过重重叠叠的坎坷,才明白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经历,最值得拥有的品格是执着,酷爱生命,酷爱生活,祝毕业后人生幸福永远洒脱!

篇5:哈佛“幸福课”,寻找失落的幸福

为什么会这样?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寻找失落已久的幸福?近年来,一门以“幸福”为主题、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在国际上引起极大轰动,该课讲师本·沙哈尔用平实易懂的方式,教学生们如何实现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的生活。

哈佛“幸福课”对当代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处在人生和事业的转折期,如何过得幸福快乐至关重要。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就一起来上一堂“幸福课”,找出自己不快乐的根源,找到实现幸福快乐的方法,让每一个人可以活得更幸福更快乐。

哈佛大学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财富和影响力的学校,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其商学院案例教学也盛名远播。在世界各报刊以及研究机构的排行榜中,哈佛大学经常排世界第一。然而,在这样一所大学里,如今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不是曾经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而是“幸福课”。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 Shahar)的博士。在“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引导他的学生,如何挖掘生命中看似平常的东西,实现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的生活。

富有者的不幸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这是令当代许多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如今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事实上,许多国家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 2001年却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美国“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2005-2009年间,访问了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的数千名民众,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评价,并对“是否有足够的休息、能否受到尊重、健康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有有益的休闲”等问题进行回答。研究者据此进行“幸福排名”,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位列125位,香港排名81。

国内与幸福感相关的调查近些年也层出不穷。2010年8月10日,在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9万参与者中,90%的被调查者有孤独感,46.9%的受访者对生活满意度不太高,19.1%的人甚至表示对生活非常不满意。种种数据还表明,越是生活在大城市,越感到不幸福。

各项调查和更多人的直观感受是:焦虑、无奈、惶恐、压力、缺乏安全感正成为不同阶层人们普遍的处境和情绪,长期处于这样的情境和情绪中,很难被认为是幸福的。

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沈模卫表示,经济发展与幸福感提升形成的“幸福悖论”,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学原因。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穆思想研究专家陈勇,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教授何晓明也认为,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与财富无关的因素,例如身体健康、工作稳定、婚姻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与个人对生活的认识、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

据报道,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们也对现代中国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有以下几点原因——

老爱比较 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缺乏信念 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不善于发现阳光面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大肆宣传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积极心态。

不知道奉献 研究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得很累。

不知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

相互不信任 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零。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过于焦虑 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当然,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些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们的幸福感。

哈佛幸福课: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相结合

生活像一个怪圈,人生都被圈起来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学者问山坡上一个放羊的男孩子为什么不上学,男孩回答说:要放羊。

学者又问:放羊做什么呢?

男孩说:卖钱。

问题继续:卖钱干什么呢?

回答是:娶媳妇。那娶媳妇干什么呢? 生孩子。那生孩子干什么呢?放羊……

重新回到问题的原点,日子也就这样循环往复。

如果将这个圈子放大,类似的循环还有很多,各种情形的人生都可以这样圈起来。上大学版的故事:上学、考高分、考大学、找个好工作、娶好媳妇、生个聪明孩子。孩子上学,考高分……

幸福课讲师沙哈尔博士也经历过类似的例子:努力打球、获得冠军,再努力打球、获得更高的荣誉;从事学术研究,争取更高的学位;继续钻研,争取更高的学术荣誉。当他停下来时,觉得所做的一切并不能带给自己幸福和快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做这一切的最终目标又在哪里呢?

做每一件事,我们顾不上思考就做了,做完后也没有回过头来好好思考。生活像一个怪圈,老师父母都说好好上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一辈子就幸福了。或者学好一门手艺赚足够多的钱就幸福了。但事实并不像老师父母说得这么简单,这么令人激动,许多时候甚至感觉不到快乐和幸福。

其实有许多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23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也有这样的结论:幸福是最重要的,也是值得所有人付出一生去追求的终极目标。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到死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金钱地位不代表幸福

《快乐养生》:幸福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确实难于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有人将其等同于金钱,也有人将其与权力地位划等号,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赵玉勇:对于幸福,普遍认知的观点是:财富、地位和权力。有朝一日我中了百万大奖,就幸福了;有朝一日我权倾一时,成为了某个部门最有权威的人物,就幸福了。幸福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许多研究证明,这是人们的一种错觉。以我自己为例,我刚开始工作时每月拿400元钱的薪水,当时觉得能拿4000元就幸福了。等真正拿到4000元的时候,我却并没有幸福的感觉。同样,当住新房子和买汽车的时候,幸福感也不强。

《快乐养生》:职位、金钱和快乐到底是什么关系?

赵玉勇: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的研究小组曾对取得终身教授资格的学者做过调研。美国大学教授终身职位,这是最令人感到幸福、有地位有声望的职位。在美国,总统是有任期的,但大学教授终身职位是没任期的,是一个优越的“铁饭碗”,并且学术上高度自由。获得此资格需要与很多人竞争,最终获胜者只是极少数。

研究小组的调查分3个时间段,教授终身职位申请前、结果公布后,公布很长时间以后。分别从两方面来调查,得到职位和得不到职位的情况。被调查者要回答4个问题,得到职位会有多快乐?会持续多长时间?得不到会有多痛苦?又会持续多长时间?

对于得到职位会有多快乐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是:一定会非常非常高兴,因为多年的梦想已经实现;当问到快乐持续多久时,他们认为会快乐终生,因为得到职位意味着可以停止“不成功便成仁”的竞争,可以更加享受工作,会由此改变自己的人生。对于得不到职位的感受时,他们都说会很难过;对于会痛苦多久,回答是可能直到他们在别处获得终身职位,如果在一所学校无法获得终身职位,可能会郁闷一生。

然而,当3个月后和6个月后,调查小组再去访问他们,结果却同他们前面的回答有所差别。调查小组发现,不管是得到职位还是没有得到职位的,都恢复到之前的幸福水平。如果他们之前是快乐的,6个月后还是快乐的;如果他们之前是不快乐的,不管他们得到没有,他们都是不快乐的。

快乐与意义相合叫做幸福

哈佛“幸福课”认为,幸福有双重含义。

第一是它的重要性和终极目标特质。它是所有追求中最重要的,也是人们的终极目标。

幸福不具有排他性,不需要规定一个时间段才能拥有。因为一个人获得幸福不是以牺牲别人的快乐为前提的,幸福也不需要我们获得一定头衔后才能开始,幸福不需要等到将所有个人问题解决以后才能下手,也不是在所有的社会问题解决后才有开始的资格。

第二是幸福的定义和内涵具有多样性。哈佛“幸福课”认为,幸福主要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件里找寻与体验着幸福。快乐可以使人幸福地活在当下,拥有美好的现在;而意义则可以使人充实且快乐地面对未来,这两个维度的结合形成了长久的幸福。

本·沙哈尔博士的定义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赛林格曼的论调基本相似。需要强调的是,赛林格曼在关于幸福的定义中又加入第三个要素:投入程度。

幸福需要全心全意地体会,需要对所从事的有意义的事有百分百的热诚和投入。我们有时会问:我幸福吗?但问题本身暗示了一种两极看法:要么我幸福,要么不幸,幸福就好像一个终点站一样,一旦实现,就走到了尽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妨变换一下:我怎么才能变得更幸福一点?这个问题与幸福的本意相合,并能将幸福表述为一个需长期追求、不断向前的过程。

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恃权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界事物的操控,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这里我们看到的幸福是一种心态,可以通过学习改进的心境,同时是一个需不断努力的过程。

哈佛“幸福课”也一再告诫人们,没有快捷的幸福药方,没有可以快速实现幸福的捷径,任何人替代不了我们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和感受。

让幸福更彻底:我们需要掌握3种技巧

⊙ 赵玉勇

相信自己能获得幸福

篇6:寻找幸福

每一个白天和黑夜交替出漫漫人生,我们时而跋山涉水,时而驻足观望。我们朝落日奔跑,以为幸福与我们为邻。然而幸福是从天上坠落的星星,世界太大,光芒太小,不知散落何处。

这让我们常常痛苦地陷入怀疑与动摇:幸福是否为镜花水月,是自己造出的一场幻梦?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曾那么坚定地以为,幸福触手可及?

大多数人最初的幸福是在童年。身处而不觉,却在日后每每思念,沉醉其中。那些逝去的日子,反正已无从考证,便被人们放心地涂上一层又一层美好的颜色。于是记忆中的童年,阳光是蜂蜜的味道,花朵随风会跳舞,每棵香樟树的树洞里都藏着宝藏,生活里没有阴霾与泪水,没有欺骗与黑暗,坏人最终会被打败。

但是还记得吗?你第一次一个人睡觉,门被关上的一刹那,世界仿佛被黑暗吞噬,恐惧攫取幼小的心脏,彻夜难眠;还记得吗?最疼你的外公安详过世,你懵懂地见识了死亡,巨大的震惊与难过漫过咽喉,凝固了所有话语;还记得吗?心爱的小狗被大人偷偷送走,你愤怒又不甘,却还是松开了紧握的小拳头,无能为力地哇哇大哭……

童年只有在记忆里才是天堂。这些眼下不值一提的小事,却是当时那个小世界里无法承受的沉重。孩童时经历的悲伤和长大后一样真切。只是大人们忘记了,或者故意忘记了。

真实的世界太纷扰,我们只是需要造一个梦,能够更容易看见幸福的模样。

普希金说,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真相是否就是这样?毕竟回忆已成过往,那些被渴望的重复不会再来,眼前的漫漫长路,走下去不知终点,哪儿有清晰的幸福?

我们还将面对更大的阻碍。可能失业失意失恋,常常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想去的地方到不了,想爱的人爱不着。那些说好的幸福,仿佛永远不会存在于“当下”这个时空。

是不是当世界变大了,黑夜来临时笼罩的梦魇就变大了,于是,童年丢失了糖果跟现在丢掉了工作带来的是同样真切的悲伤。时光如梭,终有一天,年轻不在,恩深尘怨再也无多。我们终会在白发苍苍的时刻,被岁月打磨成一块温润的玉,回想起此刻的自己,只记得灼灼燃烧的美好青春,而那些坍塌般的绝望,也幻化成唇边微微扬起的温和笑意——正如我们此刻回忆童年。

人生就是这样一段又一段的轮回。

自由地追寻想要的东西,平静地接受生活的给予。就在这一刻,不在乎病痛与哀伤,克服寒冷和欲望,抓紧身边的温暖,步履坚定地走下去,让无论多少年后的自己,都会渴望重复这段岁月,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幸福吧。

篇7:寻找幸福鸟

三年很快过去了。这一天,青年们如约来到哲人家。

哲人的家很寻常,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院子里有一群黑不溜秋的小鸟叽叽喳喳叫着,上蹿下跳地在啄菜叶吃。哲人正在院子角上的菜地里拔草,手上脏兮兮地沾了不少泥巴。

青年们急忙向哲人说明来意,哲人便沏上茶,请他们坐在一张小桌前,边喝茶边聊起天来。

“你们都找到幸福鸟了吗?”哲人慢慢啜了一口清茶,悠悠地问道。

“找到了。”青年们急忙异口同声地回答。

青年A说:“我认为,幸福是非常漂亮的。我走遍了三山五岳,最后终于找到了它。请看我找到的幸福鸟吧!它的头并不大,却镶嵌着一对黑宝石般的眼睛,飘动的翎毛像是发光的彩带,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特别是它开屏的时候,尾巴像绿色的绸缎上镶嵌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宝石,阳光照在上面闪闪发光!”

青年B说:“我认为,幸福是极其强大的。我走遍了五湖四海,最后终于找到了它。请看我找到的幸福鸟吧!虽然它没有华丽的羽毛,但它却有男子汉的铮铮铁骨。它天天翱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影子都让黄羊野兔胆颤心惊,就是那恶狼,也可被它攫上天空。雄健勇猛的它,就是力量的象征!”

青年C说:“我认为,幸福是无比动听的。我走遍了九州方圆,最后终于找到了它。请看我找到的幸福鸟吧!也许你会说它有点丑,但实际上它很温柔。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它给我献上优美的歌,那绝妙的歌声让我意乱情迷。当然,试图用文字来描绘歌声,那是很愚蠢的。”

哲人看了看眼前的孔雀、雄鹰和夜莺,微笑着说道:“青年们,你们都是有追求的人,这很好。但这就是你们一生的幸福鸟吗?其实我也不能裁判。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自己的幸福鸟,但一生仅能有一只。”

啊?青年们纷纷张大了嘴巴,睁大了眼睛。

哲人接着说:“我个人认为,幸福其实未必就穿着华丽的外衣,也不一定就包裹着巨大的权力,更不可能都唱着动听的歌。但每个人都应找到自己的幸福鸟。”

青年们着急地问:“那您的幸福鸟是什么样的呢?”

“我的幸福鸟很普通,你们看,就是这群黑不溜秋的小鸟。”哲人说得很随意。

上一篇:绘本式教学下一篇:柱梁板模板施工工艺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