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2024-05-2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精选8篇)

篇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案设计:靳晓旭

政史系1103班

学号:201103510056

一、教学课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课标要求: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认识这个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意义,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去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背景、时间、影响;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六、教学难点:

毛泽东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七、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相关内容,所以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背景不难掌握。

2.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历史,已初步具备了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3.课堂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八、教学用具: PPT、图片、地图

九、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一)课题分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北伐战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大大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就在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教学新课:

(一)、八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教师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暴力清党,以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人民,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达31万多人。

提出问题:你认为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产党人应该吸取什么教训?(没有自己革命武装)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共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南昌起义的过程:

首先,播放南昌起义的录像,要求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基本过程,包括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因、经过、结果等。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掌握起义的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1927年7月下旬,中共派周恩来担任南昌方面的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筹划和领导这次起义。7月21日,周恩来由武汉秘密到达南昌。26日,贺龙、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开进南昌。27日,周恩来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成立了由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的起义总指挥部,部署起义计划。

然后,鼓励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8月1日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直接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余人在南昌宣布起义。由于部署严密,对敌军进行突然袭击,仅五个小时的激战,就全歼守敌,占领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下辖三个军,任命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代前敌总指挥。一支由无产阶级独立领导的军队诞生了。8月3日至7日,起义部队按照预定计划,相继撤离南昌,经过赣南、闽西,直奔广东潮汕,途中遭到优势敌军围攻而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进人梅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湘南开展游击战 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动脑筋: 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3、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 启发学生思考: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中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是反抗国民党叛变革命、实施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

老师问:有谁能回答:为什么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吗? 答案: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4、南昌起义的教训:

简单介绍南昌起义的教训。受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起义以夺取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为目标,没有深人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中国要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问一问: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某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你认为该纪念馆应该在()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南昌

(二)、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秋 领导人:毛泽东 结果:失败

起义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让学生们看课本总结并分析)

原因: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走城市革命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城市革命道路是行不通的

影响: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问一问:

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词里这样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指出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等人又领导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出示秋收起义形势示意图,指图简述秋收起义的经过和结果,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将部队带往井冈山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指导学生看书思考:井冈山在那儿?是一个什么样地区?为什么要在那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问答环节:

(1)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醒学生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时,注意观察57页“文献资料·红军歌谣”、59页“自由阅读卡·红军的军服”: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2)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57页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3)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结合前面所了解到的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和井冈山地区的客观条件分析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2、井冈山会师。

出示“井冈山会师”图片,鼓励学生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革命的第一支坚强的革命的武装建立了。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提出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采取什么措施打退敌人的围剿? 1928年5月4日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根据地,红军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迫”的游击战术,多次打退敌军对根据地的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湘赣根据地。讲一讲:组织学生讲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担”。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影响。(学生们先自己思考总结分析,然后老师引导并给予准确答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

十、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和学生一起重温课本的主要内容。如: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时间、背景、结果、影响;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为建军节的原因;毛泽东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及影响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十一、作业布置:

中国革命一直都是以俄国为老师的.俄国十月的道路 从城市走向农村的,你认为俄国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能否行得通?为什么?从毛泽东领导军队进攻中心受挫到进军井冈山成功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史实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这种精神?

十二、板书设计: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起义→南下受挫

反动国民党反动统治﹛

秋收起义→敌强我弱

﹜井冈山会师→星火燎原

篇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然后,鼓励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8月1日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直接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余人在南昌宣布起义。由于部署严密,对敌军进行突然袭击,仅五个小时的激战,就全歼守敌,占领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下辖三个军,任命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代前敌总指挥。一支由无产阶级独立领导的军队诞生了。8月3日至7日,起义部队按照预定计划,相继撤离南昌,经过赣南、闽西,直奔广东潮汕,途中遭到优势敌军围攻而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进人梅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湘南开展游击战 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动脑筋: 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3、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 启发学生思考: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中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是反抗国民党叛变革命、实施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

老师问:有谁能回答:为什么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吗? 答案: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4、南昌起义的教训:

简单介绍南昌起义的教训。受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起义以夺取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为目标,没有深人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中国要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问一问: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某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你认为该纪念馆应该在()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南昌

(二)、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秋 领导人:毛泽东 结果:失败

起义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让学生们看课本总结并分析)

原因: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走城市革命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城市革命道路是行不通的

影响: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问一问:

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词里这样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指出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等人又领导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出示秋收起义形势示意图,指图简述秋收起义的经过和结果,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将部队带往井冈山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指导学生看书思考:井冈山在那儿?是一个什么样地区?为什么要在那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问答环节:

(1)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醒学生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时,注意观察57页“文献资料·红军歌谣”、59页“自由阅读卡·红军的军服”: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2)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57页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3)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结合前面所了解到的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和井冈山地区的客观条件分析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2、井冈山会师。

出示“井冈山会师”图片,鼓励学生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革命的第一支坚强的革命的武装建立了。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提出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采取什么措施打退敌人的围剿? 1928年5月4日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根据地,红军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迫”的游击战术,多次打退敌军对根据地的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湘赣根据地。讲一讲:组织学生讲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担”。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影响。(学生们先自己思考总结分析,然后老师引导并给予准确答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

十、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和学生一起重温课本的主要内容。如: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时间、背景、结果、影响;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为建军节的原因;毛泽东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及影响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十一、作业布置:

中国革命一直都是以俄国为老师的.俄国十月的道路 从城市走向农村的,你认为俄国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能否行得通?为什么?从毛泽东领导军队进攻中心受挫到进军井冈山成功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史实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这种精神?

十二、板书设计: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起义→南下受挫

反动国民党反动统治﹛

秋收起义→敌强我弱

篇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此文采用的举例分析、对比分析、层层推理等写作方法,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读了这篇文章后, 在写作方法方面我得到最深刻的感悟是, 写文章虽有多种文体形式, 叙事、议论、书信等, 它们在格式上、具体表现形式方面, 多少存在一些差别。但是, 将那些特定表现形式去掉, 对事实的表述实际上基本一致。各种文体的差别, 主要体现在特定文体特有的表现形式, 去掉表现形式, 内核大体一致。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 针对特定事情的写作, 其核心是一致的, 倘若对核心内容表述不深刻, 未解决实际问题, 无论何种文体, 都难以写出好文章。反过来看, 只要把握好核心, 解决好实际问题,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表达, 都会是一篇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的好文章。

此文灵活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方法, 更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文中是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当时中国的革命问题, 但这种辩证思维在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采用。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同样会面临很多难题和困惑, 需要不断的创新思路。要排解难题和困惑, 不断创新, 就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下面就谈谈此文带给我们的辩证思维启示及其时代价值启示。

1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不仅在革命实践中能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 在写作中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他的文章, 尤其是在领导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所写的文章, 都是针对具体问题实际问题而写, 分析问题的性质, 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而不是纯粹的看似结合实践却又远离实践、未能解决任何实践问题、空泛而谈的理论创作。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是为解决当时党内部分同志对时局的错误估量、对红色政权缺乏信心这一问题而写。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 指出相关同志的错误所在, 表明正确的观点, 详细分析原委及希望所在。真正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章只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分析, 只解决一个问题, 非常实用, 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对我们写作无疑义的是一个重要启示, 只有立足实际、着眼于解决实践存在的问题、准确分析并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创作, 才能真正创作出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有价值的文章。

2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辩证思维

毛泽东之所以能先人一步认识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适合中国, 最终一定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擅于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而部分同志之所以对时局的估量容易出现错误、对红色政权的信心不足, 主要是没有很好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毛泽东在分析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建立根据地、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道路, 原因就在于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 理解了这一点, 就能明白中国白色政权内部是不和谐的。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 必然也会导致白色政权内部不断的争斗, 这恰恰就给了红色政权生存的空地。中国的态势、中国的革命态势与各帝国主义的争斗是密切相连的, 虽然反革命势力总体上比较强大, 但因为它们是不团结的, 不断的内斗, 因而不可怕, 只要把握好机会, 红色政权必然会不断壮大, 取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文中充分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

特别是在分析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时体现的更明显。“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 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 帝国主义相互间的矛盾, 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 因此就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一天天扩大、一天天激烈混战, 中国各派反动者之间的矛盾, 就会日益发展起来。”“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详细分析了各种社会关系与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之间的联系, 有理有据, 很具说服力。

3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辩证思维

毛泽东在文章提到:“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 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 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他这里就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革命, 虽然眼前力量较弱小, 但它是会不断发展壮大的, 一点小小的火星, 也可成燎原之势, 红色革命政权必然会不断扩展, 最终覆盖全国。

这也体现出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思维方法, 眼前力量小只是现象, 内在发展实力才是本质。毛泽东在文中一再强调, 对当时革命状况, 不能只看现象, 而要了解本质。“对反革命的力量的估量也是这样, 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 要去看它的实质。”“现时的客观情况, 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等等, 体现了毛泽东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4 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善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智慧。

首先,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正确认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当时的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国家, 各帝国主义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 想方设法拉拢能够为其谋取利益的实力派, 而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为了谋求自己更大的利益, 也争先恐后寻找靠山, 这就导致中国国内派系复杂。帝国主义国内是存在矛盾的, 帝国主义之间也存在矛盾, 帝国主义国内矛盾激烈, 就往国外转移矛盾, 各帝国主义在中国利益争夺上的矛盾也更激烈, 进而促使中国国内反革命势力内部矛盾激烈化。帝国主义在中国利益争夺矛盾的加剧、反革命势力内部矛盾的加剧, 都会增加对国民财富的掠夺, 进而激发国内各阶级各阶层与反动势力及帝国主义的矛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的加剧, 就会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而当时中国正处于那样的情况, 所以, 红色政权必将获得大好的发展机会, 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快要到来。

其次, 正确把握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在文中通过对比中国和西欧国家革命的特点, 在中国和在西欧都有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两种相对立的势力团体。这是矛盾的普遍性, 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之前, 所有国家都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所以, 当时不仅中国存在社会主义运动, 在西欧国家也有。但各个国家国情不同, 国内矛盾又具有特殊性, 革命和反革命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因而, 中国的革命态势与西欧的革命态势并不相同, 在西欧做不到的, 在中国却可以做到。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不是凭空生成的, 而是善于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看到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形成的。既看到矛盾的普遍性, 又看到矛盾的特殊性, 从社会存在的客观矛盾出发, 分析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又区别于不同环境下矛盾的特殊性,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社会的矛盾不同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中国革命和反革命双方的特点也不同于西欧国家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双方的特点, 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出发, 看到了中国革命必然取得胜利的结论。这就启示我们,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及在学习和生活中, 如若能正确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找到事物的必然趋势, 就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

5“星火燎原”的时代价值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本意就是小小的力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发展壮大, 最终可成燎原之势。这带给我们的现实启发是非常丰富的。

从个人生活层面看, 我们要谨小慎微,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生活中要积极纠正不良作风、不良习惯, 努力培养好习惯。不要因为“恶”小而任由之, 不及时反省, 不予重视, 久而久之, 最后可能成为破坏人生幸福的大障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并非虚言。也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 需知积少可成多, 长期坚持, 必成大器。

从社会层面看, 我们更要防微杜渐, 特别是在作风建设方面, 容不得半点马虎。社会是一个大家庭, 在这个大家庭里, 人们的利益联结在一起, 关系错综复杂, 任何小事情都可能是大事情, 任何小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大问题。因而, 在社会建设、党的建设、政府建设方面,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道理, 对那些不良的作风、不良的现象, 要及时予以纠正予以改造, 避免其发展成燎原之势。对优良作风尤其是党的优良传统, 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使其发展壮大。

总之,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体现出来的道理, 不仅仅在当时的革命环境下适用,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然适用。虽然具体实践不同, 具体方式也不同, 但基本内核一致。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是历史的, 但它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却是永恒的, 值得一代又要代的人认真学习。

注释

篇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其实我的问题有两层意思:创业潮是不是到来?这些看上去和传统势力相比,体量还微不足道的创业者们能不能出现颠覆这个行业,哪怕是某一个点的案例?前者已成现实,后者一定会到来。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感觉快了,但还不知道要等多久。

这些汽车后市场创业者们凭借的是互联网工具(准确的说是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尽管后者是个在互联网快被用烂了的词,但可预见的是,在其他传统行业,我们还将越来越快速地见到这个词。它代表了以产品、服务和消费者为核心设计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代表了信息对等;代表了产品的聚焦、快速迭代……代表了传统工业时代垂直一体化的思维模式,将在这个时代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分工、开放与竞合。

历史从来不会笔直前进,我们看到的是,在整个汽车市场,政策、技术门槛、消费习惯和思维定势、商家们以准联盟方式形成的垄断……都在制约着汽车市场破冰。短期内,新旧势力的博弈和妥协、新旧利益的纠缠和平衡、新旧格局的拉锯战,依然是在消费者看到越来越多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汽车市场背后的暗线。当然,我们依然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编读飞信:

大多数用户的习惯是不是会在考虑代驾前先考虑打车呢?而且代驾需要的花费也比打的高,需要的信任感更强。所以,e代驾靠什么让用户不选打车要选代驾呢?

Re:本质上代驾与打车针对的是不同的服务场景。虽说“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但对开车却又饮酒的车主,就有酒后代驾的需求。e代驾有严格的司机招募与考核体系,同时首设代驾责任险确保车主利益不受损害。另外,最低39元/10公里的起步费或许并不比打车回家、返回取车的成本高。

“微”往来:

【e代驾:重构劳动力 】在“e代驾”看来,代驾行业的规范化之路才刚起步,白热化竞争尚未到来。张东鹏直言,代驾这个低门槛的劳动力行业却考验着公司的技术与管理运营能力。

@ cookies :对于代驾中出现的纠纷,比如发生事故的赔偿问题要有详细的权责规定。法律上也要完善,以弥补行业空白,给车主、司机。提供服务的机构都提供保障,代驾行业才能发展得更好。仅靠公司自己的监管恐怕是不够的。

【凹凸共享:“不持有”生活概念的第一步棋 】在欧美大行其道的分享经济正在中国落地生根。陈韦予与张文剑创立的P2P私家车短租平台——凹凸共享租车便是该模式的践行者之一。

@ 小王同学:只有解决车主和客户之间的信任问题并给予车主足够保障,才能得到更好发展。求快不如求稳。

【遴选未来世界的主人】如果说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帮助打开了封锁在重塑物理世界的化学键中的能量之源,那么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真正的前景就是,它将帮助打开人类的创造之源。未来,我们或者比人类任何时期都面临更大的灾难。

篇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1范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稳定、发展、和谐是当前社会生活环境大格局,战火纷飞的年代离学生十分久远,学生对于往昔的那些革命历史了解不多,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不透、感受不深的现象。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处于五年级下学期,已经度过了三、四年级时的马鞍型心理发展不稳定时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积淀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是非辨识能力,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比较强,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有继续学习的良好愿望。虽然不太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等革命历史,但希望通过学习活动来深入体会。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革命历史,知道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使学生产生崇敬革命先辈、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使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相关史料,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感悟,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学生掌握的资料有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另外要注意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衔接,突出重点,精心设计,强调“活动”,收集交流、体验感悟,力求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方式中积极参与、感心动情,以达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之效。设计思路

1.课前收集整理资料。教师着力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特别是红军在井冈山和长征途中的典型事例,做到功在课前,课堂上才会有感有悟。

2.课中交流探讨感悟。在充分收集资料的情况下,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共同感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感悟红军长征的“人间奇迹”,说一说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发扬长征精神,真正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感悟和发扬长征精神。

3.课后认真实践拓展。课后搭建交流活动的平台,通过“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扬革命精神”等系列活动感悟发扬长征精神,为促进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革命先辈从小立志、严于律己、不怕困难、不断追求等优良品质。知道一些革命遗址,养成尊重历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好习惯。能力:通过收集相关史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能够与同学一起讲讲革命故事或者开展一些学习、纪念等活动。

知识: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内涵。知道毛泽东等革命先辈的远大抱负及为中华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了解红军经受的重重困难及付出的巨大牺牲。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革命历史,知道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使学生产生崇敬革命先辈、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使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整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磁带、图片等。收集关于向农村进军、井冈山会师、革命根据地建立等史实资料。准备毛泽东的诗词《长征》《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及《长征组歌》。

学生准备: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查找毛泽东的诗词和青少年时期的故事。收集红军歌谣及红军在井冈山生活或战斗的故事。查找红军长征的典型故事,如《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58-P59页内容,话题为“南湖船上的伟大决定”。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0-P61页内容,话题为“红星照耀井冈山”。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62-P64页内容,话题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伴随歌声,走进历史

1.教师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跟着齐唱,让学生伴随歌曲旋律走进那个革命的年代。

2.教师提问: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那段峥嵘的岁月。

【设计意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切入主题,伴随着音乐的旋律,歌词内容使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幕幕画面,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活动二图片展示,讲述历史

1.教师展示“《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一大’上海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游船”等相关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请学生讲述每一幅图片上所反映的故事。2.教师对学生讲述的故事给予评定。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片、详细的讲述,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历史。教师及时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三形象比喻,明确意义

1.在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及队伍发展壮大后,引导学生用形象的比喻和优美贴切的语言表达其成立的意义。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犹如黑暗中亮起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等。

【设计意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教师引导学生用形象的比喻和优美贴切的语言表达其意义,既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四故事交流,品读诗词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参加“中共一大”的会议代表有哪些吗? 2.学生列举“中共一大”代表名单。教师相机补充介绍。

3.举行“毛主席诗词(故事)交流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毛主席青少年时期的故事,或朗诵毛主席诗词,并请听众谈谈从中受到的教育。讲故事、朗诵诗词的学生与听众相互评分,最后评出优胜者。

【设计意图: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活动五策划方案,升华主题

1.师提问:同学们,每年的“七一”我们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你们能说说吗? 2.生交流“七一”庆祝活动的方式。

3.师补充校外更多的“七一”庆祝活动形式,可根据实际出示音影像资料。

4.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看了那么多“七一”庆祝活动的资料,真是丰富多彩啊!如果是你们来策划,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庆祝党的生日呢?

5.生设计自己的“七一”庆祝方案,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予以表彰。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展开话题,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再要求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比,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再一次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活动六亲身实践,拓展活动

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了解当地早期党的革命活动和革命先辈的事迹。

【设计意图:参观实践活动使学生再次受到思想的洗礼,培养了学生对党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篇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主讲:万晓芳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认识这个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 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何南下广东?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阅读、图片分析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南昌起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历史,当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让我们通过一段影片再现那段历史。(播放影片)

面对如此惨剧,共产党用什么方式来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学生答:武装斗争

共产党建立自己的军队,坚持武装斗争,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而南昌起义正是这个新阶段的开始。下面就让我们学习南昌起义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们看手上的学案,南昌起义的标题下有一个看图说话的栏目,请第一组的同学准备一下,由你们来回答相关问题。请组长安排一下,由谁答题。其他同学请完成小结表格中南昌起义的有关内容,并根据第一组同学的回答更正你的答案。

提示:这些题目的答案可不局限于书上第一个标题,希望同学们能先看完本课的内容,再作答。(学生准备)

(1)你能不能认出图片中正在讲话的是谁?猜一猜,站在台阶上的还有哪些人?周恩来;贺龙、朱德。

(2)图片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南昌起义

(3)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省、市)?1927年8月1日;江西省南昌市(4)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南下广东失败,部分转战

(5)这一事件有什么意义?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6)今天,我们有什么节日纪念这场运动?“八一”建军节

(教师总结,使用实物投影,看学生表格的完成情况。)

让我们在地图上看看南昌起义部队是如何转移的。(地图展示)占领南昌城不久,革命军南下广东,他们为什么要南下呢? 学生答:(准备在那里建立根据地。„„)

教师总结:作为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北伐军的根据地,广东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革命军希望在广东建立根据地,再次北伐。

二、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的硝烟尚未散去,8月7日,中国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并在会后委派毛泽东到湖南领导该地的秋收起义。

这次,我们请第二组的同学准备一下,由你们来回答图片旁边的相关问题。请组长安排一下,由谁答题。其他同学请完成小结表格中秋收起义的有关内容,并根据第二组同学的回答更正你的答案。

(1)你能不能认出图片突出位置的是谁?毛泽东(2)图中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秋收起义

(3)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1927年9月;湘赣边界(4)起义中,他们打出了什么旗帜?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5)他们的战略目标是攻打哪里?他们达成战略目标了吗?攻打长沙;没有达成

(6)他们转移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7)我们怎样评价这一事件?是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教师总结,使用实物投影,看学生表格的完成情况。)让我们再从地图上看看这次起义。

攻打长沙未果,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他为什么选择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请同学们参考学案上的三段材料回答 参考资料:

材料一 起义开始时,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材料二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山高林密,地势险峻,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4%,景区内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

材料三 井冈山离广东、福建不远。俗话说:“一声鸣叫传四省。”这里反动力量薄弱,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党组织基础,并且留有一定数量的农民自卫军。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井冈山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根据地。

这些有利条件促使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在这里,战士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让我们通过一段革命歌曲来了解。

(播放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展示红军歌谣: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挖野菜那个也当粮,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干稻草那个软又黄,金丝被那个盖身上,心里暖洋洋暖洋洋,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反围剿那个斗志旺,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天天打胜仗打胜仗。)

你觉得这首歌曲曲调如何? 学生答:欢快

吃粗粮,挖野菜,盖稻草,在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战士们却唱出了欢快的歌曲,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学生答: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上的生活是艰苦的,战士们是乐观的,他们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放弃在大城市进行起义,转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他们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走上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他们的实践也得到了更多革命同志的认同与支持,于是,在中共革命史上同样值得重重写上一笔的井冈山会师开始了。

请第三组的同学准备一下,由你们来回答图片旁边的相关问题。请组长安排一下,由谁答题。其他同学请完成小结表格中井冈山会师的有关内容,并根据第三组同学的回答更正你的答案。

(1)图片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发生的时间?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2)图中握手的两个人是谁?朱德、毛泽东

(3)他们率领的是哪两支部队?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的部队和湘南的农民武装,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

(4)该事件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名称是什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我们怎么评价这支队伍?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6)之后,井冈山根据地是如何发展的?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教师总结,使用实物投影,看学生表格的完成情况。)让我们在地图上看一看这次会师的路线。

会师后,新的队伍组建起来,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坚强队伍,为什么却叫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教师展示资料,由学生朗读

(1925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组建,李济深任军长,中共党员廖乾五任党代表,四军各部均有共产党员担任政治工作。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由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锋向湖南挺进,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1927年1月,叶挺独立团所在的十二师扩编为军,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1927年8月1日,四军由我党掌握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其后转战湘南举行了湘南起义。

井冈山会师后,为发扬四军英勇作战的光荣传统,故将我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引发森林大火,井冈山根据地这个小小的火种点燃了更多的火把。到1930年,全国建立了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朱毛红军壮大了力量,又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展示图片)

篇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文(一)

六十年的奋斗书写了一个不朽的传奇,六十年的奋斗塑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那振奋人心的起义第一枪声将沉睡在东方的雄狮惊醒了,它向那些列强分子宣称:中国,定将站在世界的颠峰。

有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的周恩来同志,有着战术高明,指挥红军四次成功反围剿的毛泽东同志……他们是一团赤热的火焰,将封建社会的腐败与阴暗燃成灰烬,美好的未来自然会来到我们身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谈何容易,爬雪山,过草地,饥饿、寒冷、危险向他们袭来,困难向他们袭来。红军战士们退缩过吗?不,他们都没有,因为他们心中有一句话:为了新中国,前进!崇山峻岭在他们的眼中不过只是一个低矮的山坡,水流越湍急,就越能彰显他们的勇气;敌人越凶残,就越发显现他们的.顽强。为了让大部队完全渡过大渡河,他们用肉身与鲜血开辟了一条道路,只有大部队安全了,新中国才会更快成立。

曾记否,井冈山会师?全国抗日,军民情绪高涨,中国工农红军日益扩大,反革命的国民军不得不恐慌。谁不知晓工农军的英勇,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能坚持下来,还有何惧?蒋介石调兵攻打,无济于事,反被机智的红军杀得仓皇而逃,井冈山之战,为新中国的成立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星火可燎原,共党可建国。没有共产党这把火,中国将会永远被人踏在脚下,受人欺负。许多有志之士去国外求得更好的武器来保卫祖国。“火箭之王”――钱学森,回国之路何等困难,当看见五星红旗在天安门迎风飘扬时,内心又何尝不激动呢?还有“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研制导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党是阳光我是花,党的未来我创造,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我们大声呼唤:“党啊,我们永远忠于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文(二)

“森林”,顾名思义就是有很多的树。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就折不断了。”或许森林就是这样的,面对洪水,它临危不俱,这时,它是坚强的;面对火灾,它却无处可逃,这时,它是脆弱的。

也许有人会说:“发生火灾,要很大的火源吧,小火是烧不了的,不用担心。”但你知道吗?有时正是这小小的火苗,才造成那一场场的火灾。有时就是清明节扫墓时一串小小的鞭炮;有时就是野炊时那小小的一根火柴,都可能造成那一场场的可怕的火灾。要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你知道吗?那一场场可怕的火灾,会让多少棵树葬身于火海;会让多少个绿油油的山头变成光秃秃的“窝头”;会让多少只小动物失去乐园;会让多少人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啊!这一切,或许就是因为那一根小小的火苗。要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有些人清明节去扫墓时,()常常给死去的老人烧一些纸钱去,也会放一些鞭炮,当他们都沉浸在悲伤中时,却不知道,因为他们的失误,让一座大山失去那绿油油的衣裳;因为他们的失误,让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失去宝贵的生命。

有时天气好的时候,一些人会相约一起去山上野炊,他们会带些生菜去山上烤或煮,当他们吃着美味的食物,高高兴兴地回家去时,却常常忽略了那还未处理的火苗,因为风的呼啸,把那小小的火苗吹到远处去,让整座山都燃起来,这都是因为那小小的火苗。

生活中,这样的事屡见不鲜。森林的破坏,有三分之二是因为火灾,所以,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树木吧,让那些“星星之火”永远别实现它们的“燎原之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文(三)

当中国人拿到第一枚金牌时,我们振奋了;当申奥成功时,我们激动了;当圣火燃起时,我们落泪了。

多年前也曾有一个人这样来过,他叫刘长春。尽管是一个人的中国代表团,尽管被外国人叫做“东亚病夫”,但他并不屈服。他扬一面进取的风帆,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也有着不屈的灵魂。或许他并没有拿到金牌,但他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多年后,我们静静地守侯。庄重的乐声响起,在中国古老的钟声之下,我们凝神谛听。我听到了众人的祈祷,看到了过去挨打的中国人,亿万个中国人的心都在被牵动着。在最高女祭司点燃圣火的那一刻,万家灯火都亮了,我听到了全中国人的欢呼与呐喊。

夜里,激动之余,打开了电脑,发现我每一位好友的头像上都有一个小火炬,一问才知道网上正举行着一场盛大的火炬传递仪式。于是,我也迫不及待地去争夺火炬手的资格。终于,我看到自己的头像上也燃起了一簇小小的圣火。圣火虽小,但它饱含的是全中国人对奥运的牵挂之情,我们在用一场看不见的圣火接励表达自己对奥运的一片心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正是这一朵朵星星般的圣火,燃烧了整个神州大地。亿万颗炽热的心就这样汇集在了一起,汇成了雄雄燃烧的火炬。

其实想为奥运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很简单,只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可以了。在路上,在车上,在校园里,你是否做到了文明礼貌?这便是对我们学生来说最简单也是最应该做出的贡献。

篇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亮点设计一:课堂导入

06年, 我参加市“教学新秀”评选活动。按照比赛规则, 我去外校借班上课。当我默默记着事先设计好的导入语走进授课班级时, 却遭遇一个意外。教室里几个学生正在面红耳赤地争吵, 原先设计的导语与课堂的气氛明显不和谐, 看着那几个愤愤地在座位上拿书出气的学生, 我想, 安抚和调整他们的情绪是我首先要做的。

于是我笑眯眯地开口:为了今天的比赛, 我专门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 (我故意把大衣拎起来) , 这件衣服有点大, 我想正好可以掩饰我微胖的身躯, 而且也是为了讨个吉利。

(班上同学笑了, 那几个学生也开始把注意力转过来) 。我今天给大家上的是荀子的《劝学》, 目的是想让大家都努力学习做一名谦谦君子, 刚才我可是看了一场精彩的表演哦 (那几个学生的脸有些泛红) 。

同学们, 能告诉我你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吗?

(我转换了话题,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说了:挣多多的钱、有一个好工作, 还有人大叫找个好对象……) 这时我抛出一个填空:目好 () 、耳好 () 、口好 () 、心好 ()

(此时班上同学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我吸引, 我开始按原计划进行授课, 后面的教学很顺畅, 甚至比我预期的更好。)

这个小小的意外, 让我顿悟:注意力是可以调度和转移的。在参加市教学能手评选时, 我故伎重演, 那次我给学生们来了个意外:一上课, 我先给学生讲故事 (那天上《孙膑减灶》, 我讲的是孙膑和庞涓的故事, 但是隐去了主人公的名姓。) , 知道的学生自然很兴奋地爆出故事主人公的名字, 我抛出课题。一看又是古文, 学生颇有些失望, 这时我抛出一个问题:《孙子兵法》是谁写的? (很多学生只知孙子, 不知孙膑。听到问题, 学生们愣住了, 接着开始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 课堂气氛甚是活跃, 学生们就在这样的氛围中, 在我的引导下顺利完成了课文的诵读和翻译, 并且还认真地讨论了拓展话题:技巧和品德哪个更重要。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设计, 就像是一堂课的灵魂, 开头的基调定准了, 这个亮点将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课堂会变成温暖的海洋。

亮点设计二:活动设计

应用文教学历来是不讨好学生的教学内容之一, 但是从实用性和生活化的角度看, 学习规范的应用文写作对学生却很有意义。07高技班学生有些淘气, 经常不按常规出牌。一次上应用文, 他们就给了我一次意外的惊吓和惊喜。一开课, 在简单复习了条据的写法之后, 我询问道:同学们还希望了解和学习哪些常用应用文呢?学生们一看主动权再次在手, 就开始积极地发表自己的“高见”了, 我则是保持微笑和沉默, 把他们抛给我的每一个“球”都接过来, 等到汇总的时候, 全班哗然, 黑板上赫然写着他们需要了解和学习的应用文:诏书、休书、卖身契, 甚至还出现了粉条、锯条。这个“仙人球”怎么抛出去呢?是不是该批评他们太没规矩呢?联想到教室里充斥的网络武侠小说, 我心里有数了。我定了定神, 很平静地说:我想大家之所以想了解这些文体的写法, 是因为在看课外书的时候只能意会, 不明究竟吧, 那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学这些文体的写作, 班上顿时异常安静。在简要地介绍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后, 我请学生上黑板自己现场写, 班上顿时热闹非凡, 很快黑板上出现了花样百出的文案模板, 下课我布置的作业就是:评价同学们自己写的作品 (可通过网络和图书室查询相关资料) 。那次的作业交得很快很齐很整洁。

当汶川地震的消息传到学校的时候, 很多学生被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孤儿的故事所震撼和触动, 恰逢口语教学, 在多方思量之后, 一堂口语训练课应运而生:如何同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交流?整个设计分两步, 第一步, 不做任何的解说和暗示, 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发言。第二步, 在学生对自己的答案颇为得意的时候, 我开始解说失去亲人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 可能会出现哪些暂时失常的状态, 而这些是人们在说话时所必须要注意的。学生一下子都安静了, 意识到原来说好一句话并不简单。这次口语课后, 学生们说话风格和方式改变了不少。

语文活动课是当前语文课改的一个热点, 学生作为主体, 通过动作操作与一定范围内的客观环境 (包括人和物) 进行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 以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将活动设计成一个亮点, 学生在交互的活动中, 思维会激发成一束火光。

亮点设计三: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作品, 学生感觉较难, 甚至有些排斥。如果按常规授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证, 因此我给学生一节课时间自读, 目的是要找到学生关注的切入点。结果学生给的答案让我意外, 他们更在乎刘和珍她们的案发现场的情景。为此我重新设计了课堂教学的程序, 先讲授案发现场, 突出反动政府的“罗网”和“虐杀”, 引出作者对刘和珍形象的介绍, 突出反衬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凶残和下劣, 继而说明此次事件的教训, 最后点明事件的意义。授课结束,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继续上网查找与本课相关的信息资料。

《阿Q正传》也是鲁迅的作品, 对学生而言理解有相当难度, 因此在完成基本内容的讲解之后, 通过放映电影 (节选) , 学生演小剧本, 上网查阅对阿Q形象的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之后, 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这时, 我把自己做了充分调查后得出的一个问题抛出, 作为本课的拓展思考:精神胜利法是不是可以等同现代心理学的自我调节方法, 它们之间有区别吗, 区别的关键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大为意外, 经过讨论和引导, 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更加明确精神胜利法是畸形社会的畸形产品, 属于病态, 不能等同于现代心理学的自我调节方法。自此之后, 班上的同学没人再自嘲是阿Q了。

课堂切入点的亮点设计,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绚烂火花。通过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探究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的程序设计,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缜密, 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叶澜说:“对于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 它的质量, 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以及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需要教师积淀专业知识, 强化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 更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掌控和调度的水平。展望未来, 路漫漫, 我记住叶澜的话:“新基础的教师, 既是创造者, 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 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 也改变自己。”

摘要:塞缪尔·约翰逊说:“最明亮的欢乐火焰大概都是由意外的火花点燃的。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芳香的花朵, 也是从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起来的。”作为一名普通的中职语文教师, 也许不能做到每堂课都靓丽精彩, 让学生过目不忘。但可以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设计都有一个亮点, 让这个小小的亮点, 这个看似意外的小火花燃起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星星之火。

上一篇:初中英语课堂师生关系的反思下一篇:小学生夸夸我的班集体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