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2024-04-09

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精选18篇)

篇1: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孩子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不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在第四十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排在第21名的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了。

孩子上初中后,又一次开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直到结束时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跟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他儿子从学校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字样的特快专递教导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湿了手中的信封。

所以,当父母的不要用全世界人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是要用放大镜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要鼓励孩子,让他进步。

篇2: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哦!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蚂蚁宝宝呢!”于是小孩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着那只蚂蚁宝宝。蚂蚁遇见障碍物过不去了,小孩就用小手搭桥让它爬过去。母亲一脸欣喜。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了。有一次,他吃完香蕉随手乱扔香蕉皮。她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视而不见,而是让他捡起来,带着他丢进果皮箱了。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熏陶下,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有一次马路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过马路去丢雪糕纸。妈妈看着她走过去。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走了。她的妈妈就疯了,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丢下的垃圾。当地人被感动了,从此不再乱丢垃圾。他们把那些绿色的果皮箱擦得一尘不染,在每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的名字和美丽的照片。从此,那个城市成了一座永远美丽的城市。故事讲完了,孩子的眼眶湿润了。他说:“妈妈,我再也不乱丢东西了。”

孩子上小学了,可是最近他总是迟到。老师找了他的母亲。她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临睡觉的时候,她对他说:“孩子,告诉妈妈好吗?为什么你那早出去,还要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天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着他去河边看了日出。她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他没有迟到。傍晚,他放学回家时,他的书桌上有一只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篇3:一个班主任与留守孩子的故事

一、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言行,开导孩子的心

开学不久,这个孩子常常说自己感冒了,我也不敢大意,每一次都与父母联系,但是,每一次医生都说没有问题,这也让我多了一个心眼:这个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带过,是个很敏感的孩子,是不是父母快要走了,心里舍不得。想到这儿,我马上给父母打电话了解了情况,果然,他的父母说马上就要走了,孩子特别舍不得妈妈。接着马上又有孩子来报告,说他睡觉时故意不盖被子,好生病了将父母留下来。看到这样的情形,我马上将他找来,给他讲了不少父母为什么会外出打工的原因,特别强调,父母并不是不管他而是为了他更光明的前途。再加上父母也不停地与他谈心,这个孩子也渐渐地接受了,也明白父母的艰辛,就笑着和父母说再见。

二、视留守儿童为亲人,贴近孩子的心灵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有的还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会出现异常和出轨现象,就像小杰,他认为父母只是为了自己能出去玩,而不管自己的。有时,故意违犯学校的规章制度,只要有学生报告老师,他就会大吵大闹,更甚至坐在地下哭。可想,一个9岁的男生,怎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针对这样的情形,我并没有狠狠地批评他,而是俯下身子,细心地与他交流,让他认识到自己这样做得不对,同时,让他一遍遍的读他的父母在“成长记录本”上写给他的话。终于,孩子一边哭一边对我说:“老师,我这样做得不对,以后您看我的表现。”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只有走近他们的思想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的心扉,唤醒他尘封已久的情愫。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和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他就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主动融入集体,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

三、用言行去温暖滋润留守儿童

小杰在寝室里可以说得上一个头号不守纪的学生,常常与同伴在寝室里做违纪的事,有一天晚归寝后,居然和同床的孩子在床上丢被子玩。当时我快烦死了,狠不得揪住就是一顿揍。但是我马上想到一是老师不能体罚学生,再者,这个孩子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更应该好好地保护孩子的心灵。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我们只能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切不可施行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作风。这样学生会越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越发产生羞愧、自卑、不思进取、逆反等心理,和你的距离只能是越来越远。留守儿童内心渴望平等的交流,教师应做他们的亲人、朋友,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成长。

四、鼓励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快乐成长

“六一”快到了,我知道小杰这个孩子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并且表现能力还不错,我让他参加了文艺节目的排练,同时鼓励他参加“阳光体育活动”,这个孩子在排练时非常认真,让我也感到很欣慰。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一个“美羊羊”的图画本,高兴得不得了,留守学生的性格都比较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老师应该多多鼓励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五、开通“亲情电话”,架起爱心桥

有一段时间,小杰特别反常,本来学习成绩非常好的数学语文都下降了不少,与科任老师顶嘴,与同学发生纠纷,作业不认真完成。我向各位科任老师了解了情况,有老师就提醒我:“是不是他故意这样的,想让他的爸爸们回来哟?”针对这样的情形,我立刻用短信与远在广东的小杰父母联系上了,他的父母一听到这样的事,非常着急,我一边安慰一边询问,是不是没有给孩子打过电话,如果不方便,可以将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上。于是,小杰通过我的手机,小杰与父母通了电话,看到小杰脸上洋溢着笑容,我心里放心了一大半。

篇4:一个孩子和他的三个母亲

董利祥是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公安分局的一位普通民警,今年46岁的他经历了三次婚姻。董重两岁的时候,老董与第一任妻子——董重的生母离婚。1996年,他与第二任妻子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但是由于性格不合等种种原因,2000年,老董与第二任妻子离婚。2004年初,老董经朋友介绍,与柴丽相识。2004年4月,老董与比她小12岁的柴丽结婚了。此时,董重已经上初三,成为一个15岁的少年。他能否再接受这个陌生的女人做他的妈妈?老董对此非常担忧。

柴丽的第一次到来,并没有引起董重的注意。但当董重得知这个陌生人即将成为自己的继母时,他感到难以接受。

董重处处表现出对柴丽的排斥和反感,柴丽却不在意,还是尽自己所能,为这个家张罗着生活。她希望用自己的爱和关怀来温暖孩子这颗从小缺少母爱的心。

就在柴丽还没来得及体会新婚的甜蜜和家庭生活的温馨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董重突然因急性肠梗阻被送进了医院。那一天是柴丽和董利祥结婚的第九天。

刚踏进这个家门没几天,孩子就突然生病。这使柴丽有点不知所措。看着孩子痛苦的神情,柴丽顾不得很多,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董重,她希望能给这个病痛中的孩子一点安慰。

柴丽的精心照料,使病中的董重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与他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母亲,他们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了。

柴丽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呵护,打动了病中的董重,他开始接受这个继母了。这使柴丽非常欣慰。

在医生的建议下,柴丽和老董把董重送进了武汉同济医院。

为了感谢柴丽,董重将自己最心爱的玉坠儿送给了她。

在柴丽的照料下,董重的身体在一天天好转,一家人都在盼望着出院回家的日子。然而,刚刚享受到母爱的温暖,还没有来得及体会个中滋味的董重,此时,怎么也没有想到,前方等待着他的又将是一段难忘的历程。

就在出院的当天,董重突然昏迷。医院一边组织抢救一边通知家人准备后事。这次董重患的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生命垂危。

面对危难中的家庭和生命垂危的养子,很多人劝柴丽尽早离开这个家,以免被拖累。老董也觉得对不起柴丽。

最终,柴丽还是决定留下来与这个家共渡难关。但是,董重的病却已经发展到不可逆转的地步。

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的老董和柴丽,为了不给儿子和另一位母亲留下遗憾,哽咽着将孩子的病情告诉了远在东北、董重的亲生母亲王金芳。当得知儿子病危的消息后,王金芳连夜乘火车赶到武汉。

看到董重全身插满了各种管子,看到孩子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王金芳感到心被揪到了一起。

13年前,由于感情不和,王金芳和董利祥离了婚。这些年来,她一直在东北独自生活。

患病的儿子将两位母亲的心连在了一起。为了弥补亏欠儿子的13年母爱,王金芳决定留下来。由于担心王金芳承受不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柴丽一直在王金芳的身边安慰着她。

要挽救董重的生命,最紧迫的是找到合适的肾源。王金芳决定去做肾移植配型检测,如果条件符合,她就捐一个肾给董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时,柴丽提出,她要和王金芳一起去做配型检测。

2004年9月,两位母亲一起去医院为儿子做了肾移植配型检测。

期间,老董和董重的母亲一直守候在医院。为了节省生活开销,也为了给董重增加营养,他们想办法在医院附近找到了一个可以做饭的地方。

王金芳担心,她的到来,会影响老董和柴丽的关系,所以,她总是回避着老董。同时,她也担心自己会影响董重与柴丽之间的感情。由于董重和王金芳十三年没有相见,在这个少年心里,对于亲生母亲,多少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

当看到儿子和柴丽之间那份融洽的感情,作为亲生母亲,王金芳百感交集。

由于董重的病情极不稳定,被转至重症监护病房。家中的积蓄已经几乎耗尽,但却无法和监护室中的儿子通话,看着命悬一线的儿子在病痛中挣扎,王金芳备受煎熬。

为了给被病痛折磨的儿子一点鼓励,也为了能及时了解儿子的病况和心情,王金芳每天通过护士给董重传一张纸条。

通过这种特殊的交流,王金芳和儿子之间的隔阂慢慢消除了。看着忙碌的亲人,对于董重来说,此时令他难过的,倒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亲人为自己的奔波与操劳,一种强烈的内疚感在这个15岁少年的心中慢慢产生了。

为了避免与老董之间的尴尬,也为了不给这个家庭增添负担,王金芳后来在孝感市租了一个房子,还找到一份卖报纸的工作。每天早晨五点,她就出门赶往报纸发行站。

卖报的收入每月不足三百元。虽然挣得不多,但是王金芳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为给儿子治病多攒一点钱。此时,柴丽和老董,也因四处借钱而奔走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配型检测的结果出来了,老董一家人陷入深深愁苦的情绪中。两位母亲的配型都未成功。为了寻找合适的肾源,筹集换肾所需的医药费,他们后来想到利用网络和媒体向外发求助信,希望有更多的好心人来救救这个屡遭劫难的孩子。但是求助信发出后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在他们苦苦等待消息的时候,老董忽然接到一个女人打来的电话。

潘晓英是董利祥的第二任妻子。2000年与董利祥离婚后,她一直在南方打工,随后与老董断了联系。这天,她从报纸上看到董重的病的消息,便打电话前来询问董重的病情,这让老董感到非常意外。然而,后来发生的事让老董感到更加意外。就在他与潘晓英通话后不久,柴丽收到了一份从南方寄来的汇款。

如今潘晓英每月都寄钱给董重。当记者想要采访她时,得到的答复是:她只想默默地为这个家做点事,因为毕竟她也曾经做过董重的母亲。看到这三个女人抛弃以往的恩怨是非,为挽救孩子无私的付出,老董也不禁感慨万千。

2004年11月,在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下,老董一家终于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找到与董重相配的肾源。

2004年11月26日下午4时,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为董重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

在焦急等待了三个小时后,手术成功了。董重的脸色逐渐恢复了红润,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篇5:一个母亲写给孩子的话

我能给予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

我能指导你如何做人,但不能为你所有的行为负责。

我能传授你学习的方法,但不能替你学习。

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但不能替你做出选择。我能为你奉献浓浓的爱心,但不能强迫你照单全收。

我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证你受人尊重。

我能对你进行人性教育,但不能保证你纯洁。

我能控制你的行为,但不能控制你的心灵。我能教你做人的优良品质, 但不能确保你成为善良的人。

我能责备你的过失,但不能保证你因此而改正错误。我能告诉你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不能保证你依此而行。我能肯定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你最美好的东西 但不能给予你前程和事业。

孩子,我能为你做的很多,因为我爱你;但是,你要明白,我不能永远和你在一起,将来过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今天走什么样的路。

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梅花香自苦寒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孩子,妈妈相信,你敢于挑战自己,你能成功。

孩子,做一个勤奋的人。天道酬勤,凡有成功的人无不是勤奋的人,也只有勤劳的人才会获得回报的,勤劳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阶梯,一定要记住古训:懒是万恶之源。

孩子,做一个诚信的人。诚信是人际关系法则中最为宝贵的珠宝。拥有诚信,你就赢得了很多的财富,诸如朋友、机会、信赖、信誉等。一旦舍弃了诚信,我们就将失掉人生中的许多宝贵。

孩子,做一个惜时的人。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生命,这已是人所公认的。的确,生命就是由这叫做时间的材料组成的,浪费时间的人,就是在浪费生命。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事,谁就赢得了更多。

孩子,做一个勇敢的人。勇敢地打拼,勇敢地承担,勇敢地面对——这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唯有勇敢才能让自己方正做人,踏实做事;也唯有勇敢,我们才会多一份赢取人生的把握。

孩子,做一个节俭的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都是古训,你要牢记。

孩子,做一个明礼的人。辨理要明,办事要清,待人以礼,束己勿松。礼,是衡量一个人行为举止的文明标杆,是一个人心灵的外化,应时刻检视。

孩子,做一个知耻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这只是知耻的一个方面。更多的,应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可因利忘义,求荣失德。

孩子,做一个谦虚的人。谦虚是一种美德,一个人要成功,要荣耀,这都是精神需求,无可厚非,但无论多大成就,都不可仰头看天般做人,这首先,别人已看不清我们的脸,这是太吃亏的事。

孩子,做一个宽容的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道理深刻,其中恐怕就有宽容待人之意。不能宽容,多是性格所致,可见憨诚淳朴的性格很是可贵。但我们理想的境界是既有灵透的性格,又有容人的雅量。

篇6:一个母亲的故事

“妈,您就进城住一段时间吧。他,想您了。”妻子诚恳的话语总算打动了母亲,母亲就想想,进了城。妻子非常细心地给母亲讲了许多城市家电等的用法:马桶小的按钮按一下放半桶水,大的摁了放一桶水;冰箱门儿不好使,要小心着看关严实;煤气灶往左转转火就有了;水龙头都是左边热水,右边冷水;给孙子热牛奶别放太多水„„母亲就像一个五岁的小孩儿,似懂非懂地听着。

儿子儿媳都要工作,平时都不常在家。这是第一天,母亲不敢用家里的马桶,走了一公里去两毛钱一次的公厕;母亲不认识冰箱,不敢用劲去打开;母亲不会用水龙头,转来转去也没水,不小心抬一下,水又溅了她一身,还差点吓坏了;迫不得已,要给小孙子热牛奶,母亲用了燃气灶„„

中午,儿子有事回了趟家,一开门,就闻到一股煤气味。这时的母亲正坐在沙发上,没开电视,抱了个枕头,慢慢回过头说:“我头有点晕„„”儿子惊呆了,赶紧打开厨房的门,关掉了煤气灶,又赶紧打开客厅的窗户,然后冲进卧室,小儿子在睡觉,他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跑,一个窗户一个窗户的开。母亲也惊呆了,木木的站起来。儿子松了口气就又回到客厅。“出什么事了吗?”母亲问。“没事的,妈,您放心,真的没事。”然而儿子满头的冷汗和苍白的脸已经让母亲吓到了。“我给孙子热牛奶,我打着了火,但热好牛奶后,我不知道怎么把火灭了,就用湿毛巾把火扑灭了„„”母亲像一个孩子,一脸无知的神情。儿子就是能说:“没事„„”

晚上,媳妇又给母亲讲了一遍用法,“火往左扭就开了,那关火自然也要扭一下;冰箱„„”母亲听着,很费力,她还是什么也不懂。一天内,她只用了煤气灶,就闯了祸,不知道她还敢用什么。母亲想了想说:“我看,我还是回乡下吧。在城里,我真住不惯。乡里头呆了一辈子,我还得呆乡下,你们想我了就回乡下看看。”儿子儿媳听了着急了,费力地劝老太太再住些日子,可是母亲第二天还是回去了。

不久后,儿子儿媳离婚了,这对儿子来说无疑是天大的打击。整天的,儿子都无法静心,终于又丢了工作。后来又出了车祸,腿伤了,医生说得卧床半年才行。母亲来电话了,曾经这个城市留不下的老太太主动要求要进城,说:“我想小孙子了。”

这样,母亲进了城。第二天,母亲就用家里的燃气灶给儿子做了饭,给孙子热了牛奶,还从冰箱拿了鸡蛋,关门时总轻轻的,还不忘看一眼是不是严实了。母亲第一天的表现好的惊人。之后的几天,母亲进市场买菜,打扫房间,她的表现让人看了全乎是个城市老太太了。当儿子不需要他时,她是城市的小孩子,无知,不习惯;儿子需要了,她能在几天内将自己改装成城市老太。母亲就着这样为儿子活着。突然有一天,母亲问儿子:“你想要电脑吗?写点东西吧?”儿子呆了,母亲也知道电脑?“我听楼下刘老太太说,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在电脑上写东西呢,说好使唤!”儿子这才反应过来,“电脑?写东西?”“对呀,你小时候挺喜欢写东西的,写得可好呢!”儿子的眼睛湿了,那泪水中漾着幸福。母亲不懂电脑的,竟能说起电脑。母亲见儿子不说话了,说“你别担心钱,我有——”说着,她从兜里掏出个鼓鼓的布包,从里面掏出一沓钱来,“这是这几年攒的,四千多呢!购买一台电脑了,听说组装的便宜,我们买来自己组装吧!”

第二天,母亲就去了电脑城,楼里几个热心的老太太、年轻人都帮着她。几天后,家里就又添了一台电脑。本来儿子已经很久没有写过东西了,不过写几篇后,就感觉好多了,之后又零零散散地发表了些。儿子的灵感全来自于这位无所不能的“城市老太太”。

半年过去了,儿子腿好了,又找了新工作。儿子本还在想,是继续写作呢还是找份工作,但他小儿子也应该上学了需钱,他就将写作当做了业余。

一天,母亲在家下梯子时不小心滑了一下,儿子赶紧跑过去,还好没伤着。母亲的眼中又透着无知了,“我想,我还是回乡下住吧,这城里我真住不惯„„”儿子对这突然的请求大大吃了一惊,忙说:“妈,您还是住城里吧,我明儿就叫人来换成防滑木地板,家里的东西您不是已经用惯了吗!”儿子急的快哭了。“不了,我想我还是回去,这城里我真的住不惯,车太多了,人也太多了,家里的东西用起来也太麻烦了,我这乡下老太怕这个„„”儿子很无奈,他知道,不管怎么劝,母亲是不会改变的。

篇7:一个母亲的故事作文

我居住医院宿舍,每天见多了生生死死,一直以为再不会有什么能让我轻易喜悲。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江生,护士们说他没有父亲,只有一个母亲与之相依为命。

见到江生,他蜷躺在靠窗的病床上;床边坐着他瘦弱的母亲,正认真地向他描述窗外的情景:“今天天气多好啊,看阳光都照到你床上了,窗外,油菜花儿开了,金灿灿的一片。草坪上,咦!不是小玉吗,就是早几天住进来的那位姑娘,跟我们得的是一个病,开始比我们还重,这不,现在自己能在院子里散步了。医生说,现在,这病好治……”

病房的窗外其实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什么都没有,江生患的脑肿瘤压迫了视神经,入院时已经失明。医生向病人家属反复交待了病情的严重。可他的妈妈,这个瘦弱的母亲。坚持要让儿子得到最好的治疗,她不愿放弃哪怕万分之一的希望。后来才知道她在大治路边摊鸡蛋饼,为了儿子治病,她已卖掉了居住的房子,还卖了血……

街邻亲友都不忍心与她照面,只要见谁,总上前拉住手不放。“给我儿子打个电话吧。”她总是一次次地央求人给儿子的手机打问候电话。她对他说:那么多人关心你呢!

她日复一日陪着病床上的儿子,默默地坐在床边看着儿子接听自己精心安排的来电。

谁都难以相信,她能接连几天通宵不眠,四处奔走。打听儿子的同学、朋友住址。“给我儿子打个电话吧。”她说。

医生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江生终于还是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走了。

那个母亲,没有嚎啕大哭,她只是紧紧地抱着儿子生前的衣物。久久地呆望儿子睡过的床……

大治路边,又看到了那个摊“鸡蛋煎饼”的手推车和那个更瘦、更憔悴的身影。儿子那只手机伏在母亲胸口温暖贴身子的布袋里。

篇8: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2015年3月17日,“00故事会”报名工作在湖塘桥小学启动,逾千名学生报名,通过班级海选、年级组推荐,爱讲故事的孩子们拥有了一方广阔的舞台。2015年4月8日,“00故事会”在湖塘桥小学开拍。幽默诙谐、动感十足的故事《卓别林智斗歹徒》拉开了故事会的序幕。选手们各有各的特色,有的引得观众捧腹大笑,有的故事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之后每周三的下午,都有代表年级、班级最高水平的选手参赛。小演员们落落大方、自信满满,把观众们带入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世界。不知不觉中,一个故事带动了一个学生、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家庭。因为要表演好故事,学生与家长一起搜集素材、阅读书籍、构思编写、创意表演。在多姿多彩的故事世界里,书香漫漫,精彩连连。

迄今,该节目已成功录制了21期,已有三百多名学生进行了展示,每一期在优酷网上的点击率都有五六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篇9: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妈妈:经过您全面的严格教育,进入大学以来,我的学习很轻松,如鱼得水。您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好妈妈,您对我的教育是一笔宝贵财富,我一生都受用不尽……

信中提到的这位母亲就是湖北省枣阳市一中的周雪霞老师,在不知情的人们眼中,这位母亲又“抠”又“狠”,甚至还有点“疯癫”,可在两个儿子的心目中,母亲却是他们最好的领路人。正是她不遗余力妁关爱,有的放矢的指导,身体力行的“陪练”,为国家输送了两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大儿子赵磊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小儿子赵鹏今年高考以630的高分入读中国科技大学。2004年底,周雪霞老师被湖北省教育厅、妇联联合授予“优秀家长”称号。

伽利略曾说过一句话: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同样,给母亲一个杠杆,她可以将孩子送达梦想的起点,尽管在杠杆的这端,你看到的,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举动。

摊上一个“抠”母亲

周雪霞老师教育儿子们的方法别具一格,虽然,她也和天下父母一样对儿子疼爱有加,但是,她的爱你有时候一眼看不见,需用心体会,才知其中奥妙。

现在大多数父母把下一代看得像心肝宝贝似的,家长宁肯自己多吃苦,也要让孩子吃上营养丰富的食品、穿上时髦新潮的衣服,而周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她只给孩子买减价的衣服,甚至接受亲戚家孩子的旧衣服,老大穿过的衣服,老二接着再穿,直到不能穿为止。她告诉孩子们:“衣服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比的,只要不露肉就行。不要和小伙伴比吃穿,要比就比学习、比思想。”

赵鹏至今还记得,一年级新生入校时,别的同学都背着崭新、漂亮的书包,只有他和哥哥背着妈妈用旧衣服一针一线缝成的布书包去上学。周老师“吝啬”得连个普通的黄书包也没买,当时小哥俩觉得妈妈太“抠”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只能自我安慰:“管它呢1只要装书不掉就行。”

赵鹏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个冬天,当地下起了几十年不遇的大雪。他穿着表姐留给他的旧胶鞋,不仅样式是女式的,胶鞋的鞋帮还特别浅,脚一踏进雪地,雪就灌进了鞋筒。等赵鹏走到学校时,鞋子里面早就湿透了。还没上到半截课,赵鹏的脚就冻成了“冰疙瘩”,他只好不停地跺脚取暖,再看看同学们的脚上穿着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高筒胶鞋,委曲得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回家后,赵鹏向母亲提出了强烈要求:“妈妈,请你一定给我买一双高筒胶鞋!”周老师问:“为什么呀?”赵鹏说:“这鞋太难看了,还光进雪。”周老师耐心地开导儿子:“同学们因为鞋看不起你了吗?”赵鹏小声说:“没有。”周老师接着说:“对呀,因为我儿子年年是全年级的第一名,又是五好学生,怎么会因一双旧胶鞋而损失什么呢!鞋子进雪,那是因为你不会走路啁。你瞅着别人踩出的脚印走,雪就不会进鞋子了。”赵鹏实在忍不住了,说:”妈妈,你为什么这么‘抠’呢?”

穿得差些也就罢了,在吃上,周老师也“抠”得出奇。校园里有片草地,每到春夏就长满了野菜,周老师一有空闲就去挖荠菜、灰灰菜、野苋菜等,回家当菜吃。儿子们不理解,问母亲:“妈妈!我们又不是穷得买不起菜,为什么还要吃野菜呢?”周老师说:”孩子们,现在经济条件是比过去强多了,但吃野菜也没有什么坏处呀!它营养丰富,又不用花钱,妈妈小时候吃的是用扫帚扫的干红薯叶子,连洗也没洗就放到了锅里,不也熬过来了吗?现在比过去强多了!”儿子们不服气,反驳说:“妈妈你怎么老拿过去和现在比呢?”周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忘本,不知道苦哪知道甜。不要说现在我们还不富裕,即使将来条件再好,也奢侈不得,一粥一饭,当思之来之不易啊。”儿子们听后似懂非懂,可再吃野菜时,觉得格外地香。

周老师经常向孩们讲:吃苦是一种美德。她用“抠”的力量,撬起了孩子坚强的意志和专心学习的态度,培养了孩子们的顽强拚搏精神。

这个妈妈有点“狠”

周老师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研读了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她至今把—位教育学家的话当成行动的指南:总是迁就孩子可能惯坏孩子,遇到原则问题对待孩子要“狠心”一些。应当做的,要求孩子坚决完成,不能姑息迁就;不该做的,绝对要令行禁止,不能有丝毫的让步。

赵鹏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向周老师反映,赵鹏的成绩很好,为班上也争得了不少荣誉,但他有一个小缺点:字迹太潦草。周老师深有感触,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从小没练出一手过硬的好字,这个缺憾,孩子可不能再有了!周老师马上买回了几本软、硬笔名家字帖,如王羲之、庞中华的描红范本。赵鹏一听说让他练字,急了,大声抗议:“我的作业都做完了,为什么还给我增加练字的任务呢?我不干!”周老师和颜悦色地道:“写好字一生受用不尽,妈妈就是没有一手好字,成了一块心病,你也要改正过来。”赵鹏急红了脸,大声嚷嚷:“您的缺点为什么要我改正,我不练!”周老师立刻严肃起来,向儿子下了最后命令:“不练字中午不许吃饭。”赵鹏也不甘示弱:“不吃就不吃。”

中午开饭了,赵鹏偷偷地观察母亲,见她一脸严肃,一言不发,看来真不能吃饭了,犟脾气上来,使出了“杀手锏”——“咚”地一声倒在冰凉的地板上,眼望屋顶,一脸委屈。

父亲看到这种情况,自然心疼不已,想扶孩子起来吃饭,但看到周老师眼含泪水的果决神情,又缩回了手。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周老师和爱人进行过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在周老师教育孩子时,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当父亲的不护短、不干预,积极配合做母亲的教子行动。丈夫深知,妻子何尝不和自己一样心疼孩子,在她狠心无情的外表里深藏着对孩子极负责任的深爱啊!

母子俩的“冷战”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赵鹏几次偷偷观察母亲,却见她仍旧紧绷着脸,一言不发。这时赵鹏饿了,也有些心虚了,眼巴巴地盼着母亲能让步,不料母亲却表现出要出门的样子。赵鹏再也坚持不住了,大声哭喊起来:“妈妈,我听您的话,我好好练字。”周老师转怒为喜,停下脚步问儿子:“你真的练吗?”赵鹏连忙说:“我真的好好练字,妈妈,我饿了,能不能吃了饭再练?”周老师高兴地笑了:“好!这才是听话的好孩子,妈妈给你做饭。”吃罢饭,赵鹏果然照着字帖,一撇一捺老老实实地练起来。邻居见了说:“这个妈可真狠,让儿子在地板上躺几个小时,也不怕孩子着凉!”

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书法兴趣,周老师陪儿子一起练习。母亲的示范作用深深地影响着孩子,赵鹏渐渐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练字成了一种艺术享受,一天不练,就好像缺少什么。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练习,赵鹏的书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国家、省、市各级的学生书法竞赛中,屡屡获得好名次。受到老师们的一致表扬和同学们的羡慕。

就这样,凡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原则问题,周老师绝对狠得下心来,寸步不让;可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周老师和儿引门会像好朋友一样,交心谈心,母子之间沟通顺畅,根本不存在隔阂。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在他们做作业时,周老师从不看电视,更不打扑克和麻将,甚至客人来访,周老师说明情况,客人们也自觉地不影响孩子们学习。“狠”的力量,撬起了孩子们的自觉性,生活中的点滴关爱,也给了孩子们极大的鼓舞,使他们在学习中信心倍增。

“老妈聊发少年狂”

周老师教育两个儿子,不仅仅停留在学习的单一层面上,而且言传身教地促进孩子们“德、智、伟、美、劳”全面发展。周老师认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最重要,从小就要注意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提高他们辨别美丑的能力。周老师家虽然也不富裕,但住在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比住读的乡下学生好许多,周老师以此教育孩子们,做人要有同情心,要帮助困难的同学。

“润物细无声”,平日点点滴滴的道德积累逐渐化为两个儿子日常行为的准则和指南。班上同学的饭卡丢了,赵鹏就把同学带到家中吃饭。借东西的事就不必说了,有经济困难的同学钱不够用了,也向赵鹏借。直到高中毕业,还有同学借了几百元未还。赵鹏对母亲说:“借钱的同学不好意思见我,可见他家里经济上实在困难,我们就当作向贫困生捐款献爱心了吧。”周老师满意地笑了,觉得儿子能这样想这样做,实在是难能可贵。

上小学时,两个孩子不爱活动,身体瘦弱,周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段时间,每天晚上,只要兄弟俩做完作业,她就拉上孩子们去乒乓球台,暗着他们打上几十个回台。

孩子们上了高中,学业更加紧张,体育活动明显减少,周老师很为儿子们的体质担心,一有空闹,周老师竟抱着篮球,“老妈聊发少年狂”,“逼”儿子们上场打球。快50岁的人了,跟两个生龙活虎的儿子在球场上“拚抢”,难怪不知情的人觉得她有点“癫狂”。可正是母亲的“癫狂”,撬起了儿子充沛的精神和健康的体质,令他们一生受益。

篇10:关于母亲爱孩子的故事

这家就夫妻俩,四十岁上下,膝下无儿无女,住在这座城市的边上。日子过得也很凄凉,丈夫有病长年卧床,女人常常靠出外帮别人做事或者捡破烂养家糊口。然而,这家人对孩子并不薄,视同己出,虽然苦巴巴的,还是了奶粉鸡蛋,一路把孩子拉扯大。

长大后,小学没念几天,他就不上了,跟着一帮孩子胡混。开始,他还回家。后来,一看到养父病态恹恹地躺在床上,养母头发蓬乱地忙这忙那,他就有点烦这个家了。有一次,在城里的公园,他跟几个孩子抢了民工的钱,结果被抓了起来。放出来后,他想,如果那个家有一点儿嫌弃他,他就彻底地离开。然而养母依旧亲热地待他,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之后,他的养父死了。他的养母也愈发地老了。到了就业的年龄,他没有找到工作,一天到晚四处闲转。结果,因为一次合伙抢劫,他被判了五年。五年的日子是灰暗的,这期间,还是这位六十多岁的养母,千里迢迢,奔到他服刑的监狱,探视他。望着已经风烛残年的养母,他有些痛心,觉得有些对不起她。

出来后,他并没有回到养母所在的那座城市。他辗转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在另一座城市住了下来。几乎没有安稳几天,他便又和当地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勾搭到了一起。这一次,他们要做一宗大生意,然而,蹊跷的是,那天他们一伙人几乎就要得手了,结果他负责引爆的炸蛋,竟然没缘由地哑了火。

因为炸药没有爆炸,运钞车安然无恙,周围的人安然无恙,而他们却被警方抓获了。在警方的询问中,他交待,他之所以没有引爆炸药,是因为他在即将点燃引线的一刹那,他发现,旁边有一个蹬着三轮车的白发蓬乱的老女人,像极了自己的养母。

他的这一闪念,引起了警方的注意。通过派出所查询,得知他的养母还活着,警方便千里迢迢把他的老母亲接来,安排与他见面。当养母看到自己儿子的时候,便一下子扑上去抱住了他,母子俩抱头失声痛哭。养母说:“你的事情,警察都和我说了。”他哭得愈加地不能控制了,他说:“妈妈啊,儿子对不起你,对不起你这么多年含辛茹苦地抚养。我这样狼心狗肺的家伙,辜负了你这么多年的爱。”他接着有些撕心裂肺地喊道:“妈妈,你爱错人了……”

“不,”养母拢了拢头发,接着说,“妈妈并没有爱错人。是的,在这之前,妈妈也曾伤心过,对你几乎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但是,这一次你所做的,让妈妈知道了,妈妈并没有爱错你!”

故事的结局很简单。漫长的刑期之后,他也已经一大把年纪了,他在一个偏僻而陌生的城镇开了一家小吃店。没有人知道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原来是干什么的。那里的人们所知道的是,他接济过不少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个很有善心的人。

篇11:一个儿子与母亲的感人故事

一个儿子与母亲的感人故事

从前,有母子两人。有一年遇上大旱,颗粒未收,家中粮只够一个人食用。于是,母亲对儿子说:”孩子呀,现在家中缺粮,如果我们娘俩吃的话,都要饿死,我已年纪大了,你还年轻,改天你把我背到山里葬了吧。“儿子不愿意,可粮食越来越少,母亲苦苦哀求,他终于答应了。这一天,雪呼呼得下着,儿子背着母亲向深山走去。走着走着,儿子发现母亲用手折着树枝,不断往雪地上扔。儿子觉得奇怪,便问:”妈呀,你都要死咯,还折树枝干嘛?母亲说:孩子呀,我是怕你扔了我以后,自己找不到路回家呀!……

篇12: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故事

我曾经丢失过诚实。但是幸运的我又找回了诚实。

有一次,我英语考试得了A-,我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因为我只要考得好成绩他们就高兴。所以我用红笔把A-改成了A+,然后拿给爸爸妈妈看,爸爸看到我的成绩非常高兴。然后仔细的查阅起来,过了一会,爸爸放下卷子语重深长对我说:“儿子,我们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要说谎。你的诚实比你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爸爸更喜欢诚实的孩子。”这时,我低下了头,红着脸对爸爸说:“对不起,我错了!我今后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篇13: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许多孩子一直在校园中经受着“失败的懊恼”,教师习惯于批评孩子,却吝啬表扬与鼓励,即使有也显得肤浅,不是大而空,就是苍白无力,没有分寸的表扬与恶劣的批评本质上是一样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流,交流就应该产生共鸣与感动,没有共鸣与感动的交流只是一次交谈,甚至是一次不公平的交谈。当教学几乎成为教育的代名词时,教育就会剥离出灵魂从而显得冷漠。教育的质变绝不可能仅寄于对教材的渗透,它更在于对学生心灵的洞悉,而洞悉学生的心灵不是为了掌控学生而是为了更能理解学生。

教师,在分数面前想说不爱并不容易,学生在分数面前想说不爱更不容易,对分数的过分溺爱就是对人性教育的漠视,是对教育公正的挑战。当今教育已今非昔比,曾经对知识的饥饿已不复存在,如今已不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智慧,而智慧是希望的酝酿,一个人失去希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孩子失去希望,也就意味着很难再唤醒他心中的激情,与其说我们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我们是在唤醒与呵护孩子希望的种子。种子的萌发意味着生命的成长,可当它高度休眠的时候,我们是否真心、耐心地去唤醒过它?分数至上的教育,意味着“急不可待”,教师需要的是立竿见影,而厌恶蜗牛般的前进,许多孩子在蜗牛般前进的过程中已经被遗弃。

希望,是成长的保护神。问题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对希望的膜拜。可是谁剥夺了孩子这种对希望膜拜的权力呢?幻想、憧憬,本是孩子的本性,可是进入校园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褪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模糊。文科没有酝酿文学素养,只是记住一大堆作品与作者;理科没有培养逻辑思维,只是记住一大堆公式定理。聪慧的大脑被一些杂乱无章的知识严重堵塞,每天忙于清理知识,渐渐疏远了条理,也遗忘了希望的种子需要去浇灌。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都应该尽心去呵护那颗“希望的种子”,最为无情的教育就是漠视甚至扼杀“希望的种子”。校园中弥漫着希望糜烂的气息,凌乱的头发,苍白的脸孔,呆滞的目光,或毫无敬畏之心,我行我素,谁愿意见到我们的孩子是如此的模样?失去希望,就会在两个极端上跳跃,每一端都是教育之痛。可是许多教师与家长不但没有精心呵护,反而不时地呵斥,那些孱弱的萌发的种子,被无情地摧残。分数到底对我们的教育有多重要,我们所考的那些高深莫测的题目究竟起到怎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我们真正思考过吗?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不是在教育孩子,我们是在为了配合这个大环境而折磨孩子,而又给了自己一个借口:“一切都为了孩子!”

不能精心呵护希望的种子,那就是糟糕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给予不同的孩子不同成长的可能性,而不是给予一个统一的标准,教育应该先量身后裁衣,而不是先裁衣再量身。孩子们在“失败的懊恼”中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恐惧又转移到对爱好的扼杀,最后甚至对生活的态度也变得消沉。许多孩子最后只好沉迷于对他来说唯一可以得到成就感的网络游戏之中。一方面,对孩子来说教育是那样的冷漠无情;另一方面,网络游戏是那样的扣人心弦,两者之间的较量几乎不可同日而语,其结果可想而知。

篇14: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记者去采访杜鲁门的母亲,问她:“你肯定为你的儿子感到自豪。”她说:“不错,我为我的儿子哈里感到自豪。但是,我也为另外一个儿子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这真是一位质朴伟大、毫无功利色彩的母亲。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她的心最公正。只有母亲,才不管你是一个国家万人之上的总统,还是田里挖土豆的农夫,只要自得其所,自食其力,她都会为儿子感到自豪。在尘世中,又有谁能如此公正地对待这两个如此悬殊的灵魂呢?在功利者眼里,总统也许就是那太阳,而农民呢,只是那地里的一块泥巴而已。

我想说的是:对待学生,我们就应该有一颗母亲的心。

有这个想法,由来已久。看着有些学生因接受能力差,做不到习题,可怜巴巴的样,我心里这样想过;学生无心地犯了一些错误,造成一些损失,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我也这样想过:怎么办呢?谁让他们是孩子呢?我这个人,其实毛病很多,与“高尚”“伟大”根本沾不上边,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也从未特别的觉得是很光辉的事业,自己又是如何的无私奉献……可是,有两件小事我是很在意的。在我们实验小学,白天差不多一整天和孩子们泡在一起,中午吃饭时,由我们负责给学生分发饭菜。我是怎么也不愿意先给自己舀上一大碗稍微好一点的菜的。虽然事情很小,怎么做都无可厚非,但我总要等到学生们都盛好饭菜之后,才端起自己的碗。只有这样,我才会觉得心里踏实些。晚上放学,校车有时很挤,我虽然也很累,很想坐下来,但想起让幼小的孩子们站着,总觉得于心不忍。所以我常常故意最后上车,站在车门旁。别的老师关切地叫我坐下来,我总是笑着说:“我喜欢站着。”我不是什么伟人,不可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不想矫情地显示自己是一个怎样无私的人。我想得很简单:一个孩子的妈妈,一定会把好吃的留给孩子,把座位让给孩子。我的孩子也上学了,在幼儿园小小班,我几乎没有时间管她,她在学校吃些什么,睡了没有,玩得开心吗,我都不知道,我只是真心希望她能遇到一些不管她是漂亮还是普通,不管她是聪明还是愚钝,都把她当作自己孩子一样对待的老师。

话说回来,其实我这人挺严厉的,平时不苟言笑,缺乏幽默细胞,与时下流行的几类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形象相去甚远。生气起来,更是不管不顾,甚至会犯点小错误。很幸运的是,我的学生从来不记恨我,事情一过,马上又笑嘻嘻地跑来找我。教书十几年了,也从来没和哪位家长红过脸。当然,我挺问心无愧的。因为我的确是付出了一颗真心在教学生呀。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这样,学生当然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这次我遇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学生,他发音有点问题,一开口就脸红,刚开始同学们和他私下交流都有些困难,更不要说上课发言,上台演讲了。我首先是鼓励他,并且私下跟同学们三令五申:逢他发言,一定不能笑,不能催。这样,他渐渐地能举手发言了,即使说得不好,我也总是表扬他,鼓励他。说实话,有时为了等他发言,我心里其实挺急的,但我不能表现出来,绝不能让任何学生看出我心中的急躁,我总是满怀期待地看着他,时不时地给他补上两句。学生也懂我的意思,对他特别宽容。(下转14页)(上接12页)慢慢的,这个以前特别自卑的孩子,很快地融入了集体之中,脸上还时常泛出羞涩开心的笑容。可久而久之,这孩子养成了一个很奇怪的习惯,他讲话时必定要看着我,不然就讲不下去。有一次,我们开展一次说话训练,他站在台前,眼睛始终盯着我,我看着他,他便说得很流畅,我一不看他,他便不知所措。连外班的小朋友都发现了这个小秘密。我很着急:虽然孩子表现出了对自己的依恋,是一个老师值得骄傲的。但这样下去,必然不利于他的成长,万一他以后的老师不看着他的眼睛听他讲话呢?我的一切努力不都白费了吗?这样不行!所以,在前不久的一次课上,我以非常强硬的态度要求他回答问题,并且没有看着他,只是要求他一定不能放弃,一定要说出来。虽然很难,虽然等待了很长时间,但他做到了。我长舒了一口气。也许这个孩子会难过,会不解,会从此改变对我的看法,但我相信,长大了,他一定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的。我们班的一些学生大概从来没见过我在课堂上对学生那样,还把那天的事写进了日记里,写得可传神呢!事后,我又想了想,觉得这样做并没有错。一个母亲,肯定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离开自己的庇护,去独立搏击风浪。

篇15:狼、母亲和孩子寓言故事

THE WOLF, THE MOTHER,AND HER CHILD

A hungry Wolf was prowling about in search of food.By and by,attracted by the cries of a Child,he came to a cottage.As he crouched beneath the window,he heard the Mother say to the Child,“Stop crying,do!or I’ll throw you to the Wolf.”Thinking she really meant what she said,he waited there a long time in the expectation of satisfying his hunger.In the evening he hea——cdthe Mother fondling her Child and saying,“If the naughty Wolf comes,he shan’t get my little one;Daddy will kill him.”The Wolf got up in much disgust and walked away:“As for the people in that house.”said he to himself,“you can’t believe a word they say.”

篇16:讲述一个农村孩子成功的故事

我发现自己真是土得掉渣,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有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不知道什么是walkman.。我的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我的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踏出校门,面临着背井离乡,去往人生的征途,能幸运的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生只有每月元左右的工资,我要租房、要交水电煤电话费,还要给家里寄点钱让妹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在奋斗了2年之后,我终于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与周围的白领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我的白领朋友们,我是一个高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还会和我坐在starbucks(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垂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那年我25岁,无数个夙兴夜寐想要出人头地,额上的抬头纹分无明显,脚下却半步也不敢停歇。如果不想在回家种地,子子孙孙无穷匮,得赶紧找份稳定工作。你呢?你不着急,魔兽世界和红色警戒?早玩腻了!你野心勃勃的筹划着“创业创业”。当时李彦宏、陈天桥、周云帆,牛人们还没有横空出世,百度、Google、完美时空更是遥远的名词,可青春所向披靡不可一世,你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工程不断------得空,爬上楼顶吹吹风,你眉飞色舞的转向我,以照顾自己人的口吻说,兄弟,一起发财如何?好啊,可惜,我不能。创业与你,是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棋,启动资金有三姑六眷帮忙筹集,就算铩羽而归,父母那三室一厅、温暖的灶台也永不落空。失败于我,意味着覆水难收一败涂地,每年夏天,为了节省三五百块钱的机器钱,爸妈要扛着腰肌劳损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烈日下收割5亩农田。我穿着借来的西服完成了第一次面试,带着借来的手表陪女孩子逛街。当你拿到了第一笔投资来函时,我冷静的穿越大半个申城,去做最后一份销售,没错,这活技术含量忒低,但在第一个月工资下发前,我租来的立锥之地与口粮全靠它维持。

不多久,你对创业意兴阑珊,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而我却踏入你的行业,竟傻傻的以为比以前超出一截,玩命一样的投入工作,坚信几年后也有个童话般的结尾,“和公主过上幸福的生活”。好景不长,很快我明白了。这幕幕喜剧未能令我发笑,我读得懂,每个数字后面都凝结着加班加点与忍气吞声;俯首帖耳被人盘剥,为了一平米一平米构筑起自己的小窝。白手起家的过程艰辛而漫长,整整3年,我没休过一次长假没吃过一回鸭脖子;听到‘华为25岁员工胡新宇过劳死“的新闻,也半点儿不觉得惊讶,以血汗、青春换银子的现象在这个社会太普遍了。唯一让人欣慰的是,我离理想中的目标一步步靠近。

突如其来地,你的喜讯从天而降,邀请大家周末去新居暖暖房。还没有真正踏进过一间120多平方的豪华房子里,可豁亮的红苹果家具、37寸液晶大彩电以及一些奢华装饰无可置疑的摆在眼前,你轻描淡写的说着,对我确像是天文。我只能鼓励自己,没关系,我拿时间换空间。

蜜月你在旅游着过,轻而易举地花掉了半年积蓄,回来说,意思不大,不像TVB电视里拍的那样美轮美奂;而我却还在幻想着,我的婚礼,在家乡的土路上、乡亲们的围攻中巡游,在低矮昏暗的老房子里拜天地,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空调与爱人相拥入眠。幸运的是,多年后黯淡的图景化作妻子博客里光芒四射的图画,她回味着: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我们都想给深爱的女孩以天堂,天堂的含义却迥然不同。你的老婆当上了全职太太,每天用电炉下载《青春》和《快乐女生》;我也想这么来着,可惜还没有,想象着,老婆不同意,你养我,谁养我爸妈,不忍心让你一个人养7个人。

当你的女孩敷着倩碧面膜舒服的翘着脚,我的女孩却在人海中顽强地拼杀。两个人赚钱的速度当然会快得多,可惜目前只能想想。到,我也攒了一点钱再加上父母的够付个首付,没学过经济学?但还是懂得原理的。没关系,生活生动地阐释了什么叫资产泡沫与流动性泛滥。这时所谓的专家出来发言了,房价会降百分之二十,要不再等等?我险些栖身于温吞的空方阵营,房子总是要买的,等我赚足了钱来买时,已经又涨了,所以一咬牙一跺脚,紧了紧自己:赶紧买,房价还会涨。买房的消息传到老家,姨妈和舅妈也都给垫了些,一年后师弟欣慰的说你的房子升值了。几天前,我看见了网络上一句留言,颇为感慨:”工作了5年还没有买房真活该,正是楼市低迷与萧条之时,等到今天,踏空的不仅是黄金楼市,更是整个人生。‘’

感谢家人已经自己,在不懂得如何理财时,却知道什么是消费和投资。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前瞻的眼光和投资观念。许多和我一样来自小地方,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兄弟们,太过于关注脚下的稻田,以至于错过一片璀璨的星空。我的理论是,赚钱是为了花,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买到喜爱的商品,让生活心旷神怡。而我的农民兄弟----这里特指的是出身农家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的兄弟,习惯于把人民币紧紧的捏在手中。存折数字的增长让他们痴迷。该买房时,他们在租房;该还贷时,他们宁可忍受7%的贷款利率,也要存上5年的定期。辛苦赚来的银子在等待中缩水贬值。他们往往在房价的巅峰处,无可奈何地接下最后一棒;也曾天真的许愿,赚够了钱回家买房。可等到那一天真的到来,老家的房价,二线、三线城市甚至乡镇的都已疯长。这便是我与你最大的差别,根深蒂固的分歧、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在于此。我曾经以为只有努力,薪水、公司名气一样,我们的人生便一样。事实上,差别不体现在显而易见的符号上,而是体现在世世代代的传承里,体现在血液里,体现在大脑中。几年的积累,家庭出身、生活方式、财物观念,造就了那么一个你,也造就了这样一个我,造就了你的疏狂佻达与我的保守持重。

当我在还清贷款时,你已经买了第二套房,上证指数6000点,当我好不容易试水成为股民,你清仓离场,转投金市;我提到以后每月寄1000元回去,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你笑嘻嘻的说,养老,我不啃老就不错了;当我思考着结婚、生子、抚养孩子的成本会在多大程度上折损生活品质时,四位老人已出钱出力帮你照顾独二代,黄金周去一趟九寨沟挺好的了,你不满足,你说德国太拘谨美国太随意法国是你向往的时尚之都------我的故事,应该是一代‘移民’的真实写照----迫不得已离乡背井,祖国幅员辽阔,我却像候鸟一样辗转迁徒,择木而栖。现代的生活体制,注定了大城市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生活便利。即便取得了一纸户口,跻身融入的过程依然是充满煎熬,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奋斗才获得土著们垂手可得的一切。曾经愤慨过、追寻过,如今,却学会了不再抱怨,在一个又一个的缝隙间心平气和。差距固然存在,但并不令人遗憾,正是差距和为弥补差距所付出的努力。加强了生命的张力,使其更有层次更加多元。

篇17: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1贫穷和富裕

人生有很多无奈,但最无奈的,可能就是贫富差距。

有人认为,贫穷和富裕是可以改变的状态,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而很多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出人投地。所以他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才能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才能过上好生活。

但想要改变贫富状态,只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吗?

事实很悲哀,尽管媒体会报道一些品行不良的富二代,或出生贫苦却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普遍情况是,富二代没有变得贫穷,而多数穷人的孩子依旧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大学教育可能改变了他所在的城市,但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的生活状态。他也许比父母那一代过得稍微好一点,但从横向比较上看,富人依旧是富人,穷人依旧是穷人。

有人说,那是因为原始财富积累不同,穷人想要赶上富人的程度需要时间。

好吧,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人是从同一条起跑线出发,一个人稳步地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而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逐年下降呢?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回头发现,别人的生活越过越富裕,而自己的生活越过越贫穷。同样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人,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又有人归之为宿命论,逢人就说自己的命不好。他觉得自己的智商并没有比别人低,但机会总是轮不到他的头上。所以别人能够升官发财,是因为别人的机会好。

事实就是如此吗?

0

2A君和B君的故事

A君和B君是来自四线小城镇的两个孩子。两家离得很近,生活条件都属于不好也不坏的那一种,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A君的父亲为人家开车运输货物,母亲不工作,在家里带孩子。B君的父母都在一个小工厂里劳作,工作时间很长。

A君

A君父亲每个月把工资收入交给他的母亲,母亲是个爱打扮的人,最大的乐趣是给家人做好丰盛的早饭,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然后出去和邻居街坊聊天。家里除了日常的开销,其他都存在银行,当然A母亲还喜欢购置黄金。

A母亲也是个对时尚商品很感兴趣的人,知道哪里有性价比高的衣服,常常带着A君出去逛街,也会细心地告诉孩子怎么比价怎么砍价。

A君也是个很有生活乐趣的人,常常喜欢和母亲一样在厨房里面倒腾出美味的早饭。同时她在常年累月的积累中对商品知识了如指掌,身上常穿着款式新颖的衣服,也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聊天对象。

B君

B君父母白天晚上都看不到影子,B君每天的早饭就是街对面的包子,她一年很少能够吃到母亲做的一顿饭。

B母亲是个性格非常要强的人,常和B父亲吵架,指责丈夫的种种不是。丈夫心思郁闷,工作更不思进取。家里的钱都藏在柜子里,很快就花得没有影子。B母亲说父亲都花掉了,B父亲说就这么点钱,能花到哪里去。

家里经济不好,B母亲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孩子了。她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业,仅要求孩子专心读书,不需要孩子洗碗扫地做家务,不需要孩子应付亲戚朋友,也不需要孩子了解家里的钱财事务。

B君从小在父母的相互指责种长大,也从中了解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自觉对开销降低要求。她很少和其他女生一起出去逛街,对女性商品一无所知,每天宅在家里看书,当然也对外面的新鲜事情不甚了解。所以虽然她成绩不错,但不擅交际,人缘一般。

若干年后,他们长大了

A君家存了点钱,在A母亲的建议下,在市中心购置了一套房子,全家都搬了过去,几年后房价涨了好几倍,家里条件越来越好。

A君从小和母亲关系特别亲密,长大后经母亲的介绍嫁给了一个家住市中心的青年,和父亲很像,每月生活费上交,两人的性格都非常温和,甚至都不会大声说话。亲戚家都住得很近,有事情都可以相互帮帮忙。

B君家和过去一样,依旧是那一套老房子,家里没有任何储蓄。

B君和母亲一样都是性格要强的人,但是从小和父母关系一般,甚至很疏远。她虽然考入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是毕业后不接受父母的建议,自己选择了一个其他城市的青年结婚,但婚后和父母一样常常陷入争吵。

(以上故事来自天涯论坛,为保护隐私,隐去真实姓名。)

0

3“贫穷观”猛于虎

在A君和B君的故事里,可以看到贫穷和富裕发展的两条不同的轨迹,而划出这条轨迹的,却是深植在父母心中的思维方式。发家致富各凭本事,但是贫穷却有着一些特定的迹象可循。

1、贫穷的消费观

有贫穷观的父母本身就是对商品经济不敏感的人,比如B君的母亲,常年很少去逛街,常常贪图便宜和方便,就近选择商品。

偶尔带孩子去逛一次大商场,儿时的A君和B君如果对父母说:“我想要买这个,我想要买那个。”

他们的父母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A君父母:好啊,妈妈研究一下你想要什么。哦,这个商品是哪里出产的?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玩法?...(和导购员寒暄一番)宝贝,妈妈觉得这个不太适合你,它有点复杂,等你再长大一点才可以玩。我们去隔壁再看看,找一个更好玩的好不好?

B君父母: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别买了,快走快走。(如果孩子哭闹,父母可能恼羞成怒,甚至对孩子大吼大叫。)

这件事情背后折射的影响是什么呢?

对于A君,知道了要对商品进行合理的研究和分析,逐渐了解商品的价值来自哪里,知道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钱不是不可以花,而是需要花在合理的地方。

对于B君,总是有种“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导致孩子的自卑感,令他的人生失去最基本的“底气”,甚至在很长时间里令他对高精尖或高大上的东西产生抗拒或者逃避心理。

2、贫穷的生活方式

没有钱的人,要么变成“守财奴”,要么就是穷大方。逻辑一:贵的东西不要买,没钱买不起。逻辑二:买廉价的商品就代表节省。所以他们只能拥有廉价的商品,不懂辨别商品的真正价值。而那些廉价的商品质量不高,导致他们的购买频率提高,又陷入一个“买廉价商品,短期损坏,继续买廉价商品”的死循环。

如果去B君的家里,总会发现某个角落堆满了琳琅满目的杂品,因为他们购买的东西非常容易损坏,而坏掉了又舍不得丢掉,总想着哪一天还能用,或者可以送给别人,可是常常别人也不要,只能堆在家里,越堆越多。

3、贫穷的待人处事

在B君的故事里,可以发现她的母亲属于女强人的类型,性格好强,事事包办,然后又对丈夫诸多指责,而A君的母亲虽然不工作在家里休息,却深得丈夫和孩子的信赖,懂得享受生活,也为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方式。

穷人的观念是“我不快乐是因为我没有钱,所以我要多挣钱”,他把时间都花在挣钱上,但不懂真正让生活更为轻松和快乐的,是人心。人心是柔软的东西,需要时间的滋养,把挣钱的时间分出来去滋养周边人的人心,不会减少多少钱财,其投资回报却更加直接和明显。

把时间花在家人的相处上,给家人做一顿早饭,带孩子出去玩耍,和亲戚朋友聊天,为别人准备一份礼物...宿命论者觉得自己的命不好,别人拥有很多机会。但机会其实是公平的,机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每一次交流,每一个感恩,都存在着机会。扪心自问,自己对此视而不见,则能责怪命运?

0

4贫穷对于孩子的影响

这种来自父母的思维方式,通过每日的交流和相处,传递给了下一代。这是学校教育无法触及的原始地带,却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知乎上有人举了个例子,可以看到贫穷观如果植入到孩子的脑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穿衣打扮,行事寒酸。

没有贫穷观的人,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行动磊落,因为他不在乎。而拥有贫穷的人,也许从小被人嘲笑太多次,总是非常在乎自己的外表,即使穿上西装领带,也总是有被人关注的不自在感,显得非常拘束。

2、拘束的狭隘心态

同学之间有好玩的东西,比如电脑,或者乐器,没有贫穷观的人,大大方方地借用,不觉得有什么,而有贫穷观的人,对此却畏畏缩缩,不敢谈起,因为他害怕借用了自己万一弄坏了,还不起。

3、自卑却又有强烈的自尊心

贫穷感深植心中的人非常敏感,和朋友出去吃饭,不愿意接受别人请客,怕别人觉得自己穷;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怕别人觉得自己穷;甚至去商场销售员一个无心的眼神,都能够刺激到心中那根穷的神经线和自尊心。

4、防备心重

有贫穷感的人通常也是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对人都非常防备,不敢提及自己的家庭以及任何过去,与别人的交流也不会太深入。无论对于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都保持着距离,不愿意别人探究自己。

这一切就像是得了一种如影随形的病,由父母的言行植入到孩子的心中,从此挥之不去。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越有钱的人,越是精打细算,会估量每一分开销的价值,并且把钱花在有投资回报的事情上。本文最开始提到的这位有钱的,大概就是受到这种思维影响,认为这种涨价没有提升她的投资回报率。

而没有钱的人,要么变成“守财奴”,要么就是穷大方。

他们常拥有这样的逻辑:

一、贵的东西不要买,没钱买不起。

二、买廉价的商品就代表节省。所以他们只能拥有廉价的商品,不懂辨别商品的真正价值。而那些廉价的商品质量不高,导致他们的购买频率提高,又陷入一个“买廉价商品,短期损坏,继续买廉价商品”的死循环。

如果去这些人的家里,总会发现某个角落堆满了琳琅满目的杂品,因为他们购买的东西非常容易损坏,而坏掉了又舍不得丢掉,总想着哪一天还能用,或者可以送给别人,可是常常别人也不要,只能堆在家里,越堆越多。

篇18: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三年前看到的那个画面, 让我警醒 :晚点学会走路的孩子, 一旦掌握了要领, 他的表现不比别的孩子逊色, 还可能超越其他孩子。基础教育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当时立即联想到一次失败的教学经历。

那时我刚送走一届毕业生。班上有一名男生, 他对知识的领悟稍稍滞后, 总是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科作业。我对他总是阴沉着脸, 他对我也敬而远之。我们考试学科老师都是高度负责的, 于是, 他便走马灯似的出入老师的办公室补作业、订正作业。老师们焦躁不安, 不是皱着眉头指导就是厉声训斥:你怎么还不会做?刚开始他还面红耳赤, 久而久之, 面无表情, 目光近乎呆滞, 写字时手会不由自主地微微发抖。我在他身上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可成绩未见提高。

自此以后我开始认真反思了。我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 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下届学生面前, 让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学生也不惧怕我, 能亲近我。我暗下决心:应该像公园草坪上的母亲那样, 用自己细腻的爱, 陪伴孩子慢慢进步与成长。

我现在带的六 (6) 班就是那时接手的。孩子们刚升入四年级, 吴周浔和熊雅馨两同学接受能力一般, 首次语文测试, 两人都不到均分。后来她们偶尔还会送给我一个倒数的名次。

吴周浔, 瘦小的个儿, 嫩白的脸蛋, 头顶上夹着两个粉红色的蝴蝶发卡, 喜欢穿绿色的上衣, 走路一蹦一跳的。她有点懒, 作业中的辨字组词, 不熟悉的字就空着, 不去查字典;阅读理解题, 不知如何作答时, 也空着, 不再思考。我轻声指出她的不足, 她冲我眨巴着两只大眼睛, 舌尖一吐, 微微一笑, 送上一对小酒窝。问她为什么不完成周记, 她眉头一皱, 说不知写什么。

熊雅馨是一个可爱的小胖妞, 说话时面部表情丰富, 并辅以各种手势。她喜欢看课外书, 有十万个问题等着我回答。她的学习也是一个字:懒。吴周浔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她全有。她不写周记的理由更充足——不会写。

让孩子慢慢来吧, 我有三年的时间呢。

懒是吗?不着急。第一次是交谈后补写, 第二次是批评后罚抄, 如有第三次, 加罚。每次都是亲切和蔼的, 我有的是耐心。对孩子而言, 语言教育有时不是万能的, 小小的惩戒很有必要。她俩都是聪明的孩子, 明白怎么做对自己有利, 知道老师不会给她任何侥幸的机会, 慢慢地自然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只要作业有进步, 我就会及时表扬, 因此, 她们上课更加专心, 还能积极思考, 主动发言。我又会微笑地送上一个大拇指, 课后作业的质量就更高了——她们终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我长嘘了一口气。

不会写周记是吧?分三个阶段总能解决吧。第一阶段:选取同学的周记给她们看——记叙的内容都是她们参与过的一些活动, 再责令抄写一遍。目的有二:其一是让她们领悟到周记就是记述一周中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其二是让她们学习怎样用自己积累的词句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第二阶段:只要她们写周记了, 不管什么内容, 无论长短, 无论能否突出中心, 都给予肯定, 激起她们的兴趣。第三阶段:教她们如何选材, 用上恰当的写作方法等等, 有亮点的篇目就让其在班上朗读, 同学的掌声能让她们逐步建立起自信。现在周记再也不是她们的负担了, 有时未到周末就有了习作的欲望, 晚上一气呵成, 第二天追着我修改。至此, 我放下了悬着的心。

两年半过去了, 两人的学习成绩曲线上升。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班上冲出两匹黑马:吴周浔语文95.5分, 全班第一;熊雅馨95分, 与另一同学并列第二。这个成绩我始料未及, 她俩也惊讶不已。同学们听完我的宣读目瞪口呆, 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目光充满了疑惑。当从我的眼神里得到肯定的答案后, 情不自禁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幸福爬上她们的笑脸。本次考试, 班上语文均分终于挤进年级前三名, 更可喜的是全班没有低于80分的, 优分率100%。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深知欲速则不达, 老师的急躁犹如厚重的乌云压在学生的头顶上, 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 他们处于紧张、焦虑、苦闷乃至麻木之中, 何谈学习的进步?何谈身心的健康?何谈全面的发展?对于某些孩子, 教学不能急于求成, 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老师要如同他们的母亲一样, 耐心地携着他们的小手稳步前行。我坚信, 只要老师不放弃, 学生不松懈, 在小学阶段, 所有孩子的学习都会有顿悟的那一天。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小说《孩子你慢慢来》中有一个很经典的语段:我, 坐在斜阳残照的台阶上, 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 慢慢来……

上一篇:浅谈英国水彩画的发展论文下一篇:讨价还价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