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观

2024-04-10

劳动价值观(共9篇)

篇1: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范畴与劳动范畴

价值和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必须准确把握价值和劳动,才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新的发展和新的贡献.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体现的是一种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价格的基础,是一个历史范畴;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人类劳动,是生产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且其结构随着生产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作 者:夏子贵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北碚,400715刊 名:重庆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COMMERCE年,卷(期):“”(1)分类号:A81 F014关键词: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 价值 劳动

篇2:劳动价值观

10项管 赵廷乐 39号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观 人的价值 标准 手段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呈现出价值取向功利性、价值主体本位性和价值评判多元化等新特点。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尤为重要。人的价值的实现与其劳动价值观密不可分。劳动是人的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前提墓础。人的价值的大小不是以金钱来衡量,而是以劳动作为人的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劳动是人的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由人们对劳动的目的、价值、意义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构成,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虽有就业岗位僧多粥少、竞争激烈、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还与他们的劳动价值观比较模糊有关。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群体与以往的大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但生活条件比以前的大学生普遍优越。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两代人的溺爱,其自我意识、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他们身上滋长。他们不仅劳动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及艰苦朴素的作风比较淡薄,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鄙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比吃比穿,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公物,浪费水电、粮食等。他们在劳动价值观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日益明显,物质需求日趋强烈,超过了对精神的需求,而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淡化了。那些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能很快产生“效益”的知识受重视,那些“实惠”的工作受欢迎。大学生的工作选择更看重的是待遇,而不是专业对口,就业口号由原来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成了今天的“到外企去”与“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价值观也被大多数

学生认同,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倾向曰益彰显。二是价值判断多元化。上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整齐划一的,当时的主体价值就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大学生认同的价值尺度就是社会贡献。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容易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腐蚀人们的头脑,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到大学校园,使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判断也呈多元化:一种是盲目夸大自我价值的“自我型”,认为人的劳动价值在于自我奋斗,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一种是“金钱型”,认为金钱就是力量,人的劳动价值在于钱的多少,钱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另一种是“创造型”,这些大学生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创造金钱的多少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形成价值判断的多重标准。三是大学生价值主体的个体本位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是多元的,个人、企业都成为利益主体,都有着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作为利益主体都可以为价值目标的实现自主地做出努力。这使得青年学生意识到,自我作为独立的价值单位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再加上大学生活自身的特点,更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价值观上,追求自我为中心和自我为本位。表现为过多的要求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但自己为社会尽义务的观念却比较淡薄。缺少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缺少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篇3:解析劳动力价值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的概念。“劳动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个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马克思) 他认为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成为了商品。作为商品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 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劳动力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定义是能否推导出剩余价值理论的关键。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过程是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是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从产品的角度来考察,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 劳动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生产资料进入劳动过程表现为原使用价值的消失和最终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创造。” (马克思) 简言之, 劳动能够使劳动对象的使用价值转变为新的使用价值, 同时使依附于原使用价值的价值在劳动过程中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中。举例来说, 将皮革制作成皮鞋, 此时, 劳动使皮革的使用价值消失了, 而新的使用价值 (皮鞋) 被创造, 同时, 皮革的价值被转移到了皮鞋的价值中, 根据商品价值的定义, 它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皮鞋的价值是皮革的价值加上将皮革制作成皮鞋新加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者的价值是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要计量生产一个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困难的, 马克思在这里做了一点变通, 而且这个论述是极为合理的。劳动力作为活的个体的能力存在着, 劳动力的生产要以这个活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 而活的个体要维持自己, 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而言, 马克思将劳动力价值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一部分是劳动力的补充者即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一部分是劳动力自身或者子女的教育培训费用。马克思解释劳动力价值中包括子女的生活资料是为了使劳动力这一商品能够永续供应, 而教育培训费用则是为了使劳动力能够胜任复杂的专业的劳动, 从而能够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使用价值。

劳动者, 作为无产者与生产资料脱离, 不得不出让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获得劳动力的交换价值, 从而能够满足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需要, 完成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正是由于这种雇佣关系的存在, 使得资本家能够拥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通过使用价值——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当新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时, 资本家获得了所谓的剩余价值。

二、劳动力价值的消失

回顾完劳动力商品的论述。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价值公式w=c+v+m, 在这个公式中, c表示生产资料的价值, v+m表示生产过程中新加入的人类劳动, 其中v是对劳动力价值的补偿, m是剩余价值, v则是产成商品的价值。这个公式很直观的解释了劳动过程,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价值的转移和运动过程, 在最终商品的价值中包含劳动对象的价值 (c) 。但是, 劳动力价值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式一度给笔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单看这个公式, 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了最终商品的价值中去。这是不对的, v+m是生产过程中新加入的劳动, 是新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表达的很清楚, v是对劳动力价值的补偿。如果说, 劳动力价值的确转入了最终商品的价值, 那么商品价值则等于, c+v是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价值, 是资本家预付的用于购买者两个要素来完成生产过程的资本, v+m是劳动创造的新的价值。这个公式是与w=c+v+m相矛盾的, 那么我们得出, 劳动力价值没有转入最终商品的价值。

考虑所有的价值运动:生产过程, 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生活消费过程, 基本生活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劳动力的价值中;教育培训过程, 教育培训费用 (价值) 转移到了劳动力价值中。可见, 除了劳动力价值外, 找不到另一种商品, 它的价值消失了, 也许该庆幸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还能够补偿价值的损耗。遗憾的是, 马克思在讨论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时, 也区别对待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在谈前者时, 将物化在其中的劳动时间累加到了最终商品价值上;在谈后者时, 仅仅是将其使用价值新创造的价值累加到了最终产品上, 而没有谈劳动力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中, 也再次强调, 劳动者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 必要的劳动是为了生产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消费品的价值, 剩余的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用新创造的价值来弥补原价值的损失这一论断, 并不能掩盖劳动力价值的的确确是由于使用价值的消耗而消失了。

三、劳动力价值定义解析

要解释这一现象的突破口只能是劳动力价值的定义。无论马克思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的定义了劳动力的价值, 的确是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的运动。

劳动力是一台“永动机”, 在生产过程中, 尽管发挥了使用价值, 但它的价值没有变。有一种相近的物品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现象, 机器, 机器在生产中持续不断的提供它的使用价值, 机器的价值会被缓慢的保存到最终产品价值中去。那么, 如果这台机器可以一直提供这种使用价值而没有磨损不会折旧呢?资本家购买机器时预付的货币与资本家某一天卖出机器获得的货币是等额的, 机器虽然提供使用价值, 但是它的价值没有改变, 依然保存在机器当中。劳动力, 在马克思的定义当中, 就是一台永动机, 它与普通的机器差别在于机器在每一次的生产中是有损耗的, 机器的使用价值有一天会完全消失, 如同一般的生产原料一样,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却一直在延续, 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永续的。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定义, 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且是使得这种商品在市场上持续不断供应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具体来说, 劳动力价值包含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一部分是劳动力的补充者即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一部分是劳动力自身或者子女的教育培训费用。如马克思所说, 第二部分正是货币不断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生命体出现, 在马克的定义中, 劳动力是作为一个家庭出现,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 获得了这个家庭的劳动, 家庭中的劳动者总能够提供相同的劳动, 父亲老了, 由子女接任, 一直循环。如何证明, 在生产过程中, 劳动力价值并没有减少呢?假定, 资本家A一次性购买永续的劳动力价值, 虽然不知道总价值是多少, 但是双方达成协议, 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即每天支付的费用, 这样劳动力价值相当于一个每天v的永续现金流。劳动力的所有权是资本家的, 某一天, 他出让劳动力给另一资本家B的时候, B要支付给A之后每天的永续现金流, 劳动力价值没有变化, 一段时间之后, 劳动力这台“机器”并没有出现磨损, 这两个永续现金流是相等的。既然劳动力价值没有发生改变, 那么劳动过程也不可能把劳动力价值转移到最终产品中。

综上所述, 劳动力价值为一个每月 (时间周期只是举例而言) 的永续现金流, 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并不发生运动和转移。

四、理论意义

首先, 文章通过分析劳动力价值的定义, 给出了劳动力价值的家庭属性和永续现金流属性。在基于传统政治经济学视角进行研究时, 对于这两点是不能推翻的, 否则理论的基石将会崩塌。

其次, 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劳动力更能够准确反映真实状况, 因为多数家庭的经济是一体的, 家庭分工是事实存在的, 一个工人的工资所得有可能需要满足一整个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而且教育培训也大多是父母支付费用, 但子女获得了这部分劳动力价值。在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时, 迭代模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最后, 要重视教育培训, 尤其是对于子女的教育培训, 因为劳动力价值是关于教育培训费用的一个不减单调函数, 劳动力价值越高, 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的补偿也越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篇4: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劳动力;价值;劳动时间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45-02

在今天不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中,有一种“去马克思的言论”有些专家公然说马克思的理论已经过时,现在我们需要西方那一套理论。更多的是在信奉马克思的内部也有这种质疑的声音,他们尝试各种方法来重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之所以人们对这个问题纠缠不清我想是由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的变化了,今天的社会和马克思那个年代相比完全不一样了。第二个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两个方面之间不能够划对等但是也不是不相关。时代的变迁对于我们怎样去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

一、劳动成为商品的历史前提

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念是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来的。这个观念里面已经包含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产品的意思,问题是仅仅在这个停留在这个理论,并不能揭示出交换关系的平等与实际结果不平等之间的矛盾之处。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是在这里,“当别人看到物的时候,他从物的背后看到了人”。

马克思在这方面努力之处是:一方面沿着那些给予过他指导方向的古典经济学家的思路就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产品价值,分析劳动关系在历史上是如何演进的。另一个方向是从别的角度进行挖掘,创造价值的工人为什么会一贫如洗,相反资本家是怎么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呢?对于第一个方面马克思通过仔细考察工人的劳动,由此论证了现有的劳动关系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就花费漫长的时间,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者消费价值的差异来揭示劳动与资本之间交换结果的不平等或者说是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影响很大,马克思也正是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完成的。他利用辩证思维方式,对价值加以抽象,使其具有不同于价格的概念,对劳动加以抽象,使其与具体劳动区别开来,并且将实际含义的劳动力概念与劳动时间的概念区别开来。然而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当中,马克思还没有清晰区分“劳动”,“劳动力”这两个概念,一直到他的《资本论》中才正式加以区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劳动创造价值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第二种是维持劳动力的价值以生活品费用来计算的。从劳动关系的历史来看,马克思这样写到:“所有权同劳动相分离表现为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这种交换的必然规律。”①这是我们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中的翻译。这里的“所有权”与德文相对应,英国“所有制”,“财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英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没有使用“所有权”这个概念而是使用的是“财产”这个概念②。“所有制”,“所有权”他们都是关系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发生关系来表现,概念本身没有不代表任何事物,然而财产概念却是一个实体概念,它的含义是很明确的。上面所写的“必然规律”也就是前提条件,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这一点。如果我们考虑到资本本身是积累的劳动产品,是对象化劳动的结果,对于这一前提条件我们应该加以关注。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马克思的关注点是对既有社会关系及其结果的分析,但是没有展开具体分析。

二、劳动力的价值化与货币化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时候,劳动力就有了可以进行交换的价值,当然就可以用交换的象征——货币来衡量了,这是劳动力被商品化的生产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要在交换价值,在货币的基础上,由联合起来的个人对他们的总生产实行控制,那是再错误和再可笑不过了。”③劳动经过交换成为一种商品,交换行为由直接交换发展到间接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完成的,货币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有着被愈加抽象的过程,即它所代表的价值与自身价值越来越分离。例如:本来具有同等价值的贝壳、金属货币、贵金属货币、只是具有象征性的、本身的价值与其代表的价值不成比例的纸币,甚至连纸币都不需要的数字信息,等等,这一分离一直延续到今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身作为劳动时间对象化的货币与其自身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不相同的。这一趋势与社会制度的发展是一致的,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日益抽象以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稳定为条件。例如:纸币依赖于国家而数字信息依赖于电脑系统。

所以说我们对马克思关于货币与对象化劳动的理解,也要将货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与货币所代表的劳动时间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将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手段与货币所代表的交换价值区别开来。

货币变成人们追逐的对象,是因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所以人们才不顾一切追逐财富。马克思在书中这样写到:“货币在这里不仅仅是致富欲望的对象,而且是这一对象本身。这种致富欲望的本质就是万恶的求金欲。致富欲望是这样的,就像一种特殊形式的欲望,因此,它不同于对不同于特殊形式财富的追求,货币不仅仅是对象,同时也是致富欲望的源泉。贪欲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的;致富欲望本身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产物。当然不是非历史的产物。”④

这里写到虽然贪欲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正是由于货币才给贪欲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劳动价值的货币化,给予了他人能够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机会,正是这样资本才能够得以形成和运作。从这一方面也可以说,人们追求财富也是一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关系到一定程度的展现。换句话说,如果劳动力没有成为商品,没有被货币化,那么占有别人的劳动只能是通过战争,使用武力、仰赖于封建特权,这种财富的占有也是有限的、看得见的;只有到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关系和劳动力的商品化,才赋予这种财富的占有和集中以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同样我们也得承认这也是时代的进步,就像上面所写的那样,社会关系没有發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占有别人的财富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话就是血流成河更不要谈什么占有你的剩余劳动了,你的生命也被“无偿”占有,就是奴隶。

nlc202309030905

三、劳动力与劳动时间:谁与价值相关

早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形成了劳动价值理论,已经蕴含了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产品价值的思路,对于马克思来说,仅仅看到这里是不行的,这里不能解决的是不能揭示在交换关系的原则平等与财富分配不平等或者说形式的平等与内容的不平等之间的矛盾之处。因为这种情况下对于工人来说,他们劳动工资就是一定劳动时间的报酬,工人用一定的工作时间来换取相应的报酬看似很合理,没有什么不平等。古典经济学家的眼光也就止步在这里他们看到了用劳动时间与劳动价值之间是对等的,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解释资本是如何创造利润的。既然他们之间是对等的,工人劳动换取工资那利润从哪里出来的?资本家也不会辛辛苦苦不为挣钱,所以说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劳动价值理论并没有给这一问题合理的解释。

馬克思是通过对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认识来解释劳动力付出的劳动时间与为了维持劳动力而消耗的劳动时间(生活费用)在量上的差,前者大于后者,这个差就是利润的空间,后者以工资形式获得了支付,前者支付工资后的剩余部分以立人的方式成为资本收益。当然,这个仅仅是一个理论推算,现实情况比这个要复杂的太多。从一定的“劳动—资本”交往的范围来说,这一基本的理论不可能被推翻,但是并不排除有特殊的、别的例外情况的出现。

马克思对问题第一个方面的认识是主要是受到古典经济学家的影响,对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可以归结为对第一个方面古典经济解释缺陷的认识,即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解释工资与利润的关系是不能自圆其说。

显然,仅仅强调价值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理论,并不能将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区别开来,马克思的贡献在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工资+剩余价值)与劳动力消费的价值(体现为工资)之间存在“价差”。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价差”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价值的概念又被解析为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53页。

[2]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1986 年版,第221—2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0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4页。

篇5:劳动的美学价值

劳动的美学价值

所有的美,都需要劳动创造;所有的`人生,都需要在劳动中生成.这便是劳动的美学价值.文章首先从劳动概念的辨析入手,着重通过四个方面论证劳动在美的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 者:王晋中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刊 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年,卷(期):“”(5)分类号:B183关键词: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 创造性劳动 美学

篇6:什么是劳动创造价值

马克思的最大贡献,不在于他那些扯淡的乌托邦的理论,而是他证明了劳动创造价值。

马克思说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虽然很难接受,但这个说法是对的。人类社会财富,完全就是由劳动创造的。

西方经济学并不否认劳动创造价值,但同时也认为资本能创造价值。他们的一个例子,就是利息,房租等资本收益,咋看之下很有道理,借钱还利息,借房子付房租,天经地义。马克思将利息和房租等资本收益,解释为剥削。这个说法很难令人接受,颠覆了人们对于常理的认识。不过,对整个社会来说,这是事实。社会财富没有增加,房租和利息,只是财富发生了转移。

将资本收益说成剥削,确实难听了一些。但的确是剥削。在脱离金本位的情况下,更为复杂。实际上统治阶级以一次次的超发货币,掠夺老百姓的财富,这是赤裸裸的剥削。但在负债表上表现为资本收益。非金本位的情况就不讨论了,那是马克思都没看到的情况。

但是对个体来说,财富转移到了自己口袋里,这是真真实实的增加了自己的财富。

其实,马克思经济学,还是世界上最合理的`基础经济学。只是我们受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太多,当今世界金融环境,以及信用货币的情况,又过于复杂。而且国内很多经济学家自己也是一知半解。连到底是个体,社会,和世界,这样的主题都没搞清楚,就瞎定义这个对,那个错。

而中国人又是那种以成败论英雄的民族。当一种理论失败了之后,中国人会否定这种理论所有正确的地方,而接受另一种理论。就好比倒掉一盆脏水和婴儿,换了另一盆脏水和婴儿。

我只是一个草民,并不宣传极端恐怖主义,这里只是作为一个引子。

对社会来说,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

对个体来说,劳动和资本,都能“创造财富”。只是劳动是你创造了价值。资本收益,是你合法或非法掠夺了别人创造的价值。

在这个模型中,对社会来说,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那么对个体来说,劳动创造价值,必须作为“创造价值”的主体存在,而不是“掠夺价值”作为主体。不然这个模型就会被颠覆。 如果人人都靠资本掠夺为生,或者资本掠夺占到了主体,那么这个社会的崩溃将成为必然。因为对社会来说,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

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自本届领导开始,政府的一系列政策, 都企图颠覆马克思的这一经典。比如炒几年房子,就能抵上一个人一生的劳动。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还有谁努力工作去创造价值呢?

于是你看到了一个民族的集体狂热,以获利为荣,却不问钱财出处。黑猫白猫灰猫,变成了黑色收入,白色收入,灰色收入,只要是收入,就是“人上人”。

颠覆自然规律的代价,就是人伦的丧失,必然导致礼崩乐坏的时代。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社会现象,人类历史上的耻辱。马加x和药家x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对马加x来说,他一生无论如何努力,都可能无法抵上未来药家x一年的收入。而对药家x来说,马加x的价值恐怕还不如一匹名贵的马。这就是颠覆经典的代价。

我们在创造货币的同时,却创造了万妓女,禽兽般的教师,魔鬼般的医生。我们的一代,正在失去应有的理想,创造力,爱情和底线。这是被历史所抛弃的一代。

人类最邪恶的发明有两个,一个是纸币,一个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时代,仍是金本位制)。这两种邪恶的思想,与中国文化中“人上人”的糟粕思想,巧妙的结合,发酵。毒害整整一代中国人。

我不希望中国金融战败,因为对于13亿劳动人民来说,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如果躲过这一劫,那么政府注定将会继续肆无忌惮的吹泡泡,得寸进尺的掠夺民众。

篇7:劳动创造价值奋斗成就人生

索特传动 吴建龙

人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一切。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著称的民族,凭借劳动这种精神,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历史,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劳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一个人是否活得有尊严并不在于其有如何显赫的地位,如何体面的工作。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活得坦荡自在,就是有尊严地生活。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最终都要靠劳动来实现。离开劳动,知识形不成力量,人才无法成长,创造就会失去方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因为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什么样的劳动才算是辛勤的劳动?如何正确对待工作和劳动的问题,是每个人如何选择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们国家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们国家的真正强盛和人民的全面富足,需要全体人民继续辛勤工作,继续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继续艰苦奋斗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党提倡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要把辛勤劳动当做美德去大力倡导,去发扬光大。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坚持辛勤劳动就能兴旺发达;而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则只能衰败、灭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只有明荣辱,正是非,与一切贪图安逸,轻视、鄙视劳动的观念和行为决裂,才能逐步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劳动使人聪颖,劳动使人进步,劳动使人类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们不仅从劳动中可以创造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可以得到很多情感上的满足。在劳动的环境中,我们得到了不可缺少的人类间的交流;从劳动的成果上,人们得到了更大的满足。试想想:当插秧后的土地变得青葱点点,当秋天的果实结满枝头,当流水线上的成品源源流出,当你的作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我们的心中会有多么的愉悦。有些人不明白一些富人的生活,他们的钱财足以使几辈子都花不完,为什么还每天工作呢? 于是便认为他们贪得无厌。但事实上,很多富人都明白钱财带不进棺材,他们需要的是那种劳动后受重视、受尊重、受赞许时的心情满足。现在的不少新贵们感到生活空虚,就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致。

其实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一个人一生中能做成几件事就非常了不得了。一般人能做成一件事就可以生活的很舒适了。贾平凹写出《废都》,靠着描写性文学而一举成名;宗庆厚做成了娃哈哈,因此成了中国知名人士;陈明先生和樊营先生专心研究成功学终于悟出《财富心经》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人生就像一张蜘蛛网,牵一发而全动,只要你选择了一件事,把它做好,你毕生都不用发愁,就可以高高在上享受无限的风光。巩莉因演《红高粱》而成了国际影星,赵薇因演《还珠格格》成了花季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

人一生下来就是为死亡而准备的,没有人能逃的了这世纪的轮回,当然更没有人会喜欢生会在逆境中,也没有人会喜欢被骗、被打、被冤枉,真因为有了这太多太多的无奈才会有了“奋斗”这个词,贫穷与富贵、无赖与善良、偏见与容忍、阴谋与正直、天灾与横财这些就是用来为“奋斗”铺路的,只有把自己的不公平遭遇、自己的贫穷、生活中对手、甚至自己的敌人看成是自己奋斗动力的人,他才能真正领略到“奋斗”的真正含义,由于人和人的欲望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造成了人生奋斗目标的高低不一,绝大部分人的奋斗目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低,那是因为绝大部分人不会因为绝少的机遇而去继续追寻,你不能把儿时的梦想当成是现在的目标,那是因为社会在前进,很多人通过多年自己的奋斗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沾沾自喜,可他不知道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因为时代的步伐不会停留在你儿时的梦想上,不过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人存在,总会有一部分人不顾一切的去追寻梦想。最后我想说:

即使你不相信,奇迹也在发生;

即使你不等待,明天照样黎明;

即使你不承认,机会依然存在;

即使你不参与,成功仍在继续;

没有你的今天,阳光依然灿烂;

有了你的明天,世界更加精彩;

篇8:关注劳动力价值的理性回归

从资本博弈到劳动力博弈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表明,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 会形成一个从“资本博弈”到“劳动力博弈”的阵痛期, 这一历史的必然目前正在我国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演。当初, 招商引资拉动了资本的高效配置, 如今, 劳动力的相互竞争正在引发劳动力市场的重新洗牌。“招商引资”的竞争最终创造出资本的超优惠待遇, 而“劳动力博弈”正在引发劳动力价值的理性回归。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成本充欲的国家, 但无可置疑, 又是一个高密度、低劳动力成本的制造业大国。由于岗位稀缺、劳动力资源旺盛, 造成用工成本过低、工人薪酬过低,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真正倾斜和分配到一线工人手中的“红利”却未见提高。

据了解, 雇用一个同样技术等级的信息技术从业人员, 在美国的月薪至少需要4000美元, 而在印度大致在200美元上下, 而在中国一般不会超过180美元。这样的劳动力价值, 对国人的自信心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简单的比对, 表面上看与就业有关, 实际上反映的却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劳动力成本和工人价值极不正常、不相匹配的现实。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 最吸引老外眼球的也许就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怎能不让老外垂涎欲滴?

当农民工的工资终于和大学生的起薪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时候, 或者说, 当大学生的最初工资下降到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的时候, 会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人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进而制约中国人力资源的升级和国家的发展后劲。从“劳动力博弈”再回归到“资本博弈”是一个轮回, 需要假以时日, 劳动劳动力价值的再升值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呼唤劳动力价值理性回归

一位外资服饰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曾在人才市场上跟笔者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用人理念:量材为用, 齐大非偶。选人才最重要的是看他的能力和潜力, 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素质, 有的时候农民工做的东西并不比大学生差。就企业而言, 首要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 企业最喜欢有实践经验的成熟人才。因为人才都有其强势智慧和弱势智慧, 关键在于怎么用。如果用得合适, 农民工有时甚至能发挥比大学生更大的作用, 而且用人成本更加低廉。就学历和技能而言, 技能对企业的作用更重要。企业需求量最大的就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拥有高学历的技能型人才永远是企业争抢的对象, 任何时候都会抢手”。

海之恋化妆品公司总经理李效亚认为, 几乎所有的老板都是唯能力论者, 谁的能力越强, 给公司带来的效益越多, 谁的薪酬就越高。在薪酬问题上, 员工听老板的, 老板听市场的。说到底工资是人力成本的价值体现, 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老板花100元购买一个单位劳动力肯定希望它创造更多的财富。目前的大学生一来数量多, 二来在初始阶段实际给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不高, 农民工虽然没多少文化, 但是可以通过体力劳动来创造财富, 既然一部分大学生创造金币的能力小于农民工, 那么工资比农民工低就没什么奇怪的。一份工作如果可以做的人有很多, 那么其竞争力就在于谁的工资低, 谁更能够无怨无悔地付出。

杰稀通培训经理、海归博士栾杰稀则从企业成本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栾博士看来, 没有一家企业喜欢只会黑板上开机器、图纸上造产品的学生。曾经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捧上金饭碗的天之骄子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大学毕业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职业认知, 别说换专业了, 就是专业对口的岗位也不能很快上手, 对于企业工作目标往往起不到足够的贡献价值, 还需要企业花费很多时间进行上岗培训才能步入正常工作, 而且, 通常职场新人都需要一个和社会磨合的过程, 企业不可能不把这部分成本算上去, 所以, 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往届生而不是应届毕业生。而有熟练技能的农民工则不同, 企业不用再投入培养费用和时间成本, 直接可以创造财富,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学生起薪点暂时低于熟练技工的原因。

WCY猎头公司咨询顾问、著名人力资源专家鸿桀先生认为, 学历不等于能力, 大学毕业不等于就是人才、是精英。高教大众化后, 大学生多了, 形成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 势必会对起薪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据他观察, 尽管“大众化”以后大学生的量得到迅速扩张, 但适用人才的紧缺状况并未得到改变, 就业难和求才难的状况依旧并存。许多行业、许多岗位渴求人才, 甚至高薪求才而求之不得, 因此, 大学生还是应该从中寻找一些启示。

推进大学生素质就业

大学生“回炉”上技校是前几年媒体竞相报道的新闻, 如今这支队伍的规模正在日渐壮大。笔者曾经跟踪过本地一名大学生技工——一所综合性大学机电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毕业后去了一家大型民营企业, 上班没几天就被老板炒了鱿鱼, 原因是动手能力太差。小伙子一气之下“回炉”上了技校, 很快成为当地媒体的焦点。一年后, 小伙子技校毕业,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去了一家外资企业, 从车间工人做起, 一步一个脚印, 如今已经成为公司技术部的副总, 月薪达到五位数。

在美国、韩国、日本等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国家, 技术工人的学历高得令人咋舌。在日本, 从事生产制造的一线熟练工人中, 拥有硕士学历者达到40%, 韩国也达到了30%, 这些国家的人才现状告诉我们,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当工人已经不再新鲜。

在大学教授陈林忠看来, 青年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在高等教育普及度高的国家, 也不是大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近年来, 我国将大学生就业放在促进就业的首要位置, 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扶持措施, 这无疑会对今后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高端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兴起, 会有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被创造出来。“十二五”期间, 政府将更加重视调整收入分配, 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有望建立, 这对于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就业人群都将是好消息。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静提出, 大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 根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 适应就业格局和用人机制的变化, 同时苦练内功,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高校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战场”, 应着力完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增强大学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政府的主要责任则是创造一个有力环境, 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因素有机衔接, 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机制。比如建立和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 或者建立高校、大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确保大学生职前培训规范、有序、可持续!

篇9:浅析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的关系

价值论是指经济学家对商品价值的形成的观点。价值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价值论,经济学其他的理论就很难说明经济现象。

价值论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对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形成不同的价值观。马克思认为:“什么东西你们认为是公道和公平的,这与问题毫无关系。问题在于在一定的生产制度写什么东西是必要和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论必然会因为经济制度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观点。

资本主义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密切联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逼迫被雇用阶级为其创造剩余价值。资本阶级为了证明其占有剩余价值的合理性,把剩余价值说成是企业利润,并由资本本身带来。于是在资本主义主导的意识形态下,效用价值论自然被提出。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由商品满足消费者能力决定,而不是由劳动创造,进而否定劳动价值论。因为劳动价值论从商品交换入手,通过描述物物交换的关系揭示了其背后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即否定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从而动摇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

与之相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段价值论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价值的认识上的。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必须要以人为本进行社会建设,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因此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形态下,劳动价值论成为人民进行按劳分配的依据。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区分出必要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现实中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不断开放的,因此在思想领域,我国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惧怕任何批评和挑战,也随时准备吸纳新的科学思想以充实发展自己。一些西方经济学虽然其立场不同,但其对于商品的某些论断是正确的。

二、关于财富的源泉

劳动价值论是从亚当·斯密提出到大卫·李嘉图发展再到卡尔·马克思所继承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人类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来源,但其并不否认商品使用价值的来源不仅包括人类结晶了的活劳动还包括自然界,例如,马克思提出“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做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

效用价值论首先由萨伊等人提出,效用价值论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商品价值由该商品效用决定的,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效用论着重点在于人的主观感受,但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可能离开事物使用价值凭空做出结论,效用论和劳动价值论一致认为商品价值建立在商品使用价值基础上,在这一点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有其相似处。

可以看出,在对财富源泉的问题上,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都认为财富其源泉是自然界和人类劳动,虽然效用价值论没有直接阐述,但是它认为只要对人有效用的对象即便可称为财富,对人有效用的对象无非是自然界天生就有的和人类后天创造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具有相似点,承认财富源泉即承认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基础作用。劳动价值论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基础,而效用价值论也肯定使用价值的基础,因为商品对消费者的效用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可以去使用它从中得到效用。因此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三、关于价值货币表现的认识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值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这一点上,劳动价值并未否认价格浮动的现象。马克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也说过,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它是由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的”。又如马克思在批判韦斯顿的《工资、价格和利润》中写道:“需求的提高在某些场合完全不改变商品的市场价格,在另一些场合也只会使市场价格暂时提高,接着就会使供给的增加。这种供给的增加又必然是价格重新降到原先的水平,在某些场合还会使它低于原先的水平。”在这里,马克思明确阐述需求和供给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商品的价值有着精辟的概述,它一方面坚持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其它论述中阐述了需求和供给也会决定价值。这看上去似乎矛盾,为什么价值既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又由需求与供给决定呢?其实在说明前者时有一个隐含的条件在内,即只有在供给和需求相等的基础上,生产的商品才能全部实现其价值。如果需求和供给不等,例如需求小于供给,该商品被社会承认的价值就会少于该物品内实际凝结的劳动量,其单个商品的价值就会少于该商品的实际凝结的劳动量;反之亦然。因此,这与西方经济学价格决定理论有着相似之处.效用价值认为价值表现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不论是商品是消费品,还是资本品,它的使用价值表现为物的有用性,即满足需要和欲望的能力。物品的使用价值既反映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程度,也是需求者愿意提供的价格的重要依据。物品的使用价值相对于消费者越大,需求者愿意提供的价格越高;反之,需求者愿意提供的价格越低。由于物品的使用价值相对于消费者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从而需求者愿意提供的价格随物品量的增加而减少。价格与物品需求量的反向关系即需求基本规律。物品的需求价格不同于成本价格,它不由价值所决定,而受使用价值的影响。物品的使用价值同价值的矛盾,在需求与供给关系上表现为需求价格同成本价格的矛盾。物品的需求价格受使用价值及其边际递减性质的影响,不是对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价值规律的否定。

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于价值表现都有自己的论述,劳动价值论对价格的观点更着重生产商品的过程来推断其价格。而效用价值论更偏重于从商品的销售环节推断价格,虽然都是对商品价格的看法,但是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而已,都是对市场经济价格现象的正确理解。

四、关于价格形成的认识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最终商品的价值有三部分组成:原有固定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即通常所指C+V+M。在商品的形成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价值转移过程,而是很复杂的价值先消化再生产的过程,在复杂的转变过程,必须要依靠一些生产要素做为生产条件,例如进行农业生产必须要拥有土地以及买种子化肥的资金做为生产条件,进行工业生产就必须拥有购买厂房的资金以及建厂房的土地、资金、技术、土地作为进行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形成的过程中像催化剂一样使得人类劳动物化到新的商品中去,为活劳动转化为价值并创造剩余价值创造客观的条件。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里,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利息、地租都是从剩余价值里占有的,是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以商品对消费者的效用为基础,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但商品的边际效用也会随着商品的消费数量逐渐增多出现递减。当消费者在消费他最后一单位商品,此时他愿付出的价格就是商品的价格。序数效用论与基数效用论就是体现边际效用的工具,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之间关于商品价格形成对比,效用价值论更偏重把价格有决定权给需求方,而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与此种观点相悖的现象,例如对于一些垄断行业如石油行业,油价更多受供给方供给量的影响,而消费方在定价能力很弱因此用效用价值论中的价格形成理论很难解释此现象。

虽然从表面看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有着其对立的一面,但是在商品的价格决定问题上,二者又具有联系。劳动价值论是从供给上面研究以及具体分析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它其实是给商品的价格规定了一个下限即商品的成本。如果商品的价格低于这个下限,生产商就得亏本,除非该生产商想转行,否则他不会看着商品的价格低于这个下限。因此它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成本决定了价格,成本低或高,价格就会跌或涨。效用价值论是从需求上面研究以及具体分析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商品消费者只有当消费者认为商品的效用大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才会从钱包拿出钱来购买,因此消费者的自身效用是商品价格的上限,如果商品价格大于消费者所认为的效用,消费就不会购买;而生产商就不能完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换,从而价值实现不了,生产商一样会倒闭。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商品的效用会决定商品的价格。因此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其实并不矛盾。它们对于商品的价格形成的有着统一的地方,这样的认识为当今我国市场经济的种种现象提供解释。

五、对分析两种价值论的启示

1、劳动价值主要研究对象是商品现象背后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其研究目的是为了解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规律。可以说劳动价值论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而效用价值论主要通过商品作为研究对象,解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通过数学方法使得经济学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我们认识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提供较科学的工具,笔者认为,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则下,同时要吸取西方效用价值中有利于发展我国生产力的成份更好的繁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服务。

2、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再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须总量时花费在单个标准质量商品上的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时间在内的劳动时间。”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不过是这些东西的社会职能而与他们的自然属性毫无共同的地方,这些所谓的社会职能就是社会劳动,因此,我们可以说商品的价值概念的发明是为了更好的社会分工。而交换价值由商品的共有的东西来衡量,这个共有的东西就是内化的劳动量。但与之相适应的效用价值论,则认为这个共有的东西是消费者的个人效用。无论是劳动价值论还是效用价值论,它们都曾认价值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分工,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①CHARTER SCHOOLS PROGRAM [EB/OL].http://www.ed.gov/programs/charter/funding.html. 2008-07-05;

②Gregg Vanourek.State of the Charter Movement 2005(Trend, Issues, & Indicators)[R/OL].http://www.publiccharters.org/content/publication/detail/543/. 2008-07-09;

上一篇:小学生迎元旦的活动方案下一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加压推进会议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