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2024-05-03

用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通用12篇)

篇1:用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内容,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在后面的练习中(求部分数),学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为求部分数是今天这节课第一次接触,图中并没有出现一些动态的画面,所以学生很难入手,在这里用了很多的时间讲解,但是最后反馈的情况还是不理想。我觉得在新课的教学时,课件的播放往往不能让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此时能够在黑板上画一些简易图(如圆圈图),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有一个参考的模型,碰到类似的题目学生会去对比,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依托,这样对于题目的理解会更好。

篇2:用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经过各位领导以及同事推心置腹的评课,我豁然开朗。发现:1、学生不会观察信息

2、学生识图时间短,思考时间也短

3、对于减法、加法算理不清楚,有些断章取义,思考不灵活

基于以上问题,我深刻反思,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数学教学水平处于幼儿园水平,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入,经验不足。

以后该怎么做呢?

1、应结合图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识图,读文字,只有理解了图才能提问题。【最好让学生点着读,养成良好的读书、搜集信息的好习惯】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通过直观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减法和加法。

3、可以通过同桌互说,自己说,多种方式多说多练

4、理解算理要让学生就题论题,(1)、不能抓字眼【如:看到剩就用减法,看到和、一共就用加法】。(2)、也不能死板的说: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用加法。

最好,就题论题,比如:从总数里去掉黄花的数量就知道了红花的数量,用减法:黄花的数量和红花的数量合起来求总数,用加法。

我想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彻底理解了,不管遇到什么题目也不怕了。

4、“还剩多少人没来?”当学生回答之后,我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问法。“还可以怎么问?”学生可能回答:“还有几人没来?还差几人没来?“再让学生选取最合适的问法。“还有几人没来?”这样就避免了看到剩就用减法,断章取义的弊端。再通过直观的图画或实物,让学生知道求还剩多少?不一定都用减法,有时加法也可以解决问题。

5、多听师傅的课,借助电脑多看教学视频,教材分析等,提高对教材的掌握能力。

篇3:用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1. 学生被动厌学。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既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标准,又没有达到中职学校的招生录取条件。他们的学习基础差,教学内容很难听懂,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由于厌学,导致其成绩更差,最后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结果产生“基础差→厌学→成绩更差→更厌学”的恶性循环。

由于受社会、家庭和网络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动机复杂。不少中职学生不仅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就连来中职学校读书也是为完成父母的意愿。加之个人理想、人生理想的差异,其学习动机完全是被动的、低层次的。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普遍不喜欢学数学,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老师上课就是为了让我做数学题”的大有人在,很少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与专业课结合学习也很少,这几乎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无法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2. 教学方法陈旧。

中职学生虽然不面临普通高考,但其数学课程仍然在统一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标准的驱动下进行教学,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上。任课老师的教学不依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去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是采用一些硬性方式去强迫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是传统讲授法,只专注于知识传授,忽视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环节,严重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本质联系。以模仿、记忆、做题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训练成为空谈,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而且扼杀了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教学理念落后。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大多任务繁重,有的既担任数学课程的教学、高职高考的补习,又担任班主任等其它工作。因此,数学教师很少有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修的时间,自身不能与时俱进,更缺乏对数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在教学观念上,不少教师认为“数学就是要学会做题”,教学就围绕“例题→练习→例题→练习”,不断循环。因此,学生对于数学就产生了这样的观念:学好数学就是要多背例题、多做练习、会做题;部分教师也认为:“只要记住数学公式,会用数学公式解题就行了,不需要弄清公式的推理过程。”等等。数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学生数学学习与专业课程相脱离,教学效果的欠佳致使其不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

二、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的反思

1. 做好衔接性教育。

进入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准备不足,这些学生入校后,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很不适应,直接影响了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因此,在学生刚入校时,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做一次全方位的“补课”,这主要是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使其提高学习兴趣和基本能力,以更快更好地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顺利达到中职学校教学目标的要求。例如,在开学之初,将实数、代数式的概念及运算, 方程及方程组, 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内容作为衔接性教育的重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来达到初中与中职的教学内容相衔接的目的。

2. 区别化教育。

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上采取区别化分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从低到高来编制数学大纲、教学内容上实行层次组合、教学进度与课时计划允许弹性来建立区别化教学大纲;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使他们在知识方面分别达到识记、理解、掌握的层次,在能力方面分别达到模仿、学会、综合运用的层次来设计区别化教学目标;通过量力而行,实行提问、练习、作业层次化等区别化教学组织策略,使学生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3. 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要以学生参与为中心,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注重实践的过程与经验。例如,与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构建立体几何模型,领会、理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学习三视图、直观图的画法时,可借用某些汽车零件或汽车模型要求学生画三视图。应该说,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发展和充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较好的教育模式。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实施实践性教学,可以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由此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和实践,从直观现象到发现、思考、猜测、归纳,从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理解数学,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

已知动点P在直线上运动,H是轴上的一个定点,试求内心E的轨迹。

设计思路:利用教学软件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轴上取一点H,作轴的平行线,在直线上取一点P,连接O、P、H成三角形,并且作出该三角形的内心E。

设计动画:让P点在直线上运动,跟踪E点的轨迹。

操作实践: (1) 在直线上拖动点P,观察轨迹变化; (2) 在轴上拖动点H,观察轨迹变化。

在这个实践性教学中,学生通过上机实践,首先发现E点的轨迹是抛物线的一段,在第二步操作实践后发现轨迹还可能是线段。观察的结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为他们主动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图像形成原因、检验数学实验结果带来了可能。此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轨迹的变式,比如求三角形的重心轨迹、外心轨迹,让P点在其它曲线上运动,求解相应的轨迹,等等。让学生选择一种变式,继续做数学实验,观察图形的变化,并用数学知识进行逻辑论证,培养其探究、开拓、创新的意识。

4. 层次化评价。

任课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给予学生多次获得评价的机会,例如课堂提问、板演、练习、小组讨论等。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看两次考试的结果。如果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那么,在其成绩的评定方面可以考虑给“及格”,用来肯定他所付出的努力,并鼓励他继续努力,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学生成绩的评定方面,任课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师生共评”三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和实践能力。比如,某专业班进行了模块式教学的试点,学完一个模块后,评定一个成绩,然后在其期末给定一个综合成绩。比如在《立体几何》模块的教学评价中,必须打破“一张试卷定结果”的做法,可以将学生分成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根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空间几何体,用卡纸构建两个空间几何体模型,分析它们的几何特征,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并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然后,再采用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的形式给予学生一个综合考评分数。

三、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中职学校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中级专门人才。因此,数学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应强调“能力本位”,淡化学科体系,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要满足学生就业要求。

1. 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突出职教特色。

对中职学生而言,上学是为就业做准备。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首先要考虑专业的需要,了解其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熟悉它们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要求,主动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让原本零碎夹杂在专业课中学的数学知识,归顺整合到数学教学的体系中,形成合理的知识链,构建出专业模块,“以生为本”地使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突出职教特色。

2. 把握“基础+模块”的高弹性课程。

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数学平台和专业数学平台。基础数学平台教学内容包括预备知识、集合与函数、指数与对数、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初步、立体几何初步、微分学初步、积分学初步等内容,目的在于满足工科专业和现代服务业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共同的基本需求;专业数学平台主要满足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各大类职业岗位群对高素质劳动者的特殊需求。模块分为工科专业模块和现代服务业模块。工科专业模块包括平面矢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及正弦型函数、坐标轴的变换及极坐标、复数、逻辑初步与进位制、数学应用案例等;现代服务业专业模块包括导数及其简单应用、排列组合、线性规划等。各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的需求,选择专业模块的内容进行组合,构成本专业的数学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弹性互动、多层次的教学,满足专业岗位群的需求。

3. 整合教学内容,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任课教师可以适度拆分传统的“三角”内容,以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例如,介绍“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各个专业人才素质共性基本需求,列在共用基础平台内;把“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半角公式”及“正弦型曲线”放到工科专业模块,特别是对于机械类专业,增加“利用三角函数进行工件”的有关计算,满足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在解析几何方面,“掌握直线和圆的方程”、“建立方程和曲线的关系”、会利用“坐标法”解决简单问题,是各个专业人才素质共性基本需求,列在共用基础平台内;而“坐标轴的平移和旋转”、“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作为技术工人所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放到工科专业模块,满足数控加工的实际需求。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更好地为就业服务。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教育观念上如何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上如何以知识传授为主线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如何体现中职数学教育的特点,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摆脱纯粹理论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如何将数学与就业更好地整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值得思考探索的中心议题,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摘要:本文针对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被动厌学,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以及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关于衔接性教育、区别化教育、实践性教学、层次化评价等四个方面的反思、构想与探索, 同时呼唤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在需要改革, 诸如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把握“基础+模块”的高弹性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以此体现中职数学教育及教学的特点, 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摆脱纯粹理论教学,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教学现状,反思与改革,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数学 (第一册、第二册)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2]丘维声主编.数学 (基础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5]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职教论坛, 2005, (12) .

[6]孔祥富.中职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解析与思考.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11) .

[7]周勇, 李绍荣.论数学教师与数学感觉.数学教学通讯, 2008, (2) .

[8]汤娟.关于职业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几点思考.职业教育研究, 2006.7.

篇4:用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学发展 初中数学 教学质量

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课堂授课,完整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授课,课后的辅导以及反思。初中数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难度上都远远高于其它学科,所以,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精心备课和做好课堂设计的同时,及时的进行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分析,总结优点,继续发扬,发现缺点,及时修正,这样才能让数学反思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助推器。

一、转变教学思维,反思教学模式和策略

初中数学由于学科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练习的作用。在目前的教学中,老师仍然具有极强的功利性,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这些目标都导致教师过度的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无形中就定格为讲—练—评的循环,其实又回到了题海战术。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知识目标的发展和解题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解题,学会学习,也就是掌握学习的方法。面对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往那些不适宜的教学观念必须改变,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老师把学生的工作也做了,对于一些知识来说,完全是可以经过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可以掌握和推导出来的,但是教师往往都会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些教学思维。 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刀切,对学生不能做到分层,这是非常不好的。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一定要认真研究学情,做到分层教学。例如在讲授《代数式》的时候,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能掌握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那么在设计的时候,突出他们对代数式、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整式的概念的掌握,:像6.5m,n-2,s,,abc,2ab+2ac+2bc等式子都是代数式;而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则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比如能说出下列多项式中各项的系数和各多项式的次数:x-y, -a2b3 + 2a2b;能写出一个次数为3项数为2的多项式等。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正确的理解代数式的意义,能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代数式。

二、反思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的组合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小学阶段根本都没有学习过系统的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初中生对数学课会感觉到较大难度。当然从现有的学科设置来看,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学习强度上,初中数学学科都明显高于其它的学科,一时间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适应,搞不好会摧毁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有的就忽略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的可能不太了解小学教材,导致衔接上出现了问题,这里的衔接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存在,忽视了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相关性。面对初中学生遇到的学习困境,教师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情,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小学内容的衔接问题。做好初中数学课堂的学习过渡,不仅仅需要从知识上给与关注,也需要从学生的心理上给予剖析,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引导,提升学生的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反思教学方法,让学生具备解题思维

初中数学无论是在学习内容、学习难度还是学习强度上都远远高于其它学科,所以在采取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了,所以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的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既定的破解之术,做到学会学习。学习方法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了解学情,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和启发。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虽然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是一些共性的东西还是依然存在的,比如: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做好笔记,及时反馈;做好反思,不懂就问;搞好预习,多加练习;拓展视野,涉猎课外习题;善于总结,巧用规律等。学习数学要记得东西很多,尤其是数学定理、公理、公式等,而且知识还很散,通常解一道题需要各个公式的配合,如果单纯的记忆每个知识点,不但增加记忆量,而且容易忘记,此时必须学会归类总结,把经常搭配使用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记忆,这样会大大的减少我们的记忆量,同时提高我们做题效率。另外,要努力学习,解答中做到细心细致。建立纠错本,对于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要总结经验教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考试的时候出现同类题目再出错的几率就降低好多。例如在解答这类问题的时候:“明明到邮局买0.8元与2元的邮票共13枚,共花去20元钱,问:明明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枚?”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既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也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总之,在分析多种解法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各种解题方法,做一题得数题,既拓宽了解题思路,又加强了解题能力的训练。

针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来说,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反思的过程就是优化课堂设计的再造过程,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反思中,需要反思的內容也较多,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情、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等,在时间上应该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无论反思什么都要紧紧围绕着教学活动,对于反思的成果要利用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用数学》教学反思

正确理解题意是能否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意。今天在教学第一道例题时,我用课件展示:“金色的秋天来到了,小朋友们到郊外去游玩,4个小朋友正一起追赶着一只美丽的蝴蝶,还有2个小朋友在干嘛呢?原来她们正在观察草地上的昆虫呢?那么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随即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小朋友从动画中很快理解了题意,正确列出了算式,同时也明确了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

二、要让学生明确要求的问题

明确所要求的问题是能否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例题时,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还注重让学生去找到问号,知道要求什么。因为在图画式解决问题中,问题的答案都是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如书上的“向日葵”图,它不但清楚地展示了两个条件――原来有7个向日葵,已经摘下了3个,图上还有问题的答案(有4个还没有摘下)。学生因为有“一图两式”的基础,答案往往有二种:7-3=47-4=3,所以,让学生明确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了问题后,让学生再把条件和问题结合图画说一说,如:原来有7个向日葵,摘下了3个,还剩几个。这样做的话,学生就会少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6:用数学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化枯燥为生动,在图文声并茂中,呈现公园情景图,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从图中众多的信息中提出了数学问题,解决了问题。逐步感知了解决一个问题应具备的条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和广泛的活动经验。第一个图我引导学生借助情景图,用边观察边提问边补充的方式,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列式、理解算式的意义以及算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二个图采用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图中众多的信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应具备的条件,初步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第三个图采用教师适当引导,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篇7:一年级《用数学》教学反思

1、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物主题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以帮小动物解决问题贯穿整节课。这样使孩子们觉得自己很能干,能帮助这么多动物解决问题,因而他们显得信心十足。

2、注重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后,重点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计算,又是怎样算出如9-3=6的。以此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自己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问题反思

1、课件单一,缺乏动感。我选择的都是单一的图片,本来森林中的动物是鲜活的,如小鹿跳舞、鸟叫声等。因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小动物的活泼可爱。

2、对重点知识挖掘不深。上课一开始,虽然突出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但在后来学生说图意时,却没有突出这两点。

3、教育机智不够灵活。最后小结时,有位同学说学会了1、2、3、4、5、6的加减法,我当时强调了是与8、9有关的加减法。其实学生这样说也可以,的确与1、2、3、4、5、6有关,虽然我没有说他说错了,但当时的这种处理方式有欠妥当。

三、教学重建

1、本节课中书上有一幅小猴子图,学生回答时只说了左边、右边,当时我没想到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小猴子,它们有的中吊在树上,有的蹲在树下……如果我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观察,也许学生的思维就会因此而得到发散。

2、学完小鹿图和蘑菇图后,如果再设计一个与孩子们现实生活贴近的情境,那样会使他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生发出对数学的兴趣。

篇8:用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有幸参加校内的赛课比赛, 授课内容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

【案例片段】

……

师:时间到。把书合上, 说一说刚才你们看书时知道了什么?

生:要用所给的数字1、2、3组成两位数。

师:两位数的意思是什么?

生:个位和十位都要有数。

师:你们都组成了几个两位数?

统计组数的人数。看过书后一个也没有组出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不会自学或是根本没有看懂题目意思) ;组出一个的学生人数, 组出两个的学生人数, 组出三个的学生人数, 组出四个的学生人数, 组出五个的学生人数, 组出六个的学生人数。

师:让我们看看同学们都组成了怎样的两位数。

生1板演:12, 23, 31

师:还有没有别的组法?

生2 板演:12, 21, 23, 32, 31, 13

师:这个学生写了6种, 他是怎么做的?

生:交换两个数的位置。

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使得组成的两位数有序且不重不漏?

生3板演:12, 13, 21, 23, 31, 32

师: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用数字卡片在个位与十位上分别摆数。边摆边介绍。在十位上分别固定1, 2, 3, 然后在个数上搭配另外两个数字。这样便可以做到不重不漏。这样组成了6 个两位数。

【设计意图:完全放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 在操作活动中成功, 在交流中找到方法, 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师:通过刚才学生的讲解, 我们发现从3 个数中选出2 个数组成两位数, 先要固定十位上的数字, 然后再搭配个位上的数字, 这样有序的排列就可以做到不重不漏。

放一段学生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动画片的音乐奖励给刚才想出方法并讲解很棒的学生。

【设计意图:放一段音乐调节一下紧张的学习氛围,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也会疲劳, 1 分钟的舒缓音乐, 用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师: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 你们最喜欢谁?

生:喜羊羊 (师追问为什么?)

生:它机智勇敢。 (师问你们愿不愿像它一样机智勇敢?) (生:愿意)

师:羊村里盖起了一排排的房子, 喜羊羊遇到了困难。 (师边说边出课件) 请学生读一读喜羊羊让我们帮助它什么?

1.我想给这些房子写上号码, 但要求是由5、7、8 其中两个数字组成的所有两位数。你们能帮助我吗? (生写出:57, 58, 75, 78, 85, 87。多数学生掌握方法并做对。)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巩固刚刚学习组成两位数的方法, 学会用有序全面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师:美羊羊也爱动脑筋, 它发现刚才用1、2、3 组成6 个两位数, 用5、7、8 也组成6 个两位数, 是不是数学王国里0 到9 这十个数字随便拿出3 个数字都能组成6 个两位数呢?

出示课件。

2.用4、6、0 这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生1:46、40、64、60、04、06 是组成了6 个两位数。

生2:我不同意, 04和06不是两位数, 应该组成4个两位数。

师:说明十位上不能是0。

【设计意图:产生冲突, 在冲突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 在组数时, 0 不能占首位。培养学生在按照条件组数时面对““0”这个特殊数字要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懒羊羊认为这样的排列问题不仅会出现在数字中, 在涂色时也会遇到。

师:沸羊羊也不想考大家了,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四第1 题, 第2 题。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

【教后反思】

一、用动画音乐提起学生兴趣

数学课堂很容易让学生的枯燥无味,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 能在课堂上带着兴趣并且注意力集中地坐40 分钟是不可能的。而在教学中我用一曲“喜羊羊和灰太狼”动画片的主题歌作为对动脑筋孩子的奖励, 同时让学生在欣赏哼唱他们耳熟能详的动画歌曲时放松紧张的脑细胞,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二、用动画人物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动画非常感兴趣, 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种直观, 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 它给认识带来了一定的情绪色彩。”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根据教学中习题的内容, 利用“喜羊羊和灰太狼”动画片中四个主要动画人物串接教学环节, 让知识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一点点呈现。先是“喜羊羊”引出问题, 为的是巩固所学内容;接着是“美羊羊”加深问题, 为的是引起学生对“0”这一特殊数字在排列问题时的注意;然后是“懒羊羊”扩展问题, 使学生解决排列问题时不仅仅局限在组数中;最后是“沸羊羊”综合问题, 让学生开阔思维, 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在动画人物的陪伴下完成学习任务, 思维也被这些喜爱的动画人物激活。

三、用动画语言引导学生探索

利用美丽的画面创设故事情境毕竟是有限的, 制作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创设了动画语言来引导探索。

篇9:用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数学;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觉得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它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二)有利于呈现过程,突出重点、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悟不深,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优势。如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得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弊端

尽管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有着诸多的优点,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弊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认识不足

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 的局面,一些评优课更是如此,把是否有多媒体课件作为一条评分标准。而有的教师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并且带了本校好几个信技教师做帮手,这样兴师动众,化简为繁,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二)片面追求形式

设计课件时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虽然把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意这样来把多媒体搞得更吸引人,却忽视了学生的反映,滥用动画,盲目添加大量的声效、图像,课件设计得很花俏。结果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些华丽繁复的场景给吸引,看似在积极认真听课,实际上反而对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

(三)以计算机完全代替教师

教师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上课时只是把预先设计好的课件逐一播放,出现上课就是在讲解课件的怪现象。而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多媒体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

数学科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帮助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所以,设计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教师授课的设计意图要能够很好地体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以免干扰学生的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多媒体应用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只是通过这一手段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不能把多媒体的应用作为目的,应避免生硬地把多媒体的手段安插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某些需及时交流师生思想情感的互动过程中还应考虑避免多媒体的干扰,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不能够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的。因此,我们不能把课件制作流于形式,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只会适得其反。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下,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篇10: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中我觉得应该重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在一次次的设问中,学生的求知欲被一次次激发,先是认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几个方向,并引出问题:方向确定了,但灯塔1具体离观测点轮船所在地多远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量出图上距离,根据图中的.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进一步精确地描述出灯塔1的具体位置: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6千米处。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从轮船所在地出发,沿着东北方向走6千米,一定能找到灯塔1吗?为什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思考中反思,产生疑问,再思考,恍然大悟:原来东北方向只是一个范围,不能精确地找到灯塔1,那怎么办呢?有同学想到量角,至此学生豁然开朗,动手测量夹角,让学生明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最为精确。让学生答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6千米处。由易到难,步步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其次,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十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够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提升思维水平,获得根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整节课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上完课后心里总感觉到课上的顺利中有点问题。一是怎样理解“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东北方向”是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就认识的,所以学生在描述物体的时候就用“东北方向”进行描述。显然这样的表述不能够到达精确表示的目的。从而引出了“北偏东”。“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这句话是从两种表述的区域范围上来看是指同一个区域。但“东北方向”并不是完全等同于“北偏东”。前者只是比拟粗的表示一个区域,而后者“北偏东”可以表示是一个区域范围,更多的时候是与角度结合着使用,表达了一个角度形成过程“北-→东”,表示出比拟精确的方位。所以我觉得,简单地区分可以说是后者出现是为了表达的精确度,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这句话确实有点困难。另一个是让学生如何真正理解北偏东30度这个夹角。这个夹角的两边各是哪两条射线,学生命运将东与偏东方向的夹角误认为是北偏东的夹角,看来课堂上的比拟不到位、讲述不到位,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误区。在之后的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每一位同学明确角度的方向,确保每人过关。

篇11: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湖滨实验学校

高云

本课是让学生完整地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也会用相关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也已经学了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以及有关角和比例尺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一、激发认知冲突,唤发学习激情。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孩子在自然中引发冲突,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后面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借用情境,诱发冲突,点燃激情。在教学中,我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创设了“灯塔指引轮船航行”的情境,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与新知进行联接,让情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情境中,“灯塔在轮船的什么位置”不断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造成心理悬念,唤起了探究的欲望,使学习目标更明确。

2、旧知为媒,引发冲突,促进探究。知识如同大树,新知乃是“新枝”,如“新枝”生长点处引发冲突,学生对新知会掌握得更牢。我在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确定轮船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再到确定轮船东北方向的物体位置。

3、动手操作,酝酿冲突,感悟方法。在新知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索中,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参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认识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乐趣,提高自己接受知识的能力。运用直尺和量角器确定灯塔1的位置时,学生在“测量哪个角度”、“怎样摆放量角器”中产生了一些认知冲突,但这种冲突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很有意义,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渐明确了测量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确定到底是北偏东和还是东偏北方向,以什么作为确定位置的基准方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讨论得出以南北为基准线,进而认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含义。

二、经历确定位置全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我设计了四个层次教学确定位置的方法。

1、创设情境抛出第一个问题:灯塔1早轮船的那个方向,你能确定它的位置吗?彻底放手尝试,自助探究方法,小组合作利用手边的工具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讨论、实践中,初步认识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含义,以及角度的测量。

2、及时练习,在灯塔1的位置确定的方法上,确定灯塔2的位置。

3、在确定灯塔3的位置时,设计判断题的形式,主要是让学生要辨清方向、测量角度的方法以及观测点。

4、灯塔4的位置,我在逐一提供条件让学生寻找它的位置,从方向确定面,到给角度确定线,再到给定距离确定点,这样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的方法需要哪些要素。

观察——交流——操作——分析——比较,这个确定位置的全过程学生是亲身经历的,也是由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一方面让学生理解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意义;另一方面,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与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加以比较,明确数对的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今天所学的方法更具广泛性、精确性。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画图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同时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强化的训练和培养。

篇12:用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读题。

说说什么是倾听?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地读课文,读准字音。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认读词语:苏珊、水槽。

交流。

三、精读课文,交流感悟。

(一)苏珊,一个普通的接线员,我还没见过她的时候,我已经把她当作(学生接读--我的第二个母亲)

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亲近、最爱我们、可以依赖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主要的(描写言行的)句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谈感受。

1、我的手指被锤子敲了肿了,苏珊告诉我用冰块压在手指上止痛,我照着做果然不痛了。可以看出她的什么?(细心)

出示句子: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我为什么放声大哭?除了手指的痛,还有什么原因?这是一个怎样的接线员?(温柔)齐读。

在我的哭声中,细心的她听出了恐惧、孤单、无助,用悦耳的声音指导我自救,获得了我的信任。

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什么问题?你看来这是一些怎样的问题?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耐心)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中,我和苏珊的感情与日俱增。

个别读,齐读。

3、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 。谁能告诉大家: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你怎么知道“我”很伤心?作者告诉苏珊自己很伤心了吗?一起读“我”说的话。(生读)那苏珊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再读“我”的话,你们用心听,看听出了什么?(师读“能告诉……一动不动了呢?”)是的。她是一直用心在倾听“我”说的话,当然听出来了。那么,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乐观)让我们学着苏珊的语气来读这句话。(男女生赛读)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如何化解“我”心中的伤痛,不让死亡留给“我”太多的恐惧呢?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的善良、乐观由此可见一斑。)

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二)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同学,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齐读:读出苏珊的心声。

四、课文在描写苏珊这一位人物时,主要运用怎样的方法?(语言描写)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五、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让我们用一首《爱的奉献》结束这一堂课。

板书:

苏珊=第二个母亲

乐观

耐心善良

温柔、细心、(用爱心框起来)

教学反思:

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也很感人,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这堂课中,我主要紧扣一点:我把苏珊当作自己的母亲,苏珊具有母亲般的爱心。让学生发散,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她就像母亲一样在关心我、爱我。从而提升到,苏珊是在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有时会有惊喜。但是由于预习的时间没安排,文本偏长,学生初读文本的时间不够,概括主要内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老师的提示下,终于勉强能够完整连贯

上一篇:2018低保复核方案下一篇:【物理】1.7《静电现象的应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