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

2022-08-26

第一篇: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

三年级数学估算教学设计和反思

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19估算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知识点是二年级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加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 、教材习题

提问:这里接近200的有几个数?其中最接近200的是哪个数? 小结:估计时看实际情况,有时候是需要估到整百,有时候需要估到几百几十。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A、求准确数解答问题。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B、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C、阅读教材

D、教材投影板书,师生一起进行书写格式的训练。 准确数:221+239=460>441 估算:221+239 >441 221+239 >441 220 240 E、做一做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196+226<441 200 226 196+226<441 200 230 小结:和例题比较,例题是尽管把数据难看小点,和还是大于441,所以座位不够。做一做是尽量把数据看大点做比较,结果和还是小于441,所以座位一定有多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二篇:高三数学教学反思和总结

彬县中学 杨西龙

对高中三年的数学教学,特别是高三一年来的复习迎考工作,我们付出了,拼搏了,换来了成绩与我们的付出等价吗?得与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探索,希望寻觅一条能使学生学好数学,通向高考的成功之路,用取得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来指导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前面的总结也写了一些东西。这里主要想谈谈数学的解题反思: 联系当前高三数学复习备考的实际,无论是在第一轮知识方法系统的重新构建,还是在第二轮的专题强化训练中,解题教学无疑占据着“半壁江山”。各种训练题、模拟题层出不穷,铺天盖地,特别是最后一个多月,考试甚至成为不少学生每天殚精竭虑、疲于奔命的主流生活,也成为一些教师手中提升学生应考能力的法宝。但是,“题海无边,何处是岸?”学生“题海挣扎”的结果又如何?面对一些学生一次次在同一个坎上跌倒,一次次在同一个“陷阱”里失足,一次次在同一个岔路口徘徊„„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反思、深思?

高三数学复习课,基本的模式是学生练后,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呈现,往往是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却不甚明白,提不起精神。我在最后的那个月的一些测试以后和一些同学交流,问他们是否懂得从试卷中反思,然后提高。而事实上解题反思是大多数同学的弱项,不知反思,不知如何反思,不知反思什么是很多同学的共同点。已经折射出了解题教学中的重大失误。直面高 1 三的现实,大量解题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是教师在解题教学中教了什么?引导了什么?培养了什么?有什么得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探究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什么抵达不了的困惑?„„这些都是需要共同反思的。

因此,在高三的复习备考进程中,我觉得解题反思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和环节。 我在网上看了一篇曹凤山老师文章“数学解题——想说爱你不容易”他里面介绍解题反思的原则则可简略地概括为“行后三思”。 一思“对”——回顾解题过程:策略是否可取? 即在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这样做正确吗?(或完备吗?)这样做的关键是什么?教学总结 教研总结 学年总结 研修总结 二思“优”——审视解题过程:方法能否更佳? 即在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我会这样做了,但这样做感觉如何?我还能怎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做法? 三思“通”——变换题设或结论:规律能否推广? 即在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如果变更题设,结论又怎样?如果题设一定,结论能否更趋一般?通过探究通性寻找通法。

如何让学生在长期的解题中坚持做好解题反思,坚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是行之有效的。

一、建立档案以备反思.将平时训练题中、考试题中自己做错的问题 (尤其是非计算失误所致的错误)集中记载下来,包括原始的错误过程与方法,第一次更正的过程与方法,归类整理,留下空白,以备日后反思。如果下次不再失误便是收获,如果下次继续失误则应高度警惕,深刻反思前次有什么反思不到位之处。

二、典型问题重点反思.高中数学知识点多,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反思不可能面面俱到,抓住典型就抓住了重点,对于典型问题的反思要求要深刻、全面。比如“数列”一章中数列的通项与求和就是两个典型问题,数列与函数、数列与不等式就是两个综合运用的典型,对于它们的基本方法必须掌握牢固,对于它们串联起来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必须网络化,结构化切忌零碎、孤立,对于它们的综合运用必须做到举一反三。从这几个方面反思自己做得怎样?

三、疑难问题反复反思.疑难问题的消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应该是一个反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结构。比如概念、性质中的疑点、难点、易错点和易混淆点,会经常碰到也可能经常出现失误,要经过多次的反思,一次次加深理解,最终达到根深蒂固。 在高三复习备考大量解题的实际中,解题反思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建立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的积累才能真正垒起应有的高度与厚度,它胜过一切机械的重复。否则机械地被动地解题,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的深渊。一句话概括:解题反思是高三复习备考中要把握的重要环节

第三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有人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数学教研中我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也收获了不少,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一、成功之处:

1、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借助表象才能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为此,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摸数学课本封面、桌面、手掌心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体验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

3、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个小笑话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也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不足之处

1、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

2、重点的知识点没有讲细、讲透,让学生带着很多疑问。只教授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内容太过单薄,应加强联系,多估一估。

3、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

4、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活动缺乏实效。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评价的语言,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

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请同学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了有两只熊猫还有十个竹笋。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拿出圆片代替竹笋,说说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两只熊猫,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结果汇报给大家。

生1:给大熊猫7个,小熊猫3个,因为大熊猫吃的比较多。 生2:两只熊猫个5个,因为这样一样多,最公平。

生3:给小熊猫8个,大熊猫2个,因为大熊猫希望小熊猫多吃长得快。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同学们分的都很好,现在仔细观察,有一种很特殊的分法。最公平的分法,其他的都是一边多、一边少,揭示平均分。

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课件出示主题图,5只小猴子分20个桃子,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看看怎样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20个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分组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组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5份,每份4个。 组2:两个两个的分。

组3:先三个三个的分,剩下的三个一份一个 生4:我是每次拿4个放在一起,再拿4个,拿5次。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桃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只小猴4个桃子,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 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 ! 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 2.拓展练习

出示课件练习题,平均分一分。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第五篇:数学课《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上一篇:思修考题附完整答案下一篇:实习学生代表讲话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