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经典座右铭

2024-05-10

中国古代的经典座右铭(精选8篇)

篇1:中国古代的经典座右铭

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6)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

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0)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1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4)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6)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1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1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1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20)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篇2:中国古代的经典座右铭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4)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5)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10)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2)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范晔《后汉书》

1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1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1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篇3:中国古代的经典座右铭

一、题材选择

首要原则是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题材上的选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幼儿熟悉的事物或者是他们能理解的事物, 这些用以构成艺术形象的生活材料较能唤起幼儿有限的经验, 对于幼儿的接受能力也相对比较适合, 可以激发他们阅读和诵读的兴趣。古典文学主要有以下类型的素材可供选择改编。

(一) 选择古代诗歌及简单的题画诗, 尤以咏物和叙事诗为佳。它们描述的对象、情节都相对比较单一, 而且形象突出鲜明, 甚至在教师的某些提示下能做到可观可感。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对于柳树的形象给予惟妙惟肖的比喻描写, 有十分浓厚的趣味。

(二) 选择一些充满趣味性的谜语。例如《画》:“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诸如此类的谜语, 题目就是谜题的答案, 浅显形象的语言描述, 教师可使用挂画等辅助手段, 让幼儿结合游戏的形式积极参与。

(三) 成语故事或古典文学中的典型片断。成语故事几乎取材于生活, 而且一些简单的成语常常在生活中提及, 幼儿对此有相当的表征经验。参考儿童文学三大主题内容 (培养幼儿优良品质方面的主题, 知识性主题, 趣味性主题) , 都广泛涉及, 是幼儿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素材最丰富的宝库。例如狐假虎威、井底之蛙、三心二意等, 富有情节性、趣味性, 而且故事中的道理比较浅显, 即使幼儿不能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 也可以让幼儿享受阅读故事。与此类似, 长篇古典文学中, 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幼儿阅读, 但是可以截取其中某一细微情节加以概括或扩展, 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四) 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寓言故事与成语故事相类似, 而神话传说故事, 典型的成功例子是《西游记》长篇故事, 因为形象上的典型夸张、内容上的天马行空符合幼儿喜爱幻想的心理特点, 这类题材很受幼儿欢迎, 易于幼儿接受。

二、改编创作过程

选择了题材, 就可以对已有的素材做幼儿化的艺术处理。如对题目的制定, 结构的处理, 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突出, 以及艺术表达的处理等。

(一) 题目的制定。郑板桥说:“作诗非难, 命题为难, 题高则诗高, 题矮则诗矮。”不但是诗, 其他文体也是这样。适合幼儿文学的题目应该是直接单纯并且富有趣味性的, 可以作比较夸张的修饰, 也可以是对故事概括化的总结, 例如李绅的《悯农》, 一般出现在儿童读物中, 常见题目为《锄禾》。

(二) 结构安排。一般是针对有情节的故事扩展而言的。诗歌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 就同样可以故事化, 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就可以写成一个农民辛苦耕作的故事, 并且在改编的结构重设上可以更随意。文学作品的结构上一般分为开头、展开及结尾。开头做到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展开一般采取顺叙, 但也有倒叙, 还可以设一个简单的“包袱”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结尾处要巧妙, 有意境, 令人回味。

(三) 艺术形象典型化处理。有些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是很突出, 或者缺乏趣味性, 要对内容中的某一个或两个形象加以修饰夸张, 使人物性格更鲜活, 植物动物形象拟人化等。例如, 可以把贺知章《咏柳》中的柳树或风儿拟人化, 给《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和狐狸起名字等。

(四) 艺术表达。文言文语言的改编, 对教师的文字功底要求相对比较高。对语言浅显化、拓展化、形象化等处理是整个古典文学幼儿化改编的关键。具体语言要求正如儿童文学家朱庆坪所说的:“形象而有趣, 浅显而美听。”例如《猪八戒吃西瓜》:“西瓜一块不够吃, 我把孙悟空的一块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西瓜真解渴, 再吃一块不算多, 我把沙和尚的一块也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 这下只留下唐僧的一块了。他捧起来, 又放下去, 放下去, 又捧起来, 最后还是憋不住, 把这块西瓜也吃了。”虽然对话中猪八戒的话只是简单句式的重复, 但是有音乐美的排列效果, 而且充满趣味性, 是相当适合幼儿的。

三、运用

改编好的作品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或生活的阅读活动中。当然也可以加上一些辅助手段, 例如挂画、相片、玩偶等。其次, 形式上也可以丰富。可以是表演游戏、角色游戏, 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 例如《成语大观》。幼儿教师对经典文学的运用不必执著于文学价值的挖掘。经典文学的作用除了教育性以外, 就是为幼儿提供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其与幼儿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及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

[3]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4]章红.论幼儿语言文学的接受[J].早期教育, 2005 (11) :10-13.

篇4:中国古代经典教育培养的“脸面”

秦汉如何垄断知识购买权

秦王朝网罗各种流派学说,设置博士,“博士一官,盖置于六国之末,而秦因之”,“博士,秦官。学通古今,员多至数十人”,这种设置很大程度乃是出于备以受谘。秦王朝总的方针,乃是贯彻法家的强力控制意志,实行强制控制的“思想压制”,“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用“以吏为师”的方针,指导整个帝国。这种趋向无疑否定了春秋以来的教育成就,否定了受教育阶层的地位,这本身也同秦之大量吸收游士的方针相冲突。如果不辅以“思想灌输”的手段,左右之,它压制的力量的爆发必然具有摧毁性,秦的覆亡,不能不说此乃一大诱因。

强力“思想压制”的方式本身也不能为强有力的帝国权力管控系统提供必要的谨慎准则和价值系统。没有统一的精神原则武装起来的官僚,在贯彻帝国强有力的管控意志时,总是陷于漫无头绪的地方事务中,使其面临地方事务、处理地方事务时极为被动。

秦王朝实行的强有力专制,是一种毫无弹性的制度。它的严密性和繁琐性,使各个阶级都暴露在赤裸裸的强权之下,所有的官僚皆疲于奔命,这也可以从秦始皇神秘的行踪事件中寻得端倪。

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喜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捕讨在旁者尽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秦始皇以强压之措施,施于对帝国全方位的监控。它不仅要控制军事上的危险,“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铸以为金人十二”,而且以强有力的户籍控制人力和物力,辅之以什伍连坐之制。正是秦帝国强有力的政治控制、大规模的军事行为,缺少适当弹性的制度设置,耗竭了帝国的资源,从而走向了崩溃。

秦王朝对其权利资源——士的摒弃,又使秦王朝的权力基础变得薄弱。它的强制措施,虽能控制人们的思想,却无力获得意识形态的支持;专制帝国的意识形态,只有以“思想控制”和“思想灌输”相结合,方为有效。只有借助“思想灌输”的辅助,才能将其导入一个可控制之途。秦帝国试图以强制控制的方式,完成对人力物力的控制,维持帝国秩序,而抛弃“士”的支持,同时又将地方社会群体的组织力量视为多余,在缺少技术和专业分化的时代,将地方事务完全纳入帝国行政之内从而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从制度的角度说,代秦而起的汉王朝无多大创新,但却充分展示了秦制度的魅力,在制度的内涵上承继法家的强有力控制准则。同时,逐渐以儒家的等级伦序及其道德训诫作为强有力的法家原则的内在核心,以缓冲秦王朝实施的僵硬强制控制,并在唐王朝之后,彻底完成其建构。汉王朝成功地利用“思想灌输”与“思想控制”的结合为帝国制度确定了道德原则和价值系统。

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本身是看不起士阶层那一套东西的,特别是对儒家那一套尤不感兴趣,但士阶层作为权力资源,提供的有效统治规范却改变了他的看法,在确立了故秦的行政制度的同时,却不得不对制度的价值规范加以重视。不过,历西汉前半叶,总的原则仍是强调社会的恢复和巩固帝国的财政基础,强调社会的稳定,而放弃兴师动众的华丽修饰。其帝国规范仍强调兼容并包,陆贾、叔孙通辈与萧何、曹参这类秦王朝基层行政的亲历者,并立于朝廷当中,甚至是以萧、曹这类秦王朝时代的小吏为主。这种局面在经过文景时代而得到改观,整个帝国总体上得到加强,新兴的政治资源已经壮大,开国之初的人事局面已有改变,调整帝国的指导原则已势所必然。可以说这一阶段既弱化了思想控制,也弱化了思想灌输,强调的是行政的有效运行。

西汉中叶,开始改变汉初经典教育不分流派的做法,认定以儒家经典培育官僚资源。汉武帝时,一改传统的诸博士之制,专立“经博士”,“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而百家罢,确立了儒家的至上地位,汉初以黄老为主旨兼容百家的局面得以改变。帝国的意识形态开始成熟,从而得以收到灌输与控制的效果。这也是社会变迁使然,春秋战国时代游士的活跃,到此时开始逐渐与帝国的制度融合,被纳入到同土地和血缘联系的格局当中,董仲舒所谓“贫者无立锥之地”也正是说明此时变局的重要。帝国社会中的士再也不是游离于土地和血缘之外的群体,从而彻底融入到帝国社会当中。从此,帝国总是着意于制度化的仕进制度和静态设置相结合,完全确立了帝国才是唯一的知识购买者,知识者的买家只有帝王这一格局,正是韩非子所说的“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局面。

此条途径的成功之处,既适当地控制了权力资源,又为帝国制度和行政贯注了一种精神和普遍的原则。《汉书·儒林传》称:

自武帝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姑,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等级伦序下的帝国目标化控制

经过长期的探寻,帝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支柱,但是这毕竟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断非短期所能成功,虽然汉帝国经武帝以儒术武装行政组织后,尚有诸多变故,但其欲使官僚机构、行政组织导于一道德原则中,确实成功塑造了帝国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唐中叶以后,科举制的成功,无疑在等级伦序的道德原则下,完成了帝国权威下的官僚组织的统一建构)。如此,士阶层为利禄而疲于注经、说经、诵经,其控制思想意识形态之效比秦之堵防,收效显著。汉虽承秦制,实已重塑了秦之道德伦理和价值系统。可以说,汉代以后,经典教育成了培育官员脸面的重要内容,而经典教育的基本内容又以儒家经典为主。从此,将士阶层同政权与社会联结一体,形成强烈的政治投机原则和品性。

nlc202309091051

帝国时代,一切既以等级伦序和道德训诫为指南,其至上的准则也就不离上下之等级关系,潜在的语汇即是等级优势者拥有支配和剥夺等级弱势者的精神和物质空间的权利。直白说,即等级弱势者之能自立于世,之能拥有某种物,全在于等级优势者未行使剥夺之权而已。对于时刻受到攻击的伦序网中的个人来说,只有爬上等级的高位,也许更能对自己提供保护,同时又享有支配更广泛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法家所强调的法术势就融为其中的人际网络和等级控制技巧。

累世治经之家,成了两汉时代一大特色,官僚同经典教育、土地、家族血缘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春秋战国时代思想争鸣,各派关注的是:理想政治。在此时化为实实在在的现实政治组织的控制技巧。从此,士阶层以官员后备队伍的角色彻底融合到帝国社会之中,形成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伦序原则的承受主体,他们既是官僚,又是社会中的上层,在自治的社会群体中以家族的力量得以体现。

西汉时代的学术特色之鲜明,集中体现在其“利禄”二字上,同时又体现在刻意探寻神圣的宇宙秩序和帝国秩序之上。私立门户讲学接徒,或者家传世学,孔氏、伏氏、欧阳氏、桓氏、杨氏、崔氏等便是其中“世传家业”的名家大姓,除经文而外,刑律百家星算等无不有家学传统。

到东汉,帝国官僚体系进一步儒家化,因此有所谓“东汉功臣多近儒”之说。此等力量,经西汉的培植,形成东汉时代强有力的世家大族,儒家学说彻底成为帝国的主宰学说,使帝国获得了统一意识形态支持以及以此武装起来的官僚队伍。他们贯彻的同一信念使整个官僚体系统一在一起,接受皇权支配下的等级秩序,进而解决帝国的统一难题。帝国在至上的等级伦序原则支持下,完成财政与治安两大基本目标,实现帝国等级伦序原则下的目标化控制。

官僚与知识系统的最终驯化

但是帝国政权虽有效地掌握了统一的权力资源,却无法消除其小集团化倾向而导致帝国分裂的倾向,还没有足够的条件驯伏他们,消除他们小集团的分裂因素。此种前途只有在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冲击下,经由唐中叶以后的深刻变更,消除世家大族而又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后,得以完成,帝国最终彻底驯化了官僚系统与知识系统。

隋唐时代确立的新型的仕进制度——科举制,强调的是士子的受教育程度,经过选拔进入帝国的上层组成帝国的官僚队伍。这虽然是秦汉以来帝国的用人传统,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进入官僚系统的机会,但要说将其制度化,还是隋唐之功。

作为拥有胡人血统的隋唐皇族,已具有打破世家大族地位的本钱,长期的战乱则又早已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此时,他们已不仅是皇权的雇员,进而言之,则逐渐沦为皇帝手中称手的工具,而不再是特殊社会集团的代表,如果说这个阶层还显得特殊的话,那是因为一旦进入这个阶层其特殊地位才显示出来。获得了此特殊地位就是获得特权,而不是因为拥有特权才获得此特殊地位。这样,更为有效地积蓄了帝国的政治资源,从理论上说,除了特别低贱者外,各阶层的精英,皆可以成为帝国官僚的后备队伍。

随着官僚政府的这一变化,皇帝的地位也改变了,他再也不仅仅是贵族精英中的头号人物,道德和理智的完美化身,进而使秦汉时代确立的皇权体系、帝国政治更加深化。由于有了依赖皇权才能获得官职、权力和勢力的官僚集团,皇权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

科举制度,通过对汉魏选拔官僚方式的制度化,而成为帝国重新掌握权力资源,巩固集权体系的有力措施,强化帝国等级伦序的有效方式,打击世家大族的强有力武器,直到帝国末年(1905年),才废止了这一制度。可以说科举制度作为帝国官僚制度的有力支持,与帝国命运相始终。

科举制度,有效地将帝国的利益作为首要考虑目标,而为帝国提供了更深厚的政治资源,同时又更为有效地支配此种资源,帝国的官僚体系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基础。两汉时代的天命皇权,虽然有理论上的完美,却不能有效地驯化官僚组织,此时则大有改观。唐太宗所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正显示了此制度的力量。

中央政府、帝国行政同地方的关系开始从地方政权的全权治理转向绝对权威的帝国垂直控制。科举制的教育内核,是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来武装官僚系统,如果说汉魏时代的经学家法,还允许对经典进行多样性阐释的话,那么科举时代的经典教育,就开始向标准化、教条化推进,此后的官员在严密的经典培训中,接受的就是完整的脸面教育,这套脸面教育事关官僚的神圣性。

如果说唐宋时代官僚体系还没有完全奴化的话,那么其后明清王朝君王专制集权的极端化,将官僚集团彻底打入工具性甚至奴才的地位;在帝国王朝操控的官僚队伍形塑过程中,知识的品质被彻底阉割。

(摘编自《皇帝治下的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有删节)

篇5:古代名人经典座右铭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篇6:中国古代座右铭

2)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3)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三国志》

6)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7)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8)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1)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2)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4)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5)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16)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17)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18)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9)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篇7:中国古代名人座右铭

1、志当存高远。——座右铭出自:诸葛亮《诫外生书》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座右铭出自:屈原《卜居》

3、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座右铭出自:《礼记》

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座右铭出自:陆游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座右铭出自:韩愈

6、有志者事竟成。——座右铭出自:《后汉书·耿列传》

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座右铭出自:诸葛亮《诫子书》

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座右铭出自:司马迁

9、志不强者智不达。——座右铭出自:《墨子·修身》

10、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座右铭出自:元曲《争报恩》

1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座右铭出自:屈原《离骚》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座右铭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3、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座右铭出自:《吕氏春秋》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座右铭出自:杜甫《望岳》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座右铭出自:傅玄

1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座右铭出自:龚自珍

17、仁者之勇,雷霆不移。——座右铭出自:苏轼《祭堂兄子正文》

1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座右铭出自:《庄子》

19、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座右铭出自:《列子》

20、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座右铭出自:陆机

2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座右铭出自:曹操

2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座右铭出自:刘勰

2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座右铭出自:诸葛亮

24、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座右铭出自:三国志

25、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座右铭出自:欧阳修

26、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座右铭出自:《增广贤文》

27、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座右铭出自:马致远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座右铭出自:《周易·乾·象》

2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座右铭出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座右铭出自:高适

3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座右铭出自: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3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座右铭出自:《荀子·劝学》

3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座右铭出自:罗梅坡

34、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座右铭出自:《战国策》

3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座右铭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3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座右铭出自:魏徵

37、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座右铭出自:白居易

38、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座右铭出自:宋·叶适

39、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座右铭出自:《格言联璧·处事》

40、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座右铭出自:王符《潜夫论》

41、疑则勿用,用则不疑。——座右铭出自:陈亮

4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座右铭出自: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4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座右铭出自:明·凌蒙初

44、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座右铭出自:晏殊

45、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座右铭出自:《庄子·渔夫》

4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座右铭出自:陆游《病起》

47、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座右铭出自:曹丕

48、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座右铭出自:陆机

4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座右铭出自:王勃

篇8:钱文忠新解中国古代经典作品

据《扬子晚报》报道, 在中华文化研究院新年人文讲坛暨南京大学“禅修国学”班第二期开学典礼上, 钱文忠作了题为《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讲座。钱文忠指出, 中国除了个别特殊的时代, 历来都不是闭关锁国的国家, 中国文化是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他认为我们对中国文化有时过于想当然, 其实在汉语言文字中混杂着大量外来语, 其中有不少出乎意料。他列举了《水浒传》中的一个例子, “我们知道武大郎的外号叫‘三寸丁谷树皮’。我一直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去新疆考察的时候发现原来丁谷是‘洞窟’的意思, 演化于吐火罗文, 我才知道洞窟也是外来词汇。”这就可以解释武大郎的外号为“身高三寸, 长得像洞窟里树木的表皮一样”, 这显然是个恶毒的讽刺。钱文忠还说, 其实《全唐诗》中收录了很多外国人用中文写的诗, 白居易就百分之百不是汉族。“白居易的老爸娶的是他姑妈, 他的母语是古代伊朗语, 是个一不小心就会把外语写进诗里的唐代诗人。大家都觉得他写诗妇孺都能懂, 著名的那句‘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老师讲课的时候说‘瑟瑟’是发抖的意思, 写得很有动感, 非常好。后来我研究发现,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古伊朗语里, ‘瑟瑟’是绿松石的意思。这样就能解释通了, 就是一半绿一半红。”

上一篇:夏天的歌在哪里下一篇:备课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