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励志的古代名言

2024-05-08

经典励志的古代名言(共9篇)

篇1:经典励志的古代名言

古代的经典励志名言警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

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8、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12、知耻近乎勇。——《中庸》

13、好学而不贰。——《左传》

14、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1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1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1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1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20、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21、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22、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2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2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0、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语·卷上》

3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2、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3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3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36、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37、学不可以已。——《荀子》

3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3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4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4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4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45、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4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4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5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5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52、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5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54、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5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5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

6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62、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

63、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6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6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6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68、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69、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70、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7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7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7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4、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7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7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7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8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篇2:经典励志的古代名言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

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8、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12、知耻近乎勇。——《中庸》

13、好学而不贰。——《左传》

14、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1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1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1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1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20、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21、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22、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2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2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0、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语·卷上》

3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2、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3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3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36、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37、学不可以已。——《荀子》

3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3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4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4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4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45、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4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4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5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5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52、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5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54、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5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5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

6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62、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

63、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6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6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6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68、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69、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70、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7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7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7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4、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7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7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7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篇3:经典励志的古代名言

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兴趣不大有如下原因。首先,与白话文相比,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直接的障碍是字词古奥艰涩。因此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经典的兴趣,需以“硬读”的方式让学生具备基本古文阅读能力。其次,由于学生缺乏对古代历史、社会、思想的了解,不能联系“文本”所置身其中的“情境”,难以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扩展学生的背景知识。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编订书目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和编制书目,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种方向上、层次上的指引。所谓“方向上”指的是读物的文学性、经典性;所谓“层次上”指的是读物的阅读难度要适中。编制书目的必要性在于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生编定较系统、全面的经典书目,并在恰当的时候对重要经典做简要的背景介绍。书目的范围一定要涵盖古代文学的各种体裁,涵盖面必须尽可能广阔,为学生的自由选择奠定基础。其次,所选的书籍必须是经典。再次,书目系统需结构谨严,以学科门类层层蕴含,做到清晰、系统、全面。最后,每一专题下的书目不宜过多,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选择其中易被学生接纳的经典。

二、背景介绍

在学生选择经典之前,教师需向学生就书目做多方面的介绍、说明,以让学生了解经典、做出选择。学生的阅读取向是多样的,所以教师的背景介绍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书目从时代、体裁、题材的角度进行宏观描述。二是对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十部文学作品进行重点介绍,指出其文学价值之所在。通过以上点、面结合的介绍,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就会形成系统的认知,并由此形成阅读兴趣,这样才能自主地做出选择。

三、方法介绍与任务安排

学生阅读的是经典作品,跟阅读通俗读物或消遣性读物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给学生介绍阅读经典著作的方法。首先,经典作品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在阅读之初,“硬读”是必要的。所谓“硬读”就是因为语言障碍,在半懂不懂的阅读过程中硬着头皮“不求甚解”地略识其大意。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因此,“硬读”是学生发愤而启的一个必要过程。“硬读”的优点是可以保持阅读的连续性,由此可凭借最低限度的阅读兴趣将阅读进行下去,并在阅读中无意识地意会词义,由此得以获得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其次,当通过“硬读”具备一定水平的阅读能力后,就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明确字词的准确含义、读音,这样才能大幅提升阅读水平。当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语言障碍自然就被扫除了。再次,过了“语言关”,就到了“深度阅读”的门槛。“深度阅读”简而言之就是必须将读者的思考带入阅读中,因此,在阅读中需要写“读书笔记”。一般来说,“读书笔记”无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文摘录,二是读者对原文的阐述、评论。只有写读书笔记,将读者的思考记录下来,这才称得上是跨过了“深度阅读”的门槛。最后,在学生选定经典之后需对学生提出任务,即要求学生就所读经典整体上或局部上进行思考,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撰写一篇书评或专题小论文。

四、过程指导与阅读评估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与教师进行交流、解决,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去,这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需检查、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主要是通过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来完成。

五、分组讨论

教师在掌握全体学生的阅读情况之后,根据学生选择经典的集群情况将其分成数个小组,让有共通话题的学生一起讨论,分享其阅读心得。在讨论中,学生凭借其阅读经验和思考成果,在讨论课上辩论、交流,这更能有效地增强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通过以上步骤,不仅能拓展教师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师教学方法、增进教师教学质量,更能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升华学生思想境界。

注释

1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1,49.

篇4:乔布斯的经典励志名言

1.Do you want to spend the rest of your life selling sugared water or do you want a chance to change the world?

你想以卖糖水来度过余生,还是想要一个机会来改变世界?(乔布斯在招募前百事总裁约翰·斯卡利时说道。)

2.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 i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死亡很可能是唯一的、最好的生命创造。它是生命的促变者。它送走老一代,给新一代开出道路。

3.If you do something and it turns out pretty good, then you should go do something else wonderful, not dwell on it for too long. Just figure out what’s next.

你如果出色地完成了某件事,那你应该再做一些其他的精彩事儿。不要在前一件事上徘徊太久,想想接下来该做什么。

4.There’s a phrase in Buddhism, Beginner’s mind. It’s wonderful to have a beginner’s mind.

佛教中有一句话:初学者的心态。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5.Being the richest man in the cemetery doesn’t matter to me ... Going to bed at night saying we’ve done something wonderful... that’s what matters to me.

是否能成为墓地里最富有的人,对我而言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当我晚上睡觉时,我可以说:我们今天完成了一些美妙的事。

6.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你的时间有限,不要浪费于重复别人的生活。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了你内心的声音。

7.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要有勇气追随心声,听从直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成为的样子。其他事情都是其次的。

8.Life is brief, and then you die, you know?

篇5: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意思是:没有才,宏伟的志向就不能实现;不学习,就不能成大才。出自(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不学习便无法增长才于,没有志向就难于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出自《诸葛亮集·诫子书》。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是;下决心学习,连吃饭也忘记了;有所心得便高兴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就要逼近了。出自《论语·述而》。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意思是:时间像江河东流入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悲伤、后悔。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5.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意思是: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放任自流。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朱熹小简》

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能把一本书读过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领会了。出自《三国志·魏书》。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意思是:读书多了,下笔写文章就如有神助。出自(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办事果断,没有后患。出自《尚书·周官》。

9.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意思是: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10.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意思是:积累许许多多的财富,不如学习一种小小的技术。出自《颜氏家训·勉学》。

11.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意思是:人的立志,语言忠实是它的根本;修养自已的品德,应以行动为先。出自(唐)吴叔达《言行相顾》。

1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意思是:不要虚度年华,不然到了满头白发之时,只有徒叹奈何了。出自(宋)岳飞《满江红》。

13.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意思是:一个人之所以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问,都是由于他有志气;没有志气的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出自(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14.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意思是:山是由土石日积月累而高耸起来的,长江大河 是由点滴之水长期积聚而成的。比喻知识、业绩都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长期积累、创造而成功的。出自(唐)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铭》。

15.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蒿不可放缓。

意思是:作学问就象撑着逆水的船,连一蒿也不能放松。比喻学习不要自满,要坚持有恒。出自〈朱熹语录〉

16. 为学须先立志。

意思是:作学问首先应当立志。出自〈朱熹语录〉

17.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意思是:学识不广博,就不能得其要领;志向不笃诚,就不能努力去做。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18.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意思是:学习贵在懂得提出疑问。有小疑问得到解决,总能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得到解决,就能有大进步。

19. 学者不患立志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不怕志向立得不高,就怕不能持之以恒;不怕作品里的话说得不漂亮,就怕自己不照着做。出自 〈薛方山记述·上篇〉

20.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篇6: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1.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4.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5.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

6.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7.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

8.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9. 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国演义》

1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2. 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杜甫

1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4. 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刘勰

15.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1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7.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18.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19.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篇7:中国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篇8:经典励志的古代名言

一、题材选择

首要原则是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题材上的选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幼儿熟悉的事物或者是他们能理解的事物, 这些用以构成艺术形象的生活材料较能唤起幼儿有限的经验, 对于幼儿的接受能力也相对比较适合, 可以激发他们阅读和诵读的兴趣。古典文学主要有以下类型的素材可供选择改编。

(一) 选择古代诗歌及简单的题画诗, 尤以咏物和叙事诗为佳。它们描述的对象、情节都相对比较单一, 而且形象突出鲜明, 甚至在教师的某些提示下能做到可观可感。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对于柳树的形象给予惟妙惟肖的比喻描写, 有十分浓厚的趣味。

(二) 选择一些充满趣味性的谜语。例如《画》:“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诸如此类的谜语, 题目就是谜题的答案, 浅显形象的语言描述, 教师可使用挂画等辅助手段, 让幼儿结合游戏的形式积极参与。

(三) 成语故事或古典文学中的典型片断。成语故事几乎取材于生活, 而且一些简单的成语常常在生活中提及, 幼儿对此有相当的表征经验。参考儿童文学三大主题内容 (培养幼儿优良品质方面的主题, 知识性主题, 趣味性主题) , 都广泛涉及, 是幼儿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素材最丰富的宝库。例如狐假虎威、井底之蛙、三心二意等, 富有情节性、趣味性, 而且故事中的道理比较浅显, 即使幼儿不能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 也可以让幼儿享受阅读故事。与此类似, 长篇古典文学中, 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幼儿阅读, 但是可以截取其中某一细微情节加以概括或扩展, 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四) 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寓言故事与成语故事相类似, 而神话传说故事, 典型的成功例子是《西游记》长篇故事, 因为形象上的典型夸张、内容上的天马行空符合幼儿喜爱幻想的心理特点, 这类题材很受幼儿欢迎, 易于幼儿接受。

二、改编创作过程

选择了题材, 就可以对已有的素材做幼儿化的艺术处理。如对题目的制定, 结构的处理, 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突出, 以及艺术表达的处理等。

(一) 题目的制定。郑板桥说:“作诗非难, 命题为难, 题高则诗高, 题矮则诗矮。”不但是诗, 其他文体也是这样。适合幼儿文学的题目应该是直接单纯并且富有趣味性的, 可以作比较夸张的修饰, 也可以是对故事概括化的总结, 例如李绅的《悯农》, 一般出现在儿童读物中, 常见题目为《锄禾》。

(二) 结构安排。一般是针对有情节的故事扩展而言的。诗歌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 就同样可以故事化, 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就可以写成一个农民辛苦耕作的故事, 并且在改编的结构重设上可以更随意。文学作品的结构上一般分为开头、展开及结尾。开头做到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展开一般采取顺叙, 但也有倒叙, 还可以设一个简单的“包袱”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结尾处要巧妙, 有意境, 令人回味。

(三) 艺术形象典型化处理。有些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是很突出, 或者缺乏趣味性, 要对内容中的某一个或两个形象加以修饰夸张, 使人物性格更鲜活, 植物动物形象拟人化等。例如, 可以把贺知章《咏柳》中的柳树或风儿拟人化, 给《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和狐狸起名字等。

(四) 艺术表达。文言文语言的改编, 对教师的文字功底要求相对比较高。对语言浅显化、拓展化、形象化等处理是整个古典文学幼儿化改编的关键。具体语言要求正如儿童文学家朱庆坪所说的:“形象而有趣, 浅显而美听。”例如《猪八戒吃西瓜》:“西瓜一块不够吃, 我把孙悟空的一块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西瓜真解渴, 再吃一块不算多, 我把沙和尚的一块也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 这下只留下唐僧的一块了。他捧起来, 又放下去, 放下去, 又捧起来, 最后还是憋不住, 把这块西瓜也吃了。”虽然对话中猪八戒的话只是简单句式的重复, 但是有音乐美的排列效果, 而且充满趣味性, 是相当适合幼儿的。

三、运用

改编好的作品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或生活的阅读活动中。当然也可以加上一些辅助手段, 例如挂画、相片、玩偶等。其次, 形式上也可以丰富。可以是表演游戏、角色游戏, 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 例如《成语大观》。幼儿教师对经典文学的运用不必执著于文学价值的挖掘。经典文学的作用除了教育性以外, 就是为幼儿提供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其与幼儿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及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

[3]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4]章红.论幼儿语言文学的接受[J].早期教育, 2005 (11) :10-13.

篇9:《论语》:古代经典的现代解读

《〈论语〉选读》是浙江省高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门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至少面临着五大困惑:第一,《论语》是经典,如何“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第二,《〈论语〉选读》教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还原?第三,《论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录体典籍,如何将其连贯起来?第四,《〈论语〉选读》教材是编者重新分类编排的,教学时如何突出主题?第五,教材是如何顾及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

由于《论语》具有文化论著选修教材的普遍性,又有作为语录体散文和儒学经典的特殊性,许多老师拿到选修教材后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只讲字词、不涉文化者有之,逐句串讲、脱离主题者有之,研究学术、忽视生活者有之,打游击战、到处乱窜者亦有之……

如何教好《〈论语〉选读》呢?《高山仰止》(第一章到第六章)课堂实录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那么,课文里的“高山仰止”是说仰慕哪个人的高尚品德呢?

(有的学生答子路,有的学生答孔子。)

(问题:一、如果你是子路的同学,你喜欢这样的同学吗?)

师:不管是仰慕子路还是仰慕孔子,我们还是先回到2500年前,假设你是子路的同学,你喜欢这样的同学吗?请齐读第1章到第6章。(生齐读)

请用“我喜欢(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 的人。”的格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刚强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正直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能给人安全感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敢于直言、敢于提问的人。

生:我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马虎的人。

生:我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好强的人。

生:我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自大的人。

师: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总之子路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印象。心理学上按照气质把人分为四类:胆汁质(比如张飞)、多血质(如曹操)、粘液质(如诸葛亮)、抑郁质(如林黛玉),你觉得子路最像哪一个人?

生:张飞。

师:如果把子路画出来,怎样画比较好?

生:要画出浓眉大眼,络腮胡须。

师显示子路像。(生惊笑)

师:(显示PPT)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生性鄙俗,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直率,戴着公鸡的羽毛,佩戴着公猪的牙齿(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带之),曾经侮辱过孔子。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陵暴孔子”,可见子路是一个勇敢率直之人。同样,一旦认为孔子做错了事,子路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齐读第五章和第六章。(生齐读)

师:“道不行”与“乘桴浮于海”是什么关系?

生:因果关系。

师:孔子的主张确实没有得到实行,但孔子始终没有“乘桴浮于海”,可见这是一种假设关系。如果主张行不通,乘着小筏子漂流海外,跟随我的人大概是子路吧。仅仅是假设,然而子路却以虚为实,非常高兴。本来这样也就可以停止了,而孔子又说了一句十分重要的话。那么,“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是批评还是表扬?

生:“好勇”是表扬,“过我”是批评,“无所取”是批评,因此是一种表扬性的批评。

师:非常辩证。(板书:美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请齐读第六章。(生齐读)很好,子路为何不悦?

生:南子作风淫乱,子路认为孔子见此淫乱之人不合礼法。

师:老师再补充一点:南子有着强烈的干政弄权欲望,而且为人轻浮,富于权术,卫灵公在年老之时把政权拱手让给夫人。有人认为孔子想通过她谋得一个职位,所以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表明了自己没有做错,那么是不是子路错了?

生:他们都没有做错,因为子路根据平时孔子教给的“礼”,指出孔子是不对的,而孔子有自己的想法。

师:孔子有什么想法,老师再补充一则材料: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孔子开始推迟,不得已才去见南子,因为孔子见南子也是出于礼节。在子路看来,孔子见南子不合“礼”,这是子路心中的“礼”;在孔子看来,自己见南子是合乎“礼”的,这是孔子心中的“礼”,学生与老师对“礼”的理解不同。朱熹认为:

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朱熹《论语集注》)

(板书: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师:像子路这样的同学你喜欢吗?

生:喜欢。

(问题:二、 如果你是孔子,你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

师:让我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如果你是孔子,你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请齐读第三章和第四章。(生齐读)孔子对颜渊说的话,对子路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意味着子路做不到这一点。

生: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里是说子路只会“兼济天下”,不会“独善其身”。

师:子路见孔子只赞美颜渊,自负其勇,心想孔子要是统帅三军,一定与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圣人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孔子说不想与不考虑后果的人共事,想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共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正是子路所缺乏的。

师:智勇双全方为真豪杰,孔子告诉他要“扬智抑勇”。(板书:以抑其勇而教之。)

师:孔子一下说“乘桴浮于海”跟随他的人是子路,一下子又说不想与子路这样的人共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不矛盾。前者说无勇不好,但过勇也不好;后者说除了勇,还要谋,这与中庸之道是统一的。

师:方法不同,但目的一样。孔子处处告诫子路要抑制过于刚勇的一面,甚至在鼓瑟时也进行教育。请读第四章。(生读)门人为什么不敬子路?

生:学生是跟着老师的步调走的,看老师不尊重子路,所以也学着不尊重子路。

师:孔子叫子路不要在家门鼓瑟,孔子的肚量怎么那么小?

生:大概子路弹奏的音乐不好听。

师:史书记载,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也就是子路的音乐过于刚勇。“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是鼓励还是告诫?为什么?

生:鼓励。孔子一看学生们误会了他的意思,于是又鼓励子路。

师:非常准确。孔子前面说子路那手瑟不要在我这里弹,后面又说子路弹瑟的水平已经登堂了,前后统一吗?

生:我觉得前后是统一的,前面说子路那手瑟不要在我这里弹,是从鼓瑟的内容来说的,而后面说子路鼓瑟的水平已经登堂了,是从鼓瑟的技巧来说的,前后并不矛盾。

师:孔子告诉子路不能因为鼓瑟的内容不对受到批评就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板书: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也。)在第三章里,孔子先说子路不行后又说子路还行,而在第四章里,孔子先说子路行后又说子路不行,在孔子眼里,子路到底行还是不行?为什么?大家议一下。

生:我认为子路是行的,因为他很厉害,(全班笑)如果他去打仗的话,一定很勇敢。

师:打仗需要勇猛。现在我们看第二章最后一句话“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说像子路那样恐怕不能善终。是打仗不能善终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不能善终呢?

生:可能是政治斗争,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国内部常会发生政变。子路刚勇,不懂得为人处事,如果在政治斗争中不懂得进退的话,就会死于非命。

师:这位同学讲出了一个真理,《菜根谭》中说:“涉世若无段圆滑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我们看一看子路是怎么死的: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子路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卫国发生了政变,子路闻讯后去见政敌蒯聩。蒯聩命人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勇敢是需要的,但是过分的勇敢是不可取的。所以孔子总是因时、因地教育子路。如果你是孔子,你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

生:喜欢。

师:子路除跟孔子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从根本上讲,孔子是喜欢子路的,指出子路的过失也是为子路的未来考虑。因此,喜欢子路是本质,不喜欢只是表象。

(问题:三、 如果你是子路,你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吗?)

师:如果你是子路,你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吗?

生:如果我是子路,我不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因为孔子太注重“礼”了。

师:见解独特,难道孔子所做的也不符合他自己所宣扬的中庸之道吗?这个问题可以讨论。

生:如果我是子路,我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因为子路这样鲁莽的人经过孔子的教育,也变得有“礼”,懂得“仁”了。

生:我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因为孔子能够因材施教。

师补充: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同学们还能从今天所学的六章中看出孔子有什么优秀的教育品质吗?

生:连在子路鼓瑟时也进行教育,孔子能因时施教、因地施教。

师:这就是孔子的教育艺术,一个具有如此教育智慧的老师,不值得学生喜欢吗?(板书:教育艺术。)

生:孔子认为子路过于刚勇,处处想中和他的暴性,中庸之道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师:很精辟!(板书:教育思想。)

生:像子路这样“野”的人,孔子也收他为弟子,表现了孔子大度宽容的一面。

师:你能用四个字概括吗?

生:有教无类。

生:教育风度。

生:教育胸襟。

师:(板书:教育胸襟。)最后齐读第一章。(生齐读)

如果说因材施教体现的是孔子的教育艺术,那么孔子身在陈国,却心系弟子,又表现了孔子的哪个方面?

生:情系学生的态度。

生:教育情怀。

师:好一个教育情怀!(板书:教育情怀。)此时,孔子在你们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和蔼可亲。

生:能给人如坐春风的敦厚长者。

生:像一尊佛。

师:对,雍容和顺。(板书:雍容和顺。)

师:(显示孔子像)对一个达到如此教育境界的人,学生岂止是喜欢,简直是仰望!在学生看来,孔子就是一座需要仰望的高山。这样的老师,值得学生仰望吗?值得家长仰望吗?值得炎黄子孙仰望吗?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的形象早已超越这一境界,请看毛泽东《讲堂录》中的一个片断:

王船山(谓)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欠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破仑)翁,豪杰也,而非圣贤。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

——毛泽东《讲堂录》

一个时代有了思想,这个时代也就有了精神的灯塔;一个民族有了巨人,这个民族也就有了精神的支柱。当我们回望立于一天一地间的圣人时,我们的姿态是向上仰望!

值得思考的是,子路最后系好帽缨,整肃衣冠遭到杀害,有人说子路的死与孔子的重“礼”教育有关。作为一个现代人,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礼”?

附板书:

高山仰止

教育艺术——教育思想————教育胸襟——教育情怀

雍容和顺

【教后反思】

为什么要选读《论语》?这是现代人心灵的需要。不说社会之事,单说今天的校园里,虽有其乐融融的师生对话,但也时常演绎着“鼠欺负猫”的故事,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一些内容进行分析和鉴别。因此,既要汲取先贤的思想和智慧,又要用科学的态度观照传统文化。在顾及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的过程中,关键是实现古代经典解读的现代化。

一是课内支持课外。《论语》是文言文,就要通过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课内掘进,感悟先贤的思想,汲取圣人的智慧,汇聚于高度凝练的语录时,我们常因难度较大而犯愁。此时就要特别关注《论语》价值的现代化,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还原《论语》的生活情境。这堂课的三个主问题都是为了这一点而设计的:①如果你是子路的同学,你喜欢这样的同学吗?②如果你是孔子,你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③如果你是子路,你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吗?课内(古)与课外(今)的联系点是什么呢?就是师生对话。从后人的眼光看孔子,孔子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但其核心是教育家,《论语》语录的主要形式是师生对话。

二是课外反哺课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关《论语》的评注不可胜数,比如有朱熹的《论语集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还有《论语通译》等译注类著作,有钱穆的《孔子传》、匡亚明的《孔子评传》、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等评传类著作,有司马迁的《孔子世家》、杨伯峻的《试论孔子》、鲍鹏山的《黑暗王国里的残烛》等经典篇章,还有《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等图像影视资料。用这些课程资源来补充、联系、深化、审视《论语》,进而设计出一个体现编者主题的教学方案,是《论语》教学的必要途径。授课如同写文章,最忌零散无序。从哪个地方走进去,用一条什么样的线穿起来,又从什么地方走出来;如何铺垫、如何连缀、如何汇聚、如何突出主题,是思考的重点。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和观照经典的过程。当然,这样做决不是学术研究,而是还原生活,以“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王荣生语)经典的内涵。

上一篇:班主任管理论坛下一篇:商洛市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