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答辩安排

2024-05-23

毕业设计答辩安排(精选8篇)

篇1:毕业设计答辩安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答辩安排

一、组织领导

学院组成毕业答辩委员会,领导答辩工作。毕业答辩委员会组成如下:

主任:贾宗璞

副主任:孙君顶

委员:王全才高岩张长森杨立身许辉朱世松安葳鹏

许焱平刘静吴岩贾慧娟张磊张延良申自浩

王磊米爱中冯红梅陈峰王辉王海涛贾利琴

倪水平马永强毋东

秘书:翟海霞韩秀娟曾咪

二、论文送审1、6月3日前:所有学生论文打印初稿(不需正式装订)、毕业设计任务书等内页及计算机学院毕业论文评阅表(后两样材料均可在计算机学院网站->教学园地->资料下载或学院群共享下载,不要和论文装订在一起)用档案袋装好,由指导教师集中收齐并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内页1),统一交到系(部)主任处,同时上报准备评优的学生名单。

2、6月6日前:完成论文互审、修改、正式装订、内页填写等相关工作。各系安排相关教师进行审阅并填写计算机学院论文评阅表(需有修改意见并给出相应五级制成绩)及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语(论文内页2)。由各系组织对论文进行审阅,评审时注意准备评优的学生论文必须安排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审阅。

6、6月8日前:各指导老师督促学生准备好所有答辩材料(答辩时请将评阅表交答辩组)。

三、毕业答辩

1、答辩时间:6月9日(星期一)至6月10日(星期二),答辩过程全程录音。

2、答辩时,有软硬件成果的论文要现场演示,其他内容论文做PPT3、答辩时间具体时间由各组自行安排,各组根据本组成员的时间安排具体的答辩时间,保证本组4名成员同时在场。

4、所有学生答辩前,必须向答辩小组提交以下七项材料,否则,不能进行答辩,请各答辩组组长负责审查,严格把关。

① 毕业论文档案袋及相关材料以班为单位到教务处教材科书库(东区体育场北侧)购买。

② 毕业设计期间查阅的外文资料原稿及翻译稿(翻译稿必须用手抄写,A4)③ 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审阅并签字)

④ 中期检查表(经指导教师审阅并签字)

⑤ 毕业设计相关资料电子光盘(包含论文、软件、用户名、密码等信息,指导教师务必要检查光盘中的内容是否完整)

⑥ 硬件实物(毕业设计内容为纯软件的同学除外)

以上材料请用学校教材科统一印刷的档案袋装好并填写完备所有相关信息

⑦ 计算机学院毕业论文评阅表(学院主页教学园地->资料下载中或群共享下载)

5、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为:15分钟。答辩过程包括软(硬)件演示、讲解、提问及回答。

6、各答辩小组答辩结束后上报材料清单:

① 本答辩小组学生成绩单(已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答辩成绩等,并有组长签名)② 与①同内容的电子稿(发到jsjjxb@hpu.edu.cn)

③ 本小组学生所有答辩记录表(已按要求填写全部内容并有记录人签名)

④ 记录详细、完整的答辩记录本(一本)

⑤ 评阅意见表(按答辩次序整理好,不要装入毕业论文袋中)

⑥ 相关校级优秀论文推荐材料(见下面第四大条)

⑦ 本答辩小组中成绩待定学生毕业设计信息表(按本组人数至少5%的比例确定)

7、请各答辩小组组长于6月11日(周三)8:30在学院217会议会参加毕业设计答辩汇报会,并将位于本组答辩后两名(排序)的学生情况进行详细汇报,会议讨论最终参加二次答辩的学生名单。二次答辩时间为6月14日(周六)下午3:00,答辩地点:计算机楼217会议室。

8、各组于6月11日下午6:00之前将各项材料提交至教学办公室,电子稿发到jsjjxb@hpu.edu.cn;答辩组负责检查本小组所有学生的论文内页是否填写完整,由指导教师负责将论文档案袋交资料室存档(校级推优论文除外)。

注:学生档案袋上面和底部的班级姓名等信息必须填写完整,注明2014届。

四、关于校级优秀论文的特别说明

1、各答辩小组按照4%的比例推荐校级优秀(按照四舍五入原则),按小组推荐优秀名单(按优秀等级排序,根据学校分配的名额确定最终推荐人选),请各组根据情况推荐。

2、推荐校级优秀的学生论文由各答辩小组负责报送。相关材料如下:

(1)纸质文档

①毕业设计(论文)原件

②答辩委员会决议

③答辩记录材料

④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推荐表(相应电子稿见邮箱,自行填写)⑤毕业设计(论文)文摘(能够简要说明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思路以及创新点,字数在3000~5000字左右,含适当的图、表等;格式模板可从教务处主页下载园地进行下载)

⑥学院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推荐名单汇总表(相应电子稿见邮箱,自行填写)

(2)电子文档

①毕业设计(论文)文摘的word文档

②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推荐名单汇总表的excel文档

(3)其它能够代表或说明毕业设计(论文)特色的实物或材料。

注:材料不全,格式不规范者取消该学生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推送资格。

五、其他说明

相关所需电子稿见各系主任及答辩组长邮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5月27日

篇2:毕业设计答辩安排

旅游系各专业2014届毕业论文答辩安排及材料要求通知

旅游系各位老师和同学: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2014届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有关事宜安排、通知如下:

1.毕业论文答辩是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展示,请各位同学认真准备,并要求每一位同学始终到会场参加答辩全过程。

2.毕业论文答辩由学院有关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对各位同学论文的选题质量、能力水平、论文质量及答辩情况等作定量评估,主要评审依据详见“毕业论文答辩评审表”。

3.答辩时间: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上午8:00开始。

4.答辩时所需材料:论文三份、答辩评审表一份(指导教师意见、评审意见填写完整)其它材料答辩后再装袋,后续有关于材料要求的通知见附件2。

4答辩程序:①各位同学5月23日上午8:00前到达答辩地点;②答辩同学陈述论文5分钟左右(说明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存在问题等);③答辩组老师提问;④答辩同学回答问题。⑤全部学生完成答辩后评定成绩。⑥答辩组总结

5.答辩分小组进行,分组情况详见 附 件1。请各位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老师提前做好时间安排。

6.请每位同学及其论文指导教师填写好 “毕业论文答辩评审表”中的相关内容以及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评阅评语请各位老师自行交叉填写)。

7.请每位同学于2014年5月22日之前提交:①论文全文打印稿3份;②答辩评审表1份。以上材料由指导教师装袋(材料袋封面注明:姓名、学号、班级、论文题目、指导教师等)并于22日前交至各答辩组,各答辩组于5月23日下午2点在教务办公室交换材料。

涉及毕业论文的其它材料请各位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并及时准备,于答辩后汇总由指导教师于5月27日提交.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

2014年5月16日

附件1

旅游系各专业2014届毕业论文答辩分组情况

第一答辩组(25人)答辩委员会主席:李亚

答辩委员会委员:李庆雷、高大帅答辩 地点:汇学二107郭雪莹 李莉 马艳 杨仕丽 文欢 梅志刚 彭伟 张福东 钱晓燕 朱文婕 金小叶 崔雯波段雪娇 李洪敏 胡琳 钱行 曹四艳 张惠娜 伏美玲 木云彩 赵凤翔 刘艳飞 刘旭燕杨梅莲 赵境希(左俊辉、张丹宇、范涛等指导)

第二答辩组(25人)答辩委员会主席:左俊辉

答辩委员会委员:罗群 孙敏蕊答辩地点:汇学二108

马嵘 黄婧瑞 李重伟 彭璐 殷万翠 于海利 张莎莎 龙兴会 王巨涛 王雪蓉 田龙艳 古建芸 成语 蒋竹君 付仕虎 胡维轩 刘星 李欣 吴静蓝 张书敏 徐燕 伍金兰 袁海燕 秧雪张云平(王斌、徐磊、邹俊等指导)

第三答辩组(25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王维艳

答辩委员会委员:沈琼 谢玉屏答辩地点:汇学二109(高丽萍 王廷芳 谢莉 杨雨潋 詹倩 张成旺 周璨 周琳 陈尾女 陈媛 封璇 李恋 刘永梅 吴赛春 杨晓兰 余菱珊 梁皓月 刘情 谢显耀 张正芬 董海卫 徐皎 陈玉波 舒元浪 李红梅(李亚、罗群、高大帅等指导)

第四答辩组(25人)答辩委员会主席:张丹宇

答辩委员会委员:王斌 邹俊答辩地点:汇学二110

高自菊 彭太黎 张驰蓉 高凯杰 鲍绍财 瞿骁 刘倩 张杰 丁晴 张宇佳 付林燕 高运姿 韩璐李平李徐艳吕燕 马德志腾品过 张丽 马可 栾剑英 秦凤敏 苏晓丹 叶冬梅 赵瑞娟(任敬、赵红梅、沈琼指导)

第五答辩组(26人)答辩委员会主席:赵红梅

答辩委员会委员:任敬 蒋梅英答辩地点:汇学二205

何叶 胡夏国 吕栋 马静 潘莉莉 王丽萍 王文娟 文建敏 向屿 杨梦娇 杨平尹丽娇 余小艳 余艳梅 展思思 张晓倩 张治娟 赵睿 郑亚楠 毕晓琼 陈雪娇 成晓媛 冯杰 傅雅睿何杨阳 毕高楠(东盟班)

第六答辩组(24人)答辩委员会主席:张艳萍

答辩委员会委员:牛乐德 冯莹答辩地点:汇学二206

杨江杰 王玉秋 韩文娟 罗静 罗照斌 朱菡茹 罗霄 周海祥 龙先娥 陶俊屹 骆凤 邱家源 万盛云 杨俊楠 左文君 段黎晓 刘清玲 邹建琴 杨佳佳 杨灿平许婷婷 李玉 王映蓉 苏丽芳(莫国芳10 沈琼4李庆雷9高大帅1人)

附件2:毕业论文材料要求(东盟班只看一、二、五项)

一、答辩时需要装袋的材料(指导教师可在学院办公室领取档案袋)

毕业论文3份 答辩评审表1份

二、答辩后需要装袋相关论文材料(指导教师和同学前期准备,答辩后装袋并于5月27日提交教务办)

1、修改后的毕业论文2份

2、答辩评审表1份

3、论文摘要1份

4、诚信声明1份(由学院统一提供格式)

5、指导记录表1份(由学院统一提供格式,填写内容指导教师要提出要求并签字,保证内容规范)

6、开题报告一份(签字、书写完整,如有日期、涂改等问题要替换问题页)

7、研究综述一份

注:以上1、2、3、6、7项电子档也于5月27日提交孙老师

三、实习材料(各班学习委员统一收齐后交孙老师)

1、专业实习鉴定表(一式两份、都要盖章)

2、调查报告鉴定表(一式两份、都要盖章)

3、毕业实习报告1份(电子稿也要提交)

4、专业实习手册1份

注:以上材料如有要指导老师签字的,提前提交给老师签字

四、毕业论文实习成绩

由各论文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的表现、毕业实习报告质量判定成绩(百分制),成绩(可手写)随答辩以后论文材料一起提交。

五、优秀论文(90分以上的)

篇3:英专生毕业论文答辩能力培养初探

一、外语实时口语交际能力的本质特征——突然性假说

突然性是交际能力的本质特征, 是语言交际中语言使用者在无准备情况下实时应答或交流信息情感的生存能力的最重要特点及决定这种能力存在的标志性的根本特征。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这种即席的、不加准备的、非计划的实时口语交际能力, 是每一位英语专业教师奋斗的终极目标。“台下四年功, 台上十分钟。”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突然性”假说渗透给学生, 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实时口语交际能力, 才能让他们在进行答辩这一终极考核时不慌不忙, 从容应对。

二、英专生的论文答辩现状和存在问题

关于论文写作的书籍和研究成果很多, 从如何选题到布局谋篇等, 但专门研究和介绍论文答辩的资料却寥寥无几。对于没步入大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答辩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笔者自2006年起, 有幸连续十年参加了我院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答辩, 任答辩秘书并详细记录了学生答辩时对答辩组成员提问的回答。通过整理过去十年英专生的毕业论文答辩记录和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不难发现, 学生答辩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在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英专生大多对自己论文照搬照念, 缺乏高度概括。

第二, 面对答辩组老师对论文内容的提问, 有的学生会由于太紧张而听不懂, 还有的学生虽然听懂了, 也知道答案, 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流畅进行表达。

第三, 现在的《毕业论文》课程及教材都主要针对论文写作, 鲜少提及论文答辩。为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一些能够体现突然性这一交际本质特征的任务, 用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答辩技巧。

三、答辩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 “接龙”式导入法

在每节课的课前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向班级的“思维静湖”投入一颗石子, 即话题 (topic) , 随机以某一学生为中心, 向前后左右扩散出去。如讲到《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十课《The Richer the Poorer》, 导入时, 我就让一位学生以rich和poor造句。他说的是:“I’m not rich because my father is poor.”下一个同学就要以“my father is poor because……”开头……几经传递后, 各个方向最后一个同学要回到一句以rich和poor为关键词的句子。刚开始, 学生执行起来有些困难, 比较耗费时间, 但这种不加准备的造句练习容不得学生的思想开小差, 提神醒脑, 学生也很喜欢参与。四周32节课之后, 导入所用的时间由原来的35分钟缩短到20分钟, 说明学生对这种造句已经能较快反应, 快速应对。

(二) “难回首”式接力法

对于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来说, 朗读课文是一个保留环节, 几乎节节课都少不了。当下, 有的老师习惯按照班级点名册顺序叫学生朗读, 学生甚至能预见到自己学号所对应的段落, 并提前进行准备;还有的老师喜欢按照座位次序来叫学生, 先是第一桌, 然后依次往后, 学生也可以提前准备。为了贯彻交际能力的本质特征——不加准备的突然性, 我只随机叫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再由这个学生随机去叫下一个。每次读到段落末尾的时候, 我都能感受到其他学生在屏吸倾听谁的名字被点到。这样一来,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这种朗读接力有突然性、随机性, 有的时候又很戏剧化, 甚至会上升到两个同学的“私人恩怨”, A同学读完点了B, B同学读完又还给了A。这种时候, 教师就该适当介入了。

总体来说, 基于突然性假说设计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就是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快速反应, 培养学生的实时口语能力。根据现在使用的精读、泛读教材, 广大一线教师可以发现很多新的方法和途径, 以此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使其能够流利地与提问教师进行有内容、有目的的交际沟通, 辅以一定的答辩技巧, 让每个毕业生能不留遗憾地充分展示四年所学, 通过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孙长顺.关于外语交际能力的本质特征——突然性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4) .

[2]穆诗雄主编.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07) .

篇4:毕业祭:答辩

在这热闹的开学时分,我不禁想告诉学弟们:

虽然这可能将是一段散乱又漫长的旅途,但最后风景属于你们。

记得当初只身一人到学校,我是班里最后一个报到的。虽然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到茫然,但学校毕竟像个保护伞,我们不至于被雨淋透。

拿到通知书时,我从未想过要让家人送,就像父亲说的,自己省的学校,这么近,有什么好送的?我笑问,那要是东北或者南方呢?他笑说,那么远,就更不用送了。我一时语塞,竟无语作答。

于是,我带着简单的行李上路,开始一段为不少人所羡慕的旅途。走到大四,累积了好多物品,很多都无法带走,只有让它们原封不动地呆在原地,然后带着累赘的东西,踏上又一段旅途。

当我拉着行李箱,在人群里往前挤的时候,我还没意识到大学已经结束,也许对我来说,大学早已经在两年前结束,此刻不过是走个过场。

万万没想到,在临走之前,大学补我一刀,弄得我手足无措,依稀听到“doublekill”的声音在宿舍里回荡。

以前,开学时,我总是第一个到;放假时,最后一个离开。这次却是第一个离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时间倒退到毕业答辩,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别人轻轻松松地就答辩完,然后顺利毕业,而我为了这次答辩,费尽了心,异常地不顺畅。从开始交论文那刻起,推迟两个字就在我耳边萦绕。导师建议推迟,我好说歹说,终于签了字。论文到了答辩组,毫无悬念地被退了回来。导师说,修改得不理想的话就要推迟了。于是,接下来的两天,我几乎没有睡觉,夜以继曰地修改。导师看出来,我的论文再怎么修改也就这样了。导师说,你再交论文时,对答辩组老师说已经非常尽力地修改了。我胆战心惊地交了论文,毕恭毕敬地向答辩老师道歉。如果是以前,我大概丝毫不会理会推迟,可是看到别人晒毕业照、晒散伙饭聚餐,我异常地担心甚至恐惧,生怕自己无法正常毕业,影响后续的工作。

依稀记得,改稿到凌晨两三点,寝室的灯早熄了,室友已经睡着了。我找到打火机,走到窗户旁,拉开窗帘,望着白天喧嚣而此刻无比静寂的校园,我打着火机,点燃烟。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叙述当时的辛勤,我在每日便签里写到:那些低到尘埃的种子,会让你在荒漠里开出花来。那些痛不欲生的经历,会让你在绝望里看到救赎。

抽了两口,我摁灭了烟。我对烟没有癮,甚至有些讨厌烟味。在深夜里不由得点燃烟,真的应了那句“我们都会变成我们曾经讨厌的人”?然而,愁绪也如这烟,让人看不透摸不着却萦绕于心。我想象中的毕业应该是欢歌笑语,有酒有肉,醉里睡,梦里醒,至少是离别之际,大家互相道一声后会有期,虽然也知道大部分人其实是后会再无期。

答辩之前,我被答辩组长叫到办公室。我好说歹说,终于得到答辩的机会。也不知道是感动了老师,还是感染了自己。如果真不让我答辩,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对于答辩,我心里有些忐忑,在前夜,我照常睡不着,也看不进任何东西。我对论文熟悉到想吐,却又吐不出来。于是,夜成了最后的慰藉。一大早,我就起床了,有种高考前的感觉,紧张与否,身体是瞒不住的。

在办公室外等待答辩,时间突然由水过成了冰,仿佛静止了一般,终于还是等到了进场。我面对四个答辩组老师,用一口蹩脚的英语,开始竭力为自己辩护。然而,我根本不想辩护,我还没有达到可以自创理论的地步,于是理论与分析几乎与前人的论述一样,只不过变了下顺序和形式。答辩后,我没有直接回宿舍,而是到操场走了一圈,手机外放了一首《Graduation》。青春大概就这样结束了,大学就这样过去了。

在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惊喜,而是对证书发了很长时间的呆。我望着校园里的风景,鸟儿在枝头呜叫,枝儿在树上伸展,在一切终于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静谧。谁都知道,拿到证书意味着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我们都将告别这里,告别学生时代。

参加毕业典礼的那天,与往常并没有多大差别,地点在体育馆,是四年前我们刚来学校报到的地方。大学,这里开始,又在此结束!

篇5:工商管理毕业答辩安排

第一答辩组

答辩时间: 2007年6月10日上午8:00开始 答辩地点: 一教楼414 答辩组组长:孙瑞华

答辩组成员:王菊娥王娟李延王晓学生:王万萍邵霞黄志坚雷珺敏

第二答辩组

答辩时间: 2007年6月10日上午8:00开始 答辩地点:一教楼416 答辩组组长:魏振香

答辩组成员:范水清黄昶生冯磊扬光学生:李艳梅杜金凤潘恒鹏刘宗芳

第三答辩组

答辩时间: 2007年6月10日上午8:00开始 答辩地点: 一教楼418 答辩组组长:刘春旭

答辩组成员:潘国刚王爱玲张雪慧李永波学生:杨树梅张静李志港褚家骏

篇6:毕业设计答辩安排

各系、办公室:

按照学校2014年毕业生教学活动相关安排,经学院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现将2014届毕业设计答辩具体安排如下:

一、2014届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

主任:龚爱民

副主任:彭尔瑞 黄海燕

委员:严家顺龚涛付云松 张辅霞余建新张洪海邱勇陈道义

宋天文陈丽红蒋正跃彭玉林卢敏 宁东卫 王莹

秘书:张华群胡朝英

答辩委员会主要职责:负责主持并全面落实学院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审定学生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召开毕业设计答辩工作会议,落实答辩工作有关规定和要求;组织安排毕业设计评阅工作;审定答辩成绩;研究解决答辩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审核答辩资料,综合评定毕业设计最后成绩,核定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水利学院2014届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由学院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负责组织,答辩委员有权检查答辩评分的执行情况。各答辩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答辩小组根据《水利学院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实行办法》的评分标准和学生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和评语,按12%比例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二、毕业设计答辩时间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2014届毕业设计答辩安排为两个时段:

1、第一时段为 2014年5月17、18日,参加本次毕业答辩的学生,其成果符合毕业设计要求,经指导教师同意方可参加;如学生毕业设计尚未完成,不能参加本次毕业答辩;可申请第二时段答辩时间答辩;

2、第二时段为2014年5月31、6月1日,不能参加第一时段毕业答辩的同学,经修改后符合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同意才能参加本次答辩,否则不予安排答辩;

3、答辩未通过的同学,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如修改后符合毕业设计要求可安排二次答辩,时间另行通知。没有资格参加答辩或答辩不及格的同学,直接参加重修。

请各指导教师认真做好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审查工作。原则上凡符合答辩要求的同学均参加第一时段的毕业设计答辩。

三、答辩小组

根据课题相近或相关原则,将2014届毕业设计答辩分成十七个答辩小组进行,具体分组情况及答辩地点为:

第一答辩小组组长:付云松

指导教师:陈道义、李丰超

参与教师:付云松、秘 书:龙立焱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地点:7#B103

第二答辩小组组长:张洪海

指导教师:宋天文、王庆

参与教师:张洪海

秘书:和春香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地点:7#B105

第三答辩小组组长:张辅霞

指导教师:胡朝英(11人)、龚振文

参与教师:毛谨张辅霞、苏红兵

秘书:李盛楠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地点:7#B106

第四答辩小组组长:蒋正跃

指导教师:胡朝英(10人)、管毓斌

参与教师:蒋正跃 黄剑峰

秘书:张甸平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地点:7# B 107

指导教师:陈丽红、邱艳梅、王龙、杨蕊、孙飞

参与教师:卢敏

秘书:柴俊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地点:7#B20

3第六答辩小组组长:黄海燕

指导教师:彭尔瑞、龚涛、代兴梅、尹亚敏

参与教师:黄海燕

秘书:龙晓敏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地点:7#B207

第七答辩小组组长:邱勇

指导教师:龚爱民、彭玉林、刘慧梅、王新华

参与教师:邱勇

秘书:杨锐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地点:7#B301

第八答辩小组组长:段泽文

指导教师:陈运春、葛兴燕、张 川、郑宏刚、张建生、郭

晓飞

参与教师:段泽文

秘书:王莘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地点:7#B303

第九答辩小组组长:关志成指导教师:温熙胜、范春梅、宁东卫、王建雄

参与教师:关志成秘书:杨玲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地点:4#30

5指导教师:毛谨、张辅霞(11人)

参与教师:苏红兵、刘文敏

秘书:龙立焱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地点:7#B103

第十一答辩小组组长:陈道义

指导教师:张辅霞(10)、付云松

参与教师:陈道义、李丰超、龚振文

秘书:和春香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地点:7#B105

第十二答辩小组组长:宋天文

指导教师:张洪海、黄剑峰(11人)

参与教师:宋天文、管毓斌

秘书:孔令琼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地点:7#B106

第十三答辩小组组长: 王庆

指导教师:黄剑峰(10人)、蒋正跃

参与教师:胡朝英、王庆

秘书:张甸平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地点:7#B107

第十四答辩小组组长:龚爱民

指导教师:郭美华、黄海燕、邱勇、杨玲

参与教师:龚爱民

秘书:杨锐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地点:7#B203

第十五答辩小组组长:龚涛

指导教师:王福来、李丽生、张慧颖

参与教师:龚涛、彭玉林

秘书:龙晓敏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地点:7#B207

第十六答辩小组组长:陈丽红

指导教师:张刘东、关志成、卢敏、代启亮

参与教师:陈丽红

秘书:柴俊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地点:7#B301

第十七答辩小组组长:郑宏刚

指导教师:王豹、李建华、段泽文、张耿杰

参与教师:郑宏刚

秘书:王莘

答辩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地点:7#B30

3具体答辩一般上午8:30开始,下午1:00开始,各答辩小组学生名单附后。答辩小组的职责:结合答辩时间安排,在答辩前完成毕业设计交叉评阅;按照答辩程序,主持答辩过程;进行答辩纪录,依照答辩评分标准,针对学生答辩情况,给出成绩及评语;答辩结束后,综合毕业设计情况,推荐优秀毕业设计人选。

三、由于2014年毕业设计答辩涉及人数较多,为便于规范、统一材料,学院答辩委员会2014年5月5日召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会,对2014年毕业设计答辩进行安排。同时学院答辩委员会决定5月7日上午10:00召开毕业设计秘书组会议,对答辩工作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说明。请各组秘书于5月9日前收齐本组毕业设计及相关资料,组织本组教师交叉评阅,做好答辩准备。

四、请各位指导教师和毕业生于5月23日下午五点前将毕业设计成果交院综合办,以便及时提交教务处进行毕业生资格审查,核定第一批毕业生名单。

水利学院

篇7:07级毕业论文答辩安排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方案如下:

一、时间及工作要求

(一)4月20日前

毕业班学生按规范格式和要求向各自指导教师提交论文定稿(一式三份

另自备一份用于答辩时自己使用)

提交的论文要件应完整(包括封面、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及致谢词)

但封面可暂时采用普通打印纸按规范打印

全部要件按顺序装订

(二)4月23日前

指导教师选出同意提交答辩的论文并评定成绩

同时将达不到参加答辩质量要求的论文退回学生并指导改进(该部分学生的论文不得参加答辩)

(三)4月24日前

指导教师直接向答辩小组提交一式三份的学生毕业论文

同时向答辩小组提交相应学生的《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表》(须将指导情况记录及指导教师所用评阅表填写完整)

逾期提交的答辩小组可以拒绝接收

(四)4月25日

答辩小组组长将论文分发至本小组成员(论文指导教师应排除在外)

并指定一名成员作为主要评阅人进行论文评阅

该成员如认为论文达不到答辩要求质量的应在与组长讨论后及时将论文退回给指导教师并说明理由

对于同意提交答辩的论文

主要评阅人应于答辩前填写好评阅人所用评阅表;答辩小组组长同时指定另一名成员作为辅助评阅人进行论文评阅并做好答辩时进行辅助提问的准备

评阅过程中

评阅人可将修改意见直接书写于学生论文上

(五)4月29日

各班学习委员领取答辩分组名单、答辩程序要求及答辩时间地点安排表并通知到班上同学

(六)5月5日--5月10日

各答辩小组举行答辩

(七)答辩结束后

如无特殊需要

各答辩组应将论文返还给学生本人

学生将答辩组对论文的修改意见反馈给论文指导教师

在指导教师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最后修改

(八)答辩结束后

各答辩组应在五日内将《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表》(须将评阅表、答辩记录及评审表填写完整)提交至教务办公室

(九)5月27日

各班学习委员来教务办公室领取毕业论文正式封面

(十)6月1日

各班学习委员将本班已通过答辩同学的论文(须装订正式封面)一份集中交学院教务办公室

(十一)6月2日--6月10日

汇总计算学生论文总评成绩、评出优秀毕业论文

二、答辩机构

答辩小组:负责学生的论文答辩工作

以专业内容为单位成立答辩小组

共成立13个小组

每组成员不少于3人(应充分考虑各答辩小组学生人数的均衡)

设组长1人

秘书1人

秘书负责答辩记录

答辩分组名单另行安排

三、学生答辩要求

1、举行答辩时

学生应结合毕业论文

主要就论文的写作过程、主观观点、创新之处及结论等

进行5分钟左右的陈述

回答老师1-2个问题

2、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

即在自己所指导的学生陈述后不提问题

答辩后不发表意见

评定答辩成绩时不参与表决

此外

指导教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学生所在答辩小组的组长)

3、出现下列情形之一

论文答辩不予通过:

(1)论文修改过程少于两周明显属于抄袭、拼凑

(2)擅自脱离《开题报告书》审定的写作大纲展开论文写作

未按开题时有关教师的指导意见充实材料、改进论证等

(3)论文结构零乱

观点归纳不清晰、没有新意

或充斥常识性错误

(4)未能按时提交论文成绩评定表、论文指导记录等相关材料

(5)系答辩委员会认定的其它情形

4、学生答辩结束后

各答辩小组须就学生的毕业论文及答辩情况进行讨论和表决

举行专门会议按学校统一的评分标准和办法

答辩小组组长组织拟定答辩评语、评定答辩成绩、填写相关结论并签名

5、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参加答辩

a)未按时上交毕业设计任务书及毕业设计任务书不合格的的学生

b)毕业论文未按论文规范撰写的学生

c)论文经导师评阅认定不合格的学生

四、几点说明

(一)如2010届毕业生申请参加本次答辩

按照上列要求执行

原指导教师应在4月20日前向提出答辩安排的请求

(二)因各种原因未参加或未通过答辩的学生

将另行安排答辩时间

答辩准备工作及程序要求与本次答辩一致

因不按指导教师时间进度要求完成论文而未能参加本次答辩的指导教师应在其成绩评定后酌情扣除5-10分

并在指导教师所用评阅表“评语”栏加备注说明(统一加于评语末

另起一行)

因就业及其他可以理解的特殊原因不得不参加第二次答辩安排的在学生向指导教师提交有效证明材料的情况下

指导教师可以不对其写作成绩作扣分处理

(三)所有参加第二次答辩安排的学生

取消其论文的推优资格

(四)参加第二次答辩安排的学生

有可能面临因时间关系导致的不能按时毕业的风险

(五)第二次答辩结束后

仍未参加或未通过答辩的学生在本年内将不再安排答辩机会

但可在2011届毕业生论文答辩前向原指导教师提出书面答辩申请

请所有毕业生、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严格按《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及评审工作规范》高质量按时完成各环节工作

论文最终文本的纸质稿、论文及开题报告电子版的具体提交要求将在答辩开始前 随同答辩程序要求另行通知

2011年3月18日

??

??

??

??

篇8:对高职生毕业论文答辩问题的思考

一、高职生毕业论文答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上不够重视。

首先是学校领导和基层领导不重视毕业论文答辩。认为它是属于高层次的理论研究, 而高职生主要是技能训练, 能动手操作就行了;其次是教师们也不重视毕业论文答辩, 认为高职生的理论水平低,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只是个形式而已, 甚至有的教授认为, 应该取消高职生的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实习完了写个总结就行了;三是学生方面对毕业论文答辩不够重视, 他们以为, 实习期间主要任务是“找工作”, 因此, 有许多学生去实习单位报到以后, 就算实习结束了, 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上, 根本没有实习, 更谈不上搜集、整理资料, 写毕业论文了。他们认为, 毕业论文是“软指标”, 老师都会让他们“及格”的。因此, 在返校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 随便从报纸杂志上抄袭一篇论文, 应付差事而已, 更有甚者, 从网上直接下载一篇论文, 交给老师。所以, 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 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 甚至不能简述论文的观点, 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高职生是否应该取消毕业论文答辩呢?这方面我们看一看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吧。据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哈佛男孩张肇牧》一书 (张涛编著) 介绍, 美国小学生能够写出长达20多页的论文, 题目竟然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美国的小学生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 可以研究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们中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不能写毕业论文了吗?

最近在《意林》杂志上看到一则故事, 其内容如下, 请看以下张小姐的故事:毕业前夕, 正好有一家英国公司到我们学校招聘, 这让所有的人都提起了兴趣, 大家都决定去试一下, 因为这个机会很难得, 当时所有面试的人都集中在一个大房间里, 考官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张试卷, 上面只写了一道看起来很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 要求在45分钟完成。看到这个无厘头的题目, 一开始也傻了。后来仔细一想, 发现这个题目不是要答出一个确切的数字, 而是要考察一个思考的过程, 这对于一个经济系的高才生来说并不难。所谓“英国……买……”其实就是英国进口, 进口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 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英国有多少人, 这个我脑子里有数, 首先我可以假设16岁到70岁之间有多少人, 然后推算出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的30岁到45岁的有多少人。为了使这个数字精确, 我还在答题纸上如何进行抽样调查。同时我还考虑:打高尔夫的人中, 有多少人经常去打, 这些人估计一年要用多少个球, 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是英国总的市场需求, 最后我写了一组数据, 并满意地交上了答卷, 一个月后, 我收到了这家公司的录取通知书。

通过以上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大学毕业生的优势在什么地方?我们读大学期间经过思维训练和专业训练, 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 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 不是单纯地靠记忆数据, 而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正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特征。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大学生。不管各行各业, 所面对的问题多么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 如果我们有系统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就可以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毕业论文正是对大学生系统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测试和锻炼。可见, 高职生也是大学生, 其毕业论文理应受到重视。

2、组织安排上不够重视。

首先, 时间安排不够。笔者所调查的学校中, 最多安排了两天的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大部分学校只用半天的时间安排毕业论文答辩。在毕业生离校期间所有的工作中, 毕业论文答辩被忽视为“可有可无”的环节, 安排的时间最少。因此只能抽出少数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实际上, 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其次, 各校教务部门也没有像对待期末考试那样, 加强巡视和检查, 而是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这就更加重了毕业论文答辩不够重视的色彩。

3、管理方法上不够重视。

首先, 毕业论文的格式没有规范的要求, 如“内容提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不要列出, 应该怎样排列, 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其次, 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 没有记录, 如:参加答辩学生的姓名、班级、主辩教师、论文题目、主辩教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是怎样回答的等等, 一概没有文字记载。

由上可见, 在高职生的毕业论文答辩问题上, 从思想到行动, 从教师到学生, 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 毕业论文答辩只能在低水平上运行。

二、造成毕业论文答辩低水平运行的深层次原因

1、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虽然近几年各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 比如:在日常教学中引进了“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等内容。但占据主流地位的仍然是“教师满堂灌, 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平时, 根本没有给学生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锻炼。学生遇到问题, 只会问老师, 不知道如何查询资料、整理资料, 研究资料, 得出正确的结论。由于平时没有注重这方面的锻炼和培养, 致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极差, 因此, 在毕业实习中根本没有深入到实习单位去学习、调查、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 毕业论文的写作更是无能为力了。

2、平时缺乏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

专业课的学习中, 教师只教给学生“怎样做”, 至于“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根本不讲, 也不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所以, 专业课学习中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出论文方面的训练。即使是《应用文写作》课程, 也是只讲不练, 考试时出些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了事。

3、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际操作, 轻视分析、总结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 各职业学院都开始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比如, 会计教学加大了大型作业、模拟实习、上机操作的力度。但是在这些教学环节中, 只重视让学生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而忽视了分析、总结和论文的写作。笔者认为:实际操作只是学习过程中的春播, 分析、总结和论文写作才是秋天的果实。只播种不收获。是得不到胜利果实的, 也不会有真正的成效。这些年来, 实践性教学的收效不大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吧。

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和烟台职业学院加强高职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几点经验

1、学院高层领导重视。

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工作的重要性, 并将其视为比考试更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首先, 在答辩时间上给予保证。其次, 要求各系认真总结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经验和成果, 听取各系有关毕业论文答辩的工作汇报, 以此方法促进了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2、在日常教学中, 加强学生论文写作方面的实训。

这方面, 笔者曾经利用假期对烟台职业学院做了调查, 发现他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在02.06会计教学中, 他们引入了研究性学习方法, 让学生做课题、做研究、写论文, 当时研究的课题有“中小企业筹资难的原因及对策”“风险投资———创造企业神话”“银企不良资产管理”“对国有股减持的看法”等等。同学们通过上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 都写出了有独到见解的好文章。他们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收效很好。通过对02级高职会计四个班的跟踪调查, 他们发现, 在毕业实习中, 许多同学对《财务管理》曾研究过的课题做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并写出了毕业论文, 在答辩中表现出色。

3、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经验总结与交流, 加强分析及论文写作的训练。

比如, 会计专业的大型作业、模拟实习都是搜集的一个真实企业的一定时期的会计资料。我们学院不但要求学生从头至尾实际操作一遍, 还向同学们提供当时有关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的其他资料,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这些资料, 写出财务分析报告和报表说明。并将大型作业和模拟实习中的收获和体会总结出来, 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样会加大会计实训的力度和收获, 同时, 促进论文写作的训练。

4、加强了毕业论文及答辩记录的存档工作

首先, 学生经过以上教学环节的训练, 学会了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写作, 他们定会自己写作毕业论文, 这对他们毕业后的持续发展很有利。这些经过学生的实际工作和总结写成的毕业论文, 全部存档保存。其次, 毕业论文答辩都有答辩记录, 这样促使教师和学生认真对待论文答辩工作, 并且职责清楚, 便于总结和提高。另外, 学院还选择写得好的毕业论文出版优秀论文集, 留档保存和提供给下一届毕业生参考, 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鸣.高职核心竞争力的界定与提升策略[J]长春, 职业技术教育, 2004, (9) .

上一篇:新加坡交流感想下一篇:航天一院14所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