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部分高校住宿状况的调查报告

2024-05-19

关于部分高校住宿状况的调查报告(通用7篇)

篇1:关于部分高校住宿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部分高校住宿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7.25~2013.8.3 调查对象:网友,同学 调查地点:互联网

调查方法:普查法,通过问答调查 调查人:

新学期刚刚开学,就听到一些大学校园里传出了学生不满宿舍拥挤的声音。有的学生不堪宿舍内的“热闹”被迫在校园外自寻出租房,而有的则被学校统一安置到了校外的“宿舍”。这样的住宿状况,不得不让人感到担忧,也让学生不满、家长牵挂。就此问题,我对部分高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总共150名学生,调查他们对宿舍的满意度。

以下是调查情况

关于高校50名学生对宿舍的满意度3020100天河学院华农武大差834一般241618好132217非常好5911天河学院华农武大

住宿问题至关重要,好的住宿环境严重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由于环境污染,噪音烦杂,地势恶劣等等的宿舍问题,致使同学们睡眠不足,心烦气躁等不良反应。试问,这样的情况,同学们还会有怎样的好成绩?

据新闻报道,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大四年级的部分同学告诉记者,他们进入该校后就一直在江宁新校区学习、生活,可今年刚开学就突然接到学校“搬家”的通知,要求他们全部搬到城里的老校区上课,住宿也被学校分散安排在了城内的三个暂住地。这三个地点离位于白下路的课堂均较遥远,其中最远的“宿舍”已到达了河西新区,这给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学们每天上课和放学都要和早出晚归的“上班族”一样,在路上东奔西跑,离校最远的同学还得换乘公交车。

与学校统一在校园外安置住宿不同的是,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班和英语班的部分同学因忍受不了校园内宿舍的拥挤而在校园外“自谋住处”。该校的同学向记者反映,他们以前住在古平岗校区,今年新学期被学校调整到了草场门校区,这里的部分宿舍非常拥挤,20平方米左右的宿舍住进了12至16名同学,上下铺的双人床紧挨在一起,宿舍内因拥挤根本无法摆放橱柜,同学们的生活用品只能到处堆放,换洗的衣服也因无处晾晒,只能挂在走廊上任其自然晾干。如此“紧张”的环境给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有的同学为寻得“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只得自己另花钱在校园外租房。

近日网上有人统计出全国住宿环境最好的十所大学,并且加上麻辣点评——

1、北京语言大学

间学生宿舍平均住2.3人,堪称全国大学之首,谁叫北语的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比例为4比1呢?

2、汕头大学

李嘉诚重金兴建,虽然教学质量一般,但生活设施绝对一流,还是资本家懂得学生的疾苦啊!

3、深圳大学

环境很好,运动设施也好,饭菜也是香的,深圳真不愧是特区之首,办的大学也处处体现了特区的风貌,据说是仿照香港科技大学建设的。

4、中山大学

全国率先兴起公寓化管理,12个本科生共用一套大三居住房,可以冲凉、做饭与电玩,楼下就是餐厅和商场。

5、厦门大学

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学生生活也悠闲自得,娱乐设施很多,像个疗养院,听说新校区在基础设施上更上一层楼,不错不错。

6、北京邮电大学

在住宿条件在普遍不佳的北京高校中算是佼佼者,还有专门为北邮而建的示范邮电局也为其增加方便不少。

7、清华大学

校园设施透出一种大气,互联网最早通到每一间宿舍,而且资源开发也是最好的,国家投大钱建设的名校没有辜负期望。

8、暨南大学

华侨界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充分享受到了华侨的待遇,食堂的饭菜据说是全国最好吃的,价钱嘛就难说啦。9天津大学 全国高校中最早实现201电话的,最早安装有线电视和宽带互联网的,处处为学生考虑的做法值得称道。

10、同济大学

上海高校中最早实行后勤管理现代化的,食堂质量有口皆碑,就是扩招带来的大量人口使学校面临很大压力。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分会理事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说过:“住宿学院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宿舍的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小型学习社区,它指向课堂教学以外的教育和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融入大学生活,形成对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可以说,住宿学院所提供的美好愿景,与当前国内高校面临的挑战不谋而合。住宿学院的第一种组织优势在于,由于在大学内部住宿学院与学术性系科形成矩阵式结构,学生作为个体隶属于住宿学院而非学术性系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摆脱了学术性系科的束缚,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是他们所喜欢的,也是他们擅长的,这使得其学习更有动力,更高效,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市场。在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仍然束缚于实体专业时,当他们仍纠结于是否有机会了解其他专业、能否自由地突破转专业障碍时,住宿学院的学生可以摆脱以上束缚,有着更大的学习自由。这是一种教育规律。

住宿生活不仅影响同学们的行为方式,也影响日后为人处事的观念,对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是的,学生宿舍的环境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没有好的休息环境,哪来好的学习氛围,学习质量,希望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能够加大执法力度,完善高校住宿问题的法律法规,给同学们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篇2:关于部分高校住宿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林欢

调查时间:2013年暑假

调查地点:汕头

调查对象:汕头市大一学生 调查方法:网上问卷

一调查概况

1调查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空前急剧增加,大学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自然而然,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就成为了人们注视的一个问题,大学生在心理等多方面还在处于未成熟阶段,在对待事物的看法还不全面,客观,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除去个别富裕地区,大学教学资源的匮乏却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更严重的倾向。有吃引发了学生与学校之间诸多的矛盾,住宿环境尤为突出。因此如何让大学生能够在大学四年里顺利的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以便将来能够在社会上有所贡献将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面。所以为更加切身的体会大学生的生活各方面,我们对大学生的住宿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2调查范围及思路

这次调查的主要范围是汕头市大一学生,他们就读学校的所在地均为广州。通过对这些大学生的所在学校,住宿条件,生活开支等方面进行了主要的问卷调查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住宿现状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卫生状况

进入大学后,宿舍就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宿舍楼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和日常的学习状态。大学宿舍楼的公共卫生状况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宿舍内部和宿舍楼的卫生状况、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等都是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60﹪学校的楼道都是一周清洗一次,并且我们发现很多同学连自己的宿舍也很少清理,这两个一个是公共卫生,一个是私人地方,卫生状况都很差,可见各高校的总体卫生状况并不乐观。

2安全状况

可以说每个大学生去读大学,独自生活的最大问题应该是安全问题。宿舍的安全分为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先说生命安全,相信大家还记得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致四位女生跳楼身亡惨痛事件。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不能再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但是,违章电器屡禁不止,这给学生带来很大的隐患,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不少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最高限用功率,但这只是一纸空文,学校很少真正地去限制使用,就算有些学校会检查宿舍,但在检查的时候只要把电器收起来也就万事大吉了。然后说说财产安全,平时在新闻上很经常看到大学宿舍被盗的消息。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宿舍的安全性不高。发现有着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学校的安全保卫能偶真正的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其中部分人提出宿舍楼管理不够,使得其人流杂乱。不能够保证学生们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因而使得学生们自己有话费了一定数目的钱来买保险柜,买密码箱等等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可见,高校宿舍里并不安全。

3宿舍突发状况

从调查中得出,绝大部分大学生不满意的主要情况是宿舍停水和停电,而有部分的人对于断网也表示不满意。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接受这几项问题。毕竟水电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停水停电的话,对于生活上是有着很大的影响。

四.大学生住宿现状的改善

1.学校宿舍设计建造

学校对于宿舍楼的新建设计,首先可以通过对学生平时生活的了解以及接触,再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科学的选择位置,设计出人性化的宿舍。首先是能够保障大学生平时生活的所需,方便住宿的学生来去学校的各个教学楼和食堂之间,还有宿舍本身的采光,保证每个宿舍都能有足够的日照时间来保持宿舍内部的湿度不会太高。其次是再根据每间宿舍实际的住宿人数来进行合理的设计空间大小与结构。其中对于宿舍楼道的设计安排也是一个关键点,因为要保证宿舍楼道的光线,人群流通,湿度等方面。如果不能完全的满足某项,应该加设一些硬件设施以保证宿舍的合理。

2. 宿舍内部设计

对于宿舍内部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住在里面的人的感受,是否感到舒适。空间大小是否让人觉得太压抑,不适应。对于大学生以后的主要生活场所,不仅是要合理,方便,更要实用性强。能够充分的实用到每一点空间。另外卫生间可以说一个很重要的区域,大学生洗漱,洗衣物等都要用到。因此能够在每个宿舍都设计一个卫生间是最好的,能满足平时生活很多的需求,还有就是卫生间的通风是很重

要的,因为卫生间可以说是宿舍里最潮湿的地方,因此建议可以设计一个阳台来保持通风,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卫生间的通风,还可以有一定空间来晾衣服和被褥等东西,或者安装一个换气扇等设施来保证卫生间的通风情况。

3. 宿舍的配套设施

提到宿舍的配套设施,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水电问题,因为这都是现在人们生活都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宿舍应该保持全天的水电供应,让人们能随时都能用到,以避免一些应急情况。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学校可以提前通知,或者像要停水的问题可以之前学校又储备一定量的水源,以保证在特殊时期使用。宿舍还应该安设太阳能热水器和热水房等,为学生提供热水。这样在宿舍有热水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当宿舍没有热水时,可以去热水房提水使用。另外,宿舍床柜,衣柜的设立也同样重要,这样就可以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摆放自己的东西而不会因此而到处摆放使得空间不够。

4. 学校对宿舍的管理体系改进

拥有一个好的宿舍楼后,同样也需要一套合理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运行它。首先就应该是安全问题,宿舍管理员应该保障每间宿舍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因此就要监控每天进出宿舍楼的人员情况,对于非校外的人员就必须要出示一些相关证明以表明来意才可以进入宿舍楼内。对于就寝时间后就应该关闭宿舍楼的大门,以防止一些外来人员乘此进入。对于一楼的宿舍,窗子就应该按防盗窗用于保证学生的切身利益。

五. 总结

篇3:关于部分高校住宿状况的调查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0月在广州大学城内某高校健康体检学生, 纳入检测标准为在大学城内生活1 a以上的住宿学生共932名, 其中男生546名, 女生386名;大二学生271名, 大三学生401名, 大四学生260名。年龄为19~22岁。

1.2 方法

静脉采血, 离心分离血清, -20℃保存待检。阳性对照血清、Lp1~Lp8 型标准菌株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提供, 采用微量凝集试验 (Microaglutination test, MAT) , 测定血清中嗜肺军团菌 (Legionellia pneumophila, Lp) 1~8 型。

1.2.1 菌体抗原制备

将细菌接种在炭-酵母浸膏琼脂 (BCYEA) 培养基上, 于34℃烛缸培养4 d, 菌苔混悬于4℃pH为6.4的PBS (含1%福尔马林) 中一夜。离心弃上清液, 加入适量的pH为6.4的PBS, 使细菌浓度为1×109 um/L, 4 ℃保存备用。

1.2.2 微量凝集实验

将被检血清经56 ℃, 30 min灭活后, 在96微孔塑板内加入25 uL被测血清, 用pH=7.2的PBS作倍比稀释, 然后加入25 uL菌体抗原, 混匀后置湿盒内37 ℃一夜, 在黑背景上肉眼观察结果。每批试验均设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 (以PBS代替血清) 。

1.2.3 结果判定

参照文献[6]进行操作及结果判定, 以出现凝集“+ +”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为抗体滴度, ≥1∶16 判为阳性 (同1份血清标本呈多血清型阳性时, 在计算阳性率时仅作1 份计算) 。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百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军团菌各型抗体分布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见, 932名学生中, 所测军团菌Lp1~Lp8型抗体均有阳性出现, 共298人检测阳性, 阳性率为31.97%, 其中同时感染2种以上血清型者占20.47% (61/298) ;各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4.67, P<0.05) , 以Lp1占优势 (17.60%) , 其次为Lp7 (14.48%) 、Lp5 (6.01%) , 最低为Lp8 (0.21%) 。

2.2 性别分布

调查男生546名, 其中180人军团菌抗体呈阳性, 阳性率为21.61%;女生386名, 其中118人军团菌抗体呈阳性, 阳性率为30.57%。男、女生间军团菌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97, P=0.400) 。见表2。

2.3 年级分布

大二至大四年级学生军团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46% (69/271) , 26.18% (105/401) , 47.69% (124/26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undefined=41.00, P<0.05) 。

3 讨论

军团菌可以通过空气及气溶胶传播, 虽然尚没有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的报道, 但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其传播方式、途径的特点却更容易引起大规模的暴发与流行[7]。自从首次发现军团菌病例以来[8], 陆续有多起局部暴发疫情报道。1988年四川某学校证实为一起军团菌感染疾病暴发[9]。此后, 在训练营、写字楼、月饼生产公司、浴池等处出现的以发热呼吸道疾病为主要症状的暴发疫情中, 均有最终检测到致病原为军团菌的报道[10,11,12,13]。多个国家已将军团菌肺炎定为法定传染病之列[14], WHO 也将其列入传染病报告范围。本次研究共抽取大学城某高校的932名学生进行了军团菌血清抗体的调查, 结果表明, 学生中军团菌的感染呈现如下特点: (1) 感染的多型性。8型军团菌均有感染, 提示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学检测时不能只检测某一个血清型。感染菌型以Lp1, Lp7, Lp5型占优势, 说明在多型感染的基础上有优势菌型的存在。 (2) 感染的普遍性。 (3) 隐性感染多。检测阳性的298名学生中, 仅有6人过去1 a出现肺炎表现。

本次调查发现, 学生军团菌感染率为31.97%, 此调查结果远远高于蔡雪毅[15]的调查结果 (5.2%) , 但与近期成都[16]、大连[17]、新疆[18]等地报道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检测结果相近, 低于武汉[19]的调查结果。提示近年军团菌人群感染呈现上升趋势, 应予以关注。另外, 本次调查还发现, 一人感染2个以上血清型并不少见, 检测阳性的298名学生中同时感染2~3 种血清型者占20.47%, 这可能是由于某些个体同时感染1种菌型以上军团菌, 也可能是由于军团菌与非军团菌之间存在交叉性抗体引起。

篇4:关于部分高校住宿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西安市 高校 健美操 现状 研究

1前言

健美操是一项以人体自身为对象,以健身健美为目的,融音乐、体操、舞蹈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大众健美操因其动作类型多样,难度较小,适用人群普遍,且不受任何器械、场地、人数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高校体育必修或选修课程中开设健美操课程不仅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还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市部分高校健美操课程方面的调查与研究,能够推进健美操在高校中的积极稳定、持续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8所大学的健美操选修课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2.1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教师与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来对以上8所高校健美操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其中,学生问卷发放80份,回收71份,回收率为88%;教师问卷发放25份,回收23份,回收率为92%.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3.1.1 健美操教学内容

表1 西安市高校健美操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现状调查结果

教学内容 選择学校 百分比% 排序

大众健美操 8 100% 1

拉丁健美操 4 50% 3

街舞 3 40% 4

有氧舞蹈 5 60% 2

竞技健美操 1 15% 5

爵士舞

搏击健美操

瑜伽

高校的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既是教师为学生开展健美操教学课程的必要条件,也是完成健美操授课任务的重要依据。从表1可得知,8所高校都选择大众健美操为其授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与学生的体质基础有着直接的联系。另外,有5所学校选择有氧舞蹈为扩充内容,拉丁健美操、街舞、竞技健美操为三选的教学内容。虽然在健身房均有形式多样的健身课程,搏击健美操、爵士舞、瑜伽等运动项目,由于受到缺少场地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欠缺,至今尚未走向大学课堂。

3.1.2 健美操教材

表2 西安市高校健美操教材的调查分析

教材类型 学校数 百分数%

全国统编教材 4 50%

体育院系统编教材 3 35%

自编教材 1 15%

通过表2得知,在所调查的8所高校中,有4所高校选择全国统编的教材为其授课教材;有3所高校选择体育院系的统编教材;另外,还有1所高校选择自编教材 。用全国统编教另外,在调查中得知,由于对网络与多媒体软件的缺乏,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直白的讲解与示范为主。学生在课后没有相应的学习软件来进行练习,也不能较为直观的感受健美操表现力的学习。

3.2 高校健美操师资现状

表3 西安市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年龄特征

年龄段 小于30岁 30—40岁 40—50岁 50岁以上

人数 4 8 5 1

百分比 19.1% 48.3% 28.6% 4.3%

排序 3 1 2 4

教师是健美操教学中的主要传授者。由于健美操是一项不断发展与样式不断变化的项目,需要教师不断地对自身能力进行提升。在所调查的8所高校中发现,目前西安市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中30-40岁以上的比例为48.3%;40-50岁教师的比例为28.6%;20岁以上的比例为19.1%。通过以上数据得知,在所调查的8所高校中,健美操教师的年龄结构基本趋于年轻化。

4 结论

在所调查的8所高校中对健美操课程设置中得到,在教学方面,有5所大学开设了36个学时,有3所因为教学场地和科目设置等原因开设了18个学时;在教材方面,目前还未有统一的教材授课;在教学内容中,主要以大众健美操的套路为主;在教师结构方面,高校教师年龄基本趋向年轻化;在学生方面,高校学生选择健美操课程为健身的动机较多。

【参考文献】

[1]潘苑.高校健美操课程领域的扩展[J].体育学刊,2006

[2]李沛.马鸿韬.健美操概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4

篇5:关于部分高校住宿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就业率与起薪的调查

在2010年的8月15到20号,我进行了了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对于这个调查的进一步研究,走访了几个高校采取了访问形式,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毕业生就业率

随着高校改革和扩大招生,大学已经不是昔日那么高不可攀的学府,人们更多的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问题也是日益凸显,由于大范围的扩招,人才供过于求,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增大,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2001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仅为50%,比上年又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这是非常非常严峻的事情,人们为了读大学就是为了能够找一份好的、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这样的就业形势却让人么事与愿违,高校的扩招带来的并不是许多人的大学梦,而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据调查,毕业生“待就业”的专科和高职为24.3%,本科为23.0%,硕士和博士分别为12.1%和10.1%。都不是很高,单就这样看来虽然从“待就业”方面来看,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是最大的,但是与本科毕业生只相差1.3个百分点,而从“真正的落实率”来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优于本科毕业生。特别地,专科生在“已经确定单位”、“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本科生,而本科生只是在“升学”和“出国/出境”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为这一批人也许他们更看重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层次,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历越高,就业状况应该是越好的。

有趣的是,从另一组调查中,不难发现,一半毕业生起薪1500以上,男性是高于女性的,据调查,男性落实率略高于女性,男性比例为73.0%,女性为68.4%,两者相差4.6个百分点。女性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出境的比例达到19.3%,比男性高出3.9个百分点。男性毕业生起薪高于女性,男性月起薪为1500元,女性为1300元。

不仅是这样,最重要的起薪比较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查,大中城市就业四成以上,私企人气渐旺。调查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45.2%,在地级市的占35.0%,在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4.1%,在乡镇的占4.4%,在农村的为1.4%。与2005年相比,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略有上升。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分别占34.2%、23.5%和12.7%,特别是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2007年所占比例增加了17.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学校和科研单位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国家机关所占的比例略有增加,上升了3.5个百分点。

另外,从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来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依然重中之重,占34.3%,但是与2005年相比较,各类专业技术工作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减少了10.9个百分点,而

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各类行政管理类工作、各类服务工作、一线生产工人所占的比例均有所上升,显示出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逐渐走向多样化,有更多的毕业生愿意从事服务性质的工作和一线生产工作。体力与脑力兼备的工作也是供不应求。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但是由于扩招范围增大,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高校的不断增加和专业的迅速扩增为高校扩大招生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受教育经费的影响,部分高校新办的学院和新增的专业多为对设备、技术要求不高的非工程技术类学院和专业,人文专业居多,缺少技术性,这些高校的盲目扩招,致使一些学习成绩一般的生源进入高校,加之扩招后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缺少师资,给学生培养增加了难度,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下降。使毕业生在毕业后在找工作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下降,远远达不到企业所要求的条件,这样下来,就有更多的毕业生游荡于社会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许还会为社会造成巨大负担,搞不好这部分学生还会走上一条不正确的道路,致使他们的人生走向偏差。

另外,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破解也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座谈会上,绝大多数毕业生没有就业的原因,主要是对岗位、薪酬、工作环境要求过高,期望做“白领”,对从事“蓝领”工作心有不甘。而在调查中,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评价不高。高校毕业生适应艰苦条件、高强度工作的能力薄弱,但企业从培养高校毕业生考虑,往往需要他们从基层、从生产一线做起。适应能力差、怕苦怕累怕压力的思想,使一些高校毕业生难以通过这样的磨炼和考验。

二、毕业生起薪调查

对于毕业生的起薪,另外一组调查数据显示: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高。从中位数平均看,专科毕业生月起薪为1100元,本科生为1500元,硕士和博士均为3000元。从数学平均值看,专科生为1410元,比2005年的1333元增加了77元;本科毕业生为1788元,比2005年的1549元增加了239元;硕士为3469元,比2005年的2674元增加了795元;博士为3252元,比2005年的2917元增加了335元。

第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从科学平均数上平均来看,男性月起薪为1500元,女性为1300元,两者相差为200元。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为1871元,女性为1696元,两者相差175元。同2005年的算术平均值比较,2007年男性和女性的月起薪分别增加了240元和189元。

第三,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平均月起薪较高,分别为2411元、2346元和2249元;高等教育单位、部队、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居中,分别为2231元、1908元、1724元和1536元;中初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企业最低,分别为1448元、1201元和1162元。

第四,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行政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2128元、1998元和1959元;技术辅助工作、服务工作和一线农业从业人员居中,分别为1537元、1440元和1300元;最低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收入只有1165元。

第五,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2074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1635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1507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1332元和1567元。

篇6: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去年寒假我就我们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做了一次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内容主要如下

(1).找到现在的工作,您总共寄出多少份求职信?

3.1%的人从未寄过求职信;

54%的人寄出的求职信在10份以内;

2成以上的人寄出的求职信在11-20份以内。

(2)找到现在的工作,您总共应聘多少次?

7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

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

(3)您在求职上的花费?

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

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

(4)您在求职上花费的时间?

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

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

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

(5)对所找到的工作的满意度?

10.8%的人很满意;

52%的人比较满意;

不满意者仅占3.2%。

(6)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专业面太窄;

缺乏社会关系;

信息不足。

(7)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

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就业地域:从“孔雀东南飞”到“最心仪上海”

从本次调查看,大部分学生最心仪的城市是上海。除未回答者外,调查中问及“您希望在那个省市就业”时,68.2%的大学生选择了上海。这印证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已由南下广东、深圳找工作转向到上海找工作的说法,上海已成为在沪就读的大学生最心仪的城市。

调查数据表明,除留上海者外,去苏州、无锡就业人数也较多,占7.8%。但去中部、西部工作的学生就较少,两者相加仅占3.5%。其余还有去北京、天津及东部其他省份乃至国外就业。调查表明,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容纳了我市的大学毕业生的92.9%,每15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到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外的地区工作,每28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到中西部地区工作。

大学毕业生竞相去上海,也使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局面更加严峻。调查建议,除需不断改善中西部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教育大学生“志在四方”外,国家也可采取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中西部工作。比如可以采用政府出钱买服务的方式,对那些靠贷款读完大学的学生,如果毕业后去中西部地区工作若干年,就可部分或全部减免其贷款等。

职业满意度:无关时间 匹配个性

调查表明,职业满意度并不是与求职时间和应聘次数成正比。求职时间在1至5个月之间,应聘次数在1至10次之内的职业满意度最高。这说明并非选择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挑到满意的工作,相反,时间一长有可能因此挑花了眼,或因为举棋不定,好职位被他人捷足先登了。一般来说,从事的工作越适合自己的个性,工作的满意度就越高。

薪酬水平:名校性别差距小 取决于英语水平

以调查中作为衡量大学生成绩高低的统一指标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为例。调查发现,一些全国的著名学府不仅其专业实力强,而且学生的外语水平也确实比较高。日趋开放的上海,为外语好的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择业机会。以复旦大学为例,除英语专业外,95名调查对象中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或优秀的达到85.5%,位居10所高校之首,而女生外语水平更高,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或优秀的达到88.9%。尽管有性别歧视存在,但复旦女生就业后的薪水却与男生相差无几,并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的男女生。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后薪水的高低是与其英语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六级考试优秀的学生试用期内和试用期后的月均净收入都是最高的,同样这些学生进入三资企业、国家机关的比例也最高。调查在此开始涉及到毕业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那么性别歧视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请看下文———

性别歧视:确实存在 程度减轻

就业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可以从男女双方是否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在获得就业机会时,是否得到与其能力相符的工作岗位与工资报酬来判断。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复旦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复旦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目前上海的大学生就业中确实存在就业歧视,但程度已有所减轻。上海许多家庭对女儿的教育同样注入极大的热忱。许多女生也从进大学第一天起就勤奋苦学,不敢懈怠。东华大学某专业6名女生,共拥有3张英语六级合格证书、4张车工5级证书、1张钳工5级证书、1张计算机高级程序员证书、4张CAD中级证书;作为对照组的3名男生,都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1人拥有钳工5级证书。

倾听大学生的呼吁

调查也显示,61.7%的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和“大学毕业时”才开始有明确的职业意向。调查就此指出,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应及早启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发展观的同时,进行有个性的“职业规划”、“职场定位”等就业指导。

另外我觉得大学生要增加就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自我定位

有两种人会走两种极端,一种是给自己定位过高,以为自己名牌大学毕业,所学专业又热门,或是家境好,父母关系多找份工作不成问题,于是洋洋得意,自以为是;而另一种人则把自己定位过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抱希望。当然,这两种心态都是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应当走出这两种极端,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明白自己追求的是怎样的人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心理素质

毕业生就业中心理问题包括这样几类:一是完全不敢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采取逃避态度。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媒体的夸大宣传有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青年大学毕业生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社会历练。二是对就业漠不关心,全由亲友一手操办。这种“独生子女综合症”与家长的纵容娇惯有关,缺少锻炼,没有行事的主动性;三是盲目跟风,缺乏主见,到头来一团糟。

在就业后,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在对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只有10.8%的人“非常满意”却由52%的人“不满意”。

篇7:关于部分高校住宿状况的调查报告

本研究旨在描述民办高校教师的生存状态, 主要关注其社会流动状态和流向。研究选择了民办高等教育最发达的陕西省, 以集中在西安市的6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这些学校师资来源丰富, 多为西安市区及周边地区40余所公办高校的师资。随着公立高校提高教师待遇、严格聘任制度, 在职教师兼课的比例大大降低, 民办高校因此也加快了自身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 庞大的在读研究生群体开始加入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

本研究在从2005年3月到2010年9月的5年间, 分别对6所学校的40位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电话访谈。访谈对象中女性12人, 男性28人;30岁以下19人, 30到40岁6人, 40岁以上15人;陕西籍18人, 西北其他省份5人, 其他省份和地区17人;行政管理人员30人 (其中7人做过辅导员) , 其中辅导员3人, 处级及以上行管人员16人, 院级领导6人, 教师7人。对于其中比较典型的人员进行过多次异地随机访谈。访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目前的生存状态如何?为什么流动?对其生存状态的基本判断如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关照?

一、在路上

这个流动群体中,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

(一) 不甘寂寞的老年人

D, 男, 65岁, 作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他从当地公立高校一退休, 就被该校校长邀请担任该校研究所研究员。他自己有间办公室, 上下班可坐班车, 向学校申请了交通补贴, 对自己的工作条件比较满意。大约3年后, 又去了当地另外一所民办高校。对于这些学校, 他始终带着一种研究者的兴趣。“他们都多次邀请我, 多看看更能了解实际情况。”这是他自己的说法。对此, 他身边的老朋友则认为是他觉得在那里不愉快。“这里不需要学术, 这里需要的是实用价值。”他的年轻同事们这样认为, 学校不再重视他的想法, 领导想法和他的看法不一致。他们以为他对于学校已经没有太多价值了。

U, 男, 58岁, 从当地军校的中层管理岗位上退下来, 来到这所民办高校担任教务处长。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单人床。“在这里的工作最多只用到以前50%的精力, 完全可以对付。”第一次见面, 他就非常自信地对我说。他家离学校半小时车程, 每天乘学校班车上下班, 有时候可以搭同事的顺风车。几年后, 他离开去了上海。同事们说他去女儿那里养老。一位和他交往颇深的同事说, 他不想干了。去上海一年多后, 他又去了河北一所民办高校任副院长。

P, 男, 56岁, 研究生, 陕西人。他原来在一所公办高校, 后来在这个学校成立之初就来到这所民办高校。他负责过学校的宣传、人事、招生等工作。在此期间, 他自己也开了一家公司。因为公司效益不好, 他又被另外一所学校聘去做副院长。他的经历很丰富, 虽然和这个学校一直保持着联系, 但这个学校的事情不是他唯一的事情。我去找他的时候, 他刚从这所学校退下来, 到系里面给学生上课。“他讲课学生很喜欢听”, 系教学秘书这样介绍他。系资料室是16平米左右的系会议室隔出来的小半间屋子, 里面放了办公桌。学校希望他在管理系图书资料的同时, 兼作教学改革方面的评估材料。他和我聊的时候, 对这一切显得比较满意。“我教书一直是教广告营销什么的, 一直就在琢磨我自己搞得那么清楚, 自己不是也可以去试一试开公司, 总是不甘心。后来发现没有资金才是最主要的问题。现在行业垄断太严重, 小公司根本无法发展。我女儿也是喜欢冒险, 总想试试, 所以们就开了公司。开始还可以, 后来就不行了, 根本就接不到大的单子, 没单子就活不下去。女儿现在也在一所学校里教书, 我常跟她讲讲教书的事情和我的体会。系里面、学校里都对我很照顾。”他说话轻缓。三个月左右, 他就离开了。去了北京。据说还是在一所民办高校, 教书还是做管理却不得而知。他的好朋友介绍说, “他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二) 行在旅途的中年人

B, 男, 42岁, 原来是一所军校的干部。从部队转业, 经人介绍来到这所学校, 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他的聘任是经过院长亲自谈话决定的。他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喜欢这里的气氛, 不是那么激烈紧张, 比较有自由度。“有的学校工资要比这里高, 可是太压抑, 没有自己的生活。”这是他的说法。他自己有部车子, 在学校还有宿舍。没几年, 他就和介绍自己来的人一起先后离开了这所学校。“我觉着我自己的能力做个副院长是没有问题的。这里显然不适合我。我走的时候, 老板和我谈过, 我也能理解。我还是很尊敬他, 佩服他。”他先是在河北一家民办高校担任副院长。后来, 应聘到厦门一所独立学院。对于自己的发展, 他感觉比较满意。“这里自然环境很好, 人文环境也甚佳, 特别是我感觉这里的院长目光远大, 在管理上很有章法, 我很欣赏。学校对我也比较重视。”尽管同事们对他看法不一。但是年轻人都很羡慕他。

V, 男, 40岁, 从当地的一所民办高校毕业后留校工作, 工作10多年来, 眼看着一起留校的同事走的走、升的升, 危机感越来越强烈, 决心尝试改变自己。他应聘到西安当地一家企业, 做人力资源管理, 同时开始准备攻读MBA。然而, 前后不到半年, 他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说起自己的动机, “当初走的时候是想改变, 回来时发现自己最适合的还是这个教育工作, 我适合这个, 我自己也喜欢这个。”他的同事告诉我, 其实出去不好找工作, 对于没有任何学历、年龄和社会资历优势的他们而言, 工资不高, 又要从头开始。考研究生吧, 他们英语基础又不好, 后来也干脆放弃了。

W, 男, 40岁。1990年他留校工作, 先后担任了校团委副书记等职, 参与了教务、学生管理、招生等学校日常工作。2002年, 一所陷于困境的民办高校聘请他去做第二任校长。两个任期, 他就让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 寻找空间的青年人

T, 男, 27岁, 家住西安市区, 从当地的一所民办高校毕业。毕业后, 他在市区一家外贸公司工作, 两年后, 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工作。他说自己在外面工作了一段时间, 也换了几个工作, 感觉还是喜欢学校的环境, 所以就回来了。他的好朋友解释说, “他的女朋友也在这里读书, 今年刚毕业, 半年多了, 也是不停地换工作。现在, 她打算考研。于是他就想先稳定下来。”即便是在外面工作的那些时间, 他和其他留在西安的好友们也经常会回母校看看。“这份工作工资不高, 却比较稳定。这里有很多熟悉的老师同学, 心里觉着踏实。”他自己这样认为。这份踏实的感觉并没有维持太久, 几个铁哥们先后毕业离开, 而他也再度走出了校门。

F, 男, 26岁, 是这所学校毕业的, 原来担任学生干部, 毕业的时候经班主任推荐留下来在学校工作。学校里的宿舍现在是两个人, 他和科室另外一个男孩子住在一起。他不大喜欢说话。“小F工作能力强, 是个可以培养的好苗子, ”单位领导很欣赏他。关于留下来的原因, 他说是因为毕业时只完成了自学考试专科, 想利用在学校的机会尽快考完本科。据他的年轻同事们说, 他和处室里的一个女孩子在谈朋友。“工作已经第二个年头了, 每月的工资才1000块左右”, 小伙子说, “这够干什么用呢?结婚租房子都成问题。”开学初, 他离开了, 去了本市的另一所民办学校。据说那里的工资比这里每月要高几百块。但是, 好景不长, 那所学校因为经营不善效益不好, 他又离开去了当地另一所的独立学院工作。据说他的工资多了200元。

二、“我的生活我做主”

各自不同的原因、心态让他们加入了流动大军。

(一) 追求利益与认可

这类教师大多是年轻人, 其中一些是外地人, 他们大多家庭境况较差, 完全要依靠自己去奋斗。可是与公立高校相比, 民办学校不仅工资待遇低, 而且几乎没有任何福利。由于学校的有关奖惩措施不利, 这些人的工作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打击, 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得不到及时回报, 看不到自身资本积累, 很容易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而选择加入流动群体。对他们来说, 其实在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认可。“我们在院长眼里一文不值。只要出了问题当场质问, 不干就滚蛋, 这是挂在嘴边的话。”V说。“我们很土, 没有文凭, 也没有什么社会关系, 到社会上也是一样打工。但是, 我们一起留校的, 都走得差不多了。但有的人还是拼出来了, 也算是给我们长了脸。”金钱报酬虽然重要, 但是造成他们流动的物质利益差距对于学校来说并不是无法接受的成本。

(二) 追求工作氛围和生活方式

这类群体大多年长, 有比较稳定的社会地位和固定收入, 生活无忧。民办高校这部分人大多来自公立高校或公办单位。注重学校人文环境, 生活设施。为更好的生活, 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倾向于在区域内部流动。V就是一个例子。“有好几所学校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工资最高, 但是我去看了看, 感觉那里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实在难以适应。每周只能回一次家, 全天24小时得开机。这哪里还有自己的生活。比较一下, 那多出来的几百块钱真是不值得。所以我就选择来这所学校。领导还比较正常, 不会那么过分。”他们大多理性平和, 接人待物也不会过分极端。U告诉我, “工作要有张有弛, 我们这里每周有次舞会, 我都会带着我们的年轻人参加。”教务处大半年轻老师提起他总是这样说:“U老师很潇洒。”

(三) 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这类群体大多经验丰富, 年龄较长。找不到自己理想的施展空间、与领导出现大的矛盾冲突、有更好的选择等等都是导致他们离开的主要原因。H就是一例。“1992年, 自以为经历过许多坎坷的H, 作为M学院的首任院长、法人代表与他人合办M学院。他将热情和痴情投入其中, 使学院在短短数年便迅速发展到3000余人!始料不及的是, ‘待到山花烂漫时’, 他却不得不功成身退, 当时他刚三十出头!”[3]对于自己后来创办学校的动机, H自己说, 一是闲, 二是能做事, 三是能挣钱。

小I在这里很受器重, 不到30岁, 他已经是一个部门负责人了。一见面她就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在北京、上海的同学们现在如何潇洒。“可是, 我还是喜欢这里。每天都面对挑战, 很多新问题需要思考。”[4]

三、居者有其屋

为了让这些教师安心工作, 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 几所学校都为有硕士学位的教职工提供住房, 还为没有住房的提供一定的住房补贴。但是, 学校的房源比较有限, 很多人只能住在学校外面, 一般都是租住附近农村的房舍。“每月水电费房租下来200块左右, 这样基本工资的1/4就没了。”小N满脸愁容地说。其中不少学校要求教师住在学校宿舍。担任辅导员和行政工作的年轻人则必须住校。一般是两个人或者四个人一间。有特殊情况比如要结婚的老师, 则可以申请单间。

A留校工作1年多, 住在学校最早的教工宿舍楼。砖混结构, 两面盖, 窄窄的通道两边堆放着炉子、柜子、桌子及各种物件, 周围还有小孩子的哭闹声。她的房子是三楼朝南的一间。大约18平米的样子。屋子里有张大床, 其他的家具也很简单。屋子的墙上还贴着喜字。“这桌子、凳子、柜子都是学校的, 只要一点点租金就可以。电视是我们自己买的, 床是我们买的。这算是我们自己的小家吧。”

“学校里给教师盖了新的公寓楼吧?”我问她。

“那要有文凭才行。我刚留校, 还没有资格。我现在正打算考研的事情呢。”她一古脑地说着。“刚才上楼的时候, 我爸打电话也是说这个事。他让我好好读, 不要太操心钱的事。我们两个现在也没什么钱, 如果读研要花好几万呢。”

“不过, 还是要读。”A很认真地说。

“读了研究生, 会离开这里吗?”我问她。

“不知道。不过, 如果有自己的房子了, 爸妈也在这里, 我想应该不会吧。在我们学校做教师其实也不错。”A说。

看着飞涨的房价, 有的人开始考虑买房子。

N, 男, 27岁, 本科, 陕西人。西安一所公立高校毕业, 在这里工作已经5年了, 他刚刚又和学校签了3年的合同。他还没结婚, 但是已经交了房子首付。他的女朋友也在西安工作。“钱的事情我们分得很清楚, 房贷我来交。现在我每个月月供得1000块, 要还10年。剩下的钱就只够我吃糠咽菜了。首付也基本是家里帮忙, 早知道当老师这样, 打死我也不来当老师。现在我就是为了钱而活着了, 不干也没办法。至于是否离开, 现在就考虑更慎重了。”他一口气说着。

M, 男, 刚刚30岁, 甘肃人, 工商管理硕士, 从兰州来到西安。起初在这里也是租住民房, 后来, 他趁学校给研究生买房补贴就赶快买了房子。前些年他一直在企业工作。他说:“老板就是骗着你多干活, 钱不会多给你一分, 却得没日没夜地干, 不如在学校里面工作。而且学校里面清闲, 下班就走人, 至少可以保证人的休息, 养养身体也是好事。”他买了车, 买了房子, 妻子做导游, 准备生孩子了。“有了房子, 也就感觉安定了很多, 也不会想着回兰州了。”

G, 男, 30岁, 陕西人, 他毕业于这个民办高校, 留校工作已经8年, 一直负责招生工作。招生期间他参与招生, 负责了陕西境内一个区的招生;招生结束就负责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其他事务, 因为招生业绩不错, 他已经在外面买了房子, 尽管对于学校招生政策的一些调整不甚满意, 但是, 他的生活境遇显然要比其他很多老师强出不少, 他买的房子离学校比较近, 爱人也在市里面工作, 两个人是老乡。“有房子一般不会考虑离开, 但是, 实在呆不下去的话, 走也很正常。”G不紧不慢地说。

K, 男, 28岁, 内蒙古人, 他也是毕业留校在这里工作, 已经有6年了。据他自己介绍他属于提前毕业, 没有拿到专科毕业证就工作了, 他读书期间一直参与学校的招生工作, 后来自己单独负责一个省区的招生工作——因为业绩很好。他说自己每年收入至少在10万, 他说自己一直没有考虑买房子是因为还是单身。前不久他在外面招生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孩子, 觉着很投缘, 那个女孩决定到西安来发展, 所以他就要在西安买房子了。“资金应该不是问题。”他自信地说。“他们结婚了。老婆也很能干。如果学校不那么如意, 他们夫妻两个自己闯荡也没有问题啊。”后来, 他的同事这样说。

S, 女, 36岁, 在一所民办高校担任学生管理工作。后来校内工作调整, 她调离原来的岗位。“原来在学校购置的房子, 一直没有装修, 只是简单整理了一下。”“当初是给学校交了几万块钱, 但是没有房产证, 也不知道会怎么样。”过了一年多, 她离开学校到当地一所新成立的机构任职。

但是, 绝大部分人则没有那么幸运, 会选择在外面租房子, 他们毕业后最着急的就是房子。一般是女孩子在民办高校工作, 男孩子在市里工作, 这也是民办高校的女孩子最大的愿望——“找一个在外面的”。在西安市区租房子, 每月连水电房租至少在800块左右, 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人的基本工资。学校往城里发班车, 有的学校开始收费, 大部分学校还是免费的, 这笔房租费用是可以节省出来的。

对于那些家在本市的人来说, 家里可是一个好去处, 老人也非常欢迎他们住在家里。所以, 他们还是过着做学生的生活, 回家吃饭, 回家睡觉, 至于结婚买房都有老人操心, 他们最快乐。小C大学毕业被父母送出国读书, 在英国呆了两年, 读了MBA, 回来一时没有合适的地方, 就来了一所民办高校, 做一些资料翻译, 同时也给学生上英语口语课, 她什么也不操心, 无忧无虑地像个孩子, 不回家或者晚回家了, 就给爸妈打个电话。惟一和别人不同的就是, 她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快译通。

四、流动中的生活

对于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来说, 学校就是他们的天地。

L, 女, 50出头, 一见面就给我看她式样新潮的外套。“这是我的小朋友们给我挑的。她们说什么好, 我就穿什么。这个还行吧。”她身边的年轻同事一个劲地笑。我向她打听早上陪我去系里找人的那个年轻老师。她一脸不高兴, “这个, 我不了解, 大家好像也都没有这个兴趣。问问人家以前在哪里工作, 是哪儿人, 大家一般都不管这些。有的时候都是几年的同事了, 忽然才知道原来你还是哪儿哪儿的人, 我们还是老乡什么的。大家就是工作, 没有时间说这些。”说着, 她一溜小跑朝会议室去。

很多人都是在校园里“近亲繁殖”。西安好几所高校都是出了名的管理严格, 大家几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生活。“大家也就这样男老师找女老师了。谁能找了外面的, 大家都非常羡慕, 这样的人很厉害, 像我们一般实在是没有办法。”小Y坐在自己宿舍的单人床铺边上, 怅然若失地说。小Y, 女, 26岁, 刚刚工作一年多, 担任辅导员。“比我们年龄大的那些40岁左右的人, 都是这样。”她今天刚参加完一个婚礼。“他们两个都三十五六了, 也都是副处了。能等这么多年, 估计最后也是没辙。”旁边小Y的同事加了一句。

对于小H来说, 一切都变得比较困难。他来自宝鸡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 “我们那个地方现在连人都没了, 太穷了, 大家都搬走了。”他毕业留校工作已经5年了, 眼看着“奔三”了, 好不容易从班主任岗位调到了科室工作, 他喜欢上了去年刚留校的一个女孩子。小伙子使出了浑身解数, 整天给女孩子献殷勤。但虽然有大约一年的光景了, 他们的关系还是没有出现突破, 小H仍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小E是山东人, 23岁, 学习成绩优秀, 毕业留校工作。她的男友也是本校的, 浙江人。我第一次见到他们时, 她的男友还没毕业, 正在联系工作, 他对我说:“我想她留下来就是对我的责任, 我当时跟她说‘如果你毕业回去, 我们的关系就算了。’她的爸妈已经帮她在家联系了工作, 我见过她家人, 他们说我能力还是有的。但是他们一直鼓励她考研, 希望她回去, 并且希望我能跟过去。但是那不可能, 我父母也是这么希望我的。我父母见过她, 觉着她人还不错, 就是不知道会不会过日子、理家, 感觉她不会理财。她喜欢花钱。你瞧她这身衣服就是我给她买的, 因为她今天要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 做伴娘, 我下午出去, 回来都夜里10点多了。”后来, 小伙子应聘到了南京电视台, 听E介绍, 干得不错, 已经是一个节目的总监了, 她也不像我第一次见到那么焦虑、紧张, 人也放松下来。她准备考研去南京。很快, 她就走了。

小I, 31岁, 毕业于当地的一所公立高校。在民办高校工作已经有8年了。她说自己太忙, 根本没有时间去谈恋爱, 学校里面也没碰到合适的。家人、同学们都来帮忙。2004年她认识了一个男孩子, 在市里工作, 两个人在市区买了房子, 一年后他们结婚了。她说“感觉自己活得太沉重, 总是要考虑这个考虑那个, 我的朋友们现在没结婚的还一大把呢, 他们在北京、上海那边过得很潇洒, 为什么我就这样呢。”再见到她的时候, 已经是一年后, 看不出她有太大的变化, 只是又去负责一个新组建部门的工作了。一切又重新开始, 一天到晚马不停蹄地忙活着, 但是, 疲惫的确开始写在她还依然年轻的脸上。

一位老教师说起自己在民办高校的工作感受:“我是一个提前退休的人, 因身体尚健康, 在家里又闲不住。就在退休后外出‘打工’, 又因希望距家较近, 在家可吃上可口的家常饭, 就辗转来到这个学校。年逾知天命之年时, 我的观念产生了变化。由干事业变为干事情;退休之后, 观念再次变化, 由干事情变为打工。打工必先调整心态, 我是用‘忘记过去, 忘记资历’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的。”[5]

Z离开部队已经10多年了, 期间换了几所学校, 在这所学校工作也已经超过6个年头, 他看着这个学校越来越壮大。他回忆当年“来这里没有别的, 人总是要工作, 倒不是为了钱, 但是工作还是要的。”于是, 他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多年。孩子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天地。老伴在家里;他已经56岁。过了大半年我忽然遇到他, “我今年罢工了一次。学校出台了对一些人的奖励政策, 我觉着非常不公平, 但是又没有别的办法, 我就给人事处打了招呼, 回家了。在家呆了半个月, 先后有十几个人打电话给我。大家可能觉着我做得对, 或者同情我吧。”结果呢, “校长让人事处转告我回校上班。我回去了, 原想, 这个月工资一定没了, 结果, 发工资的时候我一看, 一分钱没扣。”他说这些的时候, 既平静又无奈:“这么大年纪了, 我不愿意再跑动, 到处也差不太多。”

访谈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配合, 在给我安排住宿时, 处长行色匆匆。“我们管后勤的那个老师昨天刚走, 不知道他把钥匙放在哪里了。我给你找找看, ”刚跨进总务处办公室大门, 他一边冲我说着, 一边忙着在柜子里翻腾。过了很久, 还是带我来的教务处的小D解了围:“算了, 别找了。还是住在我那个房间。我把我的钥匙配一把就是。”

五、流动的方向

流到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青岛、深圳、广州等。这些人中间, 一部分是因为原籍在外地,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和机会, 他们最终还是回家或者去其他地方发展。

T, 女, 24岁, 浙江人。家在农村, 家庭经济紧张, 要供弟弟上大学, 所以她必须工作。在西安的民办高校毕业后, 她留校了。很多同班同学毕业大约1年后再陆续就业。但是, 每当回到家乡, 遇到以前中学时的好友, 她说“觉着就是我最差, 别人没上大学的现在也每月2000多呢, 我才1000不到, 感觉很不好意思。”与她同班一起留校的小D, 则很快就回山东了。“她的条件好, 人很能干, 是我们的班长。”T介绍说。“她去了公司, 做管理, 如鱼得水, 一直动员我去青岛呢。”

另一类是被外地其他民办高校挖走的。这些人中大多是负责招生宣传工作的,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 他们常常很快独当一面。比如G, 一边念博士学位, 一边在民办高校工作, 在工作学校和就读学校之间来回奔波了3年。就读学校没有课程了就赶快回工作学校上班。工作学校在他离开期间只发放最低生活标准的工资, 回来工作时间可以拿到全额工资。博士毕业后, 他带着也在本校工作的妻子远赴杭州, 在一所公立高职院校工作。虽然离老家近了很多, 夫妻两个依然住在一间不到20平米的学校公寓里。但是, 更多教师还是选择在本地区流动。

还有一类是流到本地其他民办高校。这一类主要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留校生。由于各种原因, 他们离开原来的单位, 因为工作经验积累方面的局限, 他们一般倾向于在本地重新落户, 但是, 各个学校内部都有一批留校生在控制着一些行政部门。于是, 在地区内部民办高校的流动常常会导致更多的流动。其中的原因, 有位老留校生解释说:“工作安排了, 大家不干、不配合, 过不多久出问题了, 院长就要骂, 几次下来, 就很快走人了。”Q的流动也许验证了这个说法。26岁的他离开第一所学校到另一所, 前后半年时间, 他又离开去了另一所当地的独立学院工作。与稍稍见涨的工资相比, 他的未来依然是捉摸不定的。

S, 男, 26岁, 浙江人。在西安大学毕业后就去了一家民办高校工作, 很快, 他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机会, 就离开了原来的学校, 到了这所学校。因为对西安民办高校情况非常了解, 他很快就成了这个转型高校中的中坚力量。虽然不到30岁, 可是“我也算是学校的第三号人物。”他个子一米八开外, 肤色黝黑, 体格健壮, 能说一口的陕西方言。他自己有一个小公司, 由妻子来经营, 他在西安买了房子, 学校给配了车。不到两年, 他就离开学校去经营自己在西安的公司了, 据说公司情况很不错。

“这里不是靠学问吃饭的地方, 这里靠的是本事, 要实干。”26岁的R是当地人, 从学校辞职后, 来到了一家传媒公司工作。没有多久, 这个工作也辞掉了, 她选择了读学位。像她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因为他们和学校的关系常常是通过项目或者其他合同制合作来完成的, 所以流动似乎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毕业了, 去北京找找机会。”R自信地说。

六、专业发展

为了能够改变现状, 他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 专业化看来是一条必经之路。

考研、读博。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选择的, 但却是只有少数人能成功的方式。虽然学校组织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机会很少, 他们却表现积极。孩子不能入托, 他们还得想办法家里老人也来帮忙。祖孙三代同堂的情况在这一代人身上重演。

R, 男, 25岁, 专科, 河南人, 在一家民办学校毕业, 留校工作2年。当时为什么留校, 他说“学校里面很清静, 适合学习, 我喜欢学习, 而且我必须学习。”留校后他抓紧时间拿到了专科证书, 然后开始攻读本科。时隔3个月, 一见面他就高兴地拿出本科毕业证书给我看。“我给自己两次机会, 去考研, 我要学法律, 当律师, 维护权利。”为了准备考研, 他必须辞职, 学校给他保留一段时间岗位, 但是不发工资。他自己在外面租了农民的村舍居住。“现在一个月几百块钱工资, 根本就只够自己生活, 找女朋友根本没可能。”对于未来, 他有一个很美好的预期, “我要做律师, 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现在要积极准备, 好好学习。”谈到将来还会不会在这所学校工作, 他说:“我希望能够兼顾, 在外面有自己的律师事务, 也能给学生上些课, 因为我从老师那里获益匪浅。”

Q, 37岁, 女, 在一所民办高校留校工作已经15年, 为了读硕士, 她和家人关系也紧张起来。但她很执拗, 一度夫妻关系僵化到要离婚, 两人甚至说好毕业了就离婚。我再度见到她的时候, 她依然故我。“我就是觉着我不差, 而且我经常会有很多想法, 有时候就是思如泉涌, 我就把我自己想的东西写下来, 我没有什么钱, 可是我很早就买了电脑。经常我拿出自己写的东西, 我都不敢相信那就是我写的。是不是读博, 我不知道, 但是我觉着我就是一个很执着的人, 我追求我付出我愿意。”

H, 一个看起来白净文弱的男孩子, 27岁。湖南人, 研究生毕业来到这所学校, 他喜欢读书。工作没多久就出去学习, 自己租房子在外面, 学校这边没有工资给他, 半年结束他回来决定考博。女朋友很快变成了妻子, 他们都在一所学校工作。学校提供住房, 他开始读博了, 假期回到学校继续做些工作。他对外面充满了希望。说起妻子, 他说“女孩子都害怕出去, 好像很苦。其实外面比这里机会多得多, 工资也高得多。”毕业后, 他带着妻子去了杭州一所高校, 住在学校20平米左右的单身公寓, 工资比以前要高出很多。“这里开销要比以前大, 加上有了孩子, 生活变化不大。”他说话仍然透着一如既往的平静。

Y, 男, 38岁, 他虽然没有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 但是他每天都坚持看书。有好多英汉对照和英文原著。他和儿子每人一个单人床, 分别摆在两个墙角, 靠在一起, 儿子床上是玩具, 他的床上是书。家里的家具显然是十几年前的样式, 而且柜子边开胶了, 高高翘着, 显然门关不上了。墙上挂着的照片也是很多年前的味道。办公室桌子上放着他翻得发皱的《英语900句》, “我出去招生, 闲下来没什么事情, 我就走走看看, 然后就是学英语。觉着有危机感。”

R, 女, 27岁, 是学校评选的年度优秀辅导员。她显然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和学生打交道, 工作很顺手。她想考研。“总不能这样子呆着, 总和孩子们混在一起, 感觉自己成了他们中的一个, 觉着自己越来越空, 就想出去学习学习。我的学生推荐我去读外语教育硕士。”她开始学习日语, 办公室里还有买的日语歌曲, 宿舍床边放着日文教材。

生逢一个多变的时代, 身处一个复杂的组织环境, 他们大多处变不惊。

七、身份认同

寻找身份认同恐怕是促使他们流动的深层原因。在高等教育系统中, 民办高校尚无稳定的社会地位, 教师们缺乏身份认同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可以为这个群体画张脸谱的话:他们大多30岁左右, 女性居多, 来自中西部的乡镇、小乡村, 父母亲的职业一般是普通职员或者农民, 毕业于当地的公立高校, 未婚, 居住在学校宿舍。这个群落总体上看, 有几个特征:大多是“第一份职业”和“最后一份职业”的群体。第一份职业不是第一份工作, 他们很多人都有过工作经历, 也就是说不同时间、不同方式在其他地方从事过相似或不同的工作, 这个群落的流动率很高。更多的流出去, 少部分在流进流出。这是一个“无根的群落”。

(一) 心理上的无着落

很多人来到这里, 不是为了一辈子在这里工作, 或者要在这里干什么事情。绝大部分人就是为了在这里度过人生中一个特定时期。因此, 他们心理上和学校是没有紧密联系的。教育需要人把心放在这里, 用心去做而不是用钱去做, 但是, 大家都是无“心”的。他们连自己的未来也不清楚, 而且更不愿意去想未来的事情。这个群落的心理要么平淡, 要么紧张, 但是大家似乎都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

(二) 职业发展上的无目标

课应该如何去上?他们心里实在是没谱。那怎么办呢?没有人为他们提供具体的指导。学校里负责教学的老师也大多是公办学校里来的, 大家已经习惯了公办高校强调学术性的特点, 可是这种模式显然在民办院校行不通。一位敬业的老教授, 手把手地教这些年轻人, “召集我们开会研讨, 开会的时候, 给我们亲自翻译讲解国外的研究成果, 可是大家没感觉。我也是一样, 觉着太难, 有时候也听不懂。”对于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学, 应该如何培养这样的教师, 大家心里还是没底。对于学术研究, 年轻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一样大部分人还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上课只要学生不提意见, 那就万事大吉。

O, 男, 29岁, 四川人, 毕业于四川一所公立高校, 研究生学历, 他来这所民办高校应聘, 因为对于学校每年5万年薪的待遇比较满意, 就来了。5年过去了, 他如今也是一名老教师, 很多当时和他一起来的人也走得差不多了, 他, 还在这里。他在这里买了房子, 他的爱人是当地人, 说起现状, 他说:“我的课非常多, 根本顾不上想什么别的, 我们这里也没有人会跟你谈什么学术, 交流什么教学, 我到这里这么多年, 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如何上课, 只是有人来告诉我你什么地方有问题。而这些人一般都不是教师。你让我怎么办?我也看着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在那里不知所措, 我会帮助, 可那不是学校的帮助, 只是私人之间的帮助, 而且我自己也很忙, 这种帮助是极其有限的。”他很受学生欢迎, 在学校里似乎也如鱼得水。像他这样生活似乎比较安定的人在民办专职教师群体中并不多见。他说他是自己干出来的。

(三) 对未来的迷茫

在这类组织中就职, 自己的未来就和这些组织的未来直接相关。但是这个问题却是这个群体内部一个最困难的话题。没有人对未来有十足的信心。X作为学院的院长, 他说:“5年内的事情都不好说, 一般也就是3年左右可以预测。”J, 35岁, 负责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对于未来他充满了担忧:“我们的事情太没有规矩, 太缺乏制度的保证, 一切都很难预料。但是我们衷心地希望学校好, 这样我们自己也才能好。”这种情况下, 教师中比较优秀的人都选择和学校及时兑现的合作方式, 一般签约时间较短, 主要1年左右;而且都积极地进行个人资本的积累, 准备随时可以离开。

民办高校教师的流动呈现出了一种周期性:1年、3年、5年基本是流动的高发期。很多人在1年之内就离开了, 他们大多只是毕业时一时没有合适的地方可去, 暂时选择了这个地方, 但同时也和外界一直保持着联系, 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很快离开。绝大部分人会在3年前后作出新的选择。对于适应学校内部的教学秩序和生活节奏来说, 3年时间他们对学校内部有了比较全面和基本的了解, 这些人多半仍孤身一人, 没有买房, 没有家人, 他们中不少人选择去考研, 或者到其它地方去一试身手。这部分人流动的直接原因是收入的问题。大多这个时候开始考虑谈朋友, 结婚等事情, 感觉到手头拮据, 必须寻找更好的机会。大家签订合同的时候, 也不会考虑长期的, 一般都是选择1年, 选择3年的很少, 至于5年的则微乎其微。在学校里能够工作5年以上的, 都不会轻易和学校斩断联系, 除非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去处, 很多人和人事部门或者院系保持着联络。在外面学习的, 会在学校里继续兼课;去外面工作的, 也会尽量和学校保持恢复关系的可能。

这里是一个流转的图景, 一次流转常常引发、促动着更多的流转。这种景象只有随着这类组织的稳定才会逐渐发生改变。

来民办高校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不是一个最满意的结果。很多来应聘的公办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 大多是女孩子。她们不喜欢离开家乡或者毕业了到处闯荡, 对于外面的风险有很多的忧虑, 所以她们喜欢找一个安逸的氛围。很多人觉得在民办学校也就是教教书, 没有太大的压力, 当然也没有太多的动力。

八、制度选择

他们是一个在城市边缘的群体, 也是一个在高等教育体制边缘的群体。对于这个群体的关照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西安几所民办高校盛行的封闭式管理不仅仅对学生发展, 也对教师发展带来了鲜明影响。对于他们的流动, 学校可以有所作为。

第一, 加强专业发展指导。专职教师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 他们几乎没有教学经验, 有的人也只是读研究生期间有短期的教学经历, 对于承担民办高校教学工作来说, 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可是, 职业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设计几乎无人指导, 特别是缺少学校的关心和帮助。于是, 大多数人的教育活动局限于低水平的重复教学, 有的学校开始提出研究生培养的相关优惠政策。但是这个政策毕竟只是针对这个群体中的小部分人。更多的人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专业发展。在这个方面, 学校的教务部门和院系的教学领导显得非常关键。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逐渐凸显。如何考虑这个庞大的以留校生为主的复杂群体的专业化路径, 将是一个涉及教师个人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内部稳定的大问题。

第二, 建立心理契约。民办高校一般实行聘任制, 执行绩效考核。一旦工作中出现问题, 就不加解释地解除合同。对于学校来说, 教育自己的员工和教育自己的学生一样, 而且教育员工的意义和作用更重要。学校很多部门的工作基本保留在低限度维持的水平。因为“前面的人离开了, 他干了什么, 我们后面来的人不知道, 也没法知道, 因为什么也没留下。我们只好重新开始。很多事情要靠日积月累, 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 所以, 有的时候, 只能去应付, 应付不了, 也就只好走人。”这种工作态度和状态之间的恶性循环, 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隐患, 对于那些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来说, 也是莫大的损失。他们不断地从零开始。

有的民办高校管理人员实行内部轮岗制度。这种制度在很多人看来, 弊大于利。特别是有些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岗位, 由于到新的岗位要用相当长的时间重新适应新的工作, 因此容易造成教师的失落感。

第三, 增强教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减少那些工作多年、成绩突出教师流动性的根本在于增强他们的认同与归属感。这一方面要从制度设计上体现出来, 使学校真正成为“大家的学校”。另一方面要充分肯定教师的成绩和贡献, 真正实现“我们的学校”。民办高校管理盛行的家长作风是个双刃剑。搞不好就损害教师的积极性。此外, 专业教师在这个组织中, 基本没有参与学校事务的任何机会, 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上课, 和他们发生关系的就是负责监督教学秩序的教务处以及院系的教学科, 还有每年要签合同的人事处。

写到此处, 我们不禁要追问一句:要留住人才, 要吸引人才, 民办高校, 你们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孙蕾.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对学校信任的因素的实证分析[A].“改善民办教育政策环境, 提高民办高校办学绩效”学术研讨会暨福特民办高等教育结题会论文集 (一) [C].2006:257-263.

[2]教育部.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基本情况[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 les/business/htmlfi les/mo e/s4631/201010/109964.html, 2010-10-28.

[3]即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西安培华学院。

[4][6]西安欧亚学院回忆录问及编写委员会.欧亚十年——西安欧亚学院建校10周年回忆录文集[Z].2005:44.

上一篇:拔萝卜优秀作文下一篇:山东政法学院本专科招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