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开头成语

2024-04-12

虎开头成语(精选8篇)

篇1:虎开头成语

第一个字为“虎”的成语1:

虎视眈眈

[hǔ shì dān dān] 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恶狠狠地盯着。《周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眈眈(dāndān):注视的样子。

虎口拔牙

[hǔ kǒu bá yá] 比喻做十分危险的事。

虎落平阳

[hǔ luò píng yáng]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

虎头蛇尾

[hǔ tóu shé wěi] 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就马马虎虎,劲头越来越小。

虎背熊腰

[hǔ bèi xióng yāo] 形容人的身体魁梧强壮。

虎目豕喙

[hǔ mù shǐ huì] 古人谓贪婪无厌之相。《国语·晋语八》:“叔魚 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鳶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饜也,必以賄死。’遂不視。”韦昭 注:“虎視眈眈,豕喙長而鋭。”

虎啸狼号

[hǔ xiào láng hào] 比喻强暴者欲有所掠夺时的叫嚣。清 南荃外史《叹老》:“你看那境内啊!弄潢池鼠偷狗盜。你看那境外啊!獵中原虎嘯狼號。”

虎穴得子

[hǔ xué de zǐ] 比喻诗文贴切中肯,且深得其要旨。明 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二·佛顶菊》:“元 人 謝伯理 居 淞 之 泖湖,富而好禮,搆 光渌亭,爲宴樂之所。九日,會友於其間。有園丁以佛頂菊花方開,獻之筵間求詩,衆爲賦之。時 銕笛道...

虎口夺食

[hǔ kǒu duó shí] 虎口夺食hǔ kǒu duó shí,成语,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

虎墨沉香

[hǔ mò chén xiāng] 说墨汁在一定期限范围内会发出特别的清香味。

虎冠之吏

[hǔ guān zhī lì] 指凶狠残暴的官吏,虽穿衣戴帽却凶残如虎。

虎质羊皮

[hǔ zhì yáng pí] 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虎珀拾芥

[hǔ pò shí jiè] 琥珀摩擦后生电,能吸引细小的东西。比喻互相感应。

虎头鼠尾

[hǔ tóu shǔ wěi] 头大如虎,尾细如老鼠。

虎饱鸱咽

[hǔ bǎo chī yàn] 像老虎一样凶残饱食,像鹞鹰一样贪婪地吞咽猎物。形容贪官污吏凶狠贪婪。鸱:一种凶猛的鹰。

虎踞鲸吞

[hǔ jù jīng tūn] 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虎体元斑

[hǔ tǐ yuán bān] 见“虎體原斑”。

虎视耽耽

[hǔ shì dān dān] 虎视眈眈,成语,指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

虎狼之势

[hǔ láng zhī shì] 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虎变龙蒸

[hǔ biàn lóng zhēng] 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第一个字为“虎”的成语2:

虎牙桀立

[hǔ yá jié lì] 桀:小木桩。如虎牙之状,像群桩而立。比喻山势险峻。

虎口残生

[hǔ kǒu cán shēng] 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

虎尾春冰

[hǔ wěi chūn bīng] 《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踩虎尾,走春冰。比喻十分危险。

虎穴狼巢

[hǔ xué láng cháo] 虎和狼的窝巢。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虎荡羊群

[hǔ dàng yáng qún] 老虎冲进羊群中。比喻以强凌弱,为所欲为。同“虎入羊群”。

虎狼之穴

[hǔ láng zhī xué] 虎和狼居住的洞穴。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虎变不测

[hǔ biàn bù cè] 非常之人的行踪或性情变化莫测。

虎子狼孙

[hǔ zǐ láng sūn] 比喻凶暴贪残的人。《旧唐书·李宝臣王武俊等传赞》:“鵂鶹爲怪,必取其昏。人君失政,爲盜啓門。牙旂金鉞,虎子狼孫。茫茫黔首,於何叫閽?”

虎略龙韬

[hǔ lüè lóng tāo] 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

虎不食儿

[hǔ bù shí ér] 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虎头燕额

[hǔ tóu yàn é] 形容王侯的贵相或相貌的威武。

虎跃龙骧

[hǔ yuè lóng xiāng] 形容威武雄壮。明 方孝孺《尚友五赞·诸葛武侯》:“惟 忠武公,千載一人。綜覈萬變,以義而動。虎躍龍驤,天下震恐。”京剧《将相和》第七场:“蒙敖(唱)好似虎跃与龙骧。”

虎狼之国

[hǔ láng zhī guó] 像饿虎贪狼一样的国家。形容侵略成性的国家。,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国家。

虎口之厄

[hǔ kǒu zhī è] 厄:迫害,苦难。比喻极其危险的境地。

虎口余生

[hǔ kǒu yú shēng] 也说虎口逃生。比喻经历极大危险,侥幸保全生命。

虎啸风生

[hǔ xiào fēng shēng] 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虎而冠者

[hǔ ér guān zhě] 冠:帽子。穿衣戴帽的老虎。比喻凶残如虎之人。

虎狼之心

[hǔ láng zhī xīn] 比喻凶残的野心。

虎体鹓斑

[hǔ tǐ yuān bān] 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鹓:古时像凤凰一样的鸟;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

虎头虎脑

[hǔ tóu hǔ nǎo] 形容健壮憨厚的样子(多指男孩儿):小家伙儿~的,非常可爱。

第一个字为“虎”的成语3:

虎视鹰扬

[hǔ shì yīng yáng] 谓雄视高翔,甚有威仪。清 施闰章《重刻<何大复诗集>序》:“明 正德 間,李空同 虎視鷹揚,望之森森武庫,學者風靡,固其雄也。大復 起而分路抗旌,如 唐 之 李 杜,各成一家。”

虎豹九关

[hǔ bào jiǔ guān] 谓天门的门禁森严。

虎豹之驹

[hǔ bào zhī jū] 驹:两岁以下的幼马或少壮的骏马。指虎和豹的幼子。比喻志向远大的英俊少年。

虎兕出柙

[hǔ sì chū xiá] 兕:犀牛一类的野兽。柙:关兽的木笼。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虎党狐侪

[hǔ dǎng hú chái] 比喻凶恶狡黠之辈。

虎父无犬子

[hǔ fù wú quǎn zǐ] 老虎不会生出狗来,比喻出色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用于夸奖别人的子辈。

虎生而文炳

[hǔ shēng ér wén bǐng] 文:纹理;炳:显著。老虎生来身上的皮毛就是花纹鲜艳多彩。比喻人本来就具有的素质和品德。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hǔ shēng sān zǐ,bì yǒu yī biāo] 比喻众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个超群出众的人。

篇2:虎开头成语

虎口余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虎窟龙潭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虎狼之势形容极凶猛的声势。虎字开头的成语虎略龙韬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虎落平川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老虎离开自己称王称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权有势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虎落平阳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虎珀拾芥琥珀摩擦后生电,能吸引细小的东西。比喻互相感应。虎入羊群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比喻众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个超群出众的人。虎视眈眈眈眈:注视的样子。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虎视耽耽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虎兕出柙兕:犀牛一类的野兽。柙:关兽的木笼。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虎体熊腰形容身材魁梧,体格健壮。虎头虎脑形容壮健憨厚的样子(多指儿童)。虎头蛇尾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虎头燕颔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虎尾春冰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虎卧龙跳形容字势雄浑超逸。

篇3:浅谈成语与中国虎文化

1.成语的价值与意义

汉语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之所在。成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应用语言进行交际, 其中一些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现象经引用或反复加工, 便逐渐趋于定型, 凝结为成语而流传下来。“一定的民族语言都会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与其文化传统密切关联。”“成语是历史的产物”是人们认识的结晶“是汉语中历久不变的钻石”, 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2.成语与虎文化间的关系

在灿烂的中国文化中, 虎文化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人们敬虎, 爱虎, 并通过成语这一语言形式, 将其承载, 传播, 使虎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断流传, 永葆活力。虎文化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只是一个门类, 但就是这种常见的动物, 在与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怀结合之后, 便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物质能量, 这是令人惊叹不已的。虎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物之一, 至今在我国许多民族的故事传说、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留着一些崇拜虎的遗迹, 如在彝族信仰中, 母虎、公虎和幼虎都是推动地球运转, 使太阳发光, 创造人类的巨灵。“虎”字在《说文解字》中描述为“山兽之君。从虍 (虎文也。凡虎之属皆从虍) , 虎足象人足。凡虎之属皆从虎。”如虓:虎鸣也。一曰师子。从虎九声。虩:《易》:“履虎尾虩虩。”恐惧。一曰蝇虎也。通过这些现象, 我们不难看出“虎”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 力量以及勇猛。下面让我们从词汇层面, 通过对含有“虎”字成语的分析, 来展现中国虎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二、虎字成语的文化内涵

1.“虎”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

长期以来, “虎”一直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 它的形象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如我们所熟知的成语:虎头燕颔: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后汉书·班超传》“燕颔虎颈, 飞而食肉。”虎步龙行/龙行虎步: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 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出处:《宋书·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 视瞻不凡, 恐不为人下, 宜早为其所。此中的虎无不是指代着帝王将相或是英雄豪杰, 体现着强大和权威, 以及我民族对于权威的认同和敬畏。

2.“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

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 虎的形象威风凛凛, 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 如虎将、虎臣、虎士、虎师、虎威、虎步等词语, 读上去就有一种不凡的气势。如龙精虎猛 (释义:比喻精力旺盛, 斗志昂扬。出处: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二一章“大家一夜没睡觉到如今还是龙精虎猛, 表现了兄弟姐妹们对地主的仇恨。”) 龙骧虎步 (释义:龙高大的马, 古称八尺以上的马为龙;骧马高扬着头的样子。象龙马昂首, 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3.“虎”代指危险凶恶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释义:焉, 怎么。不进老虎窝, 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虎踞龙盘 (释义: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蟠。出处: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 因睹秣陵山阜, 叹曰‘钟山龙盘, 石头虎踞, 此帝王之宅。’”

三、联系文化研究成语

联系文化来研究成语, 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应用价值。在理论上,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文化得以构建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文化有无时无刻地不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离开了文化的虎字成语, 就像一张挂起来的虎皮一样, 空有其表, 虽然让人敬畏, 崇拜的精神已经不在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 一是可以使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成语, 抓住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二是可以帮助学习和研究汉语的外国人, 从文化的角度掌握中国成语, 扫除学习汉语的文化障碍, 有利于东西方沟通交流。

四、结论

虎文化是我们民族灵魂中的一部分, 我们敬虎, 爱虎, 更将它与我们语言中的奇葩——“成语”巧妙融为一体, 使成语成为虎文化的一个载体。二者相辅相成, 使它们在中华千年文明中源远流长, 不断丰富。我们在研究成语与中国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将二者紧密联系, 通过成语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通过文化从内涵上真正理解成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志超.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吴积才.中国虎文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3]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2009.

[4]陈残云.山谷风烟.人民出版社, 1979.

[5]王涛, 阮智富.中国成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篇4:三月股市 春虎开头

2010年以来,A股表现一直挑战着大众投资逻辑,无论市场对于融资融券、指数期货等制度创新作出怎样的预期,至今都没有形成显著而持续的投资机会。事实上,今年以来市场的投资理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事件投资作为首要投资理念已被部分投资者接受并屡试不爽。因此,我们认为3月份产业振兴、区域振兴、世博、亚运等一系列题材仍将成为事件投资的发源地。

市场流动性充裕

尽管央行收紧流动性的意图明确,但加息何时来临,仍是悬而未决,市场对此也存在诸多分歧。

1月份,随着2009年经济数据出炉及货币当局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释放调控信号,加息预期进一步强化。尤其是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连续上行16个基点,由此引发市场关于央行提前加息的种种猜测。

1月份人民新增贷款1.39万亿,稍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1.5万亿。这主要是因为近期监管层明显加大了对信贷投放的监管力度,商业银行“三管齐下”(出让部分信贷资产、回收旧货款和暂停新项目贷款)压缩贷款余额。同时,信贷结构继续优化:票据融资下降1809亿,短期贷款新增4397亿,中长期贷款新增近1.1万亿。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强劲增长,说明实体经济投资活动依然活跃。

2月12日,央行赶在春节前决定从2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历史经验显示,一般情况下,央行很少赶在春节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因此,此举实属意外。

央行选择春节前释放这一讯息,原因主要在于:(1)1月份新增贷款高达1.39万亿,占2010年全年7.5万亿目标值的18.5%,超过历年1月占比。(2)节前央行净投放5080亿资金以满足春节需求,而节后3月份又有近8000亿之巨的到期现金流。预计此次节后存款准备金率调高将冻结商业银行资金约3000亿元,理论上对银行放贷能力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考虑到当前超额准备金率仍将高于2%,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来规避对其的不利影响。因此,实际上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上调对国内流动性的影响很小。

短期内央行可能择机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抑制流动性和管理通胀预期;但加息则可能进一步后延。对于未来,在春节因素的带动下预计2月份CPI通胀可能达2.2%左右。

但是2月份CPI的高企,主要源于春节期间的集中消费等暂时性因素,长期来看,通胀并不具备持续快速走高的基础。另一方面,历史经验显示,历年3月份新增贷款大约是2月份的2倍,而近期市场传闻2月份新增贷款已超6000亿,这样一来,此前市场预期均衡投放背景下一季度2.3万亿的新增贷款很可能被突破。

银行股再融资压力大

2009年下半年以来,银行股一直深受再融资传闻的拖累。最典型的是去年11月24日,突然风传“几家大银行酝酿数千亿再融资”,上证指数重挫3.45%。虽然相关银行多次作出澄清,但透过财务报表,投资者不难看出上市银行对再融资的迫切性。

银行股没有被再融资公告“吓趴下”,与其估值本身较低有很大关系。除城市商业银行外,目前其他上市银行的市盈率大多仅有13倍左右。去年8月之前,上证指数冲刺3400点,银行股并非涨幅领先的板块,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还远远落后于大盘涨幅。去年8月以来,上证指数从高点回落约10%,银行股在再融资传闻的袭击下“受伤更重”。例如,交通银行距高点调整回落超过20%。

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去年11月曾出面澄清,两家银行暂时没有再融资计划。再看现已公布再融资计划的其他几家银行,投资者对上市银行再融资压力初步心中有底。相比近几个月的扩容节奏,上市银行的再融资需求不是天文数字,市场应该具有消化能力。2月25日,场外资金再度净流入银行板块,浦发银行上涨5.49%,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上涨近2%,反映出投资者对银行股估值水平的认可。正因为此,银行股没有“再下一层楼”,上证指数得以站稳在3000点上方。

不过,未来市场不是没有再受银行股再融资影响的可能。几家银行公布的都是计划,一旦付诸实施,若逢资金面偏紧,大盘仍可能遭遇不测。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配股可使股东以折价形式增加持股数量,有利于维护现有股东的权益。但问题是要看市场背景,在弱势市场中,再融资很可能发生贴权,这就不可避免地带动大盘重心的下移。特别对于银行股这样的大盘股来说,这种负作用十分明显。再就大盘而言,即便暂别银行股再融资阴影,也不等于快速恢复强势上涨的元气。当前股市缺乏具有号召力的领头羊,震荡走势仍是行情的主基调。

谨慎看多 积极布局

传统理论认为收紧流动性能够有效回避通胀,但历史上各国情况看,经济周期是逃不掉的。去年我国经济复苏以来,企业展开恢复产能、提高开工率行为非常显著,到去年底今年初,一些制造业库存再次回到历史高位。我们认为,由于流动过快收紧,会导致企业开工和投资意愿下降,去库存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部分产品的社会供给将出现相对不足,产品价格上涨将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将传导到CPI环节,引起更显著的通胀。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在化工、化纤、纺织服装、钢铁等领域,部分产品的价格已经出现明显上涨,部分资金则有准备地流向这些领域,展开中短期的博弈。

过去几个月,市场最显著的特点还是对题材股的追捧,比如海南旅游岛、皖江经济带、新疆、西藏区域振兴等。市场大部分活跃资金都汇集在这里。按照常规思维,市场将上述线索理解为题材。实际上,“调结构”的政策背景下,不少题材的基本面是扎实的。如果能将题材和业绩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抓住事件投资的本质。3月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其一:通胀事件的线索。重点关注周期性行业的投资机会。春节过后,我们注意到这一逻辑被市场认识到,所以除了区域振兴之外,一些周期性行业“产品涨价”事件成为市场挖掘热点的基地。其二:产业转移和区域振兴。在国务院最新会议精神中,明确提出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所以,应当把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行业与国家区域振兴结合起来,寻求在区域振兴背景下与上述行业有关的个股机会。其三:“两会”与制度创新。每年的“两会”都会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重要时间节点,今年也不会例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3月份大的政策背景有利于行情发挥,对于全月行情将呈现震荡上涨趋势。在投资环节,由于市场对于事件投资理念的不断接受,行情将在分化中促生诸多热点机会,这些机会总体上将围绕“区域振兴”、“产业转移”、“医改”、“世博”等事件线索展开。我们建议摈弃单纯意义上的大盘与小盘之分、蓝筹与题材之分,着重将题材和业绩结合起来,将产业转移与区域振兴结合起来,自下而上的选股,优化持仓,把握行情波动中的投资机会。

篇5:含有“虎”的成语

老虎头上打苍蝇: 比喻胆大妄为,自己找死。

老虎屁股摸不得: 比喻自以为了不起,不容他人触犯。如:不负责任,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老虎屁股: 形容十分棘手的事情或危险的处境。

苛政猛虎: 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策比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鲸吞虎据: 据:占据。 如鲸那样吞食,似虎那样占据着。原来比喻割据一方,后也比喻兼并土地或侵略领土。出处及用法

虎踪猫迹: 痕迹,近似蛛丝马迹

虎咽狼吞: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虎头鼠尾: 头大如虎,尾细如老鼠

虎体鹓斑: 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鹓:古时像凤凰一样的鸟;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

虎瘦雄心在: 比喻人虽衰老而锐气犹存。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一折:“我则道,过中年,人老朱颜改。谁想他,扑郎君,虎瘦雄心在。”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二折:“我老则老,杀场上有些气概,岂不闻虎瘦雄心在。”

虎狼之心: 比喻凶残的野心

虎狼之威: 像虎和狼那样的威风。形容威严凶猛的气派和声势。

虎口夺食: 虎口夺食hǔ kǒu duó shí,成语,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

虎口残生: 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 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

虎虎有生气: 形容勇猛威武

虎父无犬子: 老虎不会生出狗来,比喻出色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 用于夸奖别人的子辈。

虎毒不食儿: 老虎再歹毒也不会吃掉自己的孩子。

虎豹豺狼: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虎斑霞绮,林籁泉韵: 绮:美丽;籁:孔穴中发出的声响;韵:悦耳和谐的声音。形容自然界景色秀丽,各种声音悦耳动听。

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

独坐穷山,放虎自卫: 为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深山里,放出老虎来护卫自己。比喻独自为忧愁所包围。

出林乳虎: 走出树林的小老虎。比喻勇猛的小将。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观汉纪·班超传》:“ 超 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宋 陈亮 《酌古论二·马援》:“胜败在人而不在险,唯险而后可以见人之能否也。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冒大险而后能立奇功。”

篇6:含有“虎”的成语

画虎画皮难画骨: 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

虎落平川: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老虎离开自己称王称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权有势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虎体熊腰: 形容身材魁梧,体格健壮。

虎头燕颔: 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虎步龙行: 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虎而冠: 冠:把帽子戴在头上。比喻生性残虐的人。

虎窟龙潭: 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虎狼之势: 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虎略龙韬: 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

虎视耽耽: 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

虎兕出柙: 兕:犀牛一类的野兽。柙:关兽的木笼。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虎穴狼巢: 虎和狼的窝巢。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虎掷龙拿: 掷:挣扎跳跃。指龙虎互相争斗。比喻激烈的搏斗。

狐藉虎威: 比喻仰仗别人威势或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同“狐假虎威”。

虎变龙蒸: 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虎超龙骧: 比喻群雄奋起,互相角逐。

虎党狐侪: 比喻凶恶狡黠之辈。

虎荡羊群: 老虎冲进羊群中。比喻以强凌弱,为所欲为。同“虎入羊群”。

虎据龙蟠: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虎踞鲸吞: 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虎踞龙蟠: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画虎不成反类犬: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虎刻鹄: ①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②比喻好事做不成,反变了坏事。

虎狼之国: 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国家

虎皮羊质: 质:本性。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

宫邻金虎: 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贪婪如金之坚,凶恶如虎之猛。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比喻纵容助长坏人坏事,到头来自己受害。

官虎吏狼: 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篇7:“虎”字的成语

龙潭虎穴: 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龙盘虎踞: 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苛政猛于虎: 政:政治。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

九牛二虎之力: 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画虎类犬: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不成: 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画虎不成反类狗: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虎头蛇尾: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虎头虎脑: 形容壮健憨厚的样子(多指儿童)。

虎视眈眈: 眈眈:注视的样子。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虎入羊群: 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虎落平阳: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

虎口逃生: 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虎口余生: 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虎口拔牙: 从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做十分危险的事情。

虎踞龙盘: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虎背熊腰: 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狐假虎威: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放虎归山: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饿虎扑食: 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初生牛犊不怕虎: 犊:小牛。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藏龙卧虎: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篇8:从认知看带“虎”字的成语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均存在大量带有动物语素的成语, 这些成语大部分都不单纯用来描述或者形容动物本身, 如虎背熊腰、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狼心狗肺、马到成功等。这些词语大部分是人们以熟悉的动物原型来认知人的外貌、动作、行为或者其他事物, 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扩大认知域, 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描述新的事物。我整理了大量带“虎”字的成语, 从纵向看, 这些带“虎”字的成语, 以一个相同的动物形象, 从多角度比喻了不同的形象和感情色彩。我通过对此分析以阐释造成这种现象的认知机制和模型。

2. 带“虎”字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1980年, Lakoff与Johnson出版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明确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是我们认识外在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并且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一事物。这里的另一事物是始源域, 一事物是目标域, 并且认为隐喻的核心是一般的跨域映射。人们在认识客观外界事物和关系时, 往往从具体到抽象。人类自身的许多特性、特征和行为往往无法或者很难直接观察, 这就得借助其他人类已知的事物和关系, 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隐喻是人类语言现象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许多人类行为可以借助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 具有可直接观察性和直接感知性, 所以在人类的语言中存在许多用动物来隐喻人类的词汇。就以带“虎”字的成语为例, 很大一部分都已经不再用于形容虎这种动物本身, 而是用以指代人或者事物。

我一共收集了196个带“虎”字的成语, 经过分析整理, 把一些意义相同、只是语素或者语序稍有变动的虎字成语去掉, 共得到了108个虎字成语。并且, 我根据源域凸显特征的不同, 经过分析整理, 得到了如下结果:

我们发现, 带“虎”字的成语, 褒义一共有41个, 贬义一共有58个, 而表示中性义的只有9个。为什么同一种动物对其有爱憎两种极端的隐喻方向, 隐喻机制及影响人们对其认知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将在下文依次展开讨论。

2.1 褒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根据表一的统计结果, 我们发现, 用于褒义语境中的带虎字的成语大多是由虎的体态、力量等静态特征或者是在成语结构中虎作为施事者而形成的成语。根据隐喻凸显原则, 由虎这种动物域向其它域的映射通常只是凸显源域的不同特征, 具体如下。

2.1.1 凸显虎强而有力、充满生命力的外在形象。

虎的外在形象凶猛而威武, 动作迅猛而敏捷, 这些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得以凸显, 从而使得这一特征投射到人类域中, 用以指称某些具有此类特征的人或者活跃生动的气氛、行为等。常用的源域有: (1) 虎的某个身体部分, 如“虎背熊腰”意思是背宽厚如虎, 腰粗壮如熊, 用来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因为虎背一般而言是魁梧宽厚的, 在这里用虎的背喻指人的背, 生动而形象;“虎头虎脑”用虎威严勇猛可爱的头部做源域, 映射到人类的头部, 用来形容人的相貌生动可爱。这样的转喻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 激活人们对其表述的特征形象的联想。 (2) 虎的动作行为。由于虎的动作快而迅猛、敏捷矫健, 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隐喻到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中, 如用“龙腾虎跃”来比喻奋发有为。类似的还有“虎步龙行、龙吟虎啸、虎超龙骧”等。

2.1.2 凸显虎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虎威武凶猛的外在形象特征, 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在百兽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此产生了许多借虎的地位来指代人的地位的虎字成语。如“人中龙虎”, 用来比喻人中豪杰;“卧虎藏龙”用来指隐藏不露的人才。还有其他成语, 如“将门虎子、猛虎出山、大贤虎变、众虎同心”等, 这些词均用虎来指代英雄豪杰、俊秀人才等, 把虎在百兽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作为始源域, 投射到人类中地位较高、有能力这一目标域。在这里, 我们发现, 这里的隐喻其实是一个双向隐喻, 即人类首先把人类社会里的等级制度映射到虎这种动物身上, 根据其凶猛威武的特征, 联想其在百兽中的地位, 然后又把虎在百兽中的地位这一凸显特征, 映射到某部分地位高、有才干的人身上, 如图所示:

2.2 贬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据表一的结果, “虎”在虎字成语中表示贬义的占了多一半。作为凸显项来隐喻的主要是虎凶残、贪婪的性格或者是令人恐惧的行为。

2.2.1 用来喻指残忍凶狠的敌人。

此种隐喻一般是以虎类的攻击行为或者人类对虎的强大而产生的畏惧以至厌恶憎恨为源域。 (1) 虎的攻击行为。由于虎善于出击, 捕食时凶猛无情, 人类就以此为其凸显特征, 创造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成语, 如“虎荡羊群”, 意为老虎冲进羊群中, 比喻以强凌弱。这里的虎就用来指代横行霸道、以强凌弱之人, 还有“饿虎擒羊、饿虎扑食、虎视眈眈、鲸吞虎噬、狼顾虎视”等。在此类成语中“虎”常用来指代以强凌弱的恶人。 (2) 人类对虎的畏惧、厌恶。由于虎的凶猛敏捷, 人类一方面常用此为喻, 表示杰出人物之外, 另一方面也常常由于其过于凶猛而产生畏惧之情, 并且由于畏惧进一步产生厌恶之情。如用“虎党狐侪”比喻凶恶狡黠之辈;“放虎归山”中的“虎”表示强大危险的敌人, 类似的还有“官虎吏狼、引虎入室、为虎添翼、畏敌如虎”等。

2.2.2 用来隐喻危险境地、情况。

此种隐喻一般以虎的某个要害部位 (尾、屁股、口等) 或者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印象为源域。 (1) 虎的要害部位。由于虎这种动物性格残忍, 其身体部位就成为只可远观而不可碰触的东西。一旦接触, 后果则是非常可怕的, 如:“羊落虎口”表示弱者落入坏人的手里, “虎口逃生”比喻从危险的境况中逃生。类似的还有“虎尾春冰、虎口拔牙、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等。 (2) 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 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不好的印象。在人类与虎的较量中, 一般是虎占上风, 所以, 人们把虎归为危险动物, 由此引申出表示危险境况的含义, 如“骑虎难下、前狼后虎、除狼得虎、虎狼之势”等。

3. 从整体上把握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

通过对这些虎字成语的分析归类, 我发现, 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在此我们把其分为三类。

3.1 虎作受事一般表示贬义。

我发现, 虎为受事的成语几乎都用于贬义语境中, 而且施事者通常是人, 如“虎口拔牙、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以肉啖虎、放虎归山、除狼得虎、暴虎冯河”等。虽然从认知上来讲, 人的生命度要高于虎, 但是, 由于人的力量、速度、凶猛程度均比不上虎类, 因此, 在二者交锋时虎一般是处于上风的, 人类一般要避免和其正面交锋或者深入接触等。如果不幸发生了接触, 则一般被认为是危险的, 动作的发出者是愚蠢而鲁莽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实体和物质隐喻, 也就是把人类与虎接触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看做实体, 对此类经验作出总结概括, 通过此来理解危险的境况、艰难的处境等。

3.2 与龙连用时为褒义, 与狼连用时为贬义。

通过归纳虎字成语适用语境, 我发现大部分虎字成语都是和龙或者狼连用。一般而言, 当虎和龙连用时, 成语为褒义, 如“龙威虎震、龙跳虎伏、龙腾虎啸、龙腾虎踞、龙腾虎蹴、龙跧虎卧、龙盘虎拏、龙拏虎攫、龙虎风云、龙精虎猛”等等。当虎和狼连用时, 成语一般表达贬义色彩。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帝王的象征, 代表着尊贵荣华, 也是阳刚之美、杰出人物的象征。由此龙的一些行为也就具有了王者风范。而成语其实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材料。在此, 把龙和虎连在一起简约概括, 使得虎受龙的影响, 动作、行为都具有了褒义色彩。另一方面, 狼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奸诈狡黠、无恶不作, 汉语中有关狼的成语几乎全部为贬义, 所以当虎和狼连用时, 受接近原则的影响, 虎在褒义色彩里具有的凶猛形象变成了凶残, 从而具有了贬义色彩。

进一步来讲, D.Sperber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 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 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过程。而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 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在虎字成语中, 当有龙出现时, 由于龙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均是褒义色彩, 因此,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 把虎也定义为褒义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能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最准确的信息量。相应的, 当成语中有狼字出现时, 人们就会依照狼的形象顺接推理, 由此, 虎就具有了负面形象。但是, 我们注意到, 连用动物的感情色彩必须为典型范畴, 如龙, 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均为正面, 狼均为反面, 这样, 才能根据人类思维中的顺接思维, 自然而然的接受虎的正负两方面形象, 而不至于产生突兀感。如若和虎字连用的是其它一些动物, 如“九牛二虎、虎头蛇尾、断蛟刺虎”等, 就不能直接感知虎的褒贬之意, 此种情况必须通过其它认知经验来理解虎的形象。

4. 对虎字成语的进一步分析

一般而言, 某种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或者是正面或者是负面, 或者中性, 很少有动物兼具褒贬两种色彩。关英伟 (1995) 认为, 进入成语的动物大都有着强烈的褒贬色彩, 并且指出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也是相对稳定的, 有的常用于褒义, 有的常用于贬义, 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褒贬模式。并认为这是一种常规模式, 对这一规则的突破就当是偏离。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却发现, 人们对虎有爱憎两种极端分明的感情。一方面, 虎是可爱、正义、勇猛、才俊的象征, 另一方面, 虎又代表了凶狠残忍及危险艰难的境况, 这种对虎褒贬参半的现象在成语中一直存在, 使得虎这个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了双面性。

我认为, 从认知上讲, 对虎的这种极端的感情色彩必定有一个中间经验, 人们对虎的认知是通过此经验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引申。也就是会有类似桥梁的认知经验, 从此认知经验人们可以向相反的两方向认知虎类, 而不会显得太突兀。人们对虎的双重认知情绪其实是建立在虎的勇猛之上的。一方面, 由于虎勇猛、体形优美, 人们用它来形象地认知人类中同样勇猛敏捷的同类,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力、勇猛的追求之情。另一方面, 也正是由于虎的勇猛, 人类通常无法制服它, 由此产生了对它的恐惧, 进而是厌恶之情, 使得虎又具有了残忍无情等贬义色彩。并且由于虎类不与人类密切接触, 而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 所以所有有关虎的成语中的“虎”都不是其本意, 而是引申义, 这使得人类对它的褒贬评价具有相应的固定性, 所以人类对其极端的两种感情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关英伟.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褒贬对立和偏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5, (3) .

[2]卢英顺.比喻现象的认知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3]王永德.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J].修辞学习, 2000, (5) .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虎开头成语】相关文章:

水字成语开头的成语04-08

数字开头成语05-26

月开头成语04-11

一开头成语04-16

狗开头成语04-21

意开头成语04-27

上开头的成语04-09

天字开头的成语04-11

三开头的成语04-14

七开头的成语04-16

上一篇:黄油烙饼阅读答案下一篇:于简历中自我评价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