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走入课堂

2024-04-29

让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走入课堂(精选9篇)

篇1:让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走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成为故事的主人公,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的投入到故事情节(课堂教学)中去,自主地学,主动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都知道一年级和六年级间有一个很大的时间跨度,显然创设的情景因有所区别,这一点我们的体育教师都能体会,在教学中也能很好的贯彻。低段应创设一些趣味性较强、有童话意境情景。比如动物运动会、青蛙捉害虫、小马过河、上山观花、我是解放军等等。高段的学生就应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教学情景显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一些抗战时期的情景已不适合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比如在一年级中过障碍的教学中创设一个万里长征的情景显然不适合学生的年龄,更不适合时代的特点。我在教学过障碍时创设了一个奥特曼战怪兽的情景。学生从奥特曼练本领、奥特曼采集能量(障碍跑)、奥特曼战怪兽(投掷)、奥特曼坐火车回基地,真真正正做了一回奥特曼。在课上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是从未有过的高涨,教学效果可想而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只有这样的教学情景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秩序井然,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理想。

篇2:让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走入课堂

摘要: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完全地熟透教材,有较渊博的学科知识,并能较好的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但仅仅这样还不够,教师还应该深入学生的内心,对每一位学生有较深刻的了解,这是教师创设情景教学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学生身心愉快,情感丰富,成为学生培养自我、展示自我、陶冶健康情操的课堂,达到高质量、轻负担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景教学、课堂气氛、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以讲为主,教师照搬教参书、教科书,然后对照课文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归纳出条理清楚的课文要点。在生活中鲜活可爱的孩子在课堂上了无生气,教师成了语文课堂上的“法官”,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也就缺乏了生机和活力。

实施素质教育后的语文课程标准选择的课程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了抽象的语文概念和知识点,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而情景教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

那么,语文情景教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的情景教学做到如下几点:

一、生活展现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生活展现情景就是选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某一社会或自然场景,教师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通过让他们对生活情景的观察和感受,了解和体会有关的学习内容,获得知识。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树

叶都是绿色的吗》一课时,我先利用课外时间带学生们到学校附近的山上亲手采来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树叶。这样,在跟学生们讲授新课前,孩子们的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个否定的答案:树叶不一定是绿色的。上课时,我顺藤摸瓜地提问:(1)你知道为什么林巧稚总是称赞他的老师吗?(2)林巧稚从这堂生物课学到了什么?(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哲理?(4)你知道这个哲理是什么意思吗?(5)你又从这堂课学到了什么?问题一提出,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出自信的光芒,那一双双的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我的语文课堂气氛“活”起来了。学生们有了到生活中调查的实践,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提高,鲜活的生命就会在课堂上“动”起来了。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感知材料,而且让他们明白了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二、图片演示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图片演示情景,是以图片为主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某事物。一般是知识课文中的物体,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较为陌生,需要以实物或图片创设情境,结合学习内容,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普通蝴蝶都是略知其微更别说是台湾的名贵蝴蝶了。课前我叫学生每人准备一只蝴蝶,而我在网上搜集了文中介绍的几种名贵品种的蝴蝶并把它们彩印出来。在介绍蝴蝶的珍贵品种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蝴蝶,然后我把彩印出来的图片发放到孩子们手中对照起来观察,理解“台湾蝴蝶甲天下”,再让学生图文结合,帮助

他们理解有关蝴蝶的描述以及说明的词语。学生们对自己的观察不再是无话可说,这样的课堂气氛能不活跃吗?学生能不“动”起来吗?

三、音乐渲染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音乐渲染情景,就是运用音乐让学生置身特定的情境,感受课文中的形象。针对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音乐、喜欢唱歌的特点,为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堂气氛,我找到了语文与音乐的切入点,用歌声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教《桂林山水》时,我先哼唱学生们熟悉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然后让学生们合唱,再分男生合唱、女生合唱,这时教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每一根神经都“动”起来了,我因势利导地提出:(1)听了这首歌,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作者在课文给我们展示的两幅画面(漓江水、桂林山),它们有着怎样的特点?(3)播放音乐,学生们闭上眼睛,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节课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课堂气氛也非常的活跃。可见,音乐的语言渲染了情境,丰富了情境,激起了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表演体会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现代的孩子们生于信息网络时代,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对新鲜事物极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他们爱表现、喜表扬的天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他们查找语文资料,获取语文信息,共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学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不断

自我创新。如:教《西门豹》时,由于课文内容篇幅长,而且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剧本,角色分明,符合儿童表演,所以在上这一课前一个星期我就和学生们共同把这一节课的内容(人物的角色、语言、动作、心理)编成课堂短剧让学生排练,并在课堂上表演。通过学生们对比鲜明的表演,全文内容都在短剧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学生参与表演的方式把课文内容简明化、生动化、新颖化。既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表演艺术潜能,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若能巧妙的将授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创设多种生活化地教学情境,给每个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营造师生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让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走入课堂

1 讲好第一堂课,明确教学目的,突出“首因效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一堂课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应高度重视每门课程的第一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程中的师生互动,了解影响学生的干扰因素,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精神感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下面就以实际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把握好第一次课。首先请学生进行简单自我介绍,营造轻松融洽的氛围。针对90后学生率真、大胆、部分偏激、学习目标性差的特点,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教师如何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反感老生常谈的说教,这时应站在学生角度,以90后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方式,针对部分学生的抱怨,展开心理攻势。先击溃学生的心理防线,彻底进入教师的逻辑空间,再重新为其塑造自信,热爱所学专业,提高学习兴趣。北大校长周其凤曾说,“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七八遍,毕业后你深深地爱着的地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进一步明确学科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的理论素养和能力,为学生以后工作或研究奠定一个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

在新生的教学中,采用大学生活目标导向,在入学第一次课,就明确了四年的目标。(1)我们在哪里?要到哪里去?大学毕业从营销人员到职业经理人。(2)广告和市场营销的关系?(3)认清我们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4)明确大学四年做什么?一是学好专业课——掌握术语,加强职业修炼。二是掌握好外语(国际化,深造考研)。三是管理实践,特别是加强营销实践,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一堂课就一定要明确目的,充分做好师生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随着课程的深入,用专业魅力感染学生,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2 加强非教学性备课,关注社会生活,实现“与时俱进”

备课并非“背课”,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身就要有一桶水。教师选择了教育行业,就要把自身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

“非教学性备课”就是“目中无人”地备课,即抛开一切教学因素(教师、学生、教法等),以一个普通读者和研究者的身份阅读社会,尤其在专业领域中,查阅资料。比如经常浏览专业性学术期刊、图书、网站、报纸等。这是准备“一桶水”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教师就无法在备课过程中得到丰厚的积累和灵性的启迪。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学性备课”,即“目中有人”的备课,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教什么、怎么教。这是从“一桶水”中取出“一杯水”的过程。现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是:许多教师一开始就进行教学性备课,缺少非教学性备课的铺垫,结果是教师桶里水太少,所以也就桶里有多少,就给学生倒多少。长此以往,将导致教师的平庸(下转第127页)(上接第89页)化,知识更新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自然就失去了教师原本的魅力。

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视角,在原有教学性备课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拓宽课程的深度,翻译国外专业领域文献研究,增加最新的案例,与学生们共同研讨。在教学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对课程进行简约化、实用化,划分模块、建立课程索引地图,让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的逻辑思路。引入社会领域的重大事件,如十一黄金周的奢侈品牌巡展、国家银行利率调息、网络3Q事件(360与QQ)等,引导学生以专业的视角观察分析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将课堂的内容转化成为学生的能力,学生自然会觉得学之有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需要教师时刻以职业的敏感,把生活和工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非教学性备课,也延伸了教师的职业乐趣,增强了职业荣誉感。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进行“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商务谈判模拟以及性格测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以案例分析为例,案例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参加者要把自己当作案例中的当事人,如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或人力总监等,身临其境地进行分析和决策,提高分析和处理管理问题的技能。通过案例分析的学习,可以牢固掌握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还能促进深入思考,找出自身思维中的盲点,相互启发、借鉴、学习和交流,充实、完善自己,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的目的。采用《汽车配件公司的选址》、《神驼运输公司的企业再造》等多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分成小组,以团队计分的方式计入平时成绩,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在分析开始前提出明确要求:可以运用PPT做展示,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陈述之后由老师安排课堂讨论。商务谈判模拟实践性很强,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模拟谈判,是指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谈判角色,两两对阵,模拟、预演谈判过程。采用模拟谈判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经过模拟谈判的亲身经历学生也会在谈判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便于教师及时进行指导。谈判的准备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共同交流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还运用了《莫顿公司与品尼高公司的合并谈判》的教学素材,贯穿头脑风暴法、时间管理矩阵等原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高。班级场地的座次布置、服装的精心准备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全面的发挥,甚至在会议布置中还有茶点、咖啡的准备。教师恰到好处的点评,使学生收获颇丰。在有限的教学课程中,充分运用知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把迈尔斯-布里格斯个性分类测试(MBTI)引入课堂,通过对全班同学的个性测试,增进了学生对自身和彼此之间的了解。

以上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学方法的运用,核心观点是:让课程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应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敞开心扉,致力于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摘要: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行为体系。本文以一线教学活动为例,从讲好第一堂课、非教学性备课和师生互动的开展等三个方面探讨教学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方法,非教学性备课,第一堂课

参考文献

[1]陈芙亚.重视“首因效应”,争取良好开端.考试周刊,2009(39).

[2]李新.提高备课有效性的基本策略.教学科研论坛,2005(Z1).

篇4:让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走入课堂

【关键词】情景模式  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  方式与方法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记载,故事性是历史学科的原有属性。显然针对这样一个故事性质浓厚的学科,照本宣科的教学法是不相适应的。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只能够在课堂实现历史信息的传播,却无法让学生真正的从中体会历史的魅力,感悟历史的意义。因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程须在一种开放式,多元化的情景模式中增加学生的历史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而“情景教学模式”就刚好符合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一、何谓“情景教学模式”

对一种教学法的有效施用,必先基于对这种教学法的理解,因此,在我们针对如何让情景教学模式走入高中历史课堂进行讨论之前,先要对“何谓情景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情景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要求构造一种“情景”,将其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使我们整个教学过程都笼罩在这种“情景”之中,以此达到传播课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让情景教学模式走入高中历史课堂的方式与方法

1.模拟角色情景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都可以以历史人物进行串联式讲解,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角色模拟来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

比如在我们讲解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五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个知识点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洪秀全”“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有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组织人物台词,进行任务诠释。中学生能够对“洪秀全”的心理进行揣测,使学生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心理,体会到革命党人崇高无私的革命精神,品味革命对人的洗礼。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角色情境中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能够从中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之中,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2.再现事件的情景

历史是对过去事物的记载,如果我们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情景重现,学生就能够从中进行最为直接的历史学习,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传统的历史讲解,往往是通过教师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导火索、意义等进行说明,学生往往感触不深。如果能够对事件进行重现,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实地”观察和分析历史,对历史形成一种自有的体会。

比如,我们在讲解专题十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三十六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和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再现历史事件《苏格拉底的审判》,中学生们能够对“主权在民”有更加直观的体验,学生在体验“民主”的同时,理解“泛滥民主”的危害,从中获得更加深层次的历史思考。

再比如,我们在讲解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这一知识点时,通过重现“公车上书”事件,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在“上书”的情境中感受到封建思想的腐蚀性与封建势力的压迫性。

通过这样的事件情景重现,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能够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透析能力,提高历史学习技巧。

3.提供文物情景

历史考证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对历史文物的考证,因此,可以说文物就是一本本活的史书。通过提供文物模型来构建历史课堂学习情境,将能够有效的让学生们沉浸于历史的氛围之中。

比如,在讲解专题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十四讲《中国古代的艺术与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向学生们展示《秋郊饮马图》《富春山居图》等艺术作品的赝品,以及《兰亭集序》,《金刚经》等名家书法作品的仿品来为学生们构建文物情景。

通过文物的展示,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文物图片等的观摩中,学生能够感知历史,触摸历史,品读历史。同时还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营造情景情绪

情绪赋予感染力,通过情绪情景的构建,往往能够使历史触及到学生的精神情感层面,而对历史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除以上方式外,创设问题情境,从问题中构建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也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具体的情景构建还需要教育者从班级历史学习实况出发,予以选择性的使用。

三、总结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课堂的情景构建就是以增加学生历史学习体验,提高历史学习效率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法,教育者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学会情景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与具体的教学方式调整,切实让情景模式作用于历史学习中,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实现真正的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雒启坤. 中学历史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6).

[2] 赵国忠. 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

篇5: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

岑卫华

摘要:情境教学不仅符合聋生的学习心理,而且确实能促使聋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期,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聋生的智能均有益处。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有,实物演示情境,图片再现情境,生活展示情境及影视展现情境五种,除此之外,应灵活运用情境创设的途径,让聋生在情境中学知、认知、获知、用知,使聋生真正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情景教学

活化

聋校课堂

聋生由于听力残疾,对他们言语的发展和掌握语言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对他们的认识活动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欲使聋生尽可能地多学习并掌握一些祖国语言,就要求我们特教老师在教法与学法上动脑筋,花气力。

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对聋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探究,加上十七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感到情境教学符合聋生的学习认知。这是因为情境教学是将每课教材所特定的情境作为一个心理场景、一个整体作用于聋生的意识。情境的展现,不仅包含着直观教学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认识,而且包含着聋生的情感活动、智力活动及语言的表达。一、情境教学符合聋生的学习心理

教学中我先把教材描述的情境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感受情境以激发其兴趣,聋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感到新异、觉得看的见、摸得着,这样更能充分调动聋生以目的为主的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与此同时,我根据聋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把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地出现,并引导聋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从而使聋生能获得较全面、较清晰、较深刻的感知,为理解新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由此,师生均能进入教材所特定的情境之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不论是低、中、高各个年级都能把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和应用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同时把具体、现象的情境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紧密联系起来,它有助于聋生对新知识的整体感知与全面理解;有助于对聋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读、说、写的综合训练;更有助于聋生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句与形象、动作、表情等沟通起来。这样,语言与思维也必然随之而发展。对提高聋生的语文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聋校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大致为;实物演示情境、图片再现情境、表演体验情境、生活展示情境及多媒体尽其用现情境五种。

(一)实物演示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

实物是具体的,为使聋生认识所学事物的本质属性,需选取典型的个体和一些必备的背景物体,促使聋生对事物进行整体感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地认识事物,理解表示或描述事物的词或句子,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低年级词、句教学中,教学“帽子”一词,教师在出示与教材插图相同的事物时,还准备皮帽、安全帽、军帽等多种式样的帽子。聋生通过整体感知后,初步认识了“帽子”的含义,再经过音形的教学与义的强化,不仅懂得“帽子”可戴在头上,而且还懂得“帽子”的种类是很多的。在一年级语文课学习“糖是甜的”等一词句时,把糖、盐、醋、酒等一些事物分别出示在聋生面前,让他们通过眼观、鼻闻、手摸、口尝后,从而对“酸”、“甜”、“苦”、“辣”、“咸”有了充分的感情用词和句的语言行成保持自己的记忆中。

(二)图片再现情境让学生感悟

图片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几乎离不开放大课文与放大图片。为使图片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常把放大图片涂上颜色,使画面的主要部分形象鲜明;还根据课文内容增画示意图,设计剪贴画。还适当地制作一些活动图片和动画装置,画静为动,静中有动。这样就把课文内容的情境具体行象的再现出来。使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感知透,理解深,掌握快。如在讲授《看月食》一课,其中第三至五节是课文的重点段。为了帮助图中月亮的两侧剪开,把硬扳纸制作的月亮阴影用铁丝穿好安置的插图背面,在讲读课文时以三球仪作配合在讲月食时,把月亮阴影从第一道逢中穿出,将课文描述的“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形象地演示出来,在由三球仪与课文第四节配合讲清月食原理,然后讲“复原”,即第五节的内容,方法也是边讲演边演示,把月亮阴影从第二道缝中穿入,逐渐进入插图背后,使聋生清楚的看到月亮“复原”了。通过这样的教学,聋生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

图片再现情境既能帮助聋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在看图作文中起一定的作用。教师在有意识的引导聋生观图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画面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次要的、哪些是远景、那哪些是近景,尤其注重培养聋生观察画面中的人物,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启发他们对头脑中的一些感性经验和视觉表现进行回忆,以丰富画面情境,在此基础上,提示他们展开符合事理的想象,努力把画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内容通过想象表达出来。这样既培养了聋生的观察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还提高了他们看图作文的能力。

(三)表演体验情境让学生更领悟课文

聋生动作模仿能力强,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且便于聋生“操作”的表演动作。或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是聋生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较深刻时,让其个人表演分角色表演,使聋生在表演过程中,抓准时机,把看、读 说、写有机地相结合,与此同时,聋生自己进入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了,而就是自己或是自己的同学,这样,聋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使聋生情绪高涨,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达到领悟课文思想意义之目的。当聋生带上头饰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此时,表演者实现悉心领会课文中词句的含义,观看者仔细观察同学的表演,并品味课文内容,他们共同进入情境,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蕴含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义了。

(四)生活展示情境让学生体念生活

把聋生带入社会、带入现实生活的场景,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客体,来学习词语和句子及课文内容,帮助聋生感知并理解教材内容极为有利。如在二年级归类学词学句的教学中,把聋生带到大街上,让他们亲自去商场买东西,去邮电局寄信,起电影院买票并排队进场看电影,去医院观看病人看病人的经过。由于观察、实践与学词学句密切结合,因此,效果格外明显。又如《雾》一文的教学中。选择大雾的早晨,把聋生带出去观看中教师适时出示词和句子的卡片,让学生把雾景与词句紧密结合,这样,在课堂中难以讲清的“笼罩”、“薄纱”、“模模糊糊”、“轮廊”、“水晶衣”等词,学生通过观察便恍然大悟了。而且对课文描写的雾景领会更深了。

(五)多媒体展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特教事业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为课堂教学所使用。它的特点是把活生生的课文内容的情境展示在聋生眼前,使他们感知客体的程度加深了,便于他们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让聋生结合课文内容反复观看《赵州桥》的视频,在讲读分析课文时,适时地开放视频,使聋生真正地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并由此而产生对祖先创举的敬佩之感。每年我校组织的"助残日"活动中,电视台的同志摄下了宣传活动的全过程。回校写作时,我让聋生先反复观看录像。当他们看到自己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异常兴奋,他们觉得有事可述,有景可写,有情可抒了。此时,教师稍加点拨,聋生便较胜利地完成了习作。

通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感到情境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如何最优化的运用情境教学: 首先,就教师而言,必须苦练“内功”,除了具备普通学校教师的基本功外,还要有自己的特长。如有的教师的舞蹈和表演小品的特长,则可用教育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并结合应用的教具把课文所特定的情境展示出来。有的教师擅长书画,则可多用示意图、投影片等简易教具来创设情境。总之,要创造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教师具有驾驭教材,设计最佳方案的能力。

其次,对聋生而言,掌握词语的数量,理解的准确性,平日思维的方式与密度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都与正常人有较量的差距。聋校便成他们群居的场所,这样一正常人交往机会就相应地减少,口语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手语存在着表意的模糊性,这对发展聋生语言与思维能力都将产生一定的负效应。

必须向最优化目标努力。作为教师来说还应灵活的运用情景创设途径,在情境教学这一整体中,坚持以全面理解教材内容为基础,强化“双基”训练为主线,培养和发展聋生思维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与课外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为渠道,以教师深入聋生生活之中训练和发展聋生生活语言为杠杆,努力做到让聋生在情境中学知、认知、获知、用知。引导聋生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少儿读物,扩大其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语言。真正地使聋生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目的。

篇6:让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走入课堂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的时候, 就会自主地专心致志地去进行钻研, 学习效率也会显著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 从职业类学校本质出发, 对于专业课程教学, 抽象、枯燥的文字书本,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让人发省。

在众多的教学方式中, 根据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本人在几年的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 推崇情景教学法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同时, 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运用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结合课程理论与技能, 设置情景

物流专业课程中, 诸多课程均为理论解说, 单体任务的演示, 学生往往只能知其零星, 而未知其流程。教师可以自设情景, 融合物流专业知识。例如, 在《运输实务》课程中, 教师可虚拟设置进、出口企业和运输公司三个主体, 给学生分配角色, 根据情景需要, 让学生练习进出口单证的填写。同时, 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用各类电脑多媒体手段, 进行场景播放展示, 或是音乐亦可, 刺激学生的感官。相比传统课堂教师演示填写, 这种形式, 能改变教师说学生听、自己练的课堂形式, 赋予学生角色, 唤醒学生的“玩心”, 仿佛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 自己制作英语课件, 也是一个重新备课的过程。一般要综合考虑全课内容, 审核重点、难点, 设定应用课件的范围。因而需重新整理知识结构, 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的联系。知识体系更清楚, 掌握知识更准确, 几乎相当于一次知识的再学习, 能有效地提高和丰富自己。

二、注重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培养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课堂, 是保障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设置情景教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 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认知冲突的设置。认知冲突时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一味地让学生按照情景去做, 去模仿, 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让学生经常处在发展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矛盾之中, 要创造好参与时机, 多方设计, 步步引导,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状态。

三、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保障情景教学法的有效性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并非不需要教师教学。看似教师成了幕后工作者, 实为真正的引导者。在物流课程的情景教学课堂中, 教师的角色是市场的引领者, 对于学生虚拟角色的分配, 一定要以均衡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例如, 在物流《仓储作业实务》课程中, 根据省、市级大赛的要求, 仓储作业实务的角色分配分别为信息员、操作员、仓管员三个角色。信息员利用软件制单、出单, 操作员进行单证的传送, 配合仓管员进行出入库管理, 仓管员则主要利用仓管设施设备进行上下架、拣货作业的完成。由于角色的任务内容大相径庭, 教师在分配的时候, 初始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特点进行分配, 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任务, 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 但教师在课堂中, 必须均衡“主角”和“配角”的角色转换, 避免小部分同学学习情趣和能力的滞后, 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

情境的设置不是简单的事情, 一个实训项目设置怎样的情境最能清晰地凸显理论要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思考、分析。课前, 根据教材、根据重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设置情境。课堂教学中, 情况千变万化。即使一位教师用同样的情境设置法, 但是面对不同的学生, 情境教学的具体操作也可能不相同。在整个物流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都要及时发现、及时思考、及时改变所用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才能真正生成富有活力的课堂, 而不是回归到以教师的思路牵引学生走,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课后, 还需要及时总结归纳, 重视反思, 如:这节课的得与失、所使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没有失误等等,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也才能更好地开展情境教学。教师要用先进理念武装自己,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重视自己素养的提升、重视自己人格的完善、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将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总结, 并将实践化为理论, 力争使自己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以下是我在物流课程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使用:

物流课程教学设备:

笔记本电脑、教学情景案例、物流专业模拟沙盘、仓储管理软件、物流仓储管理设施设备 (叉车、堆高车、流利货架、手持终端等)

教学内容:

生产物流

教学过程:

首先:利用物流专业模拟沙盘, 根据沙盘操作要求, 讲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设有CEO总裁 (战略决策、安排任务) 、CFO财务总监 (资金运作、资金预算、应收应付款管理、集团报表) 、COO营销总监 (市场开拓、广告、争订单、电子商务) 、CPO采购总监 (集中采购、运输、配送、仓库建设) 、门店店长 (销售终端管理、订单录入、销售交货) 、门店会计 (资金、应收应付款管理、门店报表) 。并明确规定学生所在岗位的职责。让学生能在模拟公司体验经营乐趣之外, 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物流专业模拟沙盘的操作, 在沙盘中能直观库存容量、交通工具、采购/配送周期对物流的限制。帮助学生, 根据情景模拟设置要求, 合理制定出入库方案。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竞争意识。

再者, 根据先前的方案, 每组选派代表, 进入他人小组, 分享他人小组的决策结果。并可作为“行业专家”进行点评。如果专家意见与小组意见产生分歧, 则由教师担任的“行业媒体”进行报道, 并由全体进行讨论。

这个环节往往是课堂中气氛最热烈的时候, 据理力争, 学生想不参与都难, 而且又都是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 团队的荣辱基本每个学生都看得很重要。而正是抓住了这点, 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都调动起来了。课堂效果相当好。我也会适时寻找学生矛盾的焦点, 将矛盾焦点作为导火线, 引发学生争论的火花, 并及时进行引导, 避免课堂中出现无意义的“争吵”。并做最后的评点, 不以对错来论断, 鼓励学生亲自尝试, 不怕失败。

最后, 带学生进入仓储管理实训室, 讲学生进行三三分组, 仓储团队的情景模拟训练、技能的掌握、协作精神都是培养的目标。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 站在讲台上的我也不希望看到“神游”的学生, 采用情景教学法, 我的课堂不再了无生趣。设置有效的课堂教学情景,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等灵活采用。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 更好地发挥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合作学习的优势。

总之, 我坚信, 课堂亦要源于生活, 脱离实际生活的课堂是不“真实”的。一个枯燥的课堂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只有将专业融入现实, 它才会绽放魅力,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物流专业能力, 我们必须巧妙地将授课内容与实际操作相联系, 创设多种生活化教学情景, 给每个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在情境中学习、运用、巩固知识, 提高物流专业实际运用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有效地提高物流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巍巍.建构主义教学现在《物流学》课程教学中的实现[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8

[2]李肖夫.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市场

篇7:让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走入课堂

情景: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景物、场景和环境;另一层是指人物、情节,以及有场景、景物所唤起的人的情绪和内心境界。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的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有不少老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传统的“满堂灌、英译汉”,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与英语“打交道”,继续学习英语成了一句空话。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自然成了泡影,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方

法、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创设“情景”教学的功能目标

情境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情境。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创设“情景”教学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仿佛有置身于英语学习的世界里,有比较真实的感觉,现在比较多的“英语角”,就是其延伸、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

且可以大大加强语言信息的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制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景”教学的方法

(一). 让英语课“活”“动”起来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通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激活课堂教学,真正产生“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景象。古板单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能让课堂变的枯燥无味,让学生变的索然无味,学生就在一堂堂这样的课中消磨掉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小学3至6年级的学生正处在9岁至12岁的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老师的表扬,不怕犯错,很少有羞怯感。他们的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好,但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这些都是他们长身体,长体力的需求,他们坐不住,坐不久。这一切都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小学英语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做、唱、游、画、演等形式,增强活动多样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1.整合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气氛

兴趣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当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之后,他们就乐意在教学中施展自己的才华,会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设立一些游戏、竞赛、歌唱、表演、猜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来激发学生们对学习英语、记忆英语的热情,令他们学得兴致盎然,跃跃欲试、大胆表现,成为活动和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反应能力、洞察能力,创作表演和概括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学生陶冶性情,开放个性,发挥潜能,增强自信,某种意义上健全他们敢于参与、积极表现的人格。

2、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众所周知,唱歌是小学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活动,几乎每个学生都喜欢,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若学生单纯的唱歌,气氛有点沉闷,所以,我教歌曲时,必加上一定的动作。如教“teddy bear”时,让学生拍拍手,转转圈,再随着轻快的音乐,效果相当不错。在学生习得了一些相关的语言知识后,就应创造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当他们的表演得到认可时,他的表现欲得到充分满足。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又紧张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学生始终积极参与着,才能使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二). 会话导入

会话导入就是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自由会话,导入新课。师生间的会话主要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我采用推广“分组定员制”, 即各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定组长, 组成一个学习集体,这种方法要求组内的每一名学生,自己组织一段指定主题的会话内容,老师以此作为提问的依据,锻炼学生的熟练程度;当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要求学生根据新授的内容组织补充、修改、扩展,然后在新的层次上再会话新的内容。“学生英语值日制”,这种方法它要求每组的每一名学生轮流值日,自设情景,并由其他组几个同学共同参与,演示以前学过的对话,或把学过的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讲述自己的家庭(三年级的学生内容)、谈论一张图片、一个公园、介绍新同学等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表现自己,又能使全班同学受益,促进彼此的互相提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

(三). 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使学生自始至终用英语进行思维,逐渐养成“借助情景理解英语”的习惯。这种用英语组织教学的“情景创设”是最会被小学老师所忽略,老师往往觉得小学生连本国语言还未学成,让其听老师的英语行事,恐怕难度太高,生怕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这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四). 看图说话

看图说话是小学里利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即利用图片启发学生练习说话。看图说话也是小学英语教学最基本的情景教学手段之一,它通过图片简洁地引出教学内容,同时将学生引进一定的语言环境。由于图片是最方便实用的教具,因而其使用十分广泛。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引用出示图片的设备也不少,如幻灯出示,电脑出示,实物投影出示等等,在这里都把它们归入“看图说话”。小学教材中的“LOOK AND SAY”即指指图说话或者问答,用于教学字母、单词,有时也用语教学简单的句型。

个案一为:

T:(Point the letter in the picture) What letter is this? P:It's “f” .

T:Is this letter “g”? P:No, it isn't. It’s letter “f”.

个案二为: 教学复习内容为:五年级第二期第六单元,运用D部分的一张图(下图作为操练内容):

T:Look, this is a picture of our classroom. Our classmates are cleaning our classroom. Mike is cleaning the blackboard. Mary is cleaning the door. Tom and Rose are cleaning the window. Peter and Tim are cleaning the desks, and Helen is cleaning the chair. They are busy, but they are all happy.

通过教师的指图讲解,学生能很快领会。接着教师可以进行看图问答。例如:WHO’S CLEANING THE BLACKBOARD? …让学生回答。 教师的一次放手,赢来了满堂的精彩。

篇8:让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走入课堂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联想专班”,“仪式感”

多年来, 我校一直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作。但由于是松散型的、学生“纯入企业打零工”式的合作, 学生对企业、职业往往不能产生应有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也不是很高。

2014年, 我校与联想教育集团进行深度合作, 开设了“联想专班”, 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笔者有幸担任了“联想专班”的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笔者感到对学生进行“仪式感”教育是非常关键的。近两年的实践证明, 加强“仪式感”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感、形成职业向往的有效途径。

一、“联想专班”课堂教学渗透“仪式感”的必要性

所谓“仪式感”, 笔者认为是一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是一种团结、向上的企业精神, 是一种自信、自尊的人生态度, 是对企业文化渗透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体现。在“联想专班”课堂教学中渗透“仪式感”是非常必要的。

(一) 班级重组, 团队建设需要“仪式感”

“联想专班”采用的是“2+0.5+0.5”的办学模式, 学生在前四个学期的时间里, 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中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第四学期结束后, 学生自主选择, 再经由联想企业的专业人员面试合格后, 于第五学期进入“联想专班”学习, 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 学生的归属感不高, 融入新的集体慢, 这就需要在“联想专班”课堂教学中通过“仪式感”的渗透, 加强团队建设, 增加班级的凝聚力, 从而改变学生散漫的学习状态。

(二) 企业需求, 职业素养需要“仪式感”

“联想专班”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进入联想企业参加实习, 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 会被联想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这0.5学年的课堂教学, 同时兼具岗前培训的作用, 而要实现教学与岗位的对接, 从企业文化到职业素养的需求, 都需要在这0.5个学年内完成。要顺利开启学生的职业发展之路, 让学生浸润在企业文化的氛围中, 就应该在“联想专班”课堂教学中渗透“仪式感”, 从而加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提升自我价值感, 最终成为精品“准职业人”。

在这种现实状态下, 我们从“联想专班”的准备, 到“联想专班”的建设, 无论是课前的准备、课内的操作, 还是校企的文化交融, 对每一个细节都让学生浸润在“仪式感”中, 学生有了归属感, 找到了存在感, 进而在内心中对自我价值感有了认可。从精神上的认同到行为上的变化, “联想专班”的学生在“仪式感”的课堂中有了巨大的收获。

二、“联想专班”课堂教学渗透“仪式感”的实践过程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 本身也是一种仪式, 课堂教学的仪式有教育作用, 它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仪式感, 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 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 课前准备, “仪式感”奠基

对于“联想专班”的师生来说, 上课就是一种仪式, 上课、课堂、教学、课程, 这些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联想相关的专业技术, 更是传承学校与企业文化的过程。因此, 在“联想专班”的课前准备阶段, 就有特定的专项要求, 从着装到口号、从跑操到晨会, 每一个细节都为上课这个仪式奠定了“仪式感”的基础。

1. 特定着装, 形成“归属感”

在校期间的统一着装, 是“联想专班”最显眼的标志。与校服的“运动款”不同, “联想专班”的着装是与联想企业的工装保持一致的, 其本身已经凝聚了联想企业的标准与规范, 协调与和谐的团队精神。在校园里、在操场上、在食堂中, “联想专班”的学生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在其他年级、班级的学生羡慕的目光中, “联想专班”的学生能从无形的着装文化中感受到有形的“存在感”, 从而增强“联想专班”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强烈的归属感。

2. 特定口号, 凸显“责任感”

如果说联想的着装是一张对外的“名片”, 那么联想特有的“5P”口号就是一个时刻提醒的集体“座右铭”。联想专班的“5P”口号为:“想清楚再承诺;公司利益至上;敢为天下先;承诺就要兑现;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每天跑操与晨会的时候, 学生都要跟随领队集体喊出“5P”口号, 在不知不觉中, 凝聚起对企业的归属感, 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并形成内在自我的“存在感”。

3. 特定跑操, 提升“价值感”

“联想专班”的跑操也与校园内其他班级的跑操截然不同。对于“联想专班”来说, 跑操是每天学习前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 跑操是一次提升专注力的活动, 是“联想专班”在校园中的一次展示活动。因此, 从细节上提升跑操的“仪式感”:佩戴“联想准员工”的工牌, 喊出“联想准员工”的“5P”口号……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如今, “联想专班”的跑操已经成为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联想专班”的每一名学员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从而积累自我价值感。

4. 特定晨会, 强化“仪式感”

晨会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联想专班”每天早上第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对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增加团队凝聚力起到重要的作用。“联想专班”的晨会内容丰富多彩, 从小组成员高喊小组口号加油鼓劲, 盘点分数, 复习提问, 学生可以研讨、交流, 抢答问题, 以及调节晨会气氛的小游戏环节, 到最后联想特有的“5P”口号与演唱《联想之歌》。

“联想专班”的特定晨会是“联想专班”的学生发生巨大转变的一个集中训练的过程, 曾经在课堂上萎靡不振、从不发言的学生, 都通过主持晨会发生了改变, 晨会为每个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晨会让“联想专班”的学生认识到自我的能力, 体会了自我的价值, 从而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自豪感”。

这种短时间内的巨大转变, 正是源于课前“仪式感”的浸润、气氛的感染、文化的熏陶, 在日积月累中, 让“联想专班”的学生找到了自我的“存在感”, 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实现了内在的“价值感”, 并回馈到教学过程中, 为课内的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课内渗透, “仪式感”积累

对于“联想专班”的师生来说, 上课绝不仅仅是“听”课, 而是通过更多的活动设置,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教师 (或企业师傅) 要做的是为“联想专班”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公平同等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 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仪式感”, 并逐渐积累, 形成班级的合力, 也为学生自身创建更大的“价值感”。同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仪式感”的渗透, 有序组织、有序引导, 使课堂生动、鲜活、充满力量。

1. 师生问好, 形成自我“认同感”

上课起立, 师生问好, 这是传统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联想专班”课堂上的师生问好也别具一格。教师:“亲爱的‘联想专班’的同学们, 大家上 (下) 午好!”学生:“好!很好!好极了!欧耶!”这种极具心理暗示的师生互动, 在加深情感的同时, 对于“联想专班”的学生来说, 从上课伊始, 就进入了一种自我提升的状态中。而每次课上的师生问好, 都无形中给学生打了一剂“强心针”, 从而在精神上造成一种“震撼感”, 在内心形成强烈的教学认同感, 从而更好地投入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中。

2.“爱的鼓励”, 收获自我“存在感”

如果说师生问好是一支“强心剂”, 那么联想课堂必不可少的“爱的鼓励”就是一支时时处处鼓舞人心的“兴奋剂”。“联想专班”的“爱的鼓励”有两个版本:普通版为鼓掌, 升级版为敲击桌面。其节奏如下:“12, 123, 1234, 12, 即 (啪啪, 啪啪啪, 啪啪啪啪, 啪啪) ”。“爱的鼓励”可以是肯定的鼓励, 也可以是一种引导的鼓励, 甚至可以在自己回答问题之后, 要求大家给予“爱的鼓励”。“爱的鼓励”通过学生之间的肯定, 获得团队对自己的“认同感”, 凸显自我的“存在感”, 从而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要求, 促进自己行为上的不断进步。

3. 制作名片, 彰显团队“凝聚感”

“联想专班”作为企业在校园内的“分部”, 与联想企业同步的一项内容就是“名片”的制作与使用。“联想专班”的名片有两种, 一种是个人名片, 个人名片要在前面最醒目的位置写上自己的名字, 右下角写上自己的联系电话和班级;在背面可以写上自己的近期目标或者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可以自勉, 也可以共勉。另外一种是小组名片, 小组名片包括小组的名称、口号、标志与组歌。无论是个人名片还是小组名片, 都是存在的“标识”, 而这种“标识”要求摆在教室的桌面上, 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每个学生是小组中的一员, 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就形成了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 小组积分, 提升团队“成就感”

“联想专班”的小组活动贯彻得更为彻底, 每一个学生在教室的活动, 无论是教学活动, 还是非教学活动, 都以积分制的形式, 跟随着每一个小组, 贯彻始终。积分以抽牌的形式, 以点数的多少进行累计, 每日清算, 并在第二日晨会时公布每个小组的积分。积分榜张贴在教室后面。以积分算成绩, 每周都有物质奖励, 学期末还会据此进行优秀学生与优秀员工的评比。

小组积分是一种奖励机制, 如同企业内的奖励机制一样, 可以推动学生的自我发展,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小组积分凝聚着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因此, 在小组评比活动的过程中, 每个学员体会到更多的是团队的“成就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给了每一个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 最终形成了班级的合力。

从师生问好, 到“爱的鼓励”, 从名片制作, 到小组积分, 每一项细节的设置, 都浸润着联想企业特有的激励机制,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 在充满企业文化的课堂中, 不自觉地将自己看成企业人。获得的不仅是自我的“存在感”, 更产生巨大的“价值感”, 推动他们更高地要求自己, 更好地完善自己。

(三) 文化交融, “仪式感”提升

“联想专班”是以现代学徒制为依托, 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 从教室到讲师, 都严格按照联想企业的模式来打造, 营造身临其境的企业现场, 让“联想专班”的学生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这种文化的交融, 使“联想专班”的学生在课堂内外不断强化“仪式感”, 从对企业精神上的认同, 到对自我的认同, 从而产生行为上的变化, 在校企提供的一个一个小目标的激励下, 成为精品“准职业人”。

1. 教室与企业合一, 营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将企业的实景教学引入课堂, 联想老师入驻学校, 在仿真模拟实训室中开展企业实景教学, 教师在实训教室内讲解理论知识和实操的要领之后, 师生直接进入前台接待服务区或者硬件检测维修区进行实战演练, 从而打造“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此外, 在教室内张贴联想企业的“5P”口号、积分榜、小组名片等, 在环境中布置真实的企业场景, 使“联想专班”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 就如同是在联想企业活动一样。这种极具心理暗示的实景教学, 给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与新鲜感, 学生将所学通过实操加以运用, 从而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2. 教师与“师傅”合一, 体验校企文化的“异同感”

“联想专班”是典型的现代学徒制教学, 讲授课程的教师即为联想的讲师, 在实景教学课堂, 联想讲师的讲解既是对联想相关专业知识技术的传授, 更是传承学校与企业文化的过程。联想的企业文化与理念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了课堂教学中, 这是对传统教学中所教内容与企业实训内容严重脱节现象的反转, 讲师既担任了教师的身份, 同时也承担着“手把手”“一对一”培训的企业“师傅”的身份, 这种双重的身份使学生获得的是企业真正的要求, 使学生无论是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对接还是对企业要求的对接都更为适应。在教师与“师傅”的合一氛围中, 学生真正参与了企业的生产进程, 体验了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异同感, 从而使其学习更有指向性和社会性。

3. 学生与员工合一, 感受职业角色的“责任感”

“联想专班”的学生同样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在校学习的学生, 也是联想企业的员工。从而对自我的要求也在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下生成, 演练的评价标准也是以联想“3C”服务中心的员工标准来衡量。及时的沟通和反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学生在双重身份下, 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成为任务和项目的主动完成者。

在学习了“上门服务”这个环节内容后, “联想专班”开展了校内实训, 在为全校教师上门服务的过程中, 学生从接单到与“顾客”联系, 也都是具有“仪式化”的语言, 如“您好, 我是联想3C服务中心的×××。”“您对本次维修服务是否满意?如果5分制, 您对本次维修打几分呢?”等类似的标准话述,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贴近员工的角色, 从而对自己的言行形成一种约束力, 并在这种约束力下, 获得对工作的责任感, 收获价值感。

4. 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 提升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学生从教学中学到的不仅是机械重复操作, 还包括技术经验的习得, 在联想班的教学评价中, 学生重视的不是学历, 注重的是其就业价值。

全环节的联想文化嵌入式管理, 从教学到实训的全方位合一, 让学生在校企充分合作的氛围中收获满满, 每一个“联想专班”的学生, 都从对联想企业的认同完成对联想企业的融入。“仪式感”的浸入, 让每一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提升。

三、“联想专班”课堂教学渗透“仪式感”实践效果与反馈

以现代学徒制为依托的“联想专班”, 以企业真实的情境再现的教学方法贯穿教学始终, 在校企文化交融的过程中, 通过点点滴滴的日常仪式, 日积月累, 形成了学生内心的“仪式感”, 并逐渐积累提升, 形成班级的合力, 也为学生自身创建更大的“价值感”。从精神上的震撼力, 内化为自我认同感, 从言行中的被激励, 使行为上产生变化, 从而对自我有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为我们的学生确立了一个一个小目标, 在逐一实现的过程中, 将我们的学生打造成为精品的“准职业人”。

1.“仪式感”深入人心, 课堂教学效率显著

进入“联想专班”学习的学生,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课堂教学变得更为高效。36名学生都能完成阶段性的考核, 全员取得了联想服务初级工程师 (LCSE) 的认证考试。

2.“仪式感”成就自我, 实习就业全员点赞

36名联想专班的学生均分配到联想驻全国各地的“3C”服务中心做实习工, 实习就业对口率达到100%。在为期半年的实习过程中, 目标明确、态度端正, 在岗位上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 得到实习单位的充分肯定, 姚×、何嘉×、倪宇×、孙宁×等多位学生因表现优异, 被提前录取为联想旗下的正式员工。张杭×、张×等多位学生也因为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业务精湛而受到公司的表彰通报。

3.“仪式感”潜移默化, 辐射效果影响深远

“联想专班”这种校企融通, 合作发展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推广, 富阳教育频道对我校开展“联想专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报道。同时, “联想专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也给在校其他班级的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联想班学生的言行无疑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1]崔露什.仪式感与当代社会中的仪式[J].陕西社会科学, 2011 (4) .

篇9:让情境教学走入高中政治课堂

关键词:激发;创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04-01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营造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发展学生的情境思维,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教师要运用恰当的素材,与学生的认识、动机、兴趣和信念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对激发智力因素,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有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思考和大胆实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厌学”到“乐学”。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导得好就像给学生下了一剂兴奋药,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反之就如给学生下了一剂安眠药,使学生进入“准睡眠”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密切联系实际,巧妙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求索,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愿学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情境导入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关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下个月《同一首歌》栏目组来我市演出,大家都很喜欢看这个节目,那你会买什么前去助兴呢?同学们纷纷回答“荧光棒”、“鲜花”、“小彩旗”等。现在能在当地市场上买到这些商品吗?不能怎么办?学生又纷纷回答:“可以让商家提前订购,生产者根据需要马上生产。”“可以用类似商品替代,能达到目的有啥用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参与,激情高涨,此时我又设问:假如将来你成了一个企业经营者,你会怎么办?这里面蕴涵着什么经济学道理?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的实际,会使学生体会到政治学科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有它的实用美,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探求本课要学的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创设图像情境与视频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严肃、单调,如果对学生“满堂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而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化静为动的特点创设图像情境和意境,则可增强课堂感情色彩,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教学《文化生活》“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这一框题时,针对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可以通过展示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辨别,从而自觉选择健康的,抵制落后的和腐朽的。教师在设计图片时,可充分利用“电脑算命”、“婚事大操大办”、“‘五个一工程优秀精神文化作品”等图片或视频,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创设情境,学以致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接近和进入“乐学”境界,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我喜欢学”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课型,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如探索的情境、竞争的情境、民主的情境、激励的情境等。通过情境创设,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感受成功的欢乐,达到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求快乐的目的。在思想政治生活模块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当前发生的国内、国际的重大时政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创设情境,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比如我提问:“全国人大听取审议国务院、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报告,说明全国人大的职权是什么?”“修改宪法在大会闭会期间进行可不可以?为什么?”“为什么两会备受国内外瞩目?”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思想政治学科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谈政治不只是党政领导的事,从而激发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和爱国热情,调动他们熟悉教材理论的迫切性,并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自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高中生的使命感和学习的内在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绝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为了你自己的欢乐和今后你们工作所属社会的利益去学习。”

四、注重情境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还学生课堂主人的身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发展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主题讨论法。即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与教学重点相关的主题,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能恰当、巧妙地创设情境,注重情境的现实性、趣味性、与课本知识的一致性,易于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变外部说教为内在需求,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化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神奇,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吴慕菊.新课程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2] 王义堂.田保军,王硕王.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7.

[3] 唐颖.走进科学课程 开展科学探究.教之初网.2005.11.

上一篇:剪枝的学问课堂教案设计下一篇:佛教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