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强转阶段性工作总结

2024-04-18

严强转阶段性工作总结(通用6篇)

篇1:严强转阶段性工作总结

严强转阶段性工作总结范文

自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以来,老圩村党支部严密部署,扎实推进专项行动取得实效。下面带来严强转阶段性工作总结范文。

严强转工作总结1

按照省委、阜阳市委“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工作部署,区立即行动,紧密结合实际,着力做到“五个强化”,抓紧抓实抓细集中整治工作。

强化思想引领。2月17日上午,召开全区“严强转”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动员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以及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及时传达省、市动员会议精神。区委主要负责人要求,要坚持在“真学、真查、真改、真立”上下功夫,对照省委提出的“十力戒十做到”和“四对标四整治”,敢于动真碰硬,切实抓好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强化组织领导。区委常委会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高规格集中整治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双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四组”,抽调人员集中办公,细化工作分工,强化责任落实,抓紧抓实集中整治日常工作,以及综合协调、督查指导、总结宣传等具体工作。按照区委方案要求,各地各单位都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

强化工作机制。区纪委协助区委对集中整治工作牵头抓总,细致谋划、统筹安排,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了区委统一领导、纪委牵头抓总、部门协调推进的联动机制。建立周调度工作机制,每周四区委书记亲自听汇报、拿举措、提要求,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总结,确保集中整治扎实有效推进。

强化举措创新。为切实抓好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结合本次“严强转”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区委研究把2020年定为“作风建设年”,利用一年时间在全区集中开展作风整治活动,按照学习教育、查找问题、督查问效、巩固提升四个阶段统筹推进,着力整治“不深、不细、不严、不实”等马虎主义问题,推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常态化。

强化督促指导。坚持以上率下,向区委常委会委员印发书面提示函,明确阶段性任务、时间节点,及时提醒督促,充分发挥领导示范带头作用。制定集中整治工作安排表和月报表,对“学、查、改、立”四个阶段工作进行细化,明确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及时梳理、掌握和督促全区各地各单位集中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更好地指导、推动问题整改。

严强转工作总结2

严强转”专项行动以来,舒城县围绕目标任务,紧扣工作重点,以严的作风、实的举措推动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加强理论学习。县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再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以及视察安徽、视察六安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并组织开展集中研讨。同时,全县各党委(党组)及时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开展学习研讨,认识与把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各类表现。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以下看上“查”,以上率下“改”,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实地调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调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及加强整改的意见和建议。各地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开展扶贫帮扶,结合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及自身工作,紧紧围绕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基层开展集中调研,并形成调研成效。

加强督查发现。3月13日至15日,组织人员参加由市纪委组织的县区交叉互查,对互查发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及时组织相关单位进行整改,需作为问题线索进行核查的,由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员进行初核,同时对互查发现的问题以“严强转”专项行动工作简报进行通报,并要求全县各地各单位对标对表,进一步深刻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形式,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类似问题,补充完善整改台账,举一反三做好整改。3月25日至29日,由县委组织开展“五合一”督查,将市“严强转”专项行动工作督查发现的问题作为督查检查重点,注重发现在工作开展中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查摆问题不深入、宣传氛围不浓成效不明等问题,以及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加强工作调度。编印了3期专项行动《工作简报》,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梳理,宣传报道工作进展,对工作进展缓慢、开展不到位、成效不明显以及通过督查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点名道姓通报。3月22日,县“严强转”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听取相关牵头单位“学”“查”环节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前期工作,找出不足并提出改正意见,同时对“改”、“立”环节工作细化部署。

深入查摆问题。全县各地各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学习调研、研讨基础上,对照“四对标四整治”要求开展自我剖析,结合自身工作职责查摆存在“多、推、虚、浮”问题,坚持做到边学边查,部分单位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剖析问题。截止目前全县各地各单位共查摆问题197个,建立问题台账,严格落实整改。

严强转工作总结3

根据区委“严强转”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区残联高度重视,通过查摆问题,及时整改,领导班子在政治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观念上有了新转变,现将“严强转”专项行动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根据区委关于《XX区开展“严规矩 强监督 转作风”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精神,我局对照“十诫十做”和“四对标四整治”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区残联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成立了“严强转”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理事长吴军任组长,党组成员、副理事长丁菊香任副组长,全体干部职工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展为期3个月的“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

二、存在问题,查摆整改

一是担当意识不强,区残联少数党员干部存在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麻烦就抽身子,不愿意主动想事,不愿意主动干事,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强,担当意识不强,缺乏实干精神。

二是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区残联在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方面不够系统化、深入化,更多地是停留在落实会议精神、学习政策文件上,研究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全面,尤其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处理问题、指导业务工作上有所欠缺。

三是深入基层力度不够。工作推进方面标准不够高,要求不够严;深入基层次数不多,了解实际情况不够全面,对基层反映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不多;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重大矛盾的解决还显乏力的问题存在。

三、主要做法

3月11日,区残联集中传达省、市、区污染防治攻坚暨江豚保护动员会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等会议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整治责任心缺失、满足于表面文章、重显绩不重潜绩、重包装不重实效等形式主义问题,着力整治价值观走偏、不担当、不作为等官僚主义问题,严明纪律规矩,强化监督问责,转变工作作风,巩固拓展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区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按照《XX区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以“严强转”专项行动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区残联逐条对照“四对标四整治”与“十戒十做”任务清单,疏理存在问题,共存在问题3个;随后,区残联还组织开展“严强转”闭卷考试,共4名党员干部参加了考试,最高分100分,最低分100分,平均分100分,不及格人数0人。

区残联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组织、深入残疾人家庭,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认真倾听残疾群众的心声,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能够立即解决的马上解决,对于需要一段时间解决的问题,做到能快则快,尽快见实效,切实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的权益。

篇2:严强转阶段性工作总结

根据旌办发〔20xx〕13号文件要求,县科技商务经信局及时行动,扎实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

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近日,该局召开了“严强转”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推进会。会议传达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安徽省反馈意见整改动员会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动员会、全省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工作调度会和全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动员会精神;宣读了旌办发〔20xx〕13号文件具体内容。局主要负责人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充分认识开展“严强转”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全面排查。聚焦“十力戒十做到”、“四对标四整治”等任务要求,把握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坚持“学、查、改、立”一体推进;要强化工作调度,建立月报制度。加强信息和相关表格、台账报送,确保 “严强转”专项行动工作取得实效。

加强组织实施,全面开展排查工作。一是通过局党组讨论研究,制定了《旌德县关于电商扶贫整改的工作方案》,成立扶贫整改领导小组。二是安排各镇摸排的有意愿有条件能参加电子商务培训的贫困户,并与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对接制定《20xx年旌德县科技商务经信局电子商务培训计划》。加强对贫困村电商服务网点经营者、有条件有意愿参与电商经营的贫困群众培训指导。三是全面排查。对不符合实际的“扶贫全覆盖”方案和措施立即停止实施,并不再作为扶贫检查考核内容,未提出的.地方,今后不得作出此类要求。四是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同乐兄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沟通对接20xx年在贫困村开展“电商产品+基地”、“企业+基地+农户”建设的方案,并与同乐兄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贫困村签订协议。五是加强与财政、农业农村、扶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初步建立本地适合网销商品信息库,完善信息采集。

通过集中排查,共查摆出了2个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建立整改清单,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立即开展整改工作。

篇3:严强转阶段性工作总结

根据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 该项目总共用地300亩, 总投资10亿元, 共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用地200亩, 投资6亿元以上, 2015年9月份开工, 2016年12月建成投产, 建设厂房及办公楼15万平方米;二期用地100亩, 2018年1月开工建设, 12月底建成投产, 投资4亿元。项目建成后第3年起, 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

为促进江西农机化工作的协调发展, 振兴江西农机工业, 提升江西农机产业市场竞争力, 江西省农机局、新余市、渝水区政府依托江西省农机产业园, 采取“走出去, 引进来”的方式, 加大农机工业招商引资力度。2014年起, 江西省农机局负责人与新余市政府、渝水区政府多次到全国知名品牌农机生产企业考察和洽谈,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悉, 将陆续有2~3家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来江西洽谈投资事宜。

篇4: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阶段性综述

一、对促使贫困生认定工作有效开展的程序方法探析

1、胡景建立了新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TOPSIS算法。通过它对贫困学生认定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的定量结果使高校贫困生级别认定更公平、科学, 为决策者提供的依据将更可靠; (《TOPSIS算法在高校贫困生认定中的应用》2014.2) 2、白华则在传统的政府和高校二元组合认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政府和高校三维的科学认定模式, 为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二元组合到三维一体—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新视角》2012.7) 3、冯春明提出了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来解决贫困生评定工作, 并给出了数值计算的Matlab程序, 该方法有效地避免投票的随意性, 操作起来简单实用; (《层次分析法在高校贫困生评定工作中的应用》2014.12) 4、段旭梅通过大量真实数据收集和整理, 依据国家有关贫困生管理办法, 构建包括3个一级、9个二级和19个三级评价指标的层次性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 涵盖了贫困生科学认定的主要参考点; (《构建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2015.5) 5、张煜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认定新机制, 它将学生贫困的各种信息进行量化, 用分值表示出学生的贫困程度, 从而指导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量化体系初探——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2015.1) 6、鲁静轩通过基于分布式部署的贫困生评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解决了学生和学校对贫困生评定难题。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政策数据因子、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因子等重要参数通过系统自动评定出真正的贫困生。 (《基于分布式部署的高校贫困生评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14.3) 类似的研究文献还有刘红旗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贫困生灰色综合认定方法》 (2014.1) 、王平的《基于SOA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研究》、 (2015.10) 张烨的《基于ASP.NET技术的贫困生认定管理系统》、 (2015.15) 周小祥的《基于贫困度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探讨》 (2015.3) 等研究。

二、对提高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出谋划策

1、王红提出了通过构建完整的学生及家庭状况数据库、统计学生个人消费情况、制定贫困生评定管理规则、引入贫困生资助监管机制等措施以正确认定贫困生; (《大数据时代高校贫困生评定管理方法初探》2015.19) 2、栾亮从分析我国贫困生认定程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 提出了明确认定的标准, 规范认定依据、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数据库和发挥学生群体的评议、监督作用的相应对策, 为独立学院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独立学院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4.3) 3、董硕玲则对高校贫困生认定中的热点问题—大学生诚信问题进行调研, 提出加强大学生之间沟通建立信任友情是基础, 了解大学生家庭具体收入是前提, 认定工作循序渐进是通道, 认定工作有始有终是纪律的解决措施; (《对大学生贫困认定工作中诚信问题的反思》2015.5) 4、潘美英在发展性资助政策背景支持下, 提出了成立院、系、班、寝室四位一体的贫困生认定机制、扩充贫困生信息库内容和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队伍力量及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等切实可行并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办法; (《发展性资助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途径研究》2015.1) 5、赵丽莎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材料的审查应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评定主体的主观责任心应强化和需建立相对稳定而又动态更新的贫困生档案等建议。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2015.7) 6、查方勇认为应从规范管理、科学认定、有效监督等方面优化认定工作, 即建立高校经困生认定工作制度, 重构经困生认定指标体系, 建设经困生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优化探讨》2014.5) 类似的研究文献还有代磊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点及对策方法研究》、申静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困境与对策》等文献;7、党振峰则提出改革免费模式, 分层次认定与做好档案工作是解决认定困境的良策; (《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方法初探》2007.9) 8、作为一线辅导员的孙晓娜则提出在认定中应严格抓好认定程序、抓好评定过程中, 认定后与学生的谈话环节等环节; (《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几点思考》2014.12)

三、对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有问题的归纳总结

1、田彩霞总结出贫困生认定中存有贫困证明可信度低、贫困生库的及时更新规范及操作过程很难落实和缺乏良好的认定舆论等十一个问题; (《对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几点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2008.6) 2、陈健提出了认定中存有贫困生材料的真实性、贫困生认定标准不统一、主观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贫困生认定的不科学性和实地走访和调查难度大, 无法完成家庭情况实地确认四方面的问题; (《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思考》2015.8) 提出类似问题的有何芬华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探讨》 (2015.2) 、章根红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几点思想》 (2014.1) 3、胡勇总结出认定中存有困难证明不真实、认定标准不统一、民主评议不科学等问题, 最后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建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体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问题与思考—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2014.3) 提出类似问题的还有周小茜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2014.4) 李妍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2014.6) 、谢玉辉《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2015.1) 等文献;4、何先卫站在辅导员的视角提出认定中存有认识不清, 投机心理严重、诚信缺失, 支撑材料失真、把关不严, 评定标准模糊和洞察不够, 监督力度不够四方面问题。 (《高校辅导员视角下贫困生认定的机制探索》2015.14) 5、岑道权认为贫困生认定难点主要在于界定标准的确定和认定成本的分摊方面, 学生对公示制度的质疑、贫困生的“忌贫”倾向和假贫困生争夺济困资源行为几个方面, 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难点及对策探析》2007.11) 6、唐海龙认为认定存在“一刀切”, 单一标准取代综合评定、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 忽视“人文关怀”, 缺乏人性化等问题。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2009.6)

四、个案研究

1、林静银针对目前高校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具体实施步骤总结为制定调查表、民主评议与公示、认定后期监督管理、加强日常管理和注意素质培养五点; (《高校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实践刍议—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2015.6) 2、宫佳等人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对该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后将贫困生认定因素归为自然因素、家庭因素两类, 提出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 建立量化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量化探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2015.1) 3、田盛圭重点对艺术类的贫困生进行研究, 他从贫困原因, 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三个方面对艺术类专业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工作进行了探讨;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贫困认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014.12) 4、孙辰也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艺术类大学生贫困认定方法:要搞好量化指标的选择, 准确计算各量化指标的权重, 准确评定贫困程度, 明确助学金的分配方法; (《艺术类大学生贫困认定方法探析——基于层次分析法》2014.35) 类似的个案研究还有王士荣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为例》 (2015.14) 、李佳的《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几点思考——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 (2014.7) 和莫明琪的《依托警务化管理, 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若干思考——以J学院为例》 (2014.6) 等研究文献。

五、侧重贫困生认定中的某一点进行深入研究

1、林莉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在经困生建档时的认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 从而站在辅导员的角度上提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倡导诚信、深人学生群体, 细化工作和落实预防监督措施, 防微杜渐的完善对贫困生认定标准的建议;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认定与教育研究》2014.12) 2、刘华鉴于目前各类认定标准的各种弊端, 认为应以学校生均月消费水平的标准为主来认定贫困生, 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增强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有效性, 使有限的资金能资助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高校贫困生的概念及其认定标准研究》2008.12) 类似的研究文献还有骆娟的《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分析》。 (2015.3) 3、张二玲从信息论角度阐述了家庭困难认定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与信息甄别, 并得出结论:在学生家庭困难认定中家人健康年龄状况, 人均收入以及每月吃饭的消费额被看做是最主要的认定依据, 其次平均每月的兼职所得也可以作为认定的重要参考; (《从信息视角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2013.7) 4、杨晴则总结了我国贫困生的认定的十种主要方法, 它们是三级政府证明法、通过班委会评选产生、消费水平界定和饭卡监控法等等, 进而对这些认定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路径》2009.8) 5、余冲对认定主体进行深入研究, 他在分析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 认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体应发生变化, 其认定的重心应下移, 从高中做起; (《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8.5) 6、杨得利对贫困生认定方法提出了新的构想:根据谁申请谁举证的原则提供证明材料, 提出明确的建档条件和标准, 对拟建档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并提出建议名单, 经班级民主评议、异议申诉、公示后进行建档, 同时对贫困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研究》2007.9) 7、邱晓玲重在对加强贫困生的贷款和感恩诚信教育、心理辅导工作等进行研究。这两个方面也是健全贫困生的思想品德的重要举措; (《高校贫困生认定与资助工作改进分析》2014.2) 8、唐琳则反其道而研究, 对高校伪贫困生现象进行研究, 指出伪贫困生现象层出不穷, 对高校诚信体系的构建, 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造成很坏的影响, 危及高校的诚信体系, 使得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得不到及时资助, 需要实施贫困生素质教育工程提升其自身素质; (《高校伪贫困生现象的危害、成因与对策研究》2014.12) 类似的研究还有聂惠的《基于伦理学视角的高校贫困生认定问题研究》、 (2011.11) 李坤的《浅析大学生争当贫困生现象》、 (2014.6) 张建伟的《浅析“伪贫困”现象及高校惯用解决手段现存问题——以三种无偿资助评定工作为例》 (2014.1) 等文献;9、麦倩挚另辟西径, 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内涵和外延, 提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 实现高校学生资助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经济困难认定工作》2014.4) 10、何文秋指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和特点, 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创新举措。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2015.1)

六、结语

篇5:严强转阶段性工作总结

由煤炭工业节能办公室、山东省节能办公室和山东省节能协会联合申报的能源管理师新职业, 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完成大量基础工作的前提下, 先后两次顺利通过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网上专家评审和2008年11月底召开的现场专家答辩评审, 能源管理师职业将在下一批国家新职业发布文件中榜上有名, 并将历史性地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国能源管理师职业化管理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轨道。设立能源管理师职业, 有利于增强节能管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 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保障能源安全,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6:严强转阶段性工作总结

医学教育的改革, 必须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的教学需求、患者的就医需求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针对多方面现实需求对症下药,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需求, 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改革的目的性强, 针对性好, 医学教育改革才能事半功倍。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 GMER) 为标准[1], 参照芝加哥大学的改革模式, 兼顾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 从2010年起, 历经三年多的实践和摸索, 逐步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教学改革。

现今, 教学改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头, 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主体, 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接受与适应情况是我们衡量医学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医学生能否从改革中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通过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 追踪学生考研就业情况, 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 学生不记名调查问卷等多种方法, 将现阶段有关损伤与反应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情况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 成为医学和生物学等多个专业的必修课。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更名为损伤与反应。这是一门以免疫学为主线, 整合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 生理学, 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学科的新兴改革课程[2]。

首先, 损伤与反应打破了原有学科界限, 将课程进行了整合, 避免了教学的重复。

医学整合[3], 是根据医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整体化趋势, 对医学各方面的知识、学科及资源, 按照发挥最佳效益的要求, 重新进行组合与协调。其目的是充分地发挥医学的科学、人文价值潜力, 使得医学协调、均衡、科学的发展, 适应医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满足社会对医学和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现阶段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整合, 学科之间脱节, 知识衔接不够, 不能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 更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损伤与反应将疾病作为线索, 充分联系临床,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学生在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外, 注重与后续临床教学的衔接和联系, 更有益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其次, “讲授”与“考试”这两个传统教学的核心要素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遏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有所改观, 但是现阶段并没有建立一个新的较好的教育模式,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和热情仍然不高。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不仅是本科阶段医学生更好发展自己的需求, 更是医学生将来作为医生的必备能力。医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自己的合作交流意识以及更宽阔的平台来锻炼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将课堂变成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 甚至是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在教师必要的理论教学之余, 学生可以提出疑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4]。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 还是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医学的发展历程提示我们, 敢于质疑, 善于突破对于从医和医学研究至关重要。医学生需要在本科阶段就逐步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并且有意识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以培养自己的科研素养。

这次改革的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小班教学和讨论课, 为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讨论课的主要目的是辅助教学, 并通过病例巩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整体科研思路。每个班11-13名学生, 配有一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学生们2-3人自愿组成一个小组, 通过查阅有关参考文献, 制作幻灯片讲解, 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自学教材和查阅参考文献的热情,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撰写医学论文的能力。八年制授课和讨论都是用全英文进行的, 这种形式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文水平, 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将大有帮助。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 传统的评价制度主要注重对结果的评价, 忽视对象发展性的变化, 应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正确导向的评价制度。

前期的问卷调查显示, 大多医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人生规划, 这意味着大部分医学生还是在盲目地被动学习。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富于开拓创新、具有强烈进取意识和较强的实际能力的新型医药卫生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 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和多元化的平台, 来帮助他们促进其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实现多元化成才。

改革的另一大亮点在于考核办法, 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考核。期中考试只涉及前期的基础知识, 而后期授课的内容则在期末考试中体现, 与期中不重复, 这样也减轻了学生每次考试复习的压力。具体为, 理论成绩占75% (期中25%, 期末50%) , 参与讨论课 (6次) 的表现和实验课 (9次) 平均成绩占25%。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跟学生强调, 考试不是目的, 只是一种手段, 加强平时成绩的比例, 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 以便于后续地不断改进。

在医学教育改革中,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师作为医学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核心引导者,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是构成高等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在职培养和培训,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师德建设, 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对教师的评价, 虽不能完全抛弃奖惩性的评价, 但要弱化奖惩性的评价功能, 增强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现今, 教学改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头, 大部分学生对教学改革还是非常赞同和接受的, 认同教学理念的调整, 也更多地开始思索自身的发展。从学生在讨论课的表现, 可以得知, 现阶段的年轻学子是非常愿意展示他们的才华的。他们对于这种形式的教学参与热情很高, 思维也十分活跃, 看得出他们在课下花了大量的工夫查资料看文献。这种模式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由于小班教学, 学生和教师能更好地相互了解, 更多地对科研有兴趣的优秀学生提前进入带教导师的实验室, 能较早接触到科研方面的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 申报武汉大学和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2009级临床五年制实验班为例, 全班49名学生共申报7项大学生创新项目, 现均已顺利结题。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快国际化进程, 是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5]。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水平, 使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尽快走上世界舞台, 参与国际竞争, 在世界一流医学院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增进与世界各国高等医学院校的相互了解, 取长补短。聘请国外专家、知名学者任教或短期讲学, 开阔学生的眼界, 并能鼓励和支持教师和优秀学生到国外一流医学院校考察和学习, 使学生成为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眼光的外向型人才。

摘要:损伤与反应是一门以免疫学为主线, 整合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 生理学, 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学科的新兴的改革课程。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以芝加哥大学免疫学系的改革模式为模板, 兼顾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 逐渐摸索出一系列适合该院学生的改革措施。现今, 教学改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头, 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主体, 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接受与适应情况是衡量医学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现阶段有关损伤与反应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情况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并展望了作者所在院校教学改革的前景,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损伤反应学,教学改革,阶段性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晓兰, 李晓松, 陈晓娟, 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6) :20-21, 35.

[2]熊洁, 刘胜武, 孙平, 等.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2) :340-342.

[3]任苒.医学整合的必要性与必然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30 (5) :6-9.

[4]张景义, 刘向欣, 康向辉, 等.临床医学生个性化实习教学法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4) :117-118.

上一篇:银行系统培训心得下一篇:【课堂作文】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