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潮研究综述及防灾减灾对策

2024-04-23

风暴潮研究综述及防灾减灾对策(通用6篇)

篇1:风暴潮研究综述及防灾减灾对策

风暴潮研究综述及防灾减灾对策

风暴潮灾害居海洋灾害之首位,世界上绝大多数因强风暴引起的特大海岸灾害都是由风暴潮造成的.风暴潮对国民经济能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进行风暴潮预报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刘清容 于建生 韩笑 作者单位:刘清容(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山东青岛,266033)

于建生,韩笑(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山东青岛,266033)

刊 名:科技风英文刊名:TECHNOLOGY WIND年,卷(期):2009“”(12)分类号:X4关键词:风暴潮 预报 灾害 防灾减灾

篇2:风暴潮研究综述及防灾减灾对策

城市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城市防灾救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讨论灾害在城市中造成危害的原因和影响,城市灾害的`类型,减灾和防灾的主要措施,克服危机的方法,以及可采取的对策建议,如加强城市规划等.

作 者:吴光伟 王松华 程俐骢 WU Guang-wei WANG Song-hua CHENG Li-cong  作者单位:吴光伟,王松华,WU Guang-wei,WANG Song-hua(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92)

程俐骢,CHENG Li-cong(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上海200092)

刊 名:灾害学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年,卷(期): 21(2) 分类号:X4 关键词:防灾减灾   城市   对策建议  

篇3:风暴潮研究综述及防灾减灾对策

风暴潮是自然界的一种巨大的灾害现象。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 (如强风和气压剧变等) 引起海面的异常升高现象。风暴潮引起的灾害通常表现为其增水灾害, 如淹没土地、海滩侵蚀、航道及港池骤淤、冲毁堤坝、毁坏房屋、夺人生命等等, 严重事例不胜枚举.风暴减水同样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其灾害表现为:航运受阻、电厂取水困难、港口码头作业不便等。

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 在海洋灾害来袭时, 提前告知人们, 以便在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援建方面采取适当措施, 来减轻海洋灾害损失, 特别是减少人员的伤亡, 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和生活及生产秩序的迅速恢复。因此, 风暴潮的预报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2 研究现状

中国开展风暴潮预报工作较晚, 国家海洋局于1974年5月才在厦门召开了中国首次风暴潮预报经验交流会, 出版了论文集。1975年, 冯士筰及其合作者一连发表了数篇论文, 系统论述了风暴潮的概念、理论和数值预报的力学模型, 建立了独特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198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冯士筰院士编著的国际上第一部风暴潮专著———《风暴潮导论》。

1979年孙文心发表了国内第一篇风暴潮数值模拟的论文, 开创了国内数值风暴潮预报的先河, 此后孙文心不断研制出了适合中国海的风暴潮数值模式, 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试验。

“八五”期间, 冯士筰院士主持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风暴潮客观分析、四维同化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研究”, 使数值研究有了更一步的发展。

后来, 对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数值模拟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 即在计算域内和深水的开边界处既考虑天文潮, 又考虑台风的作用, 更好的模拟出现实的潮位。厦门大学在“八五”期间建立了相应的风暴潮数值预报攻关专题, 侧重预报可能成灾的较严重的风暴潮, 以非线性模式预报风暴潮与天文潮的耦合增水以及对潮滩海岸预报风暴潮漫滩的功能。1984~1986年, 由厦门大学海洋系陈金泉主持完成的“台风暴潮数值预算方法研究”, 建立了一个适用于一般岸段, 感潮河段及港湾的台风暴潮数值预算模型。

孙文心在1992数值模拟中提出了流速分解法, 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 在“八五”科技攻关研究中, 建立了我国第二代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 扩大了模式的预报功能, 提高了预报精度, 并把预报区域扩展到全国沿海地区。

王喜年开发了五区块模式, 该模式是在封闭海、半封闭海以及开阔海风暴潮模式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又经历了试运行和“八五”期间的改进完善与业务化运行。该模式采用二维动力数值模式的运动方程和连续方程, 边界条件岸界取法向全流为零, 水边界风暴潮值等于海面对气压降低静力学相应的平衡高度 (静压高度) 。实践证明该模式计算试稳定的。

近年来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开发的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 (CTS模式) 和温带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 (CES模式) 已实现业务化,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技术特点有:1) 球面坐标, 适合大范围计算;2) 半隐式差分格式, 计算效率高;3) 空间分辨率为2′, 每个区域近20万格点;4) 三个区域部分重叠, 覆盖整个中国沿海;5) 模型风场采用高桥和藤田公式嵌套。温带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技术特点有:1) 球面坐标, 适合大范围计算;2) 半隐式差分格式, 计算效率高;3) 空间分辨率为6′, 覆盖整个中国沿海;4) 风场来自MM5预报模式;5) 每天运行2次, 提供我国沿海72小时温带风暴潮数值预报;6) 对于3类温带天气系统:冷锋配合低压类、冷锋类和强孤立气旋类的温带风暴潮预报有良好的预报结果。

欧美对风暴潮的数值预报始于20世纪50年代, 依托其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适于风暴潮数值预报的数值天气预报技术, 以及系统的监测网络和先进的观测技术, 在风暴潮数值预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在国外已有大量台风风暴潮的计算数值模型, 一些水利研究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如荷兰、丹麦、美国等都有比较成熟的数值模型, 并在世界许多地方得到了实际应用。美国最新一代台风风暴潮漫滩模式 (SLOSH-Sea, Lake, and, Overland Surges from Hurri-canes) 计算技术, 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 (NOAA) 、国家天气局 (NWS) 早在1981年就开始的一项关于飓风暴潮数值预报的美国国家研究项目, 经历了10多年的研制和改进, 是美国最新一代的国家风暴潮预报模式。

英国Bidston海洋研究院开发了STWS (Storm Tide Waming Sys te m) 系统并且在He aps (1969) 二维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海模式 (Sea Model) 。海模式在1978年开始被用于温带风暴潮预报业务, 处于世界温带风暴潮预报技术的领先水平。

荷兰的DELFT在它们的数值模拟系统中也引入了风暴潮计算模式, 通过与其他水流运动计算模型结合, 形成了一套著名的数值模拟计算系统—DELFT3D, 根据台风资料和相应的土地利用信息, 其风暴潮模型能够模拟风暴潮增水发生的位置和可能洪水淹没范围、台风登陆可能的致灾范围。该模型还配有一套决策支持系统, 可通过不同工程调度选择不同方案提出减灾措施。

丹麦的水力学研究所通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 也开发出了一套可用于风暴潮预警预报的模型系统 (MIKE12) , 该系统将GIS技术与模型技术、数值处理技术相结合, 提供了较好的人机对话、结果显示、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系统特性, 也在我国一些工程技术系统得到了应用。

Ts ts uo Konis hi等 (1995) 采用了一种传统的二维数值模型计算了9119号台风在日本濑户内海北部沿岸引起的风暴潮, 并用海面数据和Schwab (1982) 方法来计算台风风场。Jones用一个高分辨率的三维模型来计算1997年11月东爱尔兰海的风暴潮, 模式中还考虑波浪和海流的相互作用。

另外澳大利亚的GCOM2D/3D模型和加勒比海地区的TAOS模型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风暴潮研究趋势展望

影响风暴潮研究的主要因素有风暴潮的基本理论、风暴潮相关因子的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等。今后各种测量技术将能够取得进步, 风暴潮相关因子的量测将向更精确、完整、快速的方向发展。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则是日新月异, 这将大大推动风暴潮研究的发展。随着量测设备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风暴潮研究的统计方法也将随着其样本质量的提高及样本系列的延长保持其生命力。但建立精度高、计算快捷的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仍将是风暴潮研究的主流。进入21世纪以后, 因服务目标不同, 风暴潮的研究必将与其它学科交叉, 因而风暴潮研究也将形成相应的分支, 趋于精细化。风暴潮与近岸浪的耦合技术, 风暴潮数值预报四维同化技术, 风暴潮漫滩数值预报技术, 风暴潮集合数值预报技术, GIS、遥感与风暴潮风险评估模型集成技术, 风暴潮灾害长期预测技术,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 将成为未来风暴潮研究的方向。

4 风暴潮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1) 加快防潮堤建设, 依据海洋灾害调查和预测, 在易受灾地区修建防灾工程, 提高海堤建设标准。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 一旦发生潮灾, 损失巨大。因此, 要在重点地区提高防护标准, 使工程设计参数更加合理;加快海堤、险闸及水库等设施的加固处理;在渔业发达地区建立避风港;提高防洪防台工程建设质量和标准。提高工程科技含量。

2) 建立全方位预警系统, 提高海洋预报精度。及时准确的海洋灾害预报,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先进的监测手段、预报方法及通讯系统是及时准确发布预报的保障。我国目前还要进一步增加对海洋环境预报的投入, 要加强和完善海洋台站观测及浮标观测系统, 加强沿海区域海洋预报台和地方海洋预报台的建设, 改善通讯设施, 调整海洋预报的对外广播时问及增加广播次数。为更好的利现有水文气象观测设施, 提高预报精度, 有关部门应在资料的联网、互享方面通力台作。

3) 健全沿海的防潮体系, 加强管理, 提高防御水平。风暴潮的防护, 涉及气象、水利、海洋、港口、水产养殖等多个部门, 因此要加强各个部门的横向联系, 完善风暴潮的信息网络, 做到资源共享。加强防灾工作的领导, 建立专职防潮机构, 制定沿海区域规划和防灾规划, 特别做好人员的疏散、撤离计划。加强海防的政府管理职能, 实施海岸带管理法, 将海防纳入法制轨道。

4) 严格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 控制地面沉降。近年来, 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淡水成为日益紧缺的资源。由于地表水匮乏, 不少地区对地下水过量开采, 造成地下淡水埋深急剧下降, 地下漏斗不断扩大, 由此引起的地面沉降严重影响了海岸防护工程的正常发挥作用, 同时使得地面被淹没几率加大。因此建议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科学利用部分洪水资源回灌, 稳定地面下沉速率。

5) 充分利用灾害保险机制, 减轻损失。目前, 国外在自然灾害保险方面做过不少有益的尝试。参照国外的高防御水平, 内陆洪水管理模式, 建立风暴潮保险、风险和灾害分散机制, 是减轻风暴潮灾害的一个重要措施。

6) 加大对风暴潮灾害的宣传力度,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我国每年由于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 值得深思的是, 有许多损失是因人们的思想麻痹而引起的。由于经济投人不足, 我国沿海许多渔船装备落后, 没有完善的通讯设施, 同时, 船员在遇险时应变能力较低。有的渔民总是凭自己的经验来主观臆断未来海况, 这就给海难事故留下了隐患。同样, 思想麻痹也会引起大型海轮的翻沉。因此, 增强海上工作人员的防灾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这就要求各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尤其对渔民要进行职业培训。这对预防和避免灾害是有益的, 极少的科技投资可换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7) 加强法制建设.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加强海岸生态的保护。目前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活动日益频繁, 但是, 总有少数人忧患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不强, 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 不顾后果。同时, 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普遍存在, 随之而来的是海洋污染的日益加剧和海洋资源的不断匮乏, 另外, 珊瑚礁、红树林、防护林带等都是保护海岸不受大潮巨浪侵蚀的天然屏障, 尤其是红树林可以极大的削减台风和浪潮对海岸的冲击。因此, 必须停止采伐并加强保护, 完善海洋综合管理法制、加强执法力度势在必行。

摘要:风暴潮灾害居海洋灾害之首位, 世界上绝大多数因强风暴引起的特大海岸灾害都是由风暴潮造成的。风暴潮对国民经济能造成巨大损失, 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因此, 进行风暴潮预报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风暴潮,预报,灾害,防灾减灾

参考文献

[1]冯士笮.1982.风暴潮导论 (海洋与湖沼理论丛书)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秦曾灏, 冯士笮.浅海风暴潮动力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 1957.

[3]孙文心, 秦曾灏, 冯士笮.超浅海风暴潮的数值模拟 (Ⅰ) .海洋学报, 1979.

篇4:风暴潮研究综述及防灾减灾对策

[关键词] 校园教育;防灾减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2-0017-0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且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分布广、地域差异明显等特征[1]。除了自然灾害之外还有人为灾害的发生,都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2]。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但自上世纪末以来,由于政府和公众对防灾减灾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防灾减灾教育的研究逐步得到重视[3][4]。而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灾后一时大力宣传和集中教育的情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又放松了防灾减灾教育,“亡羊补牢式”的防灾减灾教育效果甚微。因此,分析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和改善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的对策建议十分必要。

一 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的含义

校园防灾减灾教育是应对灾难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前,校园防灾减灾教育没有明确定义,但根据前人研究总结,本研究认为校园防灾减灾教育是指从行为、心理等方面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丰富防灾减灾应对知识,提高防灾减灾应对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够采取正确合理的方式方法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更多损失的一种特殊教育,也是确保学生在遇到灾害时能正确自救并实现救助他人的一种特殊教育[5][6][7]。

二 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经历一些灾难后,政府和学校对于校园的安全问题更加重视,但校园防灾减灾教育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还很薄弱。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对校园防灾减灾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防灾减灾通识教育方面,当前,大多数学校出台了关于校园防灾减灾的相关文件,对于此方面教育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具体落实情况存在较大问题。中小学方面,由于迫于学生升学压力,普遍存在防灾减灾教育及演练开设不足的情况,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学生对于防灾减灾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处于空白。高校方面,目前,部分高校并未开设防灾减灾相关通识课程;部分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也只是针对灾害相关专业的学生,与防灾不相关专业的学生很难接触到此方面的课程;部分高校设立了防灾减灾相关的课程,但大多数高校都将此课程作为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学校少之又少。

对学生防灾减灾教育的不够重视还扩展到对校园防灾环境的构建上。中小学方面,某些教学楼和宿舍楼由于建造时间较久远,防灾标准低,且对于此方面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提高教学楼和宿舍楼的防灾标准投入不够甚至不投入,抵御灾害的能力弱。2014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会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京、沪等13个省区市168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防范工作进行了明察暗访,结果在检查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35所中小学、幼儿园被发现存在问题。高校方面,当前,一些高校都有新旧校区,老校区消防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因为老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难以达到现在的标准。如2008年12月南京市消防支队对南京地区47所高校开展安全大检查,检查了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教学楼等建筑,共查出火灾隐患378处。

2 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

我国学校对于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的整体规划。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在体系衔接、人员配置、投入经费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大多数中小学对于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的不重视,造成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于此方面知识的空白,而学生进入到大学之后,由于生源不同,接受此方面教育的程度不同,造成高校此方面课程开展困难,此方面课程的起点和深度难把握。

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相关老师较少。在中小学,此方面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师,多由其他科目的老师代为讲授,但其他科目老师在此方面专业程度难以保证。在高校,此方面课程多由相关专业老师开设,但是如果将此课程设为必修课,相关的人员配备还十分欠缺。但在英国,一般每个教师一次指导2名或3名学生,并利用网络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学生在学习之后,也会有相应任务,例如涉及“专属急救包”等。

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的经费保障不到位。中小学方面,学校对于此方面投入少之又少。在高校,经费开支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而高校在重点保障教学经费支出及师资力量构建的情况下,对于校园防灾减灾教育设施经费有限,在校大学生越来越多,每年需要防灾减灾教育经费也必然越来越多,但相关的经费仍然缺乏。而在日本,日本政府每年用于防灾方面的预算占整个日本财政预算的6%~7%。

3 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内容匮乏和形式落后

目前,我国各阶段校园防灾减灾教育都存在着内容匮乏的现象。在中小学阶段,对于防灾减灾的内容只有政治和地理课程中粗略渗透,没有专门的教材,并且在这两门课程中,都没有深入讲述防灾减灾的内容。在大学阶段,因各高校相继开设相关内容的课程,内容较全面,但学校大多注重灾难基础知识的教学,理论性较强,对于实践的部分,内容较少,尤其是缺少一些针对校园灾难的应急、自救互救技巧,没有将教育内容从注重理论性向实用性转移。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防灾减灾教育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校中大多采用教师讲述、宣传栏、主题班会、展览、参观和知识讲座等方式,形式落后。

4 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和社会、家庭未能形成健全稳定的机制

在防灾减灾教育方面,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没有形成健全稳定的机制。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中虽然能通过一些演练学习一些灾难发生的自救互救技巧,例如火灾演习等,但某些灾难如地震在学校演习中并不能让学生有切身体会与直观感受,大多数学生更是把类似的演习当玩闹。目前,我国只有少数一线城市拥有防灾体验场馆,像类似在学校中难以体验的灾难就需要政府建立的体验场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也未能很好的协作,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很少接受相关的知识,且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防灾减灾知识的误区,导致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混淆。

三 加强和改善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加强和改善我国的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的对策建议。

1 完善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的内容

校园防灾减灾教育作为学生获取防灾减灾知识的主要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加强和改善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完善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的内容。

建立防灾减灾教育体系。首先,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所以校园防灾减灾教育体系要根据地域特色建立适合当的防灾减灾教材。其次,校园防灾减灾教育要根据不同年级制定符合学生年龄的防灾减灾教育内容。在小学阶段,首要任务是打好防灾减灾知识的基础,要生动形象、由浅入深的传授防灾减灾知识。在中学阶段,学生课业繁重,并且承受升学压力,容易忽视对于防灾减灾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进行传统的防灾减灾教育的同时,应把防灾减灾知识深入到各学科中,潜移默化地传授防灾减灾知识,满足学生对于防灾减灾教育的需求。当前,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地理”和“思想政治”等课程,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所以应当丰富“地理”和“思想政治”中防灾减灾相关内容,不应只是只字片语的提及,而应该是细化相关知识,并且加入事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防灾减灾知识。随着高年级“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开设,也可以把防灾减灾的教育渗透其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验等方式丰富学生的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防灾减灾教育的理解深度,让学生学习更多的防灾减灾技能[8][9]。在大学阶段,由于大多数高校设有相关课程,但大多数为选修课。有能力的高校应把防灾减灾课程设为必修课,并且丰富防灾减灾课程内容,应涉及防灾减灾基础知识教育,校园安全教育,自救和互救知识教育,灾难心理健康教育及灾后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教育等。高校也可以根据防灾减灾教育其中的各个方面设立相应的选修课,更加细化内容。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防灾减灾教师队伍

当前,我国对于专门从事防灾减灾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但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刻不容缓,首要就是要进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普及防灾减灾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并且可以组织聘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或与教师进行交流座谈等,学习交流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和常见校园灾害,了解处理方法,教师更要根据学生年龄层次,了解此阶段灾害和事故的多发种类,防患于未然,提高教师团队的相关知识素养。其次,师范类院校应当设立相关专业或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师范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有利于构建专业化防灾减灾教师队伍,进而更好地向学生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3 丰富学生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的形式

学校采取多样化的校园防灾减灾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快速接受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主要以“知识性”为主,“实践性”较薄弱,我们应该平衡二者,采用“知识性+实践性”的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形式。

在校园里,可通过校园媒体进行校园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除传统的课堂传授形式外,学校还可定期聘请相关专家为学生开展讲座,主题要有不同,学校要做好协调工作。学校还可与防灾机构、消防队、急救中心等合作,可请消防员或急救人员讲授事例,学习更多实用技巧,最好是让学生体验相关器材或技巧,增加实践的机会。也可通过校园新媒体宣传校园防灾减灾相关知识。

目前,大多学校已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而大多公众号主要为功能性公众号,例如图书馆相关业务、查询成绩等。可以在公众号中定期推送防灾减灾知识的文章;也可在公众号中加入防灾减灾知识有奖问答模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也可以在组织相关体验时,采用在公众号报名的方式,提高防灾减灾教育出现频次。除微博微信宣传外,学校也可建立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网站,也可以依托于学校官方网站,在网站中另设板块,专门介绍防灾减灾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巧,更可上传视频,比如遇到灾难自救互救技巧视频等,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学校也可定期开展灾难应对演习。学校在灾难应对演习准备阶段,要听取消防、学生等多方意见,制定符合学校自身情况合理的灾难应对预案。预案要具有全面性,要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也要具有操作性,切合实际。灾难应对演习可选取新生军训时开展,要先让学生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和学习相关防灾减灾知识,然后再进行演习。也可一学期进行一次演习,每次演习最好场合不同,侧重不同,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实用技巧。演习可以是全校性质,也可以是针对部分学生,尤其是大学校园,大学校园人数众多,全校性质的演习较难实现,所以学校可以以学院为单位,分批进行。灾难应对演习不要形式化,要加入一定的考核机制,减少学生不认真对待的情况出现。

4 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教学机制

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单靠学校很难发挥出最好的效果,还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家庭的配合。

政府对于防灾减灾教育十分重视,我国已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国家的“防灾减灾日”,在此期间,政府应组织各种防灾减灾教育活动,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使防灾减灾教育形成热潮。政府也可以制定法律法规保障高校建筑物的抗震高标准,也要注重建筑的维护管理。政府也要加大校园防灾减灾教育经费的拨付。提高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经费的投入,例如,购买相关教学用品、购买演习所需相关器材、聘请相关专家、防灾减灾教师队伍绩效工资等[10]。

校园防灾减灾教育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媒体要加大对于防灾减灾的宣传力度,可以每年定期在电视上播放相关公益广告,也可以在访谈节目中邀请一些相关人士,集中采访;报纸杂志也可以设置专刊专栏;网络更是要发挥特有的优势,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另外,学校可以邀请相关社会志愿者团体中一些有灾难救援的人员参与到教学中。

在防灾减灾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传授防灾减灾知识,教授防灾减灾相关自救互救技能。而家长的相关知识又是来自社会和学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培训或通过网络教学,让家长了解最新的知识,形成全面的防灾减灾教育。

总之,开展校园防灾减灾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既需要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传授也离不开实战演习的技能训练。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有一些新的问题产生,所以在校园防灾减灾教育上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早日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防灾减灾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鑫.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170+249.

[2]田艳天,兰俊丽,刘利民.高校校园防灾文化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21):172-173.

[3]刘良明,李明,胡玥.论我国新时期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06-108.

[4]黄萍.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模式探讨[J].防灾博览,2013(5):66-71.

[5]李洪香.我国中学生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6]黄萍.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模式探讨[J].防灾博览,2013(5):66-71.

[7]兰俊丽.提升校园防灾教育实效性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4):61-62.

[8]王益梅.中学生防灾减灾教材开发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9]王丹阳.中学生防灾减灾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篇5:风暴潮研究综述及防灾减灾对策

1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及其危害分析

1.1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概况

3—5月多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湘阴县交汇, 能形成阴雨绵绵、寒气逼人的春季倒春寒、连阴雨、5月低温。因湘阴县地处湖南向北开口处, 所以它们的发生更濒繁、影响更大。5月低温也是“三寒” (即3—4月春寒或倒春寒、5月寒、9—10月寒露风) 中表示最为突出的, 对水稻生产的不良影响有时比倒春寒还要严重。“雨靡靡、风潇潇、一场秋雨一场凉”, 这更是湘阴县秋季连阴雨、寒露风固有的特征。

4—9月正值湖南主汛期, 湘资两水的下泄、加上长江三口和沅澧水的注入, 造成南洞庭湖的顶托以及湘阴县的集中降雨, 洪涝灾害表现尤为明显;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其边缘的云雨带长时间维持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地区, 也是造成湘阴县多雨的原因。冬—夏季或秋、春季大气环流的异常表现, 大陆冷高压、副高长期稳定控制和月、季或年际降雨时空的分布严重不均, 是造成湘阴县干旱的原因。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异常即西风指数的异常更是造成湘阴县旱涝的主因。

6—8月受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大型的东亚大气环流副高稳定控制和当地下垫面洞庭湖水热源热容量大的影响综合作用, 常造成湘阴县的高温热害与干热风。

一年四季中, 受冷 (暖) 锋、低槽、切变线、强对流云系单体或复合体等系统或非系统性云系的影响, 常可产生大风。1983年4月27日在湘阴县境内的铁角嘴—樟树港—玉华一线还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龙卷风灾害。

综上所述, 湘阴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以倒春寒、连阴雨、5月低温、寒露风、洪涝、干旱、高温热害、干热风、大风为主。

1.2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

1.2.1 倒春寒

从湘阴县近40年的气候资料统计 (表1) 得出, 倒春寒近10年 (2001—2010年) 发生频率为40%, 比前30年 (1971—2000年) 增加7%, 其中接近或达到重度倒春寒的发生频率为10%, 比前30年增加3%;倒春寒+接近或达到重度倒春寒且以4月居多, 在近10年中发生的频率占总发生频率的80%, 比前30年增加了22%。

1.2.2 连阴雨

近10年、前30年连阴雨发生频率分别为60%和107%, 重度连阴雨发生频率分别为17%、9%, 连阴雨+重度连阴雨且春季3—5月发生的频率分别为83%、60% (表1) 。

1.2.3 5月低温

5月低温近10年发生频率共为50%, 仅比前30年减少了3%, 其中重度5月低温发生频率为20%, 比前30年增加了10% (表1) 。

1.2.4寒露风

寒露风近10年发生频率为20%, 比前30年减少了20%, 其中重度寒露风未见发生, 比前30年减少了3% (表1) 。

1.2.5 洪涝

洪涝近10年发生频率为40%, 比前30年发生频率增加了10%, 其中重度洪涝发生频率为10%, 与前30年发生频率相同 (表1) 。

1.2.6 干旱

干旱近10年发生频率为80%, 比前30年发生频率增加了40%, 其中特大干旱发生频率为20%, 比前30年增加了10% (表1) 。

1.2.7 高温热害

高温热害近10年发生频率为90%, 比前30年发生频率增加了34%, 其中中度和重度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为70%, 比前30年增加了47% (表1) 。

1.2.8 干热风

干热风近10年发生频率为70%, 比前30年发生频率增加了3%, 且比前30年更集中发生在7月上中旬, 频率高达60%, 比前30年7月上中旬的发生频率增加了30% (表1) 。

1.2.9大风

由表2可知, 大风近10年发生年平均1.1次, 比前30年年平均4.6次减少3.6次, 其中每年5次及以上大风的年数频率为0, 而前30年每年5次及以上大风的年数频率达43%。

总的来说, 湘阴县多年倒春寒、干旱和高温热害逐渐趋于严重;洪涝、5月低温、干热风较重且趋于平稳;连阴雨、寒露风、大风有趋弱的趋势[1]。同时“三寒”在一年中均出现的较少;干旱、高温热害、干热风同时出现的年份不少;倒春寒、5月低温、寒露风、洪涝分别与连阴雨相伴出现的也时有发生。

1.3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生长的危害

倒春寒、5月低温、寒露风均属冷害灾害, 使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延迟或障碍, 洪涝和连阴雨分属湿害灾害[2], 高温热害属热害灾害, 同时干热风和连阴雨同属阴热害复合型农业气象灾害。

早稻生长前期倒春寒可造成低温烂种烂秧并诱发多种病虫害发生, 致早稻发生部分或大面积少秧, 延误栽插季节;早稻生长中后期的5月低温严重影响早稻返青分蘖, 常造成僵苗不发;连阴雨致水稻生长不良和病虫害加重, 严重的可造成洪涝灾害;9—10月寒露风可使正在扬花的晚稻生理机能衰退, 抑制花粉粒的正常生长, 从而影响晚稻的产量形成, 常造成双季晚稻空秕率显著增加, 千粒重降低, 甚至不能抽穗扬花结实, 继而影响全年的总产量。在水稻生产全生育期的洪涝灾害致稻田冲毁或水稻秧 (禾) 苗淹没、浸泡, 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干旱致稻田缺水, 水稻无法抛栽, 生长受阻, 造成减产甚至绝收。高温热害使温度超过水稻生长和发育的上限温度, 常造成早、中稻高温逼熟, 空秕率增加, 千粒重降低, 严重减产;值双季早稻抽穗结实期, 干热风对早稻结实、灌浆成熟和产量形成十分不利。高温热害与干热风常造成农作物蒸腾失水、根系供水不及、叶片青枯、果实炸裂而干枯, 造成减产。大风常吹坏、损毁水稻秆、颈、叶和花蕾等, 引起水稻倒伏而减产。

2 部分个案气候背景及分析

2.1 2010年4月11—19日岳阳市发生的倒春寒

多年多次倒春寒都经历了由华南静止锋生成到不断有新的冷空气从北路或东路加入静止锋中, 使静止锋不断补充活力而较长时间存在的过程。可以认为所有发生在南洞庭湖区范围内的倒春寒都与华南静止锋有关, 换句话说, 形成倒春寒的天气形势就是有利于春季华南静止锋生成和维持的天气形势。在高空500 h Pa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形势中, 有“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型”、“平直西风型”和“两槽一脊型”3种形势有利于春季华南静止锋的形成和维持[3]。

2010年4月11—19日的倒春寒, 岳阳市各站出现日期和过程日平均最低气温值分别是14日湘阴6.5℃、岳阳6.6℃、临湘6.1℃、华容6.1℃、汨罗6.7℃、平江7.2℃, 分别比过程出现日前日平均气温下降了12~15℃。此次倒春寒期间华容县出现了大雷阵雨和雷暴强对流天气, 对水稻育秧和油菜生长极为不利;岳阳市和岳阳县及云溪区也出现了雷雨等强对流天气, 对早稻、棉花、油菜、茶叶等作物受损严重;湘阴、临湘、汨罗、平江出现的倒春寒也伴有连阴雨或冰雹天气出现。由图1可知, 在4月中旬各站的过程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较低, 与其多年的月平均值均相差甚远。

分析过程前日4月10日08:00的环流形势, 高纬度亚欧为宽广深厚的冷高压, G中心1 037.5 h Pa位于50°N、80°E附近, 我国区域 (20°~40°N、60°~110°E) 也为宽广的低压区, 低压中心在青藏高原以西地区 (30°N、80°E) , 研究区中低层为弱偏南气流, 对应的南低北高形势明显 (图2a) ;10日08:00 850 h Pa天气形势图上中纬度D中心在35°N、80°E附近, 有闭合环流存在, 高纬度D中心在55°N、130°E附近, 对应的G中心在55°N、70°E附近 (图2b) ;500 h Pa天气形势图上中低纬度环流平直 (图2c) 。倒春寒天气发生的当日11日08:00反映在地面天气图上高纬度冷高压是加深东南移至50°N、90°E附近, 其中心达到1 040 h Pa, 中纬度低压东移 (扩) , 在贵阳附近有1 005.0h Pa低中心, 500 h Pa天气形势图上研究区西南气流明显加强;12日08:00, 南下冷空气渗透已经到达研究区, 高空都转西北气流, 但其势力此时明显弱于南方偏西南气流。13—14日, 高纬度冷空气继续加强并缓慢东移, 此时的高压形状转竖, 14日08:00冷高压从伊尔库茨克至我国东南沿海全线打通 (图3a) 。14日08:00 850 h Pa天气形势图上研究区为偏南气流, 孟湾低槽在发展并有148位势什米线的闭合环流存在 (图3b) , 500 h Pa仍为平直气流。15—16日, 地面研究区处于冷高压中心, 高空有东亚槽 (弱槽) 形成, 研究区处于槽后偏西北气流中。17日08:00地面处于东高西低的形势, 高空环流仍平直;19日08:00地面和850 h Pa为低压控制, 高空盛行西南气流, 500 h Pa天气形势图上当地吹西南风 (图4) , 环流的调整并好转, 倒春寒天气即结束。地面冷空气的不断渗透和高空的暖湿气流长期对峙交汇以及高空多日的平直气流引导是此次长时间倒春寒天气发生的主因。因湘阴地处洞庭湖区, 风和水汽相互作用, 反映在研究区从出现日至结束日均是阴冷湿润的。

2.2 1991年5月1—12日岳阳市发生的5月低温

5月低温和倒春寒天气形势特征基本一致, 5月低温发生的当天都是高空500 h Pa西风环流指数由高指数转为低指数, 副高脊线从16°N附近北抬到18°N附近, 平均北抬2个多纬距。维持时, 西风环流指数由低指数转为高指数, 副高脊线位置平均北抬到18°N或以北地区。结束时情况相反, 西风环流指数由高指数转为低指数, 副高脊线从19°N以北南退到16°N附近, 平均南退3个多纬距。在700h Pa高空图上, 样锋面活动, 其中80%或以上的5月低温有华南静止锋与之相伴。所有的5月低温都是冷空气入侵的结果, 其中绝大多数也是北路或东路冷空气[4]。

1991年5月1—12日岳阳市各站均为重度5月低温, 出现的具体时间、日平均气温变幅见表3, 而历年该旬旬平均温度是最南端的湘阴为20.5℃、最北端的临湘为20.3℃, 可见对比过程期间的低温值已低至极点。此次5月低温对水稻生产影响较大, 早稻插秧后迟迟不能返青成活, 分蘖发兜迟缓, 导致产量降低;还造成已成熟的小麦、油菜生芽发霉, 棉花烂种死苗。继4月以来, 湘阴与其他各站一样, 早稻播种和育秧期天气一直很差, 中西部地区为平直西风环流;2日08:00地面在车里雅宾斯克附近 (57°N、60°E) 和雅库茨克附近 (62°N、125°E) 各有一高一低的1 040和1 005h Pa闭合中心, 此低压已发展为锢囚锋低压, 其锋后的地面高压宽广深厚;4日08:00亚洲地面为东高西低型, 我国的酒泉—成都—贵阳为宽广的低压区, 对应的850、700 h Pa图上南京—南昌—长沙—贵阳一线都是偏南气流, 而高纬的一高一低演变成为1 035和995 h Pa的闭合中心, 分别位于车里雅宾斯克以南 (50°N、65°E) 和雅库茨克东北方 (70°N、140°E) , 特别是高压前面演变成的3个锢囚锋后段5月上中旬的5月低温伴有持续的连阴雨寡照, 使秧苗素质极差且烂秧严重, 栽插推迟, 5月20日左右还只完成应插的80%。

分析低温日出现的当天5月1日08:00地面形势是冷锋南下已到达华南沿海, 高纬度欧亚地区在伊尔库茨克和海参崴各为一高一低的1 030和990 h Pa闭合中心, 850 h Pa天气形势图上为同位相的152和124位势什米闭合中心, 700和500 h Pa东亚大槽明显, 且在700 h Pa天气形势图上上海—南昌—长沙—昆明一线的高空风有明显的切变, 偏南和偏北气流都非常旺盛, 500 h Pa图上长江中下游一线为偏西北气流。高空700和500 h Pa的L中心落后于D中心, 有利于高纬度系统的加深发展;2日08:00地面形势1 020 h Pa冷高压闭合线仍盘踞在大陆上空, 反映在高空850 h Pa为高压脊、700 h Pa为弱脊、500 h Pa对应的与东北加深的锢囚锋后段形成贯通一起的锢囚锋,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850和700 h Pa图上可见明显的温度密集区, 表明高纬度地面冷源充分、不断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和中东部的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及当地上空交汇形成5月低温的形势稳定;5日08:00在南昌有一小D生成 (1 010 h Pa闭合等压线) , 形成弱锢囚锋, 其后段的冷锋正好位于南昌—贵阳一线;6日地面冷空气南下, 南昌的低压锢囚锋后段东南移至海上;7—9日08:00, 地面、850h Pa和700 h Pa各层为高压区, 但500h Pa上空气流平直, 高原上多小槽不断东传;10日08:00地面我国中东部为均压场, 1 020 h Pa闭合小高压在上海以东洋面, 低纬度1 000 h Pa中心的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较远的地方生成并维持, 孟湾的低压发展并扩展, 高纬度的伊尔库茨克为暖脊, 暖温度脊滞后于气压脊;12日08:00地面台风向菲律宾靠近, 北方的锢囚锋后段冷锋到达乌兰巴托, 14日08:00到达大连—济南—郑州—西安附近, 15日继续南下于16日08:00到达东南沿海;16—18日研究区850 h Pa基本为高压脊, 高空700、500 h Pa仍为宽广的低压区;20日08:00新发展生成的锢囚锋后段冷锋位于长江中下游沿线以北的地方, 21日南下消失。环流的调整好转低温结束。纵观中高纬度多锢囚锋的生成, 不断有冷空气的注入并切入下垫层, 高空孟湾槽的发展, 不断有水汽的输送并补充, 促使其低温和阴雨维持, 冷锋的南下配合低纬度台风移近环流的大调整, 才使其结束。

2.3 1998年7月22日—8月1日湘阴县发生的洪涝

湘阴同同纬度地区一样, 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异常即西风指数的异常是造成旱涝的原因。夏秋季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稳定控制, 秋冬季多大陆高压盘踞, 单一气团长期稳定控制是造成当地干旱的主因。

位于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压, 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而变化。6月中下旬, 副高脊线一般第一次北跳, 并稳定在20°~25°N, 雨带随之北移,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湘阴同时进入雨季;7月上中旬, 副高脊线再次北跳, 在25°~30°N摆动,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湘阴梅雨结束, 进入盛夏, 由于处于高压脊线控制中, 常出现伏旱;7月末至8月初, 副高脊线跨越30°N, 到达一年中最北位置, 雨带随之北移, 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进入雨季;8月底或9月初, 高压脊开始南退, 雨带随之南移。10月以后, 高压脊退至20°N以南, 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4]。在副高西进东退的过程中, 副高边缘雨带较长时间在当地维持就有可能造成当地洪涝灾害。如1998年7月22日—8月1日的天气过程就是很好的佐证, 这是夏秋季多降雨且造成大面积集中洪涝灾害的特例。11 d累积降雨量达到了243.1 mm, 7月28日副高开始减弱东退, 配合中高层低涡低槽的东移, 降水量在加强, 于是在29日出现了日降雨量66.7 mm, 30、31日的日降雨量也达到了25.0、58.3 mm。地面和中高层配置同位相, 副高缓慢东撤, 高空低槽引导很深厚的地面低压和中低层低涡切变东移, 连日大雨如注, 致湘江和湘阴内湖湖泊水位陡涨而发生洪涝。

2.4 1988年7月4—8日岳阳市发生的干热风

导致高温热害与干热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和系统, 它也是受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大型的东亚大气环流副高稳定控制和当地下垫面水热源影响综合作用造成的。另外, 副热带高压的正常季节变化处于第2次北跳后的一段时间是容易在当地产生干热风的时期。

1988年7月4—8日岳阳市的干热风具体至各站的时间是湘阴5—7日、临湘4—8日、汩罗6—8日、平江6—8日, 岳阳和华容同日14:00达不到风向、风速或相对湿度要求, 按气候标准不能统计为干热风天气, 故空缺。分析7月4日08:00当地为太平洋副高控制, 在菲律宾附近有一台风, 高空为宽广的低压 (均值区) , 148位势什米线在曼谷—南宁—长沙—汉口—郑州一线, 副高西侧588位势什米线在南宁—贵阳以西—汉口以北—郑州—青岛, 并且副高加强变竖。6日地面南京—汉口—贵阳高压区, 148位势什米线在青岛—汉口—湖南湘西—南宁, 588位势什米闭合线的西侧位于青岛—郑州—贵阳—南宁。7日08:00冲绳岛以南洋面1 000 h Pa的热带低压影响, 副高南退, 148位势什米线位于南京—南昌—长沙以南—南宁, 588位势什米线范围在缩小。9日08:00地面在青岛—蚌埠—成都的冷锋南下影响, 形势在开始调转, 11日地面冷锋南压过长沙, 高空副高完全东撤入海。

3 防灾减灾对策

3.1 加强设施农业建设, 做好防灾减灾应对

倒春寒、5月低温、寒露风对全年水稻生产影响较大, 现全面推广的洞庭湖区水稻集中育秧模式是加强设施农业建设, 改善农业局部环境因素的好方法, 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应用前途十分广阔[5]。选用经当地试验证明适宜的双季超级杂交稻即早稻耐低温的“株两优819”、晚稻前耐高热后耐阴寒的“丰源优299”[6], 或选用耐阴的常规粳稻种植栽培, 深耕蓄水保春墒, 合理增施有机肥、氮肥、磷肥, 增温保墒, 提高营养, 加强田间管理和水肥涵养, 可有效地提高作物的御寒和阴湿的能力。

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得到全面整治后, 沟渠疏竣通畅, 有条件的也可安设大功率机埠泵站抽水实施田间跑灌, 对作物叶面采用机械化滴状喷射和采用遮阴的方法等改善农田局部小气候, 合理灌溉农田, 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 以增加空气的湿度, 有效应对高温热害、干热风灾害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还可以采用药物、生物综合防御措施应对干热风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如选用适量的过磷酸钙等化学药剂对水稻叶面喷洒, 在西乡广袤的湖区农田上间种防护林木, 以削减干热风的强度, 缩短干热风的持续时间。防护林木同时可削减大风的威力, 并部分遮阴防晒, 减少作物的蒸腾作用。遇洪涝、干旱时, 政府应紧急启动应急排灌预案, 及时组织防汛抗旱。注意山塘水库的清淤、蓄水、保安及河管涵闸的及时启动与关闭。特殊干旱日可选择有利的天气系统, 紧急实施人工增雨抗旱保苗。

湖区遇保证水位 (如湘阴城关35.5 m) 以下不溃垸, 山丘区水库在设计标准的暴雨洪水下不垮坝。遇连续3日连阴雨、暴雨天气 (东乡累积195mm, 西乡累积190 mm) 能3 d排干, 不因涝渍使农业成灾。

3.2 突出为农气象预报服务与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3.2.1 及时较早地预报并确定好稳定通过8℃的日期作水稻适时的浸播期

目前为应对经常出现的倒春寒, 均采用大量压减直播, 鼓励采用科学的地膜覆盖等集中育秧模式。合理选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的日期作适时浸播期, 以充分保证常规双季水稻的全生育期足够长, 特别是避免因寒露风的危害影响晚稻灌浆结实而影响全年的总产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的界限温度也是喜温作物双季水稻开始生长的最适宜温度, 常用频数法[7], 选用5日滑动平均气温8℃、80%以上通过的日期, 就可以作常规水稻适时的浸播期。经统计得出, 湘阴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的初日在3月24日, 再通过每年的11—3月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实况来分析未来气象要素特别是气温的走势, 常使用距平或方差分析法, 用R型或Q型[8]分析法来分析样本的变化并预报稳定通过8℃的日期是可行的。

3.2.2 较准确地预报春播回暖时段播种早稻

清明前后的寒潮或寒潮大风冷空气过程, 常伴有强冷空气和剧烈降温或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冷尾暖头”标准是日平均气温≥11℃连续5 d或以上, 且有3 d每天≥2 h的光照时间。认真选择“冷尾暖头”即清明前后的回暖期播种早稻, 即抓住了生产的关键。经统计得出, 湘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1℃的初日频率、80%以上通过的日期在4月2日。抓住清明前后的寒潮或寒潮大风冷空气过程的预报是分析预报稳定通过11℃的关键, 预报着眼点也是关注冷空气的堆积、南下路径和强度即冷源, 形成冷锋、静止锋的移向、移速的预报。

3.2.3时刻关注并预报不利天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出苗前, 农户应随时检查地膜是否被风等吹开或掀开, 一般是选择无风温高的晴天, 适时揭膜通风。出苗后, 一般是1叶1心时, 开始揭膜炼苗。晴天中午需两头揭膜通风, 但傍晚必须盖好。揭膜后, 遇低温连阴雨或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 应迅速盖好膜。特别是扶针现青后, 室外最高气温高于24℃时, 膜内温度有可能高达30℃, 高温使叶片灼伤, 应两头迅速揭膜通气降温。叶龄达到3~4叶, 尽量选择晴到多云或阴天、无风或少风的天气开始抛插。雨水少、风不大, 早晚或有露水, 抛插后扶针稳、转青成活即快。否则, 抛插后一场大风大雨, 秧苗七零八乱, 大多浮于水面漂走并枯死。

水稻生产的前期, 气象工作者应特别注意并预报好灾、重、转折性天气及中长期天气预报, 尽最大的可能报准未来的灾、重、转折性天气种类和未来的天气状况、风向风力 (级) 、气温及变幅和旬、月主要气象要素值, 并及时告知农业专家和广大农户, 切实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3.2.4 构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防御体系

气象工作者必须及时采用气象统计分析方法并紧密结合实时天气形势来分析监测预警评估农业气象灾害。当气象要素接近或达到阈值时, 就可能演变为某种气象灾害而影响农业生产。如4—6月、4—9月多年降雨量累积平均值分别为579和927mm, 累积洪涝灾害的阈值则分别≥753mm和≥1 112 mm。

通过现代的卫星、雷达和遍布全县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及时监测并捕捉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 做好及时准确的预报服务。遇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时, 气象工作者应按照气象应急指南的提示要求及时提醒公众加强特别的防范。通过网站、邮件、电话、短信及时发布给农业专家;并通过会议、通知、农经网、气象LED电子显示屏、气象DAB预警报器、96121咨询电话、气象手机短信、电视天气预报或近年来建立起来的一支人性化服务队伍农村气象信息员等方法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全县广大群众中, 引导群众及时主动地防灾减灾。

与农业专家可采用面对面商量分析农情, 或采用电子邮件沟通联络并信息反馈, 可切实建立会商制度, 努力开展合作研究, 实行预警机制、信息共享并联合发布。在内容和时间、空间上, 基本上实现了气象无缝隙、全方位、全覆盖。

4 结语

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和气象预报服务, 应对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利用近年来连阴雨、寒露风、大风有所趋弱, 可多发展农业机械化连片翻耕和跨区收割。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 构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防御体系刻不容缓, 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绝对安全。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一定会助推“三农”工作的不断发展进步。

摘要:地处南洞庭湖区的湘阴县是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 对主要粮食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利用湘阴国家基本气象站1971—2010年近4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气候背景和概率、影响特点, 建议加强设施农业建设, 做好防灾减灾应对, 突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使农业生产不断地趋利避害。该研究为做好县级为农气象预报服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湘阴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为农服务

参考文献

[1]蒋志光, 王辉, 李姿容, 等.洞庭湖区水稻生产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对策[J].作物研究, 2012, 26 (1) :4-6.

[2]杨晓光, 李茂松, 霍志国.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减灾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3]吴宝俊, 孙锦铨, 陈玉秀.长江中下游春季连阴雨的若干问题[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6.

[4]梁必骐.天气学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5.

[5]刘明高, 高绵福, 吕维, 等.湘阴县水稻集中育秧模式及应用效果[J].作物研究, 2012, 26 (1) :63-64.

[6]李概明, 罗金华, 蒋新建.洞庭湖区双季杂交稻栽培示范[J].作物研究, 2009, 23 (2) :148-149.

[7]粟志钢.早稻旱育秧适播期的确定[J].湖南气象, 1999 (3) :42-43.

篇6:风暴潮研究综述及防灾减灾对策

2014年12月14日,“长江上游生态旅游扶贫与防灾减灾战略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与会学者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出发,从加大长江上游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角度,从多学科角度组织了讨论,通过不同视角的对话,探索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和有效实施灾害的科学管理。

2014年12月14日,由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科技处、管理学院和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气象灾害预测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长江上游生态旅游扶贫与防灾减战略论坛”会议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龙泉校区召开。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领域的8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旅游、灾难文化、数字减灾与应急管理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与交流。与会专家学者综合分析了我国面临的灾害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分析了国家当前应对灾害问题的成就、优势与薄弱环节以及体制、机制、法制中存在的问题,从综合减灾理念、原则、战略目标和减灾文化建设、减灾能力建设、减灾机制建设、减灾投入优化以及重点减灾领域、减灾措施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论坛背景

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根基与源泉,也是一个自然区和经济区交叠的区域,其间分布着重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20世纪50年代以来,单一的追求经济发展造成了长江上游生态系统失调、环境质量下降,制约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第六篇“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同时在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指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特别指出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在“十二五”规划中还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速交通体系的快速完善,将生态旅游与安全提升到重要位置。

然而,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地区。所以说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加剧。四川省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频发。气象灾害如2006年特大干旱,2013年特大暴雨, 强对流、冰雹、大雾等灾害天气。地震灾害如“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之后,全省地质环境背景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如2010年“8.14”映秀特大山洪泥石流、2011年“7.03”罗圈湾特大山洪泥石流、2013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的战略任务。基于此背景,本次会议就“长江上游生态旅游扶贫与防灾减灾战略”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学术综述

与会代表就“长江上游生态现状、旅游扶贫、生态旅游智能化、文化困境与出路、西部生态保护”等议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联系国内外对旅游与减贫的研究现状,从旅游流量和旅游结构两个关键因素给与会者讲解了发展旅游业对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影响,指出了“旅游扶贫”要进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旅游与反贫困”的行动,确保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切实的保障当地居民脱贫而并非是仅仅增加政府和开发商及少数特殊群体的收入。其次学者们展示了具体的数据及图片从而引起了各位专家学者对社会发展给生态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探索保护生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的思考。再者从旅游、信息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角度,结合大数据技术,提出传统生态旅游应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得以转型升级,竭力促进智慧旅游的建设。更有学者指出我国科学文化原创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西方文化通过物质、精神和战争的方式强势入侵;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的科技封锁;应试教育体制不鼓励原创;复合型人才的缺口比较大,并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就是政府走原创科技文化事业化道路,民间走原创科技文化产业化道路。

与会代表以“中国数字减灾与应急管理学科发展、灾害管理学科建设、地震文化、灾害预测预防”等议题进行了积极的发言和讨论。从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基于灾害预测预警的精细化分析方法及应用,在讲解过程中大量列举我国灾害科学研究实践案例,让与会者在活跃的气氛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严谨的科学问题。分析了《数字减灾与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并提出现行的学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科体系不健全,学科的科学技术整体支撑能力弱;防灾减灾理论和科技发展缓慢,管理缺乏综合协调,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严重匮乏。认为灾害是快速变化问题,用传统学科和理论来解决防灾减灾问题比较困难,所以培养专业的《数字减灾与应急管理》学科人才是迫在眉睫的。更有学者分享了其对公共服务的空间相关性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当前中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灾后重建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高效供给,但偏高级公共服务供给的过度聚集还未引起政策层面的重视,针对不同的地域应采取差异化的供给策略。

与会代表以“震后生态系统重建模式、灾害应急管理、物联网在减灾中的应用、智慧旅游应急管理”等议题进行了积极的发言和讨论。各位学者结合自己长期工作经验,并对巨灾的特征总结,据此对构建与巨灾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制发表了个人意见,讲述了物联网在数字减灾中的应用,指出通过在某一地区放置特殊传感器可以获得当地的温度﹑湿度﹑位移﹑压力等信息,通过对实时参数的分析可以绘制灾害的趋势图从而有效的预测灾害并进行预警。同时指出四川省世界遗产信息平台的建设为提高四川省世界遗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遗产地旅游管理和灾害应急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提出应加强 “旅游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即地方政府(旅游局)将自己的宣传引导、应急疏导、服务沟通信息发布到手机电子地图上,实现全域旅游宣传、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等智慧旅游功能。透过上述框架的搭建,将建立起各地政府共同参与的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它不仅有助于加强旅游宣传,引导游客旅游,更能在旅游电子商务、应急管理、黄金周游客预测预警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会议小结

会议最后,黄萍教授对本次会议做了评议,并对下届论坛的美好前景进行了展望。她对本次会议的学术讨论进行了总结,认为本次论坛是一次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跨代际的多元化的论坛。这次学术论坛主要取得了“三大成效”:与会人员采用不同的方法,多侧面的对生态旅游扶贫﹑生态保护﹑灾害预测预防、数字减灾与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已展现出了较高的研究的价值;本论坛提供了一个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平台,为各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之后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合作研讨奠定了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各位专家﹑教授的发言给新生代学者如何从事科学研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形成了很好的学术氛围。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地址及收件人: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幸福路10号王晓阳收 18408295103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市 610103)

作者简介:王晓阳(1988-), 女 河南汝州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项目管理、智慧旅游

上一篇:微格教案说课格式下一篇:最易遇到好男人的10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