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制度促进农村发展

2024-05-02

四项制度促进农村发展(精选9篇)

篇1:四项制度促进农村发展

四项制度促进农村发展

莘州街道自实行党委会到村召开制度后,有效解决了干部发展思路不清、群众存有疑虑等多种问题,有效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村庄发展。

破楼村地处街道西南,距街道15华里,村庄道路路况较差,群众主要依靠土地为生,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属于街道三类村庄。街道党工委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决定把党委会开到破楼村,为村庄解决实际问题。3月份的党委会就开到了破楼村,刚开始,党员和群众怎么也不相信街道会因为一个偏远的村庄发展问题,将党委会直接开到村。在党委会上,起初党员群众无人提建议和村庄的问题,经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传杰同志多次强调召开的原因后,党委会顿时成了党员群众的建议堂。党委会根据党员群众的建议,当即决定了村庄的发展计划,帮助村庄修铺柏油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建设高标准大棚示范区。通过今年9个月的后续工作,目前破楼村新修了3公里的柏油路,建设了党员干部活动室,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新建了80个高标准蔬菜大棚的大棚示范区,大棚蔬菜全部与满洲里签订了收购协议,有效带动了全村及附近村庄的大棚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村庄群众王春喜拿着用樱桃西红柿换回的一沓百元大钞高兴的合不拢嘴,说:“多亏了党,多亏了街道的党委会,要不是党委会到俺村专门来开,为村里修了路,找了销路,现在就是有菜也卖不出去呀!”

今年以来,街道党委把党委会开到村已达到15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6件,为村庄指明了发展方向,帮助干部理顺了思路,化解了群众积怨,有效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

篇2:四项制度促进农村发展

中共XX镇委员会XX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农村工作进一步落实四项制度的实施意见

为切实加强我镇农村工作,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XX农村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三级议事制度

(一)农村议事制度。各村每周召开一次村两委班子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商讨解决本村的各项事务,如发展规划、计划以及涉及集体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对于尚未解决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报到所在农村工作片。包片干部、包村干部要多深入农村,对会议进行指导督察。

(二)包片集中议事制度。各农村工作片设立一处集中议事点。包片干部每月组织召开两次片议事会议,由各村书记、主任共同参与、共同商讨解决各村议事会议上未解决的问题。对于仍未解决的问题,上报镇党委,集中议事。

(三)镇村集中议事制度。镇村集中议事会议原则上一月召开两次,有问题随时召开。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包片委员、包村干部、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村党支部书记参加,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商议,集大家智慧,搞好组织协调,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村、片、镇都要建立集中议事专项档案,三级议事会议都要设专门的记录员,根据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议讨论情况以及最终议案形成专题会议纪要。会后,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有关村积极按照会议议案落实实施。

二、落实走访制度

(一)以“民情日记”促深入走访。包片干部要在已有结对联系的民情户的基础上,每周走访5户村民,全年走访村民达到250户。其他干部要按照防洪防火及远程教育一人一村的安排,每周走访3户村民,每年走访村民达到150户次。人手一本“民情日记”,每次走访都要有记录。走访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基层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基层干部作风及民主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基层不能解决的重大及疑难信访问题等。

(二)以专项督办抓落实效果。

1、走访制度要真正落到实处,“民情日记”要内容充实、不流于形式。机关干部要善于在基层发现问题、听取群众的意见,每周形成书面意见交党政办公室,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党委、政府,为我镇农村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镇党委、政府将依据机关干部的书面意见汇总形成督办单,下发到各片干部手中,进行专项督办。

2、为进一步畅通民情民意表达渠道,镇政府设立民情热线(电话:XXXXXXX)。群众可以借助这一热线,24小时向镇党委政府反映村中各种重大、紧急以及涉及村民利益的各种问题,寻求各种困惑的解答。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办公室要做好汇总,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按照“集中受理、首问负责、归口

办理、限时报结”的原则,做到受理事项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让每个民情热线落实到实处,成为群众的说事“窗口”。同时,镇党委政府将采用电话随机询问、书面调查问卷的形式,听取群众对XX经济发展、城建、新农村建设以及各类民生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测评机关干部工作作风的满意度。将民情热线打造成为群众办实事的“绿色通道”。

三、强化学习制度

包村干部每月至少一次到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组织学习。解读有关国家会议精神,宣传党和国家惠农政策、上级工作要求、传达机关每周三晚学习内容、了解本村重要工作安排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使基层群众真正“听懂”党的声音,熟悉党的干部,领会上级及村“两委”决策意图。包村干部在召开会议的同时要督促各村做好学习记录并签字确认。

四、实行联系户制度

坚持定期走访联系户,至少每月一次,了解困难户的工作、收入、身体健康以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通过真情关怀联系户,把走访作为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将其打造成了解群众生活,倾听百姓声音的有效途径。要将帮扶和献爱心贯穿于走访的始终,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尽最大努力帮助走访对象解决燃眉之急,要让走访对象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XX镇机关干部的爱心。机关党支部将不定期进行抽查,确保联系户制度落实到位。

为确保以上各项工作制度的落实,镇党委将此纳入机关干部及村委干部工作考核,与年终考核奖惩挂钩。

篇3:四项制度促进农村发展

一、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与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制度上看,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与制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制度供给主体:

利益相关者缺位。农村职业教育是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的事业, 它的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与智慧。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 制度的生命力绝不仅仅来自于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政府, 还来自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这就要求制度及其变革必须考虑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权益[1]。目前, 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而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学生家长在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上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这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微观制度上, 在培养计划、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习管理等方面, 在制定相关制度时, 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参与。

对于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 就业问题往往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效、规范的实习制度对于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 与实习相关的《实习协议》、《实习计划》、《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制定, 他们都没有参与。这往往导致这些制度的适切性不强, 容易流于形式而无法发挥应有的规范、引导作用。

近年来, 许多用人单位反映, 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学生在专业技能、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当然, 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众多, 但是, 学校缺乏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 在制定学校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习管理、实习计划等方面的制度时, 用人单位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的缺位也是重要原因。这导致用人单位无法将自己的需求反映到学校的培养与管理制度中去, 学校也无法很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

2. 制度供给方式:

自下而上与内生型供给方式缺乏。制度供给方式可以按照层级分为自上而下的方式与自下而上的方式;可以按照供给主体的不同分为外生型的方式与内生型的方式。对于农村职业学校来说, 他们所遵循的制度, 大部分属于自上而下与外生型的制度, 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试行标准》等。而对于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所遵循的制度主要是由学校自上而下制定的。自上而下与外生型的制度往往适切性不强。例如, 政府为了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吸纳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制定了《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但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个制度虽然有良好的初衷, 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 在经费报销条件与程序方面作了不少限制, 从而导致他们难以享受到政策的优惠。

3. 制度设计:

分散而缺乏相互支持与配合。农村职业教育事业是一项涉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企业、行业、学校、学生等众多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综合系统的工程。由于涉及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非常多, 又缺乏相应的综合协调机制, 致使各个部门和单位在制定涉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时, 往往缺乏相互沟通与联系, 加上部门之间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上的权利、责任与利益不相等, 所以往往容易导致政出多门, 制度分散, 相互之间缺乏支持与配合。这不但导致作为制度执行主体的农村职业学校往往难以适从, 而且阻碍了制度体系的整体功能的发挥。更严重是, 缺乏支持与配合的各个制度不但会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 而且往往还容易阻碍某些制度自身功能的发挥。

二、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方式的变革

1. 制度供给主体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 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的缺位都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的用人单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直接受惠者,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属于处于劣势选择地位的利益相关者, 在制度的博弈过程中话语力量微弱, 常常是“沉默的大多数”[2]。他们接受职业教育所获得的职业技能, 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后的就业和发展前景, 将直接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成为当前“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之一的原因。学生家长的认可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为, 在很大程度上, 他们决定着自己孩子是否接受职业教育以及接受何种职业教育。

当前, 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的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长, 在关系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供给上的缺位, 直接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长纳入到制度供给主体中来, 改变当前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单中心的制度供给方式, 充分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 形成多中心的制度供给方式, 才能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具适切性的制度。

2. 制度供给方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内外沟通, 增强职业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度。

当前, 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宏观制度, 例如,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 其供给方式往往都是自上而下产生的。一些微观的制度, 例如, 培养计划、学生日常管理、实习管理等制度, 也是自上而下的———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方式容易产生僵化、一刀切的弊病, 也容易产生对制度的认同问题, 从而导致制度得不到认真执行。

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 制度供给方式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内外沟通, 因为, 外生型制度一般都是宏观的、原则性的, 无法对所在地域、办学条件、发展历史各不相同的农村职业学校进行具体的具有适切性的指导。而自下而上的内生型制度往往更具适切性, 而且更容易得到积极、认真的执行。这需要不同农村职业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积极性, 充分重视内生型制度的建设, 从而发挥内生型制度的自我规范作用。

三、农村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思路

制度往往是作为制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发挥作用的, 只有当制度系统的各个制度能够相互配合、支持时, 系统的整体功能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而其中具有独立功能的制度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 发挥规范制度的功能, 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规范制度主要发挥规范与引导作用。它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的宏观要求;二是农村职业学校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的基础上, 基于自身办学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办学过程的自我规范。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规范制度的供给, 要改变当前这种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包办的做法, 要使用人单位和农村职业学校也成为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制度供给主体。宏观的规范制度主要是提供方向和基本要求, 而不作具体的指导和规定。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如法律、法规、条例、规则、章程、决定等,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是这种类型的制度的代表。

农村职业学校需要对自身的办学进行自我规范与引导。建立学校层面的规范制度, 需要将学生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纳入到制度供给主体中来, 利用他们的智慧, 听取他们的意见, 尤其是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学校层面的自我规范制度, 是内生型制度, 它的产生应该以自下而上为主。

2. 加强支持制度建设, 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支持制度从制度供给方式来看, 是以自上而下、外生型为主, 其制度供给主体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这主要是由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属性所决定的。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 支持性制度的保障力度在逐步加大。在投入方面, 政府近年来大幅度提高了生均投入标准, 建立了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系统。此外, 政府还规定企业必须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 需要承担相应的费用及具体的比例。在就业准入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

加强实践环节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但目前缺乏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劳动保障制度, 因为学生顶岗实习具有教育和用工的双重属性, 加上很多学生实习时未满18岁, 导致《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对学生实习的保障力度不够。另外, 针对职业教育学生的安全、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制度亟待改进完善, 因为职业教育学生需要进行顶岗实习, 这期间的安全和医疗问题需要制度性保障。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信息的获取、交流是制度构建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需要以制度的形式为其提供可靠的信息获取、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尤其是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学生实习与就业方面的信息, 将直接关系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与可持续性。

3. 发挥激励制度的作用, 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

与支持制度主要目的在于为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般性、普遍性的支撑条件不同, 激励制度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荣誉、奖励、税收优惠等方式调动用人单位、学校、社会力量等主体的积极性, 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多元办学格局的关系, 既要强调政府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的责任, 又要强调办学主体的多元化[3]。激励制度的供给主体, 随激励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针对用人单位的激励制度的供给主体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同时, 也应该将用人单位纳入到制度制定过程中来, 才能制定出更具适切性的制度。当前,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由于规定企业接收实习生的实习报酬需要企业与学校签订固定期限实习合作协议, 需要企业到省级财政部门申请、审核经过多道程序后才能扣除, 这导致制度执行的费用过高, 使众多接收实习生少的中小企业难以真正得到优惠。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在制度供给上, 作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用人单位没有发挥作用。

社会力量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构建激励制度, 通过给予荣誉、奖励、税收优惠等, 使社会力量、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事业中来, 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职业教育是准公共物品, 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因此, 改变国家包办农民职业教育的局面, 实行市场化运作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其他利益群体进入农村职业教育市场, 目前投入不足和需求脱节的困境将会有大的改观[4]。目前, 我国针对社会力量办学的一系列法律、政策、制度, 总体上, 对激励社会力量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投入的作用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由政府单方面制定的激励制度的适切性不强。改变这种状况不但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优惠力度, 更需要将社会上对教育事业热心的人士纳入到制度制定过程中来。

4. 健全协调制度, 调动集体力量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涉及学校、家庭、行业、企业、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 它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统筹规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建立农村职业教育的协调制度, 目的在于使利益相关者能相互配合、协调, 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 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协调制度的制度供给主体应该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制度关联理论认为, 只有各项制度相互适应、相互配合, 才能使整个制度系统和谐、有效地运行[5]。农村职业教育协调制度的主要形式是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它的主要功能:一是在制定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规范制度、支持制度、监督制度、激励制度时, 充分发挥民主的力量, 听取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二是促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和配合, 促使教育、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经贸、财税和发展规划等部门, 合理统筹和分配职业教育资源, 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利益, 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 避免各相关单位各自为阵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相互掣肘现象。

5. 强化监督制度的执行, 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与政策落到实处。

监督制度在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规范制度、支持制度、激励制度等其他制度的落实力度, 并且监督制度还可以起到反馈作用, 为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其他制度提供信息。

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公共性属性, 因此, 农村职业教育的监督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外生型的制度。但是, 这绝不应该意味着监督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仅仅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 我们需要改变目前这种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独揽监督职能的现状, 将社会力量纳入到监督环节中来。尤其是需要将用人单位和学生纳入到监督制度的构建与执行中来。监督制度也不应该仅仅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农村职业学校的监督。在学校层面上, 还应该建立学校的自我监督制度, 这种内生型的监督制度的建立及其执行, 可以更快地找到问题, 以便于学校更加及时地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2]贾建国.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0) :15-17.

[3]喻国良.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五对关系[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63-64.

[4]杨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1) :59.

篇4:四项制度促进农村发展

摘要:“三农”工作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工作,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农业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保证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农村财务管理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围绕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展开探讨,希望可以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23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直受到农民朋友的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财务工作者的努力之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逐渐得到完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发展,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1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团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偏低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专业性极强,非专业人员无法胜任此工作。所以该工作要求有一支业务过硬,综合素质很高的团队。财务管理团队综合实力的高低决定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团队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具体来讲,当前工作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一线的工作人员年龄偏高,尽管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但是创新意识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学习新知识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知识结构也比较老旧,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农村工作条件有限,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热情不高,农村财务管理团队缺少新生力量。再者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团队部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影响工作进程和质量。

1.2 对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部分地区对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对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工作开展不顺利。再者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理解不到位,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者的配合性差。

1.3 财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监督力度薄弱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遇到的问题较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村财务监管工作力度不足,从而导致农村财务管理流于形式。农村财务管理监督体制不完善,财务管理部门不注重监管制度的完善及落实,因此农村财务管理监管力度严重不足。

2 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需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对策,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希望对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1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团队业务水平不高和综合实力不强的问题,建议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为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组织培训,并且加大培训的力度。开展培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提前征求大家的意见,针对大多数人都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大培训力度,做到有的放矢,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还要开展动员,鼓励工作人员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要把努力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当成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

2.2 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作用,提高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要积极宣传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到农村开展讲座,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农户了解农村财务管理知识的积极性。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大多是农村居民,因此想要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先让农村居民认识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对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从而使农村居民重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2.3 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发挥农村财务管理实际作用

篇5:丰宁实行四项制度维护农村稳定

一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党风廉政建设领导责任制,形成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总体工作有人抓,具体工作有人管,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民主监督、集体决策制度,认真落实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并逐步将任前廉政谈话、廉政承诺、诫免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党内监督制度向村级延伸;三是建立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明确了党务、村务公开的内容,同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四是严格实行农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度,实现了村财乡管。同时,制定了村级“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和村级资产、资源台帐,由乡镇和村双重管理。通过实行上述制度,有力的维护了全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年农村信访件和村干部违纪案件分别为47件和24件,同比分别下降40%和45%。

丰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篇6:四项制度促进农村发展

一是融资服务。针对多数乡镇企业规模小融资难的问题,镇政府深入调查研究,组织企业与银行共同协商解决,积极促进银政合作带动银企合作,并为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有利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项目和企业提供政府信用担保,确保发展资金充足。

二是信息服务。镇政府积极整合资源优势及政策优惠加强招商引资,为企业提供资金及市场信息,促进企业做好市场调研,及时做好新产品的研发及投放,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三是基础配套设施服务。划拨专项资金聘请专门的道路维修人员对乡镇企业各主要运输道路进行定期维护,确保动输通畅;成立企业基础设施协调服务专班,负责解决企业改迁扩建中遇到的各种阻力,积极协调电信、电力、城市水利等部门与企业的关系,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为企业提供配套设施服务。

篇7:发展党员四项制度

一、入党积极分子储备制

第一条 入党积极分子的储备,就是通过宣传发动、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择优确定的方式,建立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扩大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

第二条 积极分子的条件

除党章规定的条件要求外,在农村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应突出以下条件:

1、政治素质高,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年富力强,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

3、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4、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第三条 积极分子的推荐

1、党支部要通过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入党积极分子的条件,动员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推荐工作;

2、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可以个人或组织名义向党支部推荐积极分子;

3、村级组织管理人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村内致富带头人中符合条件的,党支部要引导他们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

第四条 党支部要通过党员大会讨论,确定积极分子人选,并报镇党委组织部备案。

第五条 各村每入党积极分子原则上不得少于2名。

第六条 各村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由镇党委组织部统一安排,重点讲解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农村实用技术,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5至7天(或不少于40学时)。

第七条 具备村级后备干部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可根据个人特长,在村内安排适当岗位进行重点培养。

二、发展党员公示制

第八条 发展党员公示制,就是在接收新党员时,把党员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

第九条 公示对象:经支委会讨论通过,拟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

第十条 公示时间:在党支部确定接收其为预备党员之前。公示期为15天。

第十一条 公示内容:公示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情况、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间、培养教育情况、入党介绍人意见。

第十二条 公示形式:一般在公示对象所属行政村内,以张榜公布或广播的形式进行。

第十三条 公示工作由镇党委组织部负责组织。镇党委应公布举报电话或设立举报信箱。公示期间,党员群众可以向镇党委组织部如实反映公示对象在思想品德、遵纪守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十四条 对公示反映出的问题,镇党委要在一个月内指派有关人员(2人以上)进行调查核实。调查工作除走访党员群众、查阅相关资料之外,还应听取公示对象本人对反映问题的说明和申辩。经调查核实确有严重问题的,不得批准发展。

第十五条 对公示没有反映出问题的,或反映问题不影响公示对象入党的,公示期满后,镇党委组织部应及时批准公示对象进入下一程序,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第十六条 公示结果要形成书面材料,存入公示对象的个人档案。

三、发展党员票决制

第十七条 发展党员的投票表决,就是为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在接收新党员时,在党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

第十八条 表决对象

1、经过党组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考察,基本具备党员条件,通过政审、公示后,拟提交支部大会表决是否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入党积极分子;

2、预备期满,主动提出书面转正申请,提交支部大会表决能否转正的预备党员。

第十九条 在票决中,有表决权的到会党员以无记名方式,客观、公正地投好每一票。票决对象在两人以上的,要分别投票。

第二十条 对每一个票决对象,投票人只投一票,不得代替未到会的党员投票;填写确有困难的,可委托他人或由党支部指定专人按其本人意愿填写。因故不能到会的党员,会前要向党支部提出书面意见。

第二十一条 支部大会表决时,必须有半数以上有表决权的党员参加(虽超过半数,但缺席人数较多,一般应改期进行)。赞成票须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的半数以上,才能接收为预备党员,或者批准预备党员按期转正。

第二十二条 支部在召开党员大会时,上级党委要派专人参加,监督指导大会全过程。

第二十三条 在发展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大会上,支部负责人要通报到会人数,介绍对每一个票决对象的教育、培养情况;提出监票人(2名)、唱票人(1名)、计票人(1名)的建议人选,交党员大会讨论通过。

第二十四条 投票结束后,唱票人、计票人要当场清点收回票数,确认是否有效(如收回表决票多于发出票数,投票无效,应重新投票),并公开唱票,当众公布票决结果。未到会有表决权党员的书面意见应统计在内。

第二十五条 支委会将票决结果,填入《入党志愿书》相应栏目,连同有关材料上报党委审批,并存入本人档案。

四、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

第二十六条 党委组织部负责人要认真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要追究其责任:

1、不认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推荐、考察和培训工作,出现明显失误的;

2、在审批预备党员和批准预备党员转正时,对公示、票决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认真调查核实的;

3、在发展党员公示、票决过程中,不派人监督指导,出现违规操作,造成不良影响的;

4、通过审批的对象不具备入党条件,入党手续不完备,草率予以审批的;

5、对本镇各村入党积极分子推荐、教育管理重视不够,解决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问题措施不力的。

第二十七条 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各村党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相应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要追究其责任:

1、不积极推荐本村入党积极分子的;

2、对入党积极分子不指定专人培养教育,不对发展对象进行培训教育的;

3、不对入党积极分子严格审查,或不如实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公示、票决情况的;

4、不召开支委会和党员大会,由个别人决定接收预备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的;

5、本村党支部三年不发展党员,或发展党员违反规定要求的。

第二十八条 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各包村干部要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做好相应工作:

1、协助党支部发现和推荐所包村优秀入党积极分子人选;

2、在所包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做好与镇党委的联系沟通,并参加所包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全过程,提出合理化建议;

3、监督和指导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培养及发展对象的公示、票决等各项工作。

对协调、指导和监督所包村发展党员工作措施不力,出现不良后果者,给予口头批评、责令检查、通报批评或相应处分。

第二十九条 设立党总支的,支部讨论发展党员的材料须上报党总支进行审查。党总支要对上报的发展对象进行考察了解,审查支部发展的程序是否规范。否则,要追究党总支书记及其他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要追究入党介绍人的相关责任:

1、不认真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经历及平时表现,介绍不符合入党条件者入党的;

2、在支部大会上,不负责任地介绍发展对象(或转正对象)情况的。

第三十一条 受党组织指派,对发展党员公示、票决过程中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的有关人员,要广泛听取群众和公示对象本人的意见,认真调查核实,实事求是地撰写调查报告。对不负责任、调查失实的,要追究有关调查人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对借公示之机故意捏造事实、歪曲真相诬陷他人的;不为举报人保密,为被举报人提供打击报复条件,或参与对举报人实施打击报复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三十三 落实发展党员各项制度,镇党委决定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先行试点(见附件),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篇8:四项制度促进农村发展

1 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农村土地确权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 因此农村土地确权对于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度, 我国农村现阶段主要的基本经济制度。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不动摇。

由于我国农村集体资产的规模和范围十分的庞大, 因此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工作开展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我国农村集体产权的清晰度始终都不够理想, 并且产权管理责任的分配不明确, 对于产权的保护措施开展的也相对不全面, 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有效改革[1]。将土地确权应用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过程中, 可以使得农村的集体产权的关系更加的明确, 此举使得农村能够更好紧跟我国城市的发展步伐, 共同做到经济的飞速进步。

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城市的边界的扩展速度也在不断地增高。因此农村集体产权归法也在不断的变化, 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存在着流失问题。并且随着农村与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 在农村土地占有赔偿等问题上, 出现分歧和冲突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因此开展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农村的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 对于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存在着重要的意义。

2 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式

2.1 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的应用保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

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广大的农民, 是农村在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所要坚持和明确的基本原则。我国的相关法规章制度, 例如《物权法》、《土地管理法》以及《宪法》都对于我国的土地确权和集体产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由于我国的集体产权实施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确立产权的法人地位, 因此制度的实施效果仍然不够理想。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的应用保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可以使得我国的集体产权实施过程中的产权法人地位更加明确, 从而使得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得以有效的改革。

2.2 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的应用强化农村土地的集体产权保障

农村土地确权应用的基本内容就是应用法律的方式明确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和涵义[2]。从土地管理的角度上分析,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要具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农村集体产权中的发包权。农村集体产权中的发包权的基本内容是指:农民拥有对其所有土地或者是国家依法分配其的土地资源的发包的权利;农村集体产权中的调整权。农村集体产权中的调整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正常情况下已经签订的合同不能够随意的调整或者是变更, 但是如果在承包过程中出现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和不可预期的因素, 可以应用农村集体产权适当的调整合同上规定的内容;农村集体产权中的管理权。农村集体产权中的管理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农民在国家和政策和法律的允许范围内, 对于承包放流传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

3 总结语

开展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应当明确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农村土地确权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探究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式: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的应用保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以及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的应用强化农村土地的集体产权保障。通过开展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可以促使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的种类和划分制度更加明确, 从而使得我国的农村在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下迎来发展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 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几个理论与政策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 2015 (2) :4-12, 37.

篇9:四项制度促进农村发展

【关键词】 农村医疗保险 政策倾斜 大病统筹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群众健康,稳定社会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历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1. 农村医疗保险现状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历程。除了部分经济发达的富裕农村外,大多数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开展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目前,合作医疗在很多地方陷入低谷,难以重建,这主要是因为财政支持少。据中国统计年鉴载,“政府卫生支出2000年为39.4%,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占80%的中国农民只消费不到20%的卫生服务”。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191个成员国进行的医疗卫生评价中,中国排在较后的位置上。有资料显示,从1999年开始正式实行的社会保障改革,至今已使10895万人受益,其中近65%都是在城镇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而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享有率仅为12%。尽管1997年农村合作医疗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也仅占全国行政村的17%,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仅为9 .6%。1997年之后的一个时期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靠“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制度又陷入停顿甚至萎缩状态,90%左右失去了医疗保险的农民,由于医疗费用的攀升而无力支付。

2. 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原有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重建 1976年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基层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流于形式或自行解体。首先,资金来源有限,但支出具有明显的失控现象。其次,干部和村民享受医疗保健服务不平等,是合作医疗难以恢复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收入机制的转变,彻底打破了合作医疗赖以存在的基金筹资基础。

2.2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大医院,农村大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个体乡村医生,然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必要的消毒设备。农村人口居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患此类病多数会导致家庭收入下降,甚至陷入贫困,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原本可以通过保健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而降低,但由于政府在农村的设施和预防工作投资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县级的卫生医疗机构,除县级医院外,还有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机构等,这些机构大多都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的运行成本,因此必须打破部门体制限制,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流动和重新组合。

2.3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对合作医疗重视程度不足,合作医疗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这就使得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主动性大大下降,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强制性“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扶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难度。

2.4农村医疗缺少保险立法 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因此农村医疗迟迟不能走上正轨。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使得合作医疗不能准确地确定下来,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难以定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农村医疗保险立法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要,如果不能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以强制为原则,必然会引起农民反感。

3.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

3.1政府的政策要向农村倾斜 在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到2010年在全国确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国家必须从财政上划拨资金,加强对农村医护人员的培训,重点支持乡镇两级卫生机构,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效率。

3.2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醫疗制度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自筹15元。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正在试点推进。真正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好病,使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取信于民,促进农村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以保障农民健康为根本宗旨,通过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筹集、合理分配和使用合作医疗基金,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减少因病致贫,达到保障和增进农民健康的目的。

3.3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着筹集资金数额少,集体与政府补助不足的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应采取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应将经济困难户也纳入到社会保险范围内。为确保社会医疗保险机制有效良性运行又不至于使个人产生极大的负担,首先,中国农民收入很低,农民个人负担社会医疗保险方面应尽量减少,最好控制在每人每年5~10元之间。如果负担过高,农民就不会愿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那么其社会保障的功能就会丧失。其次,政府投入的部分中,一部分由中央财政投入,另外一部分由地方财政投入,并且可以让部分盈利较好的企业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中,如在云南省会泽县的合作医疗中,县政府所负担的7元中有5元是由会泽县小熊猫烟厂负担,这样既能使企业提高知名度,又能使农民减轻负担。

3.4防范医方和患方的道德风险 应当在不断总结经验及科学计算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比较合理,并且相对稳定的报销比例来避免道德风险。各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地方性规章应当加以确定,以保证其相对稳定性。

3.5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 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农民看病最讲究实惠,最大的愿望是就医方便,少花钱,治好病。然而,这种要求与现实条件下所能提供的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是缺乏能够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2003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0.6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6%,大专学历的占17 .1%,中专学历的占59.5%,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1.8%,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又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医疗条件较好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而面向最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般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才微乎其微。

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城乡差别的影响,靠分配、派遣的方式已不可能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试图吸引高素质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动,如“三定”政策,城市支援农村的政策,城市医生职称晋升前必须到农村服务半年或一年的政策,高等医学院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提前转正定级提高工资的政策等。解决农村卫生人才问题必须靠政府组织、支持,并建立长效机制。

上一篇:银行总体方案下一篇:宋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