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工业十三五

2022-06-30

第一篇:桂林市工业十三五

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攻坚阶段,也是全省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按照国家关于“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面总结“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全省煤炭工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开发布局、推进措施以及政策建议,编制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一、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煤炭已成为山西的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山西是煤炭生产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煤炭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对山西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国家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建国至2015年底,山西省累计生产原煤166亿吨,外调量超过110亿吨,供应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用煤。未来一个时期,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山西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基本情况

— 2 —

1.资源概况

全省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0.4%;119个县(市、区)中94个有煤炭资源。全省2000米以浅煤炭预测资源储量6652亿吨;探明保有资源储量2674.3亿吨,约占全国的1/4。全省2000米以浅含气面积35796.86平方公里,煤层气资源总量83097.8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1/3。

2.煤炭产业

(1)煤矿主体企业。全省共有煤炭主体企业131家、单独保留煤矿38家。按所有制分: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煤矿企业71家,民营煤矿企业91家,中外合资煤矿企业7家。按规模分:亿吨级4家(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晋能集团、中煤平朔集团),5000万吨级3家(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1000万吨级10家,1000万吨级以下152家。按2015年原煤产量分:亿吨以上2家(同煤集团、焦煤集团),5000万吨—1亿吨5家(中煤平朔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晋能集团),1000—5000万吨3家,1000万吨以下159家。

(2)煤矿数量、产能。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煤矿1078座,能力14.6亿吨/年,按所有制分:国有独资煤矿155座,能力3.9亿吨/年;国有控股煤矿643座,能力7.7亿吨/年;国有参股煤矿34座,能力0.4亿吨/年;民营煤矿246座,能力2.6亿

— 3 —

吨/年。按生产建设性质分:生产煤矿541座,生产能力8.8亿吨/年;建设及其它煤矿537座,建设规模5.8亿吨/年,其中:新建煤矿19座,建设规模1.19亿吨/年;整合改造煤矿493座,建设规模4.32亿吨/年。

(3)职工人数。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炭行业从业人员115.1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08.49万人。

全省煤矿企业从业人员78.2万人。其中:在岗职工74.52万人。

3.煤炭加工转化

(1)煤炭洗选加工。2015年全行业入洗(选)原煤6.70亿吨,入洗(选)率69%。

(2)煤炭企业开办电厂。全行业开办电厂176座,总装机容量4314万千瓦。其中:燃煤电厂20座,装机容量1630万千瓦;低热值煤、煤矿瓦斯和焦炉煤气等资源综合利用电厂139座,装机容量2545万千瓦;风电、光伏、生物质、天然气等新能源电厂17座,装机容量139万千瓦。

(3)煤化工(含焦化)。全行业煤化工(含焦化)企业共65家。其中:焦炭27家,规模4665万吨/年;合成氨8家,规模134万吨/年;尿素7家,规模181万吨/年;甲醇12家,规模393.3万吨/年;烯烃4家,规模220万吨/年;煤制油2家,规模31万吨/年;二甲醚2家,规模20万吨/年;乙二醇3家,规模 — 4 —

60万吨/年。

(4)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全省地面煤层气抽采钻井达11719口,其中垂直生产井11334口、水平生产井385口;晋城矿区建成全国最大的煤层气压缩液化基地;全省316座煤矿建成了瓦斯抽采系统,建成了阳泉、晋城、西山、离柳、潞安五个瓦斯年抽采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矿区。2015年,地面煤层气抽采量41.77亿立方米,利用量34.78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96.07%和91.36%;煤矿井下瓦斯抽采量60.2亿立方米,利用量22.3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41.65%和46.77%。

(5)其他非煤产业。全行业通过并购、投资控股等途径,发展了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冶金、生物制药、房地产、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等产业。

(二)“十二五”目标完成情况

1.原煤产量。“十二五”全行业累计生产煤炭47亿吨,比“十一五”增加14.8亿吨,增幅46%。其中2015年生产9.75亿吨,符合规划“10亿吨以内”的目标。

2.出省销量。“十二五”全省累计完成煤炭出省销量30多亿吨,比“十一五”增加5.5亿多吨,增幅22%。2015年煤炭出省销量6亿多吨。

3.固定资产投资。“十二五”全行业累计完成7497亿元,比规划目标少2503亿元。其中:煤炭完成4807亿元,比规划目标

— 5 —

3000亿元多1807亿元;非煤完成2690亿元,比规划目标7000亿元少4310亿元。

4.销售收入。“十二五”全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04万亿元,比“十一五”增加4.33万亿元,增幅254.91%。其中2012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2015年实现1.18万亿元。比规划目标1万亿元多1800亿元。

5.技术装备。所有煤矿实现了机械化开采,达到了规划目标。

6.综合利用。2015年全省原煤入选率69%,未完成规划目标;地面煤层气抽采利用率83.3%,基本达到“应用尽用”的目标;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37%,未完成60%的目标;以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规划60%的目标;矿井水复用率70%,未达到90%的规划目标;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100%,达到规划目标。

7.安全生产。“十二五”全省煤矿共发生事故192起,死亡344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连续五年在0.1以下,实现了规划目标。

8.劳动保障。2011—2015年,全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6.0

3、6.

52、6.6

3、6.

57、5.75万元/年.人;前三年年均增长4.86%,2014年以来,随着全省煤炭经济持续下行,煤炭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在岗职工平均薪酬大幅降低,未达到规划“8 — 6 —

万元”的目标;职工工伤保险和井下职工意外伤害险参保率100%,达到规划目标。

(三)“十二五”主要工作

“十二五”是我省煤炭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面对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持续下行的严重困难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煤炭行业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完成了“十二五”各项工作,为“十三五”做好“革命兴煤”这篇大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1.积极应对煤炭市场下行压力,煤炭经济有了新发展。 全省煤炭行业按照省委、省政府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煤炭20条”、“17条”和“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60条”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加强对煤炭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分析预测,引导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经营;加强煤炭企业与电力等用户的长期战略合作,推动落实“三省两公司”协调机制,建立了省内炼焦煤和无烟煤稳定运行协商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和我省一系列煤炭脱困政策,全省煤炭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了支撑和基础作用。

“十二五”比“十一五”,全省原煤产量增加46%,煤炭出省销量增加22%,实现销售收入增加254.91%,实现税费增加118.62%。“十二五”时期,煤炭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

— 7 —

贡献率稳定保持在55%以上。

2.努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有了新转变。 全行业牢固树立了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全面创新实施隐患排查治理、事故约谈、干部带班、“不放心煤矿”挂牌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进一步强化政府、企业两个主体责任,全面推行安全工作承诺制,严格落实挂牌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和问责,强化“五人小组”日常监管,完善了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出台了瓦斯防治八项规定,全面实施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出台了防治水“十条规定”,严格监管重组整合矿井,实施了煤矿安全重点县攻坚战,全力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开展“四不两直”专项突查,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

“十二五”比“十一五”,全省煤矿发生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5.22%和78.02%;“十二五”时期,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实现了“双零”以下目标,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由持续明显好转向稳定好转坚实迈进。

3.不断强化煤炭生产技术管理,煤矿生产水平有了新提高。 全面落实生产能力公告和生产要素管理制度,建立了生产要素动态核查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生产能力核定工作,严格煤矿开采技术管理,完成了生产煤矿图纸定期交换审查;出台了加强煤 — 8 —

层配采管理、特殊条件下开采的技术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制定实施了办矿企业、建设施工、煤矿管理、煤矿建设、现代化矿井、安全质量、技术装备、信息化等标准体系,促使全行业走上标准化管理道路。

“十二五”时期,对163座煤矿进行了能力核定;到2015年底全省541座生产煤矿全部完成了登记公告,全省生产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

4.全力推进煤炭建设,煤矿现代化发展水平有了新提升。 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圆满完成,进入大规模整合改造和现代化矿井建设阶段,需整合改造矿井多达788座,全行业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坚持推进重组整合与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相结合,全力推进煤矿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矿井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全省煤炭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建成的现代化矿井为全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和典范。

“十二五”比“十一五”,煤矿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80%。“十二五”时期,开工建设煤矿729座、投产377座。

5.积极推进循环多元发展,产业转型有了新进展。 构建煤炭工业转型综改试验高端框架,编制了《转型综改试验区煤炭工业实施方案(2012—2015)》和每《转型综改试验煤炭工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建立了全行业转型标杆项目储备库;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和循环产业链条建设深入推进,积极推

— 9 —

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一批转型重大项目,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加快;以“煤控电、煤参电、电参煤、组建新公司”为新模式,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快速推进,省内主力火电企业80%以上实现煤电联营,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大幅增加。非煤经济已经成为煤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煤炭转型发展步入快车道。

“十二五”比“十一五”,非煤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52%,非煤收入增加696%。

6.进一步加大煤炭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煤炭行业内生素质有了新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48户,省属五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共投入科技创新资金511亿元,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70项。国家能源充填采煤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山西设立工作站,一批煤矿现代化综采新装备、煤炭绿色开采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培训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大。连续举办了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全面推行“送教下矿”,健全了安全培训考核体系。五年来,省厅共组织培训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1.13万人,培训煤矿特种作业人员41.74万人,培训煤矿班组长7.47万人,培养中专及以上专业人才22.2万人,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劳动用工管理进一步加强。构建了全省煤矿劳动用工管理体 — 10 —

系,积极化解煤矿用工矛盾纠纷,加强煤矿职业病防治,全面推进煤矿变招工为招生,2015年全省煤矿变招工为招生3.68万人,比例达90%以上。

7.全面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煤炭科学发展有了新动力。 全行业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出台了《山西省煤炭焦炭公路销售体制改革方案》、《关于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山西省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为全省煤炭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战略部署,为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和突破,为推动煤炭行业科学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十二五”期间,共清费立税取消、降低和规范涉煤收费项目14项,实施了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制度;全省煤焦公路销售21项行政授权、9种运销票据和1487个站点全部取消;出台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煤矿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从63项精简合并为38项,开办煤矿企业由“六证”简化为“三证”;出台了煤炭资源矿业权出让转让办法。

8.加大和谐矿区建设力度,煤炭现代文明发展有了新进展。 绿色生态和谐矿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十二五”期间,全行业有11个煤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潞安集团6座煤矿、晋煤集团6座煤矿荣获“中国最美矿山”称号;全省煤炭系

— 11 —

统完成造林13.8万亩,绿化面积1614.74万平方米。实施“以矿建镇”工作,推进了绿色和谐文明矿区城镇化建设。

幸福安康矿区建设成果显著。棚户区改造步伐不断加快,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职工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全行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由2011年的56.35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59.39万人。井下意外伤害保险参保人数由2011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0.1万人;累计赔付工亡残职工人数5353人,意外险支出1.98亿元。进一步健全煤矿井下工亡职工子女就学救助长效机制,累计有2597人次享受了企业就学救助、总金额达1100余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行业整体情况看,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从长远看存在“五个突出矛盾”。

1.煤炭现有产能过剩与新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十二五”以来,受煤炭需求增速放缓、煤炭产能集中释放、非化石能源替代、进口煤冲击等因素,全省煤炭产能过剩问题显现。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矿总能力14.6亿吨/年,2015年省内煤炭消费和外调9.5亿吨,产能建设超前,必须进一步加大去产能的力度。

2.煤炭产业集中度偏低与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 12 —

煤炭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全省煤矿主体企业数量和煤矿数量仍然偏多,2015年全省煤炭产量与内蒙古相当,但煤矿数量是内蒙古的2倍;我省五大煤炭集团所属332座煤矿产量之和仅与神华集团74座煤矿持平;省属大集团煤矿布局分散、地域交叉、管理层级冗余,尚未形成“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的格局。

3.煤炭价格大幅下跌、煤矿企业资金紧张与煤炭企业稳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受煤炭市场下行、企业规模盲目扩张、融资成本提高等影响,煤炭企业成本逐年增加,利润逐年递减,负债逐年递增,债务风险加大,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稳定运营水平。煤炭企业涉足非煤产业多、规模大,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协同效应差,大而不强。煤炭企业社会负担重,办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职能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4.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与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随着全省煤矿开采深度增加,矿井自然灾害也在增加,特别是重组整合矿井,资料不清、灾害不明,水、火、瓦斯等灾害和隐患比较突出;一些煤矿企业仍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受煤炭市场低迷影响,随着亏损面的不断扩大,亏损持续时间的不断延长,安全

— 13 —

投入、生产投入必然受到影响,有些煤矿企业会出现采煤、掘进、瓦斯抽采的衔接紧张,安全欠账、职工干部队伍的思想不稳定和人才流失,都加剧了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2011—2015年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0.08

5、0.09

1、0.07

7、0.0

36、 0.079,重大事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5.加快煤炭转型升级与煤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低效率配臵严重制约着行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快不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煤炭产业和以煤为基相关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部分核心技术未能取得大的突破,各级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及建设有待提高,大型煤炭企业与地方煤炭企业之间科技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一些科技创新项目高度、深度不够,大多数科技成果局限于从技术到研究技术,从问题到研究问题。

上述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结构调整的阵痛,全行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及供需预测

(一)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和能源格局将继续深刻变化。世界 — 14 —

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全球贸易持续低速,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能源供求关系持续缓和,能源供给格局多极化,消费重心加速东移。欧洲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煤炭消费量逐步降低。亚太地区的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煤炭消费增长较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能源发展低碳化趋势明显。能源科技创新加速推进,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蓄势待发。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经济增速趋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能源消费强度大幅降低,能源消费增长换挡减速。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为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煤炭需求增长空间有限。但从我国能源发展趋势看,煤炭仍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工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也为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当前发展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随着煤

— 15 —

炭开发战略的进一步西移,特殊煤种替代技术迅速发展,我省煤炭资源优势正逐步丧失,全行业促转型、调结构、增动能的任务非常艰巨。但是,随着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以及我省“不断塑造美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一个指引、两手硬”等战略举措的实施,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为推进煤炭产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提供了强大动力。“十三五”时期全省煤炭行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挑战,也将迎来重大机遇,只要全行业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正确应对,就能化挑战为机遇,取得新的成绩。

(二)需求预测 1.国际煤炭需求预测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由于不可再生性,环境压力等问题,导致能源消费量比重逐年下降;而新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点,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据统计,可再生能源、核能、水电的年均增速分别为6.3%、1.8%、1.7%,快于化石能源增速,可以预测,未来新能源的消费比重将会进一步上升。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亚太地区人口大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会快速增长。据统计,印尼、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亚太地区人口大国煤炭消费均低于1吨标准煤/年, — 16 —

远低于我国3.1吨标准煤/年的水平。从资源禀赋看,这些国家普遍缺乏油气资源,能源需求增量将主要靠煤炭来满足,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大对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沿线国家煤炭需求总量也将快速增长。

根据《BP2035年世界能源展望》2013到2035年煤炭消费年均增速为0.8%。预测到2020年,世界煤炭需求量为58亿吨标煤。

2.国内煤炭需求预测

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能源消费强度下降,能源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煤炭需求强度将进一步降低,天然气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大幅增加,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虽然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会下降,但是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煤炭的高效转化、高端利用对煤炭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66%逐渐回落到60%、55%和50%左右。到2020年,国内煤炭需求量为41亿吨。

3.省内煤炭需求及外调、出口预测

“十三五”期间,受到煤炭市场疲软、国家对煤炭产能的控制、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以及我省“资源型经济”综改转型发展的影响,

— 17 —

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减缓,新能源的利用将会大幅增加。“十三五”时期,全省GDP年均增速预计为6.5%左右,由于我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现状不会根本改变,随着全省范围经济发展,GDP能耗降低,煤炭消费将缓慢增长,并仍以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用煤为主。

冶金工业由于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大幅下跌,全行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产能依然过剩,冶金工业的煤炭需求将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

根据《山西省“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2015年底,我省煤电装机占全省总装机容量比重为80%,预测到2020年,煤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下降到75%,但是总量在增加,全省新增装机容量6558万千瓦,新增煤电装机容量约4558万千瓦(增长率80%)。全省调整煤炭消费结构,变输煤为输电,煤炭就地转化率将大幅提升,电力行业将成为煤炭消费增长的主要行业。

建材工业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行业规模结构和工艺结构均普遍有较大幅度提升,促使建材工业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呈现逐年明显下降,目前我省建材产业产能过剩,因此“十三五”期间随着我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建材行业对煤炭需求增速将放缓。

煤化工产业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备,行业规模快速增长,循环经济初具规模,晋北高端煤化工基地蓬 — 18 —

勃兴起,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煤化工产业对煤炭的需求将稳步增加。

综上,预测省内煤炭消费量2020年为4亿吨。

“十三五”期间,我省煤炭外运通道将进一步完善,运能将进一步提高,预测年外运保障能力将超过8亿吨。考虑到省内煤炭需求量提升和周边省份煤炭产量、外调量增加,以及节能减排等政策因素,在保证国家煤炭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我省煤炭外调量按照保持现有水平的原则,预测外调煤炭量2020年为6亿吨。

综合分析省内、省外煤炭消费形势,预测2020年对我省煤炭的总需求为10亿吨。

(三)供给预测

“十三五”期间,全行业通过“严控增量、压缩存量、主动减量”方式,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建立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有效挂钩机制,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1. 煤矿数量。截至2015年底共有煤矿1078座,“十三五”期间,全省通过化解煤炭过剩产能退出部分煤矿,同时,根据国家减量臵换政策,合理安排已取得“路条”项目核准,到“十三五”末,全省煤矿数量900座以内。

2. 产能情况。截至2015年底煤矿能力14.6亿吨/年,“十三五”期间,全省扣除国家认定的先进产能后,产能退出率不低于

— 19 —

12%。同时,通过依规核减产能、实施减量臵换等,到“十三五”末,全省总产能13.2亿吨/年,净减少1亿吨/年以上。

3. 产量情况。到“十三五”末,在13.2亿吨/年产能中,生产煤矿能力12亿吨/年,停建缓建搁臵延缓煤矿能力1.2亿吨/年。生产煤矿按照15%的储备系数考虑,实际全省原煤产量约为10亿吨。

(四)供需平衡

2020年,我省煤炭产量与省内外煤炭消费需求大致均衡,基本可以实现淘汰接替有序、产能储备合理、产销供需平衡。

三、“十三五”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开发布局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遵循能源革命战略思想,围绕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以煤炭行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为途径,推动全省煤炭行业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理念创新。深刻认识能源革命带来挑战的严峻性、新常态下行业发展的速度与结构变化的紧迫性,树立煤炭行业发 — 20 —

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由传统的机械化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的理念,培育行业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培育行业发展新优势。

2.坚持产业协同。重视资源科学开发与优化布局,构建煤炭资源梯级开发与利用格局;顺应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与消费峰值规律,促进煤炭市场平稳运行;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融合,纵向上以深加工、精细化、高效转化、循环经济等方式,横向上以产业嫁接、金融协同、物流协同等融合方式,实现煤炭产业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和共赢发展。

3.坚持绿色引领。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科学规划矿区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坚持以最小的环境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收益原则,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并重;拓展煤矿生态环保治理修复再造方式,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形成煤炭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4.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客户价值需求导向,为用户提供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服务;实施低成本战略,由粗放管理转为集约管理,推动煤炭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起符合煤炭企业特点、高效运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创新体系。

— 21 —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省煤矿900座以内,总能力13.2亿吨/年;其中,生产煤矿能力12亿吨/年,煤炭产量约10亿吨。

到202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万亿元,其中,煤炭产业3000亿元,非煤产业1.2万亿元。

2.分项目标

集约高效:“十三五”期间,全省扣除国家认定的先进产能后,产能退出率不低于12%。到2020年,通过进一步减量重组、大幅降低煤矿数量,平均单井规模力争达到180万吨/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95%;进一步引导煤矿减人提效,全员劳动工效力争达到1600吨/人.年。

安全保障:“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杜绝重大以上事故,遏制较大事故,95%以上的煤矿实现生产安全长周期,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延伸循环:全行业煤电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煤制天然气40亿立方米、煤基合成油品600万吨、煤制烯烃240万吨。

低碳清洁:到2020年,原煤入洗率达到80%,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100%,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133亿立方米、利用量85亿立方米。

— 22 —

生态环保:到2020年,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臵率达到10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0%,力争实现30%的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对重点矿区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新建和生产煤矿全面治理,毁损土地全面复垦,历史遗留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

(四)开发布局

根据国家规划的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和18个矿区的总体规划,按照区域煤质和煤层赋存特点,进一步推进三大煤炭基地提质,大力发展大型、特大型煤矿,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井,通过不断提升煤炭产业集约高效化水平,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保障国家清洁煤和综合能源基地生产原料的供给。

1.晋北基地

重点培育同煤集团和中煤平朔两个亿吨级煤炭企业。依托动力煤优势,加快煤电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级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面向煤基清洁能源和煤基高端石化产业两大发展方向,打造高端煤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

截至2015年底,晋北基地产能4.65亿吨/年,2015年原煤产量3.8亿吨。到“十三五”末,基地产能4.1亿吨/年,预计原煤产量3.5亿吨。

— 23 —

2.晋中基地

重点培育焦煤集团亿吨级煤炭企业。利用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重点推进低热值煤电厂建设,加快国家级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煤焦化产业,形成煤焦气化产业链。加快推进西山、离柳两大矿区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

截至2015年底,晋中基地产能5亿吨/年,2015年原煤产量2.72亿吨。到“十三五”末,基地产能4.66亿吨/年,预计原煤产量3.1亿吨。

3.晋东基地

重点培育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和晋煤集团三大煤炭企业向亿吨级企业迈进。重点推进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煤电一体化。重点发展煤基合成油、甲醇制汽油、煤制烯烃、煤制化肥生产等产业。重点推进晋城、阳泉、潞安三大矿区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

截至2015年底,晋东基地产能4.84亿吨/年,2015年原煤产量3.18亿吨。到“十三五”末,基地产能4.32亿吨/年,预计原煤产量3.3亿吨。

四、推进措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常态的时代高点,山西仍然有坚定的信心、有足够的实力、有强劲的优势可以在全国煤炭能源领 — 24 —

域站稳脚跟、领跑市场、创造辉煌,为建成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推进全国能源革命做出山西应有的贡献。

(一)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化

1.扎实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贯彻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有力、有度、有序扎实推进工作开展。出台《山西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配套实施细则,抓好工作落实,打赢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2.持续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关于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资源配臵市场化改革,深化行政审批管理改革,创新销售服务体制,构建煤炭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进煤炭企业改革发展,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管制度,加强煤炭行业法治建设,确保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权力运行得到有效制约和严格监管,基本实现煤炭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3.科学审慎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把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与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把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与妥善解决重组整合遗留问题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法淘汰

— 25 —

关闭一批、减量重组一批、减量臵换一批、依规核减一批、搁臵延缓一批煤矿,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炭总产能“只减不增”。

(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扩大有效优质供给

1.推进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制定出台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煤炭企业淘汰关闭退出和减量重组。创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继续推动煤矿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构建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序减少办矿主体数量和煤矿数量。到2020年,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900座以内,通过进一步减量重组、大幅降低煤矿数量,平均单井规模力争达到180万吨/年。

2.推进煤炭产业高效化发展。积极引导煤矿优化井下布局、简化生产系统,推广“一矿(井)一面”“一矿(井)两面”生产模式;推进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装备水平;强化劳动组织管理,探索“一岗多能”,搭理培育生产服务专业化队伍;加强技术指导,加强灾害治理,合理确定产能。到2107年6月底,全省单班入井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煤矿入井人数降到1000人以内;到2020年,全省各类煤矿采区单班作业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综采工作面单班作业人数控制在35人以内、掘进工作面单班作业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进一步引导煤矿减人提效,全员劳动工效力争达到1600吨/人.年;采煤机械 — 26 —

化程度达到10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95%。

3. 推进煤炭产业现代化发展。根据资源赋存条件和矿井布局结构,在产能减量臵换前提下,优先建设安全高效、资源利用高、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矿井。合理安排煤炭开发时序和强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以煤矿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严格煤矿准入标准、建设标准和管理标准,进一步加快全省现代化煤矿建设步伐,从资源与地质保障、井田开拓、回采掘进与装备、提升运输及装备、安全保障、技术及现场管理、矿井综合信息化、生态环境、管理与效益、职工队伍、劳动保护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矿井现代化水平。

(三)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形势稳定好转

1.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丝毫不能放松,须臾不可懈怠。牢固树立总体安全观和安全发展观,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以“铁的担当尽责、铁的手腕治患、铁的心肠问责、铁的办法治本”的要求狠抓安全生产,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底线。

2.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坚持并落实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现行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和规章制度,探

— 27 —

索建立重大非法违法煤矿企业“黑名单”制度、重大隐患专家诊治制度、集中专项资金治理重大隐患制度等,充分发挥市县长安全助理、安全监管“五人小组”等作用,进一步增强监管执法力量,强化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对煤矿建设、生产全过程的监管。

3.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精干高效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确保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隐患排查整改到位、应急救援到位,推进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煤炭企业安全水平。大型煤炭集团要精简安全生产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强化管理层对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研究制订由事故单位承担抢险救援费用的具体办法,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统筹安排重要经济目标做好城市平战综合防护建设和人民防空防护建设。

(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转型多元发展

1. 加快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我省煤炭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把握国家在我省实施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带来的有力时机,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水平和规模提升,深化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五大电力央企合作,以建立股权为纽带的煤电联营和签约契约为基础的长协合同为主要形式,按照典型引路和全面推动相结合、政府搭台和企业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将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关系引向深入,推进我省煤电基地建设,实现煤电深度融合发展。

— 28 —

2. 科学发展现代煤化工。在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煤化工,提高煤炭资源加工利用产品附加值,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减少水耗和排放,降低成本,有序发展,科学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团队优势,走出一条与石油基不同的差异化、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现代煤化工发展路子。坚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带动作用,在三大煤炭基地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煤制油、甲醇制清洁燃料、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

3. 推进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把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循环扩大化”作为多元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建设一批重点循环经济园区,通过产业聚集、产业耦合、产业链延伸,在园区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能量、物质的合理、高效转换。煤炭企业按照产业循环、多元发展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在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依托重点煤炭企业园区的强大辐射作用和明确的功能,使企业内部的资源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传递和交换,达到信息共享和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产品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五)推进瓦斯抽采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1. 建设两大煤层气基地。建设沁水、河东两大煤层气基地,推进河曲-保德、临县-兴县、三交-柳林、永和-大宁-吉县、沁南、

— 29 —

沁北、三交-柳林等6个煤层气片区勘探开发,到2020年,全省煤层气总产能力争达到400亿立方米。

2. 建设五大瓦斯抽采利用矿区。推进晋城矿区、阳泉矿区、潞安矿区、西山矿区和离柳矿区五大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加大井下煤矿瓦斯抽采量,积极探索低浓度瓦斯利用途径,提升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省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达到133亿立方米、利用量85亿立方米。

3. 实施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对煤炭规划区、准备区和生产区达到瓦斯抽采条件的煤层全部开展瓦斯抽采,做到采前、采中、采后和井上、井下全覆盖立体化抽采,不断完善抽采系统、优化抽采工艺、强化抽采管理、拓展利用途径、建设大型基地、确立示范工程、实施管路改造,实现应抽尽抽、以用促抽、抽采达标。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全省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全覆盖工程,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煤炭企业改革

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要率先贯彻落实《关于省属国有企业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实施办法》和《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修订公司章程,建立分层分类的国有产权代表和企业领导班子管理制度与运行体系。全面加强出资人对产权代表的委派与管理,规范股东会、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工会、职代会 — 30 —

的功能定位与运行模式,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确保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互促进。积极推进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晋能集团深化改革试点工作,为我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探索新路。

2.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全面落实《全省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加强集团总部功能和管控体系建设,严格控制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全面拓展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企业集团的管控能力,激发子分公司的创富活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员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市场化用人制度,实现企业员工能进能出;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完善企业内部考核评价机制,严格与绩效挂钩考核,实现职工薪酬能高能低。激励员工通过诚实劳动、创新创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增效和个人增收。鼓励支持资源枯竭煤矿发挥人才、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创业创新发展。

3. 推动分离办社会职能。所有具备条件的煤炭企业都要加快推进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法依规稳妥推进。推动省属国有煤炭企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实行属地社会管理。将企业医疗机构纳入当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幼儿教育机构要移交当地政府管理。省属

— 31 —

国有煤炭企业承担的矿区、职工家属生活区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和物业管理等社会职能,要逐步分离移交当地政府,实行社会化管理。

(七)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实施人才强煤战略

1.推进煤炭科技创新发展。按照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把煤炭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加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等煤矿安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推进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强煤炭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研发井下采选充一体化等绿色高效开采技术。提升煤炭开发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研发高效建井和快速掘进、智能化工作面、特殊煤层高回收率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煤系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技术;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盟,实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科技重大项目攻关,重点研究先进煤气化、高端煤制油等煤机产品生产新工艺技术,尽快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煤炭现实生产力。

2. 建设新型煤炭产业大军。创新煤矿产业队伍建设机制,实行煤矿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围绕“如何用工”和“用什么工”两大核心,全力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素质化、专业化的新型煤炭产业队伍;进一步理顺劳动用工管理机制,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全面实现“变招工为招生”,先培训、后上岗,确保人才后续保障,实现从业人员素质专业化。发挥各级煤矿工会的作用,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推动职工自学成才、岗位成才。

— 32 —

3. 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监管层面,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研究出台技能人员晋升职称的激励政策,鼓励管理部门非主体专业人员到煤炭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层面,建立完善企业培训机构和职工技校,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采取委托培养、对口单招、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煤矿主体专业人才;科研院校层面,要加强与煤矿企业沟通合作,调整专业学科设臵,加强科技攻关和基础技术研究,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八)完善煤炭市场机制,探索销售体制改革

1. 创新煤炭销售方式。发挥大集团煤炭销售优势,组织开展煤炭大营销活动,与其他行业,与下游重点行业、重点用户及具备资金实力、用户资源的第三方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巩固和拓展我省煤炭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鼓励企业全员和社会多方开展煤炭营销,鼓励签订长协和点对点营销。探索创新“互联网+煤炭”方式,按市场需求合理组织煤炭销售。

2. 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能够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倡导诚信建设,引导企业自律,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偷税漏税、价格欺诈等非法违法经营行为。

3. 创新煤炭交易机制和探索建立煤炭储备体系。充分发挥煤炭交易平台的信息、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培育完善全省煤

— 33 —

炭现代交易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包括现货交易、短期协议、中长期协议等交易新机制。根据煤炭特点,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稳步试点,探索建立煤炭资源储备、产能储备和现货储备有机衔接的储备体系。

(九)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清洁高效利用

1.加强矿区环境保护。要坚持生态优先,将环保理念贯穿于煤炭开发的全过程。加强矿区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完善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做好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工作;重点抓好矿区绿化美化。抓好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依法妥善处理现有矿区与已设立或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镇规划区、泉域水资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的关系,对各类保护区内与已设臵煤炭矿业权重叠的煤矿进行摸底排查,对区内现有煤炭企业实行分类处臵,确保各类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2. 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力度。对煤炭开采形成的沉陷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制定防范新生采煤沉陷灾害的相关法规、规章,明确煤炭企业为治理责任主体,并组织实施恢复治理工程。按照综合规划、全面推进、加快建设的原则,以解决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实施搬迁安臵、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等综合治理,恢复和改善采煤沉 — 34 —

陷区生态环境。重点改善采煤沉陷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创新创业,建设新型现代化小城镇或新社区。

3.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提高煤炭洗选比例,鼓励使用型煤,为社会提供清洁的煤炭产品;大力发展清洁高效煤电,提高电煤比重;攻坚一批煤炭深加工自主核心技术,提高转化效率,降低水耗、煤耗;积极推广煤矿井下抽采极低浓度瓦斯、矿井风排瓦斯氧化供热技术,矿井回风、洗浴废水和井下处理水等低位热能热泵回收技术,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供热技术;加大薄煤层、边角残煤回采,因地制宜推广使用无煤柱开采、充填开采、保水开采和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

(十)提高职工劳动保障,推进美丽矿区建设

1.加强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保障。坚持职工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工资分配进一步向采掘一线职工倾斜,切实提高煤矿职工生活水平。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工作,认真实施国家、山西省职业病防治规划,落实煤矿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切实抓好作业场所煤尘、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管理,加强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积极推动煤矿企业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

2. 妥善安臵关闭退出煤矿职工。积极做好企业内部挖潜工作,支持企业通过转型转产、多种经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

— 35 —

方式,多渠道分流并妥善安臵富余人员;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和资源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扩大就业的新载体;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再就业有困难的职工,在职工自愿选择、企业同意并签订协议后,可实行内部退养;保证煤矿企业多余人员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需解除劳动关系的依法解除并给与经济补偿,补发拖欠费用,做好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等工作;加大援助帮扶,保障基本生活。

3. 推进美丽矿区建设。规范推进资源枯竭型矿山关闭破产工作,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新兴产业。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政策,改善矿工居住条件。不断提高职工子女就业率,推进传统“以煤补农”、“以矿帮村”机制创新,统筹煤炭矿区与当地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建设美丽矿区。

五、节能与环境影响评价

(一)节能减排分析评价

1. 资源节约。煤矿设计要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优先采用资源回收率高、污染排放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各煤矿应严格按照核准(审批)的建设规模进行初步设计,满足节能和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煤矿设计要有对固、液、气体废弃物、共伴生资源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的措施,大力推进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瓦斯抽采利用系统必须与矿井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 36 —

2. 煤炭行业系统节能减排。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各地都在采取积极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十三五”期间全国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十二五”末下降25%,需要从煤炭开采、煤炭运输、煤炭洗选加工、煤炭节能装备技术等方面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

(二)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1. 煤炭生产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煤矿开采后,地表按一定规律形成塌陷盆地,对当地土地利用造成一定影响,塌陷区内的建筑物可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煤炭大规模开发,可能影响地下水文环境,煤矿排放矿井水将疏干煤系地层以上的地下水,可能造成采区内井泉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减少。煤矿生产生活区锅炉烟气以及煤炭在地面储存、筛分破碎和转载储运过程中的扬尘、道路扬尘等,会产生大气污染物,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煤炭开发过程产生大量的煤矸石,堆放会占压土地,影响景观,对土地利用造成影响等。

2. 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和措施。煤矿应采取土地复垦和生态综合整治措施,积极防治水土流失,认真落实土壤保护与植被恢复,尽可能将生态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

所有改扩建、新建煤矿均建设矿井水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对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应进行有效处理,到2020年,矿井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

— 37 —

矿井、洗(选)煤厂不得新建10吨及以下燃煤、重油、渣油锅炉及直接燃用生物质锅炉,在用燃煤锅炉按时限要求进行改造,采用高效脱硫除尘器,锅炉烟气排放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各矿应按环保要求,对原煤储存、转载、筛分及运输过程采取严格抑尘除尘措施。鼓励热电联供和清洁能源供热,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

煤矿采煤过程中,遇到上覆地下水径流带岩层,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采取保水采煤措施,矿井涌水应长期观测、建档。

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安排。煤矸石尽可能综合利用,可用于发电、制砖等建材项目,还可用于填沟造地植树造林、填堵地表裂缝平整造地和修筑路基等。

(三)环境影响预期效果

煤炭开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要坚持生态优先,依法妥善处理现有矿区与已设立或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镇规划区、泉域水资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的关系,确保各类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到2020年,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臵率达到10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0%。力争实现30%的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对重点矿区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新建和生产煤矿全面治理,毁损土地全面复垦,历史遗留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

— 38 —

六、政策建议

1. 研究出台煤矿“减量重组”政策。减量重组可有效降低退出成本、缓解社会矛盾、减轻财政负担,是企业容易接受的去产能方式。建议国家提出“减量重组”基本原则,支持山西试点,在国家原则框架内进行探索。

2. 对资源整合改造建设煤矿承担化减过剩产能任务分类施策。资源整合山西走在了前面,建议国家同意山西在整体完成国家下达去产能任务的前提下,允许对资源整合改造煤矿承担去产能任务进行内部调整。

3. 支持山西提高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目前全国第一批列入调节产量的74座先进产能煤矿,能力6亿吨,其中我省18座,能力1.2亿吨,占全国的20%。恳请国家在先进产能认定方面给予我省大力支持。

4. 适度限制煤炭进口,支持山西建立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议国家引导沿海国有发电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减少低价劣质煤进口,增加国产清洁煤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商品煤质量检测标准,对进口动力煤和进口炼焦煤从热值、灰份、挥发分、硫份等指标进行更加严格的限制,有效控制煤炭进口规模。同时建议着眼长远发展,支持山西省建设国家煤炭储备基地。通过资源储备、产能储备和现货储备,提高煤炭安全保障能力和市场价格平抑能力。

— 39 —

5. 全国统一标准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建议国家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淘汰标准和目标,将30万吨以下煤矿视为落后产能,在2018年底前将全国范围内产能30万吨以下煤矿依法关闭退出,以腾出更多的产能指标,用于提升先进产能水平。

— 40 —

第二篇:天津节能十三五规划-天津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天津市节能“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天津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2016年8月

一、现状与形势 ................................................ 1

(一)取得成绩 .................................................................. 1

(二)存在问题 .................................................................. 4

(三)面临形势 .................................................................. 5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 6

(一)指导思想 .................................................................. 6

(二)基本原则 .................................................................. 7

(三)主要目标 .................................................................. 8

三、主要任务 ................................................... 9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9

(二)加强工业领域节能 ................................................. 10

(三)强化建筑领域节能 ................................................. 12

(四)促进交通运输节能 ................................................. 14

(五)实施公共机构节能 ................................................. 16

(六)推进其他领域节能 ................................................. 18

四、重点工程 ................................................. 19

(一)节能改造工程 ........................................................ 19

(二)节能信息化工程 ..................................................... 20

(三)绿色制造工程 ........................................................ 21

(四)高效清洁能源应用工程 .......................................... 21

(五)节能产业培育工程 ................................................. 22

(六)被动式建筑建设工程 .............................................. 23

五、保障措施 ................................................. 23

(一)强化节能目标责任 ................................................. 23

(二)完善节能规章标准 ................................................. 24

(三)加大节能资金投入 ................................................. 24

(四)推广节能市场机制 ................................................. 25

(五)健全节能监察机制 ................................................. 25

(六)加强节能宣传引导 ................................................. 25

天津市节能“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全面推进美丽天津建设、加快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的关键时期。天津既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历史机遇,也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的挑战。节约能源既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天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为确保实现“十三五”节能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取得成绩

“十二五”期间,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8%的约束性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显著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从2010年的0.66吨标准煤降到2015年的0.499吨标准煤,累计降幅24.3%,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6.3%,生产总值年

1

均增长12.4%,节能降耗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结构节能成效显著

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860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比2010年提高6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2015年优势产业总产值2.5万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90%;淘汰落后焦炭产能86万吨、烧结产能140万吨、炼铁产能50万吨、炼钢产能40万吨、水泥产能250万吨、印染产能2000万米。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10年的56%下降至2015年的50%以下,天然气消费量比重由5%上升到12%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量比重由1%上升到3%。

2.技术节能卓有实效

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市节能专项资金累计投入1.54亿元支持151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实现年节能能力66万吨标准煤;投入1619万元推广LED照明产品,实现年节电能力3006万千瓦时;采用区县竞争性争取资金方式,支持7个区县节能资金6500万元,实现年节能能力20万吨标准煤。在重点用能行业应用先进节能技术,电力行业汽轮机通流系统改造、电除尘器节能控制、烟气余热利用技术推广比例分别达到42%、100%和70%;钢铁行业高炉透平余压余热回收、螺杆膨胀动力驱动节能、烧结余热回收技术推广比例分别为100%、33%和100%;石油石化行业放空天然气回收液化、余热利用发电(供热)、能源平衡优化调度技术应用比例分别为42%、37%和9%。

2

3.节能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制定、修订《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建筑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公共机构节能办法》、《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市、区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协调联动,建立了覆盖全市、条块结合、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节能工作体系;实施能源计量、能源统计、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能耗限额管理、能源审计等制度,形成了计量准确、统计真实、考核到位的节能管理体系;培育扶持节能评估、能源审计、能效检测、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机构,形成了技术专业化、服务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节能服务体系。

4.重点领域节能贡献突出

工业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2.1%;国家重点监控用能单位累计实现节能量782.14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486万吨标准煤的节能量目标;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呈不同程度下降,2011-2014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44.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37.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2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1.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9.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2.1%。建筑领域,在全国率先实施居住建筑四步节能和公共建筑三步节能,三步及以上节能住宅占城镇住宅比重达到80%,二步及以上节能公共建筑占全市公共建筑比重达到70%;实施既有

3

建筑节能改造,居住建筑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累计下降23 %,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5%;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累计开工建设32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和10片绿色生态城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206万平方米。交通领域,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5.5%;推进智能、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公交车应用比例达到30%;天津港全面完成绿色循环低碳港口主体性项目建设,万吨吞吐量综合能耗累计下降8%。公共机构节能不断推进,全市人均能耗460千克标准煤,累计降幅15.6%;单位建筑面积能耗26千克标准煤,累计降幅12.9%。

5.节能先进示范作用明显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华苑科技园入选国家首批低碳工业示范园区试点,探索节能低碳园区发展模式。天津市作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地区,推动首批4个数据中心开展试点创建工作。部分企业的技术、产品列入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能效之星”产品目录、能效“领跑者”产品目录。开展“建设美丽天津”节能环保班组、标兵选树活动,表彰先进班组30个、先进标兵50名,其中10个班组授予工人先锋号、10名个人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二)存在问题

1.节能规章标准支撑不足。尚未针对节能评估审查、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节能监察等出台相应政府规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的实施效果;单位产

4

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地方标准的时效性不强,产业准入门槛作用和淘汰落后倒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节能监察能力建设滞后。区级节能监察机构尚未建立,节能监察队伍力量薄弱,节能监察程序仍需完善,节能监察结果的约束力不强。

3.节能政策机制有待完善。有利于节能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仍不完善,基于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节能内生动力不足。

4.重点用能单位管理仍需强化。部分重点用能单位尚未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能效对标活动未有效开展,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达标,节能先进技术应用率较低。

5.节能产业尚未形成一定规模。节能装备制造业和节能产品生产企业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节能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与节能需求不相适应。

(三)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中央对天津定位、推动美丽天津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天津将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节能工作迎来新挑战和新机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全市能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更加突出,节能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作为国家节能减排财

5

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20

16、2017年还需在完成国家节能指标的基础上再超额完成23%,节能目标完成压力较大。此外,国家将能源消费总量纳入“十三五”约束性目标,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对节能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虽然全市节能面临巨大挑战,但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天津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五大国家战略迭加,机遇千载难逢,发展潜力巨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写入全市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节能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全民节能意识不断提高,各方面对节能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这些都为“十三五”推进节能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基本国策,高举绿色发展大旗,把节能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着力点,围绕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管理创新,完

6

善市场机制,落实法律标准,引导全民参与,推动全市节能工作实现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推进节能与促进发展相结合。通过强化节能,提高产业能效准入门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经济结构优化,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同时,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完善机制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落实有利于节能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用能单位和公民自觉节能的内生动力,实现节能效益最大化。

3.技术进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注重信息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应用,推动能耗监控平台和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提高节能管理质量和效率;强化能源审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效水平对标等措施,建立常态化节能监察机制,促进用能单位深挖节能潜力,积极采用先进节能技术、设备、产品。

4.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实现重点突破,发挥示范效应。同时,通过制定政策,引导非重点用能单位合理用能;倡导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

7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414吨标准煤(按2010年价格计算),比2015年的0.499吨标准煤下降17%。“十三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2100万吨标准煤。

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表1 “十三五”时期天津市主要节能指标

指标

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 炼油单位能量因数能耗

乙烯综合能耗 吨钢综合能耗 炼铁工序单位能耗 电炉炼钢综合工序单位能耗

焦化工序单位能耗 烧结工序单位能耗 转炉工序单位能耗 全市平均供电煤耗 建筑

新建建筑绿色建筑达标率

8

单位

%

千克标准油/吨•因

数 千克标准油/吨 千克标准煤/吨 千克标准煤/吨 千克标准煤/吨 千克标准煤/吨 千克标准煤/吨 千克标准煤/吨 克标准煤/千瓦时

%

2015年完2020年目成值 标值

—— 8.06 527 602 419 70 157 52 -10 310 ——

[18%] 7.26 525 586 417 66 150 50 -15 305 100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 新建公共建筑能效提升 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 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改造 居住建筑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 交通运输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公交车应用比例 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综合能耗下降率 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率 公共机构

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

公共机构人均能耗

% % % 万平方米 万平方米 吨标准煤/平方米

% % % %

千克标准煤/平方

米 千克标准煤/人

100 —— —— —— —— 15.4 35.5 30 --- --- 26 460

100 [20] [20] [2000] [1000] 14.5 60 50 [6.5] [6] 25 414 注:[ ]内为“十三五”累计值。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推动低能耗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5%。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

9

源汽车、新材料等十大产业集群,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70%以上。提高产业能效准入门槛,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

2、促进传统产业能效提升

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推进产品升级,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升产品节能环保性能,打造绿色低碳品牌。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实施改造升级。

3、化解高耗能行业过剩产能

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管理,严禁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对工艺装备落后、能耗限额不达标项目,列入淘汰任务加快淘汰。分行业制修订并严格执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

(二)加强工业领域节能

1、提升重点行业能效水平

冶金行业。以工序优化和二次能源回收为重点,发展绿色钢材产品,优化高炉炼铁炉料结构,降低铁钢比。推广干熄焦、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等二次能源高效回收

10

利用和高炉冲渣水直接换热回收余热等技术,鼓励烧结机余热发电、炼焦煤调湿风选等技术应用,支持钢铁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

电力行业。发展热电联产,鼓励热电冷联产,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加快燃煤电站节能改造步伐,推动汽轮机通流改造,加快现役机组和电网技术改造,降低机组供电煤耗。调整电力行业结构,壮大新能源发电规模。

化工行业。合成氨行业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技术、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烧碱行业加快零极距、氧阴极等先进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纯碱行业重点推广蒸汽多级利用、变换气制碱等技术。

石油石化行业。石化行业重点推广样板加热炉、转动设备调速、循环水系统节能、燃煤高效掺烧及烟气余热回收和能量系统优化等技术。原油开采行业重点推广油田采油污水余热利用、油井集中控制供电、节能型抽油机等技术。

2、推动工业园区系统节能

实施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根据园区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要求,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实现能源优化利用。加快园区分布式能源中心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推动园区余热利用,应用蓄热技术平衡园区负荷,推广集中供热和制冷。

提升园区清洁生产水平。推进园区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等产业化示范。

集成优化园区基础设施。对园内供水、供电、运输、通

11

讯和环保等基础设施进行集成绿色化建设,促进各类基础设施共享,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

3、强化重点企业节能管理

加强能源统计、计量管理。继续完善企业能源统计、核算管理,强化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规范化、标准化配置管理,加大智能型计量器具应用范围,开展能源计量建设示范,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审查。

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将能源管理体系贯穿于企业生产全过程,实行能源管理负责人备案制度,加强能源管理岗位培训,构建能效提升长效机制。鼓励非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扎实推进能源审计。按下达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计划,通报能源审计结果,推进能量平衡测试,开展能效水平对标,促进用能单位制定并实施能效提升方案,深入挖掘节能潜力。

(三)强化建筑领域节能

1、全面实施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居住建筑执行75%节能技术标准,公共建筑执行65%节能技术标准,新建建筑100%执行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监管,完善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环节的闭合式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行建筑能效测评、门窗标识、技术资料备案、建筑节能信息公示、材料备案等管理机制。实施被动式建筑试点示范,

12

到2020年,推动实施低能耗被动式建筑试点项目30个,领跑建筑能效提升工作。

推动绿色建筑全面普及,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严格执行天津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新建民用建筑设计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中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达到30%。新建城镇严格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进行建设。以新梅江居住区为旧城绿色化改造示范,推动既有城区按照绿色生态标准进行绿色化改造。到2020年,绿色建筑规模化效应逐步凸显,至少建设10个3平方公里以上绿色生态城区,初步形成绿色生态的建设发展模式。

2、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继续实施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实施旧楼区综合改造的同时,完成4400万平方米具有改造价值的非节能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目标。

加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修订办公、商业、医院、学校、星级酒店、写字楼等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用能定额,加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且优先实施建筑空调、采暖、通风、照明、热水、控制系统等设施节能改造。力争2020年,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000万平方米。

建立既有建筑改造数据库。通过建筑节能信息科技平台,分析新一轮具有改造价值的民用建筑的数量,建立具有改造价值的既有建筑改造数据库,创建市场运作、改造自愿的改造机制。

3、强化建筑能耗运行管理

13

大力实施民用建筑能耗统计。加大民用建筑能耗统计工作力度,将全市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纳入统计范围。建立基于全市三维GIS地理信息动态系统为基础的民用建筑能耗统计系统,为全面推进民用建筑节能量化管理奠定基础。

开展建筑能源审计和能耗公示。按照公共建筑用能定额和居住建筑供热能耗指标,实行超定额或供热指标的强行审计制度。开展建筑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公示。

加强民用建筑能耗监测。建设民用建筑能耗检测平台,对全市供热热源、热力站能耗进行监测,公共建筑实行分项计量和能耗采集传输,新建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实现100%实时分项计量及输送。

完善建筑供热计量收费。完成天津市公建供热计量相关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供热计量收费机制,新建建筑集中供热计量收费面积达到100%。对具备供热计量条件的公建进行供热计量抄表和收费试验,力争到2020年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收费面积达到1亿平方米,公建供热计量收费面积达到3000万平方米以上。

(四)促进交通运输节能

1、落实公交优先战略

推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城区地铁网络、滨海新区骨

14

架线路建设,完善地铁车站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实施公交信号优先系统,提高公交运营能效,建设207公里公交专用车道和71公里的快速公交走廊。

实施公共交通运力水平提升工程。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并在地铁首末站、换乘站等规划建设公交客运枢纽,实现轨道交通与多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

2、建设智能交通系统

加快智能交通技术推广应用。推广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无线射频识别、智能标签、智能化分拣等,提高运输生产能效。推广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出租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大型化码头、集装箱码头集卡全场智能调度系统等。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拓展动态交通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范围。全面推行甩挂运输和不停车收费,动态导航终端应用达到10万台,不停车收费(ETC)标签应用达到60万张。

3、推广节能交通运输装备

推广节能和清洁能源交通运输装备。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不达标的车辆不准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以公交、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公务用车、企业公务用车、出租、区域运营车辆、邮政速递、环卫、私人等8个领域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全市新能源汽车应用总量达到2万辆,将天津打造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先城市。

开展节能运输装备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车辆推广应用总

15

体部署,适度超前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在全市新能源汽车运行重点区域建成4座公交换电站、20座公交充电站,在中心城区和周边各区建成一批公共快速充电点,基本形成覆盖5公里半径的公共充电网络。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应用,鼓励港口开展装卸工艺节能改造。推广港区电网动态无功补偿及谐波治理技术。

(五)实施公共机构节能

1、实施公共机构绿色化改造

大力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供热计量以及热源、供热管网和温控装置改造。推动分布式燃气机组代替燃煤锅炉。推动公共机构采用空间租赁等方式开展“互联网+”分布式能源站建设。

继续开展办公区配电、空调、水泵、电梯等重点耗能设备节能改造,实施食堂、数据中心机房等高耗能附属设施改造。开展LED照明项目等节能新产品推广示范项目。

加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力度,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太阳能采暖制冷、地源热泵等试点示范。

2、强化公共机构能源管理

推动公共机构新建建筑100%执行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建设超低能耗建筑。

规范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行政、业务、后勤服务及其他功能区域分区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中

16

央空调和独立食堂、公共浴室、游泳馆等重点用能系统和部位,分项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

开展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创建活动,建立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评价标准体系,评选10家能效领跑者。实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创建100个国家级示范单位。

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逐步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实现能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开展公共机构绿色行动

开展绿色办公行动,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产品强制采购制度。充分利用政务内网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加强日常用电管理,减少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待机能耗,实施零待机能耗。严格执行空调设定温度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的规定。

开展绿色出行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大力倡导“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推动公共机构建设公共自行车网点。带头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10%,并采用自助分时租赁的模式引进新能源汽车应用服务。

开展绿色数据中心行动,建设机房能耗与环境计量监控系统,建设5个绿色数据中心。鼓励云计算技术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应用。

17

(六)推进其他领域节能

1、强化商用和民用节能

开展零售业等流通领域节能示范活动,落实商贸、零售企业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引导、组织企业开展绿色营销,鼓励流通企业采购绿色建材、绿色家具、节能电器等消费产品。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型住宅,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和高效照明产品。

建立并完善商业能源管理制度,开展能源审计,推动大型商场、超市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用能设施节能改造。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等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优化空调运行管理。

2、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

推广高效省柴节能炉具(炕)、高效节能家电产品和节能照明产品。加大农村沼气和太阳能利用,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具,开发生物质能源应用。推进节能型农村住宅建设,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加大建筑节能示范力度。

大力推进农业节能技术,加快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的农业机械和渔业机械设备,鼓励农民购买高效节能机械,淘汰更新老旧农业机械设备。加强农作物高产种植措施的集成配套,减少高耗能、低效率的种植环节,促进农艺与农机的配套节能。

18

四、重点工程

(一)节能改造工程

锅炉节能改造。采用富氧燃烧技术、旋流燃烧锅炉技术,提高燃烧效率;采用防垢、除垢技术,提高锅炉热效率;采用冷凝式余热回收锅炉技术、热管余热回收技术,充分回收烟气余热;实施锅炉系统智能控制。到2020年,燃煤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达到80%左右,燃气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达到92%以上。

电机能效提升。采用变频调速、永磁调速等先进电机调速技术,改善风机、泵类电机系统调节方式;通过软启动装置、无功补偿装置、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等,合理配置能量,提高电机系统运行效率。加大节能高效电机推广使用力度,严禁落后低效电机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加快电机系统节能改造步伐。到2020年,淘汰在用低效电机230万千瓦,推广高效电机250万千瓦,实施电机系统节能技改150万千瓦。

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开展配电变压器普查,淘汰高耗能配电变压器,到2020年,基本完成S9(1997年前投运)及以下型号高耗能配电变压器淘汰任务。加快高效配电变压器推广,引导配电变压器生产转型,到2020年,完成高耗能配电变压器升级改造,推广高效配电变压器880万千伏安。

能量系统优化。推广大型化、一体化的工艺技术设备,提高工艺能源利用效率;在钢铁、电力、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工程,优化设计工序、联合布置装置,

19

实现企业资源、能源梯度利用;发展分布式能源,开展园区能量系统优化,实现园区能量梯度利用。

余热余压利用。以中低温余热回收利用为重点,推广应用余热发电、余热制冷和蓄热、热能输配等技术。集中收集余热资源,拓宽工业余热余压资源回收后的应用范围,实施余热暖民示范工程。

(二)节能信息化工程

实施数字能效提升计划。继续在重点能耗企业推广建设能源管理中心,扩大其在高耗能行业推广范围。建立能源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产品对能源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集中处理、动态显示和智能分析。

建设节能信息管控平台。采用能源数据融合技术、动态平衡分析技术、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基础数据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化处理,建设能耗数据采集分析、节能信息发布和协同自动化办公“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信息平台,加强能耗监测分析,提升预测预警能力。

开展能源智慧化管理。以“互联网+”为手段,以智能化为基础,实施能源“互联网+”智慧管理。鼓励建设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小区和智能工厂,构建以多能融合、开放共享、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为特征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20

(三)绿色制造工程

引导开发制造绿色产品。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指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相关工作,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推动建立绿色产品市场监管机制。到2020年,力争开发推广1000种绿色产品。

实施绿色工厂示范工程。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建设绿色工厂示范工程,提高工厂一次能源利用率,有效利用工艺过程和设备产生的余热,提高工厂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到2020年,创建100家绿色示范工厂。

开展绿色示范园区建设。以企业集聚化发展、产业生态链接、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内企业之间废物资源的交换利用,在企业、园区之间通过链接共生、原料互供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创建10家示范意义强、综合水平高的绿色园区。

打造绿色供应链,以汽车、电器电子等行业为重点,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探索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进建设绿色制造服务平台,探索创新绿色制造服务模式。

(四)高效清洁能源应用工程

推广煤炭清洁化利用。在焦化、工业锅炉、窑炉等重点用煤领域,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分质利用。工业锅炉淘汰

21

老旧和小型锅炉,严控燃煤质量标准,推广应用煤粉、循环流化床等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实施高效节能技术改造或清洁能源替代,推动燃煤工业锅炉改燃并网或关停,到2017年,实现774台燃煤锅炉改燃并网,削减原煤234万吨。

推进天然气的高效利用。加强天然气需求侧管理,引导用户合理、高效用气。鼓励工业园区等热(冷)负荷集中的区域发展天然气冷热电分布式能源项目。强化天然气使用政策引导,落实阶梯气价制度,利用价格机制引导天然气节约利用。

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有序推进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加快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可再生能源配套电网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电网融合发展。

(五)节能产业培育工程

培育壮大节能装备制造业。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加强锅炉、机电设备、余能回收、能量储存、监测控制等高效节能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强化技术创新,重点发展一批市场需求大、技术含量高的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到2020年,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450亿元。

创新发展节能服务产业。以培育节能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规范节能服务市场,促进节能服务业健康发展。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合同能源管理、

22

节能设备租赁、节能项目融资担保等方式,为用能单位节能提供“一条龙”服务,推动节能评估、能源审计、能效测试、节能量审核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到2020年,培育100家以上实力较强的节能服务机构。

(六)被动式建筑建设工程

编制被动式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导则,实施建筑能效领跑者计划,在现有节能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到2020年,新建建筑在现有节能标准基础上再提升能效20%。

试点推动被动式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武清商务区推广低能耗被动式建筑示范,示范项目年采暖终端热耗要小于15千瓦时/平方米·年,用于采暖、生活热水和家庭用电一次能源消耗小于120千瓦时/平方米·年。发挥示范效应,并逐步推广其他区域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到2020年,建设被动式建筑、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达到300万平方米。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节能目标责任

健全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公平、高效的考核方法,细化考核标准,把节能目标责任落实到各级人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公告考核结果,

23

落实奖惩措施,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节能主管部门作用,实施节能工作联席会议和节能降耗预警调控制度,深化各级人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重点用能单位之间的沟通,建立责任明确、协调联动、考核到位的节能工作体系。

(二)完善节能规章标准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工业节能管理办法》、《节能监察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制定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快节能标准体系建设,修订颁布严于国家的地方能耗限额标准,扩大标准覆盖面,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对能源消费的计量、统计和监测,完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管理负责人备案、能耗限额管理、淘汰落后工艺设备、能源审计、能量平衡测试等节能管理制度,形成与节能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相协调的节能管理体系。

(三)加大节能资金投入

加大节能技术研发投入,实现节能研发资金逐步增加,重点支持成熟的节能关键、共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示范和应用,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用能单位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编制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推广目录,开展节能课题研究,引进先进节能技术、理念,提高节能创新能力,鼓励用能单位采用节能技术、装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

24

(四)推广节能市场机制

发挥能源价格的引导性作用,完善峰谷电价、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和阶梯电价。落实节能税收优惠政策,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和社会资金进入节能领域。加强节能发电调度,优先安排高能效火电机组发电上网,鼓励余热余压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健全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机制,规范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扶持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鼓励开展节能自愿协议,探索用能权交易,完善配套政策,增强企业节能内生动力。

(五)健全节能监察机制

构建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节能管理体系,加强节能监察队伍能力建设,构建市、区两级节能监察体系,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建立节能监察长效机制,依法惩处违法用能行为。完善日常监察与专项监察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建立节能监察与帮促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突出抓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节能服务机构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

(六)加强节能宣传引导

开展节能主题宣传活动,采取召开专题论坛、技术展示和推广交流、现场交流会等方式,倡导节能理念,弘扬节能风尚,解读节能政策,普及节能知识。建立节能志愿者服务

25

第三篇:十三五计生规划出炉 十三五计生规划细则解读

上海中公整理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外公布《“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规划》针对2020年前中国的计生事业发展制定出明确路线图,其中包括,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在14.2亿人左右,总和生育率提高到1.8 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12以下,等等。

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多少? ——预期性目标14.2亿左右

对于未来的总人口数量,此次出台的《规划》提出了预期目标,即到2020 年,全国总人口在14.2亿人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在6‰左右。另外,到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预期将从2015年的1.6左右提高到1.8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数约为13.75亿,这也就意味着,“十三五”时期总人口数量预期增长空间在4500万左右。

出生人口性别比将有什么变化?

“十二五”时期,中国计划生育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17.94下降到113.51。依照《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进一步下降到112以下。

据了解,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107之间。

《规划》提出,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建立全国集中整治“两非”( 非法性别鉴定和非法人工流产)专项行动、部门配合、区域协作长效机制,依法打击“两非”行为。

另外,还要加强执法监督,健全监管制度,建立“两非”违法机构和人员信息库,研究建立联合惩戒制度。健全考核评估办法,加大对重点省份的督查指导力度。继续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两孩政策实施如何保障?

——合理配置妇幼保健等资源 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待遇保障 《规划》将“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列入了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要加强部门协同,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 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增强社区幼儿照料等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母婴服务设施建设。

在休假制度方面,《规划》也提出,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配偶陪产假等奖励假的待遇保障。

生育服务水平有何改善? ——将加强再生育技术服务保障

在提升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方面,《规划》提出,将加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

《规划》还强调,要全面推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控制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提高母乳喂养率。

此外,《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将加强再生育技术服务保障,鼓励全面两孩政策目标人群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置再生育或高危孕产妇门诊。

计划生育家庭能享受啥政策?

——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予以倾斜

《规划》提出,要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在社会保障、集体收益分配、就业创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

另外,《规划》还强调,要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信息档案,全面落实联系人制度,协调完善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扶助关怀政策,不断提高这些家庭的生活水平。

未来计生工作怎么干?

——加强村级专干队伍建设 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

对于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规划》也制定出了详细的路线图。

《规划》提出要健全乡级计生办或设立卫生计生办,按照常住人口比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强化计划生育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

另外,要加强村级专干队伍建设,协助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做好人口信息统计以及承担健康教育等相关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工作。妥善解决好村级专干报酬待遇、养老保障等问题。

《规划》明确,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上海中公整理文章来源网络)

第四篇:“十三五”疾控中心规划

一二九团“十三五”疾控中心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继续加强疾控机构履行基本职责工作的能力建设;优化人员和设施条件,从发展健康和促进健康公平入手、科学评估,明确疾病防控重点、防控策略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和绩效管理评估体系,完善与我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全团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努力满足我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目标原则

——继续深化医疗机制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大人才配备及硬件建设,理顺结构体系,2020年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建立全团疾控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能力,完善、规范各项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机制,做到及时、准确。

——建立健全全团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体系。健全艾滋病实验室和艾滋病疫情监测网络,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大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推行预防干预措施,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 1

(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是有效防控传染病流行。坚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建立覆盖全团主要病种的疾病监测网络;提高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审核率、完整率,降低漏报率,保持全团传染病报告质量稳居全师前列。健全和完善团、连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完善传染病疫情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提高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完善、规范各项应急预案,反应快速,处置及时率达100%;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流感等重大传染病为重点,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以提高应对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处置能力,逐步实现由控制疾病向预防疾病的转变,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包括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15-60岁居民达到8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青少年达到90%以上。健全全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网络,配备较为完善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满足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需要。艾滋病检测工作人员100%接受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100%接受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社区和连队卫生室医生80%以上接受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的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预防艾滋

- 3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原则上每年引进1-2名大专以上学历,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5%以上。完善医学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岗位培训制度。加大培养力度,逐步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十三五期间使团疾控中心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能有一定水平的师科研成果。

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造或新建团级检测检验中心,不断完善团级应具备的检验能力,规划末团级疾控中心A级实验项目达到80%以上。开展食品安全、食品污染物溯源等方面的试验,提高对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评估能力和预警能力。完善食品、水、空气等的卫生质量检测,作业、生活等场所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开展病毒分离技术。

(三)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有益的行为方式。2020年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达到80%以上,农村70%以上;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达60%以上,农村达50%以上。积极开展以公共场所和流动人群为重点的普及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团、连两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健康教育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重大举措

(一)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建设。根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 5

统信息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为群众提供便利的条件。

(四)加强疾病监测,依法科学防控传染病和慢性病。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依法对传染病进行监测与防治,加强监控能力,提高传染病监测与防治规范化管理水平,准确掌握其他发病情况及防治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覆盖全团的慢性病、重性精神病发病报告网络和死因监测系统,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干预,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发生。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100%的开展血糖测定,50%以上开展肺功能测定,促进慢性病的早诊早治。规范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提高检出率,完善干预措施。扎实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行动覆盖率以全团为单位达到100%。

一二九团疾控中心 2015年2月10日

- 7 -

第五篇:节能规划十三五

"十三五"节能规划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企业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为此,今年我公司围绕企业经营管理、技术革新和节能降耗目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具体情况如下:

一、认真贯彻《节能法》和《节能条例》为根本,狠抓基础管理工作

一、坚持抓好能源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使能源管理工作按部就班有序展开。在节能组织上我们建立了由主管经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基层人员的三级能源管理网络,建立了节能降耗领导小组,把能源管理工作覆盖到生产班组和基层各个岗位,做到全员参与。在管理制度上,我们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自己的制度和考核体系,使各项节能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制定科学严谨的量化能耗定额。我们始终把目光放在全市乃至全省一流同类行业的实际运行能耗指标,千方百计调研了第

三、坚持抓好基础考核工作。我们坚持把能耗指标与生产计划同步下达、同时考核,使节能降耗成为公司一项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以各生产部门为重点,对水、电、车、油的消耗进行实时监控、日跟踪、周通报、旬分析、月总结,及时发现和调整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优化生产方案,做到动态监管、事前控制。在日常工作中采取多种宣传、培训、激励措施,提高全员的节能意识,充分调动一线职工主动参与节能降耗的积极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出谋划策,使节能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向科技要节约,靠技术进步降能耗

我们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为节约资源、减少能耗、增加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科技进步,实现内涵发展,使节能工作贯彻到基层。

第一、推广应用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促进节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拓展节能降耗思路。在以往的日常工作中,通常我们主要关注本行业新技术的发展情况,随着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把其他行业一些实用的新产品新成果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产中来,也为我们的节能降耗带来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节能重点,细化管理措施

第一、公司各部门相应成立了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节能措施和管理办法,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为实现控制能耗成本、抑制能耗增长过快的经营管理目标,为下一步建立节约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相关管理制度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公司各部门着重加强了对水、电、车、油及办公用品等设施物资供应管理,并积极使用信息化技术努力实现无纸化办公,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等浪费现象,夏季空调温度保持不低于26摄氏度。使今年水电消耗同比分别下降23%、12.3%,行政物料消耗在去年基础上下降5%。

第三、公司各部门还制定节能降耗指标考核细则,将能耗指标纳入各部门的考核之中,层层分解落实目标,将节能降耗工作引入长效机制,避免了只追求任务目标的短期行为,保证了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使节能降耗工作能着眼于企业的长远目标和利益。

回顾往年开展的节能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节能降耗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进一步深化管理,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要进一步增强全员的节能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完善公司节能降耗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将节能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 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节能降耗。跳出原有的条条框框,拓展思路。

新潮家化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2017年5月22日

上一篇:高考作文写作类型下一篇:公路货物运输合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