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水资源

2022-07-16

第一篇:十三五规划水资源

青海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青海国土资源网站集群管理系统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

二〇一六年七月

一、形势与需求 .......................................................... 3

(一)“十二五”国土资源工作成效 .................................. 3

(二)“十三五”国土资源面临的形势 .............................. 8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12

(一)指导思想 ............................................................ 12

(二)基本原则 ............................................................ 13

(三)发展目标 ............................................................ 14

三、主要任务 ............................................................ 17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 17

1、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 ........................................... 17

2、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 18

3、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 20

4、优化配置城乡发展用地 ........................................... 21

5、促进各区域用地统筹 ............................................... 23

6、加强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 ................................ 23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 .................................... 24

1、加强基础地质工作 .................................................. 25

2、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 ........................................... 27

3、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和结构 ................................ 29 (三)国土资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 32

i

1、加强土地生态保护与治理 ........................................ 32

2、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 33

3、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 35 (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 36

1、推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 ........................................... 37

2、完善国土资源科技体系建设 .................................... 38 (五)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 39

1、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 .................................... 39

2、推动国土资源市场建设 ........................................... 39

3、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 40

4、深化地质找矿新机制 ............................................... 41

5、探索国土资源收益分配机制 .................................... 42

6、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 42

四、国土资源重大工程 .............................................. 43

(一)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工程 .................................. 43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程 ........................... 43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 ........................... 44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 44

(五)国土资源信息化工程 .......................................... 44

五、保障措施 ............................................................ 44

(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支撑体系建设 ........................ 44

(二)构建国土资源共同责任机制 ............................... 47

(三)完善国土资源法规政策 ...................................... 48

ii

(四)提升国土资源保障能力 ...................................... 50

(五)推进规划制度化管理与建设 ............................... 52

iii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省委“131”总体要求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青海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十三五”国土资源规划,对加强全省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指导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更加和谐美丽青海目标。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14]89号)和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要求,结合青海省国土资源现状,编制《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青海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为依据,紧紧围绕进一步强化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切实提高国土资源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服务能力为目标,阐明“十三五”时期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的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青海省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全省国土资源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范围为青海省所辖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保护与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保护等。

《规划》基期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形势与需求

(一)“十二五”国土资源工作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在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推进地质找矿、规范矿政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严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和长效机制,实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逐级签订《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执行情况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质量和数量统一。有效保证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重新核查划定基本农田,签订目标责任书,设立保护标志牌。确保了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2、国土资源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力保障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城

镇基础设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等项目用地,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地质找矿力度加大,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快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组织实施了“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358地质勘查工程”、“青海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地质勘查投入大幅度增加,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和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高,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基本覆盖全省。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祁漫塔格铁镍铜铅锌、东昆仑金矿、柴达木盆地油气及深层钾盐、柴北缘煤炭、木里—热水煤炭、玉树—沱沱河铜钼铅锌矿产勘查成效显著,提交新的矿产地65处、普查基地68处;西宁—海东富硒、富锗区的发现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十二五”期间新提交78处可供开发的矿产地,有24处大中型矿床投入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严把土地预审关,严格规划计划管理,核减不合理用地。进一步优化供地结构,认真执行建设项目供地备案制度,加强供地批后监管。规范管理、盘活存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全省各级各类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重点城市集约用地评价工作,初步形成了我省工业园区及城镇建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机制。“十二五”期间,全省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由

2010年的39.97万元/公顷提高至68.31万元/公顷。组织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了集约用地评价考核机制。在海晏、平安、互助、湟中等县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进一步规范。严格规划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型矿山数量逐年增加,矿产开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有所提高。积极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以柴达木盆地盐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开展了察尔汗盐湖低品位固体钾矿溶解转化开采利用、马海盐湖低品位固体钾矿开采回收利用、西台吉乃尔湖硫酸盐型卤水钾镁锂硼综合利用一体化等一批示范项目,优势矿产的开发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资源效益进一步显现。

4、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效果明显

全面完成第二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准确掌握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现势性,及时更新了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实现国土资源“以图管地”科学监管的目标,满足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的需要,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土地业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一是建立农用地等级地价体系。为进一步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行为,发挥基准地价在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价确定中的基础作用,已完成22个市县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建立与全国统一的省级农用地等级地价体系。二是完善土地登记体系建设。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全部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率达97.2%;完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

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开展了重点区域、重点矿区地质环境调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在海东循化等地区实施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对土地质量进行了初步地球化学评估,划分了土地质量等级,圈定的富硒、富锗区为当地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地球化学依据。

5、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

土地整治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土地整治,耕作条件得到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推动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积极推进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治重大项目。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立省”战略,认真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生态用地,切实保护天然林地、天然草地、湿地,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加强。对主要城镇、交通干线、重要工矿企业所在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调查;开展了针对重要城镇特大型地质灾害勘查工作,为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治理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长江源区、黄河源区、大通河流域、黑河源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实施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完成西宁北山、玉树结古

镇、黄南州隆务西山等重点地质灾害治理,特别是圆满完成了玉树4.14地震重灾区结古镇重大地质灾害治理,有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全力推进尖扎坎布拉、久治年保玉则、阿尼玛卿、格尔木昆仑山、互助北山和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格尔木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2014年9月被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

绿色矿山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大煤沟煤矿、锡铁山铅锌矿、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西台吉乃尔湖锂矿、马海钾矿、赛什塘铜矿、大通煤矿等绿色矿山建设有序推进,带动和促进了全省矿山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意识,矿山企业综合利用投入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6、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取得新成效

积极推进国土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了12项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行政审批行为不断规范。国土资源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能力明显加强,政务公开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效率明显提高。组建成立了省不动产登记局,全省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有序推进。

国土资源市场建设健康发展。制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的意见》,规范建设用地出让行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强和规范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管理。

国土资源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了地质找矿新理论、

新技术、新方法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在土地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地质矿产勘查、矿产资源管理、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创新、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国土资源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龙头的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规划的统筹、管控、引领作用得到提升,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省级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和核心数据库初步建成,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实时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科学化与社会服务化水平明显提升。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认真开展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严格落实约谈问责机制,有效制止和查处了一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二)“十三五”国土资源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城镇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国土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将同步发展,国土资源需求空间加大,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加大,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供更加有力的国土资源保障;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新

的挑战

我省处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生态文明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发展思路。同时,我省又是欠发达省份,贫困面广、贫困度深,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土资源保障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统筹协调好国土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助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成为“十三五”期间我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首要任务。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调整和规范,我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存在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迫切需要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以提高我省国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加快发展绿色矿业,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国土资源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几十年间,我省的城镇化在取得了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量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缺口不断加大,保障用地的压力增大;二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

高,低效利用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农用地占用数量大幅增加,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保护耕地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任务加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战略决策其核心即改变传统的土地城镇化为人的城镇化,要求统筹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严守耕地红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矿业经济下行影响,国内矿产资源供应及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我省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十三五”期间将面临新的挑战,矿产资源需求将呈现多元化增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进一步加大,需要我们不断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当前,矿产资源工作正处在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必须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力争尽快实现重大突破,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使青海真正成为我国的战略资源要地。

3、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目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资源消耗增长、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加速,地质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各类

经济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明显增加,灾害分布面积亦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亟待财政出资治理,现有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国土整治提供基础支撑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4、全面深化改革,对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新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在国土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国土资源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但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仍显不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仍受到诸多制约和限制。全省国土资源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薄弱,人才资源与国土资源事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信息化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和进步滞后,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也带来了国土资源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需求的多样性、结构性、均衡性等特点,调整优化国土资源利用结构,更好适应需求变化,扩大国土资源有效供给,增强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管理手段

和措施,切实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落实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制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国土资源工作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转变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激发市场活力,以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方式转变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国土资源市场体系。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省委“131”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全省经济社会更高水平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和矿产资源的需求。转变和调整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努力提高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形成分工合理、和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矿产资源开发

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形成我国21世纪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切实提高国土资源对全省“三区”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保障与服务能力。

(二)基本原则

——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国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战略,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协调好国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绿色勘查开发、建设和谐矿区为目标,促进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更加注重服务保障。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全力支持扶贫攻坚,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态环境向好。科学合理利用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确保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用地的合理需求。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的突破,为“三区”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矿产资源保障。

——更加注重节约集约。着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强化资源节约意识,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着力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促进国土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依法行政,通过市场

竞争、简政放权、制度建设等手段,释放市场活力,按照国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进一步完善土地、矿业权统一平台公开交易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土资源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国土资源工作的管理水平。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积极推广、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的技术水平与效率。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环节的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实现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国土资源管理模式,增强解决国土资源重大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国土资源工作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统筹发展与保护,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和奋力建设“三区”目标提供国土资源保障。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严格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逐步形成分工合理、和谐共享、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贯彻落实生态保护优先战略,加大生态保护责任,调整地质找矿区域方向,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及效率明显提高,地质灾

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范有序、市场监管有力、权益保障到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格局。

2、主要指标 (1)土地资源

——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严控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土地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以“集约高效”的总体原则调控各类建设用地的供应。 ——土地集约利用效益明显提高。按照“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的要求,加大对存量土地资源的潜力挖掘,全面提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益。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降低20%。

——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切实落实国家新一轮生态退耕还林政策,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污染防治得到加强,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有效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生活、生产环境水平提高。

(2)矿产资源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显著提高。1:20~1:25万中比例尺航空磁测、重力测量、地球化学调查、区域遥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覆盖全省,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新完成面积5万平方千米,全面实现地学基础资料的更新,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获得一

批有重大影响的地学新成果。

——矿产资源勘查实现新突破。新发现矿产地35~40处,其中大中型10处。

——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和效率明显提升,开发利用布局显著优化,矿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利用技术有长足进步。力争到2020年,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1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三率”水平达标率90~100%。

(3)地质环境保护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和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东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的地质灾害详查。

——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水平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积极向市(州)、县级推进;逐步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增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西宁市、海东市和黄南州等地区城镇和重要设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进一步治理,使威胁严重的重要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

——矿山地质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现有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4)国土资源管理

国土资源管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改革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断提高,国

土资源执法监察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

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供地计划,合理确定规划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加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总量控制,通过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内部结构调整和节约挖潜,使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和城乡统筹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单位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得到落实,促进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优化配置新增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增量,为我省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用地保障。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发挥西宁、海东、格尔木、德令哈和玉树等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力保障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及海东工业园区发展用地,重点保障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土地供应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

施建设等倾斜,保障国家、省重点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

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建立城乡闲置、低效土地的盘活再利用机制,增强现有土地对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各项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废弃工矿用地及其他未利用地,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十三五”期间,全力保障湟水河综合治理、格尔木至敦煌铁路、新青川大通道、黄河上游青海省段防洪治理、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扩能改造,续建拉西瓦水库灌溉工程、引大济湟西干渠建前工程、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塔尔丁至肯德可克地方铁路、国道204共和至玉树公路改扩建、京藏高速西宁南绕城、省道102西宁绕城环线平安经互助至大通公路、西宁机场三期改扩建、格尔木机场改扩建、祁连机场、青海湖机场等交通、能源、水利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2、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落实耕地保护任务。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划定城市发展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严禁突破城市开发边界,严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审批,强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鼓励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利用。开展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对非农业建设所占用耕地的土壤质量、厚度、面积等指标进行评估,评估后适

宜于剥离的耕作层用于土地开发复垦和基本农田建设。探索耕地保护和补偿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耕地目标责任考核,有效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控制城乡各类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鼓励建设项目使用荒草地、裸土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地,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评价,以减少耕地等农用地占用和保证耕地质量作为评选项目方案的重要因素。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强化耕地保护监测,积极防灾、减灾,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努力复垦灾毁耕地,开展耕地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退化耕地治理工程。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监测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奠定基础。

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完善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加强考核检查工作,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破坏耕地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按照“保数量、保质量、保生态”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信息系统,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落地、到户、上图、入库,实行永久保护,实现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得准、落得下、管得住、保得好”。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建设标准,明确管护责任,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完善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探索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和基本农田补偿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和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以耕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通过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土地肥力,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25度以上的陡坡地、严重污染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的坡耕地应按国家有关政策尽快实施退耕还林,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必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3、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按照控制总量、减少增量、增加流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控制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分阶段各类别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强相关规划协调,重点做好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近期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明确近期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合理制订以存量土地为主的土地储备计划及重点保障新型城镇化和民生工程的供地计划。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管理。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以国家发布的各类行业土地使用标准为依据,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对无行业用地标准的项目、因特殊原因需突破用地标准的项目及

用地规模较大项目开展节地评价,推行项目节地评价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的供后监管。

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开展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潜力调查工作,用好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成果,加强城镇村存量用地挖潜利用,因地制宜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强化工业园区用地内涵挖潜,加大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力度。

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评机制。依据开发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成果,将集约利用评价结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节地考核评价与监管,推广节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4、优化配置城乡发展用地

引导城乡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以集约高效为基本原则,保障城乡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用地,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机制,促进高原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合理调控工矿用地结构,优先保障节地节能新型产业用地,促进异地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贯彻内涵与外延相结合、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方针,加大内部挖潜力度。围绕提高城镇用地效率和促进城镇和谐发展,增加对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生态

21

保障等用地比例,优选保障城镇基础设施用地和普通住宅用地。

重点保障基础设施用地。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方针,按照“积极保障、集约供给”的原则,支持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能源工程骨架网络的建设。合理规划,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优化工业用地结构和布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优先保障技术含量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好的产业发展用地,大力支持发展与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新能源、新型产业发展用地。将工业用地规划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从全省工业发展的角度把握用地需求的总体态势,合理预留青海省今后一段时期各产业横向扩展,纵向延伸及配套项目建设用地,确保全省特色工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用地。鼓励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用地面向荒草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地,引导循环经济产业项目高效利用土地。

保障旅游产业用地需求。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支持全省旅游业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严格项目用地管理,严禁景区建设无序用地。在科学合理确定景区、景点建设的基础上,重点保障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促进高原特色旅游业发展。

22

5、促进各区域用地统筹

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促进“三区”建设和“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形成,发挥各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东部地区,优先保障以西宁为核心、海东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用地,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引导城镇村合理用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工业园区提升用地效益。保障城乡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用地。环青海湖地区,积极支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保障特色城镇建设用地和旅游业发展用地,引导城镇节约集约用地。优先保障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用地,保障游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用地,铁路、公路及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柴达木地区,积极推进以德令哈、格尔木为中心的柴达木城乡一体化地区城镇发展,引导城镇建设充分利用闲置和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先保障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用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促进区域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青南地区,加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重点落实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用地,优先安排当地特色产业、游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用地。保障牧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6、加强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

实施青海省第三次土地调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第

23

三次全省土地调查,全面调查更新全省土地资源的地类和面积,准确掌握全省耕地等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分布及利用状况;调查更新全省城乡各类土地的权属状况,准确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核实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完善互联共享的覆盖省、市(州)、县三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城乡土地调查数据库。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持续开展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掌握耕地等地类变化状况,支撑土地资源的日常管理和审批。开展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对特定时间段内的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连续、多目标、多种分辨率的遥感监测和调查,快速、准确地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数量与趋势进行动态监测和系统分析,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现势性数据,为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及土地执法和督查提供技术支持。

着力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完成省、市(州)、县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整合和机构组建工作,推进全省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逐步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及调查、运行和信息管理平台。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战略,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重点从三江源、祁连山地区有序退出,将勘查开发的重点地区和主战

24

场调整到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东部地区,突出绿色勘查,以优势矿产资源支撑全省特色经济发展。从矿产资源行政管理的职能出发,贯彻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统筹安排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与保护等各项工作,切实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监管依据作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基础地质工作 (1)积极推进基础地质调查评价

加强重点成矿区带的基础地质工作,部署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1∶25万区域重力调查、1∶20万区域航磁调查、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万区域航空磁测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规划期内基本完成全省中比例尺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完善及更新基础地质图件,提高全省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优选成矿条件有利、找矿潜力较大的重要成矿带、成矿远景区作为重点调查评价区,按照“全面部署、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原则,部署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系统开展1∶5万地质调查、磁法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遥感地质调查、矿产检查工作,提高地质矿产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摸清资源潜力。共规划11片区域地质矿产重点调查评价区。

开展重要城镇和农牧业区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青海湖—东部农牧业地区和柴达木地区部署1:5—1:2

525

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为农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开展页岩气、油页岩、干热岩等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技术研究。

积极推进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加强地下水调查评价与监测,部署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以及重要城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工作,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强化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保护,重点调查大中城市、人口相对密集地区、主要矿区及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评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地质环境的适宜性。开展青南地区和重要江河湖泊区1:2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开展黄河流域、湟水河流域、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青东经济区、青南主要城镇、重要生态区、重大工程建设区等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

进一步开展基础图件的更新和地质找矿信息的综合研究以及基础数据库建设等工作,为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及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2)增强地质科技支撑与服务水平

以新的成矿理论为指导,以丰富的地质资料为依据,以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为对象,应用先进的成矿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地勘

26

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实施地质资料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开展矿产资源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综合研究,集成资料和成果,提高地质矿产研究水平,指导矿产资源勘查,服务于地质技术管理。

开展柴达木盆地深层钾盐及砂岩型铀矿、东昆仑斑岩型铜钼矿、东昆仑岩浆熔离型铜镍矿、海相火山岩型及斑岩型铜矿、干热岩地热资源等成矿规律及找矿靶区预测研究,开展油页岩、砂岩型铀矿、银矿、三稀矿产、钛矿、晶质石墨等找矿问题研究,开展重要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开展重点地区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及地质灾害研究,开展矿产资源绿色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研究,开展基础图件更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2、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

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的目标,以我省具有比较优势且资源潜力较大的石油、天然气、铜、镍、铅、锌、金、钾盐、煤炭等为主攻矿种,以东昆仑、柴北缘、柴达木盆地等重要成矿区带为重点地区,继续加强矿产资源勘查,进一步提高地质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着力推进整装勘查区、重点矿区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加快进程,重要优势矿产的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矿产资源勘查

27

继续加快以石油、天然气、铜、镍、铅、锌、金、钾盐、煤炭等矿种为重点,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勘查区的矿产资源勘查。同时,积极探索和寻找非常规能源、铀、三稀等矿产。优选当前有重大发现和勘查进展的重要矿田及矿集区开展整装勘查工作。根据整装勘查区的成矿地质特征,统一部署、统一组织实施勘查工作;合理设置矿业权,集中、整合优势勘查力量,统筹安排中央、地方、企业的勘查投入。加快勘查速度,为区域找矿突破发挥勘查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已实施整装勘查区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培育一批新的整装勘查区,作为提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的重点勘查地段。

——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分区

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原则,结合矿产资源潜力、勘查现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依据国家关于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施差别化矿产资源利用政策的要求,划分重点勘查区和限制勘查区。

重点勘查区:以石油、天然气、铜、镍、铅、锌、金、钾盐、煤炭等矿种为重点,将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找矿靶区、大中型矿产地和矿集区等划为重点勘查区。

限制勘查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对钨、锡、锑等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矿种所在矿区,以及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

28

限制勘查矿产资源的区域划为限制勘查区。在限制勘查区,主要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和以国家资源战略储备为目的的矿产资源勘查,禁止商业性矿产勘查。

3、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和结构

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矿产资源政策法规,优化和调整矿产资源开发结构与布局,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协调、统筹发展。在稳定现有优势矿产开发利用规模的基础上,打造青海矿业升级版。规划期,加强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盐湖资源,滩涧山—锡铁山煤、金、有色金属,野马泉—夏日哈木镍、金、铁多金属,东昆仑金,旺尕秀石灰岩、煤,柯柯—茶卡湖盐,赛坝沟—什多龙铁多金属,玛温根—鄂拉山有色金属,西宁—海东煤及建材非金属,沱沱河有色金属等10个勘查开发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种,开发利用矿种结构更加优化。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重点发展东部地区与柴达木地区,逐步形成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鼓励开采资源储量丰富、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小的矿种。继续加强石油、天然气、铜、铅、锌、金、钾盐、石棉、矿泉水等矿产的开采;进一步加大具有开发潜力的铁、镁、锂、镍、锶、硼、盐矿、制碱用灰岩等矿产的

29

开采力度;积极推进芒硝、石膏、石英岩、硅灰石、磷、饰面石材、地热等矿产的开采进程。

限制开采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市场供过于求,开采过程中会影响生态环境的矿种。重点限制钨、锡、锑、钼、稀土、重晶石、萤石、砷等矿产的开采。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矿种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禁止开采会造成严重环境、社会问题的砂金、泥炭、汞、可耕地的砖瓦用粘土等矿种。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分区

按照生态保护优先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经济、技术、安全、环境等多种因素,划分重点矿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

重点矿区:指矿产资源相对集中、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条件好的大中型矿产地、矿产资源富集区、国家规划矿区以及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区等。

限制开采区: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矿种所在的矿区,资源基础可靠但受目前市场制约、应用研究不够、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区域以及资源储量规模小、服务年限短的小矿,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限制开采矿产资源的区域划为限制开采区。

禁止开采区:自然保护区,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和省级重要湿地、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级公益林、风景名胜区以及重要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所

30

在地,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不得开采矿产资源的区域划为禁止开采区。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

以优势矿产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节约和合理利用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矿产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为方向,通过总量调控、科技进步、规模开采、深度加工、合理布局等手段,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规模、技术、产品等结构,促进矿产资源的节约、科学和合理开发利用,延伸矿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矿产资源附加值。结合国家行业规范条件,按照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床(区)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的原则,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和矿山服务年限。力争大、中型的比例2020年达到13%。引导矿山企业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采、选矿方法、技术和工艺设备,淘汰落后的采、选矿方法、技术和工艺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禁止使用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采、选矿方法、技术和工艺设备。在资源配置中,要充分考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延长矿产品产业链等因素,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更加科学、合理。逐步实现采、选、冶平衡发展。引进、研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鼓励和推进矿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矿产品。

(4)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努力提高矿产资源

31

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减少储量消耗和矿山废物排放,矿产资源开发效能进一步提高。引导、鼓励矿山企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和综合回收工艺及选矿技术,提高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的监督管理。引导和强制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采、选技术水平。力争到规划期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三率”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要求。

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评价和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山固体废弃物、尾矿资源和废水利用,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研究推广煤矸石发电和建筑材料生产等技术和工艺,拓展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领域,充分利用尾矿资源中的有用成分,提高矿山废水的循环利用效率。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按照“再勘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以矿山企业为主体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政策支持,建设一批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及综合利用等示范基地。

(三)国土资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加强土地生态保护与治理 (1)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与治理

加强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等为主体的重点生态用地保护与建设。积极保障生态建设用地,发挥国家生态屏障作用。保障三江

32

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用地、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及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用地,积极推进构建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2)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增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筑土地生态安全屏障,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实施农村牧区土地整治,积极推进迁村并点和村庄整治工作,加大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城镇工矿更新改造,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建立可循环、多样化、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以提高土地生态环境效益为基本导向,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有序开展,实现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提高。环青海湖、青南地区全力推进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及改良。东部地区继续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主,提高耕地质量和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柴达木地区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工矿废弃地复垦及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1)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33

正确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继续积极争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有效推进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矿区土地复垦工程,完成大通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强主要矿区及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调查,评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地质环境的适宜性,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重点加强“三江源”、祁连山、大通河流域、湟水流域、格尔木河流域、德令哈柏树山等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逐步完善与“生态立省”战略目标相协调,与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

(2)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备案制度,进一步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实行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和定期报告制度,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评估考核制度。强化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加强对生产矿山的现场监督检查,对矿业活动进行监控,督促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各项义务,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

(3)积极开展绿色勘查开发

切实推进绿色勘查,树立绿色勘查理念,探索建立绿色勘查管理制度。实施以昆仑河整装勘查区、多彩整装勘查区

34

为重点的绿色勘查示范项目,引导全省地勘行业绿色勘查,制定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措施,建立地质工作与环境恢复治理“三同时”制度,妥善处理生产、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加大地质勘查活动中勘查技术手段与方法的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应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适合青海自然条件的探矿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最大限度地减少勘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做到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矿产资源勘查,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资源合理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为主要目标,以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为导向,发展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矿业。规划期内,以大煤沟煤矿、锡铁山铅锌矿、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西台吉乃尔湖锂矿、马海钾矿、赛什塘铜矿、大通煤矿等矿山为重点,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工作,力争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的要求。推进滩间山—锡铁山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和五龙沟金矿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发展绿色矿业,引领传统转型升级,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3、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合理避让,重点治理”的总

35

原则,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机制、体制,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高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防治能力。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严重县(市)和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及青南地区以县域为单元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全省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继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建立完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包括地质灾害信息速报、分析评估、远程会商、应急处置等内容的应急响应及处置保障体系,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避险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开展人口密集区、重要经济区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实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突出西宁、海东、黄南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

(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加强制约我省国土资源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与国土资源领域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工作模式。紧

36

密结合工作实际,研究提出实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科技成果。加强对科研成果的验证和使用,将验证和使用效果作为考核科研项目的主要依据。

1、推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

发展土地资源应用技术。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研究,提高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能力。推广应用土地整理复垦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科技含量。加快集成化、数字化土地调查和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提高调查和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效性。加强地政管理涉及的工作方法的研究,提高管理水平。

发展地质科技与应用技术。推广、应用新的勘查技术和方法,努力提高地质工作效率。加快高新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大力发展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和钻探技术、分析测试技术及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技术方法,提高矿产资源勘查的深度、精度和速度。发展低品位、难选冶和复杂共生矿产综合利用及尾矿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重要经济区、国土整治区、重要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环境质量开展评价和研究,开展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研究。加强土地生态保护、沙化土地治理、矿山生态治理恢复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增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效果。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对策研究,提高防灾能力。

37

加强国土资源技术装备引进应用。引进适用于不同对象的调查、评价、探测、监测仪器,发展从地面到深部、从野外到室内的国土资源综合观测与探测技术体系。

2、完善国土资源科技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科技兴地”战略,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与支持体系建设,建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规划实施管理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研究、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建立多渠道的国土资源科技投入体系,保证国土资源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加强国土资源系统队伍的专业教育,切实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管理能力。发展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理论,提高国土资源合理配置能力。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优选发展战略贯彻到国土资源工作的各个方面,建立有效的人才开发和培养机制,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高等院校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基础素质。制定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逐步改善和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加强青年科技骨干培养。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增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为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8

(五)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1、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

根据《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修改进程,及时修改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形成更加适应市场主体的权力运行机制。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完善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提高行政审批效能。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合规性审查,完善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和后评估机制。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加强行政政策、财政预算、土地矿产审批、征地、行政执法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确保各项行政权力依法、公正、透明运行。

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建立健全审批与监管并重、预防与查处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管制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加强动态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健全部门协作和联合办案机制。强化执法手段,改善执法环境,完善执法监察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和约谈问责机制。

2、推动国土资源市场建设

推进土地市场建设。继续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土地资源制度创新, 加强研究,制订符合我省实际的节约集约用地指导意见、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的具体操作办法。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招标拍

39

卖挂牌出让制度,提高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范有序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建设土地统一登记体系,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登记全覆盖,为构建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奠定基础。

加强矿业权市场制度建设。大力推行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完善统

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建设,矿业权出让、转让一律进入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公开交易,出让、转让过程和结果严格按程序向社会公示、公开。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目标和定位,推进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矿业权审批权限下放力度,重点进一步加大市(州)级非金属矿采矿权审批权限下放范围。取消矿业权年度检查制度,建立新的矿业权人勘查开发信息公示制度,进一步规范矿业管理体制和职责,保障矿业权市场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3、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推进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探索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一体的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加强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为建立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市场奠定基础。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加快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改革宅基地分配和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逐步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行为,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

40

地流转市场,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建立土地流转退出机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和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积极开展区片综合地价调整政策研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土地资源收益分配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征地管理和补偿政策,加强失地农牧民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被征地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充分保障失地农牧民权益。

4、深化地质找矿新机制

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地质找矿新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地质工作规则、各种渠道资金有序投入、公平受益的平台,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及地质勘查基金有序衔接、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及地勘队伍建设协调配合的新机制。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加强地质资料信息化与社会化服务,创新矿业权管理模式,改进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结合成矿地质条件与地质工作程度部署整装勘查工作;加强市场化配置矿业权。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在实现快速找矿突破的同时,通过合理分配矿产资源收益,充分调动投资主体、资源原产地和找矿人员的积极性。

41

5、探索国土资源收益分配机制

围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收益分配机制建设。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探索在贫困地区对原住居民通过集体土地入股、吸纳就业等方式,参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安排上对贫困地区予以倾斜。对贫困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服务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面给予建设用地保障。

6、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按照“统一机制、统筹规划,急用先行、重点突破,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指导思想,以建设和完善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和综合监管平台为基础,以建设“智慧国土”和构建“青海国土资源云”为建设目标,坚持“实用性、一致性、前瞻性、安全性和一体化”的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成果和数据基础,进一步整合资源、统一平台,健全机制。通过全省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形成覆盖国土资源工作各方面,集全部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国土资源综合政务信息管理系统、社会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和综合决策分析支持系统为一体的应用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统筹利用地方政府政务云、公共云租赁资源,基于全省多级一体化政务管理系统、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构架,筹备构建省级“国土资源云”。

42

以全面、快速、准确地掌握全省土地、矿产等各类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实现对全省土地“批、供、用、补、查”的全过程监管和矿产资源“探、采、储、用、查”状况一览无余,并辅助实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和地质灾害监测,做到“以图管地、以图管矿、以图防灾”,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网上公开、网上服务”,以信息化建设夯实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行政效能,带动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四、国土资源重大工程

“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土地、矿产、地质环境、信息化共五类重大工程。

(一)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工程

实施湟水流域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第三次土地利用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更新、土地变更调查及数据库更新维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等8项土地利用重大项目。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程

实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石油天然气勘探、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科学技术研究等4项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

43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

加快地质勘查程度高、资源储量规模较大的矿区开发建设,力争规划期间新建一批重要矿山,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工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程、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等重大项目。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根据全省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情况,本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原则,继续开展重点市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地质灾害治理等重大项目。

(五)国土资源信息化工程

通过实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程,进一步推进省级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的应用与完善,全面、快速、准确掌握地全省土地和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和社会的共享水平,为全省国土资源宏观决策、资源监管、业务审批和社会化服务提供数据和技术保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支撑体系建设

1、深化国土资源重点领域改革

构建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新体制。健全完善国土资源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做到简政放权、阳光透明、

44

市场运作,从而释放市场活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动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努力促进农牧民增收、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效。全力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完善土地矿产市场交易体系、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实施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公示制度,强化储量审核登记、地质资料汇交等政府管理职能。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国土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土资源领域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提高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水平。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和门户网点提高公共查询服务水平,提供土地登记资料、地质资料和行政审批结果等信息资料的公开查询,建立国土资源便民统一查询平台系统,实现国土资源信息查询的互联互通,促进国土资源信息资料查询的集群化产业化发展。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2、提升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保证地质勘查专项等公共财政对国土资源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对土地调查、矿产资源调

45

查评价与勘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国土资源各领域中的重大基础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攻关,依托大项目培养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引领地质找矿,科技人才支撑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新机制。引导矿山企业推广、应用新的采、选矿方法、技术和设备,开展低品位、难选冶矿产以及尾矿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科技对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保障能力。

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和业务交流。选择重点领域,组织精干力量,与有关科研院所共同开展国土资源领域重大问题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在人才培训方面的合作,通过联合办培训班、参与或主持重大科技项目等形式,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扎实、能够领导多学科研究队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带头人。加大科技项目管理,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项目管理新体制。

3、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国土资源队伍能力建设。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培训,优化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断提高干部专业水平、依法管理水平和政治业务素质。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和科技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监督,努力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善于管理、廉洁高效、服务优质的国土资源队伍。

积极开展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培养。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扎实、业务水平高的专业

46

第二篇: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计划

XX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十三五” 工作总结和“ 十四五” 工作计划

“十三五”以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局党组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十三五”制定的目标,以规划为统领,以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为重点,强化执法监管,深化不动产权确权登记,主动担当作为,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现将我局“十三五”工作开展情况和“十四五”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成效

(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一 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抓实“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深化教育成果,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紧扣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线,全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体要求,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彻始终,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深入开展“严规矩、强监督、

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和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的学习宣讲活动。通过不同渠道多次举办了全系统干部职工能力提升培训班,对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廉政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全体党员革命老区和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全系统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忠诚实干、干净担当的作风进一步树牢。二 是深入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了系统机构合并,职能和人员的转隶,规范了股室和二级机构的设置,理顺了关系,保证了工作正常开展。

三是按照省厅要求,积极争取县纪委监委支持,设立了局纪检组。

四是强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成立了机关党委和机关纪委,完成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和机关各支部的改选工作;以支部达标升级为目标,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五是将基层国土资源所、林业站进行整合,对基层站所人员进行了考核,加强系统内人员统一交流使用,配齐配强了局机关股室负责人和乡镇基层所负责人。

六是加强干部使用中的考核监督,出台了《XX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严格中层干部任用考核监督的通知》、《个人签字背书制度》等相关制度体系,实行干部试岗、交流制度。增强了干部的危机意识。八是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推进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

会、主题党日常态化。狠抓中央和省委巡视问题的整改落实。针对中央在生态环保、扶贫、扫黑除恶等领域的巡视和省委关于征地拆迁补偿领域巡视“回头看”问题,我们积极主动地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整改措施。

九是扎实推进系统内作风效能建设。支持派驻纪检组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十是关心关注群团组织和老干部工作。支持工会等群团组织开展活动,丰富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关心干部职工和退休人员的生活和福利待遇。

(二)发展用地保障持续有力。十三五以来,我县共报批建设用地 X 个批次,合计征收总面积 X 亩,累计完成土地供应 X 亩,成交金额 X 亿元。2017-2019 年,我县共发行土储专项债项目 X 个,涉及 X 宗地块,取得专项债券资金 X亿元。先后被评县委、县政府评为服务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三)耕地保护成绩斐然。一是牢牢把握耕地红线,根据《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规划指标调整方案,调整后 XX 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X 公顷。依据最新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县目前耕地面积 X 公顷,超出上级下达指标 X 公顷。上级下达我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不低于 X 公顷,实际划定面积为 X 公顷,超额完成指标任务。

二是大力实施土地复垦整治项目,“十三五”期间,实施

土地复垦面积 X 亩,有效保障了耕地的占补平衡。2018 年,土地复垦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三是提前完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十三五”期间,省厅共下达我县国土部门承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X 万亩,已通过市级验收并备案。

(四)基础保障齐头发力。

一是编制完成了 XX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调整方案、城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调整方案和全县其余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调整方案,并严格按照调整方案执行。二 二是 是组织实施《XX 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修编工作并报送市政府审查。

三是扎实推进“三调”工作,“三调”成果通过国家审查。

四是推进自然资源管理法制和执法保障,积极办理各类行政复议、应诉案件。抓好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办理和群众来信来访以及网上受理咨询投诉。2019 年被县政府命名为政协提案办理先进单位。结合卫星遥感监测图斑和日常巡查,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十三五”期间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X 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X 件,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X 件,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各 X 件,下达《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催告书》X 件,向县法院邮寄送达《强制执行申请书》X 件,向财政局送达《非法财物移交书》X 件,向纪检监察机关、乡镇纪检部门发出《行政处分建议书》X 件,党政纪处分 X 人,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 X 件,已宣判 X 人,另

有 X 人正在公诉期。

五是持续推进自然资源管理月度卫星监测量化考核工作,落实常态化的考评奖惩机制。我县国土资源量化考核工作经验做法在全市进行推广。通过量化考核,“十三五”期间,违法用地发生率约为 X%,2019 年仅为 X%,远远低于控制上线的 X%。

六是加大林业执法保障力度,抓好林业违法卫片图斑的整改,确保自然资源管理秩序持续稳定。

(五)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推深做实不动产确权登记改革。自 2016 年 10 月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以来,共受理各类不动产登记 X 万件(含外网办理及查询事项),发放不动产登记证书 X 万本,不动产登记证明 X 万份。办理各类不动产抵押面积 X 万亩,涉及抵押金额 X 亿元。

二是积极推进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我县共受理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X 件,调查组卷上报 X 件,解决多年遗留问题 X 宗,其余问题正在逐件协调办理。

三是加强存量数据整合,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针对存放在房产、土地等部门的档案、数据信息,推进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整合,已完成 X 条房产数据与宗地信息的挂接,并完成此部分数据的整理、入库,提升了不动产登记工作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四是加强统筹协调,精准做好农村不动产登记基础工作。完成全县 X 乡镇(城关镇、开发区未开展)X 个行政村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工作,其中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计 X 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计 X宗。完成测绘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统一登记 X 万宗地,其中权籍调查宗数已完成 X 万余户。

(六)湿地保护利用成果卓著。据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县面积 8 公顷以上的斑块 X 个,湿地总面积约 X公顷,湿地率 X%,湿地资源相对不足。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 X 种,其中河流湿地 X 公顷、湖泊湿地 X 公顷、人工湿地 X 公顷。“十三五”期间新增湿地X 公顷,全部为人工湿地。

“十三五”期间新增是自然保护地两处,一是茨河湾省级湿地公园,规划面积 X 公顷;二是太临河市级湿地公园,规划面积 X 公顷。湿地保护率有初期的 X%增加到 X%。2015 年 12月,XXXX 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授牌,2017年 XXXX 河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首届阜阳是十佳景区。

(七)林业工作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完成成片造林X 亩,2015 年,我县被命名为省级森林城市,共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创建 7 个,分别为 XX 镇,省级森林村庄 X 个。2019年赵集乡双龙村创建为国家级森林村庄。“十三五”期间,我县共创建一家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四家市级林业示范区;创建省级龙头企业 X 家,市级林业龙头 X 家企业,林业产值每年 X%以上递增,2019 年我县林业产值达到 X 亿元。连续

三年我县贴息贷款均达全市第一。2019 年被命名为全省森林防火和抚育补贴先进集体。

(八)党的重大决策落地生根。一是不断助力脱贫攻坚。局系统共承担 X 个乡镇 X 个村 X 户扶贫双包任务,局系统X 名帮扶人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采取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措施,被县评为优秀帮扶单位。二是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按照中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精神,以及县扫黑办有关扫黑除恶的工作部署,按照“落实要快、措施要实、标准要高”的要求,及时对上级交办、同级转办、群众反映的涉黑涉恶问题,逐条分析,认真核查,截止目前,共接转线索 X 件,已核查办结 X 件,剩余 X 件正在办理中。认真履行国土资源、矿产资源的监管责任,积极开展涉土涉矿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重点围绕小产权房开发、X 个疑似违法用地图斑的跟踪排查、非法采砂、砂石场、搅拌站、加油站专项清查等开展专项整治。

二、“ 十四五”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局在聚焦主业主责推动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以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作风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部门配合不协调,服务不够主动,工作能力不佳,创新意识不优,担当意识不强,团结氛围不浓,懒政、怠政、

乱政等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干部身上存在。

二 是在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执行力上还需进一步强化。廉政风险点还没有完全做到监督到位。

三是推进土地节约集约的措施还不够完善,批而未供、城镇低效闲置土地存量大。

四 是由于规划初期预留开垦区空间不足、布局不够科学,造成可复垦的地块不符合规划,符合规划的地块复垦难度太大,土地复垦资源越来越少; 五是城乡二元化矛盾突出,镇村规划要素保障不足。镇、乡、村庄规划落后于实际发展需要、体系不健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尚在编制中,建设发展缺少规划指导及审批依据。

六是历史上因征地拆迁补偿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突出,行政复议、诉讼量多,信访压力大。

七是湿地资源相对不足,纳入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的湿地面积相对较少,我县湿地率仅为 X%,保护率为 X%,远远落后于全省X%和 X%的平均值。

三、“ 十四五” 工作指导 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党委政府及上级自然资源部门的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两统一”职责,抓实抓好各项工作。

四、“ 十四五” 工作主要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坚持永远在路上的决心,持之以恒地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一是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永恒的课题。立足党组中心组学习、干部集中学习、集中培训、自学和廉政红色基地教学等方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为主线,把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自然资源部门有关决策部署贯穿学习教育的始终;持续推进“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常态化,定期开展党组织书记上党课、专家上党课活动,以灵活的方式方法抓好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创新。二是全面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一岗双责”,进一步压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季度清单制,落实季度考核、半年检查、年终综合考评机制,正确运用考核结果;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落实定期党内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制度;切实加强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财务定期委托审计制度。三是配齐建强班子。按照干部任用条件和任用程序,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积极向县委和市局党组择优推荐局党组班子和科级二级机构领导班子,全面配齐配强局领导班子和科级二级机构班子。四是带好带活队伍。坚持用感情感化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机制激励人的用人机制,畅通干部选拔任用渠道,不拘一格选

贤任能,深化干部统一调配,统一交流,上挂下派,竞争试岗制度,形成量化施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格局。五是完善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党组扩大会议的议事程序和规则,推进民主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完善财务、考勤考绩、公车管理、公务接待、住宿差旅、政府采购等制度,出台制度汇编,切实把规矩和制度挺在纪律的前面。六是扎实开展作风建设提升。针对系统内不动产登记、建设工程规划项目审批、执法监察、国土量化考核等执法服务方面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征求乡镇、相关县直单位、企业、基层服务对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制定系统内作风效能建设监督、举报、评议、奖惩、整改反馈等方面的措施,把服务优质、业务精通、能力过硬、廉洁高效作为作风效能建设的总目标,把“能办的事马上就办,暂不具备条件办的事创造条件办,不能办的事坚持原则坚决不办,把服务对象找我办事变成我主动找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作为系统内人员的行动要求,根治“推、托、懒、慢、散、乱”和“吃、拿、卡、要”等现象,全面推进全系统作风效能的改进和提升。七是强化基层所人员的使用管理,建立上下、横向交流调配双向选人用人机制,注重从基层一线锻炼和选拔人才,注重充实一线工作人员;将基层所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工作环境的改善、干部的交流任用、业务工作的下放、经费的保

障,使基层人员工作舒心充实、提拔有望、干劲十足,进一步筑牢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根基。八是切实加强对群团组织和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配齐配强工、青、妇群团组织班子,支持工、青、妇依法按彰开展工作,重视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关心关注干部职工和老干部的生活福利待遇问题。九是支持监督执纪问责。加强与派驻纪检组的沟通,主动接受监督;坚决支持局纪检组监督执纪问责,围绕全系统内执法服务等重点领域,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切实把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依法依纪查处系统内违法违纪案件,全面提升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水平。

(二)坚持高质量引领发展,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

一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监督体系;二是完成 XX 县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乡镇国土空间编制,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应编尽编,扎实推进各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初步形成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加强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建设;四是到 2025 年,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五是加强规划实施监督体系建设。加强批后监管、过程监督。建立规划监管队伍,加强规划批后监管执法工作,严厉查处擅自变更规划的行为。六是健全

规划决策机制。进一步提升规划管理水平,充分尊重专家和公众意见,健全县规划委员会人员组成和议事规则,并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询问,逐步实行票决制。探索建立政府规划专家顾问制度。

(三)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持续加强用地供给。

根据我县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用地计划需求,十四五期间完成 5 万亩各类项目土地用途转用的审核、报批工作,重点保障我县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用地需要;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积极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多种途径保障项目用地需求,积极做好“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进一步强化市场对土地资源的调控机制,以线带面,促进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建我县自然资源交易和监管平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市场规则,规范市场建设,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并完善自然资源价格体系,定期更新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开展制订城镇标定地价工作;促进自然资源资产集约开发利用, 既要发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在严格保护资源、提升生态功能中的基础作用,又要发挥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四)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全面推进耕地保量提质。

一是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压实耕地目标管理、属地管理责任,以国土规划为引领,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保护;加大对设施农用地的审批和管控力度,支持农业生产,严防农地非农化现象。二是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作,进一步落实管护措施,加强管护责任。乡镇政府要加强项目区后期管护工作,所有土地整治项目经验收确认为新增耕地后,一律纳入基本农田管理范围,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在年度遥感影像核查或项目巡查中,一旦发现在项目区违法占地建设,将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所在乡镇、村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三是充分利用“三调”和下一轮规划编制的有利时机,科学预留土地整治空间,为下一个规划期间的土地综合整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坚持依法治理,持续强化自然资源管理执法保障。一是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法治建设水平,积极开展系统内国土、规划、林业、湿地、不动产权登记等行业法治宣传教育。二是抓好重大事项、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深化法律顾问制度和律师代理制度,扎实推进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三是落实信访属地管理和责任考核机制,依法分类调处化解信访积案。四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法律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五是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做好学习培训和宣传,加强土地制度

改革过渡期有关工作的衔接。六是压实县乡村三级国土资源管理责任,继续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月度卫星监测考核工作,严格考评奖惩,全方位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七是深入推进执法监察力度,继续严格落实动态巡查工作责任制,认真抓好日常巡查,充分发挥基层国土资源所和执法中队的执法监察前哨作用,切实将执法“关口”前移到基层一线。同时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与以往的执法监察工作无缝对接,以便更及时地发现、制止和查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彻底将各类违法用地、毁林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力争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六)坚持优质服务,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一是积极探索不动产登记下移乡镇办理试点,解决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减小不动产登记窗口压力。二是扎实推进农村不动产房地一体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不动产“三权”登记工作,实现农村不动产登记工作常态化。三是持续做好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按照既定方案计划和程序要求,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四是加快不动产数据整合项目的实施,建立不动产大数据平台,实现基础数据融合共享。五是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四送一服”工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六是深入推进档案电子化管理,提高档案的对外服务能力。

(七)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推进林业资源管理。一是以林长制为抓手,推进造林奖补、长江防护林、退化修复林等项目实施,统筹做好全县国土绿化,力争完成人工造林 X 亩;退化林修复 X 亩;森林抚育 X 亩;规划新建农田林网 X 万亩,规划更新改造农田林网 X 万亩,计划完成长防林工程 X亩;退化林修复工程 X 亩;森林抚育及林下经济工程 X 亩。二是抓好“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和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级森林村庄 X 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 X 个,省级森林村庄X 个,森林长廊示范段 X 公里。三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全县一级古树 X 株,二级古树 X 株,三级古树 X 株进行挂牌保护,实施修复养护,明确责任人。四是做好义务植树工作。积极推进以乡土树种为主,多树种混交的造林模式,义务植树 X 万株,开展“巾帼林”“青年林”“工会林”等多种形式纪念林。五是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划定湿地保护红线,进一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把黑茨河、西淝河、界洪河等生态资源与景观效果较好的湿地,逐步纳入到湿地保护范围。启动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全力推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十四五”期间新建湿地保护小区 X 个。新增湿地保护面积 X 公顷,湿地保护率提高到 X%以上。

(八)坚持决胜三大攻坚战,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一是持续助力脱贫攻坚。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持续推进系统扶贫“双包”工作,强化资金项目帮扶,落实土地复垦、

林业生态扶贫等政策,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问题的整改工作,推进贫困村、贫困户持续脱贫。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强 XX 河沿线等生态红线监管力度,依法打击非法乱占乱建行为;加大对违建砂石厂、塑料加工厂、加油站等重污染企业的打击力度;持续推进矿山企业的修复治理,加大废弃矿山修复治理进度,进一步压实在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责任,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三是稳妥做好行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加大对野生动物人工养殖、经营、观赏企业的监管力度,依法规范办证许可,落实监管责任,切实加强野生动物传染疫情的监测防控工作,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强对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的风险防控,推进导向编制,完善专家论证,强化法规制约,落实领导决策,减少规划实施中的后期风险;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汛期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工作。

第三篇: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学习十三五规

划全文内容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学习十三五规划全文内容》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十三五规划建议纲要在重点领域、重大政策的制定方面可谓“众望所归”,未来更重要的是如何迎接挑战、完成规划。

1、十三五维持中高速增长。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产业迈向中高端。专题十三五(4)中已详细讨论了政策、转型、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政策底线与目标均不低,而转型倾向于更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实际稳增长政策面对的则是累积不确定性。

2、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创新、协调、开放、

共享等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包括:(1)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将互联网+、分项经济、大数据战略等写入公报;(2)产业方面,以“中国制造2025”构建新的产业体系;(3)涉及金融业的要求表述为“有利于创新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4)价格领域提出“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3、将协调、绿色发展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城乡区域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物质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富国与强军统

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方面,热门思想汇报对环保的要求更加鲜明,构建美丽中国与四大格局(城市、农业、生态、自然岸线),建立绿色低碳体系、构建主体功能区,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等。

4、规划共享的社会目标更加明确,全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坚守底线、注重公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科学的工资

水平决定机制。其中包括保险的全民统筹、健康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食品安全战略、全面二胎应对老龄化等具体政策措施。

5、提出更高水平的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具体还包括培育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深化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等。同时规划与十八大、国企改革一样,同样强调党的领导,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网站消息,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党组学习扩大会和全体党员大会,认真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何立峰强调,编制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发改委当前

和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总结发改委已经成立《纲要》起草小组,专项规划已报国务院。

受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徐绍史委托,何立峰在传达学习会上强调,全委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委党组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实到发展改革具体工作中。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学习贯彻。全会《建议》及说明等有关文件将逐步公布,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已经制订印发的发改委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学习,逐字逐句理解,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二要勇于担当尽心尽责,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好《纲要》,

是发改委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改委已经成立《纲要》起草小组,专项规划已报国务院。必须把《纲要》研究好起草好,同时高质量高效率编好专项规划,加强与《纲要》衔接。

三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导,做好今年余下两月发展改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做好今年最后两月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振奋精神,真抓实干,确保完成“十二五”战略目标,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

四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为落实好全会精神提供坚强保障。切实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主要描述发展、规划、精神、纲要、实施、战略、全会、工作,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第四篇:节能规划十三五

"十三五"节能规划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企业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为此,今年我公司围绕企业经营管理、技术革新和节能降耗目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具体情况如下:

一、认真贯彻《节能法》和《节能条例》为根本,狠抓基础管理工作

一、坚持抓好能源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使能源管理工作按部就班有序展开。在节能组织上我们建立了由主管经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基层人员的三级能源管理网络,建立了节能降耗领导小组,把能源管理工作覆盖到生产班组和基层各个岗位,做到全员参与。在管理制度上,我们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自己的制度和考核体系,使各项节能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制定科学严谨的量化能耗定额。我们始终把目光放在全市乃至全省一流同类行业的实际运行能耗指标,千方百计调研了第

三、坚持抓好基础考核工作。我们坚持把能耗指标与生产计划同步下达、同时考核,使节能降耗成为公司一项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以各生产部门为重点,对水、电、车、油的消耗进行实时监控、日跟踪、周通报、旬分析、月总结,及时发现和调整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优化生产方案,做到动态监管、事前控制。在日常工作中采取多种宣传、培训、激励措施,提高全员的节能意识,充分调动一线职工主动参与节能降耗的积极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出谋划策,使节能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向科技要节约,靠技术进步降能耗

我们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为节约资源、减少能耗、增加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科技进步,实现内涵发展,使节能工作贯彻到基层。

第一、推广应用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促进节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拓展节能降耗思路。在以往的日常工作中,通常我们主要关注本行业新技术的发展情况,随着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把其他行业一些实用的新产品新成果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产中来,也为我们的节能降耗带来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节能重点,细化管理措施

第一、公司各部门相应成立了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节能措施和管理办法,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为实现控制能耗成本、抑制能耗增长过快的经营管理目标,为下一步建立节约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相关管理制度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公司各部门着重加强了对水、电、车、油及办公用品等设施物资供应管理,并积极使用信息化技术努力实现无纸化办公,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等浪费现象,夏季空调温度保持不低于26摄氏度。使今年水电消耗同比分别下降23%、12.3%,行政物料消耗在去年基础上下降5%。

第三、公司各部门还制定节能降耗指标考核细则,将能耗指标纳入各部门的考核之中,层层分解落实目标,将节能降耗工作引入长效机制,避免了只追求任务目标的短期行为,保证了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使节能降耗工作能着眼于企业的长远目标和利益。

回顾往年开展的节能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节能降耗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进一步深化管理,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要进一步增强全员的节能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完善公司节能降耗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将节能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 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节能降耗。跳出原有的条条框框,拓展思路。

新潮家化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2017年5月22日

第五篇:8学校“十三五”规划

玉山镇小学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2015年——2020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我们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市、县有关精神和教育法律法规,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立足校本,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开发资源,努力创建特色学校。肖家营小学在“十二五”规划发展基础上,特制定本校十三五(2015年——2020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1、指导思想:我们办学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扬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两面旗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做优“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品牌,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质量与水平,打造县城区又一所优质小学。

我们的校训:求实、进取、乐学、多思; 我们的教风:敬业、爱生、善学、创新; 我们的学风:立志、勤学、诚信、奋进; 我们的精神:民主、团结、业精、争先。

2、办学理念: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全心全意为师生的发展和幸福服务”。就是三句话:以学生为本,培养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具有创造力的“四有”新人;以教师为本,造就素质优秀、善于探究、和谐进取的教师队伍;以学校发展为本,建设内涵发展、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的优质小学。

二、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1、总体目标:打造城区优质小学,临沭县示范学校。打造成为城区优质、现代化的小学,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位教师幸福工作,让每个家庭充满希望。

2、发展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改革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学校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高扬改革这面旗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育改革中的政策优势,做优、做强学校品牌,使学校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确立“四种意识”——(1)生本意识。即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要发展,关键在于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学生发展水平高,学校的竞争力就强,学校的发展环境也就好。(2)师本意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的理念,让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3)校本意识。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教育云资源优势,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4)社会意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把学校和社会融入一体,经常与社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四、具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三五”期间,学校借助国家实施学校“薄改工程”建设的快车道,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入115万新建一栋767平方米的教学楼和阶梯教室。二是投入30万扩建、改造运动场地。三是投入12.34万元,建好供水管网、配齐安保设备、购臵饮用水设备。四是投入24.42万元,建成45台计算机室,15台多媒体教学设备、5000册图书、500套标准课桌凳、科学实验器材、体音美器材按标准配齐,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优质资源班班通。五是投入10万元,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特的“书香校园”气息,实现校园环境净化、亮化、美化、生态化,达到标准化小学建设标准。

2、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达到18个教学班1000多名在校生的规模。

3、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1)通过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青蓝工程和各级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平台,培养3至5名省、市、县优质课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通过省考县聘招录教师新机制,学校新进年轻教师1-20名,改善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的现状。(3)通过师德教育月活动、学校管理激励机制,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教师敬岗爱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表现,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满意度达到98%以上。

4、精细化管理逐步做到精致化。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增强管理实效。坚持依法治校,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施“118”工程,即一个学校五年规划和8项学校考评机制(绩效工资考核、职称晋升考核、教育质量考核、岗位设臵考核、班主任考核、教学成果考核、出勤考核、教学常规考核),学校从精细化管理开始,逐步实现精致化管理,创建成为省级“健康学校”“无烟学校”,市级家长学校示范学校、平安校园,县级示范学校、书香校园、文明单位。

5、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四声一影”活动,让校园有朗朗的读书声、动听的歌声、悠扬的琴声和运动的呐喊声,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身影。培养一批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达99%。积极推进“357”高效课堂建设和素质教育。小学低、中、高段各科统考成绩综合指数分别达到0.9、0.8

5、0.8.毕业年级全镇统考和非毕业年级全镇抽考成绩名列前茅。

6、后勤服务意思进一步增强。以服务教育教学为中心,建立高效的后勤服务运行体系,强化财务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建设绿色生态校园,争创“文明小商店”和“美丽乡村校园”,为师生创造一个温馨的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征求广大教师意见,制定实施规划,并不具体目标分配到各科室、各年级组。每学年结束,开展一次自查自纠,及时总结实施的成效,对没有落实好的项目,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2、制度保障。坚持依法治校,积极实施“118”工程,建立完善一系列教师、学生考评机制和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落实每一项规章制度和考评办法,从精细化管理到精致化管理,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更符合法律规范、学校的各项考评机制更能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3、师资保障。落实县委县政府、教育局《关于教师队伍管理的办法》,实施教师聘任制改革,严明纪律约束机制,清理整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抓好校本培训和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开展“一课一师、一师一课”课例研究活动和“微课程”课例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抓好教师出勤考核和师德教育月活动,每年评出10名“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和优秀教师,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水平。

4、教学保障。认真落实襄阳市常规教学管理意见,加大常规教学检查力度。积极推进“357”高效课堂建设,开展小课题研究,每学期举办一次优质课大赛,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落实“两个办法”,即教育质量奖惩办法和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抓好少先队工作,坚持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开展“六一”、“元旦“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拔河跳绳比赛、书法绘画小制作展示、寒暑假作业评比、读书演讲等一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后勤服务保障。层层签订校园安全常规管理责任制,落实门卫管理,配齐安保器材,聘请专业的安保人员,坚持校领导值班制度,校园安全一天一检查一记载,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实现学校安全“零事故“目标。规范财务管理,勤俭节约,实行财务预决算制度,民主理财,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经费保障。完成自来水管网建设,购臵开水供应设备。加大食品安全、传染病预防工作,强化教导处为教师教学的服务意思,开展“四好一放心一满意”和“四个创建”活动,努力打造“规范后勤”、“满意后勤”、“健康后勤”和“平安后勤”。

6、教育信息化保障。 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推行能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各种应用方案,推进信息技术与微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以赛促研,组织好各类信息化赛事,做好各级课题,并将成果予以推广,切实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效益,促进教育现代化。

以今天的改变走向明天,以明天的梦想激励今天。新的五年规划即将开始,美丽的画面已经展开。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我们心中美丽的梦想,让我们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用我们勤劳的汗水和聪明的才智,去开创玉山镇中心小学崭新的未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十三五规划水资源】相关文章:

十三五规划关于扶贫04-17

镇十三五规划纲要04-17

十三五规划汇报范文06-16

十三五规划新目标07-15

十三五规划专家意见08-26

上一篇:手术室月工作小结下一篇:社区志愿服务需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