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的小学作文

2024-05-21

推广普通话的小学作文(通用14篇)

篇1:推广普通话的小学作文

我国的语言各不相同,河南有河南的方言、山东有山东的方言、广州有广州的方言,为了方便沟通、便于交流,我国就推行了通用的语言——普通话。

我们学校的赵老师在开学典礼上提出:本学期主要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我们学校的师生都要说普通话。

我放学回到家,对妈妈说:“我们学校开展了讲普通话的活动,从今天起,我们在家也讲普通话吧。”妈妈笑着说:“哈哈,好啊!我们单位也在推广普通话,比你们还领先一步呢。”说着,妈妈还举个例子:有一次,妈妈单位里来了一个人,他跑到妈妈的办公室问:“人事科在哪儿?我要杀一个人。”妈妈的同事听了这句话都大吃一惊,原来,这个人说的是家乡话,把“查”说成了“杀”,他是查一个人。虽然这仅仅是一个笑话,但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普通话。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地方话、家乡话、方言已不适应工作、生活和交际的需要,为了规范语言,我们都要说普通话,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

篇2:推广普通话的小学作文

这样的笑话家里也有,比如说:爷爷奶奶是扬州人,他们说“男孩子”、“女孩子”可真搞笑,他们把男孩子叫成“男虾子”,把女孩子叫成“女虾子”,你说搞笑不搞笑。还有,我的外公、外婆是长沙人,如果他们四个老人在一起聊天,说起话来啊,个说个的,谁也听不懂。我现在正在减少这种笑话,尽量教他们标准的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后,全国开始推广普通话,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说普通话,用普通话教学。到了小学,我们又学习标准的拼音,现在,在学校里,我们已经听不到任何一个带广东口音的普通话了,个个都说的那么标准。

篇3:高职院校普通话推广的工作策略

那么普通话是什么呢, 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由此普通话推广工作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一、当前高职院校普通话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 推普工作也逐渐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第一, 推普机构不够完善。这使得推普工作往往是“流行之风, 一刮而过”, 没有形成推普网络, 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同时推广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员有限, 往往是一些教师或行政人员兼职工作, 他们本有的任务就很繁重, 加上学校的发展壮大, 学生人数增多, 推普工作力度加大, 单凭几个人的力量很难把工作开展得扎实、深入、全面。

第二, 学生对自身普通话程度不甚了解, 练习普通话的意识淡薄。来自各方言区的学生如果不了解自身普通话实际水平, 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练习普通话的意识, 盲目、被动的学习是很难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很多学生往往到了高年级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时才发现自己的普通话存在很多问题, 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毕业和就业。

第三, 对教职工的普通话工作能力要求不严。高职院校教师都持有普通话等级证书, 但是学校一般不把教师的普通话作为教学业务水平考核的组成部分, 长期忽视教学过程中普通话的重要性, 使得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逐渐降低,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对学校职工的普通话水平更是不作要求, 有的职工即使在工作岗位上也不讲普通话。这些问题长此以往, 势必影响到高职院校普通话推广工作的效果。

第四, 宣传力度不够, 说普通话的氛围不浓。前面我们已提到《宪法》曾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也就表明推广普通话是法律行为, 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宣传和推广普通话。而实际上, 自1998年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以来, 根据教育厅语委办的安排高职院校的推普工作也只有在每年9月的第三周才有一个小高潮, 过后一切归于平淡, 也就是说忽视了一个长期的工作宣传和推广的过程。

二、多项并举, 促进高职院校普通话推广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

(一) 领导重视, 机构到位, 保证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进行

近几年部分高职院校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设有独立的财务帐户, 同时还给予一定硬软件上的支持和帮助, 如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等。但是部分高职院校, 领导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机构设置这一块尚不完善, 人员配备不到位, 工作任务很难有所保障, 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 建议普通话水平达标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依据《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和《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鄂语字[2001]5号) 等一系列法规、文件的精神, 部分学校已将普通话水平达标作为学生毕业的前提条件之一, 如宜宾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等, 他们在所有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普通话课程;在期末课程结束时, 不进行结业考试, 而是直接组织报名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 学院规定学生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学生毕业之前, 语委办或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将未达到等级的学生名单报教务处及各系, 这些学生不得办理毕业手续。这里其实可以借鉴部分高职院校的经验, 将普通话水平测试纳入教务处的学期培养计划中, 按2学分计算, 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早练习普通话,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 规范教学与日常行政工作用语用字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 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 只熟悉某一门学科的单一型教师, 已不能胜任新的教学要求、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着明确的要求。申请教师资格认定的, 必须具有二级乙等以上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江苏省规定所有教师必须具有二级乙等以上的普通话等级, 否则视为不合格。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不能参加职称评定。但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应用能力低于证书等级, 即拿到证书的部分老师在平时工作中仍然使用方言授课。我们应摒弃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 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 将普通话作为大学生必备的一门专业技能, 让学生能更好地与人交流和沟通, 更好地服务社会。我们每位教师应增强传授普通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觉使用规范字教学, 指导学生说好普通话,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其普通话教学的现状来看,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按照文件的相应规定, 所有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必须获得二级甲等以上等级证书。但部分高职院校在这一块没有对任课教师作出严格的要求。同时必须扩大教师队伍, 以保证教学资源的充足, 保证普通话推广和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 学校推广普通话工作任务艰巨, 若能有几个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从事宣传和推广工作, 影响并带动周围一批年轻教师, 形成一个小型团队, 从而成立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或者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 通过各种活动的举办则可以推动全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然而高职院校取得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的教师屈指可数, 获得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师资队伍有限, 工作难以进行, 活动无法开展, 比如无法引进优秀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及省语委办的优秀教师来校进行普通话讲座;无法在学校建立普通话水平测试站, 让学生在校内即可参加湖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不能定期请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座等等, 效果不言自明。

因此, 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应与当地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委员会保持联系, 及时选送优秀教师参加省级甚至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 扩大测试员队伍, 形成一个教学、宣传等各方面强有力的团队, 搞好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以及推广工作。

(五) 以活动为载体, 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工作氛围

培训普通话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普通话训练。

1. 组建兴趣小组等学生活动形式

各个职业学院学工处的学生活动可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设文学欣赏与朗诵兴趣小组、电台播音组、演讲与口才兴趣小组、普通话水平提高组等等, 给需要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同学或对普通话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可经常性的开展演讲朗诵比赛、辩论赛、普通话大赛等活动, 对于比赛成绩优异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又营造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氛围, 如2007年4月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举办了诗歌朗诵比赛, 2008年6月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举办了演讲比赛, 2007年10月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举办了学院第三届普通话大赛, 2008年4月孝感学院、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很多高职院校举办了学院普通话大赛, 并于9月底参加了第三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普通话大赛。

3. 在就业培训中加大普通话培训力度

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驾驶证书……继这些学习考证热后, 普通话等级证书也逐渐成为用人单位衡量应聘人员的要求。随着岗位竞争的进一步增强, 应聘学生往往从自身发展的高度考虑, 增强岗位竞争力、提高普通话水平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4. 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普通话的宣传力度

篇4: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保护

一.中小学阶段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1.中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在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

2.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小学阶段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

3.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为孩子今后顺利地与人交流、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普通话遭遇方言的常见现象

1.作文中的方言

由于日常习惯,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脑海中构思的内容会自然的用方言来表达,如:在说口渴想喝水时,会说“我gang(很)gan kuo (口渴)lian,想ha(喝)口水”;在写受人表扬时,说“你还gang (很)能lie”……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令人啼笑皆非。

2.“告状”中的方言

同学间发生矛盾时,有些学生会主动跑来告诉老师。在向老师陈述事情经过时,语言更是五花八门,他们往往可以将普通话与方言互通有无,将方言用普通话的发音说出来;还有部分同学可以在普通话和方言间来去自如,一会儿是普通话,当觉得普通话不能表达意思、表明感受时就改成方言。

三.影响学生普通话发展的因素

1.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所处的语言环境主要来自家庭。许多家长从小在方言区长大的,认为方言能最真切地表达情感。加之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语法和发音不够标准对孩子会有不好的影响,平时便用方言交流,孩子直接模仿,影响了孩子的普通话学习。

2.学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国家教委强调把普通话的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并强调把普通话教学与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对我国普通话教学起到了指导规范和促进作用。尽管如此,学校中仍然有一些不利于学生普通话学习的因素存在,如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或只在上课过程中使用普通话,而课后又回归方言。

3.社会。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三个大环境。这个环境相对于前两个环境而言,人多而且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不仅会接触到本地区的方言,对学生普通话的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4.传媒。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以及其他大量电子视听播放设备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方言的影响力也不可低估。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各类方言小品节目也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不少上座率很高的影视作品,方言在其中也大行其道。这些对小学生的普通话学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普通话中克服方言影响的措施

1.家长和教师共建一个自由、宽松的纯普通话语境。

《纲要》提出: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普通话的学习也应如此,成人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坚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幼儿敞开胸怀勇敢地说。

2.学校在强化法规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的同时,还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规范意识。

有计划地举行普通话培训,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和应用能力,学校为每位教职工订购普通话培训教材,定期聘请教师为教职工进行辅导。

普通话和方言作为不同文化的两种载体,是可以并存的,推广普通话,并非是限制孩子在任何环境都讲这一种“话”,要让他们学会区分方言和普通话,其实,方言是不用教的,更无需保护,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方言区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随着科技进步,普通话将成为一种新时代的城市语言,我们应敞开胸怀,同时代对话,将普通话推广进行到底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篇5:推广普通话小学作文400字

听着老师一步一步地讲解,我恨不得“时光前进”立即到下午!嘻嘻……

下午,我们一群小记者欣喜若狂,拿了宣传单,开始练习对话:阿姨您好,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新泗阳,我们要……我们兴奋地练着,越来越激动!

我们是在润农苏果超市宣传的。一下车,同学们就开始到处宣传,我和朱姝、丁瑞琪在一起。我采访的对象是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一听她说话就是地道的泗阳话,我用普通话对阿姨说:“阿姨,您好!您平时讲普通话吗?”阿姨笑着说:“嗯……我平时不怎么讲普通话呢!”

我与她聊了很多,最后,还成功地发给了她一张宣传单呢!我高兴极了!接下来我又找人采访,“叔叔您好……”耶!采访成功!之后,我们跑上了二楼,接着采访。好可惜呀,因为楼上的人都被其他同学采访过了!我们失望而归……

“要回去了!”同学过来提醒我们,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里,上了校车。

篇6:推广普通话小学作文300字

普通话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是体现商丘素质的一面镜子。所以,学校用很大一部分精力都倾注在交流时使用普通话上,并挑选了普通话的推广员与监督员。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让人觉得你很文明、有素质。所以我们应该说普通话,让人赏心悦目。

对于我们商丘人来说,大部分人都说着商丘话。虽然知道普通话会沁人心脾,但自己也改不掉这个不说普通话的坏毛病,所以只好放弃说普通话的念头。其实,普通话只需要大胆的去说,虽然有的字词会说成商丘话,但是你会在实践中慢慢地进步,在练习中慢慢成熟。虽然有很大的困难,但你也不要放弃。每当普通话回响在你耳边,你会怎么想?而我会想:在文明的推动下,普通话的分布就会越来越广。

同学们,让我们从自我做起,成为一名普通话的推广员吧!让普通话帮助我们建造一个文明、文雅的城市!

篇7:推广普通话小学生作文

一大清早,我就又来到奶奶身边,对奶奶说:“奶奶我们俩今天都没什么事干,我再教您说普通话!”“好的。”

我先教奶奶说的是“新年好”这三个字。可奶奶还是说的常州土话。看来奶奶是真的不会这个词了。

我又教奶奶说“我家”这两个字。哪知奶奶一开口就说:“偶加。”我听了,哈哈笑了起来。奶奶有点不好意思了,我安慰道:“奶奶没事,看着我的嘴形再来一遍“我家”。奶奶除了嘴形夸张了点,其它什么都没变还是念的“偶加。”我想了想,这样下去可不行,得想个法子。有了,我就让奶奶一个字一个字的念吧!嘿!奶奶还学地挺快的,一会就学会了。

篇8:市县广播电视推广普通话的作用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 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它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民族团结的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自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迄今已有50多年。新中国60年以来, 我国的推普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广大农村的推普工作还严重滞后, 一些农民对普通话还没有正确的认识, 这也给大批农民工进城后的务工、交流、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 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担负着为广大农民服务, 传达党和国家政策, 报道国内外大事, 传播科学技术、致富经验, 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等任务。要真正做到媒体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 就必须面向“三农”, 立足本土化、地域化, 打造精品栏目, 增强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服务性。目前, 一些电视媒体推出了以方言为特色的节目, 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上海电视台的《谈天说地阿福根》、徐州电视台的《大卓说事》等;广播媒体也有相应的方言节目。这类节目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广受百姓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喜爱, 又因为说的是百姓身边事, 给人一种亲近感。但是也应该注意到, 现在, 很多农民群众对于学习普通话、讲普通话还存在着不少误区, 普通话被称之为“官话”, 一些人怕学、怕讲普通话, 怕被乡人看做是忘了老祖宗, “好出风头”;另一些人则认为方言才正宗, 易于交流, 有亲切感。调查发现, 在不少农村地区, 农民群众讲普通话的很少, 在农村中小学, 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即使能讲普通话, 但是回到家里与父母乡亲交流还是用方言, 这与城市普通话普及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所以, 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不能遗忘农村。

以农民为本, 做农民代言人

媒体在节目策划上要做到以农民为本, 为农民服务。广大农村地区, 特别是偏远的农村, 农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并掌握科学技术, 以现代科技融入农业生产中;同时, 农民群众也和城市居民一样有享受文娱生活的需求。媒体应抓住农民群众这一需求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上出台相应的对农节目, 并逐渐将其培养、打造成品牌节目。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缺少好的对农村广播电视节目。尽管中央电视台7套是军事农业频道, 从分类上看可以说是专门的对农频道, 除了每天固定的军事节目外, 就是与农业相关的节目, 节目以农民科技教育与培训为核心, 目的是向广大农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提高农民朋友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在节目编排上, 以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节目为主体, 以技术内容为核心划分段落单元, 达到导视、导学和观众互动的目的, 特点是涵盖面较广, 但针对性不是很强。此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每天有《中国农村广播学校》一档固定节目。但是与广播电视媒体每天播出的其他时段节目相比, 播出的时间不长, 安排在早晨4:30~5:00, 信息量、针对性和地域性都较弱。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有自己地区的对农广播和对农服务节目, 针对地方农村建设、农民需要, 打造精品节目。具体地说, 农民不仅需要科技改良技术, 还需要生产供销等信息。这要求媒介供给不能与农民需求脱节, 在传播信息时应针对农民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为农民群众服务。为此,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提升自身的传播效力, 做到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如专家做客农村节目, 与农民现场交流的方式, 解决农民实际困难, 确保传播效果, 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发挥媒体优势, 提高农民语言文化素质

广播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传播优势, 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普通话, 提升文化修养, 加强交往能力的工具。广播电视媒体通过有声语言进行传播, 其声音极具魅力, 既适于模仿学习, 又适于提高认知, 是学习普通话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节目主持人的语音面貌、声音形象都会对农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节目主持人尤其要说好普通话, 因为这是农民群众了解外界, 提升自身语言水平的窗口。

以新闻类和文艺类节目为例, 在播报和主持节目时应该做到:第一, 主持和播报新闻节目时, 首先, 要抓住新闻的新鲜感, 吐字发音要清晰, 字正腔圆, 语气连贯, 层次分明;其次, 播报新闻稿件要充满感情, 感而不入, 语尾不坠;最后, 节奏平稳, 语速适中。第二, 在读评论稿件的时候, 一是观点鲜明, 态度真诚;二是论理充分, 逻辑严密, 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三是语气坚定, 以理服人, 播报之前一定要调动自己处于“心悦诚服”之后那“坚定不移”的状态;四是停顿较多, 节奏舒缓。评论以分析说理见长, 目的是要引起人们的思考并接受, 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一些重点句、关键词要有所停顿, 给听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便于让听者接受并理解。第三, 在主持文娱节目时, 主持人一定要做到仪态大方、亲切自然, 尤其是吐字发音要清晰, 以一个热情的介绍者出现, 而不能喧宾夺主。现在, 一些节目主持人一味学港台腔, 还自以为新潮, 结果, 本来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硬是说得不标准了。作为基层的广播电视工作者一定要牢记自己的使命, 要以一颗真诚、挚爱之心面对自己的受众, 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就文艺节目本身来说, 内容广泛, 涉及文化生活、家庭生活、风俗民情、音乐歌舞, 根据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节目选择不同的主持风格, 把握好主持基调, 主持人要用自己灵活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 给农民群众送去美的享受。总之, 新闻工作者要重视营造活泼的农民文化生活, 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传播新的健康生活方式, 发掘民间文化遗产, 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

牢记自身责任,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要以建设新农村,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己任。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同志在2009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语言观念日趋开放、多元, 语言学习和使用的个性化需求更为鲜明;人员流动更加频繁, 社会交际急剧增加, 信息传播方式更为多样, 各种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 不同语言文字间交流、碰撞和相互影响加剧, 语言文字应用领域更为广阔, 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社会语言生活丰富多彩, 纷繁复杂, 人民群众对语言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对我们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人口众多, 方言复杂,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大有可为。要树立为农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关注农民群体, 特别是农民工语言的使用现象, 要配合语言文字工作部门, 宣传国家语言政策, 做好规范语言使用示范, 积极应对不同语言现象的挑战, 准确把握各种语言关系, 通过有声语言的传播,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化素质。

地方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 针对农民群众学习普通话的误区, 进行适时疏导, 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农村变革生活第一线, 冲破主观经验的束缚, 激情塑造具有巨大历史主动性的农村改革带头人的崭新形象, 挖掘农村中的新人新事。还可以利用民间喜庆节日, 将农民喜闻乐见的方言形式节目改编成普通话形式的节目, 增加节目的新看点。同时, 地方媒体还可以与当地劳动部门联合, 在对农民职业培训中增加对普通话的培训, 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方便, 甚至还可以挖掘、培养农村文化宣传员, 宣传推广普通话, 为和谐农村建构起一座语言平台, 抵制封建落后的旧农村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腐蚀。

总之, 新闻媒体、广播影视在语言生活中, 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 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人, 更应当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9:浅析普通话推广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普通话  语言环境  语言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52-01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因此语言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信息的传达,普通话作为一种通用的规范语言便应运而生。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了普通话的概念,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普通话,随后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全国掀起了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热潮。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也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普及普通话的具体目标:在全国范围内,2010年前初步普及普通话,2050年前全面普及普通话。从1998年起,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作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由此可见,国家对普通话的推广一直是非常重视的,但实际上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普通话教育重视度不够,幼儿教师自身掌握运用普通话的水平不高,不能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以及言传身教的榜样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中提出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语速适宜,表达比较准确、简洁、流畅、有条理,有一定的感染力。这就明确指出掌握标准普通话是幼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幼师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普通话需达到二级乙等的明确规定。这本应是对幼师的一个很好监督与规范,但正是由于这种硬性规定,反而使得在实际教学中以针对应试考试为重点,忽略了真正掌握标准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的这一实质。很多幼师只是仓促的应对考试,不能很好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与生活。再者,现行的普通话考试是适用于艺术类、师范类、旅游类等各专业的基本考试,缺乏针对性。因此,应加大幼师学习普通话的力度,多开设普通话教学的课程,可以增设一些幼师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比较实用的普通话课程。除此之外,也应多鼓励幼师在工作、生活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普通话自然的作为职业语言和生活语言,从而教育学生、指引学生、影响学生。幼儿是学习语言的最初阶段,我们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良好意识。因此幼师普通话的能力应该比其他年级老师掌握的更好,要求也应该更高,更受到幼师自身以及社会的重视。

二、语言的第一教师是孩子的父母,当父母不能够创造良好语言环境时,普通话的运用就变得较为困难

普通话的培养是全民族的一种素质培养,它关乎着社会文明程度,是一个人自我素养的体现。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有所最为,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让孩子学会多种技能。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语言培养,把孩子送到了口才班、小主持人班、表演班这些注重普通话运用的辅导班。但家长们往往忽略了自己本身言传身教的作用。操着浓厚的方言,不规范的文字运用,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语言形成跟语言习惯。小孩子最初是没有语言意识的,他们只是单纯模仿他人的语言,只能被动的接受父母家人提供的语言环境。当孩子在幼儿园学校跟老师学习,形成一定语言规范后,回到自己原生家庭语言中不能使用,这就势必会影响孩子良好语言习惯的巩固、培养、形成。我们经常会发现,父母的普通话中存在的某一语音缺陷,在其孩子身上也势必会有同样的语音缺陷。任何语言的良好运用都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培养的。因此,应在社会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建议幼儿园学校用家长会或是讲座的形式进行宣传,使家长能够提高意识与自我运用普通话的能力,从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长此以往,未来我们全民族的语法规范将指日可待。

三、大众媒体日趋方言话的今天,地方主义色彩较为严重

最近十几年,全国上下各大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一批用方言主持的节目。这种主持风格的出现,打破了一直以来生硬的“播音腔”,人们开始被这种方言的亲近、幽默所吸引。随之带来的便是各大媒体收视率收听率的上涨,从而再加大力度开播新的类似节目。久而久之,当人们打开电视电台后,接收到的主流媒体都尽是方言。媒体是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具有导向性,它能够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而方言的日趋正常化普遍化,无疑影响着普通话的推广,也无助于公民对普通话的学习。因此需要很好的把握这个尺度,有关部门应科学系统的修订相关节目开设的审批规定,并且大力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根据国家规定,国家级和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一级甲等,其他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达标要求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规定执行。因此,上岗的主持人首先要严格执行等级证书的上岗制度。其次,通过考级后不能放松要求,应时刻说好普通话,真正地熟练运用普通话。通过上级单位、传播者两者一起努力,真正意义上的树立说普通话的形象,促进公民整体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四、除艺术类、师范类等需要普通话考级的专业有普通话的课程外,其他专业学生没有机会跟平台进行学习与再提高。普通话教学的普及面不够宽泛

在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中指出,“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影视话剧表演专业毕业生达到一级乙等,师范类中文专业毕业生达到二级甲等,其他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毕业生达到二级乙等”。因此,在校期间除这几个专业学生之外,其他专业没有开设普通话相关课程。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学习普通话,没有会说相对标准普通话的人群提供交流的平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非艺术类、非师范类的学生对于普通话学习的诉求是很大的。曾经有个外地学生选择我的课程,他说自己来到外地学习听到的都是当地方言,选择我的课程就仅仅是想听听普通话,怕自己不会说普通话了。可见很多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是有的,但我们的普通话教学的普及面不够宽泛。即使有些学生的普通话能够说的比较标准,但周围同学、老师都说方言,久而久之,语言环境也会改变语言习惯,从而使普通话的推广再次遇到困难。因此应该在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普遍或是大范围的开设、增设相关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提高,让更多的学生会说普通话。

五、应大力对政府机关、社会服务行业等部门进行普通话的推广,树立全民说普通话的思想意识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但在工作生活中大部分人说普通话的意识比较薄弱,尤其是在经济文化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很多政府机关公务员或是社会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本地人,本土方言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说方言会更有亲近感,容易与群众拉近距离,解决处理问题更方便。这些对普通话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现如今,很多服务性行业没有硬性规定或是统一的服务性行业的普通话标准体系,他们对于普通话的学习的途径也并不多。因此,可以在考公务员时加入对普通话级别的衡量,在社会服务性行业设立有针对性的普通话学习与考级。在平时工作中,各单位也应大力宣传鼓励大家说普通话,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普通话短期学习班或是讲座。使大家说普通话的意识加强,并且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普通话学习。从而做到自如准确使用普通话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传递,使我们全民族都能够说好标准的普通话。

参考文献:

[1]《幼师普通话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刘红秀,2014年鲁东大学硕士论文,H193.

篇10:推广普通话小学生作文

今天下午,妈妈和妹妹来接我。妈妈问我:“晗鸣,你要红豆饼吗?”我说:“NO,学校说不可以买东西吃的,而且也不怎么好吃。”妹妹立刻叫起来:“妈妈,我要吃红斗饼!”我一头雾水:“什么红斗饼?”妈妈笑着说:“乐比,是红豆饼!”“那我不要七红斗饼了,我要糖虎鹿!”我哈哈大笑,告诉妹妹说:“乐比,是糖葫芦,可不是什么糖虎鹿哟!”(我妹妹的“彩色普通话”好玩吗?)

有一次,妈妈把妹妹抱起来看陋壁的“可爱精灵”,——小鸭子。应该说是大鸭子了。问妹妹:“乐比,这是什么呀?”“这是嘎嘎嘎!”妹妹回答说。妈妈补充了一句:“没错,这是嘎嘎嘎,也是小鸭子。”没想到妈妈这么一补充,好戏就上场了!妹妹说:“哦,这不是嘎嘎嘎,是小虾子!”“乐比,是小鸭子,不是什么小虾子。”“小虾子”“小鸭子!”争来争回也没有用,现在只可以说什么小虾子啦!

还有一次,我正在读第三课。当读到“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时,妹妹也跟着读起来:“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皑!”“是‘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我说。“是‘一只大鸟飞了起来皑’!”“一只大鸟飞了起来!”争着争着,妹妹“哇”地哭了起来。我赶紧说:“好了,好了,是‘一只大鸟飞了起皑!’行了吧?”

篇11:小学推广普通话的总结

为期一周的全国推普周活动落下帷幕了,在这丰富多彩的一周中根据县教育局县语委办文件精神,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大力宣传,广泛动员,以“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题,以“遵循推广普通话为学校现代化教育服务,为提高全校师生文化底蕴服务,为全面建设学校服务”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师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明理,同时又一次为创建健康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的工程添砖加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安排合理有序

为将推普周活动落到实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活动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具体指导本次活动的开展,明确了“推普周”活动的时间、内容及意义。制定了“推普宣传周”活动方案,从而使学校的“推普周”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确保了“推普周”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在校园中布置宣传阵地,充溢着浓浓的推普氛围

(一)为营造良好的推普氛围,学校在教学楼醒目位置悬挂推普宣传标语。召开推普周活动动员大会,鼓励广大学生勇于说普通话,树立自觉说好普通话的观念,保证学生会说、敢说普通话。加强了对普通话的进一步了解。

1、校内环境宣传:制作推广普通话宣传栏,在学校醒目处悬挂普通话宣传条幅。

2、网络环境宣传:学校广播站不定期进行“推广普通话专题节目”的宣传,做好普通话的示范工作。利用校园广播、网站等方式,营造推广普通话的宣传氛围。

3、班级环境宣传:各班级布置普通话宣传板报,在宣传栏内张贴宣传画及宣传标语。

(二)在教师职工学习会上大力宣传语言文字法规。要求教师职工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推普活动中来,在工作中要自觉使用普通话和书写规范字,真正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使普通话真正成为工作语言。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了教师职工的推普意识和参与意识,营造了浓郁的推普氛围。

1、举办教师规范教案展览。开展规范教案展览活动,着重规范教案的格式,特别是规范书写,对规范的教案进行展览。

2、带领教师参加普通话测试流程的学习和测试活动。对各班开展比、学、赶、帮、超的普通话学习和测试活动,提高普通话宣传推广意识及学习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推普周活动的实效性

为扎实有效的开展好“推普周”活动,学校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推普活动。(一)认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河北省实施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不断深化宣传工作内涵。进一步促进学院的推普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二)“推普周”期间学校进行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直以来对普通话宣传及测试等各项工作大力支持的学校校长闫震得知这一情况后,在新学期各项工作都紧锣密鼓的时候,表现出一位领导者响应国家号召的果断与坚持。不仅在学校语委办下发的测试通知上签字,而且号召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普通话的宣传及测试工作。

(三)组织教师进行普通话测试。首先向教师们讲解普通话的测试流程及普通话机测的注意事项,通过“以身示范”,使学院教师带着浓厚的兴趣与热情积极参与广泛参加。

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们既忙碌又充实,既为学习生活加入了新鲜的调味料,又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增长了用好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无论是活动或是比赛,无论赢者还是失利者,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的一种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收获的一周、这是学习的一个片断、这更是进步的一个阶梯。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对“推普周”的宣传,学校教师职工及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以及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深渊意义。

篇12:小学推广普通话的实施方案

本届推普周的指导思想是:以“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主题为指导,以营造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语言生活为目标,全面、深入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积极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语言观。促进推广普通话在全社会的推广普及进程,为构建文明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活动时间:

xx年9月14日— 9月17日

三、活动主题:

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

四、活动内容:

1.利用入户宣讲、农牧民夜校、入户、农牧民夜校、联户长家庭会议、庭院小课堂、志愿者服务活动,举行“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主题活动。组织群众学习普通话发音、诵读通俗易懂文章。介绍推广普通话和使用规范字的意义,明确本届推普周的时间、主题,布置落实推普周活动安排。

2.开展督促规范用字,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将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纳入农牧民夜校内容之中,要求讲课人员用普通话的方式并引导群众在街面上说普通话,在日常书写用规范字。

3.举行一次全中心群众讲普通话比赛,每组要用普通话介绍自己,并用普通话讲自己的故事。

4.粘贴一期推普海报,在主要街道进行宣传,激发了群众学习和讲好普通话的积极性。

篇13:新中国推广普通话的历程回顾

从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算起, 推广普通话工作已经开展57年了;如果从1911年清末朝廷确定官话为国语, 民国初期推广国语算起, 推广普通话已经超过100年了。

民国政府推广国语是一种十分软弱的推动。言其软弱, 不但因为民国政府无法对军阀割据实行有效统治, 更因为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封闭的社会生活对民族共同语的需求并不迫切, 在国力疲弱、文盲充斥、战乱频仍的那个时代, 普及民族共同语必然收效甚微。当然要充分肯定, 由于有一批有识之士奔走呼号和极力促成, 民国政府确认了以北京话语音系统为国语的语音标准, 制定了比较科学的注音符号, 出版了国音字典, 确定了小学语文课名为“国语”, 制作了一批国语影片和国语唱片, 在有限的铁路等行业实行以国语为工作语言等, 这些都为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打下一定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双翼——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催生了普通话书面语, 而普通话语音标准的确定, 则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成熟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对推广普通话高度重视。1955年第四季度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确定了推广普通话的任务, 在随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 普通话的内涵得到完整的表述:“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新中国的推广普通话工作, 至今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1956年至1966年上半年, 为政府启动、构筑基础阶段。以国务院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和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为标志, 推广普通话工作全面启动, 在城乡学校、行业和军队大力推进, 广播、电影、电视采用普通话制作播出, 播出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广播讲座, 举办大型普通话教学观摩会和普通话培训班, 出版普通话教材和工具书, 报刊、书籍采用横排, 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 确定印刷汉字新字形, 制定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成为家喻户晓的事情, 建设了一支数千人的推广普通话骨干队伍。

2.1966年下半年至1978年, 为遭遇破坏、自发自流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 推广普通话工作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受到摧残, 工作机构撤消或瘫痪, 行政推进和学术研究停滞不前。但普通话却随着“革命大串联”、“革命大批判”、“学习最高指示”、“上山下乡”、“五七干校”、“革命样板戏”而得到客观上大面积传播。这也算是一种黑色幽默。

3.1978年至1999年, 为全面恢复、逐步加强阶段。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 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渐恢复, 以中等师范学校和小学为开端, 加强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1982年,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载入宪法, 是我国宪法第一次表述国家官方语言。随后, 《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及多种法规、条例对推广普通话做出规定。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将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师范院校、城镇中小学、职业中学的普及普通话工作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 对普通高校提出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 推动教师语言文字教学基本功训练。对广播电视、党政机关、商业、公交、铁路、旅游、邮政、部队等行业加强敦促措施, 举办面向公务员和社会各界的普通话大赛。颁布《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并启动普通话水平测试。自1998年起, 每年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1997年, (第二次)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任务, 提出2010年以前“全国初步普及普通话, 21世纪中叶全国普及普通话”的目标。

4.2000年以来, 为依法推动、全面普及阶段。2000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诞生。该法首次确定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 重申国家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成为事实上的“国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以城市为单位, 对全国所有城市进行语言文字工作检查评估 (普通话的权重为0.4) 。启动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 涌现出大批国家级和省、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颁布《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 制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评估标准》, 召开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会议, 依法对教师、大中专学生、国家公务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测试取得巨大进展, 研发并应用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软件和自动化测试软件, 提高测试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得到广泛参与, 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推普工作向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拓展, 关注农民工和少数民族汉语师资的普通话培训。《2012-202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 普通话在全国城市基本普及。

二、推广普通话面临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推动下, 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成为普遍而紧迫的社会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广普通话的强大客观动力。商品大流通, 信息大交流, 人才和劳动力大流动空前繁盛, 从语言应用的角度看是不同语言和方言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 其结果必然是大家服从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得到普通话训练。60多年来, 从新中国初期80%的人口是文盲到目前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以内, 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95%以上, 高中阶段普及率为44%, 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了20%以上。14年前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表明, 全国会认读和拼写汉语拼音的人口比例为44.63%, 另有23.69%的人口表示会一些汉语拼音;全国人口中能使用普通话的比例为53.06%;在城镇, 这个比例为66.03%;在大中城市, 这个比例已超过80%。可以肯定地估计, 目前这些人口比例有更大的提升。

有声传媒和通信科技的迅速发展也给推广普通话注入了勃勃生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手机的高度普及, 使人们收听和使用普通话的机会大为增加。目前全国的手机用户已超过10亿, 发送短信成为比通话更重要的手机功能, 2012年仅春节期间全国短信数量就突破300亿条。现在还有几亿人用手机上网、玩微博。笔者10年前曾在珠江三角洲学校做过调查, 使用电脑和手机的青少年, 98.6%选择汉语拼音输入法。而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实际上是在说“无声普通话”。

素质是知识、能力和身心修养的综合反映, 其中知识是基础, 能力是核心, 身心修养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就能力而言, 语言文字能力则是诸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人生能力的基础。现在几乎所有的现代化企业对青年员工都提出会说普通话的要求, 普通话说得好的青年在求职时都能占有竞争的优势。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普通话交际能力。

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观念在迅速转变。方言与“封闭、保守、小农经济”等概念相联系, 普通话与“开放、时尚、信息时代”等概念相联系, 这样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以往认为改乡音说普通话是“撇京腔”、“打官腔”、“忘祖忘本”的老一辈人也逐渐接受了普通话, 甚至鼓励年轻一代要说好普通话。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方言优越感”正在迅速淡化, 人们在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逐渐认同了普通话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香港澳门回归后与内地交往日益频繁, 港澳同胞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热潮方兴未艾, 把学习普通话看作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个现象对广东地区的语言观念转变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外汉语教学在海内外日益兴旺, 普通话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三、当前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格局

自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和1993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以来, 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扩大,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人员流动规模空前, 普通话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显赫起来。推广普通话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前进的客观需求, 因此, 1992年国家语委将“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普工作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一是体现贯彻“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宪法规定, 变“提倡”为“推行”;二是体现在30多年推普的基础上, 有可能实现“逐步提高”。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以前全国初步普及普通话, 21世纪中叶全国普及普通话”的奋斗目标。

为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指出, 要坚持普通话的法定地位,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 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并且提出“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率先初步普及普通话”。在会议精神指导下, 1998年国家语委印发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提纲》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思路做了这样的表述:“以大中城市为中心, 以学校为基础, 以党政机关为龙头, 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 以主要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 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宣传提纲》还指出, 推广普通话工作以“目标管理、量化评估”、“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三项基本措施, 不断加大行政管理力度, 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从1991年起, 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遵循动态性、主体性等原则, 制定了评估标准, 对全国师范院校普及普通话工作实行逐校检查评估。普及普通话工作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就此发端。随后, 国家两委又陆续制定和实施面向城镇中小学和职业中学普及普通话工作的评估指导标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批省市级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涌现出来。1995年, 国家两委对普通高等学校也提出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 国家语委还先后与建设部、商业部、国家邮政局等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商业系统、邮政系统等行业推广普通话的通知, 促成了城市公交车电子报站服务。1999年, 国家语委启动了面向城市的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评估对象包括政府部门、教育系统、公共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 评估“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实效”,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共36个一类城市已全部通过检查评估, 实现了“普通话初步普及”的目标, 绝大部分二类城市 (地级市和州、盟政府所在地) 和多数三类城镇 (县级市和县城) 的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也正在进行。北京市则连续多年深入开展街道 (乡镇、社区) 的“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单位”和教育系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评估工作。

实践证明, 对推普工作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具有多种意义:其一, 把推普工作引导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从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其二, 把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分解成评估要素并赋以权重分值, 便于掌握进展, 及时调控;其三, 受检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被动地位, 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

1994年启动的普通话水平测试, 是语言文字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其意义也是重大的:

第一, 作为现代汉语标准形式的普通话, 本身有了科学的量化标准, 这是现代汉语规范化进程中重要的学术成就。作为汉语标准语的口语等级考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将应用语言学与教育测量学相结合的具有首创意义的考试形式, 在世界各国的母语口语考试中也是罕见的。一级甲等普通话为人们学习普通话提供了活的样本, 普通话水平测试有利于防止“地方普通话”的凝固和“新方言”的产生, 更使贯彻推普工作方针中的“逐步提高”有了量化的准绳。

第二, 有了普通话等级标准, 便于对不同方言区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人员提出不同的普通话达标要求, 促成以普通话为工作用语的特定岗位人员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的实现。《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将普通话水平达标列入教师资格认定条件, 国家广电总局将普通话水平达标列入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上岗条件, 人事部门对国家公务员、铁路等多种行业系统对特定岗位人员提出了普通话水平达标要求, 一些省市在地方性法规中规定大中专毕业生必须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因此,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际作用远远超出了测定个人普通话水平的单纯意义, 已经成为涉及多种行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

普通话水平测试今后的主要任务, 一是继续扩大测试范围, 逐步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人员范围以及报考教师资格和公务员资格者、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公共服务行业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的员工都纳入测试范围;二是要确保测试的质量和权威, 继续坚持“严密组织、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肃监督、严防不正之风”, “统一标准、统一大纲、统一规程、统一证书”的“五严四统一”管理原则;三是测试本身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深入进行学术研究, 例如进行“分等级开考、量化与定性相结合进行评分”的测试模式研究, 以提高测试效率, 降低测试成本;四是继续推进管理信息化和部分测试内容的测试自动化。

1997年1月6日, 国务院第134次总理办公会议批准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自1998年起至2013年, 全国推普周活动连续开展了16届, 在督促人们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普周活动由中宣部、教育部、人事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语委、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 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直到各市、区、县的对口厅、委、局分级联合主办,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连续多年的推普周活动的收获体现在: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逐年有加;活动内容和形式逐年丰富;社会各界参与面逐年扩大, 社会支持逐年增多;社会影响逐步扩大, 对促进干部群众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项基本措施是围绕推普主题而相互支撑的整体。目标管理、量化评估是对团体 (单位、地区、城市) 的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检查和督促;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个人掌握普通话规范程度的检测。前者针对团体, 后者针对个人, 前者侧重“应用”, 后者侧重“掌握”。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使法律关于特定岗位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一定等级的规定落在了实处, 在一定程度上使推广普通话这项“软任务”硬了起来。但如果仅有测试而缺少行政管理, 也无法实现普通话的应用, 因为“证书一到手, 方言又出口”的现象并非个别。语言的习得性决定着普通话的流畅程度和标准程度必须在经常使用中才能提高, 因此用带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来监督是必需的。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和普通话水平测试, 二者似鸟之两翼, 不可偏废。

语言使用是能力, 是习惯, 更是一种意识决定的行为。人们的方言思维和对方言的熟悉程度是从小养成的, 绝非靠行政力量在短期内就能改变。如果把“要他说普通话”变成“他要说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工作就能事半功倍。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和普通话水平测试都是带强制性的政府行为, 其实施对于单位和个人来说免不了带上被动心态, 如果宣传教育跟不上, 一些人或可滋生对普通话的抵触情绪。开展推普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对带强制性的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两项基本措施的必要补充。16年来的实践表明, 以推普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对于争取政府重视、舆论造势、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具有特殊作用。

四、学校普及普通话的主要成绩

学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最基本阵地, 坚持“三纳入一渗透” (纳入培养目标, 纳入管理常规, 纳入基本功训练, 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活动中) 的推普工作指导思想, 全面实行所有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 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 以语文教学为主渠道, 师范专业及文秘、旅游、商业、邮电、交通等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通话不合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20多年来已经收到显著效果。据国家语委调查, 如今在受过教育的人口中, 会说普通话的人口比例分别是:小学程度是26%, 初中程度是56%, 高中程度是76%, 大专以上程度是87%。这些数据说明普及普通话在学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全社会的普通话应用水平已有明显提升。

1987年, 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对师范院校提出分阶段普及普通话的要求, 并跟踪进行指导和督促;1992年和1993年, 分别对所有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的普及普通话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作为普及普通话的工作母机, 师范院校 (含教育学院、其他学校的师范专业) 先行一步, 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普通话工作打下了基础, 做出了榜样。1991年至1995年, 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先后下发关于小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普通高校普及普通话的“通知”“意见”“评估指导标准”等文件, 并跟踪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评估。1994年, 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提出城镇中小学“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创建活动;2004年, 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实践证明, 示范校创建活动收到了8个方面的效果:进一步普及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增强了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督促学校落实“三纳入一渗透”要求;深化了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杠杆;激发了教师学习语言文字理论和开展语言文字应用科研的热情;带动了更多学校加强了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地区和先进学校尝到了普及普通话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能力、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甜头, 因而从过去的被动推普转到自觉地深入思考、自觉地持久行动、自觉地科学指导的推普新阶段。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学校, 特别是所有师范院校、大部分城镇小学、绝大多数职业中学、很多城镇中学和一部分乡村中小学, 普及普通话工作取得了十分喜人的进展。目前, 多数城市的多数学校都能做到语言文字工作有人管, 校内有宣传环境, 教师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得到明显加强, 很多学生说普通话已成习惯, “说普通话、用规范字”已成气候, 涌现出大批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的学校。这样的先进学校不仅出现在城市里, 甚至也出现在许多乡村里。

但是, 从全国面上来看, 情况还不能令人完全乐观。目前, 在重视程度上和工作效果上, 乡村不如城市, 中学不如小学, 高校不如中学的现象仍属普遍, 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对于一些学校来说不但还有很大的推进难度, 甚至还有认识上的不小阻力。不但在乡村, 而且在城市, 用方言讲课仍是常见现象, 南方一些重点方言区对教师普通话达标的要求还比国家要求低一个等次。当前很多学校重升学轻素质, 重知识轻能力, 重书面语轻口语, 重外语轻母语, 重花拳秀腿轻文化内功的倾向, 极大地妨碍着素质教育的深化, 自然也妨碍着普及普通话工作的进程。在大中专毕业生求职过程中, 普通话说得好的在求职中获胜的比比皆是, 而说不好普通话的在求职中败阵的亦大有人在。实践表明, 不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青少年无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普及民族共同语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走向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基础工程, 国民教育则是基础之基础。周有光先生说, 学校以民族共同语为校园语言是国民教育成年的标志。实现这一点, 尚需我们做长期不懈的努力。要使全体校长和教师深刻地认识到, 使学生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对学生的一生前途负责。

五、当前推普的主要难点是更新语言观念

语言应用是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习惯, 但是否想具备某种能力, 是否想改变某种习惯, 却是受观念支配的。当前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难点不在于还有多少人不会说普通话, 而在于很多人的语言观念仍然滞后, 特别是很多地方、很多单位的领导对推广普通话重视不够, 甚至不以为然。语言观念是时代观念的反映。小农经济时代, 人们的语言观念与其生活方式相对应, 人们不愿轻易舍弃方音, 以少小离家而乡音无改为自豪。工业化社会则不同, 社会化的工业大生产不但使全社会联结成一个大联动机, 而且需要劳动者具备必需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发达国家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重视普及教育和普及民族共同语, 而今天进入信息化社会, 普及民族共同语更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欧美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的语言生活历史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我国虽然近30年来经济发展很快, 但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旧的语言观念仍然支配着很多人的意志和言行。

上世纪90年代初, 粤方言优越感曾甚嚣尘上, 有人曾公开扬言“粤语北上”, “不会说普通话照样发大财”。但曾几何时, “粤语北上”的口号淹没在普通话南下的大潮里, 因为它无法抵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给普通话注入的强大生命力。如今, 普通话已经盛行于包括广东、上海等传统强势方言区的全国各地, 但并不意味着方言区所有人的语言观念都已经更新。事实上, “时代的需求, 时尚的追求”代表的新语言观念一直在同“宁卖祖宗坑, 不改祖宗声”代表的旧语言观念做斗争。尽管推广普通话有法律依据, 有政府背景, 有市场经济舞台, 攻势强大, 方言观念不仅占不了上风, 而且不断衰减, 但残存的方言观念和顽固的方言习惯总是以各种形式抵御普通话大潮, 给当前推广普通话带来的困难仍不可低估。这种小农经济式的语言观念若存在于领导同志头脑中, 必然把推普工作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许多政府公务员仍操方言执行公务, 用方言播出的新闻节目在地方电台电视台有增多的趋势, 教育系统冒出要教学生学方言的苗头, 个别学者提出要“保卫方言”的口号, 个别校长当众抵制推广普通话, 等等, 都告诉我们, 推广普通话面临的观念上的阻力绝对不可低估。

所以, 大力宣传语言规范意识是现代意识的体现, 也是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的体现, 应该成为推普宣传的重要内容。

宣传推广普通话, 不仅要宣传推广普通话是执法行为、政府行为, 更重要的是要宣传普通话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普通话是唯一通行全中国和全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 这一点是任何其他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所无法匹敌的, 普通话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普通话成为国民教育、公共媒体、政府公务和公共交际的首选用语, 还因为它具有历史悠久、承载丰厚的文化价值和听觉优美、表现力强的审美价值。普通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宣传、教育、引导, 使普通话由政府推行变成政府推行与人们主动认同相结合, 是今后推广普通话工作应当追求的新境界。

六、处理好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 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普通话与方言始终是推普工作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普通话不是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 它孕育于方言, 吸吮方言的乳汁营养, 植根方言的土壤之中。但经过悠久历史的锤炼和扬弃, 普通话拥有浩如烟海的书面语材料,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实现了规范性升华, 成为事实存在的民族共同语和法律确认的国家通用语, 在国民教育、公共媒体、政府公务和公共交际场合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

汉语方言也是中华民族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为局部地区人民服务, 也具有相当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至今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方言承载着古老的民间习俗和丰富的地方文化。与普通话相比, 方言的生活色彩更绚烂, 乡土气息更浓郁, 与老百姓的油盐酱醋、家长里短水乳交融, 在沟通群众生活交际和增进亲情乡情方面发挥着普通话难以取代的特殊作用。

推广普通话工作从一开始就声明, 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 方言既无必要消灭也非人力可以消灭。推广普通话是要求人们在使用家乡话的同时再掌握通行全国的民族共同语, 成为一种“双语人”。这是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起码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然要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

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应该是:普通话与方言和睦相处、各司其职、共同发展。在国家公务、教育教学、礼仪庆典和公共交际中由普通话唱主角儿, 在亲朋好友、邻里街坊、乡党聚会等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场合, 方言尽可以大显身手。在广播电视中, 新闻专题节目、科学教育节目、文体卫生节目、少年儿童节目、严肃音乐节目等以普通话为播音用语, 在戏曲曲艺节目、娱乐节目 (包括娱乐性电视剧和戏剧小品) 和乡土生活节目中, 方言可以继续发挥沟通亲情乡情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

共同语和方言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普通话在发展过程中将继续从方言中汲取营养, 而方言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呈现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方言的这种发展趋势是客观的, 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国民教育水准提高的必然。不能将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现象“归罪”于推广普通话, 因为同普通话相比, 方言毕竟处于弱势地位。事实上, 推广普通话工作已经近60年, 但真正取得显著进展也不过是最近十余年的事情。普通话空前传播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民教育水准的提高, 广播、电视、录像、电话、互联网、卡拉OK等有声传媒的普及, 以及电脑、短信这样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普及。在这样的社会进程中, 方言 (特别是覆盖地区较小的小方言和土语) 的发展呈现萎缩的趋势, 则是历史的必然。

毫无疑问, 方言需要保护。从上世纪50年代起, 国家在制定语言政策和语言法律方面, 在方言调查和资料收集方面, 在拯救戏曲曲艺等地方传统艺术方面, 一直对方言采取多种必要的保护措施。但是, 保护方言并不意味着使方言在所有场合都与普通话平起平坐。保护不等于推广, 要保护的是方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而社会语言生活中的主角地位, 方言不得不让位给普通话。

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 就是以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为主导, 同时容纳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方言, 使得社会语言生活呈现主体化与多样性和睦相处, 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总之, 对当前推广普通话形势可以做这样的评价性估计:从全国来说, 推广普通话工作已经步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新世纪推广普通话工作出现了“语言立法并依法推进”、“明确一个中心、四个重点领域、三项基本措施的工作思路”、“全社会共同参与”、“宣传普通话的价值”、主张“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等亮点, 呈现历史上最好局面。但是, 在更多的地区和单位, 推广普通话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并且面临着许多不可低估的困难, 在国家和省市的部门之间, 在教育系统内部, 都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协调的任务。广大农村、农民是今后的推普工作重点。推广普通话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 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也有利于各地各行业的自身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更有利于个人才华的充分展示, 是符合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性任务。

篇14:推广普通话的小学作文

关键词:宣传力度;兴趣小组;校园活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沟通、文化交流、经贸往来、求职述职等活动都要求人们切实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而在普通话推广的过程中,学校是主阵地,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考虑到学生在交流、就业、提高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需求,有步骤、分层次的普通话推广十分重要。现在我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有效的高职院校普通话推广策略和模式。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推普”网络

语言学习需要好的环境,天天听,天天说,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一般口语能力,在学校里建立一个覆盖全校、上下贯通的“推普”网络非常必要。

1.加大宣传力度

在校园中应按国家“推普”要求,以宣传栏或展板形式设立普通話专栏,积极宣传“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等内容。同时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大力宣扬语言文字工作,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广播站,早晨和中午都是用普通话播报,晚上才用粤语,建议适当减少方言播报的时间,也可以在方言播报中或播报完毕后加入普通话宣传的内容。同样的,学院学报也是宣传的好阵地。

2.组建兴趣小组

成立兴趣小组一直是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进入大学后,学生更常以宿舍为单位展开活动,日常语言交流也大多存在于宿舍同学之间,所以较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推广方式就是鼓励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建兴趣小组,互相之间彼此监督,纠正对方语音错误,让说普通话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兴趣小组也可以是形式多样的,演讲与口才小组、朗读小组、播音小组等都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

3.开展校园活动

高职院校应经常开展各类可以达到普通话宣传目的的活动,对于比赛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语言环境,鼓励学生自发进行普通话训练。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就已成功举办了征文和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大赛、校内辩论赛等活动,这些比赛都很好地起到了推广普通话的作用。

二、管理好普通话测试站

普通话水平测试站主要承担着帮助学生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的使命,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推进测试管理工作,让普通话测试站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也是在“推普”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加强重视,健全机构

想要保障普通话测试站管理的顺畅,首先需要加强领导的重视,建立由院长、教务负责人、各行政部门负责人、二级系部负责任人、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及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组成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对具体的测试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人力资源部门也应核定编制,扩大测试员的队伍建设,划拨专项经费,购买相关器材等。

2.完善管理,奖罚分明

想要拥有一支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测试员队伍,完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应建立测试员档案,将每个测试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记录在案,方便年度考核。考核时奖惩分明,对表现优秀的测试员予以表彰,工作能力尤为突出的测试员,可与学校的各种奖励甚至职称评定挂钩,对于没有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工作质量不高的测试员,则加以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测试员的积极性,使普通话测试站有条不紊地发展下去。

3.创建平台,注重科研

若要提升普通话测试队伍的整体水平,需要创建交流平台,包括网络平台,组织老师相互学习、共享经验。同时,高职院校实践性强,可挖掘内容多,也可以整合教师资源,投入财力,以团队形式进行科研。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老师们只想迅速完成普通话培训和评分的任务,并未形成科研整体,也很少与外界联系的问题,这既是我们现行工作的缺陷,也是我院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职业口语化的普通话教学

职业口语是指在职业活动中所使用的口头交际的语言,它展现于职业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体现了不同的职业需求。为了给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普通话课程中应该加入职业口语的教学内容。

1.分层次教学

因为学生水平不一、专业不同,普通话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将授课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学生进行基础语音的训练,使他们拿到较好等级的普通话证书;二是对学生进行日常口语交际训练;三是进行职业口语训练。

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基础和所处方言区的影响,普通话水平差异较大,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按发音和表达的水平分组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授课内容,也可以发挥普通话水平较高的学生的带头能力,让讲得好的学生帮助讲得差的学生。进入第三层次教学后,因为专业不同,职业口语的学习和训练各不相同,此时便要将之前的分组打散,依据专业技能进行分组,否则职业口语的教学就丧失了实际意义。

2.多样化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普通话授课最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其中针对职业口语教学,情景模拟是最值得提倡的一种。设置职业场景,结合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加强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提高专业技能。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专业为例,先设计一个全套的酒店服务场景,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客人和接待者,从客人踏入酒店那刻起,便开始了职业口语训练,包括客人询问、订房,接待者回答、介绍等。这个情景模拟一方面要求双方发音标准,语速语调恰当,同时也对接待者的语言组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相关礼仪礼节进行了培训,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心情,就以往的经验来看,教学效果很好。

另外,课上进行故事接龙、朗读、演讲,课后布置作业等,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又督促学生进行普通话练习。

3.网络化教学

普通话教学不仅限于课堂,尤其在当今课时普遍不多的情况下,老师更要借助其他教学媒介,网络就是不容忽视的一种。

授课系统方面,老师可以采用“微课”形式,将自己的课程制作成教学视频。针对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教学,以“r”的发音为例,老师将它的正确发音方式和发音诀窍录制成小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发音困难的学生便可自行下载,离开课堂也能反复观摩和练习。而第三层次教学,则要针对具体专业,分门别类上传,如导游词是供旅行社专业学生需要的,而办公室对话则是拿给文秘专业学生看的。这样一来便能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系统之外,也可建成训练和交流系统。如发布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模拟平台给学生,让他们更加了解测试的运作模式和评分标准,在模拟中减轻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及开辟专门的BBS,供学生沟通交流之用。

总之,普通话的学习对高职学生来说并非可有可无,学校必须建立覆盖全校的“推普”网络,健全普通话水平测试站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广大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口语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实现高职院校的办校初衷。

参考文献:

[1]李少华.高职院校“职业口语”课程创设研究.新思路,2008(3).

[2]岑泽丽,周耀进,薛红.高职院校学生口语能力调查及教学实践分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上一篇:求职应聘书下一篇:美丽的房子大班线描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