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学习型数学教师

2024-05-16

做一名学习型数学教师(通用9篇)

篇1:做一名学习型数学教师

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教育是教师的事业,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把本职工作做好,才不愧于生命,不愧于青春。做一名学习型教师,终身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既是学习型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生命质量,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应该具有良好的素质和深厚的知识。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为适应人类的知识快速增长和加速更新,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

篇2:做一名学习型数学教师

星村小学姜恒艳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既是学习型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生命质量,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呢?结合实际工作,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首先教师应多读有关新教育理念的著作,多读走在时代前沿的优秀刊物,充实并更新教育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比之于知识的老化,观念的老化更为危险。知识的老化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观念的老化,则往往使人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因此,对教育观念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和深厚的知识,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不能单纯的把传递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应多于对学生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每一堂课都要结合学生实际,从语言到教学到板书,都要精心设计,精心预设,上得有效果,有新意。

再次教师要多领域涉猎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只有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才能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优良条件和好的方法来获取知

识,向学生学习先进的方法,把好的方法加以推广,做到教学相长。

篇3:如何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

那么, 作为教师, 应该怎样发挥学习创新意识?怎样在同课头教师中了解习各自的工作状况, 营造团队学习氛围?

通过认真学习和总结思考, 我们认为学习活动自然发生, 并能在学习读书的基础上, 改善思维模式, 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 使每个教师都能带着问题学习, 联系工作思考, 真正把学到的新知识, 新理论以及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用于当前实际工作当中。这也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即:做学习型教师。现将一些具体做法归纳如下:

一、学习先行, 理念引领, 提高教师的学习素质

提高教师的学习素质是“第一要务”。除了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外, 还应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 全面落实学校发展的总体要求。因为通过学习, 我们可以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岗位竞争力。要以“做事多一点, 效率高一点, 行动快一点, 脑筋活一点, 思路新一点, 埋怨少一点, 脾气小一点”作为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守则。通过座谈会、讨论会、谈心等多种形式在教师团体中强化一个主题:尊重知识, 崇尚知识, 鼓励学习。形成一种“今天不学习, 明天遭淘汰”的现实危机感, 并确立“学习伴我一生”的终身学习理念。使消极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了积极主动的“我要学”。除按照学校要求组织学习相关材料之外, 每位教师要提升学历, 以求在学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实践, 在实践中发展。

二、共享学习信息, 促进教师间的共同进步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我们英语专业教研室现已形成了每双周的教研活动例会,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保证知识, 经验在教研室内的传播和应用。例如在教研活动中有两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说课”, 和“示范课”, 即每位教师将自己课堂的设计思路, 教学手段, 课件等与大家交流。我们认为这种交流就是互助互爱的体现, 就是团结向上的标志。本教研室青年教师占大多数, 大家都认为这种形式有利于自身迅速成长, 少走弯路, 适应学院的快速发展。

例如在一次关于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的讨论中, 一位老师就给大家共享了以下有价值的信息。这位老师提出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可以分为宏观原则和微观原则。宏观原则主要包括 (1) 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教学目标 (语言、社会文化、策略、情感态度) (2) 了解教学环境、学生水平和需求, 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 (3) 充分考虑学习环境, 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 (4) 根据以上情况设计教案 (5) 合理分配各项活动的教学时间, 调控教学节奏 (6)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微观原则则包括 (1) 减轻学生的认知压力 (2) 给予学生任务活动的范例和语言重点 (3)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熟悉语言形式 (4) 让学生主要注意语言的意义 (5)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活动 (6) 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7) 让学生有互相交流的机会 (8) 让学生有机会注意语言的形式 (9) 让学生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同时英语课堂中必须注意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的“五性”, 即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情境的激励性;教学结构的有序性;教学活动的民主性;教学反馈的及时性。

教研室教师之间经常进行这样的讨论, 不但有助于大家共享有价值的教学理论, 也使教研室内充满了学习的氛围。

三、重视团队精神, 建立课程组的共同愿景

教师之间由于年龄不同, 性格不同, 工作作风不同, 需要团队精神, 才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实现共同发展。不管是教学, 还是教研, 都应由课程组人员共同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后, 达成共识, 形成同一课头的共同目标和内容, 做到工作上:认真备课, 认真了解学生, 认真钻研业务, 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同事间:相互尊重, 相互沟通, 相互协作, 相互理解, 相互包容, 相互促进, 让教师在工作中得以锻炼和成长。

英语教研室的教师按照年级分成不同的课程群, 主要为基础课程群、高年级课程群和职业类课程群, 每个课程群又包括了不同的课程组, 这样在“群主”、“组长”的带领下, 同一课头的老师在开展教学研讨的时候就非常方便。

四、树立人本观念, 促进同事间的和谐发展

每一名教师都是“一本书”, 需要花精力去读懂他 (她) , 读懂“每一本书”的优点、不足。例如, 在工作中, 同事间要用好“显微镜”和“放大镜”。对教龄长的教师要用显微镜找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对教龄短的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他们的优点, 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 鼓励他们超越自我。在生活中, 教师间要多关注“每一本书”的内心世界, 及时给予他们鼓励, 肯定和帮助, 使大家在工作中都有创新, 有成效。

我们分院中的年轻教师占了多数, 年轻老师知识储备新, 充满活力, 为教师队伍带来了新的力量, 但是她们也存在经验不足的缺点, 所以出于人文关怀, 分院成立合作教师制度, 让教龄稍长的教师帮助刚进校工作的新教师, 这样的帮助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指导上, 也体现在生活中的关心。

总之, 要创建一个温暖、和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需要全体教师人员的共同爱护和培育, 只有这样, 学习型教师才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一定会更进一步加强学习, 做到开拓创新, 并不断开拓教学教研, 在各项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摘要:学习型教师是新时期对各专业老师的新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学习情况, 如何结合专业学习和教师发展, 来培养学生是一个所有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学习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年智英.终身学习型专业发展:日本教师资格标准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11, (8)

[2]、武希颖.创新型教师要有“三观”[J].吉林教育, 2011, (27)

[3]、陈明秀.创建教师学习型组织提升学校整体效能[J].中小学校长, 2011, (8)

篇4: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

最近笔者在课改试验区就新教材的使用状况作调研时,和一些教师作了交流。对于课改,教师普遍反映负担加重。个中原因除了应试教学的压力外,教师专业素养差、不适应课改是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教师的专业进修状况令人担忧,尤其使我感到迷惘的是相当一批教师不会上选修课,对一些选修课教材难以把握。以语文学科为例,很难相信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阅读《史记》会有困难,也很难相信高中教师会公开表示对唐诗宋词“没兴趣”,认为鲁迅作品“太难懂”“没意思”。如此低素质的教师却要肩负课改重任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首先思考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课改伊始,应当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作必要的考察,制定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

为了尽可能地把问题说清,我们需要解决这样的疑问:什么是“专业”?学科教学专业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什么专业需要“发展”?……这些问题至今还未能进入多数教师的视野。实际情况是:作为一个学科,现代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目前还不是很清晰,究竟什么是教师需要的“素养”,目前还没有得到公认的答案。

尽管暂时缺乏精确的调查,但是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状况堪忧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从教师整体学历的统计数据看,似乎都是合格的。随着高校普遍扩招,本科师范院校毕业生已呈过剩趋势。城乡中小学校教师学历普遍提高,在城市小学,35岁以下的教师持本科学历的比例持续上升。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在大规模的扩招和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中,高校一些学科教学质量已有所下降。虽然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学校在聘用时对师范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仅仅表现为学历方面的要求(尽管大家都知道学历高不一定就能胜任高中教学)。高学历者到中学任教固然是好事,但是必须适应中学教育教学。近年笔者接触了一些应聘的硕士研究生,发现他们本科学习阶段的成绩比较差,而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恰恰是师范教育的基础课程。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江苏省县以下行政单位的学校,随着高中扩招,有相当一部分没有高中任职资格的初中教师开始到高中任教。

目前教师在业务素养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笔者最为熟悉的语文教学领域,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教师“教书”但不“读书”。近年我在一些进修班向学员作口头调查,多数教师如实地反映“没有时间阅读”,一部分反映“不知道读什么书”,甚至还有教师不知道本学科有哪些专业杂志。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是阅读的指导者,也就是说,他个人在阅读选择和读书方法上应当“有一套”。然而实际上教师的阅读能力、阅读经验往往并未达到可以作为指导者的水平,如果由他“指导”,则完全可能成为误导。这样的教师缺少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指导功利型的应试阅读。与此相对一些专业素养好、阅读视野广阔的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教师自身需要具备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推荐阅读材料要有眼光。学生尊敬教师,他也会注意教师敬重什么样的作者。学生选择什么样的读物,与教师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来自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把最好的、最适合发展学生素养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但是在应试狂潮的影响下,教学畸形发展,教师的阅读引领作用日渐弱化,这种弱化与教师

“教书”但不“读书”是有直接关系的。

教师“教写”但不“会写”。许多语文教师没有把提高写作能力当作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许多省市有条例规定,中学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提交5篇论文(含教学案例),其中3篇论文须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或获省市三等以上奖云云。但是这些规定日趋软化,有的省区在特级教师的评选中,对论文质量和数量均降低了要求。也有一些部门趋利而动、收取费用、胡乱评奖或用增刊形式,面向中小学教师发售版面,刊发无价值的文章。为数相当多的教师对评职称要提交论文意见很大,认为一线教师没有必要发表什么论文,他们没有认识到“高级职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教师一二十年没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无论如何,是不能以“工作忙”作为托辞的。在一些地区,部分申报高级职称甚至特级教师称号者所提交的论文令人无法卒读,那些交了评审费就可以获奖、得一纸证书的论文基本靠东拼西凑,有的甚至有科学性错误,有很多文章的语言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于教师之手。甚至有这样的尴尬:教师的一般写作能力还不如学生,曾有中学生作文杂志编辑叹息:学生习作文采斐然,教师的评语却文理不通,不知所云。

教师“研考”但不“研修”。应试教学的泛滥对教师专业发展极为不利。教育界以外人士和教育界内部的外行总把高考看成中学教育的“高、精、尖”,一些教师也自认为带高三毕业班是一种地位,这是极无见识的。这种误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放弃专业发展的机会,把高考评价作为工作上的唯一追求。追求升学率的趋向、落后的考试模式与录取方式,容易形成以表面的成绩掩盖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事实。目前学校教学评价方式还在沿用社会上“成王败寇”的原则,素质较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一旦通过高考来评价,往往并无太明显的优势,而一些实际专业素养平平的教师通过“狠抓死揪”,其学生在高考中也能获得不低的分数。这就在客观上造成部分教师以钻研高考为能事而忽视业务修养的教学现状。

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社会偏见、经济原因和应试教学的压力外,教师自身亦缺乏发展意识,相当多的教师陶醉在经验型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的教学经历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是在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更新知识、不观察世界、不接受新理念、不研究新问题、难免一些教师的教学遭到学生的冷眼。同样处在并不理想的大环境中,一些基层学校的教师能积极关注教育教学动态,关注理论前沿发展,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进修的机会。相反,在一些综合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除了对出国进修、观摩感兴趣,其他进修机会则宁可放弃。审视这样的教师队伍,再展望新一轮课改的前景,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

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契机:课程改革

国家推行课程改革,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各地陆续开始使用新编教科书,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开始了。毋庸讳言,课改的困难很多,但是如果不改,后果则将是毁灭性的。教师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对待课改?如何在这次改革中抓住机遇?应当有怎样的个人追求?寻求什么样的发展?这些是近一时期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而形成新的观念,只有靠不断地学习与探索。

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专业,主动寻求发展。有发展的意识,才有可能获得发展。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不关心课程改革,不熟悉课程标准,有些教师甚至不熟悉正在使用的教科书,这就很难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教师的专业除了学科专业外,还包括其“教师”这一专业。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对教师专业化做出明确说明。认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40年前的中国正处在“文革”初期,教师连起码的职业尊严都无法保证,根本没有可能进行“严格、持续地学习”。在“文革”结束后的百废待兴时期,教师旧有的知识和技术尚能维持其职业形象、到了教育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那些旧有的赖以维持教学的知识和技术已经落伍,于是逐渐有了“充电”之说,“严格、持续地学习”方才成为一种可能。因此形势的发展需要教师抓住契机,主动寻求专业发展。

教师需要抓住课改契机,在教学中学习。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多年来教学方法上是否有所改进,教学效率是否有所提高,自身是否认识到指导教学的理论修养方面的欠缺等等,只有教师常常就此进行思考,才有可能形成重新启动学习的动力。新教科书的使用也为教师画出了新的起跑线。为什么一些教师对新教材始终难以接受?他未必真的是认为旧教材好,实际上他是反对一切新的、对他的教学形成压力的理念和事物。他非但从不主动探索和研究问题,而且在思想上总是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凡是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内容,他往往不加思考地反对。在课改中,这样的教师将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海德格尔指出,教难于学,因为教所要求的是学、让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本身,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而非其他。正因为如此,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善于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能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往往取决于他本人的教学素养。课改的关键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形成适应教学革新的新思维。有经验的教师会认识到这样的现实:学生的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他们从不主张让学生孤立被动地读书,而是主张教会他们“找食吃”,要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别是保证他们的阅读时间),通过广泛阅读,积累感悟,获取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自己应当首先是个“自主学习者”。

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在阅读教学的引导上,教师的素养有时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读书者,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有坚实的阅读积累,不断有新的阅读发现,他才有可能懂得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他才可能建立阅读观念,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的阅读教学法。教师是引领者,因为对学生而言,教师的阅读和理解都有示范作用。

老话说“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种所谓“一桶水”与“一瓢水”的关系,长期以来得到教育界广泛认同,从发展的眼光看,教师的“一桶水”该是什么样的“水”,则很值得研究。按说这桶水应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才行,否则三五年教下来,水桶早就见底了。更何况在新的时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在早期曾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传播速度极快,世界一下变小,大量的信息汹涌而来,学生学逢其时,借助网络,如虎添翼,在信息的占有上,未必逊于教师,他获得信息的方式,甚至有可能超过教师,因而他所需要的也就远远不止是“一瓢水”。语文教师毕竟是有专业知识的人,他在了解专业知识体系方面,在审美能力方面,在阅读的选择方面,应当比学生有优势。有朝一日,如果教师不再具备这样的优势,那么他将丧失立身之本。故而教师在阅读积累上若要有新的追求,必须以源头活水作为他的“一桶水”。

教师有相应的文化学术知识,教学中就可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也就能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在文言文教学中,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现今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是着眼于考试,重“言”轻“文”,不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历史知识,学生只能死记文言知识,古文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些别别扭扭的语言现象,古代历史文化在其脑海中依旧是一片空白。如果教师稍有古代历史文化方面的修养,就不会满足于让学生如此学习。在他看来,一篇文言文就可能是一个时代的标本,如《左传》中的《殽之战》是史传的经典,真正够得上内容上的“博大”和语言文化上的“精深”,如果仅仅把它作为文言文知识篇章,是极大的浪费。学生在学了《殽之战》之后,如果他能从春秋时代“国”与“国”的战争中看到政治智慧,从皇武子的外交辞令中看到语言艺术,从弦高犒师中看到中国古代商业的规模,从先轸的“不顾而唾”看到当时的君臣关系等等,那么学习文言文就会变成一件很有趣的事。又如教《曹刿论战》,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古代政治制度与兵法、战法,学生对“肉食者谋之”及“一鼓作气”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了解。再如,《阿房宫赋》写给谁看的?为什么会有《五代史·伶官传序》等等,这些远比学习文字知识重要,真正是一辈子受益。有些教师却常常不知道文章好在哪里,只能笼而统之地要学生全背下来了事,等而下之的,则是把这些优秀的文本肢解为“高考得分点”,让学生没完没了地去做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时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背景和恰到好处的点拨,体现了他的“一桶水”的质量。学生有了对美的追求,他们对古典文学作品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感悟能力。这是过去启蒙教育都能做到的事,现今竟然成了难题,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古典文学教学与应用上,甚至远逊于冬烘塾师。这中间有许多原因值得研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一是现今教师不够“专”,二是现今附着在语文上和教育上的东西过多。这些弊端,都需要在课改中逐渐革除。

在新课程教学开展之际,教师要转变观念、轻装上阵,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和学生一同进步。同时,在教的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之道:勤读多思

教师勤奋地工作,更在工作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发展。在专业进修方面,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好学。对学生而言,终生进德修业的教师才是值得学习的楷模。

说到教师读书,很多人认为是老生常谈,然而强调多年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最有效的教师读书策略。客观地讲,多年的应试教学使当前不少中学教师对本学科的性质、对本专业的作用与专业的发展了解不够,不能适应已经开始的课改。教师应了解教学的历史,加强本专业基本功的养成教育,为构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框架而努力。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应当比较熟悉;对本专业的新理论与探究发现,他应当保有浓厚的兴趣;对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他能深入地思考并有可能去研究。这些应当是职业禀赋,也是教师专业基本功的有机组成部分。

目前,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实施“继续教育”,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并在各级各类考核中落实评价。但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自我更新意识、终身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意识。

面对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需要理智地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不能照单全收,只靠别人灌输的思想指导教学。所谓勤读多思,正是为了培养彻底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怀疑,意味着教师对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能有理性思考与判断。当然,怀疑一切并非意味着要否定一切,而是思考一切。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不断地反思,才可能实现最好的教学。教育者首先应当是思想者,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或者不想成为思想者,那么他就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资格,他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同样,他的教学行为也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在这种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文,学生也会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价值,教育因此也就成为低效甚至是无用的,学校只会培养“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古今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具备怀疑和批判精神。故

“勤读多思”,正是学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目标是育人,是教会学生学,这就需要智慧,仅仅会“苦干”的教师对其学生未必能有什么启发。过去的教育不重视“会学”而过于强调“苦学”,教师往往也只是“苦口婆心”地“苦教”,最终把教师的职业贬低为蹩脚的工匠。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教师仍大量地存在并得到世俗文化的肯定。

“勤读多思”才能明睿通达。教师聪慧,学生的学习才能愉快。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来自教师教学的过程。能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会把教学当成苦事,他们对教学有一种既热切又理智的期待。课堂永远是智慧者的天堂,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许多一般教师意想不到的发现,那些聪明的办法就如一盏灯启人深思,使学生豁然开朗并举一反三。考察这些教师的经历和习惯,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对外部事物始终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关注社会历史,关注政治进步,关注民生,关注科学发现……他们重视阅读并善于思考问题,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学中有价值的发现几乎都与预设无关,发现本身在于偶然。然而如果缺乏积累,也就不具备抓住机遇的能力,从而与种种有价值的机遇擦肩而过。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经历,有些教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能教出那几百字背后的深层意蕴,而积累多的教师,也许初次接触就能有所感悟。近年国内涌现出的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大多得益于好读书并富有探索精神。

前面说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靠自己奋斗,教师要把专业发展作为个人的人生追求。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群体学习发展的优势。在一所学校里,教师应当是一个“读书集团”,从普遍提高教学修养这个意义上讲,在群体中学习获得的进步,往往比个人苦心孤诣取得的成就要高。我们注意到,近年随着网络的发展,教师中形成了一些自觉学习的群体,在这里,一批中青年教师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教学理论的探讨上,无论是研究问题的深度,还是阅读的广度,都远远超过了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其效果比送入高校进修或是学位教育更为显著。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没有功利意识;二志同道合。这种自觉学习的形式很值得教师同行们借鉴。

篇5:做一名懂数学的数学教师

泉港区前黄小学许志军

一、如何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一)你心目中的好课是怎样的?

(二)何谓有深度的课堂?

1、过去的课:掐头去尾烧中段(注重新课)

以教定学,学法单一(设套、追问、注重教师的教)

2、现在的课:关注教学起点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习过程

关注学科本质关注三维目标

(在教学前先找几个孩子做一下相关的习题,看看孩子在没学新知前,会到什么程度,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样你的课设计起来才会游刃有余。)

(三)构建深度课堂的十个策略

1、回到原点

(1)真正的好的数学是在数学家的废纸篓里,而不是在书本上。

(书上呈现的只是数学家探索后的结论,而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关注形成知识的过程。)

(2)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数学书上呈现出的只是符号,而不是智慧。)

2、更换情境

*德国一位学者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将15克盐放在实验者的面前,结果难以下咽。同样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结果不言而喻。(放片)

*例如:《百分数》2008年:刘翔退赛网上支持80.6%,不支持,其他,2009年:甲型H1N1问卷,2010年:春晚满意度不好、一般、好。

*讨论:跳出数学看数学

教材处理与家里装修房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基本的知识点要保留(承重墙不能拆)

3、适度拓展:广度

4、思想蕴伏:深度

5、植入文化:源于在小品中植入广告(牛莉在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中所用的粉色绒球手机链卖断货;)

*例如:《9的乘法口诀》:

《门钉的故事》故宫门钉有9排,每排9个,9是最大的阳数。

因此诸侯按照不同的级别门钉8*8=64,7*7=49,6*6=36,5*5=25到老百姓的门上也就没有钉了,因此说白丁。

*《圆的周长》每人发一个圆片,请同学做陀螺,小棒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引出其实人们很早就认识了圆。在我国古代名著《墨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圆,一中同长也”。

6、局部美容

也就是说一节课不用处处完美,像给人做美容一样,局部处理有亮点就是一节好课,当然前提建立在课不跑偏,路子不太野的基础上。换一句话来说,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其实说白了,就是看这节课有没有亮点,如果有3个亮点或2个就是一等课,1个亮点至少也是二等课,如果一个亮点也没有,平平常常那只能是一般课。评优基本上是评不上了。亮点:预设的亮点:显性、隐性

生成的亮点:教师(追问)、学生(错误)

7、问题引领: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美国教育专家说:什么是教育?

告诉学生2+3=5不是教育。

告诉学生2+3为什么=5,才进入教育的门槛。

能对2+3=4进行论证,从而得出2+3=5才是真正的教育。

讨论:教学与炒菜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火候)

提问的时候注意火候,也就是时机。早了,晚了都不行,尤其是追问。

不仅要设计好的问题,还要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8、数形结合:

例如:《植树问题》用手。段数 +1 = 棵数

数辅助形,数就形象化,形辅助数,数就直观化。

讨论:讲台上的老师与百家讲坛有什么相同之处?

例如易中天品三国。

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善于举例。

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奥问题通俗化。

9、巧设练习:

*例如《长方体的认识练习》教师准备了2个一样大的长方体玻璃缸,提供了充足的水,请2名同学很快的倒出一个长方体,(多、中间、一点)

*《植树》播放国庆阅兵式,问同学有没有植树问题。

1、三军仪仗队156人

2、陆军方队每排25人,有14排,领队2人。

前后间隔75厘米,左右间隔12厘米,经过东西华表96米,共踢出128步,时间1分06秒,一步75公分,距地面25厘米,每分走116步。

10、理念移植

也就说当我们教师在研究一节课时往往可以借鉴大师的课

例如《三位数比大小》千百十个

2个袋子(数字卡片)每次2队各派一名代表来抽签,放数字。

讨论:讲台上的老师与舞台上的歌星有什么相同之处?(互动)

二、换位、体验、感悟——研究学生如何学习。

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刘延革老师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一课,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感悟和触动。平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在刘延革老师的课堂上,成为了她的学生,而这其中就有四位我们顺城区的听课教师。

1.发学具(谁让你们动学具了)

2.拼出一个正方形和两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看哪组最快).10分钟有的组还没有拼成.3.有序的思维.(为什么拼的快)

4.思维训练(习题)

通过课堂上的换位、体验,让我们老师真切地感悟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需求的是什么?怎样保护自尊心,用好好奇心,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

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能力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

三、走向学生的教学设计

1、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想什么?(学生)

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对每一个数学知识的学习,都需要有一个现实背景。

3、把握好知识的定位,明确教学价值。

4、教学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灵魂。

5、教师备课的三重境界。

一重境界:是知道所教内容,没有科学性错误。

二重境界:是通晓教材的体系,知道所交内容的来龙去脉,知道其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知道教学的重点、难点,能瞻前顾后地处理好教学中“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

三重境界:充分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知道如何教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素养,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打下基础。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

不管什么样的教师,如果只能教知识和技能,只是个教书匠;如果能讲思维,会使学生变得聪明起来,那么就是一个智者;如果还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哪怕只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是一位大师。

四天的大连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三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带给每位教师的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还改变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让我们做一名懂数学的数学教师吧。

记得柏拉图有这样一句话: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学能改善物质生活,数学则能提供以上一切。

篇6: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

从教十几年的我不是第一次参加类似的培训了,但以往的每一次培训都像走马观花一样,都没有这一次的收获大。在这不同寻常的三个月里,我们新疆班的五十名教师从四千公里外来到了景色宜人的杭州市,重温了学生时代的快乐,聆听了众多专家名师的报告和讲座,见识了资深同行的精彩课堂,领略了特级教师带来的别样风情,感受了“现代与经典”的无穷魅力„„培训的三个月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难忘,太多太多的精彩,太多太多的感悟„„

在听了李春玲博士的讲座《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后,我反思了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再好的教学设计没有娴熟的课堂用语来衔接,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不会用教育机智来弥补和因势利导,很多次举行的各种基本功方面的比赛只能望而却步„„这一次的培训给了我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现在就是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吸收着。我学到了很多以前

不知道的知识,理论知识增加了,对于我来说,李老师的课堂既随和又有点小紧张,因为李老师会接二连三地提问题,还让我们讨论发言,基于自己的自身素质,既怕回答不上来又怕回答出错,所以,我总是认真地听课,不敢开小差,听了同行们的发言,我也认真记录,并加以总结,以便论到我发言时我能跟上大家的节奏。李老师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入手,谈到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拓展,对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对课堂教学的严谨和思考„„还用生动的课例给我们进行及时的讲解评析,帮助我们找出不足,让我们收益匪浅。

篇7: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

一、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接受新的教育

思想和理念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定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学习,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每个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发现在工作方法上“润物细无声”的小雨可能比“雷霆万钧”的暴风骤雨效果更好。有人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自己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超脱、飞跃,是一种升华。教师的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的爱是教育工作的灵魂。有了爱,师生就可以无障碍地沟通;有了爱,在师生和谐的氛围中,就可以开展教学互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要终身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

在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的来源很多,知识老化的周期很短,更新的速度很快。只有不断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名教师的知识如果储备不足,教学中必定捉襟见肘;反之,如果教师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知识功底,具有学者的风范,课上举一反三,游刃有余,那么课堂将是学生有效充电的场所。教师并非人人都博学,但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朝着博学的目标去努力。最可怕的是,有的教师以为自己的学历高,读的书多,就不再充电,不再学习,那他只会误人子弟,他自己也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平常要多读书,常看报,勤上网。总之,要做一只辛勤的蜜蜂,时时处处采摘知识的花粉,酿出合时的蜂蜜。

三、要不断地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

教,为了什么?教,是为了不需要再教;教,是为了学生自己学习。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都强调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源的今天,一个好的教师,绝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把自己满腹的学识传授给学生,而更应该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以“渔”是也。学会学习是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

篇8:做一名学习型数学教师

一、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内在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便没有动力。因此, 我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自己教学的首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在备课上下工夫。备好课本还不行, 还要备好学生, 他们对什么内容感兴趣, 以什么方式传授知识, 他们最容易接受, 这些都是我绞尽脑汁钻研的。

(一)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引进情境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加强审美教育

我在教《桃花源记》、《石壕吏》等课文时, 利用制作课件和配乐朗诵的方式进行教学。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创设情境。

1.利用电教多媒体创设情境, 直观形象,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兴趣。如,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 我把桃花林美景、桃花源的环境、渔人如何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人等内容都做成了课件。在上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听录音《桃花源记》, 想象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林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请学生口头描述;然后把制作的课件播放给他们看, 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这样, 既加强了学生的口语训练, 又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利用实物创设情境。如, 结合说明文写作教学, 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学校、教室以及自己的居室等特征, 在班上口头向大家描述;或者口头介绍家乡的一种土特产、一处名胜, 这样达到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3.学生表演创设情境。在教《石壕吏》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老妇、差吏等角色, 表演这篇叙事诗的内容, 注意老妇的悲惨境遇、差吏的凶暴。学生表演得非常投入, 语言表达也很简明得体。创设这样的情境, 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 开展课前演讲、评析活动, 加强口语训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这里的演讲, 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 自选感兴趣的话题各抒己见。说话材料或来源于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 或就班上新近发生的事、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每次上课前用五分钟进行演讲, 然后由学生进行评析。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对别人的答问进行评议、补充, 这不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而且也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学习交流, 这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常见的形式和良好的机会。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评议这一环节, 把这一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在评议时, 首先要求学生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答问, 然后要积极思考、判断, 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补充意见, 敢于争论, 互相交流, 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 教学《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等歌颂生命的文章时, 我让学生围绕生命这一话题, 说自己想说的话, 抒发真情实感。学生在不断的演讲、评析和讨论中, 懂得了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 学会了关爱他人, 明白了要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放出应有的光彩的道理。

(三) 组织朗诵、辩论活动,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但这还很不够。语言的实践, 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强化训练。为此, 我在班上多次组织开展朗诵、辩论活动。如, 围绕“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这一观点, 大家自由组成正方和反方, 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 学生明辨了是非, 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与此同时, 还进行大量的课外实践, 即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二、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唱主角

为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努力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模式, 尽量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进行教学时, 在让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语段分析、概括主题等让学生来完成, 这样, 就能使他们处于积极的状态, 学会动脑筋, 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 对有些内容, 直接让学生当老师, 通过这样的尝试, 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因而, 无论是口头表达能力, 还是独创精神都能得以充分发展。此外, 我还尝试让学生出试卷。每教完一课或一个单元, 大家可以独自或与他人合作, 自出试卷, 作为测试卷, 也可作为补充题张贴在教室的后面。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也增强了大家的集体主义观念。

三、加强阅读训练, 读写结合,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熟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 加强阅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可采用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以及教师加强指导、督促的办法。为此, 我在班级开辟了图书角, 也就是班级的小型图书室。班级自己做了一个书橱, 学生都踊跃捐出各种好书;组织制定“班级阅览公约”, 定期交换阅读。同时, 让他们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摘抄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因材施教, 多种形式提问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 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阅读文学常识等不同内容, 采用不同形式提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学习中, 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善于发问的习惯,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这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学中力求向这一目标努力。课前检查预习, 课后通过听写、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在课文分析及写作中, 都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意识, 不可人云亦云, 应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六、进行专项训练及擂台赛

针对语文学科存在语法或其他难点等学生不易掌握的特点, 我采用出专项补充题、举行专题讲座等方式反复操练, 便于学生熟练掌握。语文学科记忆性不少, 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采用男女组合等形式进行擂台赛。针对中学生好胜心较强, 都想胜过对方的特点, 如一些文言文, 刚教完不少学生就能当堂背诵;有的课文还没教, 就提前背下。这项活动增强了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七、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我在语文教学中, 时刻不忘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有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要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学习一些英雄、名人传记时, 我让学生开展讨论, 写读后感, 课后找类似的人物传记扩展阅读, 从中领悟出优秀的人应具备的素质。

篇9: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数学教师

关键词:学生;喜欢;数学教师

作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数学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数学课就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怎样才能将学生吸引住,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把课教好、教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成为一名解题能手,这是作为数学教师应有的数学教学能力。

1.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课本的透彻理解,对运算性质、运算规律的灵活应用以及对数据、运算顺序、算式特点的巧妙处理和高度敏感,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算出结果。

2.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能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整理教材知识结构、探索和表述解题思路,从而增强解题能力。能熟练地应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归纳、类比等方法进行教学。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1.要能够调控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老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探究的空间,并组织好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2.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求教师在叙述数学概念或进行逻辑推理的时候,能清晰、准确、通俗、生动地表述自己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这些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它是教师的逻辑思维水平,以及组织与处理教材能力、运用文字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对数学语言的表达,既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

3.要具有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

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是衡量一名教师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在教学中我要把许多好的想法、好的做法,上升到理论,写成文章,供老师参考。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苦练数学教学的基本功,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数学教师。

参考文献:

李宁.陪学生一起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6.

上一篇:我家的小妹作文300字下一篇:重阳节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