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务教育法

2024-05-18

浙江省义务教育法(通用6篇)

篇1:浙江省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学校浙江浙江省农村

做好“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这篇文章 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 为实现浙江教育新的提升,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表示,下一阶段,将重点做好“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的文章,从理念上真正树立起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从工作重心上及时转到内涵建设为主上来,从育人模式上进一步推进教育面向全体孩子和孩子的全面发展82104.comm! 〖钦撸呵肽柑刚憬逦窠逃咚骄夥⒄沟哪勘暧牍婊! ×跸F剑喝险媛涫怠豆抑谐て诮逃母锖头⒄构婊僖?010-)》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围绕“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到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到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现代化,到年全省全面实现义务教育现代化。 记者:做好“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的文章,浙江已作了哪些铺垫? 刘希平:这些年,浙江根据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扎实做好“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的大文章。一是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改造、教师集体宿舍改造、爱心营养餐、书香校园、孕妇装食宿改造等工程,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二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三是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执教能力;四是实施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11886666.com、设立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鼓励和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五是实施教育结对帮扶工程,促进教育共同发展;六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教育均衡化的政策导向。 记者:要实现上述目标,浙江作了哪些部署? 刘希平:第一,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研究制定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建立了全员覆盖的教师培训制度,突出教师的自主选择性和培训机构的竞争性,准备以5年为一个周期,以专业发展为重点,对中小学

造型车型方面自主品牌

校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第二,探索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在县域内形成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螺旋藻中心小学和完小、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教师流动新机制,鼓励支持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任教。 第三,根据《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以“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总方向,沿着“应用信息技术重构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新模式和全体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三条基本路径,以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和书香校园工程四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全面实施以“一网二库三平台四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建设任务。 第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继续推行年度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核权重;在中小学推行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开展教育现代化创建活动,制订教育现代化县认定条件和操作标准,力争通过左右时间的`努力,全省85%以上的县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余的县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确保2020年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篇2:浙江省义务教育法

(试行)

为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管理,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根据《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的精神,特就学校课程管理、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等方面,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第一章

课程管理

第一条 校长是学校实施课程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了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承担一定的教学和教学指导任务,在课程实施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教师科学实施课程。

第二条 学校应选用国家或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和课程辅助资源。

第三条 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和总课时数。不得随意增减各门课程的规定课时。因开展教学实验,需要增减课程和课时的,须经县级或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书面批准,并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条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保证自修课、实验课和实践活动的学习时间,教会学生合理支配课余时间。严禁以任何理由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学科教学。

第五条 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逐步提高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处理的能力。

第六条 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尊重少年儿童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科教学的特有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因材施教,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和辅导。第七条 初中阶段要重视小学与初中知识、学习方法的衔接,控制教学进度。不得以增加复习时间为由,挤占非考试课程的教学时间或提前结束课程。非毕业班的复习课时间不超过10%。各门课程应在落实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第八条 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保质保量地实施体育和艺术课程。要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一小时,每周参加课外艺术活动2次,让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较好掌握两项健身锻炼的体育技能与一项艺术技能。

第九条 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规划、实施与管理,组建能全面协调各部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和以班主任为骨干队伍的课程指导团队,开展相应的校本研修活动,引领全校教师积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十条 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校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安排。要加强与校外公益性教育机构的沟通和联系,有计划地组织校外人士帮助学校实施相关课程的教学,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第十一条 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基地等的建设和管理,为各门课程的科学实施提供条件保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学习创造丰富的资源环境。

第十二条 建立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管理制度。开发与积累各门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等课程资源,以及教学设计、课件、课例、习题、教学研究案例等教学资源,建立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机制与共享平台。

第二章

教学常规管理 第十三条 建立教学调研制度,针对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由学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调研组,定期开展教学调研活动,关注常态课堂的教学质量。要重视调研后的反馈、交流和行为跟进,强化常规管理的指导功能,使教学调研同时成为管理者与教师共同研修的过程。

第十四条 备课管理要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克服对教学参考资料的过度依赖。要把重点备课与一般备课相结合、规范教案与特色教案相结合,使备课成为教师个性化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要以教师独立备课为前提,重在提高每位教师的独立备课能力。

第十五条 备课检查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认真做好课前教学准备,自觉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备课检查应重点关注教师的单元整体备课能力、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能力、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对学生学习基础和需要的分析能力、课堂练习和反馈的设计能力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能力。

第十六条 备课检查要与课堂教学调研相结合,重点考察教师的教案设计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教案写作要求应讲求实用,尊重不同层次教师、不同学科的特点。新教师的教案要重点关注规范性和有效性,有经验教师的教案应突出研究性和创新性。备课检查的结果要以指导的方式及时反馈。

第十七条 要认真落实各科教学规范,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及时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质量,营造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的课堂文化。

第十八条 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行为的变化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关注教学的针对性、学科的特殊性和目标 2 达成的全面性。要引导教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内安排一定的练习时间;要引导教师重视学科综合性学习,关注课堂教学的拓展,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十九条 建立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作业检查制度,促进教师运用作业来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对教师的作业布置、批改和分析等进行检查和指导,要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组织关于作业的研讨,让教师明确布置作业的目的,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减少作业量。

第二十条 要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布置作业,注意作业的适切性和层次性。作业难度和题量要适当,意图要明确,形式宜多样。成册的作业要认真研究,慎重选择,宁少勿多。小学阶段提倡课内完成作业。鼓励教师精选和创编作业,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步增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业比例。教务处要会同班主任加强各学科作业总量的控制和协调,对于学科基础不均衡的学生,各科作业的重点和数量应有所差异。

第二十一条 要重视作业批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使用明确、实用的批改符号,增加激励性批语,保证批改的正确率。根据作业性质及学生实际,灵活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做到有作必改,有改必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要提高教师分析学生作业错误原因的能力,养成以作业分析结果为依据改进教学的良好习惯。

第二十二条 要指导教师及时反馈作业批阅结果。对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分析,共性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讲评作业时,练习本和测试卷必须发回到学生手中。要引导学生从作业中分析学习得失的原因,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后续学习。

第二十三条 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制订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常规》,开设学习指导课程,引导学生掌握 3 预习、上课、作业、记笔记、复习整理的方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养成学生自觉参与、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要促进学生获得积极、愉悦的学习体验。

第二十四条 建立针对学困生的导师制度。要特别关注“后20%”的学困生。在课堂教学和作业指导中,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提问和练习,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要认真分析每个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缺陷,制订个别化的辅导方案,通过个别指导和同学互助等措施,激发其学习兴趣,纠正其不良学习习惯,弥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缺陷。

第二十五条 要重视培养学科“尖子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设计适当的学习任务和作业,重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发展他们的特长。不能以单纯增加教学内容与提高教学难度为手段,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注意“尖子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交流合作意识。

第二十六条 各门课程的学业评价要体现本门课程的性质。要建立学科过程性评价机制,关注各学科的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逐步实施分项等级评价,发挥学业评价的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

第二十七条 建立学科考试的评价分析制度。严格命题规范,提高命题质量,遵照课程标准,倡导“能力立意”。考试和教学应紧密结合,促使教师在研究命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试题要适合学生实际,体现正确的学习导向。小学高段期末测验的难度系数须在0.8-0.9,初中期末测验的难度系数须在0.75-0.85。要控制测验的次数,每学期只组织一次综合性测试。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不得进行校级以上的书面统一测试。

第二十八条 认真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要改变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办法,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身体 4 素质、审美情趣和劳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引导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第二十九条 科学利用考试和测验分数。不准以任何形式进行成绩排名以及强化成绩排名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要降低小学阶段课程评价中纸笔测验的权重。日常学业成绩报告应采用等级制,淡化相对评价和分数。阶段性的学业评价应重在获取改进教学的信息和证据,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提高教师的答题情况分析能力,使教师能根据考试结果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提出后续教学的改进措施,对不同学生提出有效的学习建议。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

第三十条 要健全教师研修工作的管理机制。重视教师研修的整体部署,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等研修组织的管理与指导。校领导应分工负责联系学科教研组,参与并指导学科研修活动。建立教研组长工作例会制度,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和提高教研组长的管理、策划和指导能力。

第三十一条 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和年级组等教师研修组织,要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突出研修功能,建立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机制,构建对话、合作、反思、共享的研修文化。

第三十二条 教师研修的重点是执教能力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研修活动要重视引导教师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规范,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研修的内容包括解读课标和教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学生学习诊断、学业辅导、过程性评价、考试命题研究等。

第三十三条 简化教师研究的形式化要求,引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和提炼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进行动。通过教育实际 问题的反思、研究与改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

第三十四条 要保障教师研修时间,合理设定研修任务。要重视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以集体备课、教学竞赛、网络教研等为载体,开展课例研究、作业与命题研究、学困生的诊断与指导等专题研讨,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教研活动形式和教师研修机制。要加强教研活动过程的管理与指导,督查教研活动的跟进行动,组织关于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交流与研究。

第三十五条 教师评价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要关注教师个体的发展与进步,适度弱化教师之间的相对评价;要注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要设置多元化的教师绩效目标,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建立意在有利于教师团队合作的工作绩效评价制度。改进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方式,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

篇3:浙江省义务教育法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 标得到基层广泛认同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教育局和中小学都高度重视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各地对省厅文件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并组织当地学校校长参加了省厅召开的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视频会,各基层教研部门和学校也都组织相关的单位与教师在第一时间学习文件。不管是基层学校的校长、教师还是教研系统的领导、教研员,大家都比较认可这次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教育理念。座谈会上,校长们普遍认为《指导意见》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个性化教育理念,把教育的落脚点落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其愿景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教育的真谛,让广大教师看到了教育的春天,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指导意见》给了学校很大的自主权,有利于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开设。

对包括校长、教师、教研员在内的共430人的问卷调查显示,56.9%的参加调研人员表示“非常赞同”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34.14%的教师对此理念基本认同。座谈中, 大家表示选择性教育思想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不仅有助于他们培养兴趣爱好,了解自身特长, 而且还能为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成长提供机会。调研显示:75%的教师表示“应该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23.8%的教师表示认同拓展性课程的开设,但觉得“现有条件有限难实行”;还有1.2%的教师表示不要多开,因为“会影响考试”,或认为不要开设拓展性课程,因为“走形式没必要”。

同时,对于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几项重点工作,如增加课时安排灵活性、严格控制区域统测等工作,参与问卷调查人员表示“非常赞同”的比例均超过了40%,具体如表1所示。

(二)学校对《指导意见》持肯定欢迎态度,开始 积极落实、完善各项要求

许多校长反映,自2003年课改以来,学校已经慢慢形成了具有各自学校特色、符合学校办学目标的校本课程,并具有相应师资队伍,在改革过程中也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 积累了不少经验。《指导意见》将原来学校层面进行探索的东西用行政文件固定下来,为学校进行下一步的改革深化提供了方向。有校长说:“以前困惑于不知课程规划的空间在哪里,都要开齐开足,可是课程哪里来?但现在看到附件,感觉基本解决了。”有校长说:“看到文件很激动很兴奋,给了学校开设长短课、大小课的权利与义务,很有激励性。给学校的课改吃了定心丸。”

不少区域和学校在深入学习《指导意见》后,已经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在已有成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如杭州市在确定第一批10所义务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基础上,继续开展指导培训及第二批试点学校申报评审工作。又如安吉县近几年一直要求校校都有校本精品课程和学校特色项目,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走访的部分学校表示,近几年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社团活动实施、校园环境建设与文化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要求不谋而合。从一些学校的文件条目中, 调研组也可以看出区域、学校在政策层面对教育改革的支持,感觉到自上而下的推动力量。

(三)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有一定基础,部分 学校率先破冰,对改革有信心

调研显示,不少学校都在拓展性课程上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如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基于“积极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积极学习,自能发展”的课程观念,开发了“巴学园课程”。学校有效整合国家课程,开设了国家校本化课程,如语文学科的“生命绘本”、数学学科的 “数学文化”等课程,奠定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 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如“校园心理游戏”“陶韵瓷风” “我爱发明”等,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如杭州天长小学始终秉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进行三级统筹规划,完善具有天长特色的基于差异发展观的课程体系,并确保这一体系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课程的多样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领域。

很多学校提到,尽管之前没有提出拓展性课程的概念,但学校在规范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在社团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其本质也是丰富学习经历、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的尝试, 与深化义务教育课改主张的拓展类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慈溪中心小学组建了京剧、书画、舞蹈、 器乐、摔跤、科技、泥塑等几十个社团,并每周安排1~3次的校级或班级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又如江山城北小学建立了特色社团课程,每个星期固定2节课时间进行活动,并配备专门的社团活动教室,还外聘一些专业人才作为指导教师,效果很好。

这些校本课程和各类活动的开设为现阶段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助于后阶段学校系统开发拓展性课程,整合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但我们也发现,在通过网站、报纸、视频会议、微信、微博等方式的学习之后,目前只有40.73%的教师了解拓展性课程重点指向“供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课程”, 还有19.5%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就是社团活动, 13.71%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就是研究性学习,对拓展型课程的理论内涵有待进一步学习与了解。

(四)省厅前期各项重点工作为完善深化义务教 育课改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几年,省教育厅在义务教育阶段先后开展了推进小班化教学、中小学教学改革等重点工作项目。 本次调研显示,这些工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改革和配套教学管理改革工作上,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储备。

如杭州第六中学借助杭州市首批小班化实验学校的优势,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把学校课程中的核心领域课程、广域选择课程、 个性特色课程进行合理搭配,将必修、选修整合,率先在2014年秋季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并将七、八年级打通,让学生分层选课“,让吃不饱的吃饱,让吃不了的能够消化”,为各层次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正在进行的七、八年级小班化自主合作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和常规工作项目制、德育工作导师制改革,使得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又如浙江省小班化实验学校慈溪市逍林镇东小学为学生建设了选择性课题体系,他们实施了三年的童心社团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运作,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学校为了给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课程腾出时间,进行了长短课等方面的尝试。再如慈溪横河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理论学习探讨准备、初步实践探索、深化拓展、嫁接小组合作等阶段,真正形成了“学为中心”的课堂。 学校的“六步三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性教学, 以助学稿为载体,以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当堂训练为结构,促成了学校生本课堂模式的形成。

(五)评价改革有亮点有探索,对学生个性评价 有期待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参加人员对严格控制区域 “统测”、规范校内考试评价的规定表示“非常赞同” (52.24%、47.15%)或“基本认同”(34.58%、46.65%)。 调研组从座谈会中了解到,不少学校都有展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等方面的探索。有的学校实施了等级制素质评价,不再分分计较。有的学校采取星光大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展台,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如常山第一小学进行素质报告册的评估监测,建立学生电子档案,一个学生的素质报告单由每一个任课教师写评语,全方位与家长交流。又如杭州长江实验小学采取学生个人“学习护照”的方式开展评价,每一页用雷达图客观分析、记录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综合素养或学力变化情况,较为科学地描述学生群体或个体素养的优、劣态势。这既有助于反映每个学生多个时段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也有助于家长通过 “学习护照”来解读和分析孩子的学习特征和行为素养等。

二、调研集中反映的问题与困惑

调查显示,教师和校长们认为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开发和实施拓展性课程有困难”(19.30%)、“课程整合实施难度大”(18.79%) 和“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的压力依然存在”(18.27%) 这三方面。

综合问卷及座谈情况,基层对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与困惑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现有师资难以胜任课改工作的问题

1.教师开发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关键因素,但是现在大部分教师理念还不到位,理解和领悟力有限,还跳不出学科的范畴看教育。同时,因为水平和能力,大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任务。调查显示,教师们认为开发拓展性课程最大的困难是专业水平的限制,有67.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水平难以胜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目前,大多数学校是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拓展性课程,个别学校则利用家长资源开设拓展性课程,很难做到从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出发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农村学校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这更容易拉大城乡学校的差距。

2.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过重

《指导意见》出台以后,学校对于课时安排有了自主权,在保证基本课时的要求下可开设有长短课、大小课。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周课时工作量偏大成了校长自主排课的难题。如温州现在使用的还是1998年制定的标准,而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研中不少教师表示,学校教师编制没有达到省平均师生比,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多数教师跨学科或多岗位工作,如音、体、美、技术类教师除学科教学外,还有大量的社团指导工作。繁重的任务让教师也很难投身于课程的开发开设工作,课程质量也难以保证。

3.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不够

在关于教师培训的调研中,教师们指出,关于课程规划、课程开发的培训很少,而且现有相关主题的培训邀请的专家大部分是高校教师,重理论而少实践,不接地气。他们希望教研系统以后可以多开设一些针对校长、教师的关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的培训班。

(二)课改工作的科学性、正确性谁来把关的 问题

1.整合实施难度大

调研显示,“课程整合实施难度大”排在推进课改存在困难的第二位,这一结果与座谈会收集到的问题高度吻合。不少学校,甚至部分品牌优名气响的学校,也提出整合实施是课改的难点所在。校长们提出:学科整合该如何整?怎么整才是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及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整合?整合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任务和地位?学校如何定位教师的作用?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以何种途径体现?对应的评职评优渠道和工作量计算如何更切合课改需要?这些都是亟待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合力解决的问题。

2.校本课程缺乏监管机制

不少学校提出校本课程质量如何把关的问题。 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才是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随着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学校自编教材越来越多。谁来为这些校本教材的质量把关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自主研发的校本教材的科学性、正确性、适切性如何定义等问题都是基层学校推进课改工作的困难所在。

3.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困难重重

不少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表示不清楚,对于其属于基础性课程或拓展性课程表示不明确。调查还显示,将各学科课程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施中最难的前三项分别是“统整资源难度大”(占25.37%)、“组织活动难度大” (占19.40%)、“缺乏指导用书”(18.72%)。此外,社会、家长的不认同,校外活动安全问题压力等问题也在座谈会中有所反映。

(三)评价改革与课程改革有效对接的问题

1.对区域统测规定的有效实施表示有顾虑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但很多校长和教师对这一措施能否真正落实表示怀疑。如何从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很多与会人员觉得难度很大。特别是初中学校,普遍觉得课时紧张,中考压力大。多数初中认为,中考指挥棒不改变,课程改革空间很小,因而对深化义务教育课改持观望态度。在调查中“,区域性统测压力大” 排在深化课改困难前三位,也反映了基层教师对评价改革与课程改革能否有效对接的疑虑和困惑。

2.缺乏方便操作、功能强大的评价平台

校长们表示,学校在学生评价上已经开始进行过程性、表现性评价,但档案袋式评价方式工作量大、保存不易等问题影响了评价方式的改革。不少学校希望能由省厅开发与学籍管理系统相配套的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便于教师或学生自己操作,从而客观有效地记录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真正落实全员育人。

(四)配套政策保障能否有效支撑课改工作的 问题

在调研走访的学校中,不乏温州二中这样的传统优质学校,基于优质的生源和强大的师资,学校对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评价育人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努力培养“完整的人”。也不乏杭师大东城中学这样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学校通过对办学理念、教育质量观的重新梳理,依傍杭师大的专业资源,从“育人”角度出发推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提升。从这些学校改革的经验来看,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绝不是课程、教学或评价的局部改革,更应该是全方位的互为支持的政策性改革。

1.硬件设施不配套制约课改发展

对浙江省绝大多数的普通中小学而言,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必然需要更多的专用教室,特别是农村学校,场地不够的问题必然存在。调查中,“硬件、设备场地跟不上”排在推进课改困难第四位。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人口密集区域,硬件的问题更是校长们的头等难题。

2.教师职称、经费问题

在座谈中,教师对在现有职称评审体系中如何投入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开设工作提出了困惑,他们认为很难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去做“无用功”。不少公办学校的校长提出,拓展性课程开发开设、聘请外聘教师等工作均需经费支持,但很多公办学校难以靠自身解决。

3.班额偏大无法推行小班化教学

不少教师反映,大班额问题很严重,尤其在县城中心学校,班额都很大。班额不减,很难实施小班化教育,也很难实施有个性、差异化、有选择的教育形式。

三、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的认识

虽然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对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理念和任务表示认同,但调研发现,有的校长、 教师对深化课改工作心存疑虑,有的地方仍认为深化课改工作只是走过场,尚没有真正将深化课改的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深化课改的目的是丰富学校课程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强化选择性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各市、县(市、区)教育局要高度重视理念转变问题,继续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切实转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观念,把选择性教育放在首位,把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将深化课改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系统建构,帮助学校做好学校课程体系的 顶层设计

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要组织各方力量指导中小学校分析自身优势与特色,找准定位,明确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制定学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建设规划,构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结构严谨科学、切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

(三)统筹安排,统整资源,大力推进拓展性课 程建设

学校要正确认识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关系,突破惯性思维,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主动与高中、科研机构、社区、社会团体、企业行业、社会实践基地等社会教育资源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面向校外,面向社会,切实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要分层次开发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既要统筹安排,做到区域内优质课程资源及课改经验共享,也要帮助学校做好与高校、企业、社区、行业协会等部门组织与协调工作,充分利用、统整校外课程资源。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一批适合当地学校选择的拓展性课程。

(四)改进课程实施,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学校要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学校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学校要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开展主题模块形式的实践活动。

(五)变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学校要坚持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并重,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深化课改的各项要求。在科学规划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开设各类拓展性课程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六)加强培训,切实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与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针对调研所发现的师资专业水平有限、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等问题,各级教研部门和师训单位都要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拓展性课程开发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 省厅师范处要重点抓好教育行政领导、校长培训, 使他们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提升教育行政领导的课改决策力、指导力,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省教研室要重点抓好教研员、骨干教师、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主任培训,提升课程发展的规划设计能力、课程开发的研究指导能力、课程实施的引领推广能力。省内各主要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紧紧围绕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实际需要,提高培训针对性与实效,积极主动地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贡献。

(七)搭建平台,多元辐射课改先进典型经验

针对农村、海岛等边远地区师资不足、资源有限等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全省深化义务教育课改联席会议机制、区域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学习平台。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总结推广课改先进经验,定期召开课改经验研讨会,多元辐射课改先进经验,指导、帮助薄弱学校进一步转变思想、拓宽眼界,切实克服因资源不足造成的区域间、校际差距扩大化的问题。

(八)科学指导,规范落实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 革的各项要求

《指导意见》把拓展性课程设置权、排课自主权交给了学校,但放权决不是放任自流,因此各级教育行政、督导部门必须加强深化课改的专项督查,通过督查促使学校严格遵循《指导意见》的要求,确保课程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学校要正确处理扩大办学自主权与规范办学行为的关系, 必须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把选择性教育放在首位,科学合理地安排课时和教学进度,严格控制课堂教学时间和各学科的周课时,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九)加大力度,努力为深化义务教育课改提供 各项保障与支撑

篇4:点击新义务教育法

解读新义务教育法的四大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孩子“因贫失学”让人心酸: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择校”成为许多家长的梦魇……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这些问题,曾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致力于解决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该法于6月29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将于2006年9月1日起实施。

免费:明确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

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然而,小学生、初中生仍需缴纳一定的杂费。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今年春季开学时,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000万学生的学杂费已经免除;明年春季开学时,免费义务教育将推广到中部和东部地区,惠及全国农村所有的孩子。

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除杂费还需要一个过程。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调研,加快工作步骤,积极推动、组织地方政府做好各项准备,力争尽早实现全国所有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收杂费的目标。新义务教育法附则中提出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南国务院规定。

投入:义务教育经费受法律保障

为了解决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新法专设“经费保障”一章,并从多个方面作出规定,以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今年春季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此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法律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同时,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也提出明确目标。法律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城市义务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之司的不均衡发展,被人为地分成所谓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两大类。在不同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差别巨大的环境下,择校之风日益盛行。

为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问题,给每个孩子创造一个公平的人生起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为此,法律在多个方面作出了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责任:任何部门违法都要被问责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责任主体作出非常明晰的界定。对那些没有履行责任或违反法律的行为,法律明确提出要问责。

法律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教育乱收费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法律明确规定: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新义务教育法给学校带来了什么

新义务教育法将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让我们听听来自校长和教师的声音。

周长青(沙河口区星海小学书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特别欣喜地看到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有这样的法律条文:第二十八条中“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第三十一条中“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等。这充分说明我们教师的职业地位提高了。

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我在为教师待遇提高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更对教师队伍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因为这有利于学校不断吸纳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而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会相应不断提高,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于丽华(甘井子区松山小学校长):新义务教育法将逐步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成为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相信今后就不会再有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的孩子,学校也不必再为那些特困学生的上学难问题忧心了。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特别强调要保障学校安全,提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从中可看出政府对生命的尊重。

杨俊(大连市第三十七中学校长)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非常高,这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对加强教师管理和对教师的要求,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等等,这些需要教师以更

敬业、更负责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学校首先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活:让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关注和回应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

房歆(沙河口区星海小学德育主任):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了德育的首要地位,让我们德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国家对“成人”教育的重视。当前,家长、社会对于孩子的评价侧重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将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手段,但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当前学习生活的动力与质量、未来生活的和谐与幸福都取决于他们是否接受了良好的“做人”方面的教育。可以说,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在10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体会到做好德育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新义务教育法有关德育的详尽条款无疑会为我们做好孩子的德育创造条件,让他们从小学会做人,写好一撇一捺的人字。

林慧敏(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校长):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培养目标更符合时代要求。《义务教育法》第一次把素质教育的要求写进了法律,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们深入、长期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使我们办学更加有信心。

新《义务教育法》对学校的办学行为也进行了规范。比如.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不得开除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不得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等等。

朱远(宿迂市宿城区屠园小学校长):新《义务教育法》把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问题作为重点之一,在经费投入上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新法规定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确定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按照这一标准,我校一年将有几十万的经费得到保障,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将会得到满足,学校的发展会更好。

政府如何为义务教育尽义务?

张贵峰

随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从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连日来,义务教育再次成为一个热门的公共话题——继日前教育部发出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不得举办各种名目的重点学校重点班”之后,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8月28日在做客媒体解读义务教育法时表示:“目前教科书改动过于频繁,很多地方的官员介入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和发放,教科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新华网》8月29日),

无论教育部的“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还是人大法工委抨击的“教材腐败”,实际上提出的都是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政府应当如何尽义务?

如果说前者着重从正面的、不缺位的积极主动角度指出了义务教育的政府义务的话,那么后者则侧重从反面的、不越位的角度强调了政府的男一种义务——不过分介入教育具体事务、充分尊重教育自主权的义务。很明显,要确保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两种政府义务均十分重要,缺一不可。没有前者,义务教育固然会失去基本的外在发展环境:没有后者,义务教育同样会在权力的侵蚀下丧失内在的发展活力并衍生各种教育腐败。应该说,近年来,针对前一方面的政府义务,相关讨论已经不少,并且已形成了许多共识,但后一方面的政府义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思。

具体从义务教育看,权力越位、权利萎缩所带来的教育危害,腐败其实还不是最严重的表现形式,最严重的在于,这种越位实际上也是长期以来应试化痼疾难除、素质教育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道理很明确,依据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内的公立教育机构,都很难成为教育权利的主体——大到人、财、物的管理,小到招生考试、教材课程设置等具体教育行为,真正做主、“说了算”的都是权力。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指出:“一些地方政府习惯用升学率评价当地的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水平,实际上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奖惩机制。”

政府之于义务教育的“义务”,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让权力的归权力,权利的归权利——使政府权力真正恪守服务本位,充分服务而又不越俎代庖,过分干预教育权利。

一费制为中国学生减负免费义务教育

9月1日,中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伴随着新《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一费制为今年的新学期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米秀秀是陕西延安枣园镇小学的学生,以前每到开学,家里就为学费发愁,东挪西借总要推迟几天才能入学。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农村地区和低保家庭的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不仅免除学杂费还免书本费,使像秀秀一样的孩子可以零负担上学。

米秀秀:现在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我很高兴,我们再也不用为学费而发愁,妈妈也不用到处去借钱。

天津市民今年我们赶上了,真不错,也就三百多块钱的学费,心里的负担一点也没有了。

广东云浮学生家长:现在全部费用61元,以前交200多元,减了很大的负担。

学校、班级不分重点有法律保障,这是新版《义务教育法》的一大亮点。目前各地对一些隐性或变相的重点班、重点学校进行专项督导,对违规的学校,将依法予以处理,维护教育公平。

广州市民:没有什么必要分开重点与非重点,一样的教育应该一视同仁。

根据新《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校不得公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考试成绩。

浙江杭州文三路小学学生:我们的成绩单就是优,良,及格,不是百分制的。

浙江杭州文三路小学负责人:这样做的好处是要让学生淡化分数的影响,让他们知道尽最大的努力就是成功了。

此外,各地都根据新《义务教育法》提出了地方性的实施细则。1986年,中国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到今年已经整整走过了20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呈现出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乱收费主管人员将受罚、保障校园安全等多个亮点。

新《义务教育法》今起实施不设重点班不以战绩排名次

陈瑶

“不能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控制学生考试次数、不按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日前,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颇受关注,老师家长学生对此普遍持欢迎态度。

老师:更利于学生成长

《意见》明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编班,不能以各种名义

在校内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任何学校不能采取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测试选拔学生,不能将各种竞赛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不得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也不得随意减少非考试科目的教学时间。

对于这些规定,澄海区某小学的陈老师非常支持,她认为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意见》体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更强调素质教育,保证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潜力,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很有帮助。”澄海区溪南二中的孙老师也表示,《意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有更多的时间接触课本以外的知识,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家长:排名伤了孩子自尊心

控制考试次数、不公布考试成绩、不以成绩排名次、教辅材料不能强行订购、不集体组织学生在节假日上课补课、不集体统一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对于这些要求,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会不会担心孩子没有课业压力而荒废了学业,成绩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于别人?

家住金平区百合园,女儿上初二的黄女士说“对于新的规定,作为家长是举双手欢迎。不公布孩子的成绩、不排名次,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保护。有人认为公布成绩排名有利于孩子比学上进,但我认为这对一部分考试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是一种打击。现在的孩子都很好强,并不是只有通过全班排名或者张榜公布的方式才能鼓励上进。”儿子上小学五年级的张先生对《意见》也很赞成。“此前一些学校或老师经常利用节假日搞补课,不仅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也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事实上,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好处。”

学生:我们有更多时间锻炼了

以后周末不会有补课、每天至少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考试不会没完没了、不会有指派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相比以往繁重的学习任务,获悉《意见》的学生大都欢呼雀跃,“有更多时间玩了,劳逸结合,学习效果会更好。”

对于以后周末不用去学校补课,上初一的小航很开心:“希望以后可以有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周末可以睡个懒觉。不再有无数的考试,复习完功课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踢球、游泳!学习不会太枯燥,生活可以更丰富多彩。”

义务教育在校考试不得公布成绩的喜和忧

教育部近日要求各地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依法坚持义教阶段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能采取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测试选拔学生,不能将各种竞赛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着眼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以考试为目的,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旨在从素质上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举措动摇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它从传统的教育标准向社会实用型标准迈出了一大步,更为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它把学校从疲于奔命的应试制度中解脱出来,它把教师从灌输式的教学中解放开来,它把学生从“恐怖”的考试中解救出来。“四不”的改革无疑是将教学模式从“填鸭式”向“启发式”的有力转变,也是从基础教育入手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有力尝试。它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破解了一些难题,如:择校费的问题,教师“不务正业”的问题,众人同挤名校等问题。

作为一个新的举措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人们对于九年义务教育改革津津乐道之时,又难免有些担忧:首先九年之内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那么学生的成绩怎么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自觉性怎么来激发?学校的优劣怎么来评估。取消应试教育为主代之而来的是素质教育,那么素质教育的标准怎么制定?如何去细化?用什么来保证?其次九年可以做到“四不”,那九年以后呢?将来升高中,升大学是不是还要以分数定高低,如果是这样的话,“四不”只能是权宜之计,金字塔越向上越难考,下面纵然就是轻松的攀升要想到达顶端也是枉然。与其以后还要以考试论成败,不如先前多“磨难”,省得考到用时方恨少?

义务教育期间用“四不”来制约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是一次飞跃,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张扬自身的个性,无拘无束,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更有利于学校腾出手来抓素质教育,其有利之面不一而足。但是要使“四不”长期稳定的坚持下去,不能仅仅局限于九年,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与其相衔接,从底部到顶端实质上改变唯考试分数是举这一顽症,突出培养受教育者在将来实践中、工作中学以致用造福社会。

如何使九年基础教育的“四不”与以后的六年、七年以至更高等的教育相衔接,这是应该相并考虑的问题。

新义务教育法罚则有点儿“软”

吴应海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核心内容,强调政府应当承担的出资义务,旨在保障农村贫困地区孩子享受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义务性和均衡性,这将令近1.8亿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受益。然而在为这部新法和一系列新规叫好的同时,笔者仍然感到有些遗憾,因为这部法律的罚则实在是有点儿“软”。

众所周知,当前公众对义务教育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一些政府人为地将学校分为重点校和非重点校,在教育投入上大搞“歧视”政策,集一方财力大办一两所重点学校,好以此为窗口对上、对外炫耀教育政绩,而对非重点校则不闻不问,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不均衡;二是—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残忍”地按学习成绩将学生编入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因“分”施教,从而导致教育不公;三是一些地方肆意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l生质,大搞“假民校”,疯狂圈取学生家长手中的.血汗钱;四是乱收费层出不穷,泛滥成灾。对于这些丑陋现象,公众在期待新义务教育法明令叫停的同时,更期待新法能制定出台严厉的惩罚措施,对违规者严惩不贷,为新法保驾护航。

那么新义务教育法到底是如何规定的呢?稍一对照你就会发现,对上述违规行为,新法的惩处规定基本都相同,那就是先由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相应处分。这也就是说,新法违规处理运作的空间非常大,可以一“纠正”了之,也可以一警告完事,最重也不过是开除。而由于教育乱收费、违规办重点校重点班假民校等行为的背后,学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往往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惩罚措施的伸缩性越大,惩罚措施成为一纸空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显然,从这个角度来看,新义务教育法的罚则实在是太“软”了,太易于变通了,在这样的罚则面前,背景深厚的违规者肯定会不屑一顾的,新教育法执行的前景让人担忧。

新《义务教育法》凸显治理疲劳

石敬涛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从9月1日起正式实施。教育部近日发出《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对学生进行排名,不得占用节假日集体补课,不得组织各种辅导班和学科竞赛,不得举办重点学校、重点班。

一排子“不得”,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先有什么乱“名目”,就下“若干意见”治理什么名目,显示出治理行为滞后性;作为管理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空喊追究,明确不了“谁来追究”、“绝不姑息”,体现出治理结构的缺陷性;面对乱象,依然拿不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不能彻底进行改革,还是隔靴挠痒的“老一套…“不得”了事,显示出整个治理制度改革的疲劳性。其治理效果也可想而知。

篇5:浙江省义务教育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学校管理,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小学管理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特制订《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的全日制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适龄儿童、少年,是指依法应当入学至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包括跨县域流动的流动儿童、少年)。

第四条 本《办法》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学校校长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入 学

第五条 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原则。

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必须依法入学,按规定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盲、聋哑、弱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适当放宽。

第六条 适龄儿童凭区教育行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发的《适龄儿童入学通知书》到划定的小学办理注册手续,取得义务教育学籍,并由学校负责填写《浙江省义务教育登记卡》(以下简称《登记卡》)。

学生学籍管理采用省教育厅监制的电子管理系统。学生的学籍号分主号和副号,主号一律采用学生的身份证号,副号的号码实行全省统一编号。

第七条 获得接受外国学生资格的学校可接受适龄外国学生入学,并使其获得义务教育学籍。

外国学生入学必须符合教育部《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八条 小学毕业生原则上全部在户口所在地免试就近升入划定的初中。

第九条 适龄儿童、少年因特殊原因需免学、缓学的,由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学、缓学的,应当附具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

缓学期一般为一学年,缓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学申请。

第十条 小学班额为45人以下,初中班额为50人以下。所有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本学区、招生区范围内的或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第三章 休学、复学

第十一条 凡因特殊原因,无法坚持正常学习,须长期休学者,由学生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出具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证明或其他有效证明,经学校批准,方可办理休学手续,并发给休学证书。学校须将学生休学情况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学生休学期一般为一学年。休学期满后,休学生须持休学证书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出具的健康证明书或其他有效证明,向学校提出复学要求,经学校同意后,方可复学。休学生复学后,由学校编入适当班级就学。休学期满,尚不能如期复学的,须办理续休手续。

第十三条 毕业学年内一般不予休学,如遇特殊情况,确有正当理由,又必须休学者,须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凡由公安部门收容教养又属义务教育对象的在校学生,经收容教养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外试读者,原则上由该生原所在学校接收编入适当年级。

第四章 转学

第十五条 学生因家庭居住地和其法定监护人户口所在地变化或其它特殊原因须转学者,由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转出和转入学校同意,并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持转学证明、校长签名并加盖学校印章的《登记卡》,方可办理转学手续,并在三个月内转入有关档案。

第十六条 转入学校因该年级学额已满,难以再容纳转学生时,应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就近安排转学生。

第十七条 毕业班学生一般不办理转学手续。学生在休学期间不准转学。

第十八条 转学手续一般在学期结束前或开学后一周内办理;学生确因其法定监护人工作调动或其他特殊合理理由须转学者除外。

各学校对转入学生的转学证书和转出学生的转学证书存根,每学期应整理成册,并列档保存。有关名单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章 借读

第十九条 借读系指学生到非户口所在地或非教育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指定的学校就读。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允许借读:

(一)外籍人员的适龄子女;

(二)父母双方长期在国外工作,需由亲属照管的学生;

(三)父母双方在地质勘探、边防部队或从事流动性较大的工作,需由亲属照管的学生;

(四)父母双方不在学生户口所在地工作,需随父母居住的学生;或父母一方不在学生户口所在地工作,需随其不属本人户口所在地一方的父母居住的学生;

(五)父母双方均无法履行或父母离异后抚养一方无法履行监护人职责和丧失监护能力,需由其亲属抚养监护的学生;

(六)跨县域流动的适龄儿童、少年,其父母在暂住地已取得暂住证的。

第六章 退学

第二十条 在校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退学:

(一)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免于入学,暂缓入学”者;

(二)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龄,且已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因病因事准予休学的时间除外),学生法定监护人申请离校者;

第二十一条 凡属第二十条第二项的学生退学,由学生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查同意,按学校隶属关系报所在乡(镇)或区人民政府批准,方可办理退学手续。

第二十二条 办理退学手续者,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

退学后,年龄不足十八周岁的学生要求重新回学校学习的,学校无特殊理由,一般应准予重新回学校学习。

学校应将学生退学和重新回学校学习的情况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除属第二十条的学生可以退学外,未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一律不办理退学手续。

第七章 评价

第二十三条 学校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每学期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本人成长档案。

第二十四条 对学生的评价,包括综合素质和学科学习业绩两个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科学习业绩考核按省教育厅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学生的学科学习业绩考核,小学和初中每学期只举行期末一次。

第二十六条 学期总评成绩不及格的学科,应予以补考,补考可以多次,以最好成绩记入学生成长档案。毕业班学生的补考时间,在学期结束前进行,其它年级安排在下学期开学初进行。

第二十七条 学生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考核,必须由学生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事先向学校教导处申请,经批准,可以缓考。

第二十八条 凡擅自缺考或作弊者,以不及格论处(注明“旷考”或“作弊”字样),并根据其情节和对错误的认识给予教育或纪律处分。

第二十九条 单科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由任课教师推荐,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提出单科免考申请,经学校审定,可以单科免考。

第三十条 外国学生免修免考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

第八章 升级、跳级、留级

第三十一条 小学、初中在校生一学年升一级。

第三十二条 小学和初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学业成绩特别优异,能达到上一级水平,由学生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提出跳级申请,经学校批准,可予以跳级。跳级应在学开始时进行。毕业班学生不予跳级。

第三十三条 小学、初中原则上实行不留级制度。极个别学生确因学习困难,可由学生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报告,经学校批准,予以留级。学校要将留级生情况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 严格控制留级学生数量,原则上留级率控制在0.5%以内,初中毕业班学生一律不留级。

第九章 毕业、结业、肄业

第三十五条 凡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均发给《浙江省义务教育证书》,作为升学、就业、服兵役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 学生学完修业年限内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核,综合素质、学科学习业绩合格,准予毕业,由学校在《浙江省义务教育证书》上注明“毕业”。

第三十七条 初中毕业班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不合格者,按结业处理。初中毕业班学生经补考,必修科目仍有三科不及格者,按结业处理,由学校在《浙江省义务教育证书》上注明“结业”。

第三十八条 凡未学完修业年限内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或属本《办法》中的第六章第二十条第二项规定可以退学者,由学校在《浙江省义务教育证书》上注明“肄业”,并注明肄业年限。

第三十九条 外国学生未按计划完成全部学业者,学校可发给写实性证明。

第十章 奖励、处分

第四十条 奖励和处分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要以奖励为主。奖励和处分都要在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进行。

第四十一条 对德、智、体等方面均表现突出或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分别予以表扬、表彰和奖励,并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第四十二条 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学校要加强教育,并给学生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对极少数犯有严重错误又屡教不改的学生,学校可视其情节,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的处分。不得开除学生和勒令学生退学。

对学生给予处分的,由学校教导处告知被处分学生,充分听取学生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的意见,举行有教师、学生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后申报,由学校校务会议决定,经校长签署公布。

学生及其法定监护人对学校的处分决定不服的,可向当地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申诉,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作裁定。

第四十三条 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的学生,经过半年教育,确有悔改表现者,经师生评议,学校批准,可撤销其处分。处分撤销后,应及时将处分记录从学生个人档案中撤出。受处分的学生,在其毕业时尚未撤销处分者,应将其处分决定记入成长档案。

第四十四条 对极个别品德行为偏常和有违法行为的学生,有条件的地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可经学生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送到专门接受此类学生的学校继续学习。暂不具备条件的,可采取相应帮教措施,让其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第四十五条 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学校不得取消其学籍。

被人民法院宣告免刑、缓刑、假释、判处非监禁刑罚的学生,学校应继续让其留校学习,并采取有效的帮教措施,协助司法机关做好教育、挽救工作。

解除刑事强制措施、收容教养、劳动教养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及时复学。

第十一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此前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的各种规定,若与本《办法》不一致的,均以本《办法》为准。本《办法》实施过程中若有异议,可向省教育厅提出申诉。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是省教育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的工作部门。

篇6:浙江省义务教育法

控制年龄控制班额

实现免试就近入学

哪些年龄的孩子可以成为秋季新生?记者了解到,此次招生对象为海盐县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符合在盐就读的适龄新居民随迁子女;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年龄必须年满6周岁(9月1日至8月31日间出生),其中,需要延缓入学的儿童,须办理延缓上学手续,并报县教育局审批;初中一年级新生为20小学应届毕业生。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良好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海盐县严格控制班额,原则上以生源施教区分布为主要依据,确定各公办学校今年招生班级计划数,同时按照省教育厅要求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级规模,严格控制起始年级的班额。年海盐县20所公办小学共招生104个班,12所公办中学共招生91个班。

此外,根据“相对就近免试入学、划学区招生”要求,海盐县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需按照户籍和法定监护人的居住地入学。各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与入学相关的学科文化知识笔试或面试。

严格按照招生程序

自主报名自主录取

在招生范围上,海盐县城区继续执行《海盐县教育局关于调整海盐县城区初中、小学施教区划分的通知》,学区划分按往年不变。

对于想要在城区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要以“依法确保学区内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入起始年级就学”为前提实施招生工作,主要顺序为:学生户口在县城区,父母房产在施教区内并常住的,以此房产地确认其为该施教区学区生;持有《海盐县被征地人员分流协议书》的武原街道居民子女,若其父母有安置房产的,根据房产地确认其为该施教区学区生,若没有安置房产的,则以原私房产地确定为施教区学区生;涉及经济适用房居民子女,其户口迁入施教区的.,以此房产地确认其为施教区学区生;《关于调整海盐县城区初中、小学施教区划分的通知》文件规定的武原街道相关行政村按规定确定其施教区学区生;学生户口在县城区,且入在其祖父母常住产权房内,经查其父母确无房产的,则以其祖父母此房产地确认其为施教区学区生。

此外,镇(街道)公办学校也原则上按学区进行招生,招生顺序为先满足户籍所在学区学生,在学额有余的条件下,本学区范围内符合规定接收条件的适龄新居民随迁子女。

规范学校招生行为

保障公开公平公正

记者了解到,目前,秋季招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招生信息调查时间为2016年5月中下旬;办理户籍和居住证等有关材料的截止日期为2016年6月30日;公办小学、初中新生登记报名时间为2016年7月上旬。

“为了规范学校招生行为,我们局里和学校都相应成立了义务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招生入学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保障招生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平稳有序,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处理。”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一篇:麋鹿的阅读答案下一篇:烈士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