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优质课课件

2024-05-18

苏教版数学优质课课件(精选8篇)

篇1:苏教版数学优质课课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执教:林仕忠

时间:2012.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56、57页题: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吧,来说说都喜欢哪些体育项目?气候转凉了,要加强锻炼才能有个健康强健的身体。看图,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出示数学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提问学生,板书:28+1717+28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再说得数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2.观察等式,找特点:

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都是加法,两个加数相同。(板书:加法)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位置怎样了?(板书:交换)

3.举例验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学生写)汇报时,师板书部分学生举出的等式。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板书:……)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出示)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运算规律,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刚才大家发现的加法的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交换律。板书(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加法交换律?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设计意图: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屏示:96+35=35+□204+□=57+204

37+□=59+□76+□=□+76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回到操场,出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参加跳绳的人数)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也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我们一起算一算结果是多少?(68人)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括号加在哪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添上括号:28+(17+23)。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

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

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3.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板书:=)

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等式,学生自由说说异同点。

三个数相加,加数一样,运算顺序不一样。都表示把三个数相加,所以结果一样。

4.举例证明。

出示:(45+25)+1345+(25+13)算一算结果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

再屏示:(36+18)+22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6.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出示概念。

你能用字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去。)

四、巩固练习。

第58页第1、2、4题。

第4题、独立计算,指名验算,比较异同点。

渗透简算意识: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使运算更简便。

(设计意图: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运算律,初步感知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运算律有什么作用?

教学反思:

作为一节探索数学的规律课,对于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经历一个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探索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设计着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旧知识引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猜想得到并发现了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学生掌握起来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如

学生通过探究,懂得加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就是我们常用的加法验算与口算常用的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真正在教学设计中把探索权力放给了学生,学生列举算式例子空间很大,发现验证了这两个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

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创设情景教育,使学生学会解决在生活中问题。也节省了教学时间,这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存在的问题是我没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示运算律,只是单一的统一用字母表示,这里我觉得自己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篇2:苏教版数学优质课课件

土门关小学 寇占德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56、57页题: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吧,来说说都喜欢哪些体育项目?气候转凉了,要加强锻炼才能有个健康强健的身体。看图,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出示数学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提问学生,板书:28+17 17+28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再说得数。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2.观察等式,找特点: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都是加法,两个加数相同。(板书:加法)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位置怎样了?(板书:交换)3.举例验证,表示规律。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学生写)汇报时,师板书部分学生举出的等式。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板书:„„)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出示)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运算规律,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刚才大家发现的加法的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交换律。板书(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加法交换律?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设计意图: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屏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6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回到操场,出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参加跳绳的人数)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也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我们一起算一算结果是多少?(68人)(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括号加在哪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添上括号:28+(17+23)。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

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

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3.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板书:=)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等式,学生自由说说异同点。

三个数相加,加数一样,运算顺序不一样。都表示把三个数相加,所以结果一样。4.举例证明。出示:(45+25)+13 45+(25+13)算一算结果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再演示:(36+18)+22 36+(18+22))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6.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出示概念。你能用字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

四、巩固练习。第58页第1、2、4题。

第4题、独立计算,指名验算,比较异同点。渗透简算意识: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使运算更简便。(设计意图: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运算律,初步感知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运算律有什么作用?

2016.12.8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土门关小学 寇占德

作为一节探索数学的规律课,对于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经历一个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探索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设计着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旧知识引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猜想得到并发现了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学生掌握起来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学生通过探究,懂得加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就是我们常用的加法验算与口算常用的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真正在教学设计中把探索权力放给了学生,学生列举算式例子空间很大,发现验证了这两个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

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创设情景教育,使学生学会解决在生活中问题。也节省了教学时间,这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存在的问题是我没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示运算律,只是单一的统一用字母表示,这里我觉得自己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

篇3:课件不是优质课的必备

目前, 只要是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就少不了课件, 好像少了它就成不了优质课, 有了它就能获得评委的好评, 就能获得奖项。这种不顾实际, 任意“拔高”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现象已经很普遍。许多评委在评课时几乎都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与否作为优质课的必备条件。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仅不科学, 而且会造成教师滥用课件的局面, 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 只有准确定位和把握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才能根据具体内容正确合理地选择课件, 那种过分夸大课件功能, 教师上课几乎不动用课本, 学生几乎不接触教材, 一切跟着课件走的做法, 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不管到什么时候, 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 课件永远只能姓“辅”。

课件是用来解决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或内容时所用的教学手段, 是辅助课堂教学的, 并非是教学中的主角。用课件上课就好比农民给庄稼施肥, 先得请农技员分析一下庄稼缺少什么“微量元素”, 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施肥。施错了肥不但不会促进庄稼生长, 有时还会起反作用。课也同样如此, 是否需要课件, 要依据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 有的课上使用课件, 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有的课用上课件却适得其反, 使学生对问题和内容的理解一头雾水。

那么, 哪些教学内容适宜用课件呢?

教材中,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 难以理解, 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类内容, 教者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内容化难为易,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 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 让课的难点在不知觉中得到巧妙化解。但切忌将整个教学过程制作成课件, 或把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内容也做成课件。

制作有效的课件, 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两方面的能力。首先, 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理论水平, 对教材和学生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制作课件时, 教师除要结合教材分析出一节课的重难点外, 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出哪些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其次, 教师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课件制作能力。制作课件时, 要思考如何才能为学生施足“肥”量, 让学生有了课件这种“营养肥料”就能迅速生长, 即教师要有较高的课件设计水平与制作能力。对于部分仍不会制作课件的教师来讲, 不能为了迎合这个趋势, 照搬别人的课件上课。借用别人课件固然可以, 但需要改进。别人的课件是课件设计者凭借自己的理论水平, 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相关教学理念设计而成的, 具有个性化和特殊性, 它凝聚的是课件设计者个人的教学习惯、教学风格、教学思想, 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不适用于所有教师, 是不可移植的。借用别人课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做些改动, 然后方能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 课件不应该仅成为公开课、示范课等的专用“服装”, 平时上课根据需要也可选用课件。另外还要注意的是, 评课者在评课时要擦亮自己的眼睛, 勿被那种披着“多媒体”外衣, 而内涵不足的课堂教学所迷惑。

篇4:苏教版“课标本”识字教学的策略

识字教学是不是真的解决了呢?我在几年前曾对几所小学的毕业生作过调查,其识字回生率高达29.1%,语文毕业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为17%,小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率仅为5%~30%。由于识字写字的问题在小学阶段解决得不好,也带到了中学乃至大学。

小学阶段识字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几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一是识字负担与提前读写的矛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

要读书、作文必先识字。字识得太少,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说要教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能读会写,必先认识足够数量的汉字。

我国传统识字教学就是这样做的。学生先用一两年的时间读完“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是识字教材,读完“三、百、千”,大约就能识近两千个字,然后再去读“四书”“五经”,再去学习做文章。可是自1912年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要贴近儿童生活,造成识字量锐减,每课只学三五个字,即所谓“三五观点”。结果两年下来,学生的识字量不到一千字,这就造成了识读的矛盾,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即以两年识950个字计,其识字覆盖率仅及90%。

要缓解这个矛盾,就得增加低年级的识字量。这些年来,不少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有一些实验,低年级识字量提高到2000个~2500个。然而这些实验还是很难推开,原因是这么多的字既要认又要写,孩子负担太重,吃不消。

低年级识字多,学生的负担重;识字少,又影响了提前阅读。这个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好。

二是对汉字的认识有片面性。

过去一提起汉字,就是一大堆“难”——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以输入计算机,简直是一无是处。事实上,汉字有缺点,但也有好多优势。

汉字的优势是什么?首先,它是表意的、具象的,通过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文字的根本性质在于它的视觉形式,以图像作用于视觉神经,产生条件反射来实现字形和字义的统一,‘形入心通’,不必经过语音的中介。”(申小龙《语文的阐释》)比如,你一看到“石狮市”三个字,就能猜出这可能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这城市的得名很可能与石狮子有关。要是写成拼音“shí shī shì”,如果不借助语境,便不知所云了。其次,它是组装型的。汉字是按不同层次、有秩序地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这对于儿童学习汉字是比较方便的。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所说:“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第三,只要学习三四千个汉字,就能组成几十万个词。英语不是这样,每个词都不一样,全部英语词汇约有了70万个~80万个,学起来繁琐又困难。

由于对汉字的认识有片面性,识字教学也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重记忆轻理解,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觉,重理性轻情感。教生字的主要手段靠机械重复,大量抄写,识字成了儿童的沉重包袱,毫无乐趣可言。

三是丢掉了传统蒙学可资借鉴的识字教学经验。

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随着中国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叩开,西方文化也汹涌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地冲击。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表现在识字教学上,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从而使中国识字教学的传统中断了。这个情况几乎延续了一个世纪。

传统蒙学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蒙馆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教儿童认识相当多的字,上过私塾的人多数字写得很好。在千百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前人在这方面确实找到了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如韵语识字的经验,集中识字的经验,重视写字教学的经验,都是行之有效的。可是这些有益的经验,几十年来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问题找到了,应对的识字教学策略也就明确了。下面就来谈谈“课标本”语文教材的三个识字教学策略。

一、 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怎么做到既多识字,又不加重负担?1994年苏教版第一册教材刚刚启动,大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通过多次研究,大家终于取得了共识: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什么是“识写分流”?简单地说,就是将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识会写,一类是只识不写。大家都知道,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上,而是重在写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手部小肌肉不发达,对笔画的长短、轻重的控制不大准确,手眼还不够协调,写字既缓慢又吃力,相对来说,只识不写就要松轻一些。

这个编排思想,是与“课标”的精神一致的。“课标”中说:“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按原“大纲”要求,1~2年级识字量为1150个,阅读覆盖率约为94%。苏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用“识写分流”的方法,1~2年级识字量增加到1600个(其中要求写的1000个),比过去的识字量增加了450个,阅读覆盖率可以达到96.5%。

识字的途径有三个:

一是与汉语拼音同步安排的“认一认”。每单元安排16个字,5个单元共80个字,要求只识不写。最后又整合成“生字表”,实际上是一篇四字韵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复习记诵。收入的主要是部首字。

先学80个“只识不写”的字,解决了识字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因为排生字是据文定字的,所以会有一些排序不合理的现象。如:先学了“妈”“姐”“妹”等字,还没有学“女”;先学了“向”“问”“听”等字,还没有学“口”。先出一批部首字让学生认一认,这问题就解决了。其次是可以让小学生提早认字。小学生进入小学,认字的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希望孩子进校认一些字。现在学汉字与学拼音同步,满足了孩子与家长的这一要求。

二是专门安排的“识字”课文。每册两个单元,每单元3~4课。

三是随课文识字写字。

课后生字按“识写分流”的方法排。要求“能识会写”的字排在田字格内,要求“只识不写”的字,用较小字体排在两条绿线内,意思是“绿色通道”,识了这些字,读课文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二、 揭示汉字构字规律

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教材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1. 看图会意明字理

这主要是就象形字、会意字讲的。课文类型是“看图会意识字”,即让学生通过看图来体会构字的原理。如一年级下册《识字7》:人、从、众,木、林、森。为“人、从、众”所配的图是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为“木、林、森”所配的图是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学生看了图,就能悟出这两组字的构字原理。再通过诵读为识字提供语境的韵文加以巩固与深化:“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二木林,三木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 转盘识字辨形声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到80%以上,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对他们学习汉字十分有用。如一年级下册《识字8》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识字。声旁“青”不动,转转盘换形旁,带出一串字。学生可以悟出:这几个字声旁相同,故读音相近;形旁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清”是表示水的清澈透明,所以从水。“晴”是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所以从日。“睛”是眼睛,所以从目。“请”是请求,请求与说话有关,所以从言。“情”是感情,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些都是表示心理状态,所以从心。“蜻”,蜻蜓是昆虫,所以从虫。

3. 抓住部首带一串

“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抓常见部首。“部首”好比是一个部队的队长,抓住了“队长”,就可以解决属于这个部的一大批字。一年级上册安排了部首62个,是看图识字。先让学生认识常见部首。以后又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复习巩固,使学生认识这些部首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查字典,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批同部首字的字义。如“页”,学生知道是人头的象形,就知道凡从“页”的字(如:顶、项、颈、颅、颧、颌、颞等)都与头面部有关。

三、 吸收传统蒙学经验

“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吸收了传统蒙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经验:

1. 韵语识字的经验

在识字教学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不利的一面。而另一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押韵合辙。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拉丁文字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启蒙识字课本差不多都是韵语,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因为非常有效,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凡是不采用这个办法的,不管你是多大的权威(如朱熹的《小学》),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被淘汰。“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就充分地吸收了这个经验。如“词串识字”(骏马 秋风 塞北/杏花 春雨 江南/椰树 骄阳 海岛/牦牛 冰雪 高原),“认一认”(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虫贝鱼鸟/羊犬龟鹿……),“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2. 读书识字的经验

传统蒙学最主要的识字方法是读书识字(即所谓随文识字)。即便是开始阶段的集中识字,也是在诵读韵文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条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识字教学仍有现实意义。

识字是为了阅读。儿童认识了生字,是不是就能阅读课文了?还不能这么说。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把每个字的细枝末节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去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不必看清字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看到字的轮廓或特征,就能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儿童才有可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语义,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由此看来,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恰当地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大前提。识字又要兼顾到与阅读的结合,这是应予以注意的。如一年级上册《识字1》的《一去二三里》,其用意是借这首诗的语境来学10个数字,这是教学重点。学会了这10个生字,又要将它们放到这首古诗里去诵读,从而训练学生“自动化”地整体认读汉字的能力。

“词串识字”是韵文识字,自然应以识字为主,但也要让学生诵读。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夜晚 繁星 亮晶晶/爷爷 奶奶 小丁丁/竹椅 蒲扇 萤火虫/牵牛 织女 北斗星。”看起来是一串词语,其实这些词语都是典型的意象,其间是留有空白的。儿童借助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加以想象、补充,就能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祖孙夏夜乘凉的画面。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就好比将应征入伍的新兵尽快地投入战斗,让他们在战斗中历练,尽快地顶用。

3. 重视写字的经验

前人十分重视写字,可是所写的不是按“三、百、千”的顺序,而是另有写的一套,即“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写大字。首先描红(有的还先把腕)、仿影,进一步是写米字格,再进一步临帖。大字写得有点基础才写小字。识写是不同步的。

这几十年,小学生字写得不大好,主要原因是丢掉了传统的好经验,既不描红也不仿影,过早地离开了倚傍自由发展,写出的字,笔画像火柴杆。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管写得对不对,不管写得好不好。“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借鉴前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的写字教学训练思路。由于过去是先搞集中识字,又是用的毛笔,所以识写是不同步的。我们今天起步写字用的是硬笔,而且坚持识写分流,多识少写,所以识写可以同步。识写结合,相辅相成,相互巩固。写认得的字,因为学过它,大体知道它的形体,写起来容易些;通过写,又可以巩固对它的认识。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篇5:苏教版数学优质课课件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估算并计算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

3.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估算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灵活应用相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

54-13

54-18

34+49

49+14

69+26

25+63

48+27

36+35

二、梳理知识。

(预设6分钟)

师生回忆复习所学知识。出示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2.能正确、熟练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会估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周长。

三、练习(21分钟)

【基本练习】

练习六第2-3题

自主练习单:

完成书本第2-3题

先完成的同学思考:

(1)在第2题中,你能用不同方法数或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2)在第3题中,计算各图形周长时,怎样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者算法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对比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4、5题。

比较,说说求栅栏或者线的总长度就是求什么。

追问: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虽然计算方法不一样,但这两题其实都是求图形的周长。

【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6题。

先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

提问:这题要先知道什么?

【估算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7题

给出规格相同的练习本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估计和测量、计算活动。

提醒学生先估计封面的长和宽,再估算出它的周长。

【创编练习】

一个长方形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哪一部分的周长大?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篇6:苏教版数学优质课课件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2、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并从中抽象出几分之几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难点:

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4   怎样读?分母、分子各是几?

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认识四分之几

1、认识1/4

请大家用一张正方形纸先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交流

:教师选择其中涂1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学生分别说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认识3/4

教师选择其中涂3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思考: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你认为表示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有3个1/4,是3/4。

4、出示“试一试”让同桌学生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5、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三、比较分数大小

让学生用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8,一张涂出它的5/8,在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的?

问:它们分母都是8,你能很快看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观察着三组数,你觉得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谁大谁小?

2、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阅读第5题,想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各吃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的?

五、全课总结

篇7:冀教版英语优质课课件

一 、Teaching content:

1. Greetings: hello, hi

2. Self-introduction: My name is

3.Asking for others’ names: What’s your/his/her name?

二、Teaching goals

1. Understand the text

2.Remember the words: hello, name, my, your, his, her, I, is, what

3. Make sure the Ss can introduce each other in English

三、Key points:

What’s your/his/her name?

My /his/her name is

四、Difficult point: What’s his/her name?

五、Preparation: A map of China and a map of Canada; some pictures of characters such as Sun Wukong, LanMao and so on.

六、Teaching aids: Recorder, pictures or cards

七、Type of the less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八、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Warming up.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the Ss in Chinese

1. Why do we learn English?

2. Where is English spoken?

3. Do you know any English words?

4. Is English interesting?

5. Do you often come across English words?

Step 2. Lead in. Discuss these questions:

1. What do you say when you meet someone?

2.Do you know what Canadians say when they meet?

3. How do you introduce yourself or someone else in Chinese?

4.Do you know how to introduce someone in English?

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m. Do you want to know?

Step 3. New lesson:

No. 1 Hello/Hi, my name is

1. Presentation

Pretend to meet someone. Say “Hello” or “Hi”, my name is.

Make sure the Ss can understand it. Encourage them to repeat.

2. Practice

Work in pairs. Encourage the Ss to greet each other and introduce themselves. Then ask some pairs to act it out.

No. 2. What’ your/his/her name

1. Presentation

Say “My name is___. What’s your name?” Translate if necessary. Then repeat a few times. Encourage the Ss to follow until they can say it correctly.

2. Practice

Work in chain like this:

A: (to B) My name is ___. What’s your name?

B: My name is ___. (to C) What’s your name?

C:

Then ask some Ss to act it out.

3.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What’s his/ her name?

Show a picture of LAN Mao and say, “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Lan Mao”. Ask the question and help the Ss to answer. Then repeat. Work in pairs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 and ask some pairs to act it out.

4. Introduce the characters on the textbook: Li Ming, Jenny, and Danny. Teach the words China and Canada, using maps of them. Then explain the sentence “I live in___.”

5.Listen and follow

6. Play the tape for the Ss to follow.

7.Summary.

Sum up the lesson briefly by practicing all the dialogues in the text.

8. Homework

Read the text and practice the dialogue.

七年级英语语篇教学策略初探

英语科目是中学阶段学生必学的科目,伴随着学生由小学进入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要求与难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英语语篇理解与认知难,已成为师生普遍的共识。因此,加强对中学英语语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那么,老师应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才能使英语语篇教学更有效呢?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及教师走出英语语篇“教”与“学”的心理困惑呢?

1.语篇教学的原则

英语语篇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很多人对语篇教学的概念、意义及原则认识不清或者存在认识偏差,影响语篇教学的有效落实。在进行语篇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坚持一定的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在英语单元教学中,不同课之间看似为独立的,实质上不同课的词汇和句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整体性的思路对课文材料进行处理,不管是对话还是故事,都应从整体上把握词句的功能及目的,做到字与句不离,句与篇不离。第二,发展性原则。当学生进入中学后,学生在课本上会遇到的更多的词汇、句型及语法知识,这些知识点与高中英语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知识内在衔接,是对高中英语学习的铺垫。所以,老师在中学阶段进行语段教学时,要拥有发展的眼光,注意对语篇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拓展与补充,为学生高中英语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三,整合性原则。中学的英语教学,词句之间看似孤立,实质上存在着内在必然联系,不同知识之间形成英语学习的知识“阶梯”,缺少对词与句的链接和有效整合,就会降低“知识阶梯”的稳固性,影响英语教学效果。所以,英语教师应注重对教材中词与句的分析,注重内在联系的构建,通过对知识的整合与调整,再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的把握,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中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常见误区分析

英语语篇教学的价值是多样的,很多英语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词语、生词、语句的内在联系的破解与整合,但仍有不少教师对英语语篇教学的认知及理解存在偏差,存在在一定的误区。

2.1偏重翻译及朗读的训练,轻视学生阅读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本教材的信息,老师通常会让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或者让学生对课本教材进行反复朗诵来获取教材的语义。这样会使学生形成不翻译不朗诵就无法知道教材语义的现象,这样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不仅减低了对英语语义的获取的速度,而且也与英语的教学及语言应用的本质相违背,不利于英语的深入学习。对于老师而言,在语篇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获取教材信息,应注意在语篇教学中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2强调文本教读,轻视语篇信息理解的教学

不少英语教师,一提到英语语篇教学,片面的认为只要当课本教材的内容较长时,才应该进行语篇教学,对于一些教材的内容比较短,就简单的几句对话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进行语篇教学,只要简单的对其朗诵、熟读即可。然而,对于中学的有些英语课文,教材内容有的也只是几句简短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一些篇幅较小的课文文本信息不进行词句分析、段落划分剖析,只是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很容易导致一篇课文学习完后,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新的知识点及句型并不了解。因此,对于中学的英语教学而言,即便是很短的教材,其也会涉及相应的新知识新语法应用,老师应注意对其语篇信息的分析,让学生知其然,知道课堂的新知识点所在。

3.提高中学英语语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为提高中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采用以下途径,对教材中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剖解。

3.1注重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目标

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不一样的。同一年级的学生,其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会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对一篇文章进行语篇分析时,其要讲解拓展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进行分析讲解。例如,在学习“Unit7Howmucharethesepants?”这单元内容时,其教学重点是学会用“Howmuchis…?It’s…dollars.Howmuchare…?Theyare…dollars.”的句型问价。通过上一单元的食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已经掌握了常见食物的单词描述。此时,老师应基于学生这一知识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和语篇教学。

3.2巧设导入环节,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巧妙的导入,是优质课堂的开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其兴趣点很多且偏于形象化,老师应注重将这一特点抓住,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与当堂课语篇教学相关的问题及句型,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阅读,试着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老师在讲解“Unit5Doyouwanttowatchagameshow?”这一单元内容时,老师可以首先谈谈自己小时候比较爱玩的游戏,然后再追问学生“Whatdoyouliketoplaygames?”以此来追问,勾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再依据课本中的问题,对课本中的新句子及词汇进行讲解。

3.3实施听读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英语词汇掌握量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学生在对语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老师可以将语篇阅读要求细化,采取听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一边听一边阅读,进一步把握语篇语义,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因为,若学生对一篇文章不带目的的总从头至尾的反复阅读,可能阅读几遍后仍不知文章的中心大意。通过细分要求进行阅读,一方面降低了难度。另一方面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

3.4注重整体感知,获取语篇有效信息

在英语语篇教学中,整体感知是语篇教学的准备阶段,对语篇信息的获取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对于语篇的整体感知,其呈现的方式力求新颖,例如通过讲故事的途径,通过多媒体播放录音及视频的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整体感知的材料应整体层面,并配合一定的插图及问题,让学生在感知的同时,试着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Unit5Doyouhaveasoccerball?这一课题时,老师可以先播放听力,并在多媒体上配上足球的插图及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感知语篇信息。

篇8:苏教版数学优质课课件

[url=]数量关系式:[/url]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

[url=]和差问题的公式[/url]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 [url=]植树问题:[/url]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 [url=]盈亏问题[/url]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 [url=]相遇问题[/url]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 [url=]追及问题[/url]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 [url=]流水问题[/url]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 [url=]浓度问题:[/url]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 [url=]利润与折扣问题:[/url]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 [url=]面积,体积换算[/url](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5)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 [url=]重量换算:[/url]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 [url=]人民币单位换算[/url]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 [url=]时间单位换算:[/url]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上一篇:室外油漆喷涂施工工艺下一篇:日常行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