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魏永康的坎坷经历

2024-04-14

神童魏永康的坎坷经历(共3篇)

篇1:神童魏永康的坎坷经历

神童魏永康的坎坷经历

13岁上大学17岁成硕博连读生3年后却被勒令退学

1983年6月17日,魏永康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一个贫苦家庭。2岁时,他已经能认出甚至写出140个物品的名称。

1988年,他5岁,很多孩子到这个年龄还没有上学。但魏永康超群的记忆力、独特的思维方式、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超强的自学能力,让他走上了一条很多孩子无法效仿的路。13岁,正常的小孩要考中学,而魏永康却是去上大学。那一年,他考出602分高分,轰动了整个华容县。从当年那篇报道《13岁少年考上湘大》配发的图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四年过去了,当魏永康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他又成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名硕博连读生。

但3年后,魏永康读完全部硕士课程,还没有来得及拿到硕士学位时,他被勒令退学了。这个消息不仅让他“神童”的光环顿时失色,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关注。

周围居住的同学和魏永康不是一个导师,再加上他性格内向、人际交流不多,很多信息魏永康都不知道。他错过了几次考试,被记为0分,不过后来补考成绩都不错。但他错过了最重要的、也是无法补考的考试―――交结业论文。

退学让家人备受打击

曾学梅对记者说,魏永康退学对他和全家是个很大的打击。

魏永康想直接考博士,于是去了姨妈家。一为散心,二是为考博做准备。去年10月22日,中科院一个老师打来电话,说魏永康不能直接考博。妈妈马上打电话告诉魏永康,魏永康哭着叫妈妈想办法,说他实在是太想回学校了。曾学梅找了所有能找的人,但仍然没有结果,只能等来年了。今年3月,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出来了,但一直等到4月22日,魏永康都没有接到母校湘潭大学的复试通知单。

曾学梅生病了,因脑血栓和子宫肌瘤住进医院。手术后醒来,曾学梅对亲朋好友说:“要是醒不过来多好,一了百了。”这样的想法在曾学梅的脑海中出现了不止一次,但家里的一老一小怎么办?

希望重返校园继续读书

曾学梅有一次试探魏永康:“给你找个单位上班去吧,不要读书了。”但魏永康说:“妈妈,我要读书,我这次是发挥不好。明年我一定能考上研究生。”曾学梅说,魏永康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的心态开始慢慢变好,但他有时还会一个人偷偷流泪,不过好在他已经走出泥淖,开始变得自信起来。

后记

在接受报社记者电话采访时,曾学梅说,魏永康认为通过媒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让更多关心他的人知道他的消息;但他希望媒体不要总是抓住他的过去、他的不足,而要报道他目前的自信和进步。魏永康和妈妈都希望有学校能破格录取,这样魏永康就不用再耽搁一年,也能更好地去学习。

篇2:神童魏永康的坎坷经历

一、李清照南渡前的主要生活经历及其词风

(一) 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及其词风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 (1084) , 济南章丘明水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 父亲李格非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 学识渊博, 为当时著名学者, 官至礼部员外郎, 京东路提点刑狱。母亲王氏, 身出名门, 知书善文。这样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对她具有良好的影响, 使她从小就具有不平凡的创作才能。另外, 她的家庭气氛比较宽松开明, 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 奠定了她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 家庭生活富足, 加之个人心情舒畅, 因此, 此时其词风受生活的影响就表现为明丽、开朗、清新。李清照少女时代的词欢快无忧, 充满乐趣, 这正是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夏季午后, 炎热消退之时, 词人与伙伴泛舟湖中, 一边游戏一边喝酒, 嬉戏玩耍, 好不痛快。又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秋千图, 那位荡秋千的天真活泼而又聪慧顽皮的少女, 不就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吗? 再看她另外几首早期词中的作者形象, 例如:《浣溪沙》中那个“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 “似也恨 , 人归早” (《怨王孙》) 中那个借助鸟儿表现自己心思的钟灵娟慧的少女。透过这些词, 我们仿佛看到李清照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二) 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的生活及词风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101) , 李清照十八岁, 嫁给了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 两人志同道合, 婚后生活非常美满。婚后的李清照, 生活舒心适意, 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 而美满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理想。此时, 李清照的词风在明快中又多了艳丽的一面。如: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

这首词上片写买花, 但只截取买花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画面:女主人公手执鲜花, 作满怀深情状地欣赏。下片写戴花,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生动传神地写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妒的心理。最后通过比花, 从人物的思想写到行动, 整个词清新绚丽, 恰到好处地反映出词人新婚后轻松浪漫的生活。但赵明诚在太学读书, 每月初一、十五才回一次家, 这对于新婚不久的夫妻来说要受相思之苦, 于是“愁”字和“酒”字便悄悄地走进李清照的词中 , 词风有了灰暗的色彩。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一剪梅》)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在这两首词中, 已看不到往日无忧无虑的少女形象, 取而代之的是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此时两人虽然短暂分离, 却互相惦念, 一种离愁, 由两人分担, 更何况尚有传情锦书的慰藉, 在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这时李清照的词是传统婉约词的悲秋伤春, 离愁别恨, 但感情真挚, 意境深厚, 非同时代男词人模取女声之作可比。这样欢乐与甜蜜的新婚生活没过多久, 崇宁元年 (1102) 七月 , 李格非因“新旧党争”被罢官 , 李清照写诗给公公, 希望他帮助自己的父亲摆脱困境, 却遭到拒绝, 李清照因此而写下“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后二年, 出仕宦……”① 赵明诚出仕带来的是更为长久的分离, 这让这对恩爱夫妻更是苦上加苦。受生活的影响, 李清照的词风较以前变得沉郁、凄婉、哀怨忧伤, 如: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休休!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首词在预写别后之情, 上片突出一个“慵”字, 写词人听到丈夫将要离别的消息便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下片部分突出一个“念”字, 烘托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愁”。并且说明这一次的“新愁”和“新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而是“生怕别怀离苦”, 况且,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较之以前的短暂分离的“愁”,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这“新愁”既有丈夫的远离, 又有自己父亲的落难, 内涵十分丰富, 所以才“多少事, 欲说还休”。

在饱尝了两年多的相思之苦后, 李清照又回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身边。

春到长门春草青, 江梅些子破, 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 留晓梦, 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 疏帘铺淡月, 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 著意过今春。 (《小重山》)

这是一首当春怀人、盼望远人归来之作, 既没有写个人独居之苦闷, 又没有写良人不归之怨恨, 而是热情地呼唤远行在外的丈夫早日归来, 共度今春的迫切心情, 表达了词人盼望夫妻团聚的欢愉心情, 词风较此前明显清新、明快了许多。

然而, 好景不长, 大观元年 (1107) 三月, 赵挺之去世, 蔡京趁机诬陷死者, 赵明诚也被罢官入狱, 一直到七月, 赵明诚才被释放。遭受这一连串无端的打击后, 夫妻俩已心灰意冷, 决意脱离官场, 他们回到了青州老家, 在乡里开始长达十年之久的屏居生活。在这时期内, 他们摆脱了官场上的钩心斗角, 离开了城市的喧嚣纷扰, 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 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 尽情享受着隐退生活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无穷乐趣。对于这段幸福的生活,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面有记载:“后屏居乡里十年, 仰取俯拾, 衣食有余……每获一书, 既共同勘校, 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 亦摩玩舒卷, 指摘疵病, 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 每饭罢, 坐归来堂烹茶, 指堆积书史, 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 以中否角胜负, 为饮茶先后。中, 即举杯大笑, 至茶倾覆怀中, 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②这时的词风恬淡自然, 表明作者追求隐居生活的心境, 如:

小楼寒, 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 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 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 徐娘傅粉, 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 屈平陶令, 风韵正相宜。微风起, 清芬酝藉, 不减醾酴。渐秋阑, 雪清玉瘦, 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阜解佩, 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 浓烟暗雨, 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 留得几多时。人情好, 何须更忆, 泽畔东篱。 (《多丽·咏白菊》)

这首词作者赞美了菊花的清雅高洁, 由菊花联想到了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表明了作者追求菊花般的清雅高洁, 十分向往陶渊明一样隐居绝俗的生活。

然而, 当李清照准备与丈夫隐居绝俗, 永远过“泽畔东篱”式的生活时, 赵明诚于宣和三年 (1121) 被任命为莱州太守。官场的险恶早已使李清照夫妇深受其害, 如今赵明诚又复入宦海, 而李清照又无法阻止丈夫再入仕途, 所以, 刚刚离开李清照的“愁”又回到了她的词中, 而且“从今更添, 一段新愁”, 词风又回到了从前的沉郁、凄婉。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 她在婚后至南渡前这段生活经历比较曲折, 影响到其词风, 显得比较多变。

二、李清照在南渡后的生活及词风

(一) 李清照南渡后至赵明诚病逝前的生活及词风

靖康元年 (1126) 八月, 金兵南侵, 同年十一月, 金兵攻陷汴京, 次年二月, 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先后南渡, 但他们花了毕生精力所收集到的古籍、古器物却大多毁于战火。国家遭受巨大的灾难, 也使李清照的生活发生急剧变化。从此, 李清照的离愁别恨加重了分量, 作品内容也在从前的抒写悲秋伤春、离愁别绪中增加了对国家灭亡、人民丧乱流离的痛苦感受, 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出现在她的词中, 词风为之一变, 从此李清照的词中具有了一种阳刚的丈夫气。即词风变得婉约而不绮靡, 而是柔中有刚, 蕴含豪迈之气。一首《渔家傲》最能代表此时的词风: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 在封建社会, 李清照纵然才华横溢又有何用呢? 一个“谩”字, 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尤其是“九万里风鹏正举”, 其豪放处已近乎苏、辛。另一首《鹧鸪天》也颇有豪放气:“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 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自是花中第一流”同样表明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的豪气。李清照豪放词风的出现, 既是其博采众家所长的一个表现, 又是受生活的影响。词人不满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醉生梦死的生活态度, 渴望北上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情绪不时在词人心中流露, 但自己又无力回天, 只有把爱国热情化作满腔悲愤不时在词中流露。这种爱国情绪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在词人同时期的诗作《夏日绝句》里也有明显的表达。

(二) 李清照在丈夫病逝后的生活及词风

李清照在愤懑不乐中过了两年。建炎三年 (1129) 八月, 赵明诚病逝。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加上金兵渡江南下, 使她害了一场大病, 气息奄奄, 孤苦伶仃的李清照从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饱尝人间的苦难。词人先后奔波于明州、奉化、温州、越州一带, 日夜不得安宁。她丧失了完整的、统一的国土和美好的幸福家园, 丧失了志同道合的丈夫, 丧失了自己费尽心血收集的珍贵文物, 丧失了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生活的巨变引起了她词风的变化, 变得更低回、宛转, 凄苦深沉。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 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词人在一个秋日里, 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 凄楚悲哀的心境, 这实际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曲折而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飘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 悲哀的内心世界。与早期作品的伤春悲秋、伤离怨别不同, 它不是生离之短暂, 而是死别之永恒, 不是暂时的空虚, 而是长久的寂寞, 不是可望团圆, 而是已成永诀, 丧夫之痛与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哀愁凝聚交织, 沉痛无比。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失词如今变成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 词风由明亮轻快变得灰冷凝重。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时所作。已经五十一岁的她, 几经波折, 流离失所, 心情极其沉痛悲苦。首句写盛开的繁花受到狂风的袭击已委身于尘土, 这正是词人自己身世的象征。次句写日色已高, 头犹未梳, 虽与“起来慵自梳头” (《凤凰台上忆吹箫》) 语意相同, 但那是生离, 这是死别, 区别明显。这一切悲苦, 都是由于“物是人非”, 并非无聊的伤春悲秋, 而是家国之变, 身世之痛, 故而“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尤其是“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短短三句, 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 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

我们再看李清照南渡后其他几首词作所表现出的词风: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永遇乐》) 所表现的低回宛转。“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所表现的苍凉沉郁,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 , 所表现的凄苦深沉无不是李清照晚年词风的代表。

综上所述, 李清照的词风并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 它由少女时代的明丽、开朗、清新到少妇时代的明快、艳丽, 再到沉郁、凄婉, 又到隐居时代的恬淡自然, 一直到南渡后的低回宛转、凄苦深沉。虽然主流是朴素自然, 妩媚秀逸的婉约之风, 但其词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与词人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南渡后, 生活的巨变使李清照的词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剧痛, 爱国情绪不时在她词中流露, 词风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程千帆, 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罗宗强, 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周汝昌,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4]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5][清]穆东居士.宋词三百首.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4.

篇3:神童魏永康的坎坷经历

如同现代版的“伤仲永”,一阵对其母教育方式的强烈批判过后,魏永康渐渐隐没在俗世间,13年后再见到他,已全然是一副普通男人的模样:身材微微发福,眼神平和,笑容敦厚,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从众星捧月到跌落谷底,再到现在的泯然众人矣,平凡,才是“神童”真正想要的生活。

谁人不识魏永康

魏永康人生中第一次出名,是13岁那年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学系。在对知识极度渴求的上个世纪90年代,“少年大学生”像一枚重磅炸弹,刺激了人们兴奋的神经。

1984年12月,1岁6个月大的魏永康就已经是当地的小名人了。那是湖南省华容县入冬后的第一场雪,31岁的曾学梅把儿子带到自己的单位饮食公司。

冷清的公司里,员工们百无聊赖,“嘿!你写一个字,就给你一粒花生米。”一个员工逗正在地上爬的小永康。

尝到又酥又香的花生米后,魏永康趴在地上用粉笔不停地写起来。从“人”字开始,不一会儿,冰凉的水泥地上竟有了七八十个字,大人们沸腾了。

人人都道华容县出了个小天才,可只有曾学梅清楚,儿子的每一次惊人成绩,三分靠天分,七分靠人造。

早在魏永康1岁3个月时,曾学梅就开始教他写字,那时他还不会走路。在魏家,墙壁上满满的都是曾学梅为儿子编写的“打油诗”和数学公式、日语、英语。魏永康床边是一句醒目的标语:“睡觉前看此墙。”

从小爱学习的曾学梅将所有的心力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坚信只有学习,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路还没走稳就趴在地上学写字,每天早晨一睁眼就开始记单词……在母亲的引导下,魏永康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几乎达到痴魔的地步。

这份痴魔最终也将他推上了神坛——4岁,他学完了初中阶段的所有课程;13岁,他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地年纪最小的少年大学生;17岁,稚气未脱的他以全国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站到了神坛顶尖处。

湖南媒体不遗余力地推崇着这个小县城的奇迹,“东方神童”之母的教育方法风靡一时,与此同时,神童制造运动也在各地乐此不疲地展开。

被劝退的神童

神童的名字第二次轰动全国时,竟是一幕惊天大逆转。

2003年,一则“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的新闻让社会哗然。入学三年后,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劝退,理由是:虽然他的学习能力很强,但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以至于无法完成学业。

这时各所大学的少年班开得如火如荼,魏永康的“高分低能”现象让沉醉在神童梦中的教育者们惊醒:神童不能只有智商!

中科院的老师描述说,上大学时的魏永康天热了不知道脱衣,天冷了不知道加衣,大冬天穿着一件单衣、光脚趿着拖鞋就往外跑;不会打扫房间,屋子里臭烘烘的,盒饭、袜子、衣服散落一地。

魏永康根本无法适应离开曾学梅的生活。从他8岁上中学开始,曾学梅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屋子,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帮他挤好,给他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高中时,为了让儿子吃饭时不耽误看书,她甚至亲自给他喂饭。

和小伙伴玩耍是“神童”永远的奢望。曾学梅只会把他关在家里看书,稍有分心就破口大骂,有同学打电话来,她都说儿子不在家,生怕分散他的精力。这导致进入中科院后,魏永康几乎不会与人交谈,被同学们孤立。

在学校,他最爱做的事是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因为没人提醒,他时常忘了还要上课和参加考试。虽然补考成绩尚可,但他最终错过了无法弥补的考试——交硕士结业论文。

多年后,曾学梅悔恨地说:“我心想,他人这么聪明,很快就能学会这些生活技能。”可事实并非如她所料。

成也妈妈,败也妈妈

被劝退后,魏永康感到难过,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之前的20年,他浑浑噩噩地生活在妈妈的指挥棒下,一旦独自生活,反而找不到方向了。

比魏永康更激动的是曾学梅,她来到北京,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回到家,她翻出那本自己写了三四万字的教育手稿,狠狠地撕掉。这摞手稿她本打算在儿子博士毕业时出版,这时看起来却像是一个笑话。

很长一段时间,怒火攻心的曾学梅都没和儿子说过一句话。她默默地在墙上写着打油诗:“好苗错移栽,未成栋梁材。土地贫缺肥,园丁无能耐。已将好苗误,疾首痛心怀。”

她无法接受儿子的失败,更无法接受自己梦想夭折的事实。

从未见过这么失常和狰狞的母亲,魏永康害怕了。他偷偷拿走家里的500元钱,趁着曾学梅不注意离家出走,想外出散心。他坐火车去了杭州、宁波、上海、郑州、湛江……却在去玉林的途中弄丢了钱。最后,身无分文的他被警察送回了家。

慢慢放下,自我救赎

离家出走的风波过后,魏永康回到母亲的掌控下,继续在她的期待中复习。2005年1月重新报考湘潭大学物理系研究生。但英语分数不够,名落孙山。

得知儿子没考上,曾学梅心如死灰,她重重地倒在椅子上,自顾自地摇头,“真的没希望了。”

相反,魏永康只是把自己关在房间,哭了一晚就平静了下来。他本就觉得这次考试希望不大,恐惧的反倒是,如果一直顺着妈妈说的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nlc202309091010

几天后他终于下定决心,第一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出门找工作,结果却是屡次碰壁。2005年10月,上海一家航天研究机构知道魏永康的情况后,邀请他去上班,可他工作不久就因没人叫他起床经常迟到,再次被劝退。

可即便这样,他也不愿再回家,他对母亲是有恨的。曾学梅曾想和他一起去上海,一路追上了火车,一看甩不掉妈妈,魏永康气得要从刚启动的火车上跳下来,大声嗷叫,捶胸砸墙。曾学梅呆住了,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儿子对自己的排斥和痛苦。在围观者的指指点点中,她愣愣地下了车。

看到母亲下了车,魏永康才重重地松了口气。

干妈的拨乱反正

2003年魏永康考研失败后,听说母子关系紧张,干妈张锦平就把他接到了自己家。张锦平曾是他的小学老师,上学时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母子情谊。

张锦平想教会这个孩子比课本知识更重要的生活常识。她叫回儿子女儿陪他说话,带他出去见朋友;教他如何在吃饭时与人打招呼,给人夹菜劝酒,盛饭倒茶。为了改变魏永康书不离手的习惯,张锦平规定他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的英语,其余时间要学习煮饭做菜做家务。

她特别注意让魏永康改变对女生的看法。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曾学梅在他的脑子里灌入“女人是毒蛇”“女人会让你上不了研究院”的魔咒。如母亲所愿,魏永康几乎不和女生说话,只要有女生聚集的地方,他都会不自在地走开。

怎样才能把魏永康纠正过来?张锦平找到了机会。一次,魏永康想去湘潭大学看望一位教授,张锦平给了他300元钱,又安排了一个单纯的女孩和他一起去。临行前,她嘱咐永康:要像男子汉一样关心随行的小妹妹。出发后,魏永康虽然还是羞于和女生讲话,但已经学会买晚饭和女生一起吃了。

即使前20年非正常生活造成的影响还在发酵,但他决心改变,开始一点点有了生活能力。在干妈的指引下,他试着与女生接触,学会体贴家人,为瘫痪的父亲端茶递水,以往觉得休息都是在浪费时间的他,竟有了进歌厅唱歌的经历。

泯然众人矣的幸福

促使他决定独立的,还有爱情。2005年那段失败的上班经历给了他人生最大的惊喜,认识了正在湖南大学读书、暑假去上海玩的付碧。付碧住在姐姐家,邻居正是魏永康。他欣赏她的勤劳善良,她看中他的老实诚恳。付碧很坦诚地说:“我们就是相互看对眼了,没有谁追谁。”

两人相识后的第二年,付碧毕业了,她没有嫌弃魏永康被辞退的经历,反而鼓励他:只要能找到一份月收入四五千元、并能带上自己的稳定工作,就同意牵手。为了爱情,魏永康不懈努力,辗转多地后在深圳找到了一份符合条件的工作,最终赢得佳人芳心。

这些事都让付碧对之前网络上疯传的丈夫“情商低”“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话颇为不满。

2010年,魏永康和付碧结了婚,回到妻子老家湖南邵阳,在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工作。如今年薪已达十几万元,还在当地买了一栋三层小楼。

他早已不是不谙世事的“神童魏永康”,下班后他会与妻子一起做饭、做家务;休息日会带着妻儿到公园里玩;每次回老家,还知道给家人带礼物。

付碧是个贤惠的媳妇,家里家外一把好手,有咸鱼腊肉就给张锦平送,经常接患病的曾学梅到家里来住。在这个家,她成为缓解丈夫与婆婆矛盾的润滑剂。

这几年生活安定的魏永康对母亲的态度也渐渐好转。在搬到张锦平家后,他曾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原谅她”。但现在,每个月他会给曾学梅打一个电话,尽管谈话的内容异常简短且形式化:“怎么样?”“放心呀!”“保重呀!”

你要对你妈妈好一点,付碧曾劝丈夫,但唯独在一件事上,她和魏永康对待母亲的态度是一致的:不许曾学梅在孙子孙女面前提“你爸在你们这个年纪,已经……”

曾学梅曾与儿媳商议:她来教孙子文化知识,儿媳负责教做人做事的道理。但“实验”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就只能将自己的教育穿插在孙子的“游戏”间。

但她不知道的是,每次自己一走,魏永康夫妇就立刻停止让孩子学习。“我只想要他们有个快乐的童年。”魏永康想把自己未曾经历过的快乐在孩子身上弥补回来。

作为曾经少年天才的缩影,他不想提那些荣耀与悲哀掺杂的过去。从神坛跌落后,平凡,才是他现在最珍视的幸福。

上一篇:小学毕业班管理经验交流发言稿下一篇:沙子镇管理中心学校工作检查情况的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