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教案

2024-05-01

《沂蒙山小调》教案(精选12篇)

篇1:《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

◆胡青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2、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的唱,连贯的唱好歌曲。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培养音准意识。

3、整合教材,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歌曲特点和《沂蒙山小调》进行对比,突出音乐形象与地方文化的融化。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欣赏该题材其他演奏形式。

教学重点:

1、反复听民歌手的演唱,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2、歌曲节奏的难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表现。一字多音,注意气息的运用,引导正确的吸气。

3、引导学生学习简谱,认识简谱。带领学生学唱、背简谱。

4、气息的训练:正确的呼吸,保证词义的完整。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学方法:

1、学生利用钢琴自学歌曲,模仿。

2、比较法。教具准备:

1、歌曲录音:录音机、教学磁带、转录的磁带。(民歌)歌片;

2、演示文稿:有关山东文化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模仿老师拍击《沂蒙山小调》的节奏型,老师伴奏。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音乐?(三拍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2.聊一聊:

⑴请学生看沂蒙山风光图片,感受沂蒙山秀丽景观。(PPT展示)⑵出示山东省政区版图,指出沂蒙山的地理位置。⑶分析山东民歌的特点。

⑷简析《沂蒙山小调》,并分析小调特点。3.问一问:

①这首歌曲是山歌还是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②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热情喜悦的、赞美的、婉转悠扬)③歌词中的“那个”有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只是民歌中的衬词)④歌词中有哪些“儿化音”?(草低儿、谷子儿)

⑤歌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演唱有什么特点?(一字多音

拖腔)

⑹听歌曲录音,感受歌唱的音色、感情。4.唱一唱

⑴教唱歌曲并跟着节奏演唱。

比一比谁学的最快。(2-3遍争取学会)。请你说说哪好听?为什么好听? 生:尾音/觉得很愉快、旋律优美。⑵学习歌词:

学习歌词: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⑶小结: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衬词和拖腔的应用,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感情。

⑷学生跟录音学唱第二遍。师指歌词。你认为有哪些不好唱的地方(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重点解决实际的难点:方法:画拍。唱准长音的拍值,范唱重在吐字,感情表达。)你们想听老师唱一遍吗?师范唱。

⑸我们跟着老师的伴奏来唱一遍好吗? 解决音准问题:

a.休止符要唱得准确,段与段连接要注意停顿:一字多音唱准,不能换气。

b.山歌特色的表现:终点体会“鱼咬尾”的。重点揭示:“鱼咬尾”的部分:看大歌片,讲解:什么是鱼咬尾。

小结:这种句头接句尾的创作手法,就叫“鱼咬尾”,你能举例吗?

诗歌中的、以前学的歌曲:《童谣》,《小白菜》真好,同学们果然聪明,你们只经过几遍的学习就自己学会了唱这首歌,继续努力呀!大家学会了唱这首歌,那么怎样唱得更好听呢?大家回忆一下以前学的学习方法: c.处理歌曲:处理歌曲唱好歌曲:归韵、口型的统一/气息的统一/音乐形象的塑造。

d.要想唱好这首歌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大家画拍、讨论、重点练习:(小组学习)哎

1、好、哎

2、光几个字各唱几拍?

注意归纳、训练:归韵:老师指出句尾的音、学生回答并且练习唱好:哎,(共唱4拍)换气:好(一字多音共唱六拍,连线,要唱的连贯),光(五拍、连线),跟读一下:要求咬住字头:声母。保持字尾:韵母。口型要统一。练习一下。

小结:正是衬词和拖腔表达了沂蒙山人民对家乡的热爱。5.演一演

⑴出示几种打击乐器,给出节奏型

锣 ⅹ ⅹ ⅹ∣ⅹ ⅹ ⅹ∣ⅹ ⅹ ⅹ∣ⅹ ⅹ ⅹ ⅹ∣ 钹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 三角体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 ∣ⅹ ⅹ ⅹ ⅹ∣(123小节重复)

⑵请会乐器的同学试奏,为大家伴奏。6.编一编

请同学们根据沂蒙山的旋律即兴填词,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家乡——英山,并且把他试唱出来。

⑴人人那个都说哎~

()()好~ 英山的()()人民()

热心肠~ ⑵山()那个水()哎

多()人~

高山那个()()哎

()()长~ ⑶水波那个闪闪哎~

茶飘香~ 英山的那个美名哎~

()()()~ 7.大总结。

篇2:《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施海燕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沂蒙山小调》的风格特征,了解歌曲的表现手法。

2.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的风格特点和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3.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的风格特点和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教学过程:

课前民歌串烧

《谁不睡俺家乡好》 《茉莉花》 《茉莉花》引导学生一起唱 一.导入:

提问1:亲爱的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两首好听的歌曲,这两首歌曲是?(师范唱一两句作引导,江苏民歌《茉莉花》、山东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提问2:这两首首民歌的旋律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优美、婉转、悠扬、舒展)

提问3:同学们,那你们觉得我们刚才欣赏的这两首首民歌属于山歌、号子、小调这三类中的哪一类呢?(小调)

(师总结:这两首都是民歌小调,小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的用以抒发情感的小曲儿。旋律流畅、婉转悠扬,表现力强。)

提问4:对比:同是小调,江苏民歌和山东民歌在风格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说说方言:我是江苏人(生说方言),我是山东人(师模仿山东口音)

地域的不同,音乐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江苏的民歌小调比较委婉柔美、轻盈细腻。山东民歌小调比较质朴醇厚、舒展豪迈,略带有一点山歌的风格。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一起来欣赏!

二.欣赏、学唱歌曲: 1.听歌曲

听情绪

师: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用心来聆听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听得很投入,很陶醉,老师也被歌曲打动了,是怎样的情感打动了你们呢?(对沂蒙风光的赞美之情)

师总结:歌曲用优美舒展的旋律地抒发了人们对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沂蒙的赞美之情。(同学们以为老师说错了是吧,其实没有,现是古诗中的读法,这首歌曲创作于1940年,在新中国建立初唱遍了大江南北,它被称为山东民歌的代表。: 师:你们到过沂蒙吗?让我们走进沂蒙,领略沂蒙好风光!2.欣赏沂蒙风光,再听歌曲 3.介绍沂蒙: 师:沂蒙美不美?

沂蒙山不是指一座山,而是指山东的一个地区,那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景秀美,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真是山美、水美、歌也美呀!4.讲段落

师:一起来看歌曲,民歌小调大多一曲多段,词短意长,歌曲有几段歌词呢? 师:歌曲有三小段,最后还加了一个结束句。5.师范唱第一段

听乐句

师:这么美的歌曲老师也想来唱一唱

听老师来唱第一段,请同学听听歌曲有几个乐句?(4个乐句)6.第一遍唱旋律

处理变拍子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轻声唱一唱旋律

同学们在唱旋律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发现歌曲的拍子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歌曲用到了几种拍子?(2种)在第几个乐句发生了变化?(4)

师:这是作曲家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灵活改变拍子的一种创作手法,叫做“变拍子”。这里有一个什么节奏?(附点节奏)这里的附点节奏把歌曲的节奏拉宽了 师对比唱

师:如果不拉宽你们听,请同学们唱唱节奏拉宽的感觉。这里变拍子有什么好处?

更能表现作曲家的什么样的情感?

7.第二遍唱旋律划旋律线

处理鱼咬尾

接龙:分组唱旋律,一组一个乐句

边划旋律线边唱旋律 乐句在衔接上有没有什么关联?

师:前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后一个乐句的第一个音有什么关系?(音相同)这是民歌种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叫做“鱼咬尾”。请同学再完整的唱一唱旋律,体会一下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师:歌曲的旋律仿佛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仿佛向我们展现了沂蒙山连绵起伏的山脉和美不胜收的风景)8.用啦模唱

处理尾音的回旋

师:让我们也来赞美一下,用“啦”来模唱旋律(跟琴)

赞美的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暗淡、低沉的还是明亮舒展的?请同学们用明亮、舒展的声音再来模唱旋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每句旋律的结尾又有什么特点?师弹琴唱一唱尾音的回旋,环绕音 这里的尾音做了一个回旋的环绕音,像山谷里的什么?(回声)这种余音缭绕的感觉体现了小调的什么特点?(细致委婉)(委婉的话力度上可以适当的怎么样?弱一点)

最后一个长音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在山里唱歌要把声音传远一点 所以尾音我们要唱得高远悠长一点,这里有很好的突出了山东民歌的特点。乐句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平稳的还是跳进的?(豪迈)

旋律既有开朗豪迈起音、又有细致委婉的回旋,最后还有悠扬高远的韵味。真是太妙了!一起来唱一唱

想不想来唱一唱歌词? 9.唱第一段歌词

处理衬词

师:歌词有什么特点? 师读歌词,省略衬词 老师省略了什么?

师引导:衬词,民歌的一大特色,这里的衬词有没有具体的意思,大多是语气词 虽然没有具体意思,请同学们加进去读读,体会一下加了衬词有什么好处? 衬词是用以抒发情感、渲染歌曲气氛的,并且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衬词,那个,哎,两次出现的“那个”节奏一样吗?(注意附点)

10.处理甩腔

师:歌词还有什么特点?观察一下句尾

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字多音,这跟戏曲唱腔中的什么类似? 句尾的“一字多音”形成了民歌的甩腔特色 特别是第二和第四句,“好”甩出来

师引导生唱出甩腔的舒展、悠扬高远,翻过一座座山把声音传远。齐唱第一段歌词 11.唱第二段歌词

师:青山绿水多好看,多美的风光,请同学们用美美的声音来唱一唱 纠正一字多音 12.学唱第三段歌词

丰收了,老百姓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感 13.结束句(1)听结束句

师:结束句可以做怎样的处理?在力度和速度上能不能做什么变化? 延长音记号,换气记号的处理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如果不加结束句好不好?

(人们心里满满的幸福,赞美之情意犹未尽,要把它深藏在心里的感觉)唱结束句

14.跟范唱轻声唱歌曲 15.跟琴完整唱 纠正不好的地方

16.跟伴奏,男生唱第一段,女生唱第二段,第三段齐唱

三、欣赏、拓展对比

师:一起来欣赏我国第一夫人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独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歌唱家的演唱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是不是更加细腻委婉,更有山东风味)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在细细琢磨琢磨,怎样把歌曲演绎得更加动听。

四、总结下课

篇3:《沂蒙山小调》教案

关键词:《沂蒙山小调》,交响乐,传承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一曲《沂蒙山小调》, 唱红了沂蒙山区, 风靡齐鲁大地, 飞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成为一首反映沂蒙山乡土气息的代表曲作。不论何时何地, 只要一听到那悠扬动听的旋律, 亲切感人的歌词, 一种对沂蒙山崇敬爱慕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这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中国优秀民歌的《沂蒙山小调》, 唱出了八百里的秀美沂蒙, 唱出了根据地人民的乐观情怀。在沂蒙人民发扬新时期沂蒙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和大临沂新临沂的建设进程中, “沂蒙山小调”唱出了新的气息。在全运会开幕式时, 不少细心的观众都发现了, 开幕式的音乐是《沂蒙山小调》。但这个《沂蒙山小调》和平时听的又不一样, 听起来比较时尚, 现场不少观众被音乐感染了。“《沂蒙山小调》是山东特色。”十一运执行总导演赵刚表示, 《沂蒙山小调》虽然简单, 但听起来非常亲切, 最后导演组通过讨论一致同意开幕式的音乐以《沂蒙山小调》来贯穿, 体现山东元素。让大家对山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唤起大家对山东这片热土的热爱, 唤起大家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

一、沂蒙山小调的渊源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由群众传唱所流传下来的优美的民间小调, 她是山东民歌的典型代表。但是这首由群众传唱了60多年而且被公认为是典型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在山东民歌中却找不到它的原型, 难道它真是一首创作歌曲吗?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发现关于它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其一:有说是《沂蒙山小调》在曲调风格上与胶东乃至山东都是格格不入的, 相反倒是很想河北民歌《小白菜》演变而来的, 如果把这两首歌的曲调相比较, 确实可以发现, 两首歌不仅每个乐句的终止音都落在re—do—Ia—so I上。曲调的基本骨架和风格也都非常相似, 只不过《沂蒙山小调》在结构上做了扩充, 由《小白菜》的5/4拍每小节扩充为3/4拍每小节, 在曲调上也做了巧妙的装饰, 这样就一反《小白菜》那种凄苦、哀怨的情绪, 而变为色彩明亮、优美抒情的格调了。其二:是在在后来看到方萌同志在《人民音乐》提及小调的原型来自两首东北民歌———《新年新月打新春》和《墙里栽花墙外开》。这是笔者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 因为曲作者李林就来自东北。《新年新月打新春》是一首反应东北农村土改时农民斗争生活的民歌。《墙里栽花墙外开》是流传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一首民歌。如果把这两个民歌天上《沂蒙山小调》的歌词再唱起来, 恐怕没有人不认为是《沂蒙山小调》, 因为前两句几乎相同, 而后两句也只是变换了几个个别音的音高, 节奏也是相同的。如果说《沂蒙山小调》是创作个曲, 那么《新年新月打新春》和《墙里栽花墙外开》就是它的原型。《沂蒙山小调》和这两首民歌从调式上讲都是徵调式。从曲式结构上分析都是包含四个乐句的一段体歌曲, 长度一样, 四个乐句的尾音都是《沂蒙山小调》的基本特征是标准的四句体民间小调, 是完全符合了旋律进行的“起、承、转、合”, 乐句的尾音也是落在从re—do—Ia—so I上。

三首小调的音乐主题、旋律走向以及风格情趣方面也大致相同。从节拍上看也都是3/4拍子为主, 而另外两首东北民歌的拍子是3/4和2/4交替进行, 每个乐句的的结尾在对照之下仍紧密结合在一起。也许是小调的作者在构思时没有意识到, 而是下意识的“不谋而合“了。也许因为曲作者李林是东北辽宁沈阳人, 所以受东北民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奇怪。因为音乐起源于生活, 人民才是音乐的创造者, 作曲家只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 有些民歌根本不需要怎么加工, 只要你把它们的精华提炼出来就行了。

二、沂蒙山小调的诞生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 沂蒙, 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看, 风吹那个草地, 见牛羊———”这支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小调诞生于战争时期, 1940年, 抗日战争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刻, 我抗日根据地军民不仅要反击日本侵略军的蚕食与扫荡, 而且还要与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的行为进行斗争, 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利用当地的反动势力———黄沙会, 与我抗日军民相对抗, 并散布谣言, 诋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 阻挠群众参军。在对黄沙会成员进行大量的教育和争取工作不能成功的情况下, 我军不得不实行武力解决, 当时驻在这里的抗日文工团以文艺宣传为武器, 积极配合这一行动。文工团成员之一的阮若珊在一间民房内写成了歌词, 另一名团员李林以山东逃荒东北卖唱人的曲子为基调谱了曲。在最初叫《打黄沙会》这一年8月1日的庆功会上, 阮若珊首唱了这支歌。群众听后非常激动, 在这次庆功会上, 就有300多人报名参军, 这支歌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 富于乡土气息的曲调迅速从蒙山脚下传遍鲁中、鲁南、滨海、胶东等抗日根据地, 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

后来, 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 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 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 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 即第一段“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 沂蒙, 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第二段“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看, 风吹那个草地, 见牛羊。“第三段改成“咱们的共产党哎, 领导的好, 解放区的军民哎, 打胜仗”。第四段“咱们的毛主席, 领导的好, 解放区的军民哎, 喜洋洋。”小调的前两段是原作, 后两段被改成了新词, 成为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沂蒙人民幸福生活的民歌。把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共产党拯救他们的感激之情写入歌中, 便成了今天传唱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1964年, 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 这首歌受到了陈毅等领导同志的称赞, 引起了全国轰动。现在这首歌已被确定为临沂市市歌, 并作为山东民歌蜚声国内外。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新民歌, 《沂蒙山小调》词作者阮若珊、曲作者李林的创作地位勿庸置疑, 当时的民歌记谱者张斌对《沂蒙山小调》的采录工作继而使《沂蒙山小调》得以传播而付出的劳动也理应受到尊重。

为纪念小调的诞生, 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 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 寄托了作者对诞生地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三、沂蒙山小调的传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山东省艺术馆编辑、山东省出版部门正式出版发行的《山东民歌选集》已将《沂蒙山小调》列为“新民歌”类中的“山东民歌”。

蒙山沂水孕育了沂蒙儿女一副好的歌喉。走进沂蒙山区, 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 姑娘们聚在一起, 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 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 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 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这首沂蒙山小调更是广泛传唱。在山里, 在田间, 四处回荡, 老少妇幼, 皆会随口吟唱。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多年, 60多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 人们认识沂蒙山, 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 沂蒙山的民歌, 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

1964年, 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 来自沂蒙山区的女儿———韦友芹, 这位土生土长的沂蒙女娃, 用她那甜润的歌喉, 演唱了《沂蒙山小调》, 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 后被录制唱片, 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后来, 王世慧、彭丽媛也是唱着这首家乡的小调走上山东民歌会的舞台, 走向了全国的舞台。高亢明亮, 纯正圆润的歌声感染了观众, 纯原生态的演唱让观众们所熟悉和喜爱, 使王世慧和彭丽媛成为《沂蒙山小调》的第二代传唱人, 成为红透齐鲁大地、红遍全国的著名歌唱家。随着时间的推移, 今天, 千千万万的小王世慧、小彭丽媛也在继续传唱着这首小调。成为第三代、第四代……的传唱人, 一曲婉啭悠扬的沂蒙山小调, 让沂蒙山上好风光,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旋律蜚声海内外。

四、沂蒙小调的华丽蜕变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 我省提出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 做大做强山东文化产业。临沂市提出改编沂蒙山小调, 实现小调由民间向现代的转变。为此, 他们先后多次到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找专家咨询, 决定将《沂蒙山小调》改编成民族管弦乐交响曲。

以歌曲《沂蒙山小调》为素材, 运用传统和现代技法相结合的作曲手段, 展现出一幅恢弘大气的民族交响音画。把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演绎得极具震撼力。拨动了众人的蒙山情怀。全曲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一阵激烈的定音鼓拉开了这幅雄伟画卷的神秘面纱, 提琴和长笛, 大管, 长号的相互交替描绘出沂蒙山的的美丽风景, 画卷徐徐展开, 表现沂蒙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善良淳朴的品格;第二部分:小提琴在深情地给我们讲述着曾经发生在沂蒙山的故事, 接着, 小快板, 表现沂蒙人民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三部分快板, 管乐弦乐交相辉映, 主题变奏, 展现了新时代沂蒙人民吃苦耐劳、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第四部分广板, 小号吹响前进的号角, 进军的鼓点敲起来了, 气势恢弘, 象征着沂蒙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这幅宏伟的画卷最后在又一阵激烈的定音鼓之后合上。

市文化局负责人回忆起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诞生时说:“诞生于我市的《沂蒙山小调》, 在逐步传唱中不断升华, 已是咱们沂蒙的象征, 在全国都已唱响。如何挖掘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财富,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于是, 我们便想到以大型民族管弦乐的形式将其搬上舞台。”“我们高标准、高要求, 邀请了山东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云涛担任作曲。为了创作好作品, 李云涛先后三次来临沂采风。踏遍了蒙山、孟良崮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等地。经反复琢磨与品味后, 李云涛决定将新时代老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作为改编创作的切入点。此后, 我们又邀请享誉海内外的中央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担任演奏。经过众多艺术工作者的精心创作, 把出自沂蒙山区并流行于全国的歌曲《沂蒙山小调》, 运用传统和现代技法相结合的作曲手段, 展现出一幅恢弘大气的民族交响音乐的瑰丽画卷。“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是民族的灵魂,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我们将《沂蒙山小调》改编成大型民族交响乐, 并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得成功, 进一步将新时期的沂蒙文化推介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诞生了。”

《沂蒙山小调》以民族交响乐表现形式, 全新包装亮相, 深深打动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家彭家鹏先生。他表示, 要将《沂蒙山小调》这部优秀的作品带到澳门, 和由江苏民歌改编的《茉莉花》一样, 作为乐团的常演曲目, 将向世界各地推介, 使之成为世界民族管弦乐之林的又一新秀。让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成为国际乐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篇4:寻觅沂蒙山小调

从市区行驶五十公里左右就到达了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白石屋村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个自然村居住着一、二十户人家。小村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成荫,山石林立,村前小桥流水,山路蜿蜒,西面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极为隐蔽幽静。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当时抗大一分校由蒙阴县的垛庄一带迁驻费北,该校的文工团就住在下白石屋村。为配合八路军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 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当时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简陋的民房里,由团员李林(原为上海歌剧院顾问)谱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作词,删减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创作而成的民歌《反对黄沙会》,很快就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村庄里还有一栋小茅屋是当年《大众日报》的地下印刷所,想当年八路军就是凭借这隐蔽幽静的小村庄,用这些印刷物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着党的指示和抗战的消息。

歌曲一经传出,便以其通俗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之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的各抗日根据地。

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做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歌曲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改用新词,方成今日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汇演时,当地的民歌歌手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沂蒙山小调》,受到了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成唱片,又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的词曲作者记录下来以启后人,并邀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的纪念碑文,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尽管有人考证说此歌原曲调是东北民歌,但无可否认沂蒙山小调是从临沂的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流传出去的,这一点是铁定的事实。

旅游小贴士

白石屋村的生态环境极好,纯净天然,野气十足,盛产板栗,经过建国后多年的保护和开发,已先后获得“中国板栗之乡”、“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等美称。临沂市将其列入蒙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修通了从塔山森林公园到白石屋的旅游路,使白石屋与被旅游专家誉为“天下一绝”的沂蒙石林、指动石,风光优美的塔山森林公园、望海楼,还有记载着山东抗战史上最为悲壮一幕的大青山突围战纪念地等,连成了一条融奇特景观、生态旅游、革命传统教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线。

特色菜肴

干菜焖肉、南瓜金香玉、金丝腌肉、过桥多宝鱼、糟香对虾、脆皮乳鸽、上品明炉驴肉、醉鸡等临沂名小吃。

周边景点

费县历史悠久,境内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等遗址一百五十多处,国家二级文物徐子鼎、王莽新币等馆藏文物两千多种,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留下的诗文和米芾、秦观等历史名人留下的墨宝,薛庄镇还是全国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

此外,这里还有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旅游区、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蒙阴孟良崮旅游区等红色旅游景点。

交 通

到临沂有飞机航班,转大巴去费县再转车到薛庄镇白石屋村;也可先到青岛,乘大巴去临沂,转车到达。

篇5:《沂蒙山小调》初中音乐教案

齐市第二中学 王玉

一、导入

我最近很喜欢听的一种歌曲,就是把新时代元素的融入到经典民歌中,体现了时代特征和人们的怀旧情结,也展示了新时代的歌曲特性。如欣赏《浏阳河2008》,也算是老歌新唱。你们还知道那些“老歌新唱”的歌曲?

二、新课:

1、听新歌:〈沂蒙山小调〉

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首经典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听说过沂蒙山吗?。。。

直接播放并介绍文字,歌曲循环播放,并在介绍完后直接聆听,让同学归纳 旋律、歌词及歌曲风格的特点。民歌特点:口语化,方言化,简小易懂,结构简单。

2、听伴奏曲子:介绍“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听伴奏并找出相应的“鱼咬尾”:2¬2,1¬1„

3、跟琴唱旋律:(采用趣味接唱法)

①一遍:教师唱“啦”,学生接唱“鱼头”“鱼尾”部分的音符;

②二遍:接长衬词“哎”;

③三遍:口语化的“那个”“草地儿”“谷子儿”;(看同学们能不能接准衬词,调动兴趣)

④试唱“共产党”这一段,如何合理安排歌词。

4、听完整范唱,并有感情的跟唱。

5、教师提议,引导变化各段演唱方式,为后面的创编做个铺垫。改唱〈沂蒙山小调〉:一段,正常;二段,跳跃式;三段,快速;

四段,由慢渐快。

三、创编空间:

1、要求:同学可自选一段进行编创:①可改变个别音符;②速度,节奏适当的改变;③歌词,可歌唱家乡。

2、3、可选出有代表性的创编进行试唱。

前两名创编成功者有机会上来选择视频之一。(《本草纲目》周杰伦,《浏阳河2008》周笔畅,《又唱艳阳天》李晓杰《不变的情歌》黑龙,《新康定情歌》凤凰传奇)

4、总结:复习完整,优美的演唱。

篇6:《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精神代代传》演讲稿

——沂蒙山小调,我家乡的小调我的家乡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人人那个都说来哎,沂蒙山好„„”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们是否想起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沂蒙山区呢?说起沂蒙山很多人都知道那里是革命老区,是和井岗山一样为中国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地方。可你们都真正地了解我的家乡沂蒙山吗?下面就让我带您走进这个美轮美奂的地方,赏阅分外有力的沂蒙精神吧!沂蒙山并不是山名,沂是指沂水,蒙是蒙山,“蒙山高沂水长,”山高水长,源远流长。沂蒙山区包括现在的临沂市三区九县——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沂南县、沂水县、郯城县、费县、平邑县、苍山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和淄博市沂源县、日照市莒县。沂蒙山还有很多美味和土特产品,如煎饼、蒙阴光棍鸡、沂蒙山小推车等,深受游客欢迎。我的家位于沂蒙山区的一角——郯城县,我很荣幸自己是郯城人,而且姓徐,郯城在徐氏的发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徐氏始祖陵(豹公墩)为天下徐姓的朝拜圣地,在《沂蒙山小调》中,有这么一句歌词:“解放区的军民心连那个心”听到这句歌词,你想到了什么?是的,就是当年沂蒙山区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月年孟良崮战役期间,32名沂蒙妇女肩扛门板、在冰冷湍急的河流中手挽手搭起“女子火线桥”,让一个团的战士们踩着她们柔弱而刚强的肩膀渡河杀敌;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红嫂用乳汁抢救八路军小战士的动人场面。众所周知,沂蒙精神就诞生于此。在齐鲁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精神分外耀眼;在鼓舞山东人民拼搏奋斗的精神力量中,这种精神分外有力量,它脱胎于两千年齐风鲁韵,书写于泰山黄河,不畏困难艰险,敢于奋进挑战。这就是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不仅仅是沂蒙山区的精神,它是山东的精神,更是中国的精神,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被浓缩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而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十六个字又集中表现为一种大义、大爱、实干和创新。在它的旗帜下,有人把生命交给雪域高原,有人把企业文化“写”进哈佛教材,有人把集装箱装卸效率做成世界纪录„„他们是沂蒙精神的传承者,又是“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的沂蒙精神的诠释者。我的家乡

从沂蒙精神到山东精神,皆由无数人民群众携手并肩、拼

搏奉献谱写而成,就像齐鲁大地上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地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中。“巍巍青山埋忠骨沂蒙精神代代传”优秀的品质需要代代传承下去,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像所有的沂蒙儿女那样——不怕苦、不怕累、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伟绩,让沂蒙精神永远成为我们生活道路上的指向标!

篇7:《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知识与技能

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尝试进行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进行旋律创编活动。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学唱、表演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运用“鱼咬尾”创作手法进行艺术创编活动 教学方法:示范法、体验法、练习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成语接龙的游戏导入新课,为后面创编活动做铺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出示《沂蒙山小调》曲谱,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验音乐风格并熟悉旋律。

听完后提问学生:大家都听到了什么?我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这首民歌非常简短,只有四句,但在短短的四个乐句中,却藏有许多音乐奥妙,让我们一起来探一探,里边究竟藏了什么奥秘呢?(开始暗示学生注意旋律进行的特点:鱼咬尾)

(二)、歌曲简介

原名沂蒙山小调。也称《十二月调》。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文艺工作者用这个曲调编配了一首新歌﹐叫《打黄沙会》﹐用以配合对黄沙会的斗争。以后﹐在这首歌的前两段加上了赞美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同时又加上了歌唱新生活﹑歌颂领袖的内容﹐因此原来的沂蒙山小调就改为现在的沂蒙山风光了。

(三)、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及分类

1、民歌的起源: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

2、民歌的分类: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中国民歌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3大类。

3、小调,又称小曲,曲式结构比较多样、复杂,各地流传的小调,同时还与当地的民间说唱和地方戏曲有着密切地渊源关系,互相渗透,互为影响。

(四)、学唱歌曲

1、跟琴学唱曲谱,注意衬腔的节拍。

2、分析曲谱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鱼咬尾”的歌曲创作特点,并用“鱼咬尾”的创作规律来和学生做游戏:

教师:像这样上一句的结束音与下一句的起音相同,这种手法在音乐中叫做“鱼咬尾”,类似于成语接龙。用成语接龙的游戏启发学生感受“鱼咬尾”的旋律创作手法。先用成语接龙来理解什么是“首尾”相接;再进一步“练习旋律接龙”;最后明确前句的“尾”,为后句的“头”。

3、填词练唱。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提示学生找出歌曲的衬词“哎“,并有教师向学生示范衬词的唱法,以便突出山东民歌质朴、淳厚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二、三、四段歌词,教师注意强调体会唱好衬词、拖腔对表现民歌特色的重要性。

4、演唱技巧提升。

(1)、学生自主独唱歌曲,教师给予评价,并提示学生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让学生再听范唱,以加深学生对歌曲曲调特点及情感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 我是小小作曲家

教师带着学生进入简单的歌曲创作环节,由于音乐创作毕竟还是有一定难度,教师把学生分成3个小组,由师生一起共同探讨完成这一个学习任务。

四、总结下课

通过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学生了解了山东民歌的风格情韵,掌握了“衬词”在民歌中的运用以及传统的创作手法“鱼咬尾”的特点。希望通过这次民歌的学习同学们能更加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承,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流光溢彩,更加绚烂!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篇8:《沂蒙山小调》的故事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两位同志创作。

1940年6月上旬,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时任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咸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创作了歌曲《反对黄沙会》,即为《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此歌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1940年8月中旬,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李林和阮若珊对《反对黃沙会》进行了重大修改,在保留前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将反对黄沙会内容的段落改为抗日的内容,易名《沂蒙小调》,汇编入《垛庄战斗组歌》之中。组歌在学校召开的垛庄战斗祝捷大会上演出,《沂蒙小调》由阮若珊独唱,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沂蒙小调》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小调》没有正式出版,只是依靠口头传播。由于人们不知道作者的姓名,便自然地认定它是一首无作者的“山东民歌”。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因应本团演出工作的需要,在一首人民群众喜爱的无歌名、无作者姓名的“民歌”(多年后方知是《沂蒙小调》不完善的歌词删节传唱本)前两段歌词的后面,续加了两段歌词,重新记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此歌一出,在山东引起了轰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陆续出版了几种不同版本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影响较大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12月编辑出版的《独唱歌曲200首新编》,同样作为“山东民歌”收录其中,此后几十年间,全国出版、演出均以此为蓝本。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歌唱家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随着时司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

1980年前后,人们又将第四段歌词的首句修订为“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得好”。至此,全歌终于定稿。但原创作者阮若珊与李林,从不露名,也不干预《沂蒙山小调》在歌名、歌词和曲谱方面的各种变化。他们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和众多媒体将自己的作品认同为民歌,一直看作是最高奖赏。

1999年9月26日,中共费县县委、费县人民政府在白石屋村,召开有临沂市党、政、军领导同志、特邀的原抗大一分校的老校友、上海与山东两地的抗大研究会代表及当地人民群众代表1000多人参加的大会,隆重地举行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建筑群揭幕典礼,并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时任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了“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別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一曲经千万人传唱了70余载的《沂蒙山小调》在山东费县落地生根。

篇9:《沂蒙山小调》教案

知识与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的唱,连贯的唱好歌曲。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培养音准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教材,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歌曲特点和《沂蒙山小调》进行对比,突出音乐形象与地方文化的融化。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欣赏该题材其他演奏形式。重点、难点

1生活实践的交流,上网查找资料情况的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培养搜集信息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2反复听民歌手的演唱,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3歌曲节奏的难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表现。一字多音,注意气息的运用,引导正确的吸气。

4引导学生学习简谱,认识简谱。带领学生学唱、背简谱。5气息的训练:正确的呼吸,保证词义的完整。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篇10:《沂蒙山小调》教案

武宁中学 林丽霞

第十二周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

2.学习、了解“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并完成创编旋律。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采用对比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创编旋律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齐鲁燕赵支脉音乐特点。

2.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等齐鲁燕赵支脉民歌特点。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的结构形式,并能够运用这种形式创编简单的旋律。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并了解民歌的流变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 些省吗?

学生: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及苏北部分地区。春秋点国时期这一代属齐鲁燕赵。

2、教师: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世界。

二、新课教学

1.欣赏不同版本的《包楞调》。

(1)教师: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中纷呈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它们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教师: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楞楞楞”而得名。(2)教师:请同学们跟随钢琴演唱以下音程

(3)教师:下面我们来一同欣赏不同版本的《包楞调》,请大家跟录音模唱或先唱自忆最喜欢的歌曲片段。

(4)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与《包楞调》进行对比,找出两首音乐作品中相同的地方。丙首歌曲中都使用了衬词。

2.欣赏不同版本的《沂蒙山小调》。

(1)教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

(2)教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3)教师:介绍’鱼咬尾”这一创作手法。(4)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创编旋律。

3、欣赏不同版本的《孟姜女》。

教师播放江苏和河北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的音响。教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篇11:弄堂小调教案

(二)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基础上,学习按节奏填充歌词,并根据歌词大胆表演,体验创作和表演的乐趣。

2、进一步体验上海的风土人情。

活动准备:音乐、上海弄堂场景布置、幼儿装扮用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儿歌:《今天我真高兴》

1、今天老师准备带你们到上海的弄堂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

2、幼儿边念儿歌边进入场地。

①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

②提醒幼儿注意节奏。

二、歌曲:《弄堂小调》

1、谈话引出歌词内容:

(1)以游戏口吻引出

(2)听录音对话一遍,提问:

①你听到弄堂里有些什么?

②幼儿学习歌词

2、熟悉旋律,学习按节奏填充歌词。

①熟悉曲调,介绍歌名

②看图填充歌词,学唱歌曲。

3、出示节奏图,教师介绍节奏一遍。

①师生按节奏念歌词一遍。

②看图学唱歌曲若干遍。

三、创编动作表演,体验创作和表演的乐趣。

1、逐句讲解请幼儿根据歌词形象创编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并表演。

2、幼儿整体创编表演若干遍,教师讲评。

篇12:沂蒙山上的新小调

我去费县调研采访时,芒种刚过,地里的麦子黄了,树上的布谷鸟开始叫着“算黄……算割”,生怕人们忘了收麦子似地反复啼叫着!路边的野花五颜六色,在风中摇曳;蒙山之阳的祊河水流清澈,奔腾不息;天空如同水墨画一样或浓或淡的泛着青色,似乎在等着一场烟雨的到来。这就是临沂费县六月初的一天画面,我想无论是用西洋油画,还是用中国山水画去展现她,“淡妆浓抹总相宜”,都是很唯美的!

这里是一片热土。“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上战场。”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呼之欲出。闻名全国的沂蒙精神不是政治口号,其产生于大山深处古老的文化,产生于外敌入侵民族危难之际。历史和危难交织在一起时,使得这里淳朴善良的人性中闪现出那样刻骨铭心的大仁大义大爱大恨。它属于沂蒙人,更属于我们曾经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

在大青山的日日夜夜里,我爱上老区人的淳朴与豁达,体味着老区人的美丽乡愁,心中有紫藤的芳香开放,梦里温凉河在静静流淌。深夜,燈下,所有生长在旷野中,山坡上的花朵仿佛尽数开放,花瓣一层层展开,充溢着几十年的风雨变迁。古城费县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奇石之都,这颗镶嵌在沂蒙山上的明珠,耀出璀璨的光芒。

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纪念日,生日快乐!让我们一起听听新沂蒙山小调《你最美》吧:“鏊子上的煎饼香又脆,就着山歌飞;千层底的布鞋最养脚,春风也敢追……大青山的儿女,革命的后辈,沂蒙儿女啊,你最美!”

(啰嗦几句:歌曲见第32页。乡亲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齐鲁女性(qilunvxing)和我们中旬刊的(wuhouznxf),进来看一看点个赞呗!)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沂蒙山小调》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沂蒙山的论文题目05-03

沂蒙山导游词范文06-04

沂蒙革命05-07

沂蒙革命文化04-20

沂蒙六姐妹05-17

沂蒙精神学习心得07-25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07-25

沂蒙观后感05-11

观沂蒙六姐妹有感07-02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07-25

上一篇:磴口县教育局党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汇报(3月份)下一篇:六郎乡中心小学自主教育况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