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业余文化生活调查

2024-04-13

农村业余文化生活调查(共6篇)

篇1:农村业余文化生活调查

农村业余文化状况调查

统计09041003** **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业余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了解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状况及当前农民业余文化水平。只有了解了现阶段状况,才能根据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做出新的规划及调整来提高农民的业余文化水平,促进农村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绩

1、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户县政府鼓励各社区及村委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文艺演出、劳动技能大赛等。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且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据调查询问显示,户县各地地有文艺演出队的村镇占74%。许多地方已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户县农民画、社火等民间工艺项目和锣鼓、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形成具有民间特色的文化品牌。

2、兴建文化广场

目前户县县政府正积极兴建文化娱乐广场,如人民路广场,街心花园等,成为了群众集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据调查显示,甘亭镇附近有文化广场的村镇占50%。在这些广场上群众自发组织进行娱乐活动,健身舞蹈、太极拳、诗书画展览成为广场文化的主要内容。每到傍晚,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们聚集一起融融乐乐,洋溢着和谐、安宁、祥和的气息。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在广场有声有色地开展,为户县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鼓励文化场所的发展 近年来,在政府的鼓励下,许多业余休闲文化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歌舞厅,卡拉OK厅,网吧,棋社等。据调查显示,户县各个乡镇有上网场所的已占84%.这些休闲文化场所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

(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业余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农村业余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

虽然政府在对农村业余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规定与要求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大部分地区处于“做样子”的状态,对于政府的方针政策执行的不认真不彻底,许多活动只是象征性的每年举行一两次。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农村业余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目前部分乡镇领导存在不立即行动的消极思想。对农村业余文化建设的重视仅限于写在文上、放在桌上、挂在墙上,就是不落在行动上,导致农村的业余文化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对农村业余文化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

2、区域差异,农村业余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据调查询问显示,户县各地居住地附近没有公用健身器材的占32%,而这32%的居民大多是住在偏远地区。越是接近县中心的街区或村庄,农村业余文化建设就越好,不仅业余文化活动组织频繁,而且娱乐活动的硬件设施新且全。而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村的业余文化建设就较明显落后,不仅业余活动少而单一,而且部分地区甚至还没有公用的文化娱乐设施。导致农村业余文化建设发展出现因地域问题而呈现不平衡的状态。

3、农村文艺的专业人员缺乏。

虽然政府鼓励文化人员下乡,并且培养了许多文化专业人员到基层,但是因机构改革和人事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部分乡镇文化干部岗位转换频繁,工作连续性不强,人才培养举步维艰。部分农村文化干部年龄偏大,专业知识老化,对各种现代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足,学习新知识指导当前工作的能力不强,加上近年来培训较少等问题,造成了农村业余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式简单、缺乏新意,难以对农民群众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发展繁荣户县镇农村业余文化的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拓宽资金渠道,完善文化运行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只有切实负起责任, 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的责任,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从而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在资金方面,各级党委政府需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切实把农村业余文化的专项基金全部用到对农村业余文化的建设上去,加强现有资源整合,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对于那些偏远乡村更应提高重视,并且加以扶持帮助。此外还要加强管理制度,监督基层部门充分运用好这些专项基金,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同时建议基层部门积极开发农村具有独特特质的文化娱乐活动,搞出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既发展弘扬了农村文化又为自己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

一要稳定农村文化队伍,通过激励机制,完善保障体系,鼓励和吸收优秀文化人才到农村文化岗位工作,着力打造一批“能说能唱、能歌善舞、能文能武”的农村文化复合型人才。

二要加强文化专于培训,采取委培,到文化部门上挂锻炼,吸纳参与大型文艺活动的策划、表演,大力挖掘民间艺术,以师带徒,搞好文化队伍的传、帮、带等,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三是建立文化人才下乡体验生活制度,宣传、引导、鼓励文化人才投身农村文化建设。

四是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演出队,农家书屋、农家乐等,让农民的文化潜能在农村文化的实践中竞相迸发出来。

总结:

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实现了由基本生存型向温饱生活过渡及由温饱向小康的巨大跨越。但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通过此次调查,我了解了当前农村业余文化发展的现状,并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农村业余文化的建设、农民们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实现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农村的文化建设会越来越好,农民们在工作劳动之余也将有更丰富的生活。

篇2:农村业余文化生活调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目:

农村业余文化状况调查

名:

XXX

号:

xxxxxxxxx

年级专业:

09级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

2011 年 8月 21 日

农村业余文化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1年8月10日至8月20日 调查地点:石家庄市长安区XXX村

调查对象(印章):石家庄市长安区XXX村村民

调查目的: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被指出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时至今日,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关心与日俱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30余年农村物质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候,精神文明建设万万不能与时代脱节,农村业余文化状况能有力的反映农村人的精神状貌。只有深入的了解农村业余文化状态,才能及时有效的作出调整,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一、基本情况介绍

XXX,隶属石家庄市长安区,位于石家庄市的东北部,北二环以外,总共有800多户,总人口2736人,耕地面积900多亩,人均纯收入6423元。同大多数农村一样,XXX村的村民物质要求不断得到满足,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人民的生活状况日益改善。

为了深入的了解农村业余文化状态,我采用访问和调查问卷等各种形式。访问村中的村委等领导人,从他们身上了解主要形式,调查问卷尽量用的是通俗易懂的白话,以选择题为主,以适合各年龄段、各知识水平的人群。村民们非常配合,发下去100张调查问卷,完成了100张,完成率为百分之百。经过了几天的调查之后,我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大体上了解了XXX村民的业余文化状况。以下是该村几种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

(一)打麻将的少了,运动的多了

以前,打麻将是主要的业余娱乐方式。农民通过打麻将来缓解一天工作的劳累,放松身心。所以打麻将流行起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差不多家家都有一副麻将,人人会打,人人爱打。然而,打麻将娱乐虽好,却与赌相关。毕竟是和血汗钱有关的事。农民挣钱大多靠自己的力气,是血汗钱,每一分都来之不易,若拿来做赌注,岂不是不尊重血汗钱了。所以,麻将可以打,但最好是纯娱乐的,不以金钱作为赌注的。

与此同时,扑克也是农民喜爱的对象,亲朋好友没事打打扑克,也可以亲近感情,输赢不重要,也不算钱,重要的是娱乐的心。

若是老年人,则会亲近纸牌,比扑克长且窄的一种,每每午后,那些在田地里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家,就五个一群七个一伙,打起纸牌,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颐养天年的生活。

现在,随着村里体育设施的引进,例如伸背器、仰卧挺身器、蹬腿器等等,更多的人选择在清晨或者晚上锻炼身体,伸展伸展,运动运动。村民很喜欢这种新式运动,越来越多的村民朋友来到这里做锻炼,上至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下至三四岁的小孩。在这里,一起运动顺便聊聊家常,是他们简单的快乐。原来一些打麻将玩扑克的时间也被用在了这些健身器材上,打麻将的渐渐少了,做运动的渐渐多了。

(二)视野开阔了,途径丰富了

看电视是农民喜爱的娱乐途径。自从电视普及至今,电视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像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还有农民关心关注的农林科技,时事新闻等等,不胜枚举。看电视极大地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知识。调查显示,100%的农民家庭里装有电视机,每天看电视超过两小时的人有56%。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渐渐普及,现在一些农民家里装上了电脑。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为村民们开阔视野开辟了新道路。但不同于城市利用电脑辅助工作和学习,在农村人们主要使用电脑聊天,看电影,玩各类游戏。而起值得担忧的是,有些小学生年纪小小,就接触电脑游戏,如果不稍加管教,容易成瘾,家长千万不可大意啊。

(三)吃完晚饭干什么——走,跳舞去

以前,吃完晚饭,人们会串串门,聊聊天,简简单单。而现在,XXX村的村南会有成群结对的人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并且引来不少人观看。这些跳舞的村民,上有七十多岁的奶奶,下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有一群娃娃兵来助阵,场面好不热闹。虽然不是专业的舞台,但是音响想起来,舞步跳起来,这里就是最美的舞台,是村民们自娱自乐的好去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了解到农村的业余文化方式逐渐增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娱乐活动知识含量低,不利于身心健康

打麻将是村里大多数人喜爱的娱乐方式,但是打麻将并不有利于身心健康。长时间坐着不动对眼睛不好,还容易得颈椎病。另外,打麻将和赌博相关。这种以金钱为赌注的赌博方式可能会使部分农民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这种思想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掉。他们会终日想着赢钱赢钱,当真的赢了钱的时候,就想赢得更多,当输了的时候,就想着捞本,再来几圈。长此下去,恶性循环几时休?农民挣钱不易,如若输在赌博上,真的是说的上心痛啊。

网路在农村的出现,可谓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如果网络使用不当,将会得不偿失。例如,当人们在尽享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时,由电脑引起的一系列健康问题也悄然而至。除了对视力的影响外,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也不容忽视。颈椎病、肌无力都是应该提防的。像颈椎病,本来是易出现在老年人身上的,但现在,一些青年壮年因为长期看电脑不注意的缘故也得了这个病。另外,有的人工作之余喜欢玩电脑游戏,从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如果经常读读书,看看报,相信孩子也会跟着做。从三岁看到大,为了孩子,年轻家长也不能沉迷于游戏。而现在,有的小学生对网络的异常喜爱,也是我们应该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网络里是的非的、红的黑的什么东西都有,小孩没有辨别能力,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再沉溺于网络游戏的话,容易荒废学业。

(二)与书本有关的业余文化形式太少了

有些家庭订有报纸,偶尔可以翻翻看,了解国内外大事小情,了解异地他乡的风土文化。然而仅仅靠报纸,是不能满足村民对汉语言文字的要求。除了老师和学生,几乎没有其他人购买各类书籍,阅读更是不用说。农村不像城市有图书大厦、图书馆,可以随时购买和阅读书籍。然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农民不应该离开书。

经过分析,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二是农民读书意识淡薄,三是政府倡导力度不够,四是缺少物质资源和资金支持。

(三)文化干部队伍不稳定,部分农民参与热情不够

没有专业的文化干部领导组织文化娱乐节目,一批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文化节目难以开创,顶多是村民们自娱自乐,跳跳旧舞,唱唱老戏。

部分农民不重视业余文化生活,对群众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很少。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道德教育,净化社会风气

开展各种形式对农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净化民风,对赌博严加控制,尤其是大金额的赌博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因赌博带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另外,对网吧的要求——“未成年人不允许进入网吧”要坚决贯彻的执行,决不允许不遵守规则的网吧出现,有过必究,以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建议在村里建设一个小小图书馆,让人们有书可读,有处可读,并且给图书馆做好宣传,强调读书的重要意义,激发村民的读书热情。另外,可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交换读书心得,解惑答疑,促进读书的不断进行。

(三)不断尝试新的业余文化形式

我们可以不断尝试新的业余文化形式,以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例如,定期组织歌唱大赛,评选出农村之星,激励喜爱唱歌的人在自己的舞台上自由的歌唱。还可以定期和其他村子组织联谊,唱歌,唱戏,跳舞,相声,打鼓,各种形式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在工作的劳累之余尽享快乐。

四、调查总结

篇3:农村业余文化生活调查

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基在乡村,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中国文化的代表从来都会为乡村文化留下重要席位, 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是中国文化不断的活水源头。只有农民, 才能创造出丰富而独特的民间原生态文化;只有农村, 才能涵养出博大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反思和探讨改革开放后, 我们乡村文化的一度失调和走入困境, 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性作用。如果在文化创造上, 农民成为了旁观的局外人, 这种身份不仅造成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冷漠, 而且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了源头活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后, 亿万农民以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广袤的农村地区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变化;中国农民的生活与情感、向往与追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为农村文化的复苏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也强烈地呼唤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 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

因此, 我们积极在农村发展群众文化, 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 就是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的东风, 专门为农民朋友构建丰富多彩的, 集娱乐性、教育性、健身性为一体的精神家园, 从而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通过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 讴歌农村居民的幸福生活, 赞颂农民群众的幸福业绩, 激发农民朋友的幸福追求, 也为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农民艺术家们创造交流学习、互促合作的机会, 共同探索彰显时代特征、继承传统特色、丰富大众文化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文化服务体系、传播体系和传承体系建设规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 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成果, 将把中国农民的生活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仙居县乡村群众文化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 仙居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基层文化活动十分活跃, 贴近群众的乡村特色文化遍布各地, 草根艺术精彩纷呈, 涌现出的乡村文艺人才也不拘一格, 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健康而多彩的精神家园。

1. 特色浓郁的地方文化, 各尽其能, 大放光彩

仙居县虽然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县市之一, 但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艺术积淀, 尤其是一些民间节庆文化艺术, 更是独具魅力。如溪港乡的清音寺庙会, 在我县颇有名气, 已被列为台州市首批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几百年来, 原是每年的7月7日, 在那里都会举行一个成千上百人参加的庙会。整个活动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 主要有朝拜、许愿、求签、看戏和庙会等。今年大年初一, 为庆贺龙年的到来, 那里的庙会成为新年里的第一次盛宴。庙会集中了舞龙、三十六行、叠罗汉等民间艺术表演, 各种本地的传统小吃都到山上摆摊, 粽子、软糕、糖条、炸油圆、做糖人、馒头等, 乐坏了当地的老年人和孩子们。溪港乡文化站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庙会放在春节期间举行, 人气更旺, 影响力更大, 但是安全责任也相应地加大, 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来重视和防范。”

龙年新春伊始, 围绕一个“龙”字, 我县各乡村做足了“龙文章”。布龙、竹龙、卷地龙、长板龙等花式多样、姿态各异的舞龙表演, 争先恐后般地亮相登场, 好似一场热闹的新春舞龙大赛。安岭布龙以布艺制作取胜, 下各竹龙以巨长龙神夺人眼球, 怀仁卷地龙以其神秘而古老的传说吸引人, 横溪镇曹店村长板龙共有二百八十多段, 盘龙舞动, 规模庞大、腾云驾雾、变化莫测、十分精彩。更有朱溪的“狮子”前来助兴, 那里的几位省级文化传承人精心准备了一年的新版“九狮挪球灯”, 终于在正月十六的晚上, 闪亮呈现在当地群众的眼前。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 自从他懂事以来, 元宵节留给他的印象不是咸酸粥, 不是汤圆, 而是热闹又好看的朱溪花灯, “新的九狮挪球灯既大气又精致, 更增添了几分灵气, 真是越做越成功了。但是做这个事的依然只有朱三福、王洪福他们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不知这件朱溪名片一样的宝贝, 以后会由谁来接手和继承……”面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当代的年轻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传承至今的优秀地方文化, 使之发扬光大, 历久弥新。

2. 丰富多样的文体娱乐, 全民参与, 其乐融融

正月十四日晚, 横溪镇20个文化俱乐部20支组成的村腰鼓队着装靓丽, 敲响了喜庆的鼓点, 踏起了欢快的舞步。队列中年龄最大的队员是位72岁高龄的老大娘, 虽然她的动作稍显迟缓, 似乎总比其他人慢半拍, 但她脸上的笑容却是最灿烂的。近年来, 我县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创新方式, 积极为群众搭建舞台, 使群众从文化活动的旁观者逐渐成为主角, 排舞、腰鼓、舞剑、太极拳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不断涌现, 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特别是排舞表演因其准入门槛低、健身效果好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 日渐成为了我县县城和乡村中老年朋友们在茶余饭后的一种新“时尚”。这些多样的文娱方式既锻炼人的体魄, 又陶冶人的情操。对营造和谐祥乐的居住环境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农村群众文化的具体形式

1. 构建“百姓大舞台”, 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实现全村总动员

构建“百姓大舞台”的目的就在于, 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上上下下、老老小小都可以在闲余时间走上属于百姓自己的舞台, 充分展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年逾六旬的大爷、大妈演唱的红色歌曲有板有眼;年轻小媳妇表演的廉政单口相声幽默诙谐, 寓意深远;小朋友们面对摄像镜头又蹦又跳, 翩翩起舞……“百姓大舞台”的构建, 使“土明星”们的倾情表演和台下观众进行精彩互动, 能够创造一种欢快愉悦的、积极向上的气氛。

事实证明, “乡村大舞台”不但能帮助“泥腿子”文艺队发展起来, 还能让“土明星”们有施展才艺的舞台, 不但能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还能让“唱读讲传”活动在基层遍地开花。

每月有演出, 节日有活动。近年来, 在我县的城市和农村,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除县里集中举办“三下乡”、春节联欢晚会外, 各乡镇街道也积极举办文艺演出, 组织文艺小分队走进田间地头。据统计, 仅去年, 我县组织的各类演出就达百余场次, 各镇街、乡村社区举办的各色文化演出、体育赛事等更是丰富多彩。

2. 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 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 改正不良风气

“以前吃过夜饭时总是没事干, 除了打牌, 就是瞎逛。现在好了, 有了广场舞, 很多居民不再打麻将了, 过日子越来越快活了。”这是一位大姐在参加村里组织的广场舞后发自内心的感

浅析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吴强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61)

在城市化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 城乡建设活动和文物保护工作基本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在一定条件还会激化。我省不久前发生的2起文物违法案件正是两者矛盾激化的集中反映。如省级文保单位泗县释迦寺因城市开发被开发商强行拆除而残毁, 虽然当地政府已决定对被毁文物实施“原址复建”, 并进行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加以弥补, 但泗县释迦寺周围环境已经无法复原如初。再如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宣城广教寺双塔, 当地为复建历史上已湮废的广教寺而大兴土木, 致使广教寺双塔遗址及周围整体环境遭受破坏。

究其原因可能存在诸多因素。然而,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未能正确处理城乡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文物保护未能完全纳入城市规划中, 使文物保护的监督和管理手段滞后。

长期以来, 文物保护规划的滞后, 不但直接影响文物保护的有效实施和功能发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建设发展。城乡规划编制中常常遇到文物保护规划无依据状况, 除了明确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外, 对一些文物古迹是否该保留不能够准确把握, 影响了现行的文物保护发展的需要。所以文物保护更要规划在前, 掌握主动, 绝不能使历史文化遗产被动地成为城乡建设的牺牲品。

作为文物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 笔者认为, 将文物保护规划依法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规划的首要前提就是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方案。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规划是龙头, 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 规划必须先行。文物保护规划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工作计划书, 是配合城乡建设发展及实施文物保护工作的必要准备, 对城乡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城乡风貌特色的形成具有保障作用。

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的基本目标是促进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和谐发展, 使文物保护单位与城乡规划建设融为一体, 在科学指导下, 建立有效可行的文物保护方案, 使文物保护合理有效的进行, 实现文物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必须坚持原址保护、保护文物环境的原则。根据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的价值, 确定保护项目的等级和重点, 要清楚认识保护单位的文化历史的价值就是它的“原生态”。对于单独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群与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村镇) 、古城遗址、古墓葬区、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以点、线、面形式, 按重要性的不同程度, 划定保护区和有效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 (缓冲区) , 并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对于大遗址的保护, 在它的原真性上, 必须保留全貌, 保留它的历史感。

编制文物保护规划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统一。统筹考虑保护区域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的关系, 使建设控制地带 (缓冲区) 的建筑与其特色相协调, 结合历史和现状条件, 从长远出发, 进行合理规划, 分期实施的原则, 使文物单位及其环境得以有效保护;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决好规划区内居民生产生活问题, 使文物保护与居民生产生活和谐发展达到双赢。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促进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叹。而广场舞作为乡村文娱活动的一种形式, 将村民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组织到了一起, 人们不再靠打牌、闲逛消磨闲暇时间了, 而是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娱乐身心。同时, 近年来, 我县各乡镇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这一目标, 以村 (社区) 为载体, 组建了老年腰鼓队、舞蹈队等, 积极举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真正让广大群众既锻炼了身体, 又丰富了文化生活。同时, 抓好“农家书屋”及“远程教育”建设, 进一步落实

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是统一、非对立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旨在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城乡建设,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物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 将其包含的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信息展示给民众, 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者统一服务并依赖于社会发展进步。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仅要从保留的角度去考虑, 更重要的是如何去丰富、发展保护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内涵;这需要大家共同营造保存建设历史文化遗产的氛围, 是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环节, 做到文化内涵、功能布置和风格协调三者统一。过去我们在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中, 只是针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维修方案, 而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环境的保护, 也只停留在公布的建控范围和控制地带, 使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达到合理有效的保护, 以致文物资源及周围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

如果文物保护规划能够提前介入并完全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那二者的关系非常容易正确处理。如《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 充分评估文物保存和现状, 全面贯彻“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 以遗址保护为主线, 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该规划通过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的制定, 充分体现凌家滩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方案, 确定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重点是墓葬和祭祀区, 将再现古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状况及生活环境, 充分展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知识和文物价值。适当展示与适度体验相结合的方法, 将让遗址公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考察和文化休闲旅游地。

如果文物保护规划能够提前介入并完全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就能保住历史根源与地域特色, 展现文化历史内涵, 提升城乡建设品质, 文物保护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和谐发展。我国古建筑在与环境的配合及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 有许多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 高勿近旱而水用足, 低勿近涝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 而且也注重与大自然环境的协调。城乡建设既要展示现代文明的风貌, 又要突出文化品位和内涵。现代城市文化不仅仅是以现代化建筑为代表,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需要其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以科学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充分考虑到城乡周围的历史文化特点, 将历史文化遗产和城乡特色作为城乡形象的基础, 文物就不再被看作城乡发展的包袱, 而是城乡建筑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 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总之, 经济发展不能以毁坏传统文化为代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能简单服从城乡经济建设, 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利益大局;合理的城乡建设规划及其基本建设, 是在文物保护规划提前介入并被依法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宣城广教寺没有编制保护规划, 擅自动工复建, 最终只能导致破坏性后果;泗县释迦寺早期如能及时编制保护规划, 可能就不会遭到灾难性开发。不能让文物保护在城乡发展中留下永久的遗憾。

“电影下乡”“文化下乡”等惠民举措, 拓宽先进文化、科普知识向农村传播的渠道, 努力搭建农村群众文化阵地,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篇4:上海白领业余生活调查

沈旭如此“贪睡”,真是时间不够、工作太忙吗?时间都去哪儿了?

上海大学2014年8月完成了一份上海市白领业余时间利用情况报告。在这份独家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报告中,上海大学对198名在徐汇、杨浦、宝山、闸北等区从事金融、服务、物流、教育、商业、IT、公共事业等白领,进行了詳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白领在“拼命工作、尽情玩”的同时,还在“努力学习”。

我的时间去哪儿了

沈旭在国内一家知名的通讯公司上班,每个周一、周二、周四都要加班,周六还要加一天班。每天早上7点坐公司班车从松江到张江上班,路上一个小时的时间对于他来说就是补觉的好时间。

沈旭说,周日是唯一的休息日,什么也不想干,只想好好地睡一觉。

像他这样,不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空余时间的人并不是少数。上海大学的调查显示,有20%的白领在工作日除去工作与睡眠时间之外,每天只有2~6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有2%白领的空余时间更少,只有2~4小时。

在上海、北京这种大城市,除了加班、应酬之外,交通也是影响个人时间的重要因素。有媒体曾针对上海上班族进行过“上下班时间研究问卷”,有2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上下班花费的时间偏长。

和沈旭一样住在松江的IT白领杨晨就没有那么幸运。由于公司没有班车,每天要去金桥上班的他,要先乘公交车到9号线七宝地铁站,再到世纪大道换乘6号线,坐到金桥地铁站再换乘公交车,单程近两小时,每天都有四小时时间花在路上。就算每天准点下班,到家也是晚上8点左右。

杨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做软件开发要不断学习新东西,但平时可供自己支配的大段时间太少了,没有能够静心学习的环境。”

白领阶层更看中家庭

不管是哪个行业,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下,上班族都有提升自己知识素养的需求。

上海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白领业余时间经常进行的活动中,选择阅读纸质或电子版的书刊杂志位于榜首,有近52%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个选项。

2014年上海书展时,媒体作了“在新媒体时代,你还读书吗”的调查。在离开学校以后,经常阅读的受访者占96.8%,离开学校以后,基本不再读书的受访者占3.2%。离开了学校,你为什么还读书?丰富人生、休闲方式、增加知识是人们选择阅读的最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除了阅读之外,也有近一半白领选择业余时间经常陪伴家人。此外,网络活动、学习充电、旅游、健身运动等也是白领进行较多的业余活动。

2014年5月,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布了《上海白领阶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调查(2013年)》,报告对2505位上海白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白领比普通市民更看重家庭。在财富、权利、知识、荣誉、爱情、健康、容貌、事业、家庭等价值追求中,白领首选健康,其次是家庭,再次是财富和知识;而市民的选择则是健康、财富、家庭和知识。

上海大学的问卷有一个选项是“业余时间从不选择的活动”,有56%白领的选项是社会活动(市民文化节、志愿者活动等),有44%的白领选择“偶尔”参加社会活动,没有一人选择“经常”和“总是”参加。

难道白领缺乏社会责任感吗?

在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副院长欧阳光明负责的上海白领阶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调查中,有一道有意思的题目:一艘船在海上遇险,即将沉没,船上有10人,但只有一只至多能乘五人的救生艇。这10个人是:73岁的医生、患绝症的小女孩、船长、妓女、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弱智的男孩、青年模范工人、神父、事业成功的女企业家、你自己,你会优先选择哪5个人上船逃生?为什么?

“我们希望借此题反映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人格修养、人生境界。”欧阳光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调查结果,排在前五名的是:73岁的医生、自己、船长、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和青年模范工人。

被调查的市民,在第一、第二、第五的上船顺序的选择上,与白领基本一样;但在第三位上船的选择上,白领阶层选择了事业成功的女企业家,而市民选择了弱智的男孩;在第四位上船的选项中,白领阶层选择了神父,而市民还是选择了弱智的男孩。

欧明光明解释说,白领阶层凸现了功利本位的观念,虽然表现出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但总体上过于理性,过于实用。换句话说,白领个体价值判断偏重自我。

尽情玩,不忘学

白领选择业余活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上海大学的调查报告问到选择业余活动的出发点时,44%的白领是出于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休闲活动,也有34%的白领是出于“提升人文素养”。可见,重视休闲和自我充电是白领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52%的上海白领认为应该把提高人文知识素养的活动纳入自己的业余生活中,有18%的人更是认为这一活动十分有必要。

而人文知识素养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大部分白领都认为十分重要。选择“非常重要”的白领有22%,选择“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有76%。

上海社联的调查显示,上海白领对财经、艺术、法律、管理及文史哲知识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需求相对较大。

对于既渴求知识又渴望休息的白领来说,属于自己的时间十分宝贵。上海大学的调查显示,有74%的白领对业余时间作了规划,但40%的白领执行起来效果一般或者很差,甚至没有执行。

沈旭所在的行业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一两个因压力过大而崩溃的同行。工作几年下来,他已经开始四处打听哪个产品的生发效果更好。虽然总嚷嚷着要运动锻炼,健身卡、跑步鞋、计步器、心率表等运动装备买了不少,微信总是在分享着运动经验、健身视频,但却发现这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

《南方都市报》曾报道,虽然超过95%的受访白领认为充电有必要,但真正付诸实践的仅有三成。大多数白领或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或是花费太高负担不起。

最关心时事热点问题

白领业余时间关心的话题是什么?

上海社科联的调查显示,上海白领在业余时间与家人朋友聊天时,谈论最多、最关心的话题是“时事热点问题”,有37.1%的比例,其次是国内外局势、爱情、家庭和物价。这与上海市民日常所关心的话题有着明显的区别——市民比白领更加关注和自己生活紧密联系的物价、房价的动态变化。

从性别上看,男性对时事热点、国内外局势和房价的关注远高于女性,而女性在爱情、婚姻、家庭和娱乐八卦等方面的关注度则超过男性。

从年龄上看,时事热点问题、国内外局势和物价是大家关注和谈论最多的话题,且年龄越大的人越爱谈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此的关注度也相应增加。此外,20~25岁的白领在爱情、婚姻和家庭方面的关注度非常高,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关注度逐渐降低。对房价关注度最高的是26~35岁的人群。

篇5:对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以陕西省扶风县天度镇为例

调查意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实现了由基本生存型向温饱生活过渡及由温饱向小康的巨大跨越。但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业余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由此,对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全面了解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其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2009年8月17日——2009年8月25日

地点:陕西省扶风县天度镇

方式:在村干部的协助下及询问自己的亲戚朋友,较远的通过走访询问来进

行。

对象:陕西省扶风县天度镇村民。

一. 总体状况与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十七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部分满意的,但是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的相对落后及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的相对欠缺,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化决定精神文化。因此,经济水平决定了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状态。所以,要了解此项问题,必须先了解当地农民的收入情况及风土人情。

陕西省扶风县位于关中平原中断,东邻西安,西接宝鸡。县城中心距西安市110公里,距宝鸡市98公里。全县面积751平方公里,举世闻名的佛指舍利藏地佛教中心法门寺就位于本县北部。全县产业45%为农业和畜牧业,35%为工业,20%为旅游业,人均年纯收入将近人民币3000元,人口45万,辖11镇。天度镇位于扶风县北部,现辖10个自然村。本次暑期实践我主要走访了7个村庄,包括鲁上村、永平村、天度村、上寨村、齐横村、晁留村、杨继岭村。

从对天度镇7个村的调查情况来看,当地农村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

点:

1.看电视,打麻将,串门,是最主流的休闲方式

电视是目前农村农民用于业余生活娱乐,普及率最高的大件用电器。经调查,在我走访的农民家庭中,都有彩色电视机。电视在农村的产生,极大的开阔了农民的视野,让农民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但是电视的这种作用正在逐渐的淡化,甚至扭曲。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基础设施落后所限,有线电视开通较少;二是能收到的几个仅有的频道,节目数量少、质量差。

从 2006年起,全镇开始普及有线电视,不过刚开始费用较高,很多

农民从一定程度上不能轻易地接受。到2009年,有线电视普及率达70%,并且30%左右的家庭拥有VCD或DVD,这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看电视在农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流。

其次是打麻将,这是中青年农民比较喜欢的娱乐方式,但是随着农民

经济水平的提高,它却逐渐成为赌博的一种媒介,并且经常引起人们之间的许多矛盾。这种娱乐方式破坏了农村的和谐气氛,已经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

串门聊天也是农民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农民精神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一种重要元素。它增强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但同时由于另外一些原因,滋生了人们之间的小矛盾。

2.看秦腔,赶庙会,扭秧歌,传统的狂欢。

秦腔是关中大地上一种历史悠久的一种戏剧文化,在改革开放以前,秦腔长期占据人们精神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坚守这些文化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并且对此有很大的热情和激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和谐了社会的气氛。

在关中的农村,大部分人都信奉佛教,并且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通常以佛教文化为主。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都是唱秦腔,别有一番情趣。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赶来,他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穿上节日里的新衣裳,走亲访友。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卖小吃的,卖衣服,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庙会是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的。

庙会期间或者节日期间,有的村子要操起锣鼓家什,扭秧歌、社火,武术表演等看家本领上街“过招”,十里八村的百姓前来助兴,到处人山人海,除了观众都是演员,男女老少齐上阵,载歌载舞,其情其境堪称中国特色的乡间狂欢节。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当地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秦腔,赶庙会,扭秧歌等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逐渐淡出主流,农村传统文化面临巨大挑战。

3.农村网络时代的萌芽。

迈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电脑在城市当中的普

及,已经深深影响到了农村。农民们利用互联网获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信息,这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我调查的七个村子当中,只有不到10%的家庭拥有电脑。虽然国家从2008年开始家电下乡包括电脑进行补贴,但是高昂的上网费用仍然让很多人望其项背。而且拥有电脑的家庭一般很少能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去帮助农业生产,而是进行看电影等一些休闲活动,主要原因是农民们的自身文化的欠缺及政府宏观指导和培训的不足。

网吧是公告的网络资源,本应该为人们的生活发挥积极地作用,但是,这种公共资源的媒介从一开始就被人们扭曲了。在我调查的全镇的5个网吧之中,有80%以上的顾客是未成年,而且大都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不是在利用网络去学习,而是聊天和打游戏。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农村互联网时代的“萌芽”,是大势所趋,但又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的考验。

二. 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极度落后。由于政府投入的不足,在我调查的农村,基本没有像篮球场、阅览室、放映室等这样的文化场所,所以农民们只能进行一些其他的活动。

2.低俗文化的泛滥。

(1)由于文化设施及内容的单调,赌博现象日益严重,它是造成人民之间矛盾

及滋生不劳而获的思想的罪魁祸首,有百害而无一利。

(2)迷信文化的泛滥。当地农民主要是汉族,只有很少部分回族人。所以大部

分人信奉佛教,但是这种思想已经变质,比如:“信佛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佛保佑病就能好”,“只要信佛就能风调雨顺”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部分农民参与健康文化活动的热情不够。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三. 相关建议。

以上就是本人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文化生活基本上满意,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如阅览室、体育健身房、篮球场、电影放映室等。有场所了,农民们才会有机会去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文化的活动。这几年乡镇经济发展迅速,应该有能力来进行此类建设。

2.积极进行“送文化下乡”活动。政府应当组织人员成立文化宣传队伍,下乡进行节目演出、宣传等。让农民有书看、有电影看、有节目看。

3.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民俗旅游项目。

4.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组建村级文化骨干队伍。目前乡镇文化站不过是一个空壳机构,人员未专用,设施场地缺乏,开展活动无经费。在巩固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在每个村委会设立一个文化骨干的岗位,经自愿报名、群众推荐、才艺展示、组织考核等程序,在当地农民中选拔一名有知识、有责任心的文化骨干上岗,让其负责全村文化事宜。

四. 调查总结。

当城市当中的老人们在文化广场上打太极拳的时候,谁又能想到农民们在进行着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呢!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在调查中,我深深地感到一点,不是农民不想娱乐,不是农民堕落,而是他们还不富裕,农村的文化生活的太贫乏。不是他们不追求高尚的文化娱乐生活,而是他们没有高尚的文化娱乐生活追求和种种硬件设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这其中就包括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篇6:农村业余文化生活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个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某一方面质量的高低,而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则决定着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效。热情关注教师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加强对教师的研究,挖掘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办好教育的根本。工会工作千头万绪,紧紧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这应是工会工作的核心,是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何谓提高生活质量?就是满足教师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何谓提高生命质量?就是充分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提高对党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贡献度,简而言之,关注教师生活质量,就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根据心理学原理,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有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这三种需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前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自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只有不断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才能使人不断产生行为动力。教师的称呼赋予了教师不同于大众的文化精英形象,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思想、品德境界、文化素养也需要得到相应提升。如何构建教师的业余生活显得犹为重要。了解农村教师当前业余生活的现状,对缓解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探索在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地构建教师业余生活,开发教师业余生活资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教师成长也具有积极意义。

教师的业余生活受制于教师的工作状态,受制于当时的学校教育制度。因此,对当代教师业余生活的分析,首先要基于对当代教育特点和教师工作要求的把握。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风暴,它是追求效率的产物。以数量扩张和科学知识传授为标志的班级授课制是近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因素,以划一的要求和标准化的训练为指标的教育模式是近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内涵。这种学校教育制度,把教师造就为知识化身的同时,也使教师退化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正是科学主义的僭越,消解了人的主体性,教师劳动呈现为被动重复状态,成为熟练的操作工。教师无需自身的创造而只要客观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其业余生活自然成为体力劳动的延伸。但是随着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人们开始反思近代学校教育对人自身的忽视,开始通过学校教育来解放人自身,于是就有了现代教育制度的追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自身的解放,强调教师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样,学校教育不再是社会的模式化工程,而是自主建构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也就不再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工具,而是基于人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设计者。教师的形象由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团体中的一员,教师的价值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作为教育创新的主体是教师最基本的文化标记。因此,在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背景下,教师的业余生活发生了质的转变,具有了崭新的文化内涵。

随着“个人知识”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教师基于个人境遇所形成的个人知识具有了合法性的地位,许多研究者甚至认为教师的个人知识建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个人知识是教师对各种教育问题的看法和信念,它来自于教师的经验。但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领域,而忽视教师整体生活的意义。实际上,任何经验的生成都是基于教师的领悟能力,而这种领悟能力的背后是教师的自我建构。正如科布所说:“在普通成人的经验中,关于人的自决,最具决定性的领悟是人对自身个人的过去的领悟。正是这种领悟的凸现,产生了一种实体自我的概念。”从这个意义说,教师的个人知识是教师自我生活的整体体现,产生于教师的“生活境遇”,标示着教师作为“实体自我”的教育价值。与单调的学校专业生活相比,教师的业余生活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也就使教师获得更多境遇性知识。而这种多彩的“境遇”,正是教师形成“实体自我”的土壤。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赋予了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文化身份,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引领人类文化前进的历史使命。因此,不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教师都肩负着传播社会精英文化的重任。教师的业余生活扩大了教师的生活场域,使教师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人群,进而使教师的文化辐射延伸到整个社会。这种“文化辐射”不仅源于教师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还在于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体。如前所述,教师作为“实体自我”不同于普通人,他本身在寻求自我的文化建构,具有社会所期待的教育价值,教师的理想与信念、情感与意志,将滋养周围的人,影响他们的育人观,进而影响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和自我成长的规划。非但如此,当代的学校教育只有走出校园场域局限才能获得持续生存的时空,因为学校教育话语和社会教育话语还有巨大的反差,学校教育模式和社会教育期待还存在明显的张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公众场合与社会人群进行有效的交流,实现教育文化的理解与融合。教师的业余生活恰恰为之搭建了平台。教师业余生活是教师提升道德境界的机

二、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是紫石中学全体在岗教师(15名女教师,12名男教师,共27人)。年龄分布是45岁(含45岁)以上的教师 占48.1%;30岁(含30岁)以上44岁(含44岁)以下的占 37 %;30岁(不含30岁)以下的占 14.9 %;平均年龄约41.15岁,具有典型的农村初中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特征。居住在学校所在乡镇的教师占48.1%,居住在城关的教师占51.9%,农村初中教师业余生活的硬件设施和需求期望的差异也具有代表性。调查时间是2007年6月22日,回收问卷27份。采用不记名问卷法进行调查。

1.您在业余生活中一般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休闲(可多选)?(A)上网

13人

48.15%(B)看书

16人

59.26%(C)娱乐

6人

22.22%(D)健体

11人

40.74% 2.上网时主要看的内容(可多选,不上网者可不选)

(A)新闻

20人

74.07%(B)聊天

2人

7.41%(C)影视剧

7人

25.93%(D)游戏

1人

3.70%(E)查资料

19人

70.37% 3.您在业余生活中主要看哪一类书(可多选)?

(A)教育类报刊杂志

13人

48.15%(B)文学类

14人

51.85%(C)股票理财类

0人(D)本专业类

10人

37.04%(E)其他类

7人

25.93%

4.您在娱乐时主要是(可多选)

(A)看电视

24人

88.89%(B)搓麻将

0人(C)打牌

0人(D)去酒吧

0人(E)跳交际舞

0人(F)逛街

12人

44.44% 5.您每周体育锻炼(每次至少30分钟以上)几次?

(A)0次

5人

18.52%(B)1次

4人

14.81%(C)2次

7人

25.93%(D)3次

3人

11.11%(E)几乎每天

8人

29.63% 6.您体育锻炼的形式(可多选)

(A)散步

25人

92.59%(B)跑步

3人

11.11%(C)跳健身舞

3人

11.11%(D)打球

5人

18.52% 7.您体育锻炼的地点主要是

(A)社区

5人

18.52%(B)健身俱乐部

1人

3.70%(C)马路

11人

40.74%(D)无固定地点

10人

37.04% 8.您在业余生活中没有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是

(A)不好意思

1人

3.70%(B)没有时间

12人

44.44%(C)怕苦怕累

2人

7.41%(D)没有必要

1人.70%(E)身体不允许

4人

14.81% 9.您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如何评价

(A)丰富多彩

3人

11.11%(B)有时丰富,有时平淡

13人

48.15%(C)平淡无奇

9人

33.33%(D)枯燥乏味

2人

7.41% 10.作为教师,您觉得您的业余生活跟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主要观点有:①工作强度大,在校体力支付较多,到家后几乎无精力和精神去锻炼和其他爱好;②没有时间;③早起晚归,还有在业余时间(晚上)备课,批作业,没有多余时间锻炼;④跟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的业余生活枯燥乏味;⑤压力较大,生活单调,平时缺少娱乐活动; ⑥教师要为人师表,因而不宜太时新; ⑦交际面狭窄; ⑧志趣不同,表达的形式也不同。

11.为了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您对学校工会工作有什么建议?

主要观点有: ①多组织多搞活动,尤其是青年教师较多,外出在近郊搞活动应该是比较可行的;②买一些体育器材,如跑步机,登山车等,在空课之余进行锻炼;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轻松有益的休闲活动; ④建健身房;⑤创造平时锻炼的活动空间;⑥有计划搞几次放松活动。

四、思考与建议

1.唤醒农村教师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在问卷中对“您娱乐时主要是(可多选)”的回答是“看电视(近9成)和逛街(近5成)”;对“每周体育锻炼(每次至少30分钟以上)几次?”回答“2次或2次以下”的教师占近60%;对“您体育锻炼的形式(可多选)”,回答“散步”的高达92.59%;对“在业余生活中没有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是” 回答情况是“不好意思(3.70%)、没有时间(44.44%)、怕苦怕累(7.41%)、没有必要(3.70%)、身体不允许(14.81%)。从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还停留在生存需要或享受需要,远没有达到发展需要,甚至把“强身健体”等同于“提升生命质量”。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基层教育工会工作没有适度延伸、拓展和必要引领,认为教师的业余生活属于个人隐私,不宜介入。但我们认为热情关注教师生活质量,唤醒农村教师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加强对教师的研究,挖掘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工会是责无旁贷的。

教师工作中的每一个愉快的早晨,是学生的需要;每一个轻松的夜晚是家人的需要;每一个自主、充实的周末是发展的需要。2.营造提升农村教师生命质量的氛围

上一篇:五年级改错别字竞赛下一篇:文学院学生征文范文